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电影与艺术
毕节学院本科论文(设计)
浅谈电影与美术
从电影中培养我们的审美、欣赏、鉴赏能力 目录
内容摘要…………………………………………………………………
电影发展…………………………………………………………………
著作《暮色-twilight》及美术介绍……………………………… 主要内容………………………………………………………………… 关键字………………………………………………………………… 艺术术与电影…………………………………………………………
参考资料…………………………………………………………………
内容摘要:
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电影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
电影的发展:
1893年,T.A.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
共 3 页
姓名:摄时灵度 题目:电影与艺术,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邓小平》《可可西里》《台湾往事》等力作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英雄》《神话》《震撼》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近三年来中国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标志着第三次发展高潮的到来
进入2009年 后全国各地 开始出现 婚纱电影一词 或是爱情电影 这是一种低成本的电影 以四川省成都市的 婚纱爱情电影最为流行 ,2010年的大量涌现,预示着这种低成本电影的到来,由此掀起了心得时代的开始.成都开始的婚纱电影以1895,婚纱电影在2010的时间的穿梭,姿势让人刮目相看.电影越来越被人们所利用,技术层面更加明显.电影的形式:
使一块燃烧着的木炭在被挥动时变成一条火带
这种现象曾被古时的人们发现过”但是,将这种视觉现象同电影的发明联系起来,却是19世纪的事情。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为了进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对物象滞留的时间,他曾一次长时间对着强烈的日光凝目而视,结果双目失明。但他发现太阳的影子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里。他终于发现了“视觉滞留”的原理。即: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暂滞留一段时间。实验证明,物象滞留的时间一般为0.1-0.4秒。与此同时,在欧洲的物理学教科书和物理实验室中,也开始采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和图画“幻盘”旋转的视觉研究。它们向人类表明,人眼视觉的生理功能可以将一系列独立的画面组合起来,成为连续运动的视象。19世纪30年代,诡盘、走马盘、轮车盘、活动视镜和频闪观察器等视觉玩具相继出现。其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即在能够转动的活动视盘上画上一连串的图像,而当视盘转动起来时那些呆滞的、无生命的图象便运动起来,活灵活现。此后,奥地利人又将幻灯和活动视盘相结合,使绘制的静止的图画投影在银幕上,制作出活动幻灯,形成了早期动画。然而,到了本世纪60年代,电影理论家和教育家对“视觉滞留”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疑义,他们发现银幕上的全部运动现象实际上是跳跃的、不连贯的,但观众却意识到那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动作连续。由此证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视觉滞留”,而是“心理认可”。电影的拍摄技术
摄影术同样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1839 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地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产生。1872 年,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他曾在 5年的时间里,多次运用多架照相机给一匹正在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并于1878年获得成功。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终于以一架摄影机开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在欧洲,许
共 5 页
姓名:摄时灵度 题目:电影与艺术
凯瑟琳·哈德威克·奥利维耶里 Catherine Hardwicke Olivieri
编剧:
梅利莎·罗森伯格 Melissa Rosenberg 剧情简介
因为父母离异,贝拉(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 饰)随父亲来到小镇生活。在新学校里,贝拉留意到一群举止诡异的怪人,他们特立独行,很是神秘。在实验课上,她遇到了怪人中的一个——金发帅哥爱德华(罗伯特•帕丁森 Robert Pattinson 饰),他俊朗的外形与出众的谈吐令她着迷。在交往中,贝拉渐渐对爱德华产生了感情,但其他怪人对她心存戒备。与此同时,小镇里接连发生死亡事件,贝拉的父亲是警察,负责调查此案。然而,警方的介入并没有阻止死亡威胁的蔓延。在一次意外中,爱德华救出了贝拉。从此,她发现他拥有异于常人的超能力,开始怀疑对方是杀人凶手。在事实面前,爱德华对她坦白,自己是素食吸血鬼,所以凶手另有其人。在杀人凶案的羁绊中,一场人鬼之恋由此展开„„ 美术介绍:
有很长一段篇幅用来描述贝拉眼中的爱德华的脸有多么美丽,而在电影中只需一个镜头就能概括。
《暮色》也有视觉效果工作——大约有二百五十个镜头——有视觉效果总监查德·基德和他的团队负责、他们来自于洛杉矶的Catalyst Media,包括它的制片人佩特拉·霍尔托夫,负责监督工作,还有温哥华特效制作公司和光魔(ILM),这家始于《星球大战》的著名特效制作公司,参与了本片关键镜头的拍摄。影片的魔幻效果镜头尽可能用“摄像机”拍摄,由安迪·维德(刚刚结束《加勒比海盗3:世界尽头》的特效组长的工作)指导特效,香港动作专家钟凯。即安迪·郑,担任特技协调员兼第二摄制组导演。
与所有的电影制作一样,演员和全体工作人员擦出了火花。这部由众多艺术媒介协作完成的电影巨制中,每个人都将各自独特的专业技能带入其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说的经验和故事。这项工作本身被分成了前期制作、拍摄制作和后期制作几个阶段,反映出现代电影拍摄的时间轴正在不断缩短。从哈德维克在巅峰办公室抽出那本《暮色》的旧脚本起,电影制作就走上那条始于2008年3月,为期45天的拍摄制作期的快车道。到电影拍摄结束,哈德维克返回洛杉矶开始后期制作时,电影院公映日期就像子弹头火车似的直逼而来。
