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综合训练 粤教版必修4

时间:2019-05-14 12:1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综合训练 粤教版必修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综合训练 粤教版必修4》。

第一篇:【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综合训练 粤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20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时至今日,很多“60后”对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还。

(2)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如镜花水月,映入历史。他的深情、执着、聪慧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令人

,回味绵长。

(3)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送我到车站。现在想来还

,眼睛不自觉地总是湿湿的。

A.历历在目

念念不忘

记忆犹新 B.念念不忘

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 C.记忆犹新

念念不忘

历历在目 D.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

念念不忘

解析:三个成语都有“记得清楚,没有忘记”的意思。“记忆犹新”重在记忆保持不变,它所记忆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所“不忘”的可以是过去的事,也可以是目标、理想等,它既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历历在目”重在情景清晰重现,它所“在目”的,都是过去的事,既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第(1)句强调对过去的记忆,选用“记忆犹新”。第(2)句强调不忘记,选用“念念不忘”。第(3)句强调情景重现,选用“历历在目”。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家电下乡”的热潮,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电器大世界的百台电视刚运到桃花乡,就被老乡们抢购一空。

B.宣传、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C.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这份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强盛所依。

D.世界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受资金、人员、技术等劳动要素不流畅的影响造成的。解析:A项,“热潮”与“受到„„欢迎”不搭配;B项,语序不当,应为“学习、宣传”;D项,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答案:C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

?

。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①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天地 ②但是实含有至理

③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④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⑤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⑥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A.③⑤⑥①④②

B.④②③⑤⑥① C.③⑤④②⑥① D.④②③⑥①⑤ 解析:④②衔接密切,④承题干首句,②启下;③⑤⑥①是对“至理”的阐释。其中③⑤是一假设,一实际,正反论证关系;⑥①是一问一答,设问关系。⑤句中提到“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⑥句紧承设问;①句和题干最后一句联系密切。所以选B项。答案:B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发展高科技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因此,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①

,以人文文化作为高科技的向导。高科技能否正确发挥作用,造福人类,不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②

,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教育,才能使高科技真正服务于人,而不至于迷失目标。在科技的作用日益巨大的今天,要警惕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③

,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性后果。

解析:先把握语段整体,再结合横线前后的相关内容来填写;填写的语句要简洁、准确,注意字数。①处要根据横线后面的“以人文文化作为高科技的向导”,②处要根据横线后面“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教育”的提示来填写,③处应是对“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进一步解释。

参考答案:①要加强人文文化的建设 ②而取决于科技工作者 ③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观点(意思对即可)

5.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请描述右面这幅剪纸作品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6分)解析:仔细观察剪纸,画面上有胖小孩、鲤鱼和荷花。剪纸都有喜庆的意思,据此揭示寓意。参考答案: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鲤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

寓意:年年有鱼或连年有鱼或喜庆有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25分)

说深刻

林 凯

①“深刻”一词常常被人们提及,可是什么是深刻,人们却很少思考。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被“深刻”所迷惑,将本不深刻的东西视为深刻,将原本深刻的东西视为不深刻,造成这种一反一正认识的原因有二:一是很少有人怀疑自己所讲的问题,二是少见多怪。

②《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深刻”的,一是“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二是“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这两种解释告诉我们,深刻一是指思维,二是指感受。感受,人们好理解,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第一次看见,那肯定是印象深刻。但是,思维就不那么简单,因为要达到事物或是某一问题的本质,不是眼见为真。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哲学问题》一书中讲到康德时说:“康德认为他称之为‘物自体’的物质客体根本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乃是我们在经验中所遇到的客体(他称之为现象)。”中国的老子讲:“前识者,道之华也。”这两位东西方文化巨人讲的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常常只是表象,不是本质。那么怎么样才算看到本质呢? ③我们常说鲁迅的杂文写得深刻。深刻在什么地方?就在于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也许有人会说,封建社会怎么吃人呢?谁也没看见封建社会有什么血盆大口。殊不知,这个血盆大口不是长着獠牙的嘴巴,它是用一种无形的东西,即封建的意志,更进一步说就是皇帝个人的意志束缚着你的行为、思想,而且它还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为你着想,让你心甘情愿做奴才。无形之枷锁有时比獠牙还厉害,它可以剥夺一个人方方面面的权利。人类有时也很麻木,一旦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他就会不觉得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失去了什么。长期不在自由下生活的人,并不知道自由的可贵;长期不思考的人,也并不知道思考的意义。结果就是你不让我自由,我就不要自由,你不让我思考,我就不思考,只要让我吃饱饭就行。此种麻木的思想,被鲁迅意识到了,也就是说鲁迅看见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他看到了人类社会本质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扭曲的地方,也就是在专制者眼里从不把人当人看的现象。

④深刻绝不是奇谈怪论,不是谁的喊叫和辱骂声大谁就深刻,不是你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就是深刻,也不是你敢说我不敢说就是深刻,更不是因为你看的书多能引用几句名人的话就是深刻,深刻与这些统统无关。深刻存在于事物自身,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运动的规律,改造规律必定受规律的惩罚。人类社会也如此。在过去的六十年中,我们曾一度改造人的灵魂,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其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对自己认识的不足,自己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正常人,而看成是超人。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康德讲“物自体”,老子讲“前识者,道之华也”,都是提示要从事物的本质上认识事物的大道理。谈论社会改造、一心想变革文化的人,也应该从这个大道理中寻求启示,寻找你要找的东西,这样就会离真理更近一些。除此之外,那些空喊冠冕堂皇口号革命的人,多是用自己的手革自己的命。假如是理想者的话,也是用自己狂妄的理想去实践野心家的理想,与自己的理想没有多大关系。从历史上看,这种悲剧多发生在文化人身上。

⑤这个世界不缺少深刻,就跟不缺少美一样,缺少的是发现深刻和美的眼睛。比如万有引力,它本身就存在,不过是你认识不到,而牛顿认识到了,我们就应该说牛顿是深刻的。再如地球是围着太阳转,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布鲁诺认识到了,所以他是深刻的,而且深刻得让许多人不相信他的深刻,他的悲剧恰恰就是对世俗观念的背叛。这样说来深刻并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它是既简单又朴素的:一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动因,二是我们能准确地说出这种存在的动因。如果套用一句佛家的禅语就是:我说对了。当然,一个“对”字给你带来光明,但你确实要从黑暗中走过。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A.所谓深刻,一是指感受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二是指思维深,让他人内心感受强烈,印象深刻。

B.康德认为他称之为“物自体”的物质客体根本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乃是我们在经验中所遇到的客体(他称之为现象),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也”,这些都说明我们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

C.奇谈怪论,大声喊叫和辱骂,敢想敢说,看的书多,能引名人的话,这些都不算深刻。

D.在过去的六十年中,因我们对自己认识不足,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正常人,而是把自己看成超人,导致我们曾一度改造人的灵魂,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

E.像“地球围着太阳转”这样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一般人都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而布鲁诺发现了,所以,布鲁诺是深刻的。

解析:A项,曲解了文意。原文的意思是思维深刻,“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感受深刻,“内心感受程度很深”。B项,将“或然”误为“必然”。原文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常常只是表象,不是本质”,“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并且间隔不久”,表“可能如此”,去掉它语义就变为“必然如此”了。答案:AB 7.下列选项不属于“思维深刻”范畴的一项是()(5分)A.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的人第一次看见红颜色。

B.鲁迅的杂文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C.揭示事物自身运动的规律。D.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解析:A项,“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的人第一次看见红颜色”是感受深刻,而非思维深刻。文本中表达得很明确,做题要坚持回归文本。答案:A 8.文末画线的句子耐人寻味,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解析:第⑤段内容主要是举牛顿、布鲁诺的例子说明:透过事物表象挖掘出了常人看不见的本质就是深刻;“而且深刻得让许多人不相信他的深刻,他的悲剧恰恰就是对世俗观念的背叛”,结合布鲁诺遭受火刑的事实可知,要达到深刻的境界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所谓“句不离段”,本句虽然是形象的表达——“一个‘对’字给你带来光明,但你确实要从黑暗中走过”,其中“带来光明”“要从黑暗中走过”分别比喻“认识深刻”和“认识的道路曲折”,透过喻体抓住本体是比喻题型的解题钥匙。

参考答案:①透过事物表象挖掘出了常人看不见的本质(或“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事物本质一致”)。

②认识客观规律和事物本质(达到深刻的境界)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

9.请概述文章各段落的主要观点。(8分)参考答案:①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不深刻与深刻的东西混淆。

②深刻既指感受上的印象深,又指思维有深度(“思维有深度”答为“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也可)。

③鲁迅的杂文写得深刻,在于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④深刻存在于事物自身,在于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⑤深刻是既简单又朴素的:一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动因,二是我们要能准确地说出这种存在的动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25分)一种文学史论点认为:宋明“理学”主张以“理”灭“情”,走到极端,等于灭绝了人性感情,于是引起文学的反抗声音,致力于宣扬“情”的美好及其所受的压抑遏制,如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其“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作。

