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时间:2019-05-14 05:5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第一篇: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1、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成因: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而从人类社会制度结构层面考察,政治和经济学家则普遍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的决策人物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市场失灵、政策失误、科学不确定性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对策:

1、关于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达成了共识。

2、形成了环境保护的可行措施:a.以经济手段推进市场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判断环境政策的效果。b.以行政手段推进环境管理政策,控制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c.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类行为,确立公民的环境权益和企业的环境责任,保障环境保护的经济、行政措施得以有效实施。d.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基础,提高自然资源和能量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3、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

2、试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形成。1、197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试行)>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开始建立。

2、从1989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到1999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改革完善时期。期间在水土保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制定了新的法律并修改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

3、从2000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至今,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强化时期。期间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沙治沙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海域管理使用法》、《可再生能源法》等。

3、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内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也称环境利用关系)的法律关系总称。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内涵: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对象是人类在从事环境利用行为中形成的环境利用关系。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资源,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破坏。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范畴既包含直接确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与资源行为准则的法律规范,也包括其他部门法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

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控制的是可实现预见的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

4、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民法的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民法的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专门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出现之前,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依靠民事侵权救济制度加以解决。

2、民法中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如人身权、财产权是环境污染受害人寻求救济的权利依据。

3、民法物权制度、相邻权制度对自然环境要素的保护、公众环境权益的维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区别:

1、公私法属性不同。民法对环境的保护属于私法的保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则更多地运用公法的手段对环境加以保护。

2、民法对环境的保护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并且更侧重与事前预防。

3、民法对环境受害者的救济是个案救济,侧重于对个人利益或者私益的维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则更倾向于对环境整体的保护,侧重于对环境公共利益的维护。

5、试述“三同时”制度的内容。

“三同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同时设计,即在对有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进行设计时,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设计程序进行,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审制度,并且环境保护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设计。

2、同时施工,即建设项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施工。

3、同时投产并使用,即建设项目在正式投产或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向负责审批的环保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并发给相应的合格证后方可正式投产使用。正式投产使用后,非经审批部门的许可,该环境保护设施不得停止运营。

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上的治理、恢复与补救措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运行机制的主要能容是什么? ① 治理特指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者,由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利用行为的实际状况制定专门的治理计划并设定一定治理期限,命令环境利用行为人在该期限内完成治理事项、达到治理目标的行政强制措施。治理措施主要分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破坏整治两大类。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上的恢复、补救和拯救措施,主要适用于因来发利用规划的失误或者违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自然资源而导致自然资源受到破坏或者自然环境可能遭受损失的区域,主要包括恢复原状与补救或拯救两种措施。③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运行机制,《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了预防和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置以及责任追究等五项机制。

7、试述“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的概念、主要区别和区分二者的意义。①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②他们的主要区别是,所产生的环境噪声是否超过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不同。③区分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的意义在于,对构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行为,环保部门或者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进行查处。对环境噪声排放并未超标,但事实上又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应当分不同情况由环保部门或者其他主管机关作出相应的处理,以维护邻里之间良好的相邻关系。

8、试述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① 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核心目标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而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法主要有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两种。前者仅通过限制排污口所排放的污染物浓度的方式进行污染控制,后者通过限制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方式惊醒污染控制。②浓度控制操作简单,但是浓度控制方法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浓度控制无法为企业提供额外的动力来更新生产技术、减少排污总量;另一方面,浓度控制无法有效实现污染控制目标,即使所有排污者均遵守排放标准,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总量依然可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并导致环境污染。③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尚未规定排污交易制度。

9、试述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原则。

①“三化”管理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②全过程管理化原则,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是指,对固体废物从生产、收集、贮存、运输、利用直到最终处置的全部过程实行一体化管理。对于可能成为固体废物的产品的管理,规定应当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包装物。③分类管理原则。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以及危险废物三类,其中对危险废物采取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

