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开采漏斗与地质环境演变趋势分析(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2:4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下水开采漏斗与地质环境演变趋势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下水开采漏斗与地质环境演变趋势分析》。

第一篇:地下水开采漏斗与地质环境演变趋势分析

地下水开采漏斗与地质环境演变趋势分析

摘 要

通过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沧州市地下水开发利用、地下水降落漏斗发展情况的分析,得出了沧州市地质环境条件下地面沉降、地下水漏斗发展与地下水开采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修复和控制地质环境的措施。

关键词:沧州市 地下水开采 地下水埋深 地面沉降 开发利用 因过量超采地下水,我国华北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地下水开采漏斗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中地处渤海之滨的河北沧州市因为特殊的不利水文地质环境和超采量最多,漏斗的面积和深度 “成长”最快。目前,漏斗中心水位埋深接近100m,沧州市中心地面整体沉降已达1.68m;2001年底,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已经达到2236mm。温家宝总理在2000年12月15日讲到“华北地区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已引起许多环境效应,河北平原近年出现了4万多平方公里的连片超巨型地下水位漏斗”。2001年世界地球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沧州市地下水漏斗进行了专题报道。可见沧州的地下水开采漏斗以及由此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已经被世人关注,长此以往,“桑田沧海”绝非杞人忧天。对漏斗及其地质环境演变趋势进行分析,对沧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1.沧州市地下水开采历史回顾 1.1.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历史

沧州市素有“九河下梢”之称,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的洪、沥水大多经沧州境内入渤海。建国初期至六十年代中期,横贯境内的子牙河、南运河常年过水,客水资源相当丰富。当时,广大农村的经济基本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靠天吃饭的思想占统治地位,也不具备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技术和相应经济实力,因此,地下水基本上没有开采利用。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上游相继建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蓄水工程,进入沧州境内的客水资源逐年减少。1970年前后,南运河、子牙河相继断流。为了保证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开始逐步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而且发展速度较快,其发展基本概况见表

1、图1。

从图表看出:沧州市浅层地下水开采可分为三个阶段。1976年至1980年为第一阶段,这段时间机井建设发展较快,1978年全市浅机井75649眼,是机井建设历史上机井数量最多的年份,在此基础上,地下水开采量大增,到1980年开采量增至本阶段的最高值,达4.520×108m3。1980年至1995年为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开采量的变化特点是相对稳定的阶段,年开采量随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围绕多年平均开采量4.1×108m3这一均值上下波动。第三阶段是1996年至2005年,此阶段是浅层地下水年开采量下降的阶段。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1996年以后出现了又一个枯水年段,8年中只有2003年降水量大于多年平均降水量,却有1997、1999、2002年等特枯年,连续的枯水年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全市埋深从1995年的4.09m迅速增大到8.69m。由于浅层地下水位的下降,地下水出水量在减少,提水成本在增加,许多地区真空泵井报废,浅层地下水井数目减少,开采量相应减少,取水量向深层地下水转移。1.2.深层地下水开采历史

1966年以前,沧州市工农业生产及城镇生活用水完全依靠地表水和少量的浅层地下水。广大农村的农业水利化程度极低,产量低而不稳,且没有保证。1966年,为解决北方干旱地区农业低产的问题,国务院组织召开了北方八省(市)抗旱会议,开始对河北平原进行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各县相继组建了打井队,开始了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相结合的打井高潮,使沧州的机井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城镇生活用水的需要,机井建设和机井配套工程也不断增加。到1986年,全市深机井总数达到14679眼,1990年达到15771眼,1993年达到17191眼,1999年达到21108眼,2003年达到24136眼。随着深机井建设的快速发展,深层地下水的开采量也随之迅速增加。将1976年以来各开采年段的开采量统计如表2|、图2。

由图表看出,深层地下水的开发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76年至1980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为机井建设起步阶段,深机井数量急剧增加。1981年至1995年为第二阶段,此阶段为稳定发展阶段,深机井数量在经过了第一阶段的急剧增长后速率缓了下来,总数维持在15000~17000眼左右,年平均开采量也保持在4.4~5.2×108m3。1996年至2005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需水量急剧增加,上个世纪末期的1996年至2000年,年平均开采量达到了6.5×108m3,进入21世纪以来,2001年至2005年,年均开采量高达7.3×108m3。

按照水资源评价导则确定的方法计算,沧州市的深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2.92×108m3,由此计算2001~2005年的年平均超采系数为1.5,说明最近几年深层地下水的超采严重。

2.超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情况 2.1.浅层地下水漏斗

浅层地下水主要接受降水和灌溉的补给,因为开采强度差异,沧州市境内形成两个主要漏斗区:河间—献县、南皮—盐山,2005年埋深大于10m的面积达到3688km2,占整个沧州市总面积的26%。河间—献县漏斗发展变化见图3。2.2.深层地下水漏斗

地下水的连年超采造成地下水漏斗面积不断扩大,漏斗中心埋深不断加大,漏斗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同时漏斗面积不断扩大。以50 m埋深等值线为例,1975年50m埋深等值线所包围的面积为76km2,南北长为9km,东西宽为16km,到2003年漏斗50m埋深等值线的面积已达6862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9%。南北长增大到150km,东西宽增大到141km,28年内面积增加了6786 km2,平均年增长速率为242 km2。

从漏斗东西方向的剖面图(如下图)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近二十多年漏斗在纵向和横向的发展情况。

如今漏斗形态已发生了变化,和其它漏斗连成了一片,从单一漏斗发展成复合漏斗,形成了1.4万km2全国罕见的降落“漏斗群”。3.地下水漏斗形成的原因分析 3.1.不利的水文气象条件

沧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49.5mm,但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沧州市进入降水相对较枯的时期,平均降水量只有516.3mm。本地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从10亿m3降到1.8亿m3。3.2.特殊的地质、地理条件

沧州市远离山前地区,深层地下水补给路线长,侧项补给量十分有限,埋藏较深的再生能力弱。

上游水利工程拦蓄,使进入沧州的地表水大幅度减少。由于连年干旱与需水量增加,水库过度拦截基流,导致河道相继断流,河流生态系统几近毁灭,并大大减少了平原地下水的补给源。

3.3.无节制开发地下水是漏斗形成的主观原因

虽然地下水补给量减少,但是工农业生产取用的地下水水量由1980年的4.7亿m3,变为2005年的7.3亿m3。资源量减少、开采量增大使得地下水漏斗形成不可避免。

4.地下水漏斗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4.1.地面沉降

大量超采地下水引起沧州市地下水位的的大幅下降,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易压缩的粘性土比例较大)引发了大幅度的地面沉降。我国4个地面沉降超过2米的城市中,沧州名列其中,2001年其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已达2236mm,平均每年下降100.4 mm。地面的大幅度沉降给沧州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危害。

(1)城区内涝积水严重。由于地面沉降,原来城建设计修建的城市排水系统因地面沉降形成倒坡,致使管道淤积或堵塞,造成排水不畅,每年雨季大雨过后,不少居民小区的积水深及腰部,很多居民屋内也是积水难排,形成大面积积水,影响了城市交通,给人民生活造成不便。

(2)对水利工程防洪造成的危害。地面沉降造成各河道的防洪能力都大大降低,洪涝灾害加剧。南运河从沧州市区穿流而过,1989年南运河务处测量结果表明,市区段两岸堤防平均下沉0.80m,致使原设计行洪标准120m3/s的南运河,现在(2003年引黄济津)通过80m3/s流量时就险象环生,两岸告急,如仍按原设计标准行洪,势必造成漫堤决口之害。为保证未来南水北调东线正常输水,只能对市区段运河大堤加高,而运河也将成为地上悬河,形成船在高处走,车在低处行的状况,对市区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3)对测量标志造成的危害。国家投巨资建设的水准网点,由于地面沉降高程发生了变动,已不能称其为“水准点”,给水利、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带来很大困难。

