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煤矿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对策研究
煤矿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大同煤矿地区为例
摘要:本文以山西大同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大同地区矿山开发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开发现状及现有地质问题等分析,得出大同地区最主要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以煤矿开采引发的煤矿区地面塌陷。分析环境地质问题的成因,研究大同市地质灾害恢复治理的方法,使该地区矿产资源得以可持续开发利用,也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字大同市环境地质煤矿区
正文
近两年来,能源需求不断加大,使得矿山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也不断增多。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是我国著名的煤都,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煤炭储量丰富。石墨、石灰岩、大理石、花岗岩、长石、沸石、云母、膨润土、高岭土等储量也十分可观。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尤其以煤矿开采引发的塌陷最为严重。针对大同地区矿山现状,本文以大同煤矿区为对象,分析由煤矿开采引起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有效的进行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和规划实施矿山环境问题防治工程,实现矿产的可持续开采利用,为其他的煤矿区开发提供依据。
1.大同市矿产资源概况
1.1 矿产资源概况
大同地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煤炭为主的矿产资源采掘业是全市的支柱产业,另外还有金、银、铜、铁、铅、锌、锰、镓、锗、硫铁矿、白云岩、磷、普通萤石、耐火粘土、石墨、石棉、沸石、水泥用灰岩、水泥配料用粘土、饰面用花岗岩、珍珠岩、饰面用大理石、地热水等资源。
该区煤田储量丰富、煤质优良、埋藏较浅。煤层主要赋存于两套煤系地层中:上煤系属侏罗纪,下煤系属石炭纪,整个煤田属双纪煤田。煤层主要赋存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山西组中,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变薄。煤质特征:石炭纪各层煤变质程度低,煤种单一,属于气煤是省内重要的炼焦煤基地之一;侏罗纪各层煤,变质程度也很低,煤质变化小,绝大部分属于半亮型弱粘结煤。大型煤矿以露天开采方式为主,小型煤矿开采以硐采方式为主。
1.2 煤矿资源开发现状
大同煤矿区现有 38 个矿,48 对井,分布在山西省北部大同、忻州、朔州3个地区2 个煤田。按地区划分:大同地区23 个矿,忻州地区8 个矿,朔州地区7 个矿;按煤田划分:大同煤田30 个矿,宁武煤田8 个矿;按开采煤系划分:开采侏罗系煤炭资源的22 个矿,开采石炭系资源的16 个矿。
大同矿区分别分布在忻州、朔州、大同三个地区,开采侏罗系、石炭系两个时代的煤炭
资源。忻州地区有石门矿、榆树底矿、石湖矿、陈家沟矿,朔州地区有王坪矿、小峪矿、焦煤矿、南阳坡矿、增子坊矿、新峪矿、官沟矿,大同地区有青磁窑矿、姜家湾矿、杏儿沟矿、东州窑矿、马口矿。
2.矿山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
研究区内因采矿引起的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包括:矿区土地资源的占用或破坏、对地表生态破坏、对水资源的影响、地质灾害等。据调查分析,矿区最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是煤矿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
2.1 地质灾害
矿区井田内存在的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采煤活动引发的,主要有地面塌陷、地裂缝以及由此引发居民房屋破坏,由于地裂缝导通采空区,使采空区自燃的CO等有毒气体沿裂缝大量泄出,以及由于开采引发的水资源破坏等。据不完全统计,大同矿区地表采煤沉陷区总面积达450km2。
2.1.1 地面塌陷
大同重点区塌陷坑数量达 146 个,主要分布在左云县、大同南郊区和平鲁区。塌陷坑毁坏土地面积2.92 公顷。宁武关键区塌陷坑集中分布在薛家洼附近的李家梁煤矿和大石煤矿矿区。塌陷坑数量达125个,毁坏土地面积2.5 公顷。塌陷坑直径一般为5-10m不等,大的达十几米,坑深2-3m,最大体积达到800m2,个别塌陷坑附近的煤矿还有煤田自燃现象存在。其影响和破坏主要涉及到地面地下建(构)筑物、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地质环境等方面。不仅使矿山地质环境严重恶化,而且对矿区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给矿区居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2.1.2 地表裂缝
地表裂缝是煤矿开采带来的最普遍的一种地质灾害类型,其主要危害是影响矿井通风和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在沟谷地带地表裂缝是矿井补给水的良好通道,对矿井安全造成较大威胁。据记载,地表裂缝有长有短,有宽有窄,短的几十米,最长可达四、五百米,宽度一般在0.1—0.5m,最宽可达2m 多,各矿每年都要抽调一定人力物力对地表裂缝进行充填。
2.1.3 采煤沉陷引发山体开裂、滑坡隐患
大同矿区所有煤炭开采企业的工业广场和居住区只能顺延狭窄的山沟布置,开山造地,依山靠崖建造了各式住宅。采煤沉陷和矿震、自然的风化和剥蚀等作用,使得这些区域的坡体岩石裸露、悬挂,崩塌和滑移的危险。如永定庄矿黄崖底东部、大南湾南部南山居民区,由于山坡植被稀少,大多数为黄土覆盖,有发生滑坡的威胁。王村矿黑流水街自建居民区地基下沉,墙体开裂,路面裂缝。大斗沟矿北山坡因山体开裂、岩块悬空而有可能导致崩塌,对过往行人、车辆造成威胁。
2.2 环境破坏
2.2.1 矿区土地资源的占用或破坏
工作区矿山开发占地总面积为 5517.22 公顷,其中因煤矿开采活动压占、破坏的土地面积约5215.43 公顷,占矿山开发占地总面积的94.53%。中转场地占地面积达2630.04 公顷,占总面积的47.67%,固体废弃物占地面积达1486.87 公顷,因采矿引发地面塌陷面积5.42 公顷。堆煤场在平原区占地面积很大,大同重点区平原区堆煤场主要沿公路分布,数量达421 个,几乎全部占用耕地,占地面积达1230.73 公顷,占大同重点区中转场地的48.68%。而将近一半的堆煤场已经停止使用,但未进行复垦。宁武关键区有堆煤场145 个,占地面积达101.76 公顷,主要沿公路分布。矿山开发占用了大量土地,包括相关的各类占地(如堆煤场、洗煤场等),不仅严重破坏了矿山生态环境,造成难以自然恢复的矿山环境失衡,同时,堆煤场废弃后长期得不到复垦,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2.2.2 生态环境的破坏
大同矿产的开采,对生态环境都会有一定的破坏作用,造成局部水资源短缺,草地面积退化,质量持续下降,导致草地生态承载力降低,草地生态功能下降。据调查统计,九十年代末,草地退化面积已达380000 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85.07%,重度退化的草地,地表呈裸露、半裸露状态,使其护土、涵养水源功能减弱。
2.2.3 水环境的影响
从目前各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排水现状分析,采煤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煤矿长期排水,多数煤矿未加以综合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因矿井水及矿区各类污水直接排放于两河中,河水污染明显,已不能作为矿区供水水源。,使矿区地下水资源更趋紧张;二是煤矿开拓过程中,穿透含煤地层向下部矿井渗漏,使上部含水层的水量减少,水位下降,进而造成当地居民的用水困难;三是由于长期排水形成以矿井排水为中心的降落漏斗,使采区水位下降,井泉水量减少或局部断流,河流径流量减少,进而影响河流下游的水量正常补给。
2.2.4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矿区开采过程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在大同矿区主要是指煤矸石,据统计,大同煤矿自成立到现在,累计生产原煤11 亿吨,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煤矸石,目前统计煤矸石总量7000 多万吨,现在每年的煤矸石产量约500 万吨。大量的矸石排放不仅占用了土地,由于矸石山自燃发火,空气中的CO、SO2浓度大大超过了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另外,矸石山由于降雨淋滤入渗至地下水中,还会污染地下水环境。
