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渔业环境相关问题的论述
渔业环境相关问题的论述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目前,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渔业方面,鱼类已经普遍的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首先水生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严重破坏。监测资料表明,我国水生动物中珍稀濒危动物的物种数目逐年增多,大黄鱼、鳓鱼等重要经济鱼类严重衰退,渤海三大毛蚶场场资源已接近枯竭。在内陆水域,水生野生动物的物种数量和资源量也呈下降趋势,一些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有“长江女神”美誉的白暨豚目前已不足 100头,长江白鲟、鲥鱼、松花江大白鱼等名贵经济鱼类已难见踪影。最新资料显示,几乎所有的水生兽类、相当数量的水生两栖类处于濒危状态。淡水鱼类中的濒危种类目前已达到 92种,占淡水鱼类总数10%。这些濒危鱼类主要包括鲤科鱼类 52 种,鲇类 11 种,鲟鱼类 5 种,鲑鳟鱼类 6 种,其他(包括鳗鲡)种类 18种。
再来就是渔业水域面临的污染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生活污染、工业污染
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每年有大量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排放, 造成近海污染。据国家海洋局《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 2006年渤海海域污染严重,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 2万 k m2, 占渤海总面积的 26%。海洋污染主要来自陆源排污、人工养殖等。2006年渤海海域中, 严重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和较清洁海域面积分别约为2 770、1 750、7 370和 8 190 k m2,严重污染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均比 2005年增加约 1 000 km2, 与 2002年相比, 渤海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面积分别增加 5 230、1 290和 1 760km2,分别增长 2.4倍、2.8倍和 1.7倍。
由于陆源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有关数据显示,近海约 20.6万km2的海域海水水质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其面积比 20 世纪 90 年代初扩大近1 倍,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水域面积为 10.2万 km2,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水域面积为 5.4万 km2,四类和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水域面积为 5.0 万 km2。在内陆,长江干流沿江 22 个城市江段在 20 世纪 70年代中期每日接纳污水总量为 1436.5万吨,而到 1996年则猛增到 4000万吨。据统计,长江全流域污染源有 1万多个,每年有 122亿吨废水排入江湖。黄河在 20世纪 70年代的年污水接纳量为 18.5亿吨,20世纪 80年代增加到 21.7亿吨,90年代猛增到 32.6亿吨。
二是养殖业自身污染。
由于海上养殖开发利用不尽合理,造成局部生态承载压力较大,对海水水质产生一定影响,养殖废水的直接排放,造成海水水质中氮、磷等物质含量有一定增加。陆源污染物是河流污染的主要因素,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环境质量, 因此对于陆源物污染的治理, 解决河流污染问题, 是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关键。我省境内的主要入海河流 47条,入海河流上游因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需要建设众多水库, 加上近年来北方气候干旱,河道灌溉等用水量大,河流自身径流量不足。
三是毒害入侵困扰海洋水产业
一些病毒侵入亦导致渤海的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很大影响,其中最典型的是虾毒。据估算,如能合理的开发利用,减轻虾病蔓延, 预估计渤海的水产量在 2010年将达到 700万 t。如盲目地增加养殖密度, 导致养殖物种病害的濒繁发生。例如, 由于长期不合理的高密度养殖等原因, 1993年 6月,曾在沿海水产养殖暴发大面积虾瘟, 发病养殖面积占当时全国对虾养殖总面积的 76%, 减产近12万 , t 直接经济损失 35亿元, 间接经济损失达 86亿元。
还有一个较为显著的当是过度捕捞了。
为了保护中国的渔业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规定:在中国的海洋、江湖、水库水域中,禁止使用爆炸物、有毒 物(农药、麻醉物)、电力进行捕鱼,禁止制造危害渔业资源的捕 捞工具,禁止传授禁止使用的捕捞方法。不得在禁渔区、禁渔 期进行捕捞,不得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和小于规定的网 目尺寸网具进行捕捞,捕捞生产时不得超过规定的幼鱼比例。在水生动物涸游通道建闸、筑坝,对渔业资源可能带来严重影 响的,建设单位必须先征求渔业资源管理部门的意见,经确认 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应当建造过鱼设施,或者采取其他补 救措施,未采取措施、对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应 当赔偿渔业资源损失。禁止在通江河口、闸口敷设网具捕捞水 生生物,以便保护水生动物的幼体和产卵徊游体,通江河闸的 开启要兼顾鱼类的徊游和灌江纳苗。列如对于过度捕捞
采取了伏季休渔的政策。
同时国家还成立了渔政管理机构。中国在国家渔业主管部门成立了渔政司,一些沿海主要省份也相继建立渔政管理机构,如江苏省的渔政处、福建省的渔政科等。1966~1976年期间,渔政废弃,渔场秩序混乱。其后,渔政管理重新受到重视。自1980年起,中国的渔政管理最高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在东海、黄海、南海设有渔政分局。各省、市、自治区设相应的渔政管理机构,重点渔港设渔政管理站,一般渔港设渔港监督站,内陆重点水域设渔业管理委员会或渔政站。渔政管理机构配备渔政船,在海上和内陆水域执行渔政管理的任务。
我觉得对于渔业的除了必要的法律和行政管理外,提高人民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应当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人民的环保意识,达到可持续发展,彻底解决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
参考文献:《渔业法》(1929)、《水产资源保护法》,《渔政管理工作暂行条例》、黄硕琳,唐仪 主编的《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2-1)
环境科学
第二篇:我国渔业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之研究
我国渔业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之研究