由此,遂又进而引起评论,说《红楼梦》是继承发展了《牡丹亭》,是更强烈彻底的以“情”反“理”,云云。

是这样的吗?说是说非,不由个人爱憎,应从曹雪芹书中的客观内涵来审断,即《红楼梦》一书虽曰“大旨谈情”,究其本意,是否即可从此一句话引申出一个“唯情主义”的认识结论来? 事实并不十分难晓,稍加梳理,便可分明。先说“理”到底是什么。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即玉石的纹理之美。由此而生的引申义,即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皆属于“理”。

那么,人类社会一旦形成而且发展,其为“众人的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自然要随时代条件而产生变动。这种“理”是可以沿、可以革、可以制、可以废的,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儒者多讲“理”,少讲“情”,用意是顾虑“情”会泛滥,“情”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化”。其实,仁、义、礼、信,哪个又不是“情”在内主呢?比如,“无情的仁爱之心”,实际上会有这么一种“纯理性”的“仁德”(观念行为)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深究此义。他重情,但不废理。他的小说中内证分明,不难列举。书到第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是全书的一大关目,作者在回目中第一次把“情”和“理”摆在了平列的地位而大书特表,非同等闲字样。这回书说的是,宝玉病起,园中散步见藕官因悼念死去的同伴菂官在清明节这日为之烧纸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设词救之,但又嘱他不可在园中烧纸(“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这是非理的做法。

事后,宝玉从芳官口中探知:藕官、菂官因做戏而相爱恋,菂官一死,藕官痛不欲生,故旧情不绝,为之焚祭。然他又与现在的蕊官相爱,一如昔时之于菂官——此又何解?盖藕官自有一番“痴理”,以为夫妻死别,不应从此独身自守,而应续娶,方合理,只要不忘了亡者的旧好就是真情了。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大为赞叹欣喜。

雪芹原文的这段文字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作者思想上讲,都是异常重要的关节所在。一面是“情真意重”一句要言,同时一面则是不可妨“大节”与不能“不是理”。

其次,再说与“理”密不可分的那个“礼”。

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是“仪式”——“理”的体现或形式化。礼者何?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层次秩序交互关系是也。所以宝玉明确指定:礼须合乎孔子之训,而祭亡者烧纸钱是“异端”。孔子一句概括“礼”的话:“祭如在。”宝玉则以“诚”“信”“敬”三字为之疏解阐发。

诚、信,是什么?就是一个“真”,虚伪的对立面。所以,宝玉憎厌世俗的“峨冠礼服”的祭吊之假礼,只求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佛、神、鬼三者也只享真情诚意。

以上说明,宝玉并非俗论所说的以情反理,这只是人为的“强词”和浅见,夸张了宝玉的“叛逆性”和“反封建”。实际是什么?是反世俗,叛虚伪,但也未拒绝未轻薄孔子的古训。

宝玉再次讲情与理,是在晴雯屈死之际。此处宝玉又有一段奇论——

“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有灵验。” 在此,乃又见明文正笔将“情”和“理”两者并列。可知理与情偕,万物无外。这种思致,绝非“以情反理”的任何意念在。

(周汝昌《红楼梦和中国文化》节选,有删改)1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A.一种观点认为,《牡丹亭》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是对宋明理学以“理”灭“情”主张的反抗。

B.清明节这日,藕官为悼念同伴菂官在园中烧纸为之焚祭,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

C.造成人类社会混乱、争夺、欺凌、吞噬等结果的原因,是作为一种维系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纽带——“理”被一概消除。

D.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与“理”密不可分,礼是“仪式”,是“理”的具体体现或形式化。

E.宝玉以“诚”“信”“敬”三字疏解阐发祭礼的精神,他憎厌祭吊之礼,只求以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

解析:B项,“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不合文意,原文写宝玉与藕官的对话(“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是在“设词救之”之后;C项,因果关系表述不当,原文是“(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是条件关系,并非因果关系;E项,“他憎厌祭吊之礼”不合文意。答案:AD 11.下列有关“情”与“理”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5分)A.面对“理”与“情”,儒者少讲“情”,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情”需要“理”的节制,“情”需要社会化、伦理化和道德化。

B.“无情的仁爱之心”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仁以“情”为内主,实际上也不会有“纯理性”的“仁德”这种观念行为。C.《红楼梦》第58回回目“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将“情”和“理”平列,但情是“真情”,理是“痴理”,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

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含有情与理和谐一体,万物皆然的思想。

解析:C项,“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不合文意。“痴理”并非无理,而是“合理合礼”之意。答案:C 12.从全文看,“理”字有哪几重意思?(6分)参考答案:①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是石的纹理之美;②引申义为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等;③人类社会中的“理”是指协调众人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等;④宋明理学中的“理”是指与“情”相对的、压抑遏制人性美的封建礼教等内容。

13.作者不同意说《红楼梦》是一部以“情”反“理”的作品,依据是什么?(8分)参考答案:①《红楼梦》不废理。如藕官的一番“痴理”,包含了要遵守作为社会规范的“理”。②《红楼梦》不反礼。如宝玉认为行为要合乎孔子的遗训,为祭亡者烧纸是“异端”,是“非礼”的。

四、作文(50分)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右面是一幅名为“愚公新难”的漫画,画的是愚公及子孙四人,愚公一手握话筒,一手拨号码,脑海中始终盘旋着那句话。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本次作文的图画材料是一幅漫画,名为“愚公新难”,画面有愚公及其子孙共四人,愚公一手握着话筒,一手拨电话号码,脑海中盘旋着一个信念“再难打也不怕,反正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儿子死了还有我孙子„„”,像当年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一般非要打通电话不可,决心之大溢于言表;儿孙们一个个排着队、叉着腰,充分做好随时接过父辈班的准备。

材料影射、隐喻或讽刺了某种社会现象,学生需要对材料所影射、隐喻、讽刺的现象发表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考生可以选择图画的寓意、标题或人物的举止神态等不同角度切入构思作文。

以下作文立意可视为切合题意:

一、从图画的寓意角度 1.“再难打也不怕”:下情上达的公民意识可贵。

2.“打通电话需几代人完成”:①政府、领导应关注民生,提高办事效率;②要让政府与老百姓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③听取民声应落到实处,而不能光有“摆设”。

二、从画面标题的角度

1.从“愚公遇到新难题”角度:社会不断变化,难题就会不断出现,前进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

2.从“愚公遇到新难题怎么办”角度:①学会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新的发展;②新难题,新思维;③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能丢;④新时代也要继承优良的传统。

三、从愚公言行举止的角度

1.只要有恒心,有耐心,有毅力,任何难题都可解决。

2.当一种方法解决不了问题时,就要寻找新的方法,否则难题将永远无法解决。3.既要有“愚公式”的坚韧,又要有科学的头脑。4.通讯设备的落后,制约着人们的有效沟通。

无论选择怎样的角度,只要文章能根据画面及其寓意展开合理联想,并能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就属于切合题意;若离开画面构思则属偏离题意;若有扣画面联想,但寓意理解不很准确,则属于基本符合题意;若扣住画面寓意展开联想,而文章部分内容却游离了寓意,则属于符合题意。例文:

从“愚公新难”说起

漫画《愚公新难》中愚公为打通电话而让子孙上阵的“锲而不舍”精神乍看让人捧腹。然而掩卷细思,却发觉到作者辛辣的嘲讽之意。何解?如此需要“传宗接代”地拨号的电话自然不是为了给亲友拜年,而是投诉电话。但对方却千呼万唤不予应一事,实际上凸显了投诉者的无奈与政府监管的缺失。

“愚公需要爷孙接替打电话”一事固然夸张,但却是我们生活的常见问题。君不见交通局长、市长乃至省长热线虽开通了不少,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前,曾有不少受害消费者致电三鹿、消费者协会乃至质检部门反映问题,到最后却不了了之。直到新西兰股东忍无可忍向国家报告,举国哗然的“毒奶粉”事件才浮出水面。求助热线的目的本在于给人排忧解难,而非面子工程。一味对“愚公”们反映的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到最后只会酿成大祸。

当然,在企望企业、政府自身改进服务的同时,“愚公”们也可不必发挥移山精神。透过向媒体、信访乃至当面向负责人进行咨询也不失为好办法。2009年3月,广州城管部门开展两次取缔乱摆卖行动,结果却均不理想。其后城管部门别出心裁开展咨询活动,通过数日沟通后,乱摆卖现象却大为好转。其实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难,关键在“沟通”二字,愚公一家若能通过各种途径,相信必能解决问题。

“愚公电话打不通”的现象的确值得我们反思,行政部门少数不作为现象的确让人心忧。无论是“愚公”们用何种方法,最后都要取决于有关部门的态度与落实质量。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为纳税人或消费者承担责任。通过舆论监督、上级督导来推动其职责的落实是必须的。“愚公”们可以不移山,也可以不打电话,但有关部门决不能放弃监督的权利!从“愚公移山”到“愚公打电话”,反映的是人们对政府的行动的期盼。要知道“愚公打电话”之类的做法本身便是对政府的信任。政府、企业等也能借此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倘若相关部门继续自欺欺人,社会的倒退也会成为必然。

愿“愚公”们不会再拨不通电话!

