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救救孩子”鲁迅的希望还是绝望
“救救孩子”鲁迅的希望还是绝望
摘 要: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它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关键词:鲁迅 《狂人日记》 “救救孩子” 希望 绝望
众所周知,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不仅是因为其作品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他将手中的笔化作利器,毫不犹豫地刺向封建社会的本质,以此来唤醒国人的灵魂。“以一篇短的小说而成为时代精神所居的大宫阙者,是极其少见的”,而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就是这种“极其少见”的作品之一。
《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掘源头,学界对于《狂人日记》的深度阐释,其实早已超越了作品自身的文本意义。作者在文中对“狂人”心理的细腻描写和对中国历史的独特发现,以及白话体的日记文本和文言的小序,都给作品的解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此,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文中“救救孩子”的意蕴。
对于文章结尾“狂人”“救救孩子”的呼喊,常被人们解释为表示鲁迅还有希望,他们认为“孩子”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希望,他们的心灵纯洁天真,具有极大的现实可塑性,他们应是一种现代启蒙思想的接受主体,故他们的被“救”也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被“救”。事实上,我们深入分析一下文本就会体会到,“救救孩子”这一呼喊是“狂人”在病中发出的,现既已痊愈,这句话的力量自然要减弱了,更何况“狂人”也不能确定还存在着“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这声呼喊其实更深刻地表达了鲁迅的失望甚至绝望。
最后一个章节,总共就只有两句话: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这是“狂人”在病中发现历史“吃人”的本质后,在极其痛苦中发出的微弱的呼喊。这两句话的标点是“问号”和“省略号”,很显然,“问号”代表着作者的疑问,而“省略号”则代表着一种不确定性,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方面把它理解为作者的一种疑问。两个疑问重复叠加,代表了一种更深的疑问,其实也是在暗示作者对于自己所提问题的一种不自信、不确定的态度。如果作者对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即“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那么“孩子”自然有其可“救”之意义,可如果“或者没有”了,那么“孩子”究竟还有什么可“救”之价值呢?我们可能还会继续追问:到底由“谁”去“救救孩子”呢?“赵贵翁”与“大哥”他们当然不行,难道“我”就行吗?
“狂人”其实是能够清醒地透视社会的“吃人”本质的,在日记文本中,他研究发现: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如果单是这样的人,是完全可以肩负起拯救“孩子”的重任的。可问题是鲁迅塑造的“狂人”并不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的斗士,而是一个患有“迫害狂”的“病人”,即患有精神病学上的“被害妄想”。所谓“妄想”,是指患者坚持相信某种不真实的思想内容,这是一种思维障碍。这种患者,也有可能出现“幻觉”。“幻觉”与“妄想”是有区别的,它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属于知觉障碍。例如“狂人”时刻以为别人要吃他,这是“妄想”,它从历史书的字缝里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就是幻觉。由于他患有被害妄想型精神病《,狂人日记》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都经过了他的幻觉的折光,不管事物原来是如何,同吃人、迫害他有没有联系,“狂人”都把它与吃人特别是要迫害他、吃他联系起来。试问这样一个精神病患者怎么样去拯救“孩子”?在文本第四章中“,狂人”知道了“大哥”是“吃我”的真正主谋,而“我”与“大哥”之间有着无法割断的血缘关系,如果有一天他自己被人吃了,也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样,他便陷入了内心世界的巨大恐惧之中。于是,在想要说服“大哥”而终究失败后,“狂人”大彻大悟:
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这是“狂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新确认。那么,我们是否真的还能依靠这样一个与其他“吃人”者并无本质区别的人来拯救“孩子”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通过分析《狂人日记》的整体故事结构和内涵,笔者认为结束语中的“救救孩子”,其实包含着“孩子不可救”的深层意蕴,也透露出作者无限的绝望。首先,作者在文本第二章节中写道:“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这说明“狂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小孩子是“赵贵翁”与“大哥”的“吃人”同伙,而“他们娘老子教的”那些“吃人”法宝,恰恰又反证了“吃人”文化的一种连续性。在这样的连续性中,我们看到连小孩单纯的心灵也早已受到了毒害,何谈希望!其次,回想鲁迅在其他的小说创作中对“孩子”命运的一些描写:《药》中华老栓的“孩子”死了,《明天》中单四嫂的“孩子”也死了,《故乡》中的“孩子”变得麻木了,《长明灯》里的孩子也更是孺子不可教也。这些相似的描写向我们暗示了:如果说鲁迅将“孩子”视为民族“拯救”的最后希望,那么这些“孩子”最终都归于肉体或精神的彻底毁灭,无疑是作者对于自己所谓脆弱“希望”的无情否定,终归于失望甚至是绝望。还有,我们还可以试作分析:“孩子”既然是“吃人”者的嫡子嫡孙,那么“吃人”之类的传统文化早在他们生命的孕育过程中,就已通过其母体血缘被赋予了这种遗传基因。因此,“没有吃过人的孩子”在“狼子村”里过去不存在,现在不存在,将来也不会存在!“孩子们在瞪眼睛中长大,又向别的孩子瞪眼睛”,在作者的眼里,“赵贵翁”反不了,“大哥”以及“狼子村”那些下层村民们劝不了“,孩子”更是救不了。
当鲁迅弃医从文,拿起笔打算以此来唤醒民族的酣梦时,却“犹如独处大漠荒野,得不到应有的回应”,他失望至极。在钱玄同邀他为《新青年》撰稿时,他回答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这个著名的“铁屋子”的比喻反映了鲁迅的悲哀和深深的绝望。然而如果仅有悲哀与绝望,也就不会有可景仰的鲁迅了。钱玄同力辩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因此,纵观后来的鲁迅,笔者宁愿相信,他在之后的日子里,一直在力行他自己“反抗绝望”的至理名言,因为感到“绝望”,所以要“反抗绝望”。鲁迅终其一生都在进行着这种抗争,这才是他的伟大之处。
参考文献:
[1]鲁迅.狂人日记[A].鲁迅全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陆耀东,唐达晖.论《狂人日记》[A].鲁迅研究(1)[C].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3]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赵芬 重庆 西南大学文学院 400715)
第二篇:救救孩子还是救救自己读后感
