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将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养儿防老失意义
中国将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养儿防老失意义
2009年03月04日 09:23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关注焦点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讲到:鼓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据了解,《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将上报国务院审
2月1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曾称,2009年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财政支出没有一分钱用于农民养老”的现实状况将改变。
“从目前的讨论来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方案中,基础养老金是亮点。”在杨团看来,方案的结构是对的,既照顾了现状,也考虑到了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
杨团是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之邀,参与新农保试点方案的讨论。
成稿于去年10月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勾勒出未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进计划:2009年试点,2012年参保率达到50%以上,2017年参保率达到80%以上,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传来的消息是,该指导意见将上报到国务院,根据国务院的最终决定展开试点。
60元基础养老金拟由中央财政提供
参与新农保试点方案的讨论后,杨团认为,“基础养老金”值得关注。
一个现实情况是,小农户收入不稳定,而养老金的领取是与保费缴纳多少挂钩的,交得少就领得少,甚至不能保证最低生活标准。
在杨团看来,政府的责任非常重要,首先要保基本,提供基础养老金,这是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之外,政府额外提供的。
他认为,基础养老金可以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目前全国农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57元,农民的基础养老金定在60元比较合适。
一份内部资料显示,60元的承担方式有两个方案,一是中央承担20元,地方承担40元,还有一种方案是完全由中央承担。
而目前的这份“指导意见”中规定,60元基础养老金由中央财政提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安排资金以提高当地的基础养老金标准。
这将一改过去“中央财政支出没有一分钱用于农民养老”的局面。
年满60岁缴费累计15年有望享基础养老金
中央财政拨钱了,还有一个如何分配的问题。
“指导意见”中规定,年满60周岁,缴费累计15年的参保人,可享受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年满60岁缴费超过15年的,每增加一年,基础养老金可增加2元。
方案也考虑到了特殊情况,那些到了60岁、但缴费累计不够15年的人,可以补缴。
试点开始时已超过60岁的人,补缴时可以享受减免,年龄增加一岁,缴费年限递减3年。试点开始时已超过65岁的,可直接享受基础养老金。
“指导意见”同时强调,减免的政策只适用试点刚开始的几年,而且,老人享受减免政策时,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必须参保缴费。
个人账户欲实账管理并允许跨地区转移
根据“指导意见”,年满16岁的农村居民,可以自愿参加新农保。农村养老保险采取个人账户,实行实账管理,避免养老保险出现空账。
农民个人缴费多少、相关补助多少、积累资金每年产生的利率回报,都将记进账户,农民能看得清清楚楚。
到了60岁时,参保人可以根据个人账户里的资金总额和当时的平均余命,来确定养老金的领取标准。
如果以70岁为平均寿命,到了60岁以后的平均余命就是10年,合120个月,那么就按账户内资金总额除以120作为每个月的发放标准。如果寿命超过70岁,每个月还继续按原来标准领取养老金,这部分由统筹资金支付。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思路中,对新农保将实行低标准起步。初步设想试点阶段的新农保基金,以县级为核算平衡单位。
缴费标准以当地县上一年人均收入的4%—8%为标准,参保人可以自愿多缴,但最高不超过30%。
“指导意见”还规定,新农保实行后,允许跨地区转移,并按新参保地的标准核算,享受相应待遇。
争取年底前试点覆盖全国10%县(市、区)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机,一直备受关注。
去年11月16日,在2007—2008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司长赵殿国到会发言,他表示目前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
他说,我国财力增长迅速,可以解决农民的养老保险,现在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有1.5亿,其中农村人口占到1亿左右。
如果财政给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人每月提供60元的基础养老金,一个人一年是720元,全国1亿农村老年人口是720亿元,相当于2008年中央财政支出的2%。
用赵殿国的话说,“用2%的中央财政支出就能建立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个更近的目标是,今年2月19日,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作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说,2009年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争取年底前新农保试点覆盖全国10%的县(市、区)。(记者 钱昊平北京报道)
“解决农村养老,各级政府都应担责”
农村社会保险司副司长和相关专家为农村养老困局把脉,土地养老和养儿防老已渐失意义
近日,针对农村养老问题,本报记者分别采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听取他们剖析中国农村养老现状,追溯农村养老制度,并给予务实的建议。
“一个国家不可能是在财政多到没地方花的时候,再去搞农村养老保险。”——刘从龙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副司长
“中央财政一定要拿钱,现在我们的税收,中央拿了大头,那么就该有财权和事权的统一。”——杨团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有一段时期,人们认为农民有土地就可以养老了,政府可以不管。但中国人多地少,很多地方的土地收益又非常低,不能承担保障功能。”——吕学静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
“自古确实有养儿防老的观念,但那是跟农耕文化相适应的。到了今天,仅靠家庭养老是不行的。”——唐钧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
老龄化的不良后果落在农村
新京报:农民的养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应该如何看待农村养老问题的紧迫性?
