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对河南高考模式下文科和理科学生

时间:2019-05-14 11:5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政策对河南高考模式下文科和理科学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政策对河南高考模式下文科和理科学生》。

第一篇:国家政策对河南高考模式下文科和理科学生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河南高考模式下文科和理科学生

分别继续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问题研究

—浅议高考30年

从1952年至1965年,尤其是1977年至2007年,普通高考一直是以全国统考的形式进行,高考科目的设置是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最基本内容与环节,1977年至2007年的三十年间,高考科目设置和命题主体变化的基本线索是,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采取分省命题。1978年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此后长期延续至今。1978年高考科目,文科是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理科是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之后几年外语、生物学科逐步纳入高考科目。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理科七门: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文科六门: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即大文大理模式。90年代中期以后,高考科目设置的变化趋势是减少到文理科各五门,称为“3+2”,文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理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和生物两学科退出高考科目组合。1999从广东率先进行高考科目“3+X”的改革,很快波及到其他一些省(市)。在“3+X”科目设置上由“3+大综合+X”演变为“3+小综合”,而“3+小综合”即“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近几年成为全国大多数省市采用的高考科科目设置的模式。2007年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又推出新的高考方案,对原有高考科目的设置进行了相当大的调整变动,继续走在全国高考改革的前列。

从命题的主体看,1978年以来长期是教育部(前身是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组织命题。1987年上海首先自主命题,到2007年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自主命题。但教育部组织的命题仍占主导地位,有半数以上省区采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考生大省,在高考方案和科目设置上主要是采用教育部制定的统一高考方案。1977年恢复高考,河南采用文理分科,各四张试卷自主命题。1978年即采用全国统一的文理分科考试模式。80年代至1993年,长期采用文六门,理七门,又称“大文大理”模式考试。1994年至2000年采取“3+2”文理分科考试模式。2001年至2003年采用“3+大综合”模式,考生不分文科理科,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组合成一份试卷,称大综合试卷。其中2001年大综合一门为150分,其余两年大综合为300分。这三年除语文、数学、英语、大综合四门必考科目外,设六个选考科目供考生选考用,只作参考分。2004年至2007年,河南高考又分文科理科,采用“3+小综合”即“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的模式。就科目赋分方面,也有一定变化,除1977年考试四张试卷,每科100分,满分为400分,1978年五张试卷,每科100分,满分500分外。80年代至1993年,长期采用“大文大理”模式,语文、数学每科为120分,其他学科每科100分(生物50分)。文科六门满分640分,理科七门满分为690分。从1994年至2007年,经历了“3+2”到“3+大综合+X”再到“3+小综合”,除2001年高考必考科目满分为600分外,其余年份满分均为750分。在分数形式上,主要采取原始分,其中1994年至2000年,我曾省采取高考标准分的形式。

1977—2007年恢复高考30年,高考已在我国形成地位崇高的“国考”,其影响就广度、深度上讲,是空前的,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从1977年全国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27万人,到2007年全国1010万人参加高考,计划录取人数570万。河南从1977年只录取1万多人,到2007年87万人参加高考,计划录取39万余人。全国平均录取率从1977年的4.7%到2007年的56.85%。30年间大中专学校共录取3600万人,如今,高等教育已从“千军万马闯独木桥,”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高考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的进步都可以说与高考密切相连,如今,恢复高考30年的教育成就,早已弥补了“文革”十年的教育空白造成的损失,所谓“文革”引起的人才断档也已经解决。可以说,目前的高考在我国的地位和影响是难以撼动的,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体系”如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职称考试、奥赛、研究生考试等等,“考”已深入广泛存在于我国社会之中。

三 随着高考地位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影响的深入,高考除带来巨大正面效应的同时,也越来越显示出负面影响来,“应试教育”、“文理偏科”、“一考定终身”,恶性竞争已从高中向前推到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所谓不能输在起点)。学生学习负担畸重,压力空前,学习时间延长,考试次数繁多。周末双休日学生很难自由学习与活动。采取封闭式管理,军事或半军事化管理的学校比比皆是。

七、八十年代高考录取率低,经常出现“八年抗战”即连考八年才考上大中专学校的现象。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来录取率迅速提高,高考竞争从能否考上学到能否考上重点、名牌大学的竞争,竞争的惨烈程度丝毫不减,经常出现“高四”、“高五”、“高六”学生。高中和社会办复读班是普遍现象,并且出现大量上年已被高校录取不报到而选择复读考名牌院校的现象。公办、民办高中的复读班经常出 现百人大班,甚至二百人大班的现象,老师教学学生学习也不再是单纯的脑力劳动,而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加脑力劳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包含有简单的、重复的、无意义的劳动。对师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高考也包括低一级的中考,有关的教辅类书,考试用书占据出版业半壁河山,考试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一份。高考资源甚至出现被某些权威部门或人士垄断而谋利的现象,实际上也是一种腐败现象。可以说,高考的负面影响,绝不可低估,已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有关改革高考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甚至出现了取消高考的极端提法。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在各条战线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战线的改革包括高考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外贸科技、文化领城等方面的改革,已经显示出巨大成效并越来越深入。教育战线的改革,如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高校规模的扩大,民办教育兴起、素质教育的提倡,高校“并轨收费”,实行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等等,都是显见的改革成就。单就高考制度改革这一环节上,曾推行春季高考的试验,保送生制度,自主招生尝试,高考命题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转变,会考制度增设,考试科目的减少,3+X方案的出现,扩大招生规模等等,都是改革过程中的尝试,但就高考的根本性质和内容实质而言,30年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是高考能发挥出巨大正面作用的同时,弊端和负面作用又长期不能消除减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五 高考制度的改革,已经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事,它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是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事。高考也只能承载它所能承载的一部分任务。下面,本文作者仅就河南高考模式的变化、发展、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河南高考从八十年代的“大文大理”(文六门、理七门)和九十年代中后期的“3+2”,都是采取文理分科考试,学校普遍分文科班、理科班,学生偏科现象严重,而“3+2”,模式,不考地理、生物两科,名义上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实 际上不可能减负。反而把与自然科学、新兴科学联系密切的地理、生物取消了,造成地理、生物课的压缩,教师转行,学生不学的现象。2001—2003实行3+X大综合+X,文理不分科,语、数、外加大综合为必考科目,物、化、生、政、史、地可任意选考,不计入总分,这三年学生学习负担骤然加重,同时学生用同一个模式考试,虽然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却忽视和不能体现学生的特长。(选考科目,作为录取参考并不被教师、学生重视)。2004—2007河南采取“3+小综合”(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又基本回到文理分科的“3+2”或“大文大理”模式的类型。学生文理分科考试,与“大文大理”模式和“3+2”不同的是,将物、化、、生组合成一份试卷300分,将政、史、地组合成一份试卷300分。高考实际上是理科考六门,文科考六门。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从试题看,都不是真正的综合,是拼盘组题,实际上是“大3+小3”模式,除了2001—2003年考试模式外,2000年之前和2003年之后的高考考试模式对学校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考试的负担并没有实质上影响和区别。目前河南高考模式对高中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些情况(正面影响本文暂不论述),①学生“偏科”现象严重。绝大多数学生从高中一年级就出现文理偏科,学理科的不学或不认真学政、史、地,学文科的不学物、化、生,这种偏科造成理科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素质决乏,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素质缺乏,也严重影响他们进入大学和社会后的进一步发展。②学校课程安排受影响大。高考是指挥棒,为了适应文理分科高考模式,文理分科越来越提前,可以说,如今再也恢复不到“文革”前高中教学三年文理不分科,只是在高中毕业前即高考前一个月学生自由复习时再决定报文科或理科去参加考试的现象了。目前各地高中普遍是高一完成文理分科,其中绝大多数学校是高一年级上期期终考试后,下期开学时文理分科,还有一部分学校是高一年级上期期中考试后分科。更有一部分学校是在高一新生报名入校时就文理分班了。只有极少数学校是高一年级结束后文理分科的。文理分班后,文科班仍排有物、化、生课,理科班也排政、史、地的课,但课时普遍压缩,学校大型考试不考,学生学习也只是象征意义,只是仅仅为了应付会考。③会考功能弱化。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选拔考试,两者功能不同。会考是检查学生高中阶段各科学习水平是否合格,高考是按文理两科选拔学生。会考可以防止学生“偏科”和学校过早文理分科。这种设想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但实践中就大打折扣了,以至于造成理论与实际完全脱节。实际情况是,会考不与高考挂钩,而高考是学校、学生、家长追求的最大目标。会考就不被这三者重视,由于会考不可能象高考那样组织考试,会考的权威性、公平性,可信度就大大降低,远远达不到会考制度建立的目的。因此,利用会考阻止学生偏科和学校不能过早文理分班及学生尽可能在高中阶段在受到全面教育的基础上选择偏理偏文特长参加高考的初衷是难以实现的。

