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大致与韩愈、孟郊等人同时,有一批诗人在另一个不同的方向上也掀起了一股新诗潮。其显著特点,是以乐府—— 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同时在艺术表现上,这群诗人也大多努力以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这一特点恰好与韩、孟一派诗人相背反)。他们中包括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李绅等人。以前人们曾把这一新诗潮称为“新乐府运动”。
1、白居易
(1)生平:前期(兼济天下时期):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及第。元和三年至五年,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在这一时期,白居易以极高的参政热情,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秦中吟》、《新乐府》等大量讽谕诗,锋芒所向,权豪贵近为之色变。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后回乡守母丧。起复不久即因上书言事被贬江州,时年四十三岁。后期(独善其身时期):元和十三年底,白居易迁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穆宗继位后,被召回朝,之后历任要职。后以刑部尚书致仕,闲居洛阳,“香山居士”。年七十五卒。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二千八百馀首。
(2)诗歌主张:白居易分自己的诗作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其主张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种种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白居易明确地提出诗应“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由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谕,到提倡为君为民而作,白居易提出了系统的诗歌理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提倡为君为民所作。(3)创作情况:第一、《秦中吟》、《新乐府》等讽谕诗,展示了两个基本倾向,即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对上层达官贵人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秦中吟》是组诗,共十首,《新乐府》五十首。代表作如《卖炭翁》、《轻肥》。第二、《长恨歌》和《琵琶行》。《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当然,《长恨歌》和《琵琶行》在艺术表现上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如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在运用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上也独占胜场。所有这些,使得这两篇作品在意境的深远、声情的浏亮、色彩的鲜明、内容的丰富上都远过前人,以至于诗成不久即被人广为传诵。第三、白居易的闲适诗也有一定成就。
2、元稹
(1)生平: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十五岁以明经擢第,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之后历任高官,曾短时期担任宰相。有《元氏长庆集》。《连昌宫词》为其代表。悼亡诗《遣悲怀》三首也很著名。“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2)创作情况:代表作《连昌宫词》传奇《莺莺传》以乐府诗和艳遇诗,悼亡诗著名。
3、元和体
元和体:中唐元和年间,元稹、白居易写作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也包括元稹的艳体诗,在当时广为流传并被效仿,称为“元和体”。
如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
第二篇:江西诗派1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摘要: 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作诗多效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故形成一祖三宗的流派特征,其中一祖为杜甫,三宗分别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在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作品的诗风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转变,故在此笔者将从历史背景以及作家作品的角度来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关键词:江西诗派 诗风 黄庭坚
一、江西诗派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江西诗派,最初的名字是江西宗派,得名于宋代著名诗人,也是后来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该图标举宗主黄庭坚的诗学观,勾勒出当时一个以黄庭坚为宗,其余二十五人为派的诗人群体,江西诗派的雏形就此产生。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期产生江西诗派这一群体?