唐钧(以下简称“唐”):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老龄化的不良后果又会落在农村,这就迫切需要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
新京报:为什么会落在农村?
唐: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社会,二元结构导致很多农村的年轻人进入城市,充实了那里的劳动力。所以,城市相对感觉到的老龄化带去的压力比较小。但农村就不同了,大量年轻人外流,老年人的养老、经济来源、服务料理、情感慰藉都成问题。
新京报:能否用数字来说明老龄化给农村养老带来的压力?
杨团(以下简称“杨”):先说全国的老龄化,一是老龄人口规模巨大,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53亿,其中农村超过1亿;二是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我国只用了27年。
至于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而且农村的贫困老人也多于城市,是城市的3倍。
土地养老和养儿防老已渐失意义
新京报:农民都是有土地的,这不能承担养老保障功能吗?
刘从龙(以下简称“刘”):这儿有几个问题,首先是土地的产出比例在下降,1978年农民收入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占到91.5%,1998年下降到57.2%,现在个别地区已经下降到1/3以下。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土地产权是不完全的产权,集体所有,不能像德国那样,农民老了可把土地让下一代继承而从政府那里拿到一笔养老金。
吕学静(以下简称“吕”):这实际上有个认识问题,有一段时期,人们认为农民有土地就可以养老了,政府可以不管。但中国人多地少,平均一人才一亩多地,很多地方的土地收益又非常低,不能承担保障功能。
现在允许土地流转了,但流转出去以后,如果社会保险跟不上,农民养老的钱还是解决不了。
新京报:大多数老人都有子女,“养儿防老”的观念自古有之,不能发挥家庭的养老功能吗?
唐:自古确实有“养儿防老”的观念,但那是跟农耕文化相适应的。
农耕社会,人口不轻易流动,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但现在,人是要远游的,难以在身边照顾父母,孝道文化的经济基础不一样了。
所以说,到了今天,仅靠家庭养老是不行的。
刘:家庭养老还因子女数量减少、家庭小型化而弱化,1980年到2000年,农村平均家庭规模由5.54人减少到3.65人,这都会使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
农民曾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
新京报:农村的养老问题该如何解决?
刘:应该有养老保险制度,除了土地和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之外,我国大多数地方的集体经济已经“空壳化”,集体的扶持力量在减弱。
而且,随着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市场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新的经济基础也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京报:新中国成立后就有过保险条例,当时对农村的养老保险是怎么规定的?
吕: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只是针对城镇职工,农民没有享受到。
杨:这与体制有关,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给工人发工资,也给工人发退休金。
对农民的管理是由公社、合作社来行使,但农民都是分散的小农户,收入不稳定,不能像工人那样去缴纳养老保险,也就没法提取养老金,最终只能是各家提取各家的积蓄,包括劳力,一代一代地养老。
至2006年大约5000多万人参加农保
新京报:那对农村养老制度的探索起步于何时?
刘:上世纪80年代之前是没有农民养老保险的,50年代,只是解决了五保户,以及“三无”对象,也就是陷入了贫困的人才有社会救济,并没有惠及到普通的农民大众。
1986年,国家“七五计划”提出建立农保,当时开始有农民外出打工,收入有所增加,先在江浙一带的乡村试点,建立了养老基金。
1991年,民政部向国务院报告,提出在一些县进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并选择了山东的五个县进行试点。
1995年到1997年,全国2900个县中有2123个县引进了此项制度,参保人数达到了8200多万人,参保率为9.47%。农保制度的覆盖范围和参保人数都达到了巅峰。
新京报:为什么参保率还不到10%就达到了巅峰?
