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望中反抗的鲁迅

时间:2019-05-14 05:1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绝望中反抗的鲁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绝望中反抗的鲁迅》。

第一篇:在绝望中反抗的鲁迅

看《野草》时觉得里面蕴涵的意思很多,看着看着也有所领悟,似乎对鲁迅也有更深的了解了,可是当要落笔把这些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却发现写不出来那些感觉,当然最后写出来的就更是形不成系统的语言了。这大概就是鲁迅在《〈野草〉题辞》里所说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是一个战士,一个反抗绝望放抗黑暗的精神领袖,这一思想在《野草》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死火”的意象深刻体现了反抗绝望的哲学。面对这个冰冷残酷的世界,人生的本质是悲剧性的绝望,每个人都必须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出选择。鲁迅文章的阴冷之气来自于他的生活经历,更深刻地来自于他个人的精神体验。鲁迅部分接受了尼采的思想和达尔文主义,所以才崇尚历史中生命的绝对的力,生命世界里,除了生命外没有别的意义。在鲁迅看来,生命力的证明不是有待外求的,而是真诚的生者面对死亡发出的呐喊,乃是绝望地反抗,鲁迅绝望于意义的虚妄,一生反抗的则不仅是虚妄的世界,也包括绝望感本身的虚妄。中国人的生命力似乎变得异常脆弱,民族性格流于圆滑、伪善,而鲁迅的“死火”精神,无非把最原初、朴素的生死问题重新提出来,而这就足以彰显鲁迅的意义。正因为“死火”精神的支撑,鲁迅的反抗之路才走得如此决绝,对于这个冰冷残酷的世界,才能表现出如此冷峻的热情。如今,世界依然充满了残忍和无序,鲁迅的呐喊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声嘶力竭。鲁迅所奋笔疾呼的“刚健不挠、抱诚守真”的精神界战士依旧寥寥。所以,鲁迅魂灵中的死火还在延续,死火的种仍在流传。

在《这样的战士》中,战士要灭毁一切虚妄——慈善家、学者、君子、道德、民意、公义等一切名目与虚伪。虽不惧诱惑而“偏侧一掷,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然而击毁的“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得了胜利。”这样的战士在毁灭了虚妄的表面后无法找到其中虚无的存在,一个无法找到敌人而又知道敌人仍旧存活的战士注定是失败的战士。战士如果失去的对象,就意味着战斗行为本身的无意义。虚无,在这里是战士之所以成为战士的原因而又在战斗中剥夺了战士战斗行为的价值。战士而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人类终究无法探索超越虚无之后的人生意义,这是鲁迅在战斗中所感到的绝望与巨大的虚妄感。同时,战士还是举起了投枪,哪怕在寿终后,哪怕在虚无获得恒久存在的胜利后,鲁迅还是要反抗绝望,反抗虚无。

影子的形象集中体现了反抗黑暗的层面。在《影的告别》中流连于影的世界里,我担心被“黑暗”所吞并,或者被“光明”所消灭。因为影“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所以它“不想跟随你了”。然而现实又是那样的无奈,处于一种生存困境中,它“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这样,不管是人,或者是影,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反抗。于是,它反抗黑暗,因为反抗黑暗,故为黑暗所不容“黑暗又会吞并我”,可它的生命价值正在于反抗黑暗中。当黑暗被消灭时,光明真正来临之日,却又是影消亡之时,“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鲁迅先生写道“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影的价值在于反抗黑暗,当自己辛苦奋斗得到的光明来临之时,却又甘愿于消亡。

《野草》中关于虚妄和反抗绝望间的挣扎,是鲁迅作为先觉者孤独的挣扎,也是所有人类内心深处对于生命意义的挣扎。矛盾过后,鲁迅把希望悬置起来,不抱任何幻想,开始了对绝望和黑暗无畏的反抗。此时在鲁迅的心里,除了反抗,反抗,还是反抗。这是一种没有任何前提的反抗,是勇往直前,义无返顾的,带着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大无畏的气概。