为此,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首先,从文化因素上来说,唐诗的极盛让北宋的诗坛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如果延续唐诗那种重视主观感情抒发的模式,那么缺少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的北宋诗坛,几乎没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甚至还可能会因此招惹上东施效颦的批评之声。因此,综上,为了能够摆脱唐诗的阴影,并且尽可能地开创诗歌的第二个盛世,那么宋代诗人只能选择创新诗歌的内容形式等,变随性的抒情为平淡的说理。而事实证明,北宋诗人的这一大胆创新确实获得了成功。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宋诗的创新有何关系。宋初,在儒学复古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铺陈中,以欧、梅、苏、黄四大家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面貌。宋诗发展有两个高峰,其一为庆历文学,领袖人物为欧阳修;其二为元祐文学,领袖人物苏轼。欧阳修与苏轼为师弟子关系,元祐文学沿庆历诗风的路线发展,却产生了一些转向。江西诗派又沿着元祐文学,继续新的转向,将元祐诗学的风流蕴藉变作峭拔瘦硬,故形成宋代一个影响较大的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综上,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一些江西诗派形成的文学因素,那么其政治因素呢?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宋朝这个特别的朝代。因为宋朝的建立并不是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而是统治阶级上层的兵变而造就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因此这种特别的朝代更迭形式虽然避免了战争伤亡,却也使得一些社会矛盾未被打破而继续加深,从而导致整个宋朝都表现出一种“虽富却弱”的尴尬局面。陈寅恪先生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确,重文政策的推进使得北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人文最盛的时代,但是文化盛世的同时,积贫积弱、外侮频仍、党争不断等政治危机逐渐显现。政治的混乱终于不可避免的延伸到文化领域,伴随着政治上的变革,诗文的革新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广义上的江西诗派正是出现于此起彼伏的诗文革新运动中,师承元祐诗学,却加之瘦硬的理学成分,自成一家。
两宋时期,文化与政治的矛盾不断加深,尤其是南迁之后,君主的沉迷享乐,怯懦无能,与诸多爱国文人的浓重的爱国情怀形成鲜明地对抗。报国无门的仁人志士多在文学作品中抒发自己的忧闷情绪,江西诗派亦是如此,南渡诗人或是南宋的中兴诗人等多在承继黄庭坚、陈师道瘦硬诗风的基础上加入了诸多自己的感伤情绪。
总体来说,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江西诗派的诗风总体上呈现着由瘦硬的说理向说理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二、从代表人物看诗风转变
从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中我们可以得知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共二十五位,加上吕本人,共计二十六位。而在这二十六位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其一祖三宗,即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其中,黄庭坚被后世尊称为江西诗宗。原因是:在元祐文学的整体性中,他以自身独特的诗学范式开启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诗风;他亲身奖掖和提拔的后学
成为江西诗派的主干;他对青年诗人的谆谆教导,形成了一套可以遵循的家法。正因为如此,黄庭坚为后学诗人提供了可以学习的典范,在他开创的诗学范式的引导下,江西宗派得以形成。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中坚力量,其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明显收到了杜甫的影响。首先,在诗歌内容上,黄庭坚写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及时事政治的诗,但是与诗圣所不同的是,诗圣的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苦难生活和政治上的黑暗状况,因此,其诗被后人尊称为诗史。