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初探
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初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合作革命”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走进中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流于形式的较多。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一)合理分组,优化组合
合作学习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特别强调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实现生生互动的最佳方式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合作小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将学生进行 “异质”分组即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组内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
(二)做好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分工
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共同完成任务。为了使小组成员在合作中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应对各六人小组的每个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小组长——对合作小组各成员在课内进行调控,课外精心管理;记录员——对合作小组各成员的讨论结果或实践过程进行记录;检查员——检查合作小组各成员在活动中是否能够各尽其责;报告员——在反馈或交流时,对本合作小组的讨论结果或活动结果等进行汇报。
(三)、小组学习的形式要多样性
小组学习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1、合作式。即小组内分工合作,发挥群体智慧的优势,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要求学生找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语句时,可利用小组分工寻找,再交流,这样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争辩式。针对课内出现的一两个矛盾焦点,全班性的争辩,学生参与的机会就很有限,如果及时地把这些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小话题放在小组内展开,就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在教学《威利斯的小艇》时,曾有一个学生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威利斯的小艇要设计成两头翘起,像新月的样子?”提问的学生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回答道:“这样的设计很美观”,“这样的设计美观吗?”我意识到这是个有价值且有争议性的问题,就立即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学生对威利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小艇,就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3、交流式。一般安排在学生自学之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自学信息,效果良好。如: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可以交流自学生字新词的信息。
4、竞争式。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小组内之间的竞争。如: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晏子使楚》等课文时,由于课文比较好分析理解,我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大量的时间阅读,然后在课上利用最后的一段时间安排大家表演,并在小组间开展比赛,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每次比赛结束时,优胜方的欢呼和兴奋,成功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旁无代替的,而负方也不甘示弱,相反他们会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获胜增强信心,小组的合作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二、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作用
为了确保有效合作学习的开展,应对组内各成员(重点是小组长)进行专门的培训。
1.督促小组长积极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组员合作学习的意识。
2.指导组织者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调控。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先说,促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肯定,出现意见分歧时,请组员说明理由,当出现冷场时,组长带头先发言,起表率作用。
3.引导记录员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问题发表的不同意见,并指明报告员及时准确地向全班汇报。
三、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技巧的培养
在组织合作中,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并掌握一定的合作规则。
1.学会表达。小组讨论交流时,采用小组长指定轮流发言,小组成员围绕一个问题轮流发言(可先指定后进生发言),力求每个成员都参与交流。
2.学会倾听。合作小组成员必须认真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的分工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嘴。
3.学会思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要注意指导思考方法,从扶到放,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4.学会辩论。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以理服人,避免无意义的争辩,使用积极、文明的语言进行辩论,避免出现过激言语。
5.学会互助。合作交流中,同伴间的帮助远比教师的帮助效果好,要提倡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当小组代表发言精彩时,相关的组员也应受到奖励。
6.学会宽容。教师要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产生好学的动力,保持活泼、尊重、自信、进取的态度。
7.学会欣赏。在交流中,学生既要学会欣赏自己,又要学会欣赏他人。可用“你的见解真棒!”“这种做法很好,真了不起!”“你们小组有这么多种解法,真聪明!”等激励语言。
四、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需求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时间组织合作学习。
(一)、小组学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如果单纯从学习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可通过小组学习来完成,但从效率角度来讲,就必须对小组的内容进行取舍和优化,哪些内容最适于小组学习呢?
