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对策

时间:2019-05-14 12:5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对策》。

第一篇: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诸环节趋于全球一体化,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在全球建立起规范的经济行为和运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

(2)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

(4)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程度上的落后。我们应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避其不利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继续保持稳步快速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6.2%,成为了世界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作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中国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1.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应建立政府指导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走向和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适时提出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2.完善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我们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配套的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构建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3.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坚持以WTO的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以国际贸易惯例为参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有关法律法规,完善进出口商品的经营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4.研究和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我国要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间的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方式由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向以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为主的体现高科技特点的集约型经济方式转变;同时大力支持民族产业,发挥已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

5.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6.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自1993年欧盟一体化内部大市场建立以来,为其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和数千亿的财富收入,并有效地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较快,目前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在商谈的自由贸易区还有9个(邢军,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近期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08级社工三班

张洪

20085664 4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赵惠东

目录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3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4

(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4

(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

(四)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5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5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6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稳定带来的挑战。....................................................6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策略。...........................................................7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7

(二)加强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和快速融入国际市场。................................................8

(三)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8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它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同时它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它给我国国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同时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和我国政治稳定提出了挑战。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这种趋势下,我国也必须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强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经济法制改革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策略。

全球化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动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革命,这为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二是生产关系和制度,资本为了获取更大、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综合起来说,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就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搞好了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搞不好则会遭到挫折和损害。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20 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我们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这种开放的联系成功地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应该说首先是利于我们,是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吸取国外经济及发展的好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和利用技术、资金等国际资源,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素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的,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实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同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包括各种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条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科技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经济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而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越搞越穷。我国要使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必须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事实上,在对外开放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质量显著提高,对外经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

改革既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又要与国际接轨,遵守国际规则和惯例。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解决原有经济体制僵化封闭的弊端入手的,经过放权让利、全面改革、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等几个阶段后,现在进入了解决棘手问题的攻坚阶段,所以一些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对我国的贸易加以封锁和限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要按世界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遵守国际规则、惯例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各国发展正常的贸易关系,从国际规则的遵守中获得利益。因此,在改革的攻坚阶段,一定要解决改革中积攒下来的棘手问题。

另外,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外在压力,也会变成改革的内在动力,因为这种压力有助于我们实现政企分开,机构精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深化改革,完成改革攻坚阶段的任务是个良好的机遇。

(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较为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也可称之为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只要发达国家不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而采取保护主义的强硬政策,不对贸易自由设置阻碍,只要能够建立起资本流动的合理规定──保护生产性投资,预防如投机之类的负面影响,那么,经济全球化完全有可能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除了有赖于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变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竞争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此外,在贸易保护的条件下,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可以享受到许多来自政府政策上的优惠,实际上进行的是不平等竞争,使国内企业对提高自身素质缺乏紧迫感。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相互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必然带来国外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大量涌入,从而对我国国内同类商品和服务行业带来冲击。为了把这种冲击减至最低程度,政府、行业和企业都要抓紧时间,做好充分准备,利用世贸组织允许的过渡期,实现结构优化和素质提高。

(四)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能够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搞市场经济,我们还缺乏经验,这就要通过对外开放,在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和接触中,考察和总结各国活生生的实践,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上各种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各种市场经济模式的利弊得失,从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可以借鉴和选择的经验。8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体制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今天,我们已经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等同于社会制度的思想束缚,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应当向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有用的知识和经验,汲取别国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但是我们不允许也没有必要从传统的市场经济开始,沿着西方资本主义老路慢慢地发展到现代文明、有序的市场经济。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贸易和投资不断自由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想在一国范围内保持我国经济的自给自足已经不可能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处于世界经济的普遍联系之中。我国的原材料、技术、劳动力和市场的供求状况都有国际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国民经济干预权的削弱正在成为普遍现象。同时,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种冲击对一些产业来讲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此外,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竞争优势等都使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巨大的压力。虽然中国的轿车工业可以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保护的时间也只有五年左右,充其量十年。那些规模小、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将难以生存。汽车工业进入大规模资产重组将是大势所趋。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的互相依赖空前加强,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有紧密联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世界各国陷入失衡和危机的境地。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有个最好的例证。这就要求我国务必提高经济管理智能,防范经济波动和金融风险的发生。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较为灵活的汇率安排是减轻失衡和外部冲击的有效手段。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经济组织的挑战,一是跨国公司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对诸多的贸易、投资等问题,哪个国家也无力单独解决,不得不求助于国际组织。这就使国际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意味着原来主权国家部分经济管理权利的消失或转变。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稳定带来的挑战。

政治稳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稳定的威胁和挑战加大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为西方的干预主义提供了很多的借口。美国一直奉行干预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美国更以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为借口,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子干涉别国内政。美国的一些政客和学者宣称,在冷战后的世界里,国家内政与国际问题之间的区别一直在减少,推广民主、对付动荡及非人道主义、建立集体安全是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的三项内容。美国必须帮助那些“没有能力保护本国少数民族、种族和宗教的政府”履行其职责。北约就是以民族问题为借口,对南斯拉夫动武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许多民族和宗教问题,还有诸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等需要处理,如 果解决方法失当,就有可能成为西方干涉我国内政的借口。