但是,黄庭坚因其本人专意于书法艺术和读书赋诗,参政意识不高,所以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他对现实的描写是有所回避的,希望能狷介自持而洁身远祸。在艺术手法上呢,黄庭坚则坚持了杜甫喜用拗句的传统,给人以奇绝劲峭的感觉。同时,黄庭坚提倡用典,力求“无一字无来处”,但是此处的用典应特别注意的是要尽力的避用俗典,以达到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是过分的注重修辞和用字,也是的黄诗易出现晦涩难懂的弊端。而在诗歌的意境方面,黄庭坚追求无意为文而文已至,强调做诗要达到自然平淡之美。故刘熙载曾这样写道:“唐诗以情韵气格胜,宋苏、黄皆以意胜。”其实相较于苏轼的豪放和大胆抒情,黄庭坚在意境方面似乎略胜一筹。故以“以意引领”为特征的山谷诗得到后世的广泛推崇。
陈师道,江西诗派三宗之一,苏门六君子之一,同时作为“论士三人”之一,也是黄庭坚最看重的诗人。黄曾这样赞誉陈师道:“陈履常正字,天下士也。读书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络脉,有开有塞,而至于九川涤源、四海会同者也。其作诗渊源,得老杜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至于作文,深知古人之关键。其论事救首救尾,如常山之蛇,时辈未见其比。公有意于学者,不可不往扫斯人之门。”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黄庭坚对于陈师道的看重和推崇,当然事实证明陈师道也的确担得起黄庭坚如此高的评价。陈师道作诗师黄而学杜,主张作品应该在平淡中展现现实的图景,故陈虽对苏轼多崇敬之情,却未能沿袭苏轼的诗风进行创作。苏轼生性旷达,即使一贬再贬,也绝不会失掉对生活的信心和仕途生活的向往,但陈师道却不同,生活圈子很小,生性又细腻,故常常就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抒发感慨,感情真挚而朴实。这也就体现了其诗歌“朴拙”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具有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的特点。但是陈诗也有着以简缩文句为工,瘦硬枯涩不能通身的缺点。
陈与义,三宗的最后一位。其诗歌内容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其中前期多抒怀、咏物、唱和之类,体现文人雅士安逸文雅的生活情调。但是其后期作品却多伤时忧怀的篇什,体现了一代文人对偏安江南的难解愁绪。受内容的影响,陈与义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也相应的分为了前后两个阶段。其中,前期陈与义受到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较为明显,重视句法,造语用字凝练,但较前二人诗风明净清新。但是后期,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使他对杜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努力学习杜诗的爱国精神,对杜诗艺术的借鉴也转以学习其雄浑深沉的诗风,突破了黄庭坚、陈师道瘦硬的诗风。
以上,笔者从历史贡献和时间先后的角度对江西诗派的三宗的诗歌进行了浅略的分析。下面将具体介绍江西诗派中几个较著名的小派别。
首先是山谷四甥,也就是江西诗派的四位洪州诗人,都是黄庭坚的外甥,分别是洪朋、洪刍、洪炎、徐俯。“四甥”均受到黄庭坚真心的关怀和精心的教导,故在山谷诗的传承上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之无愧成为江西诗派的成员。洪朋是洪氏兄弟中的长兄,是南昌诗人群体的领袖,在三洪中成名最早,也最早得到舅父的认同。就写诗而言,因为洪朋在现实的科考中屡试不第,仕途坎坷,所以在诗作中多表现时代的变迁和个人际遇的沉沦,被舅父成为“候虫之声”。但是同为歌咏身边之事,洪朋与陈师道又有所不同,陈多借身边之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愁绪,洪朋却是以诗作作为摆脱、超脱和解脱的媒介,以此来平息化解自己内心难以排解的抑郁。因此,从洪朋的作品中,我们大多可以感受到其摆脱、超脱和解脱的主题。但是这种洒脱却与苏轼的豪放有着根本的区别。相比来看,苏轼的诗词中所表现的洒脱是真洒脱,是看透生活的真智慧,而洪朋之所以在诗中展现摆脱、超脱和解脱的情怀则是对现实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一种想象之中的排遣,是假洒脱而真抑郁。也正是因为他总是生活在现实的不如意之中,才使得他英年早逝,徒剩下一些感慨。从仕途来讲,洪刍似乎比其兄要幸运得多,但是在作诗方面却是不尽如意。同洪朋一样,洪刍作诗也多是效仿黄庭坚,但是却往往不得要领。众所周知,山谷诗多瘦硬难懂,讲究锻炼,洪刍学之,雕琢做作的色彩过于浓厚,只得黄诗之形而终未得其神。但是当时的很多文人雅士都未能察觉这点,反而对洪刍的作品大加赞扬,以至于洪刍一跃超越其兄,成为三洪中影响最大的一位。至于洪炎,虽然是三洪中年纪最小的,但却是得功名最早的,在宦海中沉浮的时间最长,因此相较于两位哥哥,多一些城府,少一些疏野,然在骨子里,他还是江西诸友的同调。故在洪炎早年的诗歌中多是承袭山谷诗瘦硬的点,精于炼句,善于用典。