高考制度的改革,若干年来主要涉及高考科目设置,分数调整,标准分制度,试卷难易度的调整,增加春季高考,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等,但都没有触及到高考制度的核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素质教育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教育部、各省市对高考改革的积极探索,高考制度的改革肯定会推向前进。就河南高考模式的几次调整来看,有的值得肯定有的值得商榷。从八十年代的“大文大理”模式过渡到94年至2000年的文理“3+2”模式,文科和理科分别减为五门,地理和生物高考不考。学生高考负担并不会因科目减少而减轻,而地理、生物高考不考,大大削弱了这两科学生在高中应该受到的知识教育,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很大。当时社会上就有许多人不赞成。2001年至2003年河南学习广东采取“3+大综合”必考科目加选考科目的模式,实际效果也不理想,广东虽率先实行“3+X”方案,但连续三年自身也在不断调整完善,社会争议很大。尤其是河南2001年的大综合,六门科目合为一张试卷150分,每学科只有25分。而这六门课程在中学阶段开课课时,学生学习所占用的时间和付出的精力,与高考所占分值远远不成比例,至于选考科目由于不计入总分只作参考分,不能引起学校师生的重视,有所谓选考约等于不“考”的说法。1994年至2000年实行数年的标准计分制度,也是不成功的。标准分理论上合理,但实际上推行起来社会上难以接受,一是人们长期不明白,二是公布标准分的同时应同时公布各科原始分,而公布各科原始分容易造成各科原始分累加后总分高的有可能低于总分低的标准分现象,这样容易引起误解。因此,标准分制度90年代首先在广东省实行,之后数年全国又有许多省市采取,到2007年标准分计分制度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

以上事实说明,对高考制度包括它的部分环节和内容进行改革,不单单是由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专家所能包办得了的(事实上往往是这样)。必须广泛 听取意见,必须有方方面面的代表参加,尤其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的主体学生代表参加。普通高中学生,目前全国有二千多万人。这一层向上向下沿伸,即延伸到大学生和初中生层面,这三层学生都是高考制度的参与者,他们对高考制度下的教育体会最深,如何改革应该有发言权。而数百万教师(也应包括初中教师)也是高考一线的工作者,他们对高考的理解、认识和高考制度如何改革也应有发言权,决策权可以由政府、教育部门拿,但话语权一定要扩大范围,尤其是高考一线的师生,同时,改革应有试点,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后再推广,不能仓促推行。以前由行政官员,教育专家通过主持研讨会、调研会、座谈会和正常的调查、搜集的情况和研究的问题往往与实际情况脱节。改革高考制度确切地讲是高考制度的局部调整和改革,多年来有不成功或值得商榷的地方,是与以上做法有关系的。

河南从2004年开始实行的高考3+文综或理综模式受到高中师生的普遍认同,应该稳定一段时间,不要轻易改动,但它给学校教学和学生知识结构及未来发展带来的实际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可以通过改革逐渐消除或尽量减少负面影响,目前存在的明显弊端是学生偏科倾向严重,知识结构不合理,高中普遍过早文理分科。文理分科后的学习时间,普遍占高中阶段的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以上。(往届生的时间更长)高中绝大部分学习时间学生已经事实上是分成文理两列队伍,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如理、化、生学科,理科学生对人文学科如政、史、地学科的学习,从思想上不重视,造成知识结构不全面,面对现实和升学竞争的压力,学校开课也普遍调整,分科后文科班和理科班的非高考学科课时压缩,教师上课也徒有形式,有的甚至取消。

会考可以解决这一弊端,但由于会考作用的弱化,以至于河南各地高中普遍存在以上这些负面情况,我们认为,学生参加高考有偏文偏理的特长倾向是正常的,但前提应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因此要尽量减少以上负面的影响,我们认为,解决的办法可以有几下几种。

(一)会考制度的调整。核心是提高会考的权威和信度。

会考是全省统一组织的考试,是政府行为,它的权威性和信度应该是很高的,但多年来的实际情况是,其信度既远远低于高考,也远低于中招考试。甚至低于各高中自己组织的年级期中、期末考试,如果使会考恢复到原来制订它的最初目的,必须对它进行重大调整。

第一种方法是,会考科目考试只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结束时举行,但完全按高考 要求进行,各县交换监考,(或各县推磨交换监考)考点考场设置按高考要求,考场纪律完全按高考要求执行,防止目前会考普遍存在的替考和考场舞弊现象,对考试的组织者,考务人员失职,违纪和考生舞弊者,按高考纪律处理。第二种方法,会考只在高二年级结束前进行,不考语、数、外(因文理科学生高考都考这三门)只考语、数、外以外的物、化、生、政、史、地、信息技术或新增其他科目,会考科目每科100分,折为A、B、C、D四个等级,每门C级为及格,所有会考科目全是A,高考加10分,五门科目是A,另另两门或三门是B,高考加5分,其余情况不加分。同样,从考试的领导、组织、实施一律按照高考要求,以上对会考制度调整的两种方法,关键是把会考和高考一样要求,会考成绩作为高考成绩的附属部分,提供给录取学校,会考出现的违纪考生信息入数据库,记录在考生的诚信档案中,提供给录取学校。这样做只是增加一些考务经费支出和人力成本,以上两种方法并不会增加学生的实际负担。只是把目前弱化了的会考(目前的会考信度差和失真度大,理论上可行,实际上作用已丧失殆尽。)按高考一样对待,这里要特别强调,原来的组织会考办法绝对不行了,它与高考组织考试完全不一个层次。我们可以这样分析,高考受国家、社会那样高度的重视,它的公平、公正性和信度还会受到严峻的挑战,象几年前嘉禾县、电白县严重的高考舞弊案,2006年陕西某县多人高考替考事件以及近年来呈上升势头的高考违纪现象等等,何况与高考不挂钩的会考呢?它的信度和实际作用可想而知。如果这样改革会考,学生的过分偏科和高中普遍过早文理分班的现象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纠正,对培养真正合格的高中生,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促进他们长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高中普遍存在着极其不正常的情况,几乎整个高中阶段,从一年级就开始,通常的“高中生”的概念已不能准确表达高中生个体的含义了。实际应该称为高中文科生或高中理科生。这样才更准确地符合高中生个体的身份实际。事实上在整个高中阶段,老师和学生都是称为某某学生是文科生,某某是理科生,这才是普遍的现象,也是不正常的“正常”现象。现实情况也决定了现在的高中生有相当大的比例不符合教育部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合格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学业能力的标准与要求,就整体而言,高中毕业生的综合水平和素质是呈下降趋势的。

(二)高考科目的微调和改革

如果会考制度的调整做到以上建议的程度,高考科目设置可以暂且不动,如果会考改革达不到高考的信度(不是指会考的难度)高考科目从内容和分数分配可以适 当调整,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的和效果。第一种方法: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三科不动,对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可以调整。文科综合(偏文科考生选考)仍为300分,政、史、地270分,理、化、生内容30分(理化生三科在30分之内不划严格分数比例,年年三科比例可稍有不同,但三科的题不论客观题和主观题都要有),理科综合(偏理科考生选考)满分300分,理、化、生三科占270分,政、史、地内容占30分,(政、史、地三科在30分之内不划严格比例,客观题、主观题都要有)。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偏文)(或理科综合(偏理))总分仍为750分,考四场。由于河南是考生大省,高考命题应遵循稳定前提下的改革原则。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建议仍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由本省自主命题,因这两个科目的考试内容和赋分的微调,其对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及知识、能力结构和发展潜力的影响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经较长时间检验后还可以微调,所以这两科最好由本省自主命题。

第二种方法,语文、数学、英语仍采用全国卷,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20分。目前高考英语30分的听力分,改为参考分,英语笔试部分的题是120分,再乘以四分之五成150分,近两年英语听力由于不计入英语总分,实际考试情况,相当数量的考生不听听力,放录音听力题时考生直接作笔试题,可以增加作笔试题时间15至20分钟,听力题是选择题,学生随便涂卡,考生形象地称为这种现象叫“抗干扰下的作题”(干扰指放英语听力时的音响干扰),学生平时考试时常常这样做,以锻炼自己抗放英语听力音响下直接作笔试题的能力,高考时等于相对延长了英语试题的笔试时间,还有利于得高分。英语听力30分分别加在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试卷上,文科综合满分为315分,文科综合中政、史、地三科占275或280分,理、化、生三科占35分或40分,后三科的比例原则同第一种方法。理科综合满分为315分,理、化、生三科占275或280分,政、史、地三科占35分或40分,(后三科比例原则同上)。文科综合(偏文)中的理化生试题和理科综合(偏理)中的政史地试题的难度要高于会考低于高考。调整后的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由河南自主命题,以待较长时间实施后完善、改进。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命题内容要有课本以外的知识,尤其可涉及河南或中部的理科或文科知识,这样,语文、数学、英语、文综合或理综合仍为四份试卷,满分750分。今后如果全国卷英语恢复听力分数了,建议河南英语卷仍保持120分不变,听力部分占20分,笔试部分占100分。英语卷减至120分,三科为420分,占750分的权重仍达百分之五十六,权重仍然不小,况且语、数、英三门主要科 目,有两门是语言类学科,也是文科性质的学科,这种比例本身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再者,学校的师资条件,学生的学习条件,家长的教育投资,先天后天的环境,两门文科语言学科均对城市学生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学生有利,而对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十分不利。河南9800万人口,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学校条件、师资条件与城市相差很大,农村中学习困难的学生,“留守”儿童,问题儿童数量极多,因此,三主科中语言类科目占其二,对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不公平的,尤其是英语,更是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教学的薄弱学科,是和城市学校的反差最大的学科,因此,英语卷为120分,仅仅是微调,只是对不合理现象的象征性纠正,不会对河南高考模式包括英语教学产生多大的影响。

笔者认为,采取以上会考制度的改革调整,或者采取河南高招模式的改革调整,既不会影响整个高中教育的教学,不会增加师生的负担,也有利于克服目前河南高考模式下的实际存在的负面影响和现实存在的弊端,对培养全面发展,兼有特长(偏文或偏理的特长)的合格高中生,以及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发展和长期的人才发展都会是有利的。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等省、区对高考的改革和调整是值得借鉴的。

