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反思

时间:2019-05-14 12:5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反思》。

第一篇:对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反思

对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反思

(2009-09-25)

西部的发展,重要的不仅是要有资金(和80年代比中国现在已经是不缺资金),而且是资金的获得方式。西部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新的经济部门,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经济、太空经济、海洋经济、旅游业、物流业、广告业、文化产业、休闲会务业、教育业、保健养生业等等。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的发展制造业的新路。

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是在1979年从沿海地区开始的。1999年开始的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则是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减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

十年后的今天,可以看到这一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西部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2000年到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4%,比全国平均高1.9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4.4个百分点;一批内地新涌现的明星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南宁等,其耀眼的程度不亚于沿海的深圳、厦门;神木等偏远地区的小县城,一跃跨入全国百强县的行列;西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逐步加快,从1999年的7.3%,提高到2007年的14.5%,2008年也达到12.4%,高于全国的总体水平;人均收入的增长,至少可以说基本跟上了全国的平均速度,没有使东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这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史上是少见的。

和大部分先发展国家的,依靠私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试错的发展道路不同,中国是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制定产业政策,发挥后发优势,依靠政府有效地集中使用有限资源,优先发展基础设施和战略产业,为外资和民间私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同时,开展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和相互学习。

寻租现象和腐败普遍

这一模式很快地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果,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益,避免了市场试错的弯路,中国的GDP持续30年的高增长,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大,贫困群体迅速减少;但其负面影响是分配过于向政府倾斜,政府持续垄断大部分资源,寻租现象和腐败普遍,不公正的收入差距扩大,污染严重,精英以外的普通老百姓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参与感和分享感较低,社会成本在越来越高。

西部大开发的成绩和问题也正典型的反映了这一发展模式的成绩和问题。中国的西部地区,地处中国的上风上水(有人说是中国之肾),有多种不同文化的原住民,是中国的水源、气源、矿源,也是中国社会和谐和安全的敏感点。西部大开发中,比起东部,更迫切地需要尽快克服和消除中国发展模式中的负面问题。笔者认为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反思的:

一是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现代化也不一定要在每一个省区,每一个地方都一定要经过一个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但过去的西部大开发十年,基本沿用的是全面发展工业的老思路。从1999年到2008年,西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2.9%提高到42.1%。西部和中国的整体结构越来越相似。今后如继续走这条路,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

西部地区既是中国的水源,几条大江大河的上游,又是中国的严重缺水地区,从整体来说是不适合大量人口密集性居住的,是不适合聚集大量人口来形成工业的规模经济性的。比如,陕西神木县城20万的人口现在每天缺水3000至5000吨,这可能不是要靠寻找更多的水源来解决(地下水是不可再生资源),而是要靠减少本地的居住人口来解决。但较少的城镇人口,同样可能组成为现代化的矿区和旅游提供各种必要的有效的服务的现代化城市。城市和矿区,生活,生产和旅游服务所需要的各种工业产品,完全可以从沿海的制造业基地生产,通过现代化的物流渠道,最有效,最方便地及时送到西部的各位客户手中。不同于东部的发展新路

二是西部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就业不等于只有发展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三块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发展西部,不是要改变这一格局。三大基地的制造业的升级,不等同于要把它的现有的制造业转移到内地。而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通过在原有地区的技术升级来实现的,特别是带有污染的冶炼业,更需要通过先进的技术措施,消除污染。

那些可以需要转移到西部的一部分,必须有更大的综合成本优势,而不仅是便宜的劳动力和地价。如重庆成都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可能是长三角通过长江的延伸;北部湾地区,是珠三角的延伸;内蒙等地是渤海湾的延伸。这样才能使西部的制造业继续保持东部的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的规模效应和外部经济性,具有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全世界所需的制造能力是有限的,制造业所能容纳的就业机会更是有限的。西部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新的经济部门,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经济、太空经济、海洋经济、旅游业、物流业、广告业、文化产业、休闲会务业、教育业、保健养生业等等。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的发展制造业的新路。