第二篇: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综合训练 粤教版必修4.doc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20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1)《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时至今日,很多“60后”对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还。

(2)一首《锦瑟》,实为义山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如镜花水月,映入历史。他的深情、执着、聪慧以及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令人

,回味绵长。

(3)每一次返校的清晨,母亲总是为我收拾行李,为我准备早餐,送我到车站。现在想来还

,眼睛不自觉地总是湿湿的。A.历历在目

念念不忘

记忆犹新 B.念念不忘

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 C.记忆犹新

念念不忘

历历在目 D.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

念念不忘

解析:三个成语都有“记得清楚,没有忘记”的意思。“记忆犹新”重在记忆保持不变,它所记忆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所“不忘”的可以是过去的事,也可以是目标、理想等,它既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历历在目”重在情景清晰重现,它所“在目”的,都是过去的事,既能以事为对象,也能以人为对象。第(1)句强调对过去的记忆,选用“记忆犹新”。第(2)句强调不忘记,选用“念念不忘”。第(3)句强调情景重现,选用“历历在目”。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家电下乡”的热潮,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电器大世界的百台电视刚运到桃花乡,就被老乡们抢购一空。

B.宣传、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C.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这份情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强盛所依。

D.世界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受资金、人员、技术等劳动要素不流畅的影响造成的。解析:A项,“热潮”与“受到……欢迎”不搭配;B项,语序不当,应为“学习、宣传”;D项,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答案:C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

,。

?

。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①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天地 ②但是实含有至理

③假如世界是完美的,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④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

⑤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 ⑥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 A.③⑤⑥①④②

B.④②③⑤⑥① C.③⑤④②⑥①

D.④②③⑥①⑤

解析:④②衔接密切,④承题干首句,②启下;③⑤⑥①是对“至理”的阐释。其中③⑤是一假设,一实际,正反论证关系;⑥①是一问一答,设问关系。⑤句中提到“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⑥句紧承设问;①句和题干最后一句联系密切。所以选B项。答案:B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发展高科技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因此,在发展高科技的同时,①

,以人文文化作为高科技的向导。高科技能否正确发挥作用,造福人类,不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②

,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教育,才能使高科技真正服务于人,而不至于迷失目标。在科技的作用日益巨大的今天,要警惕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③

,会给人类造成灾难性后果。

解析:先把握语段整体,再结合横线前后的相关内容来填写;填写的语句要简洁、准确,注意字数。①处要根据横线后面的“以人文文化作为高科技的向导”,②处要根据横线后面“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教育”的提示来填写,③处应是对“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进一步解释。参考答案:①要加强人文文化的建设 ②而取决于科技工作者 ③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观

点(意思对即可)

5.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请描述右面这幅剪纸作品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6分)解析:仔细观察剪纸,画面上有胖小孩、鲤鱼和荷花。剪纸都有喜庆的意思,据此揭示寓意。参考答案:画面内容:一个胖小孩怀抱一条肥大的鲤鱼,小孩身后两侧是荷叶、荷花。

寓意:年年有鱼或连年有鱼或喜庆有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25分)

说深刻

林 凯

①“深刻”一词常常被人们提及,可是什么是深刻,人们却很少思考。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被“深刻”所迷惑,将本不深刻的东西视为深刻,将原本深刻的东西视为不深刻,造成这种一反一正认识的原因有二:一是很少有人怀疑自己所讲的问题,二是少见多怪。

②《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深刻”的,一是“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二是“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这两种解释告诉我们,深刻一是指思维,二是指感受。感受,人们好理解,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第一次看见,那肯定是印象深刻。但是,思维就不那么简单,因为要达到事物或是某一问题的本质,不是眼见为真。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哲学问题》一书中讲到康德时说:“康德认为他称之为„物自体‟的物质客体根本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乃是我们在经验中所遇到的客体(他称之为现象)。”中国的老子讲:“前识者,道之华也。”这两位东西方文化巨人讲的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我们眼睛看到的常常只是表象,不是本质。那么怎么样才算看到本质呢? ③我们常说鲁迅的杂文写得深刻。深刻在什么地方?就在于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也许有人会说,封建社会怎么吃人呢?谁也没看见封建社会有什么血盆大口。殊不知,这个血盆大口不是长着獠牙的嘴巴,它是用一种无形的东西,即封建的意志,更进一步说就是皇帝个人的意志束缚着你的行为、思想,而且它还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为你着想,让你心甘情愿做奴才。无形之枷锁有时比獠牙还厉害,它可以剥夺一个人方方面面的权利。人类有时也很麻木,一旦习惯了某种生活方式,他就会不觉得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失去了什么。长期不在自由下生活的人,并不知道自由的可贵;长期不思考的人,也并不知道思考的意义。结果就是你不

让我自由,我就不要自由,你不让我思考,我就不思考,只要让我吃饱饭就行。此种麻木的思想,被鲁迅意识到了,也就是说鲁迅看见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他看到了人类社会本质上的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扭曲的地方,也就是在专制者眼里从不把人当人看的现象。

④深刻绝不是奇谈怪论,不是谁的喊叫和辱骂声大谁就深刻,不是你想到了我没有想到就是深刻,也不是你敢说我不敢说就是深刻,更不是因为你看的书多能引用几句名人的话就是深刻,深刻与这些统统无关。深刻存在于事物自身,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运动的规律,改造规律必定受规律的惩罚。人类社会也如此。在过去的六十年中,我们曾一度改造人的灵魂,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其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对自己认识的不足,自己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正常人,而看成是超人。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康德讲“物自体”,老子讲“前识者,道之华也”,都是提示要从事物的本质上认识事物的大道理。谈论社会改造、一心想变革文化的人,也应该从这个大道理中寻求启示,寻找你要找的东西,这样就会离真理更近一些。除此之外,那些空喊冠冕堂皇口号革命的人,多是用自己的手革自己的命。假如是理想者的话,也是用自己狂妄的理想去实践野心家的理想,与自己的理想没有多大关系。从历史上看,这种悲剧多发生在文化人身上。

⑤这个世界不缺少深刻,就跟不缺少美一样,缺少的是发现深刻和美的眼睛。比如万有引力,它本身就存在,不过是你认识不到,而牛顿认识到了,我们就应该说牛顿是深刻的。再如地球是围着太阳转,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布鲁诺认识到了,所以他是深刻的,而且深刻得让许多人不相信他的深刻,他的悲剧恰恰就是对世俗观念的背叛。这样说来深刻并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它是既简单又朴素的:一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动因,二是我们能准确地说出这种存在的动因。如果套用一句佛家的禅语就是:我说对了。当然,一个“对”字给你带来光明,但你确实要从黑暗中走过。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A.所谓深刻,一是指感受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二是指思维深,让他人内心感受强烈,印象深刻。

B.康德认为他称之为“物自体”的物质客体根本是不可知的,可知的乃是我们在经验中所遇到的客体(他称之为现象),老子说“前识者,道之华也”,这些都说明我们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

C.奇谈怪论,大声喊叫和辱骂,敢想敢说,看的书多,能引名人的话,这些都不算深刻。

D.在过去的六十年中,因我们对自己认识不足,没有把自己看成是正常人,而是把自己看成超

人,导致我们曾一度改造人的灵魂,结果是自己害了自己。

E.像“地球围着太阳转”这样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一般人都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而布鲁诺发现了,所以,布鲁诺是深刻的。

解析:A项,曲解了文意。原文的意思是思维深刻,“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感受深刻,“内心感受程度很深”。B项,将“或然”误为“必然”。原文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常常只是表象,不是本质”,“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并且间隔不久”,表“可能如此”,去掉它语义就变为“必然如此”了。答案:AB 7.下列选项不属于“思维深刻”范畴的一项是()(5分)A.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的人第一次看见红颜色。B.鲁迅的杂文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C.揭示事物自身运动的规律。D.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解析:A项,“一辈子没见过红颜色的人第一次看见红颜色”是感受深刻,而非思维深刻。文本中表达得很明确,做题要坚持回归文本。答案:A 8.文末画线的句子耐人寻味,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解析:第⑤段内容主要是举牛顿、布鲁诺的例子说明:透过事物表象挖掘出了常人看不见的本质就是深刻;“而且深刻得让许多人不相信他的深刻,他的悲剧恰恰就是对世俗观念的背叛”,结合布鲁诺遭受火刑的事实可知,要达到深刻的境界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所谓“句不离段”,本句虽然是形象的表达——“一个„对‟字给你带来光明,但你确实要从黑暗中走过”,其中“带来光明”“要从黑暗中走过”分别比喻“认识深刻”和“认识的道路曲折”,透过喻体抓住本体是比喻题型的解题钥匙。

