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学入门读物提要
历史学入门读物提要
历史学,是面向过去立足当下的真与爱之学。其基本任务有二,还原与解释。惟有求真,方能还原;惟有深博之现世关怀,方能有上乘之历史智慧。
中小学历史教育多重记诵,因目标仅在于文明常识之灌输。而大学之后,应有求真、育爱之史法与史观,方有资格成为文明的传承者与创造者,方可称为此项学问之入门。学问以目录学为门径,特面向我校历史系新生制作此提要,以供大一阶段学习之用。习史者首当明本人、本地、本国之史,故以国史训练为主。读书当择版本,否则便是乱读,亦望切记。
一、人文读本
1、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三卷本: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何光沪等主编《大学精神档案》(四卷本:古代、近代、当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思想操练:丁东、谢泳、高增德、赵诚、智效民人文对话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提要:大学之道,要育材更要育才,此理甚明而世难行。新世纪初丁东、谢泳、夏中义诸贤起而倡行“精神成人”,人文教育始进入教育各阶段实践层面。读这些书,可以成为一个富于良知和力量的知识分子,一个明了自身使命、权益和责任的现代国民,一个置身人类文明前沿的世界公民。
二、通史读物
1、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李泽厚,中国开放时代的启蒙者。其思想将被超越,但所提“儒道互补”、“美在积淀”、“巫史传统”、“情感本体”等命题今日仍有意义。而这部美轮美奂的《美的历程》,实为由美育爱的通史最佳入门读物。
2、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最富中国情怀的通史,但同时需提防其文化自恋情结。结合更为平实的吕思勉《吕氏中国通史》读较佳,但后者写作对象并非新手,要在观摩其方法和立意。
3、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与其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秦晖已是溢出史界的公共知识分子,本书是论述传统中国法家本色最为深刻的作品,同时也为当今和未来的中国提出了富于建设性的构想。大一阶段可选读第二章《“大共同体本位”与传统中国社会》。
4、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出于对现行中国通史教材不满,面向研究生而作。但作为淹贯而稀缺的通识作品,至少前编前三节与后编整体值得推荐,其农业产权三分法的视角独具慧眼,行文随列书目的方式十分适合新手阅读。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较1987年版新增了5篇。探讨道与势的紧张与合作,切中中国文化史的脉搏。而其高扬主体性的旨趣,今日更显意义。
6、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同心出版社2007年版
在守土重迁的农业中国开拓性地发掘游民文化,从而揭示传统中国的另一面,李慎之先生“发现另一个中国”的评价切中肯綮。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王昶、徐正源译《全球通史》(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由于具备融汇贯通的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以及优美隽永的文笔才思,此书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最畅销的世界通史读本。
三、文化元典
1、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99年版 儒表法里是传统中国的基本设计,儒道互补是传统中国人的基本状态。三者造就了传统中国的张力和韧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
4、(古希腊)柏拉图著,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西方文化源头,西方首个哲学体系。本体论、认识论、伦理观三大领域的命题,皆是后世西方文明的不竭资源。
四、史籍
1、包伟民编选《历史学基础文献选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旨在指点门径与精神成人,目前最好的历史学入门读物,《史籍介绍与选读》一课将以本书为教材,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个人心得变通讲授。
2、(西汉)司马迁撰,顾颉刚等标点《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最具求真与博爱精神的古史经典,史学入门的基本读物。大一阶段,拟在《史籍介绍与选读》课上及课外,结合《韩非子》、《论语》、《老子》三部作品,以读书会方式精读。需注意,目前《史记》最佳版本,实为日人泷川资言、水泽利忠的《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选择中华书局版只是出于易得之变通考虑。
3、(古希腊)希罗多德撰,王敦书译《历史》,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与《史记》相辉映的西方史学之祖,奠定了叙事体在西方史学编纂的正宗地位,史观由神本步入人本,是今日理解古代西方的基本典籍。
4、方志1-2部
习史当从足下始,史学者应有所至采气之习惯。故方志应读一至二部,一部为家乡方志,一部为大学所在地方志,可以其中人物卷为主,便采气故。鉴于修志者古多宿儒而今多泛泛,则选读志书宜古不宜今。
5、家谱
习史更宜从自身始,不明我史,何谈他人之史?幸运的是,浙江是全国家谱保存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浙南的同学找家谱时将发现运气更好一些。家谱的意义还在于,它往往是从来无人染指的史料,同时也是锻炼史料辨析能力的好标本。
五、名家与代表作
1、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
2、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独立人格,壁立千仞;自由思想,尺幅千里。
《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上将选读《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3、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陈垣《通鉴胡注表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陈智超辑《陈垣史源学杂文(增订本)》,三联书店2007年版
