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
题目: 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差异
——以“翘拇指”“竖中指”“V”手势“OK”为例
摘要
非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不同国家、民族对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规范区别很大,甚至所表示的意义恰好相反。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交谈、沟通时,除了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还有手势。手势语几乎随时随地伴着语言进行交往,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时也会代替语言甚至超越语言。人类的有些手势语具有相同性,但更多的手势语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不同的交际意义,以、翘大拇指、竖中指、“V”字形“OK”等手势为例解释说明。
Abstract Nonverbal behavior has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Different countries, ethnic group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social norms of nonverbal behavior,even the express meaning is On the contrary.When People to talk and communicate in daily life,in addition to th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 tools there have gestures。Gesture language almost anywhere with the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plays a key role.Sometimes it can transcend the language and even take the place of the language.human gestures have the same nature,but more signs are given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give different communicative meanings,wave、vertical thumb、“V” Shape as example to explain.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行为
手势语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behavior
gesture 手势语(gesture language)是体态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法国心理学家休乐热强调手势语的重要作用:“人们交谈时说话本身的份量只占7%,语调占38%,面部表情和手势占55%,有时候说千万句好听的作为铺垫引出一个重点,但是一个不经意的手势就可以推翻之前所说的一切。”但是,不同的国家、民族、地区的手势语既有其同一性,更有其特殊性。手势语的使用有习俗的差异,所以在交际中必须要小心使用,不然就会引起冲突。下面举出一些常见的手势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
1.翘大拇指(thumb up)
翘大拇指的意思几乎在世界公认表示好、干的不错,一切顺利、非常出色等类似的信息。家长对孩子、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常常会做出这个手势表示认同鼓励。但竖大拇指的这个手势也有许多例外: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公路上对开过来的车竖大拇指他的意思并不是夸赞司机车技好,而是竖大拇指用来表示请求搭车;篮球比赛中,裁判通常会一手持球一手竖大拇指表示一切准备就绪,比赛可以开始;还有飞机驾驶员在飞机升空待发时由于发动机声音巨大无法与地勤人员进行沟通于是驾驶员会竖大拇指表示“I am ready”;但是在尼日利亚这种手势被认为是侮辱性手势;在德国则代表数字1;在日本表示数字5,同样日本,这一手势也表示“男人、您的父亲”的意思;在南朝鲜竖大拇指有“首级、父亲、部长、队长”的意思;在澳大利亚则表示骂人;在伊朗,以及伊拉克等很多中东国家,竖大拇指是一个挑衅的行为,几乎和西方国家常用的竖中指一样;与别人谈话时将拇指翘起来反向指向第三者,即以拇指指腹的反面指向除交谈对象外的另一人,是对第三者的嘲讽。在墨西哥、荷兰、斯里兰卡等国家,这一手势表示祈祷幸运。在希腊如果将大拇指急剧竖起则表示让对方“滚蛋”,是对人极大的不敬。
2.竖中指
竖中指最早出现在英法百年战争末期。英国弓箭手让法军损失惨重,法军发誓在击败英军后,将英军弓箭手拉弓的中指全部斩断。结果法军惨败。在法军撤退时,英国弓箭手纷纷伸出右手中指炫耀他们依然存在的中指。这一手势迅速在西方国家“走红”。伸出中指这个手势意义多为鄙视,表示“被激怒和极度不愉快、不满”有些国家还表示“下流行为”。在世界范围内这是一种常见的侮辱别人的方式,相当于“fuck you”,这是一种很不礼貌的粗俗的表现,一般来说经常被禁止使用,电视上出现通常会被打上马赛克。不过在一直地中海和亚洲地区,这个手势是可以用来指向某些东西的,还有一些地区手语中举起中指表示哥哥,将会成为家庭支柱的意思。
3.“V”字形手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检阅时一露面群众就对他欢呼鼓掌,他做了一个反掌“V”手势表示胜利,群众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发愣、有人忍不住哈哈大笑,结果招来非议。
现在我们都知道的掌心朝外的V形手势代表胜利。这一行为(最初是由比利时的律师德·拉维雷用来作为蔑视纳粹的手势,是英语victory(胜利)一词的首字母。后来。这一手势经英国广播电台成功宣传,变成了盟国部队用来表示胜利的符号,并传遍欧洲,紧紧与反纳粹运动联系在一起。但是,常常有人用反手掌的收拾来代替正掌手势,这样就会表达完全相反的意思。成为表示侮辱的符号。丘吉尔的反掌手势之所以引来了争议是因为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人对这种手势的理解认知不同。这就是非言语行为交际中同一手势语表达不同含义所引起的误会。同样,第十五届足球世界杯比赛时,德国著名球星曾对不满意其表现的观众做出极其不礼貌的侮辱性手势,激起观众的极大的愤怒,因此被教练撵出国家队,致使得德国队惨败。
