第一篇:2014高考备考指南-新课标改革与高考进程
2014高考备考指南
教育部在2003年制定并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后,高中新课程实验已于2004年启动,海南、广东、山东、宁夏为首批实验区。2005年,江苏开始实施新课改。2006年,实验范围扩大到福建、辽宁、浙江、安徽、天津五省市。目前全国已有近20个省、市、自治区成为新课程实验省份。教育部要求2010年以前高中新课程在全国全面推开。
从2013年高考试卷使用情况来看,新课标全国卷分为:
新课标全国卷(Ⅰ)和新课标全国卷(Ⅱ)。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
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部分省份有交叉使用。
由于广西2012年开始实施新课标,因此广西2015年起才开始使用新课标全国卷(Ⅱ),2014年高考广西将是最后一次使用大纲版全国卷。
从今年的高考情况来看,2014年高考保持和2013年高考使用情况一样,不会有变化。除山东省高考试卷取消“基本能力测试”和不考英语听力外,其他省份没有变化。
2014年将保持稳定,各科试卷情况和2013年基本一致。这也就是说2013年高考如果是自主命题的省份,2014年仍将是自主命题,2014年不会有大的变化。如果哪个省份在次年使用全国卷或者换其他试卷,一般情况下都会提前一年公布,不会突然变化!
2014年高考试题版本:
01、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
02、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
03、大纲版全国卷适用地区:广西
04、安徽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不用全国卷,仍然是“安徽卷”,和2013年高考相比没有变化)
05、北京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6、重庆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说明:高考不考听力,高三可参加2次PETS-2考试,以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
07、福建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8、广东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09、海南省:自主命题(政、史、地、理、化、生)+ 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数、英)
10、湖北省:自主命题(语、数、英)+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理综)
11、湖南省:自主命题(语、数、英)+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理综)
12、江苏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3、江西卷:自主命题(语、数、英)+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理综)
14、山东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说明:2014年起,山东高考不考听力、不考基本能力测试,仍然使用山东卷)
15、上海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6、陕西省:自主命题(数、英)+ 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综、理综)
17、四川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8、天津市: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19、浙江省:所有科目全部自主命题
20、辽宁省:自主命题(语、数、英)+ 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理综)
高中新课程改革有关基础内容
从2004年9月开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而拉开了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高考(论坛)改革的帷幕。
2004年,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 2005年, 江苏
2006年, 辽宁、天津、安徽、浙江、福建,2007年, 黑龙江、吉林、北京、湖南、陕西,2008年, 河南、新疆、山西、江西,2009年, 河北、湖北、内蒙古、云南,2010年, 四川、重庆、甘肃、青海、贵州、西藏。2012年,广西
2012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本轮高考改革的最直接动力。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是,2006年及之前先行实验的各省(市、区)的高考方案相继出台,有的已经付诸实施。其中,广东省在2009年高考方案的基础上推出了2010年高考调整方案,江苏省2009年高考方案也将进行局部调整。
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次课程改革主要从五个方面人手:一是构建重基础、多样化、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二是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课程内容;三是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四是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五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大众教育,把必修课的标准定在大多数学生能接受的水准上,同时为不同的学生设置各种选修课,要求课程具有灵活性。在课程设置上一改过去对课程工具性的过分强调,转向对人的发展的关注,正所谓“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在课程目标上,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的编制以社会实际为依据,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及学科之间的联系。课程改革后,教师已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路线,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各种信息,抵制不良信息。在评价方面,一是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二是鼓励学生创新,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三是评价标准多元化。
