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入门
学习文言文入门之径
文言文学习中,朗读是学习文言文入门之径,是教学文言文的重要法宝。在我教学中是这样解决这个难题
首先,读准字音。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汉语的读音不一样。比如:《童趣》中 “项为之强”的“强”应读成jiang,是通假字,不能读成现代汉语的读音。由此可见,读准文言文字词的音是背诵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其次 ,把握好句子的朗读节奏.这是读懂课文内容很重要的一步,正确停顿是朗读文章胡要求。朗读时的正确停顿,直接关系着对文章的理解。但停顿应体现体现句子结构及本意。如:“其一\犬坐于前”。句中“其一”是句子的主语,“犬坐于前”是谓语。“犬坐”是“像狗一样的蹲坐”之意。如果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句子就变成了另一种意思。同时,对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地名也要作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再者,要读出语气、节奏、情感等。抓住语言特点指导学生朗读,就是从语气、语调、节奏、情感等方面读文章,从而通过朗读体会出作者的情感。如:教学《与朱元思》时,注意指导骈句读法。读骈句节奏必须整体划一,如“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给学生营造如临其境的气氛。
最后,教师要声情并 茂的范读课文。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涵泳朗读,逐 渐品味出文言文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意境美,激发了美感。同时领悟了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能领略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
在这个基础上,反复朗读,文章不觉间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背诵这个难题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
教研日志 其一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学习文言文要先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可以让学生直接明了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更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同时,作者个人的生平也需要做一些了解,比如他的姓氏名谁、字号,他一生中的一些重大事件等等。还有他的思想性格和与其相关的典故等,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明确文章的主题。
其二
在教学活动中,以意定音,以音解意是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要关注文言文字词的音、形、义的教学。初读文章,就让学生读准字音。因为古汉语中的读音与现代汉语中字词的读音有时存在一定的出差别。如果读错字音,字义就变了。如《马说》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耳食也。”这俩个“食”字都读成“”,译为“喂养”。该句的意思是“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如果读成“shi”,句子就译成为“吃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吃它”。如此以来,让人啼笑皆非,曲解了文章的内涵。由此看来,读准字音学生才能流畅的朗读文章,才能通晓其意。
其三
文 言文教学中,教师首先由盛情并茂的范读文章,才能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吧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多层次的朗读,就能逐渐品味出文言文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意境美,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美感。不仅领悟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而且还能领 略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
其四
学习文言文不仅学习字词 及字词的读音、意、形,还要料节文章的大意,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情感评价。细细品味文章的内涵,学习古人高洁的志趣,最重要的学习古人思想的精髓,从而 树立“欲上清天揽明月”的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我们要向学生明确应该批判地继承古人思想的精髓,取其精华,而不是全部拿来继 承。使我们的传统文学为今所学所用。这才是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所在。
其五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 渔”。文言文教学是为了“教而不教”。只有从大纲出发,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养成诵读名句名篇的好习惯。使稳压恩问中蕴涵的文化,成为当今学生的精神食 粮,以增长他们的见识,陶冶他们的情操。同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向素质教育转轨,使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融会贯通,为初中语文教学服务。为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和可持续学习及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觉得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基础与兴趣,所以我向你推荐《聊斋志异》注释版的,先读文言文,再读注释,再结合注释重读原文,最后读白话文翻译。这样效果最好。我中考高考文言文部分都未失分就是这样读出来的。然后就是《古文观止》唐代以后的部分,其中许多经典之作最好熟读成诵,比如《赤壁赋》、《陈情表》等等。
另外,工具书我推荐北京教育出版社的《文言文教材知识资料包》,说是教材知识,其实上涵盖面很广,较易培养兴趣
我觉得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基础与兴趣,所以我向你推荐《聊斋志异》注释版的,先读文言文,再读注释,再结合注释重读原文,最后读白话文翻译。这样效果最好。我中考高考文言文部分都未失分就是这样读出来的。然后就是《古文观止》唐代以后的部分,其中许多经典之作最好熟读成诵,比如《赤壁赋》、《陈情表》等等。
另外,工具书我推荐北京教育出版社的《文言文教材知识资料包》,说是教材知识,其实上涵盖面很广,较易培养兴趣
