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江西诗派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
1.北宋后期
在黄庭坚的周围和身后,形成了两个追随他人品和创作风格的诗人群体。
2.南宋初期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提倡,出现“学者率宗江西”的局面。
3.南宋中期
一些诗人先后突破江西诗派的范围,各自走上新的创作道路。
烦请高人将这三个阶段的内容进行更为详细的扩充,从而系统清晰的阐明江西诗派的发展流变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影响 尽管苏门四学士和六君子是北宋中后期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而黄庭坚的诗歌观念对于江西诗派的形成至关重要。黄庭坚论诗以“不俗”为高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他强调须多读书。他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只有“胸中有万卷书”,才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黄庭坚对多读书的强调,并非是为学问而学问,而主要有三层意思:其一在于认真学习、广泛吸取前人一切好的东西,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其二是作为一种学养的积累,以增加诗歌的内涵与意蕴,力去浅俗。其三在于主观修养和性情的陶冶,培养一种以儒家基本精神为底蕴而又超脱流俗、独具个性的气质,为人“不俗”,才能写出“出尘拔俗”之诗。黄庭坚最为著名的诗歌主张之一“点铁成金”实际上也与他所强调的主观修养有关。他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这段话往往被认为是指翻用古人陈言,因此是提倡蹈袭剽窃。事实上,黄庭坚借用了道家术语,用铁比喻被陶冶的万物即诗歌的素材,用金比喻点化后的成品即诗歌,灵丹则比喻诗人的主观思想和精神修养,所以他的意思是说出色的诗人善于将外界的事物拿来为己所用,而关键在于有诗人的主观思想和艺术修养作为统摄万物的根本,有了这个根本,即使取用古人陈言,也能变旧为新。所以黄庭坚虽然有以故为新之意,但重点在于强调诗人主观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主张
在对诗歌传统的选择过程中,从北宋庆历时期就被奉为道德和诗歌艺术典范的杜甫其人其诗,经过王安石和苏轼的大力褒扬,此时进一步得到推尊。黄庭坚曾说:“老杜虽在流落颠沛,未尝一日不在本朝,故善陈时事,句律精深,超古作者。忠义之气,感然而发。”(《潘子真诗话》引)
“忠义之气”与“善陈时事”指出了杜甫的儒家道德追求和其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可看出黄庭坚作诗并非不关注现实,事实上他早期的很多诗作充满现实关怀和批判精神;随着文字狱的不断增多,黄庭坚的诗歌观念才有所改变,主张诗歌当吟咏情性,而“非强谏争于庭,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一反对直刺现实的诗歌态度在政治形势日趋严峻的北宋后期为江西诗人所普遍接受。“句律精深”的评价则体现出黄庭坚对杜甫诗歌艺术的服膺。他对杜甫在炼字、造句、谋篇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杜诗的艺术境界都有许多细致的分析,而在这些分析中往往见出他自身的审美追求和宋诗的时代精神,如他对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平淡而山高水深”等
评价,实际上体现了他本人重读书、提倡以故为新以及宋人追求平淡有味、涵咏深沉的审美境界的特点。
黄庭坚以其鲜明的诗学主张和体现宋诗美学风范的卓越诗歌成就而为诗坛所瞩目,更由于他为后辈诗人提供了具体的创作门径,使他们有诗法可循,黄庭坚因此受到众多学诗者的拥戴。陈师道即尽焚旧作,转学黄诗。而他的创作实绩使他很快与黄庭坚一起成为这一诗派的核心。
特色
到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就把黄、陈为首的这一诗歌流派命名为“江西诗派”。“江西”
之名取自黄庭坚与诗派中的洪炎等十一人的籍贯所在地;“宗派”本为禅宗术语,因江西是禅宗盛行之地,黄庭坚等
又习禅甚深,故借以称呼这一诗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祖,下列二十五人: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朋、洪刍、饶节、祖可、徐俯、林敏修、洪炎、汪革、李錞、韩驹、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过(按,有草字头)、夏
倪、林敏功、潘大观、王直方、善权、高荷、何觊。吕本中的《宗派图》本是少时戏作,名单的取舍序次都很随意,但他指出江西诗派的存在则是合乎事实的,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
受到黄诗影响,确实是一个具有相似题材走向和风格倾向的诗歌流派。
江西诗派的性质特色有三:一是此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而非实际之聚会;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依据,而
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者并非都是江西人;第三,江西诗派是元祐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
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关系。
除了《宗派图》中的人,吕本中、曾几、赵蕃等也被认为属于这一诗派。南宋的很多诗人虽然自成一家,但在早
期也往往受过江西诗风影响。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学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文学理论与主张江西诗派的主张与黄庭坚旨趣有相似处,重工力,但更强调循规矩而主变化,倡活法而主悟入,讲“锻
炼而归于自然”。(刘熙载《艺概》)由于江西诗派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便各有特点。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作品主要是描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内容比较
狭隘。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人则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的民族斗争的爱国主义诗歌。形成江西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的一种方法,目的是要在诗歌创作中“以故为新”。黄庭坚在创作实践中比较有效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种
