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课堂实录与赏析

时间:2019-05-14 12:5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咏雪》课堂实录与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咏雪》课堂实录与赏析》。

第一篇:《咏雪》课堂实录与赏析

快乐学文言

——《咏雪》课堂实录与赏析

【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12期】

执教:黄曙光 赏析:李爱梅

一、知人论世话《世说》

师:上课之前,我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姓刘,刘德华的刘。名字叫义庆。不要惊讶,“我”是从古代穿越来的。不信?一起来看看“我”的个人简介。想了解“我”的,在课后注释上补充关键词语。【屏显】

助学小笔记——作者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师:再向大家郑重推介“我”的作品。【屏显】

助学小笔记——作品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

师: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文学体式和和社会风尚,如果说汉朝是壮阔,唐朝是盛大,宋朝是清丽,那么魏晋就是洒脱,如果说一本书能够承载一个时代的话,那么《世说新语》就是魏晋时代的标签。梳理五千年华夏文化,两句话可以为我们的课堂叠加厚重的色彩:千古士林《世说》梦,魏晋人物晚唐诗。【屏显】

千古士林《世说》梦 魏晋人物晚唐诗 【屏显】

助学小笔记——影响

《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体现的是一种中国式的智慧,为后世提供了数不清的文学典故,被称为是“魏晋士人生活百科全书”,《聊斋志异》、《随园诗话》等都仿效于此。

【赏析】首先,用第一人称介绍作者,拉近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增强了课堂的活力,为课堂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其次,教者没有堆砌更多的知识,而是选取最有价值的内容,用三张简洁的幻灯片呈现出来。另外,对各个朝代的文化现象进行简单梳理,用两句经典的话为《世说新语》定位,又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这是有趣的、有语文味的、有效的知人论世法。二、三分文章七分读

师:刚才同学们预习了“我”的文章,文章很老了,一千五百多年。有一些字词和说法古今有一些变化,同学们默读,根据课后注释来解决。还有不理解的,我老刘在这里现场答记者问。生:寒雪日

师:很好,有问题就是在思考。文言文讲究的是一字一义,每个字都有相应的现代汉语的意义。有很多字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来了解。寒,组一组词。生:寒冷 师:雪 生:下雪 师:日 生:日子 师:连起来说说 生:寒冷的下雪的日子。师:这不就明白了嘛。生:俄而雪骤

师:“俄而”看注解。

师:有个成语叫“暴风骤雨”,知道吗?

师:这个“骤”就是很大很猛很突然的意思。眼睛一闭,一睁,雪下得更紧了。生:“兄子”是什么意思?

师:那你先组一组词,看有没有一点意思。生:兄弟的儿子。

师:准确地说是哥哥的儿子。生:“即公”不知道

师:这句应该这样断句。即 公大兄 无奕 女,即是即是就是的意思。公是对谢太傅的尊称。这句话交代了谢道韫是谢太傅的一个叫无奕的大哥的女儿。是不是像绕口令?还有没有? 生:左将军 师:这是一个官职,太傅,太守也是的,都是大官。师:还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师: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字和词,课下没有注释,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读懂“我”的文章,“我”老实向同学们交代。儿女是何义? 生:儿子和女儿。

师:看吧,古今意义有区别了吧,古代还包括侄子们,现在兄弟姐妹变少了,范围也缩小了。

师:好,弄清楚了吗?带着你的揣摩,来,一起读一遍。(生齐读。)

师:很不错哟,读出了节奏。

【赏析】疏通句意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又是最枯燥最难的一个步骤。教者一改串讲翻译的老办法,以答记者问开场,用对话的方式引领学生逐步理解每个字词的意思,然后再疏通句子的意思,加上教者简洁、恰当的点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字词的含义,同时让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又有了深入的理解。整个过程有趣、有效。

师:你们说说“我”都写了些什么人? 生:谢太傅 生:兄子,兄女

师:还有没有?还有,那你说 生:大兄无奕,还有左将军

师:说的很好,这是有面子但是没出场的人物,也还有出场了但是没台词的人物。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谢太傅是对谁讲论文义? 生:与儿女讲论文义

师:谢家子弟是非常多的,名门望族都是如此吧。听起来这么热闹,应该不只是谢朗和谢道韫吧?

师:好,人都数齐了,一个也没有落下。那说说他们是什么关系?

