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威胁和挑战
五、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安全风险防范战略
主权国家的全球战略所关注的主要是主权国家在参与全球活动以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所必须的成本分担问题以及由此而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包括安全利益、经济利益等等。后发展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是实现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途径,东亚地区的经济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规模和程度上,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甚至直接对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提出质疑,认为对外开放得有些过头了,应该有所调整和控制。之所以如此,关键就在于不同的学者对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收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有着不同的认识。那么,这些经济全球化收益是如何产生并在有关国家之间进行分配的?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样一种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分配格局?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来源于何处?其成本是如何由相关国家分担的?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作为一种世界潮流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同样也就不可能对于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国际战略做出正确的选择。
全球化最初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种趋势,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而逐步形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经济全球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对经济全球化的界定是,全球化是一个各国在市场上和生产上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过程,这是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促成的。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商品、资本、服务、人员、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其根本的动力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市场经济的形成、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和各国在经贸领域里合作意愿的增强。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的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而企业作为经济增长和生产发展的原动力,在创造就业机会、发展新兴科技、积累物质财富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成为以生产全球化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
鉴于西方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制和动作手段等方面均占明显优势,而全球化是在西方发展模式推动下发展的,因此,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
程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从而使全球化所创造的财富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导致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更佳的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又是一个削弱国家主权、侵蚀当时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很有争议的进程。当前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焦点是,全球化是为少数富人服务,还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而西方往往利用全球化为其经济和政治利益服务。要根本消除全球化的弊端,出路在于参与,争取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自身的权利,改革现行的不合理游戏规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
(1)关注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及其分配机制
经济全球化为什么会带来利益或者说是机遇?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开放贸易体制下的迅速经济增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全球经济中收入趋同的美好前景。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因为以下四方面的原因而产生了收益:
其一,国际分工机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分工所产生的效率提高如同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富饶的土地和丰富的矿藏一样,也是一种自然财富。国际分工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全球化利益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生产和技术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从而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因为,由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与技术的专业化分工合作,资源也相应地向不同领域和地区分类集中,从而更容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并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正是由于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也就更加频繁,世界市场因而也就相应地有所扩大。在生产能力充足的情况下,市场扩大本身就意味着生产能力的充分利用,因而也意味着全球经济福利的净增加。由于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各国之间的产品交换和相互依赖也日益突出,许多国际名牌产品不仅很难确定生产企
业,而且也很难具体地说是哪一个国家生产的,因为其零部件供应商是如此之多,其工序是如此地复杂,没有哪一个国家敢于明确地说:这是我们国家的产品。事实上,许多学者都已经注意到了国际分工日益细密化的趋势,并且准确地认识到这种从部门分工向部门内部分工、不同工序之间的分工以及工艺分工转移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二,资源配置机制。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趋势或者说是导向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促成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在这个过程中,资源配置机制是在三个层次上发挥作用的:第一,由于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一些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不得不到开发利用的经济资源就会被纳入到全球资源市场上,并通过市场交换相应地配置到不同的部门或者地区,从而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开发利用。无论是对于这种资源的拥有国还是配置国,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一种经济福利的净增加;第二,从部门配置来讲,一个国家各经济部门的资源利用效率是不平衡的,一些率先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部门可能会拥有更高一些的资源利用效率。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经济资源由低效产业部门向高效产业部门转移无疑提高了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因而也代表了一种经济福利的净增加;第三,从经济资源的空间配置来看,各个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也是有差异的,而且由于自然条件等不可移动因素的作用,有些差异还是难以弥补或者消除的。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一些资源从低效生产地区向高效生产地区转移,同样也会增加经济福利。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必然会促成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并且使这种全球配置逐步优化,从而有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为改进人类的生活水平奠定坚实的生产力基础,并且使世界范围的经济活动进一步走向帕雷托最优。
其三,科学技术进步或者是技术扩散机制。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科学技术进步或者是技术扩散机制主要在三个层次上发挥作用: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的产生与扩散。我们知道,任何科学技术进步的最初形态都是一些偶尔产生的思想火花,而这些思想火花恰恰是在人们的思想交流和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人们的思想或者是学术交流越多,这种思想火花也会越多,由此激发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第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科
学技术的国际交流。这不仅表现在国家之间的科学技术合作日益广泛上,而且也表现在企业层次和区域层次上的跨国科技合作的泛化和深化上。1980年代中期以来跨国公司间策略性技术联盟的迅速增加本身就说明了企业在获取和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方面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而且将其触角伸到了世界各地;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技术创新的全球扩散;许多国家实际上主要不是通过本国的研究开发活动来获得知识供应的,而主要是通过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的国际扩散来获得先进技术供应的,所谓“亚洲四小龙”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其经济现代化的。由此可见,所谓知识经济,其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我们说知识经济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经济,其本义也是指此而言的。
其四,制度效率机制。制度是人类社会管理思想的高度浓缩,它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产生机制主要是在两个层次上发挥作用的。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制度创新及其国际扩散。我们知道,在同样的自然禀赋和生产技术水平下,不同的国家或者企业会表现出不同的经济实绩。这种经济实绩的差距,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制度效率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是有可能通过改进制度设计来缩小或者是消除的。这种新的制度设计过程,就是一种制度创新过程。因此,制度效率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利益,制度也是可以创造出经济效益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使各国具有了共同的经济实绩评价标准,从而也使各国的经济实绩具有了明确的可比性,使各国可以依据同样的规则对于其经济实绩的差距进行评估,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制度创新的国际扩散。第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性制度化协调机制的产生与发展,从而减少了制度磨擦成本。我们知道,在本世纪前半期,世界经济中不仅周期性地发生经济萧条,而且还爆发了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50多年中,并未再出现类似30年代大危机那样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支柱的世界经济协调机构,而且在70年代又确立了西方七个经济大国首脑的定期会晤机制,从而使世界经济运行的协调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近年来这种国际协调机制有日益发展加强的趋势。由此可见,所谓制度效率不仅表现在企业或者国家层次上,而且还越来越多地表现在国际经济的层次上,这就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所产生的制度效率。可以相信,在世界经
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于世界经济运行的监管、协调以及推动势必将使经济全球化产生更大的制度效益。