刘:1998年,国家整顿保险业,农村养老保险进入暂停整顿时期,1999年国务院又提出要在农村搞商业保险,但商业保险收费较高,进行不下去。
也是在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农村养老的职能从民政部改由劳动部负责。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又开始搞了。
新京报:重新启动的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如何?
吕:不是很好。2006年,参加农保的大约是5000多万人。
农村养老突破不大面临资金难题
新京报:农村养老突破不大,主要原因是什么?
吕:除了政策,主要是资金问题,农民的收入不稳定,难以投入更多养老保险资金。而政府对农村和城镇的态度不一样,目前,城市4000多万退休职工,中央政府去年的养老支出是1000多亿,而对农民的养老保险则一分钱没有。
杨:即使从平等的角度来说,也是不能丢掉农民的。最近几年,政府开始要求用工企业为农民工上保险,但去年的一场经济危机,他们又被迫返乡了,再次成为农民。
新京报:中央财政没有投入,各地试点的资金都是如何解决的?
刘:1991年开始搞县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时,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但不是财政支持。政策扶持就是一些地方办了农民养老保险可以适当减免税收。
但农村社会的养老是需要政府补贴的。农业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弱质产业,生产、销售不仅取决于市场,还受到自然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作为弱质产业,理应受到保护。
新京报:有没有地方财政已开始补贴农村养老?
刘:据我们了解,目前地方投入财政试点农民养老保险的已经覆盖了464个县。
这当中,投入最多的是县级财政,这几年也有些市级财政开始投入,省级财政投入的最少,只有北京、天津等少数地方。
中央财政一定要拿钱支持
新京报:没有中央财政的统一支持,没有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会有什么样的问题?
吕:首先是覆盖面窄,其次是保障水平低,这样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就不高。还有些地方的措施只是应急性的,没有制度化,也就缺乏持续性。
新京报:这个问题怎么化解?
杨:中央财政一定要拿钱,现在我们的税收,中央拿了大头,那么就该有财权和事权的统一。可在我国,有些人还认为农民养老是地方事权。
而且从操作的层面来说,也应该由中央拿钱。我们各地发展不平衡,如果让地方拿钱,可能北京、上海的地方政府有钱,但西藏、青海就拿不出钱了。
当然,我国的农民基数过大,不能完全由中央财政拿钱。
刘:在中国,完全由中央拿钱确实有难度,由任何一级财政单独承担都有难度,所以各级政府都应该承担责任。中央财政可以提供最基本的补助,具体操作时不同地方可采取不同标准。
试点方案准备以国务院名义下发
新京报: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们目前具备这样的条件吗?
刘:应该说我们面临比较好的机遇,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该说是明确了方向。而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占世界第四,有了经济基础。另外很多地方的试点工作,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形成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初稿,即将上报国务院审议,会安排部分中央财政,用于农民养老保险,但具体的比例和方式还在讨论中。
新京报:问题是今年的经济状况不好,这会否影响到试点工作的开展。
刘:一个国家不可能是在财政多到没地方花的时候,再去搞农村养老保险。
新京报:如果这个试点方案能推行,是否可以说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
刘:可以这么说,现在地方的试点办法都不一样,方案出台后,意味着有了统一的制度。
这次这个方案准备以国务院的名义下发,所以说,方案一旦获得通过,意味着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步建立。(记者 钱昊平北京报道)
第二篇: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90年代初进行试点,逐步在农村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本身设计存在缺陷等种种因素的影响,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难以推进。1999年,国务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清理整顿,要求停办新业务,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过渡为商业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停滞状态。2002年十六大提出“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9年9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从2009年开始选择10%的县(市、区、旗)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本论文在此背景下通过与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比和与其他人群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联系,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一些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对社会养老保险等概念进行阐述,本文所研究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象范围确定为从事农业劳动的纯农民群体:对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文献进行述评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框架、方法、研究目标及创新进行介绍。第二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理论基础”介绍了论文分析所应用的基础理论,主要介绍了社会公平理论、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公平理念是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价值员穿全文,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划分理论用来分析新农保中各级政府财政补贴责任分担问题,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用来分析新农保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第三章“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回顾”主要介绍了探索建立老农保时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及意义;阐述了老农保发展过程和实施状况;分析了老农保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与试点”主要内容为:一是分析了新农保试点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背景。在政治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农保工作,制定了试点指导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经济社会方面,与已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国家相比,基本具备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二是阐述了新农保试点的发展过程和状况。到目前为止,新农保发展经历了各地方新农保探索、新农保研究性试点和国家新农保试点等阶段,并且试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分析了新农保特征。与老农保相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具有社会性、互济性和福利性;缴费标准和保障水平更高;明确强调了政府责任,体现了政府在新农保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兼顾了效率与公平;从宏观制度层面上看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四是阐述了新农保推进原则。新农保在推进中应遵循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相适应,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先慢后快、逐步推进,规范操作、逐步完善,可衔接性和可持续性,自愿参保、积极引导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等原则。五是分析了新农保试点中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人户分离的人群参保、缴费标准设计、财政补贴、村集体和其他组织补助及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等问题。第五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分析”主要阐述了研究者在全国试点前对新农保模式的探索研究,各地方新农保实践模