《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读后感
前段时间一直没有时间,这两天我利用很短的时间将王老师推荐给家长的一本《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看了一遍,作者一念行者,以心为田,以字为种,以写作为春耕夏锄,整本书借孩子与大人和家长与孩子教育的话题,运用佛学智慧,论述了孩子的问题即家长的问题,家长内心好了,不但孩子好了,外面世界的问题也好了。最后还提出:孩子是老子,孩子是佛陀,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作者的许多观点让我不得不让我相信,他所说的才是真的,扪心自问,确实如此。其中这些观点都是蕴含佛学的智慧,让人读完有开悟的感觉。例如
1.孩子的问题是你恐惧的开花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父母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问题在孩子上身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影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内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心”一直健康,心怎么可能有问呢?
2.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那是你问题的投射
你在孩子看到的问题,那是你问题的投射……这几乎百分之百,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如果你看到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要寻找他的问题,先反过来,在你身上寻找1
问题。如果你看到影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到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3.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有一个恐惧的家长,你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如果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通常小孩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他们很难被掌控,这使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的你,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每个小孩都像一条活生生的龙,不是一个完全无恐惧的家长无法骑得住他自由翱翔生命的天空。当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4..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能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天性成长。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的去培训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技能或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性成长?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时。放一小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可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他的道路上会不会遇到这危险,会不会出现那问题;他会
担心,这样的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问题。你怎么敢于撒手你的小孩?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样大敢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5.要求、期望、负责是不是爱?
我们往往衡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我们往往看对他们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的越很——我们叫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这是真的吗?这是错误的。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
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连接物,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受与另一方连的更深、更紧,以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教育是为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幻觉存在的基础上。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圣人们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老子从未提倡过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的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我对教育有什么态度?我对它的意义下
降到最低。没有人需要教育,他们需要自我教育。
6.真正的爱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叫真爱,也并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就叫真正的爱,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能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你,你要求你和你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你或修正你,真正的爱完全无条件的。无论如何他都爱你,怎样么他都爱你,他的爱甚至和你无关。这才是真正的爱。这爱像老天对万有的态度一样,它给予你但对你没要求、没期待,它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标准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检点一下你对你小孩的爱是不是真爱?你还期待他学习好呢,你还期待他做个好小孩呢,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你期望他越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压力。这对小孩的成长有好处吗?我对我的小孩没有期待,他怎样我都爱他;我尽我所能,但不要求他。这才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呢。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一定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的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觉得是这样吗?在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否是真的真爱?