6、陈智超编《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增订本)》,三联书店2006年版
目录、校勘、史源、年代、避讳诸般武器皆精,陈援庵考证无敌。
《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上将选读《通鉴胡注表微》。
7、(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增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版
从一个普通年份入手见出大历史视野,以纪传体叙事揭示缺乏数目字管理的各领域症结,黄仁宇告诉我们,历史可以写得如此深入,而且好看。
8、(美)孔飞力撰,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三联书店1999年版
汉学三杰之一孔飞力以视角见长。从自湖州德清县蔓延十余省的全国妖术大恐慌事件及其应对中,他成功地探讨了清乾隆这一极权巅峰时期专制权力与常规权力之间的冲突和限制,从而为近现代中国给出了有意义的启示。
9、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版 茅海建以翔实的史料与精到的分析,解开了长期套在近代史研究上的忠奸模式封条,历史性地呈现了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偶然和必然。
10、唐德刚《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唐派散文固然好看,唐氏史识更为不凡。秉承业师胡适的自由精神,唐氏将袁氏当国放到帝制传统与共和实践的大视野中重新审视,这段关键历史因而由平板变得立体,由生硬变得有血有肉。
11、(英)吉本撰,黄雨石、黄宜思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现代史学影响最大的杰作,西方叙事体史学的魅力尽为彰显,理性旗帜高扬。
1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撰,唐家龙、曾培耿等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年鉴学派中坚人物的扛鼎之作,以长时段视野和社会经济史的手法,有效结合了微观与宏观,融会贯通了伟大和日常。
13、(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撰,许明龙、马胜利译《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年鉴学派第三代的代表作。对象更为日常微观,而研究则深入到了人的精神世界。又一部史学经典兼畅销书,这种双重身份在我国史界仍为稀缺。
14、(美)罗伯特•达恩顿撰,吕健忠译《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新文化史是当前史界最为深刻的变革。当社会史路向变得日益琐碎和生硬,史学转而开始关注人类文化的能动性,热衷于叙述和想像则是后现代主义的烙印。随笔体的《屠猫记》,是雅俗共赏的新文化史代表作。
15、卢建荣《一位父亲的叮咛:颜氏家训》,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
说教式的家训,在台湾新文化史旗手卢建荣笔下,竟成了对话体小说,作者认为这样可以撇开形式提炼中国家教的精神,并创造出适合国情的新模式,实在是富于才情和慧识。卢氏著作等身,《飞燕惊龙记》、《咆哮彭城》等也精彩得紧,选择这部的理由是其在大陆出版而易访得。
六、史法
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史学界的朴实楷模,铅华不染但最具效用。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2003年版
杜泽逊《文献学概述》(修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版
何忠礼《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文献学、史料学,史学者之武库;目录学,史学者之指南。
七、史观
(英)柯林武德撰,何兆武译《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对史学自然科学化的反动,从而为史学赋予了性灵。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版
香港史家许冠三的这部作品,是对20世纪中国新史学历程的总结之作。
王学典《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国内史学理论代表作。
八、历史小说
(日)司马辽太郎《项羽与刘邦》,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
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
潇水《骇版战国》,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有趣而且时尚的历史。
阿越《新宋》之《十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严谨且有抱负的穿越历史小说。三部曲只看《十字》足矣,之后就是网络小说的老毛病,渐长渐臭。
九、期刊与网站
人文期刊:《读书》、《大学人文》
专业期刊:《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文史》、《史学月刊》、《考古学报》、《文献》、《文史知识》
时事网站:联合早报
思想论坛:关天茶舍(天涯网站子论坛)
史学论坛:国学网、往复论坛、学术批评网
下载电子书论坛:国学翠¤、龙腾国学、读书中文网
购书网站:孔夫子旧书网
期望:
读书求知只是应有之义,要在采气为我所有,成就自家见识。大一阶段读书之外,希望能够创作历史随笔、书评、札记、小考、散文、小说、科普作品等各一篇,届时将创办班
第二篇:诗词写作入门宜读书目提要
诗词写作入门宜读书目提要
徐晋如
诗词写作譬如书法,要想登堂入室,免不了一个临帖的过程。初学者往往遇到两种方向的难题,一种是心有所感,但下笔词句便似向古人集中作贼,另一种是心有所感,却不知如何准确地表达。第一种,是读的诗不少,但自己练笔少,不懂得夺胎换骨,使如己出的道理,不自觉用上了前人的句子、词汇,第二种,显因读书太少,积淀不厚,如又不肯读书,那是无可救药。第一种人,多读些前人开示门径的诗论,自然有得,第二种人,则宜选择善佳之诗词选本,认真诵读,以期小成。现在,我选择一些有裨于初学者入门的诗论和重要的诗词选本,简略作一点介绍,以期对他们有所裨益。
