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小学作文教学
论小学作文教学
黄会兰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要做教学中的有心人,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做习作的有心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提高写作水平的条件,多写观察日记,大量阅读课外书积累语言,积累知识。教师可组织图书角,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做好读书笔记,并检查督促,让学生养成习惯。注意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引导,激发兴趣;教师示范,统一符号;教给方法,养成习惯;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关键词]作文教学 小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自主‛即:‚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我们认为,提倡学生自主作文,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从作文的写作动机上,是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欲望和冲动而作的主动作文,而不是为学作文而作文,不是为考试而作文,更不是为家长、老师作文;从作文的内容要求上,是写自己之所见,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的自由作文;从作文的训练途径上,应通过不同形式,积累习作素材;丰富语言储备,使学生自主作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创作过程中得到陶冶和启迪,把写作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
1、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把握这一点,才有可能使学生乐意写作,提高写作兴趣。叶老也常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便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要教师实施先经历、体验生活后描绘生活的作文教学。要多组织实践活动,多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从而认识生活,改造生活。如调查活动、采访活动、竞赛活动等,在‚真交际‛中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受写作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在‚真角色‛中体验情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悟去塑造个性化的角色,在‚真观察‛中体验精蕴,让学生学会精细地观察和精确的表达。
2、注意培养学生做习作的有心人
认真观察是学生获得习作素材的关键。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渗透于课堂教学当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如《金色的草地》一文,作者发现草地会变色是通过仔细观察而得到的结果,把草地的有趣呈现在读者面前。《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把小红军展示的外貌特征清晰地留给读者。教师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认识到观察与作文的关系,从而鼓动他们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写观察日记。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的方法,有序观察;有的放矢,观察重点、捕捉特点;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产生合理想象等。做生活记录卡,把每天所做的事和所得收获或感受一一记录。然后,教师则应作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3、注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提高写作水平的条件
仅凭八篇作文的训练,想提高学生德写作水平是纸上谈兵,教师要开动脑筋,调动其他因素。教师要创设情境,对所要训练的内容产生喜爱,驱动学习动机,学生对待学习的情感态度决定其书面表达质量的最直接原因。兴趣和自信是习作教学两项基础性工作。在课文教学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如《下雪了》一文中对雪景的描写,学生很感兴趣。于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有过的令人兴奋的活动,写成观察日记,坚持不懈,如:印象最深的一节课,耐人寻味的一句话,谈自己的收获认识等等。天长日久学生尝到了甜头,有写作兴趣,作文的质量也提高了。
另外,优美词句、段落的积累对于农村孩子,特别是讲方言的孩子来说,有助于提高习作水平。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话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3.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像我所教的学生都是在农村,家里图书少,我就出资买了一些。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余时间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把被介绍的图书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3.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以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3.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意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坚决杜绝一些非法的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造成不良的影响。
3.5、抄写读书笔记。阅读中遇到感兴趣的知识,好词佳句好段都分门别类记录下来。教师也要有目的指导学生抄写读书笔记,这样既能督促他们去进行课外阅读,又可以积累知识。有个三年级学生抄了这样的句子‚花儿向我们点头,鸟儿在枝头唱歌‛,在他写牵牛花时也运用了比拟的手法‚早起的牵牛花吹起了紫色、蓝色的小喇叭‘嘀嗒,嘀嗒’,在叫人们起床呢。连小动物们都被叫醒了,纷纷过来与牵牛花问好……‛本来看到的花是静止的,通过阅读模仿想象,就把花写活了。
3.6、检查督促。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进行若干次定期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4、注意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对中年级学生提出‚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学习从内容、词语、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对高年级学生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写成后要进行认真的修改。可见,放手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谱学生的修改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作文批改看成是作者份内的事,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作文评讲是一门艺术。讲评得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兴趣,培养热情。反之,则会扑灭学生自己燃起的写作火焰。作文要求太高、太急、太苛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对学生的写作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文讲评课可以稍微改动变成学生修改课或赏析课。培养学生自改能力,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4.1、注重引导,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要想引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我认为:首先,应依靠老师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每次习作教师如能坚持跟学生一道写作,写下水文,并把它张贴出来,让学生品评。长此以往,教师的写作水平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发现自己习作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写作的兴趣。其次,应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重在改作)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敬佩外,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反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益臻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美的享受,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应靠学生自己所取得成绩和优点来吸引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因教师的教育得法而愈加强烈,也可因教师的不得法而窒息。一个懂得教学的教师,教学中总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依据学生心理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