7.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
在教育之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这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没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就不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也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长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上;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要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当然,我们也完全深入小孩本身去改变问题,因为一个人的问题和一朵花的问题还不完全相同。这是解决一个所谓的有问题的小孩问题的两条途径,在我看来前者仍是向外,后者者向内。向内的才根本,向外的流于表层。
一念行者以“佛学的智慧”,告诉我们要想让孩子合乎天性的自然成长,并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才能,首先应从家长的自我教育开始。而自我教育的关键在于省察自己内在的种种恐惧与种种问题投射在孩子身上,当家长懂得真正爱孩子的方式,孩子与家长都能从亲子关系中收获成长的喜悦,
第三篇:《救救孩子》演讲稿
《救救孩子》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走进我的博客,会看到如下的文字,我给它取个名字叫“救救孩子”,今天我就以此为题进行我的演讲,这样说,绝没有哗众取宠之意,目的是想引起大家的深思,以化解我心中的困惑!
近些年来,我的困惑越来越大,那就是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家长,正在为自己的孩子包做除了学习以外的一切事情,仿佛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最优秀,让孩子得到真正的幸福。其结果却事与愿违,致使许多家长经常抱怨。亲爱的家长们,你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真正关爱孩子,是等级观念的思想在作怪,是在自毁其根。下面仅就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些真实故事谈一下我的看法:
案例一:上学放学的路上,我时常看到家长们在高高兴兴地为孩子背书包,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那些路程并不远而开着车来的就更是与日俱增了。这种做法基本上剥夺了孩子仅剩的一点锻炼机会,致使孩子们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上课时,很多学生打不起精神,一身倦怠地匍匐在桌子上,还时常发出长吁短叹。体育课上,教师想提升一下学生的体能,让学生绕着操场慢跑,结果不到二百米,有些学生就已气不成声,哀求着老师停止。劳动时,工具还没有动几下,两腿早已酸软如泥,像皮影人一样抽抽搭搭了。看到这些,我不禁暗想,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能建设国家、保卫祖国。其根源在哪里——
那就是我们剥夺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锻炼机会。谚语说: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就是说,千里马,得有它驰骋的草原,万年松得有它成长的土壤和空间,失去了这些,我们还在谈成长、成材、成功,那是惘然!所以,我建议我的家长和同行:要创造条件,多提供一些锻炼的时间,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那样他们才会体格强健,思想健康地学习、工作、生活……
案例二:孩子在一片赞美声中成长,没有一点逆境教育。孩子能哭,说有利宝贝加大肺活量;孩子能恶作剧,说宝贝智商高;孩子骂人,说宝贝学乖了;孩子打架,说宝贝有个性;孩子早恋,说宝贝已经成人了……对待孩子的诸多毛病,家长们只是一笑了之!老师们想管一管,还时常会造成一些不愉快。