但在希腊用此手势时则必须把手指背向对方,否则就表示污辱,轻视对方之意。因为在希腊一般V字手势代表了视对方为恶魔、邪恶之人。在南欧,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在别人脑后偷偷做V手势,表示“他妻子给他戴绿帽子!”。在欧洲大多国家,做手背朝外、手心朝内“V”形手势是表示让人“走开”。在中国V手势表示2,第二,剪刀,同时也有表示胜利成功的意思。在荷兰等一些国家V代表自由。
4.“OK”手势
德国柏林的蒂尔加藤区法院审理了一桩奇特的官司,有位司机路遇警察,把手伸出窗外,朝警察做了一个简单的手势: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圈。于是,德国警察以侮辱罪把司机送上法庭,法官找遍文献资料,还请教了心理学家,最后判决:这个手势在德国有两种解释,怎么看待就是个人的事了,司机被宣告无罪。
OK手势——拇指和食指圈成圆圈,其余三根手指伸直,掌心向外。OK手势源于美国在美国还有其他大多数国家表示“everything is ok ”赞扬、允诺、同意、顺利、没问题的意思。但是在巴西,德国,拉丁美洲等地是表示粗俗下流。所以说,案例中这位司机的手势或许表达的意思只是“everything is ok”,但是德国警察错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是一种下流的行为,并且将他送上法庭。这是司机和警察对这个手势理解的不同。同时“OK”手势在其他地区还有不同的意义:在希腊人眼里这个手势象征爱情或赞扬表达正确,但是后期出现关于侮辱性的含义。而法国表示“零”或“毫无价值”;在日本是表示“钱”突尼斯人则表示:“I will kill you” 我会杀了你的意思。;阿拉伯人做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表示深恶痛绝。所以我们在交际中要了解和重视非语言交际中其它文化的手势语,同时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自己的手势语,尽可能的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
5.其他常用手势语
5.1.挥手(Wave one's hand)5.1.1.招呼人过来
英美国家对成年人用手掌向上朝自己方向招呼,将手掌(palm)向上伸开,不停地伸出手指(finger),意即“Come here”。对幼儿和动物则手掌朝下向自己方向招动。中国人正好相反,即手心向下是招呼成年人,手心向上是招呼幼儿和动物。所以在一个中国人和西方西交际时必须要提前了解,不然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
5.1.2.挥手再见
美国,中国等大多国家都表示再见。但是与此相反的南美一些地区,人们见到这个动作不但不会离开。反而会向你跑过来。
5.2.点头与摇头(Nodding and shaking head)
在很多国家,点头是肯定,摇头是否定,但是在保加利亚,希腊的一些地方和伊朗,却是点头否定,摇头肯定。5.3.伸出食指(Index finger)5.3.1.竖起食指
在美国伸出食指表示让对方稍等片刻;然而不同的是在法国表示请求对方回答问题;在缅甸表示请求,拜托;在新加坡表示最重要的;在澳大利亚则表示“请再来一杯啤酒”。5.3.2.食指弯曲
这一手势在中国表示“9”;在日本表示小偷,特别是那些专门在商店里偷窃的人及其偷窃行为;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表示死亡;在墨西哥则表示钱或询问价格及数量的多少。5.4.伸出小指
在中国表示小、微不足道、拙劣、最差的等级或名次,还可以表示轻蔑;在日本表示女人、女孩子、恋人;在韩国表示妻子、妾、女朋友;在菲律宾表示小个子、年轻或表示对方是小人物;在泰国、沙特阿拉伯表示朋友;在缅甸、印度表示要去厕所;在英国表示懦弱的男人;在美国、韩国、尼日利亚还可以表示打赌。
结语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巨大,非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也大不相同。总之,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进行对比非言语行为中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比,可以展现出各民族各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差异,提高人们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这样我们在跨文化交际 中才能做到换位思考、知己知彼、成功交际。
参考文献
[1].《跨文化交际概论》,吴为善、严慧仙著,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9年。
(2015.3 重印)
[2].《浅析跨文化交际中手势语的运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语系。[3].《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1999年。[4].《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毕继万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2月。
第二篇:关于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的差异2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的差异入手,分析探讨了差异背后的深层文化差异,并以西式餐厅及中国餐馆在非本土文化的环境中如何生存为例,提出了如何处理跨文化交际中饮食差异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差异;生存发展
跨文化交际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成为了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遇到的文化差异问题也被涉外工作者给予了相当的注意。而作为跨文化交际重要媒介的饮食,在各国之间经济的交往中地位也得到提升。深入了解和认识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不仅可以加强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更是从事对外工作者的必修课。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及交际的影响
(一)、跨文化交际的定义
所谓跨文化交际学,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
