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必修一高考真题训练(选择题)1
高中历史必修一高考真题训练1 姓名 班级 得分
1、《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2、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睦邻友好 B.战略结盟
C.另起炉灶 D.求同存异
3、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 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4、《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l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5、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 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6、《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7、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权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8、《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9、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奉制之得亦明亦”。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0、图3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11、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革命进行到底” 12、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 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
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13、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
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5、“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宴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16、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17、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18、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19、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20、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寨确立的新体制是()
A.代议制
B.分权制 C.共和制 D.联邦制
21、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2、孙中山曾提及,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到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人们对革命党人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失败
B.对清政府失去信心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革命党人势力壮大
23、从1870年到194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一共更换了108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存在时间约为8个月。造成内阁频繁变动的原因在于()
A.内阁对议会没有形成权力制衡 B.总统职权不完全受宪法制约
C.两大政党轮流组阁 D.立法与行政权力合一
24、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 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25、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26、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27、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28、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29、“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30、1 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31、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32、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 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33、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l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5、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36、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
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37、《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38、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恢复联合国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 参加万隆会议 ④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第二篇:2007-2014年高中历史会考真题必修一专题1
必修一专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7小题,共0分)
1.(2008年山东会考2题)“自秦始设丞相,不旋踵而亡。„„今我朝罢主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 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点拨】 【结束】
2.(2009年湖南会考 1题)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与下列哪一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3.(2007年广州会考 1题)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4.(2009年安徽会考17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制 D.行省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5.(2010年河南高中会考27题)“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生起,犹如须弥座托着的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民贵君轻
B.以法治国
C.皇权至上
D.天人感应 【答案】C 【点拨】 【结束】
6.(2008年1月福建会考1题)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有助于形成这种认祖归宗情结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7.(2009年6月福建会考1题)长期以来,海外炎黄子孙返乡寻根祭祖,这种情结源于 A.郡县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8.(2010年2月山东学业水平测试第1题)秦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行省制度 【答案】B 【点拨】 【结束】
9.(2010年浙江会考1题)《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点拨】 【结束】
10.(2009年6月福建会考2题)图1所示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称为
A.三省六部制
B.三公九卿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答案】A 【点拨】 【结束】
11.(2010年1月新疆会考2题)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是实行了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C 【点拨】 【结束】
12.(2009年湖南会考2 题)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这一制度形成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答案】A 【点拨】 【结束】
13.(2011年1月河南会考1题)在今河南境内,古代曾有郑国、宋国等诸侯国存在,这与下列哪一选项有关()A.甲骨文的记载 【答案】B 【点拨】分封制就是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从题中“郑国、宋国等诸侯国”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分封制。【结束】
14.(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2题)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 A.禅让制
【答案】C 【点拨】 【结束】
15.(2010年7月新疆会考1题)用父亲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16.(2010年1月福建会考2 题)图1 所示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出现于 B.宗法制
C.中央集权制
D.世袭制 B.西周分封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明代 【答案】B 【点拨】 【结束】
17.(2010年夏季山东会考1题)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 【答案】B 【点拨】 【结束】
18.(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1题)下图所示封国林立的现象出现在
A.西周【答案】A 【点拨】 【结束】
19.(2007年广州会考 3题)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点拨】 【结束】
20.(2009年山东会考2题)清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察举制的创立 B.内阁的设立
C.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D.军机处的设立 【答案】D 【点拨】 【结束】
21.(2007年海南会考1 题)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答案】A B.秦朝