亲爱的同行们!赞美是对的,赏识也是应该的,但人世间的事情不是绝对的。赞美,应该有值得赞美的理由;赏识,也应该有值得赏识的条件。没有赞美的理由,也没有被赏识的条件,就去赞美,就去赏识,那不仅不对,而且害处极大!俗话说:“过犹不及。”人们常说:“自古英雄多磨难。”是说逆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逆境,能够“增益其所不能”。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给他适度的体罚,无意之中就会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宽容之心。“人在少年苦,十人九轰烈。”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温室里的幼苗,是经不起风吹浪打的。过度的保护,会使孩子丧失生活的主动性,丢失了人生道路上的真正情趣。
案例三:现在的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了最优厚的待遇。可以说是要风有风,要雨得雨。具体表现:就是家长给孩子钱,是要多少给多少;要时髦的品牌的,什么奇特给买什么,只要孩子喜欢、高兴就可以!中国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是过去,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是穷家富养,没有担当。在学校里盛行比吃、比穿,比谁阔气。一身的珠光宝气,满身的垃圾食品味道……
对此,我们且不谈奢侈与浪费,只谈对孩子品格的影响。鲁迅曾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孩子学习也是这样。教育孩子,有时和养花相似:绝对不能因为你喜欢它,就过度地浇水施肥。水多了,腐烂了花的根系;肥大了,花会被烧死。喜寒的,不能温度过高;喜旱的,水分不宜过大。否则,花会枯萎掉。这是花中的因材施教。学生中比的风气会使孩子兴奋点转移,使他过度的注意别人的服饰,讲究自己的发饰,甚至刻意修版自己的一笑一颦,而忘记本业,不再努力学习。上下课吃小食品,害处也是很大的,没等下课心里就惦记着吃什么,心思早已飞出课堂。有人说,一日吃好三餐,会养成一生的好品质,这是有道理的。再者,小食品,尤其是膨化食品中含有激素,那容易刺激孩子性早熟,发育过快,骨质疏松等。现在有很多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躁动不安的状态,就是因为这个;有时,只是跌倒了,却造成了严重的骨折,这些都是钱惹的祸。作为家长和老师的应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人生,不只一种味道——甜!应该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人生只有遍尝百味,才是真正的人生,那样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人,一辈子总是吃饺子,那不是幸福,能把人吃呕吐喽!现在有很多孩子轻生,就是因为他太幸福了,没有真正体验过什么是贫穷,什么是苦难,所以他就失去了幸福感,所以它就失去了生命价值观,所以他就拿生命不当一回事了!那么何谈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生活中,诸如此类事情时有发生,它已真正危害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了,真正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了。救救孩子吧!这是时代发出的真正的呐喊:
请社会真正关注吧!
请家长真正醒悟吧!
请同行们真正行动吧……
第四篇:希望之为绝望——鲁迅《忽然想到(六)》解读
希望之为绝望
——《范爱农》文本探释
北京八十中
贾小林
鲁迅是很深刻的,所以我总是想先生是不会随便写一词、一句乃至一段文字的;鲁迅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总是想尽可能地去读懂先生的意思。这想法也使我吃尽了苦头,有时候绕来绕去,使自己钻进了死胡同。可我又总希望在山穷水尽时柳暗花明,在疑云重生时豁然开朗;然后再把这种思考和顿悟传达给学生。于是便有了这篇关于《范爱农》的题为《希望之为绝望》的短文。
一
文章从徐锡麟被杀写起。1907年光复会组织安庆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上刺杀巡抚恩铭,乘势起义。后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陈伯平战死,徐锡麟、马宗汉被捕。消息传到东京,便引发了所谓的“同乡会”争执。徐锡麟被杀是和“同乡会”争执确实有因果联系,所以有人认为,这两个方面重点是写二人的争执。这样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前后两面是各有其用意的。徐锡麟刺杀恩铭,“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这里仅用寥寥数语即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封建统治的凶狠残暴。死的有徐锡麟,有秋瑾,家族亦将被牵连。封建统治者对革命者的反抗的血腥镇压是决不手软、决不姑息的,致使“人心很愤怒”。前一层意在揭露封建统治之残暴。
