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羽的艺术分析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艺术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而深深叹息。艺术形象: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刚毅果敢、深通谋略;忠贞冠绝、义薄云天;却又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悲剧命运:关羽的悲剧形象,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在悲剧的结局中使他的人格进一步升华。
【关键词】关羽
艺术形象 悲剧命运
《三国演义》是一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该书将天下奇才诸葛亮,一代枭雄曹操,勇者张飞、许褚,庸主献帝、刘禅等人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无不各极其态。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关羽,他的忠、义、勇、气,很令我钦佩。关羽,字云长,河北解良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人称“美髯公”。书中描写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手提青龙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风赤兔马。可谓气宇轩昂,威风凛凛。关羽文武双全:他读过很多书,知春秋,明大义;他武功盖世,斩大将颜良、文丑,三战吕布等等。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 而深深叹息。
人物形象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就是说君子有勇不可无义,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难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笔者将这些故事归纳为三点来分析关羽的勇武。
拳家认为:胆乃技击之主帅。在技击中强调要有“必胜之心”。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可以看出关羽过人的胆量。华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大将,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而且武艺超群,勇不可当。你看他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风四将,令十八路诸候“众皆失色”。而当时的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很多人不了解他、看不起他。但他不惧外强内疑,毅然提刀出帐,飞身上马迎战华雄。面对如此强敌,关羽却有“必胜之心”。曹操在他临行前“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于是便有了“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千古美谈。试看“某去便来”说得多么轻松!试想,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视敌如草芥的胆量,怎么能如此洒脱?在白马,曹操指着河北大将颜良在山下排的“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的阵势对关公说:“河北人马,如此雄壮!”关公却说:“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真是豪气冲天。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英雄孤胆,无所畏惧。单刀赴东吴,更是他无畏胆略的极致表现。当然,关羽的无所畏惧并不是蛮勇、肓勇。绝伦超群的武功是他藐视一切敌手的实力,“一身忠义”的浩然正气更是他超人胆量的源泉。
(二)刚毅果敢、深通谋略
关羽的刚毅,常为世人称道。就连蜀汉的对立面孙权、曹操,以及他们手下的部将也是公认的。周瑜说他是“熊虎之将”,陆逊说他是“当世雄杰”,张昭说他是“为人强梁”。正是如此,刘备才放心让关羽留守荆州,独当一面。成大事者必定具有超于常人的胆量,关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胆识过人、不畏艰难痛苦的英雄。
历史上的“刮骨疗毒”足能显示其坚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胆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尝为流矢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有毒,毒入于骨,当
-2-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
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公这一壮举的描述更是绘声绘色,艺术上,作者善于层层蓄势,使本来并不复杂的情节显得起伏跌宕,并且运用衬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用众将士的“皆掩面失色”来衬托关羽的“全无痛苦之色,举棋自若”。使得关羽坚忍性格更加生色。华佗本是一代奇才,他那刮骨疗毒的方法也很奇特,而遇上关羽这样的奇人,三奇相结合,相映成趣,共同演义了一场小说史上的佳话(在此我们姑且不讨论此故事的真实性,单就本书而言)。
关羽的智勇双全足智多谋在他镇守荆州时发动的襄樊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关羽选择了十分有利的战机:
(一)刘备刚得到汉中,又攻占了上庸等地,蜀汉士气正盛;
(二)前不久孙权在东方进攻合肥,关羽可与孙权遥相呼应;
(三)七八月间正是雨季,便于发挥关羽水军的优势。其次,关羽在进攻襄樊时,对孙权可能从后方偷袭,是有准备的,在后方留有相当多的军队,以备不测。第三,他指挥得当,机智勇猛。襄阳、襄樊两地隔汉江水相对,互为犄角,是曹军抗拒南方军的战略要地。曹操派他的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重兵驻守,并派平寇将军徐晃屯兵宛城,随时支援。后曹操又派于禁领兵助守,曹仁命令于禁和庞德在襄樊城北屯驻。可见曹军的部署已经相当完备。但关羽并不畏惧敌人的严密防守,利用自己水军的优势,趁着暴雨,漳河水涨溢,樊城被洪水包围的形势发动进攻。当时,城北的曹军已被淹没,于禁只得率领众将士逃避到高阜之处。关羽早就抓到于禁平地扎营的弱点,趁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魏军猛攻。于禁支撑不住,只能投降。庞德率领一部分魏军继续顽抗,关羽集中力量围歼这部分魏军。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庞德率领的魏军箭尽失竭,于是双方短兵相接,魏军大败,庞德突围企图乘小船向樊城逃去,关羽紧追不放,最终擒获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在这场战役里,关羽的勇猛、机智、锐利的眼光、卓绝的军事领导才能一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三)忠贞冠绝、义薄云天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历代文人作品中,表现这两方面主题的内容比比皆是。如宋江的忠义,岳飞的忠义等。“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本义指忠诚,尽心竭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以后引申特指忠于君主,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义”本作“宜”、“谊”,“谊”从宜,故《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宜即适宜,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一切做法,-3-正合其“度”,即有一定的尺寸,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义,否则,即是不义。因此,就有君臣
之义,老幼之义,贤愚之义,尊卑之义。所以“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曹操为了收买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虽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后有人以诗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礼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又放曹操。当初若不是这样,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四)骄傲自满,刚愎自用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另一个性格特点是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这是造成其败走麦城,惨遭杀害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关羽是刘备政权中一名重要成员,五虎上将之首,他历尽坎坷,身经百战,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刘备尽忠尽义,可谓一代忠臣良将。然而关羽自身“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性格弱点却断送了蜀国大好河山。如同在蜀汉这局棋中,关羽这一子走错,兵败麦城,便落得个满盘皆输的结局。分析关羽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自身原因:创业时身经百战未尝做过别人的手下败将,唯一的一次失败还不是由于自己的武艺不如别人,还博得曹操的折节招降曲意相待,这何尝不是自己骄傲的资本?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已定,刘备等人也有了荆州这块安身立命的地方,后来蜀汉版图节节扩张,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国,将荆州的防守大任交给关羽。关羽如此的受重用,于是他的骄傲,自负,目中无人,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便慢慢滋生开来。
第二,外在因素:刘备定益州时,马超从汉中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欲与马超比武,诸葛亮知关羽好胜,故回信说:“梦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琼,彭之徒,当于翼德并驾争先,犹未及髯公之绝伦逸群。”关羽得书后很高兴,像个孩子得家长夸奖般将信遍传给宾客们观看。诸葛亮的这个举措固然平息了事端,但无形中也进一步滋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
关羽高傲自负,还表现在唯我是大,目中无人。无论对友,还是对敌都是如此。刘备攻取益州,汉中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刘备派费诗将封关羽的敕令送至樊城前线时,关羽竟看不起黄忠,大怒说:“大丈夫终
-4-不与老兵同烈!”不肯接受印绥。最后经费诗百般劝说后方肯接受。这样的目中无人怎不
让黄老将军乃至手下的诸将心寒和气愤呢?我们且看费诗的说辞:“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又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有这样美妙的誉词,试想有谁还不飘起来呢?