2.为西方的经济政治化倾向提供了方便。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集团出于对抗的需要,为了笼络住盟友,将政治问题经济化,竞相对集团内部的成员实施经济援助。如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和日本进行大量的援助和贷款,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苏联也用同样的办法使一些东欧国家与它靠近。冷战结束后,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剧,经济成为最大的政治。发展中国家把经济的发展作为政治成功的标准,发达国家把经济问题政治化,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比如,西方国家为了制止波黑战乱,通过安理会对南斯拉夫实施经济禁运;为了消除伊拉克的军事和政治威胁,迟迟不解除对伊的经济制裁。在与中国的关系上,多年来西方更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压迫中国就范。1989年中国发生政治**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经济制裁。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西方文化日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霸权化的趋向。西方意识形态正有计划有步骤的侵入我国,一些有害的文化价值观念也随着经济交往的频繁愈来愈多地被输入我国。这些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极其严重地动摇着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策略。

应从总体上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不能也不应有任何的动摇。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继续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我们决不能采取消极退缩的做法,而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此,在这里,我们的策略关注点也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网络化是当今全球化四大潮头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的运用,将使世界进入一个信息革命时代。如今,国际互联网络已扩大到155个国家和地区,它使几万亿美元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业务片刻之间就能在国际间完成,这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加速了经济全球化高潮的到来。

(二)加强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和快速融入国际市场。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对外开放的体制环境发生变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政策性开放变为体制性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是全球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规则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各国必须遵守的规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

(三)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应注意将以下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固然要借助于全球化而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尽可能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力求实现某种程度的“跨越式”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增强经济发展的坚韧性上下功夫,要认识到我们得要面对的压力和冲击力会是很大的,只有依靠坚韧的努力,才能站稳脚跟,才能以此为基础而寻求发展,寻求“跨越”。这两个方面应该是一致的和统一的。21世纪,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将会更加激烈,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还很脆弱;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的优势有限,信息化整体水平还很低; 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我国也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实,正视差距,直面困难,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从差距和困难中找到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 2 ]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 ]李勇军。全球化浪潮———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抉择[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第三篇: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张庆松

最近据报道,欧盟官员曾宣布,中国将会在今年夏季加入国际贸易组织。随着加入WTO的时间接近,中国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决策已经成为定论。因此,人们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也将由中国是否和何时加入WTO,转向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弊端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提出一些看法。全文共12500字。

一、WTO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曾几何时,人们还在担心中国会不会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倒退。自从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以后,这种忧虑已经烟消云散。中国政府加入WTO的努力表明了,改革开放将不会再倒退。人们(特别是关心中国的人),反而开始担心中国的经济开放是否已经走得太快了。过去一两年里,有一些文章指出WTO将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他们主张,中国应该暂缓加入。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WTO对中国是利大于弊,所以应该加入,而且要快加入。就在这两派激烈争论的时候,中国的WTO谈判仍在继续而且即将成功,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就出现了一个理论落后于决策的局面,也就是说,海外的一些评论家们的眼光是落后于形势发展的。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必定有自己的道理。从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表现看,中国政府领导人对经济大形势的分析观察能力和把握控制能力是可以令人信任的。所以,应该相信,中国加入WTO的决策是经过分析并判定WTO是利大于弊的。在这种情况下,再讨论WTO该不该加入的问题就已经落后于形势,是浪费时间。

反对WTO论者的缺点就是光看到WTO会带来的冲击,但是却没有看到WTO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继续,是改革开放政策迈上的一个新台阶,而且从长远来说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经途径。WTO将会把中国经济带向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经济必须的道

路。从发展的角度看,WTO利益再多,冲击再大,其影响力也不过十多年而已。经济全球化才是未来更长远的目标,因此具有更大的意义。WTO只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小步。而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才会是中国将来长久面对的冲击和挑战。

智者高瞻远瞩。理论研究也要超前才能形成指导性作用。既然中国政府已经做出加入WTO的决策,那么理论研究就应该超越是否加入的层次,而应该进行超前性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就应该把WTO的冲击以及对策,作为要解决的主要目标。如果要把研究推展到更超前,更远的范围,就应该把视野超越WTO这十多年内的冲击,而以“经济全球化”这一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趋势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对WTO的研究应该放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题目下进行。

实际上,人们对WTO的担心还是源自对“经济全球化”的担心。由于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的疑虑,反感和敌视,才使得一些人对中国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存有担心,怀疑和恐惧。只有当人们对经济全球化这一经济远景建立信心和信任后,像WTO这样的短期问题才不会造成太大的抵制或混乱。

所以,本文要探讨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以及中国可能采取的对策。

二、中国学者的关注

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中国学者已经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转载香港《信报》题为“中国学者应对‘经济全球化’新观点”的文章,详细地列举了中国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批评和疑虑。现把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摘要如下:

中共中央理论权威刊物《求是》半月刊今年第一期在署名“本刊课题组”的文章中,提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全球化”的新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产物。特别是在20世纪8、90年代之交,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消除了壁垒的情况下,经济

全球化迅速发展成为一种举世瞩目的汹涌潮流。

截至1999年年底,全世界有六万多家跨国公司,其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至60%,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交换,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变成它们廉价资源的供应站、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正所谓“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

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南北发展差距愈来愈大。北方发达国家富者愈富,南方发展中国家贫者愈贫。全世界有13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日平均生活费不足1美元。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和出口市场份额的82%,而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仅分别拥有14%和18%。有关统计资料显示,40年前,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均收入,是30比1,而今已上升到74比1;20年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最不发展国家仅20有余,而今却增加到48个。

学者们还指出,尤其美国总是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经济发展。中国至今未能加入世贸,都与虽同意中国入世却仍在背后作梗的美国有关。是以不能盲目乐观。与利相比,弊的方面亦即挑战的情形显得更为复杂。国际资本主义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和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尤其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诸如在经济、科技“援助”中附加政治条件,通过基金会之类的“民间组织”收买和培植颠覆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敌对分子,输出资本时附带兜售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等等。

中国的年轻经济学者指出,这就是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来保障经济全球化。这种国际资本主义主导经济的战略,对发展中的中国构成严重威胁。

三、应付挑战,趋利避害

在列出上述弊端的同时,上述文章也透露出了中国学者在这个问题上体现出了辩证的思维方式和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是令人可喜的现象。

文章指出,中国年轻的经济学者认为,诚然入世对中国有负面影响,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应当权衡入世的利弊,以便趋利避害。中国入世,有利于吸引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例如对外经济贸易方面,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使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99年中国出口总额达3606亿3000万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4%。近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额中,靠外贸拉动的部分约占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每年占四分之一左右的增长是靠外贸实现的。(这一部分并不完全准确,去年的增长基本是靠内需拉动。外贸的拉动效应微乎其微)。

这些年青学者指出,对经济全球化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盲从;既不能全面拒斥,也不宜全面迎合。也就是说,既不能说经济全球化为洪水猛兽,也不要随波逐流,去“傍美国这个大款”。中国虽然落后,但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经济,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比较雄厚。中国虽然落后,但具有一百多年反对外来侵略、五十多年自立自强、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这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这就决定中国在全球经济化的浪潮中可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掌握发展主动权。

年轻经济学者指出,既不回避也不盲从,以豪迈的姿态勇敢地杀入经济全球化大潮,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相信中国这个历史悠久,潜力无穷的泱泱大国,既能吸纳百川,又能化掉一切污泥浊水。

这些年青学者的思路是对的,态度也是正确的。经济全球化既然是未来的必然趋势,那么因为困难和挑战就退缩不前是不正确的态度。勇敢地面对挑战,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用高明的方法来趋利避害,这才是正确的指导方针。

四、需要深层次分析

要想避害,首先就必须要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害”。经济全球化既是机会,也到处布满了陷阱。一不留神,就会掉入陷阱。而一旦发生重大的错误,可能就会对经济造成严重的伤害。所以,中国的决策者们需要了解经济全球化在哪里和有什么样的陷阱。只有有了一个清楚的“地图”,描绘出了陷阱的所在,才能够事先采取对策,予以避免。中国有那么多学者,只要好好地组织,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是能够研究的很透彻的。

从上述文章看,中国国内学者对经济全球化弊端有了一些认识,但是还非常不完全,对一些关系还不是分析得很清楚。所以,有必要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从上面文章中可以归纳出,中国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认识是这样的一段话:“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本主义通过不平等交换,把广大发展中国家变成它们廉价资源的供应站、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对象和推销剩余产品的市场。正所谓“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这就是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来保障经济全球化。这种国际资本主义主导经济的战略,对发展中的中国构成严重威胁。”

总起来说,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最根本的威胁就是“不平等交换”使得发展中国家沦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廉价资源供应站和剩余产品的市场。而所谓的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只是用来保障经济全球化的。

笔者认为,这种对经济全球化弊端的分析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还远远不止于此,而且政治和意识在经济全球化中起得也绝对不仅仅是“保障经济全球化”的功能。仅仅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来看,上述的结论也是不够严密。也就是说,论点的各个组织部份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仔细分析之下,就会遭到质疑。

比如,说资本向全球的扩张会损害不发达国家如中国的利益,这一点如果进行单独地分析就会产生问题。如果资本的扩张和输入是不利于不发达国家,那么为什么各国还千方百计地要吸引“外资”呢?说先进的技术导致不平等交换,从而损害了不发达国家的利益,也有问题。辩解的人就可以回答说,经济全球化是自由地进行的。科技不发达的国家可以通过加快科技的发展来改变这种局面,市场是通过竞争得来的。而且科技产品向不发达国家推销,也使得那里的人民可以接触世界的先进科技。所以,从这两个方面看,经济全球化是同样有利于不发达国家的。既然如此,那么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只是用来保障经济全球化,有什么错呢?又怎么会损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呢?