1、具有争议性的内容适于小组学习。例如分层、理解关键词语及对文中重难点的理解等,通过小组争议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2、具有合作性的内容适于小组学习。例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工完成某些练习等,这些内容一般量大、面广,通过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各个击破能有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如教学《穷人》一文时,我组织学生在户外分小组分角色表演,各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样使全班同学都得到参与表演的机会,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教学时效大大提高了。
(三)、小组学习的时间要有准确性
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直接影响到小组学习的效果。准确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明确。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形式,但在有限的课堂内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主要体现在: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如遇到教材或学习上的难点)时常要小组合作。②在交流探讨过程中因为有多种认识和看法不一致时常要小组合作。③在感悟语言文字规律或人文内涵时,观点或情感出现了偏差需要小组合作学习。
2、时间要限定。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问题无休无止的争论。所以最好在每次小组学习之前,教师要明确给出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
3、时机要得当。①在突破重难点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②在解决学生质疑问难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③当问题具有不确定性时,组织小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做好合作过程的多元评定
教师的评价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
1.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互评。
2.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也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
3.重视口头评价与形象评价相结合,教师应掌握好课堂评价的杠杆,如用一句真诚的话表扬,用一个欣赏的目光欣赏,用一张精美的贴画激励,还可用评分等多种方式对合作小组进行鼓励。
总之,在建设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真正做到将“要我们合作”变为“我们要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习合作。真正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共同发展的和谐课堂。
第二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一、合作学习的实质和意义
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起源于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对学生集体动力作用的研究。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目前已广泛的用于50多个国家的中小学课堂。
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是学生座位排列由过去的秧田式变成合围而坐,但其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学生是同自己过去比较而获奖励。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可以较好地适应将来在校外可能遇到的各种能力差异,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二、构建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在新一轮的语文课改实践过程中,有时暴露出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完全成了优等生展示的舞台;合作的成果也只停留在读读课文,说说个人感想这样的层面,白白浪费了课堂有效时间,导致课堂散乱无序,效率低下。那么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提高效率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了思考和尝试:
(一)合作小组的形式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合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合作小组划分的标准和原则,体现互助、平等、竞争。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情感特征等方面不同的2至8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而“同质组”则按照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的相似性而分配,这有利于优生得到更多更广的思维碰撞,更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而后进生在同质组内也会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以赢得组内其他成员的尊重和敬佩。“组内异质”保证了小组内部的差异化,保证了小组内部不同声音的存在,使学生们能够形成互相了解、互相帮助。“组间同质”则保证了各小组之间实力基本相等,能够保证长久保持学习的竞争环境。
2、任务驱动组合
任务驱动组合,是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按兴趣和爱 好自主进行的合作学习组合。一般以2——6人为宜。任务驱动组合学习的目标可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小组学习的时间上可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在教学时,教师让小组学生共同讨论,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理出自己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并指出其优劣,讨论交流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阅读方式,养成勤于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还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开展任务研究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这种以任务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制定了柔性的学习目标,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环境,较好体现了因材施教、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分组前目标任务要明确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必须明确目标指向,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在小组合作学习前,一定要给学生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只有学生明确了方向,有了奋斗的目标,才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2、成员要有具体的明确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一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三是给学生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每个小组成员要参与其中,不能只是少数优生的展示台,否则,小组合作学习也将失去本身的价值。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后,小组成员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谁是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谁负责整理、记录;谁负责交流汇报;谁又负责补充等都应该有分工,这样才能确保合作学习一开始人人都能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才能确实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3、把握适宜的时机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合作时机的把握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有了适宜的时机,合作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有不同意见时
学生总是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理性分析欠缺,思维深刻性不够。此时教师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时,学生可通过合作,经过讨论、比较、分析等方式,想像当时的意境,结合诗句理解其含义。这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进行分析、比较,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构建适宜宽松的合作学习环境,并参与其中,将学生们很好的组织、协调和调动起来,进行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要注意积累教学实践中指导合作学习的经验,逐步形成指导合作学习的技巧。如何为学生找到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如何点拨学生合作中出现的争论和问题,如何利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等。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激励,启发思维、开阔思路、疏导疑难。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刻领会这种学习方式,引用其形式,把握其实质,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高效,为实现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而努力。
第三篇: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内容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经过平时教学中的学习、实践和观察,我认为要想行之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做到:精选内容,营造氛围,让学生充分思考感悟,学生有效的组合,教师及时点拨,有效的互动,同时还要做到课外延伸。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方式
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体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当前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突破。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彻底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面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确立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主意识,有利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便于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如果没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娴熟的合作技巧,在社会上将难以取得重大成功。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学生经过互助合作,把学生从单
一、不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学生间交往中解放出来,给学生更多的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对培养新一代人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但是,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把握得不好,仅流于形式,这种合作将会收获甚微。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真正落到实处呢?