4.2教师示范,统一符号。教师的示范,不光只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也要统一,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是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作文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因此不规范。小学语文课本中,从第七册开始便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号,到六年级已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把‚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作为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求学生不但要学习叶圣陶、欧阳修等古今著名文学家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修改文章的良好品质,而且能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故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除了书本上的一些规范修改符号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易懂的修改符号,如‚_____‛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句等。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教师批改中就可标上这些符号,再加上启发性批语,让学生动脑、动手趣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4.3教给方法,养成习惯。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能使文章写得更好些,而且能够养成办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作风。作文修改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自改时常用的两种方法:
1、反复朗读,多次修改。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敏锐感觉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故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借助语感,看看自己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这是提高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这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2、一文二作,边作边改。小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时限性(规定时间)的特点,因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习作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方法。
4.4、优化训练,促进提高。对于学生自改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自改。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凡卡》‚在写第一个字以前……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这段话是,让学生知道这段话是通过凡卡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他学徒生活的悲惨。我有意识地把其中枝节删去,换成‚在写第一个字之前,他看了看四周‛。请学生作比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分析比较,对课文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如教师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改能力将会日益长进。
2、典型作文,集体修改。即学生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文章,引导学生集体修改。然后学生再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3、互评互改,共同提高。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设置民主修改的气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改小组,每个小组有好、中、差三类学生组成,在修改过程中,让后进生得到良好的环境,体验自己的力量;中等生和优等生在帮助后进生过程中,也能相应提高自己的修改水平。通过学生互改,既发挥了群体作用,又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修改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三倍、五倍。
为了激发学生写作改作兴趣,我设计了一节游戏作文课‚添嘴巴‛,学生玩得兴高采烈的。然后我要求学生把游戏过程写下来。我发现不少同学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作文写得像白开水,简单、平淡。于是,针对这个问题,我上了节写作指导课——《给自己的作文加点‚糖‛ 》。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桌上放着两杯水,一杯是白开水,另一杯是糖水,尝一尝,哪杯好喝?
生:当然糖水好喝,甜呗!
师:是呀,作文就像水,要加点‚糖‛进去,才会‚甜‛起来。
师:上节课我们玩了‚添嘴巴‛游戏,大家玩得可开心了,最后还把这个游戏写了下来。我们来看看一个小朋友的习作片段。
(出示:‚添嘴巴‛游戏开始了。同学们都争着举手了。老师先请了一位男同学,把他的眼睛蒙上,让他原地转两圈。他走到黑板前,画了个嘴巴。他把嘴巴画到小女孩的额头上。同学们笑了,他也笑了。)
指名学生读读。
师:你们读了这个片段后有什么感想?
生:‚添嘴巴‛游戏本来是个十分有趣的活动,可是读了这个习作片段,我们一点也感觉不出‚趣‛来。……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语言不生动。生:没有写具体。
师:是呀,小作者没给习作放‚糖‛。那么,哪些地方需要加点‚糖‛呢?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生:‚争着‛可以改为‚争先恐后‛;‚笑‛可以改为‚捧腹大笑‛‚哄堂大笑‛‚哈哈大笑‛。
生:应该具体描写同学们笑的样子,比如 ‚笑得前俯后仰‛ ‚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等。
生: ‚他原地转两圈‛后会是什么样的?我们想当时他一定是‚晕头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了,所以‚东倒西歪‛的。
生:作者没有写他是怎样走到讲台前的?我们记得他因为眼睛被蒙上,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是‚摸索‛着走上前的。
生:他不是一到黑板前就画,而是‚犹豫不决‛的。……
我根据学生所说的进行修改,并用上修改符号。(改后习作片段:
‚添嘴巴‛游戏开始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了。老师先请了一位男同学,把他的眼睛蒙上,让他原地转两圈。他被转得晕头转向,东倒西歪地往前走。他摸索着走到黑板前,犹豫不决,抓着粉笔却一直下不了手。同学们等不及了,大声喊:‚5、4、3、2、1!‛在同学们的催促下,他赶紧画了个嘴巴。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笑得前俯后仰,有的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原来他把嘴巴画到小女孩的额头上。他摘下蒙在眼睛上的手绢一看,也忍不住笑了。)
