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词入门
诗词入门
一、总述:诗词那些事儿
各位朋友好,我是[晓寒]。首先,你会来看我写的东西,证明你喜欢古典诗词,而且是个初学者。对于诗词这东西,我读过那么一两本书,知道些许皮毛。而自己,也经常在网上,看到很多所谓的诗词,说实话,有些不堪入目。
有感于自己的一点点爱好,也有感于现下的各种技术贴,层出不穷,是五花八门。于是乎,虽然不才,愿意仿效一下,讲一讲自己的浅见。我会用我自己的说话方式,力求讲得通俗一些,不至于那么死气沉沉。也以此,求教于方家、或者将那么点皮毛推广给连皮毛都不知道的初学者们。
学习诗词,最重要的是有耐心、忌心浮气躁。我希望能够看完本文(计1万4千字)的朋友,将会对格律诗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码能区分诗词的类别,知道为什么词牌不能乱用。不是只拿一首词仿写了几句话,就可以冠以这个词牌名了。
比如高中时期流传很广的一首《沁园春〃考试》: 考试如此多娇,引无数考生尽通宵。
惜秦皇汉武,胆子太小;唐宗宋祖,不得不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后只把白卷交。
其实这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附庸之作,不严格地讲,都不能命名为“沁园春”,但却为不知者津津乐道。
有鉴于此,笔者将分作10个章节,来讲讲诗词那些事儿。
一、总述:诗词那些事儿
二、什么是诗、什么是古诗
三、押韵、四声、平仄名词解释
四、为什么要有韵、有平仄
五、诗韵
六、关于新韵、平声韵
七、近体诗的格律
八、诗的对仗
九、关于词、曲和联
十、诗词之我见
***友情提示***
我根据从简单到复杂、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顺序,将全文重新排列了一遍。初学者,看第七章“近体诗的格律”时,可以简单略过,先看完后文,然后重新再去深入理解这一点。
附:
《自命本志令》(半骈体)
题解:自,自己;明,声明;本,本来;志,意愿;令,短文。
大师有云:“治文先以骚选,则托体必高,摛词必雅,精者求气韵,觕者猎藻缋,皆可名家。”
窃以为,所谓诗词文,皆有二要:一者曰形,二者曰神。
形,文字语言韵成格律之美也;神,应景应物而生胸中之臆也。有形无神,势必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读之索然无味; 有神无形,便如有骨无皮、有气无力,观之少嫌不美。由此思之,遂或有得焉:
过求于神,非矫揉造作必鄙陋粗野;过求于形,则晦涩难懂生僻不通也。是故文之形神俱备,犹如画之迁想妙得。
然则纵有千般才华好名声,亦不及无德无行之一言。
故余虽愚,愿勤勉为学,存善纳德。肆意涂鸦之劣作,亦添规格于其后。欲以传古之风、扶正视听。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吾之责也。是愿可行乎?
二、什么是诗、什么是古诗
1【诗的种类】
什么是诗我就不多讲了,“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此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就文学体裁而言,诗分为两大类:古典诗歌、现代诗歌,本文着重讨论的将是前者。古典诗歌简称古诗,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准确的定义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说白了就是用文言文写的诗的统称。
古诗又分两类,古体诗(又称古风)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由于初唐晚期,作诗才有了很多格律、声韵、对仗方面的严格要求(就像现在写记叙文的几个要素一样,也即是格律诗的官方定义),所以后人把唐代以前的诗以及后代继承汉魏六朝写法的诗都称为古体诗。
考虑到当下一些五花八门的诗作,格律诗完全是谈不上,就算是古体诗的要求也没能达标,但它又是用文言文写的,所以个人在本文中将添加一个类别:“自由诗”,有点类似于“打油诗”的意思。(按:打油诗虽也很自由,但有其本意,所以笔者为免误导他人,弃而不用之)
本篇将主讲近体诗,至于古体诗和自由诗,就是相对的要求越来越宽,笔者将作出简要区分。
2【古典诗歌的字数规范】
普及知识:一般一首古诗,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每个符号为一句,每两句为一联。每一联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四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头;颔,下巴;颈,脖子;尾,尾巴)。
2.1[古体诗]
[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杂言诗一般并入七言古诗)
[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句数不拘多少,但我所见过的都是偶数句,如李白《月下独酌》。
[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句数不拘多少,但我所见过的都是偶数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杂言古诗]参杂着五字句和七字句,甚至还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子句、八字句、九字句,字数不拘多少。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篇幅有限,不具引)
2.2[近体诗(律诗、绝句)]
[律诗]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全诗四十个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全诗五十六个字。如: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绝句]相当于是律诗的上半部分,所以绝句也分为五言和七言,字数为相应律诗的一半,分别为二十字、二十八字。如:
王昌龄《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另外,还有一种五言长律(又叫五言排律)(七言长律非常罕见,算是特例),每句五个字,共十二句,或更多。其实可以说是三首(多首)同韵脚的绝句排在一起。
如:钱起《湘灵鼓瑟》(为篇幅所限,不具引)
三、押韵、四声、平仄名词解释 1)【押韵】也叫叶韵(音协)、协韵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臵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简单的理解就是现代汉语里同韵母的字。
但凡是诗,都讲究押韵的,纵然是现代诗,没有定性要求,但大凡是好的、优美的现代诗,都有押韵。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韵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可以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读起来很通顺。
不单是诗,很多相声里的段子、平常的顺口溜,还有一些格言里的句子,它都有押韵。
如:
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犸。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经典绕口令》(a韵)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莫生气歌》(i、ü的韵)
当然了,韵也有严格与宽泛之分。在古诗里面,上诉的“来”和“彩”不能通押(通押:也就是互相押韵的意思),而近体诗对韵的要求又要比古体诗细致的多。至于没有押韵的文言文诗,那就只能列为自由诗一类了。
2)【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在的普通话里,入声已经消失,平声分为阴阳,成为新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俗的说就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原来的入声字则分别转入了后来四个声调里面去了。
所以在我们研读古代文人的作品或者学习古诗词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个声调的变化,有些我们现在读一声、二声的字,以前是入声。
(入声,短促、音调高,现下很多方言里都能体会,如:白、屋、月、读、夕等。)
如:杜甫《春夜喜雨》最后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湿这个位臵,是不能用平声字的,而湿字刚好就是古入声字。
3)【平仄】
所谓平,指的就是旧四声里面的平声(包括新四声的一声、二声);所谓仄,就是“不平”的意思,也就是上、去、入三声(新四声的三声、四声)。
比如五言绝句的一种句式:平平仄仄平。
这个意思是:这五个字必须先两个平声,再两个仄声,然后一个平声。如:黄河入海流。
四、为什么要有韵、有平仄
这部分内容,我准备站在初学者的角度,以提问和解答的方式来阐述。
【问题】1:为什么要有韵呢,没有韵的话,写起来多方便?
在上一章里已经说过,这是为了形成一种回环美。至于要深究这个问题,这是属于声韵学的范畴。等学到最后,自然就能够体会到了。诗歌是一种美学的艺术,韵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初入此道而言,无法具体解释其中的道理,但是人对美都是有感觉的。所以历代文人,对这点,持疑问态度的不多,我也就不多讲了。
【问题】2:为什么要有格律,写诗不是为了抒发感情吗?能够将自己的真情写进诗词中,不就够了吗?
诗贵传意、词贵达境。诗词都一样,意境为先。情感,可谓就是一种意境。也正由于上诉问题,所以很多在意境上已颇有造诣的人,对格律往往不屑一顾。这是非常可惜的!格律的由来,自然有它的道理。
无论是文字还是歌唱等等,我们都会说有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感情,而且用了感情的东西往往更美更动人。但是,并不是说这就是唯一。比如我说一句话:我很难过。而且是完完全全融入了真感情在里面的,可是别人能体会吗?未必。所以我们就会通过组织文字的方式,通过用艺术手法去加工,使其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感情。
格律,就是一种更能表达感情、产生美的艺术加工。比如[平仄四声的适当交错,提供了音律协美的规范;再比如对仗的严格要求,保证了诗在建筑形式上的美观]。
打个比方:假如给你一张大小适中的纸,要求在其上写一段话。格律好比字的多少、字体的大小与布局,而意境则可以说是单个字的好坏以及这一段话的内容。不能只为了篇幅,而凑字数,这是对的。但如果能够做到每个字写得漂亮,而布局又美观,岂不是更好吗?所以说,格律其实就是一种能使得诗句更美的规范,如同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一样。
一段没用修辞的文字,可能会比一段没用好修辞的文字要写得好。但如果修辞用好了,一定会更有艺术效果。这就是格律。
举例理解,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二字是下降的调,老树是上升,昏鸦又是下降(下句亦如是),这就是一种结构美。
再比如周总理的: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樱花红,三字是下,陌上是上,然后柳叶绿是上,池边是下。同理。再配上极为工整的对仗(这两句,任意哪个字或者多个字的组合都是对仗且平仄相反的),也就可称为佳作了。
然而,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学格律呢?因为相比古人而言,这确实挺难的。我们已经丧失了那个语言环境,顶多只能用通顺不通顺来去品读一下,而且格律没用好,很容易适得其反。于是,当下很多人都排斥格律。但归根结底,【不是格律限制了我们,而是我们驾驭不了它】。
因此,初学诗,还是要多注重意境的,提高意境为先、为上,因为格律使用不当、或是太死,就变成一种窠臼了。(初学词,可以先不管词牌的深层感情,先选用一些小令再慢慢提高。)
而且,需要明白的是:
【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和格律而破坏诗句的自然;实在没办法的情况,偶尔出韵或是出律也是可以的。】(除非参加科举考试~)
***友情提示***
这部分内容,有我自身见解在其中,但并非是个人臆造。
对于那些书面理论的理解,观者或许可以有自己的方式,其结果都将是共通的。
五、诗韵
1【近体诗的韵】
近体诗一定要押韵,而且只能用平声的韵,这是两个硬性条件。(仄声韵是非常罕见的特例,或者归入古体诗一类,后文第六章再有讨论)
上面说过,古时候的韵和普通话的读音有些并不一致,所以我们在诗词写作时,就一定要用到韵书了。
平水韵(佩文诗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是《广韵》,《广韵》的前身是《切韵》,宋代时期,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是为“平水韵”,清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用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也就是用平水韵。平水韵共106部,如下: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音语),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闪),十六铣,十七篠(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音现)。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音制),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音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音个),二十二祃(音骂),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入声17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十五合,十六枼(音叶,古同叶),十七洽。
注:
a.上平声、下平声是因为平声字多,而分为平声上卷和平声下卷的意思,跟阴平、阳平不能类比。
b.一东的意思是:第一个韵部,为东字部,它还包括了同、童、空等等。
c.一东、二冬等等这样类似的,为什么分成两个韵部,我估计只有天晓得了,最有说服力的说法就是说很早的时候读音是不一样的,也就分成了两个韵部。
举个例子: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按普通话来看,“期”和“儿”,明显不能通押;但是古代汉语“期”念“qí”,“儿”念“ní”,这样就可以通押了(现在的上海话也是如此)。它们都是属于上卷第四韵部支字部。2【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用韵较宽,可以用平水韵,也可以用更宽的韵,即以邻韵合用。
古体诗也一定要押韵,但是它不止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上去声韵(且上去通押)和入声韵。(上去通押,下文再作解释)
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尾荠;去声实未霁。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
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第十二类:平声蒸。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入声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屋沃。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第五类:陌锡。第六类:职。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这个表什么意思呢?比如第一类,把平水韵的一东二冬,合二为一,可以通押了。而上去通押的意思,用第一类来说明,就是:上声董肿和去声送宋,平水韵中这四个韵部的字都可以通押了。
但是任何声调都不能和入声通押!