(4)地面沉降对楼房、铁路、公路、桥梁、输油管道、天然气管道的安全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按目前情况分析,沧州市的地面沉降系均匀沉降,一旦出现非均匀性沉降的情况,对城市建筑的危害及造成的损失就是不可估量的。

(5)地面的沉降又进一步导致了地裂缝的发生。最近5年中,沧州共发现地裂缝20余处,孟村小戴庄至沧县东卷子地裂缝,宽口达20厘米,深不见底,并伴有小面积塌陷。在任丘出现的一条地裂缝,最宽处达3m,长约4km。白洋淀千里堤、滹沱河北大堤曾发现大的横穿裂缝,严重影响防洪安全。地裂缝的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危机。

(6)风暴潮危害进一步加重。1998~2001年,沿海一带地面沉降量约为45mm,累计沉降量约为500~600mm。地面沉降、造成抗风暴潮能力的降低,加大风暴潮的危害程度。从1992~2003年发生的3次风暴潮来看,其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面沉降,若干年后海岸带地面将低于海平面,如遇风暴潮,海挡将失去效能,所造成的危害会越来越大。

4.2.咸淡水界面下移

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引起咸淡水界面明显下移。1990年到2000年沧州市沧县典型研究区的咸淡水界面下移超过8.81m,最大下移深度超过30m。咸淡水界面的下移使咸水入侵深层淡水,最终将导致深层水的咸化,其后果不堪设想。

4.3.机井报废加快,提水成本增加,引起一些社会问题

地下水位埋深的连年增加,造成水井提水泵扬程不断加大,机井单井出水量在减少,水井运行费用大幅度增加,机井报废加快,提水费用增高。沧州市年均报废机井5000眼左右,机泵已经换了4代。机井越打越深,东部沿海县市深井已达500m~800m,每眼井投资20万~25万元。打井费用、浇地成本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增加了5~10倍。

地下水位下降使农村饮用水井干涸,带来新的人蓄引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造成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争水矛盾不断加深和扩大。饮用水问题,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重要考虑因素,群众生活不安心,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地下水开采漏斗不仅伴随着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也预示着这一地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面临更大问题。5.地下水环境修复措施

沧州市已经成为全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和地面沉降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形势已很严峻,在可预见的以后几年,本区水资源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本地区的人口和经济结构要求的需水量在没有其它外来水源的替代下,也不会有大的浮动。如此,在维持现状开采条件下,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前景将不容乐观。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紧治理,扼制环境地质继续恶化。

(1)通过采取封停自备井控制压缩深层水开采、扩大非传统水利用、调整产业及种植结构、发展旱作农业及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回灌等综合措施后,可使市区长期超采的深层地下水得到恢复,逐步达到地下水采补平衡。

(2)沧州市东临渤海,有丰富的海水资源,目前开发程度很低,而淡水缺乏又一直制约着工业的发展。因此,开发利用海水,解决工业缺水问题势在必行。海水一是可以直接利用,主要作为冷却水。二是海水淡化,这项技术国内外发展很快,被广泛应用,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将沧州市区工业发展向东部转移,建立工业发展基地,沧州市区应主要发展精细高科技项目。利用海水集中发展化工业及其它行业,既能缓解缺水矛盾,又能保护水生态环境,利国利民。

(3)针对沧州地处九河下梢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平原区的河道和河网,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调度,实现雨洪水资源化。

(4)为了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障地下水合理开发使用,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依照《水法》地下水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市水资源现状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加大水资源管理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逐步建立地下水限采区和禁采区。限采区内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规定,进行水资源论证,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取水用户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禁采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取用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超采得到控制和治理,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5)做好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根据南水北调供水时间,要做好蓄水配套工程和完善供水系统,使宝贵的水源能够高效利用,避免浪费,同时要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

沧州市水资源紧缺的状况还将依然存在,而且还将继续扩展,社会各个环节都应把节水放到首位,自然规律既然是不可改变的,那么就约束人类自己的活动,把地表水和地下水协调利用,抓住南水北调的机遇,全面修复沧州市水环境。参考文献:

[1]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现状评价及典型区环境地质效应分析.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2001.6.20-21.[2]河北省中东部地区地面沉降预测研究报告。河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51—52。[3]张光辉等,海河流域平原地下水演变与对策.科学出版社.2004。22-25.

第二篇:农业补贴政策演变趋势分析论文

摘 要:从1933年第一部系统的农业法开始实行以来,美国先后出台了数十个有关农业补贴的法律,对农业进行了长期高强度的补贴,形成了有特色的补贴体系。

关键词: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演变趋势

Abstract: Dozens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laws have been issued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first systematic agricultural law was implemented in 1933.A lot of long-term subsidies for agriculture are conducted and the subsidy system with characteristics is formed.Key words:the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changing trends

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基本采取自由放任不干预的政策,但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自3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正式通过农业补贴政策,直接干预农产品市场。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大多是通过法律形式规定的。1933年大危机期间,为拯救农业,美国出台了第一部系统的农业法。此后,随着农业发展要求、市场行情、甚至政治因素的变动,美国又对农业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可以说,美国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是在不断调整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自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以后,经过70多年的调整和充实,发展成了一个相当完整而又复杂的政策体系。

不同的农业法中农业补贴政策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每一部新农业法的出台都意味着美国的农业补贴在作相应的调整。专家认为,总体看来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33~1995年,可以称为价格补贴政策阶段。农业补贴政策以限制农产品播种面积、政府建立农产品储备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扩大农产品出口为主要特征,农业补贴直接与市场价格相挂钩;

第二个阶段是1996~2001年,可以称为收入补贴政策阶段。补贴与当年市场价格脱钩,直接计入农民收入;

第三阶段是2002年以后,可以称为收入价格补贴政策阶段。既保留了收入补贴,又保留和创造了一些价格补贴手段。

一.1933~1995年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类型

(一)直接补贴

1.灾害补贴。灾害补贴,是联邦政府向遭受干旱、洪水、冰雹或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财政援助,即对农业灾害给予直接的补贴和成本补贴。

2.目标价格与价格差额补贴。目标价格,是美国政府实施农产品价格干预时采取的一种支持性价格,它的高低由生产成本和生产者利润来决定。它与市场平均价格之差乘以销售量的积,即是差额补贴。差额补贴主要提供给与政府签订休耕计划和销售合同的农场主,在合同面积之内生产的农产品可以获得价格支持。享受差额补贴的农产品,主要是占收获面积绝大部分的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及乳制品等基本商品。这是政府对生产者实行的目标价格保护,当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或规定价格)时,生产者可以得到差价补贴。

3.休耕补贴。休耕补贴是美国农业限产计划的重要内容。限产计划始于1933年(包括播种面积配额和销售限额)。根据1956年农业法制订的土地银行计划,确立了耕地面积储备和土壤保护储备。前者是允许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短期停耕土地的计划;后者是农场把一部分土地长期退出耕种,用于植树和保护土地的目的,而每年都可以获得补贴。实施土地银行计划初期,尚未达到削减农产品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目的。1960年又转向一种新的自愿生产控制计划,在1961年的紧急饲料谷物计划中,明确规定农场主应停耕至少20%的耕地,且必须将这些耕地用于土壤保护目的的情况下,农场主才可获得停耕土地正常产量50%的现金或实物补偿。以后陆续通过的一些农业法对休耕计划作了一些修订,但基本目的都是一个,就是把耕地面积减少的额度和结构,同某种或某几种重要农产品的期末库存与消费量之比的高低联系起来,以达到即控制农产品供应,又保护农产品价格的目的。