三是西部未来的富裕,除了要增加就业机会外,可能也离不开现有的西部人口部分向东部迁移。雨水稀少的地区,地震和各种自然性灾害的多发地区,是不适合大规模的人口聚集的。西部的大发展,不能忽视这些自然条件的制约。笔者在若干年前到甘肃夏河拉布伦寺的道中,经过一些村镇的集市,为这些地方有这么多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感到震惊。这是靠近黄河的上游,一年没有多少天下雨的地方。这些年轻人的未来可能是在东部沿海,而不是在他们的家乡。

在好莱坞的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美国梦曾是美国内地小镇的演变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小镇中的年轻人前往纽约,洛杉矶等地寻求自己未来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给大部分的中国家庭带来了希望和实际的变化。但奇诡的是中国梦至今还没有成为中国媒体、中国影视的一个主题,反而在不久前发生的韶关玩具厂的事件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西部年轻人向东的寻梦过程变成了一个梦魇。

四是收入分配要有有利于西部发展的新结构。和国内一些学者常说的制造品的利润分配是向研发和行销这两端倾斜不同,近几年在世界市场上更经常地看到的是利润分配向资源国(如石油开采国)倾斜。中国西部现在已经是中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生产地,占全国已知天然气储量的64.5%,水力资源蕴藏量的82.5%,是世界上山岳冰川最多的地方,也是世界仅有的高原原生态地貌,另外,还没有勘探的地方还占很大的比例。西部是否可以发展成就像澳大利亚(澳洲),和巴西一样,以资源开采,和为资源开采服务为最主要的支柱产业,通过资源开采公司所有权的收益,资源税的地方分成,为资源开产服务的产业的发展,等等,来获得良好的地方收益,并刺激资源开采业,和资源开采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输血机制变为造血机制

五是应该逐步提高西部地区本地原住民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参与权和分享权。新加坡是1965年才建立的新国家,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多种民族,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但通过提高各族群对发展的参与权和分享权,成功地化解了六十年代时一度尖锐的族群冲突。在80年代中中国学者王小强,白南生等曾通过对西藏的调查,写过一篇有名的报告:“把输血机制变为造血机制”。其思路至今都是有启发的,西部的发展,重要的不仅是要有资金(和80年代比中国现在已经是不缺资金),而且是资金的获得方式。应该使原住民有机会通过参与权和分享权,感到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本地的资源,获得发展的收益,获得发展的尊严,获得对国家的认同感。

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从东部的改革开放开始的。当世界都在思考中国为什么能这么快地实现经济大超越?和中国的模式是什么时,中国自己正在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思路下,反思西部的十年大开发。我们期待着在东部开始的中国发展模式,能在西部大开发的持续和深入中,尽快地得到改进和完善。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合作项目协调人,资深研究员

第二篇:135新十年中国西部电影的新发展与新突破

135新十年中国西部电影的新发展与新突破

【会议录名称】 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 , 2010 年

【作者中文名】 吉平;吴宝惠;李娜;

【作者单位】 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

【会议名称】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会议地点】 中国陕西西安

【主办单位】 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西北大学

【学会名称】 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

【主编】 张阿利

【论文摘要】 <正>中国西部电影从它诞生发展至今已走过了26年的风雨,在这些年间,西部电影既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令人振奋的辉煌,又经历了90年代让人悲叹的“陷落”时期,进入新世纪后,《美丽的大脚》、《惊蛰》、《天地英雄》、《可可西里》、《日出日落》、《图雅的婚事》等一系列佳作的出现,使中国西部电影蕴蓄着新的崛起。这一批影片之所以能在国内外电影节上屡获大奖,笔者以为这是因为新十年以来的西部电影在传统西部片的基础上有所继承,更是大胆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其突破和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篇:美国西进运动对中国西部开发借鉴意义

美国西进运动对中国西部开发借鉴意义

【摘要】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在历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始于18世纪80年代,止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历时近200年。这一时期,从最初的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到后来的美国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法规,加大对西部财政补贴和资金投入,实行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极大地改变了美国西部的经济结构,这一系列的行为和举措使得美国经济重心逐步西移,东西部经济发展趋于平衡。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美国 西进运动 西部开发 借鉴模式