而在生命的后期,洪炎的诗却以学习杜甫为主。其实江西诗派本就是以杜甫为祖的,但是多局限于篇章字句的锤炼而已。洪炎晚年有与杜甫相近的生活经历,在苦难中,以诗歌的语言来诉说人生的境遇,虽然不似杜甫那样悲天悯人,却也写出了生逢乱世的真切感受。因此,从这一点来讲,洪炎对于江西诗派诗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黄庭坚曾这样评价诸甥,四洪“皆能独秀于林”,徐俯却是“万人敌”。看似否定的评价,其实包含了黄对于徐俯前途无量的预言。的确,徐俯在学习山谷诗上与三洪的规行矩步不同,而是在学习其诗学的同时,对其诗的取向进行了大胆地扬弃。故从形式上讲,徐俯沿袭了山谷诗重视句法和修辞的传统,但在内容上却一变山谷诗晦涩难懂的弊端,将其不断发展的人生感悟尽显诗中,看似平淡无味实则蕴理丰富。总的来说,相对于三洪的学山谷却均未有所大的成就来说,徐俯的诗大胆创新,可自成一家。
其次,较为著名的小派别是临川四友,即饶节、谢逸、汪革和谢薖。饶节,临川四友中最年长的一位,潜心佛法,常将佛法中的空灵无争的禅意赋予诗中,故其诗纯真朴实,华而不绮,被南宋诗人陆游称赞为当时诗僧第一。谢逸,仕途上的不顺非但未能扼杀其生活的热忱,反而阴差阳错地推动了其在诗文创作方面的发展,最终竟成为理学传人和临川诗人的领袖。从诗歌体裁上来说,谢逸的赠答诗最为著名。仕途上的失意使他有闲暇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交往,而因此赠答诗也就成为其诗歌作品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类赠答诗中集中体现了谢逸的理学思想和江西诗人的情怀。如通过朋友之间的问答来以节气、道义等互勉之,立意极其高远,而且善于捕捉友人的气韵神采。而且,相对于以往江西诗派的诗人不同的是,谢逸的诗在传播理学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使得诗作更显得有生气而不至于晦涩难懂。至于汪革,因其早逝,存留下来的诗歌作品不多。但是从友人所写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判定,“穷则独善其身”的意志使其在仕途生意,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了品格的高洁和诗歌的纯净,值得后人的学习。至于谢薖,因其师承于谢逸,所以在诗风上与谢逸有诸多相仿之处,但是因其缺乏诗人的情志,故走重义诗歌一路,体现了其诗歌情韵的偏枯。总的来说,他的诗歌过于重视诗歌的表意功能而用力过多,以至于表达不副,有偏粗偏枯之病,不能达到山谷诗歌“沉雄刚劲”的境地。
再次,为以李彭、祖可、善权为代表的南康诗人群。其中,祖可和善权为两位诗僧,与外界交流不多,与江西诗派多位诗人的诗歌唱和,是其名列《江西宗派图》的关键。而李彭则不同,作为黄庭坚的表侄,其与江西诗派本就有密切的联系,加之其本身高格与妙理的理学底蕴和诗画相通的审美认同,本就使其有能力成为江西诗派的一员。而且他还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与宗派的其他成员广泛交往,最终形成了平夷、奇异相济的诗风,为江西诗派增添了新的特色。
再次为淮南诗人群,主要包括:黄冈诗人潘大临、潘大观、何隅和蕲春诗人林敏功、林敏修。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以上各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多遗失。因此只能从总体上去分析这一群体创作的特点。总的来说,淮南诗人大都仕途不得志,因此在生活的艰难中不断摸索,或选择隐逸,或选择委屈求全的生活下去,总之他们的生活都不尽如意,以至于诗中有很多感悟生活的篇章,体现其对生活的理性的思考和对现实民众的关注。但是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诗歌成就并不是很大,对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影响亦不大。
最后为开封诗人群。包括王直方、李錞、夏倪、晁冲之、江端本等人。这一群体的诗人生长在帝都,门第高显,生存空间相对宽裕,因此相较于以前的江西诗派、淮南诗人群等,这一群体的诗人不再表现出清苦瘦硬的风格,而更多的像盛唐时期的王维、李白之类一样,诗风或婉约,或豪放,或浪漫,或隐逸,都表现出他们更多地个性。而也正是他们的这些正直、狷介、不俗、有格的诗品和人品,才促使他们能够联系上与他们似乎毫无相似之处的江西诸友,为江西诗派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除此之外,在两宋交接时期或是南宋时期,诗坛上也涌现出了一些成绩斐然的个人,有力的扭转了江西诗派的发展方向,并对后来南宋诗坛的中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期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吕本中、韩驹和曾几。