高傲自负自然容易麻痹轻敌,孙权大将吕蒙正是利用关羽的这一性格弱点设下圈套。先是让孙权将他调回,另换一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陆逊此人非同小可,后来的八百里火烧蜀军连营就是出于其手,可以说是据蜀汉第一功臣,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他刚到任时,便修书一封恭维关羽,关羽得到书信后,觉得陆逊还是个年轻的后生,不足为道,收到陆逊的“名马、异锦、酒礼等物”,听到来使谦卑的说辞,“关公览毕,仰面大笑”。将后方的军队调出一半增援襄樊,如此,荆州的防守便不足,给了吕蒙可趁之机,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白衣渡江、劝降士仁、糜芳、瓦解蜀军士气,并最终夺取了荆州。关羽见此势,只得带领残兵败卒向西退守麦城,后在麦城突围后,依然一意孤行,不听谋士的劝谏,走小路最终被生擒,惨遭杀害,落得个凄凉的下场。
悲剧命运
关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是本书中难得的有性格形成过程的人物,我们可以分析他的性格形成过程来看她最终悲剧的原因。
任何悲剧人物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性格特征,汉末诸侯纷争、三分天下的社会环境,是形成关羽悲剧命运的外部原因,而关羽缺乏战略眼光、骄傲自矜的性格缺点,又是导致其命运悲剧,乃致孙刘联合破裂、葬送蜀国大好河山的内因。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性格的悲剧性,首先在于他带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关羽自幼熟读兵书,识书知理,且武艺超群。忠心的希望能够作一个上报国家、下报黎庶的人,然而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却使他被迫杀了仗势欺人的权贵,“逃亡江湖五六载”郁郁不得志。后遇上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后,虽然情同手足,同食共寝,但是在诸侯割据、群雄角逐中由于刘备没有地盘,只好寄人篱下,看着别人的眼色过日。关羽出身卑微,不得朝廷重用,尽受豪门士族的白眼,受尽侮辱。“温酒斩华雄”是常为后人称赞不已的情节,透过“小将愿往斩华雄首级,献于帐下”的疾呼,透过袁术“量一笑弓夫,安敢乱言,与我打出”的无理呵斥,透过“如不胜,请斩某头”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和“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一系列的情节描述,与其说是表现了关羽过人的武艺和勇敢,不如说是表现了其不愿甘于人下的性格和久寄人篱
-5-下的悲剧处境。可以说,关羽前期一直随刘备过着沉于下僚,奔波劳碌的生活。
后来频繁的战争,又造成三兄弟几度失散,关羽在刘备投奔袁绍后,死守下邳,保护刘备妻小,但不幸中敌人调虎离山计,被夏侯惇、徐晃围困在土山,不得已,投降曹操,对于一个叱诧风云的英雄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性行为。这种悲剧色彩在入曹营之后,仍然明显地表现着。虽然曹操待他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又是封爵,又是送马,赠袍。但这一切优厚的物质待遇都无法掩饰其内心的痛苦,关羽醉后自绰其髯说道:“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酒后吐真言,这也彻底表明了他心在曹营心在汉,不愿久居于曹下的心境。
关羽杀死颜良文丑后,刘备写信指责他“中途相违,割恩断义,欲取功名,图富贵”。关羽忍辱负重,无奈遭此谴责,难怪他会看完书信后放声大哭。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以哭闻名,以哭得天下的,而提到关羽哭的地方,全书只有两次,这是第一次(另一次是败守麦城时)。“男儿有泪不轻弹”,关羽的此次放声痛哭,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泪,多少悲凉之气。而后关羽在遇到失散多日的弟弟张飞时,却被张飞不容分说地拒之门外,要和他拼个你死我活。关羽有口难辨只得杀死蔡阳来替自己伸冤。蔡阳迅速成为刀下鬼,这与其说是关羽高超的武艺使然,不如说是他受尽委屈,急于辩解的心情所致。关羽这种被二位兄弟误解,内在性格压抑性,使得他的许多英雄行为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
另一方面,关羽武艺超群,胆识过人,然只能称其为勇将、儒将,相比军事家、政治家而言,关羽缺乏的乃是战略眼光,不能从长远上看问题。孔明入川前,将镇守荆州的重任委托给关羽时,给他留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但是由于他的骄傲自大,没有意识到联合孙权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竟然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的骄横态度,侮辱性地拒绝了孙权的求和之意,即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后来关羽又以极端骄傲自信的态度,拒绝了司马王甫的建议,用糜芳、傅士仁、潘睿镇守隘口,主管粮草的供应,也为后来留下隐患。正是糜芳、傅士仁这两个平时就嫌弃关羽轻视他们的人,在粮草供应前线不力后,关羽指责他俩办事不尽力,战后算账,使得他们在陆逊的招降下动摇军心,弃蜀投吴。这下关羽不但没有了粮草供应,还丢失南郡,江陵二郡。
由此可见,由于关羽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不能良好执行诸葛亮嘱咐的联吴抗曹的政策,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同时,由于他高傲自大,不能很好地团结部将共同抗敌,致使吕蒙的离间之计得逞,自己也妄送了性命。荆州失守,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因为它失去的不仅是一个战略要地,而且使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一旦时机成熟,分兵两路北伐曹操并最后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化作乌有。可以说,蜀汉
-6-失荆州便失去了天下,作为荆州守将,关羽自然罪不可赦。
综上所述,对于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毫不掩饰地描述了他对蜀汉集团灭亡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他武艺超群,勇武忠义,忠肝义胆的正面形象,反而在悲剧的结局中使英雄人物的人格进一步升华,从而让亿万读者为之潸然泪下,产生无比同情和崇敬之情。关羽是当时时代下的悲剧英雄,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他的死之所以震撼我们的心灵,是因为在他的悲剧结局中,被否定的只是他性格的片面性,而他的义贯古今,英雄豪杰之气,永远会在历史英雄人物画廊之中熠熠发光。
参考文献:
1、贯中 《三国演义》 巴蜀书社 1998年版
2、<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 1991 巴蜀书社.3、《三国演义学刊》 1986年第二期
4、陈寿 《三国志》中华书局 1959版
5、毛宗岗 《三国志读法》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年
6、思源 《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 中华书局 2006年版
7、寿 《三国志》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年版
8、陈寿 《三国志•关羽传》 北京 中华书局 1959年版
第二篇:关羽人物分析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关羽就是一位为历代仁人志士推崇的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本文从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对其形象作辨证的分析。
【关键词】忠贞神勇义薄云天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它以魏、蜀、吴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五大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三国演义》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成就最高。它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作分析:
一、关羽的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三国演义》刻画的风云人物,关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极力颂扬的英雄式人物,也是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质。
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小说开始描写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到江湖之中,是因为主持正义,杀了仗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的形象。小说在有关羽的情节中,只要是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穿绿袍、坐骑赤兔马、手持青龙偃月刀,作为一个整体形象多次描写,并塑造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审美特点的英雄形象。
2、忠贞不
二、知恩图报
关羽虽只是一名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劝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今天我虽然身处绝境,但已经视死如归!”辽曰:“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公曰:“汝且说我那三罪?”辽曰:“当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兄即战死,倘使君复出,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复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却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安得为义?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关羽听了以后,觉得好象有一定的道理。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这三件事,首先说到降归大汉,其次说到保护兄长的妻子,最后说到寻找刘备,既有原则,又有策略;
3、武艺超群、威震华夏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很是推崇,虽然不能说是天下无敌,但绝对也是数一数二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
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
二、关羽的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作为一代的英雄人物,关羽也并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作者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丢了身家性命,害了刘备与张飞,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他的忠仁勇义流传与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先看关羽对内争强好胜、不睦人情这一点。关羽听说刘备收了马超,并知道马超武艺高强,于是就要从荆州入川来与马超比试高下,幸好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说服他才避免了他的这次行为。同样,当刘备做了皇帝,封关、张、赵、马、黄并列为“五虎上将”时关羽就很不服气。诸葛亮的信中和费诗的话中均肯定了关羽高于其他几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关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这一点。
荆州的失去也可看作是蜀汉事业的转折点。暂且不说荆州之丰裕富足,先看它作为军事要塞的一面。荆州是屏障,可以抵御吴、魏的进攻,保证蜀汉人民的安宁;同时,它也是入口,只有从这里打开缺口,才可以进一步入侵蜀汉内地。失去荆州,在军事战略位置上,蜀国已陷于被动。再看,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使得刘备、张飞悲痛欲绝,为了复仇,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联孙抗曹”的基本路线,使得他们相继为此丧命,也造成了巨大的军事损失,蜀汉王国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衰败。虽然有诸葛亮力挽狂澜,便最终未能避免亡国的悲剧。可以说,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大,对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可以说,关羽对蜀汉王国的衰败,难辞其咎,害己害人害国,其悲剧命运可叹、可悲!
总之,关羽的性格是十分复杂而鲜明突出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关羽这一文学形象。他起初是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关羽由一个普通的马弓手已经成长为勇冠三军,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迅速地膨胀,变得刚愎自用。关羽性格的发展,正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失。但是作者如此刻画描写,不但没有影响关羽这个英雄形象的壮美,反而更加真实可信,至今为人们所推崇。
第三篇:关羽形象分析
关羽形象分析
2012-11-28 23:35:40
关羽形象分析
作者:刘增洋 汉语言文学二班100142***7
摘 要:关羽这一人物在民间有极大的声望,形成相当规模的崇拜。然而,历史上的关羽却并非圣人,甚至被陈寿指称刚愎、傲慢。然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于却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圣人,他骁勇、义胆忠肠、儒雅有风度,与历史人物关羽相差甚远。小说中的关羽和历史上的关羽差距在哪里?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关羽形象变化如此之大?罗贯中又如何塑造了完人关羽形象?这些都是本文即将涉及和探讨的问题。关键词:关羽、历史人物、《三国演义》、虚化
入学古代文学之宋元明清以来,三国人物关羽屡次出现在我的面前;另外,时下影视剧《三国》的热播,也增加了我对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兴趣。关羽的人物形象在正史中,可追溯到陈寿的《三国志》。陈寿在《三国志》中以“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1】概括其勇,又以“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2】冷酷的评价谓其刚愎、傲慢。那么,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于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谈到中国小说,就不能不提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先生评《三国》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3】可谓是众家评论中给出的最中肯的评价,从中也不难看出,这里对关羽形象的赞誉。要说赞誉云长,当然也不能少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评价,小说第七十七回,关羽麦城战败,魂丧酒泉之后,作者诗评曰: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无能奋勇,儒雅更知文。【4】
对小说中的关羽形象给出更加全面艺术化的概括。是的,小说中的关羽是被作者罗贯中进行艺术加工后而产生的人物形象,关羽后来被尊帝,形成较大规模的关公崇拜,与罗贯中的艺术加工有很大关系。作者到底为什么要对关羽进行如此大的艺术加工呢?罗贯中这样写关羽,到底寄托着他怎样的情感因素?他笔下的关羽变成了什么样的人?