方法忽略了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即社会生活,所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弊。后来有一些缺乏创新精神的诗人奉此为圭臬,片面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而又不能“求新”,于是拾人牙慧,典故连篇,形象枯竭,形成了江西诗派中的末流。
这是江西诗派长期以来受人讥评的主要原因。然而,“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只是黄庭坚诗歌理论的一
面,它对江西诗派中比较杰出的诗人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黄庭坚的诗歌理论还有另外一面,即要求诗人以“自成一
家”为努力目标,在下苦功掌握艺术技巧的基础上摆脱技巧的束缚而达到“无斧凿痕”的最高艺术境界。江西诗派中的几位重要诗人受此影响很大,陈师道论诗以“学仙”为喻,韩驹论诗以“参禅”为喻,吕本中论诗重“活法”,其
中都包含着“学然后悟”和“求新”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江西诗派的成员之间虽然师友传授,关系密切,但他们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黄庭坚的诗以生新瘦硬见长,其他诗人也各具特色:陈师道的诗比较朴拙,吕本中的诗比较明
畅,曾几的诗趋向活泼,陈与义的诗又趋向雄浑,没有“千人一面”的缺点。即使才力较薄的徐俯、韩驹等人也颇有自
立的气概。所以,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
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诗歌理论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文化影响“点铁成金”是其对杜甫重要的继承。常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崇尚瘦硬风格,常用冷僻典故、稀见的字面,务求争新出奇。他们反对西昆派讲究声律和词藻,因此努力在艺术技巧上进行新的探索,走上了脱离现实的新的形式主义道路。总之,在苏轼和黄庭坚以后,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间,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
上最重要的文学现象。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这种演变,固然受到了靖康之
变等外部因素的激发,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如当时的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他们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
道较大的影响。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象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诗派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上有相近的见解,诗派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江西诗派的熏陶。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
刘克庄(1187~1269)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戴复古(1167~1248?)性喜漫游,以诗闻名于公卿间。
南宋时代的江湖诗派,是一个以当时的江湖游士为主体的诗人群体。属于这一诗派的江湖游士,是由下层知识分子构成的社会阶层。江湖诗派的出现,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江湖诗派大约兴起于13世纪初叶,即南宋中期。当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风开始衰落,代表着南宋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人也相继谢世。一向热闹的诗坛,开始寂寞起来。最早打破这种寂寞的是“四灵”: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寒砧注:徐照,字道晖,又字灵晖,号山民;徐玑,字致中,又字文渊,号灵渊;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赵师秀,字紫芝,又字灵秀,亦称灵芝,号天乐。四人同为南宋永嘉(今温州)人,因其字号中皆有灵字,人称“永嘉四灵”】。这四位永嘉诗人,在大儒叶适的揄扬、鼓励下,提倡姚、贾【寒砧注:贾岛、姚合,诗以境界狭仄而语言工巧为特点,世称“姚贾”】,反对“江西”,为诗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四灵”的创作,受到了同时一大批江湖诗人的推崇和效法。宝庆元年(1225),钱塘书肆陈起把以当时江湖诗人的作品为主体的一些诗作汇辑起来,刻成《江湖集》,客观上总结了宝庆前江湖诗歌的创作成果。在他的周围,吸引了一批江湖诗人,进一步促进了江湖诗风的普及。而在江湖诗人不断扩展活动规模之时,更出现了一位领袖人物——刘克庄。在江湖诗人中,刘克庄不仅创作成就最高,而且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创作理论。他喜欢指导青年,奖掖后进,因而受到许多人的追随。同时,他又不满足于对“四灵”亦步亦趋,而是带动一批江湖诗人,开拓创作领域,使得江湖诗风不断得到了深化。这样,以“四灵”为先驱,以陈起为声气联络,以刘克庄为领袖的江湖诗派,便正式以一个群体的面目出现,成为笼罩南宋中后期诗坛的主要力量。
江湖诗派的成员,计有138人之多。这样一大批诗人,是在宋代的政治、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文化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的背景中产生出来的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在文化史上,也常被称为江湖游士或江湖谒客。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稿续集》卷十三《跋玉融林鏻诗》说:“今世之诗盛矣,不用之场屋,而用之江湖,至有以为游谒之具者。少则成卷,多则成集,长而序,短而跋。虽其间诸老亦有密寓箴讽者,而人人不自觉。”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评戴复古《寄寻梅》说:“庆元、嘉定以来,乃有诗人为谒客。龙洲刘过改之之徒,不一其人,石屏亦其一也。相率成风,至不务举子业。干求一二要路之书为介,谓之„阔匾‟,副以诗篇,动获数千缗以至万缗。如壶山宋谦父自逊,一谒贾似道,获楮币二十万缗,以造华居是也。钱塘湖山,此曹什佰为群。”赵文《青山集·诗人堂记》说:“近世士……为诗者益众。……夷考其人,衣冠之不改化者鲜矣。其幸而未至改化,葛巾野服,萧然处士之容,而不以之望尘于城东车马队之间者,鲜矣,”从这些出自晚宋或宋元之际作家之手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一,谒客已形成了一个较广泛的群体;其二,谒客的主要干谒手段是诗;其三,行谒的主要对象是达官权贵;其四,行谒的目的是求乞钱财。所有这些,构成了江湖谒客的基本特征。对此,以往的学者每认为反映了这些文人人品之卑污;而换一个角度看,实则也反映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发展到宋代尤其是南宋所发生的变化。