先告诉你一些方法:我建议先看简易的,我推荐看《东周列国志》因为比较浅又比较有趣。如果你老翻字典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所以第一遍你就不求甚解,这么看下去,当你对他产生兴趣后自然会去了解详细,主动学习了。其实文言文看看就会的,毕竟都是老祖宗的方块字,和现在的字都是有共通之处的。
《古代汉语》,王力先生主编,中华书局出版,一套四本。主要看前两本即可
楼主高中语文没丢完的话可以先看看《史记》,不算难的文言。准备好文言字典就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也是王力先生编的,可以参考。
第二篇:文言文入门学习及方法整理
如何学习文言文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习初中文言文,主要从以下四点入手:①把握文言实词和重点虚词的意义;②理解、翻译文言语句;③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在联系、内容、写作方法、技巧;④积累、背诵文中重点语句、段落,背诵80篇文言诗词。
学习时,是由“解词——串意——顺意”三步完成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圈点勾画理解词义,翻译语句(附示例一);(2)理解字词时用归纳法和比较法,即将一课中或每课中的某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通假字或虚词的不同用法加以归纳、比较,以增加记忆(附示例二);(3)理解文意的普遍联系法,即在学习中要联系前后文,联系多1/12
个段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在条理,弄清全文大意。如果学习一篇文言课文,心中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字、词、句,就很难记得牢、理解得透。因此,只有从全文整体去对待个别的字、词、句,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联系语境揣摩,才能把握住并吃透全文。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普遍联系法的要领。(4)了解主要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还有固定句式,每种都有几种不同形式,了解这些形式,便于记忆和理解。(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边读边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2/12
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不同一般。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例如:“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如:“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
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
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作代词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动词,往。起拼凑语气的作用。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基本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3/12
2,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
古今完全不同的虚词,我们只要掌握它们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国论》“而以六国破亡之颠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虚词,古今都用它,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颠覆”。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审阅,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如“而”,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表示偏正关系,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
4,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
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便的重要。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便的一大障碍。
三,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镜,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但这种情况较少。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中古以后就改变了读音,例如:“晋侯饮(yìn)赵盾酒”,这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但并不能一概而论。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3,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鸿门宴》)。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
4,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在这里,我们提供两种区别方法:第一,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第二,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4/12
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二是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要鉴别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可以从它们的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下面举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谓语,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例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例如:“秦师遂东”。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例如
