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穷人的孩子,还是要多读书
穷人的孩子,还是要多读书
读书有没有用,能不能改变命运,也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问题。
读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学校里,人们有的叫成念书,主要目的是学课本知识,拿文凭,是被动的读;一种是自己喜欢,不限时间地点书籍,随心所欲主动地读,可以有目的也可以没有目的。
这样一划分就好说清楚有用没用了,第一种读书,现实点说,肯定是有用的,或者说文凭还是有用的,每年国家招收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没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有的单位招聘只要985、211大学毕业的,其他免谈。你能说读书没用文凭没用。有人说现在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的学生都是考试机器,没有什么真本事,这也是片面的看问题。是,落后的教育制度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实际能力的增长,但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大方向是谁也变不了的,只不过是学得轻松和苦累,学得知识多与少,实际能力增加多与少的问题,读总比不读强,读多总比读少强,能力提高一点是一点,总比不提高强。制度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些老百姓能干涉了的,但我们要吃饭要生存要工作,光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有什么用。上世纪七七年恢复高考之初,可以说考上一个学校,别说是大学就是一个中专,命运就会发生重大转折,混得最不好的也能在体制内一辈子,基本生活有保障,混的好的上至中央首长下至各级领导干部及各行业精英都有我们那代人的身影。那时候几十人有的省上百人中才能录取一个,基本都是在学校时的好学生,或者不甘于平庸的有志社会青年,而对于在农村上中学的人来说,发下来考试大纲一看,基本知识都没有学过,考上大学何其难哉!弥补不足和差距的唯一办法就是勤奋和刻苦,在二三个月的时间里去恶补中学的课本知识。那代人中,没有上学的基本上都混得很惨,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还有谁能说读书无用。
当下,农村和城市下层的穷苦孩子们,更是应该珍惜机会,在学校里认真读书,成绩一定要优异,别管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尽最大力量上一个好大学才是你的教育,尽管这很难,因为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我们就输给了有钱有势人家的孩子,你只能加倍努力才能和人家扯平甚至超过,但这是我们打破已经严重阶层固化向上流动的几乎唯一的办法,别听那些不负责任的专家和官员们的忽悠,什么条条大路通罗马啊,自主创业好处多啊,穷人有没有逆袭成功的,肯定有,但很少很少且很难很难---------。
至于另一种读书,闲读书,读闲书,基本上就是一种休闲一种消遣一种个人爱好,和打麻将、散步、旅游等没有什么大的差别,这种读书要想读出颜如玉黄金屋几乎也是不可能的。翻翻中国历史,有大成就的,能横刀立马,傲视群雄,名垂史册的,往往是那些有点文化却不十分努力读书的人,像秦始皇,刘邦、朱元璋以及那些文臣武将们,靠的是胆略、果断和坚韧打天下。真正的读书人不但成不了事,很多时候因为读书还坏了事,甚至丢了性命的比比皆是,秦的焚书坑儒,汉的司马迁,魏晋杨修,祢衡、曹植、嵇康等等,无不是受辱的受辱,杀头的杀头--------尤其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制造了多起文字狱,杀了很多有名的读书人,以至于龚自珍自叹说,“辟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当然,这种读书说一点用没有也不对,饱读诗书,出口成章,也是一种风流倜傥的表现,对一个人修养和气质的形成是很重要的,很多官员和有钱的人,在自己的办公室弄上几个大书柜,装满了一排排崭新的大部头书,在家里也有宽敞明亮的大书房,大部分人除了现实需要外,一本书也是读不下去的,也就是为了附庸风雅罢了。这也从另一个则面说明了读书也算是比较高雅的活动,至少不算低俗吧。这种读书也有坏处,在当下读书无用的氛围下,你读书写文章有时就会成为另类,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为什么呢,读书多明理多,就要和人讲道理,而偏偏这个社会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也就注定了你整天讲道理的下场。