式以及全国试点后各地对新农保的调整和完善情况。第六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主要阐述了政府介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依据,政府在新农保中的立法职责、财政职责、组织实施职责、监管职责等责任。重点分析了政府在新农保中财政责任及其各级政府承担财政补贴的方式,这部分介绍了国外政府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经验,归纳了目前我国政府对新农保财政补贴的主要方式——进口(缴费)补贴、出口(养老金待遇)补贴。分析了不同的补贴方式的效应:进口补贴能提高农民缴费意愿,激励效果较好,能提高农民参保人缴费能力和保障水平,具有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也增加了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加重了财政困难地区地方政府负担,多缴多补的鼓励办法有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出口补贴直接提高了参保人的养老保障水平,减缓了基金的保值增值的压力,体现了新农保的公平性、普惠性,但没有缴费补贴的激励效果大。这一章还分析了目前新农保政府补贴在基金中存在补贴比例低、补贴制度不完善、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不统一等问题和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补贴机制和建立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财政责任分担机制等相应的对策措施,提出了省、县(市、区)、乡(镇)三级政府补贴比例分配的三种方式——三三制、高中低或高低低、低中高。第七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阐述了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成及不同养老方式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分析了新农保目前和将来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分析认为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难以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占主体地位,农村养老保障在将来一段时期内还主要靠家庭养老,随着新农保进一步发展,将在农村居民养老保障中占据主体地位,但也必须与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等其他养老方式相结合才能完全实现全面保障农村居民养老的需要。第八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前景与展望”通过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比较,对新农保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合并实施,这体现了财政补贴的公平性,易于建立相似或相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是也有可能存在增加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内部管理机制不顺和保障水平缺乏相对公平等问题;认为新农保在制度模式、基金管理等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为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制度相衔接和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准备条件。在推进进程上,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第二步是到2020年,新农保成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保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三步是到2049年,新农保的基本制度框架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一致,城乡基础保障水平基本相同,形成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第九章“研究结论与不足”。文章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老农保的缺陷有必要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较老农保设计更合理;新农保最终发展趋势应该更有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应该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中央政府应该加大转移支付;新农保目前难以在农村养老保障中占据主体地位,必须与其他养老方式相结合共同完成农村居民养老功能等结论。文章村在由于缺乏基础数据无法对新农保的中长期收支变动趋势进行精算,研究不够深入,研究范围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等不足。
第三篇: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一)当前农村养老保障仍处于“制度真空”状态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2年民政部制定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各地广泛开展。截至1999年底,参保人数约8 000万人。自1999年始,国务院开始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行清理整顿,指出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保险的条件,要求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过渡为商业保险。至此,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 905个县(市、区、旗)不随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积累保险基金354亿元,5 374万农民参保。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只有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的比例为24:1,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仍旧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导致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失效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致使传统制度缺乏可持续性。传统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基金保值增值方式主要是购买高利率财政债券和存人银行,不直接进行投资,致使参保农户实际收益率非常低,有的甚至为负收益率,严重打击了农户参保的信心。其二,政治责任和经济责任的缺失是导致制度失效的重要原因。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责任,包括政治责任与经济责任两方面。政治责任主要指出台专门性的法规、规章,组织引导农民参保以及采取合适的强制形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没有专门的法规或规章,各地实施办法基本上是在《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做修改后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导致制度的建立、撤消,费用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很多时候按地方政府的意愿执行。政策法规滞后,不仅使制度缺乏保障,还给制度运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保险对象不明确、保险资金来源不稳定、管理混乱等。经济责任主要体现为给农民参保提供补贴性支持、对养老保险金提供保值补偿、为农村社保机构提供经费支持等。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坚持“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抚持”原则,其中“集体补助为辅’’难以落实,“国家给予政策扶持”集中体现在乡镇企业职工参保,集体补助部分可税前列支,而农民参保并没有得到直接财政支持。因此,我国绝大部分农民是在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参加传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已退化为农民的自愿储蓄制度,不具有社会性和保障性。
