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怀念母亲》导学案
6.《怀念母亲》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别: 主备人: 杜洋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内容导航】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 mãng lóng bì miǎn qǐn bù ān xí
()()()()shí bù xià yàn qī liáng pín fán chóng gāo()()()()kě jiàn yì bān zhōng tiān zhī hân()()
2、修改下面句子中的不妥当的地方。a、《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写的。b、怀念母亲的情绪越来越剧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课文填空,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1)、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一个是()。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和同样()。
(2)、我痛苦了几天,(),()这两句话所含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作者的日记中摘抄思念母亲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读开头、结尾,作者季老对两位母亲有()的深情。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问题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为什么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问题二: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四: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念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练测测】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崇高()真挚()凄凉()沉静()孤寂()朦胧()
2、把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1)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安稳觉。()()(2)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3)我当时的想法,从这几段文字中也可以看出一点。()
3、读句子,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①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上天空,()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在朦胧的薄暗中。
☆我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出母亲的面影。☆我体会到了作者 的感情,此时,“母亲的面影”是 的
【拓展延伸】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第二篇:怀念母亲导学案
6.怀念母亲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感情朗读。
学习重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内容导航】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知识链接】
季羡林(1911~2009)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又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同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他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译有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等,出版有《季羡林文集》二十四卷。
学习过程
一、预习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 mãng lïngbìmiǎnqǐn bù ān xíshí bù xià yàn
()()()()()qī liángpín fánchïng gāokě jiàn yì bānzhōng tiān zhī hân
()()()()()
2、比一比,组成词语。
挚()侵()班()遍()执()寝()斑()篇()
3.修改下面句子中的不妥当的地方。
a、《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写的。
b、怀念母亲的情绪越来越剧烈。
4、按照课文填空,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1)、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一个是()。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和同样()。1
(2)、我痛苦了几天,(),()这两句话所含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作者的日记中摘抄思念母亲的语句。
6、自读开头、结尾,作者季老对两位母亲有()的深情。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7..联系句子,理解词意。
在我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弃养”是指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
指,说明”我”。
二、合作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怀念生母的句子,说说从哪些关键词体会到作者的思母之情。
2、细读怀念祖**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联系上下文尝试回答问题。
(1)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2)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3)“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3、这篇课文的中间部分都用当年的日记来叙述,你觉得这这种写法的好处在哪里?
4、欣赏歌曲 《我的中国心》
三、达标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bì miǎnyǐn yîngqī liángqiáng liâmãng lïng
()()()()()()
sī cháo qǐ fúkě jiàn yì bānpín lái rù mângqǐn bú ān xí
()()()()
2、根据下面意思,写出意思相近的词语。
(1)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2)沉静到不能再沉静。()
(3)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下来了。()
3.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崇高()真挚()凄凉()沉静()孤寂()朦胧()
4、缩写句子。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四、拓展延伸
别了,我爱的中国
郑振铎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我倚在高高的船栏上,看着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地宽了,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听着鞭炮劈劈啪啪地响着,我的眼眶湿润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只灰色和白色的军舰。不,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
两岸是黄土和青草,再过去是地平线上几座小岛。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儿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我不忍离了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着。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然而,我终将在这大时代中工作的,我终将为中国而努力,而贡献我的身、我的心。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暂别了,暂别了,在各方面斗争着的勇士们,我不久将以更勇猛的力量加入到你们当中来!当我归来的时候,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它们,毁灭它们!
这是我的誓言!
1、”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在全文中共出现了几次?从中你
体会到什么?
2、作者为什么离开祖国?