第二篇:对鲁迅反抗绝望精神的几点认识

对鲁迅反抗绝望精神的几点认识

在20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鲁迅自觉承担起了改造国民性的历史重任,启发中国人的思想觉悟,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他直面人生的大悲苦后绝望抗争的姿态赢得了“精神界之战士”的盛誉和广大人民的由衷敬佩。这位一生独战乃至牺牲的文化巨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人格魅力持久而永恒。

鲁迅一生力求改造国民性,变“奴”为“人”,是为了让后人“幸福地度日”。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或者说试图朝这个理想走去,鲁迅与黑暗苦斗,为光明斗争,蔑视强权,毫不妥协,悲天悯人,尽心竭力。然而他的“苦斗”和“苦争”却换来了流言与暗杀,美好理想淹没于无边的黑暗、冷酷、枯槁、僵死之中,给鲁迅带来的苦痛和绝望是世上罕见的,阅读《野草》,这种人在绝境之感便会涌上心头。然而鲁迅之为鲁迅就在于:当人生的希望无数次在现实的悬崖上碰壁之后,他毅然选择了反抗绝望,作绝望的抗争。

作为个体的鲁迅,在情感上的寂寞、失落、沮丧,可以看作他绝望心态的起点。家庭由小康而坠入困顿后,少年鲁迅感受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过父亲病重,自己在当铺柜台前遭受“白眼”的冷遇。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年少时的心灵创伤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起着较大作用。鲁迅少年时代体验到的孤独多于快乐,冷漠多于温暖,这是形成他孤独内向性格气质的重要原因。长大之后的鲁迅又面临了婚姻悲剧、兄弟失和等等,这一系列无法逃避的人间事,使得青年鲁迅的热情渐藏渐深,更大的打击对于鲁迅,也许命中注定非要他承受不可,似乎在等待着并且要考验这位战士的心理素质。

鲁迅对民众乃至社会透视之后的悲凉感,构成他绝望心态的直接因素。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五四”激情的“退潮”,又使鲁迅从“听将令”的呐喊走向暂时的彷徨。这种由时代环境造成的巨大失落,是鲁迅个人不能掌控的。暗夜的虚空,分外的沮丧,新生的路在何方?接踵而至的政治高压、冷枪暗箭以及“乏走狗”们,更增添了他死亡、冰冷的心理阴影。鲁迅必须而且只有自己包扎伤口,孤身与黑暗拼搏,独自“享有”奇怪而高、冷清清的夜空了。他就是这样的孤独者、清醒者,他试图唤醒土谷祠里的阿Q——阿Q们太多了,而先觉者太少,先觉者注定失败,因为寡不敌众。先觉者就成为失败后的沉默者,沉默到爆发点,就是复仇者。鲁迅的复仇就表现为:直面人生、拒绝妥协、反抗绝望。他抗争了一生,尽管这种抗争日益加重他的心理负荷,让他不断地感受到绝望,但他依然战斗不息。的确,“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10]希望与绝望此消彼长,却又都被鲁迅自觉地、辩证地否定了。单单认为鲁迅是满怀希望的人,属于盲目乐观派。鲁迅确实认为希望无形中存在着,而且需要“行走”在地上的路时,方能有希望,但鲁迅又清醒地意识到“无物之阵”的深不可测,他也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同理,仅仅认为鲁迅陷入了绝望而停步不前,又走向了虚无主义。鲁迅也确实产生过退隐之心,谁能说鲁迅于世道人生没有看透?鲁迅一生历经的多舛的命运和历史时空中曾经弥漫的血腥之气,让鲁迅感叹无力回天。可是,鲁迅人格精神的核心张力点,或者说其精神悲壮处正在于向绝望进攻。绝望是希望破灭后的产物,而希望又是抛弃绝望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绝望中融入些许希望,就少了颓唐,多了壮烈。在高度紧张地与残酷现实的冲撞中,他不会沉沦,也没有陷入虚无,却表现出从容的姿态,这是新的绝望形态,也是鲁迅独特的精神状态。

剖析过鲁迅的绝望心态及希望、绝望的辩证法之后,我们认识到:纵然将来有万一之希望,这希望的意义也不在幻想之中,却存在于反抗绝望的人生行动中。反抗绝望中的鲁迅依然清醒:他主动将自己置于不属于他的任一特定精神土壤之外,从而以“中间物”的身份冷静地、绝望地抗争,并表现出理性与韧性的风采。这种抗争,“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11]