一、精选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提。在阅读课上,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例如:
1、选择内容可具体分解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的。因此,那些内容可分解的,即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在帮助学生根据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三个特点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写杨梅果的特点和写法,根据自己小组带来的水果写一种水果的特点。每个学生只要求写其中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后,小组中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动手写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这种水果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任务。由于写作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还关系到小组的荣誉,因此,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都显得格外地专心。
2、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如在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结尾:“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小村庄为什么变成什么都没有了”?我把该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我先让每位学生自行读书、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加讨论有兴趣,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大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3、选择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的得出展开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如在《林海》学完全文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比较:三次“亲切、舒服”的差异,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讨论后并做出结论,从而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营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情感或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批评、嘲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学生置身于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创造性火花不时闪现,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很自然的事。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以激发学生的爱岛之情,于是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师:同学们的齐声感情朗读使老师感受到西沙群岛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我稍作停顿,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情,此时,我明显感到同学们的眼里闪现出一丝激动,我急忙抓住学生这一微小的情感变化,继续引导)师:谁愿意来做一名小导游,把我们美丽又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给大家?(于是,一只手举起来了,两只手举起来了,但仍令人明显地感觉到大多数学生思想还没有放开。我继续努力。)师:同学们,你做了小导游,你就当了一回西沙群岛人。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那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啊!大家先在自己的小组中准备一下,练习一下吧。(此时,我又观察了学生的神情,他们在小组中的练习,明显比刚才要投入。)
三、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出现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协调,建设性解决了矛盾才是真正达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我都给学生个体留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以便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再议一议。如在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学生阅读课后注解,学生了解到此诗的写作背景是孟浩然在百花盛开的阳春三月去扬州,李白来送行。在这基础上让学生吟诵,体会诗中饱含的感情。过了一会儿,就有学生说李白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从“尽”让我们遐想联翩。让学生想象一下,李白在岸上,站着目送了多久啊?这时,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李白对孟浩然的情义,已是水到渠成,很多学生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语言表达,他们纷纷走下座位,与小伙伴合作表演起这动人的一幕。总之,没有个性的“我”充分独立的自学基础,就没有讨论中“我”的个性化的见解。小组合作之前充分的自我感悟,大大激发了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与欲望,创造性火花熠熠闪现。
四、有效组合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小组成员的有效组合,是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这就涉及到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在小组构建中,要对优、中、差学生进行合理搭配。推荐并培训好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督进程。小组成员分好工,如四人小组中设召集人、记录人、汇报人、计时员(兼噪音控制员)等,分工明确,人人有责。当然,每次合作时的角色,也应该是轮换的,而非固定不变,以期望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其次,是任务分工。有些活动或操作性强的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给组内成员安排不同的任务。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课堂学习任务,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这个角度,我把合作学习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异质合作
优等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头羊和组织者,除自己积极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外,更重要的是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归纳成员的发言要点,理解重点,继而尝试提出自己的理解,营造小组融洽的合作氛围,使组内各层次的成员乐于接纳对方,又乐于倾吐自我,使学习小组真正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因此,我们在学习目标较难完成,而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如果异质合作操作适当,往往能起到优生对学困生良好的带动作用。如在教《爬山虎的脚》,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片之后,让学生理解课文从那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这是本课的重点,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班上交流,通过几个学生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因此,我们就可以采用异质合作的方法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优生的带动,学生们都能得出介绍爬山虎的特点分三个方面,先讲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2、同质合作
语文教学中的目标应该是多层次的,是分别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有的目标需要全员掌握,有的则针对高层次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有的是需要照顾较低层次的学生,因此同质合作小组的组成,也可以在一些问题上起到一定的作用。(1)“优--优”合作,由于优等生基础扎实,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因而他们能够适应并且也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够使他们得到跨越性的发展。
(2)“差--差”合作,如果教师不加辨别地单一使用异质合作的话,容易使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使他们形成全盘接受的消极心态,进一步扼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时候,让学困生相互组合,由于基础相同,使他们反而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采用这种合作小组学习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在《新型玻璃》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对于“差--差”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他们可以参照书上的内容系统回答即可,而对于“优--优”合作学习小组的学生,他们要用自己的话,采取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这样,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要求,通过组内、组间的交流进行优势互补。