总之,在现行河南高考模式下如何纠正学生过分偏科,学校过早文理分班,文科学生或理科学生(原则上应该是高三下学期或高考报名前才应该有的称呼)如何克服知识结构不合理,文科生怎样保持提高自然科学的素质,理科生怎样保持和提高社会人文学科的素质,应该是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和参与解决的大问题,难度是有的,过程是长的,但是我们应该重视和逐步解决,它关系到高中甚至大学的教育,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发展方向是否有偏差,办法会有很多种。

本文着重从考试环节,(目前高考指挥棒是客观的现实)。即会考制度高考科目设置(在河南高考模式前提下)及模式的改革调整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及设想,供有关部门和教育界同行参考。

第二篇:100001001001河南高考模式下文科和理科学

河南高考模式下文科和理科学生

分别继续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问题研究

—浅议高考30年

从1952年至1965年,尤其是1977年至2007年,普通高考一直是以全国统考的形式进行,高考科目的设置是高考形式和内容的最基本内容与环节,1977年至2007年的三十年间,高考科目设置和命题主体变化的基本线索是,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采取分省命题。1978年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此后长期延续至今。1978年高考科目,文科是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理科是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之后几年外语、生物学科逐步纳入高考科目。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逐渐形成理科七门: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文科六门: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即大文大理模式。90年代中期以后,高考科目设置的变化趋势是减少到文理科各五门,称为“3+2”,文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理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和生物两学科退出高考科目组合。1999从广东率先进行高考科目“3+X”的改革,很快波及到其他一些省(市)。在“3+X”科目设置上由“3+大综合+X”演变为“3+小综合”,而“3+小综合”即“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近几年成为全国大多数省市采用的高考科科目设置的模式。2007年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又推出新的高考方案,对原有高考科目的设置进行了相当大的调整变动,继续走在全国高考改革的前列。

从命题的主体看,1978年以来长期是教育部(前身是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组织命题。1987年上海首先自主命题,到2007年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自主命题。但教育部组织的命题仍占主导地位,有半数以上省区采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和考生大省,在高考方案和科目设置上主要是采用教育部制定的统一高考方案。1977年恢复高考,河南采用文理分科,各四张试卷自主命题。1978年即采用全国统一的文理分科考试模式。80年代至1993年,长期采用文六门,理七门,又称“大文大理”模式考试。1994年至2000年采取“3+2”文理分科考试模式。2001年至2003年采用“3+大综合”模式,考生不分文科理科,除语文、数学、外语之外,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组合成一份试卷,称大综合试 卷。其中2001年大综合一门为150分,其余两年大综合为300分。这三年除语文、数学、英语、大综合四门必考科目外,设六个选考科目供考生选考用,只作参考分。2004年至2007年,河南高考又分文科理科,采用“3+小综合”即“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的模式。就科目赋分方面,也有一定变化,除1977年考试四张试卷,每科100分,满分为400分,1978年五张试卷,每科100分,满分500分外。80年代至1993年,长期采用“大文大理”模式,语文、数学每科为120分,其他学科每科100分(生物50分)。文科六门满分640分,理科七门满分为690分。从1994年至2007年,经历了“3+2”到“3+大综合+X”再到“3+小综合”,除2001年高考必考科目满分为600分外,其余年份满分均为750分。在分数形式上,主要采取原始分,其中1994年至2000年,我曾省采取高考标准分的形式。

1977—2007年恢复高考30年,高考已在我国形成地位崇高的“国考”,其影响就广度、深度上讲,是空前的,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从1977年全国57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27万人,到2007年全国1010万人参加高考,计划录取人数570万。河南从1977年只录取1万多人,到2007年87万人参加高考,计划录取39万余人。全国平均录取率从1977年的4.7%到2007年的56.85%。30年间大中专学校共录取3600万人,如今,高等教育已从“千军万马闯独木桥,”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高考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的进步都可以说与高考密切相连,如今,恢复高考30年的教育成就,早已弥补了“文革”十年的教育空白造成的损失,所谓“文革”引起的人才断档也已经解决。可以说,目前的高考在我国的地位和影响是难以撼动的,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体系”如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职称考试、奥赛、研究生考试等等,“考”已深入广泛存在于我国社会之中。

随着高考地位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和影响的深入,高考除带来巨大正面效应的同时,也越来越显示出负面影响来,“应试教育”、“文理偏科”、“一考定终身”,恶性竞争已从高中向前推到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所谓不能输在起点)。学生学习负担畸重,压力空前,学习时间延长,考试次数繁多。周末双休日学生很难自由学习与活动。采取封闭式管理,军事或半军事化管理的学校比比皆是。

七、八十年代高考录取率低,经常出现“八年抗战”即连考八年才考上大中专学校的现象。1999年高校大扩招以来录取率迅速提高,高考竞争从能否考上学到能否考上重点、名牌大学的竞争,竞争的惨烈程度丝毫不减,经常出现“高四”、“高五”、“高六”学生。高中和社会办复读班是普遍现象,并且出现大量上年已被高校录取不报到而选择复读考名牌院校的现象。公办、民办高中的复读班经常出 现百人大班,甚至二百人大班的现象,老师教学学生学习也不再是单纯的脑力劳动,而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加脑力劳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包含有简单的、重复的、无意义的劳动。对师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高考也包括低一级的中考,有关的教辅类书,考试用书占据出版业半壁河山,考试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一份。高考资源甚至出现被某些权威部门或人士垄断而谋利的现象,实际上也是一种腐败现象。可以说,高考的负面影响,绝不可低估,已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有关改革高考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甚至出现了取消高考的极端提法。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在各条战线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战线的改革包括高考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外贸科技、文化领城等方面的改革,已经显示出巨大成效并越来越深入。教育战线的改革,如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高校规模的扩大,民办教育兴起、素质教育的提倡,高校“并轨收费”,实行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等等,都是显见的改革成就。单就高考制度改革这一环节上,曾推行春季高考的试验,保送生制度,自主招生尝试,高考命题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转变,会考制度增设,考试科目的减少,3+X方案的出现,扩大招生规模等等,都是改革过程中的尝试,但就高考的根本性质和内容实质而言,30年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是高考能发挥出巨大正面作用的同时,弊端和负面作用又长期不能消除减弱的根本原因所在。

高考制度的改革,已经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事,它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是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事。高考也只能承载它所能承载的一部分任务。下面,本文作者仅就河南高考模式的变化、发展、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河南高考从八十年代的“大文大理”(文六门、理七门)和九十年代中后期的“3+2”,都是采取文理分科 考试,学校普遍分文科班、理科班,学生偏科现象严重,而“3+2”,模式,不考地理、生物两科,名义上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实 际上不可能减负。反而把与自然科学、新兴科学联系密切的地理、生物取消了,造成地理、生物课的压缩,教师转行,学生不学的现象。2001—2003实行3+X大综合+X,文理不分科,语、数、外加大综合为必考科目,物、化、生、政、史、地可任意选考,不计入总分,这三年学生学习负担骤然加重,同时学生用同一个模式考试,虽然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却忽视和不能体现学生的特长。(选考科目,作为录取参考并不被教师、学生重视)。2004—2007河南采取“3+小综合”(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又基本回到文理分科的“3+2”或“大文大理”模式的类型。学生文理分科考试,与“大文大理”模式和“3+2”不同的是,将物、化、、生组合成一份试卷300分,将政、史、地组合成一份试卷300分。高考实际上是理科考六门,文科考六门。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从试题看,都不是真正的综合,是拼盘组题,实际上是“大3+小3”模式,除了2001—2003年考试模式外,2000年之前和2003年之后的高考考试模式对学校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考试的负担并没有实质上影响和区别。目前河南高考模式对高中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这样一些情况(正面影响本文暂不论述),①学生“偏科”现象严重。绝大多数学生从高中一年级就出现文理偏科,学理科的不学或不认真学政、史、地,学文科的不学物、化、生,这种偏科造成理科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素质决乏,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素质缺乏,也严重影响他们进入大学和社会后的进一步发展。②学校课程安排受影响大。高考是指挥棒,为了适应文理分科高考模式,文理分科越来越提前,可以说,如今再也恢复不到“文革”前高中教学三年文理不分科,只是在高中毕业前即高考前一个月学生自由复习时再决定报文科或理科去参加考试的现象了。目前各地高中普遍是高一完成文理分科,其中绝大多数学校是高一年级上期期终考试后,下期开学时文理分科,还有一部分学校是高一年级上期期中考试后分科。更有一部分学校是在高一新生报名入校时就文理分班了。只有极少数学校是高一年级结束后文理分科的。文理分班后,文科班仍排有物、化、生课,理科班也排政、史、地的课,但课时普遍压缩,学校大型考试不考,学生学习也只是象征意义,只是仅仅为了应付会考。③会考功能弱化。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选拔考试,两者功能不同。会考是检查学生高中阶段各科学习水平是否合格,高考是按文理两科选拔学生。会考可以防止学生“偏科”和学校过早文理分科。这种设想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但实践中就大打折扣了,以至于造成理论与实际完全脱节。实际情况是,会考不与高考挂钩,而高考是学校、学生、家长 追求的最大目标。会考就不被这三者重视,由于会考不可能象高考那样组织考试,会考的权威性、公平性,可信度就大大降低,远远达不到会考制度建立的目的。因此,利用会考阻止学生偏科和学校不能过早文理分班及学生尽可能在高中阶段在受到全面教育的基础上选择偏理偏文特长参加高考的初衷是难以实现的。

