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化训练及答案

时间:2019-05-14 12:0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化训练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化训练及答案》。

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

第13课 辛亥革命

基础达标

1.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国国民党

D.光复会

答案:B

2.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主要是因为()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 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 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答案:D

3.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这宣告了()A.辛亥革命已经胜利 B.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C.清朝统治已被推翻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B

4.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D.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答案:C

5.(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C.是推翻清王朝并建立民国的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答案:C

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别从政治、法律角度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算其成功,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故选D项。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制度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见下图。

(1)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专制政体进行了哪些艰苦的革命斗争?

(2)材料二中图一事件发生于何时?该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府?

(3)材料二中图二文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它有何积极意义?

(4)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迅速瓦解,但最终失败。从中可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1)问,需要归纳概括,可从革命思想宣传、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武装起义发动及中华民国建立方面着手。

第(2)、(3)问,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第(4)问根据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纳、分析。

答案:(1)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建立了兴中会等一系列革命团体;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建立了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

(2)时间:发生于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3)主要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由于其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素能提升

1.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A.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 C.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 D.孙中山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同盟会成立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故选B项。

答案:B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A.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民主和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辛亥革命给推翻,很明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变化。

答案:A

3.(2014·青岛质检)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的同时,都不尽照抄照搬,而是有所损益变通。其中孙中山领导建立的民主政体,对美国政体最为显著的变通是()A.责任内阁的权力重心 B.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 C.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 D.主权在民的民权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权力重心在总统,而临时约法规定的为责任内阁制,内阁掌握行政权,变通最大,故A项正确; B、C、D三项都是美国民主政治已有的内容。

答案:A

4.(原创题)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理解分析能力。从题干“最后一份皇帝诏书”“ 新时代开始”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故A项正确;B、D两项在宣统皇帝退位前已经完成。辛亥革命并未取得胜利,故C项错误。

答案:A

5.有学者指出,“民国初年的政党犹如春草怒生,群起建立,由三百多个政党逐渐形成了30多个有一定力量的大党”。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贯彻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B.责任内阁制度得到切实贯彻 C.法律规定人民有集会结社的权利 D.广大民众积极投身政治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只有组织政党合法才会出现政党林立的现象,故选C项。A项错误,因为要贯彻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则应是民众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而材料没有反映。B、D两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C

6.(2014·广州二模)作为临时国会的参议院,自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成立,中间经一次改选,至1913年4月8日在北京自行解散,在1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开会220次,议决230余案。这一系列会议()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是对议会政治的实践 C.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D.核心议题是制定《临时约法》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参议院在14个月内,通过开会、议决行使立法权,是对议会政治的实践,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C项在1911年12月;《临时约法》在1912年3月已经颁布,不能代表3月后参议院的核心议题,D项错误。

答案:B

7.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

材料二 凤凰网“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问卷调查统计。

——凤凰网2010.11.19

材料三 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无论是提出“建

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还是表明欲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都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这说明孙中山及其建国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绘了蓝图。所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新华社评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广州和武汉得票遥遥领先。如果请你增添两个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两个城市?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契机。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和其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第(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概括。

第(2)问,结合涉及城市在辛亥革命期间的大事说明。

第(3)问,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带来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近代化角度分析。

答案:(1)体现:倡导民主共和(或倡导三民主义);推翻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故乡,革命思想的早期传播地区。

武汉: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所在地。

檀香山,兴中会的创立。东京,中国同盟会创立。(其他城市,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契机: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政治现代化新局面。经济上,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奖励兴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阶级基础。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秋瑾《绝命词》

秋瑾是近代“振兴中华”的第一位女英雄,自号为“鉴湖女侠”。1907年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的消息后,她拒绝撤离绍兴,并提笔给自己的学生徐小淑写了一封绝笔信,慨然留下

了她的《绝命词》:“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拜伦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一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历史必修一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说明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一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1)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皇帝制度:

皇帝称号的由来

皇帝制度:一人独尊,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

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官员由皇帝任免,虎将由皇帝控制

皇位世袭

4、秦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掌丞副丞相”,负责执掌君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掌武事”,负责全国的军务

5、秦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是县长或县令,由皇帝任命

6、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格局,为历史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7、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8、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9、元

中书省(中央):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行省(地方):目的: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分路、府、州、县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0、明

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

措施:1380 诛杀胡惟庸的同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创立内阁: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11、清

雍正时,设置军机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传达上下旨意)—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12、君王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南京条约》(1842.8)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1895.4)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岩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1901.9)巨额赔款: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万两,分3年还清,本息共计9.8万两 设使馆界: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驻守

