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文化-香料入馔(共5篇)

时间:2019-05-14 12:34: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清真文化-香料入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清真文化-香料入馔》。

第一篇:清真文化-香料入馔

清真文化

香料入馔--中国穆斯林创造性的发展了“医药同源”的养生之道

中国穆斯林的先民们最初就是以商业贸易的形式作为中阿交流友好使者的。他们骑着高高的骆驼,穿隔壁、越草原,一路风尘,行走在千年古道丝绸之路上。

在中国丝绸、茶叶、瓷器向外输出的同时,也传入了阿拉伯、波斯的香料和药材,当时统称“香料”。这些香料作用神奇,许多香料既能用于熏香、防腐,又能用来做调味品,更主要的是具有特强的保健作用,如乳香、没药、豆蔻、砂仁、丁香、高良姜、肉桂等。聪慧的中国穆斯林就把这些香料、药物带进食品中,既提升了食品的香气,又使食品具有鲜明的保健性。这种独有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如北京著名的清真百年老店“月盛斋”制作的牛羊肉,就加入了多种既是香料又是药物的作料。至今穆斯林的许多食品里都放这些香料,制成的食品香气四溢,十分诱人。

明朝马愈《马氏日钞记》中说:“回回人食事之香料,云,回族茶饭中,自用西域香料,与中国不同。”共拌俎醢用马思答吉(即乳香——编者注),形类地树,极香......又有咱夫兰(及藏红花——编者注),状如红花同,云即阿魏根......曲中用回回豆子(即鹰嘴豆——编者注),状如榛子肉,味极香美,磨细和于面中,味香,去毒。“这种香料入馔的独特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绵延千年而至今。不分东西与南北,他总是与穆斯林同在。比如现在新疆南疆有一种药茶,是百姓的日常饮料,原料组成非常典型:小豆蔻、肉桂、丁香、桂皮、孜然、胡椒等,用来健脾胃、化食消积、驱寒通便。他就脱胎于阿拉伯著名的医学百科全书——《医典》中的“化食丹”。

运用当代中医药学的观点分析一下这些香料的保健价值。丁香:性温味辛,可温胃降逆,主治呃逆、胸腹胀闷等;豆蔻:味辛性温,可行气化湿和胃,主治胃痛腹胀嗳气等;肉桂:味辛甘,性太热,可温肾补火,祛寒止痛,主治肾阴虚若等:高良姜:性热味辛,可温中散寒,止痛,主治胃寒、胃痛、呕吐、腹泻等。回回民间素有嚼豆蔻的习俗。试想,如果常年能有这些药食同用的食品保健,一定会减少许多疾病的发生。

香药进入中国的高峰时期是在宋代,在大漠中逶迤穿行的阿拉伯人的骆驼商队和海上商船,源源不断地把各种香料大量运往中国,几乎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全部。是时皇室及贵族宴席上已有了香料制品,盛行以阿拉伯香料入馔。这个时期的欧洲也在不断地发现香料的医疗保健价值,因此也在不断地追逐香料,争夺香料。但香料的资源与贸易,基本被阿拉伯人垄断。

香料入馔,对其他民族的餐饮业也产生了影响,人们在逐渐的知晓、认识、运用香料。这里说一个当代的小故事;20设计80年代,当代鲁菜泰斗北京丰泽园的王义均大师,被邀请去意大利首都罗马的格兰德大酒店参加一个大型庆典活动,准备在庆典会上做一道“香酥鸭”。从北京出发时,担任领队的中国烹饪协会李正权先生给了王大师一个小纸包,嘱其先别打开看,用时再开包,并交代了用法。是日,宴会厅里高朋满座,座无虚席。待香酥鸭做好该走菜时,王大师想到该打开这个纸包了,打开一看,只见是一包碾碎的粉末,香气甚浓,便立即撒到“香酥鸭”上走菜了。顿时,整个大厅飘起一股扑鼻的奇香,大家引颈张望,耸鼻尽吸,什么东西这么香,又这么诱人食欲?整个大厅沸腾了。李正群先生即席赴宴的国际友人讲演,说这是中国烹饪常用的四种香料:丁香、豆蔻、砂仁、肉桂,对人的健康大有裨益,并讲了它的食疗作用。顿时全场为之倾倒!此事一时传为佳话。会后王大师问李先生哪里来的这个妙方,李先生告知是从北京回族聚居区牛街卖羊肉的商家要来的,是用来洒在羊头上的小料。

为什么独独中国的穆斯林有这样的创造?而在其他国度还是“食是食,药是药”,食与药绝对是两码事呢?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穆斯林植根于中国大地,得东方文化的滋养,在引进西方香料的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药食同源”的思想。让这些阿拉伯香料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亦药亦食的作用。“药食同源”的思想,把美食、药材、香料、食疗完美的结合起来,把东西方文化天衣无缝地焊接起来,完成一段历史文明的演进。

“药食同源”是中华民族独特的饮食观、保健观,代表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最高成果。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并不是始终丰衣足食的民族,人口众多的农业国度经常面临灾荒。因此扩大食源,减少死亡是历代人民要承载的负荷。为扩大食物来源,几千年来人们反复经历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的痛苦,同时也经历着”得荼而解“的欢饮。一毒一解,药食皆获,在漫长的探索中,铸就了”医食同源“这一不朽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医疗健身的法宝。具有天然医疗保健价值的阿拉伯香料进入中国以后,能与入场食物完美的结合起来,是中国穆斯林对”医食同源“思想的重大发展。

第二篇:清真文化习俗

伊斯兰习俗分类:转载 饮食习俗

回民饮食禁忌较多,如禁食自死物,非宰杀而死的动物都被看作自死物。禁食动物血液,宰杀动物要放尽血。禁食猪肉,农户亦不养猪。禁食凶禽猛兽,禁食无鳍水产品等。牛、羊、鸡、鹅、鸭、鸽以及鱼、虾等是回民的主要食品。回民禁食非经阿訇宰杀的动物,所食畜禽要请阿訇宰杀。阿訇口念“太思米”下刀,放尽血。这些禁忌根据主要出自《古兰经》:“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育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触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古兰经》还说:“凡为势所迫,非出自愿,且不过分的人(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真主确是至善的,确是至慈的。”