所以,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还应该进行更完整,更精密的分析。比如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伤害仅仅是“不平等交换吗”?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真的只是用来保障经济全球化吗?这后一种观点尤其值得讨论。它未免太过乐观,不符合历史事实。对这个问题如果不看清楚的话,后果是危险的。因此,必须要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出现的每一种弊端进行认真地分析。是弊端还是挑战,是害还是利,往往也由对应者的思维和策略而互相转化。

五、科技剪刀差不足为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学者把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弊端确定为“不平等交换”。这种不平等交换实际上就是一种剪刀差。过去人们用过工农剪刀差的说法,现在也可以用“科技剪刀差”来描述南北的“不平等交换”。

在这种科技剪刀差经济体制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从发展中国家输入低廉的原材料,经过高科技加工后,再返销给不发达国家,从而赚取高额利润。形成“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发展中国家卖出的是低价原料,但买入的却是高价的科技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是越来越穷,而北方发达国家富者愈富。南北发展差距愈来

愈大。最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对这种状态表达出非常强的反感。世贸组织新一轮谈判也进程缓慢。反对全球化的声浪也日益高涨。

可是,这种不平等交换不见得会是将来最大的冲击和威胁。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国也因为这种不平等交换而吃过亏。比如,中国的出口都是靠的劳力密集性工业,赚取的利润微薄。而发达国家的公司赚取了大量的利润。所以,中国的货币含金量小。比如,中国的军费养几百万兵员没有问题,但是购买高科技武器上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中国的税收对高科技产品的购买力小。

尽管如此,中国的廉价劳力和广大市场却同时也吸引了海外的大量投资。这些投资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也迅速成长,使得中国有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趋势。所以,这种不平等交换从效果上来说,并没有损害中国的利益。它不平等,但是是历史和现实环境所决定的。因此,在特定的环境下就是合理的。

但这不等于说,这种不平等交换可以继续下去。从中国的经济战略角度来看,这种不平等是不能允许永久存在的。而打破这种不平等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提高中国的科技研究发展能力,提高中国的工艺水平,提高中国产品的高科技份量。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了继续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增强中国的科技自主能力,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防能力,发展高科技是必经之道。

在这个领域,中国是不必担心的。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一样,中国具有发展高科技所需要的一切条件。资金不是问题,中国的储蓄率是最高的国家之一。人才不是问题,中国人聪明肯干,每年培养的大学生达数百万人。市场不是问题,中国的13亿人口已经是全球的五分之一。有了这些要素,还怕科技水平提高不了?

现在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是事实。但是这有很久的历史原因。从短期来观察,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科研模式存在许多问题。但是,中国已经走上了市场经

济这一条正确的道路,而且正在由计划经济下的科研模式向市场经济下的模式转变。实际上,中国近年对经济和科研的发展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方向。要素具备,方法正确,假以时日,中国的科研水平肯定可以领先世界。

在这个领域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中国科研水平的进步。某些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阻碍中国的发展,对中国实行高科技禁运。但是,事实表明,这并没有阻挡中国科研水平的进步。而且将来也阻挡不了。这些国家最后会发现,吃亏的是禁运者自己。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市场。只要保住了自己的市场,自己的科研队伍就有了发展和发挥的余地。市场对科研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比如以色列造军火,但是美国不让卖,那军火就销不出去。没有市场,科技再先进都没有用,因为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就不能够产生资金积累循环效应,科研就会失去动力。中国就不一样。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合理手段来保住自己的市场。哪怕不外销,只要保住自己的市场,就是全球五分之一的销售额,就能够最起码在世界上占有立足之地。

所以,在高科技领域,中国未来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发展高科技,和发展什么高科技,也要考虑如何通过合理的方法来为自己的高科技公司保证市场。在这方面可以采用的方式很多,比如反垄断,反倾销,外国公司本土化,产地要求,以世界五分之一的市场为依托建立中国自己独特的标准体系(外国公司的产品必须要改造才能符合中国的要求),等等。

即使在某些科技领域内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中国过去20多年来,采用了以市场换科技的方法,今后还能够使用。而且,在个别技术领域内的落后,不会对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产生冲击。因此,“不平等交换”的问题对一些小国家会有麻烦,但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就不会是大问题。中国应该,而且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在科研水平上迎头赶上,消除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剪刀差”。

六、国际资本是水,载舟也覆舟

与“科技剪刀差”相比较,国际资本的流动才是真正值得让人担心的。古人说,民心似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国际资本也是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而且国际资本特别容易见风起浪,一不留神就容易翻船。所以,中国要经济全球化,就必须对国际资本的特性加以研究并予以防范。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金融风险问题。由于篇幅关系,这里只能举一些主要的问题。