一、美国西进运动历史背景

美国西部开发在美国近代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独立以后,废除了英国政府颁布的禁止移民向西进的赦令,许多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和欧洲的移民纷纷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涌向西部。西进运动有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当时美国充法国手里购得路易斯安那,大批移民纷纷涌向西部,开拓俄亥俄、肯塔基和田纳西等地区,为后来日益扩大的中西部产粮区奠定了基础;第二次是1815年以后,移民们再大湖区开拓,建立棉花种植园,扩大了南部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第三次高潮是19世纪中期,开拓了俄勒冈、加利福尼亚等地。到1890年,西进运动正式结束。西进运动和领土扩张是交织在一起的,在西进运动过程中,西部得到开发。达达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发展;西进运动是指美国东部居民想西部地区迁移和开发的群众性运动,其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美国向西部的领土扩张和开发,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活都有重大的影响。广大的西部土地并入美国,使美国成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发展经济的极优越的自然条件。它大大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地处宜耕的气候带,使农业迅速发展起来;西部的开拓,带动了大规模铁路的建筑和大批移民的流入,使美国形成了广大的国内市场。

二、美国西进运动政策措施

(1)土地政策。首先,美国政府颁布了在西部建州的程序和规定。1784年由杰斐逊起草了《关于弗吉尼亚让出的西部土地组建方案》的土地法令,规定西部土地为美国全体国民所共有;规定从俄亥俄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土地分作十六州,在居民人数达到一定的数目(原十三州的最低数额)时始可建立同西部各州完全平等的新州。对西部开发和经济稳定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农民取得土地和进行农业开发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使美国能够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农业大国。

(2)在基础设施开发政策。美国在“西进运动”中非常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重视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为当时的“西进运动”提供了便利;四是在扶持教育发展的政策方面,西部地区建立的每个州都可为兴办一所公共学院提供一片土地,当时美国总统杰斐逊还设计和制定了一项包括初级、中级学校直至州立大学在内的宏大的教育制度。州立大学先后在南部和西部各州建立,并且开展免费教育。在铁路修建上美国政府采取了“多修铁路多得益”的政策。铁路公司每修一英里的铁路,可以得到铁路沿线一定面积的土地;同时,规定铁路公司可以根据修筑铁路的长度和地形的不同,从政府那里获得不等的贷款。1828年美国才开始修筑铁路,1860年铁路里程便长达3万英里,其中大部分修建在西部地区。这一时期铁路的修建,大大地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在公路的建设上,美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政策是鼓励私人投资。为了解决公路建设资金的不足,收费公路成为美国最早优先发展的事业。从1792-1794年修建

第一条公路开始,到1830年修筑公路总里程长达6400公里。随着蒸汽机船的发明与使用,美国政府又加强了对水运的建设。1817-1828年由纽约州资助修筑长达350英里的伊尔运河,把东部的哈得逊运河和西部的大湖区联系在一起,使当时一英里20美分的运价降到1美分。总之,在1815-1840年间,各州投资1.25亿美元,建造了3000英里的运河,使美国当时成为世界上运河最发达的国家。这一时期美国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大发展,为当时的西进运动提供了便利。

(4)扶持教育发展的政策。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根据1785年的土地法令,西部地区建立的每个州都可为兴办一所公共学院获得一片土地,当时杰斐逊还设计和制定了一项宏大的包括初级、中级学校直至州立大学的教育制度。于是州立大学先后在南部和西部各州建立,并且开展免费教育。1862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莫里尔法》,决定由政府把至少3万英亩公地永久赠予每个州的有关院校,当时依阿华州农学院就是接受这种土地赠予建立起来的。在19世纪60年代,根据《莫里尔法》,美国建立了一批农学院和工学院,如著名的伊利诺斯大学、马塞里工学院、康奈尔大学都是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为美国西部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1887年《哈奇法》规定每年拨给各州1.5万美元,为农业试验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联邦基金。1907年又将这项经费扩大了一倍,以扩大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而且,又通过立法把给予各校的津贴增至每年5万美元。与此同时,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影响下,美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在1860年以前,美国共发布了3.6万项专利,对美国西部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大力发展科技。从二战结束到现在是美国西进运动的第三个时期,主要是以科技开发为主的深度开发时期。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率先发生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西部充分利用其在科技革命策源地的地理优势,以科技开发为主体,运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和美国整个经济的繁荣,有力的支持了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

