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课堂实录剖析(本站推荐)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说明:《最后一课》是一篇短篇小说,比较浅显易懂。这堂课采用复述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文章的构思、理解若干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的教法,而分成四块:
1、复述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2、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
3、开拓延伸,留下无尽思索。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
复述,初步感知课文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齐):老师好。
师:“最后”这个词常常引发我们很多感想:会想到圆明园那最后的遗迹,令人气愤;会想到贝多芬那《最后的晚餐》,令人心酸;会想到影视作品《最后的格格》中的女子不幸、善良而又执着的精神令人感叹。今天我们来学习《最后一课》,看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不同感受。
师:昨天已经布置了预习作业,一是把课文读两遍,二是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首先尝试复述课文,然后来有感情的朗读令自己感动的情节。
生1: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
生2:上课的过程: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生3: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生4: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生5:下课时韩麦尔先生的痛苦和无奈。
师:说得非常条理,可见预习的扎实。那么我们再来阅读重点情节,能不能从这这些字中读出些味道来?
师:谁来说一说?(对一举手女生)好,你来说。生:我读出遗憾之情。师:遗憾?什么遗憾?
生:应该是„„再也学不到法语的遗憾。师:很好。还有吗?(叫另一生)
生:里面也有珍惜吧。最后一课了,平时没好好学,今天可要珍惜珍惜。(生笑)师:(笑)这也是失去才知珍贵吧。还有同学要说吗? 生:好像还有一种„„恨。师:恨谁呀?
生:反正是„„又恨自己,也恨敌人。恨自己平时没好好学,恨敌人占领了自己的家乡,不让自己学法语了。
师:嗯,这么隐蔽的情感都让你捕捉到了!(生笑)
师:你说的这个“同情”,是不是有前面提到的“遗憾”之意?
生:我说的这个“同情”是指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韩麦尔先生在这里教了四十年的书了,自然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课文第22段有这样的话:“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所以,小弗郎士对他的老师充满同情。
生:读最后一个有关韩麦尔先生的情节,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读出了 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师:说的好,有理有据。
(这是本堂课的第一部分。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文有关细节的的品读,读出不同的味道,切入点虽小,但展现的天地却大,可以看出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
走近人物,体验喜怒哀乐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那么他们谁是主人公呢?今天我们来辩论:正方是小弗郎士,反方是韩麦尔先生。并考虑在你心目中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请用一两个词来概括。
(学生展示)
生:我认为主人公是小弗郎士,文章开始就写他“贪玩”,因为小弗郎士当时不会分词时就不想上学,要到野外去玩玩,也可见他不怎么爱学习。
(接着老师分别就学生概括出的“幼稚”、“懂事”、“爱国”、“有同情心”等词一一点出、强调后学生说明理由)
生:我找的是第12段的“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从“那些坏家伙”就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对普鲁士兵的无比憎恨!
生:我找的是第21段的“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对普鲁士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生学法语的行为的无比憎恨之情。师:好。我们知道,其实鸽子事实上不可能用任何语言唱歌。小弗郎士之所以这样想,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幼稚天真的孩子天性,另一方面更是表达了他内心那种愤怒的情感。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正确。
生:我找的是第17段:“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的难受和羞愧的心情。生:我找的是第23段的“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天真幼稚的天性。
师:是的。小弗郎士毕竟还是个孩子,听到古怪的声音,自然而然就想发笑。而“难过”则显然是因为„„
生:是因为上了这一课后,连这古怪的声音也听不到了。
生:我找的是第24段“„„,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觉得这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之情。
师:非常好。正因为小弗郎士内心对韩麦尔先生有着崇敬之情,才会觉得他形象高大。生;我找的是第20段:“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里可以看出小弗郎士上课非常投入,全神贯注。
师:是的。小弗郎士以前觉得语法难,现在却“挺容易”,其原因就在于他今天认真学习了。
师:刚才许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发现和收获,我们也在交流中慢慢了解了小弗郎士。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了解变化的原因吗?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师:好,哪位同学发现了小弗郎士的变化?
生:小弗郎士开始学习是不专心的,后来变得爱学习了。(师板书:学习:不专心
热爱)
生:小弗郎士开始对课本是讨厌的,后来则是舍不得了。(师板书:课本:讨厌
舍不得)
生:小弗郎士开始是浪费时间,后来变得珍惜时间了。师:怎么看出来?
生:第14段说“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说明他以前浪费时间,不用心学习;第24段说“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忽然”一词可以看出他学习认真,也就是珍惜时间。
师:很正确。还有变化吗?