尹凤梅: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趋势分析4.储藏补贴。美国农业的问题在于农产品过剩。为了减少收获季节农产品的上市量,美国政府建立了农产品储备计划。其基本内容之一,就是由政府向农场主支付一定的储存费,使农场主暂时把农产品储存起来,等待有利的销售价格。凡参加自我储藏项目的生产者,可以得到长期贷款,同时可以就其储存的产品得到一定比率的补贴。

5.土地转产的实物补贴,这是对参加土地转产项目的农场发放的实物补贴。

6.奶制品转产补贴,1984~1985年美国政府对于放弃出售牛奶的生产者给予补贴。补贴按生产者往年出售牛奶数量的5%~10%发放,每50公斤补贴10美元。

(二)投入品补贴

1.农场储藏设施补贴。对于农场储藏设施建设,政府给予低息贷款作为支持,利率与商品信贷银行贷款利率相同。这种补贴主要给予作物生产者。

2.农场贷款补贴。农场主家庭管理机构提供生产者低息贷款,包括农场经营、防灾和救灾、处理经济危机、保持所有权、放牧、土地改良、水资源保护和灌溉设施建设所需贷款。

3.作物保险补贴。为了减轻因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美国联邦自己对农业或农牧场主提供作物保险。1938年,美国国会授权拨款1亿美元,建立了联邦作物保险公司,为农场主提供全风险作物保险。联邦作物保险公司对由于气候和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险,农场主支付保险费。目前,美国的作物保险补贴分为三类:一是全风险保险补贴,对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而减产的作物提供政策性保险。二是“区域—单产”保险补贴,即向单位面积产量接近的地区提供作物保险,保险费和赔偿费都按统一的标准支付。三是“气候—作物”保险补贴,这是一种对具有某些特殊气候因素地区提供的保险补贴。从1980年起,政府对这部分保险费给予补贴,补贴额占保险费的40%~60%。

4.燃料税补贴。1983年前,政府对农业生产者在所有非高速公路上消耗的柴油和汽油免收联邦税;1983年后,政策有所改动,农业用油完全免税,其它用油则部分免税。

5.紧急饲料补贴。在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牲畜饲料损失的情况下,一定比例的外购饲料的费用可由商品信贷银行支付,最高可达50%。

6.放牧费补贴。林业管理机构和土地管理局对西部16个州在公共草场上放牧收取的放牧费低于一般市场价,这一补贴主要用于牛肉生产。

(三)市场价格支持

1.不归还贷款收益。当商品信贷公司(CCC)提供的无追索权贷款到期后,生产者可选择不归还贷款和利息,而以抵押作物偿还。若贷款的本息高于当时作物的市场价值时,这相当于政府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收购农产品。

2.液体牛奶补贴。美国许多地区对牛奶实行价格支持,例如最低价格政策、多余牛奶收购政策等。这些政策导致液体牛奶价格居高不下,牛奶价格甚至高于加工后的奶制品。

3.牛肉收购补贴。由于某种原因,政府在一些年份指定商业信贷银行以一定的价格办理收购牛肉事项,这时的收购价有利于生产者。

(四)营销环节支持

1.运输补贴。联邦政府对于内陆水路和铁路的运行、维修和运输系统的建设给予资金支持。

2.检查补贴。几乎所有的农产品均需接受检查,检查费用包括联邦粮食检查机构、食品安全机构、包装管理机构的开支。政府对这类机构的开支给予政策支持。

(五)长期性补贴

1.农业科研推广补贴。美国注重构建实现农业现代化所必需的、完整的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体系。联邦政府拨款成为农业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美国用于农业科研的公共拨款占农业GDp的百分比,从1960年代的1.6%上升到1980代前期的2.4%。同时,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也予以资助。1977年联邦预算中,与州合作的农业推广经费为2.4 亿美元。

2.农业资源保护和保护性利用的补贴。1934年的干旱和1935年春季席卷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尘暴”,促使美国开始注意土壤破坏的灾难性后果,并采取相应措施和支付财政补贴予以保护。美国从1930年代的土壤资源保护、1970年代初开始的治理水资源污染,逐步发展为综合保护农业资源。包括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有机物和耕地的生产能力,积蓄、合理利用天然降水和天然湖泊,保护森林等等。

3.研究支持、咨询支持、病虫控制支持、营销支持。这部分经费用于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具体运用在农产品营销服务、农业研究及推广服务、经济研究、国家农业统计上作、动植物卫生检查等项目。

(六)促销补贴

1.农产品出口补贴。为了降低农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其中,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出口时都有政府的补贴。1985年“粮食保障法”规定,补贴10亿美元用于增加美国谷物的出口,夺回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此外,美国还扶持建立不同产品的行业团体、协会,开发世界市场。1953年,联邦政府成立了农产品外销局,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发市场。为实现这一目标,农产品外销局极富创造性地与有关行业团体、协会合作,并给予财政援助,以充分调动其销售农产品的积极性。到1980年,与农产品外销局合作的各类团体、协会已达50个以上。

2.食品补贴。为扩大国内需求并实现社会公平,美国尝试过许多针对“目标人口”的营养补贴计划,如食品券计划、妇女、婴儿和儿童的特别补充食品计划,学校的早餐和午餐计划,直接食品分配计划等。1988年,这些计划花费了212亿美元。因为低收入家庭粮食需求的弹性较大,所有这些计划都有助于提高对粮食的需求。

(七)其它支持

1.税收补贴。联邦所得税法规定对一些收入实行减税和免税政策。在计算pSE时,这部分补贴按各种农产品的产值分配。

2.州立项目支持。州政府对农业科研、推广、信息、营销和检查等服务给予经费支持。

就具体农业补贴政策而言,无追索权贷款政策、液体牛奶补贴、目标价格与价格差额补贴、作物保险补贴比较典型。

二.1996~2001年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内容

WTO农业协定生效后,美国对其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体现在1996年克林顿总统签署的《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修改法》(以下简称《1996年农业法》)中,主要调整如下:

(一)取消目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实行多种收入支持措施

美国《1996年农业法》规定,从1996年起取消长期实行的农产品目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2002年后将停止向农场主提供农产品价格和收入支持方面的补贴,使美国农业“完全过渡到市场经济”。政府将引导农场主参加期货交易和农业合作组织,并推行作物收入保险计划,通过社会环节来化解和分担农民的市场风险,以保证农民收入稳定。

(二)设立过渡性的弹性生产合同补贴,以直接固定收入支持替代国内价格支持

为了弥补“农产品口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取消后对农民收入造成的损失,作为过渡,在1996~2002年间设立“弹性生产合同补贴”。只要农场主自愿执行政府制定的环境资源保护计划和沼泽地保护条款等法规,并一次性签订7年“弹性生产合同”,即可得到补贴,其补贴额按平均补贴基准和农民种植合同面积计算。此外,美国已经将补偿性支付与谷物种植者脱钩,进而使“黄箱”价格支持转变为“绿箱”对农民直接固定支付。

(三)土地休耕保护计划

土地休耕保护计划最早是根据1985年的“食品安全法案”提出的,当时的目标是休耕4500万英亩耕地。“联邦农业发展与改革法”延长了这项计划,计划到2002年,休耕保护土地3640万英亩。按照这项计划,农民可以自愿提出申请,与政府签订长期合同,将那些易发生水土流失或者具有其他生态敏感性的耕地转为草地或者林地,时间为10~15年。该计划对每个农民的补贴数额在50~50000美元之间,平均全国为5000美元。这项政策的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增加鱼类和动物的栖息地,改善水体质量,保护十壤,改善农村景观等。进入计划的土地一是要体耕,退出粮食种植,二是要采取植被绿化措施,包括种植多年生的草类、豆科草类、灌木或林木。

