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林滨滨
浅论中共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
2013秋专升本园林课程进修班/林滨滨/20134801108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明确要求。本文介绍了十八大报告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如何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措施。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新境界,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它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有利于推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关键词:十八大 生态文明 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是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这就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不能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且单独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设为一章内容来论述,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这一举措对于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顺应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1 十八大报告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1.1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十八大精神从思想上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要体现出新的价值观取向。1.2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
十八大精神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一个全新的高度,将其融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这是从本质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孤立的、独立的、片面的。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做好资源环境方面的工作。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在做好资源环境工作的同时,也要在物质、精神文明各个层面,在经济建设各个领域把生态文明原则、生态文明理念以及生态文明目标融入和贯穿其中。1.3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方针
十八大精神将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定为我国现阶段基本国策,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节约优先、坚持保护优先原则,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根本方针和最基本政策。因此在经济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制定其他各项经济政策都应当遵从。在资源的利用以及资源的开发中,节约资源应当放在第一位;在环境保护工作中,预防为主,治理源头放在第一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中,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放在第一位。
1.4 绿色发展、减少污染
十八大精神重点提倡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基本方式和最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经济方式转变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现阶段经济发展中,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强度上要尽可能的减少。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生产、生活、流通过程中的污染,最终实现污染物减量、废弃物再利用以及资源效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必须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学习和生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这就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这一目标。
2.2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成就辉煌。但在经济发展 过程中,实行粗放型增长方式,自然资源受到过度开发,承载力越来越弱,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生态退化;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扩大,民生问题凸显,道德文化领域里出现消极现象。这一切,严重制约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良性循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能有效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有效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2.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全球发展潮流、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客观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由于人类对自然盲目征服、掠夺和破坏,造成自然资源短缺、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倡导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各国纷纷制定政策,采取积极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时期,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将是国际社会长期博弈的焦点和面对的重大挑战。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才能增强我国在国际环境和发展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参与气候变化及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谈判和对话交流的位势,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3.1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恩格斯说,人类在从“敬畏自然”向“征服自然”的转变中,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应吸取传统工业文明负效应的沉痛教训、深刻反思非理性的发展观和生产、生活方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珍惜利用国土资源。3.2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节约资源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节约利用资源,节水、节地、节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降低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的排量,在实现 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提高能源、水、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培育节能低碳产业,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3.3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正确处理“绿”与“富”、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为此,要加大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3.4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一是改革干部评价体系。改变现有的“唯CDP至上”的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单纯的强制性环境约束指标转变为有效衡量生态文明发展的考核标准,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体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三是强化公民生态道德教育,教育人们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蓦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为自然界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提供自然环境、自然条件。4 结语
大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全国生态文明城市的实现需要政府和民众的一起努力和奋斗。作为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以及措施的制定和监督,发挥政府职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经济、法律上支持。另外每位中国公民从自身做起,从今天开始,少开汽车、少使用一次性碗筷、少消费能够产生污染的产品,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相信通过各方的努力,中国的明天会更美丽,“美丽中国”这一梦想将会很快实现。参考文献:
[1] 孙佑海.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推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11-14.[2] 贾永存.以生态文明的力量托起美丽中国[J].学周刊C版,2013(10):80.[3] 姜娟娟,吕蓬,孔祥阳,等.学习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2013(12):92.[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6] 李迅,刘琰.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中国生态城市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上篇)[N].中国建设报,2011-05-30.[7] 孙佑海.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推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1):11-14.[8] 余谋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十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J].桂海论丛,2013(1):20-2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64.[10] 韩风春.多视角、宽领域解读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五位一体”战略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11(9):1-4.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论反腐倡廉
《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反腐倡廉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腐败问题是伴随着国家政权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历史现象。所谓腐败,就是在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或统治集团中,有一部分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为个人牟取私利而不惜损害全社会的利益,直至危及整个国家政权的生存。因此,能否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在政权机构内部蔓延,能否在政权运作中形成一套科学、严密、规范的防腐反腐机制,就成为衡量一个阶级、一个政党是否具有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如今,腐败现象在我国越来越严重,近日,重庆市高官文强被判处了死刑,国美电器老板黄光裕被判入狱,在看到这些消息后我对此进行深思,为何我国的腐败现象如此严重,这些现象,与党的执政能力有何相关?