10、试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关于

控制野生动物猎捕的主要规定。① 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因科研,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有关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②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③规定狩猎期、狩猎区和禁止使用的工具、方法。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禁猎期内猎捕野生动物和进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11、论述环境侵权纠纷行政处理的本

质及其相较于民事诉讼的优点。环境侵权纠纷的行政处理,本质上乃是基于福利国家、给付行政之理想和传统民事责任,通过行政权力的作用,避免诉讼程序的烦琐和延迟,尽早实现损害的赔偿,已收保护受害人之效,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以行政力量之长克服司法作用之短,尽量避免或减轻传统“私法自治”原则对环境受害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与民事诉讼程序相比,行政处理机制在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方面具有显著意义:①行政处理制度能够正视当事人间因社会的、经济的地位差异性产生的能力差异所造成的实质不平等现象,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公平性。②纠纷行政处理程序所需费用主要由国库负担,减轻了当事人负担。③行政纠纷处理程序通常较为简便,有利于迅速而妥善的解决环境侵权纠纷。

12、论述国际海洋保护的主要国际组织。

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主要包括三个: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

13、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指,各国应当共同承担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的责任,但各国承担的责任份额是有区别的。①各国都应当共同承担责任。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进行充分的国际合作,因此各国都应当共同承担责任这种共同承担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国都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其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并防止对管辖范围以外环境造成损害;第二,各国都应当广泛参与有关的国际合作;第三,各国都应当在环境方面相互合作和支持。②有区别的责任。这是对共同责任的具体化和对共同责任的再分配,即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则承担次要的责任。此外,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差别化环境标准也是区别责任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差别标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环境条约当中。

14、试述预防原则

预防原则也称环境损害预防原则,是指针对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和行为,事先采取经济、技术、法律、行政等手段和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损害结果发生。该原则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①预防的对象是环境损害,这种损害是科学上确定的、形成共识的。②预防的目的是避免或者减少环境损害。③预防的性质属于事先积极控制。预防原则的意义:采取预防措施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得较大环境利益,有利于扭转我国环境

保护的被动面。

15、论述我国海洋污染防治的监督管

理体制

①国务院环保部门主管全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内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并主管防止海岸工程和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环境保护工作。②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③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管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鱼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轮检查处理。④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处理前款规定的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⑤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16、国际环境法的渊源

国际环境法的渊源一般是指国际环境法的形式渊源,即它的表现形式。国际法的法律渊源具有碎片化和零散的特点,各个领域都没有明确和清晰的国际法典。目前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包括:①国际环境条约。国际环境条约是国际环境法最主要的渊源。它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订立的,明确各主体权利和义务内容、以环境保护或生态保护为直接目的的国际协议。②国际环境习惯。在国际环境法中,国际习惯与条约相比处于次要地位。国际环境习惯是指国际法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作为通例被各国所接受的,以环境保护或生态保护为直接目的的国际习惯。③一般法律原则。一般法律原则的作用在于填补相关国际法渊源的空白。④辅助性渊源。辅助性渊源主要包括司法判例和公法学家学说,这两者不是独立的国际私法渊源,但可以作为确定某项国际法原则或规则存在的证据。⑤“软法”。在国际环境法领域,许多有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书面文件的法律效力不十分明确,通常将这些书面文件称为“软法”。

17、试述实施公共参与原则的制度措施

①环境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法》是我国将在推动我国公共参与原则制度化的第一部环境保护立法,它在推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功不可没。②环境行政许可和环境行政处罚中的公众参与制度。为了保证公众参与,推动环境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国务院环保部门还根据《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制定了《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等规章,对环境行政许可听证与环境行政处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进行了规定。③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为了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政府环保部门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状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及落实情况。④鼓励各类非政府环保组织代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⑤建立公众参与的司法保障制度。

18、试述我国《水法》规定的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

①保护水量及生态用水。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应当注意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持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②水功能区划制度。水功能区划制度是水功能区实行有效管理和保证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重要手段。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④地下水禁限制度。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

19、简述我国关于耕地保护的法律规定

①耕地占补制度。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③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

以乡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④耕地使用管制。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不得占用耕地。⑤开发未利用土地及三荒土地管理。⑥鼓励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⑦土地复耕制度。

第二篇:环境问题与哪些成因有关

环境问题与哪些成因有关?

