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对古诗文的停顿和节奏的考查,是近几年一些省市的中考试卷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题型。要做好这一题型,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弄懂其意,即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其正确的停顿为:其一/犬坐/于前。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而有人则会这样停顿:其一犬/坐于前,其原因是把“犬”误认为是主语,这明显是不符合文意的停顿。
再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其正确的停顿是:可/以一战。而有人常划成:可以/一战。原因是他把“可以”看成是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一词,古汉语中“可以”实际是“可”与“以”两个词,它们可译为:可以凭借。
其次:掌握一些古文化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及其成分,也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以下几种情形需要停顿:
(1)主语与谓语之间可停顿。
如:吾/视其辙乱。(《曹刿论战》)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动宾之间可停顿。
如: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3)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介宾短语之前可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5)在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结果等语气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盖、其、故”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语气词后可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故/君子有不战。(《曹刿论战》)
(6)提前状语之后可停顿。
如: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今/南方已定。(《出师表》)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7)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以及文体名称等后面可停顿。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室铭》)
陋室/铭。爱莲/说。出师/表。(铭、说、表均为古代文体)
再次:古诗词曲中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规律。
在诗词曲中朗读节奏,可从音节或意义来划分。
按音节划分的话,古诗中四言诗的节奏以“22”为主,五言诗的节奏以“221”“212”居多,七言诗则以“2221”“2212”居多,四言诗每句为两个节拍,五言诗每句大多三个节拍,七言诗每句则多为四个节拍。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按意义划分的话,古诗中五言诗的节奏则大多数为每句两个节拍,而七言诗则多为三个节拍。同样是上述两个例句,就会这样划分: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第二篇:古诗词的朗读停顿
古诗词的朗读停顿
古代诗歌和现代人写的旧体诗歌,一般按音节划分节奏。七言诗:2—2—2—1,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五言诗:2—2—1,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词:4—2,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也有变化的,七言诗:2—2—1—2,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五言诗:2—1—2,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三篇:古诗文的朗读停顿
古诗文的朗读停顿
近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都对古诗文的朗读停顿进行了测试。事实上,朗读的停顿涉及对诗文意思的正确理解,涉及诗文的节奏美、音韵美。仔细研究数年初中教材,觉得古诗文的朗读停顿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古文的朗读停顿
1、主谓之间停顿。例如:“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该句的停顿表示“乡邻的生活”(主语),“一天天窘迫”(谓语)。如果诗句到“日”停顿,就变成“乡邻的生日”“窘迫”了,那就不符合文意。例如“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该句停顿表示“其中一只狼”(主语)“象犬一样坐在前面”(谓语)。可有同学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其意就变成“其中一只犬”“坐在前面”,这也就不符合文意了。又如“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韩愈《马说》),此句意思是“想与普通马一样”(主语)“是不可能的”,如果读成“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就不好讲。再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丘明《曹刿论战》),这里的“再”“三”分别是“第二次击鼓进军”“第三次击鼓进军”的意思,均作主语,可有同学读到“而”停顿,就不准确了。
2、动宾之间停顿。例如“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句的停顿表示“刻”的宾语是“诗赋”,“唐贤今人”则是“诗赋”的定语。可有的同学到“人”停顿,那样的“刻”的对象就是“唐贤今人”了,不符合文意。又如“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沈括《活板》),此句“印”是谓语,“本(书)”是宾语。“数十百千”意思是“数
十、数百、数千”,作定语;如果到“数”停顿,“印数”即“印的数目”,只能作主语,跟后面连起来就不好讲了。再如“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之”在此句作动词,“到、去”的意思,在“之”前停顿,全句表示两个动作的承接,若“之”前不停顿,句意就不通。还有“知/幸与不幸,则/读书也/必专”(袁枚《黄生借书说》),据停顿可知“知是谓语”,“幸与不幸”是宾语。若到第一个“幸”后停顿,句子就不好讲了。
3、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停顿。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出”分别是“在国内”,“在国外”的意思,均作“无”的状语,“”入“出”“国”均作单音节词停顿,前后三句连续,就有一种节奏美,音韵美。反之,到“则”停顿,不但失去节奏美、音韵美,句子也不好讲。又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诸葛亮《出师表》),到“今”停顿,是因为“今”即“今天”,后面“天下”指“全中国”,不好拆开。可有同学读成“今天/下三分”,实在是大笑话。
4、补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如“战/于长勺”(左丘明《曹刿论战》),“投/以骨”(蒲松龄《狼》),“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受任/于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四句停顿后的补语,分别补充说明了“战”的地点,“投”的物品,“告”的对象,“受任”的处境,如果改变停顿,就不顺文意了。
5、并列短语间停顿。如:“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岳阳楼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三句都在并列短语间停顿,读起来很有节奏美。
6、句前关联词及副词后的停顿。如“乃/重修/岳阳楼”,“苟/富贵,无/相忘”,“且/壮士/不死即己”,“而/乡邻之生/日蹙”,“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黄生借书说》),加点词单独停顿,不仅因为他们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还有加强语气等作用。“且”有递进的意思,“惟”有强调的意思。
