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关于组织开展大学生“六个一工程”暑假社会调研工作的通知暨2008级社会调研报告(《形
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撰写要求与成绩评定办法
各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
为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渝委发【2010】27号)文件精神,现根据 《中共重庆理工大学委员会重庆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理工委【2011】18号)的要求,我校将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展2011年大学生暑假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关规定[ 《形势与政策》课程第一至第六学期为24学时理论教学(专题教学),第七和第八学期为8学时的实践教学(课程论文)],2008级学生将结合大学生“六个一工程”活动的开展,在夏季学期和暑假,依托“三同三进”、暑期三下乡、专业实习、返乡调查等各种形式积极开展社会调研,认真撰写并按时提交社会调研报告(即完成《形势与政策》 课程论文),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调研活动时间
2011年7月—9月上旬。
二、主要参与对象
2008级学生
三、调研选题参考
1、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调研。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青年大学生应积极进行社会观察,走访红色革命根据地和先进党员代表,学习相关专业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事迹,深刻认识9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切身体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
2、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探究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政策的运行状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水平、农民的社会福利和权益保障实施情况、农民的医疗改革和法制建设等问题,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探索总结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
(1)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农村劳动力输出情况调查及启示。
(3)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4)农村村务公开情况调查。
(5)农村耕地流失状况调查。
(6)和谐社会之和谐乡村状况调查。
(7)农村社会保障现状的调查与探索。
(8)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
(9)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调查。
(10)农村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状况调研。
3、建言献策“十二五”。
总结“十一五”发展经验,把握“十二五”规划要点,结合社会热点和专业特色,以时政课题为中心,以理论研究为支撑,以实践探索为重点,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分析事例,洞察民生;坚持运用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的方法,积极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建言献策。
4、大学生就业创业调研
(1)企事业单位选聘大学生标准的调查。
(2)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
(3)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调查研究。
四、社会调研报告的基本要求:
1、调研报告内容要求:
(1)根据参考选题,结合当前时政撰写调研论文,题目自拟。
(2)报告观点鲜明正确;论述充分,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深入分析社会现象或某一理论观点;思路清晰。
(3)要有调研提纲、调研过程的记录及其他调研材料。
2、调研报告格式要求:
(1)基本结构包括:题目,作者班级、学号、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六部分。(重庆理工大学社会调研报告写作及排版要求参见附件一)
(3)字数2500字以上。
(4)严禁抄袭。教师批阅论文和教研组复查论文时将横向比对、上网检索,发现学生中有雷同论文或与网上论文雷同者,该门课程成绩记载为不及格。
3、调研报告打印格式及装订要求:
(1)统一用标准A4纸张单面打印或手写,纸张大小为A4(210mm×297mm)复印纸。
(2)装订线为论文页面左侧1厘米处,纵向等距装订订书针两个。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
1、调研报告收集
(1)大学生“六个一工程”中“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2008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论文),由宣传部牵头,各学院学工部门负责本学院学生的调研报告收集。
(2)请2008级各班学习委员收齐本班的社会调研报告,在20011年9月20日前交到所在学院的学工部门。
2、成绩评定和优秀报告推选
(1)各学院学工部门将收集的调研报告转交人文学院,由2008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任课教师严格根据写作要求在学生的调研报告上批阅评分。在此基础上推荐一定数量的优秀社会调研报告参加学校以及重庆市的有关评选。
(2)成绩评定建议采用及格、不及格两级。
六、其他工作要求
1.各学院要高度重视,组织有力的师资力量,认真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请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高度重视2008级学生的调研报告组织与安排,2008级学生的调研报告将以课程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并计学分。同时,请各学院做好大学生调研报告的存档工作(包括电子版和纸质版)。
2.下学期开学初,于9月15日前,报送纸质打印版需同时报送电子版。邮件主题请注明“某某 学号 暑假社会调研报告”)。
3.各学院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提高学生自护自卫能力,确保调研平安顺利进行。
4.学校将组织专家对调研报告进行评审,评选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8篇、优秀组织奖2个,并予以表彰。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向市委市教委报送优秀调研报告参加市教委组织的评审。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形势与政策——浅谈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年,也是国家进一步加快发展方向转变,推进经济结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机。但是在今年,国际金融形势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同时这也是对中国经济结构和运行状况的严峻考验。从年初日本发生大地震对国民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到美国面临债务违约,最终信用评级被降至2A+导致了全球股票市场大幅震荡,再到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货膨胀日益严峻,CPI不断攀升,经济面临软着陆等等,2011年上半年可以说是全球经济动荡的半年。下面,仅就本人对经济的一点认识浅谈一下当前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