(师板书:时间:浪费
珍惜)
生:对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开始是害怕的,后来则是尊敬他了。师:对。其实不仅是尊敬,还有同情、理解、崇敬。(师板书:韩麦尔先生:害怕
尊敬)
生:对普鲁士兵,小弗郎士开始是喜欢,后来则是憎恨。(师板书:普鲁士兵:喜欢
憎恨)
师:好的。我们找到了很多小弗郎士的变化,你能不能选用几个词概括一下他的变化? 生:小弗郎士由天真贪玩变得懂事、爱学习了。
生:通过我方同学们找的有关小弗郎士的句子,可以看出本文写的最多的小弗郎士,通过写小弗郎士的变化体现了主题,所以说小弗郎士是本文的主人公。
师:好了,我们终于比较全面地认识了小弗郎士,再来看看反方的理由。
生:在课堂上的主角就是韩麦尔先生,通过写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刻画了这个人物,并体现了主题,下面请我们组的同学具体阐述。
生:写他很严厉,韩麦尔先生有一把大戒尺,总是拿着敲桌子,说“静一点,静一点”,另外小弗郎士也说“忘了我挨的戒尺”,说明韩麦尔先生还打过小弗郎士。
(接着老师就学生概括的“可怜”、“爱国”、“认真”“不负责”等词一一提示学生找出理由。)
师:嗯,我们也认识了韩麦尔先生。虽然写他的笔墨很多,但是都是通过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来写的,所以我自己认为小弗郎士是主人公。通过分析,我们还会发现,韩麦尔先生与小弗郎士似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
生:爱国。
师:对,爱国。国难当头,忠诚服务了四十余年的老师与调皮厌学的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对失去的国土深深的敬意和对侵略者的憎恨。这种爱国之情跨越时空与地域,感动了无数读者。这也正是此文震撼人心之所在。不过,具有爱国之心的这两个人似乎不是很完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们身上的不足呢?
生:我觉得人无完人。小弗郎士其实也挺可怜的,就像我们班上的一些同学,基础不好,想学也学不好,所以总是担惊受怕,怕老师提问。(生笑)
生:虽说韩麦尔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浇花,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有点没有遵守老师的纪律,但我觉得也是很可爱的。我想他钓鱼的那一天,学生都喜欢。(生笑)其实这样的老师更有人情味。最根本的是,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一点也不含糊,他的内心深处对祖国对法语充满深情,所以,我们也不会计较他的那些小小的不足了。
(这是本堂课的第二部分:走近人物。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主,点滴细节可以折射出人物品性,可见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体验反思,结束语
师:对。现在我们知道,最后一课,不光是小弗郎士懂事了,更是唤醒了小弗郎士的爱国热情。那么,同学们,你是否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对你有益的东西?
(师出示投影7。生思考。)
生:我们应该抓紧时间,认真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否则就会后悔莫及了。生:做任何事,只要认真去做,就会成功的。生:我们应该像小弗郎士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
师: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思考下面的问题:
1、假如你是当时将被奴化的学生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
2、你对汉语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生:我会恨敌人,起来反抗,不会学敌人的语言。生:与敌人巧妙的斗争。
生:积极参加反抗敌人的斗争,尽自己最大的能力。
生:学好我们祖国的语言,因为语言不仅是我们的交际工具,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师:是的。要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其实并不难,学好我们祖国的母语——汉语,就是爱国。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汉语吧!因为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多年来已经累积大量的思路。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我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课一得,于是我推翻原来的种种设想,主要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重心放在分析人物形象上,通过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情感的前后变化,展示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并且由此联系我们国家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热爱自己祖国的热情。
因为要把人物分析作为课堂的重点,所以我要做的就是课堂引导学生从人物描写的各种手法去分析人物形象,为此组织了一次辩论。
在辩论中的人物分析中,由于课前关于人物描写的准备,学生也能找到课文中相应的语句。通过最后一课前后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完人物形象后,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提到与最后一课社会背景相似的我国的一段历史:日本对于我国东北三省的文化侵略。与我们自己国家历史联系,这是理解课文情感的一个契机,更贴近我们自身,学生也更能感同身受。最后作为拓展。
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课文表达的爱国情感,把人物情感变化的分析作为本课的重心是准确的。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够较好的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然而真正的共鸣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这与学生对我国的那段历史了解不多有关。
原来设计本课教案时,从教材,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思考,然而却忽略了学生这一关键的要素,备课过程考虑更多的是教师要怎样讲解,怎样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创设那些情境的问题,但是却忘了学生针对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课堂上学生的展示不够理想,教师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教师的评价不够到位。在这次的实践中,对于教材的分析,对于课堂的设计,还有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我的感受很多,会激励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努力,上出高效、充满语文味的课。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说课稿解析
《最后一课》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说《最后一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法学法,三说教学设计,四说教后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从而去爱自己的母语——汉语,爱自己的祖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小说形象生动地塑造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学习时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各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教学目标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订出来,这样,综合学生的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通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对汉语的热爱之情。
3、学情分析
以上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
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活阅历贫乏,再加上时代背景久远,因此,我把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1)《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允许学生下位交流意见。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强化视觉和听觉效应多种感官共同协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另外,一个优质的课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情熏陶,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贯彻寓教于乐、快乐教学的原则。
(3)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2、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 1 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说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普法战争、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导入新课。(对于此文来说,背景的理解相当重要,不可忽略)