毫无疑问,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反腐倡廉应是其执政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那么,反复倡廉是什么呢?反腐倡廉亦称“惩腐倡廉”。即反对腐败,倡导廉政,是廉政建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防止权钱交易,提倡廉洁自律,建立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要廉政就必须反腐,而反腐才能廉政,古今中西概莫能外。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反腐倡廉”,尤其在经济体制转换的改革开放的时期,更是把“反腐倡廉”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行动纲领。
如果执政的共产党人听任腐败现象蔓延,就会在执政党和国家机关内部逐渐形成一个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特殊既得利益集团。这种特殊的既得的利益集团一旦形成,什么共产党的宗旨、社会主义的原则通通都会成为他们维护和扩大其私利的“桎梏”,只要他们不肯放弃自己的私利,最终结果只能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政权的性质。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古往今来,莫不是如此。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于谦是仰慕古代正气凛然的仁人志士。国难当头,于谦没有临难退缩、明哲保身,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只要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铁骨铮铮、忠心赤胆的于谦尽管以悲剧告终,但于谦“甘洒热血写春秋”的爱国爱民情怀,却给后世树立了一个楷模和丰碑,给我们铸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之魂。相反,一个国家如果腐败无能,那将是灭国之灾。我国宋代司马迁写过“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英国阿克顿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众所周知,南宋时贪脏受贿、卖官鬻爵的贾似道,明朝时阿谀奉承、卑鄙虚伪的严嵩,清代巧取豪夺聚敛巨财的和珅,这些贪官已经在历史上留下了臭名昭著的一笔,而这些朝代,也因为不治之风,而衰落。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周总理说道。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正因为周总理的洁身自好,才能够带领人民一起建设我们的大好河山。由上可见,反腐倡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同样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早在十月革命前夕,他就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强调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巴黎公社关于“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
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的原则。在苏维埃政权初建时期,他还尝试执行过巴黎公社关于“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而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应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薪金”的原则。他还把“贪污受贿”列为共产党员面前的三大敌人之一,他说:“只要有贪污受贿这种现象,只要有贪污受贿的可能,就谈不上政治。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连搞政治的门径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搞政治,因为一切措施都会落空,不会产生任何结果。在容许贪污受贿和此风盛行的条件下,实施法律只会产生更坏的结果。在这种条件下不能搞任何政治,这里没有搞政治的基本条件。”显而易见,列宁在这里所说的“政治”和“搞政治”,指的是共产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指的是社会主义政权机关的正常运作,指的是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
毛泽东也把防止和反对腐败的问题同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联系在一起。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就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护优良作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不到五年,他就领导全党开展了著名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并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概和胆略,毅然决定枪决已堕落为贪污分子的原我党高级干部刘青山、张子善二人,向全党、全国人民显示了已经掌握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反腐倡廉、永不变质的坚强决心。毛泽东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把能否防止腐败作为我党能否保持政权的重要因素加以强调,也曾发动过多次其初衷在于防止党员干部变质的政治运动。我们看到,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着不少腐败行为。腐败是非常可怕的,它侵蚀一个人的灵魂,文强作为一个掌握着大权的高官,却包庇下属,成为黑势力的保护伞,导致整个重庆市民不聊生,罪恶滋生。黄光裕作为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商人,却操纵股市,非法交易,这种种的一切都对我们这个社会产生了极其坏的影响,那么,怎样反腐倡廉?胡锦涛强调,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抓紧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于个人而言,反腐倡廉要求我们做到廉洁修身。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个人组成的,从个人的层面来讲,修身对防止腐败现象有重要作用。之所以有腐败行为,是因为有腐败心理和思想。心正则行为正,而修身就是帮助人们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芬兰多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每年全国法院受理的行贿案件加起来也不足10起,而且几乎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案。1992年间,芬兰只有25起贿赂罪芬兰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同当地人民严以自律、奉公守法有密切关系。他们把贪污受贿视为卑鄙的盗窃行为,对不劳而获的行为,公民的自律是防止腐败最有效的手段。一般来说,官员手中握有较大权力,更容易出现腐败行为。因此,官员更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说:“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官员能做到廉政清明,上行下效,对社会风气好转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反腐倡廉与党的执政能力密切相关,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应该从现在开始,廉洁修身,反腐倡廉。
