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与发展优势论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与发展优势论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内容提要:本文系笔者近年来倡导并获准立项的中国经济学术史研究的一个重点
考察。文章试图进行初步的学理阐述,基于大约120年以来中外相关文献的发掘梳
理,首次重点考证中国经济思想史这一独具特性的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端与发
展,论述中国和日本相关研究的具体状况与研究内容,考察国人在不同历史时期
进行该学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和主要学术特点,进而阐释中国经济思想史惟独在
中国大陆作为理论经济学独立学科的特殊优势与发展前景,探寻丰富和发展传统
汉学与理论经济学、经济史学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经济史学经济思想学科创始中国与日本传统汉学 一
近年来,笔者提出新世纪学术发展与深进的前提和基础是对以往学术研究史
进行梳理、总结、分析和研究。在世纪之交,我国各种学科的“百年反思”接踵
而至,然而当今“显学”之一的经济学尤其是中国经济学研究,除了极少的百年
回顾以外很少进行学术史反思研究,经济史学研究者基于学科性质试图开展相关
工作。我们知道,一般认为“经济学”是“西学”,其基础理论具有普遍性意义
。然而,我国的经济学理论研究和经济改革与现代化的实践,都对此提出了不同
程度的挑战。我国理论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本土化、规范化、普遍性等问题先后
展开了多种讨论,这些问题客观上也是对中国经济学研究者提出的时代课题。①
博大精深的中国史学传统提示我们进行一些新的思考,如对理论经济学的学科演
进与基本特征进行考察,对经济学诸学科的发展史进行爬梳,对经济史学的理论
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对我国经济学的研究史进行分析等等,都是很值得下大气力
的科研工作。一般说来,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往往不能限于理论本身的推理或演
绎,还要求以大量实证研究的坚实成果来佐证,更需要通过学术史的系统考察来
完善。推动中国经济科学的发展,系统研究中国经济学术史无疑是一条重要路径
,这也是丰富和发展传统汉学和理论经济学、经济史学的创新途径。
应当说,经济学术史是一个较为广博的概念,其研究对象涵括经济文献学、经济学说(思想)史、经济学史、经济史学史、经济学批评史、经济理论发展史
、经济学科发展史、经济观念发展史等,其核心是研究经济学诸学科的形成、发
展、特性、问题、趋向等等;其基础则是对经济学研究史进行文献计量学和理论
阐释学的分析研究,考察特定时代哪里的什么人在怎样的状况下要研究解决的是
哪些具体经济问题,采用的是什么理论方法,怎样思考或研究经济问题,得出的
是何种论点或结论,重点研究在上述基础上逐步蕴积而成的经济概念、范畴、学
说、乃至理论和规律,如此等等;再就是论析经济学诸学科的创立、分布、演进
及主要研究对象、领域、方法、素
—————————
①主要如林毅夫、胡书东:《中国经济学百年回顾》,《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
1期2001年;李根蟠有关“中国20世纪经济史研究”、笔者有关“中国经济学术史
——传统经济研究史考察”等课题。经济学理论讨论等参见张问敏等编:《中国
经济大论争》(第2辑),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拙作《“中国经济学”寻根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获第八届孙冶方经科学论文奖)。〔YE
Tan,EtymologicalStudiesofCHINESEECONOMICS,SocialSciencesin China(EnglishVersion),No.4,1999〕修改稿收入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编:
《集雨窖文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材及研究群体、科研组织及相关的制度变迁,还有教育领域中相关学科专业的设
置、课程内容的安排等等。还要考察影响人们进行经济思维、研究、活动以至决 策的社会经济状况、思想文化特征、政治制度背景等因素;搞清楚“是怎样的”
及其关联因素的存在,进而深入探讨“为何如此”以及“诸因素之间关系如何”
等等,以阐释经济学术发展史的脉络和规律。在经济学尚未成为独立学科的时代
,则主要考察人们如何进行经济思维,对经济事物形成怎样的认识、意见、以至
思想主张等。不难看出,与上述内容和问题关系最直接、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就是
经济思想史。但经济学术史并非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学史本身,其研究内容如上所
述要广博许多,可以认为有关经济学术史的学理范围、研究对象、理论方法等等
的规制与界定,本身就是经济科学创新的重要内容。
开展中国经济学术史的系统研究,特别是进行中外比较,一方面有利于总结
提炼“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说和理论,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理论经济学
的学科内容和学理基础。借鉴耳熟能详的一个说法——越是民族性的,才越是世
界性的。在我国步入WTO之后,在汇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洪流的进程中,在研究具有
一般性、普遍性的经济理论与规律的同时,注重研究本国特有的、尤其是独具优
势的学科及其发展历程同样不容忽视。这可以使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非西
方的经济科学理论,并推动整个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世界进步贡
献中国人应尽的力量。与此同时,注重经济学的发展史实尤其是传统或古典经济
学与现当代经济学的传承与联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这不仅可以警示经
济学科“无源之水”的可能缺失,也能提示经济与其赖以存在的基础之间的必然
关联,还能够从学科发展的流脉以及有别于本国的比较中提供把握发展趋势的线
索。
在我国,理论经济学诸学科中“中国经济思想史”这门学科具有突出的自身
特性,它研究中国自古及今经济思想、学说、观念、理论的历史发展,传统帝政
时代占据了很大板块,而“彼时”的民族文化积淀与观念习俗传承潜移默化地植 根于本土斯民;同时,此学科又直接以“此时”中国经济思想理论为研究对象,现今的改革与发展为理论研究不断提供丰富而新颖的内容。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
形成、发展进行系统考察,认识这门学科的独特性质与发展前景,特别是其所具
有的优势在未来学术发展和深进中的价值与意义是很有必要的。实际上,无论是
早于西方若干世纪就发达得多的古代中国,还是近现代中国人走向现代化的艰难
历程,特别是现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都蕴涵、汇聚、凝成了丰富的“
有中国特色的”经营经验与经济理论;而不同历史时段的经济学术研究与发展汇
集成一部系统的中国经济学术史,亟待认真总结和研究,这也是我国经济学新世
纪学术发展的基本前提与必要基础。
创新的前提就是对前人的成就进行总结与研究。开展系统性的中国经济学术
史研究,这在国内外尚属开拓性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此研究
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的跨学科性质,具有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基础性意义,对中
国的经济振兴和现代化发展必将产生促进作用。二
中国经济思想史惟有在中国大陆成为理论经济学的独立学科,其具有突出的
跨学科特性,关涉经济、哲学、历史,又及社会、文化诸领域,研究自古及今中
国经济思想和学说理论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若以1949年为界,中国经济思想史
的研究大抵可分为两大时期──“发端期”与“发展期”。发端期以20世纪20—
30年代为中心,早则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叶;发展期以20世纪80~90年代为重心
,上则可以回顾50至60年代;还可以进一步将发展期的这两个时期称为“发展前
期”和“发展后期”。
据笔者长年来的考证,世界范围内最初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是中国和日本
的学者。早在19世纪末就有相关的研究成果问世。著作如许楣《钞币论》道光二
十六年(1846)古筠阁本、陶煦《租核》1884年成书,光绪已未(1895)聚珍本、陈炽《续富国策》豫宁余氏重校本(1897)等。论文主要有1890年马建忠的《
富民说》,同年日本的高桥作卫在《国家学会杂志》上发表《王安石财政政策》
,此后,该杂志先后发表了石渡邦之丞《孔教的经济思想及其政策》(1893)、田岛锦治《论中国上古的地租》(1894)等论文。与此同时,中国的相关研究则
有陈炽《〈续富国策〉自叙》(1896)、梁启超《论金银涨落》、《论加税》
(1896)、《〈史记·货殖列传〉今义》(1897)等等。需要说明的是,那时还
没有形成中国经济思想史这样的学科,所以称之为“相关研究”。先有相关研究
成果面世,经过逐步发展与整合,后有独立学科形成,这在学术发展史上应当说
是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由于中国经济思想史这门学科具有的特殊性,对此学科的
创始进行考证虽有难度却很有价值,尤其能为中国经济学术史研究提供基础性分
析的重要个案。①
进入20世纪以后,有关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而且学科性质
在不断加强。相关资料书《皇朝经世文编》连续出版了续编、新编等,作为中国
经济思想史先驱者的梁启超,于1902年写了《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介绍西方经
济学说史;同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提出“余拟著一《
中国生计学史》”,“以与泰西学说相比较”。所谓“生计学”即经济学。当年
,上海广智书局出版了日本高桥作卫著、陈超译《王安石新法论》(1902)、后
又出版了康有为《金主币救国议》(原名《币值论》)(1910)。接下来,陈焕
章《孔门理财学》(ChenHuan-Chang,TheEconomicPrinciplesof ConfuciusandHisSchool,1911)问世,这是迄今知道的最早的英文著作,是
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得到该校F.Hirth和H.R.Seager等教授的好评。据胡寄
窗先生说《美国历史评论》称之为“破天荒的成绩”,后来哥大对中国留学生的
博士论文答辩还常以此书中的论点提问,不过胡老把该书出版时间误为1912年。②中国经济学在国际上初露头角的就有中国经济思想史,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此后,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有所加强,1912年康有为的《理财救国论》刊出,东瀛
的涩泽荣一不久后出版了名著《论语与算盘》东京东亚堂书房(1916),荷兰的
卫士林(G.Vissering)著、杨冕译的《卫士林中国货币论》由上海泰东图书局
1917年出版;同年孙德全自刊所著《经济纪要》(1917)、次年天津经济学会出
版章宗元《计学家言》(1918)。总之,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以中日学者为主
对于中国经济思想史开展的相关研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这为该学科的形成与发