一、诗论之部
1.《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南宋严羽著,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特别著名的著作,之所以著名,是因为作者在宋代江西诗派风格的笼罩下,独标唐音,强调向后看,又以禅理说诗,讲诗法一章,对后人启发不小。这部书开头即说,学诗的工夫“先须熟读《楚词》,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这是学诗的正眼法藏。该书《诗辨》、《诗法》二章最宜熟读。
推荐版本:《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第1版。
2.《分春馆词话》
《分春馆词话》,朱庸斋著。这是朱庸斋祖师为其门人授词的讲义,开填词无数方便法门。从很基础的句法、用韵、四声,到奥衍的风格养成,朱祖师都有极精当的论述,其论词,除服膺清末王鹏运提出的重、大、拙三字诀,更与另一位岭南词人叶恭绰一起,宣导一个“深”字,这样,就把词的婉约变成了深婉,也就更耐咀嚼。作者教人填词,以学清及晚近词为主,因为时代相近,一学就会有自家面目。此处最见其卓识。
推荐版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唐诗百话》
《唐诗百话》,施蛰存著。施先生以一种近乎于作品串讲的方法,对唐代诗歌作了一个总体的勾勒。在串讲的过程中,也涉及到了不少创作技巧的问题。这是一部远胜于一般所谓鉴赏辞典的学术普及性读物,无论对于增强欣赏能力,还是增进创作水准,都是很有益处的一部书。书后还专写了《唐人诗论鸟瞰》、《唐诗绝句杂说》、《历代唐诗选本叙录》等数篇文章,读者按图索骥,必有所得。
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4.《词学十讲》
《词学十讲》,龙榆生著。此书是龙榆生先生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授课时的教材。本书作者曾在《词学季刊》发表过文章,谈词学与学词的分别,这部《词学十讲》,更确切的名字应为《学词十讲》,因为它并非是讲词体研究的专门学问,主旨还是讲的学填词应当注意的问题。书中《选调和选韵》、《论 1
句度长短与表情关系》、《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等几章,皆发人之未发。习词者读此书,庶免率尔操觚之失。
推荐版本: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二、选本之部
5.《古诗今选》
《古诗今选》,程千帆、沈祖棻选注。这是一个主要选古体诗的通俗选本,分为八代诗、唐诗上、唐诗下、宋诗四个部分,基本囊括了历代古体诗的名作,注解、赏析也每能启发后学。但是,选注者是把汉代以来的五七言诗都算作古诗,并非传统所讲的古诗,因此,在唐宋之部,也选了一些律绝,从体例上说,是很不恰当的。该书的前言也打著太深的时代烙印,读此书,注意不可受了前言的影响。
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
6.《唐宋诗举要》
《唐宋诗举要》,高步瀛选注。高氏为桐城派后劲,选诗堪称眼光独具,迄今选唐宋诗,我以为精审无有过于此书者。此书首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继之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最后则为五言长律、绝句,入选者皆是唐宋名公,作品均足为后学矜式。作品之下,系有名家评语,每能抉发心志,具见章法。此书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必修课程《诗选及诗的写作》用为教材,良有以也。(按:本文写于2007年9月,2008年3月开始,香港中文大学改用拙著《大学诗词写作教程》作为该门课的教材。)
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月新1版
7.《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清俞陛云选。作者的令郎俞平伯名气比乃父更大,也选过唐宋词,但无论眼光、功力,均远不及。此书共收词人一百二十家,词九百〇九首,释词直抉词心,乃就第一义谛下工夫,可谓深得词中三昧者。
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8.《清词菁华》
《清词菁华》,沈轶刘、富寿荪选编。该选于每位作者的作品下面,各系以精短之评语,虽片语只字,启人至深。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名气极大,而质量实不及该选。读清词,当首推此选。推荐版本: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
一、诗论之部
1.《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5月第1版
2.《分春馆词话》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4.《词学十讲》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二、选本之部
5.《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第1版
6.《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2月新1版
7.《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8.《清词菁华》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年10月
第三篇:推荐读物
高尔基说过“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就让我们投身到阅读中吧,一起拥抱书中那收获的喜悦!让我们的心灵享受成长的快乐!
小学低年级推荐读物
一年级的小豌豆
一年级的小密瓜
我的第一本安全护照:小鬼当家、危险游戏、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绝对小孩、父与子
阿笨猫(注音版):倒霉童年、和发明家
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
小布头新奇遇记
小猪唏哩呼噜、笨笨猪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儿童国学快乐读本:三字经、千字文等
小学中年级推荐读物
影响孩子一生的世界大科学家系列
伟人的青少年时代系列
风之王、夏日历险、蓝色的海豚岛、外公是棵樱桃树、吹小号的天鹅 同桌冤家系列:爸爸我要钱、考试真疯狂、走过花儿街 等