一方面,反抗绝望是在20世纪初期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被迫作出的选择,也是惟一的选择。自从国门被“鸦片战争”打开以后,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纷至沓来,中国几乎被西方列强逼入死角,又加上封建统治的长久腐朽性导致人民愚昧不明。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在四周一片漆黑的环境下,如果只是满含希望地呼吁光亮出现,或者无智无勇就赤膊上阵了,其结果必定一败涂地。因为民族灾难太深重了,国民劣根性太深固了,唯有不顾一切后果的抗争,再抗争,才有可能改变令人绝望的社会现实。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不顾一切”,是勇于直击现实,是绝望之后的大彻大悟。它抛弃了瞻前顾后的犹豫,否定了虚无,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时,依靠深沉的勇气,采取韧性地持久战,向黑暗捣乱,给黑暗的制造者一点不舒服。这是鲁迅无法选择的最终选择了。

另一方面,反抗绝望又是鲁迅企图超越自我以获得人的神圣尊严和高级心灵自由的内心渴求。鲁迅早年受尼采影响,渴求“超人”出现的观念应该是影响鲁迅一生的,只是后期的鲁迅显得更加深刻罢了。鲁迅体验过痛苦的人生,但鲁迅仿佛具有“超人”般顽强的生命意志,通过反抗赋予人生更加真实的意义。在痛苦中反问自己生命的“内在”,在绝望中探究生命的依托,从而战胜自我的种种弱点。在没有先验思维笼罩的国度里,“过客”只有张扬起生命的自由意志,对抗现世的凄冷与自我内心的绝望了。鲁迅决不是故意自虐自伤,而全然是为了顺应他内心深处对自由王国的强烈渴求,进而透视自身,建构主体自我。所谓野草与乔木同归于尽之际,正是地火喷出之日,也正是主体的自由和尊严达到极致之时。

作为20世纪中国独有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的一生都在反抗,而他的反抗最终体现于行动或实践上。同时大爱和大憎,希望和绝望构成了鲁迅人生的矛盾性、复杂性。因为憎恶之深,绝望之深;由于大爱之切,又必须冀希望于将来。三个方面有机地、和谐地统一于鲁迅之身——战斗的一生,这就是我瞻仰先生人格精神得到的结论。

鲁迅被称为伟人,理由是多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鲁迅的人格精神超越了常人,这种人格精神是在与环境(广义上的环境)相搏击的过程中,由鲁迅发挥主体能动性不断超越自我而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即为永恒。他的永恒魅力将会感召后人不断前进,鼓舞同胞不断“新生”。

第三篇:试论鲁迅作品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试论鲁迅作品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一、麻木和愚昧――逃避的反抗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感受,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战斗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作品描写了一些麻木和愚昧的女性,但这也是当时一种特殊的反抗形式――逃避的反抗。

华大妈是《药》中一个“小人物”,鲁迅将她置于一种凄凉、晦暗的场景中,让她背负人生的重负,在穷困、失意、不幸中艰难地挣扎,暴露出的是那骨子里的麻木和愚昧。为了医治儿子小栓的病,倾其所有,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但是,病魔还是无情地带走了年轻的小栓。鲁迅在《药》中还设置了华大妈与夏妈妈在坟场颇具讽刺性的相遇,道破了这两个女性因为自己的愚昧、麻木、安与现状而遭人利用,走向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

与华大妈一样,鲁迅作品《明天》中创作的第一个妇女形象――单四嫂子,她也有着勤劳善良的品行,溺爱自己的孩子,全心全意为他们打算。她是一个在社会里受多重压迫并很符合封建规范的“节妇”,是广大妇女生活和命运的代表。

鲁迅就是要通过单四嫂子的不反抗,或者说是逃避的反抗,让世人警醒,是妇女争取、反抗的时候了,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多么的希望她能有一点觉醒啊。

