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的中秋节

时间:2019-05-13 14:5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文中的中秋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文中的中秋节》。

第一篇:古诗文中的中秋节

唐人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曾对中国人一年的辛苦劳作有精彩的概括:

冬耕春种,夏耘秋获,朝巡夕课,日考旬会,趋其时也。

农耕社会中生活与时令的密切关系,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冬耕春种,夏耘秋获”诸环节中,秋天气候凉爽,物质丰富,尤其令人愉悦。此时,人们分配享用各种食物,进行各种祭祀。秋高气爽中光辉照人的月亮,自周秦之时便成为和太阳并列的祭祀对象,天子在中春祭祀太阳,以抵御即将到来的炎夏;在中秋祭祀月亮,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冷冬。祭祀太阳在白天,祭祀月亮在晚上,《周礼》:“中春昼击土鼓,吹豳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增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大约是较早的对于中秋礼仪的描述。

阴历七、八、九三个月中,八月居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居八月之中,故称八月或八月十五为中秋。一般认为每月的望日

(十五)是月亮最圆的时刻,历代人歌咏月亮,遂多注意八月望日之月,即中秋之月。如此,中秋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节点。

唐宋之际,中秋开始成为世俗节日——中秋节。中秋咏月是浪漫唐人所青睐的一项活动,沐浴在圆月光辉之下,他们发现中秋之月的无私、博大特质,并为之赞叹,曹松《中秋对月》: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李绅甚至将中秋之月人格化,希望这种无私广博的特质洒遍人间,他有一首《赋月》:

月亮是唐人中秋的必需品,中秋之夜没有月亮,秋景再好,整个秋天也算白过了: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司空图《中秋》)

罗隐就曾经因为中秋不见月亮,而专题作诗:

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中秋夜不见月》)

到了宋代,中秋节习俗流行于各个阶层,成为全民的狂欢。在北宋,中秋节几乎就是一个美食节,东京汴梁(开封)在中秋这一天,酒店都卖新酒,中午之前就会被买光。店铺摆满新上市的水果鲜货。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斾,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在这样富足的朝代,文人墨客当然有足够好的心情来挥洒才华,描述对生活的满足:

碧树阴圆,绿阶露满。金波潋滟堆瑶盏。行云会事不飞来,长空一片琉璃浅。

玉燕钗寒,藕丝袖冷。只应未倚阑干遍。随人全不似婵娟,桂花影里年年见。(毛滂《踏莎行·中秋玩月》)

尚文的宋人当然不会忽略中秋之月,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写了汴梁月色,写了月色下的繁华,是中秋名作:

面对同样的月色,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好心情,比如处于逆境的苏轼、苏辙兄弟,在苦难中书写苦难,记录了自己若干并不快乐的中秋——虽然写出的是一样的名篇。

苏轼《水调歌头》:

苏轼《西江月·黄州中秋》: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南宋都临安(杭州),中秋正是桂子飘香之时,市民不分贵贱贫富,都赏美景,享美食,观歌舞,直到天明,而官府不禁,吴自牧《梦梁录》卷四“中秋”:

赏月之外,江上放灯也是南宋中秋的必备节目,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中秋”:

史载南宋的富裕程度要超过北宋,中秋都城的繁华程度对比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人们对于这种繁荣表达了“百万家、乐意融融”的期许:

轻露濯秋风,新楼插太空。更遭逢、解事天公。为唤羲和驱六马,将杲日、挂帘栊。

日影正红。须臾月在东。百万家、乐意融融。民意乐时天亦好,聊与众、一尊同。(魏了翁《唐多令·中秋)

一代词豪辛弃疾经常流露“补天裂”的胸怀,但在中秋,他很少直接流露这种倾向,更多的是体现不可捉摸的豪气,颇有“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况味。

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

词人中秋之夜想象月亮穿过大海围着人间沉浮,以至于后来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辛弃疾《木兰花慢》这首词已经发现了月亮围着太阳转的规律:

唐宋之后,中秋节的传统直到近代,长盛不衰。中秋节是平民的狂欢,也是文人墨客的节日。赏月、团圆的传统含义之外,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给中秋节不断附加着新的内容和仪式,文人笔下所记录的中秋节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明人张岱《陶庵梦忆》卷五“虎丘中秋夜”记录了苏州虎丘的一个中秋之夜,庶几可见这一习俗之盛:

天暝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月圆之后是月缺,人们似乎并未滋生盛而转衰的阑珊之意,而是扳着指头念叨起半月零九天之后的重阳节,盼望着“篱畔行看金蕊耀”时刻的到来:

当然,满目金黄的重阳与皓月当空的中秋相比,是另一番景色。引起的,也是另一般感慨:

第二篇:中秋节古诗

中秋节古诗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全唐诗》

刘禹锡(772-842),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诗》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第三篇:中秋节古诗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永不老去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数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第四篇:古诗文中的别称