2、屏幕显示普法战争的历史画面,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兴趣和理解。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
1、屏幕显示生字,采用点名读、齐读的方式。
2、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通过些预习笔记,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他们读完一篇文章之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有自己的疑问。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自主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第一问训练学生概括复述,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络。第三问只需学生有所思考,具体留待后面讨论主题时解决。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1、组织学生研讨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
⑴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马虎、不认真学习、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小弗郎士是一个由于这是最后一课而变得认真听课的人的孩子”一种见解。明确:小弗郎士是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学生合作讨论,诵读小弗郎士的大段心理描写,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⑵究竟是什么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讨论,点拨)教师点拨:是朴素的爱国情感使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2、组织学生研讨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⑴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⑵然后教师进行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 2 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
(3)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由于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小说这种体裁的文章,所以我认为这节课应当给学生引引路子,对今后学习赏析小说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以上的分析应当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五环节:协作质疑
全班学生,每4人一组进行质疑问难,然后全班交流合作,教师只作适当点拨,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的阅读,并在这一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基本突破了重点难点。
探讨: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教师出示投影,供学生参考。第六环节:拓展迁移
1、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想象故事情境,体会文章主旨。(投影展示课文主旨)
2、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附:板书设计
四、说教学反思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第三篇: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名师教学设计
7.最后一课
都德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识记并理解“哽、宛转、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课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把握,通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及动作,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深沉的爱国情怀,珍惜现在时光,抓紧时间学好本领,为祖国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串讲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失去了,才觉得珍贵。”体会一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可今天我们要见到一位小学生,他应该有更深的体会。过去的他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被宣布从此不能再学习母语了,他似乎一下子警醒了,“学习是多么重要!”可这失去的又无法挽回了。因此,在他的“最后一课”中他想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二、简介课文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
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三、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四、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①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上学迟到怕挨老师骂。
②“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③“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④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气氛” ”
学生”
教室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
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教师“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②课后练习二:
⑴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⑵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⑶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⑷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五、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多媒体课件展示)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⑴“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⑵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三、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五、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开端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七、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八、板书设计:韩麦尔
情节:上学
社会环境
教学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上课 下课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第二单元《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小弗郎士行踪,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2、抓住最后一课不寻常的变化,通过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巨大变化及其原因,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巨大变化,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方法]: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最后一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美籍华人丁肇中.(投影展示丁肇中画像,文字显示其主要事迹)丁肇中是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按照惯例.获奖者应用本国语言做一个简短的致辞,所以丁肇中决定用中文书写自己的致辞,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但由于他是美国国籍.所以他的这一行为遭到了美国官方的阻止.负责颁发诺贝尔奖的人士也提出:“我们这里没有中文打字机,你用中文书写,我们不能打印分发!”丁肇中说:“我用手书写,请你们代为复印!”„„就这样,面对美国当局的百般刁难.丁肇中坚持用中文慷慨致辞.这也是诺贝尔奖设立76年来,首次用中文发表的获奖演说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简要地谈一谈.生思考后交流.明确: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有时热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今天,就让我们怀着这种对民族语言的虔诚之心,走进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二、走进“最后一课” 问: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法国的阿尔萨斯.追寻小弗朗士的行踪.看一看,小弗朗士这天早上经过了哪些地方?在各处又见到了哪些人? 明确: 小弗朗士经过的地方依次是“锯木厂”——“镇公所”——“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教室” 问:在这些地方.他都见到了哪些人呢? 明确: 在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他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经过镇公所时,他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其中铁匠华西特和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