“下之,小之„„,不外是矣”。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晋师军于庆柳”。
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例如:“隆礼尊贤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属于两个词类。例如:我们不能说“晋师军于庆柳”中的“军”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四,注意掌握几种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语气。主要形式有:
⑴,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
⑵,只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
⑶,只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语气。
⑹,用“为”表示肯定判断。
⑺,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
2,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⑵,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⑶,用助词“见”表示被动。
5/12
⑷,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⑸,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⑹,用“见„„于„„”的格式表示被动。
3,省略句。
文言句子中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省略主语。包括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省。
②,省略谓语动词。例如:“一股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略宾语。
④,省略介词“于、“以”。
4,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⑴,用疑问代词提出问题。
⑵,用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
5,变式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对应的句式不同,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情况: ⑴,主谓倒装句。
⑵,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凝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⑶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置于中心语之后。
⑷,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五,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准”、“达”、“雅”。所谓“准”,就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不误解,不漏译,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的顺畅,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习惯。所谓“雅”,就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符合原文语言特色,文笔优美、生动,富于表现力。
翻译的十种方法: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2、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补足音节的虚词等。
3、补。补出省略成分。
6/12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在翻译时,有时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
6、选。有些多义词,根据语境选取适当的词。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
8、意。意译。初中生对文言文最好是直译,但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和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9、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10、扩。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词扩为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赅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关于翻译文的方法,可按下面的顺口溜记忆: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语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译,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增、调、留、换四字。
第一,赠。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为了使语言精炼简洁,都有省略现象,而且比现代汉语更为普遍。从省略的方式说,有承前省,蒙后省和对话省;从省略的内容来说,既可是主语、谓语、宾语,又可以是介词词根。我们阅读文言文时,遇到这种省略情况,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以便正确理解文意。
在古代汉语中,量词较之临近的数词,是一种很不发达的词类,动量词在先秦不存在,物量词也不多见,现代汉语又是量词很丰富的一种语言。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找出相应的量词补充进去。
7/12
第二,调。古代汉语词序有些特殊的规律,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语倒装等。翻译这些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使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规律,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这就是“调”。
文言文,尤其是韵文中,常有一种“倒文”的语言现象。这种倒文或“语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协韵”。我们阅读古文时,遇到“倒文”这种语言现象,就必须根据内容,颠倒过来进行翻译。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译,如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均不译。