拍摄过程很艰难,因为计划在书中描述的地方进行拍摄。哈德维克曾经问过梅尔为什么将故事背景定在太平洋西北部,特别是位于华盛顿州的那个叫做福克斯的小镇。“吸血鬼寻找阳光最少的地方”,哈德维克解释说,“所以,斯蒂芬妮做
共 7 页
姓名:摄时灵度 题目:电影与艺术
兽型”。思路是:善良的吸血鬼爱德华并不残暴。他们不想打架,直到詹姆斯——那是他疯狂。他们变得非常残暴,他们像动物一样撕咬。我们观看了老虎的录像带,观察他们如何突然向前扑,如何进攻,黑豹如何奔跑。我们做了研究,接着美工用情截图描绘出这场搏斗,并拍摄了排练过程,拿给凯瑟琳和制片人看。我用手提式摄像机拍摄排练过程,但是进行实际拍摄时,用了五台摄像机。我们并没有计划一次拍完整场戏。我们拍的不是母带——我选择了最佳的拍摄角度,我将连续镜头分解成具体的拳打脚踢。究其效果而言,我剪辑到更好的角度。我们拍了很多姿势的镜头,但是这些看起来效果如何取决于最终的剪辑。——安迪·郑
[关键词] 美术
电影
艺术联系
一、美术与电影的艺术渊源
相对于历史悠久的美术传统,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绘画一直被认为电影艺术的母体艺术,是不同时代和流派的美术作品为电影的视觉造型提供了足资借鉴的养分。彼得·格林纳威曾说:“我从来都深信,几个世纪以,无数在电影家之前的画家们对绝大部分问题已经提出并解决了,大批载着问题与答案的绘画作品构成了我们集体的记忆,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一切关心画面,渴望制作画面的人都应回过头来挖掘这座不断更新的巨大宝库。”一部电影的视觉风格由构图、色彩、光影、运动等元素构成。优秀的电影导演在影片视觉结构的处理上独具匠心,创造出极富艺术表现力的影像画面,并体现出独特的视觉风格。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摄影技术的改进,是电影得以诞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认为摄影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的发明提供了必备条件。早在1826年,法国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时间8小时。而在初期的银板照相出现以后,一张照片缩短至30分钟左右,由于感光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用,摄影的时间也在不断缩短。1840年拍摄一张照片仅需20分钟,1851年,湿性珂珞酊底版制成后,摄影速度就缩短到了1秒,这时候 “运动照片”的拍摄已经在克劳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实验拍摄中获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国旧金山的摄影师爱德华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机拍摄飞腾的奔马的分解动作组照,经过长达六年多的无数次拍摄实验终于成功,接着他又在幻灯上放映成功。即在银幕上看到了骏马的奔跑,受此启发,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改进了连续摄影方法,试制成功了“摄影枪”,并在另一位发明家强森制造的 “转动摄影器”的基础上,又
共 9 页
姓名:摄时灵度 题目:电影与艺术
间造型,具有四维空间造型的特点。这就要求电影美术师在场景设计上要树立运动观念,并且,要使立体空间环境符合剧情要求,符合摄像机镜头特性,符合镜头角度和运动变化。
其次,电影美术设计的创作方式以剧木为造型构思的基础,各种造型手段的设计均要以剧本为依据。一部电影在剧作结构、情节安排、人物关系、场景设置等方面会有许多差别,而且都会涉及和影响到电影美术设计的构思和处理方法。电影除了文学剧本之外,还有一个导演的分镜头剧本,导演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和总体构思与意图明确化、具体化。第三,电视和电影美术所创造的银幕和荧屏的造型形象和画面效果都要求达到视觉的逼真性。电影的荧屏形象的逼真性,是由电影特殊的传播方式,摄录手段造成的,所以电影美术已经不仅仅是平面的绘画,而是受着传播、制作方式制约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数字传播手段,先进的摄像机械、录音设备及编辑电子化系统、激光视盘等的采用使荧屏的仿真度、清晰度越来越高。对于同为视觉、听觉综合艺术形式的电视剧来说,电影在美术制作、表现、传播等方面存在着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物质材料、制作方式、传播途径及审美方式等方面,因此,必然会影响到电影美术和电视美术创作的不同
(三)光影。与电影画面明暗密不可分的是它的光影效果。在著名与电影画面明暗、光影密切相关的是色彩。以彩色电影来说,各种色彩的恰当运用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理上的冲击,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电影经常用黑白片部分来表示过去时内容,用彩色片部分来表示现在时内容,如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为了特定的表达需要,张艺谋则用黑白片部分来表示现在时内容,用彩色片部分来表示过去时内容。不管在白天还是夜晚,不管在月下还是灯前,不管在室内还是野外,物质世界的明暗总是无处不在的。然而,“四围山色中,一鞭斜阳里”,“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电影画面所具有的明暗,既有它的属性,又有它的特殊功能。陈凯歌在《黄土地》叙事中为了让观众很好地感受到顾青与翠巧的话别具有“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效果,就让有心的说者翠巧坐在明亮的窑洞门口,而让无意的听者顾青站在黑暗的窑洞里。对于任何艺术创作来说,除了选择的因素之外,还有安排的可能,电影画面的明暗效果,也可以被做出很好的安排来帮助影片进行叙事。王家卫《花样年华》的大部分画面都拍得很暗淡,既符合故事发生的时代氛围和生活真实,也切合那些场景和那份心情。
发展到今天的电影,早已不再像从前是其他艺术形式的附属品,它借助先进的机械技术、技术,已经开辟除了属于自己的甚至令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更加绚烂的天地,但电影总归是在上诉艺术形式发展成熟以后产物,也还是各种以上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特殊表现形式的综合,美术依然是电影构架的基本元素,因此,共 11 页
姓名:摄时灵度 题目:电影与艺术
[5] 黄会林,《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M],中国影视美学丛书一总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第二篇: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