师:这样修改之后,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文章就生动起来,游戏的‚趣‛也突显出来了。人们常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希望同学们今后写完作文能自己修改修改,这样你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
通过这样反复训练自改习作后,学生尝到了反复推敲的甜头,自然而然每次习作后都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实践证明,让学生明确习作与生活的关系,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语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培养学生自改习作能力,学生习作才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魏薇 《新课程教学设计》【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二版
广西武鸣县教研室小学语文组《新理念下的习作教学策略》县小学习作教研活动材料2004年
杨德伦 《小学教学参考》【J】 《慎言无禁区与随便》 2008(25)38-40
http://《新课程观念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研究》2008.2
第二篇:读《小学作文教学论》有感
读《小学作文教学论》
——吴立岗著有感
河池市金城江区实验小学·澳门国际城小区 韦爱牡
有人说:“最好的书是那些能够提供最丰富思想材料的书”。《小学作文教学论》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全书开篇从小学作文训练的时弊入题,针对性强。如作者认为,当前小学作文训练最大的毛病是起点过高,有的提出“题材新,立意深”的要求,有文学化成人化的倾向,致使大多数班级学生与这个要求相去甚远,并追根溯源,指出原因。真可谓抓到了痒处,触到了痛处。
这里我想补充一点:当前小学作文训练中还存在着另一个毛病,即简单化。如有的认为,小学生作文只要有所感就写的出,从而把作文的重点移在所谓“感触”上,而不是根据小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特点,把力气用在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上。其实有所感可能说得出,但不一定写得出。他们把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混为一谈。所以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小学阶段的儿童,内部语言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要把他们有所感的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有两种形式:一是向口头言语的转化,二是向书面言语的转化。对初学书面语的小学生来说,后者比前者难得多。所以从有所感到写得出,并不是那么直接简单的事。要使小学生在有所感后写得出,必须在书面语言上下苦功夫,提供条件,如提供大量优化组合的阅读材料,教给必要的最初步的书面语表达规则和写作方法等,否则,别无捷径可走。
本书最可贵的是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提倡写“程序作文”即是一例。在这章中,作者对程序作文的内涵作了明确而科学的表述。其实,当今世界,在一定意义上说,人们是生活在各种程序当中的。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信息化的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文字的密集和实用范围的扩大,越来越要求人们会读会写程序性的文章。程序对小学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不仅学习文明礼貌行为要有一定的程序,即使一天的生活,一次活动,一件事情,一节课,都有一定的程序性。所以,小学作文训练,首先要考虑的是,指导他们把这些朝夕相处的生活程序写出来,而不是指导他们挖空心思去无病呻吟,写造作式的文章,或编织文学性的故事。再就小学语文课本来看,大量的是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而这些记叙文都有相对稳定的写作模式(如自然顺序结构顺序等),易于被学生所模仿,这样就可大大减少教师指导作文的困惑和学生怕作文、厌作文的心理障碍。我认为作者所称道的程序作文是值得提倡的。其次,本书多次作了理论的升华。这就使本书增添了一分光彩和理论的价值。例如,在观察中,提出语言与形象的结合问题,就具有心理学意义。实际上,这是一个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的问题,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教学中,人们强调发展儿童的智力,固然有积极意义,但往往片面住意抽象思维的训练而忽略了形象思维的同时协调作用。其实在人的智力发展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相辅相成,互为联系的。再说,抽象思维是寓于形象思维当中,并通过形象思维来表现的。所以,当我们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有意识的启发儿童用概括的词来表述东西,从而时观察所得巩固化。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初步经验,开了个好头。
第三篇:小学语文作文论文: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作文论文: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听见头疼”的感叹。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习作教学不顾学生是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提高要求。长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以成人化的习作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总认为所谓作文就应该写一点“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因而导致学生的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难免千人一面。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是怎样,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的兴趣。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遵循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造成上述现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造成的。有的老师还以为习作乃是上了三年级后的事,一、二年级没必要加强训练,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低年级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具体要求是:(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以上要求虽然简单,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仍需循序渐进地教学分步落实。一般来讲,应在一年级注重引导落实第一条,而对后面的两条暂时步不做要求。此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乐意写,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由写一句到写几句。要鼓励学生自由写,一开始可只考虑学生是否写了,一次能写多少字,能否坚持每天写等方面去引导,甚至不必过多地注意内容是否得体,语言是否重复等毛病。因为只要能养成每天动笔写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其他方面的毛病,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克服的。要求过多,则欲速则不达。等到二年级时,再加上后两项要求逐步落实,这样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活,丰富写作材料
1、定格“生活小镜头”。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在习作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爱„„》,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写,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写《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很有千篇一律之感。但经老师点拨后,展开合理想象,创作灵感应运而生,学生的习作思路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学生写《我爱白色》,他写到了白色的和平鸽,又写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联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纯洁。整篇文章既流露出