(四)取消对农场主储备的补贴

美国以前的政策形成了存粮于民的体系,但国家财政补贴负担很大,于是,《1996年农业法》仅保留用于国际人道主义食品援助的400万吨粮食储备,而取消了对农场主储备的补贴。

(五)导入市场丧失补助政策

1998年美国农业收入,受国际市场谷物价格持续下落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比美国农业史上农业收入最高的一年1996年减少了21%。美国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于1998年10月实施市场丧失补助政策。1999年市场丧失补助支出28.57亿美元;2000年农业支持计划中用于市场丧失补助的支出为55.4亿美元,约为1999年的2倍。

(六)解除大部分农作物的种植限制

农场主若不参与政府的农业计划,他一直拥有完全的种植自由。但对参加政府计划的农场主而言,其种植自由曾受到种种限制。实施1996年农业法之后,只要耕地不被非农业占用,农场主有权在其所有的耕地面积上种植除水果蔬菜以外的任何农产品,却不影响其获得收入补贴的权利。农场主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自己决定种植什么和种植多少,但市场风险完全自己承担。

(七)终止农产品供给管理

艾德温·扬(E.Young)认为,美国1996年农业法案的主要调整之一是取消小麦、稻米、饲料粮与棉花种植休耕计划,从而结束了长期实行的农产品供给管理政策。

(八)修正无追索权贷款率的确定方法

《1996年农业法》保留了基本的无追索权贷款,但要求农场主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作为从政府那里取得贷款的抵押。对小麦,饲料粮、棉花、大米、油料等各种农产品的贷款率作了具体修改,确定了最低保护价的上限,此标准低于1990年农业法案的水平,政府的用意是不承担大量库存。

三.2002年以后的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一)2002年美国农业法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

美国2002年5月出台的农业法名称为《2002年农业保障和农村投资法》(以下简称《2002年农业法》),实施期为2002~2007年的6年,有10个部分组成。其中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大多集中于“商品补贴”、“资源保育补贴”和“农产品贸易补贴”条款之中,其中“商品补贴”条款中,主要通过“贷款差额补贴”、“固定收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等措施,对种植小麦、饲料谷物、棉花、大米、油籽的农民构建“三级收入安全网”,提供巨额收入补贴。对乳制品、食糖、花生生产者继续提供价格,贷款补贴和进口保护。

1.商品补贴。商品补贴也叫农业补贴,是美国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农业补贴。依据《2002年农业法》,今后10年的年均补贴将主要通过直接补贴、销售贷款差额补贴、反周期波动补贴3种形式进行。

(1)直接补贴。直接补贴是一种与农产品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固定补贴。农民可以自愿参加,政府以农民预先确定的作物面积和产量为基础对具体商品提供一个固定的补贴。《2002年农业法》将大豆、花生和其他油籽纳入了补贴范围,扩大了对农民收入的支持范围。同时,还将羊毛、水果、蔬菜等纳入补贴范围,这是前所未有的,极大地扩大了补贴的范围。

(2)销售贷款差额补贴。销售贷款差额补贴是政府保证农民顺利出售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即政府预定一个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以此价格贷款给农民。农民收获后如能在市场卖到这个价格,政府就不给予补贴。如农民卖的价格低于预定价格,二者之差就是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2002年农业法》将花生、羊毛、蜂蜜、杂豆等品种纳入了销售贷款差额补贴范围。

(3)反周期波动补贴。反周期波动补贴是《2002年农业法》新设计的一种补贴制度,即农民在收获后的10月份可得到上限为35%的计划支付,待翌年2月份可再得35%的支付,到12个月的市场运销结束后结账。当农产品的实际有效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目标价格时,政府向农民提供反周期补贴。该补贴与市场价格成反向运动。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补贴增加,反之则减少。反周期波动补贴保证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意味着政府为农民分担了生产风险,刺激农产品出口。《2002年农业法》将大豆、其他小品种油籽、花生纳入了反周期波动补贴的范围。

2.资源保育补贴。根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计划在2002~2007年再投资220亿美元用于农业资源保育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土地休耕计划、农田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草地保育、农田与牧场环境激励项目等。此外,美国联邦政府还提供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用于自然灾害发生后的非保护农作物灾害援助计划、农作物灾害支付计划、紧急饲料计划、青饲料援助计划、牲畜赔偿计划及树木援助计划;提供用于生产结构调整的投资补贴,以优惠利息给农民提供短期或长期贷款,给各州拨款,帮助偿还贷款有困难的农民。

3.农产品贸易补贴。根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计划在2002~2007年,投资8.75亿美元用于提高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机会和拓宽国际市场;每年投资4.78亿美元用于援助那些因国外有关农产品实施出口补贴而受到损失的美国出口商;每年对新增生物技术项目投资6的万美元,用于商签双边动植物和转基因议定书及快速对付非关税措施对出口造成的影响。此外,美国农业部还将向美国出口商免费提供国际农产品综合信息服务。

除直接的出口补贴外,美国还实施了规避出口补贴的间接出口补贴,即出口信贷。美国每年提供的额度约为30亿美元。依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在2002~2007年将继续提供出口信贷,以促进加工品和高价值的农产品出口,同时还将还款期由180天延长为360天。

由此可以看出2002年美国农业法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呈现出大幅度提高农业补贴水平、调整补贴方式、扩大补贴范围、补贴分配相对集中等特点。

(二)美国《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规定的农业补贴政策

2003年2月20日,美国总统签署了《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向遭受与气候有关的灾害及其他紧急情况损失的生产者提供补贴,包括作物灾害计划、牲畜补偿计划和牲畜援助计划三种农业补贴政策。该法案再次扩大了农产品补贴范围,及时修补了《2002年农业法》执行中的一些漏洞,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2002年因气候反常等原因导致美国受补贴农产品减产,价格上扬,使许多农产品的贷款差价补贴和反周期补贴悬空,资金节余,而遭受产量损失的生产者却不能尽享高价的收益,于是美国通过该法案把节余的资金用于救灾补贴,以保证美国农民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农业补贴。这样会使美国农民形成“农业收入稳定”的预期,从而调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为了做到与WTO规则相一致,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更是朝着WTO规则所规定的方向调整,从总体趋势来看,其调整呈现出了主张取消一切生产补贴和出口补贴,补贴方式逐渐由价格支持向收入支持转移,逐步削减农业流通补贴额度,把流通领域和中间环节的补贴改为农民的直接补贴,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力度等。

参考文献:

[1]张桂林,宋宝辉,Michael Reed.美国联邦政府农业补贴上[J].世界农业,2003(11).[2]李平.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支持力度[J].中国农村经济,2002(6).[3]张时霖.美国农业保险制度[J].世界农业,1999(11).[4]周建华,胡跃红.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及启示[J].求索,2006(2).[5]陈亚东.美国农业补贴立法与我国的对策选择[J].农村经济,2005(7).[6]陈锡文,程国强.美国新农业法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和建议[J].WTO经济导刊,2003(3).[7]蓝海涛.美国《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及农业补贴新动态[J].农业经济问题,2004(2).

