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12:4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

第一篇: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

浅谈如何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

民族意识润浴和培养在教育时期是非常重要一环。对小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使之传习民族特色技艺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如何在小学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让学生了解感悟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古人给我们留下太多的传统文化:如中国的字画、剪纸艺术、戏剧剪纸、盆景陶瓷、武术、杂技、姓氏文化、服装和刺绣、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尤其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雄伟辉煌的建筑,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些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的无价之宝,是中国人生存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聚凝力和生命力之所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在小学阶段,应该慢慢地让学生了解,要求学生人人积极参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习染,使学生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用文化。将使每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深了解,从中悟出一些做人的道理,将随其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慢慢理解消化,无疑将对学生们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高整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二、结合学校实际,开设民族传统艺术课

在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要算是书法艺术。中国的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载荷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汉字书法是中华民族重要标志之一。

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伴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写不好汉字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必大惊小怪。但是细细思量,这个现实必然会让很多人感到“悲哀”。特别是如今的学生,包括大学生,写字难看,书面脏、乱、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当然,多数人的汉字写得不好,与从小的教学、教材和教法有关。因为多数教师就是不懂书法的,不知道汉字中的美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更不知道让孩子怎样写好汉字。有的老师板书都是“鬼画符”,无人能认,学生当然是无师可学。更令人可惜的是,早些年在小学里开设的“写字课”也销声匿迹了。甚至有报道称,现代社会已逐渐进入“言而无信,写而无字”的时代。所以,我觉得在小学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首先从写好汉字开始。

一、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教师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作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无声的引导。在教学中,教师自身的粉笔字对学生应具有吸引力,教师端正、规范、美观的字自然是学习的榜样。平时的课堂板书,批改作业,都应该注意书写的姿势、握笔姿势。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个个端端正正的汉字。个别辅导时,放下老师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握着学生的手写一写,让学生看着老师写一写,无形之中老师把自己变成了一面镜子。不但可以注意自身的写字姿势,提高写字水平,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更使他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写字“标本”,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

“万事开头难”,写字的启蒙教学是很难的。要让低年级学生变“要我写好”为“我要写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十分重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写字有了兴趣,就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才会肯写、乐写、坚持写,写出来的字就会比较端正整洁。1.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励。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书法史上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习字学书的故事。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这些都是激发学生练字兴趣的生动教材。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对书法家勤学苦练的精神的崇敬之感油然而生,又激发了学生写字的积极性。

2、赏书美,激钦慕之情。汉字不仅有应用价值,还有欣赏价值。优秀的书法作品,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让学生欣赏历代书法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字写得好的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的钦慕之情。

3、谈实用,动向往之心。书面表达是人类交际的基本手段,字写得怎么样直接影响着书面表达的效果。进行写字教学时,认真教育学生,使学生懂得把字写好,不仅是完成各种书面作业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利于学习、交际和将来工作。通过对写好字的意义、实用性的认识,使学生逐步把兴趣迁移到学习写字上来。

4、小学生争强好胜,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评价要及时,争取对学生的每次作业做简要讲评,学生的作业只要有一点进步,都要大力表扬。另外,可适当开展一些活动激发写字兴趣。如定期举办写字比赛,进行作业展览,对进步作业进行表彰,这些无疑会给学生注入写字的兴奋剂。

三、写字的姿势要端正

写字的姿势要端正,姿势不正,写出的字也不会端正。进教室看看学生的书写姿势,可以说“千姿百态”,有歪着身子写字的、有趴着写字的、有把本子斜着的,有的小胳膊也横起来了等等,这些现象随处可见,这样的姿势不仅写的字歪歪扭扭,大大小小,而且对身体也不好,眼睛离作业本太近,容易造成近视眼,做作业时弯腰易造成驼背。所以写字时坐要正,肩要平,背要直,身子和头部不能歪,更不要低,要做到三个一:两眼距桌面约一尺,前胸距桌沿约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四、上好写字课,教给学生写字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要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每一个字都由基本笔画构成。因此,写好一个字,就要写好它的每一个基本笔画。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在认识基本笔画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笔画指导,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的写字教学开一个好头。2.掌握字的偏旁的书写。大部分的汉字都有自己的偏旁,而这些偏旁的书写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了这个偏旁的书写,就可以运用到带有这些偏旁的字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字的结构安排更为合理。3.字的结构。汉字的结构变化多样。由于低段学生的生字都写在田字格里,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借助田字格来学好写字。汉字的形体特点为方块形,独体字比较少,左右结构的字数量最多,左右偏旁高低不同、宽窄有别,要注意具体分类,如: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同等。左中右结构的字各部分长短宽窄也要留心。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特殊结构的字,偏旁的高低、宽窄变化比较多样,在教学中要提示学生注意。在每一次写字中,都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首先要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结构。明确各部分构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和准确的位置。有了整体上的认识,就可以让学生一笔一画写,也就是手到。字要写得规范、准确,并与范字进行比较。眼到,手到的同时,还要求做到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心正则笔正,要静下心来写每一个字。

五、齐心协力,严格要求

养成一个好的写字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学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良好的写字习惯不能靠几节写字课。要使学生的写字由课内向生活之中延伸,要求学生写字课内与课外一个样、校内和校外一个样。经常向家长宣传学生良好写字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积极配合,与老师通力协作,对学生每一次的家庭作业都能认真检查。教师也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最近的写字情况,请家长关心、帮助学生习字。

总之,写字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促使学生养成的良好写字习惯,使他们真正掌握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

2.中小学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的探索

2.1 使民族特色技艺教育成为学生的“正餐”,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点心”