国内方面,今年面临的依旧是CPI居高不下,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更多生活压力。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分析2011年上半年的CPI指数6.67.27.36.86.87.17.5及其走势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处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对这些危害人们一般概括为物价上涨,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安等。但实际上,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后果,是对于市场机制的破坏。可见,通货膨胀不仅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更大的负担,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健康发展也是强大的冲击。抑制通货膨胀是政府不可避免要考虑的:政府通常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如紧缩信贷、控制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压缩基建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增加有效供给,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等。为此,在过去的半年中,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政府与新西兰、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加强双边金融合作,促进两国贸易和投资。
国际上,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人民日报曾原引德国Ifo经济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指出,第三季度全球经济形势明显恶化,全球经济复苏陷入了停滞的局面。对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的担忧影响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的期望。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都认为目前的形势是“不利的”。该研究所在慕尼黑宣布,无论是针对目前的状况还是未来的发展,受访者均评论为明显的恶化趋势。
调查显示,世界经济气候指数由第二季度的107.7下降到目前的97.7,该指标仅略高于长期以来的平均值96.6。在北美和西欧,世界经济气候指数相对略低,在亚洲则略高一些。通货膨胀预期在全世界范围内有所增长。导致这一经济退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应该属美国面临的债务违约和信用评级下降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韩国《每日经济》说,这是1941年以来世界评级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很可能发生美国国债价格猛跌、美元持续贬值、全球股市下降等全球性冲击波。甚至有专家预计,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可能引发全球大崩溃,远甚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
在即将迎来自己的大二生活之际,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但使得自己对国际国内形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不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学会了观察生活中人民的生活疾苦以及国家在面临各种困难时采取的强有力的手段措施。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新四化
班级:
姓名:赵晶
学号:
12自动试点1236613120
2014.5.2
2新四化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新四化”的概念
1.新型工业化是长期增长潜力的新力量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新型工业化之路,将在上、中、下游工业产业之间,在传统和新兴工业产业之间,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之间,在信息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之间,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之间,发掘真正代表长期增长潜力的新力量。
2.信息化是更有技术含量的新增长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3.城镇化是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城市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
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
4.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驱动力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二.“新四化”的地位
“四化”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早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 的任务就提出来。在1964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总理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二十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二十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从那时开始,在改革和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经过详细核算后在2012年8月15日发布: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总产值达5432美元。已经远远超过了三十三年前设定的目标。
在十八大上,李克强提出的四化和之前的四化内容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主要抓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这三化这些年提得比较多,各省的发展战略中大部分以此为主体。信息化也有提,但比较少的和这三化一起提,这次李克强比较清晰的将信息化包含进去,提出“新四化”。
三.“新四化”的依据
“新四化”的提出有足够的依据:首先,中国仍然有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第二,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才能与国际同行处于同样的竞争平台上;第三,城市必须容纳日益增加的参与工业化的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第四,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味”,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
当然,李克强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所以说是
“新四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发展理念出现新变化。比如对于将给中国经济未来提供巨大需求空间的城镇化,李克强在多次发言中都提出要从以前的以物为主走向以人为主的新阶段;比如更多的强调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来给四化发展提供新的制度保证。
中国经济如果能够在未来5-10年里成功实现“新四化”,中国的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结构优化将会有显著提升。只是要实现“新四化”并不容易达到,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必不可少。为此,新一代的领导人需要为此作出持续不懈的努力。
四.“新四化”的新意
一“新”,战略重点从强调发展目标转向注重发展路径
二“新”,发展理念从“以物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
三“新”,“四化”关系从相互独立向融合集成、相辅相成转变
首先,“新”在从强调发展目标到注重发展路径。“四化”这个概念,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量化为“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目标十分清楚明确。虽然“四化”的说法语境不同,内涵也不同,但我们还是从中看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经历的过去和阶段性特征。今天提出的“新四化”是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5432美元,总量排名世界第二,远远超过了33年前设定的“四化”目标。未来要实现更大的“中国梦”,需要更高水平的“四化”,这些都可以通过“新四化”这一抓手来实现。