国际资本有多种形式,因此其特征和性质也很不同。所以,对国际资本不能一概而论。那种二元思维论所导致的国际资本好还是不好的问题是不符合现实社会的,也不是正确的思路。从功能上看,国际资本有各种表现形式,所以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也会很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资本,也会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而且这两方面会互相转化。

正是因为国际资本存在着这样一种集好坏于一身的特性,所以就出现上面提到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国际资本是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拓展市场的推动力,是“不平等交换”导致南北差距的肇事者。那么发展中国家应该会反对国际资本。另一方面,从社会现实观察,发展中国家却是在千方百计争取国际资本的流入,尽管一些国家曾经被国际资本整得吃尽了苦头。由于这种矛盾关系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就对国际资本出现欲迎还拒,既希望,又恐惧的两难态度。

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没有办法的。首先要把国际资本分一下类。一种是长期资本,另一种是短期资本。长期资本是低流动性资本,而短期资本是高流动性资本。从对发展中国家接纳国际资本的经验看,中国将来还是应该继续吸引长期资本,严控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动。

中国过去20多年以来,一共吸收了3000多亿的国际资本(其中大部份来自台湾和香港等华人经济区)。至今为止,这些资本的输入的效果是正面的。它们提供了中国需要的发展资金,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而且更让人惊奇的是,还没有出现任何负

面效应。尽管外国公司如摩托罗拉,可口可乐等也通过这些资本赚了钱,但那是应得的。是理想的双方互赢的局面。

但是,在中国崛起前,亚洲的四小龙也曾经吸收过大量的国际资本,而且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也曾经有过外资大量涌入的热气腾腾的局面。但是,近一两年来却是大伤元气。自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的几条小龙还有马泰等国至今还没有恢复过来。这些国家没有中国那么幸运。究其根源,还是国际资本造的孽。近些年来,国际上出现对冲基金这一股怪异的资本力量,其特点是快速移动,大肆炒作,寻求短期获利。对冲基金利用各国的金融衍生工具为渠道,通过突然袭击的方式,造成短期的利差,然后获利了结。受到对冲基金攻击的国家,金融市场秩序混乱,人心不稳,外资大量流出,导致百业萧条,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等到股市落底以后,外国资本又进场拣便宜货。这就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最直接根源。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同亚洲一起陷入危机呢?这同中国的制度有关系。中国还没有向外国开放金融市场,所以国际资本无法冲击中国。而且,中国当时虽然吸收了1000多亿的国际资本,但是这些都是产业性的长期资本,无法在短期内流动的。所以,不会象其他亚洲国家那样容易受短期资本的冲击。长期资本要想抽出被投资国,往往不是获利了结,而是亏本了结。象日本,在80年代大举扩张,在美国买了大批房地产(属于长期资本),到了90年代后,日本陷入衰退,于是纷纷卖美国的房地产。美国的买家压低价钱,原来买进时一亿多的大楼,卖出时只要到3000多万。

由此分析,投资到产业部门的长期资本是有利于当地的稳定和发展的。而短期资本往往是冷面杀手,应该加以提防。对短期资本的提防应该成为经济全球化风险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政府应该采取的对策也很多,比如对金融衍生投资工具要慎重,这往往是国际炒家的攻击重点;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建立各种指标监控;控制企业对外短期借贷,采取措

施防止资金外流等等。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滋就指出过,经济全球化下防止资金外流是关健。在金融问题上,一定要求稳。

好的是,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同国际资本炒家交过手,并取得成功。1998年香港一役,国际大炒手索罗斯大败亏输,元气大伤。国际对冲基金也收敛了很多。但是,以后的日子还很长,新的金融危机和挑战还会出现。也许哪一天会出现王罗斯,李罗斯。而且,对金融资本市场的许多业务也不能完全交给外国的公司。比如信用评级,公司上市,证卷业务,外汇买卖等等,不能掌握在外资手里。一定要实行以我为主,保护金融主权。另外,中国已经从香港引进了一些金融高手。这将会有助于中国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稳定。

七、经济全球化的政治风险

在解决金融风险问题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风险就上了台面。这种风险不但来源于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还有来自发达国家政治全球化的压力。中国的学者们认识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在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但是他们把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的目的说成是为了“保障经济全球化”,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如果仅仅如此,那就不必担心了,因为中国已经决定要走向这个目标。但是,问题在于,政治全球化还有更复杂,更深层的动机。

毫无疑问,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将会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目标。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需要政治全球化来推动,更不需要保障。在不同政治制度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可以达成的。世贸组织成立运作已经很多年了,在现在的国际政治状况下,还不是运作正常?在这个世界上,同美国政治制度不一样的国家并不是只有中国,还有许多国家,它们同美国的贸易还不是正常往来?所以,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各国的政治制度都要成为一个样。