C.西汉
D.隋朝 【点拨】 【结束】
22.(2011年1月河南会考6题)右图是军机处的内景图。它的设置与下列哪位皇帝有关()
A.宋太祖
C.康熙帝
【答案】D 【点拨】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结束】
23.(2010年6月广东会考41题)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该机构是
A.军机处
B.内阁
C.参议院
D.中朝 【答案】A 【点拨】 【结束】
24.(2010年1月山东会考1题)山东又称齐鲁,这个简称应该源于 A.商朝宗战制 B.西周分封制 C.秦代郡县制 D.隋唐科举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25.(2011年1月河南会考3题)很多西方学者将强盛的秦汉时期称为“第一帝国”,秦汉时期能够长期保持统一主要
在于实行了()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B.明成祖 D.雍正帝 【答案】B 【点拨】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故B正确。【结束】
26.(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3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增加税收
B.恩泽贵族
C.实现民族融合 D.削弱王国势力 【答案】D 【点拨】 【结束】
27.(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4题)清朝雍正时期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措施是 A.设内阁,置六部
C.设军机处
【答案】C 【点拨】 【结束】
28.(2008年天津会考5 题)下列哪一机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南书房 C.内阁 D.军机处 【答案】D 【点拨】 【结束】
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回答6~7题
29.(2009年福建会考2题)清朝皇权日益强化。其主要表现是
A.设立三省六部 B.废除丞相 C.设立军机处 D.设立内阁 【答案】C 【点拨】
B.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总理衙门 【结束】
30.(2008年海南会考4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是 A.皇权逐渐削弱 B.相权逐渐加强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缓和 D.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答案】D 【点拨】 【结束】
31.(2010年1月福建会考 3题)《清史稿》 记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设置军机处最主要的意图是 A.处理民族事务
B.提高行政效率 C.强化君主专制
D.加强特务统治 【答案】C 【点拨】 【结束】
32.(2009年广东会考2题)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
A.削弱皇权
B.缩小地方权限
C.加强皇权
D.扩大地方权限 【答案】C 【点拨】 【结束】
33.(2009年福建会考1题)图1所示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称为
A.分封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A 【点拨】 【结束】
34.(2008年山东会考1题)下列关于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 【答案】B 【点拨】 【结束】
35.(2010年海南会考1题)“六王毕,四海一”。公元前221年完成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之伟业的是
A、夏启 B、秦王嬴政 C、隋文帝 D、元世祖 【答案】B 【点拨】 【结束】
36.(2011年江苏会考2题)《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推行三公九卿制
D.推广行省制度 【答案】A 【点拨】 【结束】
37.(2009年广东会考41题)“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此令出自
A.汉武帝
B.宋太祖
C.明太祖
D.清雍正帝 【答案】C 【点拨】 【结束】
38.(2011年1月福建会考1题)图1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监察制 【答案】A 【点拨】 【结束】
39.(2011年1月宁夏会考2题)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废除丞相,解决帝、相之争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明太祖
D.康熙帝 【答案】C 【点拨】 【结束】
40.(2011年浙江会考1题)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到“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反映了中国古代
A.分封制的废除
B.宗法制的消亡
C.刺史制的建立
D.内阁制的形成 【答案】A 【点拨】 【结束】
41.(2010年天津会考1题)“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诗中以“齐鲁”称谓山东是源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A 【点拨】 【结束】
42.(2010年浙江会考3题)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D 【点拨】 【结束】
43.(2008年7月宁夏会考2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答案】B 【点拨】 【结束】
44.(2010年浙江会考21题)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地方政治
B.管理地方行政
C.征收地方赋税
D.掌管地方军事 【答案】A 【点拨】 【结束】
45.(2010年6月福建会考1题)周公东征后,“封建亲喊,以藩屏周”,“兼制大下,立七十一国”。材料中的“封建”是指
A.建立周朝
B.分封诸侯国
C.委任官职
D.实行郡县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46.(2010年1月福建会考1题)西周维系嫡长子继承制的纽带是 A.血缘
B.地域
C.财产
D.宗教 【答案】A 【点拨】 【结束】
47.(2010年6月福建会考2题)图1 所示的是唐代中央机构,其积极意义是
A.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C.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分清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不同职权 【答案】C 【点拨】 【结束】
48.(2009年广东会考1题)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城邦制
D.皇帝制 【答案】A 【点拨】 【结束】
49.(2011年江苏会考3题)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答案】B 【点拨】 【结束】
50.(2010年山西会考2题)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势力未能起到限制作用的是()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宋太祖派文臣任地方官 D.唐朝设置节度使 【答案】D 【点拨】 【结束】
51.(2008年江苏会考2题)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太尉②御史大夫③刺史④军机大臣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点拨】 【结束】
52.(2010年6月广东会考1题)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
A.奴隶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D 【点拨】 【结束】
53.(2008年8月福建会考2题)图1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答案】B 【点拨】 【结束】
54.(2010年河南高中会考1题)老子,姓李名耳。近年来,很多李姓人氏纷纷前往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故里寻根问祖。这一现象受下列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的影响()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55.(2010年河南高中会考2题)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A.察举制度的实行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C.科举制度的创立
D.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 【答案】C 【点拨】 【结束】
56.(2010年1月黑龙江会考1 题)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A.按军功选官 B.按门第选官
C.科举考试选官 D.按品德选官 【答案】C 【点拨】 【结束】
57.(2007年广州会考2 题)961年,宋太祖对石守信等人说:“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这段话的真实意图是要石守信等人 A.积累财富 B.安享晚年 C.交出兵权 D.享受生活 【答案】C 【点拨】 【结束】
58.(2011年6月广东会考41题)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是没有决定权,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该机构是
A.内阁
B.军机处
C.参议院
D.中朝 【答案】B 【点拨】 【结束】
59.(2010年1月山东会考2题)下列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朝建立三省六部制 B.汉代废除宰相制 C.唐代开始建立监察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 【答案】D 【点拨】 【结束】
60.(2009年山东会考1题)下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西周实行的是
①禅让制 ②宗法制 ③分封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点拨】 【结束】
61.(2010年山西会考1题)祠堂是中国民间祭祀祖先的场所。通过祭祀表达对祖先的怀想,这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密切相关。该制度是()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答案】A 【点拨】 【结束】
62.(2008年7月宁夏会考1题)“宗,尊祖庙也”,意思是说,宗法的“宗”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
A.以宗教信仰为纽带
B.以血缘家族为纽带 C.以活动地域为纽带
D.以土地财产为纽带 【答案】B 【点拨】 【结束】
63.(2009年江苏会考3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答案】A 【点拨】 【结束】
64.(2011年浙江会考2题)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该史书有可能是
A.《汉书》
B.《旧唐书》
C.《宋史》