(二)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的重要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行为和习惯,有其各自的社会规约或习惯。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跨文化交际者如果对交际对象所在的文化背景、目的语国家的语言与非语言交际行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会出现不恰当的言行,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而饮食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和理解不同饮食习惯和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话,跨文化交际也必然是失败的。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
(一)中式的艺术享受VS西式的科学实用性
中西的饮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强烈对比。中国人无论是对于食物的烹制还是消费的过程都是一个漫长的享受过程,而西方人对于饮食的态度者相对来讲比较客观而又理性。与中式的艺术享受相比,西方的饮食强调的是科学性和实用性。而这一强烈的对比集中体现于中西方对于烹饪过程、菜名选择、对食物消费的不同选择和态度上。
1、烹饪过程的差异
中式烹饪的烹饪过程中,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的立体感官享受,而且非常注重根据不同的时令和不同的地方风俗对菜色和口味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求达到最大的享受效果。而对于调料的搭配也只是一宽泛的“少许”,“一勺”,或“少量”等标准来进行选材。而对于从事烹调工作的厨师来说,烹饪不像是一种职业而更接近与一种舞台艺术。想一个雕刻家精心雕刻杰出的艺术品一样,可以说享受贯穿了整个制作的过程,从烹制到消
费。
相比而言西式的烹饪,则更像是一项简单机械而又要求严格的实验。《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可见他们整个的烹饪过程,其实就是一串数子的机械组合,从时间,数量到程序和排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对于量的要求更是达到以克为标准的苛刻境地。同时他们往往因为过于注重营养的保持而忽视了饮食的可享受性。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而不入“道”,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2、菜名选择的差异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菜名的选择上都坚持了本土的思想。中国人讲究美感和享受,而西方则再次强调了他们文化中实用主义的精髓:实用,科学。
以下是一些名菜的中英文名称:
宫保鸡丁 Fried Chicken w/Dried Chilli神仙豆腐 stir-fried fairy tofu 什锦菜 Mixed Vegetable黄金蒸蛋 Steam Egg
罗汉斋 Lo Han Vegetable珍珠豆腐汤 Beancurd Soup霸王别姬——Steamed Turtle and Chicken in White Sauce
连生贵子——Lotus Nuts in Syrup
寿比南山——Steamed Chicken in Pumpkin
不难看出中国的菜名蕴含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文化信息。例如,“过桥米线”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绵绵情意,霸王别姬讲述了楚霸王项羽与虞姬凄美的爱情故事,而连生贵子、寿比南山等则反映了中华民族美好的祝福,“蚂蚁上树”、“孔雀开屏”则描绘了中国画般的意境。同时中国的菜名还强调了给人充分的视觉冲击和美感享受,例如黄金蒸蛋,光是听了菜名,食者便能想象出其炫耀夺目,光彩耀人的样子,顿时食欲也大增。而从这些中国名菜的英文名来看,不仅简单而且非常实用。首先它们大多将各类菜肴所需之主料直接放入菜名当中,其次菜肴的烹饪方式也涵盖其中,可以说每一个英文菜名就是一份简易的食谱。每一个英文菜名似乎都清楚而生动的将烹饪的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
3、消费态度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最大差异便是他们各自对待饮食的态度。中国人的饮食是一种复杂的艺术形式有着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即融绘画、雕塑、装饰、园林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如中国各种食具考究的摆放,食雕的精美无不反映了中国饮食中丰富的艺术内涵。又如陶制炊器的器形从实用需要设计出发,本意为放置平稳,受热均匀,但却给人以对称、均衡美的感受。陶器、铜器、铁器的不断演进,不仅是对工艺、性能方面的改进,还包含着追求形式美的意图。
而西方人眼中的饮食不过是能量及营养摄取的一种方式,饮食中的艺术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望尘莫及的。与中国人相比他们更注重食物的营养保持和搭配,强调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同时饮食在西方宴会上充当的角色是交际的附属物,往往重视交际而忽略饮食,而中国人是绝对不会将一种艺术单纯的用以交际的。
(二)、中式的和合思想VS西式的改造自然思想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饮食和西方饮食的差异从文化层次上来讲展现了两种文明和两种文化的冲突和对抗: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中国饮食无论是食物的烹制、搭配、摆放,还是消费都体现了中国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阴阳协调”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首先对于食物的烹制中国人讲究因时因地做出对应的调整,春食酸,夏食苦,秋食辛,冬食咸,已达到阴阳协调.而西方人对于食物的烹制、搭配、摆放则体现了西方人对于自然科学及理想思想的崇尚。首先,西方的食物烹制是强调营养的保持和搭配,以自然科学为出发点,以纯理性的观点对待饮食,以求达到效益的最大化。而西方人食物的摆放是基于分餐制而逐渐形成的。每人一副餐具,一份食物这不仅符合西方科学健康的标准,同时给人一种,绿林好汉独霸一方的感觉。而西方的餐具,刀叉勺的搭配又对开发自然的无限欲望,同时也是西方人崇尚自然科学的另一佐证。