——技术更新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姓名 学号 院系
从1985年电影诞生算起,百年世界电影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换言之,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促成了电影艺术的重大变革。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第二次是电影从黑白到彩色,这两次变革并未在电影产业化上产生太大影响,其影响是针对于电影艺术的。
1927年,美国摄制并公映的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使得电影真正成为视听综合艺术,促成了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美学的诞生,也预示了默片时代的终结。但是这一次变革也引发了反对的声音,当中的代表人物便是默片大师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以及第一位系统研究电影视觉表现的格式塔派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20世纪30年代,尽管电影在世界各国已经相当普及,而且这门新兴艺术已经引起一批欧洲先锋派艺术家的兴趣与重视,但在当时仍有许多人固执地认为电影只不过是机械的再现现实,鲁道夫·阿恩海姆详细分析了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特点,紧紧抓住电影影像与现实形象之间的根本差别,论述了如何利用这些差别来进行电影独特的艺术创造。阿恩海姆在其著作《电影作为艺术》里对无声电影和黑白电影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并对无声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对于无声电影的理论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认为无声电影艺术上的优点是由其技术上的缺点所造成的,从而完全拒绝和排斥电影技术方面的进步。但这些反对的声音并未影响电影产业的发展,即使是默片大师卓别林,也在1940年推出其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在美国诞生色彩造型成为电影又一个强有力的表现手段,似的银幕上的世界同现实生活中的世界一样多姿多彩、五彩缤纷,大大增加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而阿恩海姆反对一切可以使电影更加逼真地反映现实的技术进步,他极力反对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认为如此可以保持电影的艺术地位,以防止电影陷于自然主义,避免电影变成抄袭生活的工具。他的结论是错误的,自然主义是一种创作方法,绝不仅仅在于技术手段,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也完全可以避免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而且,电影艺术美学特性中逼真性与假定性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电影离不开艺术创造的假定性,同样也离不开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技术的发展与更新带来了电影留声机和彩色电影胶片,从而引发的这两次电影产业的变革与第三次相比只是序曲,环境音响和对白带给电影的影响增加了电影反映现实的逼真性,真正影响到电影产业化的,还是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第三次变革。
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如果从美国导演乔治·卢卡斯1977年首先将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制作的特技效果成功运用到《星球大战》中算起,这场影响深远的重大变革目前正在进行中。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字技术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与美学观念,为电影产业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高科技以极其逼真的技术手段和虚拟现实的表现手法,极大地增强了电影产业的魅力与生命力。
从《侏罗纪公园》里栩栩如生的恐龙健步飞跑到《真实的谎言》中庞大的战斗机在摩天大楼之间横冲直撞,再到《泰坦尼克号》中巨轮倾覆在冰冷的海面上,这些震撼场面无不归功于数字技术,特别是2004年获得奥斯卡11项大奖的《指环王:王者归来》,更是用数字技术创造出了无法复制的效果。“视觉娱乐影像制作的技术和艺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制作电影和制作其他视觉媒体节目的方式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保住了电影产业。早在20世纪下半夜,由于电视业和录像业的迅猛发展,许多人宁可在家里看电视或录像,而不愿到影院去,这造成了电影票房的萎缩。正是高科技技术的更新与运用拯救了电影产业。技术更新带来的震撼效果,只有在影院中才能深刻体会。
“数字技术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既涉及技术层面,也涉及艺术层面;既涉及发行制作,也涉及特技效果;既涉及电影本体,也涉及虚拟现实;既涉及电影创作,也涉及电影美学。” ②总体看来,数字技术的更新与运用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方式;同时,数字技术创造出电影的虚拟影像,创造出极具视听冲击力的影片;数字技术还带来了影视艺术的普及与融合。数字技术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是多方位和多领域的,除了影片的制作外,数字技术对影片的传播方式、发行渠道、接收方式,乃至美学观念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当代电影产业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还在继续,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带给电影产业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
注释:
①《数字化电影制片》 【美】托马斯.A.奥汉年
迈克尔.E.菲利浦斯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②《影视美学》 【中】彭吉象
第282 页
第三篇:中外名著与电影艺术鉴赏感想
中外名著与电影艺术鉴赏(选修课作业)名著荡气回肠,史诗之作
电影诸多硬伤,差强人意
——电影《白鹿原》评析
《白鹿原》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作品。