师:谢朗和谢安是什么关系?谢道韫和谢朗是什么关系?关系不搞清楚是要闹笑话的。

生:谢朗是谢安的儿子。师:好像有点乱

生:谢朗是谢安的侄子,谢道韫和谢朗是兄妹。师:看来你是懂事懂礼仪的孩子。谢朗叫谢安叔叔,是叔侄关系,谢道韫和谢朗是堂兄妹关系。

师:好,再读,在节奏的基础上我们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不能读糊涂书啊。(生齐读。)

【赏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从梳理人物上进入文本,先理清人数,再弄清关系,并且用读的方式来深化理解。顺畅、自然。

师:我们再来互动一下,我发问你作答。我一人问,你们像一个人一样答。准备好没有? 生:准备好了。师:开篇写何人? 生:谢太傅 师:太傅做何事? 生:与儿女讲论文义 师:天气如何 生:俄而雪骤

师:我是问讲论文义时是何天气? 生:寒雪日

师:很好,我们接着来,天气有何变化 生:俄而雪骤 师:公有何问? 生:白雪纷纷何所似 师:兄子如何答? 生:空中撒盐差可拟 师:兄女如何答? 生: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公如何应? 生:公大笑乐 师:道韫何许人? 生:即公大兄无奕女

师:还是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同学们太强大了。声震林樾,气势磅礴啊。师:接着探讨他们聚会的氛围如何?哪里可以看出? 生:轻松,愉快。文中“公大笑乐”可以看出。师:很愉悦的氛围,还充满着亲情。有根有据,还有一处也可看出这种温馨快乐,找找词语。生:欣然

师:正确,这种气氛就和我们过年一样的,热热闹闹,团团圆圆,快快乐乐。一起读一遍。注意要读出情感,读出温馨愉快。我要看到你脸上要有笑容荡漾。那就说明你投入了,理解了。(生齐读)

【赏析】用对话的方式再次梳理文本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能使学生的理解得到真正的内化,同时,其过程又很轻松、惬意。

师:快乐学文言,就是这么简单。课文文字只有一段,有多少个字?不要数了,告诉你们,71个字。数字数这些小事我帮你们做了,你们只做大事。(生笑)师:71个字,教室里有三组。我们要分三个小组来读,你们说如何分配啊? 师:要不用71除以3?

生:第一组读第一句,第三组读“公大笑乐”到最后。第二组读中间的部分。师:为什么呢? 生:我就是感觉„„

师:感觉不错,我帮你梳理一下三个内容,题目不是叫《咏雪》吗?咏雪之前,咏雪之时,咏雪之后。你觉得和你划分的对应吗? 师:假如让你分四个部分,你怎么分呢?

师:古人有个套路叫起承转合,不解释了,下去了试一试。(生分小组读。)

师:我们读了很多遍,有些同学可能都背下这71个字了。这还不够,还有最高境界要我们来挑战一下。那就是要读出古文的意境,读出韵味,要读得天人合一,灵魂出窍,让人听了好像回到古代了,那就到位了。提醒一下,带引号的有几个句子要慢悠悠的读,一咏三叹,有几个词要拖一下音。比如“欣”“大”“即”“也”,一张一驰,这个味道不就来了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生摇头晃脑地读)

【赏析】“三分文章七分读”的表述简洁明了,味道十足。同时又是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一个熏陶。这是教学的主体步骤,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看似轻松随意,其实层次分明:疏通字词、梳理人物、明晰结构。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读,教得随意,学得轻松,读得盎然。

三、学问每从疑中得

师:读好了,你就基本学好了,你们觉得读得如何?同学们,你们说说你们还怕文言文吗?

师:好,学完了。课结束了。(生愕然)不过,假如你们回家有人问你们今天学了哪一课?你们怎么回答? 生:《咏雪》

师:学得很清楚。那他又问有几个人咏了? 生:两个人,谢朗和谢道韫

师:学得很扎实。假如再问哪个咏得好些?你如何回答? 生:谢道韫

师:那未必。他们咏雪是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谢朗同学将雪比作什么? 生:撒盐空中差可拟

师:就是比作盐嘛。谢道韫同学将雪比作什么? 生:柳絮

师:哪种更贴切? 生:柳絮

师:都认为是柳絮啊。好的比喻要有很好的相似点,我看盐很白,雪也很白,柳絮呢,是个灰白色。不像嘛。你们认为哪个像? 生:盐像

师:哪个咏得好呢? 生:谢朗

师:哈哈,变化还真快。那我们看看他们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比喻的? 师:谢朗同学觉得自己的比喻如何?一个字,差,就是差不多的意思,就是说马马虎虎,算不得精妙。

师:谢道韫同学觉得自己的比喻如何?两个字,未若,什么意思?就是比不上,说的是谢朗的比不上我的有味道。

师:看看太傅大人有何评价?他没评价。那他在干嘛? 生:大笑乐

师:笑,为什么笑?

生:为他们写的好的比喻句而笑。师:又为谁而乐呢? 生:为谢道韫而乐,因为谢道韫很有才华。

师:看来不需要谢太傅做声,两人PK的结果已经出来了。谢道韫更胜一筹啊。同学们说说她胜在何处? 生:写出了雪花的轻盈。生:写出了一缕暖意。

师:一语道破天机。比喻讲究形似,更讲究神似。前一句像工笔画,后一句谢道韫的像写意画。盐白则白也,空中唰唰的撒,重重的我来了,躲都来不及,更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而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漫天飘飞,因风而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这让我想起一句诗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赏析】这个过程同样用问答式,在轻松惬意的师生对话中明晰了两个比喻句的优劣。教者总结的语言,简洁幽默,个性十足,同时又有文学的意蕴,让学生在笑声中感知,在快乐中学习。