(三)、族群观念VS个人主义
中西饮食文化的另一差异在于,在消费过程中伴随而来的交际现象是基于何种思想产生的。从这一点考虑,中式的交流是基于族群意识而达成的,而西式的交流则是基于个人主义的思想而形成的。
中国人无人是在大型的社交场合还是相对私密的个人场所,他们的交流对象往往是一个群体和家族。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交流非常强调家族之间和朋友之间情感的进一步加深,他们的交流是一种群体性的活动。互相劝酒,夹菜,各餐桌之间的相互走动在加强联系的过程中也就必不可少了。与西式的交流相比,中式的饮食文化家族色彩(或者说是族群色彩)也就浓厚的多了。
西方人的交际相对来讲,交际圈就小多了。因为西方人历来他主张个性的独立和解
放,而对中式的族群观念并不做太多的考虑,所以在宴会上他们也就更加强调个性思想的表达和交流的独立性。因此我们从各类电影中可以看到,在西式的宴会上,宾客们大多是各自拿着一个酒杯四处走动与他人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而对于亲友的交流似乎并未得到很多的体现。与中式的交流来讲,他们的交际圈就要小得多啦。
三、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差异的处理(以肯德基为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的差异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中西方的许多文化内涵和精神在不断地交流中不断地相互渗透,完全纯净的文化已经不复存在,跨文化交际的困难也日益突出。而如何处理日益复杂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在新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涉外餐饮业作为跨文化交际的又一重要主体,其生存和发展备受瞩目。下面以涉外餐饮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例,探索一下如何正确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种种问题。
(一)肯德基的进入:1985年,时任肯德基总经理的迈耶在做出开发中国市场这个决策时就认识到了想要在这个古老新大陆取得发展首先要克服的困难就是熟悉和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于是他首先选择了新加坡作为进军中国市场前的试点,选择新加坡的原因是其国民说普通话,生活习惯与中国最为接近。1986年的4月,眼看时机成熟,迈耶立即采取行动,改组肯德基东南亚地区办公室,并任命具有中国成长背景,又有国外求学经验的中层管理人员王大东出任肯德基东南亚地区副总经理。通过一年在新加坡的练兵,肯德基对跨文化管理、尤其是对东方人的管理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另一方面也积累了熟悉中国特点的运营人才,保障了进入中国之后能够迅速地融合并做到游刃有余,1987的11月12日肯德基在北京前门繁华地带设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餐厅,正式启动了中国区战略的第一步。
(二)肯德基的中西交融:为了更好的迎合中国顾客的口味,以占领更大的市场,肯德基采取了菜单本土化,开发了长短期系列产品:老北京鸡肉卷、十全如意沙拉、玉米沙拉、营养早餐(香菇鸡肉粥、海鲜蛋花粥、枸杞南瓜粥、鸡蛋肉松卷,猪柳蛋堡)等。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之更好的融合,肯德基还采取了原料采购本土化的做法,它基于中国的饮食文化所作的相关调整已经取得了极大地成功。同样的在经营模式上它也采取了本土化的做法,1、在店面方面,肯德基大大领先,它的店面数如今已是竞争麦当劳所无法比拟的;
2、在公司总部的地理位置方面,肯德基将亚洲区的总部设在上海,因其地缘和对消费者研究的接近,所以市场反应的速度也更加灵敏。
3、在单店的经营形式上,1993年,肯德基就首先把特许经营模式引进中国并加以改良,由此肯德基的扩张开始提速,奠定了自己的优势。
(三)肯德基的成功:肯德基中国市场本土化其实就是在它为立足“取之于中国,用之于中国”,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它的成功是跨文化的饮食文化交流成功的一大亮点,它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的饮食文化在彼此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摩擦出了令人欣喜的火花,为另一国的顾客带来了更多的食物选择,丰富了跨文化饮食文化差异交流内涵,这是相当的令人欣慰的。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中西饮食文化的表现及其本质(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探索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处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有效措施,并以肯德基在中国的生存和发展为例,形象生动的提出了应对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诸多问题的办法。
跨文化交际中饮食文化的差异是可以通过交际方自身的调整与改进来减少摩擦的。首先,要吸收当地的饮食文化理念,使自身的文化内涵与当地的人文色彩相符合;其次,要加入了自身固有的特点,开发出更具有特色的新产品,产生一些好的经营理念,从而使两种文化更好的向前发展,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饮食这个方面出发,许多本来看似不可解决的问题便也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认真对待、处理和从新认识跨文化交际中的包括饮食在内的各种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交际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差异不可能会被消除,但是在交际中人们会得到很多尝试新食品的机会,人们也能感受到这其中文化交流的氛围,差异不会是阻碍交流的物质,相反的,它可以让交流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刘琪.论中式菜名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2]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3).