3.大同市煤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
3.1 自然原因
(1)大同煤田煤层埋深浅,经开采后形成的近地表采空区易发生塌陷;大同矿区煤柱具
有煤层多,煤层间距小,煤层埋深浅,煤层厚、薄不均,个别煤柱相对较小等特点,并且由于煤层顶板岩石强度大,很少产生局部落顶,致使采空区内预留煤柱在长期承载的过程中,因某些必然或偶然因素(如地形、风化、地震、人工爆破、降雨、地下水、下层采动、煤柱自燃等)的单一或共同作用的结果,局部某一煤柱的应力一旦超过其允许强度,该煤柱首先遭到破坏而失去支撑能力。造成地面沉陷。
(2)该区雨季集中于7-9月,多以突发性暴雨形式出现。矿山集中排放于山沟中的矸石、废石堆为泥石流提供了物源,易于形成泥石流隐患。
(3)大同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构成了大同市的地貌骨架,山川相间,断层发育,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使矿产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状况。
3.2 人为因素
(1)超设计能力开采
煤田煤层埋藏浅,煤层厚,利于大型机械化综采,在实现高产的同时,易造成集中连片的采空区、塌陷区,加快了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2)治理不力
煤田开发以来,长期作为国家主要煤炭开采区,由于企业隶属关系等因素,地方管理部门对企业用于生态治理的育林基金、生态建设资金和土地复垦费等项资金使用无法实施监督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矿区生态环境的治理。
4.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是个系统工程,这不仅是矿山采、选、冶的事,也关系到矿山建设之前的地质勘探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且主要的是社会和人为因素。
4.1 矿山建设前的地质勘探工作质量好坏是决定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前提条件
矿床地质勘探工作的成果是矿山设计的基本依据。它的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前提条件。地质勘探工作不仅要查明确切的矿石储量、矿床的地质构造背景、新构造运动的条件,还要查明矿床周围的地球环境、生态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矿床地质勘探报告的评定审查,必须要根据规范,严格进行。
4.2 矿山采、选、冶设计和生产要立足于长远,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力争可持续发展
采、选、冶过程中的三废治理,对废气治理,要着重改进窑炉的生产工艺,在回收和污染处理上狠下工夫;对废水处理,要改革工艺,更新设备,减少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对废渣处理,要着眼于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例如,煤矸石既可用作建筑
材料,又可用于筑路,还可用于回填采空区。
4.3 加强监督管理,监测预报
煤矿区发生地质灾害主要是由开采引起的,是生产过程中变形、破坏和环境恶化的积累和延续,利用现有的理论对监测结果进行预测,对可能引起灾害的破坏,提前采取相应措施。这样就可根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考虑,提前规划,超前研究。在总结历年来各个大中型煤矿生产过程中发生灾害的基础上。究其原因,寻其根源,为以后研究相关灾害提供依据,处理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技术能力、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
4.4 兼顾生产,综合治理
正在生产中的大中型矿山,应边生产、边治理。特别是与环境和生态有关的治理工程,如采矿塌陷、地面沉降、水体污染、煤矸石污染、地下水位下降(枯竭)、水土流失、矿区地震等。发生灾害大多是由开采特别是不合理的开采引起的,因此合理的开采程序和安全措施是减少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手段。生产过程中诱发的环境灾害要及时治理,如矸石山的绿化等。综合利用,将矸石、粉煤灰等合理利用,走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道路。
5.结语
大同煤矿是中国最大的煤矿,但是由于人们急功近利,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了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国是世界上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多发的国家之一,其他地区在矿产资源开采中应以本区为鉴,加强煤矿环境地质工作,才能预测、控制、防止、减少煤矿生产过程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红梅,刘钦甫.山西大同煤田太原组高岭岩地质特征[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易锦俊.山西地堑系活动断裂与地震_地裂缝灾害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3] 谢先军,大同盆地浅层地下水环境中砷的来源与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4] 赵慧玲.大同煤田岩溶地下水的水文地质特征分析[J].中国煤田地质,2004.[5] 冯 蕊.矿区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大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6] 煤矿开采对大同矿区水资源的影响[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7] 梁立国.采煤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
第二篇:矿区地质环境治理论文
1综合治理的目标及原则
1.1治理目标
矿区位于活鸡兔煤矿边角位置。由于采空区的存在,造成地面裂缝、地面塌陷、残留煤自燃、地下巷道积水,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形成地下污染水体等地质灾害。为了彻底解决采空区带来的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贯彻政府有关能源开采的方针政策,使区内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在治理采空区时回收部分残煤,抵补治理费用,同时剩余的资金可以改善当地村民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本次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方案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其治理目标就是消除地下采空区,回收残煤,避免残煤在地下继续自燃、裂缝漏水、塌陷等灾害的产生,复土造田,保护环境,恢复生态环境。
1.2综合治理原则
综合治理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遵守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的同时,根据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特点,提出以下应遵循的原则。
(1)综合治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2)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原则。
(3)生态优先原则。
(4)与主体工程相衔接的原则。
(5)坚持经济可行的原则。
(6)有序实施原则。
2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方法
2.1治理方法的确定