卫生习俗

回民非常讲究清洁卫生,这是伊斯兰文化所倡导的。回民禁食自死动物、凶禽猛兽、动物血液,固有信仰上的因素,也有卫生上的原因。回民十分注意个人卫生,同时,为使空气洁净清香,家家都有香炉,常燃芭兰香。穆斯林在礼拜前要行净礼,包括沐浴、净衣、洁处等,主要指净身。清真寺耳

房内挂有净礼图,让青少年穆斯林学习净礼的程序。寺内设有水房,供穆斯林礼拜前沐浴。净礼分大净和小净,既是礼拜前的沐浴仪式,同时也是指一种身体洁净状况。小净指用水洗身体的部分,大净指用水清洗全身。以洁身的形式达到清除邪念疑虑,进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婚姻习俗

历史上曾有“回女不嫁汉男,回男不娶汉女”的现象,如今回汉团结进步,回汉通婚已不鲜见。但原则上要求双方信仰一致,婚前汉人要敬(真)主信(伊斯兰)教,由阿訇起经名(回名),生活习惯随回。婚俗方面保留了一些伊斯兰的特色,如婚前一日要请阿訇讲经、炸油香待客。正日迎亲不请乐班吹打。婚礼由阿訇主持,并由阿訇作证婚人。在阿訇主持下,男女双方交换“口唤”,即用阿文写的结婚证书,随之由阿訇领一对新人读“伊扎布”即证婚词。婚宴丰盛,但不以烟酒待客。

丧葬习俗

回族提倡厚养薄葬,对老人生前孝敬厚养,归真后一律简易土葬。同时还提倡“速葬”,葬期一般不超过三天。出

殡之日,首先为亡人沐浴净身,裹以白布,然后将其移至经盒内,在阿訇的主持下众亲友为亡人作殡礼,再送遗体去墓地入土埋葬。回族主张节俭办丧事,不用任何陪葬品,葬制平等,无富贵贫贱之分。也不为死者设灵堂,不挂遗像,不烧钱化纸,唯在屋内昼夜点燃芭兰香

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一样,也是起源于犹太教,所以他们的哲学观念和文化本质也一样,都是一种扩张型的文化,从信徒人数和影响范围来看,伊斯兰教仅次于基督教,是世界第二大宗教。阿拉伯字母也是仅次于拉丁字母在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系统。不幸的是,这两种文化是相邻的,因此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非常激烈的相互斗争,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热点局部战争和国家内部的教派争斗,都是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冲突。

伊斯兰教刚诞生时,北面是已经发展起来的强大的基督教世界,东面是尚存的以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的波斯帝国,要想生存和扩张,必须依靠武力,穆罕默德过于强调了“圣战”的作用,“圣战”成为伊斯兰教文化扩张的重要工具,历代的统治者又对不信教的的人民实行征收终税的政策,经济上的原因更有力地推动被征服民族皈依伊斯兰教,在封建时代,伊斯兰教的扩张比基督教还要迅速和成功。

伊斯兰教禁止饮酒,后来又引申为禁止吸烟和服食任何毒品,所以伊斯兰教文化圈内的国家是目前世界上消耗酒精、烟草和毒品最少的人群。由于教义禁止饮酒,在伊斯兰世界咖啡的饮用发展和流行的非常广泛,成为主要的饮料,直到19世纪欧洲人才学会种植与处理咖啡,本世纪咖啡才在世界广泛流行开来。

伊斯兰教更严格地禁止崇拜偶像、图像,甚至发展为禁止描绘一切有灵魂的生物,伊斯兰世界的人们将才华都用于创造图案、描绘书法、开发诗歌和研究音乐上了,目前在世界各地活跃的主要乐器几乎都来源于伊斯兰世界,他们发明的拨弦乐器在西方发展为吉他和曼陀铃,在中国演变成琵琶;拉弦乐器在西方改造为提琴,在中国固定成胡琴或马头琴;笛子在东西方几乎相似。中国人古代自己发明的乐器如排箫、缶、磬、古琴、箜篌等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欧洲人自己发明的芦笛、七弦琴也成为历史的遗迹。

伊斯兰教起源于沙漠民族,出于在严酷的气候条件下保护妇女的需要,对妇女的面纱、服装、室外活动等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可是也削弱了妇女的地位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伊斯兰教文化的扩张一度到达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和西班牙,向东一直进入亚洲,只是遇到印度文化的阻碍,不得不分为两路,向南经马来亚、印尼直到太平洋尽头菲律宾的苏禄岛,向北经中亚进入中国,目前还在向撒哈拉沙漠以南和非洲的东海岸进发,甚至在美洲的黑人中也已有很大的发展。

第三篇:清真文化

中国清真饮食是指中国穆斯林食用的、符合伊斯兰教法律例食物的统称。‚清真‛是中国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专用名称,一般多用于一些固定的称谓,如‚清真寺‛、‚清真饭店‛等。‚清真‛一词古已有之,最初和伊斯兰教无关。宋代陆游《园中赏梅》中说:‚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这里的‚清真‛指高洁幽雅之意。宋元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尚无固定的译名。后来穆斯林学者根据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崇尚清洁的教义,多选用‚清真‛、‚清净‛一类词译称伊斯兰教或礼拜寺。传说始建于唐代的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最初就称为‚清净寺‛,元代赛典赤〃瞻思丁还奏改‚清教寺‛为‚清真寺‛,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题金陵礼拜寺《百字赞》中亦有‚教名清真‛一语,说明清真在当时已成为伊斯兰教的一种通称。明末清初时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穆斯林学者,系统地诠释了‚清真‛的含义。王岱舆说:‚纯洁无染之谓清,诚一不二之谓真。‛又说:‚夫清真之本,乃遵命而认化生之真主。‛王岱舆这里对‚清真‛的解释,实际就是对伊斯兰教的解释。不少学者对自己译著的有关伊斯兰教的著作也冠以‚清真‛二字,如《清真大学》、《清真指南》等。

至此,我们明白,‚清真饮食‛完全可以解释为‚伊斯兰教饮食‛,‚清真食品‛译为阿拉伯语‚泰阿姆伊斯兰‛,就

是‚伊斯兰教食品‛。当然,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称谓问题,而是涉及到清真饮食的实质与认定。由此我们也知道,要完全透彻地了解清真饮食,必须先熟悉伊斯兰教的饮食律例,唯此才有助于理解清真饮食的内涵和性质,这对研究清真饮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族‚清真文化‛浅论