三、美国西进运动的启示

(一)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有法可依,规划发展。

(二)提供优惠的经济政策推动西部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中小城镇发展。

(四)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以加强区内的整体协调。

(五)创造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

(六)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概括来说,西部大开发必需遵循中国的国情,开发由中国特色的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王旭;美国西部开发与联邦政府的土地政策

陈锡镖;内战前美国国有土地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张礼萍;美国西部开发成功的经验与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高国力;《美国西部开发对中国西部开发的启示》,《中国投资》

第四篇:《文化大革命十年》教学反思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学反思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第三课的内容,本课对“文革”性质的把握是理解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的突破口,为了让学生理解“文革”实质,我对探索中的两次失误进行复习,让学生了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使学生明白党的工作应作出调整。

关于这段历史,学生并不熟悉,而且知识头绪多而且杂,学习起来很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历史背景。当时,苏联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即修正主义,用资本主义思想否定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形式,认为阶级斗争凌驾于经济建设之上,错误的发动了进行“文革”的决定。矛头直指进行经济建设的刘少奇、邓小平身上,路线本身是错误的,再贯彻执行更是错上加错。

教学中注重理清知识线索,提纲挈领,梳理知识脉络。文革开始的标志是成立的“中央文革小组”,它凌驾于人民代表大会之上,严重践踏民主和法制,“砸烂公检法”,踢开党委闹革命”,错误的路线加之错误的人来执行,必然导致错误结果的出现:“打倒一切,全面内战”,掀起夺权风暴。老一辈革命家不能也不会坐视不管,出现了“二月抗争”,反被污蔑为“二月逆流”,同时在“文革”中形成了两个互相勾结的反党反人民的集团,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活动解释了这次运动的性质。特别是介绍林彪、江青的特殊身份的介绍,有助于对文革性质的理解。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粉碎标志着文革的结束。这样使“文革”形成了一定脉络,有助于学生理解。

鼓励学生扩展思维,学生也提出一些个性鲜明的问题:(1)什么是修正主义?回答:“是用资本主义思想否定社会主义思想”。(2)毛泽东对“文革”成员的看法、态度?回答:“毛主席认为阶级斗争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抹杀了人民的作用,利用„文革小组‟成员打击所谓的„走资派‟,毛泽东很重视阶级斗争,所以„文革小组‟权利很大。是文革变成了一次夺权运动。

(3)四五运动的历史意义?回答: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这样 学生对于“文革”这段历史有了一些认识,经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用具体史实来显示“文革”对社会生产的破坏,对法治的践踏,这样学生用认识的观点学习历史,认识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失误以及危害。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五篇: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十年回顾和反思

一、回顾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

中国当前电力行业格局

97年以来,我国的电力体制经过一系列改革。除设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外,原有大型电力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市场整合,构建成11 家集团公司,包括:两大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下设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西北5个区域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则由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及海南的电网资产重组而成。五大发电集团———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两大辅业集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形成当前中国电力行业格局。

回顾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程

如果从2002年开始计算,电改已经进行了10年,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的复杂性超出了最初设计者的想象,漫漫长路,不堪回首:

1)1997 年开始对针对电力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行使的政府管理权移交给国家经贸委,电力体制政企分开。这算是预备。

2)2002 年开始在电力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电网的垂直一体化垄断模式,在发电端开放竞争。实行“厂网分开”,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电力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进行划分。

3)2003年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正式成立。国家电监会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4)2011年将进行电力“主辅分离”。两家电网公司的勘测设计企业,火电、水电施工企业和电力修造企业剥离,同时并入新成立的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十年电改评价 改革的历程表明,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改革既可能获得巨大收益,又潜伏着各种风险。十年过去,电力改革当初提出的改革方针“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只完成了前一半。即使对这一半的改革,业界也都一致认为不彻底。