D.《元史》 【答案】D 【点拨】 【结束】
65.(2010年江苏会考1题)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点拨】 【结束】
66.(2010年天津会考2题)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主要作用是 A.繁荣儒家文化 B.防范地方割据 C.削弱宰相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点拨】 【结束】
67.(2011年安徽会考18题)六王毕,四海一。秦朝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主要是通过
A.实行分封制
B.推行郡县制 C.设置内阁
D.设立军机处 【答案】B 【点拨】 【结束】
68.(2009年江苏会考1题)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从下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 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
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 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答案】D 【点拨】 【结束】
69.(2008年浙江会考1题)实行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下列有关秦朝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皇帝任免调动
B.是郡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C.在其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国
D.职位世袭并有权直接任免县令 【答案】D 【点拨】 【结束】
70.(2008年江苏会考1题)《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71.(2008年天津会考4 题)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7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73.(2009年浙江会考1题)中国古代出现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是和某项重要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该项政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始于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B 【点拨】 【结束】
74.(2010年广东会考41 题)清朝军机处起草的谕旨,往往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封缄严密,经驿马传递直达地方督抚。这种做法
A.加强了内阁的权力 B.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C.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答案】B 【点拨】 【结束】
75.(2009年浙江会考2题)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国古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是 A.州刺史的设立 B.分封制的创设
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D.行省制度的创立 【答案】C 【点拨】 【结束】
76.(2011年1月河南会考5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D.投做官吏幕僚 C.投笔从戎戍边 【答案】A 【点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明读书科举是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唯一桥梁,只有读书能让人平步青云。【结束】
77.(2011年1月宁夏会考1题)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这反映了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 【答案】A 【点拨】
【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0分)78.(2008年1月福建会考31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
材料三 雍正年间……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T-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5所示中央机构开创于哪个朝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3分)(2)材料一中图6所示的三省六部制哪一时期开始实行?它起到什么作用?(3分)(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根据材料
二、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为加强专制而采取的措施。(2分)
79.(2011年1月福建会考31题)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某班举办题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正反方均收集到以下图文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
——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图8所示的中央行政制度称为什么?(2分)(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1分)(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支持哪方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80.(2009年黑龙江会考27题)阅读下列材料(14分)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叉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己。
——《朱子语类》
材料四: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中历史教科书岳麓版必修l《政治文明历程》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国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4分)(2)依据材料二、三,回答秦朝和唐朝为建立和完善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哪些措施?(3)依据材料四,回答清朝设置军机处产生的重要影响。(2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2分)
81.(2010年6月福建会考31题)责任内阁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政体形式,为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采用。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内阁,但与西方的内阁在性质上截然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教训,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全国军政大权独揽自己手中。为处理政务,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命今解缙等人并值文渊阁,参预机务,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材料二(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原则主要有:(1)内阁需得到议会多数的支持,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2)议会有权倒阁„ „
(4)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总辞职„ „ 重新举行议会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摘自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
(1)中国古代丞相制度始于什么朝代?(l 分)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内阁的职能是什么?(2 分)
(2)1689 年,为限制王权,英国通过了什么法案?(1 分)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内阁对谁负责?(2 分)
(3)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有何本质区别?(2 分)
82.(2009年7月新疆会考26 题)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哪一时期的什么政治制度?三省各有哪些职能?(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政体?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3)材料一、二反映的两种政体有什么本质区别?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3.(2010年湖南会考26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明史·职官志》 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一所示的中央政权组织创立于哪一朝代?图二所示的唐朝中央官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为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3)军机处设置于哪一朝代?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6分)(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
84.(2007年江苏会考31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檐曝杂记》
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
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3分)
②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1分)
③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
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3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1分)
第三篇:高中历史必修一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历史必修一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说明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一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1)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皇帝制度:
皇帝称号的由来
皇帝制度:一人独尊,皇帝一人才能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
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官员由皇帝任免,虎将由皇帝控制
皇位世袭
4、秦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掌丞副丞相”,负责执掌君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掌武事”,负责全国的军务
5、秦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是县长或县令,由皇帝任命
6、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
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格局,为历史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7、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8、唐朝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9、元
中书省(中央):为最高行政机构,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行省(地方):目的: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
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分路、府、州、县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0、明
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
措施:1380 诛杀胡惟庸的同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创立内阁: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11、清
雍正时,设置军机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传达上下旨意)—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12、君王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和监督。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南京条约》(1842.8)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方商定
——破坏中国的关税主权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1895.4)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 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岩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其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1901.9)巨额赔款: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万两,分3年还清,本息共计9.8万两 设使馆界: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派兵驻守
列强驻军: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的战略要地
严禁反帝: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改外务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2、1840年~1905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鸦片战争(1840.6~1842.8):1840.6 英国舰队驶入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扩大侵略战争,强占香港岛,又攻占东南
沿海一些城市
1842.8 英军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被迫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856秋,英国首先进攻广州,随后法国加入
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广东巡抚栢贵投降,充当殖民政权的傀儡
1858年夏,英法联军攻陷大沽,进逼天津,先后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侵略联军攻占天津,侵入北京,焚烧圆明圆,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1894.8~1895)平壤战役,古宝贵牺牲,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
辽东战役,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八国联军侵华(1900.6~1900.8)1900.6,八国借镇压义和团,发动侵华战争,西
摩尔率领的军队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将士的顽强阻击 1900.7,占领天津
1900.8,攻陷北京,德国人瓦德西的司令部设在北京紫禁城 3、1840年~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鸦片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的爱国仲民,自发行动起来与英国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浙江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
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大战
北洋舰队“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壮烈牺牲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显示他们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4、侵华日军的罪行
1937.12 南京大屠杀(30万人)七三一部队
因试验而惨遭杀害的中国人达三千以上
5、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
淞沪会战
1937 营长姚子青牺牲
结果:上海失守——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太原会战
取得平型关大捷——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
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利 武汉会战
6、百团大战
1940下半年,在华北,彭德怀,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7、洛川会议
1937.8 陕北洛川
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这与国民党实行单纯由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8、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作用: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9、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金田起义
1851年,建号太平天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定都天京
1853年,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政权,同清朝对峙 天京陷落
1864年——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理解《天》和《资》
《天》1853年
主要内容: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
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
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
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实质: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革命性: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资》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迫于当时形势,《资》并未实行。
比较两个方案:
a、产生的背景:前者颁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b、社会主张不同:前者消灭私有制
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即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c、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后者不可能得到农民拥护(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d、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后者没有付诸实施,起不到积极作用
e、反映同一时代不同特点,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3、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a、中国同盟会 1905年 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 黄天为执行部庶务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在《民报·发刊词》中,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b、武昌起义 策划 同盟会 文学社 共进会
时间 1911、10、10,人物熊秉坤、金兆龙
c、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4、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认“君权神授”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这个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a、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翻“洋人的朝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6、五四运动
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史实 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第一 1919.5.4~6月初 北京 青年学生 学生集会游行、罢课
第二 1919.6月初~1919年6月底 上海 工人阶级 学生、工人商人的“三罢”斗争 结果:取得补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同上签字。意义:a、性质 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