师:我们再说说鲁迅先生,就是周树人,他谈到自己写好文章的秘诀时这样说: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文字。【屏显】

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文字。——鲁迅

师:我也很相信这句话,希望同学们不要顾及“我”的面子,把“我”的文章里的多余的文字删去。“我”是刘义庆,“我”多谢大家了。生:兄子和胡儿重复了,而且后面只写了兄女,胡儿可以删去。师:有见解,你是山顶上挂暖壶——水平高啊。同学们怎么看?(生思考,无人举手)师:胡儿是谁? 生:谢朗

师:为什么不写成“兄子谢朗曰”或者“兄子朗儿曰”呢?(生思考,无人举手)

师:我看这是昵称,或者说是小名,不要呢也不影响文章的理解,但是加上去呢特别能体现氛围,轻松愉快嘛。生:最后一句话也可以删去

师:这个有意思,一下删了一大句,说说你的理由? 生:这句写的和咏雪的内容无关。师:其他同学怎么认为?(生思考,无人举手)

师:看来所见略同,那就请同学们用涂改液把这句涂掉。师:怎么了?为什么不动手?

师:要不,我们再分析分析最后一句都在写谁? 生:谢道韫

师:谢道韫的什么呢?

生:身份 师:什么身份?

生: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师:都是非常人,高干子弟,高干家属。

师:不写这句,我们知不知道谢道韫还有这么深的背景呢?

师:那谢朗还做过东阳太守呢?封疆大吏,威震一方,为什么就不写他的背景呢? 生:因为他的诗没有谢道韫的诗句写的好。

师:谢谢你,你帮了我的大忙,不然大家都要把我这句补充说明的句子删去了,我是蛮舍不得的。【屏显】

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是强调,也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了作者赞赏她的才华。

后世用“咏絮之才”来指代女子的才能。典出于此。

【赏析】这是一个很别致的创意。不仅巧妙地引导学生明确了补充说明文字的意义,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会了质疑,能对名人名作质疑,本身就表明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这也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四、且吟且写试才华。

师:和同学们合作很愉快啊。看同学们意犹未尽,我讲个小故事吧。来点掌声。说是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喜欢作几句歪诗,有次下大雪,他就诗兴大发,作了四句,这样说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师:雪下得大吗?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可是特别生动。还讲一个。买一送一啊。说是乾隆皇帝游江南,入冬季节,芦苇随风而飘,景色迷人啊,正欣赏着,一片一片下起了白雪,乾隆皇帝也诗兴大发,他是中国历史上做诗数量最多的人啊,他见景生情,不由吟诵道:一片两片三四片,好诗好诗,接下来怎么写呢?五片六片七八片,好诗好诗,金口玉言,不同凡响,九片十片十一片,拐了,接不下去了,跟随的文武百官也都傻眼了。突然一个人出来了,谁?纪晓岚,他接了一句妙绝千古的诗句:飞入芦花都不见。掌声。师:这是送给纪晓岚的。

师:感觉怎么样?同学们有没有雅兴也来咏上一咏? 师:看看窗外,以树叶为题。秋叶飘飘何所似? 生:„„(下课铃响)

师:秋叶只能课后咏了,今天和大家一起愉快地学习了《世说新语》中的一篇,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读读,又一次冒充这本书的作者,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也布置一个好玩的作业,将《咏雪》改写为一个生动的小故事。

要求:不仅仅是翻译。可以加点雪景,加点神态,加点心理,加点配角,加点波折,加点评论,加点感悟„„

【赏析】给学生讲故事,又一次将学生的情感调拨到兴奋一档。但又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开阔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同时,又巧妙地布置了课后作业。

综观整堂课。有趣的方式开课,以愉悦的方式上课,以有味道的故事结课。师生自始至终都浸润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共同享受了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就是这样营造的,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就是这样打磨的。

快乐学文言,就是这样。

第二篇:咏雪诗歌及赏析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咏雪诗歌及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咏雪》

(南朝·梁)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咏雪》

(元)吴澄

腊转鸿钧岁已残,东风剪水下天坛。

剩添关楚千江水,压倒秦淮万里山。

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

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

吴均摹写细雪纷纷、天地皆白的迷人景致,笔触细腻,似十八少女手持银针绣出一幅“庭院观雪思人图”;吴澄描绘大雪飞扬、江山莽莽的开阔意境,气魄雄奇,如三十大汉手执横笛吹出一支“江山赏雪遐想曲”。仔细品读,前首诗如香茗一般耐人涵咏,后首诗则如醇酒一样令人激奋。两首诗作笔法不同,情调各异,境界有别,但同样令人激赏,同样给人新奇别致的美感享受。

吴均的《咏雪》笔触细腻,主要体现在情与景的自然结合上。

前两联着重绘景。微风起,庭树摇,细雪纷纷,飘下帘隙;“微”、“细”抓住景物特征,“庭”、“帘”点明观雪处所。起笔开门见山,直写雪景又带出观雪之情事,笔墨简洁。

三、四两句通过比喻写景,“萦空”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如雾转”突出其飘飘洒洒的动态美,这是仰视之景;“凝阶”绘雪花凝聚台阶之状,“似花积”展现出雪花的静态美,这是俯视之景;连用两个贴切比喻,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后两联转入抒情。

