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艺考编导高考培训学习中要学会积累
艺考编导高考培训学习中要学会积累
一、文艺常识的积累
编导高考准备的过程中如何积累文艺常识,这个问题是最基础的问题,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有我们下面讲到的故事的积累和影评写作的积累。高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问。带着问题去学习比盲目的去看书学习的效率要高好几倍。学习文艺常识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就是在考试中能够轻松的答题。还有就是能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很多影视高考考题会考名字解释、姓名、年代以及诗词填空等。这个主要考察的就是考生对于平时的综合素质和基础知识的积累。基础知识如何积累呢?我们平时也讲过,生活中学习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平时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百科知识,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是学问。在看电视的时候你想过电视屏幕的比例是多少吗,有哪些型号,电视的传播特点是什么。你在上网的时候有没有结合我们传媒专业去想一下网络媒体和影视媒体相比有哪些优势呢。同学们,一定要留心身边和专业相关的东西。如何你真正的热啊影视传媒这个行业。那么你就会自觉的去关注这些身边和编导高考有关的知识。除了多观察以外,还要多训练自己的记忆能力,多掌握一些记忆的技巧,然后找一本最新版的《编导高考培训手册》,把里面的文艺常识背下来,多看几遍这个书,就会有更多的收获,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二、影评写作素材的积累
影评写作的积累有三个要积累的重点,一个是影评写作方法技巧的积累,一个是影评写作素材的积累,还有一个是电影基础知识的积累。我们下面分开来讲。首先说编导高考影评写作方法技巧的积累,积累的方法无非就是多看书,像《编导高考培训手册》中的影评写作的理论,多看多记。记下以后呢,多练习巩固自己的写作方法。通过不断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形成自己的文风。影评其实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程式,只要写的有条理逻辑,能够用文字内容说服你的影评题目就是一篇好的影评,所以大家无论是参加编导培训的学生还是自学编导高考的学生,要多从网上(推荐编导网www.xiexiebang.com)看一下别人的优秀影评,把好的文章当成自己学习的对象,向好的影评作者学习,只有虚心的放低自己,才能够取得进步。把优秀的影评的文章你感觉很有同感或者写的非常精彩的句子摘录下来,变成自己的,为自己所用,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积累。这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影评写作素材的积累。素材就是好的句子,好的影评 标题以及好的影评写作角度。你看一下别人你从哪个角度去写的,怎么用角度和主题相契合的。最后是电影基础知识的积累。电影的基础知识包括电影基础名词的定义、简单的中外电影史、国内外知名导演以及作品介绍等。考生要与时俱进,多看最新的电影,了解最新的影视资讯,对于考试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故事写作的积累近几年来,编导高考试题中对故事写作故事编讲的考察篇幅越来越大,这也是在编导实战中所必须具备的一个素质。看一下现在电视的节目,除了娱乐节目以外,访谈节目、故事性的节目占据了荧屏很大的时间比例。学会编故事学会讲故事已经成为编导必须要学的东西。故事是否经常、是否能提起读者或者观众的兴趣是衡量你讲故事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所以我们考生无论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是在编导培训中都要重视故事写作的学习和训练。编导培训辅导课程很多培训机构也开始重视故事创作的辅导。一个公认的现象是一个的阅历越多,他身上的故事就越多。所以说阅历本身就是一种积累。很多作家把自己经历过的故事写成了书,并且大卖,这证明故事真实才最有价值。我们考生现在要做的就是让你编的故事一定要起来真实。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你编的故事虽然是假的,但一定要像真的一样,看起来是那么回事。有的同学会说,我还是高中生,没有那么多的阅历。是啊,学生的阅历毕竟是有限的,那就引出我们要说的一个提高故事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阅读。我建议大家多阅读一些小说、微型小说、故事会之类的书刊。读的多了就学会怎样让故事讲起来生动曲折,怎样让故事抖包袱。要让故事看起来有趣,不要落入俗套,但又不能天马行空的编造不切实际的像神话一样的故事。这个度还需考生自己的把握。
第二篇:山东编导艺考培训
艺文教育2012/2013高考文管编导基础强化班
暨青岛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前辅导
招生简章
为加强考生对艺文类专业课考试的了解,掌握适当的考试技巧,在不耽误文化课前提下的最短时间内掌握专业考试知识和相关考试技巧,使考生顺利通过各高校专业考试,成功拿到专业合格证,青岛大学文学院联合青岛艺文学校,为有志于报考该专业的考生提供专业辅导,主要教授文学艺术基础常识、影视评论写作、命题文学创作、综合面试等专业考试课程。
教学过程考生占有面授先机,专业辅导团队实施集中授课,点面结合,重点突破。辅导直击2013年3月份的考试重点难点,结合考试信息采取针对性训练,信息量广、准确、集中。
2012年暑假期间,来自山东17地市的三百名学员在艺文教育各校区参加了为期28天的暑期基础班培训学习,科学严谨的教学课程、严密精细的管理服务以及来自教学一线的精品师资,得到了学员及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应广大高三同学及家长强烈要求,现将潍坊校区国庆节至寒假期间的2013年高考文管编导专业考前培训课程安排公布如下:
免费试听课:国庆节10月1日—2日(暑期班国庆节1日上午9点上课,可跟班免费试听)正式开课:自10月13日(周六)开始至元旦,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上课,总课时约28天;年底集训:1月底开始,为期10天左右集训课程。
总 课 时:约320课时。40天左右,每天8课时。
师资:青岛大学文学院及全国各大招生院校精品师资
上课地点: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街金融街商务区E座1815室(民生银行大楼)
乘车路线:1、2、5、17、18、20、68、75、59等路公交车在金融街站下车(或东苑公园站)学员要求:文理兼招,文化课450分以上;思维活跃,文笔流畅,文学基础功底扎实。课程优势:
1、专业学习过程个性化训练辅导;
2、考前专业报名咨询指导;
3、专业考试全程陪同带考;
4、青岛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资全程授课;
5、艺文教育七年文管编导专业考前辅导经验保障。
艺文教育潍坊校区地址: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街金融街商务区E座1815室(民生银行大楼)青岛大学文学院网址:http://wxy.qdu.edu.cn
艺文传媒教育机构(艺文教育)网址:
附:青岛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及2013年招生政策介绍:
艺术文化专业(又称文学编导管理)是高考艺术提前批招生专业中的一个大类,包括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文化产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影视学、戏剧学、新媒体研究与制作、文化艺术经纪等诸多专业。
目前全国开设此类专业的高校已达150余所,每年在山东招生数量突破1万人。因其文化课分数要求相对较低、专业课程容易入门、考前突击性强、高校招生数量多、就业渠道宽广等诸多专业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考生及家长青睐。
艺文类专业考试题目基本可分为三大类别:
1、文学文艺基础知识;
2、命题文学写作:包括影视评论写作、命题故事散文写作、命题策划创作等;
3、综合面试:包括自我介绍、回答提问、才艺展示等(专业与艺术类院校选考)。
青岛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隶属文学院,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2010年开始正式招生。青岛大学文学院是山东省综合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重要力量,是青岛大学文科基地。现有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六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汉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两大学科群。该专业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学科支撑,配备有200㎡演播厅和国内领先的专业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条件。
青岛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2年扩大招生,招生数额从往年的40名增加到60名,同时在招生类别上增加艺术理科,这是该专业自2009年获准招生以来首次扩招。
青岛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考试科分目前两个类别,1、文学文艺基础知识;
2、命题文学写作:包括影视评论写作、命题故事散文写作、命题策划创作等。
专业考试结束后,按照1:4的比例发放专业合格证。考生高考文化课分数在全省艺术类本科文化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以文化课成绩排序,按招生计划1:1.5的比例投档,按专业成绩排序,择优录取。