二、顺从与自杀――无奈的反抗

鲁迅在《随感录?四十》中指出,妇女“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单四嫂子对封建道德教条的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甘心情愿地任人摆布,这就意味着等待这个愚昧无知的可怜寡妇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而像单四嫂子一样的祥四嫂子、爱四嫂子还在层出不穷。

《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位勤劳善良的普通村妇,是一个温顺、善良、无知的普通农村妇女,是在封建伦理包围和影响下土生土长的,一直受到封建政权、皇权、族权、夫权和神权等等的“熏陶”。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其婆婆又将她像牲畜般的卖给贺老六。但第二次婚姻更不幸,夫亡子丧,大伯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当走投无路的她再次到鲁四爷家作佣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为赎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做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然而,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祥林嫂是有一些反抗觉醒意识的,鲁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受到强烈压迫的妇女悲剧典型形象,给我们揭示了广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及其社会根源,表现了鲁迅对妇女的深切关心,也从这里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三、权力和平等――主动的反抗

如果说祥林嫂的反抗是被迫的,被动的,那么爱姑的反抗则更多的带有主动和强势的成分了,而且她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离婚》中的爱姑,是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的。爱姑与单四嫂、祥林嫂一样也是普通的劳动妇女,但是她的反抗更主动,而且也更长久和猛烈,在初期也取得了一点胜利。这个善良的农村女性,当丈夫另觅新欢,要遗弃她时,她却变得异常的泼辣,勇敢,并进行了坚强和持久的抗争。爱姑的反抗,首先的原因是丈夫要遗弃她,而她本人在施家又是符合传统妇道标准的,这就是她奋起反抗的直接原因。而爱姑毕竟也只是一个没有文化,没有见过世面,缺乏社会经验的农村妇女,她在斗争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局限性。爱姑的斗争,比起祥林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她有不示弱的勇气,这对她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鲁迅先生塑造的爱姑形象,是一次大的突破,是女性争取自身权利和平等的一大尝试,但也反映了农村妇女命运的悲惨和反抗的艰难。

四、希望与新生――觉醒的反抗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自奴隶社会以来,男尊女卑的思想就一直存在,到进入封建社会,这种状况尤为突出。“女子无才便是德”成为至理名言,“三从四德”为教女之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女子被剥夺了与男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便是偶尔有那么一两位幸运者多读了几本书,那也只能秘而不宣,只有自己知道罢了,否则定会惹人非议。因此,才情皆高的林妹妹明明满腹诗书,可长辈问及时回答仍是:“不曾读,些许认得几个字。” 海棠社众姐妹的佳作也是不能流出府外的,否则会引人笑话且名声不好。由是,古代女子的教育可见一斑,此种状况一直到十九世纪才有所改变,进而开始了近代女子教育艰难的发展历程。

子君是《伤逝》中的女主人公,是知识型的妇女形象。她不同于祥林嫂、爱姑等无知农村劳动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有知识的女性,子君的反抗和觉醒,是鲁迅在探索女性问题上的另一思考和另一方面的探索发现,而且子君的觉醒有了更深入的表现,更具有主动意识和理论指导,是妇女解放的另一新台阶。

子君虽然成为追求个性解放的牺牲品,然而,她毕竟从封建桎梏中冲出来了。她与封建道德礼教毅然决裂的呼声将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她那凄丽的悲剧形象将使中国妇女从中受到启发和鼓舞。

虽然单个人的反抗以失败告终,但子君的可贵之处是她敢于反抗,并有强烈自我觉醒的意识,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敢于朝着自己的理想抗争。

妇女要获得现代意义上的解放,而做出最根本的手段,则是扫荡封建制度。因此,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倍加赞赏刘和珍精神,“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时,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女性临难竟能如此的从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这就是鲁迅笔下的刘和珍,这已不是娴雅温柔的东方女性,刘和珍这个青年女学生在向社会发动主动进攻,虽死犹未悔。中国女性,正是到了刘和珍这一代才算觉醒了,中国女性的三从四德,被冲的干干净净,个人的独立反抗再刘和珍等人身上被唤起,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我们今天看鲁迅作品,看为革命牺牲的刘和珍,仍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她以自己瘦弱的臂膀挑起解救祖国的重担,她的勇毅与坚决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结语

