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摄影技巧探讨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新闻摄影是以附有简短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形式同读者见面的,它不同于电影和电视上的活动形象,而是以静止的形象,即将新闻自身的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蒋齐生先生曾提出:新闻摄影应当“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在严格遵守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力求拍摄的新闻照片新闻性与艺术性并存,既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新闻摄影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要运用艺术手法、把握典型瞬间,让形象“说话”。这样才会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会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
阿富汗少女
一、新闻图片定义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1)视觉冲击力定义
视觉冲击力是指不需受众想象,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并能在受众脑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力。(2)使新闻图片具有冲击力的物理拍摄方法
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使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做的只是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视觉冲击力效果。另外,拍摄点的选取也要不落俗套,摄影语言要简洁明了。
二、使新闻图片具有画面冲击力的方法(1)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
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兰,当一次车祸发生时,德新社和美联社的两名摄影记者都在场。德新社记者拍摄了一辆汽车撞到墙上,穿楼而出的瞬间。美联社记者拍摄的则是这辆汽车穿出楼后与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相撞的瞬间。结果,多数报纸采用了美联社的照片。因为美联社记者的照片不仅反映了汽车撞墙穿楼而出的情节,还交代了穿楼而出后与另一车辆相撞的结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
《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幅照片与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师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实信息含量显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师生》中,乡野背景、大碾盘、穿中式制服的乡村教师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浓缩了贫困山区儿童学习的种种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却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丽与贫困山区险恶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纯朴、执着和希望,像探照灯一样逼视着受众的良知和灵魂,强烈冲击着受众的心灵,让你无法逃避。正因为如此,作者和读者都已经习惯把这幅照片作为整个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国希望工程的组织者也把这幅照片作为活动宣传的标识。
大眼睛
(2)善于捕捉象征性瞬间
它是一种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见长的瞬间,其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着某种画外之间的内涵,更多地渗透着摄影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这种瞬间形象每每不把传递的信息直观地、清楚地表现在画面上,而是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调动读者的“再创造”、引起受众深层次的思索补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闻价值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征性瞬间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现出来,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因而,为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出富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
世界著名的新闻照片《博帕尔的灾难》([印]帕布劳·巴塞洛缪摄)和《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美]迈克·韦尔斯摄)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幅报道灾难新闻的照片都没有正面地详细地描述灾难,只是选取灾难中最有象征性的一角来展示灾难,新颖独到,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前者选择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间,突出地表现了受害儿童那双圆睁着受到致命伤害的眼睛,象征着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动的嘴唇似乎还残留着他临终时的呻吟与控诉。后者的画面是白皙宽厚的手掌与一只类似鸡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写镜头,用干枯瘦小的手掌来象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
博帕尔的灾难
乌干达干旱的恶果(3)善于捕捉幽默瞬间
在大多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间。这是一种表面上似乎与事件的意义,本质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侧面反映事件意义、本质,又能启人心智、令人轻松愉快的瞬间。捕捉这一瞬间需要摄影记者必须具备幽默思维,幽默思维能够使人们扯断事物之间习以为常的联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世界。幽默瞬间画面常常赋予形象以神奇、新颖的意义,采摄这一瞬间是新闻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视觉感受的主要途径。
1987年12月7日,美苏关于裁减中程战略核导弹的谈判历时七年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签署了中导协议。美摄影记者蒂姆·克拉里在这一非常程式化和严肃的新闻事件中,采摄到了一个幽默瞬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在签署协议交换文本后,将要握手祝贺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瞬间。在拍摄出的照片《成交了》上,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宛如商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终于达成了交易,非常富有新意,视觉上尽管没有太强的冲击力,但却冲击了人们的思想。(4)善于采摄新颖瞬间
即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由于记者特殊的拍摄位置和角度,所采摄到的新闻事件让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瞬间形象。这种瞬间以画面的新颖、独特见长。
新闻摄影所面临的题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种程式化、很少变化的题材,如体育比赛中的获奖,每年的人代会等等。捕捉新颖瞬间是让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人一筹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会,主席台都是一样的布置,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似乎很难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一位摄影记者把照相机绑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这样,拍摄点就向前移动了几十厘米,拍摄角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而,他拍出来的会议照片使读者觉得新鲜。
胡越拍摄的《新记录诞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以2.38米的成绩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记录,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欢呼中,朱建华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此时许多摄影记者纷纷涌上前,追随拍摄,胡越则冷静地站在看台上,拍摄了《新记录诞生》这幅独具一格的新闻照片——后面是热情激扬的观众和体育记者,前面是朱建华向观众欢呼致意——画面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5)拍摄出独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闻照片常常是新闻现场的独家照片,必须做好充分的采摄准备,除了必要的采访准备和技术准备外,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现场的情况要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占坤拍摄的独家新闻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照片内容是当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主办地为悉尼时,在北京电视台“9·23北京之夜”直播现场人们或惊异、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异的一瞬。这是一张独家照片,其拍摄成功,无疑得益于记者事先的现场观察。在当时的拍摄现场,只有北京电视台的记者可以在会场正面摄像,所有的记者被安排到二楼,只能看到直播大厅众人的背影。刘占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从哪个门冲到会场正面的距离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当牵动亿万人心的一刻来到时,他悄悄迅速地冲下楼,灵活地蹿到会场正面,非常冷静地拍下了这稍纵即逝的一瞬。(6)仔细观察人物动作