经济全球化的收益主要是通过各国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来进行的,因此,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就是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的一条基本机制。一国是否有资格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一定的收益,一个主要的机制或者是原则就是看他是否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这里的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具有两重含义:第一,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并成为其一个重要链条,在世界市场上配置资源,从而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并在与其他世界级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第二,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将本国市场与世界市场对接起来并使其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本国的资源与市场纳入到世界资源体系和市场体系之中,使其他国家的企业也有可能有机会在本国市场上配置经济资源,争夺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收益正是在这样一个要素与商品流动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并且通过这种流动而分配给不同的国家或者企业。但是,经济全球化收益并不是均衡地分配到所有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的国家的。大体说来,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经济地位不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也不同,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同,技术基础不同,因而其在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中所占地位也不同。根据国家的地位不同,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其一,各国共享的机遇或者说是收益。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谋求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或者说是利益。因此,这种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利益必定有一部分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能够共同分享的。这种经济全球化收益主要包括:(1)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细密化所带来的经济专业化收益。由于国际分工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形成的,而且不同类型国家在这一进程中各有优势与特点,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能够分享一部分由于这种国际分工合作所带来的经济全球化收益,尽管这种共享是不均衡的;(2)世界经济的市场化趋势所带来的制度收益。由于市场经济原则的全球化使各国能够依据一些共同的规则规划其经济发展速度与方向,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差异较小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及统一的经济实绩评价标准,各国经济和企业经营实绩更加具有可比性了。在
这个过程中,减少制度磨擦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下降是制度收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收益也是由不同类型的国家所共享的;(3)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竞争加剧迫使各国企业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来获得发展。这种全球竞争对于经营效率的压力不同类型国家的不同企业都能够感受到,因而其影响是共同的,尽管影响程度的大小以及由于所得到的利益规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4)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国家与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各国因而普遍减少了用于国防的军事开支。在这种情况下,由此所带来的避免冲突和减少军事开支两种和平红利对于不同类型的国家都是共同的。
其二,发达国家享有的收益或者说是利益。西方发达国家作为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最早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因而它们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享有的一些历史性的优势,因此,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对于它们来说自然有着许多独有的好处。大体说来,这些好处包括:(1)经济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更多的投资和贸易机会,而世界市场规模扩大意味着它们的生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培育起来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宠大的全球营销网络,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已经确立了明显的优势地位,因此,市场原则的全球化使发达国家能够充分发挥其历史性优势,进一步扩大其全球市场网络,使其企业拥有更大的活动空间。1997年,发达国家占世界企业多数股权兼并额的90%以上。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贸易投资自由化(包括1997年WTO金融服务业协议)以及各国政府放松管制(比如在电信业),而这两者又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结果或者说是其表现;(2)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发达国家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水平上利用其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比价方面的优势,通过不等价交换获得更多的的廉价原材料和制成品供应,从而进一步提高本国居民的经济福利水平,并压低通货膨胀水平;(3)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由于经济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由跨国公司承担的,而且资源配置的全球化也主要是由跨国公司的经营和投资行为体现出来的,而跨国公司又主要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其母国或者基地的,因此,资源配置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化收益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享有的;(4)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收益。由于发达国家良好的教育培训系统和科学研究开发体系,发展中国家
培养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入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人力资本的净损失;但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却是人力资本的净收益,而且是发达国家所独享的一种收益。
其三,发展中国家享有的机遇或者说是利益。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将使发达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仅仅少数国家经济水平提高而大多数国家仍处于不发达状态不符合它们的一些具体收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可以享受许多发达国家所享受不到的独特利益。这种利益主要包括:(1)经济后发性优势。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全球梯度转移的机会,加速自己工业化的进程,使自己的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在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国际流动的迅速增加,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多的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的选择,有助于加快其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和国民经济调控手段的引入,也将加快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国际贸易能够大大加快工业化国际扩散的速度,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2)资源开发优势。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将进一步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从而使更多的投资从发达国家转而流向发展中国家,这将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形成方面的先天不足,推动其经济起飞。有资料表明,1990年发展中国家仅仅获得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17%(340亿美元),但到1997年即增加到37%以上,达到1490亿美元。就增加幅度而言,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在90年代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3)市场发育水平提高的收益。经济全球化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的速度,提高其市场发育水平,推动发展中国家更加全面地参与到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不仅为发展中国家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世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也有助于弥补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的不足。国际资本流动的迅速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能够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一方面可以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参与跨国投资,利用海外资源。
(2)关注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及其分担机制
一般说来,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产生机制与利益产生机制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从根本上看两者却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是与生俱来的。它既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本身有关,也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参与者有关,更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际协调与管理有关。因此,大体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风险主要是在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出来的。
其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平衡性。经济全球化既然是以生产的国际化为基础、以市场经济原则的全球化为指南的一种历史进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种不平衡:第一,部门结构的不平衡,即在世界范围内构建新的产业结构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发展水平、各国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的部门可能会比较快地实现全球化,比如电信部门、金融部门以及旅游部门等;有的部门可能会比较慢,比如农业部门。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进程势必在产业结构上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来,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部门都同时开始了经济全球化进程或者同时达到了一致的经济全球化水平;第二,地理结构的不平衡,即在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融合以实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时间较早,规模较大,因而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前列;有的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时间较晚,规模也不大,因而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展比较缓慢;还有的国家则是有些部门参与的较早,程度也比较高,而有些部门则参与较晚,程度较低,因而处于前两类国家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平衡性直接影响到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乃至不同个人在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中的地位与份额,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些力量的失控和不同部门、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使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出一些风险来。
其二,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造成制度空位因而产生出相当大的风险。虽然我们将市场经济原则的全球化视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是,从总体上看,制度建设总是落后于实际经济的发展的。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仅实际经济部门与国家之间在参与经济全球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而且在实际经济部门与制度建设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这种制度建设落后于经济全球化实际进程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不同层次的经济协
调机制的缺乏上。比如说,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客观上要求各国经济制度逐步统一或者制定一整套能够在世界范围内通行的规章制度,并且由一个能够代表全球不同国家利益的世界政府或者是世界性机构来监督和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以协调和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但是,实际上,由于这涉及到不同国家的具体利益,而且有些国家的利益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因而在这个过程中牵涉到太多的利益协调工作,许多领域的制度规则统一工作进程缓慢。应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协调对于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顺利发展越来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严重滞后局面势必将对这一进程构成严重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国际经济中的混乱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所造成的。