摘 要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回族文化,清真,清真文化,可持续发展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我们是从狭义的角度来提出其概念。因为要明确一种文化现象,不可忽视文化的民族性、区域性和传统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回族‚清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文化体系,是伊斯兰教进入中国本土形成的‚清真文化‛多元的‚文化区‛

cultural area)中具有回族自身文化特质(cultural trait)的一元。广义的‚清真文化‛,超越了回族文化的范畴,涵盖了世界伊斯兰教文化精髓。由于‚清真‛作为中国回族对伊斯兰教最佳汉语表达和特有的认知,它所建构的回族‚清真文化‛是伊斯兰教文化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因此我们所说的是狭义上的回族‚清真文化‛,是指回族人在中国本土化历程中以汉语‚清真‛认知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的‚清真‛的汉语表述而形成的回族人‚清真‛的信仰观,在此基础上逐渐的形成一套从形而上(信仰)到形而下(生活方式)层面上具有清真品质的文化体系。它不包括中国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为在清真的定位上既存在着共同认知(如对清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具有着各自民族的差异(如对于马肉,在回族的文化中,是属于非清真范畴,而哈萨克民族却食用马肉),回族‚清真文化‛是中国回族文化特质的标识和彰显。

一、回族‚清真文化‛: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 1.‚清真‛一词的溯源

‚清真‛一词,作为一个汉语词语,在中国自古有之,而不是回族人的专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清真‛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清真寡欲,万物不可移也‛,意纯净朴洁,无尘无染;唐宋时文人墨客以

清真‛,‚韩生信英彦,裴子含清真‛,意创作自然质朴;宋代词人陆游在咏梅中有‚阅尽千葩万花春,此花风味独清真‛,予以赞赏称誉;宋代诗人周邦彦著有《清真词》一书,还自号‚清真居士‛;清朝薛雪的《一瓢诗话》中有‚文贵清真,诗贵平淡‛一语,‚清真‛指文章要真实,出于自然。

同时在明之前,‚清真‛也指称犹太会堂、道观、佛寺等幽静场所.‚河南开封,久有犹太教堂,系明弘治二年重修,内有石碑题名——重修清真寺碑记‛;《揭文安公集》卷十二乐丘碑:‚……名同寅,字惟寅,姓陈氏,宋咸淳中弃家人‘清真观’为道士……‛;同时清真还是天主教教士之名:‚平西房山县境十字寺中有碑,系辽穆宗应历十年立,题曰大都崇圣院碑记,该碑在十年前为西人Arlington发现‛。

由此可见,从南北朝到明代前期,文人墨客或宗教者多用‚清真‛一词,以表述清廉高洁的品格和清雅幽静的环境。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在明中期以后,回族学者借用了‚清真‛一词,用来表示伊斯兰乃‚清净真实之教‛,称‚安拉‛为‚真主‛、‚真宰‛,称《古兰经》为‚真经‛,赋予了‚清真‛新的含义而成为回族人的一个专用

[3]

[2]

[1]

2.‚清真‛一词的伊斯兰教化和伊斯兰教的中国化 伊斯兰教在中国以‚载体移植型‛方式(中国内地)的传播而终走上中国本土化的历程,其携带载体——回族先民从移华之时便开始了‚华化‛的脚步。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及至明朝中后期回族伊斯兰文化的衍传出现了危机,面对危机四伏的挑战,一批回族文化精英们以应战的自觉掀起了文化自救的运动:开办经堂教育和开展汉文译著运动。后者以明末清初为高潮,以王岱舆、刘智等回族经学家,凭借着学通四教的渊博知识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以中国当时主流文化的宋明理学来诠释伊斯兰教教义和教法,使伊斯兰文化在中国获得文化生长空间,建构起中国特色伊斯兰教文化的辉煌殿堂。

‚以儒诠教‛中回族贤哲以理学术语为手段,对回族信仰的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法进行了准确阐释,其中出现最多的词即是‚清真‛,‚清真‛一词正是回族学者对‚大传统话语的借用‛中逐渐的从汉文中剥离而走进回族文化的殿堂。‚清真‛一词做为‚真、善、美‛的集合,是我国穆斯林在长期继承和发扬伊斯兰文化中对伊斯兰教基本教义高度浓缩后的概括;是伊斯兰的最高概括,是穆斯

书、翻译,都采用‚清真‛这个名词来表述伊斯兰教,如王岱舆的《清真大学》、马注的《清真指南》、金天柱的《清真释疑》、梁以浚在《正教真诠》的序里,以‚清真之道‛、‚清真之教‛指称伊斯兰教等。他们在对‚清真‛一词的原有中国词义的基础上对伊斯兰教教义和教法给予阐释,赋予了‚清真‛一词新的伊斯兰文化内涵,实现了对回族伊斯兰文化的自我认知和表述。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清真回化的历程作一简要的回顾。

①王岱舆(约1580 —约1660),最早倡导并实践‚以儒诠经‛的回族经学家,也是最早使用了‚清真‛一词来阐释伊斯兰教义的回族人。在他的《正教真诠〃正教章》中,他是这样来解释的:‚经云:‘教道之正,惟清真而已’。纯洁无染之谓清,诚一无二之谓真‛,‚夫清真之原,乃真主自立‛,王岱舆以清真阐释世界之本体—真主,清洁无染,‚不增不减‛,‚扫清诸邪‛,安拉独一。

[5]

[6]

[4] ②康熙年间回族经学家马注(1640—1711)继王岱舆之后,在他的《清真指南》中,以‚清真‛来表述伊斯兰教为清净无染、纯洁质朴之教:‚盖教本清则静,本真则正,清净则无垢不染,真正则不偏不倚。‛同时他还认

[7]

哉,真主!原有独尊,谓之清真。‛

③乾隆年间金天柱在其著作《清真释疑》中有:‚回教素名清真,夫所谓清者,凡所行事远避其浊、求入于清真者,不媚诸邪以邀福,独事真宰以听命。存真去伪之义,明天道也‛,金天柱认为‚清真‛是指穆斯林在行为上避浊远邪,一心向善;在信仰上去伪存真,认主独一。

[9]