一、关羽的历史面貌和小说中的关羽
据《三国志》记载,关羽是一位勇将,但还算不上义勇盖世的完人。史载华雄实有其人,但非羽杀。【5】单刀会也非关羽赴东吴会鲁肃,恰恰相反,而是鲁肃“单刀”会关羽于江边。【6】而且,死在关羽刀下的人物,多数竟是“借”过来的。比如,华容道释曹之人乃刘备,车胄、蔡阳亦是从刘备剑下借来的,【7】文丑则是从曹操刀下借来的。【8】而且,就连大家最喜欢的关公的那把青云偃月刀、那匹良驹千里赤兔马也有人怀疑说纯属虚构。这样,与正史略略一比,关羽的形象也就大大打了折扣,可是,罗贯中并非不熟悉历史之人,不然浩繁的《三国演义》巨著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令人喜爱,得以传诵,可见,如此美化关羽,势必有因,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这般美化关羽呢?
二、美化关羽原因的猜想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拥刘反曹”的倾向十分明显。刘备乃大汉正统,曹魏篡汉自立,素来与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相悖,为世人所不齿。南宋末年就已经形成的“拥刘反曹”思想,在众多元杂剧和《全相三国志平话》中多有提及,蜀汉作为汉民族的象征也已被广大人民所接受。生活元朝末年的罗贯中,面对外族入主中原,深受巨大的民族压迫,自然义愤之致,借东汉末年之端隶事,对此思想进行大肆渲染,大加发扬,借以宣扬民族意识。
而蜀汉阵营,除了塑造仁义之君刘备以外,自然还需要在仁主身边塑造出大量能臣悍将,这样,美化关羽的需求就有了。可是,美化关羽罗贯中是第一人吗?当然不是,我们上文以提到的单刀会早在元初就有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将关羽置于鲁肃之上,而且,唱词中:“小可如千里独行,五关斩将”【9】等,可说明早在此之前已有不少与关羽有关的佳话。所以说,杂剧、平话中所有的桃园结义、千里独行、过关斩将、三战吕布等,已将关羽美化了,那些别人的功劳,早已置给关羽并被传为佳话。
何况,自宋代以来,关羽屡受帝王授封,宋徽宗先后封关羽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宋高宗封其为“壮繆义勇王”,宋孝宗改封为“英济王”,【10】可见,屡受外族入侵的汉族统治者为了政治需要,已经开始美化关羽了,这当然也是受民间美化关羽的影响,对黎民百姓乃至统治者自身呼吁英雄救世做出的回应。罗贯中为了创作需要,对关羽“特多好语”,想必也是受民间以及统治者美化关羽的影响,顺应这一趋势吧。
三、《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智勇双全的英雄关云长。
鲁迅称关羽“义勇之概”,关羽确实勇武过人,温酒斩华雄之前,他还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小将,名不见经传,甚至,十八路诸侯伐董卓屡屡被华雄所阻损兵折将之时,关羽的自告奋勇竟还遭众人耻笑。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人,竟敢自荐出阵迎悍敌,非勇之人且不敢如此冒失啊。关羽之勇在此可见一斑,另外,罗氏为了渲染关羽只勇武过人,末了不忘用“其酒尚温”四字来点化此笔,有关关羽的武功,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另外,我们再看罗氏在写关羽杀颜良、诛文丑时所描绘的场面:“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偃月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竟直奔颜良……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河北兵将大惊,不战自乱。”关羽可谓是一人敌千军万马,取敌将首级于万人之中如探囊取物,真是百倍威势,波涌狼卷的战斗场面如在目前,道尽关羽的赫赫神威!写到与文丑交锋,更是费尽一番铺张。先写文丑于万众之中力敌张辽、徐晃二将,极力写出他的勇悍过人,然后再由关羽出场,飞马提刀诛杀文丑,进一步写出关于无与伦比的威势。
当然,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杀蔡阳,单刀赴会等都是罗氏描写关云长勇武盖世的精彩之笔;然而,罗氏除了塑造一个勇猛无比的关羽外,也塑造了一个智谋过人的关羽。比如,《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写刘备攻取汉中,进位汉中王,关羽也在荆州一战取襄阳,围樊城,节节进逼。曹操派于禁领七军来解围,庞德暗箭射伤关羽,使得关羽十余日不能迎战。不久于禁移军罾口川险隘,这时又赶逢八月连日骤雨,关羽忽生奇谋,派人堰住各处水口,待几日大雨泼得襄江水势暴涨起来后,关羽决口水淹七军,活捉于禁、庞德。可见,关云长不只是一个光会耍大刀的悍夫,他也是一个有头脑,有智慧,知谋略的将军,和张飞相比,有其勇且过之;和孔明相比,有其谋,但远不如。不过,在《三国演义》诸多武将谋士之中,能做到勇武和智谋兼得的还真没有几人,关羽可谓是这样一个有勇有谋的难得之才。通篇读之,不难发现,关羽相对一般的武将来讲,有着超凡的冷静,这也是一个武将的大智慧啊。
2、忠义盖世的英雄关云长。
“忠义”是《三国演义》浓墨重写的一处,而关羽就是罗氏笔下“忠义”的化身。清人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有三绝,关羽占其一——“义绝”。毛在《读三国志法》中写道: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面如赤心,则极其英灵;秉炽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坚志;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抃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故今来名将第一奇人。【11】从这句评论中不难看出,义是关羽精神中的重点。如果说勇属于人的气质、能力,是外在的;义才是人的道德品质,是人内在的。而且,《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是全面的,既有大义,也有普通的义;既有兄弟手足之义,也有朋友情义和恩义。关羽之义,可谓面面俱到。
关羽出场就是“桃园结义”,日后三兄弟“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跟着刘备奔走天下,手足之义,处处显露,自不必多讲。曹阿瞒许田打猎中,曹操执天子之弓射翻麋鹿,众人高呼“万岁”。关羽见曹操行此悖逆之事,“剔起卧蚕眉,睁环丹凤眼,提到拍马,要斩曹操。”【12】毛宗岗评关羽此举:“云长之欲杀曹操,为人臣明大义也。”【13】这里的义就是忠君。另外,土山三约中第一条: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汉曹分明,说明关羽心中深明忠君和忠于汉室之道。另外,土山三约为保全二嫂性命也是尽了兄弟之义。降曹后,曹操厚遇关羽,赏金封侯,关羽皆不为所动,惟欣然受赤兔马,曹操察其心志,并派张辽询问,关羽答道:“吾固知曹公待吾甚厚。奈吾受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此,要必立效以报曹公,然后去耳。”辽曰:“倘玄德公已弃世,公何所归乎?”【14】关羽回答:“愿从于地下。”这种对刘备的情意既有兄弟之情,也有忠君之情,总之,关于这份忠义连曹操都被感动了,称赞道:“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义士也。”【15】所以,后来关羽过关斩将,曹操也未与他计较。
于是,也就有了后面的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算是报曹操的恩吧。当然,这里又有关羽看到曹操残兵甚是狼狈不堪,懂了恻隐之心,才放曹操过去的,但不管怎么说,这恻隐之心也是一种绝不趁人之危的江湖道义。而且,在放曹之前,关羽就有过这样的义薄云天之举。攻长沙与黄忠交战时,第一日二人交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日关羽要用拖刀计砍黄忠,不料黄忠自己马失前蹄,被掀下马来,关于不愿捡这现成的便宜,让黄忠换马再战。此义举赢得黄忠老将的欣赏,才有了后来二人共同辅佐刘备的结局。