民族特色技艺教育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排入学校总课表,包括武术、民乐(包括各地方戏曲)、剪纸等主干课程。所有学生按照学校课程设置要求,都要进行主干民族特色课程的学习。主干课程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分层设置教育学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锻炼学生运用民族技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除设置主干课程外,确定特色选修课程,学生每学期可能进行自由选则,特色选修课程是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技能水平开设,是灵活多样的。特色选修课程可以因地制宜、因师制宜、因校制宜开设武术、民乐、围棋、剪纸、茶艺、舞龙舞狮、腰鼓秧歌、京剧脸谱、地方戏剧、古诗词以及少数民族项目等等。开设特色课程目的是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满足不同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使一部分对某项或技能有着特别爱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机会,学有所长,以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2.2 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技艺教学的全过程,使民族特色技艺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综合性载体,而不只是让学生学习技能技巧的单一性载体

以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特色技艺教育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即技艺能力的训练和人文素养的陶冶。在民族特色技艺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这两条主线的关系,不能偏废,应使人文素养的提升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习惯的思路往往是重技能,轻人文,如果公停留在对学生技艺能力的训练,而不得视人文素质的培育,我们培养的可能仅仅就是工匠或武夫。

“民族传统特色技艺教育”上接“民族传统文化”这巨大厚实的“宝库”,从中可获得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下接“校园文化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底盘”,以便在技艺中将学校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缝合”起来。[3]有着千年传统的武术、茶艺、民乐、陶艺等中华民族特色技艺,带着中华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集美学、哲学等多种科学于一体,有着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多种价值和功能,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精华的同时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文明得体的行为举止、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如何使用“技能”与“人文”两者兼而有之,自然交融,确是操作过中的一大难题。因些,应走从文与技艺相结合的新路,将人文素养的提高贯穿于技艺教学的全过程。

我们在进行民族特色技艺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各项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作为重要教育内容,与技能训练相辅相成,让全体学生既掌握中华传统技艺,又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历史渊源,引导学生理解祖国传统文化精髓。比如:

武术应了解武术人文历史知识,掌握1—2个武林人物故事,掌握1—2个武术流派典帮;熟练掌握1—2个武术套路,掌握并能运用一定的武术基本动作和技匚;体验武术德精髓,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奋发向上、团结友爱和顽强拼搏等优良品质。

民乐应了解民乐的历史渊源以及各乐派名家和名曲,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热爱,掌握笛子、二胡等民乐乐器表演的基本技巧和曲目,能配合乐队进行表演。

剪纸应了解剪纸艺术的分类和流派,学会欣赏各种剪纸作品;熟练掌握剪纸的多种技法,学会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对祖国民俗文化的自豪感。(下转第148页)

围棋就了解围棋起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围棋礼仪等知识;初步掌握围棋基本技法和对弈的技能,引导学生讲棋风,形成胜不娇败不馁、严谨自律的品德。

2.3 使民族特色技艺教育真正成为全体教师的“本职工作”,而不是部分教师的额外任务

学校民族特色技艺教育能否高质量地实施,关键在师资。这里指三层含义:第一,从每项技艺的技能训练角度而言,应有足够数量和相应专业技能的老师,既要善于引进校外名师高参,又要充分开掘本校教师的资源。第二,从增强每项技艺教育中人文素养成分的角度而言,应提高技艺教学专门师资自身的人文素养,并组织、吸引更多有一技之长或有较强人文素养自我修炼意识的教师参与到这项教育过程中来。第三,从凭借此项载体深入全面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的角度而言,就积极而有计划地引导全体教师以不同方式主动地在其中发挥自已物有的作用。

3.结束语

文化通向未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珍视的思想精神财富,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对于新时代中小学教育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中学教育中是当代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选则。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 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34.[2] 张岂之.谈中国传统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 苑金茹, 刘华, 刘舒菁. 将传统文化的“历史母体”融入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思想理论教育. 新德育,2006,9.上一页

[1] [2]

摘要:民间游戏是人们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浓烈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的儿童的要求,深受儿童喜爱。它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扬和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已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游戏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对儿童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特别是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民间游戏从它的载体到它所表达的人文精神正濒临失传与流散的情况,有必要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儿童对民间游戏的内在需求;

二、民间游戏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三、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体系的内在缺陷;

四、幼儿园课程资源中如何对民间游戏进行挖掘、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学前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民间游戏;课程资源

教育人类学认为,要对教育作出正确理解,必须考虑一个在教育方面有意义的关系范围的广泛开拓,这种开拓要超过以往把教育视为一种孤立现象所探讨的范围。这一理念在今日我们思考学前教育课程视野拓展的时候仍然深具意义。课程不仅指幼儿园的上课,而且指儿童的学习经验、预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学过程中诸多影响层面等。其中儿童生活的社会共同体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层面,是幼儿园课程可资利用的重要教育资源。民族传统文化中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很丰富,包括语言、仪式、民间游戏、社会活动、民族文化传统等,这些都为幼儿园课程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其中,民间游戏更集中地体现了这种丰富性和重要性。

民间游戏是人们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浓烈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的儿童的要求,深受儿童喜爱。它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扬和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已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游戏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对儿童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特别是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民间游戏从它的载体到它所表达的人文精神正濒临失传与流散的境况,幼儿园更是对这种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够。笔者认为,应该对民间游戏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其作为幼儿园可资利用以及对儿童成长发展至为重要的教育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使幼儿园的教育更紧密地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状况,与儿童所处的社会共同体的文化相联系,从而更具实效。

一、内心的呼唤──儿童对民间游戏的内在需求

游戏作为人类的一个普遍现象和人生的一项基本内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约翰·胡伊青加看来,“人是游戏者”。而游戏则是人的“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1](28)游戏是人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只是人类诸种活动中的一种,对人具有生物学的、心理学的、人种学的、社会学的或其他的功能,并与人类文化、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游戏对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儿童的一种内在的需要。而民间游戏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它来自民间、来自大众、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与儿童的现实生存状态紧密相连,是由人们在生活中根据需要、经验而创编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因此,其与儿童的自然生活状态、与儿童生活的实际更为贴近,更多地呈现出教育的原生态,从而更多地体现出儿童的内在需求。

二、多重的价值──民间游戏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民间游戏作为儿童一种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具有多方面的发展价值。