首先,吕本中的诗歌创作开始时是学习黄庭坚和陈师道,后来则主张学习李白和苏轼,因此其前后期诗风有着明显的区别。就前期来讲,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与友人的唱和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艺术上学习黄、陈的瘦硬风格,才力坚卓不如前辈,而妥帖自然则过之。方回对其评价为“其诗学江西而主于自然”。正是因为“主于自然”,吕本中诗歌创作中的“流转圆美”的倾向不断加强,对江西诗派诗风的转变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其后期作品呢,不仅反映了战乱期间的现实生活,感情沉痛深切,而且在自然流转中体现出深厚平易的作风,透露了南宋诗风转变的消息。总的来说,江西诗风以奇峭晦涩为特点,易形成生硬的弊病,吕本中后来主张作诗要学李白和苏轼,以苏诗的“意思宽大”和舒畅自然,救江西末流的拘束苦涩。
韩驹作诗则更多的效仿于黄庭坚等江西诗派的早期诗人,讲究“字字有来历”和锤炼字句。但是,因其早期受到苏轼诗歌的影响也较大,故对苏黄两家都有所继承,虽然注重典故成语的点化运用,但是知道诗的意思应该通体贯串,语气顺畅。他能将作诗的剪切锤炼之功,寓于流动顺畅的气格之中。
曾几诗歌的内容摘要是日常生活中的景致,讲究用字炼句,学习山谷诗的瘦硬风格,写的清劲雅洁。同时,曾几对于整个后期江西诗派以及南宋诗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在南宋中兴四大家中,以杨万里为代表的三位都与曾几有关。
故,纵观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江西诗派的两大弊病即过于追求气格,讲究不俗而造成的立意狭窄、枯索无味和过于重视写意而造成的语言瘦硬难懂。因此,整个两宋时期,关于江西诗派的诸多讨论和变革皆是围绕以上两个方面进行的。从现在的角度看来,其诗风是逐渐由瘦硬苦涩向活泼雅洁转变的,而在此发展变化过程中,社会的变迁因素起了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伍晓蔓 《江西宗派研究》 四川出版集团
韦海英 《江西诗派诸家考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宗强 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
汪晓华 《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
沙晓会 《陈与义对江西诗派的继承与新变》 河南大学
颜文武 《论南宋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超越》 暨南大学
第三篇:元明清曲诗背诵
1《窦娥冤》 [正宫][滚绣球] 关汉卿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2《单刀会》【驻马听】关汉卿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3《西厢记》【端正好】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汉宫秋》【梅花酒】马致远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5《 一枝花·不服老》关汉卿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翫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口燕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6[双调]大德歌·夏 关汉卿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 瘦岩岩羞戴石榴花。
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护穆远航】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归帆》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9【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 王和卿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个空。难道风流种,諕(霍音)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
10《山坡羊·潼关怀古 》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
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
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
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
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
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12《茶陵竹枝歌》李东阳 春尽田家郎未归,小池凉雨试衣。园桑绿罢蚕初熟,野麦青时雉始飞。(其七)1 13《自从行》李梦阳
自从天倾西北头,天下之水皆东流。若言世事无颠倒,窃钩者诛窃国侯。君不见,奸雄恶少椎肥牛,董生著书翻见收。鸿鹄不如黄雀啅,撼树往往遭蚍蜉,我今何言君且休!