高考制度的改革,若干年来主要涉及高考科目设置,分数调整,标准分制度,试卷难易度的调整,增加春季高考,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等,但都没有触及到高考制度的核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素质教育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教育部、各省市对高考改革的积极探索,高考制度的改革肯定会推向前进。就河南高考模式的几次调整来看,有的值得肯定有的值得商榷。从八十年代的“大文大理”模式过渡到94年至2000年的文理“3+2”模式,文科和理科分别减为五门,地理和生物高考不考。学生高考负担并不会因科目减少而减轻,而地理、生物高考不考,大大削弱了这两科学生在高中应该受到的知识教育,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很大。当时社会上就有许多人不赞成。2001年至2003年河南学习广东采取“3+大综合”必考科目加选考科目的模式,实际效果也不理想,广东虽率先实行“3+X”方案,但连续三年自身也在不断调整完善,社会争议很大。尤其是河南2001年的大综合,六门科目合为一张试卷150分,每学科只有25分。而这六门课程在中学阶段开课课时,学生学习所占用的时间和付出的精力,与高考所占分值远远不成比例,至于选考科目由于不计入总分只作参考分,不能引起学校师生的重视,有所谓选考约等于不“考”的说法。1994年至2000年实行数年的标准计分制度,也是不成功的。标准分理论上合理,但实际上推行起来社会上难以接受,一是人们长期不明白,二是公布标准分的同时应同时公布各科原始分,而公布各科原始分容易造成各科原始分累加后总分高的有可能低于总分低的标准分现象,这样容易引起误解。因此,标准分制度90年代首先在广东省实行,之后数年全国又有许多省市采取,到2007年标准分计分制度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

以上事实说明,对高考制度包括它的部分环节和内容进行改革,不单单是由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专家所能包办得了的(事实上往往是这样)。必须广泛听取意见,必须有方方面面的代表参加,尤其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的主体学生代表参加。普通高中学生,目前全国有二千多万人。这一层向上向下沿伸,即延伸到大学生和初中生层面,这三层学生都是高考制度的参与者,他们对高考制度下的教育体会最深,如何改革应该有发言权。而数百万教师(也应包括初中教师)也是高考一线 的工作者,他们对高考的理解、认识和高考制度如何改革也应有发言权,决策权可以由政府、教育部门拿,但话语权一定要扩大范围,尤其是高考一线的师生,同时,改革应有试点,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后再推广,不能仓促推行。以前由行政官员,教育专家通过主持研讨会、调研会、座谈会和正常的调查、搜集的情况和研究的问题往往与实际情况脱节。改革高考制度确切地讲是高考制度的局部调整和改革,多年来有不成功或值得商榷的地方,是与以上做法有关系的。

河南从2004年开始实行的高考3+文综或理综模式受到高中师生的普遍认同,应该稳定一段时间,不要轻易改动,但它给学校教学和学生知识结构及未来发展带来的实际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可以通过改革逐渐消除或尽量减少负面影响,目前存在的明显弊端是学生偏科倾向严重,知识结构不合理,高中普遍过早文理分科。文理分科后的学习时间,普遍占高中阶段的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以上。(往届生的时间更长)高中绝大部分学习时间学生已经事实上是分成文理两列队伍,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如理、化、生学科,理科学生对人文学科如政、史、地学科的学习,从思想上不重视,造成知识结构不全面,面对现实和升学竞争的压力,学校开课也普遍调整,分科后文科班和理科班的非高考学科课时压缩,教师上课也徒有形式,有的甚至取消。

会考可以解决这一弊端,但由于会考作用的弱化,以至于河南各地高中普遍存在以上这些负面情况,我们认为,学生参加高考有偏文偏理的特长倾向是正常的,但前提应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因此要尽量减少以上负面的影响,我们认为,解决的办法可以有几下几种。

(一)会考制度的调整。核心是提高会考的权威和信度。

会考是全省统一组织的考试,是政府行为,它的权威性和信度应该是很高的,但多年来的实际情况是,其信度既远远低于高考,也远低于中招考试。甚至低于各高中自己组织的年级期中、期末考试,如果使会考恢复到原来制订它的最初目的,必须对它进行重大调整。

第一种方法是,会考科目考试只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结束时举行,但完全按高考要求进行,各县交换监考,(或各县推磨交换监考)考点考场设置按高考要求,考场纪律完全按高考要求执行,防止目前会考普遍存在的替考和考场舞弊现象,对考试的组织者,考务人员失职,违纪和考生舞弊者,按高考纪律处理。第二种方法,会考只在高二年级结束前进行,不考语、数、外(因文理科学生高考都考这三门)只考语、数、外以外的物、化、生、政、史、地、信息技术或新增其他科目,会考科目每科100分,折为A、B、C、D四个等级,每门C级为及格,所有会考科目全是A,高考加10分,五门科目是A,另另两门或三门是B,高考加5分,其余情况不加分。同样,从考试的领导、组织、实施一律按照高考要求,以上对会考制度调整的两种方法,关键是把会考和高考一样要求,会考成绩作为高考成绩的附属部分,提供给录取学校,会考出现的违纪考生信息入数据库,记录在考生的诚信档案中,提供给录取学校。这样做只是增加一些考务经费支出和人力成本,以上两种方法并不会增加学生的实际负担。只是把目前弱化了的会考(目前的会考信度差和失真度大,理论上可行,实际上作用已丧失殆尽。)按高考一样对待,这里要特别强调,原来的组织会考办法绝对不行了,它与高考组织考试完全不一个层次。我们可以这样分析,高考受国家、社会那样高度的重视,它的公平、公正性和信度还会受到严峻的挑战,象几年前嘉禾县、电白县严重的高考舞弊案,2006年陕西某县多人高考替考事件以及近年来呈上升势头的高考违纪现象等等,何况与高考不挂钩的会考呢?它的信度和实际作用可想而知。如果这样改革会考,学生的过分偏科和高中普遍过早文理分班的现象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纠正,对培养真正合格的高中生,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促进他们长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高中普遍存在着极其不正常的情况,几乎整个高中阶段,从一年级就开始,通常的“高中生”的概念已不能准确表达高中生个体的含义了。实际应该称为高中文科生或高中理科生。这样才更准确地符合高中生个体的身份实际。事实上在整个高中阶段,老师和学生都是称为某某学生是文科生,某某是理科生,这才是普遍的现象,也是不正常的“正常”现象。现实情况也决定了现在的高中生有相当大的比例不符合教育部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合格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学业能力的标准与要求,就整体而言,高中毕业生的综合水平和素质是呈下降趋势的。

(二)高考科目的微调和改革

如果会考制度的调整做到以上建议的程度,高考科目设置可以暂且不动,如果会考改革达不到高考的信度(不是指会考的难度)高考科目从内容和分数分配可以适当调整,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的和效果。第一种方法:语文150分,数学150分,外语150分三科不动,对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可以调整。文科综合(偏文科考生选考)仍为300分,政、史、地270分,理、化、生内容30分(理化生三科在30分之内不划严格分数比例,年年三科比例可稍有不同,但三科的题不论客观题和主观题都要 有),理科综合(偏理科考生选考)满分300分,理、化、生三科占270分,政、史、地内容占30分,(政、史、地三科在30分之内不划严格比例,客观题、主观题都要有)。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偏文)(或理科综合(偏理))总分仍为750分,考四场。由于河南是考生大省,高考命题应遵循稳定前提下的改革原则。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建议仍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试卷。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由本省自主命题,因这两个科目的考试内容和赋分的微调,其对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及知识、能力结构和发展潜力的影响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经较长时间检验后还可以微调,所以这两科最好由本省自主命题。

第二种方法,语文、数学、英语仍采用全国卷,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20分。目前高考英语30分的听力分,改为参考分,英语笔试部分的题是120分,再乘以四分之五成150分,近两年英语听力由于不计入英语总分,实际考试情况,相当数量的考生不听听力,放录音听力题时考生直接作笔试题,可以增加作笔试题时间15至20分钟,听力题是选择题,学生随便涂卡,考生形象地称为这种现象叫“抗干扰下的作题”(干扰指放英语听力时的音响干扰),学生平时考试时常常这样做,以锻炼自己抗放英语听力音响下直接作笔试题的能力,高考时等于相对延长了英语试题的笔试时间,还有利于得高分。英语听力30分分别加在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试卷上,文科综合满分为315分,文科综合中政、史、地三科占275或280分,理、化、生三科占35分或40分,后三科的比例原则同第一种方法。理科综合满分为315分,理、化、生三科占275或280分,政、史、地三科占35分或40分,(后三科比例原则同上)。文科综合(偏文)中的理化生试题和理科综合(偏理)中的政史地试题的难度要高于会考低于高考。调整后的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由河南自主命题,以待较长时间实施后完善、改进。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的命题内容要有课本以外的知识,尤其可涉及河南或中部的理科或文科知识,这样,语文、数学、英语、文综合或理综合仍为四份试卷,满分750分。今后如果全国卷英语恢复听力分数了,建议河南英语卷仍保持120分不变,听力部分占20分,笔试部分占100分。英语卷减至120分,三科为420分,占750分的权重仍达百分之五十六,权重仍然不小,况且语、数、英三门主要科目,有两门是语言类学科,也是文科性质的学科,这种比例本身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再者,学校的师资条件,学生的学习条件,家长的教育投资,先天后天的环境,两门文科语言学科均对城市学生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学生有利,而对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十分不利。河南9800万人口,大部分人口在农 村,尤其是相对落后地区的农村,学校条件、师资条件与城市相差很大,农村中学习困难的学生,“留守”儿童,问题儿童数量极多,因此,三主科中语言类科目占其二,对很大一部分学生是不公平的,尤其是英语,更是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教学的薄弱学科,是和城市学校的反差最大的学科,因此,英语卷为120分,仅仅是微调,只是对不合理现象的象征性纠正,不会对河南高考模式包括英语教学产生多大的影响。