[3]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J].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0-92.[5]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N].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1年第22卷第4
期,279-282.[6]陈歆.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J].职业圈,2007年第20期
第三篇:跨文化交际
中西日常生活的差异
1、跨文化交际概念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2、中西服饰差异
中西服饰受其各自不同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儒家思想和大陆文明使中国服饰呈现出繁冗,宽博的特征。它不注重外表的装饰,以宽松的衣服遮掩身体的曲线,在思想上追求人格的完美,以“谦谦君子”的风范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西方属于海洋文明,强调主观与客观的分离,理性看待服饰,主张释放个性,利用各种剪裁,色彩搭配等手段来完美身体曲线。
说起东方服饰文化,人们一定会想起雍荣华贵的唐装,含蓄隽永的旗袍,而对于西方服饰文化我们却知之甚少,能想到的除了近代的西装,便是中世纪欧洲隆重华丽的贵族服饰。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中西服饰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图案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图样,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象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随着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中国服装界正在努力同世界接轨,走一条时尚加民族特色道路,在传统服饰设计中融入西方时尚元素,同时中国元素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的发展。我们在探讨中西服饰文化差异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找到这个点,找到民族文化和大同文化切入的融合点。
(2)外形
在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手法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清代服装相对来说比较肥大,袖口、下摆都有向外扩张之势。然而,清代妇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几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脚面的旗袍,使旗人比历代妇女都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在感官上产生视错觉,在比例上达到完美、和谐。平顺的服装外形与中国人脸部较柔和的轮廓线条相称。
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西洋服装的外型特点与西方人热情奔放的气质,起伏明显的脸部轮廓以及比东方人高大挺拔的体型相适应。
(3)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在上古时代,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它颜色为间色,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白色代表纯洁、正直,紫色象征高贵。中世纪时奇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装饰得辉煌灿烂,引导人们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被人们向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
4、中西饮食习惯差异
(1)“讲排场”VS“简单、随意”
中国有句古话,“持家要俭,待客要丰。”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讲究排场,重视饭菜的质量和数量。菜肴越丰富、越珍贵,就越能体现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且饭菜一般要大大超过主人和客人所能消耗的量,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比如清朝出现的“满汉全席”.菜至少108种,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要分三天方可吃
“十六会签”是台州传统的高档筵席,由冷盘16碟、热菜l6碗、茶点l6种组成,山珍海味,成辣酸甜齐备,蔚为大观。而在西方.人们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重温旧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吃的东西固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需要摆阔气、讲排场。因此,西方的宴会并不重吃,而重宴会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主人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气氛,让客人们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因此.西方人举行Pot—luck,即在聚餐会上每人都带一样菜,让大家共享。或者是开Pany,在聚会上,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甚至在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访美抵达西雅图接受比尔·盖茨家宴时,这位全球首富、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提供的晚餐也不过是精选的三道菜:前菜是烟熏珍珠鸡沙拉.主菜是华盛顿州产黄洋葱配制的牛排或阿拉斯加大比目鱼配大虾(任选其一),最后是甜品牛油杏仁大蛋糕。全球首富接待大国元首,竞只上三道菜,或许很多人认为盖茨太小气,而这正是中美文化的差异,美国国宴不超过四道菜,盖茨上三道菜已经算是盛情款待了.而中国宴席,动辄山珍海味、名酒名烟,一年吃掉2000亿,“吃文化”极尽奢华浪费。
(2)“集体主义”VS“个体主义”
在中国.“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突出一个“合”字。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群箸齐下,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场景好不热闹,最后结帐也是争相付钱。而在西方,受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帐。
(3)餐具的差异:“筷子”VS“刀叉”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通常以谷类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形成了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的性格特征。中西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造成各自在饮食特别是餐具使用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而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而西方人使用刀叉时又切又割,让人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物。