1、学习领域: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了八大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每一个学习领域有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2、学科:高中新课程的八大领域中,除综合实践活动外,另外七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3、模块:设置模块是本次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亮点,也是推进新的高中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基础。
4、学段:新课程要求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一段称为一个学段。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5、学分管理:实行学分管理,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身条件、发展需要,按照学校课程设置制定个人的课程学习计划,进行选课。
6、选修课:选修课创建了一个新的学习的平台,向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的余地和发展个性的弹性空间,有利于学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跨学科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规划人生的实践机会,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必修课:必修课的学习是奠定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保证,也是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先决条件。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共同促进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形成,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
8、选课制:指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课程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做出选择修习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学校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及自身资源实际,开设选修课程系列一及选修课程系列二,制定包括课程说明的选课指导手册,并设置专职咨询员和辅导员,帮助学生选择修习的课程。选课制是学分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9、选修系列一: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的若干供学生选择的选修模块。
10、选修系列二: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的若干供学生选择的选修模块。
11、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以研究、发现的方式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等特征。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与要义
人的解放始终是教育的使命——真正回到教育的本真要义。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这实际上就是教育的本真。其力量之大不止于告诉事实与知识,更在于帮助人掌握如何获得真知的方法,对教师来说就是指在引领的同时学会探索教育的本真。
教师不仅要是一个有知识的人,还要做一个善于反思与研究的人,更要做一个有教育理想与信念的人。惟有如此,教师才是真正的教育者,而不是教书匠。正如孔子有云:“君子谋道不谋食。”教师在其专业化的路途上,不可迷失在世俗化物欲的横流之中,而要坚守教育培养自主发展的人的理念与造就新人的信仰。教育要解放,教师要解放,要培育具有创造性的人,就必须首先自我解放。教师的自我解放之路就在于通过学习、实践、反思的不断循环往复,使自己成为一名倍受民众尊敬有加的教育者。
反思作为一种理性化把握对象的方法,不只是一种认识工具,还是一个思考的存在之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面对日益功利化的教育改革价值趋向,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我们——教师,更需要坚定的社会道义与民族责任,不懈地追求“教育要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好公民”的终极教育目的。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应该是造就自主发展的人;自主发展与幸福人生的建设和自由社会的形成之间有着实质性的联系;教育培养出能自主发展的人,那么人的发展就具有可能性。如何在当代联系新课程改革与人的全面发展,确实是我们需要回答的紧迫课题,就应该是教育造就自主发展的人。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之所在。没有教师对新课程的全面且深刻的理解与领悟,就没有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和新课改的顺利推进。事实上,尽管我们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广大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对新课程核心理念的理解与领悟还是相当肤浅的,这不容回避。一项教育改革从设计到实践,理念先行已是人们的共识。没有理念的先行,就没有改革的成功。由于教育内部的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它关涉到至少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的问题。正因为如此,所以谨慎的教育改革的发起者和指导者,颇注意对改革理念的宣传与阐释,以便使教师们以一种教育改革局内人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其中来,并为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改革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带来挑战,从而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而探索本身就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进取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学习的需要和成长的渴望。新课程改革带给广大一线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自我挑战——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渴望与现有素养和能力之间的差距,促使教师继续学习、实践、反思。没有挑战性,就会心生懈怠之惰性与不思进取之意念,那么教师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那么教师的职业生命就会微弱化。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鲜挑战,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发性推动力。