仕与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两种最基本的生活方式。自魏晋以来,这两种方式实际上已经并行不悖,不再存在什么矛盾了,王康琚提出的“大隐隐陵薮,小隐隐朝市”(《反招隐诗》),就为那些真正的或号称为市朝形迹、山林心肠的文人找到了最好的依托,从此可以堂而皇之的出仕,而不必有任何心理障碍了。但南宋江湖谒客游谒权门,丐私书,求俸余,既不愿走科举之道,也不愿枯守山林,从而成为一个既非“大隐”,也非“小隐”的非官非隐的群体的现象,使得这一传统发生了倾斜。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们中的不少人一生都在漫游江湖,行谒贵门,追求物质享受是他们主要的甚至是全部的生活内容。这种情形,反映出日渐发达的商品经济对读书人的影响。如果与许多反映市民意识的话本小说中鼓吹发财致富,追逐物质享受的描写比观,真是若合符契。再者,江湖谒客以诗游谒江湖,靠投献诗作来换得达官贵人的资助,使得原来被孔子认为“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诗变成了具体的谋生手段,这也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它意味着诗歌由对政治的依附,转为兼对经济的依附;诗歌在客观上进入了市场,也就出现了诗人有作为一个职业而独立存在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艺术的传播可以经过艺术市场的中介来实现,受到艺术市场的价值规律的支配,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艺术的商品化,便有可能成为艺术家表现独立人格的前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应该对这一现象所出现的意义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对其商品化的不充分性和相应出现的弊病也应该有所认识。
江湖诗派的出现尽管在文学上有着种种必然性,但其中书商陈起(字宗之,号芸居)的作用明显是极其重要的。就其出版活动而言,他刊刻了许多中晚唐诗人的集子,不仅迎合了当时盛行的晚唐诗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他的贡献更主要地表现在通过开书铺与江湖诗人的联系上。
首先,他为同时江湖诗人刊诗,常常兼有选家的身分。黄文雷《看云小集》自序说:“芸居见索,倒箧出之,料简仅止此。自《昭君曲》而上,盖经先生印正云。”许棐《梅屋四稿》自跋说:“甲辰一春诗,诗共四、五十篇,录求芸居吟友即可。”张至龙《雪林删余》自序说:“予自髫龀癖吟,所积稿四十年,凡删改者数四。比承芸居先生又为摘为小编,特不过十四之一耳。……予遂再浼芸居先生就摘稿中拈出律绝各数首,名曰《删余》。”陈起将这三位诗人的作品选为小集,当然带有使其易售的目的,但也不可否认,其中还有艺术上的考虑。陈起的审美观即对晚唐诗的偏嗜,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他对所刊之书的选择。由于陈起为江湖诗人刊诗是常见而且多见的,因此,他的影响便自然反映在其中。
其次,他往往直接向诗人索诗,有类于现在出版社的组稿。黄文雷的例子已见上。又如危稹《巽斋小集·赠书肆陈解元》二首之一说:“巽斋幸自少人知,饭饱官闲睡转宜。刚被旁人去饶舌,刺桐花下客求诗。”赵师秀《清苑斋诗集·赠陈宗之》说:“每留名士饮,屡索老夫吟。”这说明陈起经常关注着同时江湖诗人的创作情况,并与他们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江湖诗人作为陈宅书铺的基本作者队伍,其创作自然得到了陈起的鼓励和扶持。
第三,陈起的书铺是当时江湖诗人的一个活动中心。在他这里可以借到书,如张弋《秋江烟草·夏日从陈宗之借书偶成》:“案上书堆满,多应借得归。”赵师秀《清苑斋诗集·赠陈宗之》:“最感书烧尽,时容借检寻。”这样,他的书铺便兼有了图书馆的性质。另外,对一些无力购书的贫士,他还赠送书籍,允许他们赊书。如许棐《梅屋四稿·陈宗之叠寄书籍小诗为谢》:“君有新刊须寄我,我逢佳处必思君。”黄简《秋怀寄陈宗之》:“惭愧陈征士,赊书不问金。”这样,他的书铺就并不完全是商业性经营;而一大群江湖诗人聚集在他的周围,也不完全是功利性交往。题为陈起所编的《南宋六十家小集》,60位诗人中,有18位和他有唱酬,足见他在当时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都有不容自由选择的情况,人们由于种种需求,不得不离乡背井,跋涉风尘。于是,乡愁羁恨便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永恒的主题。但同样的主题 江湖诗派是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活动时间也很长,达半个多世纪,而且是当时诗坛的主要力量。对于这个流派,还有许多问题,如江湖诗祸、诗派成员的共性与个性以及他们的时空观念等,也都是饶有意味的。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全都涉及。有兴趣的读者,请参看拙著《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1月版)。
第二篇:江西诗派1
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摘要: 以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作诗多效法唐代大诗人杜甫,故形成一祖三宗的流派特征,其中一祖为杜甫,三宗分别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在江西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作品的诗风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转变,故在此笔者将从历史背景以及作家作品的角度来浅谈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现象。
关键词:江西诗派 诗风 黄庭坚
一、江西诗派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江西诗派,最初的名字是江西宗派,得名于宋代著名诗人,也是后来江西诗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该图标举宗主黄庭坚的诗学观,勾勒出当时一个以黄庭坚为宗,其余二十五人为派的诗人群体,江西诗派的雏形就此产生。那么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时期产生江西诗派这一群体?