(4)出席时间的差异:“迟到”VS“准时”
人类时间观念大致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是单一性时间(Monochronic—time),要求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H程安排.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注意严格遵守约会时间,不能失约这种模式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一般不超过lO分钟;否则将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另一种是亚非拉地区普遍使用的模式,多样化时问(Polychronic—time)模式,持该观念的人没有安排fj程的习惯,该干什么的时候没有按时去干;不注意遵守时间,不重视预约。对于“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有时主人甚至故意将宴会时间定得“早”一些.以便为客人们的“迟到”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
(5)座位安排的差异
座位安排方面,主要有两个差异:其一是“南北”Vs“左右”。中国人认为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最尊重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称为上席、首座等。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时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形成了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其二是“男尊女卑”vs“女士优先、男女平等”。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显著。而西方人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在宴席上,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其实这也是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玛利亚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而产生的尊敬世间妇女的社会风尚。
9、中西家庭观念差异
“父为子纲”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子女必须服从父母长辈,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不孝”。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发展到当今社会,父母又成了孩子的庇护神、债务人,父母辛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使得中国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大多数孩子从一出生就很少离开过父母。
通常,孩子出生后的几年里与父母同居一室一床,母亲外出或走亲访友总要带着孩子,长期如此的母子间的亲密使孩子在感情上依赖母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存能力低下,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在西方,尤其在美国,孩子与父母的距离较远,孩子一出生就和父母分开,单独有自己的房间,父母走亲访友或购物时,通常用婴儿车推着孩子;父母鼓励孩子自己走路,摔倒了自己爬起来,自己学吃饭;有的父母干脆把孩子托付给保姆,培养孩子从小不依赖父母。
父母比较尊重孩子的意愿,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独立是对孩子的基本要求,同时父母又是孩子的朋友,父母同孩子相处关系融洽,孩子成年后不再依赖父母生活,即使是上学也靠自己打工挣钱完成学业,否则,会被视为丢人的事。中国人辛苦了一辈子,就是为了孩子。父母省吃俭用,一辈子积蓄买一套房子,该享天伦之乐了,自己也已走到生命的尽头。房子成为留给子女的遗产。祖祖辈辈,世代如此。
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无处不有,除上述外,还表现在诸多方面,如饮食习惯、家庭生活习惯、教育观、人生价值观等等。著名外语教育家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由于社会历史和发展背景不同,中西文化观念差异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还要适当引入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的讨论,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加深印象,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课堂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之中,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
Ppt加点图片
第四篇:口译中礼貌用语和称呼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
一、口译中礼貌用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
对于同中国人交往的外国人来说,要弄清楚汉语的礼貌语言也是够麻烦的了。究其原因就是英语中很少使用谦词与敬语。下级给上级写信,可能客气一点,但也没有很多特别的谦词与敬语。不必考虑对方的年龄、头衔、地位等。下面是汉、英之间的一些例子:
1、汉语中常用的套语
刘师傅---Master...令郎---one’s son
丫头---one’s daughter
高见---a good idea 贵姓---Your name
久仰大名---I’ve heard a lot about you 哪里,哪里。---Thank you.大作---one’s book/article,etc.府上---your home;the place you are from 耽误您的时间了。---Thank you for your time.惭愧,惭愧!---I’m flattered.I’m very much honored.2、寒暄语
您好!吃了吗?——Hi!/ Hello!/ How have you been?
上哪儿去啊?——How are you? / How are you doing?
It’s a nice day, isn’t it ?
回头见。——See you later / soon.好久不见了。——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Long time no
see.How have you been for these days?
请随便。——Be at home,please.请留步。慢走。走好。慢点骑。——Take care.不见不散。——Be there,or be square.We won’t leave until we see each other,shall we?
3、问候