第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关:从人类产生以来,就与环境密切相关。人们砍伐树木作为燃料或者用它来建造房屋宫殿或者房屋,秦朝的阿房宫殿就采用了很多的树木。甚至到今天,人们仍在利用大自然的资源来获取自己的利益。他们没有看到利益背后所带来的后果,森林没有了树木,一旦降雨或者干旱,就会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还有在生活中,人们的环保意识很薄弱,到处都存在垃圾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他们从来只方便自己,不给环境或自己的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而清新的环境,一次澡曾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第二:与经济的发展有关;随着国家逐渐强大,经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大量的工厂兴起,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废气、废水等污染环境的物体排放到空气中和倒入河流湖泊中,导致人们用水缺乏、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造成酸雨等危害。

第三:与国家的政策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空气中含有了纵多的二氧化碳,加上其他废气等污染,容易引致全球变暖。国家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民素质,实行了计划生育,但这一政策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第四: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关;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与其他国家也存在合作,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仍然比不上发达国家,于是发达国家利用他的优势,将他们国家工厂排放的垃圾和废气物全部运送到发展中国家。

第五:与历史有关;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战争,有战争的地方就会有硝烟,有硝烟的地方就会有污染。比如说世界上的两次大战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造成了惨重的环境污染,至今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无法恢复到从前。

第六;说道环境问题,就会让我们想到公益广告,让我们从小做起,爱护环境。

第三篇:论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治理对策

论述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成因及治理对策

摘要: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重要的金融机构,其快速发展带动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不良贷款的问题。不良贷款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良贷款问题急需解决。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贷款人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信用社的原因。对于不良贷款,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将其解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解决策略

一、前言

近期以来,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建设也取得了进步,支付手段也更加的快捷方便,改善了当前的经营状况。不仅仅是资金实力比以前增长了很多,而且信贷能力也大大提高,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虽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还是出现种种问题,不良贷款就是其中之一,严重影响了信用社的发展以及生存。

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一)区县经济发展薄弱,贷款承担的风险会比较大。农村的经济来源是农业生产,农业自古以来就是靠天来定的,容易受到天气、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个人的规模比较小,缺乏经营管理的经验。除此之外,农作物的收益时间会比较的漫长,资金周转不会很及时,因此就会形成所谓的不良贷款。

(二)政府的政策影响。为了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让人们进入小康社会,政府一般会向一些人群发放贷款。这固然是好事,但是也是有利有弊,这样的贷款没有有效的抵押及担保,倘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亏损,那么就会形成不良贷款的现象。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民认为这是国家给的补助,是国家奖励给自己的,不用归还。各地政府也采取各种手段来通过信用社向农民以及当地的企业贷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收成不好或者企业运转不正常,导致亏损,部分贷款是有去无回,所以造成了不良贷款。

(三)由于大多数的农民学识不是很高,故导致他们的信用意识降低,因此出现了借新还旧的现象。还有就是借贷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他们为了避免不良贷款现象的发生,他们便鼓励那些贷款的人员办理借新还旧的业务。他们这样做不仅仅是欺骗了自己和客户,更是欺骗了国家对他的信任,掩盖了事实的真相,违背了国家和政府的意愿,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信贷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素质问题。在信用社工作的人员比较少,因此他们的能力不能够胜任信用社的业务。他们每个人管理的客户人数比较多,因此就会忽略一些问题,造成管理的松散。他们管理的人数较多,所以在以后的管理工作中就会忘记到期的催收工作,还有就是他们的业务能力以及技能的掌握比较缺乏,只有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目标。