大胆的想象,又非常符合实际。还有一个同学的《我爱早晨》,她从充满希望的早晨想到“我们的童年不正是人生的早晨吗?”“我们要发奋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这稚嫩的内容创造活动,必然给学生带来快乐,唤起不断创作的灵感。
2、开启“词句百宝箱”。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们一到这个世界,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也是如此。因此,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储存”起来,时常诵读,作文时能活学活用,便使作文锦上添花。也许有人会问:象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许多学生家庭教为困难,除了读规定的科技书外,很少能自己买课外读物阅读,那又怎样来积累词句?这就希望学校每年能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让学生从书籍中摘抄优美的词句,并归类,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指导出手抄报,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让学生背一些优美语段,加强多读、熟读、背诵的训练。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接触的人,体会到的甘苦记下来,养成及时整理材料的习惯。还有教师提供词句;在学生说话中提炼词句。
除了以上所述几点,还要注意对作文的评改。每次学生习作时,我边巡视边寻找学生习作中是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发现学生下笔有困难,耐心予以点拨。学生完成习作后,我并不急于收上来批改,而是将巡视时发现的典型文章拿出来让大家评议,弥补不足。最后,学习自己修改誊抄。作文交上来后,我用符号指出不足,评语多以赞赏语气。这样做既使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愿意改正习作中的不足。渐渐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不再为难了。
总之,我认为,只要在习作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上几点,作文就再也不会是教师教学和学生习作的“拦路虎”。
第四篇:论文 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论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第一章 引言
当前,小学生作文教学重写法,轻过程,已严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这种教学方法导致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的作文抄袭严重、语言贫乏、情感淡漠。要改变这种局面,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由“封闭课堂”走向“开放课堂”,走作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第二章 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2.1﹑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背景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这一极具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教育主张,对学校教育脱离现实生活,难以适应生活需要的弊端进行了抨击,他指出:“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社会生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的变革”。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这些话都充分表明: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重新树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语文教学观。
当前,很多学生的生活圈子非常狭窄,同龄间少交流,少集体活动,再加上本身基础知识不牢,阅历浅薄,认识水平有限这就导致他们的生活积累、思想情感的贫乏,他们写作常常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再加上教师对作文的种种要求“立意要高远,结构要模式,腔调要老成”,“听话”的小孩子们就一一照办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有这样的亲身体会,“我八九岁的时候在书房里„开笔‟,教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他提示道:„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我依他吩咐,写了八十多字,末了说:„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就在„尔‟字„乎‟字旁边博得了两个双圈。登高自卑本没有什么说的,偏要你说;单说登高自卑不行,一定要说到为学方面去才合适。”
第三章 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叶圣陶曾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其实“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作文与生活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看田间绿草,听林中小鸟啾啾,写封信,写张请假条等都表明作文需要生活,生活需要作文,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必须学会从生活中取材。下面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作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即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作文教学与家庭生活。3.1作文教学与社会生活
关于社会生活的素材,举不胜举,比比皆是,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人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大自然的花开花落阴晴雨雪等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重视生活经验积累,将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因而关注社会生活是学生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里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探讨:
3.1.1社会生活中的体验。作为教师应该给多点学生自由,引领他们走进社会,接触各色各样的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价值,体验劳动成果的快乐与满足。比如说,可组织学生开展“当一天小交警”、“清洁队跟班一日”、“我是售货员”、“我是小记者”等活动,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和升华学生热心助人的情感。
3.1.2大自然中的体验。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引领学生走向自然,不但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还可以看祖国河山,听鸟兽虫鸣,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我们可以让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学生在那里参观、玩耍,获得了大量教科书上所没有的第一手材料。这种开放式作文教学得到很多教育者的认同,它不但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了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在体验中形成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情操。3.2作文教学与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有计划开展校内活动是引导学生参与生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获得生活情趣,还可以丰富学生情感。杜威认为在学校开展各种活动把学生引进生活氛围浓郁的情境可以增强学生个人体验,有利于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他指出:“哪里的学校设置了实验室、车间和园地,哪里充分地运用了戏剧、游戏和活动,哪里就存在种种机会。”
3.3、作文教学与家庭生活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很大程度来源于家庭。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在作文训练当中,可以实行让学生多“说一说”、“演一演”、“做一做”的方案,比如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劳动任务,如扫地、买菜、购物、做饭等等,然后让他们写一写,说说亲自当家的感受。真可谓生活体会有多深,写的就有多真,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结果。
