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词写作入门宜读书目提要
诗词写作入门宜读书目提要
徐晋如
诗词写作譬如书法,要想登堂入室,免不了一个临帖的过程。初学者往往遇到两种方向的难题,一种是心有所感,但下笔词句便似向古人集中作贼,另一种是心有所感,却不知如何准确地表达。第一种,是读的诗不少,但自己练笔少,不懂得夺胎换骨,使如己出的道理,不自觉用上了前人的句子、词汇,第二种,显因读书太少,积淀不厚,如又不肯读书,那是无可救药。第一种人,多读些前人开示门径的诗论,自然有得,第二种人,则宜选择善佳之诗词选本,认真诵读,以期小成。现在,我选择一些有裨于初学者入门的诗论和重要的诗词选本,简略作一点介绍,以期对他们有所裨益。
一、诗论之部
1.《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南宋严羽著,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特别著名的著作,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作者在宋代江西诗派风格的笼罩下,独标唐音,强调向后看,又以禅理说诗,讲诗法一章,对后人启发不小。这部书开头即说,学诗的工夫“先须熟读《楚词》,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这是学诗的正眼法藏。该书《诗辨》、《诗法》二章最宜熟读。
推荐版本:《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第1版。
2.《分春馆词话》
《分春馆词话》,朱庸斋著。这是朱庸斋祖师为其门人授词的讲义,开填词无数方便法门。从很基础的句法、用韵、四声,到奥衍的风格养成,朱祖师都有极精当的论述,其论词,除服膺清末王鹏运提出的重、大、拙三字诀,更与另一位岭南词人叶恭绰一起,宣导一个“深”字,这样,就把词的婉约变成了深婉,也就更耐咀嚼。作者教人填词,以学清及晚近词为主,因为时代相近,一学就会有自家面目。此处最见其卓识。
推荐版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唐诗百话》
《唐诗百话》,施蛰存著。施先生以一种近乎于作品串讲的方法,对唐代诗歌作了一个总体的勾勒。在串讲的过程中,也涉及到了不少创作技巧的问题。这是一部远胜于一般所谓鉴赏辞典的学术普及性读物,无论对于增强欣赏能力,还是增进创作水准,都是很有益处的一部书。书后还专写了《唐人诗论鸟瞰》、《唐诗绝句杂说》、《历代唐诗选本叙录》等数篇文章,读者按图索骥,必有所得。
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4.《词学十讲》
《词学十讲》,龙榆生著。此书是龙榆生先生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授课时的教材。本书作者曾在《词学季刊》发表过文章,谈词学与学词的分别,这部《词学十讲》,更确切的名字应为《学词十讲》,因为它并非是讲词体研究的专门学问,主旨还是讲的学填词应当注意的问题。书中《选调和选韵》、《论 1
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等几章,皆发人之未发。习词者读此书,庶免率尔操觚之失。
推荐版本: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二、选本之部
5.《古诗今选》
《古诗今选》,程千帆、沈祖棻选注。这是一个主要选古体诗的通俗选本,分为八代诗、唐诗上、唐诗下、宋诗四个部分,基本囊括了历代古体诗的名作,注解、赏析也每能启发后学。但是,选注者是把汉代以来的五七言诗都算作古诗,并非传统所讲的古诗,因此,在唐宋之部,也选了一些律绝,从体例上说,是很不恰当的。该书的前言也打著太深的时代烙印,读此书,注意不可受了前言的影响。
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
6.《唐宋诗举要》
《唐宋诗举要》,高步瀛选注。高氏为桐城派后劲,选诗堪称眼光独具,迄今选唐宋诗,我以为精审无有过于此书者。此书首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继之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最后则为五言长律、绝句,入选者皆是唐宋名公,作品均足为后学矜式。作品之下,系有名家评语,每能抉发心志,具见章法。此书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必修课程《诗选及诗的写作》用为教材,良有以也。(按:本文写于2007年9月,2008年3月开始,香港中文大学改用拙著《大学诗词写作教程》作为该门课的教材。)
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月新1版
7.《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清俞陛云选。作者的令郎俞平伯名气比乃父更大,也选过唐宋词,但无论眼光、功力,均远不及。此书共收词人一百二十家,词九百〇九首,释词直抉词心,乃就第一义谛下工夫,可谓深得词中三昧者。
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8.《清词菁华》
《清词菁华》,沈轶刘、富寿荪选编。该选于每位作者的作品下面,各系以精短之评语,虽片语只字,启人至深。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名气极大,而质量实不及该选。读清词,当首推此选。推荐版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
一、诗论之部
1.《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第1版
2.《分春馆词话》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4.《词学十讲》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二、选本之部
5.《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
6.《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月新1版
7.《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8.《清词菁华》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
第二篇:诗词写作入门
诗词写作入门:一篇文章让你弄懂平仄与四声
诗词世界
百万粉丝超级诗词平台,传统诗词作者培养基地,网络时代诗意营造者!