其三,待遇水平偏低与从基金中提取管理费使传统制度丧失吸引力。《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共10个缴费档次。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加上农民对制度缺乏信心,大都选择每月2元的最低档次保费。长此以往,将直接导致参保农户的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养老保障的目的难以实现。在基金管理方面,《基本方案》允许直接从基金中提取3%的管理费,来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在政府投人和资金扶助均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农民感觉不仅要“自己养自己”,还要“出钱养活庞大的农保机构与人员”,难以获得农民的认同与支持。
(二)土地保障功能与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和土地这两类传统保障方 1
式的功能持续弱化,由此放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风险。
其一,家庭保障功能弱化。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引发了大规模的“乡——城”人口迁移,其结果是子女远离乡村成为城市工人,代际空间距离不断拉大,土地和家庭财产不再成为束缚子女养老的工具,传统家庭保障模式的基础正在逐渐动摇,养老保障功能正在快速走向衰弱。其二,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的原因是: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单位农产品成本极高,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在其收入结构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减少;二是农村土地实行小规模经营,农产品收益率一直不高,土地集体所有制又限制了农民对土地财产变现的能力,农民土地负担沉重;其三是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我国耕地消失的速度比农业人口消失的速度更快,大量土地被征用。
(三)“乡——城”人口迁移加速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得以不断消除,人口迁移的自主性和流动性不断加强,特别是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地区的迁移,规模逐渐增大,基本进人一个持续稳定的发展过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据估计,1987年我国人口迁移规模超过3 000万,1994年超过4 000万,到2000年已经接近6 300万,迁移率接近5%。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我国农村向城镇迁移人口总规模累计将达到3.96亿人,年均迁移近800万人。其中,农村经济活动人口(15~59岁)向城镇迁移总数将达到3.35亿,年均迁移670万人。①
如此大规模的“乡——城”人口迁移,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在给城镇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导致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失衡,老年抚养系数急剧增大,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大大超过城市。测算结果还显示②,从2008年起,迁移后的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将从19.57%快速上升到2022年的30•28%、2031年的40.72%、2050年的44.59%,这也意味着在2008年将由5个经济活动人口赡养1位老年人,而到2050年将出现2个经济活动人口赡养1位老年人,届时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空前沉重。并且,同期迁移后的农村人口总抚养比也将快速上升,到2052年将达到75.95%。
国内外专家一般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享受了20多年的人口红利将在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内枯竭,人口红利的转折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到来。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出现,劳动力由充裕转变为短缺,其所带来的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革新的外部条件也将逐渐消失,如果我们不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一旦人口红利所创造的最佳改革时机消失,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举步维艰。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框架设想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最低养老金(零支柱)+农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审计署关于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7]3l号)规定,“以农村有缴费能力的各类从业人员为主要对象,完善个人缴费、集体(或用人单位)补助、政府补贴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保障水平适度、缴费力灵活、账户可随人转移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参保补贴机制。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统筹调剂为辅的养老保险制度。”由此表明,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是一个以个人账户主、统筹调剂为辅的模式。
建国以来,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农业在为国家提供巨韧累而承受重负的同时,却失去了自身的发展条件,这对广大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政府有责任对农民多每承受的重大损失做出补偿。从“乡——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说,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为城镇带来了“人口红利”,缓解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压力。因此,政府宜重新定位在农村社会保险中的责任,建立以财政补贴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设计中,笔者以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实行“最低养老金+个人账户”的模式,其中个人账户归集体农民缴费与集体补助;体现收入再分配和国家责任的贬补贴,则专门为每位参保农民建立一个标准统一、非缴费型的最低养老金。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机制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结合,建立一个“零支柱”最低养老盆度,将是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创新,其目的在于:第一,对农村老年人而言,两项制度的保障水平和目标都是以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消除老年贫困为目标的;第二,两项制度都属于非缴费型的制度,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收入;第三,两项制度在农村可以按照相同的计发单位发放保障金,即以单人户作为基本的计算单位,两项制度整合后,政府财政补贴可以按照人头补贴,作为人均补贴进入到最低养老金账户中,这有利于提高制度的公平性,增强农民参保积极性。