《白鹿原》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鹿
三、朱先生这些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农村地主、长工和乡村贤哲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年轻一代鲜明各异的性格,展示了他们追逐时代的步伐或被时代的车轮驱裹而形成的或凌乱或跌宕的人生履痕和复杂多变的命运,深刻地触及了中国近现代半个世纪历史行程中的深层矛盾和历史脉动,展示了一个民族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历史轨迹和心理行程,揭示了民族的传统观念和人格精神在现代文化背景中的深刻矛盾和裂变。该作突破了狭隘的政治斗争视域,超越了简单的阶级斗争模式,以宽阔的历史视野观照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以幽深的文化眼光打量历史行程中的各色人物,是一部史诗般的巨作。该作的主旨是探寻民族的文化心理并进而探求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白鹿原》的核心人物是白嘉轩。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农民,他的身上继承了几千年来传统中国农民的本质特征。他是非常现实也务实的人,没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换句话说,没有浪漫情怀。他所在的白鹿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主体是儒家的思想文化,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耳濡目染,又接受了来自朱先生的儒家思想和伦理观念的教化,他终生服膺儒家的思想和精神,并以儒家思想“修身”、“齐家”。在白嘉轩之上,是整个白鹿原的灵魂人物朱先生。朱先生是白嘉轩的精神导师和生活的指路人。白嘉轩则是朱先生思想和精神的实践者。朱先生是白鹿原的精神文化象征,他的思想渊源是儒家,具体到他的身上,则是儒家思想的变相理学,理学中的关学一脉,关学强调“通经致用”,“躬行礼教”。这样一种实践理性非常契合白嘉轩们的生活实践和生命实践,对于白嘉轩这样的农民和族长特别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他们易于和乐于接受并且能够深刻地掌握。
鹿子霖也是中国传统农民的一个典型人物。这个人物与白嘉轩性格相反但却能成为一个互补的形象。白嘉轩做人行事,遵循的是内心已然形成的信念和意志;而鹿子霖行事做人,则是依照现实的形势,这是一个能够迅速判断时势也能够很快顺应时务的乡村“士绅”。千百年来,中国的乡村社会,主要的核心人物就是由这两种人物构成,一个坚守先贤的遗训和内心的原则,一个观风看云不断顺应时势的变化,一静一动,动静冲突又结合,构成了一部激荡的而又稳定的中国历史。白嘉轩和鹿子霖都是白鹿原上的精明人和威权人物。他们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都具有原型的意义。这部小说对秦地文化和渭河平原风俗的精彩描写,对关中农民日常生活的精确描绘和农民语言的传神运用,构建了一部难得的中国北方大地乡村美学文本。
电影《白鹿原》表现力差强人意。
小说《白鹿原》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想象空间乃至意境,电影表现起来难度非常之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不能纠缠于是否忠实于原著。但是,是否抓住了原著的基本精神和内核,无疑是电影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就《白鹿原》而言,白嘉轩这个人物能否塑造成功是衡量改编是否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仅此而言,电影中的白嘉轩很被动,他的主动性、丰富性,他跟土地的关系,跟其他人物的关系都时隐时现,没有充分在银幕上凸显出来。当然,电影也作了很大的努力,试图完成一个史诗的建构和表达,但可惜的是最终没有完成。最终,电影自然不自然地成了“田小娥传”;而就这个“田小娥传”而言,也没有产生强大的情感冲击力和感染力。此外,鹿子霖、白孝文、黑娃和鹿兆鹏的人物形象都不够鲜明,性格也不够饱满,没能让人产生深刻的印象。这部电影的短板还是出现在叙事。影片里出现的麦浪、秦腔、油泼面、海碗、长筷子,追求画面和影像的质感,但可惜只起到了符号性的作用,而没有有机地融入叙事,推动叙事。电影画面和影像的冲击力一定是建立在叙事基础上的,叙事推进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情绪、情感,产生了情绪、情感才会产生艺术感染力,才会打动我们的内心。而只有打动了我们内心,我们才会认同电影的表达。叙事没跟上,再多形式上的因素都仅仅是符号,很难引导观众,也不能有效征服观众。
但我个人仍然要给这个电影一个较高的评分:在当下相当浮躁的创作环境中,《白鹿原》能够坚守史诗的追求。将来中国电影的高峰应该就是具有人文品格、审美品格的经典之作,尤其是这种高品质的民族史诗作品。《让子弹飞》,看着很热闹,《画皮》也很好“看”,但是中国电影真正的要走向电影强国,它最终还得靠更有艺术追求和美学品质的好作品。
所以,我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强调质量为王。对电影来讲,我们必须要更深入地去分析它与文学创作、与其他艺术形式创作的差异性,凸显电影创作特殊的规定性、规律性。电影是高科技艺术、工业化艺术、大众化艺术,在本质的意义上是由当下观众推动和决定的。当下,中国电影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填补工业的薄弱,填补叙事的短板。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如何去适应观众,适应市场,同时在适应的过程中来提升我们电影的品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白鹿原》的创作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利的经验和教训,我们需要更多从电影工业、电影产业的角度多做理解和分析,释放更多的善意、宽容,为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篇:《泰坦尼克》电影艺术观后感
《泰坦尼克》艺术鉴赏
当那泛黄的旧照片一张张浮现在荧屏上,讲述着那段喧嚣辉煌的历史时,当那足以穿透一个人内心的《my heart will go on》的旋律响起时,我不由得被震撼了。
有人说这是一部灾难片,的确,它就是一部灾难片。故事讲述的就是一次严重的沉船事故…….有人说这是一部爱情片,的确,它是一部爱情片。讲述的是虚构也罢,真实也罢,或是艺术加工也罢的一对情侣的爱情故事,还有其他的爱情故事……《泰坦尼克》通过对船的描写,3D的效果,充分表现了罗斯和杰克的感情。
在电影《泰坦尼克》的结尾导演使用了该篇的主题曲《我心依旧》不但恰当地表现了电影主人公处在那种环境下的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调动了观众的情感,使影片主题和人的精神得到升华。