14《送妻弟魏生还里 》 王世贞 阿姊扶床泣,诸甥绕膝啼。平安只两字,莫惜过江题。
15《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 》 袁宏道
野花遮眼酒沾涕,塞
耳愁听新朝事;邸报束作一筐灰,朝衣典与栽花市。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旁人道我真聩聩,口不能答指山翠。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
言既无庸默不可,阮家那得不沉醉?眼底浓浓一杯春,恸于洛阳年少泪。
16《初至绍兴》 袁宏道
闻说山阴县,今来始一过。船方尖履
小,士比鲫鱼多。聚集山如市,交光水似罗。家家开老酒,只少唱吴歌。17《标目·蝶恋花 》 汤显祖
〔末上〕忙处抛人闲处祝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
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18《惊梦·皂罗袍》 汤显祖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
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
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19《龛山凯歌》徐渭: 短衣随枪暮合围,寒风吹雪着人飞。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冰红冷铁衣。20《甲辰八月辞故里》 张煌言(明)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21《山花子·春恨》陈子龙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22《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
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
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
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
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清
23钱谦益诗《西湖杂感》二十首其二 潋艳西湖水一方,吴根越角两茫茫。孤山鹤去花如雪,葛岭鹃啼月似霜。油壁轻车来北里,梨园小部奏西厢。而今纵会空王法,知是前尘也断肠。
24钱谦益诗《后秋兴》一百零四首选一
海角厓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看桂花。
25钱谦益诗《金陵后观棋》六首选一 寂寞枯枰响泬寥,秦淮秋老咽寒潮。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26吴伟业诗《过淮阴有感》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识九还。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27吴伟业诗《阻雪》
关山虽胜路难堪,才上征鞍又解骖。十丈黄尘千尺雪,可知俱不似江南。28《山居杂咏》 黄宗羲
锋镝牢囚取决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岂能奈我何!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著多。29《海上》(四首)其一 顾炎武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吊哭深。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30王士禛诗《秋柳》四首其一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31《再过露筋祠》 王士祯【清】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32袁枚诗《雨过湖州》
州以湖名听已凉,况兼城郭雨中望。人家门户多临水,儿女生涯总是桑。打桨正逢红叶好,寻春自笑白头狂。明霞碧浪从容问:五十年来得未尝? 33袁枚《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34黄景仁诗《别老母》
搴帏别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35《杂感》黄景仁诗选(75首)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36《癸巳除夕偶成》二首其一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37陈维崧词《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38陈维崧词《醉落魄•咏鹰》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39朱彝尊《桂殿秋》
思往事,渡江干。青娥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40《卖花声·雨花台》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潮打城还,小长干接大长干。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鱼竿。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栏。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 41朱彝尊词《忆少年》
飞花时节,垂杨巷陌,东风庭院。重帘尚如昔,但窥帘人远。叶底歌莺梁上燕,一声声伴人幽怨。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
42顾贞观词《金缕曲》其一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 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 母老家贫子幼 记不起 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 总输他翻云覆雨手冰与雪 周旋久。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 依然骨肉 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梦薄 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 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成一诺 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后 君怀袖
43顾贞观词《金缕曲》其二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 深恩负尽 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 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 夜郎潺愁。薄命长辞知己别 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 从君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 冰霜摧折 早衰蒲柳。诗赋从今须少作 留取心魂相守。
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 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 观顿首。44纳兰性德词《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5纳兰性德《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46纳兰性德《蝶恋花 出塞 》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47纳兰性德词《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