关注
第一讲:平仄与四声
在古代,凡是读书人,都懂得格律,也都能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现在,即便是中文系的教授,不懂诗词格律的人,也是极多的。格律是基础中的基础,不通格律,却研究诗词几十年,这个我实在不太理解。基础尚且不知,譬如盖楼,而地基不打,如何能稳固呢?诗词的格律,相当于一种游戏的规则,就像下棋,棋子的下法;打篮球的规则,音乐的音符、乐谱之类。
你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渐渐地入门,并且一旦掌握了,你就会发现其实就这么简单。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第一堂课的内容是四声与平仄。现代人写格律诗,主要使用的韵书有两种: 第一种是《中华新韵》,韵部划分的依据是普通话。《中华新韵》很简单。事实上,你掌握了普通话的读音,也就掌握了新韵。第二种是《平水韵》。平水韵是一部专供写诗用的韵书。韵书是诗人或者学者为了写诗需要而编写的工具书。它是南宋一个叫刘渊的人,整理合并前代的韵部而编著的。《平水韵》的具体来源很复杂。
先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广韵》又细分为206韵。到了南宋,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为107韵。这个刘渊,原籍是山西平水。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合并为106韵,这个王文郁是山西平水官员。
后代通行的106部平水韵,主要是以刘渊和王文郁的韵书为准。他俩一个是原籍山西平水,一个是山西平水为官。
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分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我们现在所说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由于这个来源很复杂,大家了解一下即可。你们来这里学习,重点是要掌握并使用这种用韵的,所以我在这里是要教你们学会使用平水韵就可以了。
如果把重点放在古韵的发展及来历上,这是音韵学家该做的事。作为创作者,大家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使用。
写格律诗,我这里只讲《平水韵》,不主张大家用新韵。因为学好了平水韵,第一,写诗的进步会比较快;第二,看古人的诗词,关于用韵及平仄,不会再犯糊涂和感到迷茫;第三,用平水韵写诗,现在所有地方都是认可的,所有刊物及诗词网站都是接受的,但用新韵写诗,则远远没有这样的认可度。在诗词圈,基本有这样一个情况。你说你写诗是用平水韵,大家会觉得很正常。你说你用的新韵,内行就会不自禁流露出不屑的表情。这说明,新韵不被广泛认可。另外,我觉得新韵也不够成熟,权威性也不足。而《平水韵》几百年来,一直具有权威性,且与唐宋以来的诗词用韵,是一脉相承的,同属一个体系。好了,接下来我要具体细讲平水韵,这个很重要,希望大家要认真听。我们先大概浏览一下平水韵。平水韵分为106个韵部; 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 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 【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 【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 【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
那么我们常说的四声,是指哪四声呢?就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称平、上、去、入四声。大家看《平水韵表》,平声分为上平和下平,共30个韵部;上声29个韵部;去声30个韵部;入声17个韵部。合起来106部,所以叫106部平水韵。
平水韵中,平声为什么分为上平和下平声呢?平水韵因为平声字太多,一卷放不下,就把它们一分为二了,放在上卷的平声字就是上平声,放在下卷的平声字,就是下平声。至于上声,大家可以看一下上声的韵表,绝大多数是第三声的字;而去声,绝大多数是第四声的字。当然也有极少数不一样。
至于入声,就复杂多了,第一、二、三、四声的字,全都有,并且看不出规律。有的人觉得,掌握平水韵有一定的难度,这难度主要就在入声字上。这个我以后会给大家详细讲解,让大家尽快掌握。
那么平水韵如何划分平仄呢?其实也很简单。上平声15个韵部、下平声15个韵部里所有的字,就是平声。而上声29个韵部、去声30个韵部、入声17个韵部里所有的字,就是仄声。
也许有人会说,可是我并不熟悉平水韵表里的字,难道我每见到一个字,都得翻开平水韵表看它在哪个韵部,再去判断它是平声还是仄声吗?
比如“西”字,翻半天,找到在八齐这个韵部,上平声,属于平声。那么一首律诗,56个字,都要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找,岂不是让人觉得很琐碎、很麻烦?所以,我告诉大家,用不着这么麻烦,其实很简单。
你注意观察,基本是这样:
用普通话读起来,第一声、第二声的字,往往属于平声;用普通话读起来,第三声、第四声的字,往往属于仄声。大体如此。少数例外的,要留意。这种例外的,以入声为多,也属于仄声。入声字是难点,大家要留意。凡遇到第一声第二声的入声字,一定要在本子上记下来。大家可以根据这些知识,首先判断一下自己名字的平仄。
比如我自己的名字,杨强,都是第二声,属于平平;而我的网名帝乡子,帝字第四声,仄声,乡字第一声,平声,子字第三声,仄声,就是仄平仄。古人起姓名一般都会平仄搭配,读起来就会顺气一些。现在的人,因为不懂平仄,所以都没有这种讲究。
在古代,尤其三个字的姓名,会更注意平仄的搭配,因为如果出现三个连着的平声字(三连平),或者三个连着的仄声字(三连仄),就不太好听了。比如,李商隐,仄平仄,互相搭配;[白]居易,仄平仄,互相搭配;柳宗元,仄平平,没有出现三连平;胡雪岩,平仄平,平仄搭配。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像黄庭坚、陶渊明,就是三连平。
再说一个姓名,毛主席的姓名叫毛泽东,这个平仄大家要注意一下:毛字第二声,是平声;泽字第二声,照理说是平声,但它属于例外的情况,属于入声,大家可以在平水韵表里查到,所以是仄声;东,第一声,属于一东韵,平声。所以连起来就是平仄平,平仄搭配的。这些读第一声第二声的入声字,像白、泽,大家一定要记在本子上,慢慢积累。
大家想一想以前的成语,很多都是平仄搭配的。像:万紫千红,万水千山,一衣带水,等等,大家想一想,还有些什么成语,都可以分析分析它们的平仄。这些成语都是古人归纳的,古人有平仄概念。以后要形成一个习惯,说一段话,看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诗歌,就有意或无意地想想哪个字是平,哪个字是仄。再查一句话:如今千万树,零乱孤村雨。把每个字的平仄标出来。自己根据读音来判断平仄,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
大家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慢,写诗本来就是件很休闲的事,刚开始写的时候一天能写一句就不错了,这个不比写小说,一天写上千上万的。诗只有那四句八句的,慢慢写,用心写,写多了,练熟了,就写好了。不用你那么快。
根据平水韵表各韵部的字数多少,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宽韵、中等韵,窄韵、险韵等四个部分。这个只需了解即可,不必掌握背诵。
宽韵:收字多,在150字以上,有上平的一东,四支,七虞,十一真,下平的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比如王维的《汉江临泛》: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再比如李白的《送友人》: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等韵:收字100字到150字之间,有上平的二冬,六鱼,八齐,十灰,十三元,十四寒,下平的二萧,四豪,五歌,六麻,十二侵。比如杜甫的《蜀相》: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再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窄韵:收字不多,50到100字之间,上平的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下平的十三覃,十四盐。
这个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有杜甫的《曲江》:
曲江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险韵:收字少,50字以下。上平的三江,九佳,下平的三肴,十五咸。险韵收字太少,写诗押韵时,可选择的范围极窄,所以很考验一个人的才华,也很限制一个人才能的发挥。一般爱逞才的偶尔会选择用险韵。李清照在《念奴娇》中有这样几句: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那么你看李清照,写诗选择险韵,说明她对自己的才华很自信;喝酒爱喝烈酒(扶头酒),说明她酒量很好。单是这几句,你就可以看出她很有个性。