根据区域地形地貌,塌陷区分布特征、煤层埋藏特征以及开采现状,设计可采用3个治理方案,分别为钻探注灌法方案、充填裂缝法方案及露天剥挖治理方案。方案一:“钻探灌注”水泥砂浆或粉煤灰砂浆的治理方案在治理区域采用地面水泥砂浆或粉煤灰砂浆注浆法充填采空区、隔离井下火区。地面采用深孔钻机向采空区打钴孔,采用水泥砂浆或粉煤灰砂浆注浆充填,填实灭火隔离区下部采空区,阻止火区自燃蔓延,消除自燃造成的安全隐患。根据充填所需砂源和井下采空区位置,在地面设移动式充填站。该系统特点是将大量的充填材料,利用水力沿管路输送到治理区的采空区。方案二:采用“充填裂缝”法治理区地貌类型大体分为沟壑型、丘陵型及川地型3种地貌类型。对于因井工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移动、裂缝破坏等现象,依不同的类型分别采用自然恢复、种草及复土等措施。本区由于松散层厚度较薄、地表为丘陵,对采煤引起的塌陷坑及裂缝应采用机械、人工法推高填低,并尽可能地利用电厂粉煤灰充填塌陷坑及裂缝,以达到利于种草植树之目的。此方法需长期重复实施。方案三:对塌陷区残留煤层露天剥挖治理方案采空区内煤层覆盖层较薄,露天剥挖方案就是在采空区范围内自上而下分台阶开挖,露出采空区残留的煤炭后,挖除残留的煤炭,后期用黄土覆盖煤层露头,用开挖的剥离物回填采空区。最后回填开挖坑,平整及再覆盖黄土,并绿化复垦。由于塌陷裂缝区裂隙发育,采用钻探注浆法灭火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只能采用自燃煤层挖除法进行灭火。
2.2治理方法对比
根据活鸡兔煤矿矿区的实际情况,方案一虽然可以治理,但投资大,全部采用本方案企业无法承担,没有产出,没有经济效益,且采空区上部的土地仍然没有得到治理。由于治理区内没有沙源,需另行寻找沙源地,这样虽然治理了老采空区,但又会形成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方案二,在下部已无自燃煤层或潜在的自燃煤层时,本方案投资少,见效快,若有自燃煤层或潜在的自燃煤层,如果只采用本方案是不能根治的,随着时间的延续,丨日的塌陷区填平了,新的塌陷区又出现,因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方案。而方案三不需要国家投资,利用回收的残煤价值,补偿灭火施工费用,略有盈余,且治理彻底,覆土造田效果好。显而易见,设计建议根据情况不同采用不同方案,对有残留煤炭资源且煤层正在自燃区采用露天剥挖的方式进行采空区及灭火治理,是最合理的方法。剥挖方法的特点是采空区治理效果彻底,但施工工艺较复杂,前期投资大,适用于采空区距地表近、开挖深度不大、四周有临时堆放剥离物场地的采空区。此种方法可回收部分煤炭资源,以抵补项目投资。矿区采空塌陷区及煤层自燃区特别适宜于利用剥挖的治理方式,其覆存的有利条件有以下几方面。
(1)煤层厚度大、覆盖层薄。2_2煤层在本煤矿内埋藏深15,37?57.27m。煤层平均厚度约4.65m,煤层厚度变化不大,覆盖层薄,规律性明显,结构简单,含一层夹矸,夹矸岩性以泥岩为主,属稳定型煤层。原有的采煤方式落后,小煤矿采用“房柱式”开采,并且开采时间短,煤炭回采率低,可回收的资源量大。
(2)生产剥采比小《在治理塌陷区内,残留煤的平均剥采比约6.0m3/t,剥采比小于10m3/t,也符合国家有关的露采煤炭技术开采条件。
(3)具备外排的条件。在南侧为山坡地形,东南高,西北低,是初始临时外排的良好外排弃场。
(4)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本区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侏罗系延安组砂岩裂隙潜水和承压含水层,由于煤炭,现已无水。
(5)工程地质条件好。矿区位于鄂尔多斯台向斜东翼陕北斜坡上,矿区基本构造形态为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产状较平缓,倾角在1°左右,区内未见大的断裂及褶曲构造,工程地质条件好。
2.3治理主要工序
地表塌陷的主要原因是:煤矿的采空区及火烧区的存在如果只单纯填平塌陷区是不能根治的,随着时间的延续,丨日的塌陷区填平了,新的塌陷区又出现,长期重复作业。根本治理方法只能是通过把采空区上部的覆盖层全部挖出,重新回填、压实。为达到根本治理的目标,防止残留边角煤自燃,实行“分层剥离、交错回填”的办法,在把采空区上部的覆盖层全部挖出,重新回填、压实的过程中,要清理出残留的边角煤。这样才能彻底避免地表塌陷和残留煤在地下自燃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具体方法可归纳出如下步骤。清除表土一剥挖煤层上的岩石一采出残煤一岩石回填一平整压实一表土回填一复垦一生态恢复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除表土:就是在开始治理初期,先将治理区地表以下5m的表土取出,单独堆放以备将来复垦时使用。剥挖煤层上的岩石:表土清除以后,剥挖至煤层上部岩石,剥挖初期选好临时外排土场推放,后实现回填。采出残煤:煤层上部岩石挖走以后,收集残余煤柱,运往临时煤场堆放。岩石回填:残余煤量收集完成以后,将最先剥离的岩石回填,平整,压实,使用推土机与压路机共同作业,防止沉降与水土流失。表土回填:岩石回填结束以后,将移走的表土重新均匀平铺在原地表,表土厚度约500cm,以备日后复垦。复垦、绿化:表土回填以后,在回填范围内修筑水渠、堤坝、道路,为复垦做好准备,对其进行种草绿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后,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建设日光温室、蔬菜大棚、苗圃、农田,并为治理区农民提供宅基地,建设住宅和公共活动设施。
3治理效果
活鸡兔煤矿治理区总面积为607亩,经过复垦治理后,已经形成防护林71亩,新修蓄水池(人工湖)55亩,新修农业生态园为86亩,新建复垦基本农田245亩,李家畔住宅用地面积55亩,新修公路用地49亩,河道治理136亩。
第三篇: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了解区域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及其变化,结合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应用理论,分析矿山开采活动对区域地质环境因子的影响和变化,选定对区域环境质量影响大且敏感的人类活动因子和环境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1.承载力的发展
承载力来源于力学,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的最大荷载,后应用于工程地质领域,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目前承载力逐渐具体化的衡量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概念(张林波,2009),应用于诸多领域,如种群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国内对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兴起于近十余年,这个新兴的概念和研究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深入和理解的转变,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逐步地丰富和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主要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受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影响的区域,在保障地质环境系统结构稳定、功能正常或朝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目标下,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最大扰动强度,或地质环境所能承受矿产资源开发强度的最大值。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反映的是矿山地质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矿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
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难点主要有:
①地质环境承载力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缺乏一个适合的表征量,即用什么方式来量化和表征地质环境承载力;
②在承载力评价方面应用较多的量化指标有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经济效益,但该类指标无法从整体上权衡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并且该类指标均牵涉到许多地质环境自然属性以外的经济或社会属性。
目前国内外对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成果还较为有限,相关研究中存在的有待加强的地方表现在:
①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集中于单要素研究,综合要素承载力评价研究欠缺;
②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不够深入,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③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概念及量化方法有待深入探讨。
2.承载力指标选取准则