参考答案:①透过事物表象挖掘出了常人看不见的本质(或“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事物本质一致”)。

②认识客观规律和事物本质(达到深刻的境界)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

9.请概述文章各段落的主要观点。(8分)参考答案:①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不深刻与深刻的东西混淆。

②深刻既指感受上的印象深,又指思维有深度(“思维有深度”答为“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

质”也可)。

③鲁迅的杂文写得深刻,在于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④深刻存在于事物自身,在于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⑤深刻是既简单又朴素的:一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动因,二是我们要能准确地说出这种存在的动因。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25分)一种文学史论点认为:宋明“理学”主张以“理”灭“情”,走到极端,等于灭绝了人性感情,于是引起文学的反抗声音,致力于宣扬“情”的美好及其所受的压抑遏制,如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其“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作。

由此,遂又进而引起评论,说《红楼梦》是继承发展了《牡丹亭》,是更强烈彻底的以“情”反“理”,云云。

是这样的吗?说是说非,不由个人爱憎,应从曹雪芹书中的客观内涵来审断,即《红楼梦》一书虽曰“大旨谈情”,究其本意,是否即可从此一句话引申出一个“唯情主义”的认识结论来? 事实并不十分难晓,稍加梳理,便可分明。

先说“理”到底是什么。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即玉石的纹理之美。由此而生的引申义,即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皆属于“理”。

那么,人类社会一旦形成而且发展,其为“众人的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自然要随时代条件而产生变动。这种“理”是可以沿、可以革、可以制、可以废的,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儒者多讲“理”,少讲“情”,用意是顾虑“情”会泛滥,“情”需要“社会、伦理、道德化”。其实,仁、义、礼、信,哪个又不是“情”在内主呢?比如,“无情的仁爱之心”,实际上会有这么一种“纯理性”的“仁德”(观念行为)吗?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深究此义。他重情,但不废理。他的小说中内证分明,不难列举。书到第58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茜纱窗真情揆痴理”,是全书的一大关目,作者在回目中第一次把“情”和“理”摆在了平列的地位而大书特表,非同等闲字样。这回书说的是,宝玉病起,园中散步见藕官因悼念死去的同伴菂官在清明节这日为之烧纸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设词救之,但又嘱他不可在园中烧纸(“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这是非理的做法。

事后,宝玉从芳官口中探知:藕官、菂官因做戏而相爱恋,菂官一死,藕官痛不欲生,故旧情不绝,为之焚祭。然他又与现在的蕊官相爱,一如昔时之于菂官——此又何解?盖藕官自有一番

“痴理”,以为夫妻死别,不应从此独身自守,而应续娶,方合理,只要不忘了亡者的旧好就是真情了。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大为赞叹欣喜。

雪芹原文的这段文字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从作者思想上讲,都是异常重要的关节所在。一面是“情真意重”一句要言,同时一面则是不可妨“大节”与不能“不是理”。

其次,再说与“理”密不可分的那个“礼”。

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是“仪式”——“理”的体现或形式化。礼者何?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层次秩序交互关系是也。所以宝玉明确指定:礼须合乎孔子之训,而祭亡者烧纸钱是“异端”。孔子一句概括“礼”的话:“祭如在。”宝玉则以“诚”“信”“敬”三字为之疏解阐发。

诚、信,是什么?就是一个“真”,虚伪的对立面。所以,宝玉憎厌世俗的“峨冠礼服”的祭吊之假礼,只求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佛、神、鬼三者也只享真情诚意。

以上说明,宝玉并非俗论所说的以情反理,这只是人为的“强词”和浅见,夸张了宝玉的“叛逆性”和“反封建”。实际是什么?是反世俗,叛虚伪,但也未拒绝未轻薄孔子的古训。

宝玉再次讲情与理,是在晴雯屈死之际。此处宝玉又有一段奇论——

“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有灵验。” 在此,乃又见明文正笔将“情”和“理”两者并列。可知理与情偕,万物无外。这种思致,绝非“以情反理”的任何意念在。

(周汝昌《红楼梦和中国文化》节选,有删改)1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A.一种观点认为,《牡丹亭》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是“冲破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是对宋明理学以“理”灭“情”主张的反抗。

B.清明节这日,藕官为悼念同伴菂官在园中烧纸为之焚祭,受到不睦婆子的挟制,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

C.造成人类社会混乱、争夺、欺凌、吞噬等结果的原因,是作为一种维系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纽带——“理”被一概消除。

D.礼,居孔门“六艺”之首,与“乐”同为华夏古文化的冠冕。礼与“理”密不可分,礼是“仪式”,是“理”的具体体现或形式化。

E.宝玉以“诚”“信”“敬”三字疏解阐发祭礼的精神,他憎厌祭吊之礼,只求以一炉一水,一茶一果,便召来受者之享。

解析:B项,“宝玉因藕官的一席话„合了己意‟而设词救之”不合文意,原文写宝玉与藕官的对话

(“宝玉听了这一席话,合了己意”)是在“设词救之”之后;C项,因果关系表述不当,原文是“(理)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基本关系的必要性,却是不能一概消除的——否则结果是混乱、争夺、欺凌、吞噬……”,是条件关系,并非因果关系;E项,“他憎厌祭吊之礼”不合文意。答案:AD 11.下列有关“情”与“理”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5分)A.面对“理”与“情”,儒者少讲“情”,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情”需要“理”的节制,“情”需要社会化、伦理化和道德化。

B.“无情的仁爱之心”说法不能成立,因为仁以“情”为内主,实际上也不会有“纯理性”的“仁德”这种观念行为。

C.《红楼梦》第58回回目“茜纱窗真情揆痴理”,将“情”和“理”平列,但情是“真情”,理是“痴理”,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

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含有情与理和谐一体,万物皆然的思想。解析:C项,“可知本回内容重情废理”不合文意。“痴理”并非无理,而是“合理合礼”之意。答案:C 12.从全文看,“理”字有哪几重意思?(6分)参考答案:①汉字的“理”,本是从“玉”而作,本义是石的纹理之美;②引申义为层次、条理、秩序以至规矩、规律等;③人类社会中的“理”是指协调众人关系的组织法则、管理规定、道德观念等;④宋明理学中的“理”是指与“情”相对的、压抑遏制人性美的封建礼教等内容。13.作者不同意说《红楼梦》是一部以“情”反“理”的作品,依据是什么?(8分)参考答案:①《红楼梦》不废理。如藕官的一番“痴理”,包含了要遵守作为社会规范的“理”。②《红楼梦》不反礼。如宝玉认为行为要合乎孔子的遗训,为祭亡者烧纸是“异端”,是“非礼”的。

四、作文(50分)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右面是一幅名为“愚公新难”的漫画,画的是愚公及子孙四人,愚公一手握话筒,一手拨号码,脑海中始终盘旋着那句话。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本次作文的图画材料是一幅漫画,名为“愚公新难”,画面有愚公及其子孙共四人,愚公一手握着话筒,一手拨电话号码,脑海中盘旋着一个信念“再难打也不怕,反正我死了还有我儿子,儿子死了还有我孙子……”,像当年搬走太行、王屋两座大山一般非要打通电话不可,决心之大溢于言表;儿孙们一个个排着队、叉着腰,充分做好随时接过父辈班的准备。

材料影射、隐喻或讽刺了某种社会现象,学生需要对材料所影射、隐喻、讽刺的现象发表见解。根据题目要求,考生可以选择图画的寓意、标题或人物的举止神态等不同角度切入构思作文。

以下作文立意可视为切合题意:

一、从图画的寓意角度

1.“再难打也不怕”:下情上达的公民意识可贵。

2.“打通电话需几代人完成”:①政府、领导应关注民生,提高办事效率;②要让政府与老百姓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③听取民声应落到实处,而不能光有“摆设”。

二、从画面标题的角度

1.从“愚公遇到新难题”角度:社会不断变化,难题就会不断出现,前进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

2.从“愚公遇到新难题怎么办”角度:①学会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新的发展;②新难题,新思维;③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能丢;④新时代也要继承优良的传统。

三、从愚公言行举止的角度

1.只要有恒心,有耐心,有毅力,任何难题都可解决。

2.当一种方法解决不了问题时,就要寻找新的方法,否则难题将永远无法解决。3.既要有“愚公式”的坚韧,又要有科学的头脑。4.通讯设备的落后,制约着人们的有效沟通。

无论选择怎样的角度,只要文章能根据画面及其寓意展开合理联想,并能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就属于切合题意;若离开画面构思则属偏离题意;若有扣画面联想,但寓意理解不很准确,则属于基本符合题意;若扣住画面寓意展开联想,而文章部分内容却游离了寓意,则属于符合题意。例文:

从“愚公新难”说起

漫画《愚公新难》中愚公为打通电话而让子孙上阵的“锲而不舍”精神乍看让人捧腹。然而掩卷细思,却发觉到作者辛辣的嘲讽之意。何解?如此需要“传宗接代”地拨号的电话自然不是为了给亲友拜年,而是投诉电话。但对方却千呼万唤不予应一事,实际上凸显了投诉者的无奈与政府监管的缺失。

“愚公需要爷孙接替打电话”一事固然夸张,但却是我们生活的常见问题。君不见交通局长、市长乃至省长热线虽开通了不少,却是雷声大雨点小。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前,曾有不少受害消费者致电三鹿、消费者协会乃至质检部门反映问题,到最后却不了了之。直到新西兰股东忍无可忍向国家报告,举国哗然的“毒奶粉”事件才浮出水面。求助热线的目的本在于给人排忧解难,而非面子工程。一味对“愚公”们反映的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到最后只会酿成大祸。

当然,在企望企业、政府自身改进服务的同时,“愚公”们也可不必发挥移山精神。透过向媒体、信访乃至当面向负责人进行咨询也不失为好办法。2009年3月,广州城管部门开展两次取缔乱摆卖行动,结果却均不理想。其后城管部门别出心裁开展咨询活动,通过数日沟通后,乱摆卖现象却大为好转。其实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难,关键在“沟通”二字,愚公一家若能通过各种途径,相信必能解决问题。

“愚公电话打不通”的现象的确值得我们反思,行政部门少数不作为现象的确让人心忧。无论是“愚公”们用何种方法,最后都要取决于有关部门的态度与落实质量。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为纳税人或消费者承担责任。通过舆论监督、上级督导来推动其职责的落实是必须的。“愚公”们可以不移山,也可以不打电话,但有关部门决不能放弃监督的权利!从“愚公移山”到“愚公打电话”,反映的是人们对政府的行动的期盼。要知道“愚公打电话”之类的做法本身便是对政府的信任。政府、企业等也能借此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倘若相关部门继续自欺欺人,社会的倒退也会成为必然。

愿“愚公”们不会再拨不通电话!

第三篇:【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科学小品单元综合检测 粤教版必修3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5分,每小题5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洪峰即将过境,当地政府已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面对即将到来的洪峰,市民们却

,从他们身上感受不到一点紧张和恐惧。

(2)“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梦想

。中国人民将在自己圆梦的过程中,推动亚洲各国人民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

(3)导演把身边的事编写成剧本,把发生在各行各业的典型事例

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为群众贡献精彩的文艺节目,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A.安之若素

息息相关

栩栩如生 B.安之若素

休戚相关

活灵活现 C.安如泰山

休戚相关

栩栩如生 D.安如泰山

息息相关

活灵活现

解析: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安如泰山:形容安稳牢固,不可动摇。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栩栩如生:艺术形象的描述、刻画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答案:D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解析:A项,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的主要原因”。C项,语序不当,把“最初”移到“因五十年前”之后。D项,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的状况”。答案:B 3.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 , ,。

,。

①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②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④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 ⑤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

⑥也是从以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 A.⑤①④⑥③②

B.②③④⑥⑤① C.⑥④⑤③②① D.⑥④①⑤②③

解析:该语段主题是对低碳经济的诠释;对低碳经济下定义之后,接着是说明其所涉及的范围及所具有的意义,由此可判定⑤①④排列与前文具有逻辑关联,由⑥的“也是”可判定⑥③②内容是对⑤①④的进一步补充说明。答案:A

二、阅读理解(42分,每小题7分)(一)(2015·课标全国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解析:A项,“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错,原文中的表述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即承认“艺术品的接受”是美学问题,只是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答案:A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解析:“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与“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答案: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解析:“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是建立在“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这里所说的“误读”并不是“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而是在文本规定的范围和方向之内,读者按照自己的方式对作品做出的理解。答案: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涨工资与幸福感

徐 贲

①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涨工资一般是发生在物价上涨之后的。如果涨工资增进幸福感,那么物价上涨就是破坏幸福感。网上有人写道:“昨天去西单地下广场的那个豆花庄吃小吃,以前10块钱一碗的凉面竟然涨到了13块钱一碗,鸭血粉丝汤也涨到了7块钱一碗,可是那量却一点也没多。我旁边一个满头华发的老太太端着一碗豆花喃喃自语,怎么什么都涨价啊,前儿吃还7块钱呢。”

②首先,谁涨了工资便意味着他的购买力得到提高,购买力与满足人的基本欲望直接相关。满足欲望正是一般人对“幸福”最本能的理解。这种推理带给人的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幸福幻觉。由于公共信息的缺失,一般老百姓很难弄清涨工资和涨物价之间真正的消长关系。

③其次,谁涨了工资都会觉得自己有“运气”,而这种感觉比多买一碗凉面或鸭血粉丝汤更能让人觉得幸福。心理学家考斯米德斯和托比指出,“幸福来自某种意外的好事”。涨 工资便是这样一种被视为“运气”的意外的好事。涨工资并非人人都涨或一样地涨,有的人涨,有的人不涨,有的涨得多,有的涨得少。这是有幸涨工资者觉得幸福的一个主要原因。“运气好”不只是自己觉得幸运,还会受到别人的羡慕。心理学家列尔里说,“受到别人羡慕和赞扬特别能让人觉得幸福”。涨了工资的会觉得非常骄傲、光荣,在别人的羡慕和妒忌中享受到一种幸福感和优越感。

④但是这种幸福感是极为脆弱的,并不能持久。那往往不过是一种“比下有余”的暂时的心理满足,因为它随时都在被“比上不足”的不幸福感所抵消。就算是大家羡慕的公务员,工资涨在别人前面,但与某些“国企”人士一比(更不要说富豪大款们了),便觉得自己十分寒碜和委屈。他们仍然属于那些不能不为大蒜、大葱、凉面、豆花和猪肉涨价操心的人群。

⑤涨工资的幸福感是收入带来的幸福感的一个部分。许多研究都发现,对于幸福感来说,收入是一个相对的因素。当人的生活基本欲望得到满足,且有了相当程度的保证时,收入对于幸福感的提高作用就会大大减弱。人们常说的“钱买不来幸福”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当然也有那种钱越多越贪婪的变态的幸福)。那些因涨工资而觉得幸福的绝大多数人,他们的基本欲望满足还没有达到“钱买不来幸福”的程度。对他们来说,收入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需要,柴米油盐、子女的教育、医疗、房贷等。因此无论他们自己觉得如何幸福,他们其实并不生活在哪怕还只是物质性的幸福之中。

⑥美国的“加图研究所”有一项研究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待经济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必须同时考虑到大的制度环境。“社会公正”要比只是“碰运气”的涨工资更能带来具有普遍意义、真实意义的幸福感。该研究还指出,前东欧国家人民的收入在当时不能算低,但人民的幸福感却比不上一些虽然贫穷但却相对政治自由、人民可以批评不公正分配制度的国家。

⑦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格里萨尔指出,幸福是包含价值目标的,因此,人们追求幸福的行为有时会显得是在降低自己的幸福。例如,有人觉得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来得幸福(慈善捐款便是如此)。这种幸福是一种独立、自由选择的幸福。自由是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不只是支配收入和金钱的自由,还包括运用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的自由。

⑧注重价值观是“德行伦理”思考幸福的特点。幸福不只是感到满足或快乐的情绪,更是一种关于“好生活”的理念。好生活的“好”是用“幸福”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亚里士多德觉得幸福或者好生活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进行中的生活方式,一种以德行为目的的行为,“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许多人“以生活享受为满足”,更有许多人过着一种“明显奴性的生活,然而,却显得很是幸福”。

⑨20世纪后期出现了一些对幸福进行计量统计的“幸福经济学”。例如,有的用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指标,发现虽然富国比穷国的幸福度要高,但当人均值达到1.5万美元后,平均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便几乎不再发生影响。中国人均收入远低于这个水平(至少对普通老百姓是如此),这成为涨工资特别能提升幸福感的一个原因。在收入之外,还有许多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如免于焦虑和恐惧,人身、未来或食品安全有保障,有干净的环境、良好的医疗条件,政治权利、社会福利得到保障等。当人们感觉到这些因素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成为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时,涨工资便成为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惠”。于是,它提升幸福感的作用也就带有讽刺性,这表现得特别明显和重要了。

(选自2014年21期《读者》)7.下列关于“幸福感”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涨工资总会给人们带来幸福感,哪怕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心理满足,随时都有可能被“比上不足”的不幸福感所抵消。

B.人们常说的“钱买不来幸福”,是指当收入能够保证满足人们的生活基本欲望时,收入就不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了。C.幸福是完全符合德行的,而以满足生活享受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合乎德行,因而很难带给人们真正的幸福感。

D.根据“幸福经济学理论,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越高,那么人们的幸福感就越高。