3、他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
五、相关链接
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
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
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第三篇:怀念母亲导学案
师带徒示范指导教案
6、怀念母亲
襄州区实验小学 刘希俭
教材简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学习目标:
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词语意思。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异常强烈的思母和思国之情,从而激发敬爱母亲和热爱祖国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准备: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和其他怀念母亲的文章,《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达标要求:
一、|基础达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熟课文,动手查一查拿不准的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并查字词典结合上下文理解。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独特之处。
二、自主探究
1、查阅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他的思念母亲的文章读一读。如:《永久的悔》、《寻梦》、《真情季羡林》等。
2、读文思考:作者说的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幕“?画出相关的句子并结合收集的资料写出你的体会。
3、提出在阅读中不懂的问题。
三、尝试拓展
作者在思念母亲的时候会想到哪些生活场景?在作者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什么样的?试试想象写一写。
课堂导读展示: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季羡林爷爷的一篇散文,板书:怀念母亲
二、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中的母亲指的是谁吗?从哪里知道的?(一个是亲生母亲,一个是祖**亲。)
随机板书:亲生母亲祖**亲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体会第一自段在文中的作用。
2、交流读文,了解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小组内分自然段轮流读文,纠正字音并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2)全班交流(每小组3号同学读文,依次进行。)师板书易读错的字音
强调落实。
(3)出示重点词,结合上下文理解。
真挚 奔丧凄凉 沮丧 抱终天之恨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频来入梦 思潮起伏 心潮腾涌 怅望灰天
快速读读这些词,并记一记,报写。
3、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幕
4.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齐读课题——
2、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母亲为题,写
了哪两个母亲?(板书:亲生母亲、祖**亲)
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那么课文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爱慕?这节课我们就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用心体会作者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二、自主探究品悟
1、提出学习要求:
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和祖**亲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爱慕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你在预习时已经做了批注,再看看有没有新的体会需要补充的。
2、小组内交流,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小组同学交流,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
三、全班交流展示
(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体会第二自然段中句子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话。
②问题设计:母亲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者心中的伤心难过。
感情朗读(表达伤心难过的心情)
联系下文:“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提示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谈)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感情朗读(表达难过、遗憾、悔恨、自责的心情):而今母亲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这一自然段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你怎么理解?
理解体会后再次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语调低沉;
二、语速缓慢)
感情朗读(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表达满腔的丰富情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一自然段。
2、“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作者为什么真想哭?再快速浏览这则日记,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感情朗读:母亲去世了,作者伤心、遗憾、悔恨、自责,而今他成了游子,看到他人的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想到母亲夕日对自已的牵挂,对母亲的思念更加真挚,更加深厚,所以他连用两个感叹号,来表达心中喷涌的情感。大家读时要注意语气的把握,指名读,齐读。
3、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写出了作者对生身母亲的这种深厚情感,知道是哪句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过渡: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亲)
(二)、体味对祖**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词句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A、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在学生充分质疑后,重点探讨,为什么作者的怀念是凄凉而甜蜜的?
师生对话,走进那个“黄昏“一般说来,黄昏的时候,我们都放学了,大家要——?在这个时候,你们的爸妈下班了,他们都要——?天上的鸟儿在这个时候也要——?此时,季羡林能回家吗?他的家在哪儿?引领学生体会海外游子有
家难归的苦衷。
创设情景,走进作者的心海:“季羡林又孤寂地站在窗前,抬眼望去,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正步履匆匆地往家里赶,漂泊的鱼船也静静地停靠在海港,就连不知疲倦的小鸟也开始归巢了。薄暮中,远远地传来了母亲唤儿回家的声音„„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季羡林,你的心会看到什么?启发学生想象,让文中的“故乡”“故园”“故国的朋友”化为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对祖国的怀念变得真实可感。在交流中理解“甜蜜”,指导朗读。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点拨:当你回忆起这些快乐的时光,你心里是什么滋味?所以说,有时候,美好的回忆往往是精神上的安慰,是对心灵创伤的一种治疗。
这凄凉,这甜蜜,最后都融如入到了一个字里面,哪个字?(糊)
“糊”是什么意思?这“糊”在季羡林心头的究竟是什么?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B、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这种思念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指名读
C、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生:11月28日日记
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三)体会《寻梦》的痛苦而执着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结合搜集的资料谈)
母亲的面影他怎么也看不清,即使看不清,季羡林还是要苦苦地去寻找。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找母亲,就是在寻找生命的源泉,寻找做人的根。季羡林的根在哪儿?
师深情诵读:2001年,九十岁的季羡林回故乡给母亲扫墓,来到母亲墓前,百感交集,“扑通”一声跪倒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烛上。此刻,他在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摘自《真情季羡林》)
同学们,季先生睡在母亲的身边,就是躺在祖**亲的怀抱。
(四)学习最后一段,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过渡: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母亲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快速读读课文第一段,你发现了什么?(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而作者的思母思国之情由始至终溢荡全篇,情感是如此的饱满丰厚深切。
四、拓展升华情感。
1、诵读《我的中国心》
(1)季老的这份深切的思念之情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而感动我们的正是那颗滚烫的中国心!