其三,不同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不同,经济技术基础不同,因而它们在全球化的收益分配中所占份额不同。这种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的不均衡实际上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全球化风险,对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从根本上说,这种由于经济全球化收益分配不均衡所引起的风险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发达国家内部和发展中国家内部。之所以出现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与国际经济技术基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经济全球化收益的分配又主要是根据这种实力来进行分配的。一旦一国根据这种经济实力分配所应该获得的经济全球化收益与其实际获得的经济全球化收益出现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超出了该国的承受能力的话,那么,不管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有可能爆发出种种经济风险甚至是政治风险。就主观而言,这种风险很可能表现为政府以国家利益代言人的身份自居,挑起贸易争端或者贸易战,以胁迫对象国作出让步;就客观而言,这种风险很可能表现为政府意志所不能控制的各种经济风险,比如严重的经济衰退,以汇率大幅度波动为特点的危机等等。这种风险对于一国经济的冲击很大,破坏力也很强,后果极为严重。
其四,经济全球化力量与国家力量的失衡。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现实世界的经济主权分别是不同主权国家来掌握和行使的,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要冲破国家疆界的种种藩篱,让经济力量自由地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
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上由国家以强制手段控制的许多力量就会爆发出来,从而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猛烈的冲击。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全球化力量与国家力量的平衡问题。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于政府力量构成挑战的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国内的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内的生产要素也要求参与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过程之中,以便获得相应的经济全球化收益。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本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本国人员的跨国流动。以及本国资本的跨国转移和本国技术的国际扩散等。在技术创新领域中所谓的技术民族主义与技术全球主义之争,实际上就是这种现象的表现;第二,国外的力量。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就是世界经济的市场化,在这个过程中,资本的本性要求把一切能够纳入到世界市场上的因素都纳入进来,以便为资本的增值创造最为有利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以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为代表的外国企业也千方百计地冲破民族国家疆界的阻碍,打入到国内市场上来,按照统一的世界市场标准重新配置经济资源,以获得相应的经济全球化收益,从而对政府的权威构成挑战;第三,政府力量内部的分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在不断地冲击着民族国家的根基,要求经济管理层次和权限的下放,从而导致政府内部力量的分解。这是因为,国内国外力量的冲击都要求赋予政府力量以新的形式和内容,而政府力量本身也存在着职能的调整问题。能否正确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顺利地完成调整,这对于政府力量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引起的。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反过来说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规模越大,由此而引起的风险也就越大,参与国际经济活动规模越小风险也就越小。在一定范围内,这种观点是可以成立的,因为有许多风险确实是由于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或者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外经济开放过度而诱发的。比如说,外国短期资本的流入以及各国国际投机资本的活动,如果不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这些因素是不可能对于一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使其产生剧烈波动的。但是,另一方面,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不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不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其风险更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的是一种被边缘化的风险,是一种被孤立的风险。而一个国家一旦处于这样一种地位,实际上它也就失去了任何借助外力(包括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自己的机会,其后果更为严重。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各种不同的国
家事实上确实处于一种两难的地位:参与进去,会有风险;不参与进去,也会有风险,而且可能是后果更为严重的风险。参与与不参与,实际上都面临着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讲,由于拒绝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风险可能还更大一些。而且,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曲折,各国最终还是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来的。不同的是,拒绝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国家更可能是在一种更为不利的时机与条件下参与进来。许多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被卷入互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来的,其依据或许也就在于此。
客观地说,经济全球化风险的产生及其分布很大程度上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在目前这种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而相关的制度建设又严重滞后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产生出来的,其分布也更多地取决于不同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及其国际经济技术地位的强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类型的风险对于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国家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因而其影响也是有差异的。从目前看,风险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各国共同面临的风险。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这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问题:(1)主权约束和主权让渡问题。由于经济全球化力量的不断侵蚀,国家力量确实出现了分裂,或者说如裘元伦教授所说的向上转移和向下转移的问题。因此,这是一个共同的、相互的问题,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至少从形式上来看还是对等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反应而自行决定其经济政策,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完全避免其他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即使是像泰国这样较小的发展中国家也可能在世界经济中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在发达国家出现国家力量向区域性和世界性国际组织的转移以及向大型跨国企业与非政府组织的转移,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本身并不仅仅局限于发展中国家或者是发达国家,它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整个世界都面临着环境污染的严重威胁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因为任何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其影响都是全球性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举世震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核污染物将随大气环流飘飞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上普遍关注的气候变暖问题、二氧化碳排放标准问题、南极臭氧层问题以及热带雨林迅速减少等等,实际上涉及到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人。在这个问题上,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
国家,都面临着同样的威胁;(3)文化趋同问题。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单一性问题。从人类历史发展来讲,任何一种文化都是长期复杂的历史演进过程的产物,因而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也是社会发展不可违背的客观自然规律。尽管由于西方国家首先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之中,而且西方国家在这个进程中享有历史性的优势,但是,发达国家也与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文化趋同问题,面临着世界文化由多样性向单一性过渡的问题,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英语的强势地位,美国文化的对外扩张,发端于美国的因特网更是充当了这种文化趋同的急先锋。法国尽管试图抵制这种世界文化的英语化、美国化趋势,但事实证明它无能为力。因此,文化趋同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全球化风险。
发达国家面临的风险。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尽管占有种种历史性的优势,但它们也面临着其独特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技术溢出的飞镖效应。由于经济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技术中的优势地位,因此,作为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入场券和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发达国家往往都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从而不同程度地造成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和技术创新的国际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则往往通过实施适当的工业化战略,或者是进口替代,或者是出口导向,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输出的低技术产品的生产者。以此为基础,发展中国家又充分发挥其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步同工业化国家梯次争夺制成品市场。这种因为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而产生的飞镖效应,是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独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技术安全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2)发达国家经济中的产业空心化与结构性失业成为一个经常性问题。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讨论中,这个问题始终占有核心地位。从理论上说,至少自斯托尔普和萨缪尔森以来的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承认了资本丰裕国家的工人更容易受到自由贸易的损害。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明确指出,对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向发展中国家的配置资本所带来的社会成本不能再视而不见,来自企业重新配置的效率收益并不能抵消由此而产生的失业率增加所诱发的社会成本。从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美国劳工组织反对NAFTA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它引起了工资的下降从而导致不平等和贫困现象的加剧;(3)企业的跨国经营导致政府税收来源流失以及政府对于企业的经营和