3【中华新韵(普通话韵)】
由1【近体诗的韵】注释里的第三点,加上入声字的消失,引发了诸多争论。所以有不少学者都推崇用新韵,也就是普通话韵。主要是按照普通话里的韵母来作为标准,其大致意思就是凡韵母相同的一二声(一二声都是平声)字都可以通押(或者更宽)。如:家、他、涯。这样的好处有几点:
1)不用时时刻刻参照韵书去作诗填词。
2)古时候不同韵部,但现在韵母相同的字可以通押。如:先和咸。3)避免了古入声字的麻烦。
4)某些特殊的古平声今仄声字使用起来也不用束手束脚。
我曾填过的一首《减字木兰花》,本来其中有一句话:河滨广场,天远风高秋气爽。
要说在意境上,这句还过得去,按普通话来读,也是很工整的;可是“场”字在平水韵中是属于下卷第七韵部阳字部里的,古平声,不能和“爽”通押。
这样就相当麻烦了,所以我只能弃而不用,改此句为:汝临河畔,天远风高秋意漫。
但是有很多学者和大家都提倡沿用平声韵,至于对【新韵到底是好是坏】的个人见解,笔者将在下一章具体讨论。
还有,如果古体诗也用普通话韵的话,那就不存在之前那些划分了,要么押平声韵(一二声),要么押仄声韵(三四声)。
六、关于新韵、平声韵
1【新韵是好是坏】
这个是很多学者争论的问题。新韵的优点,上文已经讲了。同时,有更多的学者和大家,对新韵持反对意见。其理由大致如下:
a.平水韵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体系,不可只图一时简便而废弃。
b.普通话只是当下的官方语言,正如历朝历代都有其特定的官方语言,但历代的文人都一直沿用平水韵。平水韵是作为一种书面语言韵律的存在,不可以为当下口语所左右。
c.我们汉语中有大量的词汇、典故、成语,都是历代文人按照原始的声韵结构或者说书面语言韵律而创作的。片面的声韵改革,则会使我们的语音体系逐渐走向简单化,古代文学也将从此没落。
其实个人来看,也比较倾向于平水韵,毕竟写的是古诗,为求格调有古风,新韵当然就次之了。
之前提到的我那句“河滨广场,天远风高秋气爽。”改作“汝临河畔,天远风高秋意漫。”
前者似乎就有些现代用语填入了古代框架的感觉,好比古董花瓶里面插鲜花,虽然有其美艳之处,但始终不太搭调。
毛爷爷的《浪淘沙〃北戴河》,其中上阕: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似乎也有点这样的感觉。然而这首词的意境是极好的,也许可以作为补救罢。
当然,由于所学所知有限,或者有时候没有注意,我的部分作品里面还是用了新韵的,因为韵书和现实口语的差距。如:《如梦令〃水中鱼》
风起江山云踏,血染红尘如画。试问水中鱼,岂会久甘人下。谁怕,谁怕,莫等一头华发。
按古韵(词林正韵)来讲,“画”和“下”都在第十部,而“踏”是合字韵入声,在第十九部;“发”是月字韵入声,在第十八部。
所以对于新韵,个人持保留意见,偏向平水韵,也会朝着那个方面去学习,但并不排斥使用新韵的作品。
2【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格律来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有些拗口,所以古人大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也有例外:柳宗元《江雪》,不过这可以归入“古绝”,古绝的定义见于第十章)
至于[平仄通押]就更不用说了,现下网络上盛行的很多将仄声字和平声字通押(韵母相同)的诗,是绝不足取的。(类比开头讲的《再别康桥》中的“来”“彩”二字)
由此我想到当年一个朋友跟我拽文,说她就喜欢把“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反过来念的情景,当时我并没有深究过这个音韵的问题,只是觉得顺着读起来要更通畅,但在她“创新主义”和“个性主义”的说辞下,却有点落败的感觉,不知道怎样才能用更合理、科学以及正确的解释来回答她。如今时移境迁、物是人非,我也只好笑笑罢了。
七、近体诗的格律
【格律不是一下子就能研究通透的,需要通过研读古人作品去熟悉,实践去证明】
推荐入门资料: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王力《诗词格律十讲》
上文说了,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因为相比于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几乎不讲格律(或者是特点不明显);所以讲诗的格律,也主要是讲近体诗。
1【入律的古风】
古体诗就五言和七言的三字脚(句末三字)来说,有: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四种格式。
如:开荆扉、吟松风、河星稀,这都是古风三字脚。
但是不普遍,也没有全部遵循,有很多反例,所以只能算是一种说法。
而这里要说的是一种入律的古风,其特点是:
a.全诗用律句(指后文中格律诗的基本句型),或基本上用律句;(通常是七言)b.换韵,而且往往是平仄韵交替。
c.往往是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好像是许多首不同韵的七绝的组合。
王维的《桃源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都属于入律的古风,这里为篇幅所限,不具引。
2【体诗的正格、变格及拗救】
2.1[正格(五言律诗为例)]
(0表示可平可仄,1表示平,2表示仄,A表示平声韵)
五言律诗一共四个句型。
仄起仄收:22112(12112)平起平收:11221平起仄收:11122(21122)仄起平收:22211(12211)
这么写其实是为了突出两个重要的地方:
a.一三四句的首字都可平可仄,只有第二句不行。
b.左边的格律,是最标准且最正规的,但是括号里的也是完全允许的。
所以这四个句型可以合并成:02112、11221、01122、02211。
第二句型的首字如果用了仄声,这是近体诗的大忌,叫做“犯孤平”,孤平的理解众说纷纭,但是意思是一样。
我的理解是:其他句,首字不管是平还是仄,都还是有两个连续平声的存在,而这一句,首字一旦用仄声,就没有连续的平声了。所以谓之“孤平”。
由于韵脚是平声,且放在偶数句,再加上句子的对应关系(专业术语叫:黏、对,有意者可以看后面得出来的四种正格的每句第二字,能找出规律,这里不深入说明),所以律诗的前四句,得到了两种排列方式。02112,1122A。01122,0221A。或01122,0221A。02112,1122A。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或: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然后各自再补上一组,就得到了律诗两种最标准的平仄格式。
首句仄起仄收式: 02112,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
首句平起仄收式: 01122,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
这两种格式的首句换成平收式,于是又得到律诗的另外两种平仄格式。
首句仄起平收式: 0221A,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
首句平起平收式: 1122A,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
以上便是五言律诗最基本的四种格律,我说前两种“标准”,只是因为它的对仗非常工整,其实四种都是正规的,都叫正格。(后两种,也可以算是前两种的变格,不过后来诗人用的很普遍,便视为正格)
而七言律诗,则是在四种句型前分别加两个字,即:
0102112 0211221 0201122 0102211
通过类似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四种格律,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分别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上半部分,也可以类比之,这里就不赘述了。】
押韵的位臵,已经用A标出,但是后两种格式下的首句押韵,可以用邻韵,这叫做借韵。(这里为什么规定宽了些,因为本来首句用其他句式是不用押韵的,当然,也押不了韵)
如: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中,是一东韵部的,峰是邻韵二冬韵部的。
2.2[变格(绝句为例)]
(0表示可平可仄,1表示平,2表示仄,A表示平声韵)
(02)01122,(01)0221A。(01)02112,(02)1122A。
用上面这个格式的绝句举例说明,变格一共有四种(一说有五种,但是可以算特例,最好不要用)
1)第一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但是有一个条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再可平可仄,一定要平,也即是:(02)11222。
(这里也可以用我之前对“孤平”的说法来理解,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想法:如果不用平的话,也就没有连续的平声了)
如: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上一句的“悦”字处本该是平声,变格成了仄声;“山”字处则一定要用平声。
2)第一句中五言第三四字(七言第五六字)互换。和上面一样,也有一个条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再可平可仄,一定要平。
即变成:(02)11212。且出现于绝句(律诗)的第三句(七句)为常。还是类比去理解。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二字平仄对调。
3)第四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仄声为正格、平声为变格。
如杜甫《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梁”字宜仄而平。
4)第三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这种情况很少见,如果出现的话,往往会和第三种情况同时用。即下一句的同一位臵改仄为平来补偿,这称为“拗救”,后文细讲。
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一”字宜平而仄。(“一”、“别”为古入声)
5)第二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如果改仄为平,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上文说了这是古风的特点,作近体诗时视为一种禁忌。(但是有罕见的特例中的特例,所以这第五种到底有没有还待商榷)
2.3[拗救]
拗,也就是出律的意思,不合格律的句子称为“拗句”。拗救有三种情况,而且都是出现在一联中。(用五言为例)
02112,1122A。(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小拗救:即指上文说的变格的第四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的合用。此拗救可救可不救。
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孟”字处本该平,用了仄,所以在本该仄的“天”字处用了平声。