渔业环境既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载体,同时又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状况及其变化对渔业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渔业发展过程中,渔业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和近海渔业资源的不断衰退严重地制约着渔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渔业环境的科学研究,建立起完善的渔业环境保护法律制度,防治渔业环境污染,改善渔业生物资源的养护载体,实现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性约束
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条件。我国渔业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保持良好,但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依然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仍然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污染
无机氮污染以东海区和黄渤海区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活性磷酸盐和铜的污染以东海区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石油类的污染以东海区和南海区部分渔业水域相对较重。
(二)水产养殖业自身发展导致环境污染
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养殖面积与产量,缺乏科学的论证和海域功能区划,形成了大面积、单品种、高密度的养殖格局,加之养殖区域排灌水设置不合理,给水域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另外,我国水产养殖的高施肥、高投饵使得水体富营养化,致使病原生物四处蔓延。
(三)水域开发利用不合理,近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近年来,沿海地区随着海岸带、浅海和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们盲目地进行围垦、填海、筑坝、取沙、造塘、建港和石油开采等工程,造成河道港湾淤塞,滩涂湿地面积锐减,致使沿海滩涂生态环境恶化。
二、我国渔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的特性使人们相信不管有没有贡献都会从公共物品中得到益处,而不愿意自动付款。正因为如此,微观主体也就没有动力生产和销售这类物品或服务。因此,市场不会供应这类物品或服务;如果供应,也是微不足道的。这一事实为政府介入提供了一个基本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说,由于“免费搭乘”问题的存在,更需要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
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属于公共物品,且是天然生成的,缺乏明确的产权主体,人们可以自由取用甚任意破坏而不付分文(即不计成本)。这样必然导致所有的人无节制地争夺有限的渔业资源,“免费搭乘”成为必然,以致使海洋成为“公共牧地”。根据科斯的社会成本观点,用经济手段遏制资源环境问题由此产生。
(二)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上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微观主体对渔业资源环境的运用,不可避免地会使资源减少、甚至带来环境污染,即产生负外部性,从而构成一定的社会成本和代价,而这种社会成本和代价是在市场体系之外发生的,市场机制
无法对此发挥作用——即产品的真实价格不包括因生态失衡和渔业资源减少而带来的社会成本。
负外部性作为市场体系产生的一种外部不经济现象,它不可能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自动地加以解决,而必须通过政府的有效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干预时应利用市场机制即经济利益的减少引导人们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政府可以征收入渔费、生态补偿费、渔业环境保护税等形式,把被忽略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内在化”,提高微观主体的生产成本,促使人们改变以往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减少生态失衡、污染环境的渔业生产技术开发,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渔业经济。
三、我国渔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适度增加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改善渔业的共同生产条件
1、加强渔港建设。认真总结渔港建设议案实施经验,在科学规划、强化管理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国家级中心渔港、国家一级渔港、省区域性渔港,形成渔港现代化、渔业产业化、渔区城镇化、临港产业多元化的现代渔港经济区。
2、推进沿海地区城镇化建设。把沿海的海洋开发卫星镇、渔业特色专业镇建成经济实力较强、城镇设施完善、文化教育配套、生态环境优美、地方特色鲜明、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加快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并把国家级渔港、省区域性渔港和重点渔港所在镇纳入中心镇建设。
(二)尽快建立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和渔业环境监测网络
针对我国水域环境质量检测体系和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机构不健全的问题,财政应为渔业资源评估和渔业环境监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物质基础,以便使政府获得渔业资源与环境必要的准确的信息,从而为排污收费制度、捕捞配额制度、养殖证制度、人工放流制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渔业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准确评估重点海域的海洋环境容量。加大海洋污染防治力度,强化陆源污染控制,逐步建立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港口的环境管理。
(三)加快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建设
各渔区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采取水域污染与生态灾害防治、工程建设资源与生态补偿、水域生态修复和发展生态养殖等措施,强化水域生态保护管理,逐步减少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灾害对水域生态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同时,积极采取各种生物、工程和技术措施,对已遭到破坏的水域生态进行修复,重建水域生态平衡。