第三篇:2015艺考编导专业高考即兴评述参考
2015艺考编导专业高考即兴评述参考
(一)2015艺考编导专业高考即兴评述参考:“汉服毕业典礼”是有必要这样秀吗
事件回放:近些年,很多高校探索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学位服,不断引发社会关注。6月20日,江苏师范大学连续第三年举行研究生汉服毕业典礼,因有教育部门官员应邀出席,所以格外引人注意,也激起了热议。
正方
传统中式学位服合情合理
当下社会广为熟悉的学位服包括学位帽、流苏、学位袍和垂布四部分组成,1994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并下发《关于推荐使用学位服的通知》,称这种学位服“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惯例”,将之作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向全国学位授予单位推荐使用,同时要求其他样式的学位服一律废止。
可是,引发质疑和诟病的是,这种学位服中国元素很少,西方特色突出,基本上照抄自欧美学位服。探索中国传统特色学位服和毕业典礼,江苏师大等高校的做法值得肯定和称赞。
反方
汉服“演出”是一种跟风
现代大学的根基在哪里?陈寅恪在借为王国维撰写碑文之际,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是一个现代大学得以自立繁荣,学术得以创新,文化得以传承,人性得以涵养的根本。一所大学,尤其是一所大学的主导者不去思考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只知去跟风,只知去考虑在技巧层面去吸引媒体的聚焦,恐怕不是学校之福,更非教育之本分。
所以,从教育部门官员到大学的领导教授,别把精力花在如何经营汉服“演出”和仪式的恢宏精美上,而应该多踏踏实实地考虑如何在日常教学、科研中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的义理深深植入这所学校的魂魄。我们不能不说,目前的大学问题多多,弊病丛生。钱学森之问,其实是每个大学都要应对和解决的,而不是靠几次古装的“演出”就能回应的。
中立
穿不穿汉服,也应有边界
设想如果今天中国所有的大学毕业典礼都采取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的形式,确实会让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了一点“中国特色”,至少会让人们对传统增加一份印象,对国学增添一份了解。不过,从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看,我认为弘扬传统并不体现在某些形式(如礼仪)上,而在于两件事:
一、现在在高等教育体制中,究竟有多少真正的国学课,究竟有多少非国学专业的人才获得了良好的国学训练;
二、现在从事国学的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激活了国学的智慧,让年轻人从中受益?如果从事国学的人不在这些实事上做功夫,只注重一些形式,事实上并不利于国学在千百万普通人心灵深处扎下根,不利于国学的真正复兴。
笔者认为,江苏师大毕业典礼采取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的做法,勇气可嘉,精神可贵。这种做法如果仅限于个别学校无可厚非,但如果全面推广,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笔者看不出有什么必要。
2015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从清华博士当电工看教育的双重价值
谢邦鹏清华博士毕业当电工(《中国青年报》11月24日),有人赞扬其作出了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也有人为其深感不值,比较典型的观念是,读了博士,再去做电工,浪费了时间、金钱,还不如高中毕业就去做电工,还有人嘲讽说,博士只起到一个进电力公司的敲门砖作用,甘于在电力公司当普通电工,这一公司的福利有多好,云云。
博士毕业做电工——如果一直做电工的话,有的支持者指出,他现在做电工,今后不一定做电工为其开脱——单从经济账算确实有些算不过来,假如读到本科毕业就去做电工,将省下至少5年读书时间,这5年每年收入10万元,不需要支付学费、生活费,一进一出,就是至少15万元的差别,5年就是75万,何苦去读博士呢?
这笔账,其实早就有人算过,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上大学没什么意义,不如早一点工作,节省加上挣的钱,在其他同学大学毕业时,自己已是小有积累,可以开办公司了。如果继续这样的算法,既然上大学没有意义,读高中也没有意义,还不如初中毕业就去打工挣钱,到同学大学毕业时,自己已工作七八年了。
这只看到教育的“功利价值”,而忽视了教育的“非功利价值”。教育的功利价值在于,通过教育,可以让受教育者获得更高的报酬。在国外,还专门调查教育回报率。考虑教育的功利价值无可厚非,但教育还有比功利价值更高的非功利价值,即完善自我,充实人生。这在60岁老人还参加高考、考研中体现得最充分,读书不再是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而是作为一种生活追求。
在我国,当前,读书的功利价值还远超过非功利价值,因此大家习惯用功利价值来分析教育的发展和受教育的选择,但这很不全面,甚至会把教育引入功利的死胡同——当功利价值无法实现时,教育就变得毫无价值。教育的健康发展,应该非功利价值为体,功利价值为用。
具体而言,就是每个受教育者在选择教育时,要首先考虑自己的个性、兴趣、人生追求,再结合功利的价值,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学校和职业。读博士之后从事电工,如果本人乐在其中,则表明其把读博士作为自己的兴趣、追求,另外,他对教育回报的理解,也非传统的意识,做电工对他来说,并非学非所用。
我国的教育发展,也应该从只关注功利价值到重视功利价值和非功利价值。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也是如此,需要注意的是,在所有求学者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喜欢动手、摆弄机械、工具,超过与公式、理论打交道的,让他们学习、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技能活,就是满足受教育者的非功利价值追求。
但他们的非功利价值追求,被现实的功利价值所扭曲,甚至被扼杀,一方面,技能活被视为低人一等,社会地位不高;另一方面,晋升、发展空间狭窄,难大富大贵。因此,很多学生从小就被父母要求重视升学考试科目学习,哪怕学生对技职类课程十分感兴趣。
这种扭曲的功利价值观需要回归,除了唤醒大家重视教育的非功利价值外,还必须消除劳动的等级观念,不能让各行业、劳动岗位,有太大的“功利价值”差异。在国外,行业、岗位间的薪酬、社会福利待遇相差并不大,因此,受教育者、劳动者,会更注重个体的兴趣、个性,即实现自身的非功利教育价值追求,一名哈佛大学毕业生,去做出租车司机,或者开卡车,不会被人认为这有多离谱。也不会引发是否是教育浪费、人才浪费的争议。而在我们这里,则是争议不休。
2015艺考广播电视编导高考即兴评述范例参考:奶爸崛起,冲破性别固化
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不应只是年轻母亲们应做的事,也应成为每个年轻父亲的必修课
《爸爸去哪儿》节目取景新西兰,几乎引起当地舆论的轰动,鉴于中国已经是新西兰的第二大国际游客来源国,这样的旅游营销确乎是一件“用钱都买不来”的好事。
然而,这个在美国媒体看来“推动向家庭伦理的回归”的节目,在新西兰却“见惯不怪”。新西兰是历史上第一个给予女性选举权的国家,95%的新西兰父亲愿意分担家务、照看孩子,连橄榄球比赛现场都能见到许多抱着孩子的男人。
不过,这样的国家还是太少。今夏的两部婚恋电视剧,日剧《昼颜》直击丈夫待妻子如冰箱摆设一般的冷漠现实,美剧《满足》则聚焦中年夫妻经营婚姻的不易。在“父权社会”特征依然凸显的当下,父亲沦为儿童成长中“醒目的缺席者”,自然是许多国家的共性话题。
今天的女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有不错的经济收入,早已不必再把婚姻当做穿衣吃饭的抵押物,但能否进一步摆脱家庭的牵扯,却依然是个时代之问。有人计算了下,爸爸一年付出的家庭劳动价值只有妈妈的1/3。虽然也有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那样养孩子做家务和写作两不误的女强人,但对大多数的母亲而言,一肩挑两担显然是难以承受之重。毕竟,不是每个丈夫都能对妻子说出“你是总指挥,我是总干事”的话。
但事情也在起变化。过去10年间,澳洲全职爸爸数量翻了一番;英国在2010年就已经约有1/6的家庭,经济来源于母亲一方;美国承担孩子主要照看者角色的“奶爸”数量,已经达到200万人。数据或许还不够形象,生活中的小细节更能说明问题。韩国的男士洗手间中出现了婴儿尿布更换台,美国的沃尔玛超市考虑增设便于奶爸结算的“男士通道”,芭比娃娃也推出让父亲与子女一起玩的建屋积木系列„„奶爸这一群体的崛起,已然汇聚成冲破社会性别固化的一江春水。
男性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正如美国作家汉娜·罗辛新著《男性的终结》的书名所述,正在走向终结。虽然尚无法断定女性会是全球“性别战争”的获胜者,但女性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崭露头角,也越来越在家庭分工上有了更多话语权。“照顾好孩子才是好男人!”无数妻子敢于喊出现代社会的文明与伦理吁求。
回头审视“爸爸去哪儿”的问题,父亲必须“亲临”儿童教育第一线吗?教育学和社会学上的道理不必再赘述,想想网络上疯传的达芬奇、莫扎特、安徒生等名流和他们父亲的故事,就能够醒悟“养不教,父之过”的道理。男人带孩子真的难为情、没时间吗?看看贝克汉姆、威尔·史密斯等明星大腕,连出席社交活动都不忘带上孩子,显然不完全是为了耍帅。与妻子共同分担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义务,是对孩子的负责,更是对妻子的尊重。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不应只是年轻母亲们应做的事,也应成为每一个年轻父亲的必修课。
有机构曾专门研究过女性辞去工作回归家庭的现象,得出结论是:善于理财、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创造的价值,抵得过职业女性的薪金。假如家务劳动真有那么大价值的话,男性家庭成员,是不是也不应游离于创造家庭价值之外?