2)大抝救:出句中第四字拗(平而为仄),必须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字作为补偿。
即:02122,1112A。
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注:不,乃古入声)“不”字处本该平,用了仄,所以必须在本该仄的“吹”字处用平声。
3)孤平拗救:前面说的犯孤平的句子:2122A(仄平仄仄平),可以在本句中将第三个字改为平声作为补救。即:2112A(仄平平仄平)。
而在许多情况下,孤平拗救是和其他两种同时使用的(甚至三种一起)。即原句变成:02222,2112A。如:
杜甫《藩剑》中首联:至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珠”字的平声,分别救了本句的“又”,出句的“自”、“僻”。
八、诗的对仗
对仗,指的是出句和对句句型一致,词义成对偶。如“天”“地”,“风”“雨”,“长”“短”,“来”“去”,等(可参照《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有时候动词/特别是不及物动词可以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1)律诗的对仗,一般在中间两联,也可以少至颈联一联对仗。首联可有可无,尾联一般不用。
2)绝句的对仗可有可无,有的话,一般是首联,少数两联都对仗。尾联要对仗的时候,一般都为流水对。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一联中两句话要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句子,单独一句无法理解。上面的例子就是。
但也有更罕见的例外(尾联对仗且不是流水对,这种情况,就感觉整首诗还没讲完)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古体诗的对仗可有可无,位臵也不拘泥。
【注意】
1)借对。借对又分借义和借音。
借义对: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语出王维)。这里“玄”字是玄妙的意思,但是借用了它“黑色”的意思来对出句的“白”字。
借音对: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语出李商隐)。这里“沧”字就借用了谐音的“苍”来对对句的“蓝”字。(一说是沧海对蓝田,地名对地名)
2)双声叠韵对
a.双声的意思是一个词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语言、褴褛。b.叠韵的意思是一个词两个字韵母相同,如:舞步、苍茫。
律诗的对仗中,有时候还要注意双声词与双声词相对、叠韵词与叠韵词相对,或者是双声词与叠韵词相对。
如: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其中“寥落”、“流离”都是双声词。
九、关于词、曲和联
1【词】
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是由诗发展来的,所以又叫做“诗余”。词相较于诗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词有长短句,所以有人也把词叫做“长短句”。
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照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两段,分上下阙,蝶恋花、水调歌头等等都是)、三叠、四叠。双调最常见,其次是小令,三叠、四叠罕用。
1.1[词韵(词林正韵)]
词韵和古体诗韵类似,可以用平水韵,一般用韵较宽,也是在平水韵的基础上合并。
词韵的依据是戈载的《词林正韵》,共十九部。比古体诗韵有些许不同,这里就不列举了。有意者自行参考。
1.2[词律]
词不像近体诗,就那么几种句式。词有词牌,如:江城子、雨霖铃等。词牌代表的是这类词的感情基调、平仄格式、字数多少、拘束、韵脚等,它可以以本意作为题目,也可以另有题目。而后人根据这些,把句数、韵脚都标识出来,就成为了词谱。按照词谱写词,所以叫做“填词”。
附:填词种类。
a.按谱填词:词人精通音律,会自己作曲,可以直接按曲谱填词,如:柳永、周邦彦。
b.按箫填词:词人不会作曲,但是能听懂曲调,按曲调填词,如:苏轼、秦观、辛弃疾等。c.依句填词:词人不懂音律,只能按前人作品的句式、每句的平仄格式填词,如:陆游等。现在按词谱填词即属此列。
最后,记得在一份资料上看到,笑说网络上大多人都是“按字填词”的。
“只是用一首古人的作品,然后去模仿修改,仅满足于字数、句数相同,有时连压韵都不顾。”“按字填词”一说,真的是贴切得很!
【从上述填词的种类演变,也可以看出格律由来的道理以及它的存在价值!】
2【曲】
对于曲,笔者认知不多,但是和词的道理差不多,懂了词的格律,就可以类推到曲。
不同的是,曲可以有衬字,也有剧本的问题,这里不细说。笔者也只是写过一首《天净沙》的曲,且把韵放得很宽,几乎用的是普通话韵了。
3【联】
联,即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其性质和律诗中的对仗句无二。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
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诗经中就有它的影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对联的句式,来源于诗词曲赋骈文,而句脚安排主要借鉴于骈文。因为诗词曲和律赋的句脚都要受用韵的限制,惟独骈文讲求对仗和平仄,不需押韵,与对联非常接近。
骈文:一种文体,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如:王勃《滕王阁序》(这也是笔者最喜爱的一篇文章)
[对联格律]
1)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
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有些特例,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2)这里只说明一下对联的两种最基本的正格(上联为例,下联相对应)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句式”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规则。(这个规则称之为:马蹄韵,因形如马走路而得名)
如:一个四字联。第一种为:仄平平仄,相应下联为:平仄仄平。第二种为:平平仄仄,相应下联为:仄仄平平。
3)由于律诗的存在,五言、七言联还有两种格式(仅列举上联,下联相应反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4)对联不像律诗,只有相对的两句。它可以是多句的组合相对。
如: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
此时的平仄规则为:
a.每句自身的平仄和上面一样,如“申奥成功”,是四字联“仄仄平平”的变格; b.句子与句子之间,看句脚的规律(句脚即是句尾一字),也呈“马蹄韵”,上联的三个句脚“成”“通”“岁”,是三字言的马蹄韵“平平仄”。c.仍旧是上联末尾字为仄,下联末尾字为平。“岁”“春”。d.下联和上联相反(无论句中还是句脚)。句中:“兴邦业举”“平平仄仄”;句脚“举”“展”“春”,“仄仄平”。
至于对联的变格及其他特殊情况,以及对联的各种用途分类、嵌字嵌名,有意者自行学习,笔者不再赘述。
【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个字;长的可达百字。其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十、诗词之我见
1【古诗分类的总结】
1)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才可视为【近体诗】:
平仄讲究,韵从平水平声韵,对仗工整。
2)在近体诗的基础上,有以下任意一条的,则视为【古体诗】:
a.不讲平仄或有任何一句未讲平仄 b.韵从平水韵平声,但邻韵通押 c.押仄声韵
d.八句无任何一联对仗,或只有尾联对仗
3)在古体诗基础上,不押韵或者押了邻韵以外的韵,或语言流白、流俗,都只能视为“【自由诗】”。
另外: 在五言绝句的基础上,有以下任意一条的,称为“【古绝】”。
a.不拘平仄 b.押仄声韵
2【近体诗格式总结】
正格:就平仄说,只有四种最常用格式;就押韵说,必须严格依照平水韵;就对仗说,律诗中两联用对仗,绝句首联对仗或不用对仗。
变格:就平仄说,可以有变格的格式和拗救;就押韵说,可以起句借韵;就对仗说,律诗可以用一个或三个对仗,绝句可以用两个对仗。
特例:就平仄说,前文讲到的第五种变格;就押韵说,用了通韵(某些时候,类似的韵通用了。严格来讲就是有个别出韵);就对仗说,彻首尾对仗(律诗四句都对仗)。
讲诗词格律,要区别正格、变格,一般和特殊。必须把正格、变格讲透彻,例外可以少讲甚至不讲。
(此大体引用于王力《诗词余论》)
举例一首我的《古风〃佳人》
倾人城兮倾人国,绝代佳兮绝代娇。何为随知何为故,我亦喜之我亦忧。
这就可以说是用了通韵,但不足取。
3【我与诗词】
记得当初,偶尔写些不入流的古体诗。而后有次在阿姨家闲聊,她笑着说读书的时候也会写一些“打油诗”。或许我也是性格使然、不甘人后吧,正是因为这三个字,让我萌发了写格律诗的念头。
曾在一篇日志中写过:无法掩饰,我终究是一个多情的人。所以常会被一些文字、景致或是感觉所打动。不过说起来,喜欢古典文学是先从武侠开始的,喜欢那个江湖,乃至于那个江湖的人物、情感以及文化的洪流。再接着,发现历史真的是一件蛮好玩的东西,无论是那些人物的奇闻轶事、风流文章、还是千古美谈,都使我乐在其中。一本《论语》、一本《易经》...都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智慧,凡此种种,都值得后人们去学习。
至于诗词曲,曲就不说了,太宽泛,了解也不多。诗与词,在我看来,就如同九宫格和七巧板一样。诗,美则美矣,灵巧不足。而词,不但有诗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它还有更多错综变化的韵律、以及长短参差的句法。不同的词牌,由于其结构音韵不同,表达的情绪也不同,所以这是一种韵律与结构以及情感的高度融合。读诗的时候,我可能看到的是一幅静态的画;而读词,我更多能体会到的是一场生动的音乐剧,或高亢激昂或迂回婉转。由是,吾偏爱词矣。
4【致初学者】
初作诗填词,不妨选一些简单容易的入手,先联句、五言绝句(词十六字令),然后慢慢累积提高。但是很多人也说了,比如词,一个十六字令就够你填一生;词家的境界不论多高,最后都要回归到十六字令上。
这很容易解释。并不是字数越少越简单,就好比,要你一个字表达你现在的心情,是很难表达得全面的。所以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简单入手,到繁复,最后回归于简单。所谓返璞归真是也!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诗词都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是需要时间、岁月去积累去丰富的。而他人能教给你的,都只是些入门的基础,真正后面的东西,炼字也好、炼意也好,都要靠自己去磨砺去思考。
诗词乃修身养身之道,过重于虚名,便落了下乘!