7、现代的双音节词,在古文中多为两个词,要注意停顿。如“可/以一战”,“可以”在现代是一个双音节词,中间无停顿,但在古文中多作两个词,“可”即“可以”,“以”即“凭”,所以必须停顿,这样句意就是“可以凭此打一仗”。
8、句末双音节语气词前的停顿。我发现单音节语气多用在句末,不单独停顿,但若是双音节语气词,则要停顿。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两处语气词前的停顿表示对以上判断确定无疑的语气。若不停顿,“者”连在前面读,其作用就发生了变化,句意也不顺。
9、“也”在句中的停顿。“也”作为语气词在古文中使用频率较高,但它多附用在句末,不过它也可用在句中。如:①“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黄生借书说》);②“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自读课本第六册)例句①②均在“也”后停顿,“也”就表示舒缓语气,若在“也”前停顿,“也”就表示“同样”的意思,句子就讲不通。
二、古诗词的朗读停顿
古代诗歌和现代人写的旧体诗歌,一般按音节划分节奏。七言诗2—2—2—1,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五言诗:2—2—1,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词4—2,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也有变化的,七言诗:2—2—1—2,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梅岭三章》);五言诗:2—1—2,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四篇:关于朗读中的停顿
关于朗读中的停顿
一、停顿的作用
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常或短的停顿,这一方面是出于人的生理或句子的结构的需要,停下来换口气或使句子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充分的表达思想感情,并让听者有时间领会说话或朗读的内容。
二、朗读中停顿的分类[TU6{7GHU5
1、用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都属语法停顿
标点符号表示的停顿是这样的:顿号最短,逗号、分号、冒号稍长些,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更常些。这个长短的确定不是绝对的,还要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段落之间的停顿有要稍长些。停顿叫逻辑停顿。
3、为了显示文章的节奏、结构、语意而采用的停顿叫节拍停顿。
三、恰当确定朗读中的停顿
z:q6WH9(@;Z]Z
%c-n#m%aXXS9Xs2、在没有标点符号之处,为了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要做些停顿,这样的朗读的停顿与所读作品的文体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不同文体的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决定了朗读速度,因而也要求有不同的朗读语速。
J!B一般地说,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根据需要适当停顿。记叙文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果内容表达的是激动、欢快、紧张的情绪,语言慷慨激昂、豪迈奔放,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停顿的次数要减少,停顿的时间也要短一些;如果内容表达的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情绪,语言速度要慢一些,停顿时间也要长一些。
朗读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根据诗体的不同,停顿也要不同。
古诗四字句一般是两拍“二,二式”。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9zZw0F5gM“N
五字句一般是三拍“二,二,一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字句一般是四拍“二,二,二,一式”。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vh2C)zK2X
v3P$`:8~)LQM现代诗歌的停顿,一般也是两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一拍。
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25L){8K&oT)E”u3[
第五篇:文言文朗读节奏
文言文朗读节奏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3)予/ 尝求/ 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 ú),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
(6)夫/ 环而攻之/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也”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余闻之也久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8)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
(9)而/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然则/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1)故/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课文重点划分节奏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2.予/ 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记承天寺夜游》
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是以/ 先帝简拔/ 以遗陛下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本文其他句子停顿均类似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谢中书书》
8.发∕闾左∕适戍渔阳。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都是“而”前停顿)
《鱼我所欲也》 1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1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1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愚公移山》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典型题例实战训练: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行拂∕乱其∕所为 D、前人 / 之述备矣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B、苟全∕性命∕于乱世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一鼓∕作气,再∕而率,三∕而竭 B、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且∕壮士不死即已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公∕与之乘 B、彼竭∕我盈,故∕克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是∕进亦忧,退∕亦忧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其一∕犬坐于前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生,亦我∕所欲也
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往来∕而不绝者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D、上使∕外将兵
8、下列句子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珠∕可历历数也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隐藏在角落的答案DCBDD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