徐锡麟之被杀,引起了“同乡会”之争执。鲁迅主张发电,“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这部分缘起于先生的唤醒民众的启蒙思想;范爱农不主张发电:“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范爱农满腔悲愤的宣泄。持论者以为,“年轻气盛的鲁迅不理解这一切,只是偏激地认为‘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可恶。’”(《教师教学用书》15页。北京出版社,2007年6月)以为是在将范鲁二人作比,突出表现范爱农思想的冷峻深刻,而鲁迅的肤浅偏激。这里先生的偏激是有的,但着意不是为了写二人谁对谁错,谁深刻谁肤浅。实际上,鲁迅还是比范爱农年长些,而且见解似乎鲁迅也较深之于爱农。作者只是为了用自己的愤激来反衬范爱农的悲愤。打电报有无用姑且不论,单是满怀悲愤的范爱农,怎能一份电报或几行电文就能一纾爱农悲愤的心情!后一层重点在突出爱农无比悲愤的情感。
二
第二件事,写的是二人故乡重逢。相同的人生境遇,便是二人“理想的头碰了一个大钉子”(《为了忘却的记念》)。于是“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闲谈之中,说起了当年的逸闻旧事,不仅冰释前嫌,也给我们留下了思索的余地。
“到东京就要假装大脚”,这些号称革命者的青年,依然为“师母”背负着一双沉重的“绣花鞋”;中国读书人的迂腐,即使是革命者,甚至是青年,也是难脱其桎梏的。“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对此,鲁迅都“很不满”,连续两次摇头。意在说明,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对封建主义和封建思想的批判,鲁迅先生是从来不隐讳的,总是给予无情地鞭挞和嘲讽。这里我们看范爱农的态度:
“我真不懂你们带这东西做什么?是谁的?” “还不是我们师母的?”他瞪着他多白的眼。“到东京就要假装大脚,又何必带这东西呢?” “谁知道呢?你问她去。”
范爱农的答话是带有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的。“还不是”有明知故问的反诘,“谁知道呢?”是无可奈何的感喟。其中自然隐含了范爱农对此种种的态度:不满和无奈。可见,鲁迅和范爱农反封建的思想认识的基点是一致的。
三
课文第三部分是全文之重点,作者着墨也最多。“报馆案**”,是这部分所写的主要事件,作者以此为介,勾勒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同时也婉曲地写出了范爱农对革命的心里路程。这里作者巧妙安排了两条线索:
一是客观表现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革命者”)投机革命——收买革命——镇压革命———窃取革命果实。
王金发做了革命的都督,“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那些原本“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大概换上了皮袍子了”。鲁迅用极其形象而简洁的语言,一针见血地点明了辛亥革命的实质。这也就恰如阿Q革命之洋钱和女人,革命性质之狭隘局限略可窥见一斑。而这些所谓的革命者对革命之认识亦如阿Q一样肤浅。当一群少年看到了这一点,便“要办一种报来监督他们”,然而却未能看清王金发的蜕化变质,错误地将其用来收买革命的钱视之为“股本”,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写都督的蜕变,辛亥革命已经变质变味;二是少年对政府和革命的基本认同,对革命的性质缺乏根本性的理解。“报馆案是我到南京后两三个星期了结的,被一群兵们捣毁。”王金发派兵捣毁报馆,德清遭难,“大腿上被刺了一尖刀”,连绍兴师范学校校长的职位也落在了孔教会会长傅力臣手中。投机,收买,镇压,窃取,这才是辛亥革命之全过程和本来面目。今天我们回视德清带着寸长刀痕的照片,无形中会有这样的认同:辛亥革命不过是一场革命者自取其辱的游戏。
二是写范爱农对辛亥革命的情感态度的变化。革命前,范爱农和作者一样,热切地向往革命,这是他们的政治理想和革命追求。所以当革命到来时,素以喝酒为好的爱农带着“从来没有见过的”“笑容”:“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革命的到来,使爱农一扫久抑的苦闷,虽然真相却并不尽如人意。“满眼是白旗”,“内骨子是依旧的”。可爱农还是竭尽自己之能事。做了学监的范爱农“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绍兴革命也不过是昙花一谢,一切又恢复了旧观。鲁迅要前往南京了,“爱农也很赞成,但颇凄凉,说:‘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这“凄凉”是爱农在认清了现实,对革命的失望乃至绝望之再次碰壁。这也就自然成为爱农之死的社会因素。不难看出,爱农对革命正是循着这样一条线索:向往革命——参加革命——绝望革命——(殉葬革命)。