b、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7、中共一大 1921.7.23 上海→浙江嘉天南湖(最后一天)内容:a、确立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b、制定党的纲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d、还决定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 1922.7 背景:在实际斗争中,中共认识到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来自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军阀的压迫和统治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内容:最大的成就: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8、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广州)基础: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战、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9、北伐战争(1926.7)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结果:1926年底,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0、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南昌起义
1928.8.1 周恩来、贺龙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27.10 毛泽东
11、红军长征 1934.10-1936.10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胜利的标志
1936.10 甘肃会宁会师(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
12、理解遵义会议
背景:长征初期,左倾错误继续占统治地位,损失惨重 时间:1935.1 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国的统治,军事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标志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13、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于是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基本上被消灭。14、1949年春,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②具有世界意义,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③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
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949.10.1 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成立的意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①推翻了帝国主义建议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③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事件。
2、了解第一次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三项内容)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一个保证)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9年二届人大,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
a、建立: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
1964年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的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b、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c、发展到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4、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5、“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a、提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20C80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意义: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d、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6、香港、澳门的回归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香港回归 1997.7.1
澳门回归 1999.12.20 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④是“一国两制”成功的运用,为解决世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7、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九二共识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理解和科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第一次提出
1954年,中、印、缅三国同意将其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将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②内容
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③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①1954.4,中国参加在瑞士的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日内瓦协议》 ②1955年4 万隆会议
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①恢复的原因
a、20世纪70Y,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b、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
②1971.10 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意义
a、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c、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
①中美关系正常化
a、原因 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从中国方面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b、正常化进程
1970年10月初,尼克松第一次公开表示愿意访华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年初,邓小平访问美国,是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 ②中日关系的改善
a、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b、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
③中日建交和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5、中国在联合国中重大的外交活动
①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作努力,两伊战争、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柬埔寨问题。
②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③积极参与联合国关于裁军问题的审议和谈判工作。④积极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6、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①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中国与东盟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③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关系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法国与中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
中国与欧盟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的伙伴关系。
④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项具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①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意义: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②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内容:a、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b、设立了五百人会议。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意义: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2、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内容:①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
②改革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③改革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④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陪审法庭。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⑥制定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
3、①《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②公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还包括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③万民法:万民法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或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4、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①稳定了社会秩序。
