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文中的平仄韵

时间:2019-05-14 16:5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古诗文中的平仄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古诗文中的平仄韵》。

第一篇:关于古诗文中的平仄韵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普通话语音把音高分成“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阴平声高而平,阳平声是中升调,上声是降升调,去声是全降调。去声字就是第四声的字。

公元5世纪南朝齐梁间有人(沈约等)将古汉语分为四个调类:平上去入。四声的调值根据唐阳宁公和南阳处忠所著的《元和新声韵谱》记载如下

平声“哀而安”:约是一种长的中平或低平调。上声“厉而举”:约是一种短的升调,用力比较强。去声“清而远”:约是一种长的高降调,“远”是长义。入声“直而促”:入声以[-p/-t/-k]收尾,发音短促。调类调值

普通话语音里,声调有四个,阴平是第一,阳平是第二声,上声是第三声,去声是第四声,统称四声。也就是普通话里的四个调类,它采用一种五度标记法,作为标调符号来描写音节的声调。它们的调值分别为:55(阴平)、35(阳平)、214(上声)、51(去声),这也是声调实际的念法。

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上声、去声又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现代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入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上、去、入。南北朝时,梁武帝曾经问周舍什么是“四声”,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hen)子(cix)圣(sjengh)哲(triet)”;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声调。根据日本《悉昙藏》卷五记载:“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四声和韵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 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坐骑。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 落。中古四声与普通话四声的关系

在普通话中,中古全浊音被清音化,因此中古清音平声在普通话里变为阴平(普通话第一声),中古浊音平声变为阳平(普通话第二声),中古全浊上声在普通话里变为去声(普通话第四声)。同时入声在普通话里消失,中古全浊入声变为普通话的阳平(普通话第二声),中古次浊入声变为普通话的去声(普通话第四声)。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对联:(联尾)上仄下平五绝

【1】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2】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3】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4】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七绝

【1】七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2】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3】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4】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五律

【1】五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2】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3】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4】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七律

【1】七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2】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3】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4】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注意

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结

(1)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一。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也不尽然,粤语有入声,可张学友的《不老传说》

流传在月夜那故事

古:平通仄仄仄通仄仄 ◆事【去声四寘】

今:平通仄仄仄仄仄仄 ◆事【十三支,(-i)(零韵母)】不合平仄规律。

(2)句末字的读音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二。普通话中不少字由于经过演变,字的发音本身就是错的。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3)音调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三。普通话的音调极为不自然,且没有“换调”系统。这使得诗词的平仄之韵难以体现?其实平仄有片面性,李白的《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平平平仄平

疑是地上霜

仄仄仄仄平

举头望明月

仄平仄平仄

低头思故乡

平平平仄平

不合平仄。可证明平仄是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粤语九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九声声调表

声调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阴平声 因 分 诗 2)阴上声 忍 粉 史 3)阴去声 印 训 试 4)阳平声 人 焚 时 5)阳上声 引 愤 市 6)阳去声 刃 份 事 7)阴入声 壹 忽 ~(失)8)中入声 ~(噎)~ 屑 9)阳入声 日 佛 蚀(~)表示有音无字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平平平仄仄平平卖尽青山当画屏。仄仄平平平仄平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第二篇:古诗文中的别称

古诗文中的别称

银河在我国古诗文中有很多的别称 星汉: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天汉:陆机《拟明月皎月光》:招摇西北指,天汉东南倾 清汉:陆机《拟迢迢牵牛星》:昭昭清汉晖 银河: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云汉:李白《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相期渺(邈)云汉 绛河:杜审言《七夕》: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星河: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天河:王建《秋夜曲》天河悠悠漏山长,南楼北斗两相当 银湾:李贺《溪晚凉》玉烟清湿白如幢,银湾小转流天来 银汉: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还壁题》: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河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信:鸿雁、尺牍、尺素 亡国:后庭花。