第一,我们要时刻告诫自己:懂礼仪,懂道理。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做人要懂得礼仪,要懂得自爱。古人有云:人之贪,性也。人贪婪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因而如果我们没有克制自己的贪念,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的要求,那么我们就会滋生腐败的因子,玷污我们的人格,模糊了我们前进的视线。
第二,我们要时刻保持廉洁自律的行为规范。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重,自律,自醒,排除非分之想,我们要摒弃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权力意志论的人生价值观;我们要不断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增强防腐拒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为马上步入社会,投身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浪潮中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第三,我们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目前大学校园里的校风正在逐渐变质,腐坏。请客繁、花红酒绿烂、考试作弊、论文作假等现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大学这块人生路上的最后一块净土。近年来,有一部分大学生,淡忘了艰苦奋斗作风,贪图享受,试想:如果在大学校园里就产生了这种不和谐、不健康的意识,那么当他们步入社会接触到实实在在的公共权力和利益时,后果又将怎样?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恪守党的宗旨,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始终不渝地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修身,廉政。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是,作为党和国家的接班人,作为振兴中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一代,我们大学生的廉洁修身就有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我们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无论现在还是以后,始终保持廉洁自律,诚实守信,廉洁自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 论互联网+
形 势 与 政 策
学号:班级:姓名:
论“互联网+”
2012年11月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的发言。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
2014年11月,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
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他希望这种生态战略能够被国家采纳,成为国家战略。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从理念的产生,到成为国家竞争力方案,互联网+仅仅经历了不到三年的时间。现在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的点点滴滴。那么,什么是互联网+? 所谓“互联网+”,政府工作报告如此解释:可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让很多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互联网也会像电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给每个行业带来效率的大幅提升。举一些例子,我们常用的QQ,微信,便是“互联网+通信”而得到的即时通信;“互联网+餐饮”便是饿了么、美团;“互联网+批发零售”等于淘宝,“互联网+出行”等于滴滴打车„„等等。
通过上边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互联网+”的大潮下,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生企业也越来越多,那么和传统商业模式相比,“互联网+”有哪些优势?
要想知道“互联网+”有哪些优势,先要明白它到底是干什么的。在大变革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回归到商业的本质来思考问题。企业存在的意义是为用户创造价值,基于这个前提,企业获得收益。
为用户创造价值有两个环节,一个环节叫创造价值,一个环节叫传递价值。举一个例子,美的做出了空调,京东把它卖掉,简单来说,美的是在创造价值,京东是在传递价值,这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运作形式。
再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餐厅。餐厅是创造价值还是传递价值呢?大部分人会认为餐厅是创造价值的,这点没错,但是餐厅就完全是在创造价值吗?它的每个部分都是在创造价值吗?那也不一定。餐厅是典型的“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后面的厨房就是“厂”,前面用来吃饭的十几张桌子就是“店”。其实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后面的厨房,前面的十几张桌子是用来传递价值的。
有一家公司“饿了么”在2015年年初拿到了3.5亿美元的投资,那它干了什么呢?它并不是在自己的中央厨房做好快餐,然后送到你的办公室给你吃,它其实是到你办公室附近的那些餐厅,把食物买来,然后送给你吃。但是,厨房创造价值的属性没有被取代,还是由它们来做饭;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它们是用更高的效率来取代那些传递价值的环节,也就是餐厅的前厅。
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并没没有改变创造价值的环节,它只是一刀一刀的切掉了传递价值的环节,让创造价值者得到了更大的收益。所以互联网其实是用更高效率的手段,砍掉了很多传递价值的环节,让创造价值者直面消费者。
然后又出来一个网站叫起点中文网,有人在起点网上写连载,另外还有一些人在起点网上付费去读这些连载,有人付费有人读就成了像模像样的生意。网络阅读甚至都没有书这个概念了,完全就不需要出版了,这一下就可能把出版社给干掉了。
所以你看互联网到底在干什么?它在一刀一刀切掉那些传递价值环节,让创造价值者发挥他最大的价值。
比如在网上写连载的一个小朋友叫天蚕土豆,据说他去见中国作协的主席,作协主席就问他,小朋友你也写书吗?一年能赚多少稿费啊?天蚕土豆就说我在网上写小说,一年的收入是3000万人民币!