最后,附一首鄙人前些天所填从平水韵词作为结束:
《凤凰台上忆吹箫》
缥缈云流,被风吹卷,散开丝缕斜阳。任柳条轻舞,卸了冬妆。
应是凉寒已尽,江水暖、却有凝霜。春来雨,谁还道问,夜夜何央。
茫茫、一泓白雾,千万里苍苍,素染山冈。念旧时人远,相聚无长。
唯有湿了双眼,离别泪、侵浸衣裳。期来日,从头再添,处处芬芳。
第二篇:诗词入门
诗词入门
http://
历代名家作品
http://www.xiexiebang.com/gushi/
〖 五绝 〗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 七绝 〗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 五律 〗
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 七律 〗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平水韵中一些特别字:
上平,一东:种。总.梦。
上平,二冬:共。通供--供奉,恭--恭敬。
上平,四支:累。比。剂。戏。
上平,五微:几。
上平,六鱼:与。好。据。虑。匹。
上平,七虞:俱。恶。
上平,十灰:坏。
上平,十三元:宛。怨。
上平,十四寒:看。攒。谩。胖。漫。汗。叹。拌。曼。
上平,十五删:患。孱。
下平,一先:县。便。卷。竣。键。
下平,二萧:跳。调。要。料。灶。
下平,三肴:炮。哮。
下平,四豪:号。
下平,五歌:过。那。
下平,七阳:创。忘。望。抢。蒋。下平,八庚:盛。正。令。顷。
下平,十蒸:胜。
下平,十一尤:句。
下平,十三覃:探。
下平,十四盐:占。
上声,一董:笼。空。
上声,二肿:拥。
上声,四纸:只。唯。
上声,五尾:菲。蜚。
上声,七雨:估。
上声,十三阮:圈。
上声,十六铣:单。
上声,十七小:挑。娇。标。悄。
上声,二十哿:爹。娑。
上声,二十二养:鞅。泱。慌。慷。
上声,二十三梗:屏。睛。颖。
上声,二十四迥:茗。
上声,二十五有:欧。蹂。殴。
去声,一送:中。空。衷。哄。
去声,二宋:从。封。
去声,三绛:淙。虹。
去声,四置:思。骑。鼻。去声,四邃:植。食。迟。值。柴。施。
去声,五未:衣。
去声,六御:如。嘘。
去声,七遇:播。
去声,八霁:说。医。齐。
去声,十卦:杀。喝。
去声,十一队:栽。回。
去声,十二震:填。亲。
去声,十三问:分。员。
去声,十五翰:观。干。摊。滩。
去声,十六谏:闲。栅。
去声,十七霰:缘。穿。牵。先。悬。煎。钿。研。缠。
去声,十八啸:烧。疗。
去声,二十一个:些。和。
去声,二十二驾:杷。
去声,二十三漾:相。藏。当。张。行。长。王。防。妨。偿。
去声,二十四敬:行。横。轻。评。侦。盟。
去声,二十五径:听。应。称。经。钉。凭。凝。橙。
去声,二十六宥:溜。瘤。留。收。犹。油。究。
去声,二十七沁:鸩。临。吟。深。
去声,二十八勘:三。参。
去声,二十九艳:盐。沾。去声,三十陷:帆。淹。谗。
入声,一屋:读。伏。粥。犊。渎。牍。椟。黩。缩。哭。仆。叔。淑。菽。独。扑。秃。孰。
入声,二沃:局。督。
入声,三觉:学。捉。喔。浊。
入声,四质:悉。
入声,五物:佛。
入声,六月:发。没。罚。突。忽。勃。曰。凸。
入声,七曷:活。钵。脱。夺。割。拨。喝。泼。
入声,八黠:嘎。瞎。刮。刷。滑。
入声,九屑:说。别。
入声,十药:薄。脚。
入声,十一陌:石。白。泽。席。择。
入声,十二锡:笛。敌。吃。
入声,十三职:食。直。黑。贼。殖。植。
入声,十四缉:集。习。吸。
入声,十五合:合。蛤。拉。
声,十六叶:牒。捷。
第三篇:诗词入门
诗词入门
诗词入门
第一部份:诗、词、联基础知识
第一讲:诗的一般常识诗是文学的一大样式(体裁)。中国古代称不合乐吟诵的为诗,合乐演唱的为歌。是历史上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伟大的祖先,在神州这块广阔的土地上,相继吟唱几千年了。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1、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来写、来读。
2、具备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用凝 练的语言集中地表达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中国过去被称为“诗国”。诗在文学领域占据着主流地位。二千多年的诗词作品汗牛充栋。今天在座听讲的大部分是老年人,精力有限,不可能博览群书,只能有选 择地买一些选集来读。如:《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元曲选》、《名家楹联评注》等等。如果想自己动手,藉以提高素养,陶冶情操,表达自己的情感,那 学的面就要大一点,如听听诗词讲座,学一点音韵学、语法修辞学、诗词格律、楹联格律以及这些文学体裁的创作方法等等,更重要的是动手写,反复改,请人提意 见,以求不断进步。今天,我就诗的一般常识,讲以下三个问题:
(一)诗的本质及其文艺特性:我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著作《尚书·尧典》中己概括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抓住了诗的本质。这个“志”字在这里不单作志气、志向讲,更重要的是指情志、意志、情绪、情感讲。翻译成白话,就是:诗是表达(言)情感(志)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在心为志,发而为诗。当然,这个“发”,是要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才能成诗。否则,心中有爱就“我爱你”,心中有 气就“呵呵”,那只是简单的反映或粗野的宣泄。诗(包括词、曲)就其内容来分类,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咏物诗、酬赠诗、山水诗等等,但就其本质来说都脱离不了浓厚的抒情特色。因为不管叙事诗也好,咏 物诗也好,字里行间都融进了浓厚感情,你喜欢什么,拥护什么,颂扬什么,反对什么,讽刺什么,都会在诗里深刻地、顽强地表现出来。你心里有什么想法(意)诗里就有什么表达(境),否则就不是诗,而是简介、说明书或歌诀。这里举四组都是咏云的诗句,由于作者的用意不同,情感不同,引起读者的共鸣就大不一样,出现的形象完全不同。“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赞美(王安石)“无限旱苗枯欲死,悠悠闲处作奇峰”-----谴责(来鹄)“闲云莫恋山头住,四海苍生正望恩”-----勉励(汪东山)“却怪纷纷频出岫,不曾行雨便空还”-----讽刺(陈狷亭)“声依永(咏)、律和声”,概括了诗的艺术特质。就是说诗与音乐是分不开的,音乐美是诗的特质。诗不但有听觉美,还兼具视觉美。押韵、平仄节奏是听觉美; 定字、字句、对仗是视觉美,也是听觉美。由于这样,才能达到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才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一句话:诗的艺术特质就存在于韵律之中。
(二)诗的分类:诗在我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无数诗人的不断创新,出现了多种形式、多种流派、多种体裁。但就写诗所运用的语言来分类,分传统诗和白话诗。白话诗是“五四”运动前后,借鉴外国诗歌形式,以白话(现代口语)写的诗,所以又叫“新诗”。白话诗的出现,无疑是诗界的一场革命,为诗界吹进了新鲜空 气。我国新诗界的不少诗人,写了不少好诗,如《炉中煤》(郭沫若)、《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再别康桥》(徐志摩)等等。它的优点是用口语写诗,同 时不受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束缚,可以自由抒发感情。但它的优点也恰恰是它的缺点,音乐美、视觉美、精炼性都大大减弱。由于与中国人欣赏诗的民 族习惯不同,真正能在群众中脍炙人口的白话诗篇实在不太多。传统诗,相对于新诗来讲又称旧体诗。一般用文言文来写。它是我国几千年的国粹,是国之瑰宝。由于它定字定句,讲究押韵、平仄、对仗,所以对青年人来说,思 想表达无疑要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也正因为它有押韵、平仄、对仗,语言精炼,读来朗朗上口,才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北京前几年春节举办了一次古代诗词名篇朗 诵会,票价据说是几百元一张,而会场上却是座无虚席,连当年的国家主席江泽民等领导人都出席了,这说明传统诗词的根深深地植于民众之中。毛泽东说传统诗词 是一条“打不死的神蛇,一万年也打不倒”。要当作“封建糟粕”加以打倒,是不公平的,这是“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列宁语)。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种种 原因,传统诗词几乎到了销声匿迹的地步。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传统诗词进入了一个复兴时期,到处是诗社,诗的出版物有公开的、有内部的、有油印的。传统诗词 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代。
(三)传统诗中的古体诗与近体诗:因为今天和以后的讲座都是讲传统诗(词)和楹联的,所以传统诗的一般常识给大家多介绍一些。古体诗又称古风,是与唐以后的近体诗(格律诗)相对而言的。古体诗又分唐以前、唐以后两大阶段。唐以前的古风,流传下来的主要著作有:诗经、楚辞、汉乐 府、汉魏歌行体。这一时期的诗歌很自由,没有平仄、对粘的要求,押韵是按人们口语方言大体相押,对仗也多自然形成,并非格律上的规定,语言也比较朴实无 华。所以这个时期的古风是中国古代的“自由诗”。唐以后的古风接受了格律的反作用,它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平仄式,却另外形成一种平仄式,以示与格律诗相区 别,对仗不求工而求拙,以显其古朴。但也有一种古风叫“入律古风”基本上用律句,平仄交替换韵,全诗像多首绝句组成。近体诗是相对与古体诗而言。是古代诗歌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完善,到唐代才确定下来的一种诗的体裁。它的特征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和讲究押平声韵、讲究平仄、讲究对粘,所以又称格律诗。后来的词、曲实际上也是格律诗发展的变种。为了叙述方便,我把诗的发展和分类列一个表,并在下面几讲中,主要讲近体诗及其格律并讲古体诗和词在写作要求上与近体诗的异同,相互比较,使初学的同志有个比较明晰的印象,同时,也讨论楹联的基础知识。第二讲近体诗及其格律(上)所谓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它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又称格律诗。格律诗是古代诗歌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完善,到唐代才确定下来的一种诗的体裁,是古代诗歌高度发展的产物。“格律”是指诗的格式和韵律。或者说是诗的外部形式。格律诗要求:“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五字一句每首八句的称“五律”;七字一句 每首八句的称“七律”。五字一句每首四句的称“五绝”;七字一句每首四句的称“七绝”。律诗分四联,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绝句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尾联。还有一种律诗,叫排律或长律。少则十句,多则几十句、上百句,除首尾二联外,其他各联都要对仗。格律诗的“格律”,除定句定字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格律的“三大要素”,即押韵、平仄、对仗,人称“诗中三昧”。意思是说,写诗没有掌握这“三大要素”,即使写出七言八句或五言八句的诗来,也算不得是格律诗。当然,掌握了“三大要素”写的诗立意庸俗,情感平淡,缺乏想象力或意境不高的也不能算是像样的格律 诗。