五、六句用反衬法过渡,“杨柳春”是联想之景,是虚写,“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白”字从色彩上暗合“雪”。“不见”、“徒见”对比鲜明,突出了雪后玉树琼枝的美丽景象。其实,这两句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在“不见”、“徒见”的顿挫间还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这一联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的关键。

那么,诗人为何见雪而思春呢?尾联直陈诗人心迹。原来他正在思念着一个人!或许此人曾与诗人相聚,但不久又分别,他们约于来年杨柳吐翠的春日再见,互诉万千心曲、别绪离情。可眼下时值隆冬,距离相见之期犹有数月。他孤处庭院帘幕之中,目睹雾转花积的雪景,千言万语无人诉说,相思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泪水涟涟,空自叹息。可他转而又想,相思何益?还是不想的好吧,但内心那萦回荡漾的感情波澜又如何平静得了啊!

诗人睹雪而思春,思春而念人,思而不得,愁肠百折,不禁泪水零落,喟然生慨,感情起伏变化,笔触细腻婉曲。这样,全诗始于咏物,止于明志,情、景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诗人先写雪景,一方面扣住了“咏雪”的题旨,另方面提供了抒发相思之情的媒介,同时又能构成一幅优美的雪景图,创设特定的抒情氛围。第三联由景入情,榫接丝连,尾联直抒胸臆,醒明主旨,又能进一步强化景物清凄迷蒙的气氛。这幅庭院观雪思人图,景真情挚,情景贯通,意境细腻幽微,形象鲜明生动,值得读者仔细揣摩和品赏。

吴澄的《咏雪》气魄雄奇,主要体现在真与幻的巧妙组接上。“真”指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描写现实之景,“幻”指诗人用奇特的想象勾画飘渺之境,两者自然契合,便构成了本诗雄奇壮阔的艺术意境。

开篇交代下雪之时,“鸿钧”指自然界的时序更迭。时光流转到腊月岁末,天空飘下纷纷扬扬的大雪。“东风剪水”形象说明雪的成因。“剪”字不仅含有“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义,而且把春风人格化,仿佛这漫天雪花都由心灵手巧的春风姑娘剪水而成,这是多么富于奇想的语言!

三、四句运用艺术夸张写出大雪的雄伟气势,仿佛它能陡然增添吴楚一带的千江水量,压倒秦淮流域的万里山脉,这气魄多么宏大,意境多么壮阔!其实,“吴楚千江水”、“秦淮万里山”都并非诗人目力所能及,事实上也还未曾“剩添”和“压倒”,但诗人从漫天纷飞的大雪的形象却分明感到它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从而产生了如此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独得雪的神韵,具有鲜明的艺术效果。

五、六句连用两个比喻描绘了雪后景致。“银凤舞”从视觉角度写出竹枝婆娑起舞的动态美,“玉龙寒”从触觉角度写出松树巍然挺立的静态美。通过雪后松竹两个典型形象进一步突出了白雪皑皑、银妆素裹的壮美景象。“风竹婆娑”、“云松偃蹇”是现实之景,但在诗人的感觉世界里,它们却幻化成翩翩起舞的银凤和清寒彻骨的玉龙,实是将现实之景托之于想象的绝妙比喻。

至此,诗人用大半篇幅描写雪景,但不拘泥于写实,而是将真实的景物与丰富的想象巧妙组接起来,写得非常新奇别致。但是,这三联的想象还是依赖于现实之景而存在,还是在现实景象的基础上展开的联想、夸张和比喻。

到诗的尾联,诗人神思飘举,妙笔生花,想象更加瑰丽多姿。他幻想天上有仙人吹笛,笛声激越,震落琼花,撒满人间。这想象如同一个奇丽的神话,在壮美之外另增一种空灵奇异之美,富有浪漫情调,饱含飘逸意趣,灵光反照,使全篇更为雄奇。至此,诗人完成了他的艺术创造,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既有泼墨淋漓的雪景,又有空灵绝俗的仙境,天上人间,亦真亦幻,相映生辉,你能不为之击节称叹、拍案叫绝吗?由此可见,想象是诗歌艺术的生命,想象是诗人进入诗歌王国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艺术,没有想象就不能造就伟大的诗人!