四
这里我们不妨截取上面分析的几个结论,一徐锡麟被杀,揭示了封建统治在政治上的凶狠残暴;二绣花鞋事件和让座**,表明了封建统治在思想上的根深蒂固;三“报馆案**”,昭示辛亥革命的结局和范爱农精神理想的破灭。一二 两部分从历史的客观性上表明辛亥革命的艰巨性,为下文写辛亥革命的失败,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作了张本。和鲁迅一样,范爱农也是一个精神战士。当一个革命者的精神理想被彻底扼杀时,无异于抽却了范爱农的精神生命之灵魂。所以说,辛亥革命的失败是范爱农之死的社会根源。
文章以徐锡麟被杀开头,结尾又以范爱农之死作结,巧妙连缀,别具意义。徐锡麟被满清统治者血腥镇压,预示了革命之残酷和艰巨性;范爱农却死在辛亥革命的当口,死在封建遗老遗少的围攻和排斥中,充分表明爱农的悲剧正是辛亥革命悲剧的缩影和写照。
当然,范爱农之死也有其自身的性格因素。文章的结尾写范爱农死有这样一句话:“第二天打捞尸体,是在菱荡里找到的,直立着。”“直立着”三个字,形象地归结了爱农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耿介,狷直。这是他与黑暗社会格格不入的体现,也是他追求精神独立的真实写照。他是一个“眼球白多黑少的人”,作者刻意表现了他的冷峻,揭示他作为一个革命者对封建统治者的仇恨。“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回忆“同乡会的争执”,坦然地告白自己对鲁迅的情感态度,表现出了万分的坦诚和直率。辛亥革命时的热情和勤奋,表现了他暂时走出苦闷和颓废的欣喜和兴奋。“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单是这句话,我们又不难看出他生活的窘迫和性格的天真。这让我忽然想到鲁迅评价笔下的另一个人物——刘半农时的一句话——“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鲁迅《忆刘半农》)。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直至他“景况愈困穷”、“在各处飘摇”,已是“唯死而已,端无生理”(范爱农致鲁迅信)。所以先生才疑心“他是自杀”。
爱农去了,带着他对革命的满怀隐痛的绝望,也淡去了周遭世界对他的厌恶和迫害。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死,是他对腐朽社会强烈不屈的抗争,也是他作为一个精神战士对辛亥革命的生命的薄奠。
五
行文至此,我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和范爱农经历大体相同,都留学日本,又都参加了光复会,都是革命的精神战士,可是他们的人生命运之结局却不尽相同,为什么?
在我看来,鲁迅与范爱农的交往时间不长(1905——1912),可二人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对革命的热情期盼,革命失败后的苦闷和彷徨,对朋友的真诚,甚至嬉笑怒骂,很相像。“同乡会的争执”,鲁迅对范爱农有过误解:“天下可恶的人,-------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作者愤激的言语,借此来突出范爱农无比悲愤的心情,对于徐锡麟被杀,鲁迅主张发电报,也表现出了悲痛和愤怒。就此而言,二者的情感态度所指是一致的;甚至后来范爱农直言相告:“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也不过是因误会而起,没有根本的矛盾。第二部分写鲁迅两次摇头,表现出对封建思想的否定和批判;而透过范爱农的语言和表情,可以看出他的认识和思想和鲁迅毫无二致。第三部分对辛亥革命的态度,鲁迅和范爱农一样,经历了向往革命,热情投身,悲怆失望三个阶段。即使在私人感情上,也是相互牵挂,包含着对对方的无尽的思念。一个在北京,一个在绍兴。“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在范爱农死后不久,鲁迅 即写了三首诗悼念,“奈何三月别,竟尔失畸躬。”甚至在爱农死后十多年,鲁迅还依然牵挂着他唯一的女儿。“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殷殷之情,系于言表。所以贯穿二人生活思想的共同线索为:愤恨——无奈——绝望——苦闷——思念。
身处同样的时代,历经相同的遭遇,感受了同样的思想变化,可他们的结局却迥然而异。在我苦思冥想的当儿,忽然记起了鲁迅在《野草·希望》中引用裴多菲的一句名言:“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鲁迅和范爱农,一个是在绝望中抗争,走向新生;一个是在绝望中沉沦,走向死亡。