2015编导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另类任性”张扬正向价值
27岁的小查是江阴环卫系统一名既普通又特殊的工人。说普通,因为他是处理泔水的一线环卫工人;说特殊,因为他大学毕业没去自己家的公司上班,而是每天开着宝马车来从事环卫工作。他认为自己还年轻,脏点累点没什么,就是想找一份稳定的、喜欢的工作,想锻炼一下自己,在任何岗位只要努力,都能干出成绩。
传统观念里,生于富贵之家的大学生有殷实的家底作支撑,在择业方向上往往有更多选择,但无论他们如何选择,都很难将开宝马与收泔水、“富二代”与干脏活、大学生与环卫工联系起来。正因为这样,小查的“另类”举动,被许多人解读为“有钱就是任性”。然而,这种追求自我磨砺和自我实现的“任性”,正是小查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也恰是很多“富二代”需要汲取的品质。
许多时候,不是社会变化太快,而是我们的思想不够解放。难道大学生就不能从事环卫工作?许多环卫工作内容,比如推广垃圾分类,泔水发酵制肥等,恰恰需要知识型人才。难道“富二代”就不能干脏活?很多时候,越是养尊处优、娇生惯养,越需要在吃苦耐劳中增进社会阅历和品格毅力。所以,对“开宝马运泔水”这样的案例,我们完全没必要另眼相看,而应当用开放和欢迎的态度,去接受这些“另类的任性”,去鼓励每一个有志青年,到基层的大舞台上锻炼成长。
2015编导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 问不倒的校长,校长本应是读书人
看到《嗜书成瘾藏千册,校长本色是书生》的新闻,第一感觉是杨明章校长“很厉害”,用学生的话说,杨校长是个“问不倒的人”。学生所问,既可以是《时间简史》,也可以是科比的24号球衣,甚至是“鹏菲婚变”。
学生遇到这样的校长,一生之福;家长遇到这样的校长,方可心安;教师遇到这样的校长,实在不易;教育遇到这样的校长,真乃幸事。这一切皆源于杨明章校长自身的修养,修为人之德,修从教之道,修做校长之本,而这些“修”的全部要义在于他的爱读书。
教育是人学,是传播文化和文明的事业。从一定意义上讲,校长首先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读书人。校长应有校长的味道和样子。校长的读书不仅是为了示范引领,更是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读书,让自己变得丰富,有气质,有内涵,变得儒雅,有学养,或者说更像一个校长。
面对当下教育的短视与功利,更多的人期盼着教育的改变。怎样才能改变呢?捷径就在于读书。教育的改变应从读书开始。因为只有通过读书,我们才能够弄清楚教育究竟应该从哪儿出发,要到哪里去,从而把控教育的准则和规律。只有通过读书,我们的内心才能宁静下来,校园才能够温馨起来,师生的教育生活才能幸福起来。
在今天这个人人讲“唯物”、个个逐“名利”、全民求“实际”的大背景下,不读书的校长很难从各种纷争中留得一方净土,自然会沾上不少的世俗气,到头来虽然接了“地气”,却少了底气,更有一些校长或许有了不该有的戾气。犹太人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邮差的使命在于把邮件送达,校长的使命却不仅仅是把学生送至毕业,学生更需要的是校长的一路陪伴,良好品质的一生相伴。若干年后,从学校走出的孩子,除了空叹一段逝去的光阴,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东西,那便是教育的失败、学校的遗憾,更是校长的悲哀。
笔者这些年参与并见证着阆中市中小学校长的成长、学校的变化、教育的发展。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校长成长的快慢、学校变化的大小、教育发展的水平,甚至师生的精气神儿和幸福指数,都取决于校长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用不用心引领师生读书。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或许有些绝对,但有一个带头读书的校长,会有一个书香浓郁、幸福味浓厚的校园,这倒是千真万确。
“永远的校长”不在于口号的响亮,而在于校长之于学生、之于教师的改变和影响。相对而言,读书是最大的改变、最大的影响。这种改变和影响对他们来说是终身的。因此,做校长当学杨明章,做永远的读书人。
2015编导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被铁锤砸痛的岂止是教师?
学生的铁锤敲醒我们的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让学生的心结有倾诉的地方、倾诉的对象。
近日,一则“上海女教师被男生铁锤敲头”的新闻在网络广为流传。说的是上海某中学一名17岁男生用一把长约10厘米的榔头,袭击他的英语教师。造成老师头部8处伤口,颅底骨折,送医时还有脑震荡且出现短暂失忆的症状。有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涉事男生认为这名英语老师一直批评侮辱他。目前,该男生已被刑拘。看罢新闻,很多人都摇头,感叹现在的学生真难教。就像一句俗语所说的,豆腐掉到柴灰里——吹不得拍不得!