其次,“新”在发展理念从“以物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以往的城镇化,就存在“重物不重人”的遗憾。尽管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市建筑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约35%。2亿多生活在城镇里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尚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公共服务,这既造成不公平,也埋下了社会不稳定的隐患。李克强提出“新四化”时特别强调“人”的因素,直指了问题关键。未来中国城镇化的核心将是“人”的城镇化,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造福百姓、富裕农民。同样,其他“三化”中,工业化突出节能环保,信息化突出智慧城市,农业现代化追求食品更安全,“人”也都是它们的最终服务方向。未来“新四化”必然会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最后,“新”在更强调“四化”融合集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有大量剩余的农业人口,需要靠工业化来进一步消化;中国的传统工业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城镇要合理容纳参与工业化的大量农村人口,让农民工变成市民;农业
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位”。这些,决定了“新四化”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新型关系: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扩大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生产能力关键所在;而城镇化又需要产业来支撑,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反过来又是推进城镇化所必须依赖的产业所在。同理,信息化与工业化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孪生子”,其深度融合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与动力;农业现代化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可以大发展的基础所在。“新四化”的这种关系,可以提高效率,保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新四化”突出的矛盾与问题
一个突出问题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但总体上还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的集成应用水平不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必须推动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和全面覆盖,加快促进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带动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个突出矛盾是城镇化相对滞后、质量不高。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大大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城镇化质量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不能平等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城镇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城镇建设对“土地财政”依赖过大;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承载能力不匹配,不同规模和层级城镇发展不协调;城镇水资源短缺和空气污染等问题突出,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城镇房价上涨过快,成为提高城镇化水平的一大障碍。1990年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由20%多上升到52.57%,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峰值将在70%—75%之间。今后20年间,我国将新增城镇人口3亿人左右。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应当明确,推进城镇化,核心是推进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应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布局,既避免农业转移人口在大城市过度集聚,也防止小城镇遍地开花、盲目扩张。
“新四化”同步面临的最突出矛盾是农业现代化滞后。当前,农业现代化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现阶段推动“新四化”同步,应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快克服农业基础薄弱这一瓶颈制约,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一突出问题,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深层矛盾,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六.推动“新四化”同步,政府的着力
“新四化”同步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应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各
个环节,以体制改革拆除妨碍“新四化”同步的樊篱,以制度建设铺就“新四化”同步的新路。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市场取向的改革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动力。目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既要鼓励地方探索创新,又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方向是注重社会公平,突破城乡居民身份界限和制度壁垒,改革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管理制度,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功能。应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逐步创造居民自由迁徙的公平环境。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扶持一家一户的农民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民的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
建立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和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改革,以财力定事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创新城乡社会管理体制。“新四化”同步不仅是城乡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也是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社区是社会管理体系的落脚点。应适应社会管理扁平化趋势,加快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加强基层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呼唤政府和社会各归其位。应改变社会是政府附属物的传统观念,明确政府与社会的边界,规范政府与社会的职能,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让社会组织在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增进社会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中国在当前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的地位
学院:商学院
班级:15人资2 姓名:xxx 学号:2015217236