压险韵的诗,比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再举一个,像元稹的《遣悲怀》第一首:
遣悲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我们平常写诗多用宽韵和中等韵,字数较多,用来选择韵脚的余地就大。用窄韵押韵,有时就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字。险韵字数太少,常用字更少,选择起来更困难。所以我们写作过程中尽量选用宽韵和中等韵。当然宽窄是一个方面的考虑,主要还得从性情和内容出发。苏东坡就有一次自己为难自己,不仅用窄韵作诗,还规定自己必须用“尖”字和“叉”字入韵,人称“尖叉体”。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第一首是用的窄韵:十四盐。
雪后书台北壁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第二首倒是用了中等韵,可是却用了个险字:叉。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冻合楼台寒起栗,光摇银海眼生花。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这两首诗在当时影响很大,后人佩服苏轼能在险韵中信步而吟,便纷纷起来效仿,在咏雪的作品中依样用上“尖”、“叉”的韵脚,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尖叉体”。这只是举个例子,(窄韵险字有风险,写诗入韵须谨慎)我们不要刻意去模仿与追求。
《中华新韵》和《平水韵》是写诗要用到的韵书,我是主张大家使用平水韵的。
最后再提一下四声的概念:
1、古代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从早期的诗歌来看,四声的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一个模糊的意识,比如诗经的押韵就以平声为主,在南朝之前的诗歌也有很多在押韵上面着重押平声韵的。足以说明,早期的一些人已经开始注意不同声韵交错形成的韵律感效果。
而到了南朝,周颐所著的《四声切韵》就已经明确提出了上去平入四声。后来沈约又提出了“八病”,强调了四声之间的搭配关系。从此开始形成了一种注重格律的诗体,就是永明体,以下就是一个相关的故事。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2、现代四声
既普通话四声。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由于普通话不存在入声的发音,导致了入声的消失,所以现代的四声是没有入声的。现代四声和古代四声的大致对应关系为: 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三声(上声)四声(去声)
由现代四声写的诗歌叫做新韵诗歌,由古代四声写的诗歌叫做古韵诗歌。我们写格律诗词,基本不按普通话四声,而是按古韵四声。如果有人非要刨根究底问为什么不紧跟时代,用普通话四声?我前面已经说了,普通话四声是新韵,它不被广泛认可,而且不够成熟,也不具权威性。如果你写的诗连基本格律,都不被诗词圈内部的人认可,那么写再多又有何意义呢?我们的诗,终究是要写给懂的人看。好,今天的课关于平仄与四声的内容,我就讲到这里。大家课下,可以再看看课件,我相信应该都能弄懂的。如果还有不懂,可以随时问我,我负责解疑。今天的作业是给大家两首诗,试着给这首诗的每一个字,标一下平仄,格式是这样的: 绝句(仄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这次的作业是标这两首诗的平仄: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第三篇:书目提要作业
《古文观止译注》书目提要
《古文观止译注》由阴法鲁先生主编,同时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部分师生也参与了编写工作。初稿完成后有经几位教师的反复修改,最后全书由阴法鲁先生在王厚恩,陈宏天等协助下定稿,并于1982年9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古文观止》是由清代吴楚材,吴调候编,收录了自先秦到明朝末年的二百二十二篇古文。《古文观止》一直传世不衰,流传很广,影响很大。而本书正是对《古文观止》的一个译注,便于后来人对《古文观止》有一个初步和深刻的认识。本书在选收文章时充分注意到题材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不仅有史传,论说类的文章,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应用文,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大体上可以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绚丽多彩和丰富多样。同时,本书在编排上,以时代为序,显得条理清晰。选文长短相间,总的分量对于读者来说也比较适当。当然,本书也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对某些名家的文章却没有收录;对一些文章的真伪出处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等等。
总之,本书是瑕瑜互见,瑕不掩瑜。对于那些初步了解古文的内容,风格和文体,并通过这些增长历史,文学知识,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本书无疑是有一定价值的。
第四篇:诗词入门
诗词入门
http://
历代名家作品
http://www.xiexiebang.com/gushi/
〖 五绝 〗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 七绝 〗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 五律 〗
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 七律 〗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一、二、四、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平水韵中一些特别字:
上平,一东:种。总.梦。
上平,二冬:共。通供--供奉,恭--恭敬。
上平,四支:累。比。剂。戏。
上平,五微:几。
上平,六鱼:与。好。据。虑。匹。
上平,七虞:俱。恶。
上平,十灰:坏。
上平,十三元:宛。怨。
上平,十四寒:看。攒。谩。胖。漫。汗。叹。拌。曼。
上平,十五删:患。孱。
下平,一先:县。便。卷。竣。键。
下平,二萧:跳。调。要。料。灶。
下平,三肴:炮。哮。
下平,四豪:号。
下平,五歌:过。那。
下平,七阳:创。忘。望。抢。蒋。下平,八庚:盛。正。令。顷。
下平,十蒸:胜。
下平,十一尤:句。
下平,十三覃:探。
下平,十四盐:占。
上声,一董:笼。空。
上声,二肿:拥。
上声,四纸:只。唯。
上声,五尾:菲。蜚。
上声,七雨:估。
上声,十三阮:圈。
上声,十六铣:单。
上声,十七小:挑。娇。标。悄。
上声,二十哿:爹。娑。
上声,二十二养:鞅。泱。慌。慷。
上声,二十三梗:屏。睛。颖。
上声,二十四迥:茗。
上声,二十五有:欧。蹂。殴。
去声,一送:中。空。衷。哄。
去声,二宋:从。封。
去声,三绛:淙。虹。
去声,四置:思。骑。鼻。去声,四邃:植。食。迟。值。柴。施。
去声,五未:衣。
去声,六御:如。嘘。
去声,七遇:播。
去声,八霁:说。医。齐。
去声,十卦:杀。喝。
去声,十一队:栽。回。
去声,十二震:填。亲。
去声,十三问:分。员。
去声,十五翰:观。干。摊。滩。
去声,十六谏:闲。栅。
去声,十七霰:缘。穿。牵。先。悬。煎。钿。研。缠。
去声,十八啸:烧。疗。
去声,二十一个:些。和。
去声,二十二驾:杷。
去声,二十三漾:相。藏。当。张。行。长。王。防。妨。偿。
去声,二十四敬:行。横。轻。评。侦。盟。
去声,二十五径:听。应。称。经。钉。凭。凝。橙。
去声,二十六宥:溜。瘤。留。收。犹。油。究。
去声,二十七沁:鸩。临。吟。深。
去声,二十八勘:三。参。
去声,二十九艳:盐。沾。去声,三十陷:帆。淹。谗。
入声,一屋:读。伏。粥。犊。渎。牍。椟。黩。缩。哭。仆。叔。淑。菽。独。扑。秃。孰。
入声,二沃:局。督。
入声,三觉:学。捉。喔。浊。
入声,四质:悉。
入声,五物:佛。
入声,六月:发。没。罚。突。忽。勃。曰。凸。
入声,七曷:活。钵。脱。夺。割。拨。喝。泼。
入声,八黠:嘎。瞎。刮。刷。滑。
入声,九屑:说。别。
入声,十药:薄。脚。
入声,十一陌:石。白。泽。席。择。
入声,十二锡:笛。敌。吃。
入声,十三职:食。直。黑。贼。殖。植。
入声,十四缉:集。习。吸。
入声,十五合:合。蛤。拉。
声,十六叶:牒。捷。
第五篇:诗词入门
诗词入门
一、总述:诗词那些事儿
各位朋友好,我是[晓寒]。首先,你会来看我写的东西,证明你喜欢古典诗词,而且是个初学者。对于诗词这东西,我读过那么一两本书,知道些许皮毛。而自己,也经常在网上,看到很多所谓的诗词,说实话,有些不堪入目。