[8]④清朝云南经学家马德新对清真的文化阐释,是把清真一词与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联系起来解释,说克己之谓清,复礼之谓真,克去己私,复还天理;所以名为清真者此耳。[10]就是说‚清真‛即‚克己复礼‛。显然,这一解释与伊斯兰教的原意相去甚远,大相径庭,但也概述了伊斯兰教的‚天道‛和‚人道‛之礼。这种理圆机融下的思维变化,也是文化适应中的一种有益创新,显示了伊斯兰文化中国本土化下的思维风格。

总之,明清之际的中国回族学者在解释教义时说,‚清‛是指真主清净无染,不拘方位;‚真‛是指真主独一至尊,永恒常存。‚清真‛一词,有‚清洁无染,真乃独一‛、‚至清至真‛、‚安拉之清净‛等解释。近代新疆回族教长马良骏解释更加简明,清则净也,真形不杂也,3.‚清真‛——回族的自我定位和维持族群边界的象征符号

人类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美国人类学家道格拉斯曾研究某些族群中存在的‚肮脏与洁净‛的文化现象,她透过这一表象揭示出其内在深层的象征意义,她认为肮脏与洁净不是卫生与美学的问题,而是人类维持社会秩序合法化的主观建构。‚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必须将人类行为的若干领域加于区别,甚至要创作一些认知领域,并且要模式化‛。

[11]‚清真‛作为历史是回族人对自我信仰及生活方式的汉语表达,是回族人在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历程中自我文化和族群定位的一个象征符号,在中国由于历史造成的回族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格局,区域性的广延分布形成的文化差异因而存在着对‚清真‛差异的阐释:‚在西北地区,清真就是信仰伊斯兰教;在华北农村,清真就是通过对内婚制保持民族血统的纯正性;在都市,清真就是保持饮食禁忌;在东南沿海,清真就是具有穆斯林的血统‛。但事实上,‚清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回族人的内部认同,是回族人凝聚认同的主观建构的符号,在差异中清真的符号意义被群体成员所共享。个人以此实现对群体认同,如

[12]

为伊斯兰教的信仰,遵守和作为回族的象征‛,同时‚他们又将清真看作是他们优越汉族的证明‛,而‚大传统把清真和民族相关联,将清真视为相对于先进的汉民族而言的回族原始性(primitiveness)的标记‛,[15]

[14]

[13]

鲜明的标识为族外人和族内人所共识,清真成为回族人独有的一种话语权,一种回族人随身携带的族群标记,一种伴随着回族人生死不弃的情结,一张无形的回族人的族份证。如此在‚清真‛与‚非清真‛的二元对立中,一道‚我族‛和‚他族‛的族群边界的秩序合法性被共识了。千百年来,‚清真‛成为回族人加强回族的的内聚力抵御同化捍卫族群边界的有力武器。

4.回族文化的主导观念——‚清真‛的文化意向 文化作为一种复杂的结构体系,在其整体之中存在着一个统摄文化结构诸因素的‚文化主导观念‛或‚文化主题‛,‚这一文化主导观念规定了文化结构的基本性质及其演变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也规定着文化结构对异质文化的态度和选择‛。文化的主导观念是‚指体现文化灵魂和主体生命特征,隐帅于文化结构之中并支配全部文化内容及其演变的恒常稳定的根本文化精神‛。每个民族文化体系中都存在着独特的文化主导观念,回族文化的主导

[17]

[16]

进而构筑起回族清真文化的心理品质。正是这一主导观念的存在,以其基因般的遗传作用决定了回族独特的文化类型,文化类型是‚建立在民族主体生命特征之上在历史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体现着文化主导观念的特定社会群体共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18]回族文化由于主导观念的影响而形成所特有的清真文 化类型。回族‚清真文化‛的形成是从文化的最高层精神文化开始,由此形成了回族文化的主导观念,在此基础上,清真文化开始了向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最底层的物质文化延伸和渗透,文化的主导观念具有调整和规范约束机制的功能,清真的文化倾向成为回族文化形成和发展中贯穿始终的主导观念,从精神文化的诠释而成的清真教,清真言以及清真信仰——言行的清真 ——饮食的清真、钱财的清真等,‚清真‛成为回族人一种神圣的信仰和世俗中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回族‚清真文化‛则是对回族人特有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概括,并积淀和形成千年中回族人独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

二、回族‚清真文化‛的三个层面

回族‚清真文化‛概念提出,是对中国回族特有的文

按照华语圈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教授的论述,人类的文化体系是围绕着三个对立面发展起来的:自然(nature)、他人(other)和自我(self)。人类在自然中求生存而发展起了物质文化和技术文化,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发展了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在对自我的认知和阐释中发展起了观念文化和表达文化(expressive culture)。

[19]

清真的信仰支配了回族人的全部生活,回族‚清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这一文化体系中的三个层次,具有外在的表征性和深层的内涵,形成了回族‚清真文化‛的丰富内涵。我们这里简单的从文化的三个层面介绍一下回族‚清真文化‛的主要内容。

1.回族‚清真文化‛的精神层面

精神文化,是蕴藏在人的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及其他各种信仰等。是以人的意识形态而表现的,是无形的、内隐的、不易察觉的。回族‚清真文化‛的精神层面体现了回族人特有的宗教信仰观,表现在对清真教和清真言的认知中。

①清真教,伊斯兰教的另称。《清真释疑》中说:‚当吾教初来,与中夏言语不通,文字未识,人见吾教有彻底澄清之道,真实无妄之行,遂别其名曰清真教‛。明洪

[20]

(1368)敕建金陵礼拜寺御书《至圣百字赞》:‚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圣贵圣人‛。

[21]

以后‚清真教‛成为伊斯兰在中国的称谓。在以儒诠经中,回族学者在其著述解释伊斯兰教时,寻求能恰当表达伊斯兰的汉语词汇,因‚清真‛一词原旨清净无染的涵义,它能准确表述‚吾教之宗‛,寄寓着回族对伊斯兰教文化认知和精神信仰。

②清真言。清真言是伊斯兰信仰(伊玛尼)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回族清真文化的核心。‚清真言‛就是:‚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是每个穆斯林之所以为穆斯林的根基和凭证,是穆斯林的信仰观。诵读清真言(凯里麦),并明白和践行它,使一个人从非穆斯林变成一个穆斯林、一个‚洁净的人‛、一个安拉喜悦的人。伊斯兰教要求口头诵读,‚一念之诚,可以利贯金石,超越古今,包罗天地‛,还要内心诚信,身体力行,否则就不能成为合格的穆斯林,因为信仰是从真主那里获得的,诵念清真言和实践信仰是对真主的存在和独一无二的确认。这是穆斯林对真主的信仰和行为的真诚,也是在真主的使者榜样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穆斯林。作为穆斯林,在信仰中出生,在持受信仰中归真复命。