毛泽东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缜密的思考将那些受尽欺凌和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用其犀利的笔锋塑造出来,体现了他对妇女出路的不断探索,不断思索。鲁迅给我们揭示了要想战胜封建势力,就要从根本上摆脱封建反动思想的束缚,反抗封建势力。这一个个典型的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就是一篇篇讨伐封建专制文化的檄文,是呼唤中国妇女解放的宣言书。

(编辑/刘佳)

第四篇:《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读后感

俞敏洪,一位充满正能量的企业家,教育家,很喜欢他身上那种坚持不懈,积极乐观向上的品格,也特佩服他的为人和处事。最近又重温了他写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一书,感觉心潮澎湃,一股正能量的光和热油然而生,他的话语总能让我能在迷茫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在绝望中燃起走向辉煌的希望。

全书针对当下年轻人面临的一系列困扰,呈现出他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在这个充斥着不安浮躁的社会,给年轻人内心坚强的力量,让每个人思考应该怎样更积极地度过人生。他的文字有种朴实而坚定的力量,阅读他的文字,能让人感受到向上的张力,昂扬的态度和智慧的人生哲学。他说:“我希望大家能从痛苦中读出快乐,从绝望中读出希望。不要太相信三十而立之类的话,不要太给自己压力,生活是慢慢成功的。他30岁时还是穷光蛋一个,只要保持努力心态,坚持目标不放弃,早晚都会成功。”每当看到这时,心底里都会闪烁一片希望的光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正如著名学者余秋雨所说“你不可以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生命需要有安排。一生何其短暂,我们不可毫无方向的忙忙碌碌磕磕碰碰。人生需要好好规划。在不同阶段更要有不同阶段的计划。

俞敏洪曾是一个平凡的人,却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一手创造了中国外语培训的航母——新东方,亲身演绎了一段传奇。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他乐于把经验与众人分享。他告诉我们在创业的艰难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最重要的是坚持,他善于在演讲中激励学生,我记忆最深刻的莫过于“大树小草”:“人的生活方式人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小草一样活着,尽管你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你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让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也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你也许两年三年长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大树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别人。即使人们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

“做事像山,做人像水。”如果有一个目标在你眼前,你就要坚定不移的追求,像山一样坚强坚定。但做人要像水,水是流动的,水是变化的,水是往低处流的,如果你把自己放得很低,你的容器就会越来越大,你会容纳越来越多的东西,你的胸怀将变得宽广而仁厚,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很好的修养,总之放下手中的书,心里面充满了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那种坚忍不拔,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的!但愿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能向他那样,在绝望寻寻找到希望,让自己的人生从此刻开始改变,一步步走向灿烂辉煌。

第五篇:大自然在反抗教案

大自然在反抗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文中描写的人们怎么样一步步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2.思考作品中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作者所阐释的人文精神。

二、学习要点

1.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计划时忽视的两个重要事实以及造成的后果。2.分析本文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举例子的手法,以事实说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

三、作者生平

有人说,只要春天还能听得到鸟叫,我们就应该感谢《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逊(1907—1964)。蕾切尔·路易斯·卡逊(Rachel Louise Carson, 1907.5.27—1964.4.14)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泉溪镇一条乡间小河畔的农舍里。慈祥的母亲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连同对这个未来的科学家的期望一同留给了她。这种热爱与她的文学天赋一道,在她小学和中学期间就显露出来。1929年,她从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毕业,进入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学习。1932年她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动物学硕士学位。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她受雇于美国渔业局并为《巴尔的摩太阳报》撰写科学史方面的文章。1936年,她开始了长达15年的在美国渔业与野生动物管理委员会工作(FWS)的生涯,并在这个机构中被提升为出版物主编。

卡逊生活在美国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时代。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她逆时代而动,对政府和工业界的发展观提出批评,记录了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直接推动了日后现代环保主义的发展。因而,有人将她与伽利略、达尔文、赫胥黎等科学先驱相提并论。