中国在当前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的地位
摘要:中国是当今世界发展最迅速、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纵向看,中国正处在几千年历史中发展最快的时期;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在对世界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形势下,中国的国际地位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的分析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大国地位的确立。
关键词:国际地位,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国际形势
一、当前的国际形势分析
1.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未根本解决
去年以来,世界经济保持温和复苏势头,总体上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目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恢复情况都好于预期。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走上正轨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复苏很不均衡; 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兴未艾,但引发危机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各国需要加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的世界经济条件下,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各国经济结构都面临大的调整。与此同时,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更趋深化,推动各国加快以科技创新来带动产业的升级。而不同经济体都面临如何处理好自身的调整问题:发达国家力图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再工业化”,即重振制造业;新兴经济体则需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
2.力量对比变化推动着国际体系的演变,大国关系的调整更显复杂
经过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国际力量板块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地位下滑,中国、印度、巴西等一批新兴国家加速兴起,新旧力量的相互挤压,推动大国关系的调整呈现更加复杂的态势。美国继续受金融危机和伊阿反恐战争拖累,软、硬实力都明显受挫。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重,经济的复苏缓慢,多国社会发生震荡。日本面临通货紧缩、日元升值、个人消费势头减缓等多重挑战,在亚洲的经济龙头地位已受到挑战。受此原因中日关系也出现较大反复。由于天安号事件后亚洲安全局势的变化,以及面临日本国内政治、经济及外交上的压力,民主党新内阁欲借钓鱼岛撞船事件展示在海洋权益及对华政策上的强硬态度,使本处于向好态势的中日关系陷于严峻局面。当今各种力量对比发生明显改变,全球性问题大量凸显,任何大国都无力单独应对,这使世界各大国的相互需要明显增加,由此带来大国间的互动呈现异常活跃和复杂的态势。
二、中国的国际地位分析
1.经济方面
经过苏东巨变和亚洲金融危机后,俄罗斯国力争剧衰落,日本停滞不前,美国一占凯歌,中国迅猛发展,中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综合国力的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没有质的变化,发达国家依然稳定,发展中国家依然在绕大圈。但中国经济总量目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实力快速推进,经济总量由1978年世界排名11位,2008年第3位,2010年第2位,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可持续的高经济增长率,在2008年之前的十年间,中国经济保持年均两位数的高增长率,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经济还保持8%左右的高速增长,始终领跑全世界,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并且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过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著。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综合来讲: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总结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主要看三个国家和地区,第一个是美国。要看一下我们现在究竟面临怎样一个美国;第二个是欧元区。欧债危机从2009年开始困扰欧洲经济,2012年达到了顶峰,要看一下现在它的表现的情况如何;第三个是亚洲的日本。日本它在亚洲当中的地位是处在一个衰落期,但是日元它是处在一个强化期,我们在这个时候还有面临来自于日本的金融和定价权方面的一系列挑战。
2.政治外交方面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维护世界和平是邓小平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工作确立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中国的壮大是世界维护和平力量的壮大。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发展,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总目标。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近代以来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饱尝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苦果,十分珍惜世界的和平和地区稳定。中国一直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持正义、倡导和平,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中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的安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保持周边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外交力是国家在对外活动和国际事务中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3.文化方面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地。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近年来,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创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竞争力的上升,以及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中国目前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效率并不高。
4.外交方面