关羽的义,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容,既有兄弟情义,又包含着忠君的思想;既有知恩必报、以义相许,将朋友之情看的至高无上的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又带着某种程度的君子气度和怜悯心。正是因为它的复杂内涵,才满足了各阶层人对义的不同理解和需求,才会出现大规模的关于崇拜。
3、儒雅傲慢的英雄关云长。
勇武和忠义是关羽形象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仅限儒雅风度,同时又傲慢自恃。儒雅之风,可以说是三国战将中关羽的独具特点,他赤面长髯,儒雅威仪,风度非凡,我们还是通过几个小例来感受一下吧。华容道上,曹操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关羽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16】威礼兼之,不失儒将风度。曹操深知关羽熟读《春秋》,便援引其中典故打动关羽,使其动了恻隐之心,这不也是儒家倡导的仁义么?关公迎战黄忠时,横刀立马而问曰:“来者莫非黄忠否?”【17】毛宗岗评价说:“写的关公儒雅至极。”【18】罗氏受正统思想观念影响,将关羽和儒家文化进行融合,按照自己对关羽的认识和审美评价,将原本就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联系的关羽,塑造成一个符合儒家利益和道德观念的人物。
至于关羽的傲慢,我觉得,则更多地显示着他的威武勇猛和自信,更是他气度不凡的一种表现,不足以影响到关羽作为完人的形象。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虽与历史上的人物有几分差距,但我觉得,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关羽无疑是小说中刻画得最完美,艺术效果最恰当的一位艺术人物,当然,如此忠义儒雅的悍将也是一位值得称颂的历史英雄。
注 释:
陈寿著:《三国志·关羽传》,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561页。
2、陈寿著:《三国志·关羽传》,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561页。
3、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05年09月第1版,第78页。
4、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458页。
5、陈寿著:《三国志·孙破虏传》,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650页。
6、陈寿著:《三国志·鲁肃传》,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752页。
7、陈寿著:《三国志·先主传》,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520页。
8、陈寿著:《三国志·武帝操》,中华书局,2006年09月第1版,第13页。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40页。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36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读三国志法》,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3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113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夹批,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113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143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149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299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316页。
罗贯中著:毛纶,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夹批,中华书局,2006年第1版,第316页
第四篇:关羽艺术形象分析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关羽武艺超群,智勇双全,上报国家,下报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勇武、忠义。在古今历史英雄画廊中,关羽是极为后人称道的艺术形象,人们用“武圣人”与孔子的“文圣人”并称于世。应该说,关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一个艺术典型。罗贯中笔下塑造的关羽是一位悲剧英雄形象,他所处的诸侯纷争,三国争霸的乱世社会环境,以及自身骄傲自矜、目中无人、缺乏战略眼光等性格弱点共同酿就了其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但正因为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才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后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时无不为其悲剧结局 而深深叹息。
人物形象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众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关羽是个读书识礼,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人。关羽的勇和吕布、张飞之流的勇不同,关羽的勇在于勇中有智,智中有义。孔子云: “君子有勇无义为乱”。(《论语•阳货》)就是说君子有勇不可无义,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难称得上真正的君子。关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罗贯中笔下的兼高超武艺和义重如山与一体的义勇形象,其一生戎马生涯,为我们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笔者将这些故事归纳为三点来分析关羽的勇武。
拳家认为:胆乃技击之主帅。在技击中强调要有“必胜之心”。在《三国演义》第五回关羽“温酒斩华雄”这’段,可以看出关羽过人的胆量。华雄是董卓帐下的一员大将,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而且武艺超群,勇不可当。你看他连斩鲍忠、祖茂、俞涉、潘风四将,令十八路诸候“众皆失色”。而当时的关羽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很多人不了解他、看不起他。但他不惧外强内疑,毅然提刀出帐,飞身上马迎战华雄。面对如此强敌,关羽却有“必胜之心”。曹操在他临行前“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于是便有了“酒尚温时斩华雄”的千古美谈。试看“某去便来”说得多么轻松!试想,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视敌如草芥的胆量,怎么能如此洒脱?在白马,曹操指着河北大将颜良在山下排的“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的阵势对关公说:“河北人马,如此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雄壮!”关公却说:“以吾观之,如土鸡瓦犬耳!”真是豪气冲天。
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英雄孤胆,无所畏惧。单刀赴东吴,更是他无畏胆略的极致表现。当然,关羽的无所畏惧并不是蛮勇、肓勇。绝伦超群的武功是他藐视一切敌手的实力,“一身忠义”的浩然正气更是他超人胆量的源泉。
