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对地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对地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
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当今受到了广泛而高度的重视,这就相应的使得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会进行相应的变革。本文将从对地理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两个主要方面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遵循原则,使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关键词
地理 新课程标准 教学评价 评价原则
一、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实现对地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评价是需要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评价概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有成效的教育;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评价,就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地理教学评价是检验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地理教学目标、促进地理教学改革、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以及保障“教”“学”的和谐统一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抵抗力教学评价也发生呢个了相应的变化,并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地理教师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地理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去调节和控制地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对地理教师教学的评价
在以往,我国的教师评价工作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这种评价制度一般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事先确定好评价内容和标准,再将每个教师逐条对照计分,根据分数高低对教师进行等级划分,做出解聘、加薪等决定,以奖励作为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方向主要面对地理教师过去的行为表现,忽视地理教师的发展性,容易滋生虚伪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促使下,使教师教学评价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体系,即“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理念。新课程的教师评价体系既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新课程关注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对地理教师教学评价,需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导向性原则。地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是评价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它规定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所要达到的要求,因而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2.科学性原则。确定地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价目标必须准确地反映正确的地理教育观、教学观,反映地理教学目标与地理教学特点。评价项目及要点的提法要准确,要求要合理。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在确定评价项目和要点时要从整体着眼,全面考虑。其具体要求是,既不忽视某些影响教学的因素,也不片面强调某些因素的作用。
4.可行性原则。制定评价标准是为了实施与应用,因此要求评价项目及要点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简洁、可行。这一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适合地理教师的实际,能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既符合教育目标的总要求,也符合地理教学特点;评价指标体系应尽量明确、具体、详略适中,既不过于简单抽象,又不过多过细、失之繁杂;使用方法也应尽量简便易行,便于广大教师接受和使用。
四、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我国传统的学生评价带有很强的功利性。首先,它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忽视用动态的评价去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用各种考试分数排名次来甄别学生,这有可能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消磨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次,也过于强调以地理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学业成绩,强调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评价。然后,也过于重视地理书本知识学习评价,忽视对学生生活体验和经历的整体性评价。最后,过于强调标准化,使学生地理学习和思维方式都统一在标准答案上,忽视了学生学习和认知方式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新课改理念提倡对学生学习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更要关注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倡导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要实施对学生地理学习评价,则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体现教育目标的全面性,评价必须全面实施各项评价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不同的学生不仅在考试成绩方面有差异,在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材施评,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2.激励为主
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工具,理应给予每个教育对象以激励,使其获得自信和前进的动力,促其发展。但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评价的激励功能却成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专利品。在各种各样的评价中,成绩好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激励和满足,自信、自尊和人生的价值在评价中得以体现,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却备受刺激,屡战屡败的经历使他们几乎不能从评价中获取一点点成功的体验和欢乐,他们被压得抬不起头,对自己逐渐丧失了信心,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这显然违背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我们的评价要相信学生个人发展的潜力,评价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应该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表现或结果用数量来表示或描述,区分度强,可信度相对较高。定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表现或结果作质的判断和规定,它可以直接用评论性语言说明评价对象的性质和程度状况。是非优劣,一目了然。在地理学习评价中,定量评价比较适合于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测定而对于过程和方法,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定,定性评价会更合适。所以,将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运用,能扬长避短,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方式、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的学习评价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评价主体强调多元化,一名合格的地理老师,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地理学习等多方面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评价方式要多样,评价方法要多种,评价过程要有序,评价结果要客观科学。这既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新要求,也符合国际课程评价发展的动向与趋势。不过在实施新的评价的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6.8.[2] 陈澄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 陈玉馄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 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 徐留兴等,《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第二篇: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周口市扶沟县固城二中王美荣
论文关键词:更新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策略注重学生