笔者认为,采取以上会考制度的改革调整,或者采取河南高招模式的改革调整,既不会影响整个高中教育的教学,不会增加师生的负担,也有利于克服目前河南高考模式下的实际存在的负面影响和现实存在的弊端,对培养全面发展,兼有特长(偏文或偏理的特长)的合格高中生,以及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发展和长期的人才发展都会是有利的。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等省、区对高考的改革和调整是值得借鉴的。

总之,在现行河南高考模式下如何纠正学生过分偏科,学校过早文理分班,文科学生或理科学生(原则上应该是高三下学期或高考报名前才应该有的称呼)如何克服知识结构不合理,文科生怎样保持提高自然科学的素质,理科生怎样保持和提高社会人文学科的素质,应该是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和参与解决的大问题,难度是有的,过程是长的,但是我们应该重视和逐步解决,它关系到高中甚至大学的教育,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发展方向是否有偏差,办法会有很多种。

1、本文着重从考试环节,(目前高考指挥棒是客观的现实)。即会考制度高考科目设置(在河南高考模式前提下)及模式的改革调整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及设想,供有关部门和教育界同行参考。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200 字,并且二次修 改后论文一般会大大降低抄袭率)

第三篇:名师点评2014年河南高考数学:理科难度降低 文科难度增加

若禹教育郑州花园路国基路交叉口居易国际1号楼145室55608589

名师点评2014年河南高考数学:理科难度降低 文科难度增加

6月8日,2014年河南高考考试结束。今年河南高考数学的考题有什么特点?难易程度如何?针对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记者特邀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数学组教研组长、全国骨干教师李红霞点评今年高考数学试卷。

【理科数学试题】

2014年的全国新课标I卷理科试题:整体难度较去年容易,试题的起点较低,选择题、填空题无障碍,学生容易上手,整套试题难度呈递进式推进,体现了较强的人文关怀,符合新课标精神。整套试卷在题型设置、试卷结构方面仍保持稳定,突出基础,重视通性通法,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今年的试题较以往有所创新,突破了原有的一些固定模式,试题新颖、不落俗套。主要体现在(1):首次出现了与逻辑有关的试题(如第14题),难度:易。(2):今年的概率与统计试题(第18题)打破了以往的常规,不再去考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改为考察统计知识中的直方图与正态分布,(3):今年的三选一中选修4-4.极坐标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试题设问均有创新,同时均加大了考察的力度,试题难度:难。

总之,本套试卷以重要知识为载体,以数学思想与方法为依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素养、数学潜能,反映了新课程的理念。

【文科数学试题】

2014年的全国新课标I卷文科试题:整体难度较去年略有上升。但整套试题的起点较低,选择题、填空题无障碍,学生容易上手,整套试题难度呈递进式推进,体现了较强的人文关怀,符合新课标精神。

整套试卷在题型设置、试卷结构方面仍保持稳定,突出基础,重视通性通法,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0题,明显考察通性通法,淡化技巧,注重思维与计算;21题,比去年难,但明显在考察分类讨论思想;今年的试题较以往有所创新,突破了原有的一些固定模式,试题新颖、不落俗套。主要体现在(1):首次出现了与逻辑有关的试题(如第14题),难度:易。(3):今年的三选一中选修4-4.极坐标与参数方程,选修4-5.不等式选讲,试题设问均有创新,同时均加大了考察的力度,试题难度:难。

总之,本套试卷以重要知识为载体,以数学思想与方法为依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素养、数学潜能,反映了新课程的理念。

第四篇:国家政策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注重过程习作法”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为交际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写的技能的培养既应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也应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然而多年来中学英语教学中写的能力培养力度不够。鉴于种种原因,许多普通中学仅仅只是把写作教学当作备考的一项应试任务。结果平时的写作教学时间无保证,缺乏系统、高效的写作训练。即使到了高三开展了一些专项写作训练活动,但往往由于时间紧、急于求成,也收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致使许多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达不到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与《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写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因此,必须下大力改变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写”的教学现状。一方面,要认真完成好新教材所提供的专门为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设计的各类练习,例如:谴词造句、连词成句以及改写、缩写、仿写等有指导的写作练习等等。另一方面,一定要适时地开设一些写作课,不一定是一周一课时,可两周或三周一课时,也可一月一课时;可半节课,也可两节连堂,这都要视年级段或需要而定。写作课不能为开设而开设,要提高写作课教学的效果一定要有最新的教学思想作指导,要吸纳最新的英语教学理念;总结、应用他人成功的写作教学经验。

二、倡导“注重过程习作法”写作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综观国内外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以及目前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依据国外学者Murray(1980)和 Richards(1990)等提出的“注重过程式(the process-focused approach)”写作教学模式理论以及麦肯齐(Mckenzie)和汤普金斯(Tompkins)于1984年提出的“过程习作法”(Process -writing Approach)理论,并综合国内外其他有关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在学生已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基础上应尽快、更多地实施充分体现新《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能给每个学生成功感的“注重过程习作法”(Process-focused Writing Approach)写作教学模式。

该写作教学模式将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策略运用。它不仅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它强调学生在完成某项写作任务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它强调通过对学生的作文进行阶段性的分析评价从而发现其发展进步的轨迹;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根据作文选题的需要自己去进行有关的资料收集;它强调学生的合作交流,倡导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交换意见,相互修改文稿;它还强调师生的互动,倡导师生之间的意见交流。

三、“注重过程习作法”写作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该写作教学模式包括八个步骤:审题(examining the topic)、议题(discussing the topic)、起草(drafting)、自查修改(self-response and making revisions)、征集意见再修改(getting response and revising again)、审阅把关(checking and approving)、成果展示(sharing or presenting)、反馈讲评(giving feedback)。

可简述为,1.审题

审题阶段又称酝酿构思阶段,它是写作的准备阶段。在构思过程中,必须做到:

1)理清、明确写作任务的主旨及要求;

2)依据任务要求理出写作要点;

3)列提纲使所要写的内容条理化;

4)根据要点及提纲酝酿、选取书面素材;

5)打腹稿展开构思。

这个阶段的各种活动必须用英语进行思维,学生应在审题阶段根据写作任务,先围绕主题和必须写的要点,边构思边用英语写出每个段落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并努力在脑海中追忆能支撑主题句的有关内容,用英语写出关键词及短语,理出要点、提纲、打腹稿,为下一步起草作好准备。

如果写作任务是类似高考试题中以图画、图表、提纲等形式提供情景的指导性写作(guided writing),首先应要求学生认真审看图画或审读图表、提纲,既注意其中表达的细节信息,更要从中解悟、领会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及期望所在,明确该写什么,不必写什么;那些该详写,那些不用发挥,以保证文章切题。然后进行定要点、列提纲、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构思,作好写前准备工作。

如果写作任务是紧接某一阅读任务之后再去完成的写作任务时,可在“明确写作任务”的第1)步骤中渗透以下活动:(1)在阅读材料中寻找与题目相关的信息;(2)以小组讨论形式交流有关信息及各自的观点和看法,从而通过集思广益进一步明确写作的任务要求。如果写作任务是自由写作任务时,应在“明确写作任务”第1)步骤中加进选择主题或确定标题的工作,可在“选取材料”的第4)步骤中加入调查、访谈等收集资料工作。教师则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拟订好学生感兴趣、有话可说的写作任务,并在写作课开始时以简单、明了、直捷的语言布置写作任务,清楚地阐明写作任务最终要达到的要求及目标。

2.议题

在平时写作训练中,在学生自己各自动脑审题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安排学生通过双人或小组活动进行讨论,开展一个“议题说题”活动,即让学生们各自说说每个人对写作任务的题目或者主题的理解及自己是怎样酝酿构思的,而且要求学生们相互比较并讨论各自的看法,在小组进行充分议论后,各小组还可派代表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全班范围进行讨论,通过互相启发、思维的碰撞,使学生既达到“I have a clear idea of what I′m going to write about the topic.”这样一种境地,又学会了该如何去进行酝酿构思。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任务则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积极性,激活学生与写作任务相关的知识网络,帮助他们启动写作的思路。

3.起草

经过审题阶段几个环节的酝酿构思准备,接下来就是将构思付诸与书面文字。这是一个实际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起草初稿不应是一气呵成的,这个过程应该是:思→写→思→(改)写→思→润色→初稿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要全面安排,要考虑文章开篇的交代句和结尾的点题句,要将要点扩展成句,要将主题句再通过添加支撑句(supporting sentence)扩展成段落,要把各段按照时空顺序或者逻辑顺序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形成一篇语义基本连贯、有一定层次感的初稿。

在初稿阶段,可根据训练目的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如果是训练写作速度为备考作准备,应采用快速写作(quick writing)的训练方法,即依据主旨、要点、提纲,快速写出文章的起始段、主体部分和结尾段,完成初稿。如果不是参加考试,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并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教师应鼓励学生去使用那些他们目前还不是十分熟悉其用法的“生”词。如果学生只限制在他们现有的词汇水平中去写作,这样既不利于他们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又失去了一个在语篇中学会运用新词的机会。因为,练习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正如Gentry(吉恩特里,1983)的研究成果所指出的:“在习作中大量运用生词将有助于学生提高词汇量和词汇运用水平以及单词的拼写能力。”

4.自查修改

完成初稿后,作者自己要十分仔细地重读一次初稿,看看有无修正改进之处。这是个再加工的过程。文章是学生自己本人写出来的,不指引思路,很难保证学生自己能检查出自己下意识中所犯的错误。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一份查错找错的思路清单,熟悉查错的路径,才能具备自查纠错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可从以下6个方面去进行查错修改工作:

1)所写文章的主旨大意是什么,是否切题;

2)要点是否写全,有无遗漏;

3)有无开头、结尾,条理是否清晰,布局是否合理,内容是否连贯;

4)有无主谓一致、人称一致、时态、语态、冠词、名词单复数等方面的语法错误;

5)有无句型、习语、固定搭配等方面的错误;

6)有无单词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方面的错误。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慢慢熟悉、最终掌握“查错六路径”。

5.征集意见再修改

这一步骤是平时写作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将经过作者自己初步修改后的初稿再给自己的伙伴(partner)看一看或者在几人小组中传阅,由这些同学根据上一步骤中提出的“查错六路径”去审读该初稿,再提出他们各自的修改意见,然后再由作者本人在听取他们意见的基础上对文章作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这第5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与交流”的新的理念,也是合作学习模式在平时写作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学生在合作小组中相互倾听、互帮互助,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通常采用同龄人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去进行启发和讲解,常可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这一阶段的作用则是组织并安排好双人活动或小组活动。在充分发挥好一名组织者的作用的同时,要再次提醒同学们有意识地按照查找错误的六条路径去思考检查。

6.审阅把关

这一步骤的主要工作是由教师或审阅把关小组来审阅把关。对重要的写作任务,一般应直接由教师对学生们的修改稿进行提示性的批阅或部分批改,即是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的习作,采用不同的批改方式。如果估计学生自己改正不了的错误可帮其改正;其它估计学生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错误则只用红笔划出其需要修正的地方,却不直接帮其改正,留下来让学生思考后自己去加以修正,重在提示启发,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写作任务,则可利用由英语科代表再加上班上几个英语最拔尖的学生组成的审阅把关小组去进行“分片包干”式的审阅批阅。一般情况下,审阅把关小组成员单兵作战,有些个人拿不定把握的问题则可放在把关小组内一起讨论或者直接向教师求助,然后把意见传递给每个学生。这样做不仅可减轻教师沉重的批改负担,也锻炼并提高了尖子学生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了了解学生作文中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在放手让把关小组工作的同时,也应抽取部分学生的作文进行典型、易犯错误分析,为全班讲评作准备。教师及审阅把关小组在这一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思路除了继续依据上述的“查错六路径”之外,还应考虑以下五方面的体现较高写作能力的问题:

1)主题是否鲜明、突出;

2)词语使用是否得当,能否使用更贴切甚至更高级的词汇;

3)句子的长度或结构是否需要增减或改动,能否使用更复杂的语言结构;

4)是否有效使用了语言间的连接成分,过渡是否自然、结构是否清晰;

5)有否中国式的英语,语言是否地道、得体。

7.成果展现

学生在参考了教师或把关小组的意见经过最后修订之后,将文稿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形成最终文稿,然后以多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例如,先在小组内宣读,每个小组再推选代表在全班宣读交流;通过墙报形式在全班甚至全年级进行有代表性的作品或者是优秀作品展示;每个学生都设置一个写作挡案袋,让他们将其感到满意的作品收集到自己的挡案袋中,使他们能常常看到自己的进步而获得成功感。

至于最终文稿要不要交给教师评分,怎么评分等,可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处理方法。还可考虑采用一种与朋友交流式的评语方式对学生的作文给出评价。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无论是分数还是评语,它们的功能不是对学生进行甑别或排队,而是激励和推动他们向前发展。

8.反馈讲评

这一步骤的反馈有两层含义。首先,教师应及时依据本人收集、掌握的学生作文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一些典型错误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讲评,让他们从中得到启发或警示,逐步提高写作水平和写作技巧。通常情况下教师最好能将范文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可以模仿或借鉴的样板。另外,应倡导学生们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自己以前的作文再重新审读、润色、修订、加工,从而通过学生的再次思考、实践去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四、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准师生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作为组织者、督促者、评价者、辅助者身份发挥其指导帮助作用。教师应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敢于下笔、乐于实践并获得成就感,真正使学生成为整个写作过程的主人。

2.学生应以“合作交流、相互信任,诚实、坦诚、公正地对己和对人”的态度积极参与“议题说题”、“互相修改”、“成果展示”、“反馈评价”等交流互动过程。争取在这些过程中真正做到相互启迪、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应在写作训练中适当穿插读、听、说的活动。因为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思想水平,不能只靠几节写作课。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因此,写应该和读、听 说有机结合起来。

4.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写作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写作技巧指导。例如,让学生多使用典型句式,适当运用成语和谚语,恰当使用一些平行、对比结构;指导学生在想表达某种想法,却一下子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时,运用回避或者迂回策略等等。

5.鉴于教学模式只是一个整体操作框架,虽然有着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但实施过程中,教师完全应该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而自行决定每个步骤的时间分配,并可按需要取消或调整某些环节步骤。例如,假设只是一项比较简单而且需要学生快速完成的写作任务,而且只有半节课的时间,我们可以将八个步骤压缩成六个步骤,即“审题→起草→自改→互改→反馈”,甚至还可压缩成五个步骤,即“审题→起草→自改→互改→反馈”。

总之,教师应成为模式的主人,而不是模式的奴隶。

参考文献:

1.何安平《外语教学大纲 教材 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何济生 王家云 “‘过程习作法’简介” 《国外外语教学》 1996年第四期

第五篇:国家政策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规章制度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规章制度

一、首诊负责制度

为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机构和医师的要求,特制定首诊医师负责制度。

首诊医师负责制系指临床医师在门急诊接诊初诊患者时,应当根据患者的主诉及要求对其口腔及全身状况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检查、评估,并提出初步治疗建议或计划。

医师接诊初诊患者应当详细询问病情,并按照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病历,包括记录就诊时间、科别、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含家族史及全身情况)以及详细记录患者的详细体征、必要的阳性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依据上述情况作出初步诊断,提出治疗建议;征得患者同意后方可实施治疗。

对疑难危重病例或非本专业的口腔其他病例,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相关科室会诊,有关会诊意见应及时记录于病历并认真执行。会诊意见应适时告知患者以便于完成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各医疗科室每日应安排高年资医师承担科内业务指导及保证首诊医师负责制的落实。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主治医师查房每日一次,查房一般在上午进行。管床医师对所管病员每日至少查房二次。

对危重病员,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科主任、主任医师检查病员。

查房前医护人员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用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要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认真负责。经治的住院医师、有医师资格证书的进修医师要报告简

要病历、当前病情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主任或主治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并做出肯定性的指示。

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每日进行一次护理查房,主要检查护理质量,研究解决疑难问题,结合实际教学。

查房的内容:

①科主任、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审查对新入院、重危病员的诊断、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

②副主任、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尤其对新入院、诊断未明、治疗效果不好的病员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医师和护士的反映;倾听病员的陈述;检查病历并纠正其中错误的记录;了解病员病情变化并征求对饮食、生活的意见;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决定出、转院问题。

③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重危、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病员,同时巡视一般病员;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治疗意见;检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并开写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检查病员饮食情况;主动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的意见。

院领导以及职能各科负责人,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参加各科查房,检查了解病员治疗情况和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三、疑难病历讨论制度

疑难病例的讨论是指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主持,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对临床诊断不明确、治疗方案有争议、手术难度较大、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病例、特殊要求以及存在医疗争议的病例进行关于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或手术方案、判定医疗争议性质、死因分析以及总结临床经验教训的讨论研究。

该讨论必须指定专人作出详细书面记录,内容包括:病历讨论时间、主持人、参加人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讨论意见及结果。

疑难病例讨论程序

(1)该讨论应事先作好准备,必要时准备文字摘要提前发放参加人员,预作发言准备。

(2)主管或管床医师介绍病人诊治经过及特殊情况。(3)参会人员就本病例进行讨论和分析。(4)主持人总结本病例讨论结果。疑难病例讨论记录的保管

(1)住院病人疑难病例讨论,除在本病区病例讨论本上完成记录并于本病区保存外,还应在住院病历中有讨论内容的主要精神体现;医疗争议病例讨论应记录于科室专用本,其主要诊断治疗意见应在病历中体现。

(2)门诊病人疑难病例讨论,除在科室病例讨论本上完成记录并于本科室保存外,还应在门诊病历中就讨论的主要内容予以记录;医疗争议病例讨论应记录于科室专用本,其主要诊断治疗意见应在病历中体现。

(3)由医务处组织的医疗争议病例讨论由医务处指定专人记录,医务处保管。

疑难病例讨论的组织实施。

(1)住院病人疑难病例讨论由科主任或病区负责人组织实施。死亡病例应在病人死亡一周内完成病例讨论,由科主任或病区负责人组织。

(2)门诊病人疑难病例讨论由科主任组织实施。科际间疑难病例讨论由患者主要就诊科室主任组织实施。

(3)疑难病例需要院际会诊讨论时由医务处组织实施。

(4)已提交院内处理的医疗争议病例讨论由医务处组织实施。疑难病例讨论制度适用于普通门诊病例讨论和各病区常规手术病例讨论。

四、会诊制度

凡遇疑难病例,应及时申请会诊。

急诊会诊:被邀请的人员,必须随请随到。

科内会诊:由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

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提出,经医教处同意,确定会诊时间,通知有关人员参加。一般由申请科主任主持,医教处派人参加。

院外会诊:病人具有不属于本院诊治并有可能影响其专科疾病

诊治的疾病,以及本院一时不能诊治的疑难病例,由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审核,经医教处同意,并与有关单位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应邀医院应派科主任或主治以上级别医师前往会诊。会诊时,由住院医师陪同诊视,必要时,由副主任医师主持会诊讨论。也可将病历资料,寄发有关单位,进行书面会诊。