表情、动作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的关键所在。新闻摄影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人的动作,动作是新闻摄影用以“说话”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征,即活动形象,或者是群体活动中的某种情节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用动作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必须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即通过人物在动作中富有特征的表情和姿态显现的情绪,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7)适当运用摆拍
对于摆拍现象,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王文澜曾称:“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抓拍、摆拍的争论是在‘文革’结束,因为那时候对拍摄方法的区别来自于‘文革’很多照片的弄虚作假,持续地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从荷赛的照片来看,有很多都是经过摆拍、设计、策划,比如像科技类二等奖的面膜,但是没有丝毫影响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读性,反而通过画面的设计,提高了冲击力。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拍摄,抓拍、摆拍,你要达到画面的效果,应该是你成败的惟一标准。”
三、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摄影的长处:即视觉冲击力。考虑策划题材的原则是要具备镜头感。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新闻性和画面构图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1)新闻图片冲击力与图片大小无关
目前,报纸中出现一种虚“大”现象。即报纸版面,无图不活,但新闻图片编发的“大”与“小”,应有一个“度”。把握这个“度”的命运的尺子,只能是“新闻含量”的“大”与“小”。然而,在某些编辑记者(包括少数总编辑在内)眼里,认为把图片发得越“大”,视觉效果越好,冲击力越强。
于是,图片编发的贪“大”之风似有加剧之势。长而空的文字,常常被读者贬为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同样,没有“新闻含量”的大而空的图片,就是一种“泡沫”。这种新闻图片虽然看起来篇幅很“大”,但由于内容平淡,无味,苍白,空洞,不仅没有丝毫的冲击力,只能挤占、浪费甚至污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第二篇:新闻摄影技巧
如何给领导和嘉宾摄影
一、给领导摄影基本原则
要带单反相机,显示出尊重对方领导; 拍摄时要落落大方;
胆子要大,学会调动气氛,在适当的时候邀约双方领导合影; 多拍几张照片,选取一张最优的。
二、会议拍摄
熟悉会议的整个流程,在每个环节之前做好拍摄准备。把整个会议过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片段拍下来。
如:会议开幕式、领导讲话、会议中心议题、典范代表讲话、颁奖仪式、闭幕仪式等。
1、全景照的拍摄
注意画面充实,使照片隆重生动有立体感。做到三位一体:会议横标、主席台领导、参会人员。调换一下角度以便避开会场过道。
2、拍摄领导和贵宾发言
尽可能靠前接近主要领导,选择好时机进行连拍; 拍摄角度为45度,用特写镜头,也可以拍摄讲话时全景; 特别注意主席台的背景画面,切勿使领导的头部与背景的一些不和谐的画面重叠;
注意避免出现构图错误。
3、拍摄听众
拍摄他们专注的神情或做笔记的动作;
听众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打盹或是交头接耳的画面不可以拍摄,否则将会成为会议拍摄的败笔。
4、拍摄颁奖、领奖等动态照片 一定要用闪光灯,否则容易使画面虚掉; 注意闪光灯的角度;
抓拍会议休场时的讨论画面和会议开始、结束时的握手画面。
三、餐桌拍摄
选取领导祝酒举杯、交谈时进行拍摄; 不要拍摄领导的吃相;
用餐时不要拍太多张,避免让领导用餐感觉不惬意。
四、视察拍摄
双方领导走动视察时,在领导前方一定距离进行拍摄; 要尽量调动自己的位置拍摄到双方领导的正脸为准; 选取双方领导神态举止都比较合适的时机拍摄。
会议中给领导和嘉宾拍照片注意事项
1、最好不用闪光灯,如果一定要用,请记得带套,别误会,遮光套,这样,光线就不会直接打在领导的眼睛上。
2、注意会议背景板、演讲嘉宾的一致性,不然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太少,别人不知道是哪里照的。
3、大型会场,一定要用中长焦镜头,我一般是用55~250mm佳能单反镜头,一般400人会场,完全可以。否则,每次领导讲话,你都要跑到最前面,恨不得趴到他脸上去照相,这是最愚蠢的,一是自己累,二是影响别人听讲。
4、拍照时,不要穿鲜艳的衣服,你不是会议的主角,你只是来拍照的。
5、给领导拍特写时,往往会议标题不能全部囊括进去,没有办法,特写的主角是领导,只要被背景拍进局部就可以了。
6、记得开会前进入会场,拿起相机调试一下,光线、角度、焦距,找到你拍照的最合适的位置,用闪光和现场光分别拍几张,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不用闪光效果依然很好,那就不用。
7、如果是正式场合,如大领导来单位视察,本单位领导去下级单位视察,平级单位之间的交流,不要用你的手机和数码卡片机跑到领导面前拍,一定要单反,相机尽量大,镜头尽量粗尽量长。
8、有的领导很喜欢上去低头念稿子,中间不抬头,这种情况最让人懊恼,所以,不是每个领导你都熟悉,所以,遇见陌生的领导上台演讲,一定要在其走向讲台的时候提高意识,在其做准备还没有开始低头念稿子的时候抓拍几张,否则,你一点机会都没有。
9、现在用得都是数码相机,所以闲暇时一定要检查一下相机里有没有失败的照片,有的话,及时删除,否会耽误后期的图片处理效率,关键是这种照片万一流传出去,领导会恨死你的。
10、如果领导肥胖,满月脸,那就侧面45度拍摄,面部的赘肉就不会那么多。
11、如果领导瘦,刀削脸,那就正面拍摄,如果还是侧面拍摄,那就显得下巴更尖了。
12、如果领导个子矮,甚至站在台上演讲你在下面只能看到演讲台上一堆鲜花,连他头顶都看不到,这种时候,甚至可以牺牲背景板、牺牲其他现场元素,跑到舞台侧面,一定要蹲下来,镜头水平高度一定要低于领导的眼神水平高度,这样拍出的效果才显得其高大威猛。
13、如果领导秃头,记得闪光灯不要打,一旦灯光在其秃头上闪烁反光,这张照片便成了你丑化领导的证据。
14、如果领导一边脸上有痦子,最好避开这个,找到一个理想的角度进行拍摄;如果领导脸上痦子实在很多,两边都有,那就放心拍摄吧,拍完以后请示你的上级领导,请教照片处理意见。
15、拍摄领导讲话的照片,要注重的是眼神、表情、嘴型、手势的四位一体,只有这几个元素最和谐地表现在领导的脸上,照片才好看,领导的形象才好,所以领导讲话时的特写一般要三连拍,拍完找出效果最好的几张,其他不理想的就立即删除,别耽误后面的拍摄。
16、一个会议的几个代表性的镜头,一定要留下来:主持人致辞、领导致辞、领导鼓掌、领导给别人颁奖、领导之间的交流、领导与下级之间的交流、闭幕式、签到台、大合影等。所以,一定要在事前清楚会议的主题、议程等问题,这样的话,你对抓拍什么照片心里就有数了。
17、注意领导背后的物体,在照片中,领导的头部背后不要有锐器、不要有线条、不要有不祥之物。如果你的领导在单位有政敌或他不喜欢的人,尽可能不要把他们拍到一起,不要出现在同一张照片中,实在不能避免,那就算了。
18、新闻记者的拍摄需求和单位工作人员摄影需求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中国,两者差别不是太大,我们在一场会议、活动的摄影中要拍摄哪些照片,要看报道的要求,不管是内刊还是新闻单位,摄影人员事先都要和编辑人员沟通好。比如领导参加某喜庆活动,那就把他快乐的瞬间拍摄下来;领导参加吊唁活动,要拍摄其悲伤的一面;领导去事故现场,要拍摄出其敢于担当的气势和指挥若定的表情。
19、如果你陪领导去上级开会,你拍摄你的领导时候,一定要拍摄其专注听讲的表情,不要拍其小动作,如果:挖耳朵、挖鼻屎、目光迷茫、打哈欠、揉眼睛等;如果你的领导在上面做报告,你需要拍摄听会的嘉宾,那么要拍摄这几个镜头:听会的在做笔记、在凝视领导、在鼓掌、在提问。
20、如果你的领导在和另外一个领导交谈,他们级别一样的时候,那么,你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拍摄他们的正面,否则,宁愿不要拍。如果级别不一样,一定是拍高级别领导的正面,其他的最好是侧面,但不能使背影。
21、每个人的吃相都不怎么好看,尤其是中国菜,看着都很诱人,何况还是吃呢,所以不能拍摄领导的吃相。在领导就餐时,一般只拍摄领导祝酒时候的形象。
22、对了,如果领导是近视眼,而且是高度近视,一定是带眼镜的,闪光灯千万不能直接打在其镜片上,因为直接打在镜片上易导致反光,看不到领导的眼神,无疑是不败笔。
23、如果会场的光线太暗,用闪光拍领导容易出现红眼,虽然能后期修改,但是能避免的时候最好避免。
24、最后切记,给领导拍照就是给你拍领导马屁的机会,要正面理解拍马屁的意义,心里要阳光点。拍得好,那是因为领导长得帅,长得又气质,拍得不好,那一定是你的技术不好
资深摄影记者手把手教你拍摄领导人照片
近来,我对给领导同志拍照作了一些总结与思考,撰写了这篇《拍摄领导同志需把握的十个“度”》,就教于各位同行。
拍摄党和政府举办的重大活动,尤其是领导同志参加的活动,是时政新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与内容。
从2007年开始,根据省委的要求、浙报集团领导的指派,我承担了省委主要领导日常活动、中央领导同志来浙考察及重要会议的拍摄任务。
白驹过隙,一晃八年过去。我先后拍摄了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的影像,参与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省党代会、人代会,在杭举行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第二十届中美商贸联委会、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及第一、二届世界浙商大会等重要会议的摄影 报道工作,在媒体上刊发新闻图片500多幅。