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基本管理内容
高中新课程在20个省市区进行三四年的实验,通过艰辛的课改探索,各地总结出了不少经验,已值得后来的省份在推进这项改革时借鉴。
1、主要的困难和挑战。各省在试验中,社会家长普遍存在两个担心,担心一:学生会成为课改失败的实验品吗?担心二:新课程实验会不会影响学生高考?主要困难表现在:教育观念滞后、管理制度滞后、课程评价滞后;改革动力不足、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指导不力;改革经验短缺、教学设备短缺、学校经费短缺。
新课程的困难和问题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挑战一,高中教育以升学为价值主导的,分数唯
一、残酷竞争的功利文化,是高中新课程面临的根本挑战。现实的高中教育已经走进了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管什么的死胡同,人们为应试而苦斗,因应试而麻木。高中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义,但只要缺少保证课改的实验者不成为“牺牲者”的高考评价制度的同步改革,人们就缺少在素质教育道路勇往直前的勇气。挑战二,调整和改造结构的挑战。新增课程、新增模块和整个课程体系的变化,会打破了学校原有的平衡,产生诸多结构性困难。如:课程自主使学校领导素质结构不匹配,新增课程使学校原有师资结构不相符,新增模块使教师原有知识结构不对称,体系变化使学校原有教学结构不适应,学生选课使课程原有运行结构不衔接。这些结构性矛盾,使课程决策和实施更加困难和复杂,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高地方和学校乃至教师的课程管理能力,改善课程实施的环境条件,成为解决结构性矛盾的必要条件。挑战三,重建改革共识和动力。改革更可怕的是缺乏共识和动力,而中国的改革最难和最容易的都是形成共识。进入高中新课程后,对新课程也有怀疑。各种不同的声音共存。这种质疑多、攻坚少,观望多、参与少的外部环境会对改革的严峻考验。会渲染和强化改革本来就存在的困难,使改革面临共识破灭,动力丧失的危险。当然,对改革的不同声音不能简单归结为“坚持改革”与“反对改革”的对立。许多不同观点,不是表现在对改革的基本取向上,而是表现在对改革的实际进程上。这种情况是中国改革的一种普遍存在。中国的各项事业的改革,最难的是形成共识,最容易的也是形成共识。改革势在必行,基本价值取向最容易形成共识,而怎么行”?就会有许多不同的行动选择。“道并行而不悖”,只要方向对,都可以抵达目的地。无非快点慢点。只有在改革中适应,在实践中匹配,在行动中磨合。不能不进,不能冒进,稳步前进。唯一不能抛弃的是改革的勇气、进取的精神。各级部门确实要在理念、方向、目标,内容、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给学校教育引航,鼓舞、激励和唤醒。
2、依法推进新课程实施,确保新课程健康实施的底线。课程是国家意志,是学校育人的蓝图,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高中学校有一种怪现象总让人感叹:校长有权管的事情管不了,无权管的事情却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做。课程开设的随意最为典型。从而使依法实施新课程,贯彻好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成为高中新课程实验面临的第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贯彻国家课程方案、执行各科课程标准、向下给足课程权力、努力用好课程空间。要成为依法实施高中新课程刚性的主要要求。必须做到:一是.八大领域开齐、各门课程均衡。在课程开设上不准出现课程结构的缺失,这是保证高中新课程均衡性的前提。二是防止传统高考认知类科目教学超标。防止教学超标、训练过度、淘汰无情、应考提前。要真正按新课程理念重构课堂,防止教学目标偏差(维度与难度的偏差)和学生两极分化。必须采取控制课时,抓实教研,用好学分、关注评价、解剖案例、样本示范、跟进督导等多项措施,强力推进,当然,这其中每个措施都伴随着大量的思想工作、教研工作和管理工作。海南的实行时,还提出了“五要五不准”的要求:“要坚持国家课程方案设置的领域和科目开设课程,不准减少课程必修的领导、科目和模块;要坚持课程方案和我省实施要求规定的学时开课,不准随意增减学时;要坚持按课标要求实施教学和评价,不准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评价要求;要坚持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选课原则,不准以行政安排代替学生选课和过早进行文理分科与设置重点班;要坚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不准随意增加考试次数,占用学生闲暇时间。”
3.体验性课程领域保证学生全面必修。侧重于体验性学习的技术领域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是新课程亮点。鉴于偏见和开设的困难,这类课程最容易被弱化和边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保证在技术领域没有缺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与通用技术课程不同。这门课难以解决的是如何做到全面开设和全面上好。怎么使“花瓶”课程变成全体学生获得的常规课程。作为体验性学习课程,与认知类课程不同,它不通过显性的学习结果管理过程,而是要通过过程落实来控制和实现结果。要探索通过全程评价、全员评价和全面评价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和技术两大难点课程领域成为高中新课程的两大课程亮点。