读书也有快乐,书读多了,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走向孤独就几乎成为必然。因为你遵从自己的内心需要,一心想要从书中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想要解决心中的诸多疑问,一旦和作者产生默契,心心相印,有了答案,你的好奇得到满足,就会成为一种快乐,这是一种内心的真正的快乐,和物质和任何功利没有关系,和其他人关系也不大。在现实世界里,你可能活得很窝囊,很无奈,只有沉侵在书的海洋,你才是主人才是大王。要是你能把自己读书的所思所想再形成文字,读者和你再产生共鸣,拓展开来就形成一个磁场,互相吸引,互相影响,一旦产生了诸多共识,你还会有一定的成就感。所以读书不单单是是一种自得其乐,也是一种无为中的有为吧。
不管如何,在学校还是走向社会,读书的好处多多,希望每个人多读书,读好书,形成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篇:摄影人要多读书
摄影人要多读书,是摄影创新的基础
四月二十三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央电视台第10套晚间特举办专题节目,畅谈多读书的好处。主持人李潘邀请了现代著名作家莫言、迟子建、易中天、和麦客座谈,请他们谈读书体会。先介绍他们四人的简略情况:
莫言(男)(1956.2—)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小学五年级辍学后,回乡务农近十年。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年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国作家》1985年2期)轰动文坛。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代表作还有《金发婴儿》、《红高粱》等。先后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红高粱家族》等,长篇小说《天堂蒜苔之歌》、《十三步》、《丰乳肥臀》等。其中《红高粱》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的早期作品注重表现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习俗,1985到1986年前后,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开始文体实验,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1987年后又进入新的探索期。激情勃发,画面五彩斑斓,语言无节制、夸诞等还是他不变的风格。
迟子建,女,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一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
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万字,出版单行本四十余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当代作家选集丛书-迟子建卷》《踏着月光的行板》,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和《迟子建作品精华》三卷。曾获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其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易中天品三国”系列首播即获热评。
麦客,性别:男,先后任青年报、东方早报等新闻媒体资深编辑。文字以言情、黑色幽默著称。曾多次发表驳斥韩寒、郭敬明的文论,如《麦客拒绝韩寒道歉,誓将反击到底》,《拳打韩寒,脚踢酵母,诗赠夏达》等。
主持人请他们四位谈读书对他们的人生的影响。莫言说:在读《儒林外史》时,被“王勉学画”一节所感动,王勉能在困难条件下,学有所成,我为什么不能有所成呢?迟子建说: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的一节“火烧云”,被作家的描写所打动,从此热爱上写作。易中天说:当场在台上念苏轼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苏轼的词所感动。“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所以有后来的在中央电视台热评“三国”之举。麦客用幽默的语言,阐明读书对自己带来的好处。在台上更使人感动的是女盲人李秀华,现年48岁,母亲由于误服药物中毒,生下她时,从小致盲。长大后,看到别的孩子读书快乐,她决心学习盲文,成为一名医院的按摩师,成为她家庭中最有学问的人。也找到自己理想的爱人,家庭生活美满。