技术转移活动失去控制,这个问题在欧美国家相当严重。巴哈马离岸金融中心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现代电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转移资金来逃避税收负担,甚至仅仅通过设立一个虚拟企业也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政府对于各国经济力量失去控制,或者说政府权力的向下转移。不仅如此,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在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是一种政府税源的国际转移,因为这部分投放到国家的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是在当时纳税的。虽然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开始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这种税源国际转移的风险仍然主要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其独特的国际经济技术地位、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时机与条件以及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国际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1)全球化过程中竞争加剧导致民族工业的衰弱或者消亡。经济全球化将使市场经济原则逐步成为全球的惟一的经营原则,因而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直接、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将因经营规模较小和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而不断萎缩。因此,国内市场对外开放过快将使许多民族品牌消失,而跨国公司一些具有世界水平的国际品牌将取而代之。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近年来在中国所发生的关于民族名牌被外国跨国公司所兼并以及中华民族工业命运的大讨论就是这种风险的直接反映;(2)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的提高,使发展中国家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弱小地位使它们无力承受世界经济动荡的冲击,而它们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些程序性失误往往使它们成为这种冲击的牺牲品。由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领域地位脆弱,尤其容易受到国际金融风险的冲击。大量引进外资虽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系列积极影响,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包括迫使资本输入国增发本国货币用以兑换外币从而给发展中国家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紧缩通货,则会使本国企业陷入资金不足的困境;使用外国借贷资本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汇率风险和偿债风险;放松资本管制会使发展中国家出现资本外流的风险;(3)经济全球化要求根据国际资本效率配置资源,因而世界范围的资源流动将更加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资源动员体制肯定会受到冲击甚至瓦解,并服从于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原则,因而在某些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流失的规模和范围会更大,而其资源动员效率也相应地会有所降低。以人力资本的国际流动而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福利和工作条件方面的不利地位将使大量人才流往发达国家,造成人力资本的净损失。在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又不得不以高价从国外引进人才,从而受到双重损失;(4)全球性的收益分配不平衡导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进一步边缘化的风险,经济利益由外围国家向中心国家的流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平衡,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能均衡地享有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发达国家可以凭借其历史性和竞争优势谋求更大的发展,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可能会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相当一部分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全球分裂会更加严重;(5)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政治原因,现行的国际规则大多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制定的,因而它主要反映着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势和强项,并且存在着诸多有损发展中国家利益之处。在这种情况下,世界经济的体制环境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事实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在这样一种极为不利的历史时期和政治经济条件下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因为它们必须按照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开展国际经济活动,因而势必要受到这样一些不公平规则的约束和制约,并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6)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多样性与其文化的多样性是同时并存的。文化趋同虽然是所有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文化的多样性远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文化代价方面,发展中国家付出的要更多一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至少从短期来看,许多不能很好地与西方文化兼容的区域性文化将趋于消失,而以汉堡包和迪斯尼为主要代表的美国文化在一段时期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我们由此可以得出:首先,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矛盾的综合性发展过程。在宏观经济层面,它主要表现为由于各国经济往来日益增多而形成的各国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强的趋势;在微观经济层面上,它主要表现为企业竞争的国际化以及企业为此而实施的各种全球化战略,包括资源的全球配置等;在制度层面上,它主
要表现为主要经济原则的全球化,市场机制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机制。从历史上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存在着某种周期性,即1870—1913年间经济全球化的第一次加速时期、1920—1973年的经济全球化停滞时期以及1973年至今的经济全球化第二次加速时期。因此,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不是直接型的,而是一种历经艰难和曲折的过程;其次,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在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分配是不均衡的。事实上,由于在市场经济发育水平、国际经济技术地位以及国际经济体制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发达国家较之发展中国家在瓜分经济全球化收益方面拥有更为强大的力量,因而能够占有更多的经济全球化收益;再次,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因为在规避经济全球化风险方面,发达国家也较之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强的抵御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而且现存的国际经济体制更多地是一种向发达国家转移经济全球化收益、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不公正体制。因此,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分配方面,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分布方面,发展中国家都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的收益主要流向了发达国家,而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则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所承担的。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中国在研究和探讨全球发展战略时,对经济全球化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其一,积极参与,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力争发挥较大的作用。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既有风险,也有收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短期内经受的风险和挑战可能会更多一些。但是,不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从长期来看,经受的风险更多,所付出的代价也就更大,因为这是一种被整个世界抛弃的风险,是一种被边缘化的风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经受得起这种风险。不仅如此,像中国这样一个在世界政治事务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不仅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且还要力争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因为你有这么庞大的经济规模,又有如此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即使你不想发挥作用也不可能。因此,这里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即:积极参与,发挥作用。
其二,趋利避害,努力争取更大的利益,将风险极小化或者是将其化解于无形之中。在这里,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地位决定了它既可能获得一般发展中国
家所可以得到的各种经济全球化收益,但更可能经受一般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必然面临的各种巨大风险;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地位又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即它有可能比一般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的经济全球收益,而同时又能够避免一般发展中国家所必须面临的一部分风险。在这个问题上,关键在于中国的经济全球化战略与政策是否得当,措施是否有力,从而使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其三,积极创造基础和时机,争取以更好的初始条件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首先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以自己的实力来争取经济全球化收益。事实上,如果自身没有一定的实力基础,即使是经济全球化收益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也没有充分的实力基础来抓住这些收益,而同时又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风险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发言权是以一定的经济技术实力为基础的,这对中国同样也不例外。在这里面,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经济全球化收益只是一种可能性,而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却具有明显的现实性,我们必须立足现实的风险,争取可能的收益。
据此三个基本原则,我们可以而且必须明确地阐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全球战略目标,即通过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条件有步骤地逐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使中国所获得的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从而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 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 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国家产生不同的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的影响就像是一把双刃剑,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中国又该如何应对?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机遇 挑战 趋利避害
世纪之交,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而来,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特征,成为从决策者、企业家到学者的共同话题。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1、贸易全球化的表现:贸易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二,国际贸易规模庞大,世界贸易依赖度高。
2、投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全球化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增长率高于国际贸易增长率和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跨越国界日益与国际间的金融活动融合在一起,即资金的筹集、分配和运用,超越国家疆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金融全球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状况;二是垂直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利率和汇率的国际联动和影响。当代世界金融发展呈现的三大趋势:(1)金
融国际合作的趋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全球性金融组织;(2)融资证券化的趋势:传统的通过商业银行筹集资金方式转向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发行长短期债券的方式;(3)金融合作利益增强的趋势:世界金融中心和世界金融市场为各国融资提供了方便,提高了各国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了筹资成本。
4、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的表现:表现在当今约90%的国家都有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其足迹已几乎遍及全球。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由众多国家组成的不可分割的立体网络。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相当尖锐的矛盾和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使我们更加富有。但是,另外一些经济学家持怀疑态度,他们指出,如果经济全球化真的那么好,那为什么国际经济还是如此混乱?