(五)这些信用社的信贷人员没有职业道德,缺乏敬业精神,对于借贷后的管理工作不认真负责,贷款到期不能够及时的催促他们还款,抵押物也不能够及时处置。借贷人员自身的原因,他们有些人员会出现意外情况或者对信用社进行诈骗的行为,这些都会引起不良贷款。

三、解决不良贷款的相关对策

(一)对于信用社信贷人员队伍的建设,信用社的信贷人员在这个贷款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员,因此对于他们的选拔要严格,防止那些有不良企图的人员进入信贷机构。除此之外,还要加强那些专业的信贷人员与刚刚入职的信贷人员的交流以及相关的业务培训,提高整体信用社信贷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素养,对于比较有效的清收方法和经验要进行宣传和推广。

(二)对于信贷人员也要实施一些激励制度,一方面是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增加一下他们的收入。为了体现能者多劳,信用社逐步完善内部考核机制,奖励和惩罚分别处理,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于请收不良贷款的工作人员实行奖励制度,对于出现不良贷款的工作人员实行惩罚并且加大对其的监测,信用社定期开展内部交流会议,将奖惩结果公布于每一个人。

(三)政府对于这样不良贷款现象的约束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作者还是应该出台很多的规定的,这样就会改善当代的社会信用环境。出台相关的规定也有助于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而就可以避免不良贷款,如今的信用社的征信管理经验比以前丰富许多,因此在以后的信贷工作应当积极的使用政府出台的征信系统。

(四)清收不良贷款

1.不良贷款的影响极其的不好,我们应该下大力气进行清收。在贷款的过程中,信贷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是与客户直接进行交流的人员,所以说他们自己的认知对于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不良贷款对于信贷人员的业务是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的,所以说这些信贷人员为了利益和自己的荣誉就将贷款的分类模糊化,造成了隐形的不良贷款。为了防止不良贷款的出现,我们应该划分好贷款的分类,做好不良贷款的清收行动。

2.通过一些手段来清收追回不良贷款。现在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要依法办事,对于顽固分子我们依然要依法收贷或者以其他的措施来进行收回贷款。对于那些无法寻找到的人员要通过村委会或借款人亲戚等渠道催收。

参考文献

[1] 李小鹤.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财会通讯,2010(9):37-39.[2] 成永前.浅谈企业融资问题及融资策略.现代商业,2011(8):20-22.[3] 王爱霞.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1(1):10-13.

第四篇:中小学德育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中小学德育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赵 亚 斌

(陇南市宕昌县南阳中学甘肃宕昌748507)

摘要:德育概念在内涵上的模糊和外延上的不断延伸,让我们在面对德育问题并解决时有种无处入手的感觉,可想出现德育危机再去解决时就可能有些茫然了。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困惑的各种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此来提高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 :德育; 中小学 ;成因分析; 对策、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德育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但对于“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旨在在达到何种目的”等更本源性的问题却很少做进一步的追问。在中小学,德育问题一直困绕着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德育面前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出了问题时谁都难以解释,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出了德育问题时束手无策,这样导致德育的实效低下。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检讨现行的学校德育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课程知识化;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受教多,个体关注少;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在课堂中如何实施德育教学,除了班会课和思想品德课中有相关的德育内容涉及外,其它课程(如语文、数学、物理等科目)中的德育只能使潜性的东西了,并且实施起来有难度。而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有的却沾上了一些政治色彩,经常通过考试能够选出A、B、C、D或者作为评论他人的“理论工具”。笔者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对干瘪无味的说教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有些学生已有一套对付老师的“德育”。从而让课堂中的德育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

(一)三级课程之间的衔接与配套存在缺陷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各有利弊,各有特色,因此这三种课程应相互配套和相互补充。在实施德育教学方面,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往往或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校德育建设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而德育课程的开设除了思想品德课外,主要还需要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校本课程。而综观目前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让人有点担忧,尤其在交通落后偏僻的农村开发校本课程就更加困难或者根本不存在开设的条件。