八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领导同志最具新闻性而又最佳的形象,通过镜头呈现出来。我觉得需要把握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度”:
一、检索“百度”。意思是,在拍摄前,要检索以往资料,做好功课,具有前瞻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当接到任务,我会研究活动方案和行程,熟悉掌握每个考察点的背景情况,(如果对考察点比较陌生,不妨可上“百度”查查,对其有个基本情况掌握),预判哪些地方可能首长会与群众有更多互动交流,在头脑中形成拍摄预案,明确重点,拎出亮点,并在拍摄中把握好轻重缓急,做到沉着有数、稳中求好。
二、站在高度。拍摄领导同志的照片,不是记流水账,不能停留和满足于有闻必拍层面上,在领会意图、明确主题、把握全局等方面,时政摄影记者比普通摄影记者的悟性要高出一筹,要关注每次报道任务中的新闻点,牢固树立新闻为王的意识。一是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要把握中央及省委当前的工作重点和兴奋点,善于在思考与观察中激发自己的新闻敏感;二是对所拍摄的题材,要弘扬主旋律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三是要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善于在人民群众中提炼主 题,领导同志每次下基层工作,都有明确的任务与意图,这就需要我们以最准确的镜头语言和最直观反映手法,抓拍出符合工作任务的出彩瞬间。
三、瞄准气度。一般人眼中,领导特别是中央领导同志应当是一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模样。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心无百姓莫为“官”。当领导同志来到群众中 间时,显得很有亲和力。我们要尽量拍出领导同志平易近人、亲民务实的神韵,既要展现领导同志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又要展现出领导同志气度不凡的形象。
四、立足深度。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此句古话反映出细节的重要性。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抓住细节,便拥有成功的钥匙。善抓细节,力求生动,是我每次在活动现场聚焦时追求的目标。摄影报道主要是以照片画面来呈现新闻的一种传播形式,以影像说话、以传情见长。拍摄领导同志考察时,同样要时刻关注变化中的细节,以较强的新闻意识拍摄考察的进程。
一般情况下,走马观花式的考察很难出细节。只有当领导同志来到群众中、与群众交流时,神情才最自然、最生动,也就最能体现其精神风貌。还有,互动才能生动,在互动中抓细节、抓情感,也能取得出彩的效果。
拍摄领导同志的新闻图片成功与否的标志,是是否有足够的新闻信息量,故每一个眼神、表情、手势、动作„„无不传递着人物或喜
或怒或哀或乐的情感,受众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获知相关信息,从而感知整个时政新闻。
五、选准角度。精确定位,锁定拍摄的主要对象,并尽量考虑到陪同人员,必须选准角度,这是检验拍摄者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变能力来自于对人物与事件的观察力,并瞬间将这种观察力转化为拍摄角度。这就要让手中相机随心而动,通过镜头的移动,处理好画面中的主角与配角的关系。领导同志的站位最好是在中间,或在三分之二 的位置上。千万不能将画面中的主角放在边上,即使形象再生动,也是很难通过的。同样在会见、颁奖时,既要突出主要人物,又能考虑到一起颁奖的领导,尽可能 地做到突出与兼顾。
六、把握适度。适度拍摄,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当领导人低头念稿、脱眼镜、喝茶、题词不完整、手插在口袋、走下台阶、或仰望及主席台前排人不完整时,不要按快门。而当领 导同志讲话脱稿发挥,讲到兴奋时,可以来个连拍„„千万不要在场内转来转去,不停地拍来拍去,这不仅影响领导人讲话的效果和会场秩序,还会引起警卫人员的 不满。
七、确保精度。拍摄领导同志作报告的特写画面时,尽可能要取正面或四分之三的脸面,考虑到背景和前景,画面元素要尽可能完整。讲话时,有手势最好,画面就比较生动。要注 意其体形、口形、眼形、手形、脚形的自然、生动。在报告刚开始的前三分钟和快要结束时,领导同志的精神状态往往比较饱满,这是最佳拍摄的时段。
八、用光色度。领导同志在室内接见贵宾握手时,一般要用闪光灯。但用好闪光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我的经验,用手动档(M档)比较好,光圈一般放在5.6左右,速度控制在1/250秒;感光度(iso)可适当高一点(我喜欢打在2500上);闪光灯格式放在ttlbl上。拍出来的照片光线匀称,人物的脸部饱满,背景明亮。但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尽量别用闪光灯。否则,会影响领导同志的视线和视力。这就需要在室内拍摄时,及时调整好白平衡,尽可能做到光线自然、色彩逼真。可将相机的白平衡调到pre位置,镜头对准白纸按下快门即可。
九、端正态度。拍摄领导的照片会有很多限制。在拍摄中央领导同志考察时,警卫级别会很高。摄影记者与警卫人员虽然任务都是为领导服务,但具体来说,还是有很大差别。警卫 人员要保证首长的安全,最好大家都保持远距离,而摄影记者为抓到好画面,却喜欢贴近跟随。这时也要体谅警卫人员的苦衷,尽量配合他们的指挥。
十、把握尺度。在拍好、选好照片的同时,还要审好照片,这是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领导同志的考察、调研的照片与日常的新闻照片有所不同。更强调的是要“安全”,有关领导审 照片时,主要看首长的站位与表情,也会顾及到陪同首长的站位与表情。同时,要遵守政治纪律,不能在网上乱发、乱晒,也不要随便送给照片中其他相关人员,以 免造成领导照片的不当外流。
总之,与拍摄一般新闻照片相比,拍摄领导同志的活动照片,既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又有无处不在的限制,需要摄影记者对各种“度”的把握和拿捏,才能满怀信心地完成任务。
八、用光色度。领导同志在室内接见贵宾握手时,一般要用闪光灯。但用好闪光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我的经验,用手动档(M档)比较好,光圈一般放在5.6左右,速度控制在1/250秒;感光度(iso)可适当高一点(我喜欢打在2500上);闪光灯格式放在ttlbl上。拍出来的照片光线匀称,人物的脸部饱满,背景明亮。但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尽量别用闪光灯。否则,会影响领导同志的视线和视力。这就需要在室内拍摄时,及时调整好白平衡,尽可能做到光线自然、色彩逼真。可将相机的白平衡调到pre位置,镜头对准白纸按下快门即可。
九、端正态度。拍摄领导的照片会有很多限制。在拍摄中央领导同志考察时,警卫级别会很高。摄影记者与警卫人员虽然任务都是为领导服务,但具体来说,还是有很大差别。警卫 人员要保证首长的安全,最好大家都保持远距离,而摄影记者为抓到好画面,却喜欢贴近跟随。这时也要体谅警卫人员的苦衷,尽量配合他们的指挥。
十、把握尺度。在拍好、选好照片的同时,还要审好照片,这是最后一个重要环节。领导同志的考察、调研的照片与日常的新闻照片有所不同。更强调的是要“安全”,有关领导审 照片时,主要看首长的站位与表情,也会顾及到陪同首长的站位与表情。同时,要遵守政治纪律,不能在网上乱发、乱晒,也不要随便送给照片中其他相关人员,以 免造成领导照片的不当外流。
总之,与拍摄一般新闻照片相比,拍摄领导同志的活动照片,既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又有无处不在的限制,需要摄影记者对各种“度”的把握和拿捏,才能满怀信心地完成任务。
第三篇:浅谈新闻摄影技巧
浅谈新闻摄影技巧(2007年03月23日)
一、新闻图片,除了新闻性、时效性外,其成败还取决于抓拍的技巧。新闻摄影中的拍摄角度、拍摄高度、拍摄构图、拍摄用光、拍摄时机、准确曝光等,是一幅好的新闻照片的基础和关键。笔者跟据平时业余爱好和近几年的新闻报道实践,谈一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新闻摄影的抓拍:新闻摄影,是新闻事件适合用摄影表现手法记录和传播的可视形象。它不同于照像馆人像摄影,“以静对静”,可以说基本上是“一切听众指挥”,而新闻摄影,其基本规律是“动”,“以动对动”。无论是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商业乃至突发事件的新闻,凡适合用新闻摄影表现的,基本上是“活动”变化的。比如,领导到某一地区视察,深入工厂、农村考察,有时是不停地“运动”,边走边看,边走边问,要想用照相机把领导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真情真实而感人的拍摄记录下来并加以传播,那就不能“走慢点,等一等”指挥或导演拍摄对象。这就要靠摄影者的抓拍技巧。
(二)拍摄角度对主体的影响:在新闻摄影中,拍摄角度直接影响着主体,即新闻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的突出。无论是在任何环境或条件下,摄影者必须始终注意新闻事件主体(主要人物)的变化,死死盯住不放,在其频繁的变化中掌握运用拍摄高度,抓住拍摄时机,充分利用有效的画面构图和现场有限的光源准确曝光,为一幅完美的新闻图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拍摄高度对主体形象的影响:新闻事件主体与环境、条件的变化,往往因拍摄高度的不同,直接影响主体形象,比如,在众多的反映抗洪救灾勇士的新闻图片中,摄影者并不是在同一条件、同一高度拍摄的。
(四)抓拍中构图是先决条件:抓拍,这是新闻摄影中最基本的手法。而抓拍中构图,构图中抓拍,又是一幅图片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假若摄影者在新闻事件中从头到尾不注意主体变化,见啥拍啥,主体成了陪体,甚至所要反映的主要事件(主体)被排斥在画面之外,或者说不应该突出的反而突出了,应该在画面中占主导位置的反而不见了,其结果是失败的。
光是突出主体的必要条件:事件现场,其光源受环境影响,要么顺光,要么逆光,甚至微弱光源有时就能达到非常好的摄影效果。
新闻摄影,必须追随新闻事件的主体,随其变化而变化,摄影者合理运用现场光源,恰到好处进行适度的辅助光,不但能弥补现场光源的不足,还能突出主体。
(五)拍摄时机对主体形态的影响:除了拍摄角度,拍摄高度,抢拍中构图,合理运用光源外,拍摄时机对于新闻主体形态影响极大。具体讲,按快门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必须选择在新闻事件情景交融,人物感情融合的最佳时机进行。否则,拍出的图片将是失败之作。
(六)准确的曝光对图片效果的影响:在新闻摄影中,摄影曝光受新闻现场光源、背景制约,尽管目前照相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更加齐备,但深色背景,浅色背景,逆光、顺光,都有一定的影响,即使使用闪光灯,也会因明暗不同背景使底版曝光过度或不足,直接影响图片的层次。