应当承认,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它给各国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还难以预料,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柄犀利的“双刃剑”,在促进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风险。作为一个客观的发展进程,积极参与、沉着应对是上策,而游离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之外、拒绝经济全球化,只会带来固步自封,无益于本国经济的发展。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便已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对于我国来说,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1、经济全球化加快了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为我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3、经济全球化使我们能够更全面,更广阔地了解世界上各种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市场经济各种不同模式的利与弊,从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借鉴和选择。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在参与中发展壮大。
5、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另一方面是严峻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并力图主导这一进程 :
1、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和不稳定,使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扩大,加大了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2、使我国身处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之中。
3、使我国经济遭遇动荡的可能性增大,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
4、我国面临如何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严峻考验。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将永远落后。因此,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当不断寻求有效的对策、紧紧抓住机遇、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自己、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争取做到“利大于弊”。首先,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
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如果我们否认乃至拒绝它,既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闭门自守必然导致落后,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因此,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其次,有序推动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目前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再次,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的消极保护变为对全球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再次,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对于我国来讲,应注重地缘战略建设,大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理论问题及发展趋势、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机遇、积极防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冲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积极应对、实施正确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三篇:经济全球化带给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挑战与机遇;全球金融危机
论文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所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西方化和美国化的暗流趋势,我们要有一种十分清醒的认识,从而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和主体是经济全球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最有利的投资,组织最有效的生产、最快捷的流通,以求获得最大的效益。全球化便成为世界生产力发展和运动的一种外在表象,其主要表现为一国的市场、生产过程和资本运动超越一国范围而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纵观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难以阻挡的世界性进程,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接受者来说利与弊兼而有之。它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后发性优势”,广泛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但全球化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和风险。由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不利地位,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带来国家经济安全的风险,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稳定。
一、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经济全球化无疑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背景,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经济全球化时代,制定全球化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世界性组织大都为富国所控制,这就使当前的全球化规则侧重于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发展中国家虽然也能利用已有规则,但无论在自身经济实力上,还是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上,都只能成为已有规则的遵守者,而非制定者。对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下,发达国家最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利用全球化自由开放的口号,利用已有的全球化规则,达到向发展中国家推销过剩产品、打开发展中国家这片广阔市场的目的。他们推销的仅仅是他们的产品,附带着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能力。因此,技术是排除在外的。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要千方百计地垄断其先进技术,以达到其垄断市场的目的。尽管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获得了迅猛发展,贸易的领域也不断扩大,由—般商品贸易发展到劳务技术贸易,但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亡。一旦发展中国家想获得这些技术,即使是对发达国家而言早已不是先进的技术,也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这如同因特网和信息技术,尽管发展中国家也能对之利用或享受到其带来的便利,但核心技术仍牢牢地控制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相反,由于发达国家最先发展了这些技术,他们已从因特网和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运用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
二、提升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竞赛并非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存在着历史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只有正视这种差距的存在,才有发展的动力。发展中国家尽管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存在着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的流动,这使得发展中国家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容易学习和借鉴到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从而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几率大大增加。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确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了经济发展。较典型的是日本,日本战后能从一片废墟中发展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获益于大量引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从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经济奇迹。所以,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对策主要有:
首先,重视新技术的运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发展中国家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都落后了,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只有奋起直追,才有可能后来居上。对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和钢铁业,通过引进和运用新技术给它们注入新的活力,如广泛运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提高其竞争力;对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由于发达国家也刚刚起步,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吸收和联合攻关,争取在一两个领域获得突破,发展成适合本国国情的主导产业,并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其次,重视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使后进国家的后发优势变为“后发劣势”。同样,—个良好的制度,又可以成为发展
中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助推剂”。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支撑,发展中国家想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怎样为本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呢?由于各国的情况各异,因而并不存在—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办法,但各国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推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改革中摸索适应本国发展的道路。同时,发展中国家应加强立法,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为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保驾护航。
再次,重视适用技术的引进,通过引进而带动国内的技术开发与创新,实现引进、吸收、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对世界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开发利用上,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就在于能够利用前人的知识和技术存量,引进适用于本国发展的技术,实现赶超战略。当然,引进的目的还在于最终能自主开发,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揭示的道理一样,通过引进带动国内的技术的模仿与创新,从而促进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
最后,重视人才的作用,实现由引进技术到自主开发的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各国对人才的争夺也将越来越激烈。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人的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国与国的竞争最终将体现于人与人的竞争。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力三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排在首位的。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能否发挥出来,还在于能否有效地利用世界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存量,而能否有效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则取决于高素质的决策者、技术人才和劳动者。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全球经济秩序和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原有的全球经济体制也产生了一些质疑,但从根本上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是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仍将是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就要认清形势,顺应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危机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就是目前发展中国家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世博是世界博览会(Universal Expo,Expo 是Exposition的缩写;也称World Fair或World's Fair)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它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世博的意义:首先,上海可以加快很多进程,加快市政建设;
其二,上海会吸引很多的旅游者;
第三,很多在上海的企业也会加入申办工作的运作之中,创造更多的公众利益。
世博会还能使上海的知名度提升,并且通过同世界的更多接触,能使上海人民的精神面貌、素质得到提高。
上海正在进行世博会场址规划的深化和调整,世博园区面积从原来的240公顷增加到310公顷,加上60公顷的停车场和30公顷的世博村,总面积达400公顷。原计划中的椭圆形运河及植物走廊得到保留,河岸以东新增一主要入口。将鼓励并帮助参展者建造永久性展馆,在世博会结束后作为各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科技的展示馆。中国馆将被改建成世博会博物馆。这里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交流中心,成为永不落幕的世博会。