这虽是一起个案,却暴露出我国当前教育的一些问题。我国是有着文化传承的大国,有很好的尊师重教传统,从古至今流传着数不胜数的尊师故事,可眼下的新闻却让人很无语。
学生的铁锤砸下,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纱布裹满头部的受伤老师形象,让人无比揪心。揪心之余更应该反思,尽管学生也有行为过错,需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但我们更应该从中反思,以减少类似事件。笔者认为,首先要反思的是老师。长期以来,有些老师还受着“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以师者、长辈的身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除了上课,平时很少抽出时间,俯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先调查分析原因,然后做耐心细致的开导,而是简单粗暴地一顿训斥了事。这样下去,师生之间心存芥蒂,偶起冲突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份调查表明,学生认为老师最重要的品质,依次是民主、公正、责任心、幽默、倾听、多才多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生看作是身体正在发育、知识正在增长、性格正在形成的活生生的人,是每位教师必须牢记的。同时,老师们还应明白,教育不仅只是知识的传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
而走进学生的心灵,老师要有爱心、耐心。教育如果没有了情感,没有了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过程中,对于那些行为习惯不好、暂时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老师除了“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之外,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反复引导、唤醒、激励,使他们在学校里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有尊严地生活。
铁锤砸痛的不只是老师自己,也砸痛了学校教育。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学校常常把升学作为学校工作的唯一目标。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做题、考试。有的学校不是在校门口、教室里赫然挂出诸如“多考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雷人的标语横幅吗?这样去引导学生,学校不出问题才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很少有人顾及,他们的心结很少有人去关心、去解。于是,高分低能、智商高情商低的人层出不穷,孩子的情感愈发荒漠化,这不仅扼杀了学生自由发展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使一种具有暴力和专制倾向的暗示植入学生的灵魂,构成对民主社会发展的威胁。
学生的铁锤敲醒我们的学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多与学生家庭沟通,让学生的心结有倾诉的地方、倾诉的对象。只有这样,教师受伤害的事件才不会重演,那把充满戾气的铁锤才有可能在校园里永远消失。
2015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行政垄断诉讼敲响依法治教警钟
在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同时,教育部门更应当以身作则,将懂法、知法、守法、用法、敬法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行政管理、服务和决策行为之中。
近日,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诉广东省教育厅涉嫌行政垄断一案引起业界重视。案件的起源是广东省教育厅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工程造价基本技能赛项”比赛中,指定使用软件程序。该公司认为此行为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故起诉广东省教育厅。该案目前正在审理中。(《法制日报》12月4日)
在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背景下,不管广东省教育厅是否违规,其被诉的事件本身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敲响了警钟。依法治教最直接的体现之一就是教育部门的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不能仅仅将法律思维、法律意识停留在纸面和口头,而应当落实到具体行为和工作细节之中。对于法律框架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有明确而清晰的认识。
就案件本身来说,广东省教育厅通过其在赛事规程方面的行政权力,以部门红头文件的形式限定赛事使用的软件,这种行为本身或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第32条的规定。据笔者了解,广东省教育厅的此种做法在全国职业教育大赛各省级选拔赛中并非首例。当然,行政部门涉诉并非坏事,只要各级各类教育主体予以重视,恰恰可以起到以司法实践推动落实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的作用。
教育部门依法行政的落脚点在于依法履行职责。教育部门是否依法履行职责的判断标准,就是“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即是否有法律规定或法律授权。为了明确教育主体的权、责、利,为教育系统各主体确立行为边界,各级教育部门应加快建立面向教育系统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教育部门在教育系统改革和现代化治理中该做什么、怎么做好工作,明晰政府和学校的职责权限。教育部门不仅要把该放的权放开、该管的事管住,还要把权放到位、把事管到位。
避免权力滥用或权力失范是教育部门依法行政的应然要求,教育部门应当建立起长效化、动态化的行政监督机制。“让权力走在阳光下”是教育部门依法行政的重点环节,也是避免权力滥用或权力失范的重要途径。只有让教育权力公开透明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保障利益相关者、专业人士和专业团体、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的有效行使,才能切实推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依法、依章、依规办事。
而且,教育行政部门要意识到,教育决策不能仅仅关注结果的合法性,还要注重方向和程序的合法性、合规性。政务信息公开不应当只是决策结果的公开,更需要决策程序和决策机制的公开化、透明化。教育部门做出的行政决策或行政行为,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还要充分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保障教育决策的方向、程序和结果合法、合规、合理。而决策结果的科学性与合法性,依赖于决策过程中利益相关主体、专业团体和人士的有效参与。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充分听取专家和利益相关主体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决策事项的受众范围等的不同,建立不同层级和差异化的教育决策集体讨论、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评估等机制。如果广东省教育厅在决策过程中,及时进行专家论证,对相关文件及内容的合法性进行专业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会免于被诉。
教育行政部门不仅是依法治教的重要主体,还依法享有指导、监督学校依法办学的职责和权力。在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同时,教育部门更应当以身作则,将懂法、知法、守法、用法、敬法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行政管理、服务和决策行为之中,不仅要追求实体正义,更要注重实现程序正义,将依法行政落到实处。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可谓任重道远。
2015广播电视编导艺考即兴评述范例参考:超级中学高中‘监狱式’管理话题 :更该拆除的是心中的“高压电网”
近日,市民老陈经过太平北路时,发现南京外国语学校分部的围墙上,装了类似高压电网的东西,上面还挂着高压警示牌。“学生不小心碰到电网出了事,那怎么得了?”对此,老陈有些担心。还有人调侃:“南外作为重点中学,汇集了各路学霸,围墙加电网,堪称‘监狱式’管理。”(《现代快报》12月5日)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与学生的生命产生关联,发挥着潜在的育人功能。而类似高压电网的设计,尽管是学校出于安全角度的考虑,并不真的“带电”,却带给师生负面的、消极的情感体验,透露出浓重的圈养味道,背后则是学校教育理念的走偏。
学校就该有学校的样子。理想的校园一定是营造了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氛围温馨的“场”,身在“场”中的每个人都受到无声的熏陶与感染,产生如家般的温暖。现实中,一些学校精心打造走廊文化、墙壁文化,任由学生在围墙上涂鸦,让学生在充满文化的校园里快乐成长。国外一些学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围墙。教育因此散发出一种美,做到了环境育人。
而追求一种美的健康的教育,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拆掉围墙上的高压电网,更要除去心中的“高压电网”,换种方式对待师生,换种角度看待教育。2015艺考即兴评述参考:关于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社会话题:奶爸崛起,冲破性别固化
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不应只是年轻母亲们应做的事,也应成为每个年轻父亲的必修课
《爸爸去哪儿》节目取景新西兰,几乎引起当地舆论的轰动,鉴于中国已经是新西兰的第二大国际游客来源国,这样的旅游营销确乎是一件“用钱都买不来”的好事。
然而,这个在美国媒体看来“推动向家庭伦理的回归”的节目,在新西兰却“见惯不怪”。新西兰是历史上第一个给予女性选举权的国家,95%的新西兰父亲愿意分担家务、照看孩子,连橄榄球比赛现场都能见到许多抱着孩子的男人。
不过,这样的国家还是太少。今夏的两部婚恋电视剧,日剧《昼颜》直击丈夫待妻子如冰箱摆设一般的冷漠现实,美剧《满足》则聚焦中年夫妻经营婚姻的不易。在“父权社会”特征依然凸显的当下,父亲沦为儿童成长中“醒目的缺席者”,自然是许多国家的共性话题。
今天的女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有不错的经济收入,早已不必再把婚姻当做穿衣吃饭的抵押物,但能否进一步摆脱家庭的牵扯,却依然是个时代之问。有人计算了下,爸爸一年付出的家庭劳动价值只有妈妈的1/3。虽然也有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那样养孩子做家务和写作两不误的女强人,但对大多数的母亲而言,一肩挑两担显然是难以承受之重。毕竟,不是每个丈夫都能对妻子说出“你是总指挥,我是总干事”的话。
但事情也在起变化。过去10年间,澳洲全职爸爸数量翻了一番;英国在2010年就已经约有1/6的家庭,经济来源于母亲一方;美国承担孩子主要照看者角色的“奶爸”数量,已经达到200万人。数据或许还不够形象,生活中的小细节更能说明问题。韩国的男士洗手间中出现了婴儿尿布更换台,美国的沃尔玛超市考虑增设便于奶爸结算的“男士通道”,芭比娃娃也推出让父亲与子女一起玩的建屋积木系列„„奶爸这一群体的崛起,已然汇聚成冲破社会性别固化的一江春水。
男性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正如美国作家汉娜·罗辛新著《男性的终结》的书名所述,正在走向终结。虽然尚无法断定女性会是全球“性别战争”的获胜者,但女性已经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崭露头角,也越来越在家庭分工上有了更多话语权。“照顾好孩子才是好男人!”无数妻子敢于喊出现代社会的文明与伦理吁求。
回头审视“爸爸去哪儿”的问题,父亲必须“亲临”儿童教育第一线吗?教育学和社会学上的道理不必再赘述,想想网络上疯传的达芬奇、莫扎特、安徒生等名流和他们父亲的故事,就能够醒悟“养不教,父之过”的道理。男人带孩子真的难为情、没时间吗?看看贝克汉姆、威尔·史密斯等明星大腕,连出席社交活动都不忘带上孩子,显然不完全是为了耍帅。与妻子共同分担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义务,是对孩子的负责,更是对妻子的尊重。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点,不应只是年轻母亲们应做的事,也应成为每一个年轻父亲的必修课。
有机构曾专门研究过女性辞去工作回归家庭的现象,得出结论是:善于理财、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创造的价值,抵得过职业女性的薪金。假如家务劳动真有那么大价值的话,男性家庭成员,是不是也不应游离于创造家庭价值之外?