一些基本词汇,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古今意义相同,翻译时保留不译。如果不是基本词,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必翻译。
此外,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常引用诗句、民谣、格言、谚语进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这句民谣就保留不译,否则就会失去引诗所特有的韵味。
第四,换。汉语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许多文言单音词不能在现代汉语中灵活运用,只能充当双音词的一个词素,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语去替换文言词语,这就是“换”。例如:“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除了帝号“燕王” 和方位词“上” 无需更易而外,其余都要换用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相当的词,译作:“我曾经(跟你)在边境上会见燕王”。
以上所说的“增”、“调”、“留”、“换”的翻译方法,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它们是相互关联,交并运用的,不能截然分开。
六,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在翻译时,除了掌握以上四种方法外,还要掌握一点技巧。
第一,对句中的字、词、句进行充分想象。这种想象就是要调动平时的积累。一是对字词的不同用法的想象。如翻译“君无尤焉”一句中的“焉”字之前,可把句末“焉”的各种用法作一比较,一个个的淘汰,然后确定一个译出后合乎原文意思的用法。处在句末的“焉”,一般讲,一是疑问句中作疑问语气词,但这句不是疑问句,故否一也;二是作形容词尾,但是,“尤”是“责怪”之意,动词,故否二也;三是句末作兼词,但此句不需要作兼词后的介词引出名词或代词,故否三也;四是作代词。此句中“焉”字若译成代词“他们”,就恰与全句的意思统一了。二是对各种句式的充分想象。以“莫之死”为例,此句句首用了无定代词“莫”,而且宾语是代词“之”,故此句是一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句子,那么,这句话就应先译成“莫死之”。再来作第二步,这个“死”是自动词,不能支配宾语“之”。想一下,是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是处动用法还是为动用法,逐一考虑,是为动用法,故这句可译为“没有谁为他们死”,这样,译出的意思与全文就统一了。
第二,要学会运用一些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进行分析。有些句子,我们只有通过语法分析,才能正确地理解,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如“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句中“疾”是“憎恨”之意,如果把“疾视” 放在一起,就译成了“憎恨看”,这显然不通。那么,就应将“疾” 后的整个结构作为“疾” 的宾语,即憎恨的对象,再来解剖这个“对象”,即“疾” 的宾语是“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但要注意,“视” 的宾语只是“其长上之死”,这里,“视其长上之死”与“不救”是通过“而”连接的两种“行为”。再看“视”的宾语,“其长上之死”,这是一个主谓短语作“视”的宾语,故“之”就是一个取8/12
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了。经过这样逐字分析,这一句就可译为“恨(他们)看着他们的长官战死而不去救护”。再把这句译文放到全文中去看,意思也就与全文统一了,故此时可以放心地肯定自己的译文了。
由上观之,我们无论是对字、词、句式的想象,还是对句子结构的语法分析,都要以平时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翻译技能的积累为前提。因此,我们平时就要下苦功夫记一些有关文言知识和有关译文技巧方面的东西,否则就会源泉枯竭,不管怎样找“窍门”也是翻译不出来的。古代有一个很有学问的秀才,奉命要在三天之内完成一篇命题作文,却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他的老婆见状,不以为然地说:“你作这个文章,难道比我生孩子还难?”秀才喟然长叹:“你生孩子虽然难,但毕竟你肚子里还有孩子,我作这个文章,肚子里啥也没有。巧媳妇也难煮无米之炊啊!”这个故事,也进一步证明了我的观点的正确性。
那么,怎样下苦功夫呢?下面谈谈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第一,学习文言文要重视诵读。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9/12
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程端礼在《朱子读书法》中说:“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 此话实为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多熟读背诵一些文质皆美、深浅适度的文言诗文,在头脑中多储存一些文言信息,这对认知迁移、阅读理解都是大有益处的。
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孰悉课文,逐步加强理解,直至背诵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有别于一般的死记硬背,它以宏观驾驭微观,以微观充实宏观,循序渐进,反复诵读,由读到懂,由懂而用,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
第二,要勤查工具书。
工具书是专供翻检查阅的图书,它具有特定的排检方法,读者据此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识或材料。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充分利用文言工具书,把它作为百问不烦的老师,解难释疑。工具书的种类繁多,可供我们学习文言文时查阅的工具书有:《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虚词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辞海》、《辞源》等。其中,《古代汉语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虚词词典》体积小,内容丰富,不仅价格便宜,而且便于携带,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工具书。
第三,要多作练习。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知识长期保存在大脑中,但仅凭对新知识的识记是不能保证这一目的的实现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识,还必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以积累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要善于积累资料。