(一)游戏精神是儿童社会化成长的重要精神食粮

儿童游戏对我们的启示乃在于其中体现出的一种游戏精神。在约翰·胡伊青加看来,游戏精神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平等的原则。游戏双方要承认对方作为一个平等对手的资格,而绝不把对方视为较自己低劣的野蛮人、魔鬼、异教徒、异端和异己,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若是后一种情形,那就只有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而非游戏。二是公平竞争的原则。这又内含三点:其一,游戏规则的制订或接受。游戏规则由双方共同制订或至少要双方同意。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按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来制订并把它强加给对方,那就无法达成游戏得以进行的真正基础,其所导致的,必然是一方为所欲为,另一方冷漠反感。其二,游戏规则的遵守。一旦有了双方同意的规则,就必须在游戏过程中加以严格的遵守。如果有意破坏规则,或者阳奉阴违,或者公然改变规则以期有利于自己,那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游戏,轻则造成大量游戏精力的浪费,重则带来游戏活动的解体。其三,游戏规则的监督。一般说来,只要能形成对等的双方,就都能进行有效的监督。真正的监督须是对立面的监督。这不是否认有自我监督的情形,而是说自我监督很难做到公正、持久,它很容易变为自我辩解。右手监督左手,这只有当头脑完全清醒公正的时候才有可能,但更多的时候则是难以执行的。为了有效地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除双方的互相监督外,从原则上说,还须有裁判来进行监督,来确认和纠正双方的违规行为。裁判必须中立公允。如果裁判由一方强行指定,或者虽然表面中立但因利益牵连又暗中倾向某方,或者本身就不遵守借以评判的游戏规则,那么,游戏还是不公正的。以上诸点不仅仅是游戏与竞赛所要遵循的规则,它们实则是人类共同生活与活动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准则。惟其如此,它们才越出了游戏活动的专门领域而成为“真正的酵母,灌注到生活的所有方面”。[1](19-2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游戏精神应是人类个体都应努力寻求的精神食粮。不管约翰·胡伊青加的观点你赞不赞成,它都提示我们:游戏与人类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游戏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游戏精神对于人类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对于人类个体的成长都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和需要着力追寻的。而一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亦与其游戏密不可分,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更受到游戏因素的影响。在民间游戏中儿童受到自身民族文化的熏陶,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民族文化,学习与实践对人类来说至为重要的游戏精神,这一切,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对其所处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乃至人类美好的明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游戏精神成为儿童社会化成长的重要精神食粮。

(二)民间游戏是儿童接触和学习民族文化、认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的重要途径

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文化而动物没有。故此,人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在于文化的教育而非其他,否则,人类的个体就不能成为人类群体中的合格一员。而人类的新生一代在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亦是文化的学习。儿童游戏与人类的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一定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亦与其游戏密不可分,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更受到游戏因素的影响。在民间游戏中儿童更能得到自身民族文化的熏陶,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游戏可以说既是儿童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又是儿童成长的历程。而民间游戏是更能体现他们成为民族共同体合格一员的内在发展需求的独特文化生活方式,是儿童内心最真诚的呼唤。

儿童浸润于某种文化土壤中,民间游戏是他们接触和学习本民族文化、认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的重要途径。在卡西尔看来,文化就是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符号系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独特层面。某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共同体内部所有成员都认同的。某种文化的特定符号在民族共同体内部会引起相同的感受。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系统在各民族代代相传的过程,亦即下一代对其民族特定文化符号的了解、识别、认同、记忆与应用的过程,也是其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而民间游戏由于其大量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使这一作用突出出来。因此,民间游戏让儿童接触和学习本民族文化,特别是认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比如,苗族民间游戏“顶牛”中便有着丰富的苗族文化内涵。顶牛是男孩子们模拟斗牛的一种游戏。孩子们上山放牛时,在山坳处聚在一起进行顶牛比赛。两个男孩先面对面站在一边,然后手撑地面,膝着地,鼓足气,慢慢向中间靠拢,寻找进攻的机会。突然,两人的头紧紧地顶在一起,一下前进,一下后退,来回周旋,直到一方把对方顶翻在地。而其最早的原型就是一种军事战争活动。据蔡丰明著《游戏史》中所述,顶牛,即角抵戏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当时少昊部落的蚩尤向炎帝部落的共工发动进攻,共工失利,向黄帝部落求援。于是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结成联盟,同蚩尤部落大战于涿鹿。蚩尤战败被杀。这场战争进行得相当惨烈。《庄子·盗跖》云:‘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蚩尤部落在与黄帝打仗时,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攻击方法,就是在头上戴着一种有角的器具,敌人进犯时,便用头上的角器来抵撞。这种特殊的角抵方法,实际上是对牛的搏斗方式的模仿。”[2]原始时期的部落战争结束后,蚩尤族这种用角抵人的方式被保留了下来,但它已经不再被用来攻击敌人,而是逐渐演变为人们的一种嬉戏方式,其名在汉族地区也因此而被称为“蚩尤戏”。这种民间游戏使苗族儿童在游戏过程中通过了解、接触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学习民族文化。汉族民间游戏中也有这种例子,如在巴渝地区流传甚广的城门城门几丈高、翻花绳、抓籽、跳皮筋、滚铁环、冰糕猫等富有乐趣的民间游戏即是如此,它们可帮助儿童了解巴渝地区民间文化传统的独特符号,又成为儿童了解、接触、学习巴渝地区民间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民间游戏由于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对儿童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三)民间游戏具有地方性、生活性、趣味性、随机性、简便性

民间游戏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贴近儿童的生活,有着自身突出的特点,这一切都为其成为幼儿园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奠定了基础,使教育更与儿童鲜活的生命、活的生活状态紧密相连,使教育更加亲切,更加富有实效。