品读至此,我们不能不叹服两位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他们同咏雪景,共抒心曲。但吴均注重客观景物的描摹和内心情感的抒发,笔触细腻,情致委婉;吴澄则着意气质神韵的揭示和丰富奇特的想象,气魄雄奇,思绪飘举。两首诗作风格各异,情味俱佳,都无愧为咏雪诗中的上乘之作。

第三篇:郑板桥咏雪诗句及赏析

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大书画家,有“康熙秀才、雍正单人、乾隆进士”之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郑板桥咏雪诗句及赏析,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吧。

【原文】

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创作背景】

初到扬州的郑板桥,穷困潦倒暂住焦山别峰庵时,巧遇马曰琯马曰璐二人,之后结下深厚友谊。之后在大雪纷飞的一日,郑板桥冒着风雪前往小玲珑山馆访问二人,正遇到一群读书人正在赏雪吟诗。他们见郑板桥身着粗布衣,以为他不动作诗,便故意为难。哪知郑板桥不慌不忙、不动声色地吟出了这首诗。

【赏析】

诗的前两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虚实相映融铸出了清新的意境。前三句看似平平常常,在低谷徘徊,然而到了结尾的第四句,却以动静相宜的深邃意境,一下子将全诗从低谷推向奇峰。

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作者简介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作者简介】

郑板桥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世籍苏州,后迁兴化。出身穷苦,天资奇纵。自幼读书聪颖,但屡试不中,至乾隆年(1736)中进士,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人正直,不阿权贵。因为荒年开仓赈济贫民,又助农民胜讼而得罪了豪绅,被迫罢官回家。除了在任十多年七品官外,其余时间他均在扬州,靠作画、卖画为生。

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曾有诗云:“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这首诗是郑板桥描述自己画竹的艺术体验。通过对竹子长期而又细微的观察,郑板桥所描绘的竹子千姿百态,达到了匠心独运、神韵高远的境界。

郑板桥画竹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最重要的一条是他在观察和思考上不惜呕心沥血,从生活中获取感受。郑板桥有一段朴素无华的生动自述: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为了求得对竹子的透彻了解,郑板桥在夏天时把竹床放在竹林中,卧看新竹的生长气势;秋天,他用竹子作窗棂,透过纸窗观看竹影的多彩多姿。郑板桥爱竹如醉如痴,已养成一种竹癖,他甚至睡在斋房床上时,还在凝神静听竹子被风吹雨打的声音!

在我国绘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艺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画家,似乎是郑板桥。他是江苏兴化人,是扬州画派的首领,以画竹最为著名。现在,苏州、杭州的许多名胜古迹中都还有他的字画的石刻、木刻和手迹(复制品)陈列。

郑板桥是一个“怪人”,他在山东潍县和范县做了十二年“七品芝麻官”,因维护劳动人民利益被罢官,寓居扬州。二十年前就在扬州卖过画的郑板桥,这时已六十岁了,“告老”还乡,名气更大。他刻了三个印章,一曰“二十年前旧板桥”,一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一曰“七品官耳”。名气大,找他画画的人自然多。扬州是个“盐商”聚会之区,有钱的人多,但越是有钱的人就越想揩油。揩油者即剥削也,养成了剥削习惯的人,往往以不花钱而得到名画家的画为乐。

1754年春,正是乾隆皇帝游罢江南之后,郑板桥的名气更大了,向他索画的人也更多了。郑板桥有一个要好的朋友靳秋田,请他作画,借此机会,他就发起牢骚来了。他在给靳秋田的一幅题字上写道:

“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这是为什么?板桥接着写道:

“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这个宣告一出,那些扬州的盐商、富商,都知道郑板桥的字画,没有报酬是难以得到的,但是,他们又要计较,如何以最少的报酬去取得郑板桥的画,到他家里去送礼的人络绎不绝,有的送几个粽子,有的送一蛊“水晶肴肉”,有的说:“文人是不要钱的,所以我不敢送钱,只送上你最喜欢的十枚盐茶鸡蛋。”

郑板桥一一拒绝了这些请求。1759年,他在自己的门前写了一张“润格”(为人做诗文书画所定的报酬标准),题名为《谢客》: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润格”之下,郑板桥又写了一首十分风趣的诗: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郑板桥真正是要钱吗?钱也是要的,在那个时代,郑板桥由山东潍县任上两袖清风地回来,靠卖画得来的钱为生,也随时周济贫民。《清史列传郑燮传》上说:(晚年)“尝置一囊,储银及果食,遇故人子及乡人之贫者,随所取赠之。

第四篇:咏雪的诗句赏析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巍巍暖气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咏雪的诗句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一)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赏析] 燕山一带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一片一片吹落在轩辕台上。这是李白描写雪花的名句。燕山在今河北蓟县东南,这里泛指我国北方。轩辕台遗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句中说“雪大如席”,这是高度的艺术夸张,但又不失其真实。正如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所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

(二)唐·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深了,我知道雪下得很厚,因为经常能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

[赏析] 描写深夜的雪很难用视觉形象来呈现的,于是诗人把视觉改为听觉。当然,下雪本身是没有声音的,所以诗人就通过“时闻折竹声”来表现。在一个下着雪的深夜,彻夜难眠的诗人不时听到外面传来竹子折断的声音,就知道雪已下了厚厚的一层,竟把许多竹子都压折了。通过听觉来描写雪,是这两句诗的主要特点。

(三)岑参的《白雪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赏析]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韩愈的《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咏早春飞雪的小诗构思新颖,独具特色,出奇制胜。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经过去,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

(五)罗隐的《雪》: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赏析]瑞雪兆丰年,但对贫苦的人民说来,却成了灾难。