(二)刚毅果敢、深通谋略
关羽的刚毅,常为世人称道。就连蜀汉的对立面孙权、曹操,以及他们手下的部将也是公认的。周瑜说他是“熊虎之将”,陆逊说他是“当世雄杰”,张昭说他是“为人强梁”。正是如此,刘备才放心让关羽留守荆州,独当一面。成大事者必定具有超于常人的胆量,关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胆识过人、不畏艰难痛苦的英雄。
历史上的“刮骨疗毒”足能显示其坚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胆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羽尝为流矢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镞有毒,毒入于骨,当
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公这一壮举的描述更是绘声绘色,艺术上,作者善于层层蓄势,使本来并不复杂的情节显得起伏跌宕,并且运用衬托和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用众将士的“皆掩面失色”来衬托关羽的“全无痛苦之色,举棋自若”。使得关羽坚忍性格更加生色。华佗本是一代奇才,他那刮骨疗毒的方法也很奇特,而遇上关羽这样的奇人,三奇相结合,相映成趣,共同演义了一场小说史上的佳话(在此我们姑且不讨论此故事的真实性,单就本书而言)。
关羽的智勇双全足智多谋在他镇守荆州时发动的襄樊战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关羽选择了十分有利的战机:
(一)刘备刚得到汉中,又攻占了上庸等地,蜀汉士气正盛;
(二)前不久孙权在东方进攻合肥,关羽可与孙权遥相呼应;
(三)七八月间正是雨季,便于发挥关羽水军的优势。其次,关羽在进攻襄樊时,对孙权可能从后方偷袭,是有准备的,在后方留有相当多的军队,以备不测。第三,他指挥得当,机智勇猛。襄阳、襄樊两地隔汉江水相对,互为犄角,是曹军抗拒南方军的战略要地。曹操派他的族弟镇南将军曹仁重兵驻守,并派平寇将军徐晃屯兵宛城,随时支援。后曹操又派于禁领兵助守,曹仁命令于禁和庞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德在襄樊城北屯驻。可见曹军的部署已经相当完备。但关羽并不畏惧敌人的严密防守,利用自己水军的优势,趁着暴雨,漳河水涨溢,樊城被洪水包围的形势发动进攻。当时,城北的曹军已被淹没,于禁只得率领众将士逃避到高阜之处。关羽早就抓到于禁平地扎营的弱点,趁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率领水军向魏军猛攻。于禁支撑不住,只能投降。庞德率领一部分魏军继续顽抗,关羽集中力量围歼这部分魏军。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庞德率领的魏军箭尽失竭,于是双方短兵相接,魏军大败,庞德突围企图乘小船向樊城逃去,关羽紧追不放,最终擒获了他。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关云长水淹七军。在这场战役里,关羽的勇猛、机智、锐利的眼光、卓绝的军事领导才能一并发挥的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三)忠贞冠绝、义薄云天
“忠”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历代文人作品中,表现这两方面主题的内容比比皆是。如宋江的忠义,岳飞的忠义等。“忠”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本义指忠诚,尽心竭力,后有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有时特指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以后引申特指忠于君主,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义”本作“宜”、“谊”,“谊”从宜,故《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宜即适宜,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一切做法, 正合其“度”,即有一定的尺寸,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义,否则,即是不义。因此,就有君臣之义,老幼之义,贤愚之义,尊卑之义。所以“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情感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
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曹操为了收买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虽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后有人以诗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 关羽的义,惊天动地。“华容道,捉放曹”众所周知。关羽为了报答曹操礼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违背军令状,以身家性命当代价,在华容道捉又放曹操。当初若不是这样,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晋朝了。
(四)骄傲自满,刚愎自用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另一个性格特点是骄傲自负,目中无人,这是造成其败走麦城,惨遭杀害的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关羽是刘备政权中一名重要成员,五虎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上将之首,他历尽坎坷,身经百战,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刘备尽忠尽义,可谓一代忠臣良将。然而关羽自身“刚而自矜,目中无人”的性格弱点却断送了蜀国大好河山。如同在蜀汉这局棋中,关羽这一子走错,兵败麦城,便落得个满盘皆输的结局。分析关羽骄傲自满,刚愎自用性格的成因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自身原因:创业时身经百战未尝做过别人的手下败将,唯一的一次失败还不是由于自己的武艺不如别人,还博得曹操的折节招降曲意相待,这何尝不是自己骄傲的资本?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之势已定,刘备等人也有了荆州这块安身立命的地方,后来蜀汉版图节节扩张,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国,将荆州的防守大任交给关羽。关羽如此的受重用,于是他的骄傲,自负,目中无人,骄傲轻敌的性格弱点便慢慢滋生开来。
第二,外在因素:刘备定益州时,马超从汉中来降,关羽写信给诸葛亮,欲与马超比武,诸葛亮知关羽好胜,故回信说:“梦起(马超字)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琼,彭之徒,当于翼德并驾争先,犹未及髯公之绝伦逸群。”关羽得书后很高兴,像个孩子得家长夸奖般将信遍传给宾客们观看。诸葛亮的这个举措固然平息了事端,但无形中也进一步滋长了关羽的骄傲情绪。
关羽高傲自负,还表现在唯我是大,目中无人。无论对友,还是对敌都是如此。刘备攻取益州,汉中称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当刘备派费诗将封关羽的敕令送至樊城前线时,关羽竟看不起黄忠,大怒说:“大丈夫终
不与老兵同烈!”不肯接受印绥。最后经费诗百般劝说后方肯接受。这样的目中无人怎不让黄老将军乃至手下的诸将心寒和气愤呢?我们且看费诗的说辞:“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又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岂与诸人等哉?”有这样美妙的誉词,试想有谁还不飘起来呢?