4、追求有效教学和自主学习。有效教学是教学追求的永恒目标。新课程的有效教学,要按照三维目标要求,追求高效率地获得知识,更追求蕴含于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中的全面效益,包括获得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思维、掌握方法以及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生命感受等等。那种只要考试分数,而无视学习时间、无视学生学习权利、无视学生差异和无视学生学习感受和体验的教学不是新课程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这种剥夺学生学习权利和独立性,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教学,最终要阻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教师有效教学或学生有效学习应该建立在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这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状态的是学生愿学会学的境界与水平,而不是分数。新课程反对不择手段地追求分数,却并不反对分数这个测量手段本身。恰恰相反,新课程要求努力使分数从压制学生天性的魔鬼转化成伴随学生成长的天使,在这个天使的关注和鼓舞下,学生越来越感受到学习的意义、越愿意学习,越会学习,越能学好,进而使学习成为生命的享受,生活的快乐,终身的习惯。这就是有效教学的和谐追求。
5、.给足和用好国家给予地方、学校和师生的课程权利和自主空间。第一,通过按计划排课,解决好传统高考科目的超量排课问题,留足地方、学校和师生课程的自主空间。第二,尊重权利主体,保障主体权利。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校、教师和学生自主开发和选择课程。第三,积极谨慎地推进地方和学校课程。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做到规范课程设计、强调充分论证、讲究审定程序、坚持学生自愿、抓好试点先行。鉴于学校教师现有的课程开发和管理能力,地方和学校课程,不能大轰大嗡地上。学生的学习时间本来就紧张,安排进课程的必须慎之又慎。
6、重视制度重建。课程改革要用制度来巩固和保持。课程发展,实际上是课程不断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的过程。新课程制度创新一开始就要重视。进入前准备很大程度是进行制度设计,这种设计只是预设,称之为方案。方案实际上就是将课程法规向执行层面的制度转化。通过制度建设,既验证和改进设计,又将改革创新的成果转化为制度,最主要的是探索和落实新课程所要求的选课制度、学分制度、双班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基础性和均衡性,选择性和多样性是高中新课程的鲜明特征。依法实施新课程,是使这些特点生动而又准确地实现的保障和课程改革成功的一个标识。而科学实施新课程是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的关键。科学实施新课程,体现在新课程实验的科学决策、科学实施、科学评价和科学管理四个方面。
1、科学的课程决策。第一是有力的课程决策系统。从上到下要形成课改领导小组、课改办和专家工作组分别承担着决策、组织和咨询责任的工作推进机制,为科学地决策提供了组织保证。第二是科学的决策程序。重视调查研究,讲究决策程序,加强民主参与。对课改决策,能开放的尽量开放,尽量让教师广泛参与。第三是科学的决策基础。对高中课改的重大决策,都要坚持项目研究先于决策,样本实验先于推广,项目研究和样本建模为决策的科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第四是科学的决策改进。决策付诸实施后,要重视决策后的跟踪了解、检查督促、问题研究和反馈矫正。课程决策不仅发生在地方和学校,还发生在教师对必修课的特色化实施,选修课的开设和上好,包括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一定要把加强学习、开放参与、主体到位、提高所有新课程参与者的课程管理能力列为新课程重要的实验任务。
2、科学的课程实施。要始终把坚持方向、重视起点、关注问题、促进发展作为科学实施高中新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是坚持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科学实施新课程的方向。高中新课程的困惑和争论的后面,最终是课程价值功能之争。教学合理性后面也常常是教育的价值选择问题。比如,高中课程选择受到影响,学分管理因繁琐而迟疑。不能因条件、方法欠缺而拒绝课程选择和放弃学分管理,必须要有清晰的方向感。选课和学分管理的后面除了有利于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外,是对学生学习权力和个性差异的尊重。选课和学分管理制度是体现和保障学生课程学习权力的制度,是对课程学习主体状态、学习习惯和自主反思的培养。也是对每门课程所占位置、权重的一种表达和衡量方式。个性离不开尊重,责任离不开权力。给足权力的同时也就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同时也是对学生人生规划能力的培养。选课是学生对今天学习和未来生活的选择。选择判断能力只有来自选择的实践。学生选课,应该是教育和学习应有之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力,则是教育的缺失。不尊重学生课程选择的权力,不让学生参与课程管理,谈学习责任、个性发展、主动发展全都是空话。第二是坚持分类要求,重视起点、关注问题、坚持发展,是高中新课程科学推进的策略。新课程是理想,也是过程。从方向目标上看,新课程是高于现实教育的课程理想,彰显着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从实践过程看,新课程是针对原有课程和应试教育弊端的思考和行动,是今天始于足下的努力。不能因为理想美妙而盲动,也不能因为现实反差而气馁;不能因为过程漫长而迷离,更不能因为道路曲折而却步。因此,在心态上,要坚持发展,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在策略上,一方面要尽力而为,用创造性应对艰巨性,努力有所作为,不怨天尤人,一方面要量力而行,用多样性应对复杂性,重视起点,关注问题,分类要求,不搞一刀切。新课程是基于现实、重视起点、关注问题、促进发展的教育创造。任何水平层次上的学校和教师,都有实施新课程急迫需要和能够解决的问题。只要用心,只要认真,只要为学生想得更多些,更远些,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周到一些,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能找到推进新课程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都能创造出生动的、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