原来出版业给作者的是8%—12%的版税,你买了一本40块钱的书,作者只能拿到大约4块钱,也就是十分之一左右,其他拿不到的90%都是因为中间环节所导致的。所以互联网把传递价值环节一刀一刀减完之后,创造价值者就进入了一个狂欢。
过去的线下经济时代,广告和渠道,把一些二流的产品卖得比另外一些二流的产品更好。互联网没有办法把二流的产品变成一流的产品,但是互联网在大大缩减了广告、渠道等传递价值的环节之后,让一些真正一流的产品可以用最短的距离接触到消费者,让真正一流的产品可以拥有最多的用户,享受最大的价值,这便是“互联网+”的优势。
“互联网+”是一场巨大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我们消费者和被服务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传递价值环节的缩减,给我们带的是更低廉的价格,更优质的生活品质,和更快捷的生活方式。当然,这场变革对传统企业来说,是弊大于利。一场社会的变革,总会伴随着淘汰,我们的社会也将在不断地变革、淘汰中进步。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范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体会
这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十分精彩,使我获益匪浅。
一、关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经济总体运行形势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与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继续下行的压力较大。据测算,如果保持目前的环比增长水平,2011年1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将降至7.5%左右,明显低于合理的潜在增长水平。二是通胀预期并未完全消除。尽管总体价格形势基本保持平稳,但在货币供应增长较快、货币存量较高和工资、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通胀预期仍然居高不下。通胀预期较高加大了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难度,也限制了政策运用空间,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潜力的发挥。三是保持和巩固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的难度较大。由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缺少长效机制,当前调控主要依靠短期和行政措施,现有调控成果并不稳定,存在着反弹的可能。此外,受开发周期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调控对经济增长的一些不利影响也未完全显现。四是结构调整和短期增长的矛盾比较尖锐。由于2009年以来重工业增长明显加快,单位GDP能耗和排放水平有所上升,导致今年特别是下半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任务异常繁重。五是货币信贷增长存在着结构性问题。一方面是货币信贷增长仍处于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资金紧张程度却趋上升。信贷宽松与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存在,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很大。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绩,这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加快,并初步呈现出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涨,许多指标均创近几年新高。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除了某些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有所抬头,还有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如有的地区对加快经济发展的热情很高,对可能引发的经济过热警惕性不够;对加大投资力度研究得多,对启动消费需求考虑得少;对发展城市经济的对策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少;对增加经济总量比较关心,对调整经济结构关注较少;对经济发展态势的正面效应认识充分,对可能产生的负面滞后效应估计不足。这些新的情况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警惕。总之,我们一定要全面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牢固树立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扎实的工作,努力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课题。一年来,对于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新的概括。从诸多社会主义价值中明确核心价值,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鲜明地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我们党对这一重大课题作出的科学回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科学体系。从内容上看,这个体系既全面完整又紧密联系、相互贯通;从特征上看,这个体系充分体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从作用上看,这个体系把我们党倡导并着力推进的主导价值理念提升到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这包括两层含义: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必须以建设为前提,这样才能真正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第二,丰富和完善这一科学体系,也必须以建设为基础,这样才能不断把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推向前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进入新世纪,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各项工作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增强全体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识,在全民族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文化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对世界文明和进步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制度层面的具体体现。
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制定执行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靠教育,也要靠政策和法律法规。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是联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关键性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时,要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执行政策和法律法规时,要使人民群众通过享有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带来的好处,进一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想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主导和被主导。既不能因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简单地排斥社会思想多样化,也不能因为存在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倾向而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关键是进一步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的水平,形成社会思想领域既百花齐放又主旋律鲜明的生动局面。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形势与政策1、2、3、4》课程理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党委宣传部
课程编号:160000-14b,160000-15b,16000-16b,16000-07b 英文名称:Situation and Policy
学时:总计3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20学时,观看专题片、课内讨论、考核12学时
学分:形势与政策1、2、3、4各0.5学分
面向对象:全校本科专业