列强驻军: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的战略要地

严禁反帝: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改外务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2、1840年~1905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1840.6~1842.8):1840.6 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扩大侵略战争,强占香港岛,又攻占东南

沿海一些城市

1842.8 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856秋,英国首先进攻广州,随后法国加入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广东巡抚栢贵投降,充当殖民政权的傀儡

1858年夏,英法联军攻陷大沽,进逼天津,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侵略联军攻占天津,侵入北京,焚烧圆明圆,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1894.8~1895)平壤战役,古宝贵牺牲,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

辽东战役,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八国联军侵华(1900.6~1900.8)1900.6,八国借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西

摩尔率领的军队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将士的顽强阻击 1900.7,占领天津

1900.8,攻陷北京,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设在北京紫禁城 3、1840年~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的爱国仲民,自发行动起来与英国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浙江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

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显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4、侵华日军的罪行

1937.12 南京大屠杀(30万人)七三一部队

因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5、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

淞沪会战

1937 营长姚子青牺牲

结果:上海失守——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太原会战

取得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利 武汉会战

6、百团大战

1940下半年,在华北,彭德怀,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7、洛川会议

1937.8 陕北洛川

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这与国民党实行单纯由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8、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作用: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9、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金田起义

1851年,建号太平天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定都天京

1853年,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政权,同清朝对峙 天京陷落

1864年——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理解《天》和《资》

《天》1853年

主要内容: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

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

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

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实质: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革命性: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资》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迫于当时形势,《资》并未实行。

比较两个方案:

a、产生的背景:前者颁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b、社会主张不同:前者消灭私有制

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即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c、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后者不可能得到农民拥护(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d、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后者没有付诸实施,起不到积极作用

e、反映同一时代不同特点,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3、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a、中国同盟会 1905年 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 黄天为执行部庶务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在《民报·发刊词》中,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b、武昌起义 策划 同盟会 文学社 共进会

时间 1911、10、10,人物熊秉坤、金兆龙

c、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4、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认“君权神授”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这个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a、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翻“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6、五四运动

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史实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第一 1919.5.4~6月初 北京 青年学生 学生集会游行、罢课

第二 1919.6月初~1919年6月底 上海 工人阶级 学生、工人商人的“三罢”斗争 结果:取得补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同上签字。意义:a、性质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b、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中共一大 1921.7.23 上海→浙江嘉天南湖(最后一天)内容:a、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制定党的纲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d、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1922.7 背景:在实际斗争中,中共认识到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来自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军阀的压迫和统治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内容:最大的成就: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广州)基础: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战、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9、北伐战争(1926.7)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结果:1926年底,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0、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南昌起义

1928.8.1 周恩来、贺龙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27.10 毛泽东

11、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胜利的标志

1936.10 甘肃会宁会师(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

12、理解遵义会议

背景:长征初期,左倾错误继续占统治地位,损失惨重 时间:1935.1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国的统治,军事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标志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13、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于是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基本上被消灭。14、1949年春,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具有世界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949.10.1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成立的意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建议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③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次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三项内容)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一个保证)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9年二届人大,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

a、建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

1964年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的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b、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c、发展到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20C80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d、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6、香港、澳门的回归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香港回归 1997.7.1

澳门回归 1999.12.20 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④是“一国两制”成功的运用,为解决世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7、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九二共识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理解和科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

1954年,中、印、缅三国同意将其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将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②内容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③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①1954.4,中国参加在瑞士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日内瓦协议》 ②1955年4 万隆会议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①恢复的原因

a、20世纪70Y,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b、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

②1971.10 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意义

a、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c、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

a、原因 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从中国方面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b、正常化进程

1970年10月初,尼克松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初,邓小平访问美国,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 ②中日关系的改善

a、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b、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

③中日建交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5、中国在联合国中重大的外交活动

①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作努力,两伊战争、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柬埔寨问题。

②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③积极参与联合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④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6、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①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中国与东盟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③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法国与中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

中国与欧盟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的伙伴关系。

④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①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意义: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②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a、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b、设立了五百人会议。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意义: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2、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内容:①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②改革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③改革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④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陪审法庭。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⑥制定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

3、①《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②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还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③万民法:万民法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或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①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维护奴隶制度,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

③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以笼络上层阶级。④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的每一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权利法案》1689年

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作用: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内阁制

形成: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特点:由国王任命下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内阁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治”