3、科学的课程评估。新课程的评价需要在准确性和完整性上努力,不能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第一要用好绝对评价,保证共同基础,促进均衡发展。基本措施是,找准共同基础底线,诊断学习问题,准确定位模块考试和基础会考。第二要用好个体内差异评价,反映差异,发挥优长,促进发展。绝对评价容易将过程目标放到一个固定的评价点上,相对评价容易从众而失去自我,引导和促进不同起点和条件的学校和学生个体则需要用好个体内差异评价。坚持“三个比较,三个进步”。即学生是不是更喜欢学习、更会学习,教师是不是更热爱工作、更会工作(教学序列各环节有什么变化),更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校长是不是更重视课程,更会管理课程。要适时地提出课改不同阶段的评价重点,以给课程改革具体的导向和激励。进入新课程最初的变化和成效,不是将新课程的课上得精彩,而是教学关系的改变,即建立以学定教、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关系。这是因为,教师需要经历对新课程顺从到认同、从认同到内化、从内化到调整、从生成到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不是短暂的几年,会是更长的时间。同时,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只能建立在主体受到尊重的基础上,刚进入新课程时,一般不要以新课程理想境界的尺度去评价教师的课,而要要求新课程的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关注差异,保障学生对课程的享用、参与和评价的权力,重视学生的经验。进一步则要求达到学生之间的诚恳友好和每一位学生能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不仅歧视、压抑、体罚学生的现象在消失,就是对学生的冷漠、忽视、生疏、隔膜都被教师所摈弃,课堂必须从关注和追求分数转变到关注人、尊重人、服务人,这些一定要内化成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情感。第三要用好多种评价方式,努力发挥高考的导向功能。总体上,高考的选择是确保稳定、有所作为。具体体现在,对现行高考、会考制度在科目设置、赋分权重、考试时间和招生录取原则上不作大的改变,以保持秩序的稳定和制度的连续。一般会坚持按照课程目标提高命题水平、减少会考科目,强化会考结果利用,保障学生的共同基础和知识学习的结构完整、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电子档案作为高考报名的必备材料和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等原则。考什么是以课程标准为绝对标准,考到什么程度(难度),要从考试成绩区分和考试适切学生实际两个维度用好相对评价,怎么考则要通过超量命题、限量做题,顾及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扬长避短,而不是扬长补短。不同优长的学生必须考完全一样的试题的后果是,逼迫有差异的学生不得不学同样的内容,进而不得不抑止自己的长处,而去补自己的短处。
4、科学的课程管理。高中新课程使学校面临着管理的观念更新和价值选择、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建、结构重组和方式改变。第一是管理的观念更新和价值选择。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必须对校本、师本和生本权力加以尊重和保障。管理人性化最基本的体现就是,站在管理对象角度想问题、提要求。不关注人的发展需要,提出缺乏必要条件的工作要求是当今学校缺乏人文关怀的典型表现。如果教师(学生)不能建构起工作(学习)要求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和获得达到要求的必要条件,这种要求本身是说空话、不负责任和缺乏人文关怀的。对课程改革,不仅从教师责任上,而且从教师自身权益上予以强调。教师所做的全部工作,不管其动机和理想有多么崇高,而最直接的就是完成课程任务,实现课程目标和价值。如果课程不被重视,教师自然不被重视;如果课程有问题,教师的工作自然有问题。如果教的课程是让学生带着社会最需要东西的最少理解离开学校的,会教又有什么用?!当分数代表着教师劳动的神圣时,当分数被异化成教育的唯一追求时,教育的道德底线就容易被亵渎、被践踏。与此同时,是高中新课程给师生工作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的加重,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课程改革像中国的其他改革一样,是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进入的。这是赶超型改革被迫、无奈的选择。虽然条件的不充分使新课程的优越性没能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虽然不能期望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马上得到提高,但必须坚信课程一变,教师更有条件提高。重要的是各级各方必须要创造条件,缩短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成长的过程,这就取决于消除教师的疑虑和帮助教师克服教学困难的力度。第二是管理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建。走班、选课和学分管理要求使学校不仅课程教学管理,乃至思想、后勤各方面的管理都面临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建的问题。比如,放开选课后,学校课程运行管理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编排流程发生变化。过去的流程是,学校统一排课、学科单排、同年级上同样的课、按固定教学班上课。全班一张课表。整个工作流程是自上而下的简单流程。变化后的流程是,学生选课后排课、学科连排、同年级可上不一样的课、行政班和教学班并行。每一个学生一张课表。这是个多向互动的复杂流程。(2)课程资源配置发生变化。过去按照规定课程设置,统一安排配置全部资源。变化后,围绕学生选课的不同资源需求,学校动态灵活地配置教师、时间、空间、信息等课程资源。教材征订也随之复杂多了。(3)学生组织管理发生变化。单一的教学班组织形式的管理是以班主任为主,多元的教学和行政班、课题组等组织形式并存的管理,则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自我管理并重。(4)课程运行管理发生变化。以前学校单一处室(教务处)单项内容(排课)的教务工作,变成学校整体参与(全部处室全体成员)的多项内容交织(排课、选课、资源、学生管理)在一块的复杂工作。为此需要再造学校课程运行流程。面对课程编排程序复杂,课程资源的结构重组和动态配置,学生组织管理的多元,需要重建课程管理制度和再造学校课程运行流程。其间包括制订以课程编排为中心的配套文件和计划方案;搞好学校组织系统分工,明确职责和工作程序;做好师生的课程教育和培训;开展新课程实施的相关专项研究和培训;做好学校资源配置及管理的重组;实现课程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提出分步实施的运行策略。
新课程承载着真正回归本真的教育理想,努力推进新课程是国家和各级各方的道德责任,同时做得好,也会成为高中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跃的机遇。这场改革是对人的主体精神的尊重和唤醒、对人的内在潜能和积极性的激励和调动、对教师职业生活的改变,新课改给教师生命价值以新的追求,这
第二篇:高考备考指南
备考指南:
2005年高考英语冲刺复习的四点要求
一抓紧落实,认真补漏:
在一模、二模、三模的训练后,已经发现了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和能力上的不足,建议进行针对性的补漏复习,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能力根源,虚心求教解疑,防止错误重犯。
二听力不放,坚持到底:
这道试题难度大,困难多,时间短,不适应。几天不听你就会感到生疏,听力减弱。因此建议考生每天坚持听听力,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均听30分钟,以求温故知新。
三套题训练,两个适应:
目前套题训练要求目的明确,求的两个适应。第一要加强时间的适应性,第二要提高技巧的适应性,每道题都要求有明确的作答时间,考生应严格遵照执行,增强时间意识,减少随意性,努力克服前松后紧,延误二卷作答时间现象。
四主攻作文,提高成绩:
这是二道主观性试题,活动性很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围绕“变化、环保、迎奥、问路、参观、访问、好人好事”等专题,加强背诵模仿训练。同时再注意六大要求:书法规范,卷面整洁,人称无误,词数到位,钢笔(或圆珠笔)行书,标点拼写正确,作文成绩定会再提高。(文/李达荣 周国彪)
第三篇: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指南
2014年高考语文备考指南
一、字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成语——注重音形义结合,紧扣必修教材和现实生活
汉字中有很多的形声字,表意的同时又可以表音,所以研究字形有助于把握读音;近义词的辨析和成语的理解,也需要借助关键字形的分析和理解。所以,这几个考点备考的时候应以字形为基础,注重音形义的密切结合。
研究字形了解了词义,才能真正掌握词语。比如:
黄粱美梦针砭时弊莘莘学子
这几个成语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为什么大家经常写错呢?就是因为不懂字或者词语的含义。
“黄粱美梦”来自于一个古代的故事,一个人美梦醒来小米饭刚刚做好,知道“黄粱”是“小米饭”,就不会误写为“梁”了。“针砭时弊”的“砭”是石针,“莘莘学子”中的“莘莘”不是“辛苦”而是“众多”之意,这些含义都搞清楚了,那就不会写错和读错了。
读准字音不单纯是做好字音题的要求,对于字形和成语以及近义词的辨析均有帮助。
很多词语就是因为读错才会写错或者理解错。如“心广体胖”,“胖”不是“肥胖”之意,而是指“舒适安泰”,读对了它的发音pán,理解上也就不会出现问题。又如,“ 征稿启事”这个词,“启事”是说明一件事,不是给人们什么启发,不能写成“启示”。
除了音形义的结合之外,还要特别注意来自生活里的常用词语。
最近几年的试题注重人人皆感面熟但是人人都有可能读错写错的字词。2010年全国卷字词考到了“行伍”、“解剖”、“始作俑者”、“附庸风雅”等常见词。2011年全国大纲卷第1题中考查的“一丘之貉”“ 凹陷”“ 咀嚼”都是生活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词语。成语题也是如此,很多项属于常见成语,如“趋之若鹜”、“不绝如缕”等等。
以前山东卷高考还考过“貂蝉”的写法。貂蝉是三国著名的美女,可是很少有人能写准这两个字。再比如“玫瑰”“甲壳”“相扑”“匕首”等词语都是生活里经常用的,你能读准吗?它们的读音分别是guīqiàoxiāngbǐ。
二、病句、标点——抓规律,记难点
病句和标点两个专题常规的东西很多,备考的时候要在了解一般用法的基础上研究常考点和难点。掌握了这些内容,很多题目就比较容易做对了。
比如病句的重点,可以概括为“三个不可忽视”。
1、不可忽视并列词语
并列短语中有时某一个词语与相应的词语搭配不当,有时出现交叉关系和种属关系,有时因不恰当的排列造成对应关系混乱。
例:市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生活用品”包括“床上用品”,两者属于属种关系不能并列,应去掉“床上用品”。
2、不可忽视介词
句首介词易使句子淹没主语,介词位置不当导致主宾颠倒。
例:《阿凡达》这部电影,对于我是非常熟悉的。
主客倒置,应说“我对《阿凡达》这部电影很熟悉”。
3、不可忽视关联词
可能出现关联词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强加关系等语病。
例:在前一阶段外语学习中,由于我重视了读、写练习,因而忽视了听、说能力的训练。
二者显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标点的备考则需要把握顿号、分号、问号、括号、省略号、引号等几种常考标点的用法。
三、名句名篇——立足课内,适当拓展
每年的名句默写题绝大多数的内容来自教材的传统名篇,所以建议大家先切实掌握课本的内容。很多人通过默写会发现会背和会写是两回事,所以找出名句写几次就是很有必要的。课内的东西夯实了,再向课外拓展。课外的名句建议重点是这样两点。
一个是“四书五经”,尤其是其中的《论语》和《孟子》。作为儒家的专著,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持续了很长时间,很多句子已经成为指导人们生活的座右铭。可以从中精选一些句子,反复背诵。如: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另外就是唐诗宋词,那么多或优美或充满哲理的句子也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里,理解掌握它们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如:
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2011年全国高考大纲卷名句名篇题的4个句子中,就包括了《孟子》《论语》中的名句,还考了白居易的诗歌。可以说命题人很好地抓住了学生应该记忆的重点内容。
四、写作——积累素材,详略得当
写作的时候最让人感到痛苦的是面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平时的积累语文的素养在写作中都可以看出。我们不赞同宿构文章,但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在阅读的基础之上积累写作的素材,无论是写议论文还是记叙文,没有
阅读和素材的积累都是很困难的。
阅读经典名著,要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包括《红楼梦》《活着》《生死疲劳》《百年孤独》等在内的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是写作的极好素材。很多内容不是没有读过,而是不会灵活运用。结合作文的基本要求,灵活运用自己熟悉的素材,就可以写出新鲜而生动的作文来。
不独名著,平时阅读的文章甚至是以前考试中的文章都可以成为你写作的很好的素材。比如我们学过的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散文在谈及人生的短暂与久长,辩证地看待事物等等主题时,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素材。
平时的素材积累可以分成几个角度,如坚持不懈、战胜挫折、热爱自然、责任承担等等几个方面都要有新鲜生动的素材。
素材的准备除了要注意多角度之外,还要学会详略得当地安排。作为详例,要抓住细节,写出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作为略写的例子,要紧扣文章的角度,点出和主题关系最密切的一点。