第四章 作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的途径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生活对作文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想教好作文,学生要想写好作文两者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这样一篇作文永远都是干巴巴的,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让作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呢?下面只要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4.1溶入社会,走进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古迹、自然风光等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比如面对污水横流、乱砍乱伐、废气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将会带给人类的危害。4.2注意观察,积累经验
要写好作文,注意身边的人和事是最基本的方法,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恰当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理解事物,积累写作素材。张煜恒老师在指导作文时认为:我在教学写作《我们的校园》时,先带学生到校园各处观察,引导他们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联想,能挖掘平时没有发现的地方。再按照方位顺序,从校园门口的两棵松树写起,教学楼,左侧的操场——学生的乐园,以及后面的学生公寓。并且重点要求抓住一个地方具体来写。观察后,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做导游,向大家介绍校园风景,教师及时指导评论,分析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的地方。
第五章 搭建融洽作文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作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途径是多样化的,那我们应该搭建什么桥梁来融洽两
者的关系呢?下面也从四个方面来谈实施策略。5.1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句比喻形象地点出了作文内容与生活的关系,作文内容的“新鲜血液”得于生活的供应。以下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取水”。
学科整合,拓宽视野。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学科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作文教学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拓宽学生写作视野,多体验多感受。如:在校运会上,让学生都做做班里的通讯员;美术课后,让学生写写想象作文;数学课后,让学生谈谈游戏过程;实验课后,让学生介绍实验步骤。这些作文素材都是可以随手从生活中拈来的,学科的整合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大胆想象,丰富体裁。《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想象作文作为小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使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想象,丰富写作体裁,使学生学会创造生活。5.2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
有了汩汩流淌的“活水”,还需要把 “水”巧妙顺利地引进 “田”中,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的通力合作。
5.2.1 准备阶段生活化。生活化作文与传统作文的区别之一也就在于写作前的准备,传统作文根本就没有准备阶段,全凭平时积累,生活化作文则重视写作前的素材积累,在写作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写作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去实践,体验,感悟。
5.2.2 指导过程生活化
小学生正处于非常崇拜,依赖大人的年龄阶段,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对事物懒于思考,当出现问题就把希望寄托在大人身上。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分析困难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作文指导生活化主要通过活动实现:
(1)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提倡个人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感知,体验,积累素材,教师在这过程中充当带头人,带领学生走出课
堂,走进生活。
(2)校园活动。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在校园内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人际交往,沟通交流,团结友爱。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表演、办手抄报、游戏、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
5.3作文教学手段生活化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作文教学只通过语言文字来说教,那就等于在课堂弹催眠曲,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导致课堂上教师说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大家都苦不堪言。要想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最好能使用一些工具,给学生一个惊喜,或者再现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回忆,创造想象。
5.3.1利用图片、简笔画或生活物品来进行教学。这个方法既通用又实用,它适合所有地区的作文教学,简单又方便,利用这些工具多少都能激发学生好奇、探索欲,同时也能起到定格生活瞬间的作用,能激发学生对物品和已有生活的对比,形成不同的感受,诱发习作兴趣。
5.3.2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现代教学媒体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形象性、虚拟性、再现性等特点能把学生熟悉或不熟悉的、感性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弥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5.4作文评价生活化
作文讲评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一环。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是教师独自面对一大叠作文逐字逐句的批改,耗时费力,又不能及时反馈,真是吃力不讨好。学生关注的永远是他的分数,当他们拿到作文本,他们只会扫两眼分数立即把作文本盖上,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那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作文评价究竟应该怎样呢? 5.4.1 作文评语多样化
实习的时候我认真观察了那里语文教师作文的评改情况,发现每个教师在评改作文时都会写下几句评语,好的几乎都是那几句话,作文思路清晰,内容详实,观察仔细,写字工整漂亮;不好的则是这几句话,都不知你写了什么,离题,重做。这些话语总是那么生硬、呆板、俗套。学生看多了也就麻木了,丝毫引不起注意,抱着要骂就骂要批就批吧,没关系的心态。当今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评价要体现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这三种评语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1)针对性评语。这种评语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作文做出恰当的评价,可以针对某个词、句子、某段文字或整体结构,文章思路,语言等对他们的优缺点做个详细的点评,使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些地方,哪些地方又还需要改正。