2.回族‚清真文化‛的行为规范层面

[22]

规范文化,包括规范(民俗、民德、法律与禁忌)、价值观等。指那些用来约束人们社会互动的规则标准.它告诉人们那些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促使个人行为与社会理想模式契合。回族‚清真文化‛的规范是以《古兰经》、《圣训》的精神为地基构建而起,因为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信仰体系,它规定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支配着穆斯林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了有着深厚伊斯兰教积淀的回族伦理道德,体现着回族人以清真的精神理念对个人行为的一种理想期待和规范。

‚清真人‛,是在伊斯兰信仰下回族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一个清真的穆斯林,不仅体现在言行衣着方面,更体现在心灵追求上;既要仪容美,举止美,更要心灵美。日常生活中要敬主孝亲,合邻睦友;正心明理,谦恭不傲;言行一致、公道正派;举意纯正,不慕名利;洁净饮食,远避污秽;戒酒禁赌,远离迷信;仁爱宽容,仗义疏财,顾全大局,做一个守教持道的穆斯林。而清洁精神——这是每个穆斯林一生中追求的最高境界,一个清真的人应该是身体洁净、行为洁净、心理洁净、思想洁净的综合,一个穆斯林每日礼拜前的沐浴,不仅是洗涤一个清洁的身体,更是以此敬拜真主,实现信仰上的至洁至净。‚清真,即在清真理念下穆斯林内在的一种自我历炼和修养,相对于法制社会中强制性的人性规训,这种自我约束和道德软控,彰显着伊斯兰人文教化的魅力,对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在物欲横流、伦理失范的当下,不失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正道精神。

3.回族‚清真文化‛的物质层面

物质文化,是人类克服自然,从自然界获得以物化形态表现的、显在的、摸得着、看的见的,有形的物质财富,是文化的物质躯壳或物质载体。物质性回族‚清真文化‛作为符号表征是回族精神文化的载体,是回族人物质文化创造的结晶。它具有着广泛的内容,比较典型的如下:

(1)清真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举办宗教礼仪的场所,阿拉伯语称为‚麦斯吉德‛,意拜主、叩头的地方,亦称礼拜寺。自回族先民入居中国,清真寺陆续在中国大地上兴建而起,较著名的有广州的怀圣寺,泉州的清净寺,杭州的凤凰寺,西安的化觉寺等。清真寺最早是对中国犹太教教堂的称呼,‚有宋时流寓东京——开封犹太教徒若干户,人以教堂名清真寺……‛。真正的称名为清真寺据考是明正统十二至十三年(1447~1448)的北京东四清真寺,景泰年间(1450~1457)陈循撰《敕赐清真寺兴造碑记》:‚清真寺初名礼拜寺……寺成,蒙恩赐额曰清真寺‛。

[23]

所,也作为交流聚会、庆祝节日、为新人办理婚礼、为亡人举行殡礼,或排解纠纷的场所,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教坊制度文化。同时以清真寺为中心形成回族经堂教育,在传承回族伊斯兰文化中发挥了重要职能。清真寺在建筑风格上中阿合璧,一般都有礼拜殿、邦克楼、望月楼、沐浴室、讲经堂等构成,在方向上,大殿一律座西朝东方,大殿内绝对不供奉偶像,也绝不用动物图形为饰。形成了中国回族特有的清真寺建筑文化,成为中国回族社区显著的标识符号。

(2)清真学校。传统经堂教育作为中国回族文化传承方式历经百年沧桑,到清末民国之际,随着回族穆斯林文化的兴起,回族有志之士顺应时代潮流,改革传统经堂教育,创办新式学堂。一批清真学校应运而生,如1908年王宽(静斋)阿訇在北京创办‚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1907年湖南邵阳创办的清真偕进小学,1913年宁夏固原创办清真第一高初两等小学等等。新式清真学校在教学内容上中阿并授,科目齐全,造就了大批的阿汉兼通、德才兼备的回族人才,弘扬了回族伊斯兰文化,推进了回族教育的新发展,产生了深巨的影响。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是回族在大众教育氛围中自我教育的一种

(3)清真饮食。凡遵循伊斯兰教教法的食品统称为清真食品,习惯上也把穆斯林制作的食品称作‚清真食品‛。回族在饮食方面忌食猪、驴、狗、猫、鼠等动物,不食自死的动物及动物的血液。选取的肉食必须是赞颂真主尊名而宰杀的牛、羊、鸡等,以确保清真。回族人开设的餐厅注明‚清真‛,别于汉餐,店堂内还特意挂上‚本店清真,外菜莫入‛的醒目字样,以示严格清真。发展到今天,‚清真‛已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风俗习惯的一个统称。由于地域性差异,回族清真饮食品味多样,各具特色。如甘宁一带的蒸羊羔肉,鲜嫩香美,清新爽口;历史悠久的烩羊杂碎佐料丰富,色美味香;陕西的羊肉泡馍,肉烂汤浓,香气诱人;兰州牛肉拉面,汤清面精,味道绝佳;还有炸油香、馓子,粉汤等。回族人喜欢品茶,最具特色的盖碗茶品种多样,口感地道,保健养颜,闻名全国,共同组成了回族人丰富多彩的清真饮食文化。

三、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当今全球化迅速席卷全球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飓风,全球化以经济、科技、教育等同质一体的趋势消解着民族国家的多元文化。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拥有多元文化的民

如何以自我文化的建构和张扬来实现对文化一体的抗拒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时代命题。对此,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理念关照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生存的理想范式。回族作为中国多民族中的一员,其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显得更为重要。‚清真文化‛作为回族文化中最亮丽的景观,对于当代回族文化的新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动态的发展成为其生命力常青不朽的源泉,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指的是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相互影响而造成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回族先民自此移居中国,就开始了中国本土化的文化适应的千年历程,以伊斯兰文化的精髓和汉文化的借入与融合而形成回族文化新的文化类型。伊斯兰中国本土化的历程实质上是一个回族文化拿来为主导的历史。在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的新适应成为回族人继承传统开创未来的文化自觉。新时期文化适应突破了历史局限富有时代特色,即回族文化历经千年,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今天则需要以自信的姿态在文化拿来和输出的互动[24]