在《泰坦尼克》中,这段音乐被几次用到,正是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具有高潮有带有一些伤感的乐曲不但实现了故事情节上的过渡和转场,而且将主人公杰克和露丝在泰坦尼克号这艘轮船上发生的短暂但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得到了升华,也表现出了杰克为爱牺牲的伟大、露丝对杰克的无限怀念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和对于失去杰克的无限痛苦,并把这份痛苦化作生存下去的勇气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这比任何人为的表演、痛哭、解说都来得简洁、巧妙和含蓄。
我想谈谈有关穷小子道森-杰克,富家千金-罗斯和富商之子卡尔的故事。杰克跟罗斯的爱情真是令人感动啊,卡尔真是让人恨透了,卡尔不但自私,而且狡诈什么的。但是,卡尔是爱罗斯,你看看她给她买的海洋之心,你看看因为罗斯跟杰克在三等舱里参加party而生气,你看他把手枪的子弹一发发的射完那种自嘲的表情,你看看他跟杰克目送罗斯下水的眼神与表情,你难道能不说他不爱罗斯吗,我倒认为这才是真实的爱,是那么的在乎你,为你生气为你牺牲,但是卡尔不是个爱情高手,他毕竟是个商人,他认为爱情就像生意一样,just a deal,但是爱情这样到目前我也没有明白的事情卡尔也没有明白,把它想得太容易了!我们再说说杰克,这个穷小子,浪迹天涯的画家,幸运的在最后5分钟赢得了船票,幸运的遇见了罗斯,幸运的遇见了好心的富商夫人……杰克是幸运的;任性的富家千金或是不幸的罗斯,不知道为什么要跳海,当然人人知道压根她就不会跳的,她只是一时想不开,脑子发热,想发泄一下,但是被热心或是多事的杰克看到了,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就都清楚了吧,我也不想赘述了。我想说的是杰克是位把妹达人,我必须承认!但是罗斯呢,罗斯应该很清楚她自己面对这种事情她应该怎么做,她应该老老实实的安守本分,不要去跟其他的男人发生什么事情……本来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是贵族上等社会的千金,一个下层人民穷小子,他们的从小接受的思想接受的教育都不一样,我不相信如果船没有沉,杰克和罗斯就会幸福的生活下去,对于杰克这不算什么,但是对于罗斯呢,她可以因一时冲动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但是她不会一直这么下去的,她会是适应了贵族的生活,不在两个世界的人肯定会用交集的,但是这个交集是微小的,暂时的,而不是永恒的,因为还有某些张力因为在作祟,你信不信我不管,但是我是这样认为的。
再谈谈其他的人吧!太多了,我不会一一列举,我干脆把他们称为凡人吧!但是穿上的凡人真的好让我感动。Children and women first!这是不用思考貌似是4副向大副询问的原话。结果呢,大副迅速的把舱门关闭,留在船底的船员组长在最后还是救了跌倒的工友然后才逃走的;负责的船员,有素质的上层社会的人,他们面对死亡,是那么的从容淡定……还有那永不停歇的音乐演奏手们,他们在最后留给别人的都比留给自己的多,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留给了别人,我想这要是在XX,可怕的事情就发生了:让领导先上船,领导最重要,再让大款上船,他们有钱,你们这些穷鬼,死去吧,你们的命本来就不之前,死了就死了,谁让你们命贱呢,这个要怨就怨你们的爹娘吧!而在泰坦尼克号上的人们当时不管富商还是伯爵还是船长,他们都没有争着上船,他们甚至留给自己妻子的遗嘱写到:只要船上还有一名妇女儿童,我绝不会上船,我要死得像个男人。这就是素质,这就是差距!
影片通过人的行为,表现了人性的美丽。
有良心的社会不会放弃底层的人民,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是生命,她就最重要;它的人民把责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出了事情,不是去掩盖,而是要积极的处理,把不好的情况缩小的最小化……一部影片真的反映了人性的美丽与伟大!生活在天朝的人民,你们见到过我们从小被教育的XX了没有,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过,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第五篇:浅谈中国电视电影艺术特性
浅谈中国电视电影艺术特性
黄昭民
(工程学院电气类)
摘要: 中国电视电影自1999年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电影和电视理论家们的关注,对于这样一种在中国才有十来年艺术历程的影视样式,就其艺术的性质和理论发展的方向,电影派和理论家们都各执一词,尤其是在中国电视电影诞生之处的三、四年时间里,就电视电影的艺术特性和审美特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电视电影的概念出发,追根溯源的从媒介特征和美学特征加以探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电视电影的艺术规律加以总结和研究。关键词:中国电视电影;创作内容;电视电影的视听语言
电视电影的基本问题
电视电影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产生源于电视与电影这两大产业的激烈竞争,电视台为了扩大节目播出量,组织专门的电视电影制作小组,拍摄出供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电影”(movie made for Tv)。电视电影的产生给电视和电影观众带来了一种新的艺术体验样式,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是基于电影和电视两种艺术样式的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进而发展了所谓的跨媒介叙事。本来,电视或电影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画面、语言、动作以及影像等为一体,通过这么多艺术组成元素进行人物和画面的叙述,展开一系列的影像,这就远远不同于文学或戏剧艺术了。电视电影虽然不是一种文字性的艺术形式,但作为文学剧本还是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为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在拍摄之前都要进行剧本的创作,这一点是影视艺术与文学发生重要关系的一个原因。电视电影在这一点上与电影或电视剧是相同的,但同时,电视电影也同电视和电影一样是一种视听语言符号系统,是用电影化的艺术手法和电视化的表现形式创造出来的电视叙事形式。随着影视合流趋势的加快,电视和电影媒介特征的较容性越来越明显,电影化的艺术手段和电视化的表达方式也逐渐融合起来,电视和电影交融的产物一电视电影将会在媒介特征上为其艺术特性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领域。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还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这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影视艺术的内在规律和艺术发展空间,还会为整体艺术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电视电影的创作内容