(生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2)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2、课后愿意进一步了解季羡林先生的同学,可以读读《真情季羡林》、《重返哥廷根》、《季羡林论人生》,也可以读读更多描写思念母亲和思念祖国的文章。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频
生身母亲来祖**亲
入
梦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第四篇:《怀念母亲》导学案
6《怀念母亲》 姓名:
学习目标:
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学会“真挚、避免、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自己的阅读收获和想深入了解的问题。2.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作品。
3、阅读主题学习丛书第二册第二单元《情系祖国》中的《赋得永久的悔》,简要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想。
★方法步骤
课前自由预习,能和同伴互助解决的问题就同伴讨论解决。(完成好的小组加1颗星)。
二、激情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三、检查预习
▲学习目标:汇报交流预习收获,互相帮助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梳理出本小组的疑难问题。★方法步骤
1、小组内互相交流预习收获和能解决的问题;
2、梳理出本小组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能提出较高质量问题的小组和同学奖励1颗星,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加1颗星)。
三、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对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加1颗星)。※先独立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一)默读课文,思考: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二).小组长安排组员按照由1号到4号的顺序,每人选择一处感受最深的句子先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三).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四)找出课文中描写对祖**亲魂牵梦绕的句子,读一读,并抄下来。
三、精讲点拨
1.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适当地补充、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3、“看到她的神情,我想着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4.说说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5、(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四、巩固拓展
▲学习目标:
1.检测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阅读主题学习丛书第二册第二单元《情系祖国》中的《赋得永久的悔》,简要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想。
3.通过写话练习,进行生成性训练。★内容步骤:
1.巩固检测 练习册 写话练习。★方法步骤:(1)独立完成。(2)汇报交流。2.拓展提升。★方法步骤:(拓展升华
(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海外游子的召唤。离开时,我头也没有敢回,登上美国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旧诗想成了一首诗:
留学德国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2)阅读主题学习丛书第二册第二单元《情系祖国》中的《赋得永久的悔》,简要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想。(几句话、一首诗歌,皆可)。(3)汇报交流。
五、课后提升
1、学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2、阅读季羡林先生的《寻梦》和《赋得永久的悔》
3、阅读主题学习丛书第二册第二单元《》
教学反思:
课前,我安排学生先搜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期间的有关资料,对季羡林先生有所了解。导入新课时,我让以“国宝”一词引入,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季羡林先生在学术上的伟大贡献,从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以及季羡林老先生去世的时间(7月11日9时,享年98岁)和悼念仪式的隆重进行体验。
新课开始,我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听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紧接着,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
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
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想在教学中 “解读”课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与过去的课堂教学相比,我觉得这一节可更加充满亲情,相信通过学习,孩子们一定会与自己的母亲更加亲近,也一定会更加懂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第五篇:怀念母亲导学案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配乐播放图片,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欣赏完毕之后你要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同学们看的都非常专注,我从同学们的姿态和眼神中能看得出来,或许你们有一些感动,或者是温暖,甚至有一些甜蜜,出示ppt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既感动又温暖又甜蜜的感受来深情的呼唤一声:母亲(板书)轻轻地再来一次,我们每个孩子对于自己的母亲都有着独特的爱,那么在百岁老人季羡林的笔下,他对自己的母亲又有着怎样的情愫呢?课文的题目告诉我们,他对母亲充满了“怀念”(板书)我们齐读课题。出示ppt这是季羡林老先生的两张照片。
二、整体认知
师:通过预习,我们发现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学的文章不太一样,你发现了吗? 生: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作者以前写的日记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能力太强了。出示ppt,现在我们快速自由的朗读课文,注意,1,把字音读准,读正确2,把难读的句子读通顺3,如果能一边读一边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那就更棒了。开始吧。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老师觉得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在读完一篇文章后应该对文章内容有一些自己的理解,那么谁能跟我们大家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ppt
还有不同的内容吗?