上世纪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个人物”,蕾切尔·卡逊榜上有名;纽约大学新闻学院评选“20世纪100篇最佳新闻作品”时,卡逊的作品《寂静的春天》名列第二;《匹兹堡杂志》则将卡逊评选为“20世纪最优秀的匹兹堡人之一”,赞扬她对现代环境保护思想理论的开创性贡献,认为她是“现代环保运动之母”。此外,卡逊对公众和政府加强对环境的关注和爱护的呼吁,最终促成了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以及“世界地球日”的建立。

四、作者作品

蕾切尔·卡逊在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管理委员会期间写了大量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并编辑了许多科学文献。

《我们周围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1952年,她的传世之作出版,在受到一些著名出版社的拒绝后出版,引起轰动,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并于同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图书奖和伯洛兹自然科学图书奖。

《海之边缘》(The Edge of the Sea),1955年,此书与国家图书奖擦肩而过。这些作品构成了关于海洋的传记并使卡逊成为著名的科普作家。

《帮助孩子想象》(Help Your Child to Wonder, 1956),《变换无穷的海岸》(Our Ever-Changing Shore,1957),向读者描绘这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中所蕴涵的美丽和有待于人类发现的奇迹。《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在《寂静的春天》中,卡逊花费四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毒性农药DDT的泛滥已经让春天变得寂静无声。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是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在这里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蕾切尔·卡逊第一次对这一人类意识的绝对正确性提出了质疑。

卡逊在论战中具有两个决定性的力量:尊重事实和非凡的个人勇气。她反复地推敲过《寂静的春天》中的每一段话。现实已经证明,她的警言是言简意赅的。她的勇气、她的远见卓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她要动摇那些牢固的、获利颇丰的产业的意愿。当写作《寂静的春天》的时候,她强忍着切除乳房的痛苦,同时还接受着放射治疗。书出版两年后,她逝世于乳腺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疾病与有毒化学品的暴露有着必然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卡逊确确实实是在为她的生命而写作。……

五、创作背景

卡逊受到同行的启发,开始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合成化学杀虫制剂的滥用问题,并进行调查和研究。1962年,她发表了震惊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2年该书销售了50万册。她在书中对农业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和政府的政策提出挑战,并号召人们迅速改变对自然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寂静的春天》发表后,她承受了巨大的来自化学工业界和政府部门的压力和攻击,她被说成是“杞人忧天者”,“自然平衡论者”。在琳达·利尔的《自然的见证人》(Witness for Nature,贺天同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8)一书中对当时的轰动有十分详细的描写。

如同达尔文《物种起源》的问世遭到攻击一样,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也遭到猛烈的抨击。杀虫剂生产贸易组织全国农业化学品联合会(NACA)不惜耗资50000美元来宣传卡逊的错误,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但是,科技界、政界和工业界的许多人都认为,卡逊所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书的矛头直指科技成果的正直性、道德领导性和社会的导向性。卡逊向人们揭示了人对自然的冷漠,大胆地将滥用DDT的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身患重病、面对攻击甚至是人身攻击的巨大压力下,她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大声疾呼人类要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要对自己的智能活动负责,要具有理性思维能力并与自然和睦相处。她不屈不挠的斗争引起了美国观众和社会的认同,并引起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关注。经过总统顾问委员会的调查,1963年,美国政府认同了书中的观点。1963年,她被邀请参加美国总统的听证会并作证。在会议上,卡逊要求政府制定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新政策。1992年,即在卡逊逝世后的第28年,也是该书问世的第30年,《寂静的春天》被推选为近50年来最具有影响的书。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任职内专门为此书作序,高度评价此书的重大意义,称赞此书是“一座丰碑”、“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这本科普图书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原因就在于它留给人类以振聋发聩的启示,引发了一场关于发展观问题的世界性大讨论。

六、课文讲解

1.课文分析 文章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而导致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死神从天而降,鱼类、益虫等生物大量死亡,而害虫却因产生抗体而日益猖獗,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堪重负的灾难。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就有一大群昆虫涌现出来):人类竭力要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人类的心意,但事与愿违,遭到了大自然的反抗与报复,由此引出如何处理好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重大话题。

“大量使用化学物质,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每当我们把这些防线击破一次,就有一大批昆虫涌现出来。”