教材:依据教育部每年春、秋两季颁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由校党委宣传部制定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主要教学参考书目或资料:
1.《时事报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资料手册》(中宣部、教育部编辑)2.《瞭望》、《中国新闻周刊》、《国际资料信息》、《环球时报》等时事报刊.《形势政策教育辅导资料》(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主编)
4.《时事》VCD(教育部指定“形势与政策”课音像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5.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航标灯”思政网站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适时的国内外形势政策教育教学,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理论,科学地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地理解党的现行政策,引导他们自觉地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学习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基本知识,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b本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奋发学习,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重大意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即马克思主义的形势与政策观、本程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论、形势发展变化的规律、政策的产生发展及本质特征等基础知识。
第二,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
第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形势和理解政策的能力,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国家改革与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时代背景,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正确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其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1.国内形势方面:(160000-14b2学时,160000-15b2学时,16000-16b2学时,16000-07b2学时 合计 8学时)
(1)“两会”精神及聚焦的热点。(2)中央全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3)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展望。
(4)学习了解解决我国祖国统一问题的政策走向。
2.国际形势方面:(160000-14b2学时,160000-15b2学时,16000-16b2学时,16000-07b2学时 合计 8学时)
(1)国际政治形势基本格局。主要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主题,多极化发展趋势、全球战略安全形势及经济发展态势
(2)大国关系及其走向:主要了解我国外交政策和根本原则;了解时下中美、中俄、中欧、中日关系及其特点。
(3)国际热点问题。了解热点的形成、我国对待这一热点的态度及其发展趋势。(4)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态势,了解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区域化总体发展格局。
3.结合重要纪念日活动、重大事件进行专题爱国主义教育(160000-14b1学时,160000-15b1学时,16000-16b1学时,16000-07b1学时 合计4学时)
(1)5.12四川汶川大地震(2)2008北京奥运会(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4)建党、建国、建军纪念活动
4.观看专题片(160000-14b2学时,160000-15b2学时,16000-16b2学时,16000-07b2学时 合计 8学时)(1)“两会”精神及聚焦的热点。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展望。(2)中央全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3)国际形势的特点与热点问题。(4)重大事件的纪实与分析
5.课程考核(160000-14b1学时,160000-15b1学时,16000-16b1学时,16000-07b1学时 合计 4学时)
(1)本的国内外大事
(2)对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的分析。
(二)基本要求:
1.通过国内形势的学习教育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和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建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在对国家发展历史进程的了解中,产生荣誉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通过国际形势的学习教育要求学生了解国际形势的新特点、世界重大事件和我国的对外政策。认清国际形势变化的多种因素,目的是认清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了解党和国家采取的对策,从而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化解不利因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3.通过专题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4.通过专题片观看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和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大学生明确社会责任,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以课堂教学专题讲授形式为主,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等多样的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校思政网站“航标灯”开辟形势与政策教育专栏,同时采取报告会、名人讲坛、专题学习等形式。每学年开展“精彩一课”教学评选活动,每学期组织1-2次教学观摩活动。
建立资料库。鉴于本课程没有相对稳定的教材,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教学要求和要点,自编教材和教辅资料,定期订购形势教育音像资料,按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观看。全面收集和编印上级部门和相关渠道来源的信息资料,保证授课时效性。
六.考核方式及考核方法
本课程是考查课,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书面考核和口试、知识答卷和论文写作相结合方式。低年级以形势与政策基本知识答卷为主,高年级以论文写作的形式,结合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和个人的思想实际进行剖析、认识。总成绩采用五级记分制,平时成绩为40%,期末成绩为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纪律、考勤、讨论、作业等。期末考核采用统一开卷考试。
七、说明: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自1987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以来,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课的特点是重要、特殊、难度大,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讲授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理论性与时效性的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下发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以及结合我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每学期由校党委宣传部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组织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
(制定人:邹 颖 审定人: 张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