还有注意,力求回避大家都使用的例子,避免千人一面。比如司马迁、陶渊明、苏轼。如果一定要使用这类的例子,要避免人云亦云,找出你的独特视角来。
比如很多人喜欢使用陶渊明的事例来论证一个人归隐田园,追求自然的生活。其实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好,古代有梅妻鹤子的林逋,外国有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举这些事例会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第四篇:高考命题改革与精准备考心得体会
“高考命题改革与精准备考心得体会”
2017年11月23日下午,我校全体教师在学校的报告大厅听了陈庆军教授关于“高考命题改革与精准备考”的讲座,听了这次讲座收获颇多,最主要的心得有如下几点。
一、过去经验
过去提升高考成绩的经验,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奖金刺激,依靠“时间加汗水”拼出来的,是七分管理,三分教学。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就是:高考命题研究薄弱,教学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和轻松应对高考。高考面前,教与学的“高耗低效”始终困扰着所有学校。
过去我们一直采用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这两种主要办法应对高考。然而,在高考命题改革面前,死记硬背已经失灵,题海战术也在渐渐失去往日的效力。同时,“有模拟考试没有模拟命题”“有考试无评价”,则是高中教学特别是备考复习中普遍存在的两大欠缺。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缘于教与考的信息不对称:我们不了解高考命题的过程和方法,也不清楚高考命题的思路和意图,更不知道高考命题的自身规律。因此,我们要进行改革。
二、高考命题改革与命题规律
1.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全面遵循“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凸显“三位一体(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根本宗旨。
2.各科命题积极落实“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要求: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3.各科试题的设计,充分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三、因此给了我们几点启示
1.高考命题改革冲击传统教学模式
2.高中教学特别是备考复习的短板暴露无遗 3.变革教学是摆脱高考备考困境的唯一出路
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深入研究高考试题,领会高考试题的设计思路和考查意图,反思教与学存在问题与不足,变革教学与复习,实现精准备考:转变教学观念,调整学习策略。整合精简教材,优化复习内容。深化概念学习,实现深度理解。利用高考真题,强化限时训练。注重考试评价,落实矫正改进。讲究答卷规范,提升解题技巧。
四、未来我们要注重策略
1、教学改革反思: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实现“增效减负”。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教学内容的精简和优化。
2、高效复习的思路:温故知新(以新带旧,即利用新知识、新问题引领旧知识的复习);整合教材,重构体系;优化复习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导学用合一。
3、精准备考:更新观念,调整策略;用好高考真题,强化限时训练;优化试卷讲评(确定任务、分头备课、课堂讲评、变式训练、课堂小结);改进答卷技巧;落实培优补弱,促进全面提高
2017.11.27
XXX
第五篇:高考备考(范文模版)
高考备考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依据,以考纲为指南,以教材为依托,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视野搞好各阶段复习,落实培优、辅中、转差、提升临界生。坚持文理并重、体音美并举、全面备考的策略,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类要求,让不同层次方面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师生的备考积极性,通力合作,奋力拼搏,全体师生发扬“同心圆、齐步走”的精神,来取得2013年高考的胜利。
二、工作思路
1、加强管理,健全机构,确保备考工作和谐、科学、有效。
2、实施目标管理,强化责任意识,目标到班到人(到教师、到学生、到分数),实施动态管理。
3、从学生实际出发,实行分层教学,分别要求,分别指导,抓重点,促全面。
4、狠抓有效课堂,确保复习备考有效率。
5、要精细备考,树立四种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精品意识、大局意识;提倡五种精神:认真学习的探究精神、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三、复习计划
第一轮复习
时间:2013年6月1日——2014年1月31日
目标:夯实基础,扫描所有知识点,实现知识系统化。
要求:
1、知识层面上,知识梳理到位,在全面复习巩固所有知识的基础上,查漏补缺,扫除学生知识点的盲区和理解上的障碍,构建学科知识技能体系;
2、能力培养上,围绕知识点,串点成线,串线成面,使学生在整体把握知识脉络的基础上,熟练地运用知识;
3、方法策略上,以学科为单位,按章节单元顺序,以学生手中的教辅资料为蓝本,精选练习题,以练为主,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巩固知识点,培养解题能力。
第二轮复习
时间:2014年2月1日 ——2014年4月30日
目标:围绕考点,突破重难点,在强化训练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体提升。要求:
1、知识层面上,紧扣主干知识,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2、能力层面上,采取专题训练方式,在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能力;
3、方法策略上,以单元板块为线,以考纲考点为纲,精选典型试题,专题突破重难点。一方面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性的难点往往是考试中的易错点和易淆点,容易变成考试中的失分点,因此要采取比较、辨析的方法解决;个体性的难点由个体思维方法的差异、个体理解能力的不同或个体知识缺陷疏漏造成的,这些难点往往成为个别学生的拦路虎,要通过个别辅导或小组辅导的方式解决。另一方面,要关注知识的交汇点,综合分析能力弱的学生往往望而却步,因此专题复习阶段要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点的迁移能力,在学科知识的交汇点上精选典型考题进行专题辅导专题训练。