第二部分(报告从世界各地传来——杀死了它们,被捕食的昆虫的种群就会汹涌澎湃地发展起来):描写了人类以各类化学药物控制昆虫,削弱了自然的天然防线,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了种种反常现象及恶果。

“自然平衡并不是一个静止固定的状态,它是一个活动的、永远变化的、不断调整的状态。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

“现在,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略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第二个被忽略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

这段引用了大量的事实与例证,证明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给人类带来的恶果。

装有草履虫的罐子——昆虫在温度适宜、没有敌人的环境中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

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中所能防止的蚜虫的总量相当于美国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消灭山狗——田鼠泛滥。

“保护”鹿,消灭鹿的敌人——鹿惊人地增长——草料不够——鹿饿死。第三部分(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些敌人就会猖獗起来危害我们):描绘了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的生物控制作用,把它们誉为人类反害虫的同盟军。

在这部分中,作者列举了诸如黄蚂蚁、黄蜂、瓢虫、食蚜虻蝇、寄生虫、蜻蜓、草蜻蛉等昆虫的生存特点。

“昆虫的绝大多数都在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介绍了捕食昆虫和寄生昆虫的生活特点,因此一直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对我们有利的同盟军。”

第四部分批判了人类对科学研究特别是科学家的良知的毒害,肯定毕凯特博士限制化学药物,利用自然控制即以虫治虫的研究。

“杀虫剂给自然和人类带来的破坏作用:一种是侵害农作物的昆虫,一种是带来疾病的昆虫,然而现在98%的人都被受聘去研究化学杀虫剂。” 2.课文难点讨论

(1)本文作者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和人文精神

这篇《大自然在反抗》选自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给人下毒是错误的。然而,出于“控制”各种各样的昆虫、真菌和杂草的目的,今天的人们正在遭受毒害,其程度是臭名昭著的波尔基亚家族做梦也想不到的。致癌物质差不多残留在我们吃喝的所有东西中。继续推进现在的使用有毒化学物质的计划,不但将很快杀死野生动物,也杀死我们人类。这就是蕾切尔·卡逊在她的引起争议的新书《寂静的春天》里指出的。

她要求人们了解真相并针对现状作出行动。为了确保人们能够了解真相,她重新叙述了这些事实,加以55页的参考文献。她想让人们感到震惊,希望人们因此而行动。她担心,那些阴险的毒物,通过喷雾剂和尘土、食物传播,要远比核战争的放射性残骸危险。卡逊试图把自然和人类从化学杀虫剂的威胁中解救出来。

她对现状的描述是消沉的。并非毫无希望——至少现在不是,但是她要求尽快转变“我们扭曲的判断力”。

卡逊小姐在名单中加入了许多其他事例,并指出花费了数以百万计税款的(喷药)计划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她详细描述了消灭吉卜赛蛾的计划在杀死吉卜赛蛾的同时也杀死了鱼、螃蟹和鸟类,她还详细描述了消灭火蚁的计划杀死了牛和雉鸡,而不是火蚁;由于破坏了自然控制(生态)的手段,许多其他计划导致了更多害虫的产生。

卡逊小姐把注意力集中在杀虫剂、除草剂和除真菌剂上,那是最危险的毒物。她向我们说明,使用它们或者任何为企图对付迅速产生的抗药性的新产品都是无效的,这被越来越多的病虫害所证实。

卡逊小姐赞成用其他方法代替广泛使用的化学毒剂。她指出了使用瓢虫控制介壳虫、使用“牛奶病”控制金龟子的成功事例。因此,一旦引入了天敌或者对手,新出现在某地的有害物种就不会造成很大的麻烦。自然界的生存斗争能让害虫的数量保持在较低水平。卡逊小姐强调说,这种方式几乎不会产生新的害虫,而喷药活动却常常相反。

卡逊小姐同样也大声斥责了许多杀虫剂制造商和使用者。鼓励喷药运动的政府机构似乎更倾向于保持沉默,而不愿检讨过去愚蠢而无用的喷药运动。

《寂静的春天》对人们提出了警告:极微量的一种毒物常常使另一种微量的毒物带来一场灾难。健康的时候,人们能够忍受体内储存的毒物,而在疾病侵袭身体的时候,这些毒物就会产生戏剧性的危害。现在正是告诉人们他们的环境正在快速变化的时候,并且要让他们在可能改变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的战斗中作出有效的贡献。(2)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章既有文学的生动与形象,又有科学的严谨与扎实,是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备的优秀科普文章。文章多用典型举例,以事实说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后遭到了大自然的激烈反抗与报复。