从上所述的事例中看出:读书对摄影人是多么重要。摄影艺术是多重科学的结合体,相机是涉及机械学、化学、光学、电子学等学问;摄影涉及构图学、色彩学、文学、音乐、美学、舞蹈、建筑等,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才能为摄影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不是有人说:摄影人最不爱读书的,是没有文化的人,只知道拿相机东拍西拍,到处乱投稿,争名夺利。此话应当辨证来看:有些摄影人确是不爱读书,只知把玩相机,不去专研有关相机的学问。或是对摄影艺术一知半解,或投稿发表,以为自己了不起,好象天下唯他独尊,开口闭口,以漫骂为主开导。以23届国展为例,《中摄协网》专门开辟讨论区,供影友们对获奖作品展开评论,但不幸的是讨论区变成骂场,骂声一片。说什么样,“23届国展作品都是废品”,一无是处!“评委都是无用之辈”,评不出什么好东西?而评论者没有具体的分析,只是抽象式的乱骂一通。而另一面,赞扬者的评论,也只说,“很好”、“棒得很”、“拜读了”、“真是大师的作品”!是抽象式的赞颂。这两者的评论,都是抽象式的,毫无具体的分析和说理。证明有些摄影的评论者缺乏知识的表现,是少读书的反映。
但也有些摄影人很爱读书,解海龙同志是第一届中函院的函授生,他很专心读书,对摄影事业也很热心。1980年初,他开始自学摄影。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摄影技入明显提高,也曾在国内外各类摄影比赛、影展中人选、获奖。但题材杂乱,更没有个人风格。1990年,他再次去农村进行艺术创作,发现许多贫困地区的农家孩子因生活困难,不能入学受教育,他们渴望读书的心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我决心用照相机把他们记录下来,告诉富裕地区的人们,只要你能伸出双手帮帮他们,这些孩子就不会可成为文盲。当时我到处翻阅资料。了解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携知中国目前仍有两亿文盲,世界上每4个文盲当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这对我冲击很大。
1991年初,他买了地图,东拼西凑,找了一些经费,开始对边远地区进行采访,那一年,他乘硬座火车、搭拖拉机、驴车等交通工具,专门往大山里走,整整一年的时间跑了12个省、28个县、100多所学校,拍摄了70个胶卷。天热就往南跑。天冷就往北跑,去体会孩子们的辛苦。费用紧张,就住在老乡家里,吃饭总是两个饼子一碗菜汤,有时一天还要走四五十里山路。最终在安徽的农村里拍了一张女孩照片《我要读书》,发表了,感动了众多的国人,纷纷捐钱、捐物,“希望工程”从此诞生了,贫困的孩子有书读了,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是全能的,对某些知识是专长,但对某些知识仍很缺乏。所以在世界读书日号召全民阅读,提高知识水平,多掌握各方面知识,对自已、对事业都有有好处。就拿中国摄影教育中心编写的摄影专业教材,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为例,这套教材共有5本,提供给参加“中函院”摄影函授学习的学员使用,共印了4万2千册。书中错误多多。编写者大多是大学的教授、学者、摄影编辑、知名的摄影师等,现举两例:教材《摄影造型法则》,徐国兴主编,由张益福、李振盛、邓伟、韦彰分章合写。第一例:此书的第168页上数下5行,原文:“对波长超出400或700毫微米范围的光,人眼的感受能力接近于零,失去表现的实际意义。”应改为:“对波长不到400毫微米或超出700毫微米范围的光,人眼的感受能力接近于零,失去表现的实际意义。”错误的原因:不到400毫微米的光是红外线,超出700毫微米的光是紫外线,均是人眼看不见的光。换句话说:在400毫微米到700毫微米之间的光,是人眼所能见的光。第二例:此书的第168页上数下10行,原文:“眼球能自动调节焦点,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在肉眼看来都有是同样清晰的。”应改为“眼球能自动调节焦点,在人眼力所能及的距离内,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在肉眼看来,任何景物都有同样清晰的。”错误原因:肉眼虽能自动控制调节焦点,但人的视力所能及的距离内,极远处是看不到物体的,也谈不上所谓“清晰”。由于空气介质的密度的不同及人的视力好差,看物体的清晰度也不同。由于远近的透视关系,人眼所见物体就产生形变,近大远小,近清远
糊。所以原文的说法是错误的。犯了物理学中的光学错误。这一章是由韦彰、邓伟编写的,主编也马虎审阅,犯了最基本的知识性错误。这一套教材犯的错误确是很多,经揭露后,也寿终正寝,但它的流毒还未肃清。除知识性错误外,还有很多文句上语法错误,论述上逻辑错误,写作上的篇章错误,编排上的混乱,较对上文字的错误,根本不适合函授教材的要求,是一套匆忙编辑、胡乱扣合的教材。现在在用的新的函授教材,我没有看到,也没有看到有人评论,好坏无定论,暂且勿论。
所以摄影人要多读书,读正确有用的书。多读书的目的是修身养性,积累知识,对摄影人来说,在摄影工作上精益求精,在摄影事业上有了创新的本领,在摄影艺术上更上一层楼。作者:童端友于杭州 4、24