第三篇:金属矿山开采与地质环境灾害防治对策论文

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很多矿山其本身结构就不太稳定,经过大量的开采后土层更加脆弱,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后很容易发生塌陷、滑坡等灾害,因此对环境灾害的治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将矿山周围的环境灾害进行有效治理,是目前我国对金属矿山进行改进的重点工作。

1对地质灾害的大致介绍

较好的地质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效保障,具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地震发生的次数较为频繁,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且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十分不利,国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灾害地区进行重建,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加。我国也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因此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对地质环境进行改善和治理[1]。政府也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重点规划对象,现阶段各项治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2对各类地质环境灾害的相关介绍

2.1对岩爆灾害的介绍

该类灾害是金属矿山常见的灾害类型,岩爆过程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地下岩层巨大的弹性形变。当形变力超过岩层的稳定应力,就会发生爆炸,从而对开采工作面和工作人员产生强烈的冲击,严重威胁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岩爆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且来势迅猛,会对地表产生较大的伤害。较深的矿井发生岩爆灾害的可能性最大,在数十米的矿井两侧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且崩落的石块基本成薄片状,这是岩层的剪应力分布不均造成的。通常在爆炸发生一周内,会有连续不断的余震,使采场内产生大量粉尘。

2.2滑坡灾害概述

通常滑坡发生在金属矿山周围,其土质结构比较松散,在未进行开采时能够勉强维持其原有状态。若在矿山山脚开始进行开采工作,周围土层原有的稳定性就会发生改变,在雨水的不断冲刷下就可能出现滑坡。再加上矿渣和废石的不断累积,使得周围土层的自重增加,随着矿井深度的加深,周围土层就会发生严重的滑坡现象。

2.3泥石流灾害概述

金属矿山的泥石流现象在陕南地区较为频繁,泥石流的主要组成是废弃的矿渣和矿石。施工单位通常会选用天然形成的沟谷作为废料的堆积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废料会越来越多[2]。若发生安全事故,对企业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4对水土流失的相关介绍

以陕南地区为例,环境灾害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对地下水层的严重破坏。该地区地下含水量较为丰富,当金属矿井开采到一定深度就会触及地下水层,若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地下水很可能会将矿井淹没。重金属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对金矿处理时通常会伴随汞、铁等元素,由于国家对矿山开采排放物的检测不够严格,很多企业对矿水并未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周边的河湖中。就会导致水土受到严重污染,从而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2.5对原有地貌严重破坏

很多金属矿产都分布在茂密的森林中,企业为方便矿产的开采通常会修建通往山下的马路,这会对原有植被造成破坏。加上矿井逐渐加深,若继续过度开采且采空区没有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极易发生塌陷,进而对原有景观进行破坏。

2.6对采空区崩塌的相关介绍

采空区的出现是由于人类的大量开采导致的,通常企业开采矿山的方法有空场法、留矿法等,这些采矿方式在开采完毕之后就会形成大面积的空洞。若企业没有对空洞进行支护,或是用其它物质进行填充,当土层结构的承重能力达到极限时就会发生大面积塌陷,可能会对山上的电力电缆造成严重损坏。

2.7高地应力灾害概述

高地应力指的是矿山本身具有较大的集中应力,金属开采过程中山体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应力集中加大,即使对矿坑采取基坑支护措施也只能缓解其崩塌的时间。高地应力的代表地区是我国的西南及西北地区,此类灾害也是岩爆、矿震产生的成因。

3有效治理策略相关介绍

3.1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库

将全国各地的金属矿山开采工作进行实时动态的监控,并将搜集到的信息传回控制终端,计算机终端会对各类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并存储到数据库当中。同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对出现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当再次发生同样的地质灾害时就可以在数据库中搜索相似案例,经过改进实现对灾害的治理。

3.2政府应加强对矿产开采的监督管理力度

首先政府在管理力度上要加大,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企业的各项操作进行规划,且需要给企业领导层人员定期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加强其遵守各项规定的意识。其次,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政府需要成立独立的监管部门,对企业开采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实地工况的抽查,对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督促企业尽快改进和完善。

3.3加强对灾害防治的研究

在矿山开采前需要对其周边环境进行仔细考察,若土层不够稳定则需依靠相应的科学技术将其稳定性提高后再进行开采工作。在开采金属时要做好监控工作,并对开采后的区域进行支护或者回填。同时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控和预防。当灾害发生时相关人员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对其进行整治。这些工作的实施都依赖于强大的科学技术,因此必须加快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的研究。

4结语

综上所述,是对金属矿山开采中,地质环境灾害和防治措施的详细介绍。从中可以看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很可能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必须做好环保工作。针对目前矿山开采的现状,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大量的措施进行治理,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和预防的相关策略还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当中。

参考文献:

[1]刘磊,莫德国,范涛,杨军伟,杨巧玉.金属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J].中国锰业,2018,(2):152-154.[2]刘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J].大科技,2015,(17):178-179.

第四篇: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趋势分析

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根本采取自由放任不干预的政策,但通过对农业根底设施的投资,促进了农业的开展。自3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正式通过农业补贴政策,直接干预农产品市场。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大多是通过法律形式规定的。1933年大危机期间,为拯救农业,美国出台了第一部系统的农业法。此后,随着农业开展要求、市场行情、甚至政治因素的变动,美国又对农业法进行了屡次修订。可以说,美国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是在不断调整中开展和完善起来的,自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以后,经过70多年的调整和充实,开展成了一个相当完整而又复杂的政策体系。

不同的农业法中农业补贴政策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每一部新农业法的出台都意味着美国的农业补贴在作相应的调整。专家认为,总体看来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33~1995年,可以称为价格补贴政策阶段。农业补贴政策以限制农产品播种面积、政府建立农产品储藏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扩大农产品出口为主要特征,农业补贴直接与市场价格相挂钩;

第二个阶段是1996~2001年,可以称为收入补贴政策阶段。补贴与当年市场价格脱钩,直接计入农民收入;

第三阶段是2002年以后,可以称为收入价格补贴政策阶段。既保存了收入补贴,又保存和创造了一些价格补贴手段。

一.1933~1995年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类型

(一)直接补贴

1.灾害补贴。灾害补贴,是联邦政府向遭受干旱、洪水、冰雹或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财政援助,即对农业灾害给予直接的补贴和本钱补贴。

2.目标价格与价格差额补贴。目标价格,是美国政府实施农产品价格干预时采取的一种支持性价格,它的上下由生产本钱和生产者利润来决定。它与市场平均价格之差乘以销售量的积,即是差额补贴。差额补贴主要提供给与政府签订休耕方案和销售合同的农场主,在合同面积之内生产的农产品可以获得价格支持。享受差额补贴的农产品,主要是占收获面积绝大局部的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及乳制品等根本商品。这是政府对生产者实行的目标价格保护,当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或规定价格)时,生产者可以得到差价补贴。

3.休耕补贴。休耕补贴是美国农业限产方案的重要内容。限产方案始于1933年(包括播种面积配额和销售限额)。根据1956年农业法制订的土地银行方案,确立了耕地面积储藏和土壤保护储藏。前者是允许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短期停耕土地的方案;后者是农场把一局部土地长期退出耕种,用于植树和保护土地的目的,而每年都可以获得补贴。实施土地银行方案初期,尚未到达削减农产品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目的。1960年又转向一种新的自愿生产控制方案,在1961年的紧急饲料谷物方案中,明确规定农场主应停耕至少20%的耕地,且必须将这些耕地用于土壤保护目的的情况下,农场主才可获得停耕土地正常产量50%的现金或实物补偿。以后陆续通过的一些农业法对休耕方案作了一些修订,但根本目的都是一个,就是把耕地面积减少的额度和结构,同某种或某几种重要农产品的期末库存与消费量之比的上下联系起来,以到达即控制农产品供给,又保护农产品价格的目的。

尹凤梅: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趋势分析4.储藏补贴。美国农业的问题在于农产品过剩。为了减少收获季节农产品的上市量,美国政府建立了农产品储藏方案。其根本内容之一,就是由政府向农场主支付一定的储存费,使农场主暂时把农产品储存起来,等待有利的销售价格。凡参加自我储藏工程的生产者,可以得到长期贷款,同时可以就其储存的产品得到一定比率的补贴。