笑猫日记:那个黑色的下午、保姆狗的阴谋、小猫出生在秘密山洞 等 古堡了的月亮公主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曹文轩:青铜葵花、草房子
黄蓓佳:我要做个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
中国节
智慧背囊
再见了可鲁
儿童文学
小学高年级推荐读物
世界伟人传记:林肯.孔子、孙中山等
向着太阳歌唱
带一本书去南京
上下五千年(林汉达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天蓝色的彼岸
趣味知识竞赛题库(百科类)
艰难的归程、荒野之王
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
沈石溪动物小说:狼王梦、鸟奴 等 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 红岩
明朝那些事1—7
时间简史
城南旧事
儿童文学
初中年级
于丹《论语》心得、于丹《论语》感悟 易中天--品三国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朱自清散文
家、春、秋
世说新语
俗事奇人
中学生必读的100篇励志美文
中学生必读的100篇悲情美文
中学生必读的100篇哲理美文
时文选粹
傅雷家书
第四篇:推荐读物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寄小读者,陈伯吹童话
2.严文井童话
3.张天翼童话
4.郑渊洁童话
5.皮皮鲁和鲁西西(郑渊洁)
6.舒克和贝塔全传(郑渊洁)
7.安徒生童话
8.格林童话
9.意大利童话
10.外国童话选
11.快乐王子(爱尔兰•王尔德童话全集)
12..中国古代神话
1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14.山海经(战国)
15..西游记(清•吴承恩)
16.封神演义
17.聊斋(清•蒲松龄)
18.中外神话传说
19.济公传20、希腊古典神话
21、希腊罗马神话(美 托•布尔芬奇)
22、克雷洛夫寓言(俄 克雷洛夫)
23、寓言的生活启示
24、中国民间故事
25、中华成语故事
26、一千零一夜(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
27、十日读(意大利•薄迦丘)
28、汤姆•索亚历险记(美 马克•吐温)
29、海狼30、魔戒(英 托尔金)
31、骇客帝国(英 莱安诺•拉斯特)
32、神秘花园(美 弗朗西斯•霍奇森•伯纳特)
33、小公主(美弗朗西斯•霍奇森•伯纳特)
34、青鸟(比利时 莫里斯•梅特林克)
35、风沙星辰
36、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英 卡洛尔)
37、哈利•波特(英 J•K•罗琳)
38、三国演义(明 罗贯中)
39、水浒传(清 施耐庵)
40、红楼梦(清 曹雪芹)
41、岳飞传
42、杨家将演义
43、包公案
44、狄公案
45、福尔摩斯探案集(英 柯南道尔)
46.名侦探柯南
第五篇:历史学书单推荐
历史学书单推荐(茅海建老师与王奇生老师)
茅海建老师所列书单:
课堂讨论书目(每周一本)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王庆成:《太平天国的文献与历史——海外文献的刊布和文献史事的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
黄彰健:《戊戌变法史研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54,台北,197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施坚雅:《中国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相及相关问题1368-1953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朱荫贵:《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轮船招商局与三菱?日本邮船会社的比较研究》,东方出版社,1994年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89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朱维铮:《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顾潮:《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进一步扩大阅读的书目
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89年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导言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
蔡鸿生:《俄罗斯馆记事》(增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
吴义雄:《条约口岸体制的酝酿:19世纪30年代中英关系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
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孔祥吉:《康有为变法奏议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李细珠:《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
张启雄:《外蒙主权归属交涉1911-1916》,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77,台北,1995年 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50年》,重庆出版社,199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新版)吕一燃主编:《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49,台北,1985年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8年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滋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庭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从翰香编主编:《近代冀鲁豫农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明珠:《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陈慈玉:《近代中国茶叶的发展与世界市场》,中研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探讨丛书〉第六种,台北,1982年