第三篇:孩子,多读书吧
孩子,多读书吧
每次看完试卷、批完作文,看到阅读题目上鲜红的错号、作文中多个错别字,我就在想,现在的孩子读课外书吗?多读书对开阔孩子视野,获取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指导孩子读课外书?这里,我就如何指导孩子读课外书的话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1、向孩子推荐合适的书籍。在课堂学习时更多地引用课外书的知识和内容,来激发孩子的读书乐趣,顺便向孩子推荐书籍。如在五年级学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让孩子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
2、指导读书方法。要引导孩子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内容进行精读,边读边想,并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的地方进行圈点勾划,细细品味。对于一些词句优美的文章,提倡熟读成诵。认为精彩之处多读几遍,写下来,背下来。好的词语、成语、修辞句子都可以积累下来。
3、家长教师齐抓共管,让孩子逐渐养成读书习惯。教师加强正面引导,用名人读书的故事来激励孩子,用读书是跟时间赛跑的最佳方式,来告诫孩子加强学习,珍惜时间。与家长沟通交流,请家长与孩子亲子共读,平时多鼓励、督促孩子。用制度来推动孩子的读书,每天坚持读书半小时,让孩子习惯性地遵从,从而养成习惯。
4.树立身边的榜样。在平时的课堂中,让读书多的孩子在合适的时机请他们来讲一讲,说一说自己的读书收获,大力表扬,鼓励他们,激发其自豪感,让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和坚持读书的动力。
5、平时多对孩子进行阅读评价。抓住作文练习的机会,孩子在作文中运用了积累的好词好句、成语、名言、修辞句子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在课堂上加以表扬,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就会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和积累的语言的方法,他就会有意识地积累这些,并能在作文练习运用。
指导孩子读课外书,在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时期的孩子们的心灵中播下爱读书的种子。孩子,多读书吧!
第四篇:要规矩还是要人情?(本站推荐)
要规矩还是要人情?
记得一次看新闻,交?抓酒后开车,电视现场直播.一名30岁左右,穿着正装的司机,脸给酒熏得红红的,对着摄象机说:“我承认,我喝酒了,但是你们看我现在的状态,这么清醒,开车有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个执法应该因人而异,难道喝了酒就不能开车?我觉得不合理。
我刚到某公司主持工作的时候,考勤乱七八糟,没几天,一个员工迟到了,过来和我解释,那天老早就出门了,而迟到了是因为没想到会堵车。我可以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算了,不罚了,警告下下次不可以哦,但如果我这么做,我就是一个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以后会有很多下次。第二种,告诉对方罚款,别和我找理由,就如很多职业经理人一样得去做,但我相信,我那员工会在背后嘀咕:“不就是堵车么,谁没碰到过呀?”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处理。
中国有句话:先做人,再做事。而我们在管理中,又有一句话:要做事,就别做人。到底哪句是对的呢?其实都对,关键是我们得争取理解做人和做事,去理解我们的文化积累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其实很多这些困惑,在一些外企里,根本不存在,而为什么在我们很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里,却存在这些问题呢?这绝不是美圆和人民币的区别,而是文化意识的区别。
我在刚做职业经理人的时候,也是有过迷惑:到底对企业来说,规矩重要还是人情重要.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规矩重要,一是一,二是二,严格得执行规则是职业经理人最重要的一点.然后开始感叹,如果在2000多年前,商鞅或韩非子的思想能如后来的儒家思想一样的地位,那也许做职业经理人的,更轻松很多.慢慢开始意识到一点,规矩和人情都重要,关键得弄清楚什么时候讲规矩,什么时候讲人情.而对我们职业经理人来说,能在企业中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规矩并有明确的执行方法,非常重要.而所谓的先做人,再做事,其中的做人可绝不是什么做人情,而是明白用法家的思想去制定规矩和执行规矩,也就是做事;用儒家的仁爱去对待员工,去关心他们。换话说,就是要做到对人不对事,对事不对人。