辛苦了。——You’ve had such a hard time.Thank you for your time.你一定很累了。——You must be very tired / exhausted.辛苦了,先生。——(Did you have a)Hard time,sir?
4、客套用语
劳驾。借光。请问。——Excuse me./ Can you help me?
愿意效劳。——It’s my(a)pleasure.请便。——Please yourself.您(老)先走。女士优先。——After you./ Ladies first.里面请。——Welcome./ Come in,please.请随便。——Be at home,please.请自己动手。——Help yourself to...还有比如“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句汉语通常表达的含义是客套、客气;英文则应该表达的是某人的工作、义务,非做不可。这句话中英结构、表达形式都类似,但实际含义则差异很大。如果翻译成“It’s my duty.”显然不合理,应该翻译成:It’s a(my)pleasure.造成中西方礼貌语言差异的原因与中西方文化背景、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有密切联系,如果把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规则直接搬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则往往会造成误会甚至冲突。中国人与西方
人使用礼貌语言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从不同角度反映客观事实;
B.从不同的方面体现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 C.用不同手段表示自己的意图。
二、口译中称呼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
(一)姓名称呼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可以使用全称来称呼对方,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汉语文化中直呼其姓名很多时候都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现象。在两种语言中直呼其名的现象也是共同存在的。例如:“李晓梅”可称“晓梅”,“Mary Lee”可称“Mary”。汉语中多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体现一种彼此间的亲密关系。但是在英语中直呼其名是很常见的称呼方式,无论身份地位、亲疏关系、年龄长幼都可以直呼其名,这在中国文化中是难以接受的。在西方人看来这却体现了彼此间平等、友好、融洽的关系。英语中还可以直呼其姓,这在汉语中是没有的现象,汉语中更习惯在姓氏前加上“老”表(示年长、见识广博和具有丰富经验)或“小”来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尊敬。这正是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思想的体现,而这也是在英语中没有的现象,你决不会看到用 “little/old Smith”来对被称呼着表示尊敬,相反“old''在英语中涉及比较敏感的年龄问题.通常会给被称呼者造成“年老无用”的感觉
(二)亲属称呼
汉语受到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按照宗亲和姻亲血缘关系及长幼顺序,对亲属称呼进行了严格划分,以表示亲属之间的亲疏关系。
在英语中则恰恰相反,西方人更多地体现了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文观
念,因此英语中的亲属称呼显得简单而且笼统化,往往一个英语中的称呼语要对应好几个汉语中的称呼语。1.宗亲和姻亲亲属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突出,讲究父系传宗接代的正统血缘关系。具体体现在父系亲属(宗亲)和母系亲属姻(亲)都各自具有不同的称呼语。在汉语中,父系亲属的祖辈称呼“祖父(爷爷)”“祖母(奶奶)”。母系则称“外祖父(外公)”“外祖母
(外婆)”,母系亲属明显多一个“外”字,同样讲究这种父系正统思想的称呼有“堂兄(哥)/堂姐/堂弟/堂妹(父系同辈亲属)孙‘子/孙女孙(辈)”,分别对应母系的“表兄(哥)/表姐/表弟/表妹母(系同辈亲属)”和“外孙,外孙女(孙辈)”。此外,汉语还包括对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的称呼(如“伯祖父/伯祖母(父系)”“叔祖父/叔祖母(父系)
舅‘公/舅婆 母(系)”等)、父母兄弟姐妹的称呼(如父系称呼伯父一伯母,叔叔一婶婶,姑姑一姑父;母系称呼舅舅一舅妈。姨妈一姨父)等。在西方国家,没有这种传统的守旧思想,并且大家族的血缘关系观念也比较模糊,因此在英语中这类称呼就显得比较简单.通常是一个英语称呼语对应几个汉语称呼语。如: “祖父„外‘祖父”都叫 grandpa; “祖母”“外祖母”都叫grandma;“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都称为uncle:“伯母”“婶婶”“舅妈”“姑姑”“姨妈”都称为 aunt;“堂兄(哥)/堂姐/堂弟/堂妹”以及“表兄(哥)/表姐/表弟/表妹”用cousin一词表示即可。
2、中国文化中讲究长幼尊卑,西方文化中提倡人生来平等。
在英语中,亲属称呼与名字结合可以用来称呼长辈,比如“Uncle Sam”、“Aunt Rose'’“Father Smith”、“Sister Linda”等。即使是两兄弟,也更多的是叫名字。这在中国文化中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汉语亲属称呼属于叙述式,精细、具体、复杂,英语中哥哥和弟弟都用brother 英语称呼语中的表现就是称呼语显得较为简单自由。顶 多在前面加上“old(elder)/little(younger)”来表示长幼,但是它却没法区分“大哥和二哥„二‘姐和三姐”等。(三)职业、职位及职称称呼差异
汉语中一般可以将职位职称直接用于称呼当中,一般的方式为“姓+职位/职称”。就职业上来讲,老师、医生、护士、工程师、律师等在人们心目中比较高尚或者被人们称之为“白领”的职业可以采用这种称呼方式,如:张老师、王医生等,值得一提的是,像工程师这样的名称较长的职业,人们一般习惯用简化的方式进行称呼,如:李工。另外,某些职业还可以和亲属称呼结合构成称呼语,如: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司机大哥、护士阿姨等等。就职位上来讲,一般是高职位才会用于这种称呼,特别是管理者,如:王经理、刘局长、李总等,而且在称呼副职的时候常常将“副”字去掉以表示对被称呼方的尊敬,如直接称呼“李副局长”为“李局长”。就职称上来讲,一般只有“教授”一词用来作称呼比较常见,如:李教授、王教授 英语中除了“doctor”“president”“mayor”“judge”“ professor”“manager” 等少数几个职位职称词用于称呼外,一般少用这类词表
示称呼,通常情况下是在姓氏前面加上Mr./Mrs./Miss/Ms.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并且在稍微熟悉之后就直呼其名了,这似乎在汉语中是很少见的。而西方国家的人如果在听到“Teacher Smith,Manager Liu,Engineer Zhang,Boss Yang等称呼时也同样会觉得不可理解。
第五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既产生融合,又难免发生碰撞。饮食文化不仅是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更代表了各个国家的本土特色。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给各个国家的交流带来了障碍,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之一。本论文将列举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通过差异分析原因,提出更利于中西方人员交流的建议,促使双方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与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饮食文化差异 分析原因 提出建议 减少冲突