构建和制定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在全面了解矿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解析,以系统论、决策论等数学知识为基础,以地质学、采矿工程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绿色矿业理论为指导,确定影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因子,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准则:
(1)综合化构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体系。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就是要把矿产资源、矿山环境放到国民社会系统中进行分析考虑,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待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优劣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开发效应,如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国民经济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程度,同时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矿山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等,不能片面、简单地进行评价。评价受到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利用地质资料、经济数据、矿山信息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要素定量化计算。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涉及学科广,不仅要求运用地质学科、地理学科等知识,而且要求合理应用经济学和统计学等知识,其评价要素层涉及地形地貌、区域规划、开采方式等十大类,评价以项目调查和统计提供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坚持所用数据的可靠性原则,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检验,对资料的统计指标、统计时间、指标核算方法等逐项复查,并做出必要的调整,同时克服定性分析无法准确判别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劣势,采用以定量化为基础,保证评价结果明确、可靠。
(3)评价因子最优化选择。选择最优的评价因子是决定评价结果优劣的重要部分,设计选取与自然社会、基础地质、资源压力、环境污染等作为因子,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为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和程度各不相同,它能够从某个方面反映承载力优劣,所以在评价方法的应用上,采用环境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相结合、实地验证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将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植被、社会经济、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压力、矿产开发压力、水资源压力、土地资源压力、水土污染等评价要素和指标结合起来,合理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是矿区地质作用和人为矿业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诱发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有自然背景条件(地貌类型、年降雨量、矿区年径流量、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类型)、地质背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常住居民数及土地面积、矿区GDP值)、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矿区面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露天开采、井工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山数量、土地占用破坏面积、土地恢复治理面积、地貌景观影响程度、固废堆积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消耗量、含水层破坏影响面积、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水质污染面积)。例如,不同矿产资源以不同开发方式、在不同环境地质背景区内所产生、诱发和加剧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种类、表现形式、严重程度有较大差异。矿业开发条件下,各种因子的共同影响必表现在:
(1)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部分发生改变,如采坑、排土场、废渣堆等工矿用地的出现;
(2)矿区植被覆盖率减少,如采坑、排土场、堆渣场、尾矿库、工业广场、矿区道路等破坏原有的植被,而局部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又增加了植被覆盖;
(3)矿区产生崩滑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及隐患,破坏原有的地质结构,危害周边的生产生活;
(4)矿区开采疏干排水造成了区域水资源的减少和浪费;
(5)部分矿区矿坑水、尾矿水、选冶废水的直接排放或不达标排放,造成了附近区域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6)废渣堆、排土场、堆料场等在雨水淋滤和风吹扩散的作用下造成了附近区域的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矿区的地质环境承载力应以承载矿区及附近的人类生产生活为主体。
4.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次选择矿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矿区土地利用现状、矿区人口密度、矿区植被覆盖率、矿坑排水强度、矿区水土污染程度、矿区土地占用破坏面积比这七个因素可表现出矿区的地质环境现状,确定利用这七个因子构建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它们分别反映了矿业开发活动可能对矿区地质灾害、矿区土地资源、矿区人口、矿区生态环境、矿区水资源以及矿区水土质量所造成的影响。这些指标的变化共同作用影响着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等级。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图1。
5.结语
该指标体系由矿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矿区土地利用现状、矿区人口密度、矿区植被覆盖率、矿坑排水强度、矿区水土污染程度、矿区土地占用破坏面积比这七个指标构成,它们是自然背景条件(地貌类型、年降雨量、矿区年径流量、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土地利用类型)、地质背景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常住居民数及土地面积、矿区GDP值)、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矿区面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露天开采、井工开采、能源、金属、非金属、矿山数量、土地占用破坏面积、土地恢复治理面积、地貌景观影响程度、固废堆积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消耗量、含水层破坏影响面积、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水质污染面积)对于矿区整体地质环境的集中体现。这些指标的变化反映了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可以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建立所需要的指标因子。
参考文献:
[1]郭珊.环境承载力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2]郭秀锐,毛显强,冉圣宏.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s1):29-31.[3]关英斌,许道军,郭婵妤.邯郸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2,31(4):474-478.[4]吴良兴.大型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9.[5]张林波,李文华,刘孝富,等.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J].生态学报,2009,29(2):878-888.[6]曾维华,杨月梅,陈荣昌,等.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6):27-31.
第四篇: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治理和研究现状报告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治理和研究现状
专业:资源勘查
学号:2010118512145 姓名:姜定学
班级:资堪1011 完成日期:2012年4月7
日
【摘要】:随着矿山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越来越严重,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迫在眉睫。依据矿种所进行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划分方案,虽然较为详细具体,但有些问题是相互重复的;依据矿山开发阶段所进行的划分方案,虽然刻画了矿山开发演变整个历史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但较为宏观简单;对中国目前的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做了简单的介绍,并提出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针对目前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管理情况有直观的了解。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三废问题矿山开发;矿山治理和保护;矿山预测。
我国是一个矿业大国,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产量均排于世界前列。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和消耗越来越大,而采掘业的发展使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广度和深度也越来越大。目前品位较富、埋藏较浅,易采易选、交通方便的矿床已优先开采。但是目前,人类从地表和地表深处开采出巨大数额的矿石和围岩,改变和破坏了地球表面和岩石圈的自然平衡,使地质环境不断地改变和恶化,给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划分是环境地质学和矿床水文地质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环境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对众多复杂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实施科学的分类研究,不仅使现代环境地质学论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可有效地指导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评价、预测预报和保护与复坑治理等工作。
一、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问题 1、“三废”问题
矿山环境地质的“三废”问题包括固相废弃物、液相废弃物和气相废弃物。(1)固相废弃固相废弃物堆积是矿山地质环境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它一般包括煤矸石、粉煤灰、剥离废弃物、废石(渣)、尾矿库和含放射性物质等固相废料。固相废弃物堆积一般具有占地、边坡稳定、淋滤污染、风化扬尘污染四大环境效应。但铀矿等废弃物除四大环境效应外,还具有放射性污染效应;在我国相废弃物堆积中具有典型代表性意义的煤矸石山还具有自燃环境效应。(2)液相废弃物 矿山液相废弃物一般是指在矿山勘探、开采、采后和洗选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如按污染水所含的污染物性质来划分,液相废弃物可划分为无机无毒水、无机毒水、有机无毒水和有机有毒水4 大类型。无机无毒液相废弃物主要包括酸性水、高硬度水、高混浊水和含氮磷的富营养化水等;无机有毒液相废弃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水(汞、镉、铅、锌、铬等)、氰化物污染水和氟化物污染水等;有机无毒液相废弃物主要包括含碳水化合物或脂肪污染水;有机有毒液相废弃物主要包括含多氯联苯或有机氯污染水等如按污染水类型来划分, 矿山液相废弃物又可划分为酸性水、高硬度水、高混浊水、重金属污染水、有毒有害元素污染水、放射性污染水和有机污染水等。(3)气相废弃物 根据气相废弃物的类型, 可将其划分为煤层、矸石、富含黄铁矿成份的铁矿废石自燃产生的废气、沙漠化导致的扬尘、采场或排土场的风化扬尘、井下粉尘、天然气或煤层气自燃以及二氧化碳气田产生的废气等。气相废弃物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主要包括总悬浮颗粒(TSP)、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2 地面变形问题
(1)开采沉陷 煤等有用矿产资源被采出后, 开采区域周围岩体的原始地应力平衡遭到破坏, 随着开采工程活动进行, 地应力将重新分布并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 矿体周围岩层或地表将经历一个连续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破坏(开裂、冒落等)的复杂过程。这种现象称为“开采沉陷”。开采沉陷可划分为冒落式、沉陷式和地堑式三种类型。煤炭是重要的层状用矿物, 它的井工开采必然会引起岩层或地表的下沉, 导致大量土地的沉陷, 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采煤沉陷”, 形成的沉陷区(土地)称之为“采煤沉陷区(土地)”。开采沉陷作一种外生地质灾害, 破坏耕地, 损坏地面建筑物, 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并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 产生了十分突出的社会经济矛盾。更严重的是它不仅表现为近期的经济损失与危害, 由此引起地貌改造和地质作用过程所导致的环境问题将影响到子孙后代, 目前已成为环境工程学和环境岩土分布有岩溶空间, 加之现代地下水的不断溶蚀, 常形成不同规模被水或部分松散物充填的排水前相对平衡稳定的隐含空隙。在这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中, 对威胁矿山安全生产的岩溶充水含水层一般均需疏排水, 将其地下水位疏降到安全开采标高以下, 以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达到消除水患威胁的目的。岩溶充水含水层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 使得覆盖型岩溶地区上覆的松散含水层与其岩溶充水含水层的地下水位差逐渐拉大, 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将补给下伏低水压的岩溶含水层, 同时松散含水层中一些细颗粒物质也随补给速度的逐渐增大, 而运移至下伏含水层的隐含空隙中。久而久之, 随着这种潜蚀作用的不断增强, 隐含空隙将逐渐向地面发育扩大, 当空隙发育到地表时,就产生了地面岩溶塌陷, 这就是岩溶塌陷机理的潜蚀说。当然, 地面岩溶塌陷机理十分复杂, 其形成还有其它的成因假说, 如真空吸蚀说、重力说、震动说、冲暴说等。(2)地面岩溶塌陷 在覆盖型岩溶表面, 一般多分布有岩溶空间, 加之现代地下水的不断溶蚀, 常形成不同规模被水或部分松散物充填的排水前相对平衡稳定的隐含空隙。在这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中, 对威胁矿山安全生产的岩溶充水含水层一般均需疏排水, 将其地下水位疏降到安全开采标高以下, 以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达到消除水患威胁的目的。岩溶充水含水层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 使得覆盖型岩溶地区上覆的松散含水层与其岩溶充水含水层的地下水位差逐渐拉大, 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将补给下伏低水压的岩溶含水层, 同时松散含水层中一些细颗粒物质也随补给速度的逐渐增大, 而运移至下伏含水层的隐含空隙中。(3)地面沉降 一般地说, 液相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卤水、热水和地下水等, 气相矿产资源包括天然气、煤层气和二氧化碳气田等。在对液相或气相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 由于液相或气相压力不断降低, 根据力学平衡原理, 赋存液相或气相矿产资源的多孔介质有效应力将必然增大, 使地层固结压缩, 导致地力重新分布, 从而造成地面沉降。(4)边坡 矿山环境地质的边坡问题除了固体废弃物堆积边坡外, 还包括露天采坑边坡、排土(岩)场边坡、尾矿库边坡和矿山边坡。(6)崩塌 在采矿过程中, 由于矿体本身性质恶劣或必要撑砌条件跟不上, 很易诱发崩塌。另外在矿区由提升到地表的废矿矸石堆积引起的崩塌问题也时常发生。崩塌既可在矿区地表出现, 如鄂西宜昌地区盐池河磷矿山崩塌造成巨大灾难, 长江西陵峡链子崖山体开裂(裂缝宽达6 米多), 新滩地段不断崩塌,除与区域构造活动有关外, 也与小规模开采崖下二叠系煤层有一定关系;崩塌也可在地下井巷中出现, 如地下采掘导致地面倾斜、山体开裂和崩塌等。(7)泥石流 与矿山开采有关的泥石流, 除矿床开采之前即以天然状态形成的以外, 主要是由于采矿产生的废石矿渣不合理堆放(即人类工程活动)而引起的, 特别在丘陵山区地带的矿山开发过程中, 极易发生泥石流问题。矿山泥石流形成除与开山采矿、废石矿渣堆放等采矿工程活动有关外, 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和人为滥砍山林等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