为此,我们不得不联系当时的文化政治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首先,从文化因素上来说,唐诗的极盛让北宋的诗坛陷入了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如果延续唐诗那种重视主观感情抒发的模式,那么缺少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的北宋诗坛,几乎没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甚至还可能会因此招惹上东施效颦的批评之声。因此,综上,为了能够摆脱唐诗的阴影,并且尽可能地开创诗歌的第二个盛世,那么宋代诗人只能选择创新诗歌的内容形式等,变随性的抒情为平淡的说理。而事实证明,北宋诗人的这一大胆创新确实获得了成功。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宋诗的创新有何关系。宋初,在儒学复古运动和诗文革新运动的铺陈中,以欧、梅、苏、黄四大家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面貌。宋诗发展有两个高峰,其一为庆历文学,领袖人物为欧阳修;其二为元祐文学,领袖人物苏轼。欧阳修与苏轼为师弟子关系,元祐文学沿庆历诗风的路线发展,却产生了一些转向。江西诗派又沿着元祐文学,继续新的转向,将元祐诗学的风流蕴藉变作峭拔瘦硬,故形成宋代一个影响较大的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综上,我们可以大致的知道一些江西诗派形成的文学因素,那么其政治因素呢?这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宋朝这个特别的朝代。因为宋朝的建立并不是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而是统治阶级上层的兵变而造就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因此这种特别的朝代更迭形式虽然避免了战争伤亡,却也使得一些社会矛盾未被打破而继续加深,从而导致整个宋朝都表现出一种“虽富却弱”的尴尬局面。陈寅恪先生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确,重文政策的推进使得北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人文最盛的时代,但是文化盛世的同时,积贫积弱、外侮频仍、党争不断等政治危机逐渐显现。政治的混乱终于不可避免的延伸到文化领域,伴随着政治上的变革,诗文的革新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广义上的江西诗派正是出现于此起彼伏的诗文革新运动中,师承元祐诗学,却加之瘦硬的理学成分,自成一家。
两宋时期,文化与政治的矛盾不断加深,尤其是南迁之后,君主的沉迷享乐,怯懦无能,与诸多爱国文人的浓重的爱国情怀形成鲜明地对抗。报国无门的仁人志士多在文学作品中抒发自己的忧闷情绪,江西诗派亦是如此,南渡诗人或是南宋的中兴诗人等多在承继黄庭坚、陈师道瘦硬诗风的基础上加入了诸多自己的感伤情绪。
总体来说,江西诗派的产生与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江西诗派的诗风总体上呈现着由瘦硬的说理向说理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二、从代表人物看诗风转变
从吕本中的《江西宗派图》中我们可以得知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共二十五位,加上吕本人,共计二十六位。而在这二十六位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其一祖三宗,即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其中,黄庭坚被后世尊称为江西诗宗。原因是:在元祐文学的整体性中,他以自身独特的诗学范式开启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诗风;他亲身奖掖和提拔的后学
成为江西诗派的主干;他对青年诗人的谆谆教导,形成了一套可以遵循的家法。正因为如此,黄庭坚为后学诗人提供了可以学习的典范,在他开创的诗学范式的引导下,江西宗派得以形成。
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中坚力量,其诗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手法上都明显收到了杜甫的影响。首先,在诗歌内容上,黄庭坚写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及时事政治的诗,但是与诗圣所不同的是,诗圣的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苦难生活和政治上的黑暗状况,因此,其诗被后人尊称为诗史。但是,黄庭坚因其本人专意于书法艺术和读书赋诗,参政意识不高,所以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他对现实的描写是有所回避的,希望能狷介自持而洁身远祸。在艺术手法上呢,黄庭坚则坚持了杜甫喜用拗句的传统,给人以奇绝劲峭的感觉。同时,黄庭坚提倡用典,力求“无一字无来处”,但是此处的用典应特别注意的是要尽力的避用俗典,以达到标新立异、出奇制胜的效果。但是过分的注重修辞和用字,也是的黄诗易出现晦涩难懂的弊端。而在诗歌的意境方面,黄庭坚追求无意为文而文已至,强调做诗要达到自然平淡之美。故刘熙载曾这样写道:“唐诗以情韵气格胜,宋苏、黄皆以意胜。”其实相较于苏轼的豪放和大胆抒情,黄庭坚在意境方面似乎略胜一筹。故以“以意引领”为特征的山谷诗得到后世的广泛推崇。