在我国,不同地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幼儿民间游戏,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所配的多是当地的方言,这就使得民间游戏具有相当明显的地方特色。如四川的民间游戏《蝗蛳蚂蚂》中的儿歌:“蝗蛳蚂蚂,来抬嘎嘎;蝗蛳孃孃,来喝汤汤;坐的是轿子,骑的是马;大的不来小的来,热热闹闹一起来。”“蝗蛳蝗蛳蚂蚂,请你家(读作:gɑ)公家(读作:gɑ)婆来吃嘎嘎(肉的意思),坐的坐的轿轿,骑的骑的马马。”浓郁的地方特色,用地方方言来表现,更具游戏性,更深入地方乡土文化的内核以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使儿童乐在其中。民间游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们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人们将日常生活中劳动的情节、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融入到民间游戏中,让游戏更容易贴近儿童的生活,使游戏与儿童的生活紧密相连,帮助儿童在轻松、有趣的游戏过程中丰富和拓展生活经验、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如在重庆江津地区流行的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中,老鹰让母鸡做挑水、砍柴、做饭、扫地等动作,这些动作与农村儿童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呈现出儿童生活中熟悉的生活场景;而母鸡为了不让老鹰吃掉自己的孩子,认真地做着老鹰要求的事情,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母爱之情;最后当小鸡的伙伴被老鹰抓走以后,又会开动脑筋去解救自己的同伴,体现出一种团结的氛围。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既感受民族精神、享受劳动的快乐,又乐在其中、悟在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间游戏过程富有趣味性。许多民间游戏都有着浓厚的趣味性,内容生动、具体,形式活泼、轻松且伴有节奏,许多游戏还配有儿歌、口令,儿童边游戏边吟唱,情趣盎然,始终沉浸在欢乐中。如顶牛、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充满了新奇、期盼的等待和追逐动作,儿童能从游戏中体验到快乐。儿童在民间游戏中,又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活动之中,他们自己选择游戏,准备玩具材料、协商角色、构思情节、控制游戏环境,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游戏才能。因此,民间游戏可以成为儿童快乐的源泉。民间游戏开展具有随机性。民间游戏的开展,一般不受人数、时间、空间等条件的约束,不要求严格的整段时间,也不苛求场地的规范和豪华。不管在何时何地,只要儿童有兴趣、愿意玩,哪怕只是闲暇的一小段时间,在简陋的场地上,他们亦可三五成群地自由玩耍。因此,民间游戏的随机性提供儿童一个宽松的游戏氛围,使儿童能随时随地尽兴地玩自己喜欢的游戏。

民间游戏所需玩具材料具有简便性。民间游戏的玩具大都取材于生活、取材于自然的材料,如竹筒、木棍、野果、水、石、沙等。这些材料经济实惠、随时可取,而且没有固定的形式,不具体代表某一物体,儿童在游戏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随意地将玩具材料加以制作或创造想象。还有一些民间游戏不需要玩具,如顶牛、藏猫等都是利用儿童自身器官徒手进行的。民间游戏随地可寻的玩具材料,既能节省财力,又能使儿童感到其乐无穷,这是利用现代成型玩具进行游戏所不能替代的。这也是民间游戏可以在大多数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开展和推广的最重要的原因。

三、现实的缺乏──幼儿园课程体系的内在缺陷民间游戏将传统文化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状态相连,是幼儿园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幼儿园对民间游戏的利用相当有限。而幼儿园现存课程体系存在的内在缺陷又使其对民间游戏的接纳和融合成为必需。

首先是全国大多数幼儿园缺乏地方特色,大一统的教育内容与儿童的现实生活脱节。儿童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体会教育的内容;无法将幼儿园与家庭、社会之间的生活和生存状态看成相互融合的整体,从而感受其间内在的关联;难以形成对社会的真实的统一的看法,因此在认识现实世界时有时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如在幼儿园的课本中冬天都是下雪、堆雪人、打雪仗。而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气候差异显著。在一些地区,比如云南的一些地方一年只有两季:干季和湿季。笔者所在的重庆一年四季并不分明,特别是冬天一般是没有雪的。因此,将教育内容与儿童实际生存状态和现实生活接轨势在必行,对民间游戏教育资源的开发可以为这种连接提供天然的途径。

其次是教师的教育理念局限于将儿童游戏看成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忽略了儿童游戏自身的大量的本体价值。如在儿童游戏的指导中强调每一种游戏都必须要有意识地让儿童学到什么,而不是让儿童在自身的体验、感受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中成长;强调让游戏充分成为教育的手段,片面追求将教育内容镶嵌在游戏中,而不管游戏自身内在的规律,从而降低了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游戏体验,使儿童出现对游戏的不认同状态。民间游戏由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来自儿童的生活,所以备受儿童喜爱,具有易于为儿童所接受的特点,因此,在发挥游戏的本体价值上具有突出的优势。

综上所述,必须在幼儿园的课程中整合民间游戏的文化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园课程体系对民间游戏的接纳、融合以及对民间游戏的挖掘、整理、研究、开发与利用。

四、接续的实现──幼儿园对民间游戏的挖掘、整理、研究、开发与利用

首先,应对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加以梳理,对民间游戏的文化传承作用、运作机制以及民间游戏何以能成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可能性和可行性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充分挖掘和整理民间游戏。

其次,将游戏研究与儿童成长的大的文化背景相连,将民间游戏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期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有更大的参考价值。对所收集到的民间游戏应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进行深入研究,既将其放到幼儿园以外的更广阔的教育空间中考察其对一个人一生的个体生命成长有何重要的价值,同时又研究幼儿园中儿童的实际生存状态,并尽力在两者之间去寻求一个契合点,探求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操作环节中的实际开发与利用。

再次,教师应精心选择大量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文化底蕴深厚,能吸引儿童,感染儿童,使他们获得有益经验的民间游戏加入到课程内容之中,使课程容量增大。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丰富,题材新颖,富有美感和儿童情趣,可以有效地实现幼儿园课程体系对民间游戏的接纳和融合。同时,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和所选教材应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儿童的需要。应鼓励乡土教材,地方教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或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的教材的编写、采用与实施。