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系统研究发端的中心时期③,时值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也是学术思想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强盛国力抵
御外侮和建设国家发展经济的现实需求,推动和促进了实业发展与理论探索;西
方经济学的传入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经济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学术参照;
掌握西学理论又致力于献身本国发展的一批留学生归国,成为探索本国经济学的
中坚,中国经济思想史作为经济学独立分支学科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学术基
————————
①近年来相关科研已立项,如笔者主持的课题《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研究
》等。
②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 476页。
③关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系统研究的发端期,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情况请参考拙作
:《1920—3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之分析》,载《中国研究》(东京)1995 年12月号、1996年1月号;英文版见EditedbyAikoIkeo:Economic
DevelopmentinTwentiethCenturyEastAsia,RoutledgePress,U.K.1997.pp35-
54。
此
后的发
展
参
见James.L.Y.Chang:HistoryofChinese
EconomicThought:OverviewandRecentWorks,HistoryofPolitical Economy,19:3,1987byDukeUniversityPress.拙作《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
的回顾与展望》,载《经济学动态》1993年第4期;拙作《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现
状与课题》(岸本美绪译),载东京大学《中国:社会与文化》第9号,1994年等。
础上发其端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形成或创立的主要标志至少有二,一是这
一时期系统性研究成果集中而大量问世,并且明确命名为“经济思想史”;二则
是同时在我国南北方约有十余所大学中先后开设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这些此前
都是没有的。迄今知道的我国最早以“经济思想”命名的中国经济思想史著作,是1925年北京志学社出版的熊梦著《墨子经济思想》。一般认为较为系统性的成
果则是甘乃光1924年写、1926年1月出版的《先秦经济思想史》,作者在其《自序
》中说此书是他”在岭南大学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一部分”。①此后著述逐渐
多了起来,但有重头学术性的是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
史》上卷(未续下卷),这是作为大学教本问世的。其《自序》说“民十七年春
,应友人徐君叔刘之约,在交大担任此课,乃着手编著。……著者在沪上及南京
各校,担任此课,先后达三四十次……。”②他先后在交通大学、暨南大学、浙
江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这一时期,在我国北方的大学中
也有开设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的,侯外庐自述说1931年“我在哈尔滨法政大学任
教,开设了一门‘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写了一部研究性质的讲义”;又说“
但我在此时,除了在北平几所大学讲授中国经济思想史之外,并没有直接在报刊
上参加论战。”③近日,得叶世昌先生惠赠新著《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导
言”提到1920年李大钊曾在北京大学讲授相关内容的课程。根据以上记载可知中
国经济思想史课程当时在南北方大学中已较为普遍地开设,而作为知识传授的大
学课程,必以基本定型的学理和一定的经验积累为前提。那么,国外的情形如何呢?那时在西方的学者主要进行相关典籍如《盐铁论
》等的西译工作,专著继前述陈焕章书之后,美国人耿爱德(E.Kann)写了《中
国货币论》,此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出版了蔡受百的中译本。再有,1936年
李肇义在巴黎有法文版著作《古代中国经济思想的主要学派及其对重农学派学说
形成的影响》面世,系作者留学法国第戎大学的博士论文,这在J.A.熊彼特
(Schumpeter)《经济分析史》(HistoryofEconomicAnalysis)第2编中
有提及,同时也提到陈书,但认为这些都还不是“对严格的经济课题进行推理的
著作”;又说中国“没有可以称得上我们所谓‘科学’著作的”。此评价未必客
观,何况所评论的对象似乎未含中日文著作。但是,即使如此比起后来美国人
H.C.泰勒(Taylor)在《东方的经济思想》中所说的“没有一个东方国家有任何 东西足可与西方中世纪经院学者们所作的良好开端的经济分析相比拟”④已是进
步了。
日本学者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系统研究开端期的主要贡献有田崎仁义《中国古
代经济思想及制度》(1924)、田岛锦治《东洋经济学史──中国上古的经济思
想》(1935)和小岛祐马《中国思想:社会经济思想》(1936)等专著和多篇论
文。田崎先生是经济学博士曾留学西方,回到日本后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史学及思
想制度,出版了许多著述并到中国进行过实地考察,但就时况而言其研究中国的
动机值得分析。小岛先生则是著名的“京都学派”汉学家,以研究中国思想史著
称,他是从社会思想角度来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30年代末出任京都大学人文
科学研究所所长,他同时对法国社会经济思想有着颇深的造诣。田岛先生也是留
学西方并供职于京都大学的名教授,如上所述他在1894年即发表相关论文。尤其
值得重视的是,他在京都大学经济学科开课讲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其著作即其后
学本庄荣治郎等整理汇编他的讲义而成,而本庄先生后来则成为日本经济思想史
和日本经济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这可以成为是我们研究中日两国经济史学源
流的一条
————————
① 甘乃光:《先秦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自序》。
② 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自序》。
③ 侯外庐:《韧的追求》,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24页。
④ 《美国经济评论》1956年5月号。泰勒的武断不实之辞也从反面刺激着中国经
济思想史的研究者们不断努力,胡寄窗、巫宝
三、赵靖等先生的著作中对此均有
提及,并都以实实在在的多卷研究成果予以了有力回击。重要线索。可惜日本至今没有专门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独立学科,研究者分布
于东洋史学、中国思想史或经济史学等相关学科之中。日本经济思想史(属于经
济学学科)的研究肇端约在明治时代而有较大发展则也在近20年来,他们对中国
经济思想史的关注则更是近期之事。①然而,直至今天以东洋史学为主的日本学
者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并没有停过步,仅以著作为例,不同时期的主要著作
就有原富男《中国经济的源流》(1941)、穗积文雄《先秦经济思想史论》
(1942)、出口勇藏《孙文的经济思想》(1946年)、上野直明《中国经济思想
史》(1971)、桑田幸三《中国经济思想史论》(1976)、井泽弥男《春秋战国 的经济思想》(1987)、依田熹家《日中两国近代化中经济论之比较》(1990)、中村哲夫《试论孙文的经济学说》(1999)等,后几部书有的我们还出了中译 本——这是后话。
20世纪20~30年代,国人相关研究明确以”经济思想”命名的著作已不鲜见,这在此前是未有的。当时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成果主要如前述熊梦《墨子经济
思想》(1925)、甘乃光《先秦经济思想史》(1926)以及李福星《孟子经济思 想》(1926)、岭南大学经济学会编《中山经济思想研究集》(1926)、李权时
《中国经济思想小史》(1927)、熊梦《晚周诸子经济思想史》(1930)、马君
武《中国历代生计政策批评》(1930)、李慎言《孟子的政治思想及经济思想》
(1931)、李权时《现代中国经济思想》(1934)、赵可任《孙中山先生经济学
说》(1935)、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卷,1936)、黄汉《管子经济思
想》(1936)、戴锡琨《中和经济论》(1936)、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
史》(1939)、文公直《泰西经济思想史》(1939,附录:中西经济思想历史之
比较)等等,其中许多书还再版多次。另外,据笔者大约八年来的爬梳考证1949 年以前共约有五百余篇相关论文发表,其中绝大部分是在1925年以后发表的,此 前不足十分之一。
在这些成果中,前述唐庆增的著作可认为是当时的最高成就。他有家学渊源,后留学哈佛大学学习财政学和西洋经济思想史,1925年归国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并开课讲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其自序治学目的是因“世界各国实情不同,其历史 的背景亦迥异,处今日而欲创造适合我国之经济科学,必以不背乎国情为尚。”
认为“非审度本国思想上之背景,不足以建设有系统之经济科学也。”他要“为
创造本国新经济思想之准备”,“以创造中国独有之新经济学”而努力。该书有
马寅初、赵人俊、李权时三篇序言,都提出中国经济思想学说光辉灿烂,很有研
究之必要;而要整理国故以创造中国的新经济学,则学贯东西的唐庆增可当此大
任,“固舍君莫属也。”②唐书分为十编,阐述儒、道、墨、法、农各家及政治
家、商人和史书的经济思想,并设专章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对西洋各国的影响。通
过比较,作者指出:“中国经济学说,发达确在西洋各国之先也。”并认为“中
国之上古经济思想,流入西土,殆为必然之事实。”③关于我国经济学说发达于
西方在当时是较为通行的时论,如孙中山先生1912年10月在上海的演说中就讲“
经济学本滥觞于我国。”④。日本著名经济史家庆应大学教授泷本诚一1931年出
版《欧洲经济学史》,其“附录”谈法国重农学派 ————————
① 其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发展情形很相似,1983年(晚于我国3年)日本经济思
想史成立全国性研究会,对此后的研究工作很有促进。笔者十几年来注重开拓中
日经济思想研究,已有一些著译成果问世,任日本学术振兴会和国际交流基金研
究员期间曾参加该会及相关学术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还曾派出经济思想史访问
团进行学术交流。1993年我们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东亚社会经济思想与现代化研讨
会,与会学者中有6 位日本学者,这也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历史上的首次国际会议
;1995年在东京召开了第二届会议,参加国发展到包括欧美的8 国。近期该研究
会新一代领导者拓展科研,2003年3 月以早稻田大学教授川口浩为首的8位学者首