说到上海世博会,总是会令人那么的激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两个全人类共同参与的,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节目都发生在了我们中国,一个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还有一个就是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两年前,北京呈现给了世界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今年轮到上海上场了。毫无疑问,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将会对中国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提升中国在世界文化、经济、政治方面的地位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世博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这种影响不一定是通常的文化,其实能和很多东西联系起来。其实在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科学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世界了解各自的文化。可以说,上海世博会是文化创意友好比拼和表演的大舞台。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辉煌历史的国度,各个时期都留下了灿烂的文明,影响着后世的一代代人。就算是发展飞快的今天,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东西。能够和这么多国家的文化进行交流,中国是幸运的,世界也是不会失望的。
上海世博会充分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表达着现代人对新型城市、环保城市、更自然化城市,更人性化城市的追求和向往。世博会展示着经济的辉煌,科技的进步,低碳的新理念,建筑设计的最新成果等等。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埃及与中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埃及的金字塔与中国万里长城的交相辉映,此次上海世博会期间,埃及在上海世博会展馆展出8件国宝级文物,埃及国际展览中心主席萨利姆将作为埃及代表团成员参加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埃及以非凡的展馆向中国和全世界展示其古老辉煌文明成就。
还有很多的场馆都显示了它们丰富的文化内容。和鲜红的中国馆交相辉映。仿佛是一场文化的交流。就像以前的百家争鸣一样,世博会放在了中国举行,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一个学习各国先进技术的机会,一个融合世界多元文化的机会。
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吸收好的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深厚文化里面。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我国将借世博会对我们文化的影响,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以上海为代表的珠三角的经济形势的积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为上海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和市民综合素质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举办世博会能够推动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优化城市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等。
上海世博会有超多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而在这个世界最大舞台上展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形象,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上海世博会的召开必将对长三角地区各主要城市形成很强的辐射作用和财富溢出效应。上海世博会筹备期间,世博经济对上海周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约为30%以上。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对上海周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将超过50%。世博会的市场开发计划将给长三角地区带来众多发展机遇,为长三角企业参与世博市场开发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目前,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总量规模、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等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内差异性,产业结构呈阶梯状特征,部分产业集聚程度低。几年前,长三角16座城市已经签署了《以承办“世博会”为契机,加快长江三角洲城市联动发展的意见》。而且,国家首个跨行政区域性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也已经出台,苏浙沪三省市政府间《长三角区域“大通关”建设协作备忘录》、《长三角区域信息化“十一五”合作规划》等各专业领域的规划也纷纷面世,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有机结合,使长三角地区实现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功能互补和利益共享,促使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进而对中国整体经济在未来实现全面复苏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上海世博会不仅有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也有政治的交流。各国领导人在此相聚,有利于深化战略合作关系,确保周边环境安全。世博会是国际级的盛会,它的成功举办对提升举办国在国际社会各方面的地位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上海世博会有超多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它的成功举办再次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世博会成功举办,外媒体好评如潮:这是因为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号召力强,而这归根结底,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国际金融危机慢慢复苏的的大背景下,这一盛会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经济的活力,给国民以信心,同时也给世界以信心。我们对外展示五千年的文化风采,使得世界更了解中国,更能理解中国在某些国际政治问题上的立场,有利于减小外交阻力。世博会矫正了部分外国人对中国认识的偏差: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再积贫积弱,有些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上海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解决城市问题提供了思路。它展现了中国文化,同时增强了世界应对经济危机的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上海世博会是我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深化的良好契机,向世界强有力地表明,开放将是中国的长期国策,融入世界,与世界共生共荣,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凝聚国内人心,将开放作为执政的核心理念之一,长期
坚持下去,尽快与国际接轨,在全球化时代加快中国的发展,提升中国的地位,彰显中国的形象。
世博会不仅仅是这184天,这只是一个开始,还有更长的道路要走。其对中国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将会渗透于中国的未来发展进程中。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以此为契机,不断地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的前进步伐,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与综合竞争力,最终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经济全球化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签订协议和制定规则,促进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并使其超越民族国家疆界和关税壁垒限制,而不断向全球范围扩展和延伸的一种客观趋势。它使世界各国经济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其典型特征是: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配置,国际社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国际贸易规模扩大而贸易壁垒大幅消除,国际金融市场异常活跃,国际经济组织作用加强。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威胁和挑战。对中国来讲,亦是如此。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分工在国际上的扩展和延伸。在全球化条件下,整个世界宛如一个网络化的生产大工厂,各国都是它的生产和组装车间。发达国家利用其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利用东道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税收政策,从国外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全球化机遇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等。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事实上就是要逐步地、全方位地对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开放,是最重要的对外开放,其实质是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2.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们解决改革攻坚阶段的棘手问题。
改革既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又要与国际接轨,遵守国际规则和惯例。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解决原有经济体制僵化封闭的弊端入手的,经过放权让利、全面改革、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等几个阶段后,现在进入了解决棘手问题的攻坚阶段,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改革政府管理机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住房制度、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许多做法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有很大出入,达不到国际要求的水平,所以一些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对我国的贸易加以封锁和限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要按世界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遵守国际规则、惯例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各国发展正常的贸易关系,从国际规则的遵守中获得利益。因此,在改革的攻坚阶段,一定要解决改革中积攒下来的一些棘手问题。另外,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外在压力也会变成改革的内在动力,因为这种压力有助于我们实现政企分开,机构精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深化改革,完成改革攻坚阶段的任务是个良好的机遇。
3.经济全球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除了有赖于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变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竞争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4.经济全球化可以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能够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此外,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提高国际地位,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等都有很大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综合看来,中国并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名列世界前八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属于发展中国家之列;中国对国际社会、世界问题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际影响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世界经济事务中,中国不是世贸组织的成员,没有参加西方八国首脑会议,所以对国际经济事务的影响力是有限的。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扩大中国的经济影响力,从而增加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发言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推进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建立,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中国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近代相比,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条件在一些方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而且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威胁和挑战因素。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依然存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遭受剥削的地位没有改变,个别大国控制世界的战略意图没有改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全球化浪潮对中国的影响是双重的:机遇和挑战共存。
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贸易和投资不断自由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想在一国范围内保持经济的自给自足已经不可能了,一国的国民经济处于世界经济的普遍联系之中。
2.对国家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的互相依赖空前加强,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有紧密联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世界各国陷入失衡和危机的境地。
3.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稳定带来了挑战。
政治稳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稳定的威胁和挑战加大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为西方的干预主义提供了很多的借口。
(2)为西方的经济政治化倾向提供了方便。
此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另外,经济全球化在国防、科技、教育等领域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每个部门、每个行业都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基于以上具体分析,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战略策略和应对方法。就战略而言,我们既要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又要坚决维护自己基本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既要抓住机遇,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利益,又要迎接挑战,避免其负面影响;既要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又要施加影响,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具体做法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从中获得最大利益。第二,努力搞好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大型企业,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解决国有企业机制转化和结构调整中暴露出来的棘手问题,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第三,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改进产品质量和性能,降低生产消耗和成本,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四,积极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根本上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第五,正确处理好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的关系。我们始终要以筹集国内资金和发展国内经济为主,“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要利用国外资金,但同时更要重视自己的积累。”不管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我们的政策、计划、方案一方面要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另一方面要使国有大企业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起龙头作用。