在新闻摄影过程中,角度不同,高度不同,用光的不同,构图的差异,拍摄时机的快慢,底片曝光的过度与不足,都会对新闻图片产生不同的效果。
新闻摄影拍摄技巧探讨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新闻摄影是以附有简短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形式同读者见面的,它不同于电影和电视上的活动形象,而是以静止的形象,即将新闻自身的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蒋齐生先生曾提出:新闻摄影应当“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在严格遵守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力求拍摄的新闻照片新闻性与艺术性并存,既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新闻摄影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要运用艺术手法、把握典型瞬间,让形象“说话”。这样才会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会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
新闻图片定义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 1
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视觉冲击力定义
视觉冲击力是指不需受众想象,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并能在受众脑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力。
使新闻图片具有冲击力的物理拍摄方法
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使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做的只是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视觉冲击力效果。另外,拍摄点的选取也要不落俗套,摄影语言要简洁明了。
使新闻图片具有画面冲击力的方法
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
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兰,当一次车祸发生时,德新社和美联社的两名摄影记者都在场。德新社记者拍摄了一辆汽车撞到墙上,穿楼而出的瞬间。美联社记者拍摄的则是这辆汽车穿出楼后与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相撞的瞬间。结果,多数报纸采用了美联社的照片。因为美联社记者的照片不仅反映了汽车撞墙穿楼而出的情节,还交代了穿楼而出后与另一车辆相撞的结局,信息含量更大。信息含量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
《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幅照片与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师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实信息含量显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师生》中,乡野背景、大碾盘、穿中式制服的乡村教师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浓缩了贫困山区儿童学习的种种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却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丽与贫困山区险恶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纯朴、执着和希望,像探照灯一样逼视着受众的良知和灵魂,强烈冲击着受众的心灵,让你无法逃避。正因为如此,作者和读者都已经习惯把这幅照片作为整个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国希望工程的组织者也把这幅照片作为活动宣传的标识。
善于捕捉象征性瞬间
它是一种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见长的瞬间,其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着某种画外之间的内涵,更多地渗透着摄影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这种瞬间形象每每不把传递的信息直观地、清楚地表现在画面上,而是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调动读者的“再创造”、引起受众深层次的思索补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闻价值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征性瞬间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现出来,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因而,为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出富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
世界著名的新闻照片《博帕尔的灾难》([印]帕布劳·巴塞洛缪摄)和《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美]迈克·韦尔斯摄)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幅报道灾难新闻的照片都没有正面地详细地描述灾难,只是选取灾难中最有象征性的一角来展示灾难,新颖独到,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前者选择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间,突出地表现了受害儿童那双圆睁着受到致命伤害的眼睛,象征着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动的嘴唇似乎还残留着他临终时的呻吟与控诉。后者的画面是白皙宽厚的手掌与一只类似鸡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写镜头,用干枯瘦小的手掌来象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
善于捕捉幽默瞬间
在大多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间。这是一种表面上似乎与事件的意义,本质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侧面反映事件意义、本质,又能启人心智、令人轻松愉快的瞬间。捕捉这一瞬间需要摄影记者必须具备幽默思维,幽默思维能够使人们扯断事物之间习以为常的联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世界。幽默瞬间画面常常赋予形象以神奇、新颖的意义,采摄这一瞬间是新闻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视觉感受的主要途径。
1987年12月7日,美苏关于裁减中程战略核导弹的谈判历时七年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签署了中导协议。美摄影记者蒂姆·克拉里在这一非常程式化和严肃的新闻事件中,采摄到了一个幽默瞬间——
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在签署协议交换文本后,将要握手祝贺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瞬间。在拍摄出的照片《成交了》上,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宛如商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终于达成了交易,非常富有新意,视觉上尽管没有太强的冲击力,但却冲击了人们的思想。
善于采摄新颖瞬间
即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由于记者特殊的拍摄位置和角度,所采摄到的新闻事件让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瞬间形象。这种瞬间以画面的新颖、独特见长。
新闻摄影所面临的题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种程式化、很少变化的题材,如体育比赛中的获奖,每年的人代会等等。捕捉新颖瞬间是让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人一筹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会,主席台都是一样的布置,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似乎很难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一位摄影记者把照相机绑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这样,拍摄点就向前移动了几十厘米,拍摄角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而,他拍出来的会议照片使读者觉得新鲜。
胡越拍摄的《新记录诞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以