2015广播电视编导艺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关于大学教育话题:象牙塔精神不能丢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最重要。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教授所说:“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继续创新的人才。”作为培育人才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大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与此同时,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日益深入,人们的交往日趋便捷、频繁,整个社会的变革速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变革的时代需要改革,身处其中,大学迫切需要与时俱进,其改革不可避免。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改革是主旋律,只不过具体的侧重点不同,总的来说是一种技术性改革,即对不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学教育模式、学术研究结构等进行改革。中国的大学也面临着改革,并且改革之路已然徐徐铺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明确要求。这也得到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近日引发的“985”“211”争议的背后,实际上就是中国大学改革之问。
无论大学如何改革,正确处理好“象牙塔”与“服务器”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是根本性问题。所谓“象牙塔”,原指超脱现实社会,远离生活之外,自隐于理想中的美满之地,后来意指大学是那种暂时摆脱世俗社会的束缚和利益纠葛、保护师生无拘无束地进行知识探索的场所。人们用“象牙塔”来形容大学,这本身就寄予了良好的希望。“象牙塔”标志着大学校园与世俗社会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防火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学与社会之间是截然对立、“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学是一种社会性显著的组织,不可能不与社会发生交集。也就是说,“象牙塔”不意味着“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表示大学在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时,能保持独立自由,不被各种价值所同化,不受制于社会上的各种利益群体。可以说,象牙塔精神是大学之魂。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认为:“大学的使命有二:一曰学生之训练,一曰学术之研究。”但现今的大学使命显然不止于此,还包括服务社会,即所谓的“服务器”,或者称之为“助推器”“发动机”,指的是大学由于自身具有无可比拟的智力资源优势,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比如世界各国和地区重要的科学技术园区,大都依托大学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著名的有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竹”和北京的“中关村”等。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曾以美国为例指出,20世纪美国的大学仅次于美国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工具。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经济市场化、行为功利化、利益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面前,作为社会“服务器”,大学容易过度迎合市场之需,实用主义行为准则大行其道,变得只见“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导致被市场“俘虏”,在商业化中迷失方向。大学的“服务器”功能面临畸形化的危险,象牙塔精神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如今的乱象是,为了晋升、毕业等现实利益和物质利益,在一小部分大学教师和学生们中间,诸如抄袭、剽窃等灰色学术和改写、“炒剩饭”等学术垃圾时有存在,“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金钱气息。他们虽身在“象牙塔”,但心早已奔向了“名利场”。
一言以蔽之,现今的一些大学师生低着头走路,往往过于“脚踏实地”,较少仰望星空。实际上,大学成为社会“服务器”并不意味着要彻底走出象牙塔,在经世致用的同时,应始终胸怀象牙塔精神。因此,现今的大学在进行技术性改革的同时,不妨多一点理想主义,少一点现实主义。
2015年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阅读:乐见“最美味论文”被围观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女博士孙灵霞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被媒体报道后,受到众多网友围观,迅速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这篇获得专家全票通过的论文,只因为研究主题和吃有关,引来了部分公众的质疑和批判。有网友认为一篇研究八角茴香与卤鸡肉之间关系的论文居然能写出8万字,着实有点“小题大做”,这样的研究太无聊,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类似“这得用多少只鸡才能成就一篇博士论文?”这样充满揶揄意味的言论也不在少数。
显然,这篇论文被公众和媒体误解了。在公众的认知中,硕士、博士的论文应是一种高深的、理论化的研究,是阳春白雪、不食人间烟火的,怎么会和“茴香”“卤鸡肉”扯上关系?而媒体冠以“史上最美味论文”的名号进行报道,八角茴香和卤鸡肉这两样食材放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烹饪。实际上,该论文研究的是专业领域内的风味可控问题,通过了解卤煮的温度、火力、加热时间等因素,从而达到风味的调控。笔者倒以为,“最美味论文”作者用严谨的方法研究日常饮食中的一种菜品,踏踏实实做应用型研究,值得肯定和赞许。
“最美味论文”在公众的意料之外,但并非有什么“不对味”。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研究生论文一般都会偏重于基础和理论层面,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研究生类别从学术型转向学术、应用型并举,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也开始多元化,涉及到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诸多领域,大众熟悉的生产、生活问题自然进入了选题视野。这其实并不意味着研究生水平降低,而恰恰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表现。
尽管“最美味论文”被误读,但笔者倒是乐见诸如此类的论文被公众围观。因为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除了学校自己的内部保障外,更需要来自社会的监督。媒体以大众乐意接受的形式报道类似“最美味论文”的新闻,看似像是“八卦”,却无意中为高校与社会大众架起了一座互相沟通的桥梁,也为高校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与教育常识搭建了良好平台。借助媒体创造的机会,高校可以顺势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进而让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的风尚。当然,高校也应敞开胸怀接纳社会大众的质疑与批评,积极而科学地回应社会大众的议论,充分发挥高校引领社会的功能。
2015艺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八角茴香和鸡肉”并非“无聊的研究”
中国少有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做得非常专业而知名的连锁快餐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中餐口味的不可控因素有关。中餐的同一道菜,不同的菜馆做出来的口味不同,同一个菜馆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口味也不同,甚至同一个厨师心情不同时做出来的口味也不同。
跟肯德基、麦当劳等国际快餐连锁企业比,中式餐馆缺乏标准化生产程序。中式烹饪方式造就了中式餐饮口味的千差万别,这在丰富人们饮食口味的同时,也限制了中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孙灵霞的论文正好面对的是这个问题。通过对八角茴香这些作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从数据上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让风味实现可控,使产品质量达到一致性和稳定性,从而让传统肉制品走上规模化工业化生产之路。沿着这样的思路继续往前走,还可以对诸多中餐食品进行相应的研究,使其达到可控、一致和稳定。其结果,必然会促进中餐的标准化和连锁经营的可控化,进而促进中餐连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