5.土地转产的实物补贴,这是对参加土地转产工程的农场发放的实物补贴。

6.奶制品转产补贴,1984~1985年美国政府对于放弃出售牛奶的生产者给予补贴。补贴按生产者往年出售牛奶数量的5%~10%发放,每50公斤补贴10美元。

(二)投入品补贴

1.农场储藏设施补贴。对于农场储藏设施建设,政府给予低息贷款作为支持,利率与商品信贷银行贷款利率相同。这种补贴主要给予作物生产者。

2.农场贷款补贴。农场主家庭管理机构提供生产者低息贷款,包括农场经营、防灾和救灾、处理经济危机、保持所有权、放牧、土地改进、水资源保护和灌溉设施建设所需贷款。

3.作物保险补贴。为了减轻因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美国联邦自己对农业或农牧场主提供作物保险。1938年,美国国会授权拨款1亿美元,建立了联邦作物保险公司,为农场主提供全风险作物保险。联邦作物保险公司对由于气候和无法防止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险,农场主支付保险费。目前,美国的作物保险补贴分为三类:一是全风险保险补贴,对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而减产的作物提供政策性保险。二是“区域—单产〞保险补贴,即向单位面积产量接近的地区提供作物保险,保险费和赔偿费都按统一的标准支付。三是“气候—作物〞保险补贴,这是一种对具有某些特殊气候因素地区提供的保险补贴。从1980年起,政府对这局部保险费给予补贴,补贴额占保险费的40%~60%。

4.燃料税补贴。1983年前,政府对农业生产者在所有非高速公路上消耗的柴油和汽油免收联邦税;1983年后,政策有所改动,农业用油完全免税,其它用油那么局部免税。

5.紧急饲料补贴。在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牲畜饲料损失的情况下,一定比例的外购饲料的费用可由商品信贷银行支付,最高可达50%。

6.放牧费补贴。林业管理机构和土地管理局对西部16个州在公共草场上放牧收取的放牧费低于一般市场价,这一补贴主要用于牛肉生产。

(三)市场价格支持

1.不归还贷款收益。当商品信贷公司(CCC)提供的无追索权贷款到期后,生产者可选择不归还贷款和利息,而以抵押作物归还。假设贷款的本息高于当时作物的市场价值时,这相当于政府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收购农产品。

2.液体牛奶补贴。美国许多地区对牛奶实行价格支持,例如最低价格政策、多余牛奶收购政策等。这些政策导致液体牛奶价格居高不下,牛奶价格甚至高于加工后的奶制品。

3.牛肉收购补贴。由于某种原因,政府在一些年份指定商业信贷银行以一定的价格办理收购牛肉事项,这时的收购价有利于生产者。

(四)营销环节支持

1.运输补贴。联邦政府对于内陆水路和铁路的运行、维修和运输系统的建设给予资金支持。

2.检查补贴。几乎所有的农产品均需接受检查,检查费用包括联邦粮食检查机构、食品平安机构、包装管理机构的开支。政府对这类机构的开支给予政策支持。

(五)长期性补贴

1.农业科研推广补贴。美国注重构建实现农业现代化所必需的、完整的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体系。联邦政府拨款成为农业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美国用于农业科研的公共拨款占农业GDP的百分比,从1960年代的1.6%上升到1980代前期的2.4%。同时,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也予以资助。1977年联邦预算中,与州合作的农业推广经费为2.4

亿美元。

2.农业资源保护和保护性利用的补贴。1934年的干旱和1935年春季席卷美国大局部地区的“尘暴〞,促使美国开始注意土壤破坏的灾难性后果,并采取相应措施和支付财政补贴予以保护。美国从1930年代的土壤资源保护、1970年代初开始的治理水资源污染,逐步开展为综合保护农业资源。包括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有机物和耕地的生产能力,积蓄、合理利用天然降水和天然湖泊,保护森林等等。

3.研究支持、咨询支持、病虫控制支持、营销支持。这局部经费用于发挥政府的效劳功能,具体运用在农产品营销效劳、农业研究及推广效劳、经济研究、国家农业统计上作、动植物卫生检查等工程。

(六)促销补贴

1.农产品出口补贴。为了降低农产品出口价格,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其中,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出口时都有政府的补贴。1985年“粮食保障法〞规定,补贴10亿美元用于增加美国谷物的出口,夺回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此外,美国还扶持建立不同产品的行业团体、协会,开发世界市场。1953年,联邦政府成立了农产品外销局,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发市场。为实现这一目标,农产品外销局极富创造性地与有关行业团体、协会合作,并给予财政援助,以充分调动其销售农产品的积极性。到1980年,与农产品外销局合作的各类团体、协会已达50个以上。

2.食品补贴。为扩大国内需求并实现社会公平,美国尝试过许多针对“目标人口〞的营养补贴方案,如食品券方案、妇女、婴儿和儿童的特别补充食品方案,学校的早餐和午餐方案,直接食品分配方案等。1988年,这些方案花费了212亿美元。因为低收入家庭粮食需求的弹性较大,所有这些方案都有助于提高对粮食的需求。

(七)其它支持

1.税收补贴。联邦所得税法规定对一些收入实行减税和免税政策。在计算PSE时,这局部补贴按各种农产品的产值分配。

2.州立工程支持。州政府对农业科研、推广、信息、营销和检查等效劳给予经费支持。

就具体农业补贴政策而言,无追索权贷款政策、液体牛奶补贴、目标价格与价格差额补贴、作物保险补贴比拟典型。

二.1996~2001年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内容

WTO农业协定生效后,美国对其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主要表达在1996年克林顿总统签署的?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修改法?(以下简称?1996年农业法?)中,主要调整如下:

(一)取消目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实行多种收入支持措施

美国?1996年农业法?规定,从1996年起取消长期实行的农产品目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2002年后将停止向农场主提供农产品价格和收入支持方面的补贴,使美国农业“完全过渡到市场经济〞。政府将引导农场主参加期货交易和农业合作组织,并推行作物收入保险方案,通过社会环节来化解和分担农民的市场风险,以保证农民收入稳定。

(二)设立过渡性的弹性生产合同补贴,以直接固定收入支持替代国内价格支持

为了弥补“农产品口标价格和价格差额补贴〞取消后对农民收入造成的损失,作为过渡,在1996~2002年间设立“弹性生产合同补贴〞。只要农场主自愿执行政府制定的环境资源保护方案和沼泽地保护条款等法规,并一次性签订7年“弹性生产合同〞,即可得到补贴,其补贴额按平均补贴基准和农民种植合同面积计算。此外,美国已经将补偿性支付与谷物种植者脱钩,进而使“黄箱〞价格支持转变为“绿箱〞对农民直接固定支付。

(三)土地休耕保护方案

土地休耕保护方案最早是根据1985年的“食品平安法案〞提出的,当时的目标是休耕4500万英亩耕地。“联邦农业开展与改革法〞延长了这项方案,方案到2002年,休耕保护土地3640万英亩。按照这项方案,农民可以自愿提出申请,与政府签订长期合同,将那些易发生水土流失或者具有其他生态敏感性的耕地转为草地或者林地,时间为10~15年。该方案对每个农民的补贴数额在50~50000美元之间,平均全国为5000美元。这项政策的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增加鱼类和动物的栖息地,改善水体质量,保护十壤,改善农村景观等。进入方案的土地一是要体耕,退出粮食种植,二是要采取植被绿化措施,包括种植多年生的草类、豆科草类、灌木或林木。

(四)取消对农场主储藏的补贴

美国以前的政策形成了存粮于民的体系,但国家财政补贴负担很大,于是,?1996年农业法?仅保存用于国际人道主义食品援助的400万吨粮食储藏,而取消了对农场主储藏的补贴。