电视电影是在现代娱乐媒介多元化和影视艺术多元化发展起来的,也是中国电影发展陷入困境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艺术样式,它与电影和电视剧一样起着娱乐休闲的重要功能。“观众之所以看电视,主要是娱乐和解闷,为了社会效用和人际关系,为了现实定位或获取信息,以及为了个人价值认同①。家庭里的电视机承担着主人娱乐与信息获取等多种功能,所以,电视里面各种节目内容的题材类型和题材内容关系着观众对节目内容的接受程度和认可度。在传统的电视节目或电影观看过程中,观众的观看目的大体可以分为三类,按照索尼娅.利文斯对观众的观看取向的目标分类:即选择性、卷入性和效用性。一般观众在电视或电影娱乐的态度上主要基于“选择性”,在时间充足和有兴趣的基础上选择性的收看电视节目或观看影片,而卷入性和效用性这要因人而异了,不同节目样式有不同的观众群 体,电视这种家庭性很强的设备就起到了满足不同人的需要的功能,电视电影作为一种以电视为媒介的电视艺术样式也承担着电视节目相似的功能。因此,研究电视电影的创作内容对于进一步了解其艺术功能和审美情趣是非常必要的。
观众对电视电影节目意义的建构是一种能动的过程,是需要发挥自己理解力和想象力的意义转换过程。“理解行为是一种内在的建构行为,没有这种希望就没有节目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什么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问题。”②,观众在对电视的解读过程其实是一个“解码”过程,电视电影文本所包含的意蕴就像是一个秘密被逐渐解透的过程一样,文本里的信息与受众自身的信息库在特定的情景下产生回应,这种回应带来的效果是观众所期望和需要的。观众的观看动机,是其对影视内容得以满足与否的重要参考标准,对相关知识的认同与表达,使观众在电视电影里得到了满足和认可。鲁宾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注意到了电视媒介与观众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鲁宾发现了两种主要因素,即工具性因素(寻求知识、社会定位和社会效用)和仪式化因素(习惯性的、心不在焉的观看)。”电视电影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影视样 式,其叙述艺术可以说定位是一种“真实性”的社会呈现上。以纪实性的审美态度和情感表达来进行艺术创造。但有些电视电影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比较优秀,可影片内容质量和艺术性上就显得有些粗糙,没有真实的创造出作者的情感艺术和生活质感。“当下电影电视在艺术表现上构成对文本最大杀伤力的是虚假,伪真实,伪生活,伪情感。在艺术上打假,我们就该在表达层面上尊重生活,追求生活质感显得尤为重要。不要把作品中的生活打磨得太光滑,必须追求生活实感和质感。”①在电视电影的艺术创造中,对观众的情感态度和影视创造规律的恰当把握是其艺术正常发展的内在要求。价值观作为艺术创造的一种理念,关系到艺术创造者的思想意识水平和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深刻理解,没有好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以及对影视艺术的正确理解,很难在个人价值观和社会集体价值观之间做出恰当的判断和理性选择,电视电影是主流媒体平台下的叙事艺术,其彰显出的价值观是其艺术表达和艺术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对电视电影的主体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论观察,是进一步把握电视电影艺术特色的关键环节,电视电影的语言
我们知道电影作品里的声音是由许多种不同的发声源组成的,具体来分可以分为自然声响、人物对话声、人物内心独白、影片音乐(背景音乐、插曲和主题曲)等这些声音,这些不同的声乐对电影的故事叙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些经典的影片中声音有时取代某个场景下画面人物的话语或人物之间的对话。电视电影在对声音的处理上发挥了其自身的优势,讲究运用电影化的渲染和烘托手法来处理影片里声音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声音在电视电影中的叙事作用,虽然在很多时候音乐在影片中起着渲染人物或场景情绪的作用,但除音乐之外的其他声音也是具有自身独特的作用和效果的。由于电视电影体现的现实题材内容比较丰富,生活化的日常场景在影片内容上占相当大的比重,所以,生活化的场景就少不了对自然声响的有效纳入,而这在一般电影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除非影片场景特别需要。当然,在具体的电视电影人物对话声或内心独白中,也参照了电影化声音的表达技巧,把镜头中的某一种声音作为一种主题格调的暗示或人物心境的渲染。
一、声音的渲染和叙事指示功能
电视电影虽然在故事内容上追求新颖和风趣,在情节上追求快节奏和高强度的紧张感,但对于影片里的声音的作用也非常重视,尤其是影片中自然声响和人物的内心独白,不仅仅把自然声响作为影片里的日常声音来看待,而是有意安排和精心设计的,观众在听到这种声音所产生的反应是对影片中人物的处境和内心情绪的猜测,比如在《打死不说我爱你》这部都市青年题材的影片中,主人翁美丽在高考落榜后的第二天,父母就到法庭办理了离婚手续,面对这样强大的双重打击,美丽虽然表现的很无奈和不以为然,但观众很难看出她消沉的精神状态,反而到是她的亲身母亲在面对离婚后的生活表现出那种很浮躁和不满,影片在表现这对母女各自对待生活态度的时候用了一个淡出的镜头,美丽在给好朋友打电话诉说她母亲的心情时,身后出现了一个模糊的人影在摔东西,盘子P,}里啪啦的撞击声,很显然,这种
盘子被砸碎的声音不仅仅是一种人物内心的发泄,更具有推动人物情节叙事的作用,那就是美丽如何看待生活如何面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是破坛子破摔还是振奋精神勇敢的面对生活,在影片接下来的情节内容里,我们看到美丽用爸爸一次性付给她的所有抚养费买了一辆小汽车,干起了出租车工作。
在电视电影里面,自然音响可以突出人物或场景的空间环境,烘托出环境气氛和人物内心的感受,尤其是在武打片获悬案片中,人物如果处在危险的环境中,影片就会想起一声受惊的鸟叫或人物踩踏石块的沙沙声,这样的声音就能起到很好的渲染和指示意味。但在有些的情况下,自然音响或社会环境音响(各种杂音)还是在影片的叙事上其着关键的作用。《第五行动组一对决》影片开头就出现了一连串的跑步声和汽车开动的轮胎摩擦声,紧接着就是大批第五行动组成员被孔天佑枪杀的场面,在这里人的跑步声和开出汽车的声音相互交替,很显然具有烘托出人物处境的紧张和危险,但还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指示作用,人的跑步声是第五行动组成员发出的,汽车开动的轮胎摩擦声是孔天佑部下发出的,这两种声音的交错意味着两种力量的较量,一种声音弱小一种声音强大,果然,随着第五行动组成员推到板 车取出没有子弹的枪支那一刹那,大批中共里面的人员被枪杀。所以说,电视电影中的社会声响和自然声响的作用和效果是有区别的,既考虑到声音在影片中的一般意义上的渲染作用,有重视它的指示作用,也就是对情节叙事的推动作用。