岳父:泰山、冰翁。女婿:东床、春风门下客

死:就义、下世、辞世、没世、就世、弃世、谢世、殒谢、殒落、见背、捐馆

古文中的意象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也表现坚守节操 怀桔:指孝顺双亲。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轩辕: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 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一、“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第三篇:古诗文中的“和谐社会”

古诗文中的“和谐社会”

古诗文中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有史以来,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只要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及其传说中,见闻人与人、人与畜禽、人与大自然“贵和”,以及“贵和”的重要性和怎样构建“和谐社会”。

人与人“贵和”。《论语〃颜渊》中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亲如兄弟的。或者说一个人的视野已达到(君子)境界时,什么人都可能成为兄弟(朋友)。

在《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就颇为详细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在2000多年前物质匮乏的社会,孔子就能够憧憬政治民主,“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希望大公无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向往的是生活幸福,“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多么“和谐”的社会啊!

人与畜禽“贵和”。哲学家李耳骑青牛过函谷关,使他大彻大悟,“老子骑牛过函谷,紫气东来注诗经”;哮天犬协助杨戬作战,“二郎神”有狗相助,所向无敌;再如项羽的乌骓马、关羽的赤兔马失去主人后,竟然相随英雄而去!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虚写列为神奇:“……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凶猛的老虎能够奏乐,鸾鸟能够驾车!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实写又是一番景象:“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中的“鹊”惊、“蝉”鸣、“蛙”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作者也并列于“鹊”、“蝉”、“蛙”中,好一个众生平和的世界!

人与自然“贵和”。古时,与松、竹、梅“岁寒三友”相伴的,甚至视“梅”为“妻”、将“松”作“子”的,大有人在。较完整画人绘景的,柳永的《望海潮》堪称代表作:“……重湖叠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羌管青晴,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嬉嬉钓叟莲娃”———吹奏乐器的人、和歌泛舟的人、醉听东风的人、含诗赏景的人、在莲叶丛中垂钓的老人和嬉闹的孩童……他们以不同方式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中安泰祥和地生活,真叫人心驰神往。“贵和”的重要性。“礼之用,和为贵”。尽管有人对孔子时代的“礼”,特别是“和”有争议,但是后世多将“和为贵”作为“和谐”处世的箴言。“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把是否“和”作为“生”与“死”的标尺。传统中医也讲“和”,说“和”才身体健康;通融民族关系也讲“和”,如王昭君“和亲”;生意人讲“和”,因为“和气生财”;居家过日子也讲“和”,因为“家和万事兴”……还有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将相和”:武将廉颇傲视凭“嘴(说)”起家而位居其上的文官蔺相如。后来,廉颇知道蔺相如是为了国家利益不跟他计较后,就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强大的秦国见此,也不敢欺侮赵国。如“北拒曹操,南和孙权”,诸葛亮“南和孙权”,才有“赤壁之战”等胜利,但关羽拒“和”东吴,不仅失了荆州,而且父子死于非命……

由此可见,“贵和”利国,也利于“和”者本人!“和谐社会”人最重要。孟子论述十分精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而,“人和”是双方面或多方面的。楚国进攻晋国,晋国有意讲和,但是楚国志在必得。战争开始后,晋国国君命令己方军队“退避三舍”(撤退三次计九十里)。楚国军队还是步步紧逼。殊不知晋国的退避既使己方军队成了正义之师,又麻痹了敌人。晋国最终打败了楚国。由此可见,“和”不能一厢情愿和放弃原则。对于不“和”的对方,有时要以自己的力量求“和”。

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社会和则安,国家和则强。“和谐社会”需要众人构建。但每人的先天条件、所受教育、地域文化等等却难统一,这就需要范仲淹所言的“政通人和”:只有政事顺利,才能百姓和乐;用法律调节和制裁为社会利益而发生的冲突,用传统道德教化人们注重理性,提倡宽容,才能营造“贵和”环境,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