(一)、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坚持以下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通过矿业规划及各种矿业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治破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尽量避免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或者将其消除于矿山生产过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对不可能避免的矿山地质环境污染和破坏,则通过各种净化和恢复治理措施,达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要求。
2、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采矿产资源;在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首先力求消除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种因素或降低影响程度:对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过治理措施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质量指标。
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
发展绿色开采技术,实现矿区生态环境无损或受损最小;发展干法或节水的工艺技术,减少水的使用量;发展无废或少废的工艺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矿山废物按照先利用能源,再选择用于建材或其它用途,最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置的技术原则。
4、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一般要采取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进行,同时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设计出最符合当地实际的治理方案。
(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目标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应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以采矿原因引发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为重点,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确保矿山安全生产,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改善、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具体应达到如下治理目标:
(1)、采矿引发的采坑边坡崩塌、采坑边坡滑坡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治理,确保矿山安全、正常生产。
(2)、对这次采矿造成的地形地貌破坏进行恢复或治理,实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恢复矿区生态环境。
(3)、对2004年以前当地村民乱采区采矿造成的地形地貌破坏进行恢复或治理,实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恢复矿区生态环境。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任务
(1)、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引发的采坑边坡崩塌、采坑边坡滑坡应及时处理,尽量减少地质灾害对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的危害。(2)、采矿完成后,对采坑进行回填,对采矿区植被破坏区应及时进行绿化,绿化率达到100%。
(3)、对2004年以前当地村民乱采区采矿造成的采坑进行重点监测,并对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重点防治。
(三)次重点防治区治理
1、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采矿过程中须对潜在地质灾害如小型崩塌、滑坡进行及时处理,尽量减少地质灾害对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的危害。
闭坑后,要对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及时处理。对于潜在的崩塌、滑坡体,清除崩塌、滑坡体(主要针对有无向上及两侧发展可能的小型崩塌、滑坡体);排水(采取整平地表、填塞裂缝、夯实松动地面、修筑排水沟);护面、刷坡;支撑加固等措施。必要时设立警示标志牌。做好边坡护坡工作,保持边坡稳定。
2、采坑回填工程
采矿结束后,利用矿区的废渣、废土对采坑进行回填填方约19700m3。
按照当地价格水平,利用本矿山的废弃物直接回填,每方5元。
3、矿区绿化工程
对次重点防治区(采坑和排渣场)和植被破坏区进行种草绿化(面积约0.006km2,约合10亩),恢复生态环境。
按照当地价格水平,每棵柏树25元,其中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其它费用及现场经费等。柏树间距3m×3m。
(四)一般防治区治理
1、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闭坑后,要对2004年以前当地村民乱采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及时处理。对于潜在的崩塌、滑坡体,清除崩塌、滑坡体主要针对有无向上及两侧发展可能的小型崩塌、滑坡体);排水(采取整平地表、填塞裂缝、夯实松动地面、修筑排水沟);护面、刷坡;支撑加固等措施。必要时设立警示标志牌。做好边坡护坡工作,保持边坡稳定。
2、乱采区覆土工程
对2004年以前当地村民乱采区运输、覆土15000 m3(面积约0.15km2覆土厚约10cm)。
按照当地价格水平,在矿区运输、覆土,每立方米5元。
3、乱采区绿化工程
对乱采区进行种草绿化(面积约0.15km2),恢复生态环境。按照当地价格水平,在矿区种草绿化,每平方米0.36元。2)地裂缝治理:根据地裂缝的规模和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小的,采用土石填充并夯实,防渗处理等措施;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可采取填充、灌浆等措施。3)崩塌、滑坡治理:已经发生过的崩塌或滑坡灾害,可采用清理废土石和危岩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拦挡工程和排水工程防止形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潜在的崩塌、滑坡灾害,可采用削坡减荷、锚固、抗滑、支挡、排水、截水等工程措施进行边坡加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4)泥石流治理:已经发生过的泥石流灾害,可采用清理泥土石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拦挡工程防止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