预测显示,未来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在1亿人左右,按照每位农村老人每月补助100元,每年的财政补贴总额为1200亿元,相当于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的2%。而与此同时,建立财政补贴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后,还将从两个方面减少财政补贴规模:一是将通过减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五保”对象的方式减少财政补贴;二是可能通过将参保农民“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或根据参保农民劳动能力状况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和“土地换保障”的方式减少财政补贴。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保基本+缴费确定型
结合“最低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也将采取“保基本+缴费确定型”模式。“保基本”的意义在于通过实施“最低养老金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
生活保障、免除老年贫困的目的,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标准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和国家、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因此,当前政府应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的使用方向,采取缴费补贴、基金帖息、待遇调整、老人直补等多种补贴方式,探索各级财政直接建立用于支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专项资金,将其主要用于引导扶持和激励农民参保。与此同时,集体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应在农户缴费和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助,从而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基本生活水平间的差异。
“缴费确定型”是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应采取的给付方式,强调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水平直接关联。采取“缴费确定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方式的目的在于:在强调农民缴费积累的个人产权的同时,增强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提高参保农民的养老保障待遇水平,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农民自我保障责任,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为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和迁移提供便利。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模式创新
选择了基金积累制就必须有相应的投资手段,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是确保基金安全的基础保障,也是基金运营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实行以个人账户为主的基金积累制模式与基金投资是一对“孪生兄弟”。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看,建立“实账”运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在未来也将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等风险,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建立个人账户的应有之义对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基金进行投资运营,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识。选择合理科学的基金治理结构与管理模式,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保值增值显得同样重要。
(一)推行委托投资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
根据国际主流趋势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性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应首选委托投资管理型基金管理方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属于基本保障项目,但采取基金积累制筹资方式,各级财政不提供担保。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的治理结构应采取省级农保经办机构作为受托人和(或)账户管理人,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权和托管权分别委托外部竞争性商业机构的管理模式;省级农保经办机构在不具备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将养老保险基金的账户管理权委托给商业机构。省级农保经办机构、基金管理服务机构在从事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服务过程中必须接受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二)探索银行质押贷款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方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委托商业银行进行质押贷款的方式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过程中部分地区探索的一项措施,就是由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部门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给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按照委托要求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资产进行质押贷款。目前做得比较好的地区,有新疆呼图壁县和四川通江县,这两个县采取的方式都是:银行委托贷款的对象必须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农户,质押物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只是出质的对象有所不同,新疆呼图壁县允许农户借证贷款,四川通江县要求必须本人持证件贷款。在当前我国政府财政支持与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相对有限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质押贷款的基金管理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还应看到,任何一家金融机构均不能完全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只有通过有效的组合,才可以实现金融服务效应的最大化。小额信贷能帮助农民生产致富,而小额保险则能保护农民努力积累起来的财富不受外来风险的吞蚀。从金融机构层面而言,小额信贷有了小额意外保险作为辅助,则可减少其信贷风险,既能增加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也可以缓解农民因意外造成的信贷困境。多种形式的农村小额人身保险作为一种农村普惠性的服务措施,对于有效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繁荣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第四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通过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参保范围,达到规定年龄时领取养老保障待遇,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时基本生活为目的,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总结完善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老农保)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崭新制度。