(一)押韵:什么是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同声相应谓之韵”。汉字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拼读出来的。一个韵母与不同声母结合可以拼出许多字音,如韵母a可以拼为bā(巴)tā(他)hā(哈)huā(花)„„这些都是同韵字。什么是押韵?就是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按格律的要求安排在特定的位置上,就叫押韵。押韵在格律诗里的位置,除首句(末字)有的押、有的不押外,其他偶数句 的最末一字都要押同一个韵部的韵。即:律诗二、四、六、八句末字要押韵;绝句二、四句末字要押韵;排律也是偶数句末字押韵。因为是末字押韵,这个押韵的字 就叫韵脚。下面举两个例子:例一:《七律·长征》 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例二:《赠友人》 朱德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返日,河山依旧战旗红。格律诗的押韵要求:要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要一韵到底,不管几句,不许换韵,更不许出韵。同时还要避免韵脚重字。古代有一些七言四句或五言四句的诗押仄声韵,但那是“古绝”,不能算格律诗。押韵的作用是使韵脚在一首诗中,经过一定距离间隔之后不断反复出现,前后互相呼应,使全诗在音响上联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诗人相互唱酬中还有所谓的“限韵”、“步韵”和“依韵”。这里也略作介绍:限韵:是古代科举考试时的一种方法。现代有时在给学员出题,或几个人在一起联句、题咏也有限韵的。限韵又分两种:一种是“限韵部”,所做的诗只要在限定的 某一个韵部中就算合格;另一种是限韵字,就是限定几个同韵部的字,做诗时都得用这几个字,有的还限顺序。所谓“步韵”,一般都是和诗(但和诗不一定步 韵),也叫“次韵”,就是和诗时用原韵,次序不能颠倒。“依韵”也往往是和诗,只要按原诗的韵脚,但韵脚的次序可以调整。“用韵”也用于和诗,只要用原诗 同一韵部的韵即可。押韵的标准:由于语言随着朝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因此各个时期押韵的标准不尽相同,宋以前曾经使用过《切韵》、《广韵》,南宋以后大都用《平水韵》直到今 天,《佩文诗韵》就是《平水韵》的简编。不过《平水韵》仍是古韵,与现代汉语声韵仍有差别。民国年间,出现过《中华新韵》,现在流行的《诗韵新编》就是根 据《中华新韵》编写出来的,现代人写诗实行“双轨制”,用《平水韵》或《诗韵新编》均可,但不能混用。2004年,中华诗词编辑部在《中华诗词》
五、六月 刊上公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常用字简表》正在试行,相信不久以后《中华新韵(十四韵)》将会成为通行的新诗韵。
(二)平仄:平仄是格律诗“三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格律诗区别于其他诗体的主要特征。毛泽东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所谓平仄,就是将汉字发音 的四声分为两类,阴平、阳平归一类,为平声;上声、去声归一类,为仄声。古代还有入声字(现代南方各省的方言中,也保留着入声字),散在于现代普通话中的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写诗时仍算仄声,初学者比较难掌握。诗与歌是分不开的,唱歌有节拍,声调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缓有急,返复回环,形成节奏、旋律。诗也一样,也有节奏、旋律。节拍、旋律、节奏的形成,除了句子整齐、节拍一致及隔句押韵外,最主要的就是利用字声来调整。(1)律句与格律诗的基本格式:格律诗的句子,一般二字为一拍。因为是奇字句,末尾一个字为一拍,所以五言分三拍,七言分四拍。要使诗句在声调上有升有降,节奏上有起有伏,吟诵起来抑扬和谐,就必须在节拍与节拍之间十分讲究平仄的“两两相间”,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诗句叫律句,律句(七律)的形式也就这四种,不按 “两两相间”原则组合的句子叫拗句。格律诗的平仄格式有四种,即平起入韵式、仄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所谓平起入韵式,就是一首诗(或绝句)首句一、二两字用平声字,首句末 字也用平声字并押韵的格式;仄起不入韵式正好相反。所谓平起不入韵式,就是律诗(或绝句)首句一、二两字用平声字,但首句末字用仄声字,同时不用押韵的格 式,仄起入韵式正好相反。下面用“—”符号代表平声,“∣”符号代表仄声,—符号代表应平可仄;∣符号代表应仄可平,注释两首诗例,来看格律诗平仄的格式。例一,平起入韵式:送魏万之京 李颀朝 闻 游 子 唱 离 歌,昨 夜 微 霜 初 渡 河。— — ∣ ∣ ∣ — — ∣ ∣ — — ∣∣ —鸿 雁 不 堪 愁 里 听,云 山 况 是 客 中 过。∣ ∣ — — — ∣ ∣ — — ∣ ∣ ∣ — —关 城 曙 色 催 寒近,御 苑 砧 声 向 晚 多。— — ∣ ∣ — — ∣ ∣ ∣ — — ∣ ∣ —莫 是 长 安 行 乐 处,空 令 岁 月 易 蹉 跎。∣ ∣ — — — ∣ ∣ — — ∣ ∣ ∣ — —只要将例一第一句的五、六、七三字平仄符号换成— —∣,这首的平仄格式就成为“平起不入韵式”。例二:仄起入韵式:登 高 杜甫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 —∣∣— —— ∣∣∣—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 — —∣ ∣∣ — —∣∣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 — ∣∣ —— ∣∣∣ —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潦 倒 新 停 浊 洒 杯。— —∣∣ — —∣ ∣∣ — —∣ ∣ —同样,只要将例二第一句的五、六、七三字平仄符号换成 —∣∣,这首的平仄格式就成为“仄起不入韵式”。所以格律诗平仄格式只要记住两种就可以了。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只要把七言律诗格式每句的前二字删去变平起为仄起,变仄起为平起即可。绝句就是截句,它的平仄格式截取律诗格式的前一半或后一半,或截取中间二联或截取首尾二联均可。第三讲近体诗及其格律(下)(2)粘对规则和拗救:律句的四种句式如何组合成一首诗才有乐感呢?那就是一联中上句与下句的平仄不能重复,而应相对,才会抑扬和谐。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是粘对规则中的“对”。一首绝句有四句(两联),律诗有八句(四联),前联与后联的平仄,也应当基本相反。如: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这样,一首诗的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都有起伏变化,抑扬和谐。这里必须指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前联下句开头二字的平仄与后联上句开头的两字的平仄都相同,把前后联粘连起来了,这就是粘对规划中的“粘”。凡违反上述规则的叫“失对”或“失粘”。前面说过,格律诗句的平仄要“平仄两两相间”,才算是律句。但也不是不能变通的。因为,平仄的节拍点在偶数字上,所以二、四、六是节拍点的重心,不能改 变,而奇数字的一、三、五不在节拍点上,可以变通。要注意(1)不能犯孤平(即一句中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2)不能“三仄尾”(即五言三、四、五字,七言五、六、七字不能全是仄声);(3)不能“三平尾”(即五言三、四、五字,七言五、六、七字全是平声)。在一首诗中,出现不是律句的句子叫拗句,特别是出现象“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句子,就非救不可。救的方法:a本句相救:也就是孤平拗救。五言律句中“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用了仄声,成了“仄平仄仄平”就是犯了孤平(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补救的办法是在第三字上把仄声换成平声就救过来了。七言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用仄声,如用了仄声,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当然也是犯了孤平。补救的办法则是将第五字仄声换成平声。[例一]五言:北风天正寒[例二]七言:小鸟带波飞夕阳b对句相救:是指在一联之中,如果上句五言的第三字、第四字;上句七言第五字、第六字用了拗字,可以在下句相应的位置上用平声字相救。[例一]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上句第三字拗,下句第三字救)[例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上句第四字拗,下句第三字救)[例三]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上句三、四二字拗,下句第三字救)[例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上句五、六二字拗,下句第五字救)c兼救:指的是下句本句自救又对上句兼救。[例一]五言: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此欢。(上句的第三字拗,下句第一字拗,下名第三字救本句兼救上句)。[例二]七言: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上句第五字拗,下句第三字拗,第五字救本句兼救上句)。d拗救的原则:只能用平救仄,不能用仄救平。只能用本句或对句救,不能用粘句救。c本句救:五言是三字救一字,七言是五字救三字不能颠倒。有些特殊句子不必救,如∣∣――∣-∣;――∣∣∣-∣;――∣-∣;另外∣∣∣-∣不算犯孤平,不必救。孤平是指本句有押韵的句子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而言。
三、对仗:对仗属于格律诗的视觉美(形式美)也属于听觉美(音乐美),是表现诗人才气的一个重要部位。格律诗的对仗在语法修辞上包括二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修辞方面 的,即词性相同或相近的才能对仗。如上下联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数词对数词,连词对连词,方位词对方位 词,叠字对叠字等。名词还可分为几小类:如天文类、地理类、器物类、时令类、饮食类、衣饰类、人事类等等。二是语法方面的,即上下联语法结构相同的才能对 仗。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同时还要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宾结构对述宾结 构,述表结构对述表结构,并列词组对并列词组,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等等。上述要求,再加上下联平仄相对、节奏相当、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等要求,构成对仗,缺一不可。律诗中的对仗位置,在颔颈两联。绝句不要求对仗(对亦可),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其余各联全部要对仗。下面举两组对仗分析上下联之间平仄、词性、结构、节奏的相对性。上 联下 联诗句爱 诗 看 古 集忆 酒 典 寒 衣平仄— — — ∣ ∣∣ ∣ ∣ — —词性(动词)(名词)(动词)(名词)(动词)(名词)(动词)(名词)结构(动宾词组主语)(谓语)(宾语)(动宾词组主语)(谓语)(宾语)节奏二、一、二节奏二、一、二节奏上 联下 联诗句春 从 杜 宇 声 中 去人 向 青 山 缺 处 行平仄— — ∣ ∣ — — ∣∣∣ — — ∣ ∣ —词性(名词)(介词词组)(动词)(名词)(介词词组)(动词)结构(主语)(状语)(谓语)(主语)(状语)(谓语)结构二、二、二、一节奏二、二、二、一节奏 以上只是传统诗格律的最基本内容。但从初学者看来,这些条条框框己够多的了,而这些“框框”是格律诗在长期的发展完善过程中,为使诗的字句更精炼,形式更 美观,音调更铿锵,韵味更隽永而总结出来并为人们所接受的。没有这些“框框”就不是格律诗,就要失去格律诗的耀人光彩。所以,学格律诗要知难而进,首先继 承好前人的遗产,才能承前启后,发扬光大。实际上,对于传统诗格律,只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熟练以后,写起来就能得心应手。第四讲 古体诗的写作要求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有一个杂志,前几年发表了我的七绝五首,冠其名曰“徐恭宜古体诗五首”,使我哭笑不得。大概是编者把旧体诗与古体诗等同了,这是一个误解。旧体诗是一个大的范畴,它包括了古体诗和近体诗。可以这么说:旧体诗除了近体诗(即七律、七绝、五律、五绝、五七言排律)以外,都算作古体诗。古体诗又可以分为唐以前、唐以后两大阶段。唐以前的古体诗(古诗或古风)主要有诗经、楚辞、汉魏乐府。这个时期的诗歌是很自由的,没有平仄、对粘的要求,押韵是按当时的口语或方言相押,对仗也多自然形成。所以有 人说这一时期的古体诗,是中国古代的自由诗。唐以后的古体诗,除了内容上的更新以外,主要在形式上有较大的变化。前面,我们己讲过近体诗的格律,这一讲中我把古体诗从字数上、句数上、章法上、句式上及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与近体诗作一个比较,便于消化吸收。
(一)从字数上看:诗经以四言为主,偶杂五言;楚辞以六言为主,中间夹“兮”字,或五言夹“兮”字;汉魏南北朝的乐府四、六言混用,时而杂以五言:而唐以 后的古体诗逐渐形成了五言、七言、杂言三种(当然五言、七言古体诗不是唐以后才有的)。通篇用五言的称五古,通篇用七言的称七古,三、四、五、六、七至十 一言混用的叫杂言古风或杂言诗。杂言诗归类七言古风。无论是以三言、四言、五言为主,只要杂有七言,哪怕只有两句,也都称为七言古风。
(二)从句数上看:律诗每首八句,绝句四句;而古体诗句数很不固定,四、六、八、十、十几至上百句都可以,一般都是偶数,但少数也有奇数句的,如刘邦的《大凤歌》就只有三句。每首只有四句的叫古绝。近体诗四句的叫律绝。