次组团出国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我们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经过多方
努力与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并正式开展合作研究。需要特别提及,武汉大学
严清华教授在开展中日经济思想研究方面也做出了较大贡献。
② 唐庆增:《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自序》、《马序 》、《赵序》、《李序》。
③ 同上书,第362页。
④ 《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10页。的思想根源,提出“西洋近代经济学的渊源在于中国的学说”。①需要指出,当
时已有大量西方经济学著述中译,不能认为国人不了解西方学说而妄自非议,再
如唐庆增本人作为留学哈佛大学习学经济专业的学者,对西方的经济学应当是很
了解的。那时,国人并不满足仅仅“引进”外国的经济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的
传播和西方经济学的传入,而是还要“创造”本国经济学以促进和指导当时蓬勃
兴起的经济建设,这也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的重要基础。②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思想史是伴随本国经济大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而且始开研究的中
外学者基本上都是经济学出身,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通过考察,可以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研究基本特点有五:
第一,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先秦与当时。先秦是中国经济思想的渊源与高峰,百家荟萃诸子争鸣,此后却被认为是渐趋衰落“无大研究之必要”了;而研究
当时则是以孙中山先生的经济学说为主,以求直接为光大中华振兴实业发展经济 的现实需要服务。
第二,研究基本上是依循中国思想史划分的主要学术流派来进行研究的,研
究方法则主要借鉴和采用历史学与经济学的方法,还不能抽象出中国经济思想自 本身的理论方法。
第三,对先秦为主的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进行了发掘,在大量历史著述文献
材料中爬梳、整理出本学科的基本资料,奠定了本学科文献史料学的初步基础,并为此后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第四,集中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在中国经济学术史上开启了中国经济思想 研究的新的一页,并为本国的经济学术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经济学说理论的总结提 炼打下了基础。
第五,在全国多所大学开设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普及相关的知识、培养学
术人才,使这一新学科的形成初具规模。然而到3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战争等
原因,本学科的发展很有限。
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有了“质”的飞跃。从1949年到
1966年“文革”前的17年间,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发
展时期,这一时期还可细分为两个阶段,即50年代和60年代(“文革”前)。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5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相关成果中,著作主要
有许涤新《经济思想小史》(1950)、《官僚资本论》(1953,日译本);王亚
南《中国地主经济封建制度论纲》(1954)、《半殖民地经济论》(1955,日译
本);侯外庐主编《中国历代大同理想》(1959)等;成果的国外译介这在此前
还是不多见的。此外较为突出的是文献学工作,如《盐铁论》、《吕氏春秋·上
农》、《管子》等古籍的校注释译以及编辑《中国大同思想资料》(1959)等基
础工作。最为重要的是,1956年“中国科学院十二年规划”由中国科学院经济研
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前身)巫宝三先生牵头制定科研规划开展本
学科的研究,并在1959年出版《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及政策资料选辑》(1840—
1864)。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料选辑而是具有研究性质的著述,可以认
————————
① 有关此问题可重点参考谈敏:《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渊源》,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2年版。不过,也有学者不同意法国重农思想导源于中国之说,认为”那
是太牵强附会了。”见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 298页。② 据笔者迄今看到的材料,西方经济学的传入最早大概是1840年德国传教士郭
实腊(K.F.A.Gutzlaff)编译的《贸易通志》,介绍西方商业制度和贸易情况。
此后主要有清同文馆1880年以《富国策》为名翻译出版H.Fawcett的Manual of Political Ecomomy;1886年海关总税务司署出版W.S.Jevons的Primer of Political Ecomomy名为《富国养民策》等。再后,西文及日文经济类书的中译以
及中国人的自著大量增加,篇幅所限此处不赘,请参考前述拙作《1920—30年代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之分析》等。
为是5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代表作。整个50年代中外学者发表的相关论文约有
120篇,研究对象依然主要是先秦诸子并发展到近代思想家。随着新时代学科研究 的发展和诸如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讨论等理论探索的深化,中国经济思
想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倾向:一是开始对学科本身进行研讨,如李宗正《关于中
国经济思想研究上的几个问题》(《新建设》1956年第9期);再一个是探索学科 理论问题,如罗根泽《古代经济学中的本农末商学说》(《诸子考察》人民出版
社1958年);另外就是研究内容向汉代及中古拓展,如日本学者板野长八《司马
迁的经济思想》(《北大史学》1951年第1期)、在台湾的学者陶希圣《北宋几个
大思想家的井田论》(初版)(《宋史研究集》第1辑1958年)、刘绍辅《陆宣公
及其经济思想》(《民主宪政》1957年第12卷9期)等,大陆学者这方面的工作还 不是很多。
进入60年代以后,尽管只有短短6 年就开始了“文革”,但学科建设与研究
成果的数量质量都相当可观,实现了真正的学术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飞跃”
。主要著作有刘绍辅《中国经济思想史》(1960)、友于《前汉时期的重农学说
》(1960)、叶世昌《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的货币学说》(1962)、胡寄窗《中国
经济思想史》(上、中1962、1963)、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上、中、下1964~1966)等。短短几年时间论文就有约180篇,而且不少都很有
份量。大陆研究的突出理论特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原理为
指导。胡著3 卷本(下册1981年才出齐)代表当时本学科的最高成就,其筚路蓝
缕的之功得到公认。其研究起自上古止于鸦片战争,无论从研究时段之长、内容
之广、材料之博还是科研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理论性而言,都是此前同类著作无
法比拟的,因此也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史较为系统的研究专著的开
山之作。其最主要贡献有三:首先是系统发掘、整理了自上古至19世纪中叶有关
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基本史料,为此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是运用经济学主要
是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分析研究中国经济思想,探索本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再
次是创建了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基本框架,并对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思想进行了
阶段性的特征分析。与此同时,标志本科学发展水准的另一指标,是多所大学逐
步开设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1961年全国文科教材会议制定综合大学经济系教学
计划,正式将中国经济思想史列为必修课,以后扩展到非综合性大学等,而且在
本科教育以外,60年代起如北京大学就开始招收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生,培育高 级专业人才。
此后,众所周知的“文革”开始,学术研究基本停滞概莫能外。直到70年代
末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思想史十余年有文总共不足200篇,而大陆除极个别
有价值外绝大多数都是“大批判”文章少有学术性难称“论文”。这一时期海外 的研究继续发展,专著主要有台湾韩复智《两汉的经济思想》(1969)、周金声
《中国经济思想史》(全4 册,1970)以及前述日本学者的《中国经济思想史》
(1971)、《中国经济思想史论》(1976)等。
“ 改革开放”带来“科学的春天”,更使中国经济思想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
“腾飞时期”。1978年叶世昌等先生牵头的《中国经济思想简史》(上)(下
1980、中1983)付梓;接下来陆续面世的有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
想史》(修订本,上、下1980)、与之配套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上、中、下,1982)、赵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讲话》(1983)、《中国古代
经济思想史讲话》(1986)、侯厚吉、吴其敬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全3册,1982~1984)等;台湾侯家驹《中国经济思想史》(1982)、《先秦儒家
自由经济思想》(1983)也很有影响。这时,一个新动向是国内出了英文版著作,胡寄窗《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光辉成就》(1981中文版、1984英文版),这在
本土出版史上尚是首次。同样学贯中西的巫宝
三、赵迺抟等学者致力学科理论与
思想资料工作,先后出了《经济思想史论文集》(1982)、《中国经济思想史论
》(1985);《披沙录》一(1980)、《披沙录》二(1986)等;文献方面还有
陈绍闻主编《中国古代经济文选》(全3册,1982)、赵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
著选》(1984)等,特别是巫宝三主编的大型项目《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