首相手中握有行政与冷冰冰支大权,事实上是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3、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①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及其内阁不向国会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

③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④特别提到州与联邦政府的痗。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行政权力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5、《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内容: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资本主义最经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③还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巴黎公社的成立

①导火线: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采取屈膝投降政策。

②革命开始:1871.3.18日革命

③革命措施:政治上:废除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

机器。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实行八小时

工作制。

④意义:a、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院。c、它的经济教训是共产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d、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不朽。

3、①二月革命 1917.3 直接结果:推翻了罗夫王朝 在革命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四月提纲》

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③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①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

a、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巩固政权

解放全国领土,1951西藏和平解放——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抗美援朝为新中国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国家掌握了社会的经济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命脉

合理调整工商业

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业的领导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宪法的制定 a、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开始实施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下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953年~1956年)

a、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

自愿互利

道路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统购包销、加工订货)

形式

合作社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c、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基础: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内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

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的冷战政策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

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加剧冷战程度

3、华约 1955年6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4、“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

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

1949年,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就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的分裂

1948年,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就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结果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

5、欧洲共同体

①背景: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应付革命的需要 ②过程:1950年,“舒曼计划”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炼钢共同体

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标为欧洲共同体

扩大:1973~1986年,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欧共体的扩大,大大地增强了

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6、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表现

20C80Y,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①日本经济的恢复(1945年~1955年)

内因:战后进行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的恢复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因:美国大力扶植

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②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原因: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引进科学技术

提出“贸易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7、不结盟运动

①提出:1956年,铁托、纳塞尔和尼赫鲁

②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③20C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④作用:它的反殖、反霸斗争有力冲击了国际政治旧秩序和两极格局。

8、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①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

导火线:《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 影响: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解体标志:1991年底,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

③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

第三篇: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历史合力与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

资产阶级之所以要发动辛亥革命,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掌权的民主共和国。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的政体,部分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愿望。但是,最后掌权的却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袁世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局呢?

恩格斯曾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按照这段话来分析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辛亥革命的这种结局实际上就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如图所示,辛亥革命期间,各种政治势力围绕中国的政体问题展开了反复斗争。当时中国各种政治势力大致可以划分为革命阵营和反革命阵营。革命派是革命阵营的中坚力量,力主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清政府预备立宪被证明是一场骗局之后,一些立宪派分子转而拥护革命,成为革命的同盟者。但是,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并非完全同心同德,在推翻君主专制方面二者是一致的,但是立宪派却不希望革命派掌权。

满清贵族、袁世凯、帝国主义属于反革命阵营。满清贵族假借“立宪”之名加强君主专制,并借机排斥袁世凯等汉族地主官僚,导致满清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矛盾激化。袁世凯掌握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北洋集团,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方面欲取满清贵族而代之,一方面又声称自己及子孙“不愿为革命党”。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侵略权益,抛弃了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开始扶植袁世凯为其代理人。

两大阵营之间及其内部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袁世凯和孙中山都不会放弃本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又都无法忽视对方的要求。斗争的最终结果是:为早定共和,争取袁世凯支持革命,孙中山允诺将总统之位让与袁世凯;为独揽大权,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假称拥护共和──二者暂时达成了表面的一致。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 20世纪初,革命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国内哪座城市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A.上海 B.北京 C.广州 D.东京

2.孙中山首次明确提出“恢复中华”是在()

A. 1894年 B. 1905年 C. 1911年 D. 1912年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①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②内阁总理由国民直接选出 ③中华民国实行总统责任制 ④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按照民国纪年,1937年是()

A.民国25年 B.民国26年 C.民国27年 D.民国28年

(二)能力提高

1. 1912年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

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B.专制统治的结束

C.封建统治的结束

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2.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之所以能够左右清政府,原因在于()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立宪派的支持 ③掌握了北洋新军 ④革命党人的妥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的根本”是指()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4.在20世纪初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中,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这是因为它()

A.成立时间最早

B.实现了所有革命团体的大联合

C.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D.有明确的纲领、公认的领袖和全国性的组织系统

(三)延伸拓展

1.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即孙中山)已循途东归,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这段话表明孙中山()

A.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B.要兼程回国,亲自参加武装起义

C.对国内发生的事情一度保持中立态度 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中立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3. 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绝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是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①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③认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具有双重意义④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辛亥革命爆发后,英美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已不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

(四)模拟练习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依据是()

①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系统 ②革命采用暴力斗争手段 ③革命有了较为成熟的指导思想 ④革命从此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2.我们最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是辛亥革命的()

A.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 B.反帝爱国的政策

C.实业救国的思想

D.暴力革命的策略

3.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与时代要求相结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4.在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孙中山说:“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这表明()

①孙中山具有真诚的民主革命精神 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③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符合当时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引自《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参议员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引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钦定宪法大纲》是在什么形势下颁布的?其实质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临时约法》的什么思想?其进步意义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思想?它有什么进步意义?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其意义何在?