②维护奴隶制度,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
③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以笼络上层阶级。④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的每一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权利法案》1689年
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
作用: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2、责任内阁制
形成: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
特点:由国王任命下院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内阁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的“责任制政治”
首相手中握有行政与冷冰冰支大权,事实上是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3、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①立法权归于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国会。
②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及其内阁不向国会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在战时可以行使独裁大权)。
③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④特别提到州与联邦政府的痗。
4、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
行政权力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5、《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统一后的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②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国家元首,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帝国设立两院制的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内容: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资本主义最经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③还进一步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2、巴黎公社的成立
①导火线: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国防政府和临时政府采取屈膝投降政策。
②革命开始:1871.3.18日革命
③革命措施:政治上:废除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自己的国家
机器。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实行八小时
工作制。
④意义:a、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院。c、它的经济教训是共产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d、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不朽。
3、①二月革命 1917.3 直接结果:推翻了罗夫王朝 在革命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四月提纲》
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还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
③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①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
a、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巩固政权
解放全国领土,1951西藏和平解放——基本上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抗美援朝为新中国建设赢得和平环境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国家掌握了社会的经济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命脉
合理调整工商业
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业的领导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宪法的制定 a、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开始实施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下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b、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法律保证。
③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1953年~1956年)
a、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原则
自愿互利
道路
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低级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国家资本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统购包销、加工订货)
形式
合作社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c、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
基础:二战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内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
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的冷战政策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
军事上:成立北约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加剧冷战程度
3、华约 1955年6月,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此在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4、“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
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主要地点
1949年,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就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的分裂
1948年,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就主义人民共和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结果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
5、欧洲共同体
①背景: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抗衡美苏、应付革命的需要 ②过程:1950年,“舒曼计划”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炼钢共同体
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统标为欧洲共同体
扩大:1973~1986年,欧共体经历三次扩大——欧共体的扩大,大大地增强了
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6、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的表现
20C80Y,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①日本经济的恢复(1945年~1955年)
内因:战后进行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的恢复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
付泽承
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因:美国大力扶植
朝鲜战争为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敞开了大门 ②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原因: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加强政府投资和重视教育
引进科学技术
提出“贸易之国”“出口第一”的口号
7、不结盟运动
①提出:1956年,铁托、纳塞尔和尼赫鲁
②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③20C七八十年代,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④作用:它的反殖、反霸斗争有力冲击了国际政治旧秩序和两极格局。
8、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①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
导火线:《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 影响: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解体标志:1991年底,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文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阿拉木图宣言)
③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也标志着“冷战”结束)。
第四篇:2014高考真题一集合
河北饶阳中学2014年高考真题汇编
集合1.[2014·北京卷] 已知集合A={x|x2-2x=0},B={0,1,2},则A∩B=()10.[2014·陕西卷] 设集合M={x|x≥0,x∈R},N={x|x2<1,x∈R},则M∩N=()
A.{0}B.{0,1}C.{0,2}D.{0,1,2}
2.[2014·福建卷] 若集合{a,b,c,d}={1,2,3,4},且下列四个关系:①a=1;②b≠1;③c=2;④d≠4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则符合条件的有序数组(a,b,c,d)的个数是________.