解析:A项,以偏概全;B项,原文是“收入对于幸福感的提高作用就会大大减弱”;D项,原文是“当人均值达到1.5万美元后,平均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便几乎不再发生影响”。答案:C 8.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引出话题,第②③两段指出涨工资会提高购买力,会使人觉得自己有“运气”,因而涨工资者在主观上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B.第④段承接上文,指出涨工资带来的幸福感是脆弱的;第⑤段进一步指出,因涨工资觉得幸福的人,其实没有生活在幸福中。

C.第⑥段从美国相关研究指出,看待幸福,不仅要看经济收入,还要考虑到大的制度环境;第⑦⑧两段进一步阐明幸福的深刻内涵。

D.第⑨段指出,由于中国人均收入不够高,而且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其他诸多因素又不在掌控之中,因而涨工资特别能提升幸福感。

解析:B项,以偏概全,原文是“那些因涨工资而觉得幸福的绝大多数人”。答案:B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涨工资意味着购买力提高,而购买力的提高能增强满足欲望的能力,这使人们觉得幸福,但物价上涨却削弱了这种幸福感。

B.涨工资者觉得幸福是因为涨工资并非人人都涨或一样地涨,有人没涨,有人涨得比自己少,觉得涨工资是一件意外的好事。

C.有人慈善捐款,把钱花在别人身上,这种追求幸福的行为并没有降低自己的幸福;相反,这是一种独立、自由选择的幸福。

D.“碰运气”的涨工资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往往是脆弱的,而“社会公正”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则更具有普遍意义、真实意义。

解析:B项,涨工资是意外的好事,“这是有幸涨工资者觉得幸福的一个主要原因”,并非全部原因。答案:B

三、表达交流(13分)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7字。(4分)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①

,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②

。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③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解析:①处是假设,内容与“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相关联。②处上文是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应该填写对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的态度。③处根据上文“只有”,这里应填写“而没有”,再根据下文的“强弱”“大小”确定内容。

参考答案:①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 ②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 ③而无高低优劣之分

11.近代西方社会发展史表明,数学活动的中心(数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突出成就)在地理上总是与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发达的中心大致吻合。请根据以下图表所示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处缺少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洁,语意连贯。(6分)

从15世纪开始,数学活动的中心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又返移欧洲,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中心的转移而在欧洲不同国家之间转移。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等人在天文计算的成就标志着数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意大利;这个活动中心A

;B

数学活动中心。

解析:图表中三个时期、三个地点分别对应当时的文学成就,文段也有三句话分别予以阐释,三句话的关键词都是“活动中心”,根据关键词的不同位置,选用不同的句式表达。

参考答案:A随着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转移到了英国,它的标志是牛顿对微积分的研究及牛顿学派的学术成就 B其后,受18世纪大革命的影响,加上蒙日对微分几何的贡献和蒙日学派的研究成果,法国成为

12.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超过15字。(3分)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极小。

解析:本题为概括题,要先找出概括的区域——“我国大陆海区„„10次地震海啸”,再划分层次,即这一区域从哪几方面陈述的,然后选择最为精当的概括词或短语作答。参考答案:①海区特点;②地质构造;③历史记载。

四、作文(50分)1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某史学博士: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某诗人: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某学者: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某全国政协委员:《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以上讨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写作提示:材料先给出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再交代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的讨论。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碎片化阅读”现象展开自己的思考就在范围之内。

(1)碎片化阅读产生原因分析。科技进步、阅读载体的变化、人们的浮躁求快心理„„(2)表达对碎片化阅读现象的褒贬态度。碎片化阅读是一种阅读的方式。碎片化阅读太浅,不够深度。(3)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

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地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

催生“标题党”“头条控”等;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真相;看了大量的信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不利于学术研究;会造成一代人的浅薄盲从„„

(4)碎片化时代,该怎么做? 各种客户端等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碎片化时代更考验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的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不盲从„„ 例文:

碎片化阅读与破碎的个体

易恺诚

如果说有什么文化比不阅读的文化更糟糕的话,那就是当下社会流行的碎片化阅读文化。在铺天盖地的讯息流的冲击下,完整的、深入的、包含分析阐释工作的“深阅读”,正在逐渐被浮光掠影的浅阅读取代。

当深思熟虑、严肃理性沦为鸡零狗碎、东拼西凑的碎片时,阅读的本质便发生了扭曲。而这,是阅读的悲哀,更是文化的悲哀、个人的悲哀。

碎片化阅读暴露了时代文化生活破碎残缺的问题。真正的阅读是不可复制的个人体验,它能带给人精神的触动与心灵的升华。萨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阅读体验:我在书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又在书里重新开始我的生命。完整、深入、全神贯注的阅读,才能直抵灵魂最深处。而碎片化的阅读,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早晚刷几条励志微博,公交车上用眼一瞥今日新闻,下班后用电子书“秒杀”网络小说——我们将阅读时间分解,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填充,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下挤出一点精力享用一碗速成的心灵鸡汤。但是我们却忘了鸡汤虽好,却不管饱。碎阅读,难以带给人内心的震撼与哲思的洗礼,更遑论精神境界的提升。

碎片化阅读不仅反映出破碎的生活,更折射出个体精神碎片化的困境。碎片化的,难道仅仅是阅读吗?我们的社会结构是破碎的,利益关系维系的社会,粗暴地将人沦为原子化的个体,自私的信息攫取大行其道,我们的生存语境是破碎的,无力理解长篇巨著和深邃哲理,对功利与平等的渴望令人奋不顾身投身于成功学的罗网。我们的文化审美是破碎的,教授为官、文坛出位,种种文化怪象陋习不断跌破公众对学术与文艺的认知底线,文化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碎片化的中国阅读,背后是一条完整的碎片链条:社会碎片化、人文碎片化、精神碎片化,最终个体分崩离析,成为碎片化时代的链条上的一个牺牲品。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警告人类:我们将毁于自己所热爱的东西。碎片化的阅读正是碎片化了我们。社会风气浮躁,群众理性缺失,功利主义盛行,道德底线瓦解,价值体系崩溃——碎片化阅读现象是对阅读现状的警示,更应为时代文化的失落与精神文明的失陷敲响警钟。

我不希望预言成真:“我们真正感到悲哀的,不是因为不会笑与不会思考,而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笑与为什么不再思考。”碎片化阅读,会让我们不再思考么?

第四篇:第二单元《议论文》教案(粤教版必修4)

高考资源网——提供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发布高考信息题

本站投稿专用信箱:ks5u@163.com,来信请注明投稿,一经采纳,待遇从优

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揣摩,获得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或文化观念。

2、通过课堂讨论,认识作者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掌握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学习论证技巧。

3、通过写作、演讲、辩论赛等方式,训练学生通过文字和口头表达形式发表见解和主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本单元是议论文单元。教学重点应放在了解和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方面。

【活动建议】

1、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就身边的某一热点话题,提出观点,搜集有关材料、提出论证。

2、出一期《社会自由谈》的专刊或墙报。

3、观看一场电视辩论赛,学习辩手如何组织材料,旁征博引从而进行立论和反驳。

4、组织一次辩论对抗赛。可以就某一观点组织正反双方模拟电视辩论赛的方式进行辩论。

【教学安排】

基本阅读:《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1课时,《拿来主义》2课时,《善良》1课时;拓展阅读2课时,写作实践及辩论赛3课时。

【课文教学】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分析现实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品味本文形象而严谨的论证语言。

3、联系学生的切身感受,增进学生对中国=的感情。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我们伟大的党已经走过了83年的历程,已经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6800多万名党员。他们是来自不同行业的优秀=员,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名字已经或将要铭刻在几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今天,让这些留存在心底的永不褪色的记忆再次涌动我们的激情。

你知道有哪些优秀=员的名字吗?

在这里我们给大家准备了几个优秀=员的资料,大家看看他们是谁:播放焦裕录、孔繁森、周恩来、任长霞、胡锦涛事迹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是他们,不断擦亮“=员”这四个大字;是他们,一次次触动我们的灵魂;是他们,时刻激励我们奋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胡锦涛书记的讲话《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二)教学环节

1、写作背景(略)

2、重点字词(略)

3、整体感知课文

从议论文结构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1)根据议论文结构特点,给本文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分层的理由。

共6页 第1页

(2)本文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阐述的?

(3)文章结尾有没有得出什么结论?

4、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后练习一、二。

明确:

(1)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由和依据是: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同时还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课文紧扣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地提出为什么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然后具体阐述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以抗击“非典”的实例加以体现,最后得出结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2)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的。第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第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第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在概括地提出要求后,文章对要求的具体做法展开阐述。

5、梳理文章脉络:

提出:我党奋斗的最高目的证明用我党的历史证明

是“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及落脚点

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落实到领导干部思想和行动中

落实到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中

总结: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具体的各项工作中。

阅读课本第41页的知识短文《能言善辩有玄机》,并结合课文讲解如何运用例证和引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论证技巧。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比喻论证,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设想

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3、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四、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呢?毛泽东制定过这样的方针: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关于这个问题,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也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写下《拿来主义》一文。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一种原则或主张)

(三)简介背景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曰。“九•一八”事变之后,曰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应正确看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四)分析1—7节

提问:

1、作者如何表述“拿来主义”的?