(二)在德育评价制度方面

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评价体系,无论是对一个领导干部(主要指德、能、勤、绩、廉)还是对一个学生(主要指德、智、体、美、劳)都至关重要,因为在他们的

1都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但是具体的德育评价制度这也就是德育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有困难,并且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也有评价单一化、定势化的现象存在。个别学校甚至有“以德代智” 的现象存在。例如在学生的通家书操行评定一栏中,有关对品德的评价仅用“良好”、“端正”或“恶劣”等词语来形容,而对智育夸夸其谈;另外,在我们的教育中选用英雄、名人的事迹教育学生,为了增强说服力,有时把这些人进行艺术加工,装扮成一个没有任何缺憾的“完人”,让学生去学。其实生活中很难找到没有任何缺点的“榜样”,他们在听到和看到之间,从神话的人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之间发现了差异,“完人”的形象就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三)在社会价值取向方面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已有的一些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而更加趋向务实和功利化。市

场经济社会承认个人利益,提倡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学生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开始具体的利益标准而不是传统的利益标准。他们注重个人利益的维护,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不断强化效益观念和权利意识,关心家庭,关心朋友,关心环境和国家的现实经济运行情况,而诸如理想和信念放在了较轻的地位。这表明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逐渐形成了务实的特点。对长期长期争论的“义”和“利”的问题,他们持有自己的态度,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和人生道路。在他们看来,既不能见利忘义,也不愿求义舍利。对于道德操行在内的各种生活领域,他们认为义利兼得才是理想结果。

(四)在操作层面

1.缺少渗透性。理论说教多,情感投入多,拨动不了学生的心弦。教师只有恨铁不成钢的热情,没有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工作平铺直叙,强化重要性,缺少艺术性,单刀直入,让人难以接受。

2.缺少共振性。一些德育活动重形式轻效果,针对性不强,满足于轰轰烈烈,失去了扎扎

实实。

3.缺少穿透性。德育载体单调,没有吸引力,经常出现组织者热血沸腾,而参加者无动于

衷的现象。

4.缺少氛围,缺少特色,千校一面。德育的特点决定德育工作的渗透性和全时空性。只有

在一个到处充满德育氛围的学校和时空环境中熏陶,才能使道德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形成独特的道德个性。然而目前的中小学学校的时空特性被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所统领的智育氛围所笼罩,很少能嗅到德育的气息。另一方面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合时的载体才能实现,这种载体就是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中小学德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德育问题的症结

我国德育问题的症结何在?这个问题并非三言两语能够手清楚,就“德育”一词的定

义就有很多种。在《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而在《中学德育纲要》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纪律、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不过从世界其它国家来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德育均指的是道德教育,而我国长期以来指称“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1]。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我国如今所谓“德育”,就其性质、目标和内容来说,属于广义的“德育”,有别于一般所谓的“道德教育”就其途径和方法来说,它也有别于近代以来通行的“道德教育”观念。因为通行的“道德教育”,主要速诸于“教育性教学”,在现代主要通过课程(其中特别是、社会、文学、历史、伦理课程)实施,辅以学生行为指导和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而我国如今的德育,主要指课程以外的工作,把社会伦理政治涵盖在内,它主要由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工作者”承担。表明我们试图以比一般“道德教育”更为狭窄的途径,实现比一般“道德教育”更为宽泛的目标,此症结一。