事实上,一个模样的政治制度不见得是好事。多样化的制度才显得丰富多彩,才会形成

合作又竞争的局面。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时,亚洲各国抵挡不住危机的袭击,货币纷纷贬职。中国就成了最后一道防线。中国一退,亚洲的局势将不堪设想。但是,中国坚持不让货币贬值,并且有效地做到了这个承诺。如果不是中国在宏观经济上实行有效的控制,那98年的危机肯定不会那么快就收场。

这个事例说明了,不一样也有不一样的好处。美国过去相信一元文化,到1960年代以后,才接受多元文化的思维。现代的美国人普遍承认多元文化是美国的活力和优势之一。但是,奇怪的是,美国的政治家们可以容忍国内的多元化,却容不得国际上的多元化。这种现象导致了一些观察家们认为,美国在国内推行民主,在国际上却实行“专制”。

而且,政治全球化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全球一致性的。就拿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吧,在这些国家内部本身也存在着不同的政治制度。许多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皇权、王权和帝权,还在继续实行半封建半民主的君主立宪制。人们应该感到奇怪,既然发达国家要搞政治全球化,为什么不先在自身做起呢?为什么总是把矛头对准发展中国家,对他们吹毛求疵呢?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盟友里面,有些根本就是完全地道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是却从来没有看到发达国家对这些盟友提出“政治全球化”的要求。这不是奇怪吗?

这种有选择性使用“政治全球化”的现象,只能令人对这个口号背后动机的怀疑。从历史经验看,这个口号也确实是常常被用来保持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的。在政治全球化的口号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和分离势力被跳动,被支持,甚至被武装。于是这些国家一个个发生**,从而导致经济危机,然后发达国家再以援助的方式进入,从而掌握经济主导权。也就是说,当经济竞争行不通时,政治手段就成了一个选择。而结果,就是南北差距的拉大。

对这样的政治风险,中国必须要有事先全面和仔细的考虑。不必害怕,也不能大意。只

要应对得当,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风险是完全可以化解的。在这方面,新加坡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八、肥鸡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防安全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要求对国防安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重点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经济建设同国防建设的关系如何摆正。最近发生的关于所谓“自废武功”的讨论,证明了这样一个工作的必要性。

之所以提出重新研究新经济同国防建设的关系,是因为现在中国国内有一种流行的但是不正确的看法,这就是“军备恐惧论”。军备恐惧论可以说是冷战的后遗症。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继续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才能安全。而且,如果增加军备,一方面会排挤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会刺激其他国家,导致“中国威胁论”,甚至引发军备竞赛。一旦被卷入军备竞赛,那就会重蹈前苏联的复辙,会拖垮中国的经济。按照这种观点,中国最好还是保持低姿态,甚至对那些可能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事件也不要反应,任其自然,靠世界上道义的力量来保证中国的国家安全。

这种军备恐惧论强调经济发展的优先性,这是正确的。但是,它也有缺点,那就是把经济发展同军备发展完全对立起来,将两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完全互相排斥的。这就走到了与过去冷战时期唯军备论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唯经济论。

唯经济论是19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主导思想。邓小平提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军备要服从于经济发展的大局。这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完全正确的。当时中国刚经过多年的政治**,经济生产能力落后。因此通过

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但是,不要忘记,邓小平当年敢于压军备,重经济,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他准确地预见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暂时打不起来,中国会有20年的和平时间。正好可以用这段宝贵 的时间来暂时放慢军备建设,全力发展经济。请注意,他预测的是20年。

现在,20年已经过去了。放眼天下,看看中国,就可以发现,国际国内的形势都已经变化了。我们就需要面对新形势,提出将来的新方针。

看看国际形势,人们只能怀疑中国是否还会像过去那样,还有20年的和平时间。相信没有人敢做出这样的预测。笔者认为,按照目前的态势,中国能够有多长的和平时间,不是由经济多发达来决定,而是由中国的军事威慑力有多可靠来决定。中国的军事威慑力越强,中国能够得到和平建设的时间就越长。也就是说,由于周边安全形势的恶化,将会使得中国不得不采取军备与经济并重的战略。

周边形势的恶化是比较明了的。中国的台湾岛对大陆的敌意未改,台独的威胁还没有消除,台湾岛的军备也有向攻击性发展的倾向。南海问题,菲律宾狐假虎威,不断向大路挑衅。南亚有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竞赛,东边,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更远处,还有强国虎视眈眈。另外还有分裂国土的势力在活动。可以说,如果不是中国近些年还明智地保持了相当的战略威慑力量,台独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老实。

有人会说,经济都要全球化了,战争恐怕是不会发生了。这种对经济全球化的看法是太天真了。要知道,经济全球化并不会防止战争,甚至会成为引发战争的因素。比如,我们设想这样一种状况,某个国家经济发达,人民富有,但是军备松懈。而另一个国家,经济低迷,但是军备非常强大。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必然的是经济发达但军备松弛的国家遭军备强大的国家入侵并因无力抵抗而灭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经济全球化情况下也不例外。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间,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小公司经营良好,手中握有太多的现金,就会成为那些规模庞大,但因经营不善而缺乏现金的大企业垂涎的对象。后者于是采用各种手段来吞并这个小企业,企图得到它的现金。为此有时会采取恶性吞并的手段。这有个