三、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前景展望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态势良好,GDP每年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10%左右,矿业经济也随之增长。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全国矿山环境治理规划,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则矿预测评估表明,预测采矿区引发采坑边坡崩塌、采坑边坡滑坡地质灾害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较严重,其它地区引发采坑边坡崩塌、采坑边坡滑坡地质灾害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为较轻;预测采矿活动对地下含水层的影响程度为一般;预测采矿区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为较严重,评估区内其他地区预测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为一般;预测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为较严重。
(4)本方案将评估区划分为两个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区,露天采场及堆渣场为地质环境次重点防治区,评估区内其它地区划分为一般防治区,其中次重点防治区需按照防治措施进行治理。
(5)采矿过程中采坑边坡崩塌、采坑边坡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监测随着矿山开采同步进行。其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在矿山停采以后进行。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有可能缓和,生态文明的目标可逐步实现。
四、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
1、监测内容
监测对象包括乱采区、排渣场和露天采场。监测内容包括崩塌、滑坡、危岩体等隐患;排渣场堆放情况。
2、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点布设
在乱采区、露天采场、排渣场共设置5个地质环境监测点,在采矿的过程中进行动态监测。
在乱采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布置4个地质环境监测点,主要监测崩塌、滑坡、危岩体等隐患。矿区排渣场设置1个,主要监测矿渣堆放情况,如堆放数量、渣堆的稳定性等。
地质环境监测点每日监测1次。露天采场,降雨季节要加密监测。矿山停产期间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
3、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法
方法包括人工观测法。监测结果要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
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设置
矿山企业成立设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小组。设组长1人,专职或兼职监测人员2人。监测人员必须经过技术培训,能够熟练掌握监测方法、熟练使用监测仪器。
结语
(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类研究, 不仅在基础理论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现代环境地质学, 而且在实践应用中可有效指导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预测和保护与复坑治理等工作, 具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册.[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第五篇:中国环境税制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环境税制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上)
李慧凤(北京联合大学)
摘 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实施环境税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环境税的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环境税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现行有关环境保护的税费政策,由于存在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现有涉及环保的税种中有关环保的规定不健全、考虑环境保护因素的税收优惠单一等问题,其力度和系统性不足以形成对环境的保护。并对中国环境税制度建设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将部分排污费改为环境污染税,征水污染税、二氧化硫税和垃圾税,使其成为中国环境税的主体税种的基础上,调整现行资源税和消费税,构建中国环境税收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环境税,环境税制,税收体系,环境保护
一、引言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和深入,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污染是市场机制外部不经济的典型表现,为了克服这一市场机制的缺陷,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一条协调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政府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管制措施和经济措施两种类型,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愈演愈烈,传统的“命令—控制”式管制手段因无法约束日益市场化和分散化的经济个体的行为以及可能带来的高成本与低效率等问题正日益暴露其弊端。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税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经济措施,具有使污染者承担环境污染责任,使其外部效应内部化,从而限制对环境有损害的经济活动,矫正市场失灵的效果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建立环境税收体系调节经济运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在环境税方面的立法非常薄弱。在全球掀起低碳经济浪潮的今天,研究中国环境税制度现状、问题及建设对策,对于保护中国脆弱的环境和生态,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环境税及其理论基础
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的程度征收的一种税。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污染物排出量为标准的直接课税,如排污税,该税具有征税成本低、控制污染有针对性等优点,但因其只针对某一污染物,因而不利于同时解决连带性的环境间题。二是对商品和服务的间接课税,这是指通过改变营业税、增值税等间接税的税率来防止环境污染。三是环境减免税,这是指政府对某些有利于环保的行为或环保设施进行的税收减免。
环境税的思想来源是“庇古税”(Pigou Taxes)。
英国现代经济学家阿瑟·庇古早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中主张对污染者按排污量征收一定的税,使之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与边际私人成本之差。污染制造者在庇古税的刺激下可以从两方面控制污染量:一是采取污染治理技术,降低单位活动的排污量;二是减少制造污染的活动总量。污染者将根据自己的成本和利润函数作出对自己最优的选择,同时达到对社会的最优。庇古的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税最初的理论来源。
现代经济学认为,市场自由交易可以实现私人物品的有效生产,但环境等公共物品则应该由政府提供。环境税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其不能生产的公共物品。在环保领域中,个人的最优选择与社会利益往往相背离,所以,在环境保护领域仅强调市场的作用是不够的,单纯的市场作用很难保证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有必要通过征收环境税的方式校正市场失灵,并利用税收收入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环境税国内外研究现状