个性发展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感召下.更新与转变中学地理教师教
学理念的重要性日益章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其主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个性发展.中学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
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培
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
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
展观。要提高初中地理教学,实现高效课堂,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从关注知识到关注学生在课程改革的背景
下,要想创设高效课堂,真正做到促进教师与学生同步发展,就必须
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建立起新的课程观,其内涵包括:学
生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学生通过
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
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学校课程不再被视为静止的“跑道”,而被视为“人生的阅历”,是教师的独特教育理念、师生所处独特的社会环境与教育情景直接关联的教育要素。中学地理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教师在熟悉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要对自身教师的角色上进行反思。教师不光要有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而且要有充实的教学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有基础把学生教好。
(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有些课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例如我在讲中图版七年级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等高线的模型,有的选择土豆为材料,有的选择铁丝为材料,有的选择塑料泡沫为材料,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讲解等高线的知识,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教学策略的转变:注重课外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薄弱,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老师少,专业水平低,教学设施不够齐全,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目前现状,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加大投入力度,转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艺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人人是创新之人,处处是创新之地,时时是创新之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活动方式有很多。如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查资料,编辑地理手抄报、黑板报。还可以组织各项兴趣小组。如气象小组、环保小组、科普小组、天文小组。鼓励学生做环保大使,到城乡做《我们的低碳生活》的报告。以校园生态主题为例开展《绿色生活,人人有责》的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学生认识到了知识的作用,经常参加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铸就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一直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而高效课堂离不开精彩的导入。精彩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把他们引入探索知识奥秘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的方式有多种,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例如:在讲“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节时,让学生齐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总之,设计精彩的导入,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和学生共享快乐,使课堂教学魅力无限,精彩纷呈。另外,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难
度,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自制教具,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中国地势这一节时,让学生制作三级阶梯示意图,有的学生利用塑料泡沫,有的学生利用橡皮泥,等等,不但挖掘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备学生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备学生
[导读]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摘要: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备学生是核心环节。本文论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备学生。关键词:备课;备学生;新课程理念
作者简介:赵周龙,任教于安徽省太湖中学。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内容做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规划教学活动。在备课的具体工作中,备学生是核心环节,备学生的工作效果对于备课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备学生的必要性
当前,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课程的实施要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备课中首先要备学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明确指出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准备。无论从课程的设计,还是从课程的实施和评价,一切都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备课是教师完成课程任务、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步骤之一,是将理想的课程和文本的课程,通过教师个人的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最终转变为学生所学的课程。如果教师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那么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构思课堂教学环节时,就会不仅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现实目标,而且关注学生发展的长期目标。
2.“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由教学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为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的以及结论是如何运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学生个体差异客观存在”的需要
学生智商、情商等因素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每位学生都有其自身优势,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想看待学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不同层次的潜质。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和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备课中要利用多种反馈渠道,积极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条件和情境,尽可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各有所长,应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指导、因材施教。
二、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如何备学生
学生的现实状况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备课活动中,备学生主要围绕备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知识现状、生活背景、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等内容展开的。
1.研究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原有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对他进一步学习新的学科内容、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备课要根据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活动能力,注重从知识的整体入手。例如,在高中的开始阶段,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认知基础上进入高中数学的学习,认知特点可概括为“具体——抽象——概括”,我们在备课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设计有趣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
2.研究学生的知识现状