(5)综合材料二、三、四,与材料一相比,《临时约法》的颁布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6.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据此,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曾作诗说:“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

请回答:该诗中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他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每逢五一和十一这样的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泽东主席巨幅画像遥相面对。请你说出孙中山先生具有如此崇高地位的主要理由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

一般来讲,历史事件的影响包括性质和地位、直接结果、积极意义(从近到远,从内到外)、历史局限、成败原因、经验教训等几个方面。

如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性质和地位)。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既是直接结果,也是积极意义)。“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积极意义)。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原因),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历史局限)。辛亥革命的教训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近代中国行

不通。

(二)例题解析

在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A.湖北军政府成立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解析:本题答案为B。政体指的是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质。湖北军政府是一个地方政府,它的成立不足以成为共和政体成立的标志。清帝退位意味着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则标志着共和

政体的确立。

(三)自展才华

如何编制材料型选择题

一般而言,编制选择题有以下几步:第一是选材。这就要求精读教材,确定教材的重点知识。第二是确定具体考点,即考查哪些具体知识。第三是希望考生从哪方面来回答。第四是注意选项的混淆性和答案的唯一性(单项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原始性和典型性。

例: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

绩在于()

A.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迫使清帝退位

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解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是一个很宽的范畴,包括其性质、地位、历史局限、历史功绩,等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有很多方面,选项中“迫使清帝退位”、“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功绩,但不是“最大”的功绩。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但并不是“完善的民主制

度”。因此,答案只能是A项。

同学们,你们学会如何编制选择题了吗?自己尝试着编制一道吧!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资料

梁启超谈辛亥革命的意义

“革命”两个字,真算得中国历史上的家常茶饭,自唐虞三代以到今日,做过皇帝的大大小小不下三四十家,就算是经了三四十回的革命。好像戏台上一个红脸人鬼混一会,被一个黄脸人打下去了;黑脸人鬼混一会,又被一个花脸人打下去了。拿历史的眼光看过去,真不知所为何来。一千多年前的刘邦、曹操、刘渊、石勒是这副嘴脸,一千多年后的赵匡胤、朱元璋、忽必烈、福临也是这副嘴脸。他们所走的路线,完全是“兜圈子”,所以可以说是绝无意义。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

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

自觉,觉些什么呢?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

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这回革命,就像经过商周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部落酋长的世界;就像经过秦汉之间的革命,不会退回到贵族阶级的世界。

(二)新苗论坛

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正方一辩:我方的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这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使中国进入共和时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带来了中国近代

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反方一辩:我方的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理由如下:从政治方面来讲,辛亥革命中建立的中华民国其实是一块“空招牌”;从经济方面来讲,辛亥革命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赢得的仅仅是一个短暂的“春天”;从文化方面来讲,辛亥革命并没有对封建思想发起直接的、致命的冲击。它既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以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正方二辩:要以反封建的标准、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去衡量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与否。第一,它是反封建的。因为它扫除了封建社会最严重的桎梏──封建帝制。第二,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通过立法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中

国出现振兴实业、提倡国货的热潮。

反方二辩:衡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与否,是看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否完成,也就是看它是否使社会性质发生质的飞跃。第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后落入袁世凯手中,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未改变。第二,辛亥革命并未对封建经济制度进行根本变革,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也未被触动。

正方三辩: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等方面,进一步论证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反方三辩: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等方面,针锋相对地反驳对方„„

想一想:辩手们的论点和论证有无道理?你的看法呢?