(四)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保障体系,建立海洋综合开发的法制秧序
1、修订完善相关立法。制定海域使用管理、无居民海岛及周边海域开发与保护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工鱼礁管理、海洋环境保护和海岸带管理等地方性海洋法规和规章,把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和海洋综合管理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
2、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虽然我国制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还有相当多的干部和渔民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应该加强海洋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使公民和企业单位深入理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自觉执行有关规定,共同维护好渔业生态环境。
第三篇: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1、论述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成因:从自然科学层面考察,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地关系恶化。而从人类社会制度结构层面考察,政治和经济学家则普遍认为,当决定使用环境资源的决策人物忽视或低估环境破坏给社会造成的代价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市场失灵、政策失误、科学不确定性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是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对策:
1、关于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达成了共识。
2、形成了环境保护的可行措施:a.以经济手段推进市场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以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判断环境政策的效果。b.以行政手段推进环境管理政策,控制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c.以法律手段规范人类行为,确立公民的环境权益和企业的环境责任,保障环境保护的经济、行政措施得以有效实施。d.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基础,提高自然资源和能量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3、确立了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
2、试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形成。1、197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试行)>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综合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开始建立。
2、从1989年修改颁布《环境保护法》到1999年修改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改革完善时期。期间在水土保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方面制定了新的法律并修改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
3、从2000年修改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至今,是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的强化时期。期间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沙治沙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海域管理使用法》、《可再生能源法》等。
3、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内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以保护和改善环境、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侵害为目的,调整人类环境与资源利用关系(也称环境利用关系)的法律关系总称。这一定义包含如下内涵: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调整对象是人类在从事环境利用行为中形成的环境利用关系。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资源,预防和治理人为环境破坏。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范畴既包含直接确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与资源行为准则的法律规范,也包括其他部门法中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
4、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控制的是可实现预见的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
4、试述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与民法的关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和民法的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在专门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出现之前,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依靠民事侵权救济制度加以解决。
2、民法中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如人身权、财产权是环境污染受害人寻求救济的权利依据。
3、民法物权制度、相邻权制度对自然环境要素的保护、公众环境权益的维护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区别:
1、公私法属性不同。民法对环境的保护属于私法的保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则更多地运用公法的手段对环境加以保护。
2、民法对环境的保护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并且更侧重与事前预防。
3、民法对环境受害者的救济是个案救济,侧重于对个人利益或者私益的维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对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则更倾向于对环境整体的保护,侧重于对环境公共利益的维护。