2.38米的成绩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记录,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欢呼中,朱建华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此时许多摄影记者纷纷涌上前,追随拍摄,胡越则冷静地站在看台上,拍摄了《新记录诞生》这幅独具一格的新闻照片——后面是热情激扬的观众和体育记者,前面是朱建华向观众欢呼致意——画面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拍摄出独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闻照片常常是新闻现场的独家照片,必须做好充分的采摄准备,除了必要的采访准备和技术准备外,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现场的情况要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占坤拍摄的独家新闻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照片内容是当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主办地为悉尼时,在北京电视台“9·23北京之夜”直播现场人们或惊异、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异的一瞬。这是一张独家照片,其拍摄成功,无疑得益于记者事先的现场观察。在当时的拍摄现场,只有北京电视台的记者可以在会场正面摄像,所有的记者被安排到二楼,只能看到直播大厅众人的背影。刘占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从哪个门冲到会场正面的距离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当牵动亿万人心的一刻来到时,他悄悄迅速地冲下楼,灵活地蹿到会场正面,非常冷静地拍下了这稍纵即逝的一瞬。
仔细观察人物动作
表情、动作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的关键所在。新闻摄影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人的动作,动作是新闻摄影用以“说话”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征,即活动形象,或者是群体活动中的某种情节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用动作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必须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即通过人物在动作中富有特征的表情和姿态显现的情绪,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
适当运用摆拍
对于摆拍现象,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王文澜曾称:“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抓拍、摆拍的争论是在„文革‟结束,因为那时候对拍摄方法的区别来自于„文革‟很多照片的弄虚作假,持续地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从荷赛的照片来看,有很多都是经过摆拍、设计、策划,比如像科技类二等奖的面膜,但是没有丝毫影响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读性,反而通过画面的设计,提高了冲击力。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拍摄,抓拍、摆拍,你要达到画面的效果,应该是你成败的惟一标准。”
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摄影的长处:即视觉冲击力。考虑策划题材的原则是要具备镜头感。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新闻性和画面构图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
新闻图片冲击力与图片大小无关
目前,报纸中出现一种虚“大”现象。即报纸版面,无图不活,但新闻图片编发的“大”与“小”,应有一个“度”。把握这个“度”的命运的尺子,只能是“新闻含量”的“大”与“小”。然而,在某些编辑记者(包括少数总编辑在内)眼里,认为把图片发得越“大”,视觉效果越好,冲击力越强。
于是,图片编发的贪“大”之风似有加剧之势。长而空的文字,常常被读者贬为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同样,没有“新闻含量”的大而空的图片,就是一种“泡沫”。这种新闻图片虽然看起来篇幅很“大”,但由于内容平淡,无味,苍白,空洞,不仅没有丝毫的冲击力,只能挤占、浪费甚至污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新闻摄影抓拍有感
新闻摄影的决定性瞬间,是照片成败的关键,这一瞬间的获得非常难。从表面看。“喀嚓”一下,好似很简单、很潇洒,实际上是作者全部学问、功夫、修养、经验的一次总结。早一点或晚一点按动快门都意味着永远丧失了最关键的那个瞬间。
什么叫好摄影记者?好与不好是相对而言的。别人没看见的,你能看见;别人没发现的,你能发现;别人发现了但没有抓住的,你能抓住;别人做不出来的照片,你能做出来。自己梦想成为一个一流的摄影家与真正在实践里成为一个一流的摄影家,这个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布勒松为什么被称为“抓拍大师”,是因为他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总能“抓”出几张绝活儿来。具体讲:
(1)要特别注意抓动作。在形象艺术里,摄影是最不怕动的艺术。没动作的题材,照出来经常是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而拍摄对象动得越历害,照片就有可能越生动、越活泼、越自然、越真实。加拿大的卡什说,他并不在乎人物是老是小,好看不好看,关键要跳出外形美的束缚,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而人物性格的展露往往蕴藏在动作之中。
(2)注意抓住高潮。高潮是某一个事态、某一个动作过程中最饱满,表现力最强的高峰时刻。经验告诉我们,抓取高潮要掌握好按快门的提前量,也就是说在真正高潮出现之前就要按下快门。正如一位摄影家所说:如果你在取景框里已经看见了这个事物的高潮,这就意味着你已经永远失去了这个高潮。这是因为从按下快门到相机快门打开的过程中有一个“时滞”现象。
(3)抓神态。有的拍摄对象没有动作,那么可以注意他的神态。人物的表情神态往往是内心情感的表露,有些神态往往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
(4)抓细节。细节能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细节能够增加照片的趣味性;没有细节往往会导致照片平淡乏味;细节可以进一步深化主题。美国FSA摄影群体的领导人曾说:“你们要注意抓住那些有意义的细节,抓住那些使千百年后的学者们认为值得加以研究的问题。”
(5)抓特点。一个人物、一个地方,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反映事物独特的地方,能使照片的表现力增强。
(6)抓悬念。英国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有一句名言:悬念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最有力的手段。许多成功的作品里都有悬念,因为它们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关注将要发生的事情。
(7)抓特写。特写是特别细腻的描写。由于繁杂、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很难站下脚来仔细观察一个事物,所以如果把取景的范围推向极端,近到无法再近,少到无法再少,画面精练至极,就会得到强烈的视觉感染力,特写的表现力不可忽视。
(8)抓矛盾。有矛盾就有问题,有问题,就能引人注目、耐人寻味。矛盾也是一种对比,艺术创作如果不能有意识地运用对比,那么艺术表现力就会大打折扣。对比可以产生视觉冲击力。对比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拓展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对比的因素越丰富多样,照片的味道就越浓厚。
(9)抓极端。许多摄影者不善于把握事物的极端发展和变化,极端化的表现会使作品更加强烈、刺激。
(10)抓本质。事物的本质经常隐藏在纷纭复杂的外表之下,这就要求摄影要培养特别敏锐的感觉、特别深刻的眼光,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在人人看得见的地方,看出人们看不见的东西”,“在平凡的地方拍出不平凡的照片”,“把没有意义的事物拍得有意义”。
我们在进行拍摄的时候,应该记住:摄影,并不仅仅是看见,更重要的是要有所发现。
第四篇: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师陈庆港》观后感
五邑大学通识课《 新闻摄影 》
在没有接触过新闻摄影的有关概念之前,在我的脑海里,对新闻摄影这一行业并没有多大的触动。在我看来,新闻的报道,本身是一件比较枯燥的工作,而且在这之前,我对摄影也不是很了解,错误地将摄影与照相等同起来,所以对它并不是很看好。直至最近,我对新闻摄影的看法有了极大的改变,也越发觉得真正新闻摄影大师他们心灵的美好和人格的伟大!
改变我看法的是一段短短的不到50分钟的纪录片视频《新闻摄影师 陈庆港》,讲述的是一位普通却又不平凡的摄影师陈庆港在新闻摄影领域的部分拍摄工作和精彩生活。
陈庆港是一位新闻摄影师,他用他手中的镜头拍摄了众多宝贵的记录。他将镜头视为一种工具,一种用来认识世界的工具,他用镜头所记录下的一切,均源于他想探索、想知道那是为什么。正因为他的这种探索精神和爱思考的秉性,造就了他所拍摄出来的题材或是照片都能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真实客观地再现客观世界,从而打动人内心深处的灵魂。
他用手中的镜头和爱的心灵,保住了濒临截肢的小女孩的腿;汶川地震,他冒着生命危险,排除万难,赶往灾区现场,用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的镜头,拍摄了灾难前国人的万众一心的优秀照片;不厌其烦地跑遍全国各地,用照片记录了中国慰安妇60年的血泪人生;用超乎超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探访,记录了中国贫困家庭10年的生活变迁。在他的镜头下,呈现给我们的是真实、不带一点浮华的照片,他所拍摄出来的,都是纪实、真正能触动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就像他的一个朋友所说,基本上他的所有照片都会真实地就像打人一拳一样,非常疼那种感觉。他善于关注中国那些容易消失的文化现象,善于去深入不受主流社会关注的弱势人群。对他们深入了解,并给予关注以引起更多人关注。
俗话说:凡事贵在坚持,陈庆港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坚持可以从他的同时口中得到证实:“很多的作品都是时间的堆积,在一个漫长的时间的跨度里面,来完成他的作品。”可见其毅力之坚韧。他对一项工作的坚持,一坚持就是十年甚至更久。他是一个有毅力、有恒心的人,这种毅力和恒心,对当代人来说,实属可贵。他这种伟大的坚持,着实令我感到深深的敬佩!
《美国新闻摄影教程》的作者肯尼斯·科布勒,曾经说过“新闻摄影师首先是一个人,给予需要的人及时帮助是它的首要责任,新闻则是第二位”,陈庆港他也做到了这一点!他用他的镜头做到了这一切!陈庆港是一位伟大的摄影师,他善于用爱的心灵去发现新闻,让人们看到一个充满希望和人性的世界。
新闻摄影要有信息,这就决定了新闻摄影师要有灵活的头脑,要能吃苦,甚至要有牺牲精神。这些优秀的品质,我们都能在陈庆港身上一一看到,陈庆港,确实是一位优秀的新闻摄影大师!