古诗文中的别称

银河在我国古诗文中有很多的别称 星汉: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天汉:陆机《拟明月皎月光》:招摇西北指,天汉东南倾 清汉:陆机《拟迢迢牵牛星》:昭昭清汉晖 银河: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云汉:李白《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相期渺(邈)云汉 绛河:杜审言《七夕》: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 星河: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天河:王建《秋夜曲》天河悠悠漏山长,南楼北斗两相当 银湾:李贺《溪晚凉》玉烟清湿白如幢,银湾小转流天来 银汉: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还壁题》: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 河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信:鸿雁、尺牍、尺素 亡国:后庭花。

岳父:泰山、冰翁。女婿:东床、春风门下客

死:就义、下世、辞世、没世、就世、弃世、谢世、殒谢、殒落、见背、捐馆

古文中的意象

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古迹:怀旧明志 昔盛今衰(国家)衰败 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乡村:思归 厌俗 田园风光 生活气息 纯扑美好 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 人生境界 人的胸襟 城市(市井):繁荣热闹 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 美妙洁净 忘尘厌俗 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南山 代表隐居的地方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 武陵人代表隐居的人 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也表现坚守节操 怀桔:指孝顺双亲。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娥眉(蛾眉):美女 峨眉:高尚的德行 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轩辕: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 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古诗词中“燕子”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一、“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第五篇:关于古诗文中的平仄韵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普通话语音把音高分成“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阴平声高而平,阳平声是中升调,上声是降升调,去声是全降调。去声字就是第四声的字。

公元5世纪南朝齐梁间有人(沈约等)将古汉语分为四个调类:平上去入。四声的调值根据唐阳宁公和南阳处忠所著的《元和新声韵谱》记载如下

平声“哀而安”:约是一种长的中平或低平调。上声“厉而举”:约是一种短的升调,用力比较强。去声“清而远”:约是一种长的高降调,“远”是长义。入声“直而促”:入声以[-p/-t/-k]收尾,发音短促。调类调值

普通话语音里,声调有四个,阴平是第一,阳平是第二声,上声是第三声,去声是第四声,统称四声。也就是普通话里的四个调类,它采用一种五度标记法,作为标调符号来描写音节的声调。它们的调值分别为:55(阴平)、35(阳平)、214(上声)、51(去声),这也是声调实际的念法。

四声是中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平声、上声、去声又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现代普通话已经失去了入声。唐宋以来,汉语在四声的基础上区分声母清浊对应的阴调和阳调形成八声,也就是四声八调。

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上、去、入。南北朝时,梁武帝曾经问周舍什么是“四声”,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hen)子(cix)圣(sjengh)哲(triet)”;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声调。根据日本《悉昙藏》卷五记载:“平声直低、有轻有重。上声直昂、有轻无重。去声稍引、无轻无重。入声径止、无内无外。平中怒声、与重无别。”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四声和韵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 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坐骑。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 落。中古四声与普通话四声的关系

在普通话中,中古全浊音被清音化,因此中古清音平声在普通话里变为阴平(普通话第一声),中古浊音平声变为阳平(普通话第二声),中古全浊上声在普通话里变为去声(普通话第四声)。同时入声在普通话里消失,中古全浊入声变为普通话的阳平(普通话第二声),中古次浊入声变为普通话的去声(普通话第四声)。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对联:(联尾)上仄下平五绝

【1】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2】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3】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4】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七绝

【1】七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2】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3】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4】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五律

【1】五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2】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3】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4】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七律

【1】七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2】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3】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4】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注意

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结

(1)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一。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也不尽然,粤语有入声,可张学友的《不老传说》

流传在月夜那故事

古:平通仄仄仄通仄仄 ◆事【去声四寘】

今:平通仄仄仄仄仄仄 ◆事【十三支,(-i)(零韵母)】不合平仄规律。

(2)句末字的读音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二。普通话中不少字由于经过演变,字的发音本身就是错的。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3)音调问题是辨别平仄的障碍之三。普通话的音调极为不自然,且没有“换调”系统。这使得诗词的平仄之韵难以体现?其实平仄有片面性,李白的《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平平平仄平

疑是地上霜

仄仄仄仄平

举头望明月

仄平仄平仄

低头思故乡

平平平仄平

不合平仄。可证明平仄是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粤语九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九声声调表

声调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阴平声 因 分 诗 2)阴上声 忍 粉 史 3)阴去声 印 训 试 4)阳平声 人 焚 时 5)阳上声 引 愤 市 6)阳去声 刃 份 事 7)阴入声 壹 忽 ~(失)8)中入声 ~(噎)~ 屑 9)阳入声 日 佛 蚀(~)表示有音无字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平平平仄仄平平卖尽青山当画屏。仄仄平平平仄平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下载古诗文中的中秋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文中的中秋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文中的“和谐社会”

    古诗文中的“和谐社会” 古诗文中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有史以来,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只要留意,便可从诗文、典籍及其传说中,见闻人与人、人与畜禽、人......

    文言文古诗文中意象

    意 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化抽象为形象,变无情为有情。意象的构思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鉴赏古典诗词的重点。......

    古诗文中关于亲情名言

    关于亲情的名言警句 为大家提供关于亲情的名人名句,希望大家会喜欢“”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

    中秋节古诗词选

    《中秋》(唐)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天将今......

    有关中秋节的古诗

    有关中秋节的古诗词很多,家长可以根据情况让孩子理解记忆,如苏轼的另一首《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