3.[2014·广东卷] 已知集合M={-1,0,1},N={0,1,2,},则M∪N=(A.{0,1}B.{-1,0,2}C.{-1,0,1,2}D.{-1,0,1}
4.[2014·湖北卷] U为全集,A,B是集合,则“存在集合C使得A⊆C,B⊆∁UC”是“A∩B=∅”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2014·辽宁卷] 已知全集U=R,A={x|x≤0},B={x|x≥1},则集合∁U(A∪B)=()
A.{x|x≥0}B.{x|x≤1}C.{x|0≤x≤1}D.{x|0 6.[2014·全国卷] 设集合M={x|x2-3x-4<0},N={x|0≤x≤5},则M∩N=(A.(0,4]B.[0,4)C.[-1,0)D.(-1,0] 7.[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已知集合A={x|x2-2x-3≥0},B={x|-2≤x<2},则A∩B=() A.[-2,-1]B.[-1,2)B.[-1,1]D.[1,2) 8.[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设集合M={0,1,2},N={x|x2-3x+2≤0} 则M∩N=() A.{1}B.{2}C.{0,1}D.{1,2} 9、[2014·山东卷] 设集合A={x||x-1|<2},B={y|y=2x,x∈[0,2]},则A∩B=(A.[0,2]B.(1,3)C.[1,3)D.(1,4) A.[0,1]B.[0,1)C.(0,1]D.(0,1)11.[2014·四川卷] 已知集合A={x|x2-x-2≤0},集合B为整数集,则A∩B=()A.{-1,0,1,2}B.{-2,-1,0,1}C.{0,1}) 12、[2014·浙江卷] 设全集U={x∈N|x≥2},集合A={x∈N|x2≥5},则∁UA=(A.∅B.{2}C.{5}D.{2,5}13.[2014·重庆卷] 设全集U={n∈N|1≤n≤10},A={1,2,3,5,8},B={1,3,5,7,9},则(∁UA)∩B=________.))) 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20题)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邮票,名称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全套4枚。其中第—枚图案为毛泽东访苏期间和斯大林在一起;第二枚图案为列宁在第二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讲话。此套邮票成为我国第一套错体票,其错误在于() A.邮票的名称 B.周年纪念的时间 C.第一枚的图案 D.第二枚的图案 【答案】A 【点拨】苏联成立于1922年,而非1917年。所以名称上应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35周年纪念”较准确。 2.(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21题)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洛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答案】D 【点拨】考察学生对史实的记忆。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是《神圣家族》;阐述剩余价值学说的是《资本论》;推翻了罗曼洛夫王朝的是二月革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源自《共产党宣言》,此书是马恩两人合作的成果。 3.(2008年海南高考14题)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答案】C 【点拨】法国1875年宪法颁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为了巩固这仅以一票优势获得通过的来之不易的共和制,需要通过缓和法国的社会矛盾求得法国的安定团结。故应选C。 4.(2010高考广东文综21题)《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初期 B.18世纪中期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期 【答案】C 【点拨】题眼: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学说)。考点:马克思主义学说与达尔文进化论 解析:阐述“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的两个学说分别是1859年《物种起源》和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因此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期。 5.(2009年高考福建文综21题)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委员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施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 沙皇政府 B.俄国共产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 沙皇政府 D.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D 【点拨】从题干的时间“1918年11月8日”可知反映的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材料显然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故容易判断“广义派”、“政府”分别指布尔什维克党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6.(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32题)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 B.代议制民主 C.先进的生产力 D.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C 【点拨】马克思描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是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类似的运动又在进行,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经济危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所有制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窄,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同时,也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社会化的生产力),并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无产阶级。 7.(2008年高考北京文综21题)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发生 B.《四月提纲》的提出 C.七月事件的发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C 【点拨】本题属于简单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教材可知,结束俄国十月革命前两个政权并存特殊局面的标志性事件是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 8.(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34题)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点拨】A、B在巴黎公社中已经实践过。C俄国并不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9.(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1题)马克思曾经评论道:“由于俾斯麦的特别法令,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先生已经以叛国罪被逮捕,其实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敢于履行他们作为德国议员所承担的责任,即在联邦国会里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投票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抨击想要把德国变成普鲁士兵营的企图。”上述评论的历史背景是 A.普法战争 B.拿破仑战争 C.德意志帝国成立 D.路易·波拿巴政变 【答案】A 【点拨】考查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抗议兼并亚尔萨斯和洛林”。“ 反对新的军事拨款,表示同情法兰西共和国”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割亚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因此材料的背景是普法战争。 10.(2008年广东高考20题)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 B.空想社主义者 C.巴黎公社领导人 D.第一国际领导人 【答案】B 【点拨】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这些发明家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说明他们没有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提出一些超乎寻常的做法,因此是空想。