(2)启发性评语。学生作文哪个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或对习作中出现的不合常规的思想,教师可以给学生画出来或在旁边提出自己看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形成爱思考的习惯。比如,“弯弯的月亮象香蕉”,如果教师不同意这一看法就可以把两样物品画出来做个比较,还可以配个问号,增强学生的探索欲,不过可能这些评语可行性有限。
(3)激励性评语。叶圣陶说:“学生作文里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现在都提倡欣赏教育,所以对习作中的优点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激励性话语也不宜过多,要针对习作内容而言。这种做法也可以通过符号点评方式来进行,比如利用星星印章配上鼓励话语。
5.4.2 作文评价主体多样化
曾经看过生本教育的作文教学课,“生本教育就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笔者特别欣赏其中的点评手段,它主要通过自评、互评、联评、教师评和社会评来进行。
(1)自评。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让学生自评是教师肯定学生权利的一种表现,同时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过思考肯定清楚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经过自评提出自己的问题有利于别人参考,进而提出意见解决问题,这种做法是对学生勇气和接受能力的一种挑战值得发扬。
(2)互评。互评主要通过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的方式来进行。俗话说:“旁观者清。”自己的东西自己不一定最了解,有些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他人的眼光,听取别人的宝贵意见,或许你会顿时豁然开朗,同时大家在读文、评文的过程中,渗透了对以往生活的理解并且使学生在比较中不断成长。
(3)联评。即选几篇较好的作文印给学生,做比较分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评析作文标准的方法,还可以在评析中学习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优美
语句,激励自己以他人为榜样同时提高自己批改作文的水平。
(4)教师评。很多人认为教师不应该作为学生作文的点评者,一怕挫伤了学生自尊,二怕打击了他们的习作兴趣。就我看来教师永远是学生的引领者,他必须参与到学生的点评中来,学生毕竟是学生,经历浅学识薄,学生的点评不一定中肯,因为教师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在学生点评完后给予适当的补充能弥补这种认知差距。
生活化作文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刺激性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它是一种与社会、校园、家庭紧密相连的作文教学,它从头至尾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描写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它的整个实施过程实际就是呼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做生活的主人,它是解放学生思想,解放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张微素.浅论作文教学生活化[EB/OL].
[4]衡南县咸塘中学.张煜恒——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体会[EB/OL].[5]杜威著.学校和社会[A],见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8,119 [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59,234 [8]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7,178 [9]韩进.儿童文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50 [10]郭思乐.生本教育之路[M].香港.伟达教育出版社.2002.前言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论
小学数学教学论
1:[判断题]
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
参考答案:正确
2:[判断题]数学课程目标对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起导向作用。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选择教学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参考答案:正确
4:[判断题]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重点是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参考答案:正确
5:[判断题]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影响数学课程目标制定的重要因素。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认知发展阶段论的提出者是布鲁纳。参考答案:错误
7:[判断题]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依据是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参考答案:错误
8:[判断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参考答案:正确
9:[判断题]尝试教学法是由邱学华最早设计和提出的教学方法。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
数学课程内容由数学知识和技能组成。
参考答案:错误
11:[判断题]大众数学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参考答案:正确
12:[判断题]《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概括数学课程目标。参考答案:错误 13:[判断题]
国际数学课程目标的改革趋势就是注重数学交流。
参考答案:错误
14:[判断题]内容选择的多样性是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特征之一。参考答案:正确 15:[判断题]
对数学教育有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皮亚杰的”联结说”。
参考答案:错误 1:[判断题]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之一是进行初步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
参考答案:正确 2:[判断题]
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修养。
参考答案:正确 3:[判断题]
“数感”的表现就是理解数的意义。
参考答案:错误
4:[判断题]数学课的类型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参考答案:错误 5:[判断题]
形成性评价是为反馈信息并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调节矫正而进行的评价。
参考答案:正确
6:[判断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估算教学。参考答案:正确
7:[判断题]”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统计的全过程。参考答案:正确
8:[判断题]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改革趋势。参考答案:正确 9:[判断题]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参考答案:正确 10:[判断题]
案例法是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之一。
参考答案:正确
11:[判断题]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参考答案:正确
12:[判断题]讲练结合型新授课的主要环节是导入新课。参考答案:错误
13:[判断题]“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参考答案:错误 14:[判断题]
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做出价值判断。
参考答案:错误 15:[判断题]
小学生形成空间观念过程中具有认识立体图形比较容易的特点。
参考答案:错误 1:[论述题]
名词解释题(15小题)
1、数学课程目标
2、数学课程内容
3、数学学习
4、学习动机
5、迁移
6、教学过程
7、数学化
8、合作学习
9、探究学习
10、教学设计
11、教学反思
12、表现性评价
13、数感
14、空间观念
15、实践与综合应用
参考答案:
1、数学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数学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数学课程内容:为达到数学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问题,以及安排和呈现它们的方式。
3、数学学习: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
4、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5、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6、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是学生改造主观世界、建构自己的理解,形成和谐、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
7、数学化:学习者从现实的具体情境出发,经过归纳、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寻找数学模型,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8、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9、探究学习: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10、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求,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形成教学方案,并对方案实施后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规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11、教学反思:教师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价的活动过程。
12、表现性评价: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
13、数感:对现实中数量的感知,是对数的理解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
14、空间观念: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距离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
15、实践与综合应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
1:[论述题]
简答题(12题,对要点展开简要阐述)
1、数学具有哪些特征?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数学课程总体目标表现出哪些特点?
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有哪些设计理念?
4、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5、评价一堂好课有哪些标准?
6、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有哪些方法?
7、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改革具有哪些特点?
8、空间观念有哪些表现层次?
9、”统计与概率”有哪些教育价值?
10、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有哪些教学策略?
11、为什么要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
12、教学设计有哪些主要内容?
论述题(3题,联系实际对要点展开充分论述)
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2、联系实际论述指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原则。
3、联系实际论述空间观念的形成策略。
参考答案:
简答题(12题,对要点展开简要阐述)
1、数学具有哪些特征?
⑴抽象性。⑵严谨性。⑶广泛的应用性。⑷形式化。⑸简单化。⑹符号化。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数学课程总体目标表现出哪些特点?
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单一结果性目标转变为结果性和体验性目标的融合;设立过程性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化过程;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
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有哪些设计理念? ⑴向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内容。
⑵学生不仅要学习结果性内容,也要学习过程性内容。⑶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
4、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讲解法、练习法、演示法、启发式谈话法、发现法、尝试教学法等。
5、评价一堂好课有哪些标准?(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6、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有哪些方法? 日常检查、纸笔测验和表现性评价。
7、小学数学学习评价改革具有哪些特点?
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⑵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式。⑶让学生参与评价工作。⑷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因人而异等。
8、空间观念有哪些表现层次?
第一层次:想象;第二层次:分解和分析;第三层次:描述和思考;第四层次:作出或画出。
9、”统计与概率”有哪些教育价值?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意识、有利于学生用随机观念认识世界、有助于学生发展。
10、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有哪些教学策略? ⑴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⑵注重在现实情境中引导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与统计量。⑶关注根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的过程。
⑷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并能和同伴交流。⑸重视与其他领域的联系以及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从各种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的自觉习惯。
⑹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可能性大小,自觉地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
11、为什么要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
数学学科性质、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等方面都要求加强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
12、教学设计有哪些主要内容?
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生特征、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设计教学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编制教学方案、评价修改方案。论述题(3题,联系实际对要点展开充分论述)
1、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认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论述要点: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过程、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2、联系实际论述指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原则。
论述要点: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环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密切关注活动过程,保证实践效果;注重过程;鼓励创新。
3、联系实际论述空间观念的形成策略。
论述要点:空间观念是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距离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形成策略:生活经验的再现、观察活动、操作活动、想像活动、创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