名词叫“恶性收购”(hostile takeover)。每年这样的情况都会发生。

经济发达但是军备松弛的国家,要比经济落后但军备相对整齐的国家更危险。因为,在其他人的眼里,前者是垂手可得的肥鸡,后者是食之无味的鸡肋。

另外,也不能指望其他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会公平地竞争。公平竞争只有在一个国内市场中建立了法制权威后才有可能。但是,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现在还不存在这样的公正的权威。现代国际关系中只认强权。而强权会在自己面临不利的经济竞争形势时,采用非经济的手段来削弱对方,从而相对地增强自己的竞争力。现代国际资本的流动,往往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当一个国家军备不强,面临入侵的危险时,国际资本会快速逃离。到时候,不要动手,风声一紧,经济混乱马上就出现。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

所以,经济全球化更需要强大的国防,而不是松弛的军备。既不能成肥鸡,也不可当鸡肋。最好当刺猬,肥的流油,却又浑身带刺,无人敢碰。

九、经济建设与军备建设的辩证关系

军备恐惧论者除了忽视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之外,也犯了一个把增强军备同军备竞赛划等号的错误。他们以为,中国一旦增强军备,就会落进前苏联掉进的无止境军备竞赛的陷阱。但是,这个假设并不成立。

首先要了解,军备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前苏联实行的是全球争霸战略,因此谋求的是压倒性的军备优势。对方有1000枚导弹,苏联就把自己的加到1001枚或者更多,总要比对方多。这叫全面优势军备,至少是对等军备。

但是,中国谋求的只是国土安全,只要自保就可以了。中国不需要压倒性的或者对等的军备,而需要对应型的军备,完全视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不会陷入无休止的竞赛。由于中国这一有限的目标,所以就不需要全面性地发展,而是针对威胁者的弱点,使用中国“四两拨千斤”的高明智慧,发展不对称军备,倚重自己的一些撒手锏。这样的策略是斗智不

斗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国古代典籍中以弱胜强的范例数不胜数,这些将有助于中国制定新的军备建设方针。

其次,经济体制也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已经在联合早报发表的“中国如何应对导弹防御系统”一文和《时局评论周刊》第6期中阐述过,所以在此不再重复。

从正面的角度来考虑,适当的军备建设有利于提升科技水平。由于军备建设需要特别高精尖的武器研究,所以往往会刺激科研人员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研究的方向感和责任感,也容易取得重大的突破。这将有利于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正如中国学者张召忠先生指出的,美国的NMD其实也有这个意图。

适当的军备建设提高武器研制和装备水平后,也会增加军备出口的机会。这一点不必多言。

适当的军备建设在增强国防能力后,也会导致民众和企业资本的安定感。这将有利于保持国内资金不外流,而且还有利于吸引外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军备衰弱,导致外敌入侵或内部**的时候,资金就会外流,经济就会衰退。所以,只有强大的国防,才能为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安全环境。

那么,中国未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同军备建设的关系呢?下面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方针。

第一、要明确自己的军备建设目标。也就是说,以国土安全为目的。

第二、确认适当程度的军备建设,以满足国土安全的需要。

第三、用巧,用智,四两拨千斤,不对称战略,以弱胜强。

第四、大力发展民用高科技公司,既能够提高武器装备的科技水平,也提高财政税收的科技购买力。

第五、通过军用科研和民用科研交叉研究的方式,使得军民双赢。

第六、大力发展市场经济,民营经济,使得经济发展产生自发动力。

第七、政企分开,使经济摆脱对政府的依赖。

第八、调整国防工业,使其吸收民间商业资本,增加其实力。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摘 要: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对世界各国都是有利有弊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它,在充分的利用其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本文主要就经济全球化的弊端简要地予以评价,并探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应采取的对策。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早在150年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其震撼世界、震撼历史的《共产党宣言》中就已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都变成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

历史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论断。因为当年的“世界性”,现在已“全球化”了。事实上自20世纪晚期随着冷战告终,“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最时髦的议题。“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有人从生产力运动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也有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利用科技进步,借自由化之名,行控制世界经济之实,使发达国家越来越富,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和各地间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多了国际投机,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实力不同,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将得利最多,而发展中国家所得甚少。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借助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这四个载体,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真正的地球村。使得全球公司、各国企业、经济和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起点是不同的,再加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由于国际经济组织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操纵,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则“理所当然”的由发达国家制定。因而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便更加“理所当然”的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而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具有一定的中长期利益,但在近期或较长的时间内是很少或很难受益的,甚至可能受到很大的损害和冲击。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功过是非,国内外理论界和舆论界的争议可谓是泾渭分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全球化是件好事,我们可更加富有,可以过上更美好的日子,可以周游世界享受生活。”但另外许多经济学家则持怀疑态度。他们指出,“如果全球化真的那么好,那国际经济为什么如此混乱?”1998年3月,江泽民同志已指出:“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问题的关键是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全球化'趋势,既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这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主流观点同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我国而言,全球化为我国经济更快地发展带来机遇,但同样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浪潮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承受着全球背景的巨大压力,甚至已经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因素。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控股与技术垄断,对我国产业安全、升级甚至国家总体经济安全构成威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使国有企业长期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二是部分国内市场已经被跨国公司控制,如日化中的洗涤用品、手机、饮料等;三是合资合作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尽管外债规模总体上尚未达到警戒水平,但其增长速度及结构问题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一是多头对外举债招致规模失控;二是外债使用效益不理想造成偿债风险;三是债务消费化倾向;四是“三资”企业外债缺乏有效监测,特别是“隐性外债”问题严重。

