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TOD设计原则
TOD设计原则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美国城市的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的步行化城区。其中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TOD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同时,也是新城市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但是,目前被广泛利用在城市开发中,尤其是在城市尚未成片开发的地区,通过先期对规划发展区的用地以较低的价格征用,导入公共交通,形成开发地价的时间差,然后,出售基础设施完善的“熟地”,政府从土地升值的回报中回收公共交通的先期投入。
1、组织紧凑的有公交支持的开发
2、将商业、住宅、办公楼、公园和公共建筑设置在步行可达的公交站点的范围内
3、建造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将居民区各建筑连接起来
4、混合多种类型、密度和价格的住房
5、保护生态环境和河岸带,留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6、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
7、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者再开发
第二篇:TOD设计原则
TOD设计原则
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1、组织紧凑的有公交支持的开发
2、将商业、住宅、办公楼、公园和公共建筑设置在步行可达的公交站点的范围内。
3、建造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将居民区各建筑连接起来
4、混合多种类型、密度和价格的住房
5、保护生态环境和河岸带,留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6、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
7、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者再开发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美国城市的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的步行化城区。其中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TOD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同时,也是新城市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但是,目前被广泛利用在城市开发中,尤其是在城市尚未成片开发的地区,通过先期对规划发展区的用地以较低的价格征用,导人公共交通,形成开发地价的时间差,然后,出售基础设施完善的“熟地”,政府从土地升值的回报中回收公共交通的先期投入。
TOD源起
国外研究TOD最早最深入的当属美国。在经历了并正经历着小汽车出行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其城市或地区经历了以郊区蔓延为主要模式的大规模空间扩展过程,此举导致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土地利用的密度降低,城市密度趋向分散化,因此带来城市中心地区衰落,社区纽带断裂,以及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初,基于对郊区蔓延的深刻反思,美国逐渐兴起了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新传统主义规划(New-Traditional Planning),即后来演变为更为人知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作为新城市主义倡导者之一的彼得。卡尔索尔普所提出的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使用开发策略逐渐被学术界认同,并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得到推广应用。1993年,彼得。卡尔索尔普在其所著的《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之梦》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TOD替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并为基于TOD策略的各种城市土地利用制订了一套详尽而具体的准则。目前,TOD的规划概念在美国已有相当广泛的应用。根据美国伯克利大学在2002年的研究显示,全美国有多达137个大众运输导向开发的个案己完成开发、正在开发或规划中。
TOD定义及内涵
TOD即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城市重建地块、填充地块和新开发土地均可以TOD的理念来建造,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TOD从本质上可看作阻止城市无序蔓延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实际上营造了一种面向公交的土地混合利用社区,从地产和商业开发的角度更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开发模式及商业运营模式。综合以上,我们认为:TOD是指在不排斥小汽车使用的前提下,以培育客流为着眼点,以提高土地价值为核心目的,在主要轨道交通枢纽沿线及站点适度进行高密度的土地开发,并应伴随着居住、办公、商业、公共空间等用地的混合使用设计,同时宏观上兼顾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增长,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作用。案例
案例浅析
香港
香港人口600万,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在10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位于海拔50米以下的部分仅占18%,其余大多是陡峭的丘陵。香港在如此之高的密度下仍然能保持城市交通的顺畅,有效地控制交通污染,与其居民极高的公共交通使用率分不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公共交通一直负担着全港80%以上的客流量,仅有大约6%左右的居民出行使用私人交通工具。正是由于TOD开发对轨道交通建设产生的巨大需求,尽管香港的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起步较晚,但经过短短10多年的发展,香港已建成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130公里。并一直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香港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TOD社区的土地利用形态。全香港约有45%的人口居住在距离地铁站仅500米的范围内,九龙、新九龙以及香港岛更是高达65%.港岛商务中心内以公共交通枢纽为起点的步行系统四通八达,凡与步行系统相连的建筑,本身就是步行系统的组成部分,其通道层及邻接的楼层通常作为零售商业和娱乐用途,给行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东京