故选B符合题意。 11.(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3题)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英国的伦敦 B.1871年法国的巴黎 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 D.1949年中国的南京 【答案】C 【点拨】从首都、宫邸和不远处河面上战舰的炮声等信息综合判断,该起义是俄国十月革命中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2.(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21题)《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对巴黎公社概念的全面把握。从背景看①解读正确,从过程和性质看③④解读正确,建立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一般认为是俄国十月革命,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从材料中萌芽一词也反映了这点,故选D。 13.(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8题)严冬季节,一个煤矿工家庭的母子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家里为什么不生火?” 子:“为什么买不起?” 子:“父亲为什么失业?” 母:“因为我们买不起煤。” 母:“因为你父亲失业了。” 母:“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 这段话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它最可能出现于()A.1825年的英国 【答案】A 【点拨】母子对话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即产销矛盾。生产的相对过剩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1825年,英国爆发了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 14.(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20题)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B.1861年的俄国 C.1868年的日本 D.1871年的德国 A.美英法 B.英法俄 C.美法德 D.英法德 【答案】D 【点拨】属于中等难度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比较能力。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分别是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故正确答案为D项英法德。 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属于纯记忆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所以选D。 15.(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33题)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A.英国宪章运动 B.十月革命 D.巴黎公社 C.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答案】D 【点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16.(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32题)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 D.俄国二月革命 【答案】C 【点拨】从建立新政权、废除旧制度、结束无产阶级遭受的奴役可以看出这个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从结束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可以看出这个政权带有维护国家主权的方面,同时符合这两个方面的只有巴黎公社起义这一选项。A项里昂工人起义并没有建立政权,B项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是资产阶级的政权,D项二月革命后俄国仍参加一战,也不符合题意。 17.(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8题)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答案】D 【点拨】解析1: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运动。从材料信息看,文告是要鼓励农民参与革命,因此正确的答案选D。AC 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B巴黎公社运动中没有建立工农革命联盟。 解析2:本题以巴黎公社为切入点,考查巴黎公社运动,体现了高考注重周年热点考查。全面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是关键,并结合巴黎公社的有关活动分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工人建立的政权,A项不符合材料本意;巴黎公社没有实行工农联盟,B项错误;“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说明C项与材料明显不符;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以摆脱政治孤立被动局面。从材料信息看,文告是要鼓励农民参与革命,因此正确的答案选D。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和失败原因的认识。巴黎公社在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但并未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C不正确。巴黎公社是一次孤军奋战的城市武装起义,它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也未能发动广大农民,这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由此排除A、B。从发布文告的内容来看,是希望得到农民的支持,故D正确。 18.(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21题)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D 【点拨】本题以某学者言论切入,通过国际工人运动这一类型的历史事件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材料信息及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解题的重心在于对巴黎公社革命的正确理解和认识,难度一般。解题时紧扣题干关键词“19世纪70年代”、“阶级斗争”、“新阶段”可知符合史实的是巴黎公社革命,这次革命是发生在1871年,同时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斗争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A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叶,同时也无法反映题干中的“阶级斗争”;B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时间不符;《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发表,这一时间的工人斗争仍以自发为主,构不成“新阶段”,总之,抓住一个关键的时间信息,19世纪70年代。即可判定答案为D项。 19.(2009年广东高考20题)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 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 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C 【点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俄。公社作为一个新型的工人政权,虽然人民有权对他们直接民主选举产生的委员监督和罢免,但这并不是象雅典式的直接民主。巴黎公社通过选举,委托代表——公社委员,行使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权力,这还是代议制民主制度。 20.(2008年海南高考22题)下列各项中,对苏俄时期苏维埃性质的准确表述是() A.相当于议会的立法机构 B.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 C.工人士兵等阶层的协商机构 D.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 【答案】D 【点拨】苏俄时期苏维埃政权一方面是立法机构,因为她颁布了一些列法律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行政机构,因此说其性质是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机构。第五篇:07-11年高考历史真题《必修一》 专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