(先秦卷,上、下1985),以及对古代希腊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经济思想资料的编
辑,开启了本学科史料学的深化与拓展新时期。另外专史著作如周伯棣《中国财
政思想史稿》(1984)、吴申元《中国人口思想史稿》(1986)、叶世昌《中国
货币理论史》(上1986,下1993)、赵靖《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概论》(1986)、刘含若主编《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1988)以及上海社科院《秦汉经济思
想史》(1989)、姚家华等《商业经济思想史》(1989、)巫宝三《管子经济思
想研究》(1989)等出版标志着本学科研究的新发展。这一时期论文的质量数量
都远超此前,限于篇幅不再列。
综括来看,这一时期的研究呈现几个特征:一是理论探讨逐步深入,主要是
从学科基础上讨论研究对象、方法和体系,尤其是理论方法的研讨推动了学科建
设与发展。二是人口思想史、货币思想史、财政思想史、经济管理思想史等“分 支”迅速发展起来,并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结合“古为今用”成为一大特色。三是
开展现当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如王毅武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简编》
(1988)等,构成自古及今的学科研究体系。四是成立全国性中国经济思想史学
会(1980),成为同行交流与合作的组织保障,标志本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 的历史阶段。五是随着本学科教育的进展,多种相关教材问世,有利地促进了学
科知识的普及和人才的培育。六是国家施行学位制度,中国经济思想史作为最早 的博士学位点之一,导师胡寄窗(上海财经大学)、巫宝三(中国社会科学院)、赵靖(北京大学)、叶世昌(复旦大学)等不仅很早就培育硕士而且其中80年
代就培养出本学科最早的博士,如北京大学张鸿翼(1988)、中国社会科学院叶
坦(1988)、鲁奇(1989)、北京大学郑学益(1989)等,成为学科中坚。
上述四个博士点除了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许多共性外,均形成了各自的学 术风格和治学特点。概括说来,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都比较重视比较
研究,胡、巫两位先生早年都留学西洋,具有外国经济学说史和中西比较的功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后来还发展到以中国为主的东亚研究);但前者的系统性研究
以个人专著为基点,注重研究的理论性与贯通性(近年上海财经大学在新中国经
济思想史的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后者则以源头资料发掘为基础,以集众人之长
为特征,专著亦采用“剑桥史”式的合作方法,突出研究机构的学术风格。北京
大学以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为特色,写书育人成才著书,近些年重点是在赵靖先
生领导下毕业的“子弟兵齐上阵”搞《中国经济思想通史》,丰碑高耸。复旦大
学叶世昌先生提倡“史料学”基础,著作兼有科研与教学结合之长,合著简明扼
要突出重点,个人专著如货币理论史、人口思想史、市场思想史等深入细致古今 贯通。
总的来说,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经济思想史 的教育科研都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高峰时期。仅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就有谈敏、陶一桃、高文舍、戴金珊、欧阳卫民5 人。据笔者统计,迄今共有研究著作约500 部,其三分之二是近20年出版的;尤其进入90时代以来新人新著如雨后春笋,研
究领域也有很大拓展,学术性、理论性和系统性、开拓性成果明显增加。科研的
显著特征,一是现当代经济思想史特别是领导人的经济思想成为科研“热点”,已有著作80余种,文章更是蔚为大观(其中许多属于党史研究等)。主要如王毅
武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丛书(多卷本,1993)、胡寄窗、谈敏主
编《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纲要(1949~1989)》(1997)等,还有很大部分是研究
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以及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经济思想的;同时历史人物的经
济思想研究也在加强,如韦苇《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1995)等。二是对以前
较为薄弱的领域如建国前30年经济思想研究和经济发展思想、市场经济思想等开
展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三是前述类别或专门史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发
展,如郑学益《走向世界的历史足迹──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思想研究》(1990)、马伯煌等《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1993)、欧阳卫民《中国消费经济思想史
》(1994)、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1997年)、张家骧主编《中国货币思
想史》(上、下2001)等。四是断代性成果面世,如叶坦《富国富民论——立足
于宋代的考察》(1991)、唐任伍《唐代经济思想研究》(1996)、巫宝三主编
《先秦经济思想史》(1996)等,标志着本学科研究深入化。五是理论性研究加
强,如于光远主编《中国理论经济学史(1949—1989)》(1996)、张卓元主编
《论争与发展:中国经济理论50年》(1999),台湾还召开“经济思想史与方法
论研讨会”。六是“学以致用”或“古为今用”形成风尚,出版了多种经济管理
思想、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及海外华人经营研究等著述,如杨承辉:《中国古代经
营管理思想研究》(1996),朱家桢、叶坦主编《诸子百家与企业管理》丛书(6 册1999)。七是展开中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如谈敏《法国重农学派学说的中国
渊源》(1992)、严清华《中日现代化经济发展思想比较研究》(1996)、叶坦
《石田梅岩的经济思想与儒学》(1998)、两岸学者举办“中西方经济观与现代
化”研讨会(1998)、李超民《常平仓---美国制度中的中国思想》(2002)等。
八是近年来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不一定是本学科的)选题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
及相关内容的明显增多,证明本学科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最后,必
须申明代表现今本学科系统研究最高成就的,是赵靖先生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
通史》(4 卷本,初版1991~1998;修订本2002),此书起自上古止于1840纵贯四
千余载,洋洋180万言,研究撰著历时十余年,颇多理论建树与观点新论,自问世
以来颇受关注已有不少评介文章,笔者有长文可参考在此不赘。① 四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步入了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既有发展契机也
面临严峻挑战。前者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理论深进的基础与要求,后者则是轻视基
础研究和注重实用与利益的诱惑。无庸讳言,一方面是可观的发展趋势,另一方
面则是难言的尴尬境况。前者除了前述的成就还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例如
教育方面经过近年的调整,本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及外国经济思想史合
并为“经济思想史”,有利于研究领域的拓大和比较研究的开展,而且2003年新
增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的5 所大学也可招收本学科,再如福建师范大学新增
了二级学科博士点“经济思想史”。目前,前述原有4个博士点外,浙江大学、厦
门大学理论经济学和云南大学专门史均招收中国经济思想史博士生;招收硕士生 的除了所有博士招生点外,主要还有西北大学、山东大学、东北财大、中南财大、西南财大、武汉大学、河北大学等。所谓尴尬则主要是有的单位研究队伍青黄
不接经费困窘几近濒危,与发展要求极不相称亟待改变。
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学科特性才能明晰其价值与趋向,这正是学术史的意义所在
。透过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史和学理内涵,结合新世纪学术创新和发展的趋势,可
以抽象概述中国经济思想史主要具有以下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发展前景:②
——————————
① 参见拙作:《二十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鸿篇巨制──评〈中国经济思想
通史〉(修订本)》,载《燕京学报》新14期,2003年5月。
②近年来,笔者先后就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特性与优势写了一些探讨性文章,如《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科优势与创新探索》,载《社会科学报》1997年7月24日
;《经济文化一体性理论与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国经济史学的理论与方法”
会议论文·北京.1998.8)、《经济文化一体性理论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修
改稿)载《聊城师院学报》1999年第3期等,可资参考。
1、本学科惟独在中国是经济学的独立学科并具有跨学科性质,其边缘性、交
叉性等学科特性与优势是其它学科或国外相关领域所不具有的;新世纪的学术发
展要求在“精深”的同时更加“广博”,诸如行为方式、制度变迁、道德伦理、观念意识等越发为经济研究所不容忽视,而本学科具有学术创新的特有优势。
2、我国学术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人文社科成果中,传统的“汉学”(或
“中国学”)无疑是“长项”;而以自古及今的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经济思想
史,最具学术与现实紧密关联的特性,无论研究内容还是方法均有着特殊意义。
就经济史学而言,中国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是相辅相成的“双翼”居世界经济史
学特殊地位,而后者更具理论性和综合性,且更年轻从而更有发展前景。
3、惟经济思想是物质与精神、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中介”,经济思想史
研究直接产生并作用于经济活动的思想学说,非其它间接性的宗教、文化或伦理 的研究可比。惟经济思维与观念是经济文化的接点和核心,研究经济思想与社会
发展的内在而有机联系的经济思想史学科,不仅最有利于研究经济与文化、与伦
理的关系,更有着探索“经济文化一体性”理论与实践的专长,而这些都是新世 纪的学术热点。
4、本学科具有积淀“有中国特色”经济学说和理论基础的性质,在汗牛充