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其实并不容易。
规矩的制定,必须具有唯一性,不用太多的规矩,但是某方面的规矩,就是只有一个说法,如果说法矛盾,就要处罚制定规矩的人。人在规矩面前能觉得规矩说得很简单。
规矩的指定,需要民?参与。当然,民?是相对的民?,作为职业经理人,必须要把我们制定规矩的目标说清楚。比如我在还没市场经理的认识,代管市场部门,大家做过职业经理人的应该知道,市场部中的销售小部门,是最难管的,销售人员会抢单。那么怎么处理呢?我不亲自直接制定规矩,我会先找问题,找到了问题后自己思考,应该写规矩比较合适,想明白了,不公布,而是让所有的销售人员过来,开会,我把出现的问题说清楚,并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这往往都是销售人员很愿意的,因为销售人员自己本身也不愿意内耗,只是工作摩擦多没办法而已,OK,我给个大概思路后就不管了,一边喝茶,你们讨论。讨论完了,我看,提出是否可行(做职业经理人的可不能不懂业务,不然很难判别路线是否合理,会增加错误成本),可行,甚至比我之前想得更好,就通过;如果不可行或不完美,我就提出疑问来,要求解决,继续喝茶。规矩的民?性很重要,这样制定的规矩,是通过大家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的,必须遵守(当然,在企业文化培训中必须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规矩观,以后有机会可以慢慢聊如何教育员工)。
执行规矩,需要铁面无私。职业经理人不可能做一线的规矩执行者和检查者,最多只能是抽查,那么在每个部门或大部门中的规矩,必须有一个检查者,而作为检查者,必须做到公正,严格按规矩来做。并且培养一种氛围:“按规矩做,不得罪人,什么问题都推到规矩上去”。而职业经理人自己,也必须经常抽查是否运行机制出问题。
在中国的法律制定中,往往细则比较多,执行的时候往往一不小心就“有中国特色的执法”,相信职业经理人在处理政府公关的时候(尤其是小地方政府),会有所体会。但是作为企业的规矩,必须是有法必依,依法必严,在规矩面前,没有任何情面可言。
制定了规矩,就必须执行规矩,不然不如没有规矩。万一出现了“偶然事件”怎么办?没办法,还是按规矩来。OK,我说一下我是如何处理当初考勤问题的。考勤虽然是小问题,但是不注重就会影响企业的精神面貌。
我当初刚到企业任职,发现之前的负责人抓得相对送,自己从来不考勤只是要求员工考勤,员工借口多。我就故意迟到一次,没打卡,然后人事不敢来找我,我怎么办?当天开全体员工大会的时候,问人事,为什么我迟到了不罚款?按规矩应该罚多少?当场罚。然后当了全体员工的面告诉人事:“你要记得,你是单位里考勤制度的执行者,在工作上,你负责的就是制度,任何人,违反了制度都得罚款,包括我。”当我的销售人员在找借口说上班迟到是因为堵车的时候,我很简单得在罚款单上签字:“违反规定,按规定罚款。堵车是你倒霉,祝你下次好运!”,以这样的方法来让员工慢慢养成有规矩的习惯。不要认为规矩就是得罪人的,越是怕得罪人,规矩越是执行不好,就反而闹得企业里人际复杂。
当然,在企业里不能只有法家的思想,还需要用儒家的思想去对待员工,用道家的思想去武装自己的头脑。
规矩是规矩,懂规矩的员工,职业经理人就要学会爱护他们,但是前提是让员工明白,爱护他们是因为他们做得你满意,不代表可以破坏规矩。这样,职业经理人才有威信,制度才能效运行起来,而员工关系,不至太过复杂。
第五篇:让更多的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担当者行动:“背起大山的脊梁。”
赖守铭
近日,“担当者行动”志愿者张春亮来到永定城郊东溪小学捐建了6个学生图书角(每个班级各一个)及一个教师图书角。共计520余册图书、7个专用书架,价值11900余元。他背着书架入教室的情景被家长们称为:“背起大山脊梁的人。”
“担当者行动”是一家民间纯公益助学组织,以“担当公民责任,建设美好社会”为使命,坚持“真诚、纯粹、专业”的公益理念。他们的梦想是汇聚全社会的力量,在受助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都建立一个图书角,完善专业、全面的课外阅读助学体系。让每个孩子每年阅读70余册课外书,小学6年下来阅读量达到400册以上,从而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为了实现梦想,他们的足迹已遍布除西藏、新疆以外的全国各地,响应他们行动的爱心人士遍及各个阶层。在永定,已捐赠了6所学校,包括胡文虎小学、大溪中心小学、西溪中心小学、金砂中心小学、城郊东溪小学、洪川小学,共58个图书角,价值共计98600余元。目前还有许多小学正在申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