总之,民间游戏是幼儿园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可以改变幼儿园游戏及课程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幼儿园应善加利用。

参考文献:

转贴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一个民族,只有产生了主体意识才能够具有自觉的内在凝聚力,才能有推动民族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定制不应单单根据高考提供的定单而制定,应该是有选择性和代表性的。中小学生对世界、价值的认识,不仅是现代的、西方的、世界的,更应该是历史的、东方的、民族的。学生在学校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由于学习时间的限制,学生们重视应试知识课程的学习,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已无暇顾及。中国有一句话叫做“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有着许许多多言简意赅,充满哲理的名言警句,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华民族技艺的定库中,更有数不清的瑰宝。上学时期是精力最旺盛、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民族传统技艺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可分的关系。民族传统技艺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携带传统文化的基因。把传统技艺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家意识教育体制中是必然趋势,也是在中小学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新时代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人的关键所在。

第二篇: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大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抓住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离开发展,一切无从谈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兼顾和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抓住了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抓住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篇: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四好班子建设是提高班子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很好的载体。以“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为主要内容的“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已在国有企业中全面推开,对于较好地发挥党委的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凝心聚力、提高效益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四好中作风形象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作风端正、深入实际、民主管理、清正廉洁、道德建设等内容,作风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领导班子号召力的强弱、关系企业向心力、凝聚力的提高、关系员工积极性、创造力的发挥,而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是保证作风形象好的重要环节。在四好班子创建过程中,许多优秀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抓得好,班子成员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在广大员工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风正气顺,政令畅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显著增强,企业效益大幅提高,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河南神火集团党委高度重视四好班于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升班子作风形象,企业效益大幅跃升,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跨入全国500强的行列。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立班子的良好形象,创建四好班子,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班子成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廉洁自律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指出: “要一步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坚决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企业各级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自身的素质,关系到自身的形象,而且与党的执政能力和党在员工中的影响以及党群关系等息息相关。解决好“六观”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确保领导干部牢固确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从而始终做到立党为公、勤政廉政、执政为民,掌好权、用好权、甘当人民的公仆。向孔繁森、郑培民等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把权力用在为企业发展为员工谋利上。

二、各级领导班子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各级领导都应该成为贯彻落实上级路线方针政策的模范,维护上级党组织的权威,不但要认认真真地贯彻落实,而且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落实,扎实推进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开展,不断开创新局面。而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自己有利就执行,没有利益或者利益较少就不执行,造成上级政策的棚架,给我们的事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各级班子要大力发展党内民主,防止独断专权。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是党的生命和活力所在。在企业进行重大决策时,党委主要领导要严格遵守党内议事规则,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集中大家的智慧,广泛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不但要听正面的意见,而且要听反面的意见,尽可能掌握最充分的决策信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这样既可以避免盲目决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损失,又可以避免腐败现象的发生。凡是能够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项目,实施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而独断专行,搞家长制、一言堂,个人说了算的决策往往会出大问题,造成大损失。

四、加强制度建设,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各级班子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制度是防腐的重要环节,严密的制度可以使腐败分子无缝可钻。领导干部要模范执行制度,否则再好的制度无人执行也是废纸一张。往往制度的制定者是领导,带头践踏制度的也是领导,所以领导干部是制度建设的关键。领导干部在人事安排方面,要严格遵守人事纪律,要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搞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以群众公认、实绩突出、能力出众、素质优良为标准,选拔过程要公开、公平、公正,尽可能扩大公开竞聘的范围和层次,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不能任人唯亲,以关系远近、送礼多少用人。在重大工程招投标、大额物资采购、要严格履行招投标管理程序,选实力强、信誉好、造价合理的施工队伍,货比三家,以质论价,选性价比最优的设备和材料,领导于部不允许插手招投标,不允许不经招投标程序或虽明经规定程序暗地却私定施工队伍和设备厂家,更不允许领导干部家属子女参与其中。

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员工为本。胡锦涛同志指出: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领导干部能否受到员工的拥护和信赖,是否具有号召力和亲和力,关键在于能否把员工的冷暖挂在心上,员工在领导心中有多重,领导在员工心中就会有多重,分量是相互对称的。我们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企业发展是为了股东、员工和社会,在三者关系处理上,要把员工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员工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员工利益的实现,就不可能实现好、维护好、发挥好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不可能创造更多的利润回报股东和社会。各级领导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到员工中去,尊重员工、关爱员工,加大投入,不断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在企业效益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提高员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关心困难职工群体,多为他们送温暖、送爱心。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第四篇: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讲话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科学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了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一、抓住经济发展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开始凸显。主要表现在: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压力不减;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耕地正在逼近18亿亩红线;缺水威胁着400多个城市,水污染问题也在步步紧逼。同时,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等。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我国发展在经济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报告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报告在上述要求中强调四个方面的协调:一是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二是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三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要突出消费;四是发展动力的协调,决不能仅仅依靠投资拉动,而要更多强调改革和自主创新的推动。这四个协调,最终是要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相互统一。

2.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首先,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对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指导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针,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报告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好地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就经济增长本身的投入 1

产出而言的,而经济发展方式不但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经济结构、资源环境和经济成果分配等,要求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在此基础上实现增长。用“发展”来代替“增长”,有利于统一大家对发展的认识,统一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好地体现了从根本上解决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要求。就转变增长方式而抓转变增长方式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用“发展”来代替“增长”,必须从本源上抓好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断增强消费的需求、服务业的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这样可以更有针对性解决科学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更好地体现了发展的目的性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次,全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提出了5项战略任务。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十七大报告就此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和决策。

十七大报告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比如,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要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保护意识,构建生态文化,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提倡从我做起,倡导绿色消费,形成节约消费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比如,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是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正式使用这种提法。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均GDP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在综合国力提高的同时,人均GDP提高,发展水平和富裕程度的提高,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078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为856美元。如果2020年实现翻两番,那么到时候人均GDP应该达到3500美元左右。到去年底,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这一人均GDP翻两番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几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人均GDP的基数不会增加太多,这有助于翻两番目标的实现。

