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写作教学经验材料
三年级写作教学经验材料
写作的能力是小学生语言素质的综合体现。三年级的片断作文教学是在低年级词、句训练的基础上向高年级篇训练过渡的“桥梁”。因此三年级片断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是学好作文的关键。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如何教他们写的基本功,实现从段至篇的过渡,教给他们写的金钥匙,是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一个十分棘手的问 题。做为一名刚走上三尺讲台的年轻教师,我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积极钻研教材,探索作文教学,吸取老教师的经验,循序渐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以读带写,发挥范文的引路作用。
“课 文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先生如此说。我认为,作文教学也应抓住这个例子不放。教学时,我充分运用教材自身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本单元课文的训练重点提示, 明白本单元听、说、读、写的任务。以课文为主重点讲,精讲。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精读佳词丽句的同时,去模仿一些典型文章,特别是模仿一些优美 段落的写法来进行训练。例如在教完《秋天的雨》这篇文章后,要求学生以《走进秋天的校园》为题,带领学生细心地观察校园,然后指导学生在阅读 的基础上学会按方位顺序组织材料,抓住校园中不同事物的特点,确定写作重点,有详有略,并选取适当的词语,将学校美丽之外有条理地写下来。这样做,增加了 写的次数,扩大了写的范围,带动了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以说促写,培养学生片断写作的兴趣对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说”是“写”的前奏。教师对学生“说”的优劣评判,给他们一个反馈,使其对自己作文的内容心里有底。“说”,也是教师发现学生 “写”的优缺点的捷径,根据“说”的实况,教师可随时调整角度,在指导“写”时,做到有的放矢,促进了“写”的能力的提高,如第八单元考试卷中的看图作文《小猴分桃》,先指 导学生看清图,用几句话说说图的图意,师及时地反馈评价,鼓励学生说得好的同学,以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再指导生连起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一说, 说时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并用上适当的词语,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我先抽优生说,再指名中等生说,鼓励后进生也说,让每位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会说了,还怕 没东西写吗?自然学生写的兴趣也上来了。因此通过先“说”后“写”,学生的作文就不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里了。
三、先做后写,培养观察能力做, 就是直接的参与,做是学生积累写的材料的最好途径。大多数的好文章都是作者亲身实践后写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掌握好第一手资料,我平时很重视对学生开展各种 活动,引导他们留心观察活动的过程,然后布置作文。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活动,每四人一级,大家高兴极了。用绳的两个同学密切合作,有节奏地甩 着小绳不停地飞转,跳绳的同学抓住绳子上下飞转的空隙,像小猴那样窜去,准确地跳过脚下的绳子,有的同学正数着一、二、三……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留心观 察,有真实感,通过讨论,就写成了一篇十分生动的短文。又如,春游、猜字谜、等活动,丰富了学生“做”的内容,写作片断也觉得轻松愉快。
四、导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教 师只有正确地指导,教给“写”的方法,学生才会写出好的文章来。比如有个作文的训练重点“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段话”,怎样才算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呢?为了讲 清问题,我就亲自洗一次手帕,让学生明确目的,认真观察全过程。再让生回家按这几个步骤亲身体验找感觉,然后要求学生在习作课上先说清楚,并提供必要的词 语,接着让学生有顺序地记下活动过程。同样,指导学生看图作文,也要按顺序进行写作。
总之,教小学生作文难,教三年级的学生写作更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还是刚刚起步,如何找到一条快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新路,还有待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同仁们进一步努力探索。
第二篇:写作教学经验总结报告
写作教学经验总结报告
——读课本,写作文
李交辉 2012年5月23日
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怎样指导学生写作,作文到底有没有方法,有没有规律可循?具体而言,作文到底如何“破题”?怎样“立意”?如何安排结构?怎样使文章深刻含蓄、感人动情,进而曲折起伏,充满诗情画意?这其中有些什么的理,什么技巧,我们需要朝什么方向努力,以求学生作文水平的迅速提高呢?