东京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仅距城市中心半径20公里的范围内就聚集着800多万人口。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形态使城市内部交通量高度集中。东京的铁路是这个城市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也是世界上少数能够盈利的城市铁路系统之一。以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新宿副中心为例,商业娱乐中心及其周围的办公建筑集中在距铁路车站不足公里的范围内,有空中、地下步行通道保护行人免遭汽车和恶劣气候的侵扰。由于大量活动直接在车站附近完成,轨道交通是人们出入该区域最方便、最常用的交通方式。由环形铁路向外放射的郊区铁路沿线更存在一系列典型的TOD社区。大型社区中心围绕车站布置,有景观良好的步行系统从中心通往附近的居住区,居民步行和乘公共汽车到铁路车站都很方便。居民到铁路车站的出行总量中,68%为步行,24%乘公交汽车,仅有6%使用私人小汽车。显然,这种用地布局在吸引远距离出行使用铁路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社区内部的机动车交通量。
展望
在当前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至2005年底,全国城镇人口已达5.24亿,占总人口比重的40.53%.预计到2025年,城市人口将达到8.3亿~8.7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60%.截至2007年,我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发展到140多个。这些都表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城市加速发展阶段。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预计达到42%~45%.城市化过程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在原有城市边缘摊大饼式扩展,另一种是发展新城或在原有的半城市化地区有选择地发展卫星城市。城市以第一种形式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产生一些阻碍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诸如自然环境、地域结构等,城市规模越大限制性因素越强。从趋势上看,给以各类交通枢纽为载体的TOD开发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城市轨道交通是面向城市轨道交通的土地开发战略,即一方面在开展城市交通规划时,以大运量、高效率、环境友好的轨道交通为骨干,配合步行及地面公交接驳,从而减少市民出行对地面交通和私家车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开展城市规划时,要以轨道交通车站为中心,进行高密度的商业、写字楼、住宅等综合开发,使住房、就业集中在车站吸纳范围内,使周边土地价值最大化。国内直到世纪交替时期才引入TOD策略,己有一些关于TOD策略的论文出现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相关杂志中。在北京、广州、南京等概念规划中也得到一些应用。而国内对于TOD策略的理论介绍和实证研究还比较少,部分还仅仅停留于概念阶段,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目前,从国内城市规划学来讲,人们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交通改善作用和经济拉动作用认识比较深入,但对轨道交通对城市格局引导作用的研究甚少,研究如何使轨道交通周边土地价值最大化的研究更少。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商业不动产专业委员会在对国外TOD模式和案例的大量研究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交通枢纽土地开发及商业运营的现状,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了针对TOD开发模式的专项研究,并将于今年年底发布TOD专项研究报告。我们也非常愿意与相关机构一道,共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TOD开发之路
第三篇:TOD模式
TOD模式
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TOD设计原则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美国城市的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的步行化城区。其中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TOD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同时,也是新城市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但是,目前被广泛利用在城市开发中,尤其是在城市尚未成片开发的地区,通过先期对规划发展区的用地以较低的价格征用,导人公共交通,形成开发地价的时间差,然后,出售基础设施完善的“熟地”,政府从土地升值的回报中回收公共交通的先期投入。
1、组织紧凑的有公交支持的开发
2、将商业、住宅、办公楼、公园和公共建筑设置在步行可达的公交站点的范围内
3、建造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将居民区各建筑连接起来
4、混合多种类型、密度和价格的住房
5、保护生态环境和河岸带,留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6、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
7、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者再开发 TOD源起