撰书立说,需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需要用大量 的资料,这些资料往往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积累资料的方法各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在读过的书上作记号,有的人善于作知识卡片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黑格尔年轻时并没有特殊的天赋和才能,可是他善于积累,把读过的东西详细地摘要在一张张活页卡片上,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排列,逐一贴上标签。这样的日积月累,反复思考运用,终于使他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哲学家。我们在读书求学中注意积累资料,必将受到很大的益处。它不但能培养和提高你的阅读、分析能力,“使人精确”(培根语),而且还能减轻你的大脑负担,当这些资料变成你的“第二大脑”时,你使用这些资料便能得心应手,八面来风,人家“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却“得来全不费功夫”。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唐睢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睢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睢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睢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睢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10/12
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仓鹰击于殿上()
(2)长跪而谢之()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睢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睢是个怎样的人?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1/12
答案:
1、(1)“仓”同“苍”,青色(2)道歉
2、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4、首先,唐睢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睢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最后,唐睢“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唐睢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5、例:①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②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③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透视:此例选文为课内,设计的五个小题也很有代表性,基本上体现了文言文阅读的特点。
1题考查的两个字:一为通假字,一为多义字,注意了实词的覆盖面。
2题为翻译句子,选取的句子是秦王的话,也是文章的结局,也就是说,选取了文中的关键句子。
3题结合文章故事,考查对人物储蓄性、双关性语言的理解,题干说是“外交辞令”,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阅读文章时,人物的语言往往含义深刻,具有透过表面还能体会出其他内容的特点。对此类句子,一定要结合故事和语境认真体会,才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4题主要考查对文章故事的把握,要理清其情节与思路,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5题是开放性试题,说明只要认真学习课内文章,注意积累和思考,就能准确答题
12/12
第三篇:朗读,文言文学习入门的正确途径论文
文言,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这种语体有很强的可读性。初中是文言文入门的准备阶段,此时学生对文言的语句、语意、停顿等都了解很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一味地“满堂灌”或“以教者为主”串讲,必将破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如能采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朗读的方法,这样学生便能达到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书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的内容。
一、朗读前的准备,以求扫除障碍。
在朗读文章之前,先将课文粗读一遍,将课文下面注释中的生字的拼音或不认识的字的拼音在文中标注出来,对一些现在不常见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古音异读字等认真准备。然后看注释和提示划出书中难点和关键语句,并且了解作家和背景的简介,划分结构等都要事先做好准备,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没有语言障碍。
二、朗读的方法,以求疏通文义。
1.口读,就是通过反复朗读,像录音机一样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磁带”里,这种朗读凭靠的是对声音的直感,包括吐字、停顿、语气、语调等,通过这种方法朗读,只有对文章有个大概了解,但对所记的内容不够牢固。
2.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就是在粗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首先记住若干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句、过渡句和段落的起结等。
如《关睢》、《蒹葭》这两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三章不断转换字面和声韵,但它所写的景物、环境和人物、事件都基本未变,掌握了这一特点之后,朗读起来就顺畅了。
3.掌握文章思路,即探索作文行文意图,特别是要弄清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与朱元思书》一文,作文开始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然后下文从“异水”和“奇山”来写它们各自的特征,最后写感想,这样结构层次清晰了又因本文的语言采用了“四六体”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语言转折灵活,流转自如,读起来颇有韵致,这样也加强了朗读的节奏和速度。