下面,我将我十年语文教学中的此致相关的粗浅经验作一些干揣深浅的回答。
首先,我认为作文也是有方法、有规律可循的,天下文章包罗万象,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抒情要有煽动性,写景要有对比性,叙事要有曲折性,讲理要有挑战性。其根源就是反差。正所谓世间万物,一正一反,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都有对立相反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文章的基本构成,要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心就是中心事物,中心观点,中心问题;两个基本点就倾向相反互有差异的两种现象,事实或道理,它们相互撕扯,相互较劲,有扬有抑,有褒有贬,有造势,有破解,有伏笔,有底牌。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荡气回肠,动人心魄,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有生命力,这就是反差成文的原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名句为什么会家喻户晓,流传千古呢?难道不是因为它们都以十分强烈的反差写出了一个事物的两个相反的方面,因而生命力极强吗?人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左右相后响叮当,就很恰当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一番话,只说了一个方面,我们常说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认为它片面,不会接受。古人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而对于写文章,就成了“兼写则明,偏写则暗”所以一篇文章,有反差才能成文。
还有一句评价文章的古话——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文似看山喜不平。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文章写得不平,才能让人喜爱,才是好文章。而这“不平”二字推广开来,就是说,作文必须写出不公平,写出不平等,写出不平常,写出不平顺,写出不平静,写出不平淡。而所有这些不平,都必须通过“反差”来实现。
写作文其实就像在摇动一台摩擦起电器,一边积累许多负电,一喧又产生许多正电,当这些正负电互相碰撞在一起,就会发出清脆的爆鸣,产生灿烂的火花。这些爆鸣声和火花,就是文章的文采。我记得我在中学时曾学过《花市》和《卖蟹》,这两篇小说都是写小姑娘卖货的,按常理,卖瓜的不说瓜苦,卖家想贵卖,买家想贱买,谁出的价格高,卖主就愿意卖给谁;可是《花市》中的卖花姑娘,起初要价高,农民老头出价低,买卖做不成。但后来由于一个干部与老头争买,出价一个比一个高,姑娘却一反前情,非要将花降价卖给农民老头,小姑娘一前一后的态度和对相同买家的态度反差之大,很鲜明地表现了她正直、善良的品格和对劳动者的深情。《卖蟹》中的打渔的小姑娘,起初也是要价高,后来,只剩下有钱的“”和贫穷的老汉,小姑娘也是想方设法不卖给有钱人,只要一元钱,近乎白送地将剩下的蟹全给了老汉,还一再嘱咐他怎样吃,怎样保存,一环套一环的反差,成就了卖蟹姑娘的纯情美丽。
这两篇文章,卖货的都是小姑娘,买货的都是老汉,是否是巧合呢?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小姑娘与老汉们的年龄、性格、性别、语言反差都很大,写出来会很有趣味,很能打动人。反过来,如果我们在文章中写一男一女都是青壮年,一买一卖,讨价还介,文章不但很难从语言、神态的差异表现各自的性格品质,即使结果是卖家把货贱卖给买家,还会认为谁爱上了谁,这个思想就不单纯了,就很难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了。
还有一点应该注意到,这两篇文章的结尾,也惊人的相似,都用景收笔。一篇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从中,像一支挺秀淡雅的兰花;另一入世写:她跳上船……大海上涌动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这至少说明三点:一是文明写景很重要,作家们用得很普遍,可以说是作文的要素。二是说明写景可以很好地表达作者的赞美,反对的感情。凡赞美,可以不直说,而用一点美景去转个弯儿表现。三是写景的手法普遍多用。那么,我们的学生在作文中,如果要表现感激赞美的感情时,最好用这样写法,而不要简单直白地用“我很感动、“我赞美”这样”抽象的话。
我们的中学语文课中,有数篇描写文艺表演或绝妙声音的文章,如《口技》、《安塞腰鼓》、《绝唱》等,怎样把单纯的声音写得如乐在耳,妙趣横生呢?关键还是在反差。《口技》中先描写一家人由睡及醒又睡的这样一个较为简单安静的场景到起火后4人喊叫吵闹的大场面,这种静与闹是一大反差,模拟的声音的复杂与道具的简单又是一大反差。《安塞腰鼓》也是大静——大动——大静的强烈反差,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未曾响过,就是静,但一动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是动。最后“耳畔传来一声渺远的像是来到了另一个星球的鸡啼”就又是静。这种静与动的反差手法应用就是指导声音的不二法宝。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祝福》中的祥林嫂之死。这三个人物都是被作者安排在过大年这个时候去死的。因为达大年是个析喜庆的日子,别的富人都在杀鸡宰鹅放鞭炮,处于极度欢乐之中。这些人物的死,与周围环境气氛会形成极强的反差,造成大喜大悲的强烈效果,使文章震憾人心,发人深省。《岳阳楼记》先用“雨霏霏”令游人感极而悲与“春和景明”令游客“其喜洋洋”形成反差,然后又陡然提出古仁人之心成异二名之为进亦忧,退亦忧,最后,归结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仁人追求的目标。一悲一喜再一忧一乐,反差连着反差,成为千古名篇。这里我还可以从课本中举出很多反差成交的例子,《伤仲永》少年仲永的聪慧与成所后的平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在百草园的的乐趣与乏味书屋封建教育的无聊乏味。《故乡》中少年闰土聪明伶俐与我亲密无间与中年闰土麻木迷信及与我的隔膜对比;《背景》中父亲的境遇、穿戴、对我的关心宽容与我的穿戴、对父亲言行不以为然;《友邦惊诧》友邦人士对日本杀人侵地等的不惊诧,而对学生惊诧失去东北,学生请愿国将不国等;《木兰辞》中木兰战场上其山度若飞的威武,回家后对镜贴花黄的柔媚;《最后一课》中开头写小弗郎士怕上课,不想上学,老师严厉、学生吵闹,与这节课中老师慈爱,听课人众多,且都细心专业感受难舍难分。《有的人》中,有的人活着而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通篇都是反差对比来写的。