比如,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近年来,一个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的农村政策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取消只针对农业和农民的4项税收和其他负担,与1999年相比,2006年共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对农民实行多项生产性直接补贴,2006年补贴309.5亿元,2007年的补贴科目和金额将继续增加;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发展农业水利、农村交通、电力和沼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政府新增的这方面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在全国范围普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着力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和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权 2

益。

3.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实现十七大的部署和要求,关键还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为此,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三项重大任务,即: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十七大报告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比如,十七大报告关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平等保护”是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物权法》的核心内容之一。这部法律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保障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所有制经济形成的市场主体都在统一的市场上运作并发生相互关系,各种市场主体都处于平等地位,享有相同权利,遵守相同规则,承担相同责任。如果对各种市场主体不给予平等保护,就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可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对国家的、集体的和私人的物权给予平等保护是有机统一的。在财产归属依法确定的前提下,作为物权主体,不论是国家、集体,还是私人,对他们的物权也都应当给予平等保护。十七大报告强调把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比如,十七大报告指明了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方向。报告在阐明未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具体任务时强调,要“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将进一步强化财政、货币两大政策“组合拳”联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报告对完善宏观调控的具体内容做了原则性规定,指明了我国未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方向和根本原则,将更加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比如,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报告用“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这12个关键字定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含义深刻,体现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特点、新趋势。

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我国政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在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五项新要求之一,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加丰富、更加完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民主有了新的更高的期待。十七大报告紧扣社会脉搏,顺应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情况,进一 3

步深化了对人民民主的认识,把人民当家作主界定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2.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

十七大报告明确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即: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报告进一步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十七大报告提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民主道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历史、国情和国际环境。我们搞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考虑我国的历史和国情、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状况和面临的主要任务及当前的国际环境。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任务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民主的道路、民主的实现形式就会有所不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政治体制改革不能简单地模仿和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模式,我国的历史与现实条件、我们的价值追求都不允许我们走西方的路,而必须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十七大报告提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后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迫切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应该同时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发展民主、加强法制、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等任务比以往更为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这一切,迫切要求我们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3.十七大报告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若干亮点

十七大报告提出,“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报告从多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新举措,要求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报告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必将消除选举中的城乡差异,进一步扩大广大农民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扩大他们在国家权力机关中的发言权。“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这意味着,我国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决策过程将更透明,只要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重大政策,百姓将拥有更大的参与权、发言权。报告首次提出“公民意识”一词,强调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撑。

十七大报告强调“发展基层民主”。报告引人注目地提出,基层民主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进一步凸显了基层民主的重要性,让人们对未来基层民主发展充满了期待。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并要求推进厂务公开,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根据十七大报告的要求,政府公权力的范围有望被进一步界定;政府管理越位、缺位、不到位的状况有望进一步改变;不属于政府行政管理范畴的社会生活、社会事务都由 4

群众自治,从而扩大群众自治范围,以更好地发挥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十七大报告提出,“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一导向性论述,指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径。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报告对发展党内民主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等等。引人关注的是,报告还突出强调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党员主体地位”这一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未来的党内民主、党内生活充满期待。

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报告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要求,概括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 “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报告作出了未来一个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部署。引人关注的是,针对我国行政管理领域广泛存在的部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报告鲜明地提出了“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这是进一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行政效能的重大举措,为未来政府机构的进一步科学整合与设置、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指明了方向。

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的目标并作出具体部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权力运行上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坚强决心。报告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为了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报告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等。报告还要求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同时突出强调要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三、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报告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我国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高度,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从这一高度出发,报告特别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2.深刻领会十七大报告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观点新论断

十七大报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观点新论断。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上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三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些新观点新论断的提出,充分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了我们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的开放心态和博大胸怀。

3.适应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要准确把握时代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自觉遵循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全面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从以下5个方面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一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工作、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任务,融入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文艺创作、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各方面工作实践当中。二是大力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更多的艺术精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十五”期间,中国投入4.8亿元在农村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过去5年,中国着力推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推广到全国;针对“短腿”的公共文化事业,中国以年均增长22.5%的速度累计投入580.82亿元,其中有超过1/4投向农村。国家还首次颁布了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全面规划并抓紧建设国家、省、市、县、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乃至行政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争取“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使全国城乡公共文化设施明显改观。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我们要站在新的起点上,用更宽广的视野来谋划和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五是积极谋划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扩展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我国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十七大报告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 6

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报告强调,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按照上述新要求,十七大报告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6项战略任务,这就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围绕这6项任务,报告作出了一系列部署。

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们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推进教育公平。为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国家免除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的家庭普遍减轻了经济负担。完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助学方式,每年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职学子受益。努力扩大就业。中央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问题的新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消除零就业家庭。如今,社会就业总量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2003年到2006年,年平均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近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3%以内。

完善社会保障。近年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各级政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积极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保参保人群不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仅2006年,全国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增幅均在千万人以上。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着眼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党和政府提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全国财政用于卫生投入的增幅年均在20%以上。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行医药分开等改革,构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长效机制。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到全国80%以上县(市、区),参合农民达7.2亿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开始试点,将用3年时间在全国全面推开。同时,党和政府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下大力气狠抓煤矿、交通等行业的安全整治和管理,加强对食品、药品、餐饮等行业的监管;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积极解决教育乱收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和环境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3.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关于改善民生的若干新举措

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工作,近年来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7年3月,全国累计审批国家助学贷款人数306万人,银行累计审批合同金额266亿元。为确保经济困难家庭新生顺利入学,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按照规定开通了“绿色通道”,2006年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新生约33万人,占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总数的44%。按照这个资助政策体系,以后每年用于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的经费,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学校的支出加在一起超过500亿元。每年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受到资助的学生人数要超过2000万人。这样的体系,主 7