(三)学术前沿

孙中山让位原因

一种意见认为,孙中山让位主要是由于革命力量过于弱小。“武昌起义后,同盟会的迅速解体,内部矛盾、冲突的日益尖锐化,妥协潮流的出现,是迫使孙中山与袁世凯妥协的一个方面。而帝国主义列强和袁世凯从外部、立宪派从临时政府内部对革命派施加种种压力,则是迫使孙中山不得不与袁

世凯妥协的另一个方面。”

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妥协退让。孙中山并不反对议和与妥协,在他看来,只要能建立共和,实现民权,“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孙中山让位的根本原因在于“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企求“以和平

收革命之功”。

(四)书目网址

1.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http://szs.chinaspirit.ney.cn/minzu/szs(孙中山纪念馆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优化训练及答案

历史·必修1(人教版)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基础达标

1.(2013·广东省学业水平测试)英国光荣革命后制定《权利法案》的是()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总统

答案:B

2.(2014·金丽衢十二校二模)英国伦敦唐宁街10号,传统上是第一财政大臣的官邸,后成为今日普遍认为的英国首相官邸。唐宁街10号的这一历史地位起始于()A.克伦威尔

B.威廉三世 C.沃波尔

D.丘吉尔

答案:C

3.18世纪初期以来在英国行使最高行政权力的是()A.议会

B.内阁 C.国王

D.法院

答案:B

4.(2014·四川联测)在英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中,“它是向旧制度的公开挑战,向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盘踞了几百年的地盘进攻„„工业资产阶级无疑是绝对获益者。”这里的“它”指()A.光荣革命

B.宪章运动 C.责任内阁制形成 D.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D

5.英国《权利法案》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征税。”这表明()A.国王将由议会选举产生 B.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 C.内阁首相开始取代王权 D.英国首创了议会制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知《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行政权,故选B项。

答案:B

6.(2014·广东六校联考)2011年7月,因《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英国部分政要和民众分别联名请愿,要求首相卡梅伦下台。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A.卡梅伦所在执政党保守党的民意支持率 B.英国国王的态度

C.议会对卡梅伦政府的信任程度 D.在野党工党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迁移运用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内阁要对议会负责,故卡梅伦最终是否下台,关键是要看议会对卡梅伦政府的信任程度,故C正确。

答案: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英王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免首相、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否决法律、宣战、媾和和缔约大权,但这些只是例行公事,国王实际上是一个“统而不治”的虚君。然而国王又是不可或缺的,除了礼仪方面的作用外,某个政治环节发生矛盾,国王可利用自己的声望进行协调。有人说,国王虽不再是国家航船的原动力,但却是扬起风帆的桅杆。

(1)上述材料反映出的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出现于英国议会哪年通过的哪部文献?

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答案:1689年;《权利法案》。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政体有何突出的特点?

解析:第(2)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国王“统而不治”,但又不可或缺。

答案:特点:国王统而不治,是虚君,无实权;国王是国家象征,起着维系国家的纽带作用。

(3)此后这一政体有何新的发展?

解析:第(3)问,“发展”一方面指责任内阁制逐渐确立,另一方面指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发展:《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的权力日已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统而不治”的地位;18世纪初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成为虚君;19世纪英国议会不断改革,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

素能提升

1.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A.结束了王权专制 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 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688年英国 “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故选A项。

答案:A

2.(2014·湛江调研)“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该材料()A.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B.平衡议会和国王的权力

C.说明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D.说明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出自《权利法案》,这是对王权的限制,标志君主立宪在英国开始形成,因而C项正确,B项错误,A项是光荣革命,D项的标志是18世纪沃波尔内阁。

答案:C

3.(2014·温州能力测试)17世纪90年代,英国开始从议会的多数党派中遴选阁员,组织行政班底,为国王提供咨询。这表明()A.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 B.内阁权力膨胀 C.国王仍然具有行政权 D.王权受阁员制约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从“阁员为国王提供咨询”可知此时决策权仍掌握在国王手中,故C项正确。

答案:C

4.2012年12月18日,从英国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下图)。按照英国的惯例,下列各项推断最有可能成立的是()

A.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时代已经结束 B.英国国王成为议会决策者中的重要一员 C.英国国王成为英国各个政党的公共领袖 D.英国国王出席会议但却没发表任何言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在责任内阁制确立以后,英王只是国家名义上的元首,无实际权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5.在英国,“拥有下院多数事事可行,没有下院多数一事无成”。这反映了()A.内阁对议会负责

B.选举权扩大 C.两党制的完善

D.国王权力增强

解析: “拥有下院多数事事可行”反映了下院在国家权力中处于中心地位,拥有重大事件的决策权,即内阁要向议会负责,故选A项。

答案:A

6.下图中所反映的是19世纪中英两国政府的重要国家机构,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A.决策形式不同

B.人员选拔不同 C.机构性质不同

D.行政方式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议会反映的是英国的民主制度,清朝军机处反映的是清朝的专制制度,两者的性质截然不同,故选C项。