以上所举,都是我们初中课本中的例子,都无一例外以反差成文,所以说,反差成文是写文章的基本原是,反差越强烈,对读者的震撼越强烈,文章会越精彩,读后印象越深刻,越难以忘怀。正如山体越陡,瀑布越美,荒野越暗,灯火越明,道理再明显不过。
参透领悟“反差成文”原是,更重要是为了学会指导学生构思作文,按照原理,我们可以总结出构思作文的口诀:
照题定出中心点(中心问题、中心观念、中心事件),找准正反两方面(观点、事实、表现)两个方向选素材,首尾照应谋全篇。作文中的反差包括了极为广泛的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体现。不管我们以什么角度体现,只要有了反差,文章的味道就会大不一样,这里我列举一些体现反差的方式: 1生活中的两种人生境界——穷人与富人,善良与丑恶、愿望与现实、条件与努力、挫折与成功、强大败于弱小,小人物力顶千斤、因苦成就了英才、优裕演化为腐败、世俗观念与独特见解、外表丑陋内心聪慧、外表美丽内心肮脏。
2、人物安排中的老与少、男与女、美与丑、刚强与温柔、顽皮与仁爱、大官与平民、丑小鸭与白天鹅。
3、环境氛围中的风和日丽与阴沉寒冷、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和平安稳与阴森恐怖、清风明月与乌云翻滚。
4、自然景物中的山与水、平坦宽阔与陡峭崎岖、静物与飞鸟、巨石与流水、清澈与污浊、阻挡与冲决。
5、声音中的宁静与鸣响,修长与短促,舒缓与急促,有声与无声,悠扬与铿锵,单纯与复杂。
6、文章结构中的先抑后扬,欲擒故纵,前悲后喜,先穷后富或先善与恶,老实与狡猾,两条线并行前进,开头预设伏笔,结尾亮出底牌,用虚构的荒诞影射真切的现实。
7、空间距离上远隔,时间跨度上的往昔与现今,外表与本质上的违背(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8、课文中的一问一答(赋中的主客问题,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分析事物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学生作文中的问题:
1、直接简单,以我为中心。经常用的都是“我是什么”、“我要什么”、“我干什么”、“我怎样“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
2、词汇贫乏,眼睛只会看(瞟、斜、翻、望)脚,只会走(跑、趟、徘徊、蹦),嘴只会说(责备、斥责、规劝、安慰)。
3、抽象笼统。相对杨柳联想,格调,树木花草不会迎春,月季、荷、菊、梅(花儿)、地样山坡:丘陵、高原、山谷(这个地方)、情不分忧伤:彷、同情、悔恨(难受)。
4、点状思维:即只能围绕题来覆去,啰里啰嗦讲几句意思,不能发散,不能拓展延伸。
5、心中无底料,无套路,无范本,考试作文时,一团浆糊。针对这些问题,我的办法是整理一个常用词汇表(主要是名、动、形容词),给学生读背,语文课或平时阅读,涉及的词汇往往很分散,有些需用的词汇又经常未学到,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帮学生整理归纳比较记忆,常记常用,形成习惯。
二、训练学生反差作文的思路,多面批,多写下水作文,多分析表扬优秀和进步习作。总之是要想办法让学生愿写、能写、乐写作文。以我的经验:榜样示范和多鼓励表扬是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的最佳方法。
四、给班上每个学生量身打造一套作文模板,让他背几篇适合他模仿的范文,然后让他演练熟,以作为考场应急用,程咬金虽然只有三板斧,但由于他那古板以用得十分熟练,在战场上一般人还是抵挡不住,如果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作文“三板斧”,我想于写作他会更有自信也更有兴趣,但遗憾的是,往往是我们老师讲了一箩筐,学生却不记得一只角,初中三年,写作水平依然原地踏步。
下面,我将用“反差成文”的理论分析一些中考高考的作文题目,比如,有2004年长沙地区中考作文题目是“走进桃花源”,应该说这个题目不好写,如果用反差作文的思路来破题,可能就很快有眉目了。我的一个设计是这样:我作一名驴友在风景秀丽的源区探险,进入到一个小山洞之后,竟发现了中学课本的《桃花源记》的桃花源,于是便发生了一系列富有趣味的穿越故事,里面有古今人物,不同穿戴,生活方式、行为语言、思想的比照,处处反差强烈,最后的设计是由于我介绍,桃花源里的人们反而现代桃源外的人们的生活,从而储蓄歌颂了现代农村的新生活,党的惠农富农政策,主题健康积极,这种设计有哪些反差强烈的元素呢?现实与梦幻的交织,古人与今人的碰撞,课本结局与设计结局的迥异,这些都是吸引读者眼球的地方,最后升华主题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这是利用古今反差来设计,还可利用思维的反差来设计,一般的思维是走进桃花源看到真善美,这没有新意,如果你写走进桃花源,看到的是假恶丑,肯定会让阅卷者大吃一惊,解释原本是桃花源里很多游客素质低下,乱扔垃圾,不讲文明,不守规矩,把美丽的景区破坏得不成样子,反而是小孩比较有素质,讲文明,表现上本应成为教育者的有些成年人汗颜,于是我大声呼吁大人们要注意身教,回归文明。这种设计有哪些反差呢,一是美丽的地方看到是丑陋的现象,二是本应教育小孩的成年人不讲文明,本被教育者的小孩却为大人们上了一课。前2007年北京一高考作文题就是两句唐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很不好写,初一看,几乎无从下笔,仔细分析,细雨、闲花是不被人注意不被人重视的事物,默默无闻,无声无息,去留无痕。反向构思,不被人注意的事物却有高尚的品格,那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瓣飘落,果留枝头,于是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我们据此便定出写些平凡人不平凡的胸怀品格的主题,如赞美父辈们的勤劳、坚忍、奉献等,做到文中有抒情、有写景、有叙事、有说理,注意扣题与前后照应,一篇佳作应运而生。