做好以上几件事情,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才能趋利避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不过分依赖于人,不被发达资本主义牵着鼻子走。
新世纪,新景象,新机遇,新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树立起中华民族这杆大旗,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望。同时,中国的崛起将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但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有益的经验,而且会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推荐]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
开放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 姓
名 学
号 所学专业 所在院系
经济理论专题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乔桂香 李娇娇 201511231001
伦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2016年8月5日
摘 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发展趋势之一。在过去的20年里,经济全球化深深地影响了世界经济与贸易的本质,由竞争到合作,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国际合作,各国提供各自的优势资源,包括技术、资源、劳动力、消费市场等,整个国际市场形成一个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使得经济危机的发生也迅速从一个国家影响到全球各地。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遭受重大影响。
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成功地走过来30年的辉煌历程。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再到建设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以及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经济危机之下,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挑战及是机遇,后危机时代,中国应该把握发展机遇,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企业改革与产业转型,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关键词:全球化;对外开放;经济危机;创新
页 第 1
Abstract One of the basic development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in the world today.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ffects deeply the essence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trade, from competition to cooperation, between countries closer together.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vide resources for their advantages, including technology, resources, labor, consumption market,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s a whole.With the constantly advancing and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world economy closely linked together, it makes an economic crisis is also rapidly impact from one country to the world.08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serious impact on the world economy in today's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hina's economy also suffer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he financial crisis.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s successfully came over 30 years of glorious history.From introduction to go out to 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of all-rou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carefully reviewing and summarizing achievement and experience of 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for us to adhere to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further, opening wider to the outside area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pen and form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new advantages, it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Clearly put forward in the report to the party's 18th,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a more proactive opening-up strategy, improve the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multiple balanc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open economy system”, “focus on cultivating new advantages of open economy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open economy.Under the economic crisis, still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globalization, the challenge and an opportunity, the post-crisis era, China should grasp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dhere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open economy.Key Words: globalization;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economic crisis;innovate
页 第 2
目 录 引言.....................................................................4 2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4 3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5 4 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6 5 经济危机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7 6 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策略.............................................8 7结语......................................................................9 致谢......................................................................10
第 3 页
河南财经政法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引 言
十九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的建立,对外贸易的扩张,经济开始全球化的步伐,伴随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的经济联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保护主义盛行,全球化的发展陷入停滞。战后重建困难重重,全球化的合作是唯一出路,随着世界性的组织和机构的建立,世界贸易加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是战后世界的主旋律,中国把握这一发展大势,进行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很好的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体系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政治稳定,社会繁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08年开始于西方国家的金融次贷危机突然爆发,全世界经济陷入泥潭,中国也受到严重影响。后危机时代的发展道路在探索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中国该如何有效面对这一挑战,无论是对内改革还是对外开放,路该怎么走,将对未来中国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全球化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经济学家从各个方面对经济全球化进行探索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相关的研究非常丰富,也取得很多的学术成果,被各国政府所采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中国也不例外,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从对改革开放重要意义的探讨到中国如何面对全球化的发展,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然而,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场噩梦,各国都面临经济复苏的巨大压力,新的世界环境下,中国该如何面对?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并且现有的一些研究都是从具体的某一角度出发,没有对全球化这一发展过程有整体的把握。本文从全球化的内涵着手,综述全球化的深刻意义,然后整体性、历史性的角度出发回顾中国全球化及对外开放的进程,简述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在面临这样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如何找寻新的发展出路,应对挑战,抓住机遇,这是本文研究所提供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方向。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发展趋势之一。在过去的20年里,经济全球化深深地影响了世界经济与贸易的本质,由竞争到合作,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国际合作,各国提供各自的优势资源,包括技术、资源、劳动力、消费市场等,整个国际市场形成一个整体。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内涵,国内外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本质。
第 4 页
河南财经政法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据国外学者考证,“全球化”这个词最早由美国学者Theodore Levitt于1985年提出,用来形容二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巨大的发展变化。他所理解的全球化就是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的各个领域在世界扩散。在这之后,西方学者围绕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些学者倾向于把全球化看做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依赖性增强。目前,国际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来自世界经合组织1993年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物、劳务、贸易、资本和技术均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流动与转移,国家之间生产和市场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另有学者从全球化的影响来阐述全球化,认为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改变收入分配状况,并且经济全球化会对世界政治的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学者对于全球化的概念也存在不同观点和看法。程恩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上,通过各国经济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调整世界经济,使之趋向于整体化。史世伟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首先由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推动下形成的一种客观趋势。国际市场越来越统一,世界经济将越来越一体化,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和国内市场与世界经济和国际大市场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经济技术和政治文化交流将越来越强。吴易风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占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对其产业进行的结构调整。
结合中西方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分析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为满足自己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纽带通过贸易手段与其他国家交换产品、劳务、原材料、技术等,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之间的依赖加深,联系更加紧密。从本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和体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虽然全球化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人提出,但是全球化这一过程开始的时间却要很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城市手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尤其在地中海沿岸贸易最为发达,13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到16世纪,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内工人分工细致明确,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标志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无法满足资产阶级的野心,统治者们利用国家机器开始不断开辟一片又一片的殖民地,非洲、亚洲、拉丁美洲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19世纪中期,英国利用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到19世纪60年代 第 5 页