(六)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赏析]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塑造了大雪中战天斗地的渔翁形象,表现了一种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也为后世画家作《寒江钓雪图》提供了素材,诚如苏轼所言:“渔翁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

(七)唐 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赏析]诗的前三句从“望”字着眼,句句写雪景,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最后一句露出作者原意,抒发了感慨,由雪霁后寒气加重,想到城中人的受冻。全诗紧扣诗题:正面写终南山之雪,以“城中增暮寒”反衬终南山余雪。

(八)唐 高骈的《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赏析]此诗借物抒怀,写得别具一格。诗人闲坐窗前,欣赏那纷纷扬扬的大雪,转瞬之间,青青的竹枝已变成了白色。为这美丽的景象所吸引,他登上高楼,放眼望去,只见那高低不平,横七竖八的“恶路”,都已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了,多么令诗人痛快!这里的结尾一句,道出了作者胸中多少感慨与不平!

第五篇:快乐学文言文——《咏雪》教学实录与赏析

快乐学文言文

——《咏雪》教学实录与赏析

一、知人论世话《世说新语》

师:上课之前,我先作个自我介绍。“我”姓刘,“刘德华”的刘。名字叫“义庆”。不要惊讶,“我”是从古代穿越来的。不信?一起来看看“我”的个人简介。想了解“我”的,在课后注释上补充关键词。

(屏显作者介绍。)

师:再向大家郑重推介“我”的作品。(屏显作品介绍。)

师: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文学体式和社会风尚,如果说汉朝是壮阔,唐朝是盛大,宋朝是清丽,那么魏晋就是洒脱。如果说一本书能够承载一个时代的话,那么《世说新语》就是魏晋时代的标签。梳理五千年华夏文化,两句话可以为我们的课堂叠加厚重的色彩:千古士林《世说》梦,魏晋人物晚唐诗。

(屏显作品影响。)

【赏析】首先,用第一人称介绍作者,拉近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增强了课堂的活力,为课堂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其次,教者没有堆砌更多的知识,而是选取最有价值的内容,用三张简洁的幻灯片呈现出来。另外,对各个朝代的文化现象进行简单梳理,用“千古士林《世说》梦,魏晋人物晚唐诗”为《世说新语》定位,又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这是有趣的、有语文味的、有效的知人论世法。二、三分文章七分读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我”的文章。文章很老了,一千五百多年了。有一些字词和说法古今有一些变化,同学们默读,根据课后注释来解决。不理解的地方,“我”老刘在这里现场答记者问。生 1:“寒雪日”。

师:很好,有问题就是在思考。文言文讲究的是一字一义,每个字都有相应的现代汉语的意义。有很多字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来了解。“寒”,组一组词。

生 2:寒冷。师:“雪”。生 3:下雪。师:“日”。生 4:日子。师:连起来说说。生(齐):寒冷的下雪的日子。师:这不就明白了嘛。生 1:“俄而雪骤”。

师:“俄而”看注解。有个成语叫“暴风骤雨”,知道吗?这个“骤”是很大很猛很突然的意思。眼睛一闭,一睁,雪下得就更紧了。

生 2:“兄子”是什么意思?

师:那你先组一组词,看有没有一点意思。生 2:兄弟的儿子。师:准确地说是哥哥的儿子。生 3:“即公”。

师:这句应该这样断句:即筑公大兄筑无奕筑女。“即”是“就是”的意思。“公”是对谢太傅的尊称。这句话交代了谢道韫是谢太傅的一个叫无奕的大哥的女儿。是不是像绕口令?还有没有?

生 4:“左将军”。师:这是一个官职。太傅、太守也是,都是大官。师:还有没有不懂的字词?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字和词,课下没有注释,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读懂“我”的文章,“我”要老实向同学们交代。“儿女”是何义?

生 1:儿子和女儿。

师:看,古今意义有区别了吧!古代还包括侄子们,现在兄弟姐妹变少了,范围也缩小了。

师:好,弄清楚了吗?来,带着你的揣摩,一起读一遍。(生齐读。)

师:很不错哟,读出了节奏。

【赏析】疏通句意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又是最枯燥最难的一个步骤。教者一改串讲翻译的老办法,先以答记者问开场,用对话的方式引领学生逐步理解字词的意思,然后再疏通句子的意思,再加上教者简洁、恰当的点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字词的含义,同时还让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有了深入的理解。整个过程有趣、有效。

师:你们说说“我”都写了些什么人? 生 1:谢太傅。生 2:兄子,兄女。师:还有没有?你说。生 3:大兄无奕,还有左将军。

师:说得很好。这是有面子但是没出场的人物,还有出场了但是没台词的人物。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谢太傅是对谁讲论文义?

生 4:与儿女讲论文义。

师:谢家子弟是非常多的,名门望族都是如此。听起来这么热闹,应该不止是谢朗和谢道韫吧?

