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峄山碑》碑文及注释
《峄山碑》碑文及注释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碑文(共144字)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日可。注释: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维是发语词,不翻。嗣世,一代代,继承。这三句,是一句话。)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武义直方,就相当于说正义战争。)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戎臣,就是带兵的将领。灭六暴强即诛灭六国。)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群臣上表,请求秦王称皇帝号。就叫上荐高号。这个孝道,是说秦国各代国君,均有统一之志,始皇帝的统一,乃是完成祖先之道。)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溥惠,尃惠。溥就是普。我用的书里面,百度百科里面,都错成了专字。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应该是这样子才对。既,就是完成了的意思。泰成,就是大成。完成了统一大业。普惠,把恩泽给了所有的人。寴车巛,就是亲巡。从车和从辵,都是表示动作的形符。坐车出巡,就是车巛。)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登上峄山,大家都发起了怀古之悠情。)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过去是乱世,起因于分土建国,就
第二篇:李斯《峄山碑》碑文
碑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注:①绎山:指峄山。
第三篇:峄山碑学习心得
《峄山碑》书法学习心得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这次有幸参加蒲公英书法学习班。首次作业是临写《峄山碑》。为了写好字体,我在网络上查找一些相关的知识。
《峄山碑》据传是秦代李斯留下来的碑刻之一,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字势纵长。法度严谨,是小篆的优秀代表。
通过了解,知道《峄山碑》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是零起点。每天写书法作业时,我总是先观察字形,结构,然后再开始起笔,在书写练习中我发现《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粗细一致弧线在字帖中大量出现。我在书写时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尽量把书写速度放慢。转折的地方速度要再慢点,调整笔锋,避免出现偏锋和破锋,保持中锋用笔。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相接,写完一线,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能用力太重,尽量做到看不出明显的接线。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注意线条的先后顺序,和结构的均匀。在书法练习最重要的是静心,我写二十个字,一般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以上是本人的临帖感受,如有疏漏,请老师批评指正。
第四篇:临摹《峄山碑》有感
临摹《峄山碑》有感
79小郭伟
2016年3月期盼已久的“蒲公英”书法教师培训班开课了,老师精彩的教学,直观的示范,让我对写好书法更加充满信心。通过3月每日的书法作业练习,我渐渐对《峄山碑》有所了解、有所感悟:
首先我了解到《峄山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它线条圆润流畅、结构对称均衡。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我认识到《峄山碑》是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是书法的零点,线条无起伏变化,无速度变化,可以向前后伸延,从没有变化走向变化,就像大厦的基石。所以临习《峄山碑》我丝毫不敢马虎,每次下笔前总是反复分析字形、结构,然后记于心中,气定手稳,中锋运笔。线条力争圆厚通润,粗细均匀。同时要考虑线条和周围空白的比例关系,也就是线条的粗细要合理。书写时,毛笔微微提起来一点,并不是要死死按到纸里去,感受笔锋在纸面上的阻力,把线条的力度表现出来。
以上是我临摹《峄山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望老师指正。
第五篇:成化碑 碑文
成化碑 碑文
御制重修孔子庙碑
朕惟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不然,则异端横起,邪说纷作。纲常何自而正?伦理何自而明?天下万物又岂能各得其所哉?是以生民之休戚系焉,国家之治乱关焉,有天下者,诚不可一日无孔子之道也。
盖孔子之道,即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载于六经者是已。孔子则从而明之,以诏后世耳。故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使天不生孔子,则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后世何从而知之。将必昏昏冥冥,无异于梦中,所谓万古如长夜也。由此观之,则天生孔子,实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也。其功用之大,不但同乎天地而已。
噫,盛矣哉!诚生民以来之所未有者,宜乎弟子形容其圣不一而足。至于《中庸》一书,而发明之无余蕴矣。自孔子以后,有天下者无虑十余代,其君虽有贤否、智愚之不同,孰不赖孔子之道以为治?其尊崇之礼,愈久而愈彰,愈远而愈盛。观于汉魏以来,褒赠加封可见矣。
迨我祖宗,益兴学校、益隆祀典,自京师以达于天下郡邑,无处无之,而在阙里者尤加之意焉。故太祖高皇帝登极之初,即遣官致祭,为文以著其盛,而立碑焉。太宗文皇帝重修庙宇而一新之,亦为文以纪其实而立碑焉。
朕嗣位之日,躬谐太学,释奠孔子。复因阙里之庙岁久渐弊,而重修之。至是毕工,有司以闻,深慰朕怀。
呜呼!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菽粟,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其深仁厚泽,所以流被于天下后世者,信无穷也。为生民之主者,将何以报之哉?故新其庙貌,而尊崇之。尊崇之者,岂徒然哉?冀其道之存焉。尔使孔子之道,常存而不泯,则纲常无不正,伦理无不明,而万物亦无有不得其所者。行将措斯世于雍熙、泰和之域,而无异于唐虞三代之盛也。久安长治之术端在于斯用,是为文勒石,树于庙庭,以昭我朝崇儒重道之意焉。系以诗曰
天生孔子 纵之为圣 生知安行 仁义中正
师道兴起 从游三千 往圣是继 道统流传
六经既明 以诏后世 三纲五常 昭然不替
道德高厚 教化无穷 人极斯立 天地同功
生民以来 卓乎独盛 允集大成有天下者 是尊是崇 曰惟圣道顾予眇躬 承此大业 惟圣之谟用之为治 以康兆民 圣泽流被报典之隆 尤在阙里 庙宇巍巍文诸贞石 以光于前 木铎遗响成化四年六月十一日
实天所命
曷敢弗宗
于心乃惬
万世聿新
于兹重美
余千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