陈师道,江西诗派三宗之一,苏门六君子之一,同时作为“论士三人”之一,也是黄庭坚最看重的诗人。黄曾这样赞誉陈师道:“陈履常正字,天下士也。读书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络脉,有开有塞,而至于九川涤源、四海会同者也。其作诗渊源,得老杜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至于作文,深知古人之关键。其论事救首救尾,如常山之蛇,时辈未见其比。公有意于学者,不可不往扫斯人之门。”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黄庭坚对于陈师道的看重和推崇,当然事实证明陈师道也的确担得起黄庭坚如此高的评价。陈师道作诗师黄而学杜,主张作品应该在平淡中展现现实的图景,故陈虽对苏轼多崇敬之情,却未能沿袭苏轼的诗风进行创作。苏轼生性旷达,即使一贬再贬,也绝不会失掉对生活的信心和仕途生活的向往,但陈师道却不同,生活圈子很小,生性又细腻,故常常就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慨抒发感慨,感情真挚而朴实。这也就体现了其诗歌“朴拙”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具有宋诗以平淡为美,以思理见长的特点。但是陈诗也有着以简缩文句为工,瘦硬枯涩不能通身的缺点。
陈与义,三宗的最后一位。其诗歌内容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其中前期多抒怀、咏物、唱和之类,体现文人雅士安逸文雅的生活情调。但是其后期作品却多伤时忧怀的篇什,体现了一代文人对偏安江南的难解愁绪。受内容的影响,陈与义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也相应的分为了前后两个阶段。其中,前期陈与义受到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较为明显,重视句法,造语用字凝练,但较前二人诗风明净清新。但是后期,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使他对杜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努力学习杜诗的爱国精神,对杜诗艺术的借鉴也转以学习其雄浑深沉的诗风,突破了黄庭坚、陈师道瘦硬的诗风。
以上,笔者从历史贡献和时间先后的角度对江西诗派的三宗的诗歌进行了浅略的分析。下面将具体介绍江西诗派中几个较著名的小派别。
首先是山谷四甥,也就是江西诗派的四位洪州诗人,都是黄庭坚的外甥,分别是洪朋、洪刍、洪炎、徐俯。“四甥”均受到黄庭坚真心的关怀和精心的教导,故在山谷诗的传承上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之无愧成为江西诗派的成员。洪朋是洪氏兄弟中的长兄,是南昌诗人群体的领袖,在三洪中成名最早,也最早得到舅父的认同。就写诗而言,因为洪朋在现实的科考中屡试不第,仕途坎坷,所以在诗作中多表现时代的变迁和个人际遇的沉沦,被舅父成为“候虫之声”。但是同为歌咏身边之事,洪朋与陈师道又有所不同,陈多借身边之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愁绪,洪朋却是以诗作作为摆脱、超脱和解脱的媒介,以此来平息化解自己内心难以排解的抑郁。因此,从洪朋的作品中,我们大多可以感受到其摆脱、超脱和解脱的主题。但是这种洒脱却与苏轼的豪放有着根本的区别。相比来看,苏轼的诗词中所表现的洒脱是真洒脱,是看透生活的真智慧,而洪朋之所以在诗中展现摆脱、超脱和解脱的情怀则是对现实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一种想象之中的排遣,是假洒脱而真抑郁。也正是因为他总是生活在现实的不如意之中,才使得他英年早逝,徒剩下一些感慨。从仕途来讲,洪刍似乎比其兄要幸运得多,但是在作诗方面却是不尽如意。同洪朋一样,洪刍作诗也多是效仿黄庭坚,但是却往往不得要领。众所周知,山谷诗多瘦硬难懂,讲究锻炼,洪刍学之,雕琢做作的色彩过于浓厚,只得黄诗之形而终未得其神。但是当时的很多文人雅士都未能察觉这点,反而对洪刍的作品大加赞扬,以至于洪刍一跃超越其兄,成为三洪中影响最大的一位。至于洪炎,虽然是三洪中年纪最小的,但却是得功名最早的,在宦海中沉浮的时间最长,因此相较于两位哥哥,多一些城府,少一些疏野,然在骨子里,他还是江西诸友的同调。故在洪炎早年的诗歌中多是承袭山谷诗瘦硬的点,精于炼句,善于用典。而在生命的后期,洪炎的诗却以学习杜甫为主。其实江西诗派本就是以杜甫为祖的,但是多局限于篇章字句的锤炼而已。洪炎晚年有与杜甫相近的生活经历,在苦难中,以诗歌的语言来诉说人生的境遇,虽然不似杜甫那样悲天悯人,却也写出了生逢乱世的真切感受。因此,从这一点来讲,洪炎对于江西诗派诗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黄庭坚曾这样评价诸甥,四洪“皆能独秀于林”,徐俯却是“万人敌”。看似否定的评价,其实包含了黄对于徐俯前途无量的预言。的确,徐俯在学习山谷诗上与三洪的规行矩步不同,而是在学习其诗学的同时,对其诗的取向进行了大胆地扬弃。故从形式上讲,徐俯沿袭了山谷诗重视句法和修辞的传统,但在内容上却一变山谷诗晦涩难懂的弊端,将其不断发展的人生感悟尽显诗中,看似平淡无味实则蕴理丰富。总的来说,相对于三洪的学山谷却均未有所大的成就来说,徐俯的诗大胆创新,可自成一家。