(三)从章法上看:格律诗的章法强调布局的起承转合,而古风主要是首、腹、尾三部分。首是诗的眉目,尾是诗的关锁,腹是诗的中枢,中枢处可以尽情铺陈。
(四)从句式结构上看,格律诗无论五、七言必须是三字尾;古风则不然,除了有三字尾外,还有二字尾为其特征,如屈原《九歌》中的《东皇太乙》、《湘君》、《湘夫人》、《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河伯》等等都是二字尾的。如《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 舟。„„”
(五)从平仄上看:格律诗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又给古体诗以极大的影响,诗人把律诗的格律也带进了古风(唐以后古风),并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 格式。在写古风时,又有意避开格律诗的平仄式,另外形成一种平仄式,以示和格律诗的区别和古拙。古风的平仄和格律诗恰恰相反,有两个特点:①三字尾的平仄不同格律诗的三字尾,仄收的句子是— | |、— — |、平收的句是| — —、| |— 四种。而古风三字尾仄收的句子是| — |、| | |;平收的句子是— | —、— — — 四种,如《唐诗三百首》中第一首张九龄的《感遇》:江 南 有 丹 橘,经 冬 犹绿 林。— — | — | — — — | —岂 伊 地 气 暖,自 有 岁寒 心。— — | | | | | | — —②句的平仄不同格律诗句中,上句与下句相对,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相粘,而古风没有这个要求。一句中,律诗是两平两仄相间的,而古风多叠平叠仄。例:杜甫《岁晏行》岁 之 暮 矣 多 北 风,潇湘 洞 庭 白 雪 中。| — | — — | — — — | — | | —楚 人 重 鱼 不 重 鸟,汝休 枉 杀 南 飞 鸿。| — | — | | | | — — | — — —
(六)古风的押韵,在没有韵书以前,古风押韵是比较自由的,人们用口语或方言来押韵。押韵的方法也不象格律诗那样只押平韵,一韵到底,而是多种方法。(1)可押平声韵(例)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 —(2)可押仄声韵,上、去、入声要分押,不能通押(上、去声偶可通押,入声独立性强,一般不通押)。(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可以换韵:(例)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上平声六鱼韵才可容颜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待女金盘鲙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仄声去声二十三漾韵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上平声十一真韵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去声二十一哿韵九微片片飞花巢。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薰香坐。(4)句句押韵,一韵到底。例:曹丕的《燕歌行》:秋风瑟瑟天气凉,草村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5)不避重字,就是在韵脚上也不避。如《饮中八仙歌》韵脚上有两个“船”字,两个“眠”字,二个“天”字,三个“前”字。
(七)古风的对仗:古风一般不要求对仗,对与不对均可;偶尔对仗,也不一定平仄相对,还可以重字,不求其工,而求其拙。
(八)入律古风: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通称。特点是:①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②换韵:多为平仄韵交替。③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的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组成。
第五讲 词的基本知识(上)
词其实也是诗,是诗的别体。它起源于民间。隋唐时已有许多曲子词,就是词的雏型。后来经文 人整理、发展、创作,晚唐、五代时基本定型。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被认为是词的鼻祖,到宋代词的创作形成了一个高峰,与诗并存发展。沈谦在“填词 杂说”中说“承诗启曲者词也,上不可似诗,下不可似曲。”所谓承诗就是继承了诗的许多特点,又冲破了某些束缚;所谓启曲是指曲在词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 展,比词更自由了。词还有其他称谓:如“诗余”“乐府”“长短句”“曲子词”“歌曲”“琴趣”“乐章”“语业”等等。但都不能概括它的特点和摆正它的位置,还是“承诗启曲”这句话道出了它的本质。词本来是按一定乐谱演奏的歌词,是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宋代以后,乐谱逐渐失传,词就变成一种长短句的新体诗。
(一)词调词牌:什么是词调?就是每一首词都有与其相配合的乐调,相当于我们现在每支歌中与歌词相配合的曲 谱。有些曲谱很流行,后人就利用这个曲谱填制新的文词,这就叫“按谱填词”,这个词调就成为一种格式。传下来的词调格式很多,清代的《钦定词谱》共收 826调2306体。今人姚普的《新编规范词谱》收了400调480体。这么多词调,为了使用方便,得给它们起个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词牌是词调的名称,也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来说,一个词调有一个词牌,但不少词调(格 式)也有几个词牌的,这是由于各家叫法不同,叫做“同体异名”。如《十六字令》又名《归字谣》、《苍梧谣》;《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百字令》; 《相见欢》又名《上西楼》、《乌夜啼》、《秋夜月》。反过来,一个词牌一般是代表一个词调(格式)的,但有时一个词牌也有几种格式,叫做“同名异体”。如 《南乡子》五代时27字,二平韵三仄韵,到了南唐,变成了56字,上下两片各四平韵。在《唐宋词格律》和《新编规范词谱》中,还例举了一个词牌有好几种变 格的。
(二)词调分类:第一种分类是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清人毛先舒把58字以内的词划为小令,59-90字的词划为中调;90字以上的词划分长调。第二种分类是按分片划类,词与诗不同,诗一般不分段,词就有分段的问题,一个词牌,限用几 段是有规定的,可划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四类。“单调”就是全词只有一段,大都属于小令,字数最少的只有16字(十六字令)。“双调”就是全词分两 段,术语称上下片或上下阕,双调词占词的大多数,字数最少的34字,字数最多的140字,所以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三叠”指的是全词分三段,其中也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双拽头”,即前两段字数、句式平仄相同,第三段不同,且字数较多,前两段像两个“头”,第三长段像个“身”,如《瑞龙吟》。另 一种叫“非拽头”,三段长短差不多,但句式、平仄、押韵位置各不相同,如《兰陵王》。“四叠”就是全词分四段。这类词很少,词律以吴文英的《莺啼序》作为 定格。还有一种“四叠”是把双调词依照原格式再填一遍,叫“叠韵”,填制的人也不多。
(三)词的句式:律诗和绝句只有五言、七言之分,而词则除了极少数如《生查子》、《浣溪沙》、《玉楼春》等句式整齐外,其他则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不等。一字、二字、三字句,统称为短句;八字以上的句称为长句。《一七令》这个词牌,从一个字一句到七个字一句的句式都有。“诗。绮 美,瑰 奇。明 月 夜,落花 时。能 助 欢 笑,亦 伤 别 离。—。— |,— —。— — |,| — —。— — — |,| — | —。调 清 金 石 怨,吟 苦 鬼神 悲。天 下 只 应 我 爱,世 间 谁 有 君— — — | |,|
第四篇:诗词写作入门
诗词写作入门:一篇文章让你弄懂平仄与四声
诗词世界
百万粉丝超级诗词平台,传统诗词作者培养基地,网络时代诗意营造者!
关注
第一讲:平仄与四声
在古代,凡是读书人,都懂得格律,也都能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现在,即便是中文系的教授,不懂诗词格律的人,也是极多的。格律是基础中的基础,不通格律,却研究诗词几十年,这个我实在不太理解。基础尚且不知,譬如盖楼,而地基不打,如何能稳固呢?诗词的格律,相当于一种游戏的规则,就像下棋,棋子的下法;打篮球的规则,音乐的音符、乐谱之类。
你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渐渐地入门,并且一旦掌握了,你就会发现其实就这么简单。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第一堂课的内容是四声与平仄。现代人写格律诗,主要使用的韵书有两种: 第一种是《中华新韵》,韵部划分的依据是普通话。《中华新韵》很简单。事实上,你掌握了普通话的读音,也就掌握了新韵。第二种是《平水韵》。平水韵是一部专供写诗用的韵书。韵书是诗人或者学者为了写诗需要而编写的工具书。它是南宋一个叫刘渊的人,整理合并前代的韵部而编著的。《平水韵》的具体来源很复杂。
先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广韵》又细分为206韵。到了南宋,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为107韵。这个刘渊,原籍是山西平水。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合并为106韵,这个王文郁是山西平水官员。
后代通行的106部平水韵,主要是以刘渊和王文郁的韵书为准。他俩一个是原籍山西平水,一个是山西平水为官。
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分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我们现在所说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由于这个来源很复杂,大家了解一下即可。你们来这里学习,重点是要掌握并使用这种用韵的,所以我在这里是要教你们学会使用平水韵就可以了。
如果把重点放在古韵的发展及来历上,这是音韵学家该做的事。作为创作者,大家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使用。
写格律诗,我这里只讲《平水韵》,不主张大家用新韵。因为学好了平水韵,第一,写诗的进步会比较快;第二,看古人的诗词,关于用韵及平仄,不会再犯糊涂和感到迷茫;第三,用平水韵写诗,现在所有地方都是认可的,所有刊物及诗词网站都是接受的,但用新韵写诗,则远远没有这样的认可度。在诗词圈,基本有这样一个情况。你说你写诗是用平水韵,大家会觉得很正常。你说你用的新韵,内行就会不自禁流露出不屑的表情。这说明,新韵不被广泛认可。另外,我觉得新韵也不够成熟,权威性也不足。而《平水韵》几百年来,一直具有权威性,且与唐宋以来的诗词用韵,是一脉相承的,同属一个体系。好了,接下来我要具体细讲平水韵,这个很重要,希望大家要认真听。我们先大概浏览一下平水韵。平水韵分为106个韵部; 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 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 【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 【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 【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
那么我们常说的四声,是指哪四声呢?就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四声。大家看《平水韵表》,平声分为上平和下平,共30个韵部;上声29个韵部;去声30个韵部;入声17个韵部。合起来106部,所以叫106部平水韵。
平水韵中,平声为什么分为上平和下平声呢?平水韵因为平声字太多,一卷放不下,就把它们一分为二了,放在上卷的平声字就是上平声,放在下卷的平声字,就是下平声。至于上声,大家可以看一下上声的韵表,绝大多数是第三声的字;而去声,绝大多数是第四声的字。当然也有极少数不一样。
至于入声,就复杂多了,第一、二、三、四声的字,全都有,并且看不出规律。有的人觉得,掌握平水韵有一定的难度,这难度主要就在入声字上。这个我以后会给大家详细讲解,让大家尽快掌握。
那么平水韵如何划分平仄呢?其实也很简单。上平声15个韵部、下平声15个韵部里所有的字,就是平声。而上声29个韵部、去声30个韵部、入声17个韵部里所有的字,就是仄声。
也许有人会说,可是我并不熟悉平水韵表里的字,难道我每见到一个字,都得翻开平水韵表看它在哪个韵部,再去判断它是平声还是仄声吗?