高傲自负自然容易麻痹轻敌,孙权大将吕蒙正是利用关羽的这一性格弱点设下圈套。先是让孙权将他调回,另换一个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陆逊此人非同小可,后来的八百里火烧蜀军连营就是出于其手,可以说是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据蜀汉第一功臣,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他刚到任时,便修书一封恭维关羽,关羽得到书信后,觉得陆逊还是个年轻的后生,不足为道,收到陆逊的“名马、异锦、酒礼等物”,听到来使谦卑的说辞,“关公览毕,仰面大笑”。将后方的军队调出一半增援襄樊,如此,荆州的防守便不足,给了吕蒙可趁之机,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白衣渡江、劝降士仁、糜芳、瓦解蜀军士气,并最终夺取了荆州。关羽见此势,只得带领残兵败卒向西退守麦城,后在麦城突围后,依然一意孤行,不听谋士的劝谏,走小路最终被生擒,惨遭杀害,落得个凄凉的下场。
悲剧命运
关羽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是本书中难得的有性格形成过程的人物,我们可以分析他的性格形成过程来看她最终悲剧的原因。
任何悲剧人物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性格特征,汉末诸侯纷争、三分天下的社会环境,是形成关羽悲剧命运的外部原因,而关羽缺乏战略眼光、骄傲自矜的性格缺点,又是导致其命运悲剧,乃致孙刘联合破裂、葬送蜀国大好河山的内因。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性格的悲剧性,首先在于他带有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烙印。关羽自幼熟读兵书,识书知理,且武艺超群。忠心的希望能够作一个上报国家、下报黎庶的人,然而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却使他被迫杀了仗势欺人的权贵,“逃亡江湖五六载”郁郁不得志。后遇上刘备张飞二人,桃园结义后,虽然情同手足,同食共寝,但是在诸侯割据、群雄角逐中由于刘备没有地盘,只好寄人篱下,看着别人的眼色过日。关羽出身卑微,不得朝廷重用,尽受豪门士族的白眼,受尽侮辱。“温酒斩华雄”是常为后人称赞不已的情节,透过“小将愿往斩华雄首级,献于帐下”的疾呼,透过袁术“量一笑弓夫,安敢乱言,与我打出”的无理呵斥,透过“如不胜,请斩某头”的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和“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这一系列的情节描述,与其说是表现了关羽过人的武艺和勇敢,不如说是表现了其不愿甘于人下的性格和久寄人篱
下的悲剧处境。可以说,关羽前期一直随刘备过着沉于下僚,奔波劳碌的生活。后来频繁的战争,又造成三兄弟几度失散,关羽在刘备投奔袁绍后,死守下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邳,保护刘备妻小,但不幸中敌人调虎离山计,被夏侯惇、徐晃围困在土山,不得已,投降曹操,对于一个叱诧风云的英雄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性行为。这种悲剧色彩在入曹营之后,仍然明显地表现着。虽然曹操待他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又是封爵,又是送马,赠袍。但这一切优厚的物质待遇都无法掩饰其内心的痛苦,关羽醉后自绰其髯说道:“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酒后吐真言,这也彻底表明了他心在曹营心在汉,不愿久居于曹下的心境。
关羽杀死颜良文丑后,刘备写信指责他“中途相违,割恩断义,欲取功名,图富贵”。关羽忍辱负重,无奈遭此谴责,难怪他会看完书信后放声大哭。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以哭闻名,以哭得天下的,而提到关羽哭的地方,全书只有两次,这是第一次(另一次是败守麦城时)。“男儿有泪不轻弹”,关羽的此次放声痛哭,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泪,多少悲凉之气。而后关羽在遇到失散多日的弟弟张飞时,却被张飞不容分说地拒之门外,要和他拼个你死我活。关羽有口难辨只得杀死蔡阳来替自己伸冤。蔡阳迅速成为刀下鬼,这与其说是关羽高超的武艺使然,不如说是他受尽委屈,急于辩解的心情所致。关羽这种被二位兄弟误解,内在性格压抑性,使得他的许多英雄行为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
另一方面,关羽武艺超群,胆识过人,然只能称其为勇将、儒将,相比军事家、政治家而言,关羽缺乏的乃是战略眼光,不能从长远上看问题。孔明入川前,将镇守荆州的重任委托给关羽时,给他留下“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但是由于他的骄傲自大,没有意识到联合孙权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竟然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的骄横态度,侮辱性地拒绝了孙权的求和之意,即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后来关羽又以极端骄傲自信的态度,拒绝了司马王甫的建议,用糜芳、傅士仁、潘睿镇守隘口,主管粮草的供应,也为后来留下隐患。正是糜芳、傅士仁这两个平时就嫌弃关羽轻视他们的人,在粮草供应前线不力后,关羽指责他俩办事不尽力,战后算账,使得他们在陆逊的招降下动摇军心,弃蜀投吴。这下关羽不但没有了粮草供应,还丢失南郡,江陵二郡。
由此可见,由于关羽高傲自负,缺乏战略眼光,不能良好执行诸葛亮嘱咐的联吴抗曹的政策,导致孙曹联合使自己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同时,由于他高傲自大,不能很好地团结部将共同抗敌,致使吕蒙的离间之计得逞,自己也妄送了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性命。荆州失守,是蜀汉政权的巨大损失,因为它失去的不仅是一个战略要地,而且使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一旦时机成熟,分兵两路北伐曹操并最后实现一统天下的战略部署化作乌有。可以说,蜀汉
失荆州便失去了天下,作为荆州守将,关羽自然罪不可赦。