近代以来我国外交在国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主张的多极化,绝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多极制衡、大国主导,更不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以中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搞列强争霸,而是寻求多种力量的和谐并存、共同发展。其中,发展中大国或发展中国家集团理所当然是多极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张的多极化,是指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重要的是,各种力量的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我们主张的多极化,是要在顺应这一客观趋势的同时,主动规范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目标是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以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而国际关系民主化最终要靠规章制度来建立,这就是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当前国际关系演变的一条基本线索是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竞争,单极趋势与多极趋势的对立。美国内一些人士认为,作为冷战的大赢家,美有资格也有资本领导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但冷战的赢家决不仅仅是美国。欧洲在发展,中国在崛起,俄罗斯在复兴,当然还有广大发展中国家。其次,全球化的影响无所不在,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赢者通吃”越来越难。第三,任何一国的国力发展总是有盛有衰,不可能永远不停地向前发展,而美对外政策基本态势的变化往往与美国国力的变化成正比。从大的趋势看,单边主义和单极世界的主张越来越不受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欢迎。
近年来,我们与周边中小国家的关系取得很大发展,这是多年睦邻外交不断积累的结果。我们的经验主要有三条:一是始终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任何情况下都不搞大国沙文主义;二是把加强经济合作作为工作主线,不断深化和扩大共同利益,使各国切实感受到中国的发展是机遇而不是挑战;三是在邻国面临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履行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们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为稳定地区经济形势做出了贡献。近几年,在美、日、欧经济同时减速背景下,我们通过开放市场、扩大进口,又一次帮助了东南亚国家。去年SARS蔓延期间,温家宝总理本着坦诚、负责、信任、合作的精神,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特别会议,向外界发出了积极讯号,稳定了人心、稳定了形势。今年禽流感爆发后,我们与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防治合作,又一次使各国感受到中国是他们可靠的朋友。加强区域合作是周边工作的重要方面。这些年我们对区域合作投入很多,形成了北边的上海合作组织和南面的东亚合作两大支点。在东亚合作中,我们在尊重和理解东盟立场基础上,保持主动积极的态势。我们率先与东盟启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率先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仅使我们在区域合作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也带动和引发了其它国家更加积极地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结语 :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一,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拥有较强军事防御力量的国家。
第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且是发展中国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国。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成为世界上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篇:形势政策课程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题 目:两岸关系的现状困境及出路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年级: 班号:
二〇一 四 年 六
月
两岸关系的现状困境及出路
杨涵滟
(药学院 2012级药学(4)班 ***)
【摘要】众所周知,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和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局势发生了积极深刻变化,国民党在“立委”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相继取得压倒性胜利,“台独”政权被终结,“法理台独”的现实威胁大大降低,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海峡两岸两会随即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制度性协商,并在两岸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两岸关系发展露出新的曙光。但两岸关系错综复杂,岛内民意发展尚存变数,加上美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两岸关系取得重大改善仍需时日。因此,两岸执政当局和两岸同胞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互信、搁置争议,建立两岸制度性协商机制,深化两岸的经贸文化交流,以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目前,两岸关系已取得了好的开端,但是和平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切实面对。
【关键词】两岸关系;现状困境;对策;和平统一 一. 两岸关系的由来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台湾省总面积为 36000平方公里,包括台湾本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 21个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64个岛屿,以及目前为台湾当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门群岛k马祖群岛和中沙群岛的太平岛等。
台湾古称夷洲、流求。大量的史书和文献记载了中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的情景。三国时吴人沈莹的5临海水土志6等对此就有所著述,它们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公元三世纪和七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万余人去台。宋元时期,大陆的赴台开拓者已超过 10 万人,至 1893 年时,大陆赴台开拓者达到 254 万余人。这一史实说明,台湾和中国其他省区一样,同为中
国各族人民所开拓所定居。
中国历代政府在台湾先后建立了行政机构,行使管辖权。早在公元十二世纪中叶,宋朝政府即已派兵驻守澎湖,将澎湖地区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巡检司”。1624 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南部、1626 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北部。1642 年,荷兰又取代西班牙占领台湾北部。两岸同胞为反对外国殖民者侵占台湾进行了包括武装起义在内的各种方式的斗争。1661 年,郑成功率众进军台湾,于次年驱逐了盘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设“承天府”。1683 年,清朝统一台湾。1684 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派 1 万名军队驻守,从而加强了台湾的管辖。1714 年,清政府派员测绘台湾地图,勘丈全境里数。1727 年定“台湾”为官方统一的名称。1885 年,清政府正式划台湾为单一行省。1894 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945 年 10 月25 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受降仪式在台北举行,受降主官代表中国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等已轩于中国主权之下。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失败后退踞台湾省,造成海峡两岸长期隔绝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达成了有利于国内和平和人民民主的五项协议,出现了国共合作建国的历史性机遇。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以为有能力消灭共产党,撕毁了停战协议,发动了内战。1949 年 4 月,当内战基本定局的时候,蒋介石又拒绝了共产党的“和平协议”经过三年战争,军事上处于劣势但得到人民支持的中国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1949 年 10 月 1 日,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按照国际法上政府继承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所当然地继承和行使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的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国民党势力从中国大陆全面溃退,退踞中国东南部的台湾省(12 月 7 日,国民党宣布将其“政府”迁至台北),依靠外国势力的庇护与支持,与中央政府对峙。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以后,虽然其政权继续使用“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