(五)导入市场丧失补助政策

1998年美国农业收入,受国际市场谷物价格持续下落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比美国农业史上农业收入最高的一年1996年减少了21%。美国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于1998年10月实施市场丧失补助政策。1999年市场丧失补助支出28.57亿美元;2000年农业支持方案中用于市场丧失补助的支出为55.4亿美元,约为1999年的2倍。

(六)解除大局部农作物的种植限制

农场主假设不参与政府的农业方案,他一直拥有完全的种植自由。但对参加政府方案的农场主而言,其种植自由曾受到种种限制。实施1996年农业法之后,只要耕地不被非农业占用,农场主有权在其所有的耕地面积上种植除水果蔬菜以外的任何农产品,却不影响其获得收入补贴的权利。农场主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自己决定种植什么和种植多少,但市场风险完全自己承当。

(七)终止农产品供给管理

艾德温·扬(E.Young)认为,美国1996年农业法案的主要调整之一是取消小麦、稻米、饲料粮与棉花种植休耕方案,从而结束了长期实行的农产品供给管理政策。

(八)修正无追索权贷款率确实定方法

?1996年农业法?保存了根本的无追索权贷款,但要求农场主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农产品作为从政府那里取得贷款的抵押。对小麦,饲料粮、棉花、大米、油料等各种农产品的贷款率作了具体修改,确定了最低保护价的上限,此标准低于1990年农业法案的水平,政府的用意是不承当大量库存。

三.2002年以后的美国农业补贴政策

(一)2002年美国农业法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

美国2002年5月出台的农业法名称为?2002年农业保障和农村投资法?(以下简称?2002年农业法?),实施期为2002~2007年的6年,有10个局部组成。其中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大多集中于“商品补贴〞、“资源保育补贴〞和“农产品贸易补贴〞条款之中,其中“商品补贴〞条款中,主要通过“贷款差额补贴〞、“固定收入补贴〞和“反周期补贴〞等措施,对种植小麦、饲料谷物、棉花、大米、油籽的农民构建“三级收入平安网〞,提供巨额收入补贴。对乳制品、食糖、花生生产者继续提供价格,贷款补贴和进口保护。

1.商品补贴。商品补贴也叫农业补贴,是美国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农业补贴。依据?2002年农业法?,今后10年的年均补贴将主要通过直接补贴、销售贷款差额补贴、反周期波动补贴3种形式进行。

(1)直接补贴。直接补贴是一种与农产品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固定补贴。农民可以自愿参加,政府以农民预先确定的作物面积和产量为根底对具体商品提供一个固定的补贴。?2002年农业法?将大豆、花生和其他油籽纳入了补贴范围,扩大了对农民收入的支持范围。同时,还将羊毛、水果、蔬菜等纳入补贴范围,这是前所未有的,极大地扩大了补贴的范围。

(2)销售贷款差额补贴。销售贷款差额补贴是政府保证农民顺利出售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即政府预定一个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以此价格贷款给农民。农民收获后如能在市场卖到这个价格,政府就不给予补贴。如农民卖的价格低于预定价格,二者之差就是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2002年农业法?将花生、羊毛、蜂蜜、杂豆等品种纳入了销售贷款差额补贴范围。

(3)反周期波动补贴。反周期波动补贴是?2002年农业法?新设计的一种补贴制度,即农民在收获后的10月份可得到上限为35%的方案支付,待翌年2月份可再得35%的支付,到12个月的市场运销结束后结账。当农产品的实际有效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目标价格时,政府向农民提供反周期补贴。该补贴与市场价格成反向运动。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补贴增加,反之那么减少。反周期波动补贴保证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意味着政府为农民分担了生产风险,刺激农产品出口。?2002年农业法?将大豆、其他小品种油籽、花生纳入了反周期波动补贴的范围。

2.资源保育补贴。根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方案在2002~2007年再投资220亿美元用于农业资源保育方案工程,主要包括土地休耕方案、农田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草地保育、农田与牧场环境鼓励工程等。此外,美国联邦政府还提供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用于自然灾害发生后的非保护农作物灾害援助方案、农作物灾害支付方案、紧急饲料方案、青饲料援助方案、牲畜赔偿方案及树木援助方案;提供用于生产结构调整的投资补贴,以优惠利息给农民提供短期或长期贷款,给各州拨款,帮助归还贷款有困难的农民。

3.农产品贸易补贴。根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方案在2002~2007年,投资8.75亿美元用于提高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时机和拓宽国际市场;每年投资4.78亿美元用于援助那些因国外有关农产品实施出口补贴而受到损失的美国出口商;每年对新增生物技术工程投资6的万美元,用于商签双边动植物和转基因议定书及快速对付非关税措施对出口造成的影响。此外,美国农业部还将向美国出口商免费提供国际农产品综合信息效劳。

除直接的出口补贴外,美国还实施了躲避出口补贴的间接出口补贴,即出口信贷。美国每年提供的额度约为30亿美元。依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在2002~2007年将继续提供出口信贷,以促进加工品和高价值的农产品出口,同时还将还款期由180天延长为360天。

由此可以看出2002年美国农业法规定的主要农业补贴政策呈现出大幅度提高农业补贴水平、调整补贴方式、扩大补贴范围、补贴分配相对集中等特点。

(二)美国?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规定的农业补贴政策

2003年2月20日,美国总统签署了?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向遭受与气候有关的灾害及其他紧急情况损失的生产者提供补贴,包括作物灾害方案、牲畜补偿方案和牲畜援助方案三种农业补贴政策。该法案再次扩大了农产品补贴范围,及时修补了?2002年农业法?执行中的一些漏洞,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2002年因气候反常等原因导致美国受补贴农产品减产,价格上扬,使许多农产品的贷款差价补贴和反周期补贴悬空,资金节余,而遭受产量损失的生产者却不能尽享高价的收益,于是美国通过该法案把节余的资金用于救灾补贴,以保证美国农民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农业补贴。这样会使美国农民形成“农业收入稳定〞的预期,从而调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为了做到与WTO规那么相一致,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更是朝着WTO规那么所规定的方向调整,从总体趋势来看,其调整呈现出了主张取消一切生产补贴和出口补贴,补贴方式逐渐由价格支持向收入支持转移,逐步削减农业流通补贴额度,把流通领域和中间环节的补贴改为农民的直接补贴,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力度等。

参考文献:

[1]张桂林,宋宝辉,Michael

Reed.美国联邦政府农业补贴上[J].世界农业,2003(11).[2]李平.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支持力度[J].中国农村经济,2002(6).[3]张时霖.美国农业保险制度[J].世界农业,1999(11).[4]周建华,胡跃红.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及启示[J].求索,2006(2).[5]陈亚东.美国农业补贴立法与我国的对策选择[J].农村经济,2005(7).[6]陈锡文,程国强.美国新农业法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和建议[J].WTO经济导刊,2003(3).[7]蓝海涛.美国?2003年农业援助法案?及农业补贴新动态[J].农业经济问题,2004(2).