第三,在我国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外贸结构和外资结构不尽合理,防御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能力不强。这次的金融海啸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部分企业倒闭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3 应对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策略。

以上这些问题为中国深入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并争取更平等的地位设置了障碍,甚至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有些问题会成为深不可测的陷阱。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通过抵制全球化来消除这些问题呢?事实证明这种消极的抵抗是没有用的。因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是发展不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认真研究战略对策,趋利避害,降低、化解风险,迎接挑战。

第一,继续巩固和完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我们要适应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让位于国际投资的潮流,协调好对政策以及国内有关经济管理政策,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为利用外资服务。实施对外经济关系的多元化,即除继续保持发展与日本、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外,再普遍发展与各大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

第二,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大力度搞好国有企业和金融体制等一系列改革,构建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法规体制和政策体系,真正让市场来发挥配置资源的中心作用,使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向有序、法制化的轨道。

第三,大力持久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实现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依托型的经济增长,加强人口质量投资和科技投资,努力改善基础性产业的薄弱性。更有深远意义的是,要痛下工夫培育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精神的新型劳动者队伍,这就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制度建设,使广大民众发展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争取世界经济规则制定权,以保证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维护经济利益和安全。加快推进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力争在APEC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培植可能的地区性经济组织,特别是以海峡两岸和港澳为主体的华人经济圈。

第五,尽快取消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特殊优惠政策即“超国民待遇”,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同时尽快造就一批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企业、大集团。对外开放总体程度应当与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力相适应,充分考虑民族工业对国际竞争压力的承受能力,绝不能危及民族工业的生存,不能损害民族工业自主发展能力。

全球化是趋势,全球化是潮流,面对它不能胆怯。邓小平早就指出:“世界发生大转折,这就是机遇。”江总书记也说:“大转折就是大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如何规避风险关键在于客观、全面地剖析全球化本身。既要看到它的利,也要看到它的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好的一面,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从而在全球化浪潮中屹立不倒。

第五篇: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浅论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国家应该加快国内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经济体制 对外贸易 科技 人才 跨国公司

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柄“双刃剑”,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任何一个国家既无法反对,又无法回避,惟一的办法是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检验。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既是严峻挑战,更是巨大机遇。墨西哥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就是一个例证。10年前,墨西哥经济是典型封闭式的,1994年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之后,大量的美国企业进入墨西哥。墨西哥经济却并没有成为美国的,附庸,反而呈现出自主发展的巨大活力。1999年其出口额达到了1200亿美元,在世界的排名从签约前的第26位上升到第8位。在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后,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各国又该如何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

(一)加快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的步伐,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

首先,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

划和指导。具体说来,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

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积极扶植本国的支柱产业,通过WTO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因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灵活的贸易政策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以增强综合竞争力。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21世纪的全球竞争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素,如

科学、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民族经济的保护。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

(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使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无论谴责或者回避它都是没有用的。许多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对策,趋利避害,寻求发展,首先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发展中国家要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包括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科技水平,改革观念和体制,发展对外贸易,积极与国际接轨。针对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一系列冲击和风险,有学者提出建立新的经济金融秩序与制度,防止或降低世界经济金融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冲击,在地区范围内,考虑创建地区性货币基金组织等应对之策。

参考文献

1.白树强.全球竞争论: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竞争理论与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0

2.陈叔红.经济全球化起势下,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刘力.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出路何在.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4.刘力.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

5.孙若彦.经济全球化与墨西哥对外战略转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王述祖.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社.2003

7.张泽慧.周望.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下载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及对策

    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及对策【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是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市场经济的结果,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必然。它有利有弊,人们习惯将其比为“......

    专题:经济全球化

    2012年初中历史专题复习(第二轮) 专题: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及其表现 1、原因: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论金融危机下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最终定稿]

    论金融危机下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其影响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超出预料。......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精神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别:11策划 姓名:杨紫茜 学号:11111322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一种无可抗拒的时代潮流......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全球化的发展,接着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院 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工商管理 姓 名:邹婷 学 号:20141132 指导教师: 苏倩 2014年7月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推荐五篇]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学案

    面对经济全球化导学案沂南一中段永仙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形式、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使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