在实际训练中,三者是有联系的,开始注重口读和利用语句,待到半熟之后,再着重利用文章的思路来达到连贯背诵。
三、朗读的技巧,以求融汇贯通。
朗读也要讲究技巧,例如读《岳阳楼记》一文时,利用它诗一般精练的语言,抓住韵文、骈句、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特点来朗读,还可以采用范读(学生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和文法。齐读,齐声朗读可以查漏补缺,适时纠正自读中存在的错误。情读就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气随情动而且要因情用气,以情带气,只有这样声情并茂地朗读,才能准确传达出作品的情韵。这样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就有了更深的美感体验,情操便自然得到陶冶,灵魂便自然得到了净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能融汇贯通,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领悟,在领悟的基础上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运用。
朗读轻松了,背诵、默写也就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了。这样,学生不断积累,充实语库,借鉴章法,滋养作文,不但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提高,写作能力也随之日渐上进了。
第四篇:诗词入门
诗词入门
http://
历代名家作品
http://www.xiexiebang.com/gushi/
〖 五绝 〗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 七绝 〗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 五律 〗
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 七律 〗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平水韵中一些特别字:
上平,一东:种。总.梦。
上平,二冬:共。通供--供奉,恭--恭敬。
上平,四支:累。比。剂。戏。
上平,五微:几。
上平,六鱼:与。好。据。虑。匹。
上平,七虞:俱。恶。
上平,十灰:坏。
上平,十三元:宛。怨。
上平,十四寒:看。攒。谩。胖。漫。汗。叹。拌。曼。
上平,十五删:患。孱。
下平,一先:县。便。卷。竣。键。
下平,二萧:跳。调。要。料。灶。
下平,三肴:炮。哮。
下平,四豪:号。
下平,五歌:过。那。
下平,七阳:创。忘。望。抢。蒋。下平,八庚:盛。正。令。顷。
下平,十蒸:胜。
下平,十一尤:句。
下平,十三覃:探。
下平,十四盐:占。
上声,一董:笼。空。
上声,二肿:拥。
上声,四纸:只。唯。
上声,五尾:菲。蜚。
上声,七雨:估。
上声,十三阮:圈。
上声,十六铣:单。
上声,十七小:挑。娇。标。悄。
上声,二十哿:爹。娑。
上声,二十二养:鞅。泱。慌。慷。
上声,二十三梗:屏。睛。颖。
上声,二十四迥:茗。
上声,二十五有:欧。蹂。殴。
去声,一送:中。空。衷。哄。
去声,二宋:从。封。
去声,三绛:淙。虹。
去声,四置:思。骑。鼻。去声,四邃:植。食。迟。值。柴。施。
去声,五未:衣。
去声,六御:如。嘘。
去声,七遇:播。
去声,八霁:说。医。齐。
去声,十卦:杀。喝。
去声,十一队:栽。回。
去声,十二震:填。亲。
去声,十三问:分。员。
去声,十五翰:观。干。摊。滩。
去声,十六谏:闲。栅。
去声,十七霰:缘。穿。牵。先。悬。煎。钿。研。缠。
去声,十八啸:烧。疗。
去声,二十一个:些。和。
去声,二十二驾:杷。
去声,二十三漾:相。藏。当。张。行。长。王。防。妨。偿。
去声,二十四敬:行。横。轻。评。侦。盟。
去声,二十五径:听。应。称。经。钉。凭。凝。橙。
去声,二十六宥:溜。瘤。留。收。犹。油。究。
去声,二十七沁:鸩。临。吟。深。
去声,二十八勘:三。参。
去声,二十九艳:盐。沾。去声,三十陷:帆。淹。谗。
入声,一屋:读。伏。粥。犊。渎。牍。椟。黩。缩。哭。仆。叔。淑。菽。独。扑。秃。孰。
入声,二沃:局。督。
入声,三觉:学。捉。喔。浊。
入声,四质:悉。
入声,五物:佛。
入声,六月:发。没。罚。突。忽。勃。曰。凸。
入声,七曷:活。钵。脱。夺。割。拨。喝。泼。
入声,八黠:嘎。瞎。刮。刷。滑。
入声,九屑:说。别。
入声,十药:薄。脚。
入声,十一陌:石。白。泽。席。择。
入声,十二锡:笛。敌。吃。
入声,十三职:食。直。黑。贼。殖。植。
入声,十四缉:集。习。吸。
入声,十五合:合。蛤。拉。
声,十六叶:牒。捷。
第五篇:汉语入门
汉语拼音入门
声母、韵母、声调一般说来,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汉语的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起头的音节叫声母,声母后面的音节叫韵母。声调是声音的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普通话语音里有四种声调,叫做四声,它们的名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号是标记声调的符号。用“ˉˊˇˋ”表示。下面的口诀可以帮助掌握标调规则:有a不放过,无a找o、e,i、u并列标在后,单个韵母不用说,i上标调把点去,轻声不标就空着。声母:b p m f d t n I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y w 单韵母:a o e i u ü
复韵母: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er 鼻韵母:an en in un ün ang eng ing ong 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in yun yuan ying(2)给下列词语的拼音标上调号。bing qing yu jie si kong jian guan lei ting wan jun mang ran ruo shi
冰清玉洁司空见惯雷霆万钧茫然若失
字母表和大写字母字母表:Aa Bb Cc Dd Ee Ff Gg Hh Ii Jj Ll Mm Nn Oo Pp Qq Rr Ss Tt Uu Vv Ww Xx Yy Zz 依据字母的排列可以用来排列音序,方便查字典,音序要用大写字母。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字母的大小写及韵母排列顺序。练一练(1)读一读,在每个大写字母的后边写上小写字母。A()E()G()H()Q()R()F()D()L()N()M()Y()T()J()(2)将下列字母排列顺序A E P J T Y M L D Q R G B 3变调在普通话里,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而与单字声调不同,这种变化叫变调。其中“
一、不”的变调为特殊。以表说明:阴平阳平去声轻声
一yī 单念或用在词尾以及用在序数中yí在去声前yì在非去声前在相同的动词中间
不bú 在去声前bù在非去声前
在小学阶段应掌握的还有一种变调现象是出现在ABB叠词中,后面BB二字均念阴平声。如:亮晶晶(liàng jīng jīng)练一练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看一看()一下子()一只()一会儿()一碗()不会()不能()说不说()不能()软绵绵()沉甸甸()毛茸茸()湿漉漉()