制度区别
新农保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计发办法,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新农保制度的这两个显著特点,强调了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的责任,明确了政府资金投入的原则要求,这是与老农保制度仅依靠农民自我储蓄积累的最大区别。
开展原因
人类“老有所养”的问题,历来是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十分重视解决民众的养老保障问题,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养老保障工作取得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城镇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各类人员的养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而在农村,虽然农民的养老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仍非常突出。
目前,农民的养老问题主要是以土地、家庭保障为主,仍然依靠传统的“养儿防老”办法。但是,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步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深入贯彻,“4.2.1”家庭人口结构将普遍出现,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能力越来越弱。根据世界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解决养老问题将来主要靠社会保险。我国为了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在农村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称老农保),但当时政府财力十分有限,老农保采取储蓄积累模式,养老基金主要依靠农民个人缴纳,财政没有资金投入,农民受益低微,没有吸引力,更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养老后顾之忧。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大力推进一系列惠农政策,实现农民“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针对老农保在实施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决定从200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简称新农保),逐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实现“养老不犯愁”的目标。
基本算法是,(领取养老金时账户中的钱÷139×12)+(55×12)=每年获得的养老金数(不包括利息等)。
机制措施
在农民领到的养老金中,国家直接发放给农民的基础养老金只占一部分,农民缴费和政府补贴组成的个人账户是新农保养老金中的核心,也是支撑农民养老的最主要部分。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部分贫困地区补贴乏力,以及政府“补贴倒挂”和缴费档次偏低等原因,新农保的缴费能力还比较低,这也是现阶段养老金“微薄”的重要原因。
产业洞察网《2013-2017年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行业发展形势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4.6亿人。虽然我国用三年时间实现了新农保制度的全覆盖,建立了有史以来覆盖人数最多的养老保险制度,但仍有几千万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没参保。这些人大多是年轻人,要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参保积极性,还需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首先要适当降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财政补贴标准,同时提高国家或省级对该地区的补贴比例,确保政府补贴总额不减少,保证对农民的激励作用。
“其次应尽早制定更合理的缴费激励机制,正向引导、多缴多得。”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农村社会保险处副处长黄海萍说,在农村地区,最低档次和较高档次的补贴标准差距并不大,因此农民缴纳较高档次的积极性不高。她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鼓励政策,提高较高缴费档次的补贴标准,激发农民的缴费积极性。
增设缴费档次,提高农民养老金个人账户积累,也是提高农民养老金缴纳能力的重要举措。一些专家建议,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在原有缴费档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缴费档次。目前,我国已有四川等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增设缴费档次到1000元,宁夏还在1000元之上增设了2000元的档次,其他地区可以适当增设缴费档次。
最后,还应建立“长缴多得”的缴费激励机制。为引导和激励农民,特别是那些16至45周岁的青年农民早参保,建议对缴费超过15年的,每增加一年加发一定基础养老金,或按缴费年限不同,增加不同比例基础养老金。
第五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探求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农民问题是其核心。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十分重要。
通过对华西村进行问卷调查及访问,我深切体会到社会华西村村民的社会保险意识非常之强!而若是我们中国各个农村人民都有较强的保险意识,那我们的国家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综上所述,社会保险制度对农村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要建设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们必须总结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了解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传统农保及商业保险的区别。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1992年国家民政部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制度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并已成为制约农保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性差。
首先,缴费机制设计时尽管考虑到了农民收入季节性和不稳定的特点,但是明显缺乏弹性。如按暂行办法规定,按月缴费标准一直维持在2元-20元之间,但十多年前的缴费标准是无法适应如今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其次,现行的养老金计发系数按8.8%的利率测算,具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经济高利率和高通胀的鲜特征。随着国家连续降息,如此高的利率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二是保障水平低。
一方面,由于实行自愿投保,大多数参保人员采用一次性缴费方式,缴费总额又普遍降低。同时,养老金待遇是根据个人账户积累总额来确定的,由此造成保障水平不高。按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计算,投保2元/月的农民,缴费10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若再考虑管理费增加和银行利率的下调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农民领到养老金会更少,农村养老保险的作用受到置疑。另一方面待遇享受没有设计增长机制,几十年同一标准。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化,养老金事实上是在不断地“缩小”之中,不仅难以吸引农民参保,更难以真正起到保障老年农民基本生活的作用。三是政府重视不够。