症结二:迄今为止,我国实际上还未形成堪称“思路”的德育思路。这是由于我国“德

育”概念。或为历史形成的概念,或从别国搬运过来,其含义模糊,范围有点大,(普遍使用“德育”一词是从二十世纪初西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传入我国才开始的,近代多用“训育”指称德育。现有的“德育”框架是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并掺杂别国经验、教训拼凑而成,是“摸着石头过河”而形成的“路”,而不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产物:现有的“德育”总体上缺乏“研究”含量。不少“德育理论著作”,只是按照“德育”的意义任务内容过程原则途径方法,排列“德育”知识,从而落入传统教科书的俗套。其中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与特定的德育任务与德育内容缺乏具体的联系,德育途径与方法同德育内容缺乏具体的联系。而所谓德育原则只能流于形式,或者是不着边际的空谈,而对于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如学生道德品质如何形成,学生政治和社会教养如何提高,学生的精神和道德品如何陶冶,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各不相同或者互有区别的目标如何确定,采取什么手段较为恰当,却缺乏可靠研究。

(二.)多元价值中道德选择的困惑与成因分析

伴随着信息刺激源多元化、社会经济多元化,中小学学生的道德价值趋向也多元化。这

种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非道德主义的气焰,并使之任意泛滥,从而给中小学学生学习生活形成了不利的社会环境,尤其对生理和心理发育还未健全的中小学学生而言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摧残。多元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冲击导致人们评判同一事物或现象时出现了多种价值标准,而每一种标准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因为支撑他们的“每一种文化教育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都会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光彩照人的魅力[7]。”看来我们需要做道德价值判断,抉择是必要的,而不是被“西化”和“自私”。有学者提出,“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而言,21世纪意味着传统的‘教会顺从的道德教育’必须转变为‘教会选择的道德教育’[8]”。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多种标准都合理,并且都是正向价值的前提下进行,而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中小学

生——各方面还不成熟,要让他们在多种价值观中判断抉择就有点牵强了。

由于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的并存,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缺乏一致性和相对稳定性,故而一定程度上造成道德规范的混乱,这种混乱往往使中小学学生的道德品质下降。

(三)经济体制转型中的道德困惑的成因分析

市场经济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只不过在我国出现的比较迟罢了。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必然会在改革中或前进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再加上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步伐迅猛,由此带来了公共生活的内容空前增多,公共生活准则骤增,这使得习惯传统道德运作模式的人们来不及将新道德观念迅速纳入原有的道德思维中去,更难在短时间内将其化为内心信念并付诸自觉而积极的道德行动,而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没能跟上时代步伐,依然停留在“差序格局”的状态,这样一来,长期受到传统道德思想(其实质为儒教伦理)影响的人们在对待一些公共生活领域道德问题时有点茫然。“虚无道德”或“道德困惑”的帽子扣给市场经济是有失偏颇的,而相反市场经济很重视道德(如诚信,公平等),只不过这种过快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没有适宜的道德规范去制约,这也验证了一位学者的论断“道德基础规范的一致性的丧失,是深刻而危险的现代性的伦理危机”[9]。

市场经济的导向促进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并承认人的多种需要,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唤醒了被抑制的“自我”于“自主”,[11]这样一来,大众文化脱离意识形态的规范河自主地发展,并且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难免有人认为世态炎凉,或道德危机。总之,对待德育这样的抽象问题要辨证的看待,绝不能把现象扩大化或以点盖面。

三、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全面育人的场所,抓好学生德育责无旁贷。因此,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者,更是思想和品德的启蒙和引领者。无论是专职的德育工作者,还是各科的任课教师,首先都必须端正自己的教师态度,真正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本职工作和最重要的任务,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品德的提升,绝不能像本文前面分析的那样把德育的责任推卸到班主任或思想品德老师一个人的身上。其次,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在保证人员配备的情况下,通过交流、学习、培训等途径,把握新时期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开展德育活动和应对突发情况等的能力。最后,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所谓为人师表,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且还要在思想、行为和日常表现等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改进实施方法,多种途径育德