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史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
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与意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与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民国八年至十八年》,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之71,台北,1994年
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杨国强:《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 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艾恺:《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以1815年至1911年西方地理学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阎国栋:《俄国汉学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奇生老师所列书单:
政党研究
[英]伦纳德•夏皮罗:《一个英国学者笔下的苏共党史》,东方出版社1991年。
[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毁灭的种子》,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台北近史所专刊1985年,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3年。
[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上、下),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年。
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阶级研究:
[美]彼得•盖伊:《施尼兹勒的世纪:中产阶级文化的形成,1815-191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美]约翰•斯梅尔:《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英]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译林出版社2001年。
人物研究:
[法]雅克•勒高夫:《圣路易》,商务印书馆2002年
[美]萧邦齐:《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玄庐)传奇》,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城市与乡村:
[美]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年。
[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
民众抗争
[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商务印书馆2007年。
[美]裴宜理:《上海罢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与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王冠华:《寻求正义:1905-1906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4年
文化史: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2007年。
[英]彼得•伯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东方出版社2007年。
[英] 彼得•伯克:《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彼得•盖伊:《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社会史
[美]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三联书店2005年。
[法]勒华拉杜里:《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小山村》,商务印书馆1997年。
[日]兹贺秀三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
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黄宗智:《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经济史:
[美]曾小萍:《州县官的银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
[法]雅克•勒高夫:《钱袋与永生: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思想史:
[美]浦嘉珉:《中国与达尔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阿里夫•德里克:《中国革命中的无政府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军阀研究 陈志让:《军绅政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事件研究:
相蓝欣:《义和团战争的起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理论、方法: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英]帕拉蕾丝-伯克:《新史学:自白与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