有感于自己的一点点爱好,也有感于现下的各种技术贴,层出不穷,是五花八门。于是乎,虽然不才,愿意仿效一下,讲一讲自己的浅见。我会用我自己的说话方式,力求讲得通俗一些,不至于那么死气沉沉。也以此,求教于方家、或者将那么点皮毛推广给连皮毛都不知道的初学者们。
学习诗词,最重要的是有耐心、忌心浮气躁。我希望能够看完本文(计1万4千字)的朋友,将会对格律诗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起码能区分诗词的类别,知道为什么词牌不能乱用。不是只拿一首词仿写了几句话,就可以冠以这个词牌名了。
比如高中时期流传很广的一首《沁园春〃考试》: 考试如此多娇,引无数考生尽通宵。
惜秦皇汉武,胆子太小;唐宗宋祖,不得不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后只把白卷交。
其实这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附庸之作,不严格地讲,都不能命名为“沁园春”,但却为不知者津津乐道。
有鉴于此,笔者将分作10个章节,来讲讲诗词那些事儿。
一、总述:诗词那些事儿
二、什么是诗、什么是古诗
三、押韵、四声、平仄名词解释
四、为什么要有韵、有平仄
五、诗韵
六、关于新韵、平声韵
七、近体诗的格律
八、诗的对仗
九、关于词、曲和联
十、诗词之我见
***友情提示***
我根据从简单到复杂、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顺序,将全文重新排列了一遍。初学者,看第七章“近体诗的格律”时,可以简单略过,先看完后文,然后重新再去深入理解这一点。
附:
《自命本志令》(半骈体)
题解:自,自己;明,声明;本,本来;志,意愿;令,短文。
大师有云:“治文先以骚选,则托体必高,摛词必雅,精者求气韵,觕者猎藻缋,皆可名家。”
窃以为,所谓诗词文,皆有二要:一者曰形,二者曰神。
形,文字语言韵成格律之美也;神,应景应物而生胸中之臆也。有形无神,势必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读之索然无味; 有神无形,便如有骨无皮、有气无力,观之少嫌不美。由此思之,遂或有得焉:
过求于神,非矫揉造作必鄙陋粗野;过求于形,则晦涩难懂生僻不通也。是故文之形神俱备,犹如画之迁想妙得。
然则纵有千般才华好名声,亦不及无德无行之一言。
故余虽愚,愿勤勉为学,存善纳德。肆意涂鸦之劣作,亦添规格于其后。欲以传古之风、扶正视听。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吾之责也。是愿可行乎?
二、什么是诗、什么是古诗
1【诗的种类】
什么是诗我就不多讲了,“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此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就文学体裁而言,诗分为两大类:古典诗歌、现代诗歌,本文着重讨论的将是前者。古典诗歌简称古诗,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准确的定义是:[以汉语言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说白了就是用文言文写的诗的统称。
古诗又分两类,古体诗(又称古风)和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近体诗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由于初唐晚期,作诗才有了很多格律、声韵、对仗方面的严格要求(就像现在写记叙文的几个要素一样,也即是格律诗的官方定义),所以后人把唐代以前的诗以及后代继承汉魏六朝写法的诗都称为古体诗。
考虑到当下一些五花八门的诗作,格律诗完全是谈不上,就算是古体诗的要求也没能达标,但它又是用文言文写的,所以个人在本文中将添加一个类别:“自由诗”,有点类似于“打油诗”的意思。(按:打油诗虽也很自由,但有其本意,所以笔者为免误导他人,弃而不用之)
本篇将主讲近体诗,至于古体诗和自由诗,就是相对的要求越来越宽,笔者将作出简要区分。
2【古典诗歌的字数规范】
普及知识:一般一首古诗,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每个符号为一句,每两句为一联。每一联的前一句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四联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首,头;颔,下巴;颈,脖子;尾,尾巴)。
2.1[古体诗]
[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杂言诗一般并入七言古诗)
[五言古诗]每句五个字,全诗句数不拘多少,但我所见过的都是偶数句,如李白《月下独酌》。
[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全诗句数不拘多少,但我所见过的都是偶数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杂言古诗]参杂着五字句和七字句,甚至还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子句、八字句、九字句,字数不拘多少。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篇幅有限,不具引)
2.2[近体诗(律诗、绝句)]
[律诗]又分为五言和七言,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共八句,全诗四十个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八句,全诗五十六个字。如: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村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绝句]相当于是律诗的上半部分,所以绝句也分为五言和七言,字数为相应律诗的一半,分别为二十字、二十八字。如:
王昌龄《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另外,还有一种五言长律(又叫五言排律)(七言长律非常罕见,算是特例),每句五个字,共十二句,或更多。其实可以说是三首(多首)同韵脚的绝句排在一起。
如:钱起《湘灵鼓瑟》(为篇幅所限,不具引)
三、押韵、四声、平仄名词解释 1)【押韵】也叫叶韵(音协)、协韵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臵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简单的理解就是现代汉语里同韵母的字。
但凡是诗,都讲究押韵的,纵然是现代诗,没有定性要求,但大凡是好的、优美的现代诗,都有押韵。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韵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可以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读起来很通顺。
不单是诗,很多相声里的段子、平常的顺口溜,还有一些格言里的句子,它都有押韵。
如:
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犸。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经典绕口令》(a韵)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莫生气歌》(i、ü的韵)
当然了,韵也有严格与宽泛之分。在古诗里面,上诉的“来”和“彩”不能通押(通押:也就是互相押韵的意思),而近体诗对韵的要求又要比古体诗细致的多。至于没有押韵的文言文诗,那就只能列为自由诗一类了。
2)【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在的普通话里,入声已经消失,平声分为阴阳,成为新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俗的说就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原来的入声字则分别转入了后来四个声调里面去了。
所以在我们研读古代文人的作品或者学习古诗词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个声调的变化,有些我们现在读一声、二声的字,以前是入声。
(入声,短促、音调高,现下很多方言里都能体会,如:白、屋、月、读、夕等。)
如:杜甫《春夜喜雨》最后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湿这个位臵,是不能用平声字的,而湿字刚好就是古入声字。
3)【平仄】
所谓平,指的就是旧四声里面的平声(包括新四声的一声、二声);所谓仄,就是“不平”的意思,也就是上、去、入三声(新四声的三声、四声)。
比如五言绝句的一种句式:平平仄仄平。
这个意思是:这五个字必须先两个平声,再两个仄声,然后一个平声。如:黄河入海流。
四、为什么要有韵、有平仄
这部分内容,我准备站在初学者的角度,以提问和解答的方式来阐述。
【问题】1:为什么要有韵呢,没有韵的话,写起来多方便?