栋的文献资料中保存了较世界发达得多、丰富得多、早得多的珍贵资料;具有总
结中华文明宝库中丰富的经济思想、提炼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经验与理论之长,这
些对于经济改革、政策制定、国情认知、观念变革、企业文化建设等等都有重要
作用,需要认真发掘研究。任何外来东西只有与“本土”结合才有生命力,任何
现况都有其来龙去脉,注重传统与现实的联系必不可少,否则就有“无源之水” 之虞。
5、本学科不仅具有经济思想史的一般特征,还有其特别意义。众所周知,经
济学是西方的东西,而东亚地区有着儒学传承与历史积淀的一些共性,中国传统
时代早于西方几千年就很发达的经济事象和学说理论中,蕴含着有别于西方的传
统或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这在东亚各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并对现今的现
代化发展起着作用。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具有研究东亚经济思想之“源”的意义,有利于从深层结构中探究东亚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为东亚经济思想
史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参照。
6、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学说史大抵仍无中国甚至整个东方,这与我国乃至整个
东方社会的发展极不相称。中国经济思想的系统研究史,在非西方国家中是很突
出的,具备填补空白的独有优势,可能成为中国对世界的又一重要贡献。作为发
展中国家,中国更是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典型案例。
7、本学科具有发展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基础。在“西方”和“近代”两个前提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不断面临“时”与“空”发展的挑战
;而中华文明漫长岁月蕴聚了先进而丰富的经济思想与理论,现今的经济改革更
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既能为创新中国的经济科学提供借鉴,又能丰富发展经济学 的理论基础。
8、本学科具有全方位、多视角等系统研究特长,可以打破旧有学科或专业界
限,丰富和发展中国学术如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哲学等学科的基础,而且
颇具实践意义,如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经验的总结可作用于优化企业管理、创新企
业文化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秩序;经济思维和观念的梳理以及经济伦理的研
究,可以提供深化改革和观念更新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培育与发展的借鉴;本土经
济思想在本民族族群域外的延伸与演化的考察,可以成为华夏文明演进和开展海
外华人经济研究的基础。如此等等,对于中国经济文化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重要
作用,中国经济思想史将越来越显现其强劲生命力。
这些年来,本学科学者在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创
新的努力,从中国经济学术史的重点个案研究中,我们更能清楚地认识中国经济
思想史的学理价值与发展优势。祈望学界同道尤其是青年学人用心关注这一独具
特色与前景的学科,企盼更多的学者投身本学科的学习与研究,笔者欢迎有志者
交流切磋或报考,共同推进本学科及中国经济史学以至理论经济学的新发展。
第二篇:论改革红利与中国经济新发展
论改革红利与中国经济新发展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受益于人口、进出口、土地和改革四大红利,但人口红利即将迎来拐点,进出口红利正在消失,土地红利趋近尾声,只有改革红利需要进一步释放。人口、进出口和土地红利不会迅速消失,经过改革后还能继续为我国经济增长服务。未来5-10年,改革红利将是我国最大的红利,我国潜在的改革红利在于内需红利、城镇化红利和制度红利,这些红利的释放需要一系列的变革,并且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需要统筹兼顾。
关键词:四大红利
改革
经济发展
内需
城镇化
制度 正文:
1.我国改革开放的四大红利及现状
(1)人口红利
近年来年来,我国劳动人口占比持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在国际竞争中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由于我国处在产业层级较低阶段,劳动人口不需要过多的教育便可进入市场,所以无需提供较高工资,且无需提供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劳动力成本被压低,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和房地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但是,受计划生育国策等影响,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速明显减缓。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将于2015 年出现由正到负的“拐点”。“人口红利”的高峰期将过,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会进入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2)进出口红利
进出口作为近十多年来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和欧盟地区的经济始终处于低迷的状态,中国进出口面临着增速平台下移的压力,而且可以肯定这在今后几年也将是一种常态。在短时期内,中国进出口增速的持续下滑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进出口红利对经济的驱动效应可能逐渐消逝。(3)土地红利
所谓“土地红利”,是指把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回报。土地红利在过去30 年中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土地红利使得我国工业化进程以低成本方式运行,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第二,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收收入切实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弥补了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缺口;第三,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互相带动的双赢局面,促进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目前,在地方政府利益的驱动下,土地红利已呈现出日益衰竭的趋势,中央政府将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三大生产要素中土地资本的价格,土地红利对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趋近尾声。(4)改革红利
研究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脉络和逻辑框架,不难看出持续不断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最大红利,尤其关键时期的改革,对于国民经济更是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效果。改革红利的释放是通过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来实现的。30多年来,我国主要进行了所有制改革和市场机制改革。然而改革进程远未完成,其中,包括市场经济各要素比重、企业制度、对外经济结构、金融市场利率在内的诸多环节,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这种状况也为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改革与其他三大红利的关系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红利将在几年之内逐步消逝,进出口红利难以为继,土地红利已经衰竭,而改革红利的进一步释放已经迫在眉睫。改革能破除人口、进出口、土地三大红利的瓶颈,或者引导其转型为新的红利,而这同时也是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的一部分。虽然我国人口红利已近拐点,但及时的改革可以延长红利拐点,并促进新的红利产生。首先,要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次,要加快产业升级换代。目前劳动力素质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巨大,高端劳动力的成本水平尚处低位,正确处理好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关系,实现劳动力内部结构调整与经济升级转型之间的有机搭配,将成为人口红利变迁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对外贸易曾经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受外部因素影响,短时期内我国进出口红利可能逐渐消逝,导致传统产业的终端需求大大降低,倒逼新一轮产业改革。如果发挥改革作用,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未来进出口红利可能会再生。土地资源具有供给弹性低的特点,我国土地资源本身有限,土地出让的无节制增长和粗放利用已使我国土地红利日益衰竭。
3.未来我国的三大改革红利
我国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其效用基本发挥完毕,我国需要继续改革,深化改革。未来5-10年,我国潜在的改革红利在于内需红利、城镇化红利和制度红利,本文对此进行详细分析。(1)内需红利
国外资本和产品对中国市场一直非常青睐,说明中国内需消费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消费有望成为下一个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其次,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提出居民收入倍增,这很受人瞩目,但更要完善分配制度,以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在初次分配时兼顾公平,通过税收等手段进行转移支付,增加刚性需求者的消费能力。再次,完善我国福利体系。通过制度设计,完善我国公民的四种最基本权利(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保障体系,这不仅是现代国家构建的基础,更是将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需求转化为长期内需的保障。
(2)城镇化红利