二、背景音乐与主题曲的相对缺席
音乐在电影里起到的作用和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渲染气氛和奠定影片整体意境的功能,一段简短的背景音乐或一部小小的影片插曲就可以给整部电影奠定主题格调,《城南旧事》中的插曲“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哀婉音乐洽影片奠定了哀伤悲切的历史格调。正因为音乐在影片中具有的这种重要性,历来浪多大导演都对影片的音乐创作倾注了很大的心血。同样,电视电影当中音乐也具有类似的作用。电影音乐大体分为背景音乐、故事插曲和主题音乐三类。背景音乐是就某个场景或情节而配置的音乐,这样的音乐主要起渲染场景气氛和揭示人物行为动作倾向或心理反应的作用效果,故事插曲当然也有渲染作用,但更重要的作用是增添影片中的情节意境效果,并赋予某种意境的象征意味,这样的情况在一般电彩方面比较普遍,而电视电影在音乐方面主要还是对影片中背景音乐的重视和发军,根据题材和情节的需要给予突出或渲染,但就电影的背景音乐来说,一部优秀均影片除了背景音乐外还要有主题音乐,主题音乐是对影片整体主题意境的很好概活,主题音乐质量的高低影响到影片的观赏价值乃至内在价值。
由于电视电影是小制作、小场面,在影片的故事内容上不会过多的追求思辨性沟哲理,因此相比较一些经典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缺少了那种深刻的人文内涵和艺术哲理思考,而且影片的长度有限,大多属于小型制作的影片,影片的影像力不是很大。所以说电视电影的音乐制作不是水平不够,而是影片的性质决定了其不会象一般电影那样制作出一部完整的主题歌曲,大部分电视电影音乐追求的是主题音玉的完美,很多作品的主题音乐都是由中国交响乐团或亚洲爱乐乐团来演奏的,音玉的质量可以说是很高的。但大部分电视电影缺少影片主题曲的,而不缺少主题音t,主题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给影片奠定主题情感和意境。主题音乐可以根据情F的需要来灵活配乐,它适合于很多种艺术样式,电视电影当然离不开主题音乐,旦电视电影主题曲的创作相对来说还不是很明显,包括一些制作周期比较长的系列 片,很多都没有影片主题曲。主题曲是在影片的开头或结尾播放的一首完整的歌词和曲调,开头叫片头曲,结尾叫片尾曲,这一方面是由于故事内容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电视电影的情节节奏所制约的,高强度的节奏转换和新颖风趣的故事内容,需要的大多是主题音乐或背景音乐来渲染或衬托,这样看来,电视电影的主题曲在影片整体意境和影片主题上就显得不是很重要,相反,影片场景中的背景音乐(片段音乐)或主题音乐却起到很好的人物或景物的烘托和渲染效果。在《悲喜松花江》这部主旋律很强的电视电影作品里,武小乐在为检测水质而意外牺牲后,他的新婚妻子一度沉浸在悲伤的痛苦之中,当她手拿送给丈夫的那条红围巾慢慢走出画面时,影片响起了一段哀伤的曲子,在这一段感人的曲子里面观众完全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这段由亚洲爱乐乐团演奏的曲子很好的表达了青青悲伤的心理和对丈夫工
作的理解与支持。影片一直在这段哀婉的曲段中结束,可以说电视电影没有一般电影那样明确的主题曲意识,只不过,在影片的展开过程中,根据情节和镜头画面意境的需要加进辅助性的背景音乐,这样的音乐与主题曲相比,其主题的意义就不那么明显,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音乐在电视电影中的主题作用,这就类似于一般电影中的片曲,很难以主题曲的作用来加以衡量。
电视电影的音乐总的来说主要的作用还是在渲染和烘托,无论是基调欢快的还是格调哀婉的,或是渲染紧张的环境气氛,或是烘托疑虑重重的惊险场景,都可以用背景音乐或主题音乐来突出和渲染,没能充分发挥音乐在电影中的叙事作用,也没有充分彰显出声画之间的微妙关系。自前来说,电视电影的音乐功能还很难达到经典电影那样的音乐艺术效果,在音乐的功能表达上受到自身的限制较多,这是中国电视电影音乐所要追求和实现自身突破的一个重要方面。
结语
电视电影的理论研究自从电视电影在国内诞生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国内多方相关影视机构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电影艺术》杂志特地开辟“电视电影”专栏作为其研究阵地,国内的很多电影评选机构也开辟“电视电影”相关奖项加以鼓励,如每年一度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海电影节等都对“电视电影”有所关注。这么多机构和相关电影理论家对于电视电影的关注无疑给我们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电视电影作为一种影视叙事形式已经具有电视和电影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目前这种影视文化市场的大环境下,电视电影不仅是培养年轻影视导演的“训练营”,更是推动民族电影业发展和振兴的一种良好的产业,在商业片泛滥的今天中国在十年内没有产生出几部力作,除了《英雄》《卧虎藏龙》《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少数几部成功的商业大片外,国内的电影市场一直萎靡不振,2009年张艺 谋的《三枪》更被观众视为中国最烂的烂片,这部耗资上亿元的商业片换来得是观众的唾骂声,而我们反观国内的小成本制作的影片,成功进入院线的也寥寥可数,大部分都是转战到各地方电视台或网络上播映,在这种情况下,电视电影作为更小的小成本影片在振兴国内电影市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影片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和大制作,但电视电影作为在电视上播放的电影类型,其受众和观众影响力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其收视率一直相当可观,观众的认可度也很高,从电视电影频道的广告收入来看,央视六套的广告收入达到了同类型影视频道的好几倍,而且经济效益可观。所以说,中国电视电影是中国影视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影视理论研究应当充分重视的一个领域。
电视电影艺术特色研究任重而道远,不是一两篇论文或文章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结合电影或电视剧的艺术性,对中国电视电影艺术三个方面的艺术特征加以讨论和总结的。可以说电视电影艺术性的研究是跨领域的交叉研究,还没有完全从电影和电视剧领域独立起来,从宽泛意义上来说,电视电影只能看做是“相对”独立的影视叙事形式出现的。当然,它的研究还要结合其自身的艺术性加以深入的分析。