五、及时点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做学生合作的成功的指导者。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前要及时指点,提出一些合作要求,并给予学习上的指导和学法上的指导。如指导一些合作学习的步骤,明确合作的游戏规则(诸如要尊重别人,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等),有助于学生顺利开展合作,达到预期合作效果。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当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适当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进一步深入。
1、肯定式的点拨。
在有些情况下,学生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之后,认为已经达成目标,从而造成了学习过程的终止。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之后,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并启动学生的下一步的学习。如在教学《高大的皂荚树》一课中,讨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皂荚树的高大?”我发现有很多小组的学生只得出了皂荚树的外形的高大。对此予以肯定后,我又问:“除了这一点之外,还有哪一方面呢?”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
2、提示式的点拨。
当学生对完成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找到继续学习的途径。如在教学《军神》中,让学生理解“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我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展开讨论: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刘伯承的表现。这样,学生依我的思路很快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3、突破式的点拨。
在学生合作学习到了关键时刻,“一捅即破”的时候,教师往往可以“点睛式”的点拨,使得学习目标一步达成。如在《军神》一课结尾时,让学生讨论感悟“军神”的精神时,大部分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但对军神的内涵理解得不够深入。这时,可用多媒体展示手术图片,伴以手术时器械发出的声响,教师一边以语言描述手术时的情景。这样,让学生走入课文,与文本的主人公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此时此刻刘伯承的伟大精神强烈地震撼着孩子的心灵,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军神”内涵。
六、有效的互动
互动性的一方面是指生生之间的互助、互诲、交流与合作。要求每一位学生既要成为讨论的“主角”,更要养成善于吸纳、真诚相助的习惯和品质。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如上《落花生》一课时,以“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辩论:“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组、苹果组,实话实说,旁征博引,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如花生组:“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苹果外表美,可内心不美。华罗庚、童第周同出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但他们出国留学后还是回到祖国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是落花生的代表人物。”苹果组:“我们苹果有水分,不但外表美,内心也美,而花生一点水分也没有。华罗庚、童第周不表现自己,哪里有人发现他们?”“我们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是两全齐美吗?”这是多么精彩的一段对话。
互动性的另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它要求教师从师牵生从的模式中走出来,从以讲为主的模式中走出来,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管理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要与学生友好相处,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师生之间在感情、兴趣、思维、人格等多方面进行交流与互动,教师与孩子们成了合作的伙伴。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
七、课外延伸
语文学习的空间十分广阔,语文能力的形成渠道非常多。课堂学习只是给学生引一条路子,更多的还在课堂之外。所以教师应该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的方法学习。因此,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如果只限于课内的合作,那是一种缺憾。加强小组成员的课外联系,有利于合作精神的拓延,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弥补教师力量的不足。
1、建立电话卡。每个小组建一份电话卡,在小组长的带动下,成员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增进了解,共同进步。
2、注重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互交往。学生之间的课外交往不仅是小组内成员的交往,还可以是小组与小组间的交往,扩大交往面,增强交往效果,培养他们向课外拓展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火烧云》一课后,为学生推荐一本书,书名是《变幻的天空》,书中介绍了有关火烧云的知识,也可以上网查找有关介绍火烧云的知识。这样可以对火烧云作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小组长带领组内成员一起观看火烧云,写下一些感受等。这样,给学生打开语文学习的空间,开阔了学习的视野,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学习探索,使语文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努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在课外加大实践训练的力度,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采用这一学习方式。
第四篇: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匆匆》教学案例(李贤红)
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匆匆》教学案例
襄州区黄龙镇中心小学:李贤红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还可以了解和借鉴他人的观点,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这样,有助于实现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摒弃了老师的一言堂、一孔之见,实现了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从而实现乐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地学习语文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优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究发现,实现了兵教兵、兵练兵效果的最大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在团队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学生在研讨中相互学习,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在争论中彼此启发,不仅能充分表现自我,而且还能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彼此兼容互补,相得益彰。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也是小学语文高校课堂的体现。
为此我在教学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有如下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读懂的地方写感受,并有感情地读读,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在小组里交流。请学习小组的组长作记录,能解决的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待会儿全班交流,同学们开始吧。
生:(默读课文,圈圈、画画、注注,组长记录组员不理解的地方。)
师(拍拍手,示意停止活动):同学们,我们交流吧,哪个组先来?
生1:我读懂的句子是“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认为,这句话是作者在为光阴的流逝而惋惜和感叹。
师:喔,说得真好!(点击课件,屏幕上出现该生读的这句话。)好,下面全班齐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没有感情可言。)
师:还有谁想交流?
生2:我读懂的是“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告诉我们时光匆匆。
生3:我读懂的是“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他们告诉我,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走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合作一下,我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结合身边的实际,说说时间是怎么流失的,最好能照课文中的句式。
生:(合作学习)。
(一分钟后,师示意学生发言。)
生4:学习的时候,时间从勤奋中流过,玩耍时,时间从懒惰里过去。
生5: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电视机前过去,睡觉时,日子从梦里过去。
生6:运动的时候,时间从蹦跳中过去,作业时,时间从本子上过去。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得真好,下面请大家把刚才在学习小组里合作的话写在课堂本上。
乍看这一教例,老师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这个环节里教师用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二次还有成果的展示(我们姑且不去评论成果的正确率),似乎教师运用“合作学习”的意识还是相当强的,甚至达到了“短、频、快”的程度,可深究一番,我不禁要质疑,这个环节如果不用合作,效果会不会更精彩?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会不会更有“嚼头”呢?