要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现状,这对备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即新生的入学阶段,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在数学方面的知识基础差异很大,对各部分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同,这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重要影响。教师应把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对每位学生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个综合研究,然后仔细分析,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打下基础。在平时的每次单元检查后,也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普遍问题要重点指导,个别问题要个别辅导。
在具体备课时,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状况,例如在学习向量部分的内容时,物理学科中的力、位移速度等概念就是向量的具体化和应用,我们可以从这样具体的知识背景入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新概念。
3.研究学生的生活背景
学生的生活背景包括学生的经历、经验,思想和生活状况,每位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经历都会不同,进而形成的对社会、对学习的观点和态度也会很大不同,这些背景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学习要讲背景,讲应用。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的引入,总有它的现实或数学理论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概念的引入中都应特别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数学理论发展的背景和数学发展历史上的背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另外,数学思维方式的背景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人能不能“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主要是由他所具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的背景决定,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原有的数学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深度。
4.研究学生的情感因素和身心特征
教育的对象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人,而且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知识量增多,社会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促使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加速。思维能力更加成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但由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认识问题不准确、不深刻,有时带有片面性。教师要采用多途径和方法,在与学生接触中了解、分析、记录学生们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情感的和心理上的。调整方法制定相应措施,要充分尊重他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心理疏导,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高中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逻辑思维的严谨和美感都在对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求真务实的品质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的人文价值在培养创新人格,进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更为重要,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人文价值,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备课中怎样获取学生信息
备好一节课,不仅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环节,更要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表现在备课中就是必须更多地研究学生。
1.从研究学生的实际状态中获取信息,作为教学的起点
要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我们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为此,在备课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寻找学生的起点:
第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者部分掌握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
第二,那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教师应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确定哪些知识应该进行重点辅导,哪些可以忽略不讲,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从学生的个别差异中获取信息,进而设计不同的要求
在倡导个性化、尊重多元化的当今时代,我们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要细心观察并充分估计,采取分层教学,分类施教。
第一,设计课堂教学分层。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备课时,教师要因人而异地设计教学环节,做到扬长避短、分类指导。针对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发展了思维,能力中等的学生掌握了方法,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了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第二,设计课堂练习分层。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即基
本练习、变式练习、引申练习。通过分层练习,各类学生学有收获,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三,设计作业分层。布置作业时检查教学质量及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手段,作业可分为A、B、C三个层次。A组为基础,B组为中等,C组为提高。通过分层作业,全体学生可不同程度的落实新知识,充满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3.预测学生学习可能会发生的问题,有备无患
在备课中,获取学生信息的渠道非常多,不仅与学科特征有关,而且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连。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备课的重要内容。第一,学生难懂的内容。教师备课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时刻把握学生的智力水平和
接受水平。教材上的知识内容有些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智力水平上来接受这一知识,可能就把学生难住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换位思考,想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由难到易的转化。
第二,学生易错的问题。在指导学生实验、批阅作业、批阅试卷和下班辅导时,我 们经常发现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为了不让学生再出现错误,在备课时教师可以特意准备一些学生易错的实验和习题,上课时故意错给学生看,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引以为戒,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
第三,学生易忘的内容。在备课中,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提前预料到学生用到这部分知识时可能会遗忘什么,从而有意地提前让学生温故知新。不仅如此,有经验的教师常常预先把这部分内容提炼升华,甚至编成口诀,让学生轻松地记忆,为学生的应用扫清障碍。
综上所述,教师的备课不只是备教材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备学生可能出现的各方面问题。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志趣的基础上备课,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案,才能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量。作者单位:安徽省太湖中学 邮政编码:246400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陕西省武功县长宁中学 王续密
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获取知识,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由知识型教师转变为探究型的教师,才能适应当今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要求。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也构成了物理新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作为物理教师的我深感责任重大。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注重学科间的交流与综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首先要具备过硬专业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必须保证自己先有一桶水。”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就不能够站的高、看的远,又怎能引导学生呢?