老师们,以上是我对写作教学的一些思考和经验总结,报告写得很长,写完后我自己都吓到了,希望不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希望能对大家以后的写作教学有些许的启示和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高富帅的蒋组长的指导,感谢我们白富美徐亮主任的帮助,感谢我们语文组各位同仁的关爱,谢谢大家的捧场。蒋组长有一篇文章在省里的征文中获得了一等奖《一起走过的日子》,那就是一篇典型的反差成文的优秀作品,文章就是通过往昔与现在我们生活的巨大反差来提示主题的,尤其文章前部分痛说革命家史,讲的声泪俱下,看了让人吹嘘不已,这篇文章文句虽朴实无华,但沉稳,铿锵有力,镌刻着岁月的风雨沧桑,蕴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通过写景照应过渡也是作家们常用的做法,唯一一不足就是后部分讲现在生活的内容,单薄了一点,与前部分不成比例,另外觉得用一点倒叙的手法文章结构会更紧密,主题会更鲜明突出。
第三篇:写作经验
高考作文预测 人文关怀话题受关注 http://.cn2011年06月06日 10:23长春《城市晚报》
考作文分数(60分)在高考(微博)总分中所占40%的比重,比例份额较大。本报开通“高考作文预测热线”以来,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很多老师、大学生和市民,都积极地参与高考作文预测,说出了自己心中高考作文的考试方向。
倾向对成败的思辨
“我认为今年高考作文会趋向理智与激情、信心和冷静。考察考生对成败的思辨,考察考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和选择正确方向的能力。要求考生能站在民族和国家的高度,看待周围的生活和人事。考题的形式可能会和以往一样趋向于材料作文。”市民高女士说。
高女士建议考生,作文一旦选好体裁,就要规范,千万不要弄成“四不像”。同时也可以引用一些名言名句等,增加自己文章的底蕴。
多关注人文关怀类作文
在出版社工作的吴先生认为,“从近几年的高考题目看,很多都是有关人文内涵的主题,今年有可能继续保持对人文的关怀,因此考生准备今年高考作文时,建议考生多关注文化素养、人文关怀方面的文章。”
吴先生建议,考生可以把自己以前写过的作文中优秀的篇目或段落梳理总结一下,也可以关注历年来的高考范文,学习人家的思路。(记者 郭美佳 实习生 贺珊珊)
第四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经验材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时转化学困生
这一学期我主要承担三年级的数学课及英语的教学任务,数学教学,是我这位任教多年语文老师面临的新的挑战。面对天真活泼,性格各异的学生,我心中有一个信念,我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于是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我的教学工做。以下是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研读教材
上课前,我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二、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为现实的心理因素,我如能点燃起学生心中这把学习动机之火,就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智力得以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本学期我利用把学生领到操场上进行方位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时、分、秒的教学,借助于钟面实物教具,知道一分钟、一秒钟可以做什么事,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匆匆流逝。在一些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观察物体所需的小正方体模型,注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观察物体的实践中来。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导更多的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到数学课的学习活动中来,以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以形成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精髓。
三、加强练习与巩固,做到当堂清,当日清
所学知识要想牢固掌握,光靠一节课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的联系与巩固才能检验出来。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我给学生收集了一些口算训练的题目,要求学生每天训练口算题目,做到脱口而出。
我在练习巩固时注重个别辅导,寻找特定群体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练习。布置的作业不求多、杂,而力求精、细,要求学生能按质按量的完成,对于没有很好掌握的同学及时辅导,找出不足与疏漏,及时补救。注意布置分层作业,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难易不同的作业。当堂的作业必须当堂完成,当天的任务必须当天完成,否则任务越积越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就越来越大,学习兴趣就越来越差。
四、因人而异,分层教学,及时转化学困生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辅导,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对于学困生做到多关心、不歧视、不放弃。让他们感觉到来自老师以及班级体的关爱。认真研究造成其学习的困难的根本原因,坚持对症下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个别辅导,开展学生间、小组间的互助互学活动,逐步让一部分学困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逐渐进步。