其次,较为著名的小派别是临川四友,即饶节、谢逸、汪革和谢薖。饶节,临川四友中最年长的一位,潜心佛法,常将佛法中的空灵无争的禅意赋予诗中,故其诗纯真朴实,华而不绮,被南宋诗人陆游称赞为当时诗僧第一。谢逸,仕途上的不顺非但未能扼杀其生活的热忱,反而阴差阳错地推动了其在诗文创作方面的发展,最终竟成为理学传人和临川诗人的领袖。从诗歌体裁上来说,谢逸的赠答诗最为著名。仕途上的失意使他有闲暇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交往,而因此赠答诗也就成为其诗歌作品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类赠答诗中集中体现了谢逸的理学思想和江西诗人的情怀。如通过朋友之间的问答来以节气、道义等互勉之,立意极其高远,而且善于捕捉友人的气韵神采。而且,相对于以往江西诗派的诗人不同的是,谢逸的诗在传播理学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使得诗作更显得有生气而不至于晦涩难懂。至于汪革,因其早逝,存留下来的诗歌作品不多。但是从友人所写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判定,“穷则独善其身”的意志使其在仕途生意,生活窘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了品格的高洁和诗歌的纯净,值得后人的学习。至于谢薖,因其师承于谢逸,所以在诗风上与谢逸有诸多相仿之处,但是因其缺乏诗人的情志,故走重义诗歌一路,体现了其诗歌情韵的偏枯。总的来说,他的诗歌过于重视诗歌的表意功能而用力过多,以至于表达不副,有偏粗偏枯之病,不能达到山谷诗歌“沉雄刚劲”的境地。
再次,为以李彭、祖可、善权为代表的南康诗人群。其中,祖可和善权为两位诗僧,与外界交流不多,与江西诗派多位诗人的诗歌唱和,是其名列《江西宗派图》的关键。而李彭则不同,作为黄庭坚的表侄,其与江西诗派本就有密切的联系,加之其本身高格与妙理的理学底蕴和诗画相通的审美认同,本就使其有能力成为江西诗派的一员。而且他还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与宗派的其他成员广泛交往,最终形成了平夷、奇异相济的诗风,为江西诗派增添了新的特色。
再次为淮南诗人群,主要包括:黄冈诗人潘大临、潘大观、何隅和蕲春诗人林敏功、林敏修。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以上各位诗人的诗歌作品多遗失。因此只能从总体上去分析这一群体创作的特点。总的来说,淮南诗人大都仕途不得志,因此在生活的艰难中不断摸索,或选择隐逸,或选择委屈求全的生活下去,总之他们的生活都不尽如意,以至于诗中有很多感悟生活的篇章,体现其对生活的理性的思考和对现实民众的关注。但是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诗歌成就并不是很大,对江西诗派诗风转变的影响亦不大。
最后为开封诗人群。包括王直方、李錞、夏倪、晁冲之、江端本等人。这一群体的诗人生长在帝都,门第高显,生存空间相对宽裕,因此相较于以前的江西诗派、淮南诗人群等,这一群体的诗人不再表现出清苦瘦硬的风格,而更多的像盛唐时期的王维、李白之类一样,诗风或婉约,或豪放,或浪漫,或隐逸,都表现出他们更多地个性。而也正是他们的这些正直、狷介、不俗、有格的诗品和人品,才促使他们能够联系上与他们似乎毫无相似之处的江西诸友,为江西诗派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除此之外,在两宋交接时期或是南宋时期,诗坛上也涌现出了一些成绩斐然的个人,有力的扭转了江西诗派的发展方向,并对后来南宋诗坛的中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期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吕本中、韩驹和曾几。
首先,吕本中的诗歌创作开始时是学习黄庭坚和陈师道,后来则主张学习李白和苏轼,因此其前后期诗风有着明显的区别。就前期来讲,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与友人的唱和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艺术上学习黄、陈的瘦硬风格,才力坚卓不如前辈,而妥帖自然则过之。方回对其评价为“其诗学江西而主于自然”。正是因为“主于自然”,吕本中诗歌创作中的“流转圆美”的倾向不断加强,对江西诗派诗风的转变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其后期作品呢,不仅反映了战乱期间的现实生活,感情沉痛深切,而且在自然流转中体现出深厚平易的作风,透露了南宋诗风转变的消息。总的来说,江西诗风以奇峭晦涩为特点,易形成生硬的弊病,吕本中后来主张作诗要学李白和苏轼,以苏诗的“意思宽大”和舒畅自然,救江西末流的拘束苦涩。
韩驹作诗则更多的效仿于黄庭坚等江西诗派的早期诗人,讲究“字字有来历”和锤炼字句。但是,因其早期受到苏轼诗歌的影响也较大,故对苏黄两家都有所继承,虽然注重典故成语的点化运用,但是知道诗的意思应该通体贯串,语气顺畅。他能将作诗的剪切锤炼之功,寓于流动顺畅的气格之中。
曾几诗歌的内容摘要是日常生活中的景致,讲究用字炼句,学习山谷诗的瘦硬风格,写的清劲雅洁。同时,曾几对于整个后期江西诗派以及南宋诗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在南宋中兴四大家中,以杨万里为代表的三位都与曾几有关。
故,纵观江西诗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江西诗派的两大弊病即过于追求气格,讲究不俗而造成的立意狭窄、枯索无味和过于重视写意而造成的语言瘦硬难懂。因此,整个两宋时期,关于江西诗派的诸多讨论和变革皆是围绕以上两个方面进行的。从现在的角度看来,其诗风是逐渐由瘦硬苦涩向活泼雅洁转变的,而在此发展变化过程中,社会的变迁因素起了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伍晓蔓 《江西宗派研究》 四川出版集团
韦海英 《江西诗派诸家考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宗强 陈洪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