比如“西”字,翻半天,找到在八齐这个韵部,上平声,属于平声。那么一首律诗,56个字,都要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找,岂不是让人觉得很琐碎、很麻烦?所以,我告诉大家,用不着这么麻烦,其实很简单。
你注意观察,基本是这样:
用普通话读起来,第一声、第二声的字,往往属于平声;用普通话读起来,第三声、第四声的字,往往属于仄声。大体如此。少数例外的,要留意。这种例外的,以入声为多,也属于仄声。入声字是难点,大家要留意。凡遇到第一声第二声的入声字,一定要在本子上记下来。大家可以根据这些知识,首先判断一下自己名字的平仄。
比如我自己的名字,杨强,都是第二声,属于平平;而我的网名帝乡子,帝字第四声,仄声,乡字第一声,平声,子字第三声,仄声,就是仄平仄。古人起姓名一般都会平仄搭配,读起来就会顺气一些。现在的人,因为不懂平仄,所以都没有这种讲究。
在古代,尤其三个字的姓名,会更注意平仄的搭配,因为如果出现三个连着的平声字(三连平),或者三个连着的仄声字(三连仄),就不太好听了。比如,李商隐,仄平仄,互相搭配;[白]居易,仄平仄,互相搭配;柳宗元,仄平平,没有出现三连平;胡雪岩,平仄平,平仄搭配。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像黄庭坚、陶渊明,就是三连平。
再说一个姓名,毛主席的姓名叫毛泽东,这个平仄大家要注意一下:毛字第二声,是平声;泽字第二声,照理说是平声,但它属于例外的情况,属于入声,大家可以在平水韵表里查到,所以是仄声;东,第一声,属于一东韵,平声。所以连起来就是平仄平,平仄搭配的。这些读第一声第二声的入声字,像白、泽,大家一定要记在本子上,慢慢积累。
大家想一想以前的成语,很多都是平仄搭配的。像:万紫千红,万水千山,一衣带水,等等,大家想一想,还有些什么成语,都可以分析分析它们的平仄。这些成语都是古人归纳的,古人有平仄概念。以后要形成一个习惯,说一段话,看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诗歌,就有意或无意地想想哪个字是平,哪个字是仄。再查一句话:如今千万树,零乱孤村雨。把每个字的平仄标出来。自己根据读音来判断平仄,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大家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慢,写诗本来就是件很休闲的事,刚开始写的时候一天能写一句就不错了,这个不比写小说,一天写上千上万的。诗只有那四句八句的,慢慢写,用心写,写多了,练熟了,就写好了。不用你那么快。
根据平水韵表各韵部的字数多少,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宽韵、中等韵,窄韵、险韵等四个部分。这个只需了解即可,不必掌握背诵。
宽韵:收字多,在150字以上,有上平的一东,四支,七虞,十一真,下平的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比如王维的《汉江临泛》: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再比如李白的《送友人》: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等韵:收字100字到150字之间,有上平的二冬,六鱼,八齐,十灰,十三元,十四寒,下平的二萧,四豪,五歌,六麻,十二侵。比如杜甫的《蜀相》: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再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窄韵:收字不多,50到100字之间,上平的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下平的十三覃,十四盐。
这个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杜甫的《曲江》:
曲江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险韵:收字少,50字以下。上平的三江,九佳,下平的三肴,十五咸。险韵收字太少,写诗押韵时,可选择的范围极窄,所以很考验一个人的才华,也很限制一个人才能的发挥。一般爱逞才的偶尔会选择用险韵。李清照在《念奴娇》中有这样几句: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那么你看李清照,写诗选择险韵,说明她对自己的才华很自信;喝酒爱喝烈酒(扶头酒),说明她酒量很好。单是这几句,你就可以看出她很有个性。
压险韵的诗,比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再举一个,像元稹的《遣悲怀》第一首:
遣悲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我们平常写诗多用宽韵和中等韵,字数较多,用来选择韵脚的余地就大。用窄韵押韵,有时就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字。险韵字数太少,常用字更少,选择起来更困难。所以我们写作过程中尽量选用宽韵和中等韵。当然宽窄是一个方面的考虑,主要还得从性情和内容出发。苏东坡就有一次自己为难自己,不仅用窄韵作诗,还规定自己必须用“尖”字和“叉”字入韵,人称“尖叉体”。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第一首是用的窄韵:十四盐。
雪后书台北壁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第二首倒是用了中等韵,可是却用了个险字:叉。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冻合楼台寒起栗,光摇银海眼生花。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这两首诗在当时影响很大,后人佩服苏轼能在险韵中信步而吟,便纷纷起来效仿,在咏雪的作品中依样用上“尖”、“叉”的韵脚,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尖叉体”。这只是举个例子,(窄韵险字有风险,写诗入韵须谨慎)我们不要刻意去模仿与追求。
《中华新韵》和《平水韵》是写诗要用到的韵书,我是主张大家使用平水韵的。
最后再提一下四声的概念:
1、古代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从早期的诗歌来看,四声的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一个模糊的意识,比如诗经的押韵就以平声为主,在南朝之前的诗歌也有很多在押韵上面着重押平声韵的。足以说明,早期的一些人已经开始注意不同声韵交错形成的韵律感效果。
而到了南朝,周颐所著的《四声切韵》就已经明确提出了上去平入四声。后来沈约又提出了“八病”,强调了四声之间的搭配关系。从此开始形成了一种注重格律的诗体,就是永明体,以下就是一个相关的故事。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2、现代四声
既普通话四声。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由于普通话不存在入声的发音,导致了入声的消失,所以现代的四声是没有入声的。现代四声和古代四声的大致对应关系为: 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三声(上声)四声(去声)
由现代四声写的诗歌叫做新韵诗歌,由古代四声写的诗歌叫做古韵诗歌。我们写格律诗词,基本不按普通话四声,而是按古韵四声。如果有人非要刨根究底问为什么不紧跟时代,用普通话四声?我前面已经说了,普通话四声是新韵,它不被广泛认可,而且不够成熟,也不具权威性。如果你写的诗连基本格律,都不被诗词圈内部的人认可,那么写再多又有何意义呢?我们的诗,终究是要写给懂的人看。好,今天的课关于平仄与四声的内容,我就讲到这里。大家课下,可以再看看课件,我相信应该都能弄懂的。如果还有不懂,可以随时问我,我负责解疑。今天的作业是给大家两首诗,试着给这首诗的每一个字,标一下平仄,格式是这样的: 绝句(仄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次的作业是标这两首诗的平仄: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第五篇:《诗词入门九》
九近体诗平仄的基本规则
在辨四声的基础上学会了辨平仄,就可以学平仄配置的规则了。学这规则,最好从学平仄标准句式开始。所谓标准句式,就是一句诗的每个字都符合平仄要求,也就是理想的句式。但作诗为照顾字义,允许在非关键的字眼上有条件地变通,所以不论前人今人所作的格律诗,许多并非标准句式。但是学平仄配置,则应从学标准句式开始。好象学打麻将,学会了“推倒胡”-----怎么把万、条、饼等配成胡、将等简单的规则,再学什么“一条龙”、“清一色”、“门前清”等算翻的复杂规则就有基础了。就平仄配置的规则而言,它比麻将规则简单得多,但运用到做诗上,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它还包含有关文学修 养的许多问题。
学标准句式,先要懂得诗句的音节,格律诗的抑扬顿挫的声调和节奏,是通过诗句中音节的平仄上下交递、左右回环体现出来的。五言诗句有三个音节:头两字叫头节;中间两字叫腹节;最后一字叫脚节。七言诗句比五言多两字,也就是多一个音节。这个音节是在最前头的,叫顶节,其后各节名称同五言诗句同,依次为头节、腹节、脚节。标示如下:
五言诗句: 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登鹳雀楼》)
∧ ∧ ∣
仄仄|平平|仄
∧ ∧ ∣
头节|腹节|脚节 七言诗句: 西山|白雪|山城|戍(杜甫《望野》)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 ∣
顶节|头节|腹节|脚节
五言、七言的标准句式,并不复杂,各为两类四式。
五言标准句式分仄起、平起两类。仄起就是诗句的头节是仄仄;平起就是诗句的头节是平平。两类又各分两式。即: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平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头节和脚节都是仄声,不入韵句;仄起平收式----头节仄声,脚节平声,入韵句。平起仄收式----头节平声,脚节仄声,不入韵;平起平收式----头节和脚节都是平声,入韵。例句如下:
仄起仄收式: 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登黄鹳雀楼》)
仄仄|平平|仄
为叙述简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甲1式。
仄起平收式: 落日|五湖|游(薛莹《秋日湖上》)
仄仄|仄平|平
为叙述简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甲2式。
平起仄收式: 林中|观易|罢(韦应物《答李瀚》)
平平|平仄|仄
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乙1式。
平起平收式: 花枝|出建|章(皇甫冉《婕妤怨》)平平|仄仄|平
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句式叫作乙2式。
五言诗的标准句式就这四种:
甲1式:仄仄|平平|仄
甲2式:仄仄|仄平|平
乙1式:平平|平仄|仄
乙2式:平平|仄仄|平
从这四种标准句式中,可以看出音节间的平仄交递:凡头节是仄仄的,腹节或者是平平,或者是仄平;凡头节是平平的,腹节或者是仄仄,或者是平仄;脚节,押韵句平声,不押韵句仄声。这叫作句中音节平仄相间。一个音节两个字,相间是“间”在音节的第二字上,第一字未必“间“。这是平仄的第一条基本规则,初学者必须首先弄明白。
用以上四种标准句式作首句,可以组成四种标准的五绝句式。例诗如下:
1.首句仄起仄收式。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1型: 王之涣《登黄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甲1)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乙2)