拿来与输出的文化互动是一个维持民族文化生态平衡的‚文化自觉‛,发现民族文化更是进行文化输出实践的一种高度自觉。因此回族文化输出需要民族主体权衡利弊客观的估量回族文化的实力,回族‚清真文化‛以其‚美人之美‛的魅力首当为回族文化输出的资本。文化输出一般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思想文化、规范文化、器物文化。回族‚清真文化‛涵盖这三个层面,其输出不仅仅是回族物质文化的输出,更是深入到哲学的层面对回族思想文化的输出。回族‚清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独树一帜,为中国社会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当前人文精神匮乏的中国社会也能带来清新的气息。张承志倡导清洁精神以‚赈济时代精神的匮乏‛;回族作家石舒清以文学作品向国人展现回族人追求清洁内里的清真人的‚清真文化‛。回族‚清真文化‛特有的人文价值为中国本土文化提供了一种精神资源,回族‚清真文化‛的人文内涵彰显着多元文化中鲜亮一景。

在现代背景下,回族文化的输出的主要方式是回族文化的资本化战略运营,就是让文化作为资本走进市场的成为交流的商品,‚民族文化创新必须是在与民族经济相结合的实践中才能实现‛,因为‚民族经济作为民族文化

[25]

[26]而回族文化的资本化运营实质上即是回族‚清真文化‛的资本化运营,回族‚清真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隐形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而利用和开发清真人文资源不仅能产生新的人文精神,也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实现回族文化创新下的可持续发展。这当中更重要的是挖掘回族‚清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在文化生产场域中与‚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相对的‚符号资本‛(symbol capital)和‚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以人文内涵和文化知识为核心是这两种资本区别‚经济资本‛的实质性特质。在非物质经济(符号经济)主导下符号消费大势所趋的当代背景下,实施回族文化输出的战略的运营,必须重视和开发清真文化的人文资源并实现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一种转化清真人文资源为强势‚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的‚社会炼金术‛,而‚符号经济‛下的‚社会炼金术‛和资本化运营,关键在于如何在‚清真文化‛正本清源的前提下,使‚清真文化‛特有的文化精髓成为一种隐形的优势符号资本,‚符号经济正是利用非物质的文化价值的大开发,实现了由符号向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由此,挖掘‚清真文化‛这一符号资本的文化价值,以清真的文化内涵建构起商品独特性

[28][27]

符号具有调动消费者无限欲望的非同寻常的魔力,清真的符号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清真商品深厚的意义和巨大的价值。而这一隐形魅力不仅是清真产品所具有的,也是顺应消费文化大潮下人为精心打造的非物质价值,这也是回族文化输出的精义,也就是说,在回族文化输出的实践中,与其说我们输出的物质形态的清真产品,更重要的是富有清真文化魅力的‚符号资本‛。以回族人的清真饮食文化为例,回族清真饮食文化独树一帜,历史悠久。它以其独有的特色性和卫生保健而构成回族饮食的清真文化内涵,成为回族文化输出的重要资本,清真饮食的消费不仅仅是清真的物质食品的消费,更重要的是对清真符号的更高层次上的非物质消费。因此,在清真饮食的产业化发展时,清真的文化理念的彰显和符号价值的挖掘是运营成功的关键,提升回族清真饮食文化的美誉度,实现‚清真‛为特征和品牌的食品业由文化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使回族使清真饮食产业探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子。清真符号文化优势在商品资本化的形成,能够提升回族文化的整体实力,从而使回族文化在文化拿来和输出的平衡互动机制中增强生长的活力和发展的生机。

同时,回族文化输出的过程更是以清真文化作为回族一种特有的标识符号,以其拥有的文化内涵、文化品味、的过程,每个民族都要建构其独特的文化符号,缺乏标识符号的民族,是一个缺乏个性的民族。如此在文化自觉驱动下的回族文化新适应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互动才显得异常重要,这不仅是在千篇一律的文化同质中保留一份异景,更是回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 【参考文献】

[1][3][23]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38.38.38 [2]揭文安公集.卷十二[M] [4][5][6][21][22]王岱舆著.余振贵点校.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166.311.308.11.82 [7][8]马注著.余振贵点校.清真指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43.231 [9][20]金天柱著.海正忠点校.清真释疑[M].银

2002.152.115 [10]马复初著.汉译道行究竟下卷[M] [16][17][18]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310.315.326 [1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00 [12]Dru C.Gladeey.Ethnic Identity in china The Make of a Muslim Minority Nationality.Orland.Hardcourt Brace & Company.1998 [13][14][15]Maris Boyd Cillette.between Mecca and Beijing:Modernization and——Consumption Among urban Chinese Muslims[M].124.114.114.Stanfiord university press。

[19]李亦园.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M].济南:山东画报出社,1999.72 [24]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397 [25][26]李富强.让文化成为资本——中国西部民族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94.194 [27]Pierre Bourdieu.Fri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Introduction[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3,7―8 [28]叶舒宪.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经济[J].民间文化论坛,2005(5)

Hui tribe “Islamic culture” shallow discuss YangWen—bi li hua(The School of Humanities,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Abstract: ‚Islamic culture‛ as a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is the product of Islam China, a rich cultural meaning and spiritual quality。All this is a narrow concept that is Hui nationality ‚Islamic culture‛, which embodies the

。We believe that the discovery and excavation of Hui nationality ‚Islamic culture‛ is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Hui tribe cultural development should have a ‚self-knowledge‛。Contemporary Hui nationality ‚Islamic culture‛, ‚Lady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culture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Key words: Hui nationality culture, Islamic, Islamic 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

1[1]杨文笔(1981—),男,回族,宁夏海原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2李华(1974—-),男,回族,山东临沂人,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民族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回族历史与文化研究。联系方式:宁夏大学人文学院369#,750021。

第四篇:清真食品管理办法

昆明市清真食品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回族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加强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规范和繁荣清真食品市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回族等少数民族,是指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十个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下同)。

本办法所称清真食品,是指按照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习惯屠宰、采购、生产、销售、贮运的肉禽类、餐饮、糖果、糕点等食品(下同)。