5、试述“三同时”制度的内容。
“三同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同时设计,即在对有关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进行设计时,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设计程序进行,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审制度,并且环境保护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设计。
2、同时施工,即建设项目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施工。
3、同时投产并使用,即建设项目在正式投产或使用前,建设单位必须向负责审批的环保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经验收合格并发给相应的合格证后方可正式投产使用。正式投产使用后,非经审批部门的许可,该环境保护设施不得停止运营。
6、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上的治理、恢复与补救措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运行机制的主要能容是什么? ① 治理特指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者,由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利用行为的实际状况制定专门的治理计划并设定一定治理期限,命令环境利用行为人在该期限内完成治理事项、达到治理目标的行政强制措施。治理措施主要分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破坏整治两大类。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上的恢复、补救和拯救措施,主要适用于因来发利用规划的失误或者违法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导致自然资源而导致自然资源受到破坏或者自然环境可能遭受损失的区域,主要包括恢复原状与补救或拯救两种措施。③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运行机制,《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了预防和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后期处置以及责任追究等五项机制。
7、试述“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的概念、主要区别和区分二者的意义。①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②他们的主要区别是,所产生的环境噪声是否超过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不同。③区分环境噪声与环境噪声污染的意义在于,对构成环境噪声污染的行为,环保部门或者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进行查处。对环境噪声排放并未超标,但事实上又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应当分不同情况由环保部门或者其他主管机关作出相应的处理,以维护邻里之间良好的相邻关系。
8、试述我国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① 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核心目标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而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法主要有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两种。前者仅通过限制排污口所排放的污染物浓度的方式进行污染控制,后者通过限制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方式惊醒污染控制。②浓度控制操作简单,但是浓度控制方法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浓度控制无法为企业提供额外的动力来更新生产技术、减少排污总量;另一方面,浓度控制无法有效实现污染控制目标,即使所有排污者均遵守排放标准,排入环境的污染物总量依然可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并导致环境污染。③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防治法尚未规定排污交易制度。
9、试述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原则。
①“三化”管理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②全过程管理化原则,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是指,对固体废物从生产、收集、贮存、运输、利用直到最终处置的全部过程实行一体化管理。对于可能成为固体废物的产品的管理,规定应当采用易回收利用、易处置或者在环境中易消纳的包装物。③分类管理原则。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以及危险废物三类,其中对危险废物采取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
10、试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关于
控制野生动物猎捕的主要规定。① 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因科研,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有关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②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取得狩猎证。③规定狩猎期、狩猎区和禁止使用的工具、方法。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禁猎期内猎捕野生动物和进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
11、论述环境侵权纠纷行政处理的本
质及其相较于民事诉讼的优点。环境侵权纠纷的行政处理,本质上乃是基于福利国家、给付行政之理想和传统民事责任,通过行政权力的作用,避免诉讼程序的烦琐和延迟,尽早实现损害的赔偿,已收保护受害人之效,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以行政力量之长克服司法作用之短,尽量避免或减轻传统“私法自治”原则对环境受害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与民事诉讼程序相比,行政处理机制在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方面具有显著意义:①行政处理制度能够正视当事人间因社会的、经济的地位差异性产生的能力差异所造成的实质不平等现象,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公平性。②纠纷行政处理程序所需费用主要由国库负担,减轻了当事人负担。③行政纠纷处理程序通常较为简便,有利于迅速而妥善的解决环境侵权纠纷。