国外研究TOD最早最深入的当属美国。在经历了并正经历着小汽车出行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其城市或地区经历了以郊区蔓延为主要模式的大规模空间扩展过程,此举导致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土地利用的密度降低,城市密度趋向分散化,因此带来城市中心地区衰落,社区纽带断裂,以及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初,基于对郊区蔓延的深刻反思,美国逐渐兴起了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新传统主义规划(New-Traditional Planning),即后来演变为更为人知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作为新城市主义倡导者之一的彼得。卡尔索尔普所提出的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使用开发策略逐渐被学术界认同,并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得到推广应用。1993年,彼得。卡尔索尔普在其所著的《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之梦》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TOD替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并为基于TOD策略的各种城市土地利用制订了一套详尽而具体的准则。目前,TOD的规划概念在美国已有相当广泛的应用。根据美国伯克利大学在2002年的研究显示,全美国有多达137个大众运输导向开发的个案己完成开发、正在开发或规划中。TOD定义及内涵
TOD即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城市重建地块、填充地块和新开发土地均可以TOD的理念来建造,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交通引导开发”(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一词的准确含义并未作认真地思考,只是从字面上作简单的理解:一种城市开发的模式,城市要开发那里,首先把路开通到那里,道路先行,这就是交通引导开发。这与国内近年也十分流行的“服务引导开发”(SOD, Setvice Orient Development),似乎两者是配对的开发模式。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城市要向什么方向发展,就把新的市政府。或新的行政中心率先迁到那里。两者部基于“交通/服务设施一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土地开发模式,其实是对“TOD”的片面理解。
TOD的概念最早足由Peter Calthorpe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3年出版《The American Metropolis-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书中提出了“公共交通引导开发”(TOD),并对TOD制定了一整套详尽而又具体的准则。“公共交通引导开发”与“交通引导开发”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本意则差之大也!首先,“公共交通引导开发”体现了公交优先的政策。而“交通引导开发”则根本没有反映这一关键的内涵。
公共交通有固定的线路和保持一定间距(通常公共汽车站距为500m左右,轨道交通站距为1000m左右)。这就为土地利用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即在公交线路的沿线。尤其在站点周边土地高强度开发,公共使用优先。
案例浅析 香港
香港人口600万,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在10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位于海拔50米以下的部分仅占18%,其余大多是陡峭的丘陵。香港在如此之高的密度下仍然能保持城市交通的顺畅,有效地控制交通污染,与其居民极高的公共交通使用率分不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公共交通一直负担着全港80%以上的客流量,仅有大约6%左右的居民出行使用私人交通工具。正是由于TOD开发对轨道交通建设产生的巨大需求,尽管香港的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起步较晚,但经过短短10多年的发展,香港已建成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130公里。并一直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香港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TOD社区的土地利用形态。全香港约有45%的人口居住在距离地铁站仅500米的范围内,九龙、新九龙以及香港岛更是高达65%.港岛商务中心内以公共交通枢纽为起点的步行系统四通八达,凡与步行系统相连的建筑,本身就是步行系统的组成部分,其通道层及邻接的楼层通常作为零售商业和娱乐用途,给行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东京
东京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仅距城市中心半径20公里的范围内就聚集着800多万人口。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形态使城市内部交通量高度集中。东京的铁路是这个城市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也是世界上少数能够盈利的城市铁路系统之一。以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新宿副中心为例,商业娱乐中心及其周围的办公建筑集中在距铁路车站不足公里的范围内,有空中、地下步行通道保护行人免遭汽车和恶劣气候的侵扰。由于大量活动直接在车站附近完成,轨道交通是人们出入该区域最方便、最常用的交通方式。由环形铁路向外放射的郊区铁路沿线更存在一系列典型的TOD社区。大型社区中心围绕车站布置,有景观良好的步行系统从中心通往附近的居住区,居民步行和乘公共汽车到铁路车站都很方便。居民到铁路车站的出行总量中,68%为步行,24%乘公交汽车,仅有6%使用私人小汽车。显然,这种用地布局在吸引远距离出行使用铁路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社区内部的机动车交通量。
第四篇:AOD、SOD、TOD模式
AOD模式(规划理性预期引导,即政府通过预先发布规划消息,公开相关信息)
AOD(Anticipation-Oriented-Development)即规划理性预期引导。即政府通过预先发布规划消息,公开相关信息。利用政府的信誉,激发、引导市场力量进行先期的相关投人,以尽快形成与规划目标相一致的外围环境和所需氛围,以便于政府在最为适合的时机,以较小的投入实现原先的规划建设意图。如上海市宣布开发浦东。导致浦东开发投资吸引力的提高。不论是TOD、SOD,还是AOD模式,都是基于政府垄断了城市规划的信息,以及政府手中拥有的投资资金,甚至掌握了城市开发投资组织权的条件,以操纵城市地区土地的增值。它们也可以看成为城市经营思想的体现。