第三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本办法。第四条 市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族事务部门是本市清真食品的监督管理部门。各级工商、税务、公安、卫生、物价、城建、环保、农牧等行政管理部门,要依照各自职责,配合民族事务部门做好清真食品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单位领导成员中,应有回族等少数民族公民;

(二)个体私营企业业主,必须是回族等少数民族公民;

(三)采购员、保管员、厨师等关键岗位,应当由回族等少数民族担任;

(四)生产单位的回族等少数民族从业人员,不得低于本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20%;经营单位的回族等少数民族从业人员,不得低于本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25%;餐饮单位的回族等少数民族从业人员,不得低于本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30%;

对不具有清真饮食风俗习惯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方能上岗。

(五)生产经营清真食品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第六条 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的牛、羊、鸡、鸭等,必须按清真习惯屠宰;外出采购的,应到持有清真标牌的地点购买。

第七条 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生产经营回族等少数民族禁忌的肉类及其制成品和混合制品。

第八条 单位从业人员、顾客不得把回族等少数民族禁忌的食品和其他物品带入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场所。

第九条 非专业清真食品商场、商店设置清真食品专柜,应当有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员参加经营管理,其经营人员不得与非清真食品经营人员混岗。

清真食品与非清真食品应当分柜存放、分开销售。

第十条 集贸市场的主管部门对进入集贸市场的清真食品摊位,应当进行合理布局,与非清真食品摊位保持适当距离。

第十一条 清真食品包装物,不得有回族等少数民族禁忌的文字和图案,不得将清真食品包装物出售或者转让给非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

第十二条 生产经营清真食品者,应当持有县级以上卫生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工商部门《营业执照》和昆明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统一监制的清真标牌,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 未取得清真标牌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发布无清真标牌的清真食品广告,不得生产经营清真食品;不得在生产经营场所和产品包装上使用、张贴、悬挂带有“清真”、“回族”、“穆斯林”等字样或图案的标志物。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转让转卖清真标牌,不得使用过期的和本市以外的清真标牌。

第十五条 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者申领的标牌,只限在申领地行政区域内使用;需到本市其他县(市)、区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应到当地民族事务部门重新申领清真标牌。

第十六条 清真食品的管理实行专业部门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一)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族事务部门会同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本辖区内清真食品行业进行监督检查。

(二)市、县(市)、区民族事务部门应聘请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作为清真食品义务监督员,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活动。

清真食品监督员在进行监督活动时,应出示市民族事务部门统一制作的《清真食品监督证》。

第十七条 清真标牌管理实行每年审验一次,到期未经审验的清真标牌自行失效。审验工作由发牌证机关负责。

第十八条 民族事务部门应对清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业主和监督员进行民族政策、清真食品管理法规培训。

第十九条 对模范遵守、执行本办法的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者,由各级人民政府民族事务部门给予表彰。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县(市)、区政府民族事务部门给予处罚:

(一)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悬挂清真牌证的,不具备清真食品生产经营条件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经营者处以200至500元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规定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者,对单位处以500元至1000元罚款,对个人处以100元至200元罚款。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把回族等少数民族禁忌的肉类冒充为清真肉类的,或者将其他非清真食品标志为清真食品销售的,处以500元至800元罚款,并限期整改。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给予罚款后仍不改正者,由原发证机关收回清真牌证;造成严重后果,扰乱社会秩序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认真执行本办法,并自觉接受民族工作部门和工商、卫生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单位所设的清真食堂、清真灶应当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民族事务部门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1992年昆明市人民政府批转的《昆明市回族食品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清真饮食连系民族与文化的纽带

清真饮食连系民族与文化的纽带

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马明良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自然界,由于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才保持了生态平衡,有了大自然的盎然生机和长盛不衰;在人类社会,由于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才使世界变得多姿多彩,使社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穷活力。我国是一个各民族文化的百花园,56个民族56朵花,奇花异卉,争芳斗艳。

在众多的文化(文明)中,有一种文化独具特色,与众不同,它就是清真文化。它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有所谓“清真食品”“清真饭馆”“清真教”“清真寺”“清真言”“清真澡堂”等等,变化多样,令人眼花缭乱。

神秘而神圣的清真文化

清真文化是伊斯兰文明与华夏文明交往、交融的结晶。“清真”一词,并非源于阿拉伯语,而是古代汉语,其原意为“纯洁质朴”,说的是一种品位和境界。唐宋时期,不少文人墨客都喜欢把“清真”二字用到他们的诗文中,如唐代姚合《寄石书院僧》-诗中有“步行门外地,斋戒得清真”的诗句;李白的诗中有“右军本清真”“垂衣贵清真”等内容。

此外,“清真”一词有时用于称道士、道观、寺院。明太祖朱元璋是第一位将“清真”一词用于指称伊斯兰教的人,他于1368年(洪武元年)御书《至圣百字赞》.称伊斯兰教为“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归一,教名清真。”此后,“清真”一词逐渐成为伊斯兰教的专有名称,并被赋予新的内涵。明清之际穆斯林学者解释说:“清”是指真主清净无染,不拘方位,无始无终;“真”是指真主独一无二,真实无妄。“清真”一词被赋予新的内涵之后,其外延也随之扩大,用来指称与穆斯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

清真饮食,连系民族与文化的纽带

所谓清真食品,是指伊斯兰教允许穆斯林吃的食品。这类食品范围较广,植物类食物除有毒的以外,均可享用(酒例外),如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果品等;动物类食物,则奉行有所吃、有所不吃的原则,一般食草类动物均可吃,如牛、羊、鸡、鸭;食肉类动物均不可吃(鱼、虾等例外),如豺、狼、虎、豹、鹰、猫、狗、蛇等;食草类动物,若是被捅死的、打死的、勒死的、射死的、杀死的,哪怕是牛羊鸡鸭等也不允许吃,除非由穆斯林按规定程序(如奉主名从喉部切断三管:血管、食管、气管,使血液顺畅地排尽)宰杀的。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清真饮食不但成了占全人类五分之一的人群的饮食习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还成为有些民族的民族特色和重要标志,如回族发展至今,其语言已消失(通用汉语),其服饰也已基本消失,居住也很分散(分布全国各地),清真饮食便成了主要的民族特色。