城镇化红利很可能成为我国未来20年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我国当前需要加速城镇化建设,释放城镇化的巨大红利,这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比较迫切的改革有三点:一是土地制度改革。只有进行土地改革才能打破城乡二元经济,解决由于土地产权制度而对农村进行的“剪刀差”式掠夺,逐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而且可能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和消费潜能。二是户籍制度改革。这是推进城镇化、释放经济潜能的关键。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大批进城的农民工没能享受到市民待遇,消费需求无法释放。三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必须同步进行,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固本强基,有序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3)制度红利
一种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发展的深层次根源在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另外,内需红利和城镇化红利的释放都有赖于制度红利保障,所以中国改革红利释放严重依赖于制度性红利再造。首先,要做好制度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制度红利释放的战略路径。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其次,要加速推进市场化改革相关制度出台。再次,要用制度创造机会公平。导致贫富不均的重要原因是机会不均,这需要向利益集团开刀,会遇到阻力,但是势在必行。要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破除其在行业进入、资源使用、信贷支持、产品定价等方面的特权,调高其利润上缴比例,公平分配利润,规范国企高管薪酬制度,逐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总体来看,三大改革红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需要做好规划,统筹兼顾,以最大化地释放改革红利。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改革创造新红利[J].观察家,2013(2)2.张飞.释放改革红利需要突破口与路线图[J].上海证券报,2012(12)3.孙长学.借“制度红利”越过“中等收入陷阱”-2012年“稳中求进”推进改革的政策取向探讨[J].中国经济导报,2012(2)
第三篇:《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实施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它的核心技术是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ents)。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是在不触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的“改良”,未能对其实施“大手术”。主要表现在:1.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匮乏。2.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材大同小异,没能超出既定模式,创新成为了奢谈。3.教学手段: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教学方法:在教改中我们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最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未能推而广之。5.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学者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在21世纪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改革。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
第四篇:论高职生就业优势与劣势
论高职生就业优势与劣势
前日里我们盼来了通用公司维修部的经理,为我们悉心讲解了我专业(机电一体化)的就业方向,耐心地解答了我们同学的心中的疑惑。下面我的对这次讲座作如下总结。
(1)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就原先的热门专业(动画、生物技术、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教育、英语)而言,已趋于饱和,最低就业率还不到一成。找到合适的专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说我们的机电专业是如今企业普遍需求。汽车、钢铁、仪表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都离不开我们的专业。还有就是要找到一所优秀的学校。我电子信息学院原先是仪表控股公司下属的一所高职院校,今年来并入了上海市教委直接管辖,这在同列院校里还是最为先进的。尤其值得欣喜的是,今年来我校还被评为全国高职高专骨干院校,这对我们的师生也是件可喜的事情。而中德学院是中外合作的一个典范,应该说我们同学找到了一所不错的院校。我想对于美好的明天我们一定都憧憬过,找到了好的专业好的学校,那么接下来就需要我们同学策马扬鞭,齐心戮力了。
(2)在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把握人生的方向,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活出阳光,亮我风采!有些同学好高骛远,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残酷的一面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经过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高职毕业生必须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不能怨天尤人。同时高职毕业生要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有一种说法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意思是说对事情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因为事情的结果往往和所预想的有一定差距,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上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轨迹,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高职毕业生学历、素质还有待于提高的前提下,获得一个十分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先选择一个职业,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实际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3)除了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以外,我们还需学习许多基础课程,尤其是计算机和外语,这两项技能是任何岗位都会看重的。我们更要拓宽视野,根据兴趣有选择的读书,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文学艺术,以完善健全的人格。同时,适量进行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4)相比同专业的本科学生,高职专科文凭明显属于“弱势文凭”。有学生一言蔽之:“就业市场遵循的法则永远是争夺重点牌大学、热门专业的本科、研究生人才,出身寒微的高职高专学生只能遭受使他们倍感寒心的冷遇。”我认为此言有待推敲,我们高职同学并不是一无是处啊。我们有自己独有的优势:我们学院有着许多的实训基地,并且我们有着许多校企合作项目,这给我们的同学提供了许多的实习机会。可以说我们的动手能力高于同专业的本科生。所以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拼理论我们是不敌本科生,我们只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积极弥补不足之处,才能在职场上纵横捭阖,百战不殆。
(5)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尤其是上海,更是人才济济。那些吃遍一招鲜的人终将被历史淹没。放弃学习只会让自己的头脑僵化,做事式墨守成规。
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充电,才能看清局势,不至于被社会所遗弃。有道是活到到学到老,学习不但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智慧,更能带动生活的积极性。等到毕业后,虽然可能没有老师给我们上课了,但社会的要求、工作的需要无时不在提醒和督促我们不能放松学习,唯有如此,才能立足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是人生的必修课,而且是一节永无止境的课。
整理人:G1221薛超群
2013/9/20
第五篇:论女秘书的优势与劣势2007
论女秘书的优势与劣势2007-05-18 13:42
论女秘书的优势与劣势
【内容摘要】 完美主义是职业女性面临的众多困难中最核心的问题。她们非常在乎别人对自己价值和形象的评价,惟恐犯错误或令人看不起。我们经常能听到那些锐意进取的女性痛苦抱怨:她们付出了双倍的努力,却得到低人半截的评价。因此她们始终在追求完美。【 关键词】女秘书 优势 劣势
在当今社会,秘书一词出现了很多歧义,比如:小秘,会让人觉得是靠自己的美色在自己的工作单位站住脚,与自己的上司有不寻常的关系.公关也是秘书的另一个代言词。“文秘,什么?给人家当小蜜?”几年前孙小姐还经常听到有人半开玩笑地曲解她所从事的职业,但最近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智联招聘和新浪招聘联合进行的职业吸引力调查中,“文秘是可以积累经验的职业,是走向管理岗位的阶梯”这一观点却得到了48%的公众支持。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一样,在求职过程中均同样要遵循一般规则,讲究技巧。此外,针对现今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对女大学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现象以及女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使女大学生择业的难度会大一些,主要应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一、发挥自身优势
1.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势。女性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强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女性驾驭文字的能力,在语法、造句、阅读能力等方面都比男性更为出色。
2.思维能力的优势。女性在对三维空间的认识能力上往往略逊于男性,但她们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密上却普遍具有优势。
3.交际能力的优势。女性普遍具有和蔼可亲、容易与人相处、感情丰富且善于体谅别人的处境和困难的特点,在社会场合或工作协作中能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
4.忍耐力的优势。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这是女性的一大特点。大多数女性工作耐心持久,态度认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二、克服心理障