师:好,人都数齐了,一个也没有落下。那谢朗和谢安是什么关系?谢道韫和谢朗是什么关系?关系不搞清楚是要闹笑话的。

生 1:谢朗是谢安的儿子。师:好像有点乱。

生 2:谢朗是谢安的侄子,谢道韫和谢朗是兄妹。

师:看来你是懂事懂礼仪的孩子。谢朗叫谢安叔叔,他们是叔侄关系,谢道韫和谢朗是堂兄妹关系。

师:好,再读,在有节奏的基础上我们要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不能读糊涂书啊。

(生齐读。)

【赏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从梳理人物入手进入文本,先理清人数,再弄清关系,并且用读的方式来深化理解,顺畅,自然。

师:我们再来互动一下,我发问你们作答。我一人问,你们像一个人一样答。(师生就文本内容一问一答。)

师:开篇写何人?生(齐):谢太傅。师:太傅做何事?„„ 师:道韫何许人?

生(齐):即公大兄无奕女。

师:还是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同学们太强了,声震林樾,气势磅礴啊!师:接着探讨,他们聚会的氛围如何?哪里可以看出? 生 1:轻松,愉快。由文中“公大笑乐”可以看出。师:很愉悦的氛围,还充满着亲情。有根有据,还有一处也可看出这种温馨快乐。找找词语。

生 2:欣然。

师:正确。这种气氛就和我们过年一样,热热闹闹,团团圆圆,快快乐乐。一起读一遍。注意要读出情感,读出温馨愉快。我要看到你们脸上有笑容荡漾。那就说明你们投入了,理解了。

(生齐读。)

【赏析】用对话的方式再次梳理文本内容,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使学生的理解得到真正的内化,同时过程又很轻松、惬意。

师:快乐学文言文就是这么简单。课文只有一段,有多少个字?不要数了,告诉你们吧,71 个字。数字数这些小事我帮你们做了,你们只做大事。

(生笑。)

师:71 个字,我们要分三个小组来读。你们说如何分配啊?

生 1:第一组读第一句,第三组读“公大笑乐”到最后,第二组读中间的部分。

师:为什么呢? 生 1:我就是感觉———

师:感觉不错,我帮你梳理一下,题目不是叫“咏雪”吗?这三部分分别是“咏雪之前”、“咏雪之时”、“咏雪之后”。(生分小组读。)

师:我们读了很多遍了,有些同学可能都背下这 71 个字了。这还不够,还有最高境界我们要挑战一下。那就是要读出古文的意境,读出韵味,要读得天人合一,灵魂出窍,让人听了好像回到了古代,那就到位了。提醒一下,带引号的有几个句子要慢悠悠地读,一咏三叹,有几个词要拖一下音。比如,“欣”、“大”、“即”、“也”,要一张一驰,这个味道不就来了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生摇头晃脑地读。)

【赏析】“三分文章七分读”的表述简洁明了,味道十足。同时,又是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一个熏陶。这是教学的主体步骤,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看似轻松随意,其实层次分明:疏通字词,梳理人物,明晰结构。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读,教得随意,学得轻松,读得盎然。

三、学问每从疑中得

师:读好了,就基本学好了。你们觉得学得如何?假如有人问你们今天学了哪一课,你们怎么回答?

生(齐):《咏雪》。师:学得很清楚。那他又问有几个人咏了呢? 生(齐):两个人,谢朗和谢道韫。师:学得很扎实。假如他再问哪个人咏得好些,你如何回答?

生(齐):谢道韫。

师:那未必。他们咏雪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比喻。

师:谢朗同学将雪比作什么了? 生(齐):撒盐空中差可拟。

师:就是比作盐了。谢道韫同学将雪比作什么了? 生(齐):柳絮。师:哪种更贴切? 生(齐):柳絮。

师:都认为是柳絮啊!好的比喻要有很好的相似点。我看盐很白,雪也很白。柳絮呢?是个灰白色。不像嘛。你们认为哪个像?

生(齐):盐像。师:哪个咏得好呢? 生(齐):谢朗。

师:哈哈,变化还真快。那他们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比喻的呢? 师:谢朗同学觉得自己的比喻如何?一个字———差,就是差不多的意思,也就是说马马虎虎,算不得精妙。谢道韫同学觉得自己的比喻如何?两个字———未若。什么意思?就是比不上,说的是谢朗的比不上“我”的有味道。太傅大人有何评价?他没评价。那他在干嘛?

生(齐):“大笑乐”。

师:笑?为什么笑?生(齐):为他们写出好的比喻句而笑。师:是为谁而乐呢?

生(齐):为谢道韫而乐,因为谢道韫很有才华。师:看来不需要谢太傅做声,两人 PK 的结果已经出来了。谢道韫更胜一筹啊。同学们说说她胜在何处?