这并不是一篇无聊的论文,对这一领域的涉足也不是一种无聊的研究,恰恰相反,这样的研究和论文应该越多越好。对此类研究的冷嘲热讽,说到底还是一种无法接受标准化、量化、科学化的思维方式在作怪,是对科学研究的不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思维方式恰恰是阻碍中餐等很多领域发展的问题所在。
2015年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参考阅读:博士奇葩论文“八角茴香论文”背后是科学精神进步
八角茴香(简称八角)与卤鸡肉之间的关系,居然被写成了一篇8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近日,陕西师范大学的女博士孙灵霞的博士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经陕师大官方微博发布后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4版)
该博士论文虽然选择的方向很小,但也是很有深度,它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卤煮的历史入手,研究其与烹饪的区别,分析各地卤肉制品的不同,研究肉制品的传统工艺制作和工业化生产,既符合其博士的研究方向动物资源开发和利用,也符合食品的产业化发展。一个明晰的例子就是肯德基等连锁店,为什么中国的食品缺乏这种产业化生产之路呢?就在于制作停留在手工艺的阶段,没有将其量化,实际上,当工艺拆解开,食材量化后,中国的食品才能走得更远。
“最美味论文”实际上就是一种题材创新,网络曾经转载调侃过很多假大空的论文课题。而为了贴近民生,找一些钻牛角尖的论文研究未尝不可。其实,我们对题材的研究高大上的喜好,导致了长时间以来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浮躁。而科研经费也倾向于一些高大上的选题,似乎小选题小角度的论文不值得研究一样,实际上,以严肃的治学态度来说,从来不曾有小或者低级的课题。前几天,《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刊登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等的一项研究结论,发生在人染色体5-HT1A基因上的微小差异,可能会影响人们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几率。研究称,单身除了家庭、环境、现实原因外,可能还跟基因有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组织DeCal在其官网上宣布,风靡中国的桌游“三国杀”正式“杀进”该校2012年秋季选修课程表,而想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必须提交论文。
正如那句网络语,无聊也是生产力。做学问更是不应该以功利的角度来衡量,它更需要的是一种潜心研究。学问无小事,避免高大上、假大空的学问造假,多一些“最美味论文”的小角度研究,也许正是提高我国学术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的出路。
编导艺考2015编导高考即兴评述阅读:关于微课堂话题:期待微课堂引发鲇鱼效应
点名、发言、交作业,课堂上,只要扫扫微信里的二维码,浙江树人大学教师孙艳艳再也不用担心出勤率了。短短一个月时间,一个基于微信公众服务号的英美文学“微课堂”,从课内走向课外,在浙江树人大学的英语学习爱好者当中迅速走红。(中国新闻网12月1日)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快”“微”等词汇开始流行于网络社会。诸如微博、微信等已成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新媒体思维也蔓延到了教育领域,微课程、微课堂、微教学、微视频等新事物的出现就是证明。
“微”是小的意思,这里也有快的意思。而“小”与“快”正符合青年人生活节奏,因而微信平台才能够在青年人之间流行。学校以青年人为主体,自然也很容易接受这种人际交往方式。正因如此,“微课堂”“微教学”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即时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吸引了一大批青年教师的广泛关注。在改进教学管理、作业批改、教学反馈等课堂环节,“微课堂”“微教学”能够大大节省师生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这一角度上讲,“微课堂”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在新媒体时代,既然无法拒绝“微”思想的渗透,就必须探讨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微”教学模式。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革新,“微课堂”“微课程”的广泛应用前景已有目共睹。而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微课堂”与传统课堂联结。借鉴传统课堂中成熟的教学体系,借助信息技术,在“微课堂”中实现情境的模拟和还原,以期发挥“微课堂”最大的作用。此外,也应明确,“微课堂”虽然很流行,却仍无法替代传统课堂,至多是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明确这一点,就应意识到“微课堂”必然存在某些缺陷。但通过对传统课堂的不断反思,并将这些反思应用到“微课堂”的设计中去,“微课堂”必将更加精细化、合理化。
对教师而言,“微课程”“微课堂”将革新传统教学方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而言,其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总之,“微课堂”的出现,引发了课堂教学的“鲇鱼效应”,无疑会极大推动教育的发展。
2015广播电视编导艺考编导高考即兴评述范例阅读:衡水中学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12月3日的《郑州晚报》用两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调查报道《衡水中学:“高考梦工厂”里的孩子们》,披露并质疑该校的管理、“教育”方式以及学生的不满。
这是一篇可能挨耳刮子的报道。11月3日,教育界著名学者杨东平发表了一篇博文《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杨东平表达了他的一贯态度,即主张教育公平,反对扼杀学生个性、“分数唯一”的办学理念,否定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等“超级中学”的办学模式。11月5日,衡水中学官网发表了署名为学生家长胡子宏的文章,标题是《杨东平要是衡中校长,就该给他几个耳刮子》。
杨东平撰文质问胡子宏及衡水中学:“为何如此暴戾?”胡子宏回应:《我为什么要给杨东平几个耳刮子 》,4记耳刮子,每一个耳刮子都陈述了理由。郑州晚报的记者当然也在吃耳刮子之列。
胡文的核心价值观是:“你们的理论,只是忧国忧民,站高看远,但对我们的孩子的生存提供不了一点实打实的帮助,那我们就会毫不客气地给你们耳刮子。衡中再不好,它让我们的孩子考了个好些的大学„„你要是当校长,你设想得再辉煌,你能保证我们的孩子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吗?我看够呛,我看就该打你耳刮子。”
典型的“有奶便是娘”。你不能给我奶,就没有资格评说我的奶娘。那么,衡水中学是一杯什么奶?奶源是怎么来的?这类地方政府动用行政能力刻意打造的超级中学,被允许违规在全省范围内“掐尖”,把成绩最好的一批学生录取进来,集中当地最好的教育资源,用杀鸡取卵的管理方式,打造出一个“高考梦工厂”。当超级中学在炫耀自己辉煌的高考成绩的时候,那些被掐了尖、招不到好生源的校长们只能把委屈往肚子里吞,各种奖励、晋升的机会就少得可怜。超级中学炫耀升学率,其实是在炫耀权力垄断下的特殊地位。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本已不够公平,一个地方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被集中到超级中学后,加剧了这种不公平,在其他学校就读的农村孩子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杨东平否定超级中学,当然要得罪不公平的受益者。
胡文力挺了衡水中学前校长李金池。但是,《郑州晚报》报道说,李金池离开衡中后坦承,当时搞的是题海战术,拼学生、拼老师,“做了不少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有些老师甚至体罚学生,采用棍棒教育,学生累得发昏,老师累得吐血。李校长是不是也该挨耳刮子呢?一名女生对《郑州晚报》记者说:“在衡中生活了3个月,才明白什么是人间炼狱。”衡水中学学生因不堪巨大成绩压力而出事,这是屡有报道的。按照胡文的观点,严格管理能磨练意志,出事的学生、说该校是炼狱的学生,都是意志薄弱者,被竞争所淘汰是正常的。
打个比方,衡水中学其实是不合理的教育体制的一个比较优秀的“助纣为虐”者。但是,胡文的逻辑是,既然有这个“纣”的存在,“助纣为虐”就是合理的,反对“助纣为虐”就该吃耳刮子。这也是很多人为不合理的事物辩护时采取的逻辑。
“助纣为虐”者为什么被一些人如此力挺呢?难道有人喜欢受虐?一些受虐者只有依靠这个“助纣为虐”者,自己的孩子才能考上大学。这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四个人被歹徒绑架为人质,但后来歹徒没杀他们,甚至还表现出一点仁慈。他们觉得是歹徒让他们活下来,对歹徒充满了感激,并拒绝政府的营救,事后也拒绝出庭作证——暴虐超过临界点,被受虐者接受为正常、合理的经历。被绑架的经历,让他忘记了未被绑架时所享受的自由与幸福,把免遭杀害当作是最大的幸福,失去了追求更合理的生活所必须的想像力和认识、思考能力。
衡水中学高考的成功,已经让家长和学生陷入到了这样的困境之中。