汪晓华 《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
沙晓会 《陈与义对江西诗派的继承与新变》 河南大学
颜文武 《论南宋中兴诗人对江西诗派的超越》 暨南大学
第三篇:面试分三个阶段
面试分三个阶段,五分钟自我介绍,十分钟必答题,十分钟考官自由提问.自我介绍中,先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或简要的学习经历),和自己的性格爱好.然后说一下对选报单位及职位的看法就可以了.十分钟必答题中,题的内容有很多啦,但你要注意的是,你必须对自己所报职位的专业知识非常熟悉,因为它考专业职位相关知识的情况会比较多.自由提问中,考官会针对你的工作经历或学习经历提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不在前一家单位任职而考虑应聘我们之类的.还有就是会提对此职位的看法,或者是对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及能力的一种考查类的提问.
第四篇: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分三个阶段
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分三个阶段:
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申请规划方案批复、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一)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必备材料:
1、申请报告(经营性用地均由土地储备中心提出);
2、计划批文或备案登记;
3、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办理时限:12个工作日
注:“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有效期一年
(二)申请“规划设计方案批复”必备材料:
1、申请书;
2、规划设计条件;
3、属于出让供地方式的建设项目,提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注明用地边界点大地坐标);
4、有相应资质设计单位设计的成果资料三份(含规划设计方案、设计说明及电子地图文件):
(1)图纸绘制在1:500或1:1000泰安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的现状地形图上的总平面图、竖向定位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绿地规划图(须附准确的绿地面积统计一览表)、鸟瞰图(一式三份、图上坐标应与城市坐标一致);CAD总平面图中,建筑物应单独成层、每个建筑物外轮廓线须闭合;
(2)单体方案效果图,平、立、剖面图;
(3)规划说明书;
(4)以上三项的电子文档(竖向定位规划图、绿地系统规划图、单体方案效果图,平、立、剖面图必须为CAD格式);
(5)规划与设计数据信息表,住宅项目需报日照分析图。
(6)属于工业项目用地,提出投资协议和所在园区签署的意见和土地部门的预审意见,有选址意见书的提供选址意见书。办理时限:12个工作日
注:规划设计方案批复同意后有效期为两年,可申请延期。
(三)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必备材料:
1、已经审定的规划方案;
2、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用地的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注明用地边界点大地坐标);
3、现状图(1:1000比例尺以上的现状地形图上用红铅笔明确标明用地界限)或用地边界坐标图,须加盖单位公章。办理时限:8个工作日
第五篇:今年寒假分三个阶段
今年寒假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打工阶段,从1月12日到2月15日,第二个阶段为家乡的考察,第三个阶段乡村建设中心培训阶段2月20日至26日。
打工是在青岛当门岗负责收费与车辆放行,工资不高,寒假去打工的主要出发点是锻炼。
这次打工经历使我了解到保安系统,保安这种职业尤其是一般的机构人员的流动性很大一般工作时间为一个月,这个职业的不正规性非常强。因为人员的流动性较强所以各方面的合同等法律文件缺乏,存在大量的坑骗事件。
做事要从小事做起,把自己所做的事看成整个系统中的一部分。由保安工作为例,我们所在的保安系统由8个岗位和中控室组成,虽然我所在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岗位但通过观察我学习到其他岗位的职能,可以成功就认其他岗位。当然因为保安这样的岗位较为较为简单,适应性较强。但道理是相通的,道道相通,尤其是文科性的专业具有较强的延展性不要轻易被一个行业所卡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的理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会产生真正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很强大的力量,尤其在处理自身与外界关系的时候,人都有一个主观世界,但外界也存在一个客观世界,如果以主观世界来衡量客观世界那么就会对于客观认识不清,无法解决问题。禅宗讲究初心,我认为这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相似,以实物的本来面目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这样才能真正认清事物。从而采取行动,如果在没有认清事物之前就进行主观判断,那么我们的认识活动只是在验证我们的思维,对事物的认识就难以深化。要用心去感受事物客观的存在。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就能减少猜忌和误会。