12、论述国际海洋保护的主要国际组织。
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主要包括三个:国际海事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
13、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指,各国应当共同承担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的责任,但各国承担的责任份额是有区别的。①各国都应当共同承担责任。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进行充分的国际合作,因此各国都应当共同承担责任这种共同承担责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各国都应当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其管辖范围内的环境,并防止对管辖范围以外环境造成损害;第二,各国都应当广泛参与有关的国际合作;第三,各国都应当在环境方面相互合作和支持。②有区别的责任。这是对共同责任的具体化和对共同责任的再分配,即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则承担次要的责任。此外,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差别化环境标准也是区别责任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差别标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环境条约当中。
14、试述预防原则
预防原则也称环境损害预防原则,是指针对一切可能影响环境的活动和行为,事先采取经济、技术、法律、行政等手段和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损害结果发生。该原则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①预防的对象是环境损害,这种损害是科学上确定的、形成共识的。②预防的目的是避免或者减少环境损害。③预防的性质属于事先积极控制。预防原则的意义:采取预防措施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得较大环境利益,有利于扭转我国环境
保护的被动面。
15、论述我国海洋污染防治的监督管
理体制
①国务院环保部门主管全国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内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并主管防止海岸工程和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环境保护工作。②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全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物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③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所管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鱼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轮检查处理。④国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处理前款规定的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⑤军队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16、国际环境法的渊源
国际环境法的渊源一般是指国际环境法的形式渊源,即它的表现形式。国际法的法律渊源具有碎片化和零散的特点,各个领域都没有明确和清晰的国际法典。目前国际环境法的渊源包括:①国际环境条约。国际环境条约是国际环境法最主要的渊源。它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订立的,明确各主体权利和义务内容、以环境保护或生态保护为直接目的的国际协议。②国际环境习惯。在国际环境法中,国际习惯与条约相比处于次要地位。国际环境习惯是指国际法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作为通例被各国所接受的,以环境保护或生态保护为直接目的的国际习惯。③一般法律原则。一般法律原则的作用在于填补相关国际法渊源的空白。④辅助性渊源。辅助性渊源主要包括司法判例和公法学家学说,这两者不是独立的国际私法渊源,但可以作为确定某项国际法原则或规则存在的证据。⑤“软法”。在国际环境法领域,许多有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书面文件的法律效力不十分明确,通常将这些书面文件称为“软法”。
17、试述实施公共参与原则的制度措施
①环境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法》是我国将在推动我国公共参与原则制度化的第一部环境保护立法,它在推动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方面功不可没。②环境行政许可和环境行政处罚中的公众参与制度。为了保证公众参与,推动环境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国务院环保部门还根据《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制定了《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等规章,对环境行政许可听证与环境行政处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进行了规定。③建立环境信息公开与披露制度。为了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政府环保部门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保护规划,环境质量状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分配及落实情况。④鼓励各类非政府环保组织代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⑤建立公众参与的司法保障制度。
18、试述我国《水法》规定的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
①保护水量及生态用水。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应当注意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持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②水功能区划制度。水功能区划制度是水功能区实行有效管理和保证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重要手段。③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④地下水禁限制度。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
19、简述我国关于耕地保护的法律规定