第三轮复习
时间:2014年5月1日——2014年5月31日
目标:紧扣高考热点,强化应试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要求:
1、知识层面上,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与整合,回归课本;
2、能力层面上,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正确解答综合题目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方法策略上,以考代练,围绕模拟诊断考试,规范解题思路,总结归纳解题规律,提升解题技能技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补充。
考前演练
目标:模拟考试,实战演练,提高高考适应性,学生的估分能力。要求:精心组织并通过模拟实战演练,丰富应考经验,熟悉考场规则,提升考场应试技巧,增强应考信心,确保学生估分准确。
四、备考措施
为确保高考目标实现,我们必须以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落实好下列措施:
1、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团结、拼搏、奉献、进取精神的队伍。
高三作为一个团队,必须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行为要求,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首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以质量为核心,强化质量第一意识,采用质量形成过程来全面考核教师的工作。其次,强化职能,抓主抓重,引导师生齐努力,形成人人想高考,个个抓高考的工作局面,在发挥师生的备考激情上求实效。再次,完善制度,突出激励,在科学引导上做文章,努力形成高考备考的氛围。
2、加强常规管理,为高考备考保驾护航。
常规管理是形成高考备考良好氛围的关键,常规管理抓好了,就能保障高考备考顺利进行,相反,高考备考的顺利进行又能有力地促进常规管理的优化。因此我们要做到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从而为高考备考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管理上我们必须做到“三全”,即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备考上我们必须做到“四导”,即思想上引导、学法上辅导、行为上指导、心理上疏导。让学生确立奋斗目标,保持昂扬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状态,有一股顽强拼搏的精神。
3、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备课组这两条线的作用。
(1)、班主任是各班高考备考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做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所谓“一个中心”,就是班级的一切工作都要以高考备考为中心。在这一点上,班主任必须做到三点:第一,心中有目标。班主任要时刻记住学校下达给班级的高考各类指标数;第二,目中有学生。班主任要把学校下达给班级的高考指标数进行分解,然后与各科任教师认真商榷确定各类指标的对象生,并死死地盯着这些对象生。第三,手中有措施。对于对象生的管理,我们班主任必须时常与科任教师沟通,分析查找出对象生的薄弱处,然后给他们补思想,补信心;
考试之后多会诊,查找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平时要求科任老师对对象生课堂上多提问,生活上多关心,作业多面改,疑问多解答,习惯多矫正,方法多指导,立足课本,立足课堂。
所谓“两个基本点”,就是治理好班级的纪律,建设好班级的学风。班主任要切实加强班风建设,加强学风建设,为高考备考保驾护航。
就治理班级纪律而言,班主任必须做到有严明的班级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然后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必须有爱心,有耐心,有细心;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到勤深入、勤谈心、多指导、多关心。班主任还要敢于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让学生有一种敬畏感。
就班级学风建设而言,那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造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甚至造成一种“明争暗斗”的局面。
(2)、加强备课组的管理,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扎实有效的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一,常规教学中,突出落实,讲求时效性和针对性。各备课组要倡导向40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各位教师必须备好课、选好题,真正做到吃透教材、课标、考纲,吃透学生。
第二,加强听评课活动,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做到有听必评,以评促教,教评相长。
第三,加大高考研究力度,把握好高考方向,更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高考研讨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探索命题趋势,研究命题方向。
第四,严把集体备课关,做到有计划,有时间,有地点,有分工,有合作。打好学科团结战,努力提高本学科成绩。
第五,严把训练落实关。教师必须立足校情、学情,优化精选练习题,以“选题要精细、密度要适度、时机要恰当、反馈要及时”和“确保中档题拿高分、带动低档题拿满分、冲击高档题拿多分”为原则,落实有效训练。训练资料要求精、易、实,并直接应对高考。不求多,但求精;不求难,但求实用,注重时效性。一是读到实处,把早读、晚听、定时抽查背诵效果落到实处。二是练到实处,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点,提高备考能力的目的。三是查到实处,学生的作业一定要经常检查,检查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不必全批改,但必须全检查,并且必须强化改错。
第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备考质量。讲授课、评讲课、复习课、练习课、自习辅导课等,都必须根据考纲要求精心设计,优化过程,落到应对高考的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