4、拼写规则(1)韵母除了和声母相拼不能省略跟别的声母相拼,都要省去两点,如nǚ(女)、lǜ(绿)、jū(居)、xū(虚)、yǔ(雨)。(2)“a o e”开头折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容易拼错的时候,就需要用隔音符号(')隔开,如:kù'ài(酷爱)--kuài(快)xī'ān(西安)--xīān(先)练一练(1)给下面的词语注上拼音,注意隔音符号。()()()()()()皮袄--飘提案--添激昂--将
轻声和儿化(1)轻声: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有的音切在一定的场合里失去原调,变成一种既轻又短的调子,这叫轻声。轻声并不是独立的声调,而是从四种声调变化而来的。轻声音节不标调,要念得又轻又短。为:(妈妈)māma(我们)wǒmen(你的)nǐde(2)儿化:在普通话里,韵母不能与声母相拼,它除了自成音节之外,“儿”还可以从目前一个字音里的韵母结合起来,并使这个韵母转变为卷舌韵母,这种现象叫“儿化”。带儿化的音节,一般用两个汉字表示,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这些儿化音切,只需在原来的音节之后加上“r”(表示卷舌作用)就可以了。例如:门儿--ménr 馅儿--xiànr 练一练(1)读下面的词语,注意读准轻声及儿化。奶奶哥哥去吧好吗红的说着花儿桌儿凳儿猫儿画儿一手儿(2)把读轻的字找出来骆驼椅子咱们那么石头衣服(3)在恰当的地方加上“儿”,使前面的音节儿化。我们一块()到那块()操场上去打篮球。过一会(),我们要开个会()。
6、“啊”的语音变化语气词“啊'在不同的地方语音会有变化。作为叹词的”啊“,因为说话时不受语音的影响,所以仍念”a“音,为”啊,你来啦!“但是作为语气词的”啊“,用在句末时,受前一个音节末尾的音素的影响,会发生音变现象。列表如下:前面一个音节末尾”啊“的音变
u:wa ;n :na ;ng :nga ;a o i ü :ya
练一练读一读,注意”啊'的语音变化:(1)孩子,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2)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3)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4)啊!故乡,我终生难忘的地方。
汉字的笔画名称
笔画名称字例笔画名称字例笔画名称字例
‵点立 弯钩子 横折折折钩乃
一横三 斜钩戈 横折折撇及
丨竖千┐ 横折口フ横撇又
丿撇什└ 竖折山し竖提衣
乀捺人ㄥ撇折么 竖弯西
提址 横折钩习乚竖弯钩儿
乛横钩买 横折提计 竖折折钩与
亅竖钩小 横折弯钩飞ㄑ撇点如
笔顺
一个字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叫做笔顺。汉字的笔顺有一定规律,一般是:
先横后竖十一十;先后捺人丿人;从上到下主亠;从左到右川丿;先外后里再封口田;先中间后两边山;从外到里向
此外,还要注意下列比较特殊的书写规则:
1、关于写点的顺序,应注意:
点在左上先写,如:斗、为、头;点在右上后写,如:戈、发、我 点在里面后写,如:瓦、丹、叉
2、竖在上面(左横的左面,在上包下或全包围结构里,一般光写,如:战、冈、圈。
3、“之”“廴”作偏旁的字,和一些下包上的半包围结构,一般先内后外,如:过、延、画。
汉字结构
独体字:天、木左右结构:说、你
上下结构:忠、秀左中右结构:谢、做
上中下结构:意、喜全包围结构:国、园
半包围结构:同、凶品安结构:森、晶
练一练
1、写出下列汉这的笔顺。
例:文:----------------鸟-------------火-------------
秀-------------厉--------------徘--------------脊-------------
舟-------------凹--------------凸--------------
2、填空写笔画名称:
(1)“账”共--------画,第五画是---------,第六画是-----------。
(2)“东”共-------画,第三笔是--------,第四笔是-----------。
(3)“牺”共--------画,第三笔是--------,第四笔是------------。
(4)“怜”共-------画,第二笔是--------,第三笔是------------。
3、把下列字按结构分类:
裹渺恢魄册阙霖趁鸢痴虐落矗句国圆缎嚣晶
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
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全包围结构:-------
半包围结构:------------品字结构:----------------
4、按偏旁写字组词。
例:犭狼(狼狗)狐(狐狸)独(独立)
虫------()------()------()
穴------()------()------()
公------()------()------()
幺------()------()------()
已------()------()------()
5、加偏旁写字组词
鬼(魂)梦魂(魄)气魄(愧)愧树
尞()-------()-------()-------
秀()-------()-------()-------
荒()-------()-------()-------
良()-------()-------()-------
甫()-------()-------()--------
查字典
查字典一般采用音序查字、部首查字和数笔画查字三种方法,以哪一种为好,这要因字而定,一般说来,熟字查音序,生字查部首,没有部首用数笔画查。
查字典要注意选择义项。给多义字定义项要从词的整体考虑,有时需联系上下文。
练一练
1、把下列汉字按音序排列:裹渺脊册恢魄拓盎妆巍傣抑琼
2、按要求填表
汉字音序音节查什么部再查几画字典的解释应取哪种解释
汉字音序音节查什么部再查几画字典的解释应取哪种解释
不堪设想
可;能;能忍受
倾诉
歪,斜;倾向;倒塌;用尽
翠绿欲滴
欲望;想要;需要;将要
欠负盛名
背;担负;享有;失败
燃眉之急
着急;急躁;急促,紧急;紧急严重的一情
深思熟虑
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熟练;程度深;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
汉字音、形、义的辨别
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不能写错别字。要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一是思相上要高度重视,不随便增加或减少笔画,要认真辨别汉字的音、形、义,勤查字典,多学多问。音近字组词
需因由带迹刻辨身奈须应尤代绩克辩生耐
音字组词
散sǎn sàn 种zhǒng zhòng 缝féng fèng
薄báo bó 朝zhāo cháo 应ying yng
佛fó fú 挣zhēng zhèng 把bǎ
当dàng dāng 弹tán dàn 调tiáo bà diào
涨zháng zhàng 教jiào jiāo 正zhēng zhèng
禁jin jin 率shuài lü 空kòng kōng
奔bēn bèn 称chēng chèn 好hǎo hào
传zhuàn chuán 煞shà shā 为wèi wéi
冠guàn guān 发fā fà 乘chéng shèng
盛chéng shèng 闷mèn mēn 落luò là
参cān shēn 载zǎi z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