答案: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就是这种模式的极好的先例„„“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二 “下列种种才叫做自由权利:在你睡觉时,你能获得保证,第二天醒来时,你的财产和昨天一样,没有丝毫变动„„你又获得保证,你不会在半夜三更,从你妻子的怀抱,或从你孩子的拥抱中,被人家拖出去,押入城楼,或驱入沙漠„„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

——伏尔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材料三 为什么别的国家不采取这些法律(指英国法律)呢?这样是否等于问为什么椰子在印度能成熟,在罗马就不会。你可以回答: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可以回答:它们被栽培得还不够久„„

——伏尔泰《关于百科全书的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既是传统的沿袭,又是变革的手段”的理由。

(2)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在英国,这些椰子不是从来就能成熟的”这句话的理解。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判断伏尔泰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上述评述是否可信。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英国政治变革的认识。

解析:本题以英国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完善切入考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和实质来理解“沿袭”与“变革”的含义。

第(2)问,实际要求回答君主立宪制的完善过程。

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4)问,通过材料可以看出英国政治变革的渐进性、和平性等特点,政治变革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进程。

答案:(1)沿袭传统是指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议会传统;变革的含义是指光荣革命为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实现民主法治。

(2)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长期的斗争和努力: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颁布《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8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成为下院的主导力量。

(3)判断:不可信。理由:文学家、思想家的作品和言论往往带有主观臆断性,根据自己的好恶褒贬时政,存在一些与事实相悖之处。(如:“这些权利普及于一切居住在英国的人”这一说法就不符合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社会现实。)判断:可信。理由:君主立宪制建立后,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最终建立起法制社会;随着英国代议制的逐步完善,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也不断完善。

(4)改革是实现政治变革的一种途径;政治民主化是政治变革的必

然趋势;民主政治的实现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英国陆军的“政治待遇”

英国内战中,以克伦威尔为首的英国陆军(当时称为“新模范军”)打败了支持国王的“王党军”,俘虏并处死了英王查理一世。查理二世将海上力量定名为“皇家海军”。1918年4月1日,英国皇室又将刚成立的空军定名为“皇家空军”。也许是英国陆军的弑君行为给皇族成员留下仇恨记忆和心里震撼太大,时至今日,英国王室一直对陆军心存芥蒂,没有同意英国陆军前冠以“皇家”这一称谓。

第五篇: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教学案 人民版必修1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教学案:《辛亥革命》 人民版必

修1

一、学习目标

本课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思考一:为什么说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思考二: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既是胜利了的革命,又是失败了的革命”?

二、预习效果检测

(一)、武昌起义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又是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

(2)简述武昌起义的过程及影响。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及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袁世凯为什么会篡夺革命果实?简述其过程,三、课堂目标检测

完成课文50页“学习思考”和53页“史学争鸣”

四、配餐练习A组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A.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B.无产阶级革命团体

C.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D.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3下列有关三民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 A.是兴中会的革命纲领

()B.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C.最早是由孙中山提出的D.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4下列有关黄花岗起义的表述,不正确的 A.1911年4月在广州爆发

()B.黄兴亲自参加了这次起义 C.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D.成为辛亥革命成功的标志

5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在()A.1894年B1905年 C.1911年D.1912年

6下列事件发生在1911年的是()A.兴中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 C.武昌起义

D.黄花岗起义 7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A.同盟会成立

B.中华民国成立 C.武昌起义成功 D.湖北军政府成立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在()A.1911年10月

B.1911年12月 C.1912年2月

D.1912年3月

9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B.规定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C.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D.是中国第二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10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是A.1912年2月 B.1912年3月()C.1912年4月 D.1912年5月

二、非选择题 B组

阅读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

(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洲政府穷凶极恶…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军政府宣言》

材料二:

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洲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

三、凡革命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

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以后则否。

——孙中山《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

(一)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大会宣言》

(1)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当时的民族主义宗旨是什么?这种看法有何局限和失误?(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有何变化?(3)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变化说明了什么?

C组 请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被称为“中国近代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下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化训练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化训练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必修一填空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在地方上推行____________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别:(分别举例)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优化训练及答案(合集五篇)

    历史·必修1(人教版)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基础达标 1.“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A.皇位世袭 B.皇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

    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前期革命党人所作出的革命准备。1911年武昌起义。以及随后中华民国的建立,临时约法的颁布。随之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最......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三大题(3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61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分,每小题2分。下面各......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课课后自我测评答案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解析与探究 1、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而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的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笔记

    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2、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

    高中历史必修一1--6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考点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