随着现代科学的深入发展,学科之间已不在孤立,学科间的联系正在逐步加强,素质教育的推进、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位合格的物理教师不但要掌握丰富的物理知识,同时也要兼备一定量其它学科的知识。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办学条件的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得到普及,所以现在的教师,还必须具备一定量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知识,如:掌握office办公软件、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图片处理等一系列与课件制作有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会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进行生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要清晰认识教材的架构。
作为一名合格的本科毕业的师范生,面对高中物理涉及的专业知识已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作为一名教师,仅仅自己知道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所以教学中在进行“授业”之前,还要先考虑如何来进行更好的“授业”,即让学生更好、更快、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识的同时,通过对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中,要把每一节内容汇成一个整体,以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带领学生去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避免学生把各个知识点孤立起来,死记硬背,形成读死书的现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架构有一个非常全面、清晰的认识,熟悉各知识点的发展过程和学科新动向。
三、重视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大纲中明确要求:“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通过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总结。
对于从“不知”到“知之”的过程,要靠学生课前预习,从而知道这一事物的存在,对从“知之”到“理解”的过程,则主要是通过老师上课的讲解与剖析,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老师上课的内容都能100%的接受,所以课后还要先复习上课时的内容,使得自己真正的完成“理解”,然后再通过一定量的习题巩固,锻炼自己“会用”,并且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归纳,最终使得学生真正的掌握,更好的运用,即实现“会思”。
五、做到“用爱满天下的情怀,倾心育人”。
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彩桥,是促进学生奋进的催化剂,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用爱满天下的情怀,倾心育人”,温情一片,融化冰雪,只要老师给学生以涓涓细流般的耐心,必能凿穿学生学习障碍的顽石。
⒈对“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偏爱。我们首先要摸清他们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而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摆脱这种局面。
⒉对“成绩中等的学生”→引导激发。我们作为老师要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得到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由一个个不断的小进步积累成质的飞跃。
⒊对“尖子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尖子生对每个班级来说,有两大特点:一是有,二是不多。所以对这类学生,首先要灌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注重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成才的同时更能够成人。其次,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在学科和技能上的个性发展,更顺利地成才。
六、善于合作
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现在的高中教育特点决定了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是一个团体合作的体现。同样,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他在所任教学科也走不了太远。俗语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的精力、力量、知识面和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更要加强与同组、同年级的同事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资源高效整合,相互促进,从而带动全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重视“过程”,揭示现象本质是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等是课改实验以来的热门词汇,不容置疑,这些词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某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认为只要使课堂教学“动起来”,“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学生自主,教师走下讲台”就符合课改精神,将会使得课堂教学落人形式化的俗套。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当重视“过程”,即发现、提出问题的过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揭示隐含于其中的物理本质的东西,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
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师生平等互动和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和实践上。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物理的主体,教师是物理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
“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完全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知识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教育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要做到:
(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2)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缺少互助合作的机会,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而物理新教材删繁除难,给学生创造了信息加工和自由探索的空间,我们创造机会,让物理教学真正成为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突出人文关怀。老师应放下威严的架子,从教学垄断者转变为组织引导者,这也正是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老师在学生中产生强烈的感召力,使教学不再是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活动。
2.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
瞄准亮点,激疑引思。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3.情绪调控,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表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严格要求教师以其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可感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无疑,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4.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为此有人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十二多,十二少”:多开放,少封闭;多启发,少注入;多空白,少代替;多连手,少单一;多粗放,少细致;多直接,少迂回;多主动,少被动;多扮演,少板书;多类比,少孤立;多直观,少抽象;多延伸,少局限;多循环,少到位。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即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识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自己去发现学习材料。每次讲授新课前,可以先让学生到黑板前完成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是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为三层,A层为组长,主管B层组员,B层主管C层组员,由A开始出题(自己课后寻找材料,主要是上节所学内容或本单元学过的内容),可到B到C循环讲,不管谁出了这个题后,找本组同学讨论,本组同学都认为有代表性的,方可进行讲解。即三步:找题——论题——讲题。讲题时又要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遇到此种题目从题设入手还是从结论入手,还是题设结论中间找,第二步分析此题,讲解此题,突出重点、难点的地方,第三步此题考察了哪些基础知识,即分析——讲解——归纳。这样一来,人人都可以到黑板前讲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对上节内容复习巩固,为下节铺路搭桥,效果很好。每节课有一个学生讲题,方式、口味不同,学生愿意听,容易懂。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成才。对讲题者本身来说,是一次最好的锻炼,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加深了印象,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忘记,学生反应这种方法很好。并且人人在班中都能找到—个合适的位置,人人都坚信:我能行,我学物理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例如,每章节课后的“课题学习”老师可带领学生去探索、去实践。