政府”的名称,但它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没有资格代表中国行使国家 主权,始终只是中国领土上的一个地方当局。因此,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三)两岸分离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结果
1949 年以后,两岸分离,至今未得统一,不仅是蒋介石挑起内战的结果,更是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插手、干涉的结果。毛泽东主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在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之后,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就开始考虑解放台湾问题。1950 年前后,即进行了军事部署,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成 立前线指挥部,由粟裕将军担任总指挥,并制订了具体的解放台湾的计划。二是培训台湾干部,把参加过 “2·28”事件回到内地的台籍干部和部队中的台籍士兵集中起来,参加 “台湾训练团”。三是征集了一批准备渡海的民船民工进行训练,还选拔了一批年轻和有经验的后勤干部准备支援前线。然而,就在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指日可待的时候,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基于 冷战的需要,又一次采取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立即派出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第 13 航空队进驻台湾。杜鲁门政府为了证明其出兵台湾的正当性,无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已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的事实,无视美国政府参与签署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抛出了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由联 合国考虑。“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出笼,表明了美国企图将台湾从中国领土分裂出去的意图。1954 年 12 月 2 日,美国和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公然表示,要用武力阻挠中国解放台湾。1958 年 8 月,我炮击金门期间及其以后,美国加紧推行“划峡而治”、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美国政府还长期以各种借口,极力维持台湾当局的“国际地位”,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后,国际及台湾岛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策划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台湾独立”、“台湾国际化”、“联合国托管”等活动,都程度不等地将“台湾地位未定论”作为其法律依据。美国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长期的紧张局势和海峡两岸 60 多年分离的局面。台湾问题自此也成为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
为了缓和台湾海峡地区的紧张局势,探寻解决中美两国之间争端的途径,中国政府自五十年代中期起,既开始与美国对话。1955 年 8 月至 1970 年 2 月,中美两国共举行了 136 次大使级会谈(即日内瓦9华沙谈判)。会谈在缓和与消除台湾海峡地区紧张局势这个关键问题上,未取得任何进展。但当时双方的谈判对于缓和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起到了重大作用。及至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新中国的壮大,美国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两国关系逐步出现解冻的形势。1971 年 10 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通过 2758 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1972 年 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28 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8 年 12 月,美国政府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美国与台湾当局“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以及从台湾撤军。中美两国于 1979 年 1 月 1 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声明:“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联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自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但遗憾的是,中美建交不过三个月,美国国会竟通过了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并经美国总统签署生效。这个《与台湾关系法》,以美国国内立法的形式,作出了许多违反中美建交公报和国际法原则的规定,严重损害中国人民的权益。美国政府根据这个关系法,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和干涉中国内政,阻挠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统一。
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中美两国政府通过谈判,于1982 年 8 月 17 日达成协议,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1] 二. 两岸关系的现状困境及出路
(一)“九二共识”获得了更多台湾民众的认同,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九二共识”经受了台湾大选的考验。在 2012 年台湾领导人的大选过程中,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战胜了比陈水扁理智、形象“清新”的时任民进党主席的蔡英文。马英九获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代表的中国民党坚持了反对“台独”、主张“九二共识”的立场。台湾媒体几乎一致认为,这是一场“支持九二共识”胜过“否定九二共识”的信任投票。台湾《联合报》 1 月 15 日社论的标题就是《经济选民的胜利,“九二共识”的定桩》,其中明确指出“九二共识”是此次大选的蓝绿胜败关键。从台湾大选的结果看,是否承认“九二共识”不仅成为国、民两党竞选议题的焦点和胜选与败选的关键,而且也使“九二共识”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台湾最新民调显示多数民众支持两岸和平发展。据台湾当局两岸事务主管部门 2013 年 1月 3 日公布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台湾多数民众支持“扩大与深化两岸交流”、“两会互设办事机构”、“检讨修正两岸条例”。这三项正是台湾当局致力推动的两岸交流的重点工作。调查显示,高达 76.4%的受访民众支持当局进一步深化两岸在各领域的交流,以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对于陆资来台,67.1%的台湾民众认为应适度开放陆资来台,60.3%的民众认为开放陆资来台有利于两岸投资的平衡发展,并对两岸经贸往来有所助益。针对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64.2%的民众表示赞成,71%的受访民众认为此举有助于两岸关系发展。由此可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张符合岛内主流民意的期待。