第五篇:地质环境与军事活动

地质环境与军事活动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学院地理科学系

陈霁冰风水规划研究室原创。专业从事高考地理命题研究、风水规划设计、四柱命理预测

邮编054001.邮箱:zhangbingtong@tom.com

地质环境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和其它自然地理因素一起都对战争进程和军事行动产生影响。地质知识应用于军事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军队为作战需要构筑地道,以及历代修筑长城时,都曾考虑和利用当地有利的地质环境。随着全球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武器的杀伤力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军事活动参与者更需要了解战区地质环境。调查和研究地质环境对军事活动的影响意义重大。

一、地质构造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对研究地质学与军事活动关系的目的有这样的描述:“调查研究预定战区的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论证构筑工事、筑城障碍物、军用道路、军用桥梁、军用机场和水工建筑(包括港口、码头、防波堤、潜艇和水面舰艇的掩蔽所、护岸建筑物等)及其他军事工程设施的适宜性;为各种军事工程设施的定位、设计提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提出开采和利用意见。”可见,地质构造对军事活动影响甚大。

军事活动可分为战争准备阶段和战争实施阶段,在战争准备阶段,军事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军事基础设施建设,而战争实施阶段主要是野战条件下的工事构筑等。无论是战争准备还是战争实施,都要进行一些受地质构造影响的军事活动。如构筑永备工事时,要注意地基的构造,承载力大小,围岩是否稳定?(背斜有很好的支撑构造);还需要考虑断层发育情况、渗水性等。美军事专家认为,核武器对露天工事中人员的杀伤面积和对带掩盖的简易掩体中人员的杀伤面积,分别是对暴露人员的杀伤面积的65-95%和15-60%。而对常规武器的袭击,永备工事能减少2/3的伤亡。可见合理的选址进行永备工事和野战工事建设,对提高战时的生存能力极为重要。

现代战争中,空军起着极其重要作用。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飞机日益先进,对机场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起降或防轰炸的安全性考虑,军用机场的修建对地质条件都有较高要求。除了修建露天设施外,山区还要开挖山洞,平原地区也要修建地下机库来提高飞机的生存能力。这些都需要了解当地的地质条件是否适合。

具有战略意义的与军事有关的设施往往成为战时袭击的重要目标,为了提高这些目标的防护能力,选择地质条件很适合的地区,深入地下隐蔽往往是首选。据悉,伊朗重要核设施——福尔道铀浓缩工厂至少深入地下61米,美国目前最先进的钻地弹也难以达到。

我国目前的人防工程主要是60年代末期,在“深挖洞、广积粮”和“要准备打仗”的特殊国内国际政治背景下建设的,由于当时地质人才缺乏,再加上政治环境的急迫性,许多人防工程的建设缺乏地质科学性,现今很多被废弃。

二、岩石的性质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根据成因,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浆岩的特点是致密坚硬,力学性质强,透水性弱、抗水性好,所以一般可作为军事工程的地基,宜构筑永备工事,但施工困难。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一般硬度小,易于施工,尤其是野战条件下的工程作业;但因有些沉积岩透水性强而含水性差,所以工程被覆困难、稳定性较差。变质岩由于变质程度和片理类型不同,其工程地质特性差异较大。如片麻岩的强度和抗风化性能都高,可在片麻岩分布区构筑大型地下工事,但在片麻岩中,云母片岩、滑石片岩、绿泥石片岩等的强度和抗风化性能低,所以上述岩石相对含量的大小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稳定性。因不同类型的岩石其理化性质差异很大,在施工前,须先查清岩石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岩石性质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手段,以及规划建设不同的军事设施。在野战条件下,应预

先了解作战区域的地质条件、岩石性质,做到防患于未然。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的一个步兵营得到的任务是占领安古拉高地,然后在高地上利用随身携带的工具挖掘战壕。但法军军官完全没有考虑到该高地为坚硬的石灰岩岩层,仅靠携带的工具给本不可能在敌人的炮火下完成战壕的构筑工作。最终造成以血的代价多来的安古拉高地因无法迅速构筑防御工事而被迫丢失。又如二战期间,在西线地区,地质学家向苏联指挥员提出可以用淹没德军军事设施的方法来迫使德军后退。该战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是河流由德军方面流向苏军,德军阵地所在河岸主要由透水性强的砂岩和砾岩组成,这些岩石在不深的地方应有丰富的地下水储藏,而下游苏军阵地部署区的河岸是不透水的坚硬岩石。于是苏军便修了拦水坝使水位抬高,使德军阵地中的地下水位上升,所有的战壕、掩蔽部、军用仓库、散兵壕均被水浸泡,土路也被水泡涨而难以通行,德军只好退走。苏军很容易就占领了德军阵地。随后苏军工兵又将水坝炸掉,在很短时间内地下水位下降至正常水位。

三、地质灾害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地质灾害对军事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有着重要影响。地震不仅直接损坏军事和民用设施,还常伴有次生灾害发生,若救助不力,影响社会稳定。滑坡和泥石流对国防交通和军事设施都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建国以来泥石流给中国的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损失。川藏公路受泥石流的影响,每年有半年以上时间不能通车,直接影响到我国西南边疆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滑坡所在地区的斜坡,使永久工事的构筑、道路的铺设发生困难,为了避免军事设施受损,应尽量避免在易滑坡区构建军事设施。火山活动对军用航空设施,尤其是军用飞机的影响最大。据法新社报道,2010年4月14日喷发的冰岛火山瘫痪了整个欧洲大陆的航空运输,周边多国空军也受到了巨大影响。多国空军因冰岛火山爆发而停止了日常飞行,法国还不得不把军用飞机转移到受影响较小的南部地区,就连美国的“空军一号”也取消了波兰之行。

四、战略矿产资源分布对国家战略的影响

战略矿产资源是指对战争全局起重要作用的矿产资源。它是准备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决定一个国家支持战争的潜在能力,并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同时也是制定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要依据。

由于全球地质环境存在地域差异,造成各种矿产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如西亚和北非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使其战略地位突出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西方强国,尤其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历史上的每一场大规模战争,亦无一例外地牵涉到资源的争夺,尤其是进入工业化社会后,各类重要的工业资源如石油、稀土、铜铁矿砂等更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志在必得的战略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石油的对外依存很高,而海上是中国石油运输的生命线,一旦战争打响,生命线遭到破坏甚至被掐断,将会对我们造成极大不利局面,因此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加快能源来源多样性符合我国国情。稀土与钨、锡、锑被称为金属领域的“四大战略资源”,在我国有着丰富的储量,尽快对这些战略矿产资源实施国家管制并建立战略矿产资源储备机制,是一个关乎中国国家安全及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下载地下水开采漏斗与地质环境演变趋势分析(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下水开采漏斗与地质环境演变趋势分析(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大全5篇)

    环境地质与灾害报告班级:资勘1011姓名:姜定学学号:2010118512145 【摘要】地质环境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 同时, 地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尤其是近年来......

    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石油钻采专用设备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查看报告详细内容。石油天然气开......

    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刘光华王一纯 (山东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山东 兖州 272100)摘要: 本文从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紧迫性入手,较为详细的分析了煤矿地质环境治......

    地质环境与恢复治理总结(2013年度)

    山西怀仁峙峰山吴家窑煤业有限公司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情况 (2013年度) 地 测 科 二○一四年一月十八日 山西怀仁峙峰山吴家窑煤业有限公司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

    地质环境与恢复治理总结(2015年度)

    内蒙古锦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碓臼沟 地质环境与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 执行情况工作总结 (2015年度) 编制单位: 技术部 编制时间: 2016年1月18日 编 制 人: 张文杰 1 目 录......

    地质环境与恢复治理总结(2013年度)

    山西长治羊头岭南窑沟煤业有限公司 地质环境与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 执行情况工作总结 (2013年度)地 测 科 二○一四年一月十八日山西长治羊头岭南窑沟煤业有限公司 地质环......

    基于地质环境情况与恢复建议论文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供需矛盾关系日益突出,从而导致矿产资源开发的不断增强。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02年启动的以省为单位的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

    用血趋势评价与分析

    浦口医院血库2014年1-10月用血趋势的评价与分析 2014年1-10月临床用血评价分析:共用红细胞悬液764U,血浆46400ml,血小板41治疗量,冷沉淀119.25U,而去年同期为红细胞悬液623U,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