多元化发展的清真餐饮

清真饭馆自然是指主要经营人员以穆斯林为主的符合清真食品条件的饭馆。清真饮食讲究“清真”品位,烹饪强调饮食惟佳,选料必慎,综合搭配,不尚奢华,注重保健,体现民

族、民生、民气、民本,以其鲜明的特色成为世界饮食文化中的瑰宝,清真菜系以其独特的风味成为我国几大菜系之一,比如,其中光是以羊肉为原料的清真全羊菜肴,分羊头类、脏腑类、羊肉类、羊骨类、羊蹄类、羊尾类等,能作出数百种美味佳肴,什么“扣麒麟顶”“芙蓉顺风”“竹节肥肠”“云彩羊肝”“蜜汁羊尾”等等,花样繁多,绚丽多彩,以其味鲜而不腻,肉嫩而不腥,深受各族人民欢迎。

善于借鉴吸收与融合清真名店名菜很多,如北京的东来顺涮羊肉、西安的贾三灌汤包子、同盛祥羊肉泡馍、兰州的东乡手抓、南京的马祥兴松鼠鱼和八宝葫芦鸭、新疆维吾尔族的烤羊肉、烤全羊、银川的同心舂羊羔肉等等,已成为各族人民津津乐道的美食。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清真饭菜在保持自己原有特色的同时,还借鉴和吸收了我国东西南北各大菜系的优点:首先在选料上进行突破,由传统的只用牛、羊、鸡肉,进而采用了禽类从鸡、鸭到鸵鸟、兰颈孔雀,海产品类由一般海鲜扩大到鱼肚、鱼翅、鲍鱼等等。总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符合清真规矩,只要不违背野生动物保护政策,都大胆采用,大大丰富了清真菜点的品种,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其次对粤、川、鲁、京、淮扬等菜的某些烹饪方法进行整合创新,推出新的美食,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和不断变化的口味。如重庆火锅原是闻名遐迩的非清真名菜,而在眼下有些西北的城市,清真重庆火锅随处可见,原来这是经营者将海鲜和牛羊肉等清真原料与重庆火锅的烹饪方法相结合的杰作,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探究食疗养生之道

伊斯兰教法规定,穆斯林有权力享受真主所赐予的“合法食物”,同时也规定了穆斯林禁食的“非法食物”。公元7世纪中期,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商人、学者,通过海陆的“丝稠之路”,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阿拉伯、波斯的药物学、营养学知识也陆续传入中国。比如,叙利亚医生叶海亚·伊本-马苏雅的《药物志》《营养学》《诸毒物及其解法》等医药学专著,都含有食疗的内容;波斯医生萨布尔·本-塞赫利有多部食疗养生专著:《药物的替代》《食物与泻药之区别》《食物的作用》。中国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都载有从阿拉伯、波斯传入中国的药方。在《金翼方》卷十二《养老食疗》中,便有来自波斯的“服牛乳补虚破气方”:用牛乳三升,荜拔半两,末之,绵裹,右二味铜器中取三升水和乳合,煎取三升,空肚顿服。此方“谓之悖散汤”,“大秦甚重此法”。

可见,从伊斯兰教法规定的“合法食物”中,探究食疗养生之道,是一个既有科学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领域。

提倡卫生治病为本

《古兰经》说:“真主已准许你们享受的佳美食物,你们不要把它当作禁物”(《古兰经》

第5章第87节)。《古兰经》所说的“佳美食物”,是以清洁卫生、防病治病为原则,提倡食用合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食物。动物类食物首推羊肉。据说全国回族当中共有一千多种羊

肉菜谱。羊肉列入“佳美食物”,是有充分的理由的:一是受伊斯兰教影响,忌吃猪肉、驴肉、骡肉、狗肉,主要吃羊肉、牛肉、鸡肉、鱼肉;二是元朝以来回民从事农牧业、饮食业,喜欢养羊、贩羊、吃羊肉,羊又适宜千家万户分养;三是羊肉不仅有食用价值、经济价值,还有食疗作用,对身体有益。羊肉含有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经常吃羊肉,开胃健力,散寒助阳,益肾补虚。《本草拾遗》说:“补可去弱,人参羊肉属是也。”自古以来,羊肉一直被推荐为食疗佳品;四是羊比较干净,性情善良。

穆斯林所说的“佳美食物”,也包括符合伊斯兰教法的新资源食品。因为新资源食品符合《食品卫生法》及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

不难看出,清真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华夏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晶。千百年来,我国穆斯林各民族在坚守自身文化内核的同时,积极吸收华夏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充实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清真文化,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同时也表明,华夏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它的自信、宽容使它对周边文化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经过长期的交融,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大气磅礴的中华文化,清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下载清真文化-香料入馔(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清真文化-香料入馔(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洛阳市清真食品管理规定(共5则)

    洛阳市清真食品管理规定(1998年8月26日洛阳市人民政府第35号令发布根据2005年7月26日洛阳市人民政府第76号令公布的《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的决定》修订)第一条 为了尊重少......

    关于清真食品的演讲稿(共5则范文)

    Presentation PPT1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نكيلع ملاسلا PPT2 Today my topic is Halal food. Since we are talking about food recently, I thin......

    如何做好新员工入职文化培训

    每个公司都非常重视新员工入职前培训,但重点都是采用一种灌输的方法,讲述企业的规章制度,让大家明确一些必须要了解的规定,哪些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实际上这都是进行企业文化建......

    文化(共5则)

    第五章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从满足社会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以社会公众的生......

    化诗入文(文化作文教案)1

    化 诗 入 文 ——文化作文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秀作文,探讨其写作技巧。 2、练习写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文。 教学重点: 学写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文。 教学难点......

    入职推荐信(共5则)

    入职推荐信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推荐信对我们的作用越来越大,推荐信有不同的类别,不同类别的推荐信用于不同的情况和环境。写起推荐信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入职推荐......

    入民进党个人简历(共7篇)

    篇一:民进会入会申请书 中国民主促进会入会申请书 尊敬的中国民主促进会领导: 怀着无比景仰的心情,我郑重地写下了这份申请书:我志愿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央带领全会加强......

    入园手册(共5则)

    东方国际幼儿园入园手册 尊敬的家长: 您好! 首先,欢迎您的宝宝入托东方国际幼儿园,您的选择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和信任!我们东方国际幼儿园全体员工以我们虔诚的职业态度、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