国共两党高层多次举行会晤,均强调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共同推进两岸和平发展。2012年 3 月 22 日,胡锦涛会见吴伯雄率领的中国国民党访问团,双方就“如何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重申了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原则立场,并就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形成了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双方都认为,海峡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在此基础上 求同存异;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是中国人;应当继续推进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使两岸同胞在经济合作中增加共同利益,在文化交流中增强精神纽带,在直接往来中增进彼此感情。11月 15 日,党的十八大闭幕后,马英九致电中共中央,高度肯定胡锦涛为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祝贺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表示过去 10 年来,贵我两党坚持“九二共识”,维持了台海基本稳定,台海地区达到 60 年来最和平稳定的状态,期待“在既有
良好基础上,继续促成两岸双方在扩大、深化交流及互设机构等重大事务上获致更显著的成果”。胡锦涛和习近平分别复电。三位领导人的相互致电既表明两岸两党的政治互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指明了未来两岸关系努力的重点。
两岸分别召开“九二共识”达成 20 周年纪念会,再度强调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012 年是“九二共识”达成 20周年,也是台湾国民党当局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 25 周年。2012 年 11 月初,台湾当局召开“九二共识”20 周年学术研讨会,马英九亲自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称:“九二共识”不仅是两岸关系的基础、两岸和平发展的关键,更是“历史事实”。对于马英九的表态,岛内反应不一。有台湾学者评论说,这一表态不仅是针对民进党“九二共识并不存在”说法的强力驳斥,也是对胡锦涛在十八大上有关涉台讲话的正面回应。11 月 26 日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九二共识”20 周年座谈会。会议高度肯定“九二共识”的历史作用,认为“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建立基本互信、开展对话协商、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2 月 22 日,两岸又在台北圆山饭店召开了“九二共识”20 周年论坛——“两岸关系发展之新情势与展望”研讨会,围绕“九二共识”展望未来两岸关系发展。
(二)两岸各项合作取得新的进展
在经济领域仍然呈现了蒸蒸日上的趋势。具体地讲,一是在经济领域两岸签订了两项重要协议。随着两岸和平发展的不断深化,两岸经济贸易交流进入 ECFA 后续协商阶段,步入了两岸经贸交流的“深水区”。2012 年 8 月 9 日,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第八次“陈江会谈”,历经两年磋商的《两岸投资保障和促进协议》与《两岸海关合作协议》在会谈中签署。这是 2008 年以来两岸两会签署的第17 和第 18 个协议。两个协议的签署不仅标志着两岸经贸交流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而且对巩固和增进两岸的政治互信及日后两岸各项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两个协议签署为契机,2012 年 8 月底,海峡两岸金融主管部门又签署《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为两岸金融合作与金融业务往来开创了新的条件,促进了两岸金融业务往来的全新发展格局。12 月 12 日,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在 12 日例行发布会上公布两岸经济合作两项新的重要进展:一是台湾人民币业
务清算行已经确定;二是大陆方面已经核准了台湾贸易中心上海及北京代表处,台湾方面也已核准了机电商会台北办事处。此举是两岸经济交流的又一新进展。从这个意义上讲,2012 年是两岸金融合作获得重大突破与取得长足发展的一年,开启了两岸金融与经济合作的新模式、新趋势。三是两岸双边贸易也达到了 1 689.6 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 5.6%。其中,大陆进口台湾 ECFA项下售汇商品的货值为 84.3 亿美元,增长了 1.05倍,关税优惠 39.7 亿美元,增长了 3.3倍。
两岸文教交流又有新的突破。2012 年两岸文教交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化交流合作迈向产业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要实现完全的统一,必须首先统一于中华文化。2008 年以来,大陆多次赴台举办“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展”;台湾文化创意企业积极来大陆参加文博会,呈现“参展数量大、曝光度高、实质合作达成率逐年上升”等特点。而今在文化大交流、大合作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两岸交流与合作中的战略性产业之一。二是两岸交流层次全面提升。2012 年以来,上海、湖北、福建、四川、浙江、广西、广东、陕西等省区市主要负责人接连率团访台,提高了两岸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深化了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大陆对台交流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方向迈进。三是两岸携手编纂并出版了《两岸常用词典》。2009 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中提出“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2012 年 6 月,由中国辞书学会和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合作编纂的《两岸常用词典》正式出版。《两岸常用词典》共 1 800 页,收录两岸常用的 5 700 个字,27 000 多个词汇,以繁简并呈的方式,呈现两岸常用字词的异同。《两岸常用词典》的出版,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钓鱼岛争端拉近两岸关系距离
众所周知,钓鱼岛问题是一个存在于中日之间长达 40 年之久的主权争议问题,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与敏感性,牵动着海峡两岸每一个人的神经。由于钓鱼岛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台湾管辖,又是台湾渔民传统的渔猎场所,因此台湾行政当局的立场尤为引人注目。
当日本购岛闹剧上演后,两岸中国人群情激昂,抗议日本的侵略行径。同时一些有识之士要求两岸合作保卫钓鱼岛主权的呼声渐强。对此,国台办发言人在
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海峡两岸都有责任加以维护。对于民众的呼声和大陆的立场,台湾当局一方面回应日本的挑衅,另一方面却明确拒绝了大陆方面合作保钓的建议。台湾当局之所以拒绝两岸联合 保钓,一方面受制于美国,另一方面是对岛内反对势力有所顾忌。当然也不排除台湾当局害怕两岸联手保钓演化成两岸政治谈判与签订两岸和平协议的局面。基于上述矛盾态度,马英九于 8 月 5 日抛出了“东海和平倡议”,强调在坚持主权的前提下,倡议搁置争议、以和平的方式处理争端,并寻求共识、研订东海行为准则,建立机制共同开发东海资源。对于这一结果,日本当局并不买账。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加之日本野田政府的一意孤行,使海峡两岸同仇敌忾,共同对日采取了坚决的立场。一是两岸领导人均对日本的行径表达了坚定的立场。9月 9 日,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 20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向时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表明立场:日方采取任何方式“购岛”都是非法的、无效的,中方坚决反对。中国政府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立场坚定不移。9 月 10 日,温家宝在一次讲话中宣称:“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针对日方不断升温的“购岛”闹剧,台湾方面除紧急召回“驻日代表”表达抗议外,马英九也于 9 月 13日重申:在钓鱼岛立场上采取“寸土片石,在所必争”的原则。二是两岸海监部门共同护渔已经达成默契。三是两岸军方均对钓鱼岛争端表现了高度戒备和准备作战的立场。9 月 11 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强调,中国政府和军队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不移的;中方正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留采取相应措施的权利。当日,《解放军报》发表题为《日本政府不要玩火》的文章。次日,《解放军报》再次刊发解放军少将罗援的文章《中国在领土主权问题上绝不会退让半步》。与此同时,陆海空三军演习也拉开了帷幕。台湾军方也将钓鱼岛海域列入“固安作战计划”,同时还备妥多项应变方案。四是两岸民众纷纷要求两岸加强协作,共同保卫国家主权。尽管两岸今天还没有声明联手共同对日,但中日民族矛盾已经在实际行动 上拉近了两岸之间的距离。