取例兼及世界各地,从而将问题提升为“全球性”,视野开阔,胸怀博大。文章擅用阐释法,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在散碎的事实之间建立因果关联,体现出深刻的洞见力。文章还常用数字说明法、分类说明法,显示出科学的严谨与准确。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融会在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之中,使文章既能说服人,又能感动人。3.相关评论

40年前,《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出版发行。在40个春天里,人类经历了可能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惊喜赞叹,额手称庆。但是,每当春天来临之际,人类仅存的理性精神就会因为有人偶尔提及的名字——蕾切尔·卡逊及其惊世之作《寂静的春天》而唤醒。人们会打开紧闭的门窗向外眺望,今日的春天是否寂静?明日的春天是否会寂静?

——中国科普研究所 李大光

七、研习与思考

1.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2.为什么说昆虫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斗争中的同盟军? 3.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杀虫剂污染,人类应该如何应对?

4.指出卡逊文中谈到的,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计划时忽视的两个重要事实以及造成的后果。

5.人与自然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卡逊在书中阐扬了一种怎样的人文精神?

八、延伸阅读

《自然的见证人》(Witness for Nature),作者琳达·利尔用了10年的时间研究卡逊的生平和作品及其对世界的影响。这个作家的另一部关于蕾切尔·卡逊的传记作品是《消失的森林:蕾切尔·卡逊的遗作》(Lost Woods: The Discovered Writing of Rachel Carson)。

《永远的蕾切尔:蕾切尔·卡逊和多萝希·富利曼通信集》,卡逊的生前好友多萝希·富利曼的妹妹玛莎·富利曼编辑将两人之间长达10年的通信编辑成书,详尽地展示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友情。

《鸟亦不鸣: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修辞分析》(And No Birds Sing.Rhetorical Analyses of Rachel Carson's Silent Spring),作者克莱格·瓦德尔通过其收集的各种关于卡逊作品的文章,分析《寂静的春天》中卡逊的语言风格和特点。

下载在绝望中反抗的鲁迅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绝望中反抗的鲁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希望之为绝望——鲁迅《忽然想到(六)》解读

    希望之为绝望 ——《范爱农》文本探释 北京八十中贾小林鲁迅是很深刻的,所以我总是想先生是不会随便写一词、一句乃至一段文字的;鲁迅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总是想尽可能地去读懂......

    “救救孩子”鲁迅的希望还是绝望

    “救救孩子”鲁迅的希望还是绝望 摘 要: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它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

    感受鲁迅心中的那一份绝望[合集]

    感受鲁迅心中的那一份绝望 以前心目中的那个鲁迅,似乎大多停留在“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等等口号性十分之强的记忆里。这次重读鲁迅,或许是......

    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有感(五篇)

    读《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有感周磊放下手中的《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看着窗外,漫天雪花在风中摇曳,似乎在迫不及待的告诉我们寒冬已至,新年不远了。而此时的我心里却丝毫高兴不起来......

    试论中国神话中的反抗精神

    试论中国神话中的反抗精神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而且在很早以......

    俞敏洪《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演讲(5篇)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谢谢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喜欢站起来走来走去演讲的,但是我发现我站不起来,因为前面的摄像头对着我要把整个的过程录下来,如果我站起来走来走去他就会感到......

    俞洪敏浙大演讲稿: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范文

    谢谢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是喜欢站起来走来走去演讲的,但是我发现我站不起来,因为前面的摄像头对着我要把整个的过程录下来,如果我站起来走来走去他就会感到很累,俞洪敏浙大演讲......

    俞敏洪浙江大学演讲《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我想我把一些我觉得很好的话记下来,我觉得说的太好了,这是我一字一句听写下来的,对我启发很大,希望看过的朋友有所启发。 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是放在内心的,外表的温柔不能抹杀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