在上一章里已经说过,这是为了形成一种回环美。至于要深究这个问题,这是属于声韵学的范畴。等学到最后,自然就能够体会到了。诗歌是一种美学的艺术,韵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初入此道而言,无法具体解释其中的道理,但是人对美都是有感觉的。所以历代文人,对这点,持疑问态度的不多,我也就不多讲了。
【问题】2:为什么要有格律,写诗不是为了抒发感情吗?能够将自己的真情写进诗词中,不就够了吗?
诗贵传意、词贵达境。诗词都一样,意境为先。情感,可谓就是一种意境。也正由于上诉问题,所以很多在意境上已颇有造诣的人,对格律往往不屑一顾。这是非常可惜的!格律的由来,自然有它的道理。
无论是文字还是歌唱等等,我们都会说有没有融入自己的真感情,而且用了感情的东西往往更美更动人。但是,并不是说这就是唯一。比如我说一句话:我很难过。而且是完完全全融入了真感情在里面的,可是别人能体会吗?未必。所以我们就会通过组织文字的方式,通过用艺术手法去加工,使其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感情。
格律,就是一种更能表达感情、产生美的艺术加工。比如[平仄四声的适当交错,提供了音律协美的规范;再比如对仗的严格要求,保证了诗在建筑形式上的美观]。
打个比方:假如给你一张大小适中的纸,要求在其上写一段话。格律好比字的多少、字体的大小与布局,而意境则可以说是单个字的好坏以及这一段话的内容。不能只为了篇幅,而凑字数,这是对的。但如果能够做到每个字写得漂亮,而布局又美观,岂不是更好吗?所以说,格律其实就是一种能使得诗句更美的规范,如同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一样。
一段没用修辞的文字,可能会比一段没用好修辞的文字要写得好。但如果修辞用好了,一定会更有艺术效果。这就是格律。
举例理解,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二字是下降的调,老树是上升,昏鸦又是下降(下句亦如是),这就是一种结构美。
再比如周总理的: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樱花红,三字是下,陌上是上,然后柳叶绿是上,池边是下。同理。再配上极为工整的对仗(这两句,任意哪个字或者多个字的组合都是对仗且平仄相反的),也就可称为佳作了。
然而,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学格律呢?因为相比古人而言,这确实挺难的。我们已经丧失了那个语言环境,顶多只能用通顺不通顺来去品读一下,而且格律没用好,很容易适得其反。于是,当下很多人都排斥格律。但归根结底,【不是格律限制了我们,而是我们驾驭不了它】。
因此,初学诗,还是要多注重意境的,提高意境为先、为上,因为格律使用不当、或是太死,就变成一种窠臼了。(初学词,可以先不管词牌的深层感情,先选用一些小令再慢慢提高。)
而且,需要明白的是:
【并不值得为迁就押韵和格律而破坏诗句的自然;实在没办法的情况,偶尔出韵或是出律也是可以的。】(除非参加科举考试~)
***友情提示***
这部分内容,有我自身见解在其中,但并非是个人臆造。
对于那些书面理论的理解,观者或许可以有自己的方式,其结果都将是共通的。
五、诗韵
1【近体诗的韵】
近体诗一定要押韵,而且只能用平声的韵,这是两个硬性条件。(仄声韵是非常罕见的特例,或者归入古体诗一类,后文第六章再有讨论)
上面说过,古时候的韵和普通话的读音有些并不一致,所以我们在诗词写作时,就一定要用到韵书了。
平水韵(佩文诗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韵,是《广韵》,《广韵》的前身是《切韵》,宋代时期,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是为“平水韵”,清代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用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也就是用平水韵。平水韵共106部,如下: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音语),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音闪),十六铣,十七篠(音小),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音现)。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音制),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音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音个),二十二祃(音骂),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入声17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十五合,十六枼(音叶,古同叶),十七洽。
注:
a.上平声、下平声是因为平声字多,而分为平声上卷和平声下卷的意思,跟阴平、阳平不能类比。
b.一东的意思是:第一个韵部,为东字部,它还包括了同、童、空等等。
c.一东、二冬等等这样类似的,为什么分成两个韵部,我估计只有天晓得了,最有说服力的说法就是说很早的时候读音是不一样的,也就分成了两个韵部。
举个例子: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按普通话来看,“期”和“儿”,明显不能通押;但是古代汉语“期”念“qí”,“儿”念“ní”,这样就可以通押了(现在的上海话也是如此)。它们都是属于上卷第四韵部支字部。2【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用韵较宽,可以用平水韵,也可以用更宽的韵,即以邻韵合用。
古体诗也一定要押韵,但是它不止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上去声韵(且上去通押)和入声韵。(上去通押,下文再作解释)
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尾荠;去声实未霁。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
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篠巧皓;去声啸效号。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第十二类:平声蒸。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入声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屋沃。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第五类:陌锡。第六类:职。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这个表什么意思呢?比如第一类,把平水韵的一东二冬,合二为一,可以通押了。而上去通押的意思,用第一类来说明,就是:上声董肿和去声送宋,平水韵中这四个韵部的字都可以通押了。
但是任何声调都不能和入声通押!