1)厂网虽分开,但原本分离的本意是在发电侧展开竞争,可是由于上网电价和发电额度仍然控制在发改委,初衷并没有实现。反而成了夹生饭。

2)主辅分离不彻底。原目标是剥离电网的电站设计建设、电力装备制造、三产等辅业,只保留输配电主业。可是国网利用2008年冰灾,提出的辅业重新界定,并于2009年逆向收购许继平高两大领先电气制造集团。

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电网和其相关利益集团,步步为艰。一句话:不彻底、不坚决、没触动核心。一个被规制企业利用规制者的自利动机进行寻租活动,使规制者成为被规制者的“俘虏”,并共同分享垄断利润,从而导致规制的失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改注定无法成功。

为完成国家2002年提出的“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目标,显然当前这个格局还需要进一步拆分:剥离电网的配售职能,成立独立区域电网公司;剥离国网的电气设备制造的辅业;成立第三方的电力调度和交易中心。电改进入攻坚阶段。

二、中国当前的电力运营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电力产业自然垄断属性的由来

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输电网、配电网和电力用户组成的整体,是将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并输送和分配到用户的一个统一系统。

输电网是电力系统中最高电压等级的电网,是主网。配电网是将电能从枢纽变电站直接分配到用户区的电网,是辅网。

发电厂将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经过电网将电能输送和分配到电力用户的用电设备,从而完成电能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过程。电力产业的产销与其他产业相比显著不同,其产品一般不能大规模储存,(储能还不成熟),电力生产过程是连续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是在同一瞬间完成的,因此发电、供电、用电之间,必须随时保持平衡。

电力关系到国计民生,是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是世界公认的公用事业,其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具有强烈的自然垄断特性。自有电力以来,世界各国长期对电力企业实行公共管制,普遍采用垄断经营和国有产权形式进行运营。

电力行业某些环节的自然垄断属性已不再成立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管理和经营体制制约了电力的进一步发展,电力工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导致了各国电力企业从垄断经营、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化。尤其是,随着科技发展,电力工业实现自动化、信息化,电力系统的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制约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等各环节分离的技术瓶颈已不存在,为电力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技术基础。某些原来被认为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业务或环节,其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己经被逐渐克服,使得某些环节的自然垄断性不再成立,从而为引入竞争创造了条件。

首先发电环节引入竞争是最容易的,输电环节由于高压线路不可能重复建设必须是垄断的,配电环节可以是垄断性的,也可以是竞争性的,售电环节完全是可以竞争的。

全球电力市场经营的五种模式

根据电力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可以分为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等四个环节,因此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可以根据这些环节的市场开放程度而分为五个模式*。

1)垂直统一垄断模式

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四个环节都是捆绑在一起,由一个公司来统一管理和垄断经营,各个环节中都不存在竞争。法国、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州是这种模式。

2)发电竞争上网模式 输电、配电和供电仍由一个电力公司统一管理和垄断经营,竞争在发电环节展开。这是打破电力工业体制垂直垄断模式最为初级的形式。中国目前就是这种模式。

3)限制性趸售竞争模式

发电、输电、配电完全分开,成立多个发电公司、一家电网公司和多个(配)供电公司。每个供电公司在其供电区域内具有垄断供电的性质。电网公司负责调度运行,从发电公司购买电力并向供电公司趸售。电网公司是电网覆盖区域内各发电公司电力的唯一购买商,也是各供电企业电力的唯一供应商。目前,英国、美国大多数公司均为此模式。

4)完全趸售竞争模式

发电、输电和配电三个环节都分别成立独立核算公司,并开展完全竞争。供电公司直接向发电公司购电,输电公司仅起输电作用,收取过网费,不再起买卖电力的中介作用。这就象交通运输中的“公路”一样。这是世界银行提出来的完全趸售竞争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有先进的电力计量和电费结算系统以及很高的管理水平。供电公司仍然在其供电范围内垄断经营。目前,瑞典、阿根廷、捷克、美国的加州、新爱尔兰州都采用此模式。

5)零售竞争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允许所有的用户任意选择供电公司,供电公司不再进行垄断专营。可以成立电力服务机构,它们不拥有配电网,但这些机构可以经营电力趸售和零售。供电公司或服务机构,没有固定的服务区域和服务对象,相互之间开展争夺用户的竞争。这种模式要求输电网和配电网都对用户开放。在这种模式下发电公司与供电公司、电力服务机构以及与大用户之间都存在双边交易。这种模式己在挪威、智利、美国的纽约州等电力充足、电网完善的国家和地区逐步推行,是竞争范围最广、竞争程度最深的电力市场模式。