明确: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明确: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3、分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提问:

(1)我们送去了哪些东西?

明确:文章列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反动=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2)鲁迅对这种送去的行为是如何看待的?

讲述“礼尚往来”的含义

(3)如果这样的一味送下去,会有什么后果?作者是如何表述的?

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

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论述=反动=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曰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小结:A.归纳结构层次: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因为第二层:只是送去,必论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总结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五)分析8——10节

由比喻论证过渡到对下面的分析

(1)拿来的具体方式如何?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述的。

明确:占有、挑选

(2)思考:请找出与这五种喻体相对应的本体?并说说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对待这五种事物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喻体本体态度

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吸收

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和“糟粕”互现批判地吸收

烟枪和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留一部分作反面教材,绝大部分清除 姨太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秽的东西坚决抛弃

(3)生齐读,再次体会。

(六)延伸训练

结合本课所学内容,以“窗”为喻,就“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谈谈你的看法。附板书:

闭关主义占有

拿来主义

送去主义挑选

送来主义

《善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王蒙及其善良哲学,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培养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略)

(二)写作背景和意义

经历了十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王蒙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三)文本分析

1、梳理文章脉络:

导入善良话题

批驳对善良的错误理解

善良的力量与凶恶对比

善良的力量善良的本质

呼唤善良

2、重点分析

(1)分析第三、四段写作技巧。

作者重在批驳那些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以及由此产生的错误看法。作者为了达到目的,不断提出疑问,层层展开进行反驳,充分揭露了持错误观点者想法的荒谬,特别是反问句的使用,使文章更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分析作者在第三、四段连用五个问句的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并分析其作用。

(4)找出课文中“善良”与“凶恶”的对比并谈一谈对比在论证中的作用。

课后拓展:让学生谈谈有没有因为善良而被欺骗的时候,请大家说说对善良的看法。推荐阅读:王蒙《我的处世哲学》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情节设计。

2、学习例证法。

二、教学设想:合理进行教材整合,《〈红楼梦〉的情节波澜》安排于第三单元的《宝玉挨打》后,文学鉴赏应建立在对文学作品较深的理解基础上。

三、教学步骤

1、请学生简述课文《宝玉挨打》的情节,使学生明确“宝玉挨打”的原因及过程。

2、本文探讨曹雪芹安排情节波澜的经验,作者认为《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总特点是什么?

明确: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

3、细读课文,说说 “宝玉挨打”情节设计有什么特点?具体由哪几方面进行阐述?请简述这几方面的观点。

明确:“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层层铺垫,推举高潮。

具体由三方面阐述:

(1)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有社会的必然性;有情节的必然性)

(2)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情节波澜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举上去)

(3)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4、请找出文中运用例证的文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引述例子的,并想想有哪些写作经验值得学习。

四、课后作业:阅读《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抄检大观园”,对比“抄检大观园”与“宝玉挨打”两篇文章,试着说一说“抄检大观园”一文在情节设计上还有什么突出特点?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提高理论类随笔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自觉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自觉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能力。

三、教学方法:自由讨论法 启发探究法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讨论:看图片后请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你认为断臂维纳斯这个雕塑美不美?说明理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三)提出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她美,而且美在失去双臂――她为了如此秀美动人,必须失去双臂。(此时可顺带介绍作者清冈卓行)

(四)合作探究:为什么作者认为短臂维纳斯是美的?

提示:

1、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审美对象的自身客观条件是她美的基础)

2、缺失的双臂孕育着多种可能性,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有限的部分的缺失为审美体验提供无限的空间,为她换来无比美妙的整体美)

3、缺失的是双臂。(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五)理论小结:审美对象在审美过程中完成,审美活动不是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建构的过程。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又是无限的和不确定的。审美对象正是在由实向虚的转化中生成,其实和我国古典美学中“言有尽而意无穷”“虚实相生”不谋而和,可见这是一条审美规律。

(六)课堂活动:如果以“维纳斯的断臂不应复原”为辩题举行辩论会,你站在正方还是反方?请你根据你的立场,设计一段辩词。

(七)作业:是不是只有残缺才美?一具完好无损的雕像不美吗?到底怎么理解这种现象?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八)推荐阅读:

1、朱光潜《谈美书简》

2、宗白华《美学散步》

第五篇: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单元导语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单元导语

必修一

第一单元 认识自我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做?„„在人的一生中,这些也许是伴随终身的叩问。尽管人们不断地重提古希腊特尔斐神庙里镌刻的“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但自古至今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仍然微乎其微。也许,人是大自然中最为伟大的秘密,是最为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小宇宙”,因而,“认识自我”也是世上最大的难题。许多人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而无所作为或走了弯路;也有许多人因为能正确认识自我而在艰难曲折中走向辉煌。

第二单元 传记

人,是一本“大书”,是一本用心灵、情感、行为写就的有血有肉的“大书”。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重要文体。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传记却可以世代相传,长久地留存传主的生命印迹,让人领略大千世界中的七彩人生。从传记中,你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同时,通过阅读传记,你还可以寻回那逝去的岁月云烟,或感受到那沉重的历史沧桑„„

在本单元,我们将通过传记的学习,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体会传主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熟悉传记文体的特点,学会写传记文。

第三单元 散文(1)

在文学世界中,有一片极自由、极舒展的天地。一方荷塘,一缕月光,一片云霞,一个梦境,一堵断垣,一件故人遗物,一封远方来信„„都可能拨动你心 1 灵的琴弦,引发你这样那样的联想和感悟,唤起你对宇宙人生或多或少的情趣和沉思。当你以自由潇洒、美丽动人的文笔写下这一切时,就有了散文。

散文是多种多样的,本单元的散文,有以叙事为主的,有以写景为主的,也有以抒发内心情思为主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去,走进现代散文这片天地,一起来领略它的魅力,并从中陶冶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深化我们对人生的认识,掌握散文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咏唱,是心灵对现实的应答。中国是诗的国度,两千多年前,我们就拥有《诗经》和《楚辞》这样熠熠生辉、流芳千古的诗歌总集。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在汉代,又产生了以“乐府歌辞”及“古诗”为代表的诗歌。魏晋南北朝是五言诗鼎盛的时期。唐代“近体诗”形成以前的各类格律比较自由的诗歌,通常被称为“古体诗”。

在本单元,我们将一起走进古体诗的艺术王国,一起领略古体诗的诗情画意,体悟古代诗人的心灵世界。无论是倾听屈原悲愤的吟唱,还是体味陶渊明复归自然的乐趣,都必将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提升我们鉴赏古体诗的水。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体验情感

情感是什么?有人说,情感像空气,无论你想什么、做什么它总是伴随着你;有人说,情感像火焰,它是你强烈追求自己目标的原动力。

人的情感何其丰富: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爱国之情„„

人的情感又何其多样:有的单纯,有的复杂;有的浅淡,有的深厚;有的真挚,有的虚假;有的健康,有的扭曲„„

情感不可预约,也不能回避。然而,在成长过程中,有些情感我们充满期待,有些情感我们却害怕面对。

情感是内在的,同时情感又是需要表露、需要倾诉、需要分享的。因此,许 多时候,我们都在细细体味别人的情感,又在苦苦寻找词语将情感表达出来。

让我们通过本单元的活动,探讨情感问题,深入地认识情感、体验情感,进而更加尊重情感、珍惜情感,更好地表达自己丰富、独特的情感。

第二单元 诗歌

中国一直拥有着极为丰富的古代诗歌遗产。“五四”以后出现了新诗,从此,中国进入了诗歌的新时代。新诗以白话入诗,更为现代人表达情感开辟了自由的空间。新诗歌颂人的觉醒、民族的振兴,特别重视民族情感与个人情感的抒写。

新诗流行后,传统的诗词仍为人们所喜爱,更有人在创作中旧瓶装新酒,运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赋予崭新的内容,这类诗仍保持着相当强的生命力。外国诗歌的翻译和介绍,为我们开启了另一扇诗国之门。

我们将通过本单元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感悟诗情诗意,认识现代诗歌的特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

第三单元 散文(2)

散文世界的智性光芒,照亮我们的心灵,带给我们丰盈的快乐。又一次涉猎这片天地时,让我们一起来关注其中的议论散文,去领略心灵自由探胜的奇趣。

这些议论散文主要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形成的论点可谓一家之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在题材上,无论是国家大事、个人生活,还是山川草木、鸟兽鱼虫等等,都可斐然成篇;在行文上,或信笔写来,情趣盎然;或娓娓而叙,如灯下谈心;或铺陈譬喻,直指心灵。

本单元所选的议论散文,或以智性见长,或以幽默娱人或以深刻示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也来试试,去发现,去感悟,把自己的见解阐述出来。