(四)民进党谢长廷参访大陆为两岸新突破增添新机 月 4 日,曾任民进党主席和台湾“行政院长”的谢长廷,以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名义与夫人游芳枝女士一行,开始其大陆之行。谢长廷之所以参访大
陆,主要基于以下考量:一是出于未来选举的考量,为民进党探寻一条新路。2012 年台湾大选民进党败选根本原因就在于否认“九二共识”,经历了 4 年两岸和平发展的台湾民众不可能再去支持给台湾带来战争危险、主张“台独”的政党。特别是“九二共识”写入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民进党造成很大的冲击和压力,民进党内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调整两岸政策。二是参访大陆是谢长廷任职高雄市长期间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当年若不是陈水扁的反对,谢长廷早就来大陆了。三是参访大陆既是谢长廷政治主张的结果,又是为 2016 年寻求发展的一种考量。民进党败选后,谢长廷一直强调反省两岸政策,主张“宪法共识”、“宪法一中”、“宪法各表”。这些主张尽管未形成完整明确的论述,但与民进党的“台独”主张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有鉴于此,谢长廷为自己大陆行定调为“开展”。他说,民进党在两岸问题上不能被边缘化。
谢长廷参访大陆引发岛内强烈震撼,最感震撼的莫过于国民党。自连战参访大陆以来,国民党一直垄断两岸关系的话语权,如若民进党因为选举需要而改弦更张,马英九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总认为他才是两岸话语权在台湾的代表者,时常发表一些刺激大陆的讲话,因而势必对大陆的态度要有所收敛。谢长廷大陆行尽管在民进党内没有出现预期的震撼效果,但对民进党的大陆政策还是一个不小的冲击。也许将来民进党会调整其大陆政策,自然谢长廷的大陆行就是一个引爆点。对于谢长廷的大陆行,各界发表了不同的解读,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台湾的老百姓。据台湾《旺报》报道,由台湾指标调查研究公司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谢长廷前往大陆参访,对两岸政治交流与和平发展,57.8%认为有帮助;民进党支持者认为有帮助的达 63.2%,国民党支持者认为有帮助的 64.7%。
由上可见,谢长廷参访大陆为两岸新突破增添了新机。近年来一些原来曾经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人士放弃了“台独”立场。民进党草创时期的党员张孟崇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人物,它不仅由绿转蓝,而且索性加入了中华统一促进党,宣传统一主张。特别是最近,他在嘉义主持的一家电台栏目中,公开主张统一。众所周知,台湾南部有许多地下电台,基本上属于绿营。在嘉义公开主张统一,这在台湾特别是在南部非常少见。在张孟崇主持的节目中,每天都有台湾民众表达统一的意愿,甚至有民众公开表达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五)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岸和平发展新主张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两岸关系的论述有两点最为突出:其一,将“九二共识”写进了党的报告。这是“九二共识”提出 20 年来第一次写进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如何解读“九二共识”写进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国台办主任王毅对此作了权威性的解读:“一是表明了我们对‘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治基础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重视。二是提出两岸双方应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 的共同认知,表明了我们希望在认同并坚持一个中国上寻求双方的连接点,扩大彼此的共同点,增强相互的包容性,从而深化政治互信、加强良性互动,增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进动力。三是强调加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建设,表明了我们愿通过平等协商,强化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的机制化,以利于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并且形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四是主张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并对此做出合情合理安排,表明了我们期待为解决两岸症结性问题逐步创造条件,不断拓宽两岸关系的前进道路。”
其二,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写进了党的报告。报告指出:“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在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战略构想与江泽民八项主张政策基础上形成的重要理论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真诚愿望和宽广胸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就其内涵而言:即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核心与总体目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政治基础;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强大动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列入,这就意味着在中国统一之前,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岸和平发展的政策不会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会变;推进两岸全方位交流不会变;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不会变;坚决反对“台独”不会变。这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共产 党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
展望 2013 年的两岸关系,工作重心将是:一是在巩固“九二共识”的基础
上,持续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全面扩大与深化两岸交流,增进互信,不断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二是“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三是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两岸需要进一步携手合作,维护两岸关系稳定,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2]
参考文献:
[1] [2] 张华, 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李松林, 谢静, 2012 年两岸关系回顾,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201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