科内、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经治医师要详细介绍病史,做好会诊前的准备和会诊记录。会诊中,要详细检查,发扬技术民主,明确提出会诊意见。主持人要进行小结,认真组织实施。

五、转院转科制度

医院因限于医疗技术和设备条件,对不能诊治的病员,由科内讲座或科主任提出,经医教处报请院长或主管业务副院长批准,提前与转入医院联系后,征得同意后方可转院。

病员转院,如估计途中可能加重病情者,应留院处置,待病情稳定或危险过后,再行转院。较重病员转院时应派医护人员护送。病员转院时,应将病历摘要随病员带去。

门诊专科转诊,由经治医生根据临床需要提出,在病历上做好记载,并写好转科记录。转入科室应就会诊意见或治疗作书面记载。

六、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危重病人抢救应由所在门诊病区科主任或门诊病区负责人统一组织实施,科主任(病区负责人)因故未到现场时,应有现场最高职称医师组织实施。

危重病人抢救应有护士长参与组织,护士长因故未在现场时,应有值班护士积极配合。

危重病人抢救时应有医技科室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各科室各部门不能借故推诿。如需其他科室人员或院外专家参加抢救,组织抢救科室可直接与有关科室联系或由医务处负责联系安排。

正常诊疗工作时间以外以及节假日期间的危重病人抢救,由院总值班负责实施并完成对各类专家及技术人员的总调度。

院急诊室正常诊疗工作时以内的危重病人抢救由口腔外科会同颌面外科医师共同实施,夜间急救由急诊室值班医师会同颌面外科医师组织实施,必要时请高年资医师或科主任到场参加抢救。

危重病人抢救经过必须详细记录于病历内。因急救条件所限当时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医务人员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时间注明。

各临床科室均应设置急救箱或急救药品,准备必备的急救器材,并放置于固定位置,指定专人保管,经常检查及更换器材药品,保证抢救时完好使用。

院内救护车必须保证按抢救要求准时到位,车内设施完好,并定期完成有关设施检查及更换。

遇有全国或南京地区突发事件所致大批危重病人抢救时,由医疗院长领导、医务处组织实施救助。

院前急救在本院内实施时应及时开通绿色通道并保持通畅。

七、术前讨论制度

较大手术、疑难病例、少见病例及新开展的手术应作术前讨论。讨论前应有经治医师做好必要的检查及资料准备工作,填好术前讨论记录单,讨论时做好记录。经科主任签字同意后予以手术。

重症复杂手术或新型手术,应组织全科讨论,必要时请麻醉医师及有关科室医师参加,经科主任签字后报请院领导审核。

术前讨论内容应包括:术前诊断,诊断依据,手术适应症,拟选择术式,手术步骤,麻醉方法,术前工作准备,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术中及术后应注意事项等。

手术须按术前讨论意见进行,如术中发现与讨论情况不符时应由手术者决定手术方案,必要时和有关医师商量或请示上级医师决定。

手术前应通知病员本人及家属行术前签字。患者无法履行签字时,应签署委托书委托直系亲属或法定监护人代签。

八、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一般死亡病例可与其他出院病例一起讨论,但意外死亡的病例不论有无医疗事故,均应单独讨论。

凡死亡病例,一般应在死后一周内召开,特殊病例应及时讨论。尸检病例,待病理报告后进行,但不迟于两周。

由科主任主持,医护和有关人员参加,必要时请医教处派人参

加。

死亡病历内容包括:病历讨论时间、主持人、参加人姓名及专业技术职务、讨论意见及结果

重点讨论死亡病例的诊断、治疗经过、死亡原因、抢救经过等,并如实记入病历。

通过病例讨论总结治疗经验和教训。

九、查对制度

查对制度是保证病人安全,防止差错事故发生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各级各类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具备严肃认真的态度,思想集中,严格进行查对,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医嘱查对制度:

(1)处理医嘱后,应做到班班查对。

(2)处理医嘱者与查对者均须签全名或盖章。

(3)临时医嘱要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全名。对有疑问的医嘱必须问清楚后,方可执行。

(4)抢救病人时,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执行者须复诵一遍,待医生认为无误后,方可执行。保留用过的空安瓿,经二人核对后弃去。

(5)护士长每周总查对医嘱一次。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

(1)服药、注射、输液前必须严格进行三查七对。三查:备药前查,备药中查,备药后查。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和用法。(2)备药前要检查药品质量,注意水剂,片剂有无变质、安瓿、针剂有无裂痕,有效期和批号,如不符合要求或标签不清者,不得使用。

(3)摆药后必须经第二人核对方可执行。

(4)易致过敏药物,给药前应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用后保留安瓿。用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5)、发药或注射时,如病人提出疑问,应及时查清,方可执行。

输血查对制度:(1)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瓶有无裂痕。(2)有输血单与血瓶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血瓶号及血量是否相等,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

(3)查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

(4)输血前交叉配血报告必须经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执行。(5)输血完毕,应保留血瓶,以备必要时送验。饮食查对制度:(1)每日查对医嘱后,以饮食单为依据,核对病人床前饮食卡。对床号、姓名及饮食种类。

(2)发饮食前,查对饮食与饮食种类是否相符。(3)开饭时,在病人床前再查对一次。手术、治疗查对制度

(1)治疗前,应查对病员姓名、性别、(床号)、住院号(门诊号)、治疗部位和治疗项目。

(2)开医嘱给药前,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毒、麻、限剧药时要经过反复核对。

发药查对制度

(1)接到处方后,应认真审核,逐项检查处方书写是否清晰完整,并确认处方的合法性。准确、及时调配,正确书写药袋或粘贴标签,进行包装。发出的药品应注明患者姓名、药品名称、规格、有效期、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向患者交付处方药品时,应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用药交待与指导。

(2)药剂人员调配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即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规格、数量、标签;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确保发出的药品准确无误。

(3)调配处方需经第二人核对并签字,一人值班时由本人自行核对,双签字后方可发出。

检验科检查查对制度

(1)接收检验申请单时,工作人员要查看填写是否规范、临床诊断、检验标本、检验项目和送检医师,送检日期待填写是否清楚,查看是否已交费或记帐。

(2)采取标本时,工作人员要查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和检验目的,并记录采集时间。

(3)收集标本时,各专业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查对标本的数量、质量。

(4)检验时,操作人员应查对检验项目与申请单是否一致。(5)检测后,操作人员应查对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是否一致,对不合理的结果要立即检查寻找原因并汇报专业主管。必要时,要与临床联系,不能简单发出报告。

(6)发报告时,工作人员应查对科别、病区和检验结果待是否有遗漏。

麻醉查对制度

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师术前应查对患者手术通知单与患者姓名、性别、手术部位、药物过敏情况,手术麻醉前除对上述内容重新查对外,还应查对手术前用药名称、用量、术前补充检查等项目。

病理科检查查对制度

(1)验收人员收验标本三查七对,应在已验收的申请单上注明验收日期,及时、准确编印病理号,并逐项录入计算机内,严防病理号的错编、错登。

(2)严格执行病理技术操作规程,登记、编号,资料管理完善。(3)诊断组巨检核对认真,巨检描写详细,切片观察仔细,报告书写规范,实行三级复验制。

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

病历书写制度

(一)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

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住院病历书写应当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门诊病历和需复写的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

病历书写应当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

病历书写应当文字工整,字迹清楚,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病历应当按照规定的内容书写,并由相应医务人员签名。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应当经过在本医疗机构合法执业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签名。进修医务人员由接受进修的医疗机构根据其胜任本专业工作的实际情况认定后书写病历。

上级医务人员有审查修改下级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的责任。修改时,应当注明修改日期,修改人员签名,并保持原记录清楚、可辨。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对按照有关规定需取得患者同意方可进行的医疗活动(如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手术、实验性临床医疗等),应当由患者本人签署同意书。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签字;患者因病无法签字时,应当由其近亲属签字,没有近亲属的,由其关系人签字;为抢救患者,在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关系人无法及时签字的情况下,可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的负责人签字。因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不宜向患者说明情况的,应当将有关情况通知患者近亲属,由患者近亲属签署同意书,并及时记录。患者无近亲属的或者患者近亲属无法签署同意书的,由患者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关系人签署同意书。

(二)门诊病历的书写要求:

门诊病历内容包括门诊病历首页、病历记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

门诊病历首页内容应当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婚姻状况、职业、工作单位、住址、药物过敏史等项目。

门诊病历记录 病历记录应当包括就诊时间、科别、主诉、现病史、既往史,阳性体征、必要的阴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及治疗意见和医师签名等。急诊病历书写就诊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门诊病历记录应当由接诊医师在患者就诊时及时完成。

抢救危重患者时,应当书写抢救记录。门诊病历需要住院检查和治疗时,由医师填写住院证,并在病历上写明住院的原因和初步印象诊断。

门诊表格式病历,必须有空必添,不得漏缺项。需要集中保管的病历,按规定及时回收保管。

(三)住院病历的书写要求:

住院病历内容包括住院病案首页、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手术同意书、麻醉记录单、手术及手术护理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出院记录(或死亡记录)、病程记录(含抢救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等。

住院志的书写形式分为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入院记录、再次或多次入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应当于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应当于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

入院记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出生地、职业、入院日期、记录日期、病史陈述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女性患者的月经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专科情况、辅助检查、初步诊断、书写入院记录的医师签名。

病程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变化、重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上级医师查房意见、会诊意见、医师分析讨论意见、所采取的诊疗措施及效果、医嘱更改及理由、向患者及其近亲属告知的重要事项等。