环境税作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国内外环境税研究进展归纳、总结如下:
1.国外环境税研究进展
庇古税是环境税思想产生的第一个里程碑,20世纪70年代末,环境税思想开始得到拓展和深化,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环境税实施的可接受性研究。为保证政府和公众对环境税政策的接纳,尤其是要慎选税基和税率。对环境税费标准的确定,庇古以一般均衡模型导出,对单位污染所征的税费应等于污染所造成的边际社会损失。该理论的确立为减少税收扭曲、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理论基石。到1990年,Bovenberg A.L和Goulder L.H也利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在经济系统存在扭曲税种时,最优环境税率的标准问题,并指出最优排放率往往低于庇古税税率,且其他税种造成的扭曲越大,最优税率越低。该标准的提出,拓宽了税率确定的约束条件,也更为接近经济制度起作用的现实基础。
(2)环境税的分配影响研究。环境税会产生较大的分配影响,即增加了不公平分配税收支付负担的可能性,这种影响包括环境税对不同收人群体、不同类型家庭、以及企业与家庭之间的分配影响等。以欧美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承认环境税费环保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税可以通过减少扭曲性税收的方式使人们在非环境方面受益。Tullock G认为,利用从环境税得到的收入,可以减少原有的扭曲性税收,从而减少税收的额外负担。Ballared和Medema还应用数学仿真模型分析了减少污染而采取征税和补贴方式对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得出征税比补贴更为有效的结论。
(3)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研究。庇古税以及之后的环境税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税的负外部性的纠正作用,而实际上,环境税不仅能够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而且能够通过收人返还来削减具有扭曲效应的税收负担,减少效率损失,甚至提高就业水平,这就是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双重红利”效应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环境经济学家Pearce提出。而Goulder并不认同“双重红利”假说,认为环境税加重而不是减轻了已经存在的税收扭曲。
总的说来,国外环境税研究是以发达国家,尤其是以OECD国家的情况为背景进行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考虑较少,但其研究方法及思路对于中国环境税问题的研究是有借鉴意义的。
2.国内环境税研究进展
(1)环境税征收依据研究。沈满洪对外部性理论的内涵及意义加以分析,在指出科斯理论局限性的基础上论述了环境税的征收依据;杨林则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两个角度,包括环境的公共性、市场机制对外部效应无法内化、环境资源产权虚置、环境市场不充分、环境信息不对称、政策制定不当、政府调节手段有限、政府目标偏离等方面对环境税征收依据进行了系统论证,该研究丰富了环境税开征的基础理论。
(2)环境税“双重红利”效应实证研究。李洪心等利用CEG模型模拟了中国税收改革政策对生产、消费和政府收入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对不同行业根据污染强度设置不同的税率按产值征税,可以在控制污染行业产量、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整体税制改革,减轻企业和居民的所得税负担,增加政府收入,从而验证了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果。
(3)环境税国际实践介绍和借鉴研究。武亚军、王志文、陈少强、魏珣等、李伯涛等对实施环境税制较成功的国家,如荷兰、瑞典、丹麦以及美国等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并且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与税制特点对我国环境税税种的设立、税基的确定、税率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纵观中国国内有关环境税的相关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对环境税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在翻译、介绍国外有关环境税的理论、制度和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环境税的特点和功能、环境税概念界定、环境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其二,关于中国环境税具体实施政策研究。主要是以国外环境税的制度经验为借鉴,来构想中国的环境税制度,从环境税税种的设立、税基的确定、税率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而深层次考察分析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实际,对中国现行税制中与环境有关的税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方向缺乏深入的分析。因此,梳理、总结中国环境税制度现状,深入分析中国现行环境税费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现有税收制度,是中国环境税制度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中国现行税制中与环境有关的税种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现行税制中与环境有关的税种
中国在环境税方面的立法非常薄弱,在环保方面采取的税收措施很少。中国目前尚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中国现行税制中与环境保护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税种主要有:
(1)资源税。现行资源税于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税种征收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对矿产资源的滥采滥挖和掠夺性开采,保护矿产资源,促进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2)消费税。这是1994年税制改革在流转税中新设置的一个税种,国家将高能耗、不可再生以及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品如鞭炮、焰火、汽油、柴油等商品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目的在于限制损害环境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3)城镇土地使用税。该税于1988年11月1日起对在中国境内使用土地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定额征收的一种税。征收目的主要在于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促进合理使用城镇土地。
(4)耕地占用税。于1987年开始征收,是对在中国境内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征收的一种税。其目的是为了约束和调节纳税人占用耕地的行为,加强土地管理。
(5)城市建设维护税。该税于1985年开征,成为环境保护融资的一种“专项税”。
(6)车船使用税。本身并不具有能源、环境方面的意义。但由于车船的使用与能源消费直接相关,对抑制能源消费有一定的作用。
(7)增值税。在增值税中,对一般纳税人生产以自己采掘的沙、土、石或其他矿物连续生产的砖、石灰,以及在原料中掺有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炉底渣等的建材产品,实行按简易办法征收。
另外,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也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税收政策上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