生 1:写出了雪花的轻盈。生 2:写出了一缕暖意。

师:一语道破天机。比喻讲究形似,更讲究神似。前一句像工笔画,后一句像写意画。盐白则白矣,但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这让我想起一句诗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赏析】这个过程同样用问答式,在轻松惬意的师生对话中明晰了两个比喻句的优劣。教者总结的语言,简洁幽默,个性十足,同时又有文学的意蕴,让学生在笑声中感知,在快乐中学习。

师:我们再说说鲁迅先生,就是周树人,他谈到自己写好文章的秘诀时这样说:“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文字。”

(屏显。)

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文字。———鲁迅

师:“我”也很相信这句话,希望同学们不要顾及“我”的面子,把“我”文章里多余的文字删去。“我”是刘义庆,“我”多谢大家了。

生 1:兄子和胡儿重复了,而且后面只写了兄女,胡儿可以删去。师:有见解,你是山顶上挂暖壶———水平高啊!同学们怎么看?(生思考,无人举手。)师:胡儿是谁? 生 2:谢朗。

师:为什么不写成“兄子谢朗曰”或者“兄子朗儿曰”呢?(生思考,无人举手。)

师:我看这是昵称,或者说是小名,不要呢也不影响文章的表达,但是加上去能特别体现氛围,轻松愉快嘛。

生 3:最后一句话也可以删去。

师:这个有意思,一下删了一大句,说说你的理由。生 3:这句和咏雪的内容无关。师:其他同学怎么认为?(生思考,无人举手。)

师:看来大家所见略同,那同学们用涂改液把这句涂掉。

师:怎么了?为什么不动手?要不,我们再分析分析最后一句都在写谁? 生 1:谢道韫。师:谢道韫的什么呢? 生 2:身份。师:什么身份?

生 3:“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

师:都是非常人,高干子弟,高干家属。不写这句,我们知不知道谢道韫还有这么深的背景呢?那谢朗还做过东阳太守呢。封疆大吏,威震一方,为什么就不写他的背景呢?

生 4:因为他的诗句没有谢道韫的诗句写得好。

师:谢谢你,你帮了“我”大忙,不然大家都要把“我”这句补充说明的句子删去了,“我”是蛮舍不得的。

(屏显最后一句的作用。)

【赏析】这是一个很别致的创意。不仅巧妙地引导学生明确了补充说明文字的意义,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会了质疑。能对名人名作质疑,本身就表明对文本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这也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且吟且写试才华

师:和同学们合作很愉快。看同学们意犹未尽,我讲个小故事吧。来点掌声。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喜欢作几句歪诗。有次下大雪,他就诗兴大发,作了四句。他是这样说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雪下得大吗?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可是特别生动。再讲一个。乾隆皇帝游江南,入冬季节,芦苇随风而飘,景色迷人啊!正欣赏着,一片一片下起了白雪。乾隆皇帝也诗兴大发。他是中国历史上作诗数量最多的人啊!他见景生情,不由吟诵道:“一片两片三四片。”好诗好诗!接下来怎么写呢?“五片六片七八片。”好诗好诗!金口玉言,不同凡响。“九片十片十一片。”拐了,接不下去了。跟随的文武百官也都傻眼了。突然,一个人站出来了。谁?纪晓岚。他接了一句妙绝千古的诗句———“飞入芦花都不见。”(生鼓掌。)师:这是送给纪晓岚的。感觉怎么样?同学们有没有雅兴也咏上一咏?看看窗外,以树叶为题。秋叶飘飘何所似?

(生自咏,下课铃响。)

师:秋叶只能课后咏了,今天和大家一起愉快地学习了《世说新语》中的一篇。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读读,再一次冒充这本书的作者,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布置一个好玩的作业,将《咏雪》改写为一个生动的小故事。

(屏显要求。)

不仅仅是翻译。可以加点雪景,加点神态,加点心理,加点配角,加点波折,加点评论,加点感悟„„

【赏析】给学生讲故事,又一次将学生的情感调拨到兴奋一档,但又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这就既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开阔了他们的文化视野,同时还巧妙地布置了课后作业。综观整堂课,以有趣的方式开课,以愉悦的方式上课,以有味道的故事结课,师生自始至终都浸润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共同享受了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就是这样营造的,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就是这样打磨的。快乐学文言文,就是这样。

下载《咏雪》课堂实录与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咏雪》课堂实录与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咏雪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共5篇)

    咏雪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3篇咏雪原文翻译及赏析1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翻译 微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

    听余映潮老师讲《咏雪》(课堂实录 )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打开书,也要拿起笔。看第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就是谢安,与谢安有关的成语是什么?我提醒一下,东山? 生:东山再起。 师:对,谢安很有作为,年轻是......

    咏雪练习题与答案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

    咏雪 原文(精选)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

    文言文咏雪

    文言文阅读 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

    咏雪课文

    《咏雪》 谢太傅(1)寒雪日内集(2),与儿女(3)讲论文义(4)。俄而(5)雪骤,(6)公欣然(7)曰:“白雪纷纷何所似(8)?”兄子胡儿(9)曰:“撒盐空中差可拟(11)”。兄女曰:“未若(12)柳絮因(13)风起。”公大笑乐。即......

    咏雪练习

    七上语文文言文练习《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咏雪》教案

    《咏雪》教案 大邑县董场镇学校张婵 教学目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书理解基本内容。 了解古人生活,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重点:阅读浅易文言文,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