要是给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资助办法。资助体系形成之后,将保证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这是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之后又一个保证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当前我国就业压力依然严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记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将达到2400万人。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并强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报告提出在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同时,“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一新提法表明创业将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创业增加就业,通过就业减少因失业而导致贫困的人口。我国第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第三产业日益蓬勃,为更多人创业提供了市场和机遇。鼓励创业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未来国家财力将加大向民生倾斜,增加对教育、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的投入,使更多群众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往我们强调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报告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将会提速,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对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的强调,意味着老百姓不仅能从再分配中得到好处,在初次分配中也能保证自己的权利,不用光等着政府救济。要在生产过程的初次分配中就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主要途径就是遵循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中国当前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相对多、相对便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就可以多创造就业机会,让更多低收入者分享改革成果。“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潜力很大。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渠道的拓宽,百姓财富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几年增速非常快。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大趋势。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大约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位置较小,占比大约在2%左右。测算来看,200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0多元。虽然基数小,但是发展潜力很大。拿这两年来说,相比上一,2005年增幅为19.7%,2006年增幅为26.5%。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医改方案正在紧张制订中,力求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实现基础医疗的广覆盖,分别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险体系和药品制造与分发体系”等4个方面,同时强调“管理、操作、投资、定价、监督、人力资源、信息和立法”等8个支柱环节。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中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到2015年,使中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 8

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出了重要要求,我们要认真领会,全面把握。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要深化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第五篇: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提出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郑重提出:今后将“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这就在党的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党委票决制的概念。

一、党委票决制的概念内涵

1.党委票决制的定义。党委票决制是党的全委会或常委会在任命干部或决定各级党的重大问题时实行党委委员或常委一人一票,让委员或常委既有权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能平等地行使自己一票的权力,最后以得票超过法定票数的候选人或方案获得通过,形成决定并当场公布的一种党委决策的制度安排。

2.党委票决制的发展历程。早在136年前巴黎公社就采用过票决制。当时由巴黎20个区的群众普选出来的86名公社委员,对公社所有重大事项做决策时,一律投票表决。马克思曾对公社的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采用鼓掌通过、举手投票、记名投票、无记名投票等形式来表达党员意志、体现党内民主。但由党代表选举产生的党的委员会却很少采用票决的形式决定党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基于发展党内民主的需要,我们党在对“文革”严重背离党的集体领导危害的反思中,开始强调党委的集体领导,表现之一就是对党委书记过度集权的决策体制的批判。邓小平尖锐地批判道:“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329页)在反思过程中,党委的决策体制和机制需要进行改

革的呼声出现,具体体现就是:实行党委票决制,由全体党委成员以每人平等一票表决的形式来决定党的重大问题。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和酝酿,2001年中组部选择海南省、山西省晋中市、陕西省铜川市、四川省眉山市和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等地区作为党委票决制改革的试点单位。2004年4月,中共中央出台《党的地方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下一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为票决制的进一步推行奠定了“党规党法”基础。该《办法》明确规定:市、地、州、盟,县、区、旗,乡镇、街道的党政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一般应提交上一级党委全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地县党政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分别由省、市党委常委会提名,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目前,票决制改革正在全国各级党委的决策工作中大面积铺开,有关票决制的一些新经验和配套制度安排正在探索中。

3.党委票决制与议决制的区别。票决制的提出和实践是对传统党委议决制决策模式的重大超越。党委议决制是指党委在决定各级党和社会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干部任免时,由党委书记带领党委成员对议题首先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或书记提出一个决策建议大家议论,如果没有意见就算通过;或大家以口头的形式对议题表示意见,一般是书记先表态或最后表态,最后以“书记表态影响下”的多数党委成员的意见为根据作出决策。

党委议决制和党委票决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程度不同。在票决制中,书记的一票和委员或常委的一票价值相同,这便于每个党委委员或常委自由、民主地表达意愿,在此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正确的集中。而议决制在进行表决时书记的

一票与其他委员或常委的一票价值是不相当的,极易出现书记个人集权、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以集体领导的外衣掩盖个人专断的实质”的情况。因此,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程度上,票决制要明显地优于议决制。

第二,运作程序的差异。票决制在运作程序上可以分为先后相继的、缺一不可的两步,一是“议”,二是“决”。而议决制虽然也强调“议”和“决”两个程序,但它的讨论和表决或者经常混在一起,或者出现缺失,“议而不决”、“决而不议”、“以议代决”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三,形成决议的依据不同。票决制形成决议的依据是党委成员一人一票的表决结果,得票超过法定票数的人选或议题才能得以通过,并形成决议。得不到法定票数的人选或议题即使党委书记再坚持也没有用。而议决制形成决议的依据主要是党委书记或其他主要领导根据党委成员的讨论集中而成的意见,不依靠党委成员的集体投票表决。

第四,制约权力的程度不同。票决制以一人一票的投票方式进行表决,客观上形成了对党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权力制约,防止了权力专断或权力过分集中情况的出现。而议决制在讨论决定中,经常会出现主要领导的意见左右决议形成的情况,造成少数人说了算和少数人的集权,不能对少数人的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

二、党委票决制的运作机制

从票决制试点单位的探索情况来看,票决制在运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机制。这样一套运作机制的基本构成是:

1.适用范围。票决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关于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的决策。从这些年试点地区的做法来看,主要集中

在对重要干部任免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任免的票决上。而从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来看,票决制的应用范围还必然要包括对党内重大问题的决策。

2.提出决策方案。重要干部的任免和重大问题的决策在提交党委进行决策之前有关部门和人员必须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咨询专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决策方案或决策议题。方案要突出选择性,至少提出两个方案;进行干部的任用投票,(如决定一人)则至少确定两名候选人进入最后的表决程序。

3.会前充分酝酿。形成决策方案或确定任免人选以后,党委在开会之前要进行充分的酝酿,把工夫下在会下。这种会前酝酿主要在以下层面展开:书记与副书记之间进行酝酿;正副书记与委员逐个见面听取意见,交流看法;正副书记与有不同意见,特别是与有反对意见的同志进行充分的个别交流,力求统一意见,把大的分歧解决在会下。会前的酝酿还应该广泛地征求纪委、政府、人大、政协、群众组织和各界人士的意见,以对决策方案或拟任免人选进行充分的论证,及时修正完善,以保证将一个成熟的方案提交到党委会上。