由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保障格局,国家把大量的物力、财力投入到了城镇社会保障建设,城镇社会保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有农保的主要做法
是采取个人账户、基金预筹的方式,根据个人账户积累总额确定养老金待遇。农保资金的筹集尽管规定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在制度设计中缺乏确保实现政府责任的具体机制,变成完全依靠个人积累和基金自身的增值来实现保障和收支平衡。面对增值来渠道不畅通的现实,以理论上较高的支付系数和实际中缺乏政府投入的事实,基金明显孕育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传统农保与新型农保的区别
传统农保从1992年开始陆续在所有农业县(市、区)启动“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完全个人账户、储蓄积累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简称传统农保),由于传统农保没有很好地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责任不够明确,财政没有必要的投入,村集体的补贴很少,主要靠农民自我缴费,资金渠道单一,保障水平太低,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较好地体现了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上各方应承担的责任,适龄农民每人每年按不低于当地居民上人均纯收入的5%缴纳保险费。这样做考虑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具有较强的弹性和和灵活性,使更多的农民进入社会保障“安全网”。
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们还应充分了解其特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制度模式上,实行了“个人帐户+基础养老金”。
2、在筹资机制上,强调政府的缴费补助和补贴。
3、在缴费标准上,实行了弹性缴费标准,在达到最低缴费标准的基础上,允许参保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多缴费。
4、在缴费方式上,可灵活选择半年缴、年缴或趸缴。
5、实行普惠制补贴,即对试点前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政府每月每人发放基础养老金30元。
6、建立约束机制,对45周岁以下人员,累计缴费年限必须满15年;自试点开始,年满45周岁及其以上,且逐年足额缴纳保险费的,达60周岁才可以享受政府的基础养老金。
7、基金管理实行纳入财政社会保障专户的办法,同时实行全省统一预决算。
8、建立激励机制,即缴费每满一年,基础养老金增加一个百分点。
为了建设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强调公共财政在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及设立基础养老金的重要性。
公共财政投入养老保障是体现公共财政职能的需要。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通过对企业的税前列支给予扶持的。针对农民收入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无业居民无收入的现实,更应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否则,离开公共财政的支撑,就难以实现中央提出的到二O二O年实现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的目标。而实行基础养老金,既能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和效率,也决定了制度的可持续问题;既解决了用什么制度模式破解农民养老难题,又解决了用什么方式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难题,是一条工业返哺农业、城市返哺农村的新路子,开辟了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新途径。采取基础养老金的做法,一是这样做既能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又便于实际操作;二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当年预算当年发放,见效快,社会反响大,农民能看到实惠,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三是对60周岁以上老人基本上实施了直接发放基础养老金,体现了普惠原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农民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奉献的一种补偿,较好地体现着社会公平以及党和政府的关怀;四是各级政府直接提供基础养老金,不需要运营增值,减少了操作环节和管理成本,简单明了,便于操作;五是基础养老金按绝对数发放易于控制,便于根据财力状况而随时调整。
推广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们还应注意一些具体的农民关心的问题,例如: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为农民朋友带来哪些实惠?
一是利于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梦想;
二是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能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三是老人生活有了保障,有饭吃、有衣穿,还有零花钱,能和城里人一样领退休金,既减轻了儿女们的负担,又减少了很多家庭矛盾的发生,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四是参加新型农保,60周岁后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化而调整,农民领取的养老金会越来越多。
新型农保的参保范围是哪些人?何时可以开始领取养老金?
本省农村适龄(16周岁以上未满60周岁)居民,均可在其户籍所在地参加新型农保。享受新型农保待遇不分男女,一律从年满60周岁的次月起开始领取养老金。
新型农保的筹资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新型农保的个人年筹资(缴费)标准,由县级政府按不低于本县(市、区)上农民人均
纯收5---10%的标准确定,全县执行统一标准,同时鼓励参保人多缴保费。
新型农保的待遇支付是如何规定的?
参加新型农保到龄领取待遇包括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基础养老金两部分。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积累总额除以计发月数。
现行基础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每人每月30元与按缴费年限增加部分之和,即(30+30×1%×缴费年限)。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实施公共财政政策的巨大进步。在全球经济尚未走出低谷的严峻背景下,中国政府决定着手解决亿万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让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巨大成果,这种做法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责任感和勇气,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想信念。
当然,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把美好的梦想变为现实,不仅有很长的路要走,更有着许许多多不可预知的困难需要克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日益加剧,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将会更高。显而易见,在中国广大农村建立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是一项长期、浩大而且困难重重的社会工程。但是无论如何,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已经起步,梦想正在开始成为现实,这无疑是中国亿万农民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