综上所述,对于关羽这一有着明显性格缺点的失败英雄,作者毫不掩饰地描述了他对蜀汉集团灭亡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了他武艺超群,勇武忠义,忠肝义胆的正面形象,反而在悲剧的结局中使英雄人物的人格进一步升华,从而让亿万读者为之潸然泪下,产生无比同情和崇敬之情。关羽是当时时代下的悲剧英雄,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他的死之所以震撼我们的心灵,是因为在他的悲剧结局中,被否定的只是他性格的片面性,而他的义贯古今,英雄豪杰之气,永远会在历史英雄人物画廊之中熠熠发光。
第五篇:关羽故事
1、温酒斩华雄:
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非常得意。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 话音刚落,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 袁绍认为关羽不过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 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 曹操听了,十分欣赏,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去杀敌。” 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上说:“等我回来再喝吧!” 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杯中的酒还没凉呢。
2、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故事背景为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猛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三英”指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
3、斩颜良诛文丑:
一开始颜良的河北大军列阵平原上,根本不顾曹操部队居高凌下占地利优势,估计是认为自己部队太强了。敌人的骑兵冲不动,不在乎,犯了骄兵必败的毛病。当关二哥冲向敌阵的时候他非常聪明的只身前往,这样以来敌人猜不透他的真实意图,也就不会把他当作一次冲锋对待,这可能就是敌人始终没有用弓箭阻止关羽的原因。面对关二哥的冲锋,颜良一开始是坐着的,轻敌是一方面,搞不清楚对手意图也是一方面。他所在的位置是中军,也就是指挥部,按常理没人会那么傻冲入敌军群中,所以他也有点麻痹大意。袁军对关羽的行为不理解,再加上没有命令,也就没动,估计关羽也没对小兵动手,大家疑惑不解。关羽马确实快,当颜良发现他是冲自己来时,已经来不及了,以至于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再加上最后时刻,颜良也不能确定关羽要干什么,而且关羽未通名,颜良为了大将风度,不斩无名下将,没有上马提刀。关羽用刀也很有特色,第一下不是动作很大的砍杀而是刺,这样动作快,隐蔽,颜良不易躲闪,这也是一个重点。总的来说,关羽用了很阴的招数,凭实力把颜良阴死了。
对文丑就更简单了,曹操的埋伏打乱了文丑的部队,这种情况下撤退是第一位的,否则对手小兵群上来也把自己逮住了。偏巧关二哥这时候去和他缠斗,文丑当然无心恋战,感觉对手不是几下就能解决的时候马上拍马撤退,没想到关二哥的马超快,文丑就算会,慌乱中也使不出回马枪,被人背砍。
4、单刀赴会: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5、过五关斩六将:
过东岭关时杀孔秀;过洛阳城时杀韩福;过汜水关时杀卞喜;过荥阳时杀太守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张飞占据的古城外杀蔡阳,“过五关斩六将”因此得名。
6、水淹七军:
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日交战,二将齐出,并不答话,拍马交锋五十回合,庞德拨马逃走,关羽紧追不舍。庞德取箭,关羽躲闪不及中箭,回营养伤。十日后,箭伤愈合。又听关平说曹兵移到城北驻扎。关羽不知何意,骑马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处水口。庞德与众将商议,山谷不易久留,准备明日将军士移入高地。就在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庞德和身无盔甲的残兵败将,被关羽的兵马团团围住,战不多时,众将全都投降。只有庞德夺一小船,想顺流西去,却被周仓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7.败走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曾水淹于禁七军,军威大振,曹操曾议迁都以避其锋芒。建安二十四年(219)十月,江东大将吕蒙乘关羽与樊城守将曹仁对峙之2 时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关羽两面受敌,急忙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逐渐离散。关羽孤立无援,坚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逃走,只有十多骑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断了关羽各路,在临沮捉获关羽和其子关平,随即将其处死。
8、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程昱向曹操献计将关羽围困在土山。张辽劝关羽投降,列了三罪:1违背了桃园盟约。2将刘备妻子置之不理。3关羽智勇双全,却不思报效汉室,就这么死了。关羽就这么被说服了,但他约定了三件事:1只投降汉室不投降曹操。2照顾二嫂(刘备的妻子)。3只要知道刘备的下落,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答应了。后来,关羽杀了颜良文丑,挂紧封印,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与刘备团聚。
9、关云长义释曹操: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小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一是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二是如果这时灭掉魏国,会使吴国全力攻击蜀国,使蜀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听谋臣之言,亲自向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