SOD模式(以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SOD(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是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产生的一种新方式。所谓SOD,就是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的开发模式,即城市政府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通过规划将行政或其他城市功能进行空间迁移,使新开发地区的市政设施和社会设施同步形成,进一步加大“生熟”地价差,从而同时获得空间要素功能调整和所需资金保障。一个成功的经典案例,是当年青岛市政府出让了老城区用地,而率先进入新区,实现了城市功能转移、空间疏解与优化、政府财政状况改善等多重目标。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SOD尤其是以政府为核心的行政中心转移,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示范效应和心理预期效应,是无法衡量的。
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TOD)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TOD设计原则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美国城市的无限制蔓延而采取的一种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综合发展的步行化城区。其中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m(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模式。TOD是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同时,也是新城市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但是,目前被广泛利用在城市开发中,尤其是在城市尚未成片开发的地区,通过先期对规划发展区的用地以较低的价格征用,导入公共交通,形成开发地价的时间差,然后,出售基础设施完善的“熟地”,政府从土地升值的回报中回收公共交通的先期投入。
1、组织紧凑的有公交支持的开发
2、将商业、住宅、办公楼、公园和公共建筑设置在步行可达的公交站点的范围内
3、建造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将居民区各建筑连接起来
4、混合多种类型、密度和价格的住房
5、保护生态环境和河岸带,留出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6、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
7、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者再开发
TOD缘起
国外研究TOD最早最深入的当属美国。在经历了并正经历着小汽车出行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美国,其城市或地区经历了以郊区蔓延为主要模式的大规模空间扩展过程,此举导致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土地利用的密度降低,城市密度趋向分散化,因此带来城市中心地区衰落,社区纽带断裂,以及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上世纪90年代初,基于对郊区蔓延的深刻反思,美国逐渐兴起了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新传统主义规划(New-Traditional Planning),即后来演变为更为人知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作为新城市主义倡导者之一的彼得。卡尔索尔普所提出的公共交通导向的土地使用开发策略逐渐被学术界认同,并在美国的一些城市得到推广应用。1993年,彼得。卡尔索尔普在其所著的《下一代美国大都市地区:生态、社区和美国之梦》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TOD替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并为基于TOD策略的各种城市土地利用制订了一套详尽而具体的准则。目前,TOD的规划概念在美国已有相当广泛的应用。根据美国伯克利大学在2002年的研究显示,全美国有多达137个大众运输导向开发的个案己完成开发、正在开发或规划中。
TOD定义及内涵
TOD即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其中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指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然后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中心广场或城市中心,其特点在于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身的“混和用途”,使居民和雇员在不排斥小汽车的同时能方便地选用公交、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城市重建地块、填充地块和新开发土地均可以TOD的理念来建造,TOD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交通拥堵和用地不足的矛盾。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交通引导开发”(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一词的准确含义并未作认真地思考,只是从字面上作简单的理解:一种城市开发的模式,城市要开发那里,首先把路开通到那里,道路先行,这就是交通引导开发。这与国内近年也十分流行的“服务引导开发”(SOD, Setvice Orient Development),似乎两者是配对的开发模式。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城市要向什么方向发展,就把新的市政府。或新的行政中心率先迁到那里。两者部基于“交通/服务设施一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土地开发模式,其实是对“TOD”的片面理解。
TOD的概念最早足由Peter Calthorpe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3年出版《The American Metropolis-Ecology, Community, and the American Dream》书中提出了“公共交通引导开发”(TOD),并对TOD制定了一整套详尽而又具体的准则。“公共交通引导开发”与“交通引导开发”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本意则差之大也!首先,“公共交通引导开发”体现了公交优先的政策。而“交通引导开发”则根本没有反映这一关键的内涵。
公共交通有固定的线路和保持一定间距(通常公共汽车站距为500m左右,轨道交通站距为1000m左右)。这就为土地利用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即在公交线路的沿线。尤其在站点周边土地高强度开发,公共使用优先。