河南财经政法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末,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国家都被拿着先进武器的资本主义者们所征服,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之中。由此,经济全球化拉开了序幕。
二战结束之后,出于打破贸易保护主义,降低关税,加强国家间经济交流,解决经济争议的需要,联合国呼吁成立国际贸易组织,制定国际贸易政策,规范国际贸易行为。1947年10月30日,美国等23个国家在瑞士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作为国际贸易组织成立前的过渡。冷战以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社会主义国家加快调整对外经济战略,加速国内经济改革,加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联系,促进本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截止到2013年,共有159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97%,被称为“经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以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经济发展原则,非歧视性原则等作为其基本原则。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多边贸易体系为其目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就业,消减关税,扩大生产和贸易等为宗旨。世界贸易组织在解决贸易争端中做出的决议具有法律效力,因而在处理国际贸易问题时更具有效性,这对于促进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进了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以作为经济全球化这一过程的另一个分界点。这一次金融危机以其惊人的传导性,破坏性,广泛性给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破坏,欧元区宣布陷入负增长,日本、美国经济衰退,新兴国家出口骤降,企业倒闭,世界经济整体进入低迷期。2008年的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带来了冲击,然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的市场动力没有改变。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的跨国流动,促进了全球化的顺利扩展。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推行没有改变,贸易投资自由化为跨国垄断资本提供了可能,这必然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极力推行。全球各国间的各种协调机制,合作机制和国际组织的作用仍然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此外,世界经济结构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虽然危机之后的经济恢复困难重重,但是危机同时带来企业改革,产业重组,孕育新的科技创新等等,这些又带来新的机遇。所以说,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改变,经济全球化仍将继续,并且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
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成功地走过来30年的辉煌历程,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以及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对外开放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为依据,把我国对外开放分为三个阶段。
第 6 页
河南财经政法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一、对外开放的探索阶段
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体制改革相似,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总体上也走得是一条“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渐进式”开放道路,采取的是梯度开发的战略。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正式起步。此后,从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到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开辟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开放区;从1990年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到1991年开放满洲里、丹东、绥芬河、珲春4个北部口岸,及至批准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设立保税区,中国的对外开放渐次有序的推进。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即改变原来的与世界经济隔绝的封闭式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的机遇,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全面加速推进的时期。1992年,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等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策略。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瑞丽等13个沿边城市,进而开放太原、合肥、成都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2000年,国家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到广大西部地区。至此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地域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中国政府采取更为开放的外贸政策,放宽对进口的限制,积极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其他国际先进生产要素,极大地提高了国内生产效率,特别是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实施出口优惠信贷政策,通过税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税率,使出口退税成为促进出口的一项最重要的政策措施。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即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国内的经济发展。
三、中国对外开放新阶段
以2001年11月中国政府在多哈正式签署了文件加入WTO,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即经济国际化阶段。加入WTO 之后,中国开始由局部性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服务业成为这一阶段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包括电信和金融保险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都在不断扩大。在贸易、分销、物流、金融、快递、旅游、运输、法律和建设等服务领域吸引外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幅度增长。同时,中国企业也积极“走出去”,中国进入了“双向开放”的新时期。至此中国全面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经济国际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总体上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小康”社会的梦想,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经济危机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
第 7 页
河南财经政法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2008年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显著,但尚未造成毁灭性伤害。首当其冲的影响在于进出口贸易。2008年,我国进出口额持续增长,但与2007年相比,增长率明显下降。此外,经济危机对证券交易市场的影响也很明显,上证综指一路下跌,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打击。同时,在面对危机时,我国自身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也开始显现,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拉大;一些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集中爆发,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施加了很大压力。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策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都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矛盾和冲突,长短期矛盾继续凸显针对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本文认为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一、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全球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拉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后危机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成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而高新产业的发展也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产业转型的压力,我国应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之路。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必须首先注重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未来我国教育逐步现代化,继续提高对教育的投入,坚持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企业转型升级是必然。本文认为四大产业最值得去关注和调整。
第一个是房地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房地产将走向常态化,作为未来中国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未来的产业贡献率会下降。第二个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主要体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针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提了七个要点:一是新能源,非化学原料即是新能源。二是新材料,就是复合材料。三是信息技术。四是生命生物工程,包括对人们意识的剖析和基因研究。五是节能环保。六是新能源汽车,像电动汽车。七是高端装备制造。第三个产业是服务业,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很重要的一个产业。服务业在产业中的比重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服务的水平,既能决定国家产业结构的档次,也是吸纳就业的最重要的产业。第四个是制造
第 8 页
河南财经政法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业。一个是传统制造业,另一个是轻工业和传统重化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急需解决,企业负债问题也需要扭转。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面对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我国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首先,要放宽投资准入制度。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是我国当前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上海自由贸易区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探索新的途径,积累新经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还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速度。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人力资源、文化环境等原因,开放水平一直低于东部沿海地区。新的阶段,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东西部优势互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不但要积极吸引外资,更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鼓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增强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达到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结语
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内涵,发展进程,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后危机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策略。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并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停滞或者倒退,经济危机虽然减缓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经济危机也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也在全球经济规则中逐步加大了话语权。后危机时代,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我国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不断深化改革,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第 9 页
河南财经政法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致 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为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做为一位本科不是伦理学专业的跨专业学生,这一年我收获很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悉心耐心的教导。学习伦理学一年多的时间,每天上课,与老师交流,向师兄师姐学习,这些使我从一个门外汉到今天对伦理学有了一点点认识与感悟。这里感谢每一位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这条路还很长,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继续前行。虽然这是一篇课程论文,但是对我来说有难度,更有意义,对我更是一次锻炼。无论是论文定题还是相关内容的启发,论文的完成中我得到了乔桂香老师很大的帮助,在这里对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第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