1.注重渗透教育,潜移默化育德。德育与智育不同,在方法上,智育只要讲清概念、原

理、观点,而德育更重要的是靠渗透,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渗透,即课堂教学渗透、教育活动渗透和环境情感渗透。课堂教学渗透是利用每堂课的每一个契机,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适时的德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能力;教育活动渗透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环境情感渗透是学校通过创设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和人际环境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心灵,树立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2.开展个性咨询,提高教育实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需要也逐渐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要从传统的大规模群众性单项灌输教育方式向现代的小型个体化多层面的双向交流教育方式转化。与此同时,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的日益强烈,客观上也要求中小学德育更多地采取咨询型的教育方式方法。这种咨询型教育方法,使学生在有各种疑难问题时主动找老师寻求帮助,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灌输,可以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相对低下变为逐渐平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也由被动变为主动。另一方面,咨询的保密性、科学性也提高了教育的信度,使咨询者容易暴露真实想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能较好的达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

3.注重人文关怀,强化实践锻炼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情感因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注重情感这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师要有充分的爱心和尊重,对学生有较好的了解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德育过程中创造出一种平等、和谐和互相尊重的良好氛围,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才成长的促进者。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课堂,必须切实加强。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把真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内心体验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有助于形成良好稳固的道德品质.⒋扬长避短,建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

学校校本德育课程,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根本保障,也是营造良好的优秀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要养育好一方人,必须要利用好一方水土。很难想象,不同的学校用统一规划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模式,能够取得好的效果。一个学校能否从根本上提高德育实效,是看他有没有探索并形成切合自身实际的德育课程。由于不同学校的历史原因、地理位置、师资构成、学生来源、办学经验、校园文化等诸多会有所不同,有优势也有劣势,学校的德育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深入分析、挖掘、整合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形成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校本课程。因此校本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总要求和学校自身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此外,在开发学校德育课程的过程中,全体师生都是构建德育课程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全体成员参与,有利于形成一种教育合力。同时,校本德育课程能够有效弥补三级课程之间衔接的不足。

(三)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配合学校在组织好校会、班会、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通过聘请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水平,各方面密切配合,最终达到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的目的。

总之,中小学德育教育量大面宽,任务艰巨。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科学地运用德育教育方法,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时钟.全国德育重点课题研讨会综述.[J]教育评论,1999(2)

[2]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索.[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7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

[4]朱小蔓等.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5]陈桂生.德育书简(九.十).[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5期

[6]陈桂生.德育书简(一-----四).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2期

[7]马永芝.中小学生思想道德面临的挑战及工作对策.[J]中小学教育.2002.11

[8]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对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9]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9—30

[11]金生宏.质疑建国以来的道德教育规训.[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第8期

第五篇: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作者:林惠忠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2期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环境会计开始成为会计科学一个重要的新分支。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界积极开展对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理论和方法,有关国际组织和会计职业组织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推动其研究与实践。文章揭示了目前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F23

[文献标识码]A

下载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环境信访疑难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对策

    近些年,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广大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日趋强烈,环境保护问题显现出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重大......

    渔业环境相关问题的论述

    渔业环境相关问题的论述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目前,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渔业方面,鱼类已经普遍的面临着濒临......

    学生问题成因及对策[定稿]

    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因及对策初探 摘 要:了解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查找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提高农村家长素质,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平,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汨罗市罗城学校彭恩德李江 摘要:本文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入手,深刻探讨其成因。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 中学生正处在一个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逐步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等因......

    高职犯罪成因与对策

    高校职务犯罪成因及对策 摘 要: 所谓高校职务犯罪是指高等院校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各种犯罪行为。高校职务犯罪既具有我国整个职务犯罪生成的共性,但更具自身生......

    房地产泡沫成因与对策

    2001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强劲,土地供应量增加,商品房全面热销,销售价格呈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2226元,增长5.8%,增幅比上年提......

    殡葬行业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殡葬行业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殡葬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国是环境和资源大国,也是人口和殡葬大国,殡葬环境问题复杂而严重。葬前、葬中和葬后都存在许多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