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48纳兰性德词《浣溪沙》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一片晕红疑著雨,晚风吹掠鬓云偏。倩魂消尽夕阳前。49张惠言词《相见欢》
年年负却花期!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
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50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
第四篇:元 旦 诗 话
元 旦 诗 话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里:“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 “元”有“开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
然而,“元旦”在古代非指公历新年,而是农历正月初一,亦即春节。从古到今,历代诗人都为元旦抒情作诗,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古代元旦宫廷一般都有贺岁之礼,规模宏大而隆重。三国时期曹植《元会诗》中的首章点明宴会的原因和时间:
初步元祚,古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唐朝时期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期间出现了多首描写元旦的诗歌。初唐四杰卢照邻的《元日述怀》诗曰:
筮仕无仲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负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面对新岁新景,诗人欣然喜气油然而生。
唐朝诗人厉元在京城为官时,看见达官贵人新年尽兴狂欢的热闹情景,即兴做诗一首《元日观潮》:
玉座临新岁,朝盈万国人;火连双阙晓,仗列五门春。瑞雪销鸳瓦,祥光在日轮;天颜不敢视,称贺拜空频。
全诗语句清新流畅,景物绚丽多彩,淋漓尽致地向读者描绘了一幅典雅 而隆重的宫廷贺年图。
当然,新年之际,那些罪臣流贬者,便也格外伤心。如初唐武则天时代的政治斗争牺牲品宋之问晚年流放,有《新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可谓在初唐时期难得的好句,没有流放贬谪的切身体验,是写不出来的,但以贾谊贬为长沙傅自比,却是没有人能够认同的。
他与贾谊同样死在贬谪之地,倒是成为宋之问的谶语。不同的是,贾谊郁郁 1
而死,为天下人所痛哭;而宋之问则是为睿宗皇帝赐死于贬谪之所钦州,为天下人所不齿。
白居易在《七年元日对酒五首》之二中写道: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
在辞旧迎新之际,别的老人都忧伤于时日不多,而他却不惧衰老,开心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份从容淡定的胸怀和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新年的豪情不禁让人折服。
诗人高适写过一首《除夜》,写的是古代元旦前夜诗人的感受: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人客居他乡,油然而生孤寂的思乡之情。但这一夜“独不眠”、“转凄然”、“思千里”,到了明天,就又增加一岁,也包含了诗人年复一年老大无成的伤感。
孟浩然的《回家元日》诗: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犹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这首诗既表达了大唐盛世的老百姓迎春的喜悦心情,也展示出他身为读书人,却心中惦记百姓疾苦的情怀。
唐代另一诗人成文斡写有《元旦》诗: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
“戴星”,即顶着星宿,比喻晚归或早出。“觞”,即酒杯,可作饮酒解。“屠苏”,是元日专饮的多味药酒,古人认为饮此酒可以防病消灾。饮此酒有个规矩,老少不能同时共饮,而是从年幼者依次而来。因为按古人理解,每逢新年,虽然每人都要增寿,但实际上年少者得了一岁,而年长者却失了一岁,所以大家劝年少者先饮,以示祝贺,而让年长者后饮,以避忌讳。
当然,在古代歌咏“元日”的诗篇中,最著名的大概当推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联。短短四句,明丽欢快的语句使得情景交
融,有声有色。通过对元旦新气象的描写,生动地反映出诗人致力于改革的坚定信心。抒写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
南宋诗人陆游在《已酉元旦》写道:
夜雨解残雪,朝阳开积阴,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
一夜的细雨融化了残雪,太阳放晴,将阴郁一扫而光,在这清新的日子里,把酒写联,辞旧迎新,让人好不惬意。
元代的仇远曾作《和义山元旦诗》:
尘里光阴过客忙,新年何事亦殊乡。依然北府江山在,从此东风花柳香。日暝不知天上食,雪飞犹是腊前祥。岁寒赖有孤高柏,须鬓相看各已苍。
仇远生当乱世,诗中不时流露出对国家兴亡、人事变迁的感叹。明代陈献章的《元旦试笔》写道: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品读全诗,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油然而生。有如一幅“乐岁图”,诗人在诗中 将人们欢庆佳节的场景展露在世人面前。
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新雷》,虽未用“元旦”、“元日”等词汇,却以元旦为题材,写出人们贺岁、迎春的喜悦: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1930年元旦,毛泽东同志长征行军途中,写下了《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上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全词淋漓酣畅,清新自然,充满了乐观、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欣赏这首词,犹如走入一幅壮阔的风景画。
1933年元旦,鲁迅先生写了一首《二十二年元旦》诗:
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村灭下民。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中又新春。
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湘赣地区人民的狂轰滥炸,抨击了上海官僚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
欣赏,犹如走入一幅壮阔的风景画,全词淋漓酣畅,清新自然,充满了乐观、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42年,董必武在重庆写了一首七律《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觉得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革命事业的一片赤诚。其时抗战维艰,惟有精忠报国,方可期来日乐土安家。诗中所说的“胜利茶”,是当时重庆商店里出售的纸包茶,意在预祝抗日胜利。以新鲜事物为掌故入诗,可见董老对旧体诗的革新意识。
量小无毒人 2012.12
第五篇:白层镇初级中学派教师到职业学校实地考察
白层镇初级中学派教师到职业学校实地考察
近日,白层镇初级中学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关于2012年中职、高中招生工作任务。学校派3名教师到就近的部分职业学校实地考察,将考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宣传,做好学生择校的参谋,让学生更好选好自己喜欢的专业。从而更好地完成中职、高中的工作任务。
白层镇初级中学齐明坤供稿2012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