因此,电视电影的艺术特色研究不仅仅要在影视这块艺术园地里开拓,更要在“跨媒介”的艺术传播领域加以研究,结合当前中国国内的影视文化市场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电视电影的成就,把电视电影的艺术探索作为一个长期的工作任务来看待,是每一位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所做的工作,这也是使中国电视电影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一项重要工 参考文献
国内外著作: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2,《爱森斯坦论文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3,《普多夫金论文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年版。
4、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5、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曾庆瑞:《电视剧原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7、周宪:《文化现代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胡智锋:《影视文化前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9,陈旭光:《电影文化之维》,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10、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1、李法宝:《影视受众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金唯一:《电视观众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秦俊香:《影视艺术心理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14、王人殷:K2007年电视电影纵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第465页
15、刘烨原:《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6、林风云:《中国帝王电视剧叙事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17,《外国电影里论文选》,杨远婴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18、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
1、毛琦:《中国电视电影的叙事规则与文化特征》,《电影艺术》,2003年第6期。
2、史博公,凌燕:《电视电影的反类型策略一以警匪类电视电影为例》,《电影艺术》,2003年第4期。
3、汪鹏:《评乡土题材电视电影》,《电影艺术》,2004年第5期。
4、刘婷、扬元元:《中国电视剧影像叙事三十年》,《当代电影》,2008年第10期。
5、王宜文:((2007电视电影创作的维度与层次一来自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分析报告》,《当代电影》,2008年第7期。
6、陆绍阳《:电视电影:影响当代影视文化总体格局的新形态》,《电影艺术》,2001年第5期。
7、谭政:《电视电影:最主流煤体的电影》(郑大圣访谈录),《电影艺术》,2001 年第5期。
8、杨志亮:《电视电影的美学描述》,《电影艺术》,2002年第2期。
9、丁翠红、张冠文:《电视电影的表现方式与艺术特征》,《中国电视》,2006年第 1期。
10、尹鸿:《电视化的电影与电影化的电视》,《电影艺术》,2001年第5期。
11、吴蓄:《电视电影:用灵巧与风格取胜》,《电影艺术》,2002第4期。
12、刘秀梅:《数码电视电影形象造型元素的审美力度》,《剧作家》,2009年第1期。
13、学报编辑部:《要重视“电视电影”的特性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4、陈岩:《电影与电视传播的差异性》,《电影文学》,2009年第8期。
15、陆绍阳:《电视电影如何适应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
16、吕横:《电视电影:再论两个“标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7、赵保华:《寻求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
Abstract
Move towards the attention having long been under film and Chinese relevance-theoretic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since Chinese film coming into being in 1999,such plants in Chinese only the direction that the character and theory movie and TV forms,having ten art course next year with regard to it's art develop, film school composes in reply theoreticians all each has his own opinion, the art characteristic property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characteristic with regard to film have unfolded fierce discussion,have set off from the film concept especially place three of coming into being in Chinese film, in 3 or 4 years, The secondary intermediary characteristic and aesthetics characteristic finding by hard and thorough search give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The secondary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two angles art law having taken form on the basis here to film gives the The main body of book be that the art characteristic moving towards film carries out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