*《电力市场模式、竞争性及其引入期货交易的时机分析》倪迎春

中国目前所采用的电力经营模式-发电竞争上网

2002 年按照电力改革要求实行“厂网分离”,电力经营模式从(第一种)电网的垂直一体化垄断模式过渡到(第二种)发电竞争上网模式。输电、配电和供电由国家电网统一管理和垄断经营,电网作为单一购电方向发电厂买电,作为单一卖电方向终端用户售电。这是打破电力体制全垂直垄断最为初级的形式,这种输配不分的单一购电机构模式在市场化改革中只能是一个过渡模式,因为该模式存在四个问题:

1)买方单一,无法实现充分竞争。发电公司没有选择的余地,无法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2)单一购电机构的市场缺乏需求侧对市场的响应,市场价格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电网承担全部买电风险,而市场机制强调风险分散;

4)无法适

应电力生产的分散化趋势。随着新能源的发展,除了专门的发电厂之外,家庭和企业也将可能成为电能的提供者,将自己生产的富余电能通过电网出售给其他用户。电网往往利用在输配的垄断地位排斥分散化电能提供者。中国正在向完全趸售竞争的电力模式迈进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所采取的模式各不一样,但是总的趋势是全方位引入竞争。不同的运营模式反映了市场竞争和选择的不同程度。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期,选择何种运营模式,除了决定于经济运行体制和市场发达程度外,法制化程度、企业管理水平和自动化水平等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我国应根据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自动化水平的高低以及相应的配套法规、制度来选择我国的电力市场运营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电气自动化水平突飞猛进。已具备实施输电和配售分开,建立多买方-多卖方的充分竞争市场的条件,向第(四)种完全趸售竞争模式迈进。目前国家正在启动的下一轮电改方案正是“输配分离”,剥离电网的配电、售电功能,回归其输电职能,在用户侧引入竞争。

日前国务院批转了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其中两次提及“输配电”,一是提出“稳步开展输配分开试点”,二是要求“开展竞价上网和输配电价改革试点”。电改进入打破电网垄断的核心攻坚阶段。

三、电网就是电改的最大阻力

电网拥网自重,削藩势在必行

目前电网垄断了中国电力工业除发电外的,输电、配电和供电整个环节,独享覆盖中国国境具有完全自然垄断属性的高压输电、中低压配电网络资源。作为单一购电方向发电厂买电,作为单一卖电方向终端用户售电。电网拥网自重,有恃无恐,一直在抗衡国家电改,制衡国家的新能源政策。在近十年的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中,电网曾经三次公然开倒车,和政府决策背道而驰:

1)电改在2003年完成“厂网分离”后,即进入“主辅分离”阶段。目标是剥离电站设计建设、电力装备制造、三产等辅业,只保留电网输配售电主业。可是国网利用2008年冰灾,提出的辅业重新界定,并于2009年逆向收购许继平高两大领先电气制造集团。“主辅分离”无法彻底进行。

2)2002年按电改计划成立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国网下设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西北5个区域电网公司,为将来拆分国网打下伏笔。可是进入2011年后,国网开始逐步对区域电网收权,将电网规划、电力调度等管理职能收回公司总部,将区域电网的主要经营性资产按属地化原则分解到省网公司,区域电网公司实际被架空。

3)国家电力改革大方针“主辅分离、输配分开”是在2002年就确立的,2012年初电监会发布《输配电成本监管暂行办法》,为下一步“输配分开”作准备。可是今年4月,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发布新书《中国电力与能源》,公开表示坚持输配电一体化和电网调度一体化,和国家电改大唱反调。

电网之五宗罪

垂直一体化垄断输电、配电和供电的国家电网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这种落后的电力运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国民经济的需要。