新闻摄影,不在于怎么拍,而在于要拍什么,以引起什么样的效果。摄影不仅仅只是纯粹地为拍照而拍照,新闻摄影更不是当初我想象中的简简单单的只是拍照的样子。新闻摄影,这里面有太多太多好的的东西可以学,学来用,用来认识世界,造福社会。新闻摄影师陈庆港,让我对新闻摄影这一行业和真正的新闻摄影师都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第五篇:新闻写作摄影
新闻写作部分
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存在着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是物质的东西,事实是新闻的来源,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能成为新闻。《纽约太阳报》这样定义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新闻要素:即“5w”事件what、人物who、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新闻的特点:真实性 时效性 简洁性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核心本质特点。不能自己杜撰虚构新闻,不得妄加猜测胡作评论,报道信息必须准确,符合客观事实。
时效性;新闻报道一定要迅速,要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概况。我们的要求是,在活动举办的24小时内登上网页欲读者见面。
简洁性:新闻报道必须简洁有力,精辟扼要,我们主张“能删即删”,校园新闻写作没有严格的字数限制,一般活动稿件字数约为500字左右,大型活动字数约为1000。新闻的结构:
标题:概括主要内容,力求适当花哨,但必须点名事件内容,一般对偶句居多。导语:揭示核心内容,简短介绍活动的大致内容。
背景:具体报道事件,对整个事件的发生经过做详细说明。结语:报到时间所产生的影响或者做解释说明、跟踪报道。新闻写作之大忌: 新闻写作里不得发表个人评论。要记住大家关心的只是这个事件本身,没有人关心你个人对这个事件的看法。2 新闻报道结尾不要出现“敬请关注”或“让我们祝愿某某活动圆满成功之类的话”,写新闻不是做播音员,新闻稿上的祝福是多余的。写新闻不要过于煽情凄美,写新闻不是写散文诗歌,但在一些描述性场面,可以尽可能的润色语言,辞藻可以适当华丽,力求生动逼真,以增加新闻的趣味性。4 新闻稿件要有新闻点,能引发众人的兴趣。
实例剖析
有朋有梦 欢乐今宵(标题)
欢歌笑语,高朋满座。5月22日晚,由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的专场文艺演出在余家头校区大礼堂拉开帷幕,各高校代表队与理工学子欣赏了这场以“有朋·有梦”为主题的视觉盛宴。(导语)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交通大学邵春福教授,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工业大学关宏志教授,交通科技大赛网站秘书长、同济大学严作仁教授,教育部高教司江河副处长,同济大学院副校长杨东援,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邱观建,副校长严新平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此次比赛的代表队出席了本场晚会。
紧紧围绕第五届交通科技大赛的主题,晚会引导观众回顾大赛发展历程,以高质量的节目展示了武汉理工大学组建十周年的新气象,和人才培养质量年的新成果。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中老年腰鼓队击缶迎远方来客,将晚会直接带入温暖的氛围。歌舞《响亮节拍》融聚民族风情,传达大赛友谊永恒的精神,表达理工人对四方来客的热情友好。立足于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水上专业特色,诗朗诵《老水手》、踢踏舞《踏浪逐潮》分别以真挚感人的词句和震撼人心的节奏将理工大的特色印在了观众心中,赢得了阵阵掌声。“路漫漫其修远兮”,由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团编排的古典舞《求索》,墨洒纸扇,长衫飘逸,唯美的诠释了上下求索的艰辛,也展示了武汉渊远流长的地域文化。
此外,小品《超幸福鞋垫》赚尽观众笑声,歌曲《报答》、《祖国你好》赢得持久掌声。晚会现场,主持人还采访了同济大学代表队朱琛同学与其指导老师杨晓光教授,他们就参赛感想以及对理工大的良好印象做了阐述。(主题)
全国交通科技大赛迄今已成功举办至第五届,而专场文艺晚会是第一次举办,“有朋·有梦”专场文艺演出在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团、武汉理工大学老年艺术团,以及所有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的配合下收效良好。(背景)8:45,在歌舞《只要有你一起唱》欢快的节奏中,全体演员悉数上台亮相,晚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至此,由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交通科技大赛圆满落下帷幕。(结语)
新闻摄影部分
新闻摄影的定义:广义的新闻摄影泛指一切用于摄影手段报道新闻的活动,包括用照相机拍摄图片,用摄影机拍摄新闻纪录电影以及用摄像机拍摄新闻电视来报道新闻这三大类;狭义的新闻摄影专指以照相机作为工具,以摄影图片为手段,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新闻摄影报道活动。
新闻摄影定义的内涵:
新闻摄影是一种视觉新闻
新闻摄影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其现场纪实性
新闻摄影活动的目的是传递新闻信息
新闻摄影的对象是新闻形象,不是艺术典型 文字说明是新闻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
1.现场形象观察——结合采访,对现场进行深入观察,以达到从内容到形式的结合,全面把握被摄对象,是形象表现的基础。摄影记者新闻敏感,要掌握“问”和“看”两样功夫。现场观察要力求深透,随时注意现场的中心和高潮的出现,并力求看到事实发展的全过程。要心明、眼亮、腿勤、手快,边观察、边选择。
2.现场形象选择——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找到现场全局中最有代表性的情节,以及事实发展中最有代表性的瞬间,是新闻照片形象表现的关键所在。选择中首先要考虑摄影报道的需要,同时还要考虑现场摄取的可能,判断要准确,选择要得当。选择是为了摄取,并随时准备摄取。现场情况变化多端,万不可墨守“先选后拍”的程序,以至坐失良机。
3.现场形象摄取——一般来说,观察和选择在前,摄取在后;但摄取中又有观察和选择,且三者常常是紧密相连的。摄取时要充分发挥摄影技术技巧的作用,把初步选定的情节实地表现出来。这时,要以获得最有代表性的情节的最佳瞬间形象为中心,并优先选择拍摄点和拍摄时机两个主要环节。因为拍摄点决定着主体的地位和画面的基本结构,即拍摄时机则决定着主体的动势和神态,这些都是构成画面形象的基本因素。而这些因素的结合,实际上也决定着光感、透视、层次等等其他因素。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时是一致的,但常常是矛盾的。在发生矛盾时,一般应服从对主体形象的表达这个大局,避免面面俱到,求大求全,以至妨害对主体的表现。
以上具体表现为:能表明活动主题的横幅、标题要摄入镜头;有领导出席时一定要拍领导,并要选能美化其形象的角度拍摄。
一、晚会新闻
晚会新闻的写作有如下格式:时间地点和晚会的基本介绍,然后介绍出席嘉宾,之后是晚会流程。对于晚会新闻,图片是很重要的,要想晚会新闻写的好,必须加以高质量的图片,有时候可以直接以组图来表现,有下列要求: 1 晚会新闻的晚会主题要突出,一般的晚会主要由各种节目组成,如果凸显不出晚会的主题,那么这篇新闻是没有价值的,晚会新闻的主题部分不是各个节目描述的简单堆砌,要在言语间强调晚会主题。(参考《有朋有梦 欢乐今宵》)2 晚会一般会给人视觉上的享受,所以写新闻在介绍完基本要素和领导后,在正文部分可以适当加入对现场氛围的描述,可以用适当的语言对场景语言进行润色,但切记不夸张,不失实。
3 对观众的描述,从视觉、听觉等全方位的描写可以还原更加真实的现场。现举例以供参考;
举堂齐唱毕业歌 离时追昔盼明天
2010-6-07 通讯员 孙永壮 王凯 刘一帆 学生记者 高书琳点击:1192
——2010年“一路上有你”毕业生晚会成功举行
6月7日晚7:00,一场毕业生告别母校的仪式,一场以“一路上有你”为主题的毕业生晚会在余区大礼堂盛大开幕。校党工委书记陈刚、校学工部副部长曾令华、武昌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书记熊耀武和各院团委书记及辅导员参加了此次晚会。
晚会开始之前,大礼堂里反复播放毕业生代表们最后一次走遍校园拍摄的视屏。音乐停止的瞬间,一面写着“武汉理工大学”的十米见方的见方的红旗,由航院学生横举着从毕业生们头顶拂过,大家纷纷举手触摸红旗。六院院旗在舞台鱼贯而出,现场爆发出阵阵欢呼。
一首由身着学士服大学生艺术团成员合唱的《毕业歌》调动了场上气氛,令所有毕业生怀念在理工大学的四年光阴;男子群舞《桥墩》以航海人的阳刚之美带毕业生追忆大学四年的青春和激情;一首由两位毕业生演唱的《我相信》更是震慑了在场所有观众,“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唱出了他们的豪情壮志以及毕业后在人生路上满满的自信;具有民族气息的歌舞《祝福》为毕业生送上了美好的祝福,祝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收获硕果。
武昌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熊耀武书记为大四毕业生致辞:“你们要一直向前看,对未来必须充满希望;踏踏实实工作,正确定位自我,快快乐乐生活,拥有灿烂明天!”