说到这,我们有必要对“合作”一词来探讨一番。“合作”按《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同心协力搞一件工作”。请注意,该注释的两个关键词汇是“同心协力”与“一件工作”。对照这个注释,我们重新审视以上的教例,“同一件工作”──结合身边的实际,谈时间是怎样流逝的。这一点是符合条件了,但“同心协力”却难见痕迹。这个问题靠单个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便可解决,就无所谓“同心协力”,更无所谓合作学习。由此来衡量,这是无效的合作学习。
那么,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该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解读“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要素。
1.创设学习情境。创设学习情境是指教师围绕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特点,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产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心理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就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撕开夜幕,指引前进的航向;亲情,是冬日里和煦的阳光,驱走严寒,给人们带来温暖„„这样的设计既揭示了本课的主题,又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迅速入情、动情。
2.明确合作学习任务。任务的确立(也就是问题的提出)“含金量”要高,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而且是学生一个人所无法完成的。它必须借助小集体的协作力量,在小组内分工配合,才有希望突破的。还以《匆匆》一文为例,如若要设计成“合作学习”型的教学,我认为任务指向应该是,举全组之力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有没有对此作出回答,读完课文之后,你们的一致感受是什么?这样的任务确立明确,也易于合作学习的操作。
3.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应将“刀刃”装在难点的突破上:
合作学习是通过教师任务的引领,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再进行组内切磋,以谋求对这一指定任务的共识,采取一致的解决行动。动用这些,目的显而易见,是希望藉学生的集体智慧,将文本内容进行“自我建构后的集体再建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得“精华”。因此,合作学习必须为突破难点服务。
4、合作学习必须“全员齐动”: 从合作学习的含义可知,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要参与展示,体验交流、合作的快乐。而这,是针对以往班级授课制中,生生交互面窄的弊端进行创意改进的“匠心”所在。教师课堂组织的力气就必须花在激发学生“全员齐动”上。课堂上教师应特别关注那些比较沉默、沉寂的小组,参与他们的合作、讨论,以自己的模范示范行为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课前,教师就应在合作学习小组划分上下功夫,学习小组的划分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气质,现有的学习状况等因素,尽量往均衡搭配上努力。力争使每个组的成员组成“旗鼓相当”,这样有助于课堂学习引进“竞争机制”,以“小组的荣辱”来迸发学生全员参与与合作学习的激情。
5、合作学习的成果必须多样化展示,允许在各组启发下的不断修正完善。合作学习的目标不只展示对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更重在倡导小组能创造性地展示学习小组的合作成果。特别希望,后发言的小组能在其他发言小组的启迪下,不断地修正完善原有的决定,不走与前面小组一样的路,力求风格各异,呈现多样化。当然小组推荐的代表在展示成果时,千万别忘了自己的集体,不能把“我认为”老挂在嘴边。
6.评价反思。这一步主要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其他师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效果作出评价,对照他人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并努力寻找改进的办法。
二、“合作学习”的运用时机
合作学习的优势不言而喻,恰当地运用它,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蓬勃的生机,但切忌滥用。像以上我所举的那个教例就是滥用合作学习的典型,什么时候运用“合作学习”,巧用而不盲目让合作学习的标签满天飞。我想,这就关系到运用的时机问题了。
用在学生质疑问难的“卡壳”处。
1、课堂是生成的,学生以自己的心灵世界解读文本,体验生活,以他们的视角看世界,可能会出现我们成人难以想象的一些“问题”。开放的课堂,学生有可能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棘手的问题。我认为此刻,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如教学《麻雀》一文时,有位学生出乎我的教学预设,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屠格涅夫是不是缺乏爱心,眼睁睁地看着猎狗一步步逼近小麻雀,他竟然无动于衷,要不是老麻雀及时现身,说不定小麻雀早就成了猎狗的腹中餐了,老师,他为什么不马上唤回猎狗呢?此时,合作学习便到“发威“的时刻了。
2、用在读写结合的一些训练点上:
每一篇精读课文,总能挖掘出一两个对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的训练点,由于学生的层次有异,如果统一步调要求,势必造成“两极分化,中间膨胀不起来”的流弊。为此,若适当采用“合作学习”,能取得以优扶差,集体受益的好效果。如学了《麻雀》、《猫》、《雪猴》、《鸟情》一组课文后,要求学生“合作创作1~2条的广告语”来呼唤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学生热情高涨,一条条充满了童真、爱心的广告语纷纷出炉,合作的效果明晰可见,课堂学习也因此被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3、用在课本剧的演练上: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适合于让学生表演。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童话等。这些课文的学习就适宜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经过集体的合作编成课本剧,小组成员兼导演、编剧、演员、美编等的职责于一身,倾全组之力,再现文本的内容,并能融全组的理解与加工于创作中。这时的合作便能产生迷人的力量,这是“单枪匹马”独干难于企及的。
4、用在习作的评改环节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改作文的习惯,自改前的互改依然是不容忽视的,而合作,能让小组成员就“旁观者读众”角色解读分析习作,能以“小眼睛”看习作的得与失,提出供参考的修改意见,这样将有助于学生的习作自改。实践证明,此环节用“合作学习”,效果甚佳。
“合作学习”给语文课堂送来缕缕清新的风,但一定要慎用,用在“七寸”咽喉之处,她便能“疗效显著”;若滥用,让“合作学习”满堂飞的话,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初衷,反而会带来负功能,这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慎用“合作学习”,还原其本应有的作用,让语文课堂不再浮躁,真正实现“洗去铅华见真章”来。
第五篇: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误区的思考及建议
高效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误区的思考及建议
谷城县盛康镇甘坪何吉林
我在新课改教学实践和听课活动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谈谈自己的认识。