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一个人要想学得多而且脑子不乱就要将知识系统起来。没有系统起来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力的。把知识系统起来就是要将知识碎片穿起来,这样才能对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有效应用到实践中去。当你对所表述的东西含糊其辞的时候应该躬身自问自己的知识是否欠缺,自己这方面的知识是否是零散的。把知识系统起来打通知识的各个关节,灵活应用产生力量。
人要面临生存与发展的恐惧。这次打工经历使我战胜了对于生存的恐惧,但我的追求绝不在于此,发展更是一项艰巨的,永无止境的任务。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不妨把它看做生活吧。要发展就要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强化,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实践!未来的路还很长。
家乡考察篇
在家因为乡村建设中心布置了反应家乡变化的图片和文字展示,加上暑假参加了乡村建设中心的下乡活动,所以想了解自己所生活的农村,发现农村的发展变化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家乡人的收入不断提高,农业种植收入在收入中的占比不断下降,养殖业和打工收入在总收入中的不断提高。同时由于物价的上涨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追求,生活的成本提高,压力也在提高。村庄旧有的风俗在回复,已经中断很久的庙会现在开始继续进行,人们需要群体的归宿感,村中晚上也会有人组织跳集体舞,人们的文化活动在丰富。年轻人在不断接触新事物,汽车,电脑不断走进人们的家庭。城乡互动不断加强。
农村的背后有许多的故事,古老的遗迹,历史的记忆都存在这里。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在农村,认识农村有助于解决中国传统社会的弊病,更好的改造社会。而西方文明的弊病在全社会蔓延,要对于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就要就要从全社会的角度出发。同时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要在农村进行观察,从而使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能够充分发挥其价值。
乡村建设培训篇
在乡村建设中心的学习阶段,了解到当今青年的社会责任,以及中国所存在的问题,社团的建设,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发展。
中国现在仍然存在东方专制主义和西方文明的问题的爆发,中国社会在夹缝中生存,中国的各个社会派别的斗争无不是围绕这两种问题而产生的。当今中国社会思想激荡,要想真正推动中国的发展需要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社会有非常强的复杂性。中国社会分为前现代区域,现代区域,后现代区域。在每个区域内部又分为不同的区域。要想解决中国发展的社层次问题就要了解中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探求对症下药。
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是表面的现象,而是有一种潜流在支撑,只有摸清这种潜流为我所用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许多人感到不公平是因为社会表面所宣扬的东西并没有解决问题,内在的潜流一直在推动中国的变化。
青年时用来成长的,老师是用来牺牲的,理想是用来实现的。我们的社会缺乏有理想的人但更缺乏有理想而且能够用行动去践行的人。年青人最大的资本是时间和精力为此要拼命读书,拼命玩,拼命实践,拼命与好人站在一起!
当周围大的环境无法改变时就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小环境,在社会的大环境充斥着猜忌,愤怒,欺诈,但乡村建设中心的孩子很纯真,我们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有一个工作者三十多岁了在乡建的道路上前行,忙着,对于自己的终生大事看的很淡,我很感动,他们是如此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但即使一个人具有很高的道德情操如果没有实在的力量也是无法改变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贡献也就无从谈起,己的生存也就没有保障。看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去做,在法律的范围内想赚钱就赚钱,想争名就争名,想人生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就是一个探索者,在不断探索着自己的内心和客观世界,达到内心和外界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