3【中华新韵(普通话韵)】
由1【近体诗的韵】注释里的第三点,加上入声字的消失,引发了诸多争论。所以有不少学者都推崇用新韵,也就是普通话韵。主要是按照普通话里的韵母来作为标准,其大致意思就是凡韵母相同的一二声(一二声都是平声)字都可以通押(或者更宽)。如:家、他、涯。这样的好处有几点:
1)不用时时刻刻参照韵书去作诗填词。
2)古时候不同韵部,但现在韵母相同的字可以通押。如:先和咸。3)避免了古入声字的麻烦。
4)某些特殊的古平声今仄声字使用起来也不用束手束脚。
我曾填过的一首《减字木兰花》,本来其中有一句话:河滨广场,天远风高秋气爽。
要说在意境上,这句还过得去,按普通话来读,也是很工整的;可是“场”字在平水韵中是属于下卷第七韵部阳字部里的,古平声,不能和“爽”通押。
这样就相当麻烦了,所以我只能弃而不用,改此句为:汝临河畔,天远风高秋意漫。
但是有很多学者和大家都提倡沿用平声韵,至于对【新韵到底是好是坏】的个人见解,笔者将在下一章具体讨论。
还有,如果古体诗也用普通话韵的话,那就不存在之前那些划分了,要么押平声韵(一二声),要么押仄声韵(三四声)。
六、关于新韵、平声韵
1【新韵是好是坏】
这个是很多学者争论的问题。新韵的优点,上文已经讲了。同时,有更多的学者和大家,对新韵持反对意见。其理由大致如下:
a.平水韵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体系,不可只图一时简便而废弃。
b.普通话只是当下的官方语言,正如历朝历代都有其特定的官方语言,但历代的文人都一直沿用平水韵。平水韵是作为一种书面语言韵律的存在,不可以为当下口语所左右。
c.我们汉语中有大量的词汇、典故、成语,都是历代文人按照原始的声韵结构或者说书面语言韵律而创作的。片面的声韵改革,则会使我们的语音体系逐渐走向简单化,古代文学也将从此没落。
其实个人来看,也比较倾向于平水韵,毕竟写的是古诗,为求格调有古风,新韵当然就次之了。
之前提到的我那句“河滨广场,天远风高秋气爽。”改作“汝临河畔,天远风高秋意漫。”
前者似乎就有些现代用语填入了古代框架的感觉,好比古董花瓶里面插鲜花,虽然有其美艳之处,但始终不太搭调。
毛爷爷的《浪淘沙〃北戴河》,其中上阕: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似乎也有点这样的感觉。然而这首词的意境是极好的,也许可以作为补救罢。
当然,由于所学所知有限,或者有时候没有注意,我的部分作品里面还是用了新韵的,因为韵书和现实口语的差距。如:《如梦令〃水中鱼》
风起江山云踏,血染红尘如画。试问水中鱼,岂会久甘人下。谁怕,谁怕,莫等一头华发。
按古韵(词林正韵)来讲,“画”和“下”都在第十部,而“踏”是合字韵入声,在第十九部;“发”是月字韵入声,在第十八部。
所以对于新韵,个人持保留意见,偏向平水韵,也会朝着那个方面去学习,但并不排斥使用新韵的作品。
2【押平声韵】
近体诗规定,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格律来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有些拗口,所以古人大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也有例外:柳宗元《江雪》,不过这可以归入“古绝”,古绝的定义见于第十章)
至于[平仄通押]就更不用说了,现下网络上盛行的很多将仄声字和平声字通押(韵母相同)的诗,是绝不足取的。(类比开头讲的《再别康桥》中的“来”“彩”二字)
由此我想到当年一个朋友跟我拽文,说她就喜欢把“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反过来念的情景,当时我并没有深究过这个音韵的问题,只是觉得顺着读起来要更通畅,但在她“创新主义”和“个性主义”的说辞下,却有点落败的感觉,不知道怎样才能用更合理、科学以及正确的解释来回答她。如今时移境迁、物是人非,我也只好笑笑罢了。
七、近体诗的格律
【格律不是一下子就能研究通透的,需要通过研读古人作品去熟悉,实践去证明】
推荐入门资料: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王力《诗词格律十讲》
上文说了,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因为相比于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几乎不讲格律(或者是特点不明显);所以讲诗的格律,也主要是讲近体诗。
1【入律的古风】
古体诗就五言和七言的三字脚(句末三字)来说,有: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四种格式。
如:开荆扉、吟松风、河星稀,这都是古风三字脚。
但是不普遍,也没有全部遵循,有很多反例,所以只能算是一种说法。
而这里要说的是一种入律的古风,其特点是:
a.全诗用律句(指后文中格律诗的基本句型),或基本上用律句;(通常是七言)b.换韵,而且往往是平仄韵交替。
c.往往是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好像是许多首不同韵的七绝的组合。
王维的《桃源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都属于入律的古风,这里为篇幅所限,不具引。
2【体诗的正格、变格及拗救】
2.1[正格(五言律诗为例)]
(0表示可平可仄,1表示平,2表示仄,A表示平声韵)
五言律诗一共四个句型。
仄起仄收:22112(12112)平起平收:11221平起仄收:11122(21122)仄起平收:22211(12211)
这么写其实是为了突出两个重要的地方:
a.一三四句的首字都可平可仄,只有第二句不行。
b.左边的格律,是最标准且最正规的,但是括号里的也是完全允许的。
所以这四个句型可以合并成:02112、11221、01122、02211。
第二句型的首字如果用了仄声,这是近体诗的大忌,叫做“犯孤平”,孤平的理解众说纷纭,但是意思是一样。
我的理解是:其他句,首字不管是平还是仄,都还是有两个连续平声的存在,而这一句,首字一旦用仄声,就没有连续的平声了。所以谓之“孤平”。
由于韵脚是平声,且放在偶数句,再加上句子的对应关系(专业术语叫:黏、对,有意者可以看后面得出来的四种正格的每句第二字,能找出规律,这里不深入说明),所以律诗的前四句,得到了两种排列方式。02112,1122A。01122,0221A。或01122,0221A。02112,1122A。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或: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然后各自再补上一组,就得到了律诗两种最标准的平仄格式。
首句仄起仄收式: 02112,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
首句平起仄收式: 01122,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
这两种格式的首句换成平收式,于是又得到律诗的另外两种平仄格式。
首句仄起平收式: 0221A,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
首句平起平收式: 1122A,0221A。02112,1122A。01122,0221A。02112,1122A。
以上便是五言律诗最基本的四种格律,我说前两种“标准”,只是因为它的对仗非常工整,其实四种都是正规的,都叫正格。(后两种,也可以算是前两种的变格,不过后来诗人用的很普遍,便视为正格)
而七言律诗,则是在四种句型前分别加两个字,即:
0102112 0211221 0201122 0102211
通过类似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四种格律,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分别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上半部分,也可以类比之,这里就不赘述了。】
押韵的位臵,已经用A标出,但是后两种格式下的首句押韵,可以用邻韵,这叫做借韵。(这里为什么规定宽了些,因为本来首句用其他句式是不用押韵的,当然,也押不了韵)