从根本上讲,能否战胜自身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败的关键。女大学生应该注意克服这样几方面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自卑,是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地位评价过低,自己看不起自己。这一消极、有害的心理在女大学毕业生择业中普遍存在着。而对激烈的择业竞争,不少女大学生普遍给自己设置了心理障碍,所以有人说,女性成功的主要障碍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2.依赖心理。一些女毕业生平常养成了对学校和家长的依赖心理,面对职业选择,也容易产生依赖思想,因此错失了许多良机。
3.自负心理。过高地估计个人能力,失去自知之明。自负心理在女大学生身上反映突出。在求职时,过高地估计自己,这个单位瞧不起,那个单位也不遂心,而用人单位对这种缺乏自知之明,自视清高的毕业生是不愿意接受的。
三、积极进取
现代社会对女性、对女大学生要求近乎苛刻,对其自身整体素质提出了比男性更高的要求,特别要求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有较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基本技能,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备敬业精神。
国际在线报道:女性想升职,难!——不久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女性受访者和男性受访者的回答不约而同。
有趣的是,调查同时显示,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在金融行业的从业女性当中,有77.11%的人认为自己在升职问题上处于绝对的劣势;而在向来被认为是女性占重要地位的“行政/人事/后勤”类职位上,从事该类职位的男性被访者,有65.9%的人认为在此领域男性升迁机会更大。在“文字/艺术/设计”类的男性从业人员当中,只有40%的人认为男性升迁机会较大,而认为女性升职机会较大和升职与性别无关的选择各占30%。在前程无忧组织的这项调查中,67.8%的职业女性认为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男性同事更容易得到升迁,只有3.26%的女性认为自己比同等条件的男性更容易获得升职的机会;男性方面,55.3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比女性升职容易,但有15.45%的被访者觉得女同事的升职机会比自己要大。另外,男女双方都有近30%的受访者认为性别的差异其实对于升迁与否毫无影响。
在高级管理类职位方面,女性高级管理者有58.73%认为男同事更易升职,36.51%的人认为性别对升迁与否并无影响;而男性高级管理人员有60.98%的人认为男性升职机会更大,认为女性更易升职和性别差异与升迁无关的同为19.51%。看来在受访的高级管理类人士当中,女性的自信程度要比整体情况高一些,“玻璃天花板”的理论也许更多地存在于男性高管人才的心中。40.89%:沟通能力是最大优势。
做文秘也有苦衷。调查中,13%的人觉得文秘“在国外是越老越值钱,国内却还以年轻取人”。看看各个招聘广告就可以明白,过了26岁,可以选择的单位就得 “打着灯笼找了”。“尽管人们对文秘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可国内用人单位对文秘年龄的要求却保持了下来。”人力资源专家梁先生有些无奈地感叹道。此外,认为“文秘就是一个过度性的职业,没有专业可言,是女性结婚前的好职业”和“做文秘就是打杂,跑腿,没有什么前途”的观点,在这次调查中也分别得到了10%和7%的人赞同。
清早,一个盛怒的领导要求秘书立即写信给公司的合作伙伴,宣布与之断绝一切往来,秘书小姐不动声色地应下了.傍晚下班前,秘书小姐年青出一封写好但未发出的信问领导:“信写好了,您看,是现在就砝码?”—这是国外秘书培训教材中的一个案例.编撰者对女秘书的做法赞赏有加,因为这是最合乎礼仪而又最有利工作的.当场顶撞领导,批评他欲与对方绝交的做法太意气用事,显然是火上浇油;听话的照办,立刻写好信,可能引起严重后果.这位秘书既按领导的要求做了—立即写好信;又在时间的延迟中给了领导充分考虑,全面权衡的机会—一直到八小时后才问领导是否是真要发出.作为下级,秘书人员服从了领导;作为智囊助手,秘书人员帮助了领导,提醒了领导.这种帮助和提醒又是多么的巧妙,领导的权威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却有了重新考虑在作安排的机会.可以想象,当秘书晓得的信交给领导后,领导可以冷静地处理它,无论发出与否,都将是更成熟更理智地考虑的结果,其合理信肯定超过清早盛怒下的决定。
调查同时显示,有40.89%的女性认为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自己最大的职业优势,只有9.8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相对男性而言完全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另一方面,男性受访者也认为善于沟通与协调是职业女性最大的优势,但比率降为33.72%。同时,有21.48%的男性认为身边的职场女性与自己相比没有一点优势,不难看出,职场中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男性对女性的职业能力多少存在一些偏见和不信任。针对职业女性的劣势问题,较多的女性受访者选择了逻辑分析能力较弱(28.04%)和缺乏冒险精神(33.23%);而这个问题在男性受访者中,41.40%的人认为逻辑分析能力较弱是职业女性的致命伤,只有21.28%的受访者认为女性的冒险精神不如自己。
在薪酬方面,无论男性女性,都有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薪酬与性别差异无关,其中来自广东地区的女性有近70%认为自己的薪酬和男同事没有差别。不过另一方面,认为同样工作男同事收入比自己多的女性仍然占到了38.19%,而认同此项的男性则只有21.55%,并且在“市场/公关/广告”类别的男性从业者当中,认为女同事薪资比自己高的人比认为男性收入更高的人多出了近4个百分点。1.25%:30岁后辞职回家这位秘书小姐为迷失人员在领导的非理性行为发生应如何应对,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曾专门谈过利益的润滑缓冲作用,在秘书与领导的关系中,恰当运用利益来缓冲紧张空气,领导矛盾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这是用说服,劝解,争辩的方法来阻止领导的行为,绝对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越是在非理性是,一个人越不能接受理性的劝说,可以说,此时唯一的途径只有礼仪.所以,尊重却不原样照办,服从却仍坚持明辩是非,是秘书秘书人员应有的礼仪品质和工作手段。
当遇到各种困难,挫折,麻烦时,领导可能会失态,或大光其火,或醉酒流泪,秘书此时同样可能是情绪最糟糕的时候,也极易进入非理性状态,以非理性对抗理性,其结局将不可收拾.在这时,秘书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给领导充分的宣泄机会.也许秘书的内心十分委屈,但这种维护领导,顾全大局的忍耐,回使领导在领导冷静下来以后,格外尊重你的人格.在公共场合领导的失言,失态,或被众人弄得很难下台的时候,秘书要适时地为领导寻找恰当的台阶,或转移话题,使众人的注意力从领导身上转开。
在与异性领导相处时,主观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在尊重对方的同时再加上一重对对方性别的尊重,这是文明的必然表现。但有时由于种种原因,女性秘书会异性领导的某种不尊重的行为干扰,这也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面对这种状况,女秘书应作仔细分析:倘领导在醉酒或某种压力下一是失态,不妨少作计较,因为领导在事后会因自己的失礼而后悔,甚至主动向你道歉,以此为把柄而要挟领导反而是无礼的.倘领导心存不轨,则应正色提醒批评,但不要出语太重,也也不用直接的责骂之词,主要以自己的正气和正言来唤醒领导的良知从而使他收敛自己的邪念.倘这为领导就是一个用意险恶,心存淫邪者,那秘书就应在坚决痛斥批判他的同时,考虑是否与他共事,甚至诉诸行政或法律手段,因为对社会的邪恶现象,坚决打击才是最应取的办法.而防止这种无端侵害的关键,是秘书人员的自尊自重,一身正气,行为检点,即使有人心存邪念,也不放肆。根据调查,面对职业女性30岁以后如何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女性受访者的答案比较平均,分别为:“争取创业,自己做老板”(29.66%),“走好职业道路,谋求晋升高级职位”(37.56%),“工作追求稳定就好,主要重心放于家庭”(31.53%),只有1.25%的人选择了“辞职回家,相夫教子”。而男性的立场则要鲜明得多———65.79%的男性被访者认为女性在30岁以后应当在稳定工作的同时,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到照顾家庭上,同意女性创业、继续职场打拼和做全职太太的分别为9.23%、20.31%和4.66%。
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位类别的女性对待今后发展道路的观点也不同。信息技术/互联网行业的职业女性最多的选择是30岁以后更多地照顾家庭(36.07%);而电子技术和加工制造行业的职场女性则把目光投向了晋升高级职位,其中加工制造业的女性希望在30岁以后获得高级职位的更是占了将近一半。有意思的是,从京沪穗这三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地域来看,各地不同的职业环境和文化差异,使得三地的职场男女们对于该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北京的职场丽人们最想的是创业(35.94%),而上海和广州的女性期望自己做老板的只有25.36%和29.21%。在上海,选择追求工作稳定,将自己重心放于家庭的职业女性有34.50%,比北京和广东多出了近5个百分点。与此相得益彰,上海男性希望女性更多地关注家庭的比例也是最多的,达到了71.98%,广东紧随其后(71%),而北京则低于平均值(61.37%)。“而即使女性本身凭借着九分实力、一分运气而升至高位,也不可能从此过着快乐幸福的日子”,唐雅君说,“作为打破玻璃天花板的先锋,这些所谓的“女强人”受到大众瞩目在所难免,而这种被人看成指针、时时受到他人评价,本身就是莫大的压力。
上海悦捷网络有限公司行政总监陆敏敏说:“我刚从业时非常谨慎小心,生怕犯错误。结果不仅表现为缺乏冒险精神,而且还过分关注别人对我的评价,总是考虑什么样的回答才是正确的。但是,经过痛苦的磨练,我学会了相信自己的判断和能力。现在我很高兴地说,大部分情况下,我都是正确的。人人都会犯错误,它是生活的一部分。”
广通市场总监谷海洁的一个朋友,遇到个这样的一个问题:她曾经在一家公司做销售总监,当时这家公司有两个销售总监,另一位男性销售总监是先来的,虽然她要比男的强,却强得不多,因此,从各方面,她对自己的要求都非常高,从职业形象到做事风格上,很职业化,又不苟言笑,把自己当作一个男性。结果她被升到了副总的职位,领导这个男性,但这个男性的销售总监,非常生气,有种被侮辱的感觉,以至于他们在开例会时,男性销售总监对她公然地说一些不礼貌的话。这种局面一直闹得很僵,最终一个辞职了结。能够坐到高级位置的女性永远是凤毛麟角,这一切往往需要超常的付出才能够获得。从内心深处来讲,大多数女性经理人很怕在生活中把自己放在主语的位置上,而习惯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位置上,我们常听到一些女性经理人的感叹:工作使我们疲于奔命、爱情使我们伤痕累累„„。
三毛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如果你被人伤害,你自己也有错。其实每个女性经理人所面临的困扰都是差不多的,女性经理人所谓的成熟就在于承受力的增加不再抱怨。据说今年由于三年制硕士和两年制硕士同时毕业,造成严重的就业压力,于是我听到了“硕士女不如性别男”的悲情呼号。总的来说,在中国,女的比男的难找工作几乎是一种习惯了。更有甚者,有些地区居然规定领导干部不允许配女秘书,且不说是剥夺了女性的平等就业权。就其背后的逻辑来说,也是行不通的:为什么要牺牲女性的权利来避免男性的错误?岳飞因为“莫须有”——“可能有(谋反动机)”的罪名受害,在这件事情上是否有“莫须有”的影子呢?