主要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

1)电网建设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

电力必须先行,“电力事业应当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当超前发展”《电力法》。目前电网长期垄断,缺乏竞争意识。规划布局和建设发展没有依据市场经济规律,输配电网络长期缺乏统一规划,电荒和弃电同时并存,配电网发展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

2)滥用垄断地位,转嫁经营负担,背离公共服务企业性质

作为唯一买方对上游电厂压低上网电价,发电公司没有选择的余地,无法保证交易的公平性;对中游地方电网利用电力调度权利进行压制,阻碍电量调剂消纳(内蒙古每年放弃的发电量可供应北京一年用电量的约82%);对下游终端用户缺乏服务意识,动辄采用行政手段拉闸限电。背离作为自然垄断属性的公共服务企业性质。

任何国家的自然垄断性的产业,都应该是微利并以公共服务为第一目的。垄断产业必须接受政府规制,既保证企业正常生存发展和合理回报,又防止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害,同时防止因缺乏竞争发生资源配置低效化。

3)排斥新能源并网,制约新能源国内市场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脚步。

电网以网络安全为借口,消极配电侧智能化改造,通过在项目审批上设置障碍,变相抵触《可再生能源法》,排斥新能源并网,拒绝接收分布式光伏发电,严重制约了国内新能源的市场空间。逼迫光伏生产厂舍近求远,80%产品必须寻找海外市场,仰人鼻息到处受气,而国民无法真正享受到光伏产业增长的益处。

4)绑架政府,强上特高压项目

特高压之与电网,相当于高铁之与铁路。确实高科技世界领先,但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远水难解近渴。配电侧智能化改造,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分布式光伏在用户侧就近接入,不需要远距离输送电力,成本低、效率高。电网知道输配终将分离,配电网迟早要被剥离,不愿意把钱投在配电网智能化改造升级上,强推特高压项目。特高压电网投资总额将达4060亿元,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巨额工程,并未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竟然越过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的决策与监督,直接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

5)拥网自重,明里暗里抗衡国家电改

在近十年的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中,电网曾经三次公然开倒车,和政府决策背道而驰。详见上。电网拥网自重,野心勃勃,制衡改革。以电网安全为借口,处处排斥新能源并网,将一己之利凌驾于国家战略之上。电网是就是电改的最大阻力,也是新能源的绊脚石。

四、电力体制改革向何处去

电改方向:输配分离,剥离电网的配电、售电功能

改革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输配分开”。剥离国家电网的配电、售电职能。

1)将各省级中/低压的配电网络改制成地方供电公司,独立核算。将配电环节从资产、财务和人事上从国家电网剥离出来。

2)国网仅保留跨省间(特)高压输电网络,作为输电通道和电力交易的载体。国网不再参与电力交易,只收取过网费,就相当于高速公路的过路费。

3)国网对发电公司、配电公司和大用户开放,允许配电公司和大用户直接从发电公司购买电力,在用户侧引入竞争。改变单一电力购买方的市场格局,培育多家市场购电主体。

4)输电网络是一个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系统,国家对国网收费进行管制,确保收费的公共服务属性并能回收投资及得到一个合理的回报。

5)取消国网电力调度权,成立第三方独立的区域电力调度中心作为电力调度交易平台。开放输配电网,形成统一的区域电力交易市场。

6)各省级配(供)电公司仍然在其供电地区范围内垄断经营对零散用户售电。

电改必须先理顺国家电力监管权力体系

电改十年,成效微薄,反而电网更加垄断和强势,电力从发电到售电各环节市场化影子荡然无存,电网和发电厂及地方电力集团矛盾日益激化,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受到传统能源的压制。

痛定思痛,电改最大的败笔是改革没有理顺和触动国家电力体制的核心-电力监管权力体系,而是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作文章,游走在电力的发输电运营环节。面对顽症,没有直击病灶,躲躲闪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怎能见效?