综述而言:在课改实验的初始阶段,我们备课时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组织学生对物理现象开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物理活动,让全体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物理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切实改变“老师讲,学生听,模仿例题,反复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归纳,从而发现规律,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和引导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因此,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科学性和深入程度,直接决定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教师思想的转变是实行两转变的基础。
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即对新课程下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此所持有的态度,在教师组织进行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体现,并深入细致地作用于教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思想的保守,决定教师教学方式的因袭守旧,必然导致教育活动没有发展,没有创新,没有突破。只有深入理解和认识新课程教育理念,才有可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入钻研、深入实践,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态度投入到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中,真正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实行两转变的保证。
工作态度影响的工作思维的发展。长期工作于旧课程环境中,在旧课程环境中得过且过,必然影响教师工作思维的发展。保守,拘束,循规蹈矩成为旧课堂时候教师教育思维方式普便存在的问题。面对工作没有新思路,没有新方法,没有新成果。新课程的实践,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是重要保证。如何对待工作,用怎样的方式对待工作,这是教师思维方式转变的起始。变保守为革新,变拘束为开拓,变循规蹈矩为求异创新。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教学实践中最活跃的力量。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两转变的关键。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与学生进行教育交流的最主要手段。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教师教学成果通过教学方式的集中体现。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
旧课程对于教材作用的理解成为旧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误区。旧课程把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神化了教材。在旧课程时代,教师上完一节课后,通常会把课文的中心思想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背会;或者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义抄写在黑板上,也要求学生在课后背会等。这些都是错误地理解了教材作用的一种表现。实际上,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对于中心思想和词语意义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目的。一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或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意义不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这个过程,形成一种能力——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掌握一种方法——解释词语的方法。这才是学生应该学习的东西,这才是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的东西。四段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很好地体现的新课程理念。
该模式把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自学,记录学习成果,感性认知阶段。
一节课之前,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解决预习提示和课后作业题,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等六个方面对课文进行全面、认真地自学,并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记录在专用的作业本上。虽然这时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基本是模糊的、感性的、零散的和片面的,但这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不但成为下一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同时学生还会产生“我做得到底对不对?”“别人是怎样做的?”等一系列想法,从而产生再学习的期许与热情。
第二阶段,提出学习要求,再次自学,整理自学成果阶段。
上课时,先提出本节课具体的学习要求,分条写在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再次自学,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是在备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科学设计的,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实际是对自己在第一阶段学习成果的整理,学生原初零乱的感性材料在自己的进一步学习中变得逐步清晰,同时也有会产生新的认识。这一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延伸。
3、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成果,提高学习质量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每个学生对于课文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因为是自己的学习所得,学生会产生一种想要得到评价的迫切愿望。第三阶段适时开始。学生按照早已分好的小组和定好的角色,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对于这个过程要特别注意了对其进行控制的研究。首先要让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都发言,这样就保证了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广度。其次,学生在阐述自己的学习所得时,不能阐述别的学生己经说过的内容,这样,就避免了无谓的重复,合作学习的效率就得到了保证。再次,每一个同学发言结束以后,鼓励小组内其他成员发表评论,肯定、批评或建议都可以,这样,学生个人的错误的认识就会得到纠正,深刻的认识就会得到推广,浮浅的认识就会得到深化。每个成员评论发表结束后,小组长针对意见分歧比较大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组织进行组内讨论,并得出相对统一的意见。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学习活动参与的深度。最后由轮值发言人在小组内进行总结发言,经大家补充后准备参加第四阶段的发言。
4、组间交流,教师指导,形成知识技能阶段。
第三阶段中,每个人的学习质量因为成员之间的交流得到了提高。为了让这种质量的提高得到延伸,同时也为了让全班同学形成共识,该教学模式设计了第四阶段。第四阶段的组织过程与第三阶段相似,先让各组的代表依次发言,阐述本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最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并提出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接着组间交流,既可以阐述与其它小组不同的意见,也可以着力解决其它小组提出的问题。这一阶段是第三阶段的延伸。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相机完成以下任务。一是要解决有分歧的意见的统一问题。第二是要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交流的学习成果,把一些学生不容易想到的、或学生无法自主得出结论的等必须由教师讲授的知识教给学生。第三,对各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第四,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实现两个转变,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课堂学习的整个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与深度,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学生再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