中图分类号:G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236-01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1.饮食内容
中国人以谷类为主食,即黍、稷、豆.麦.稻。副食为蔬菜和肉类,其次为蛋奶类。和中国饮食谷物多蔬菜水果多相反,西方例如欧美国家的饮食以肉类为主,荤腥较多,以动物性肉类为主,面包为辅,其次才为蔬菜水果。
2.饮食方式
中国人饮食方式是合餐制,即同桌聚餐,同盘而食,不管聚餐的内容是什么,人数有多少,只要是聚餐,就大家一张圆桌围坐,这体现了祖先流传下来的食物大家共同享用的思想,更体现大家大团圆其乐融融的氛围。而外国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比较强,和中国人相比是分餐制,上菜的时候不仅自己吃自己的,上菜顺序也是一道一道先后上,和中国宴会的菜全部上齐一起享用也不一样,相比中国人的大圆桌而言,西方在宴会上大多采取自助餐的形式,自己吃自己的,各取所需,同时也便于客人之间来回走动交流。
在餐具方面体现的也比较突出。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最早在商纣时期,古人们就开始使用筷子,无论主食还是蔬菜水果各色肉类,炒的煎的炸的炖的,无论长短大小形状,小小两支筷子都能将各色食物轻松送到嘴中,体现国人大包容和大智慧。而西方人在餐具方面较为繁复杂,吃不同类型的菜要用相应类型的刀叉,吃肉的有专门吃肉的刀,吃蔬菜的有不一样的刀,就连吃甜点也要专门用为吃甜点而制作的餐具。且与单用一只手就能掌握筷子的中国人不同,他们两手并用,左手叉右手刀。
3.餐桌礼仪
中西方饮食差异在餐桌礼仪上也有很多不同点,中国人排座位讲究“面朝大门为主”,大多正式聚餐为圆桌,主人或尊客坐在面朝大门方向的位置,进门就能看见,以表示其地位的尊贵,而较为次要的尊客在其左右排开。西餐中正式聚餐为长方桌,主人在面对门的正面,其次副主人在其对面,较为总要客人依次在正主左右排开。
在聚餐过程中,大致来讲是西方餐桌安静,中国餐桌热闹。西方人聚餐时除了主客间的谈话交流以外就是专心品尝自己盘中美味佳肴。中国人讲究热闹,在餐桌上劝酒,让菜,大声讨论欢笑,十分热闹。在敬酒方面,在西方的聚会上,敬酒虽然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貌行为,但喝多喝少在于客人,由客人自己决定。而中国人为了好客,往往多劝酒,想法设法让客人把杯中酒一饮而尽,客人也往往为了情面不好意思拒绝。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原因
1.地理原因
饮食文化的差异也同时少不了地理原因。中西方所处位置不同,气候不同,依据本地条件所生长的农作物和动植物也就不同。中国幅员广阔,南北纬度跨度大,且东部靠近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所以中国气候为四季分明的季风气候。且中国虽地势复杂多样,但大部分为平原盆地,耕地面积大,较为适合种植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使得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大量生长,形成了中国人主食以面食米饭为主的饮食结构。而一些西方国家例如美国英国等,四周接触海洋面积大,且纬度经度跨度较小,气候容易受到海洋影响,多数为海洋型气候,暖湿气流带去了丰富的降水,适合牧草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使得其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这样的农业结构使得西方人以肉类奶类为主。
2.价值观念
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和”文化,讲究“大团圆”的民族精神,更注重和谐与整体,所以中国人聚餐时采取“合餐制”,在宴会期间更是气氛其乐融融,热闹无比,在制作菜肴的时候也喜欢将各式各样调料一齐放入锅中与材料一起烹饪。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精神,强调个体,喜欢个体和分别,尊重自我,所以采取了分餐制,同时制作菜肴时不喜欢将食材混合,鸡肉就是鸡肉,牛肉就是牛肉,土豆就是土豆,即使是鸡肉炖土豆也是将两种材料分开炖,然后一起摆盘。在宴会时采取自助的形式也体现了西方人注重个体,尊重自我的价值观念。
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深深的影响了二者的饮食,中国人感性居多,在烹饪的过程中强调创作与随意性,在用料的多少上也随意,中国的菜谱多有“适量”“少许”“半勺”这样的字样。而严谨的西方人更为理性一点,几克就是几克,不可多不可少,西方人的厨房多有量勺,量杯,天秤这样的烹饪工具。
三、相互借鉴 相互交融
1.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意义
毫无疑问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障碍中的一个环节,认识到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可以让我们通过审视差异的同时分析根本原因,从而进一步更好地了解自身和别国的特色和风格。在秉持弘扬和发展本国文化的同时更多地接触外来文化,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又能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因素来完善自身。通过饮食文化上面的差异能举一反三,锻炼我们从根本上分析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差异问题,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2.从饮食差异谈谈怎样更好地面对跨文化交际中带来的障碍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有句老话“求同存异”,在面对差异性的问题时,不应否定不应排斥,要接受并合理借鉴另一方的优点。饮食文化上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带来了阻碍,但如果我们能正确面对,将此次阻碍看成是一种挑战和机遇,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和完善自己。如今像肯德基,必胜客一样的洋快餐在中国遍地都是,我国的中餐在国际舞台上被更多的西方人所接受,吸收各方优点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菜式也在源源不断的推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交际可以促进饮食文化的交融互补,各国人民在享受各国美味带来的愉悦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双方精神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华.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牛泽鹏.以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J]绥化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3]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07,(5).[4]徐旺生.中西饮食文化内涵的异同[J].农业考古,1995,(3).指导教师 范可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