忽然又想起钱理群先生的一句话:“带着极大的屈辱,竭诚奉献了一切,却被为之牺牲的年轻一代,以至整个社会无情地抛弃和放逐。”(《与鲁迅相遇》285页。三联书店,2003年8月)这话是在写鲁迅,我以为更适于范爱农。
(贾小林,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八十中语文教研组长。电话:***,邮编:100102 晓喻,本名喻祖权,语文特级教师)
第五篇:希望与绝望作文
希望与绝望作文3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希望与绝望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希望与绝望作文1我不怕受伤害,也不怕感情的挫折.我不介意大家笑我.更不介意说我什么.我明明就知道她会拒绝我,我还去奢望什么,自怪太傻,太苯.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茜!我没有怪你的意思,我知道你根本有没有喜欢我的意思,.可我还是要去试你们说我傻不傻.我根本没办法忘掉你,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忘掉除非我~~~~~.你是我一生爱的最深~~~~~。.我也不怪你,自怪自己太傻.以后我都不知道怎么过,只能靠着工作来麻痹自己,用香烟来迷惑自己,爱一个人为什么这么痛苦.为什么这个世界会有爱情的存在呢.我现在越来越讨厌爱情,茜!你在心里永远是最好,最完美的.我知道你心里根本就没有我.我觉得我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了.感情现在对我来说,就像风一样,轻飘飘吹过就没有了.现在我又何必去钻牛角经呢,感情的事就由她顺其自然吧!失去终究是失去.我又何必去强求呢.是自己的终究是自己的,我又何必去勉强他喜欢我呢!
茜!很对不起.打搅你这么久.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可是我真的是喜欢你.希望你能给我一次爱你的机会!可是你却连爱你的机会都不给我,怎么会知道我是真心的爱你呢!
真的好希望你能接受!我对你的爱!我是真心的!
希望与绝望作文2这个暑假看完的第一本书是《双城记》,我很喜欢的一本书。译林出版社的译文是不出意外的好。
《双城记》应该算是一本典型的哥特式小说,阴沉沉、低气压的氛围渲染得很到位。很多人说狄更斯的文章是很好懂的,甚至有人说是庸俗的。我以一个初中生的角度来看,并不是这样的。
翻译者在后记中也提到过:狄更斯的文字字面易懂,深层意思往往需要揣摩。
《双城记》中的人物性格大多是比较单一的。西德尼.卡尔顿是很特殊的例外。明明是一个感情深厚有才华的人,却把自己掩饰成一个懒散、放纵的酒鬼,大概他骨子里有种自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绝望与希望”能够很好地诠释卡尔顿的一生。在碰到露西之前,他是对生活绝望的。最体现他的希望之处,我认为是结尾中,他替达尔内奔赴刑场那一幕。“我看见躺在他怀里的以我命名的孩子长大成人,在我曾走过的道路上……我现在做的远比我所做过的一切都美好;我获得的'欣喜远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美好;我获得的休息远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
信仰我的人,必须永远不死。
再从全书来看,绝望是对当时政治格局失去了信心,而希望是人民起义中的正义之师。那是未来的希望。
希望与绝望作文3是啊,人生真的有时候很长,长如那古丝绸之路,蜿蜒似是九曲十八转的黄河,坎坷像那满是石牙子的泥路……但是,有风景在沿途,经历便是财富,终点就是改变,是希望。
纵是风城之子离开球迷的世界,也能再次赢得50分的狂欢。从最年轻的价值球员到被扫地出门,没人知道他经历的是屈辱,亦或是不甘,愤怒……失去了上天入地的身体,从万众瞩目到板凳席,被低薪交易,人生似是只有黑暗,绝望。然而罗斯没有放弃最后一分希望,一如既往地训练,跌倒之后的再次爬起,伤痛过后的自愈,那为什么不能是我是对人生最后一分希望的冲锋,50分的生涯最高记录,是对罗斯人生最好的慰藉。
九分绝望,一分希望,是人生的常态,需要一生的孤独,挣扎去忍受,去升华。海子忍受不了生活的绝望,遗憾卧轨自杀:梵高唾弃世界的虚伪,疯狂割下来自己的耳朵:项羽接受不了失败,留下沾了血的乌江。
路遥说,纵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也要努力生活。
朋友,雪莱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难过。因为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人生,是忍受那九分绝望,一分希望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