节目《理工夜话》以经典搞笑的口吻对理工大学进行了一番畅想,洋溢着青春的激情。“老照片”则记录了毕业生们从大一至大四的一路征程,往事历历在目,记录了这一路上的辛酸与快乐。校园剧《我不知道》通过寝室那些事儿,带大家回忆大学里或彷徨,或失望,或迷茫的一段段成长的青涩时光。《凤凰花开的路口》暖暖的音乐阐述友情离情。
六院学生代表发表了毕业的感言——《我们的大学》,他们以感怀的情调道出了对理工大学的依依不舍:“我亲爱的同学们,亲爱的室友们,亲爱的兄弟姐妹们,我永远记得你们,十年后我们在母校重相聚,到那时再诉说我们对互相的思念。” 毕业班辅导员代表用一首《朋友》向他们的学生道一声“再见”。至此,武汉理工大学余区2010年毕业生晚会圆满落下帷幕。“
【金秋艺术节】金秋齐颂中华情 千秋伟业万古长
2009-12-06 通讯员 胡君 苏斌点击:2968
——第九届金秋艺术节之“中华颂”经典诵读大赛隆重举行
为了以内涵突出、形式多样的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展现我校大学生热爱祖国、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校团委和校学生会决定举办第九届金秋艺术节。11月21日下午两点,在马房山校区在西院大礼堂隆重举行的武汉理工大学第九届金秋艺术节之“中华颂”经典诵读大赛预赛就是今年金秋艺术节的重点活动之一。校工会副主席陈玲老师、校党委宣传部雷俊老师、校语言文字委员会郑文锦老师、湖北广播电视经济频道主持人刘玺先生,湖北广播电视经济频道《经视直播》主持人逄小艳小姐出席本次大赛并担任评委。
古韵流淌 演绎点滴爱国情怀
“这句话我昨天说,今天说,明天还要说,那就是——祖国万岁”,在激昂的音乐伴奏下,选手们慷慨陈词,点点滴滴的爱国情怀在台上流淌。华丽的唐衣汉服,悠雅的古筝乐曲,经典的诗词歌赋引领着台下观众,穿越时空隧道,回味古韵流芳。各个学院尽出奇招:文法学院一出场就不同凡响,他们以古典的服饰、激情的朗诵,诠释着一首属于中华的绝唱,赢得台下的掌声阵阵;资环学院在短短六分钟之内,从《长征》、《春天的故事》到《仰望星空》讴歌了革命前辈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富强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并鼓励在座的学子珍惜当下的学习环境,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体青年。
时尚不减 青春张扬 魅力迸发
“数风流人物,还在今朝”,孔圣人的时代已经过去,红军革命也已成为历史,他们以一种精神存活着。《不跪的中国人》以其铿锵有力的声音牵动着在场每个中国人心中那根爱国情弦,带领全场观众共谱华夏乐章,献礼祖国60华诞。各种乐器精彩纷呈,现代的钢琴,典雅的古筝,都给选手们增色不少,也给比赛注入了活力与激情,一度把比赛推向了高潮。中华颂不仅是声音的盛宴,独舞、双人舞、群舞更是让观众们大饱眼福。
完美落幕 精彩点评让人信服
15个队精彩纷呈的表演结束后,雷俊老师对本次大赛进行了精彩点评,他指出部分队伍在朗诵的技巧方面还不够成熟的缺点,并表示只要全身心投入,感情充沛,就能够感染台下的观众,与他们产生共鸣。
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第七支出场的机电学院代表队以《中华颂》技压群雄,以9.400的高分把第一的位置保持到比赛结束。文法学院和外语学院分列第二和第三名。而本次预赛的前七名的参赛队伍将会有资格进入决赛争夺总冠军。
(选这篇新闻是想让大家看一下加小标题的新闻,如果一个晚会有多个亮点,可以分小标题,这样可以使新闻新闻条理,思路清晰)
二、讲座及会议新闻
讲座及会议新闻最重要的是突出其内容,让读者看完这篇新闻以后,知道这个会议讲座主要讲了什么,他们关心的是哪些是与自己有关的,切不可把流程讲述一遍,全是套话。小标题可根据会议或讲座的具体内容而定。写这类新闻注意以下几点: 1、在现场做好笔记,做好讲座和会议主要内容的摘要,写新闻时梳理好内容,所以记者还要有提取讲话主要内容的能力。此外,尽可能向负责人或讲话人取讲话资料或ppt,便于新闻写作。2、由于这类新闻的内容比较单一,写新闻时可以在举办讲座会议的背景,现场气氛,反响效果,讲话人的资料(可以在正文中提到,也可以附加小资料)3、新闻最后可以视情况写观众对讲座会议的评价,现场可以做一些简单采访 现举例如下:
【理工大讲堂】高雅芭蕾走进校园 足尖艺术绽放理工 2009-11-20 学生记者 李志强 通讯员 刘欣 李杰 周红点击:2954
11月19日下午,应学校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外国舞蹈研究室主任欧建平教授在马房山校区东院理工大讲堂为管理学院大一学子奉上了一场以“足尖上的梦想—芭蕾欣赏入门”为主题的讲座。
“三长一小一个高,二十公分顶重要;开绷直立爹妈给,轻高快稳师傅教”讲座上,欧教授对芭蕾舞演员的评选标准总结幽默独到,让人印象深刻。虽然芭蕾舞对并不陌生,但在场同学中曾真正完整欣赏过的同学少之又少。为此,欧教授为同学播放了他03年在百家讲坛上的一段节目视频。在这段视频中他详细的介绍了芭蕾舞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对于芭蕾舞的历史欧教授总结为“一部芭蕾史,上下五百年”。
之后欧教授又为同学们播放了《堂吉诃德》、《罗密欧与朱丽叶》、《残忍世界》这三部分别代表古典、现代、当代的优秀芭蕾舞作品。在这段视频结束后欧教授与同学们做起了现场互动,先是让同学们谈论一下这三部代表不同时期的作品的区别,并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芭蕾舞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欧教授风趣幽默言辞调动了现场的气氛。他鼓励同学们不要受框架的约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拿出了美国芭蕾舞剧院11月14日在北京演出的海报作为奖励。
此次讲座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一位到场的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南湖跑到东院“很值得”,以后有机会他要到现场看一次芭蕾舞演出,试验一下欧教授提出的评选芭蕾舞演员那四句话的效果。
据悉,欧教授此次来武汉是担任第四届全国舞蹈比赛的评委,受学校之邀在这天下午进行讲座,落实国家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政策。这次已经是他今年10月以来的第二次理工之旅了。
【小资料】欧建平:男,汉族,1956年5月24日出生于中国湖南省衡阳市。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外国舞蹈研究室主任,1998年获文化部授予的优秀专家称号;002年受聘为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担任主讲嘉宾,长年在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等专业院校,以及各大普通院校从事《中外舞蹈史论》、《舞蹈美学及鉴赏》、《舞蹈创作方法》、《舞蹈作品分析》等课程的系统教学;专业及社会兼职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职称和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三大评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表演艺术团体职称和“优秀专家”称号三大评审委员会委员。
【荆楚青年网】2009年全国西部计划招募工作会议召开——武汉理工大学校团委郑畅书记参加
2009-4-07 新闻来源 荆楚青年网点击:3179 3月25日至26日,“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工作会议”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主任卢雍政出席会议,来自全国33个省(区、市)的省级西部计划项目办负责人、西部计划信息系统管理员和部分高校项目办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武汉理工大学校团委书记郑畅作为高校项目办负责人代表参加会议并代表全国高校作典型发言。
卢雍政在会议上强调,要发挥西部计划在青年志愿者工作中的“旗舰”作用,注重共青团的各级组织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资源配置,紧密围绕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等全团重点工作,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推动青年志愿者事业实现新发展。