第四篇:文言文古诗文中意象

意 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化抽象为形象,变无情为有情。意象的构思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鉴赏古典诗词的重点。

1、“柳”

(1)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以折柳表惜别。

2、“燕”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3、“水”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4、“月”

对月思亲——(1)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5、“菊”:

作为傲霜之花,经常喻(1)坚强的品格,(2)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6、“梅”:

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朋友:“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1)严寒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陆游《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7、“松”: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傲霜斗雪喻正直、坚贞、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8、“莲”:

(1)“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谐音双关,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2)“莲”与“恋”音同,借以对爱人的思恋(如“藕断丝连”)

9、“梧桐”:

(1)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2)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0、“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的象征(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宋人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1、“鹧鸪”: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喻旅途艰险和离愁别绪(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2、“寒蝉”: 秋后的蝉命折旦夕,寒蝉象征悲凉(唐人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13、“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每年秋季南迁,喻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唐人赵嘏gǔ《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2)鸿雁传书的典故,以鸿雁来指代书信,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李商隐《离思》“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5、酒

(1)浓浓的酒香表现纯朴自然生活情趣(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忝,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2)酒能传达友情、爱情间深厚、亲密的感情(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王维的《谓城曲》:“谓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酒香中也免不了带着点苦涩,故借以消愁,或失意的悲愤慷慨(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顺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独”字,道出了李白的孤寂,引出的便是他饮酒的情节,酒便是诗的一个线索,酒因、酒前、酒时、酒后,一个个片断似被“酒”字串成了一串珠;李白《将近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干,玉盘珍馐值万钱。”

(4)忧国忧民之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忧国忧民之情,酒中自现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6、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17、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18、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19、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20、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21、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22、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23、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24、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25、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26、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27、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8、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29、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第五篇:古诗文中的中秋节

唐人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曾对中国人一年的辛苦劳作有精彩的概括:

冬耕春种,夏耘秋获,朝巡夕课,日考旬会,趋其时也。

农耕社会中生活与时令的密切关系,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冬耕春种,夏耘秋获”诸环节中,秋天气候凉爽,物质丰富,尤其令人愉悦。此时,人们分配享用各种食物,进行各种祭祀。秋高气爽中光辉照人的月亮,自周秦之时便成为和太阳并列的祭祀对象,天子在中春祭祀太阳,以抵御即将到来的炎夏;在中秋祭祀月亮,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冷冬。祭祀太阳在白天,祭祀月亮在晚上,《周礼》:“中春昼击土鼓,吹豳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增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大约是较早的对于中秋礼仪的描述。

阴历七、八、九三个月中,八月居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居八月之中,故称八月或八月十五为中秋。一般认为每月的望日

(十五)是月亮最圆的时刻,历代人歌咏月亮,遂多注意八月望日之月,即中秋之月。如此,中秋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节点。

唐宋之际,中秋开始成为世俗节日——中秋节。中秋咏月是浪漫唐人所青睐的一项活动,沐浴在圆月光辉之下,他们发现中秋之月的无私、博大特质,并为之赞叹,曹松《中秋对月》: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李绅甚至将中秋之月人格化,希望这种无私广博的特质洒遍人间,他有一首《赋月》:

月亮是唐人中秋的必需品,中秋之夜没有月亮,秋景再好,整个秋天也算白过了: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司空图《中秋》)

罗隐就曾经因为中秋不见月亮,而专题作诗:

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中秋夜不见月》)

到了宋代,中秋节习俗流行于各个阶层,成为全民的狂欢。在北宋,中秋节几乎就是一个美食节,东京汴梁(开封)在中秋这一天,酒店都卖新酒,中午之前就会被买光。店铺摆满新上市的水果鲜货。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斾,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在这样富足的朝代,文人墨客当然有足够好的心情来挥洒才华,描述对生活的满足:

碧树阴圆,绿阶露满。金波潋滟堆瑶盏。行云会事不飞来,长空一片琉璃浅。

玉燕钗寒,藕丝袖冷。只应未倚阑干遍。随人全不似婵娟,桂花影里年年见。(毛滂《踏莎行·中秋玩月》)

尚文的宋人当然不会忽略中秋之月,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写了汴梁月色,写了月色下的繁华,是中秋名作:

面对同样的月色,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好心情,比如处于逆境的苏轼、苏辙兄弟,在苦难中书写苦难,记录了自己若干并不快乐的中秋——虽然写出的是一样的名篇。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西江月·黄州中秋》: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南宋都临安(杭州),中秋正是桂子飘香之时,市民不分贵贱贫富,都赏美景,享美食,观歌舞,直到天明,而官府不禁,吴自牧《梦梁录》卷四“中秋”:

赏月之外,江上放灯也是南宋中秋的必备节目,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中秋”:

史载南宋的富裕程度要超过北宋,中秋都城的繁华程度对比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人们对于这种繁荣表达了“百万家、乐意融融”的期许:

轻露濯秋风,新楼插太空。更遭逢、解事天公。为唤羲和驱六马,将杲日、挂帘栊。

日影正红。须臾月在东。百万家、乐意融融。民意乐时天亦好,聊与众、一尊同。(魏了翁《唐多令·中秋)

一代词豪辛弃疾经常流露“补天裂”的胸怀,但在中秋,他很少直接流露这种倾向,更多的是体现不可捉摸的豪气,颇有“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况味。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词人中秋之夜想象月亮穿过大海围着人间沉浮,以至于后来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辛弃疾《木兰花慢》这首词已经发现了月亮围着太阳转的规律:

唐宋之后,中秋节的传统直到近代,长盛不衰。中秋节是平民的狂欢,也是文人墨客的节日。赏月、团圆的传统含义之外,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给中秋节不断附加着新的内容和仪式,文人笔下所记录的中秋节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明人张岱《陶庵梦忆》卷五“虎丘中秋夜”记录了苏州虎丘的一个中秋之夜,庶几可见这一习俗之盛: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月圆之后是月缺,人们似乎并未滋生盛而转衰的阑珊之意,而是扳着指头念叨起半月零九天之后的重阳节,盼望着“篱畔行看金蕊耀”时刻的到来:

当然,满目金黄的重阳与皓月当空的中秋相比,是另一番景色。引起的,也是另一般感慨:

下载关于古诗文中的平仄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古诗文中的平仄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文中关于亲情名言

    关于亲情的名言警句 为大家提供关于亲情的名人名句,希望大家会喜欢“”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

    古诗文中的教育因素初探

    古诗文中的教育因素初探 [关键词]古诗文德育教育美育鉴赏 古代诗歌、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最感兴趣的部分。古诗文中的综合教育因素包括许多方面,......

    古诗文中常见典故(最终版)

    典故 听说过的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指盟主。后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黄宗羲《姜山......

    古诗文中的鲲鹏形象

    《逍遥游》拓展阅读材料 古诗文中的鲲鹏形象 鲲鹏,在中国人的人文情结,是少不了的。今人贺喜,常会说“鹏程万里”。而俗语也是有的,如“学做鲲鹏飞万里,不做燕雀恋子巢。”还有表......

    古诗文中常见意象详解

    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

    小学课文中的古诗

    【一年级上册】 咏鹅 (唐)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项像天歌。 白毛俘绿水, 红掌拨清波。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画(唐)王维静夜思(唐)李白远看......

    古诗文中常见意象详解

    古诗文中常见意象(补充) 浮云 “浮云”,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运用较多的原型意象,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有三:一是遮蔽阻挡,如“浮云蔽日”;二是飘流无定,如“浮云游子”;三是变化无常,如“......

    浅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古诗文中的月亮意象 江苏省昆山市秀峰中学 陈希凤 【摘要】古诗文中,月亮是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她是人们情感的载体,意蕴十分丰富:她的阴晴圆缺,象征了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