生:点名回答。围绕作者的母亲去世了,作者心情悲痛。作者除了怀念自己的生身母亲,还怀念祖**亲。
师:“去世”在文中用的是哪个词?弃养,是一种婉辞,指的是父母死亡。同学们看的非常全面,纵观这篇课文,也就是说季羡林先生怀念的母亲有两个,一个是生身母亲(板书),一个是祖**亲(板书),出示ppt3张,老师考考你们,哪个自然段集中讲到了这一点意思。
生: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来齐读第一自然段。Ppt出示。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这种感觉真好,轻轻地,柔柔的,静静地,注意我标注绿字的部分,我们再来读一遍:“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我对这两个……” 生读,师:读得非常好。我也忍不住想要读一读了,大家给我个机会读读,行吗?老师范读。
三、研读生身母亲
师:回过头来,再看黑板,季羡林老先生终其一生怀念着他的这两位母亲,今天(出示ppt)我们首先来说一说他的生身母亲。眼睛看着老师,这样才能保证咱们专注地听老师讲课。季羡林先生的母亲在那样一个年代,从小没有读过一天书,不认识一个字,为贫困的家庭忙碌一生,勤勤恳恳。因为这个缘故季羡林在六岁的时候不得不被他的父母送到城里叔父家寄养,此后很多年,他们母子很少相见,那季羡林对这样的一个生身母亲怀有这怎样的感情呢?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
生:第二自然段。出示ppt 1 师:指名读,读的怎么样啊?有同学说感情不够充沛。老师认为课文读的次数越多,理解得越深刻,咱们合作读一读,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好不好?现在坐直你的身子,拿起你的课本。师生合作读。我们读了这么多次,你有没有发现这段话100多字,但其实作者想说的就是一个字,请你再次用心去找一找,到底是哪个字,把它勾出来。
生:各抒己见。这就是读书,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观点。
师:我们书上有一个“恨”(板书)字,出示ppt,怎么理解呢,作者恨的是什么呢? 小组内读,边读边思考: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你从哪句话读到了作者的恨?作者到底恨的是什么?把相关句子勾画下来,在旁边写上感受。然后小组内部进行交流。一会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来回答。
代表一
生:“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师:季羡林是在几岁离开她的生母的?六岁。那么他又是几时失去自己的母亲的?大学二年级。大约20岁,可是你们知道吗,季羡林最后一次见到她的母亲是在八年之前,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思念,但是当他终于可以和母亲见面的时候,我们来看看他看到了什么。齐读ppt“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选自季羡林 《寸草心-----我的母亲》齐读。当你了解到刚才这一点后,我们再回到刚才这句话“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仍然回到城里”,谁再来读一读。感受更加强烈了,当我回到家中,母亲的头上有几许白发我还能看到吗?不能。母亲的面容我还能知道吗?不能,所以此时此刻带着你的体会,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注意“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中的“只”字,再读。还要注意“仍然回到城里”的“仍然”,我们要善于从一些字或词里面读出感受。我发现有的学生听讲特别认真,在别人回答问题时,他不光认真听还不时地点点头,说明这些同学是紧跟老师的思路的,老师很欣赏这样的孩子。
师:好,你还从哪里读出这种恨? 代表二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在六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的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的,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怀着这种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代表三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失去了母亲,作者内心感到无比的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火灾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师:是啊,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2 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去世,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
代表四
生:“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师: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四十多岁的生命太短暂了,所以,我恨的是什么?是上天对我母亲的不公平,让我年纪轻轻的母亲就早早的离开了人世,让我善良勤劳的母亲只活了四十多年。
刚才有同学说作者还恨自己的愿望没能实现,那作者的愿望是什么呢?ppt指名读,读一读这个小资料。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的走了。”选自《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齐读。读了这则资料,我们明白了季羡林恨的是什么啊?
生:赡养母亲的愿望没能实现。
师:是啊,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说白了就是“未能尽孝”。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此时作者的心情,你觉得应该是哪个字?恨,他代表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带着这种感受让我们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课外延伸
其实像这样充满悔恨的文字在季羡林先生的文章里面,到处都可以看见,比如,老师在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中,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播放音乐,咱们来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同学们,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配乐朗读。季羡林被我们称为国学大师,被称为“国宝”,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常人望尘莫及的荣誉对于季羡林先生来讲,他却说“世界上无论什么…….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季先生的这份恨有没有随着时间的过去而消散呢?没有。后来,季羡林去了一座叫哥廷根的小城,对母亲的怀念并没有消去,反而由于第一次离开祖国,他怀念的母亲又多了一位,那就是“祖**亲”,出示ppt,我们下节课继续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