会上,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办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了今年西部计划在实施规模、配套政策、招募选拔等方面的新要求和新特点,并对今年西部计划招募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同时,针对宣传动员、岗位设置、招募选拔、工作衔接、政策落实和信息系统等工作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
武汉理工大学校团委书记郑畅代表全国高校作了题为《唱响“到祖国西部建功立业”的青春旋律,谱写“用吃苦奉献砥砺人生”的华美乐章》的典型发言。郑畅书记在发言中总结了武汉理工大学我校西部计划工作开展五年以来的经验、做法和取得的优异成绩,表达了进一步做好西部计划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提出了对西部计划工作的三点想法,即一是强化思想引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用西部计划的实践历练培养学生,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将西部计划项目打造成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效载体;二是积极服务于青年就业创业,鼓励和支持志愿者在基层创业,努力为志愿者创业提供便利和条件;三是招募过程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结合灾区援建和专项品牌等招募一大批专业型的志愿者队伍。
自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实施五年以来,在团中央、团湖北省委和校党政的领导支持下,武汉理工大学为西部输送了大批“高标准、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该校志愿者在服务地践行、丰富并发展了志愿服务精神,积极拓展资源,为服务地的发展建设奉献青春,贡献才智,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一致好评,涌现了一大批以李尤、陈新立、郑劲等为代表的优秀典型。同时,《中国青年报》、《文汇报》、《新华网》、《团中央简报》、《教育部简报》、《中国共青团网》、《中国志愿者网》等媒体均对理工大西部计划工作多次进行了宣传报道。
体育新闻:
1、如果写一场比赛,记录的时候注意时间和比分,整体结束后选自己认为有亮点的情节适当加重笔墨。最后的比赛结果要写清楚。2、注意写这类型比赛的时候不要出现“让我们期待队员们的精彩表现”“敬请继续关注”等语句,客观说明这件事情就可以了。现举几例:
【航海节】破浪如鱼水中搏 健儿夏日展泳技
2010-6-20 学生记者 高书琳 卢延启点击:676
6月20日8:00,2010年武汉理工大学航海节暨“航海杯”游泳教学比赛在余家头校区游泳馆准时开幕。余区党工委副书记陈刚,六院党委书记和团委书记出席了开幕式。此次游泳比赛由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主办,由航运学院,能动学院,船员培训中心以及校团委协办。各学院百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8:45,领导宣布比赛开始后,比赛正式开始。在男子50米蛙泳和自由泳,女子50米蛙泳自由泳中,运动员竞争十分激烈,尽管有的学院放弃了某些项目,各院啦啦队还是激情无限,加油声此起彼伏。运动员中有的泳技突出,也有的泳技不甚精湛,速度飞快的赢得尖叫掌声,速度慢的运动员也坚持不懈,虽然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成绩相差达到一分钟之多,比赛还是有不少看点。
在紧接着的10×50接力赛中,比赛达到高潮,运动员们尽情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迥异的姿势向终点奋进,有的利用挥洒自如的自由泳,有的利用潇洒轻松地仰泳,还有的利用不标准但是速度不凡的独家姿势,场上气氛达到空前激烈。在接力赛中航运学院优势明显,航运二队轻松夺冠。
比赛进行中,裁判员,校医院医生以及管理设备的后勤人员通力配合,保证了比赛的顺利进行。11:45,所有项目全部结束,游泳比赛获得圆满成功。
强者之战 谁与争锋
2010-5-18 学生记者 高磊 唐甜点击:917
5月18日13:30,第十二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八强赛武汉理工大学男篮主场对阵卫冕冠军中国矿业大学男篮的比赛在我校东院体育馆举行。双方队员经过激烈角逐,武汉理工大学男篮最终以90:81赢得比赛。双方总比分打成1平,但由于中国矿大在客场41分大胜,武汉理工无缘四强。
主场作战的武汉理工队开局不错。作为本届八强赛的最高中锋,武汉理工队11号球员代怀博一开场就展示出了绝对的优势。首先是助攻8号常浩得分,又抢得前场篮板后补篮得分,紧接着又利用矿业队的一次防守疏忽,在篮下轻松得分。理工队以6:0领先。12号马松外线三也分频频得手。第一节比赛结束前,8号常浩的一次闪躲上篮赢得满堂喝彩。而中国矿大队则显得有些不在状态,场上多依靠个人强打得分。第一节,武汉理工队26:19领先。第二节中国矿大队传球失误过多,给了武汉理工队很多快攻的机会。中国矿大队此节犯规次数高达9次,不过武汉理工队罚球命中率过低,因此并没有将比分拉开。但是比赛也不时出现精彩镜头,武汉理工队6号罗博涵罚球不进后,15号陈涛冲抢篮板补篮成功,全场又一次沸腾。本节双方打成23平,武汉理工以49:42领先进入下半场。
下半场,中国矿大队换上主力后卫刘洋洋进行全力反扑,但打得火热的武汉理工队已无法阻挡。武汉理工队4号张睿背身单打中国矿大队13号,在场观众一片叫好。本节比赛结束前三秒8号常浩抢投三分未中,武汉理工队带着仅5分的优势进入第四节。
第四节比赛进入了武汉理工队13号张毅的表演时间,张毅凭借自己的身体优势给中国矿大队的篮筐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多次在篮下强打得手。武汉理工队一度将领先优势扩大到11分。最终武汉理工队取得胜利。
比赛结束后,武汉理工大学男篮队长常浩表示,虽然武汉理工队没有晋级四强,但是他还是感谢理工学子对武汉理工大学男篮一如既往的支持。
四、花絮新闻
在报道重大活动的主要内容的同时,急着要学会发掘花絮新闻,花絮新闻有独特的信息释放功能,有小角度大视野,写这类新闻,最重要的是选好角度,有新意。现举例说明:
【迎新快讯】迎新青春气象 服装争奇斗艳
2010-9-11 学生记者 高书琳 丁露 顾亚军点击:335
以全新的气象迎接新生,以最佳的状态展现学院风采。余家头校区迎新的志愿工作者以及各院迎新代表们在人群中第一眼就被辨认出来,源于各院设计新颖的服装。
在迎新的队伍中,新生们最熟悉的就是志愿者协会小红帽,绿T恤,这些志愿者分布最广,火车站、校内,他们的身影随处可见。而六院迎新队伍服装则朴素中不失活泼,大方中略显时尚。
计算机学院胸前印有构成cs的脚印图案,寓意为computer science,背后则印有一个计算机程序,表达了“我是计算机人的含义”;
物流学院的则在前面印了九幅俏皮的表情,笑脸、鬼脸上写了“smile”、“union”、“persist”、“dream”四个单词,表达了物流学院学生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度,而背后则印着“logistics family you and me”,表达了大家团结一致,相亲相爱的夙愿。
交通学院胸前设计了美观大方的代表“交通人”的标志,新颖独特。
航院选择着白色端庄的航海制服,凸显了学院特色。
政治与行政学院选择在黄色T恤上印学院徽章,代表着青春、活力和热情。胸前的“政”字鲜艳夺目,引人注意。
能动学院走简洁路线,穿上了橘色T恤,美观大方。
据悉,各院服装的图案均由学生自主设计,在迎新这样的场合中利于凸显学院风采。上午校党委书记刘伟书记在视察过程中,也对这些服装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对学生的设计能力表示了赞许。
五、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当一个新闻事件有很多精彩瞬间,所拍图片质量比较高时可以发图片新闻。这种新闻要求开头将5w交代清楚,然后选五六张照片,编辑到规定的500*375的尺寸,在图片下面配以文字说明,图片说明要求用红色楷体。具体例子大家可以登陆理工青年网页查看。
格式要求
文字、标点符号、空格用中文全角,比分、时间中间的冒号、数字用英文半角。图片规格为500*375或375*500,透明度100,边框为黑色,宽度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