2015编导艺考即兴评述参考案例阅读:学校再缺钱也不能把家长当“唐僧肉”去“强捐”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日,广东省高州市一些小学的学生家长反映,为了迎接上级检查,学校花大力气改善教学设施。但由于资金有限,学校便号召家长们捐款,还设定了最低捐款额度。家长们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强捐”。(12月1日中国广播网)
为迎接上级检查而改善教学设施,这种形式主义之举虽有些令人生厌。但不可否认,教学设施的改善,最终受益的依然是学生。在学校资金紧张、教学设施又不得不改善的前提下,学校向学生家长发出捐款倡议并无不妥。然而,当学校为这份捐款倡议加上最低捐款额度后,捐款办学一事俨然变了味。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免除中小学生的大部分费用,大大减轻了家长负担。但孩子上学交钱少了,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可以随意向家长们收取一些费用,以弥补自身资金的不足。在家长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学校倡议其为改善教学设施做出一点贡献,自然是一件值得称赞之事。但无论家长作何选择,捐与不捐,都是家长的自由。不能因为自己孩子在该校读书就必须捐款给学校,而学校更不该设置所谓的最低捐款额度。
学校之所以能够要求家长“强捐”,实则是以学生作为筹码。家长自然都希望孩子学习、成长的好些,为学校发展出一份力其实也是为了自己孩子。但家长主动捐款和被动捐款的心情完全不一样,前者是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后者则可理解为学校的以权谋利。诸如,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刚一入学,学校就要求家长为班级买这买那。一般情况下,这种集资建设班集体的行为大都是家长群体自愿的。购买图书、布置教室等等的费用都由班主任抑或家委会直接通知家长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家校联系,也为孩子发展营造出了更好的环境。然而,一些教师自己缺少什么东西,也在班上告诉孩子们,其目的便是希望孩子的话能够传到家长耳里,从而满足自己的私心。像教师过生日、最近生病等等这些情况,有时虽然是教师在不经意间透露给学生的,但这类话一旦传到家长耳朵里,很可能会被理解为另外一种意思。
家长关心教师、关心教育自然值得鼓励,学校更应善待家长这份对教育的热忱关注。逼迫家长“强捐”,说起来好像是为了孩子,但势必会给家长心理上造成压力。即使一两次家长愿意如此,但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对于学校类似的倡议家长或许就没兴趣了。如此一来,便会使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减少,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若是真心为学生发展着想,也不会接着应急上级检查之机要求家长“强捐”。日常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所做之事、教师为学生所做之事,家长不会不知道。真正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家长对教育的关注才会更大。
2015艺考即兴评述范文阅读:艺体老师“被改行”是教育价值观错位
在应试教育“分数指挥棒”的裹挟下,音体美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时常被挪用、侵占,甚至直接让位于应试科目。
“开学后教师调整,学校要安排我去教生物课了。”今年新学期开始,山东菏泽市郓城县一所中学的音乐老师王蕊(化名)告诉记者。郓城县教育局师训科科长王洪聚说,今年招聘了15名专职音乐老师,“但仍然不够用”。据了解,农村学生少,虽然任课老师少,但还存在超编现象,这也使得一些音体美老师被调整岗位,改教别的课程,甚至身兼多职。(11月29日《齐鲁晚报》)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音体美教育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只剩下一个“空壳子”:美术课基本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一笔一画简单临摹;音乐课成了流行歌曲的教唱课,稚气未脱的童声传递出与他们的年龄并不相称的情感;体育课要么是集合整队跑跑步,要么是“一个哨子一堂操”。音体美教育徒有其表,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音体美教育的本义,不断被切割、被掏空。
近年来,伴随着全社会对音体美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许多农村地区的音体美教师也开始增多。然而,这种变化不是由于学校对音体美教育价值的观念更新,而是源于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的考核压力。习惯于“钻空子”的机会主义者,通过暗渡陈仓的方式,让音体美老师“改行”教更重要的科目,似乎成为一些学校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音体美教师成为装点门面的工具,成为所谓素质教育的符号,错得让人痛心。一项调查显示,在贫困地区,超过90%的农村学生喜欢上音体美课程,却因为教育缺失和迷失,导致正当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究其原因,音体美用品的匮乏、音体美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简单化、音体美教育投入的捉襟见肘以及全社会对这种现状某种程度上的忽略甚至漠视,让音体美教育处于供求严重失衡的境地。
在发展的语境下,效率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资源应该如何被利用,往往取决于哪种方式更有效率。专职音体美老师改教其他课程,说到底是工具理性的产物。在应试教育“分数指挥棒”的裹挟下,音体美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时常被挪用、侵占,甚至直接让位于应试科目。
音体美教育的形同虚设,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权利贫困”。与“填饱肚子”的营养餐相比,“启迪心灵”的音体美教育的缺失似乎并没有那么“迫在眉睫”,常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音体美教育的匮乏,导致德育、美育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有些农村学校让音体美教师调换岗位,有些农村学校却面临着“无人可用”的无奈和艰辛。由此观之,农村地区音体美教育要从形式关切走向实质普惠,离不开教育观念的转变、价值排序的重塑和人文关怀的重振。一是要依靠制度“补血”,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要争取慈善机构和爱心企业的支持,获得多渠道的社会救助。三是要扩大公众参与,倡导微公益和志愿服务,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其中。唯有众人划桨,才能举起沉重的船桨,推动音体美教育与时代潮流同步前进。
知名媒体人徐百柯认为,更多的琴声、歌声,更多的绘画、操练,意味着更为丰富的心灵和更为饱满的精神世界,也意味着对贫困全面而实质的超越。就此而言,推进农村地区音体美教育从形式关切走向实质普惠,让音体美教育跟上学生的需求,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激发社会活力,给予农家子弟更多向上流动的光亮和希望,给予孩子们更多“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第四篇:编导艺考培训:电视节目分析
考艺考 上www.xiexiebang.com 编导艺考培训:电视节目分析范文 电视片分析提纲
1.电视片内容概括:占总分10%
2.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 :占总分 10%
3.艺术特色总说(总体手法、总体艺术特征等:占总分 20%
4.艺术特色举例(选择一到两个艺术独到之处):占总分 25%
5.艺术特色细节(两、三点精彩细节):占总分 20%
6.缺点与不足:占总分 10%
7.结束语:占总分 5%
考试时一般会给出一段或者一期电视节目,比如一期《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者一段电视散文,记录片等等。写评论文章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写:
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的电视栏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分析某期《新闻调查》,就要先谈一下对这档栏目的整体看法和认识,包括栏目的层次定位、受众定位,栏目的整体特点等等。大约写200字左右。
第二部分: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期《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全国的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相关报道,可以谈一下对这个话题的选择、定位、深度、特点等的总的看法,可以评价本期节目是否能够做的符合栏目的要求,又是否有价值。
第三部分:从以下四个分析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突出的并且能够有话说的方向,明确的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节目的具体内容细节,展开分析论证。这类似于电影评论的要求。(具体的方向选择,可以参考专帖《电视栏目分析》!)