“男领导不能配女秘书”,在很多支持者看来,有利于限制男性官员的私欲膨胀。由于把私欲与情欲、情欲与女人直接挂钩,因此先禁了女人再说。这种方式好像对待戒毒者,要让吸毒者戒毒,首先令其远离毒品。这里的吸毒者便是有腐败可能性的男领导,而女人就好比毒品。
我也痛恨腐败,我理解人们要求根除腐败的迫切心情。但是从简单的逻辑出发,不仅认识不到将女性等同于腐败的谬误,而且忽视了这种思路的后果。禁女秘书,我不知道男领导从中可能得到多少好处,但我知道女性肯定可以从中得到的很多坏处——最起码的就是限制妇女就业和日益强化的性别歧视。
所谓歧视,指人们因为某些差异而在权利、工作机会上得到不同对待。这个差异,可以是种族、阶级、年龄、性别、性取向、身体等等。因为性别而得不到同等对待,就是性别歧视。秘书是公职领域,秘书工作虽有分工不同,但是和财会、管理、组织人事等部门一样,在决定具体人事录用时,应该考察的是公务员的能力。除非可以证明某一性别缺乏胜任秘书工作的能力,否则就不能限制这个性别在该领域里工作。秘书工作不是用性器官来完成的,因此,无法证明妇女因为性器官与男人不同而不能完成秘书工作。
话说到这一步,只怕有人要喝一声,你这可是给脸不要脸,自己把窗户纸捅破了。且慢,就算女秘书和男领导性器官结合到了一起,因此侵害公权;那滥用职权的直接责任也在领导那里,可是,为什么不首先追究领导责任?要说女秘书跑不了间接责任,那又为何不说两人同罪却只惩罚女人?何况,即使有秘书与官员联手侵权的事实,为什么要禁所有的女秘书而不是禁的个别的坏秘书(无论男女)?对领导当然应该有工作作风的要求,可是四川省的规定对于女性却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那就是说,不论领导干部作风如何,也不论女性公务员能力如何,只要领导是男的、秘书是女的,他/她们就不能共同工作。考虑到目前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是男的,那么,四川文秘专业毕业的女性,就连竞争上岗的机会也没有,绝大多数秘书岗位非男莫属。
可悲的还在于,秘书这个行当,曾被视为适于女性的领域;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与男性不平等,即使妇女进入工作领域,她们在职业结构上依然处于从属性、服务性的层面,难以进入决策层;就算进入决策层,也是正职少、副职多;能够握有实权而进入高级决策层的妇女更是屈指可数。四川省的规定不去改变这个局面,却变本加厉地排挤妇女,让她们已经占据的领域也无法立足。
有人说,你们女人干点什么不好,何苦巴巴地要给男人当秘书?这真叫饱汉不知饿汉饥、站着说话不腰疼。在下岗工人中,女性已经占了大多数;如今,行政部门名正言顺地开始排挤女人。上行下效,如果省委办公厅可以剥夺妇女竞争秘书岗位的资格,那么何以防止其他下属单位、非国营企业出台歧视性的用工政策? 联系几年来一直不消停的“妇女回家”的讨论,可以看到在目前市场经济转型期妇女面临的双重危境。一方面是激烈的就业竞争;另一方面是男权的思想压迫。以妇女作为政治腐败的代罪羊就是男权逻辑,这无形中帮助腐败官员开脱罪责,转移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以禁止女秘书为例,制定这条规定的人就是以男性为中心在考虑问题,这条规定貌似限制男性,实质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保护男性利益,牺牲女性利益。
女性被推到这个位置,原因在于歧视妇女的悠久传统。因为在男权文化中,女人不是人,仅仅是对男性有用的性工具。其功用一是传宗接代,一是相夫教子;至于娼妓、妃妾都是这些功能的派生。中国人的“食色性也”,实质是相对于男人而言,所以,女人常常被当作“色”来定义。今天一浪接一浪地排挤妇女,无非都是要把妇女逼回传统上所谓的私领域——家庭,回到妇女的传统角色。
做秘书难,做女秘书更难。怎样才能左右逢源,做个人见人爱的女秘书呢?牛津管理评论(oxford.icxo.com)提出以下8点注意事项,助你做个人见人爱的女秘。1.要有平常心
女秘书的职位很特殊,她虽然不属于公司的高级管理层,但因为工作直接对经理负责,所以常常给人一人之下的错觉。正因如此,女秘书才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我只是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我服务于我的工作。其他的我什么也不是。否则,小心被别人背后骂狗仗人势。2.强化工作能力
要爱岗敬业,工作脚踏实地,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对自己负责的事情拿得起放得下。要淡化自己的性别和身份,时刻牢记秘书的天职只是做好经理的后勤。你不是花瓶,不是女招待,你惟一的标识就是你的能力。老板聘用秘书是在找得力助手,不是培养情人--成本太高。
3.端庄大方,举止得体
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为自己的职业做出一定的牺牲,女秘书也是。服装应该素雅清爽,工作日要穿职业装,不可以穿超短裙,化淡妆,不要打扮得很妖娆。不然,不但要让同事怀疑你的居心,而且老板也会怕你毁了他的一世英明。4.口风要严
不该问的事不问,不该说的话不说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秘书的资讯会比较灵通一些,对老总的公事私事会知道很多,聪明的人都信奉有时候知道的越少越安全,当你不得不知道时,只能金人三缄其口才能明哲保身。不要向同事买弄你的消息灵通,也不要不小心把同事的秘密说给上司听。5.有亲和力
形象要自己树立,人缘要自己去结交。要大家接受你、喜欢你,首先你要有一颗亲善别人的心。成功的女秘书要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开朗乐观,笑靥如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人性基本上是相通的,你喜欢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善于人际沟通 秘书最重要的职能是上传下达。因为各种条件和因素的限制,老板和员工之间往往不能很好的沟通和了解,有时候一点点小误会也会严重影响团队之间的关系甚至公司的运作。这时候秘书应该及时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事情说清楚。两头煽风点火最要不得。7.有外交家的平衡术
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是秘书们经常面临的处境。在公司的各种势力格局中,若把握不好分寸,上司会怀疑你耍滑头,与员工串通一气蒙骗他,同事会认为你为了个人的利益置他们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工作中你应仔细揣摩各种利害关系,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8.无情
天下最愚蠢最可悲的女人就是爱上自己上司的女秘书。这种爱情的未来必然不被看好。如果你是幸运的,你的上司还是单身贵族,结果意味着你必须结束在这家公司的职业生涯,何况这种几率少之又少;如果你是不幸的,你的上司早有家室,你将不得不准备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异常艰巨的、让你身心俱疲心灰意冷的战役.并且,这场战役注定要以你的惨败收场;并且,你的痛苦是不被同情的。
因此,我觉得女秘书的优势与劣势是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解释,而如今当代社会就没那么多的分歧.在时代进步的同时,人们的观点也在进步.所以在讨论它的优势与劣势是也就不是绝对性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