进了老师的小院子,他从窗户里看到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看到了踱来踱去的韩麦尔先生,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不寻常的变化)
进了教室,又看到了许多镇上的人——郝叟老头儿,从前的镇长,邮递员„„(不寻常的变化)
问:在这些人当中.最不该出现的是谁?为什么呢? 明确:
普鲁士士兵出现在法国领土上.说明他们是侵略者,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也正是侵略者使原本平凡的一天成了小弗朗士的最后一课.一场基于战争侵略的文化侵略正在拉开序幕。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课堂上,学习了最后一堂母语课,让我们走进教室去看看最后一课有什么不寻常的变化。
三、通过读,找出变化的细节,重点感知小弗朗士的巨大变化,探究促使变化的深层原因。
1、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看到了哪些变化?(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看起来很忧愁,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法语(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分组讨论)明确:
(对学习)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对老师)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对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小结:原来,所有人的这些变化都是对最后一课母语课态度情感上的变化,明白热爱母语就是热爱祖国。
4、是什么原因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明确: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剧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践踏,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觉醒。原来这些不寻常的变化都是因为阿尔萨斯人要和自己的即将失去的故土,母语,祖国告别。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洒在了每个孩子心中,也播撒在了每个阿尔萨斯人的心中,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已经交到了下一代的手中,爱国的花朵已然绽放于赤子之心。
我想汉语也是最明白,最精确、最优美的语言。我们从现在起,从此刻起就应该学好自己的语言,将爱国付诸于行动,使爱国不再是一句空谈。
最后一课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法语老师,变成了用自己的言行去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下节课中我们将端其貌、品其言、悟其神,走进韩麦尔先生的精神世界。
四、作业:
1、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用做批注的方法学习。
2、推进阅读:《柏林之围》
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弗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小说构思新颖,原本的“巴黎之围”,却被定名为“柏林之围”。情节安排巧妙,通过一个病重的老军人故事,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表现了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悲剧色彩。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学案
教学目标(知
识,技
能,情
感
态
度、价
值
观)
.知识与技能
(1)记忆本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把握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3)理解韩麦尔先生有关法语的见解。
(4)感受小说中人物强烈的爱国热情。
2.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文。
(2)查找、对比、分析人物的言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民族危难之际人们对于祖国的眷恋。
(2)理解语言、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热爱祖国的文明和文化。
(3)学习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 一
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
方式一。教师谈话导入:事到危难之际方见英雄本色。谁能举一个这样的事例?导入新。
方式二。质疑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这一刻究竟教给了主人公什么?
预习准备:自学生字词;寻找两个在危急关头为他人或国家利益挺身而出的人物事例,做简单摘记。、堂交流预习成果。
2、介绍普法战争背景。
3、介绍作家都德。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2、师友互助,对比探究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概括文主要内容。
2、寻找、列举最后一上的不寻常状况。
3、思考:为什么他们在这个堂上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4、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写出了家乡沦丧给人们带来的强烈震撼?给了你哪些启示?
、学生自看文,填写表格。
2、讨论后两题,班内交流。
教师相机指导。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3、堂小结
教师引导小结。
回顾小说三要素。
学生自由表达。
时作业:
第 二
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顾文内容。
2、分层提高,深化理解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小说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试着分析文中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先生的精神品性。
2、国家沦丧之际,有士兵浴血奋战,有国民奔走疾呼,为什么要选择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来写?又为什么不写完整,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结局?
3、“语言”与“钥匙”一句,该怎样理解?
2、在小说《羊脂球》中,作者写了一个受人鄙视、欺凌的妓女在侵略者面前表现出来的爱国心;《米隆老爹》写一个普通的农夫心怀国仇家恨杀死敌兵;《四世同堂》以北京一个普通的家族在侵华战争期间的离乱生活来反映一个时代的悲壮命运,都德则选择了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这些本来应该过着平淡无奇甚至是浑浑噩噩的普通日子的寻常人物是千千万万个同时代人物的代表,他们言行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正是人们共有的心声。以一滴水来折射太阳的全部光辉,将矛盾集中爆发正是短篇小说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韩麦尔是一个平凡普通的老师,有时也粗心、应付、耐心不足,然而,在国家沦丧的时刻,他尽力向学生展现法文的美好,把自己对于民族的自豪、眷恋与热爱传递给学生。
3、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一个民族所有的文化传统、精神气质,都是通过特有的语言符号记录并流传下来,只要语言不消失,整个民族的感情纽带就依然存在,对本民族的热爱与自豪就在,反抗外部侵略者的决心和意志就可以延续下去,因此,保护民族的语言。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
3、归纳总结
介绍普法战争的结局:法国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成功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
4、拓展提高
读书。读一读历史中朝代更替或生死攸关时那些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宁为玉碎的屈原,执节牧羊、矢志不渝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
三、板书
最后一
韩麦尔
小弗朗茨
最后的堂
温和可亲
因背不出分词而难受
乱哄哄——安静、整齐
穿节日盛装
从未这样专心听讲
空条凳——坐满了人
讲解耐心
舍不得离开、书包沉重
每个人都专心、小孩子也不例外
对法语和法兰西的热爱和眷恋
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