误区一:缺乏独立思考,对学困生关注不够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没有让全体学生独立思考便匆忙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其深入展开,此时为了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于是优等生很快就能发言解答问题,而中等生和学困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优等生还常因学困生太慢或帮不上忙,将他们排除在小组学习之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的全班交流时,教师怕影响课的进度和教学效果,不愿意让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言。这些因素使得学困生在合作中变得无所事事,干脆自己玩。
[思考]学生的合作学习如果没有一定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保证,就成为空中楼阁。这个教学环节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但由于时间不足,学生的思维还未充分打开就往往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或学困生干脆自己玩的现象。要真正实现小组有效合作,确实使学生人人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得,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尤其是涉及思维发散训练更需要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独立观察、思考,否则这样的合作也只是空白,作为教师不必担心由于过多的讨论时间而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事实上,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锻炼的空间更大,发言的积极性更高,能让学生实在地多获得一些知识,这点“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
[建议]教师在小组合作之前应该让全体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每位学生都有了初步想法后再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参与,适时鼓励指导,促使优等生在小组合作中对他们施与更多的帮助,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应有意识地请他们代表全组发言,给他们参与的机会。
误区二:缺乏及时指导,教师角色转变不倒位
当布置好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有位教师有时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待着评判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有时在学生之间茫无目的的巡视„„小组活动表面热闹,气氛高涨。
[思考]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又要具有知识的价值和思维含量;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了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
[建议]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应走下讲台,以一名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巡视并参与,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
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这时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
误区三:缺乏有效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不全面
大部分情况下对学生满意的答复,教师总是这样的鼓励语:如“你回答的真好”、“你真聪明”,而且大家的评语都差不多;再者就是对小组进行奖加分,时间长了,就成了机械动作,以至于导致某些学生根本不在乎。
[思考]执教中表扬、鼓励不等于要一味地迁就学生,表扬、鼓励仍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另外,对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是团体合作的结果,实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建议]有时对学生,来自同学的鼓励,比来自教师的更有效果,一方面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如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是否有条理,是否表达简练等等,另一方面把学生个人的竞争引向小组团体的竞争,我们不仅要表扬合作有成果的小组团体,而且要表扬分工合理,协作成功的小组团体,要多肯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教师还要调整好教学过程,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肯定。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如画红旗、画红花,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以往课堂评价教师是权威,而且多是评价单一,负面评价较多,多数学生难以找到自信。高效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主要看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内的评价和小组间的评价。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学生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看重能得到同龄人的评价和认可。这种多元评价正在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催化剂。高效课堂上,既有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三言两语即可,亦可专题评论,针对某一点点评,长短不拘,从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对抗质疑、学习检测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还可对日常行为进行评价,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小组集体和个人。
误区四:缺乏对合作时机的把握,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了解不深
有的教师为迎合新课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对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强加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怕一节课缺少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就不是一节好课,就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学生无需小组合作学习直接就能得出答案。
[思考]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
[建议]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很简单的问题,绝不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只适于在班级内讨论交流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然,班级内的讨论交流也是一种合作学习,应该比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更为广泛。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还不只这些,如小组成员分工不清、学习行为盲目混乱等等,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走出误区或防止进入误区,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要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