现在电力监管权力分散,政出多门。电价权和电站项目审批权在发改委(部级),电力监管和电力业务许可证在电监会(部级),新能源规划和能源节能的政策、光伏电站特许项目招标在能源局(副部级),电力调度权在国家电网(部级),规划许可在电力设计院(国网直属)。另外不同地方,机构设置还不完全一样, 责任分配还有差别。不要说咱们光伏人,就是连体系内地方官员很多都对审批环节蒙灯转向。审批环节过多,给权力寻租留下充足的操作空间,必然导致腐败和低效率。同时,国网和电监会平级,比能源局还高半级,你说到底是谁能管谁?所谓监管不就是名存实亡吗。

电改必须首先从上到下理顺电力监管权力体系,匹配权力和职能的关系,简化审批环节,才能做到提纲挈领,事半功倍,各种阻力迎刃而解。上层如果真心电改,就必须先从此下刀,绝无他法。

电改必须渐进式的完成

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潜伏着各种风险。为确保改革的平稳进行,必须采取用渐进式的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

渐进式体现在三方面:

1)在市场模式的选择上采用渐进式过渡。从当前发电竞争上网模式向限制性趸售竞争模式和完全趸售竞争模式过渡,上述约束缓解后最终过渡到零售竞争型电力市场。

2)在结构重组过程中,各环节逐步分拆。先完成“主辅分离“,拆分电网的电力装备制造业务,然后将各省级配电网络改制成地方供电公司,独立核算,在区域电网建立统一的市场交易平台,完成“输配分开”。逐步扩大交易品种和竞价范围,试行较大的用户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的交易范围,实现“竞价上网”。售电与配电环节的分拆放在最后阶段实施,售电环节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用户的购电选择权。

3)在产权处置上采用渐进式方法,对现有电网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逐步放松对私人资本的进入限制。

结语 为适应国家新能源的战略要求,为保证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无论如何电力体制必须与时俱进,坚持继续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引入电力的市场化竞争,彻底打破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哥环节的垄断。最终将我国电力市场建成一个开放、公平、自由竞争的电力市场。

一个理想的电力市场是怎样的?

1)不管是发电侧还是售电侧,存在许多买方和卖方,没有任何一方具有市场势力,地位平等

2)供需双方都有价格响应能力

3)透明且运作有效的电力交易平台

4)独立于电网的第三方电力调度机构

5)任何电力源只要满足并网技术标准就能够被电力网络平等接入

6)发电方、配电方、用电方三方之间都能双向互动,实时传递信息

这应该是我国电改的终极目标和电力市场的美好蓝图。

下载对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的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平:中国法治十年反思

    江平:中国法治十年反思 按:2010年10月20日下午,《凤凰周刊》举办“现在与未来——中国时局高峰论坛”;会上,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前校长江平发表了题为《中国法治十年反思》的......

    十年课改反思总结

    十年课改反思总结 作者: 杨艳霞 (小学数学高台县小学数学二班 ) 评论数/浏览数: 2 / 10 发表日期: 2013-07-30 10:30:12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十年课改,我......

    对中国入世十年的总结

    对中国入世十年的总结 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已有十年,回顾这十年来,我国经济变化的步伐是如此巨大。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中国从入世之初的世界第九经济体快速成长为第二大经济......

    语文课堂教学十年回顾与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十年回顾与反思 张掖市教育局 卢毓锌 肃南县教体局 祁玉山 从2001年至2011年,我市语文教学改革走过了十年艰苦的历程。课程改革引发了人们对语文教材的思考,课堂......

    《反思券商十年发展路》读后感(精选)

    《反思券商十年发展路》读后感 文章开篇提到的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话题,由于还只是新监管层履新初期的一些表态,鉴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诸多问题的历史的成因过于复杂,至于后效......

    结婚十年男人对婚姻的感悟

    结婚十年男人对婚姻的感悟 两人吵完架后,可以互换角色再重复一遍刚才吵架的内容,保准你们笑破肚皮!(觉得这条很好用,哈哈,下次试试)从很久以前开始,谈话中“我们”出现的次数超过了......

    对十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思考

    要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首先要解决我们国家的土地供应制度问题,我们的土地供应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其次是要确定我们国家的住房制度,国家应明确到底要对什么样的人保证其住房,要......

    反思TCL国际化十年 李东生

    反思TCL国际化十年 李东生:收购汤姆逊战略没错 2014-11-29 23:0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30| 评论: 0|来自: 羊城晚报(广州)|微博通分享| 【世界晋商网讯】 十年一觉收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