第四单元 文言文(1)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文言文的世界是那样的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古人或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或面临大江东去思考人文关怀,或因万物性灵触发宇宙情思,或向心爱的人倾诉衷肠,或尽情驰骋思绪追求心灵的逍遥境界,3 或遭逢不同的人生境遇而彰显情志的可贵,都充分展现了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识记与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揣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体会骈散相宜的结构之美,提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我们将领略到古代散文的独特魅力。

必修三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

我们从自然中走来,在自然的怀抱中长大。人类在自然界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人类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自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索着这些问题。

本单元我们将开展一次感悟自然的探究学习活动。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倾听大自然,欣赏自然世界的千姿百态,感受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探寻人类文明在自然中的足迹,思索人类与自然亲密而微妙的关系。

通过本单元活动,让我们学习观察自然、欣赏自然,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诗意情怀,提高感受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掌握多种描写技巧,学习用游记体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

第二单元 科学小品

科学改变了并且还在继续改变着世界。科学拓展了空间,让人类一步步地从陆地走向海洋,走向太空;科学延伸了时间,让人类延长了寿命,加快了前进的步伐。科学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与我们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

本单元课文,或介绍奇妙的自然现象,或探索神奇的生命奥秘,或演绎数学的发展轨迹,或畅谈信息科技的前景,或审视化学药品的危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世界的丰富和科学智慧的光辉。在写作手法上,课文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或旁征博引,说古道今,或巧用比喻与拟人,或穿插抒情与议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读来饶有趣味。

学习本单元,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世界,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第三单元 小说(1)

本单元学习短篇小说。因为短小,短篇小说能够更迅速地把握时代脉搏,更直接地贴近现实生活;因为短小,短篇小说往往截取横断面来表现生活,以局部透视整体,于瞬间凝炼永恒,以简单显出丰富;因为短小,短篇小说常常精心构思,细心雕琢,让有限的艺术空间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风貌。

本单元课文取材广泛,风格各异,或冷峻地描写病态社会中的不幸人们,或幽默地叙述小人物的梦想与追求,或诗意地抒写战争中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或敏锐地捕捉时代变迁中的喜悦与希望„„为我们创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可感可触的艺术世界。

学习本单元,要用心体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领略作品语言的独特魅力,去触摸小说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去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提高欣赏短篇小说的能力,并尝试微型小说的写作。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它们共同涵养了我们民族的了我们的性格与情趣,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唐诗继承和完善了五言、七言古体诗,创造了律师与绝句这两种格律诗体,扩大了诗的表现力,佳作纷呈,名家辈出,把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了极致。宋词把词从依附于音乐的唱词发展为独立文体,进而提升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出现了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成就卓著,再创古典诗歌的艺术高峰。元曲题材广泛,揭露现实深刻,语言通俗,形式活泼,风格清新,在古典诗歌艺苑中独放异彩。

本单元学习唐代以来的古典诗歌,要反复吟诵,熟读背诵,展开联想与想像,探究诗歌的意境,并初步了解古典诗歌格律常识,欣赏诗词曲的语言美、音韵美,从而提升自己的艺术品味。

必修四

第一单元 关注社会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社会。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家”。人与社会相依相伴,维系始终。社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关注中进步、发展,人也在关注和建设社会的过程中长大、成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往今来,多少学子,身在课堂,心系社会;多少仁人志士,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我们年轻人,一样应该拥有关注社会、直面众生的胸怀。

本单元将通过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的活动,去认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激发我们的社会热情,培养人文关怀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习写议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与同学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习速读的方法,培养快速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单元 议论文

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等同的,多姿多彩的社会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生动课堂。本单元的议论文,正是作者们在社会课堂中实践的收获。他们或思索日常生活蕴藏的丰富含义,或追问心灵迷惘的原因,或探究国家发展的方略,或找寻美的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构成的动态社会,牵动着作者敏感的神经和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用理性的分析和热烈的情感来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对人类文明进程的体察。

议论文是人们用以发表见解的文体。优秀的议论文,是理性思维鲜丽的花朵。在这一单元,我们涉足议论文的领地,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揣摩,在获取正确人生观、道德观或文化观念的启示的同时,掌握好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进一步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提高论证技巧。

第三单元 小说(2)

小说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在小说里,我们不但能读到引人入胜的故事,看到栩栩如生的形象,还能领略到万千世态、斑斓人生和复杂的情怀。

小说是人类心灵的一面独特的镜子。小说家擅长揭示人类隐蔽、复杂的心理。在生活中,人的内心活动是微妙难言的。在小说里,我们可以沿着作者设计的深幽曲径走进人物的心灵,感受体验那丰富的情感世界。

小说是作者人生经验的艺术表现。读小说,可以帮助我们读懂人生这部大书,获得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阅读本单元的中长篇小说,我们要学会鉴赏其中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掌握小说的特征,学习书评的写作。同时,尝试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研究的能力。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先贤不仅以其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实践着他们关怀人生、关注社会的人生理想,而且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写下了精彩深刻的策论警句,表现了丰富的民族智慧,积聚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本单元将通过学习与解读古代优秀的议论文,领悟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与古代大师们的对话,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濡养成重视道德修养、追求崇高理想的品格;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价值,学会用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在批判性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掌握文言实词古今词义的异同与变化以及常见文言句式的用法;同时,通过背诵经典名篇,进一步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必修五

第一单元 走进经济

我们每天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学习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人类开展经济活动就成为一种必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要花钱“买点什么”,不知不觉就参与了市场买卖的活动,在消费中“走近经济”。然而,我们在花钱的时候是否想过:为什么“钱”会从兽皮、贝壳、铁块、纸币演变为各种各样符 7 号化电子化了的“卡”?这种演变反映出当今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与过去有哪些不同?

要想了解市场经济活动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复杂关系,可以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和所掌握的语文技能,选定一个与自己、家庭或社区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课题,以“走近经济”为平台,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学习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形式,增长经济知识,并通过阅读、交流、研讨、写作、展示、评议等活动,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提高实用文的写作能力,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二单元 新闻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每天都或多或少地接触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这些新闻媒体每天都会通过消息、通讯、图片等形式报道丰富多彩的社会信息,给大众打开一个个了解外部世界的“视窗”。通过这些“视窗”人们可以视通万里,神游中外,开阔视野,增广见闻,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阅读新闻要善于捕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重要信息,关注这些事件和信息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它们对社会生活将会产生哪些影响,思考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从容应对。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将会获得更多的生活智慧。

请同学们一起进入新闻“视窗”,了解新闻的特点,了解新闻的特点,了解新闻制作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和程序,学习新闻采访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学习新闻写作。

第三单元 戏剧

戏剧和电影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反映社会的风云变幻、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活的酸甜苦辣、生命的价值意义„„

戏剧和电影的剧本主要是为演员表演而创作的。剧本中的人物要写得能够让演员在舞台上扮演,剧本所写的故事要能够让演员在舞台上演出。剧本通过演员的表演与观众进行审美的交流,给观众带来审美的乐趣。

剧本是一剧之本,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让我们将目光投入本单元的剧本,了解戏剧和电影通过行动和个性化的语言来组织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现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生活等基本特征,了解戏剧和电影剧本的文体写作形式,在阅读中比较古今中外戏剧艺术的异同,提高欣赏戏剧、电影艺术的水平。然后,一起粉墨登场乐一回。

第四单元 文言文(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个文的国度。

古人作文不仅仅注重表现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邃,而且非常重视文章的实际应用。他们或记录历史人物的辉煌与耻辱,或叙述人生的悲欢与离合,或抒写游览名山大川的感悟与体会,或交流治学作文的经验与教训,或考察人事的得与失,或探索事理的是与非,或探讨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这些实用性文章,同样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古文作家的写作个性和审美追求,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文要今读,学会运用现代意识去评价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和评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综合运用现代的文体知识去领悟古代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从语言的认知进入到写作艺术的鉴赏,在思辨和妙悟中享受创造性阅读的快乐。

下载【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综合训练 粤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议论文单元综合训练 粤教版必修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默写训练

    2021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理解性默写押宝卷(高二语文)《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孔子在《论语·......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新闻教案 粤教版必修5[大全5篇]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新闻教案 单元教学总体设计一、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目标:热爱民族脊梁,培养进取精神。 2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闻写作常识,提高新闻读写速......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粤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设计[精选合集]

    第二单元 新闻 单元要求:一.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形成。 二.学习本单元的各种写作手法。 三.把握每篇文章的思想和内容,学习阅读通讯报道的方法。单元分析:本单元主要是新闻性......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全集

    必修4 第一单元 关注社会 1、时评两篇 学习目标 1 、了解时评的写作特点和艺术特色; 2 、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行文结构、思路,评价作者关注的社会现象,领会并学习时评......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17宋词四首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3

    17 宋词四首 一、夯基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尊还酹江月(酒杯) .B.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 .C.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损害) .D.凭谁问,廉颇老......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锦瑟》学案 粤教版必修3(模版)

    《锦瑟》学案 知识目标: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 能力目标: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悲剧特点对比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臵人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