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乙1)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甲2)
(注:”欲“该平而仄,因在非音节的字眼上,可以变通。)2.首句仄起平收式。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2型:
薛莹《秋日湖上》
落日五湖游,仄仄仄平平(甲2)
烟波处处愁。平平仄仄平(乙2)
沉浮千古事,平平平仄仄(乙1)
谁与问东流。仄仄仄平平(甲2](注:”谁“该仄而平,变通用字。)
3.首句平起仄收式。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3型:
韦应物《答李瀚》
林中观易罢,平平平仄仄(乙1)
溪上对鸥闲。仄仄仄平平(甲2)
楚俗饶词客,仄仄平平仄(甲1)
何人最往还。平平仄仄平(乙2)
(注:”溪“该仄而平,变通用字。)
4.首句平起平收。为叙述方便计,把这种形式叫作4型:
皇甫冉《婕妤怨》
花枝出建章,平平仄仄平(乙2)
凤管发昭阳。仄仄仄平平(甲2)
借问承恩者,仄仄平平仄(甲1)
双娥几许长。平平仄仄平(乙2)
(注:这首诗每句都是标准句式,没有变通用字)
五言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大多采用1型和3型,采用2型和4型的较少。
律诗,专就形式而言,不过是绝句的重迭(首句入韵的例外,第五句要换成仄脚)。把绝句格式学好了,学律诗格式并不难。这里按五绝四型的次序,举例如下: 五律1型(首句仄起仄收):
杜甫《水槛遣心》
去郭轩槛敞,仄仄平平仄(甲1)
无村眺望赊。平平仄仄平(乙2)
澄江平少岸,平平平仄仄(乙1)
幽树晚多花。仄仄仄平平(甲2)
细雨鱼儿出,仄仄平平仄(甲1)
微风燕子斜。平平仄仄平(乙2)
城中十万户,平平平仄仄(乙1)
此地两三家。仄仄仄平平(甲2)
(注:”幽“该仄而平,”十“该平而仄。)
五律1型是两个五绝1型的重迭。
五律2型(首句仄起平收):
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仄仄仄平平(甲2)
连山到海隅。平平仄仄平(乙2)
白云回望合,平平平仄仄(乙1)
青霭入看无。仄仄仄平平(甲2)分野中峰变,仄仄平平仄(甲1)
阴晴众壑殊。平平仄仄平(乙2)
欲投何处宿,平平平仄仄(乙1)
隔水问樵夫。仄仄仄平平(甲2)
(注:”白“、”欲“该平而仄,”青“、”分“该仄而平。)
五律2型是五绝2型与五绝1型重迭。
五律3型(首句平起仄收):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平平平仄仄(乙1)
白水绕东城。仄仄仄平平(甲2)
此地一为别,仄仄平平仄(甲1)
孤蓬万里征。平平仄仄平(乙2)
浮云游子意,平平平仄仄(乙1)
落日故人情。仄仄仄平平(甲2)
挥手自兹去,仄仄平平仄(甲1)
萧萧班马鸣。平平仄仄平(乙2)
(注:”一“、”自“该平而仄,”挥“、”班“该仄而平。)
五律3型是两个五绝3型相重迭。
五律4型(首句平起平收):
李商隐《风雨》
凄凉宝剑篇,平平仄仄平(乙2)
羁夜欲穷年。仄仄仄平平(甲2)黄叶仍风雨,仄仄平平仄(甲1)
青楼自管弦。平平仄仄平(乙2)
新知遭薄俗,平平平仄仄(乙1)
旧好隔良缘。仄仄仄平平(甲2)
心断新丰酒,仄仄平平仄(甲1)
消愁又几千。平平仄仄平(乙2)
(注:”羁“、”黄“、”心“该仄而平。)
五律4型是五绝4型与五绝3型的重迭。
从上面五绝、五律各四首中,可以看出句间音节的关系。为了说明这种关系,先介绍一下诗的句、联的名称。格律诗两句为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首绝句是四句、两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尾联。一首律诗是八句、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前面说过,平仄的第一条基本规则是一句之中音节平仄相间。那么第二条基本规则就是一联之中音节平仄相对,也就是平仄是相反的。如出句头节是平平,对句头节必是仄仄;出句头节是仄仄,对句头节必是平平;出句的腹节是仄仄,对句的腹节必是平平或是仄平;出句的腹节是仄仄,对句的腹节必是平平或是仄平;脚节除首句入韵(即2型、4型)诗,首联的出句和对句都是平声外,其余各联,出句必是仄声,对句必是平声。这叫作联中音节平仄相对,对也主要是”对“在音节的第二字上,第一字未必全”对“。
平仄的第三条基本规则是联间音节平仄相黏。就是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除脚节外,音节平仄是相同的。就是绝句的第二句(首联对句)与第三句(尾联出句)平仄相同。律诗的第二句(首联对句)与第三句(颔联出句),第四句(颔联对句)和第五句(颈联出句),第六句(颈联对句)和第七句(尾联出句)音节平仄相同。这种相黏也主要”黏“在音节第二字上,第一字未必全相”黏“。
从上面所标示的八首例诗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规律:一联中出句是甲式,对句必是乙式;出句是乙式,对句必是甲式;上联对句是甲式,下联出句必同为甲式;上联对句是乙式,下联出句必同是乙式;除首句入韵诗(2型、4型),首联出句为2式外,其他所有出句都是1式,对句都是2式。只要把四种标准句式记住了,•再把这一规律掌握了,象学麻将似的,你就已经学会了”推倒胡“。
把五言诗的平仄标准句式和基本规则掌握了,再学七言诗就容易了。七言诗句比五言诗多一个音节----顶节,按句中平仄相间的规则,五言头节是仄仄的,七言顶节必是平平;五言头节是平平的,七言顶节必是仄仄。七言的标准句式如下:
甲1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甲2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1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乙2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前面已经说过,律诗平仄句式是绝句的重迭。•把各型七律标准句式的组合的规则掌握了,七绝标准句式的组合规则也就自然会了。为避费辞,下面只标示七律的平仄规则,七绝从略。七律1型(首句平起仄收): 杜甫《野望》
顶节 头节 腹节 脚
^ ^ ^ |
出句--西山|白雪|三城|戍(甲1)
首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南浦|清江|万里|桥(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海内|风尘|诸弟|隔(乙1)
颔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天涯|涕泪|一身|遥(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惟将|迟暮|供多|病(甲1)
颈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未有|涓埃|答圣|朝(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跨马|出郊|时极|目(乙1)
尾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不堪|人事|日萧|条(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
(注:”南“、”迟“、”人“该仄而平;”出“、”不“该平而仄。)
七律1型是两个七绝1型相重迭。七律2型(首句平起平收): 毛泽东《长征》》
顶节 头节 腹节 脚
^ ^ ^ |
出句--红军|不怕|远征|难(甲2)
首联〈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对
对句--万水|千山|只等|闲(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乙1)
颔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乌蒙|磅礴|走泥|丸(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金沙|水拍|云岩|暖(甲1)
颈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大渡|桥横|铁索|寒(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乙1)
尾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三军|过后|尽开|颜(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
(注:诗中只有”磅“该仄而平,其余字字符合标准,律诗平仄如此严谨者罕见。)七律2型是七绝2型与七绝1型相重迭。
七律3型(首句仄起仄收): 杜甫《阁夜》
顶节 头节 腹节 脚
^ ^ ^ |
出句--岁暮|阴阳|催短|景(乙1)
首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天涯|霜雪|霁寒|宵(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五更|鼓角|声悲|壮(甲1)
颔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三峡|星河|影动|摇(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野哭|千家|闻战|伐(乙1)
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夷歌|几处|起渔|樵(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卧龙|跃马|终黄|土(甲1)
尾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人事|音书|漫寂|寥(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霜“、”三“、”人“该仄而平;”五“、”卧“该平而仄。)七律3型是两个七绝三型相重迭。七律4型(首句仄起平收): 毛泽东《到韶山》
顶节 头节 腹节 脚
^ ^ ^ |
出句--别梦|依稀|咒逝|川(乙2)
首联〈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对
对句--故园|三十|二年|前(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红旗|卷起|农奴|戟(甲1)
颔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黑手|高悬|霸主|鞭(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相黏
出句--为有|牺牲|多壮|志(乙1)
颈联〈 仄仄平平平仄 仄 〉相对
对句--敢教|日月|换新|天(甲2)
平平仄仄 仄平平〉相黏
出句--喜看|稻菽|千重|浪(甲1)
尾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对
对句--遍地|英雄|下夕|烟(乙2)
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故“、”敢“、”喜“该平而仄;”三"该仄而平。)
七律4型是七绝4型与七绝3型相重迭。七言诗首句入韵的居多,以2型、4型为常。《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有七言诗,全属2型、4型。
学会了辨四声,记熟四种标准句式,再领会这四种句式的交递规则,就基本上掌握近体诗的平仄要领了。初学者只要把本篇所标示的各型绝句、律诗,多看它几遍,好好琢磨琢磨,就不难看出,不论五言还是七言,不论绝句还是律诗,平仄基本规则只有三条:句中音节平仄相间;联中句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