4.会上充分讨论。在召开全委会或常委会进行票决时,首先要组织各个委员或常委对决策方案或拟任免人选进行充分的讨论。讨论中,每个委员或常委都要对决策方案或拟任免人选发表自己的意见,要么表示同意、要么表示不同意,要么表示一时无法形成决定。

5.当场进行表决投票。经过委员或常委的讨论,在对方案或拟任免人选基本同意,没有多大分歧的情况下,这些方案或拟任免人选就进入表决程序,由包括书记在内的全体委员或常委进行表决。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在进行投票时,每个委员或常委都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投出赞成票、反对票或弃权票。

6.当场宣布投票结果。表决投票结束后,党委要指派专人对投票结果当场计算和唱票,得到超过规定票数的方案或拟任免人选获得通过。规定的票数一般应该是到会党委成员的2/3。投票结果出来以后,党委书记或指定的人员要当场宣布投票结果,并把选票封存或销毁,防止出现“后遗症”。对投票表决未通过的方案或人选,组织部门可以继续跟踪考察,若条件成熟时可再次提交党委会讨论表决,但一般半年内不得就同一职务的同一人选提交党委会讨论表决;对于投票未通过的方案,要进一步研究分析和进行广泛论证,适当的时候再提请党委会进行表决。

三、实行党委票决制的价值意义

1.票决制保证了民主集中制实质的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落实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票决制,使民主集中制原则成为一种可量化、可操作的制度。在票决时,每个委员或常委只有一票,最后得票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决策。这就从制度上杜绝了少数人说了算的情况,提高了干部任用的民主化水平。2.票决制提高了党委决策的科学化程度。票决制的最大特点是“议”、“决”分离,在“议”的基础上进行“决”,每个党委委员或常委都能够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情况充分地发表意见。通过这样的“议”使大家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了解和掌握每个拟任用人选或决策方案的真实情况,为党委集体的最后表决提供了基本依据,从而提高了党委决策的科学性。

3.票决制使干部选拔阶段的民主化向决策任用阶段进发。在议决制模式选拔任用干部的状态下,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化主要体现在对干部的民意测验、民主测评、民主考察、民主推荐、考察预告等选拔阶段的民主上。实行票决制把党委的民主投票结果作为是否任用干部的唯一标准,这就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

主化从选拔阶段推进到任用阶段,从而大大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水平。

4.票决制为党委成员充分表达个人意见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加强党委内部的监督。实行票决制解决了党委成员在党委会上“不敢说”和“不愿说”的两大难题。它以完备的制度明确了决策程序和决策要求,建立起一种能为班子每位成员充分表达个人意见提供平等机会、创造宽松环境的新机制,同时也为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提供了制度化的手段。

5.票决制促进了党委选人标准的转变。实行票决制的情况下,干部任用由党委集体以一人一票投票的方式作出,这就一方面堵塞了一些人跑官要官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干部任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为党委转变选人标准,真正做到“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党委票决制运行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票决制的责任追究问题。由全委会或常委会集体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责任主体就是党委的全体委员或常委,这样就没有一个具体的责任对象,责任追究起来就比较困难。有的党委规定,如果表决的干部出了问题,书记、分管党务的副书记、组织部长、推荐人、考察人都是责任追究的对象,都是责任主体。但这种规定缺乏说服力,也没有充足的理论根据。

2.票决制的会前酝酿问题。全委会或常委会前的沟通是实行好票决制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但从一些地方试行票决制的情况来看,当前的主要问题和困境是:票决制的会前酝酿工作很不到位,对拟任用干部或拟通过方案的征求意见范围太窄,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征求党委委员或有关部门的意见,不能进行充分的会

前酝酿。酝酿工作的不到位,直接导致票决的前提和氛围难形成,为票决工作的顺利进行制造了难题。

3.票决制的配套制度建设问题。票决制的推进必须有一整套具体完备的党委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与之相配套。比如。在对重要干部的票决中,就需要有干部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经济责任审计制、诫勉谈话制等多项制度建设与之相配合。但从当前一些地方试行票决制的情况来看,这些配套制度要么正处于探索中、还没有建立,要么虽然建立了、但根本就不配套,这使票决制的科学有效运行面临困境。

推行党委票决制是对“议行合一”的党委领导体制的初步改革,但从更深的层面来看,票决制是对党内决策与执行权力的分解。只要不断完善票决制特别是深入推行全委会票决制,常委会就有可能因向全委会负责的增加,从而真正成为党的执行机关;全委会则会因票决制的频繁使用和对重大问题决策地位的提升,从而真正成为党的权力机关。如果票决制状态下的党内权力配置能够沿着这样的方向前进,那么党委票决制就不仅是改革党委选人用人机制与重大问题决策机制的需要,而且是科学分解、合理配置党内权力的新路径。

下载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三个文明发展为四个文明......

    中共十七大开幕式胡锦涛报告全文

    中共十七大开幕 胡锦涛作报告(全文) 胡锦涛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指出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指出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直销 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指出: “就目前直销业而言,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学习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大全

    学习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心得体会 2007-10-26 10月23日下午,第三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群众学习了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汉英对照词语范文合集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 汉英对照词汇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

    在胡锦涛总书记十八大报告中

    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在胡锦涛总书记十八大报告中,八大关键词标注下了鲜明的印记,预备迈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坚定步伐。它蕴含着......

    2007年胡锦涛十七大讲话稿(中英对照)

    HOLD HIGH THE GREAT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IVE FOR NEW VICTORIES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R......

    十七大四中

    时间:2007年10月15日 地点:北京市,会址:人民大会堂。 主要内容: 1,中共十七大是在中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将认真总结中共十六大以来5年的工作,对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