①耕地占补制度。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②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采取措施,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③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
以乡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④耕地使用管制。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不得占用耕地。⑤开发未利用土地及三荒土地管理。⑥鼓励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⑦土地复耕制度。
第四篇:论述我国行人步行环境存在的问题范文
论述我国行人步行环境存在的问题
步行是在日常交通当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方式,然而机械化交通出现之后,以其快速、方便的优点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车行空间大大削弱了步行空间,城市变成了汽车的城市,行人在汽车面前成了弱势群体。人们丧失了所需的休闲步行空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呼唤步行空间的回归,渴足步行环境的改善,国际上已将城市中大规模步行系统的建设看成是创造人性化城市的重要一步。
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行人步行的交通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行人在步行时多数处于一种悠闲状态,在步行时路边应该有优美的绿化环境。我国许多道路在铺设时会在人行道边种植花草树木,但这些草木往往得不到日后的养护,容易出现枯死的现象,这一点给步行环境来踩了瑕疵。步行街行人很多,不少商贩看重了这一商机,在步行街上摆起了商铺,办起了餐饮业。这就使得步行街变得脏乱差,步行街变成了“不行街”。这种现象会给行人的通行早成很大不便,同时商贩还会占据机动车通行路面,严重时会造成交通拥堵。到了晚上的夜市,摊贩呛鼻的油烟,喧闹的叫卖声,都会对步行街附近的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除了摊贩占用人行道,汽车、自行车也会时常把人行道当成停车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监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对以上行为进行惩处,还给行人一个良好的人行道。还有步行街的安全性不够高,机动车和行人相互抢道,相互干扰。我国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最主要的解决方法就是拓宽道路,这样一来行人的不行空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原本宽敞的人行道变
得狭小,相互干扰不可避免的发生。再来就是整个步行系统的可及性不够,无法便捷地达到一定范围内的各个功能点。行人在人行道上想到达目的地闲的不够方便,这就带来了行人市场横穿马路这一现象,存在着很大的交通隐患。为了增强可及性,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置不同的步行街道设施,可以是空中走廊和天桥之类的凌空型,或便道、人行横道之类的地面型,也可以是地下通道。最后步行区景观单一,空间层次单调,观赏性、可读性、识别性较差也是一大问题。各个人行道千篇一律,特色不够鲜明。使得行人会产生视觉疲劳。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规划中要尽可能舒适、多样化、充满情趣,使步行者感觉所走的距离比实际的近。笔直、单调、缺乏绿化景观的人行道是不可取的,只会徒增步行者的焦虑。为了让城市生活性街道的步行区更具魅力,让步行者感到舒适、方便,一些设施的设置需要在道路详细规划时予以考虑,并与步行区设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体来说,草地、树木、花坛,以美化步行区域;喷泉、水池,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座椅、垃圾桶,以满足公众之需;电话亭、自动取款机、路标和导向牌,以方便行人;适当的地方设置一些室外咖啡座、露天舞台、儿童游戏小场地以满足人们不同的行为需求,以上设施需要根据生活性街道所服务的功能区的不同设置。有的步行系统中还要考虑自行车的行驶和存放问题。
第五篇:近年来社会上主要关注哪些(全球性)环境问题?简要论述其影响
姓名:学号:成绩:学院:年级/专业:
题目:近年来社会上主要关注哪些(全球性)环境问题?简要论述其影响?
正文:
近些年来社会上主要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值小于5.65的降水叫酸
雨。影响: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的流失,导致土地贫瘠化;酸雨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
臭氧层破坏(Ozone depleting substances)影响:臭氧层的耗减产生的直接结果就是使太阳光中的紫外线UV-B达到地面的数量增加。紫外线破坏蛋白质的化学键,杀死微生物,破坏动植物的个体细胞,损害其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引起传递遗传特性的因子变化,发生生物的变态反应。
生物多样性锐减 影响:破坏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破坏药物来源;破坏工农业资源;破坏物种的生物遗传基因;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海洋污染(Ocean pollution)——指主要经由人类活动而直接或间接进入海洋环
境,并能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或能量。影响:局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由海域至路域使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毒害人体;破坏海滨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使之失去应有价值。
影响:全球海平面上升一些岛国便会被淹没;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两极冰川融化;大量物种灭绝;淡水资源流失;农作物减产;疾病肆虐;造成新的冰河期。
——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影响: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气, 危及鱼类的生存;绝大部分有机化学药品有毒性, 它们进入江河湖泊会毒害或毒死水中生物, 引起生态破坏;被有机化学药品污染的水难以得到净化,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海洋上油船的泄漏会造成大批海洋动物(从鱼虾, 海鸟至海豹, 海狮等)死亡。
入,恶化了土壤原有的理化性状,使土地生产潜力减退、产品质量恶化并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和过程。影响:土壤污染使本来就紧张的耕地资源更加短缺;给农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是造成其他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染物具有迁移性和滞留性,有可能继续造成新的土地污染;严重危及后代子孙的利益,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