1·节目内容。
2·节目的编导策划的结构。
3·节目的主持人的表现。
4·节目的制作,就是技术特点。
从中选择一个方向为主,切忌贪多,要集中有限的笔墨深入展开分析一个方向。第四部分:再次结合栏目的整体定位进行总结。
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的第二集把十一世纪时世界的样子缓缓的呈现在我们面
——浅评电视专题片《千年沧桑》
跨越十一世纪
题目:观看专题片《千年沧桑》第二集,并对此片作出分析,1000字左右。
前,这部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专题片以深邃的主题、精美的镜头,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目 考艺考 上www.xiexiebang.com 光。远古的时代是古雅的,又是沉重的。而人类的先进文明,也就在这样的历史传承中慢慢堆积呈现了。所以在这期节目里,我们看到听到的历史面貌,既是厚重的,又是灿烂多姿的。本片的编导作者自然贴切的调动多种电视表现手段,让这个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和出色。
本片所有的素材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主题,为了使观众理解的更加
一、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清晰明白,全片重点采用了解说词加画面的表现手法。全片要表现的是十一世纪一个世纪的文明,时间跨度大,于是又细分为分为:文明、宗教、科学、经济四个方面来分别阐述,每一个素材的指向性都很强,如经济方面的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基督教的兴起等。
同时为了增加叙事的真实性,本片采用了多种手法:
1、人物扮演:找一个人来扮演孔子,给观众更直观的感受。为了更好的表现对外战争的残酷性也是采用了扮演的手法,增强视觉的震撼力。
2、图配乐:在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时候,单纯的介绍一副作品容易使观众产生疲劳感,为此给它配上舒缓的乐曲,琴声悠悠把观众带入那个国泰民安的世界。
3、权威人士说明:为了更好介绍北宋的文化,请了王渝生研究院等来介绍这方面的文化,增强了认同感、权威性。
4、脸谱化:选取有标志性的道具去表现,如为了表现北宋的繁华选用开凿大运河这样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来表现。
5、动画制作:为了使画面更形象生动,在介绍伊斯兰教、基督教等这些相对比较抽象的文化的时候还采用了动画制作来表现。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人类文明进步这一主题,以上这些叙事手法使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文化历史类专题片也变得丰富好看,富于变化,这不得不说是《千年沧桑》这个专题片最为成功的部分。
本片在表现手法的成功之外,还充分发挥调动了多种镜头语言,视觉听觉效果丰
二、镜头语言生动丰富。
富。全片以全、远景居多,使内涵更丰富,同时注意光效的变化,选取了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的光影效果来表现不用的内容。拍摄角度也非常丰富,如拍摄大运河时的空中拍摄,让人们更直观的看到了大运河的全貌,理解起来更容易。色彩上根据地域来变化,如北宋的黄、伊斯兰的篮。声音上以模拟为主,解说词在其中起着推动全片发展的作用,担纲全片。考艺考 上www.xiexiebang.com
通过编导的以上努力使这个文化历史类专题片变得生动好看,不枯燥,似流水般涓涓而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跨越十一世纪,领略到古老文明的魅力。
第五篇:编导艺考培训:编讲故事案例
考艺考 上www.xiexiebang.com 编导艺考培训:编讲故事案例
我家乡的林场里,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
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
迎接主人。他把房打门开一看,到处是血,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他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循迹找到厨房,看见一只死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啊,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痛心的误会。
误会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所发生。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这样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则其后果更是难以想像。
编讲故事案例之《距离是一种神奇》
前不久,在《译林》上读到这么一个故事:寒冷的冬天,一群豪猪挤到一起取暖,但各自身上的刺迫使它们不得不马上分开。御寒的本能迫使它们又聚到一起,然而疼痛使它们再次分开。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它们终于找到了相隔的最佳距离——在最轻的疼痛下得到最大的温暖。
不知怎的,读毕,竟使我想起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是一对相互爱慕而又从不见面的恋人。梅克夫人是一位酷爱音乐、有一群儿女的富孀。她在柴可夫斯基最孤独、最失落的时候,不仅给了他经济上的援助,而且在心灵上给了他 考艺考 上www.xiexiebang.com 极大的鼓励和安慰,她使柴可夫斯基在音乐殿堂里一步步走向顶峰。柴可夫斯基最着名的《第四交响曲》和《悲怆交响曲》都是为这位夫人而作的。
他们从未想见面的原因并非他们二人相距遥远,相反,他们的居住地有时仅一片草地之隔,他们之所以永不见面,是因为他们怕心中的那种朦胧的美和爱,在一见面后被某种太现实、太物质的东西所代替。
不过,不可避免的相见也发生过。那是一个夏天,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本来已安排了他们的日程,使得一个外出,另一个一定留在家里。但是有一次,他们终于在计算上出了差错,两个人同时都出来了。他们的马车沿着大街渐渐靠近。当两驾马车相互擦过的时候,柴可夫斯基无意中抬起头,看到了梅克夫人的眼睛,他们彼此凝视了好几秒钟,柴可夫斯基一言不发地欠了身子,孀妇也同样回欠了一下,就命令马车夫继续赶路了。柴可夫斯基一回到家就写了一封信给梅克夫人:“原谅我的粗心大意吧!维拉蕾托夫娜!我爱你胜过其他任何一个人,我珍惜你胜过世界上所有的东西。”
在他们的一生中,这是他们最亲密的一次接触。现在想来,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是在用距离创造美——创造迷人和朦胧,创造向往和动力。他们是聪明的,他们没有让欲念任意驰骋,而是把爱的欢乐放在和理性等距离的位置上,让它升华成崇高的品格,升华成完美的人性,升华成一个永恒的故事。
编讲故事基础
编讲故事应该遵循如下规律
1.结构简单
考虑到时间问题,故事结构应当尽量简单,出场人物不宜过多,对道具的使用不宜过杂,尽量减少对白,讲述尽量以顺叙为主,情节线不要超过两条,并且是在很有把握的前提下才使用两条情节线和简单的时空倒错(倒叙、插叙等)
当世界上最后一个人类孤独地坐在房间里的时候,门外响起了敲门声。这个微型小说完整地再现了一个故事应该具有的全部因素。有时间(人类灭绝以后),有地点(房里),有人物(幸存者),有事件(人类灭绝),有故事(灭绝后如何如何),有情感心理描写(孤独),有悬念(来的是谁),有余韵(能让读者发挥想象,来得是个什么)考艺考 上www.xiexiebang.com 2.语言平实
用最平实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切忌大篇幅的引用,更不要使用大量的书面语言,切忌文白混杂、古今汉语混杂。(老舍之于中国文学、中国戏剧)
3.人物鲜明
创作的人物以简单人物为主(拥有鲜明的独立个性),仅允许第一主人公在可控的情况下成为复杂人物(有质变),其余的人物以符号化为主。人物数量切忌过多,出场人物不能超过3个,人物姓名也尽量简单化、符号化,不要“诗意化”“琼瑶化”
4.节奏得当
把握好故事的节奏,不要求有过多的情节。对于戏剧化的故事,交代背景之后直接进入情节点,情节点直接推向高潮。对于生活化的故事,不要求有绝对的高潮段落,但求虚实节奏的张弛有度。
5.对白得当
考到对白会增添口述故事的叙述难度和辨意难度,因此请尽量减少对白的相对数量。
《红楼梦》27回:红玉道:“平姐姐说:我们奶奶问这里奶奶好。原是我们二爷不在家,虽然迟了两天,只管请奶奶放心。等五奶奶好些,我们奶奶还会了五奶奶来瞧奶奶呢。五奶奶前儿打发了人来说,舅奶奶带了信来了,问奶奶好,还要和这里的姑奶奶寻两丸延年神验万全丹。若有了,奶奶打发人来,只管送在我们奶奶这里。明儿有人去,就顺路给那边舅奶奶带去的。”
对白也要注意语言的生活化,平民化,不要刻意追求具有多大感染力的对白。对白切忌刻意煽情。
6.逻辑清晰 考艺考 上www.xiexiebang.com 叙述的逻辑清晰,事先一定要有一个叙事提纲,在没有必要的时候不要随意更改叙事提纲。
故事的框架合情合理,尤其是发展段落和结尾,切忌天马行空,尽量贴近人类的理解范围和人性范围。
7.构思巧妙
如果没有一个特别有把握的巧妙构思,宁可让故事平淡而具有生活气息。不要为了追求与众不同而脱离实际。
往往是最后一句的颠覆,让整个故事充满意味,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8、用最平实的语言,叙述你的故事,不要肆意抒情,不要肆意浪漫,不要肆意去描写捕捉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