TOD社区分类
城市型TOD社区
城市型公交社区是指位于公共交通网络中的主干线上,将成为较大型的交通枢纽和商业、就业中心。一般以步行10分钟的距离或600m的半径来界定它的空间尺度。
社区型TOD社区
社区型公交社区则不是布置在公交主干线上,仅通过公交支线与公交主干线相连,公共汽车在此段距离运行时间不超过10分钟(大约5公里)。
城市型TOD社区
案例
香港
香港人口600万,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在10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位于海拔50米以下的部分仅占18%,其余大多是陡峭的丘陵。香港在如此之高的密度下仍然能保持城市交通的顺畅,有效地控制交通污染,与其居民极高的公共交通使用率分不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公共交通一直负担着全港80%以上的客流量,仅有大约6%左右的居民出行使用私人交通工具。正是由于TOD开发对轨道交通建设产生的巨大需求,尽管香港的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起步较晚,但经过短短10多年的发展,香港已建成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130公里。并一直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香港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TOD社区的土地利用形态。全香港约有45%的人口居住在距离地铁站仅500米的范围内,九龙、新九龙以及香港岛更是高达65%.港岛商务中心内以公共交通枢纽为起点的步行系统四通八达,凡与步行系统相连的建筑,本身就是步行系统的组成部分,其通道层及邻接的楼层通常作为零售商业和娱乐用途,给行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东京
东京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仅距城市中心半径20公里的范围内就聚集着800多万人口。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形态使城市内部交通量高度集中。东京的铁路是这个城市最主要的交通方式,也是世界上少数能够盈利的城市铁路系统之一。以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新宿副中心为例,商业娱乐中心及其周围的办公建筑集中在距铁路车站不足公里的范围内,有空中、地下步行通道保护行人免遭汽车和恶劣气候的侵扰。由于大量活动直接在车站附近完成,轨道交通是人们出入该区域最方便、最常用的交通方式。由环形铁路向外放射的郊区铁路沿线更存在一系列典型的TOD社区。大型社区中心围绕车站布置,有景观良好的步行系统从中心通往附近的居住区,居民步行和乘公共汽车到铁路车站都很方便。居民到铁路车站的出行总量中,68%为步行,24%乘公交汽车,仅有6%使用私人小汽车。显然,这种用地布局在吸引远距离出行使用铁路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社区内部的机动车交通量。
第五篇:草 原教学设计
《草 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
3、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品读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草原风光片、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听歌曲,观录像)
听了美妙的歌曲,欣赏了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介绍作者,过渡: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3、板书课题:草原
二、检查预习,扫清障碍
1、读生字词:(课件出示)
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蒙的读音是“ mě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 ”,“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 “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不要多一点,“涩”不要少一点。
三、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1、小声读课文,思考: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可否用一个字概括?(美)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板书(美丽的风光 好客的民族)
2、再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 草原美景 热情迎客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四、精读品析,感受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3.汇报交流。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江心的愉快。
A比较词语:空气是那么(清鲜 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晴朗)
图片展示: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新”“明朗”的用法。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清新”“明朗”的草原的那种高远辽阔的意境。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图片,结合学词,理解“一碧千里”
你能说出哪些表示“绿”的四字词语,结合理解下文的“翠色欲流”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结合学词:渲染
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
4、修辞方法体会
A:比喻,学生发言
B:抒情,师讲解抒情的两种表达方法:直抒胸臆,借物抒情 比较(4)和(5)句的表达方法,结合两个句子进行引导,领悟。5.配乐朗读,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五、拓展延伸
1.草原的景色无比优美,而草原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下一节课我们去集体感觉草原人的热情,感受蒙汉人民的深情!(配背景音乐)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风情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板书设计
天空:清新明朗 美丽的风光
草地:一碧千里
16、草 原 热情迎客 激情相见
好客的民族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