(1)首次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书写,应当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完成。日常病程记录由医师书写,也可以由实习医务人员或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书写日常病程记录时,首先标明记录日期,另起一行记录具体内容。对病危患者应当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书写病程记录,每天至少1次,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对病重患者,至少2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患者,至少3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至少5天记录一次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内容包括查房医师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对病情的分析和诊疗意见等。主治医师首次查房记录应当于患者入院48小时内完成。抢救记录抢救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手术记录由手术者书写,应当在术后24小时内完成,特殊情况下由第一助手书写时,应有手术者签名。

(2)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交(接)班记录、转科记录、阶段小

结、会诊记录、术前小结、术前讨论记录、麻醉记录、手术护理记录、术后首次病程记录,均应详细地填入病程记录内。

出院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患者此次住院期间诊疗情况的总结,应当在患者出院后24小时内完成。内容主要包括入院日期、出院日期、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出院诊断、出院情况、出院医嘱、医师签名等。死亡记录是指经治医师对死亡患者住院期间诊疗和抢救经过的记录,应当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完成。内容包括入院日期、死亡时间、入院情况、入院诊断、诊疗经过(重点记录病情演变、抢救经过)、死亡原因、死亡诊断等。记录死亡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死亡病例讨论记录是指在患者死亡一周内,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主持,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分析的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姓名、专业技术职务、讨论意见等。

医嘱内容由医师书写,应当准确、清楚,每项医嘱应当只包含一个内容,并注明下达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医嘱不得涂改。需要取消时,应当使用红色墨水标注“取消”字样并签名。一般情况下,医师不得下达口头医嘱。因抢救急危患者需要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当复诵一遍。抢救结束后,医师应当即刻据实补记医嘱。

危重患者护理记录是指护士根据医嘱和病情对危重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过程的客观记录。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病历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病历管理,保证病历资料客观、真实、完整,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规,制定本制度。

严格病历管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抢夺、窃取病历。

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

患者的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等在检查结果出具后24小时内归入病历档案。

住院病历由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集中统一保存与管理。

死亡患者近亲属或其代理人及保险机构在提供身份证明和法定证明材料的情况下,允许由专人为其复印、复制病历。

病历档案原则上应永久保存。

十一、值班、交接班制度

(一)医师值班与交接班

各科在非办公时间及假日,须设有值班医师,可根据科室的大小和床位的多少,单独或联合值班。

值班医师每日在接班前至科室,接受各级医师交办的医疗工作。交接班时,应巡视病室,了解危重病员情况,并做好床前交接。

各科室医师在下班前应将危重病员的病情和处理事项记入交接班簿,并做好交班工作。值班医师对重危病员应做好病程记录和医疗措施记录,并扼要记入值班日志。

值班医师负责各项临时性医疗工作和病员临时情况的处理;对急诊入院病员及时检查填写病历,给予必要的医疗处理。

值班医师遇有疑难问题时,应请主治医师或上级医师处理。值班医师夜间必须在值班室留宿,不得擅自离岗。护理人员邀请时应立即前往诊视。如有事离开时,必须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

值班医师一般不脱离日常工作岗位,如因抢救病员未得休息时,应根据情况给予适当补休。

每日晨,值班医师将病员情况重点向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报告,并向主治医师交清危重病员情况及尚待处理的工作。

(二)护士值班与交接班:

病房护士实行一周倒班一次三班轮流值班。值班人员应严格遵照医嘱和护士长安排,对病员进行护理工作。

交班前,护士长应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和危重病员记录,重点巡视危重病员和新病员,并安排护理工作。

病房应建立日夜交班簿和医院用品损坏、遗失簿。交班人员必须将病员总数、出入院、死亡、转科、手术和病危人数;新病员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主要医嘱和执行情况;送留各种检验标本数目;常用毒剧药品、急救药品和其他医疗器械与用品是否损坏或遗失等情况,记入交班簿,向接班人交待清楚后再下班。

晨间交接班时,由夜班护士重点报告危重病员和新病员病情诊

断以及与护理有关的事项。

早晚交班时,日夜班护士应详细阅读交班簿,了解病员动态,然后由护士长或主管护士陪同夜班护士巡视,病员作床前交班。交班者应经下一班作好必需用品的准备,以减少接班人员的忙乱。

十二、技术准入制度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而建立的相关诊疗技术在医疗机构准许施行的管理制度而制定此制度。

临床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及新手术,由科里起草可行性报告,经院伦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研究、讨论决定后,方可开展。

非试验性研究的设备和材料应用必须取得国家SFDA的生产与注册,试验性研究的设备和材料应用必须取得国家SFDA的准许批件,按临床试验的程序进行。

新技术、新项目及新手术开展期间定期将治疗效果及治疗情况向医教处汇报。

医教处组织相关专家分析研究,决定是否继续开展。

十三、登记报告制度

一、报告的范围

法律、法规规定:传染性疾病、院内感染病例、药物过敏、不良反应等;

行政:各级各类人员的外出;医疗: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发生的非正常情况,都必须报告。属医疗方面的,由医教处或门诊部负责、属护理方面的由护理部负责;同时涉及医疗和护理两方面的,由以上部门协同解决。

其他: 邀请外单位来人讲学、手术示范等业务活动;各类质控的报告;

二、报告的内容

登记内容包括医疗情况的发生时间、有关责任人、事情经过、调查讨论、处理意见等;

病人的意外死亡;

特殊医疗情况(指对病人造成较大危害或造成重大医疗纠纷的);

群发性的抢救治疗;

院内外会诊、专家外出会诊、非本院医师来院会诊手术; 邀请外单位来人讲学、手术示范等业务活动; 同一疾病三次未明确诊断或治疗效果不明显; 其他:医院或科室认为需要报告的其它事项

三、报告的程序

医疗非正常情况一旦发生,有关人员必须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一般医疗情况由科主任组织调查、讨论、提出处理意见;各科室应设医疗情况登记本,并进行认真登记;

同一疾病三次未明确诊断或治疗效果不明显,应向上级医师或(主任医师)其他医师提出会诊;正畸科病人未能按预期完成或超过三年以上未结束应向上级医师会诊或集体讨论;

法定性上报疾病、院内感染病例应向院感科汇报,院感科按有关规定上报;

药物过敏、不良反应出现,应及时向药剂科汇报,药剂科按程序向有关药监部门报告;

各科室应按月上报科室质控分析报告,医院根据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要求上报有关(质控)信息;

除医疗以外的非正常情况应及时向主管职能科室汇报,必要时向分管领导汇报。

医院领导外出需报南京市卫生局审批同意;中层干部外出经分管院长批准同意报人事科备案;一般工作人员外出需经(行政大)科主任批准同意后报人事科备案;集体外出由牵头部门集中报批;

医务人员外出业务学习、学术交流、业务参观学习经领导批准后报医务处备案;临床、医技科主任科主任(含副主任)外出(含会诊)经院领导批准后,报医务处备案;行政管理人员、支部书记外出参观学习、学术交流、业务培训需经分管院领导批准后报党办备案;

四、监督与管理

对医疗情况隐瞒不报或不及时报告的当事人、科室负责人应追究其责任,从严处理。

临床、医技科室之间应加强对医疗情况的监督防范,对其他科室发生的医疗情况应及时向职能部门或院领导汇报,不得有不利于

医疗情况解决的言论和行动,否则将根据其造成的后果程度追究责任。

十四、处方制度

经注册的执业医师处方权,可由各科主任提出院长批准,登记备案,并将本人之签字或印模留样于药剂科。执业助理医师、试用期的医师开具的处方须经有处方权的执业医师审核、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后方有效。

处方当日有效。特殊情况下需延长有效期的,由开具处方的医师注明有效期限,但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天。

处方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项:医院全称,处方编号,费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或住院号,科别或病室和床位号、临床诊断、开具日期;药品名称、规格、数量、用法用量;医师签名或加盖专用签章,药品金额、审核、调配、核对、发药人签名。

处方由医院按规定的格式统一引制。麻醉药品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普通处方的印刷用纸分别为淡红色、淡黄色、淡绿色、白色。并在处方右上角以文字注明。

每张处方仅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处方字迹应当清楚,不得涂改。如有修改必须在修改处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处方一律用规范的中文或英文名称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年龄必须写实足年龄,婴幼儿写日、月龄。西药、中成药、中药饮片要分别开具处方。每张处方不得超过五种药品。用量一般应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常用剂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超剂量使用时,应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应划一斜线,以示完毕。

药品名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或药典委员会公布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或经国家批准的专利药品名为准。如无收载,可采用通用名或商品名。药品简写或缩写必须为国内通用写法。中成药和医院制剂品名的书写应当与正式批准的名称一致。

药品剂量和数量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剂量应当使用公制单位:克(g)、毫克(mg),升(l)、毫升(ml),国际单位(IU)、单位(U)计算;片剂、丸剂、胶囊剂、冲剂以片、丸、粒、袋为单位;溶液剂以支、瓶为单位;软膏及霜剂支、盒为单位;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应注明含量;饮片以剂或付为单位。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的处方及用量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开具麻醉药品处方时,应有病历记录。

医师利用计算机开具普通处方时,需同时打印纸质处方,其格式与手写处方一致,打印的处方经签名后有效。

对违反规定,乱开处方,滥用药品的情况,药剂科有权拒绝调配,情节严重者应报告院长、业务副院长或主管部门检查处理。药剂科不得擅自修改处方,如处方有错误应通知医师更改后配发。凡处方不合规定者药剂室有权拒绝调配。

一般处方保存1年,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戒毒药品处分保留2年,麻醉药品处方保留3年,到期登记后由院长副院长批准销毁。

下载国家政策对河南高考模式下文科和理科学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政策对河南高考模式下文科和理科学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