如: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中,是一东韵部的,峰是邻韵二冬韵部的。
2.2[变格(绝句为例)]
(0表示可平可仄,1表示平,2表示仄,A表示平声韵)
(02)01122,(01)0221A。(01)02112,(02)1122A。
用上面这个格式的绝句举例说明,变格一共有四种(一说有五种,但是可以算特例,最好不要用)
1)第一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但是有一个条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再可平可仄,一定要平,也即是:(02)11222。
(这里也可以用我之前对“孤平”的说法来理解,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想法:如果不用平的话,也就没有连续的平声了)
如: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上一句的“悦”字处本该是平声,变格成了仄声;“山”字处则一定要用平声。
2)第一句中五言第三四字(七言第五六字)互换。和上面一样,也有一个条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再可平可仄,一定要平。
即变成:(02)11212。且出现于绝句(律诗)的第三句(七句)为常。还是类比去理解。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二字平仄对调。
3)第四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仄声为正格、平声为变格。
如杜甫《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梁”字宜仄而平。
4)第三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这种情况很少见,如果出现的话,往往会和第三种情况同时用。即下一句的同一位臵改仄为平来补偿,这称为“拗救”,后文细讲。
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一”字宜平而仄。(“一”、“别”为古入声)
5)第二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如果改仄为平,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上文说了这是古风的特点,作近体诗时视为一种禁忌。(但是有罕见的特例中的特例,所以这第五种到底有没有还待商榷)
2.3[拗救]
拗,也就是出律的意思,不合格律的句子称为“拗句”。拗救有三种情况,而且都是出现在一联中。(用五言为例)
02112,1122A。(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小拗救:即指上文说的变格的第四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的合用。此拗救可救可不救。
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孟”字处本该平,用了仄,所以在本该仄的“天”字处用了平声。
2)大抝救:出句中第四字拗(平而为仄),必须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字作为补偿。
即:02122,1112A。
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注:不,乃古入声)“不”字处本该平,用了仄,所以必须在本该仄的“吹”字处用平声。
3)孤平拗救:前面说的犯孤平的句子:2122A(仄平仄仄平),可以在本句中将第三个字改为平声作为补救。即:2112A(仄平平仄平)。
而在许多情况下,孤平拗救是和其他两种同时使用的(甚至三种一起)。即原句变成:02222,2112A。如:
杜甫《藩剑》中首联:至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珠”字的平声,分别救了本句的“又”,出句的“自”、“僻”。
八、诗的对仗
对仗,指的是出句和对句句型一致,词义成对偶。如“天”“地”,“风”“雨”,“长”“短”,“来”“去”,等(可参照《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有时候动词/特别是不及物动词可以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1)律诗的对仗,一般在中间两联,也可以少至颈联一联对仗。首联可有可无,尾联一般不用。
2)绝句的对仗可有可无,有的话,一般是首联,少数两联都对仗。尾联要对仗的时候,一般都为流水对。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一联中两句话要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句子,单独一句无法理解。上面的例子就是。
但也有更罕见的例外(尾联对仗且不是流水对,这种情况,就感觉整首诗还没讲完)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古体诗的对仗可有可无,位臵也不拘泥。
【注意】
1)借对。借对又分借义和借音。
借义对: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语出王维)。这里“玄”字是玄妙的意思,但是借用了它“黑色”的意思来对出句的“白”字。
借音对: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语出李商隐)。这里“沧”字就借用了谐音的“苍”来对对句的“蓝”字。(一说是沧海对蓝田,地名对地名)
2)双声叠韵对
a.双声的意思是一个词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语言、褴褛。b.叠韵的意思是一个词两个字韵母相同,如:舞步、苍茫。
律诗的对仗中,有时候还要注意双声词与双声词相对、叠韵词与叠韵词相对,或者是双声词与叠韵词相对。
如: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其中“寥落”、“流离”都是双声词。
九、关于词、曲和联
1【词】
词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是由诗发展来的,所以又叫做“诗余”。词相较于诗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词有长短句,所以有人也把词叫做“长短句”。
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照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两段,分上下阙,蝶恋花、水调歌头等等都是)、三叠、四叠。双调最常见,其次是小令,三叠、四叠罕用。
1.1[词韵(词林正韵)]
词韵和古体诗韵类似,可以用平水韵,一般用韵较宽,也是在平水韵的基础上合并。
词韵的依据是戈载的《词林正韵》,共十九部。比古体诗韵有些许不同,这里就不列举了。有意者自行参考。
1.2[词律]
词不像近体诗,就那么几种句式。词有词牌,如:江城子、雨霖铃等。词牌代表的是这类词的感情基调、平仄格式、字数多少、拘束、韵脚等,它可以以本意作为题目,也可以另有题目。而后人根据这些,把句数、韵脚都标识出来,就成为了词谱。按照词谱写词,所以叫做“填词”。
附:填词种类。
a.按谱填词:词人精通音律,会自己作曲,可以直接按曲谱填词,如:柳永、周邦彦。
b.按箫填词:词人不会作曲,但是能听懂曲调,按曲调填词,如:苏轼、秦观、辛弃疾等。c.依句填词:词人不懂音律,只能按前人作品的句式、每句的平仄格式填词,如:陆游等。现在按词谱填词即属此列。
最后,记得在一份资料上看到,笑说网络上大多人都是“按字填词”的。
“只是用一首古人的作品,然后去模仿修改,仅满足于字数、句数相同,有时连压韵都不顾。”“按字填词”一说,真的是贴切得很!