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除了强调易错点外,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自己找到易错的地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躁,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劲头,相反学习效果会更差。及时予以帮助,让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是学生成功的关键,也是做为一名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
总之,本学期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教学经验还很不足,需要不断向同行们请教学习。对于自己,我还需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我综合素质,将我所学渗透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受益者,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经验材料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经验材料
“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进行转变,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近年来,我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有一些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我结合自身教学与教研的实践,谈谈对“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体现过程性,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突出创新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凸显探究性,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操作程序
(1)前提准备。准备的目的在于稳定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为探究作好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的铺垫。这一环节既可以在课前准备,也可以在课中进行,可以用谈话、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进行。
(2)探究新知。这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纲要性思考题,创设知识迁移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新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
环境中畅所欲言,大胆质疑,促进同化,发展思维的流畅性,让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3)拓展运用。这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获得能力.教师的练习设计要紧扣教材,有适当的坡度与密度,要让全体学生都练有所得。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开放性习题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4)总结评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顾问题探索过程,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得失,并联系实际将知识点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再认识、再发现、再创新。
三、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
1、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使之产生强烈的欲望,并积极进入状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1)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保持宽容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引导,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多一些赞扬与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消除师生间的无形的心灵鸿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问题的环境与机会,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与意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倡导多样化的解题策略。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
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
2、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