【从上述填词的种类演变,也可以看出格律由来的道理以及它的存在价值!】
2【曲】
对于曲,笔者认知不多,但是和词的道理差不多,懂了词的格律,就可以类推到曲。
不同的是,曲可以有衬字,也有剧本的问题,这里不细说。笔者也只是写过一首《天净沙》的曲,且把韵放得很宽,几乎用的是普通话韵了。
3【联】
联,即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其性质和律诗中的对仗句无二。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
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诗经中就有它的影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对联的句式,来源于诗词曲赋骈文,而句脚安排主要借鉴于骈文。因为诗词曲和律赋的句脚都要受用韵的限制,惟独骈文讲求对仗和平仄,不需押韵,与对联非常接近。
骈文:一种文体,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如:王勃《滕王阁序》(这也是笔者最喜爱的一篇文章)
[对联格律]
1)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
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有些特例,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2)这里只说明一下对联的两种最基本的正格(上联为例,下联相对应)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句式”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规则。(这个规则称之为:马蹄韵,因形如马走路而得名)
如:一个四字联。第一种为:仄平平仄,相应下联为:平仄仄平。第二种为:平平仄仄,相应下联为:仄仄平平。
3)由于律诗的存在,五言、七言联还有两种格式(仅列举上联,下联相应反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4)对联不像律诗,只有相对的两句。它可以是多句的组合相对。
如: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
此时的平仄规则为:
a.每句自身的平仄和上面一样,如“申奥成功”,是四字联“仄仄平平”的变格; b.句子与句子之间,看句脚的规律(句脚即是句尾一字),也呈“马蹄韵”,上联的三个句脚“成”“通”“岁”,是三字言的马蹄韵“平平仄”。c.仍旧是上联末尾字为仄,下联末尾字为平。“岁”“春”。d.下联和上联相反(无论句中还是句脚)。句中:“兴邦业举”“平平仄仄”;句脚“举”“展”“春”,“仄仄平”。
至于对联的变格及其他特殊情况,以及对联的各种用途分类、嵌字嵌名,有意者自行学习,笔者不再赘述。
【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个字;长的可达百字。其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十、诗词之我见
1【古诗分类的总结】
1)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才可视为【近体诗】:
平仄讲究,韵从平水平声韵,对仗工整。
2)在近体诗的基础上,有以下任意一条的,则视为【古体诗】:
a.不讲平仄或有任何一句未讲平仄 b.韵从平水韵平声,但邻韵通押 c.押仄声韵
d.八句无任何一联对仗,或只有尾联对仗
3)在古体诗基础上,不押韵或者押了邻韵以外的韵,或语言流白、流俗,都只能视为“【自由诗】”。
另外: 在五言绝句的基础上,有以下任意一条的,称为“【古绝】”。
a.不拘平仄 b.押仄声韵
2【近体诗格式总结】
正格:就平仄说,只有四种最常用格式;就押韵说,必须严格依照平水韵;就对仗说,律诗中两联用对仗,绝句首联对仗或不用对仗。
变格:就平仄说,可以有变格的格式和拗救;就押韵说,可以起句借韵;就对仗说,律诗可以用一个或三个对仗,绝句可以用两个对仗。
特例:就平仄说,前文讲到的第五种变格;就押韵说,用了通韵(某些时候,类似的韵通用了。严格来讲就是有个别出韵);就对仗说,彻首尾对仗(律诗四句都对仗)。
讲诗词格律,要区别正格、变格,一般和特殊。必须把正格、变格讲透彻,例外可以少讲甚至不讲。
(此大体引用于王力《诗词余论》)
举例一首我的《古风〃佳人》
倾人城兮倾人国,绝代佳兮绝代娇。何为随知何为故,我亦喜之我亦忧。
这就可以说是用了通韵,但不足取。
3【我与诗词】
记得当初,偶尔写些不入流的古体诗。而后有次在阿姨家闲聊,她笑着说读书的时候也会写一些“打油诗”。或许我也是性格使然、不甘人后吧,正是因为这三个字,让我萌发了写格律诗的念头。
曾在一篇日志中写过:无法掩饰,我终究是一个多情的人。所以常会被一些文字、景致或是感觉所打动。不过说起来,喜欢古典文学是先从武侠开始的,喜欢那个江湖,乃至于那个江湖的人物、情感以及文化的洪流。再接着,发现历史真的是一件蛮好玩的东西,无论是那些人物的奇闻轶事、风流文章、还是千古美谈,都使我乐在其中。一本《论语》、一本《易经》...都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智慧,凡此种种,都值得后人们去学习。
至于诗词曲,曲就不说了,太宽泛,了解也不多。诗与词,在我看来,就如同九宫格和七巧板一样。诗,美则美矣,灵巧不足。而词,不但有诗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它还有更多错综变化的韵律、以及长短参差的句法。不同的词牌,由于其结构音韵不同,表达的情绪也不同,所以这是一种韵律与结构以及情感的高度融合。读诗的时候,我可能看到的是一幅静态的画;而读词,我更多能体会到的是一场生动的音乐剧,或高亢激昂或迂回婉转。由是,吾偏爱词矣。
4【致初学者】
初作诗填词,不妨选一些简单容易的入手,先联句、五言绝句(词十六字令),然后慢慢累积提高。但是很多人也说了,比如词,一个十六字令就够你填一生;词家的境界不论多高,最后都要回归到十六字令上。
这很容易解释。并不是字数越少越简单,就好比,要你一个字表达你现在的心情,是很难表达得全面的。所以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简单入手,到繁复,最后回归于简单。所谓返璞归真是也!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诗词都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是需要时间、岁月去积累去丰富的。而他人能教给你的,都只是些入门的基础,真正后面的东西,炼字也好、炼意也好,都要靠自己去磨砺去思考。
诗词乃修身养身之道,过重于虚名,便落了下乘!
最后,附一首鄙人前些天所填从平水韵词作为结束:
《凤凰台上忆吹箫》
缥缈云流,被风吹卷,散开丝缕斜阳。任柳条轻舞,卸了冬妆。
应是凉寒已尽,江水暖、却有凝霜。春来雨,谁还道问,夜夜何央。
茫茫、一泓白雾,千万里苍苍,素染山冈。念旧时人远,相聚无长。
唯有湿了双眼,离别泪、侵浸衣裳。期来日,从头再添,处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