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感
在读中行走,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学习。《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这本书我读了两遍,确实收获颇丰。
关于规划课题的选题,作者提出了他的“三本”主张和“七条思路”。作者认为,规划课题的选题要从学校及个人的实际出发,以实为本;要从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以需为本;要从自身的能力出发,以能为本。规划课题的选题可以关注教学弊病,取用鲜活理论;可以缩小研究视角,实施聚焦透视;可以放大点滴成果,推窗引来大江;可以抽象建构概念,创新实践模式;可以转移研究重点,致力“应为”“可为”;可以熔铸多种元素,重组推陈出新;可以琵琶巧妙反弹,逆向创生境界。至于规划课题的实施,冯卫东老师建议,要清理“地基”、蓄养“底气”、着力“行走”、经营“理论”。
很欣赏冯老师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研究更多的是应用研究。我们要做自己应做、能做、和做得好的事,而不必涉及自己其实无能为力的东西,去营构美丽而又虚幻的海市蜃楼。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们“应为”和“可为”的就是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历练,在实践中提升。多年的教育实践让我们做教师有了底气,有了经验,有了可言说的内容。下面请大家看一下我的这个《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数字记忆”的实践研究》能不能算上一个课题。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数字记忆”的实践研究
教了数十年的的语文,曾有半年由于各种原因教了数学。正是这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让我对教语文有了更新的认识。
如果把语文比作一棵繁茂的大树,那么它便包含了枝枝节节,还有大大小小的叶子不计其数。而数学可以比作一个大梁,简简单单,清清楚楚。语文,因繁茂而美丽,数学因简洁而实用。上语文课,我们常常要把简单的知识加以延伸和拓展。一首20字的古诗,我们可以加上几百字的赏析;百十字的文言文,我们会有几十项乃至上百项的分析研究。而数学,则不然,往往一个复杂的问题,用几个数字,一个公式或者一个数就可以代替。我想:学生识记语文,要把一本书无限放大,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数学一样去压缩他们,去便于记忆呢?
于是,我开始尝试把数字和语文结合。等我再次接手语文时,我就试着把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压缩。就七年级下册语文来说,我尝试这样做。先提炼出全册书中的古诗18首。一提古诗,学生便马上应对18。接着进行细化,即2+3+4+3+3+3=18,也就是课本上《古诗二首》、《动物诗三首》、《咏荷诗四首》、《毛泽东词二首》外加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古代诗词三首》、《古诗三首》,此时,诗的题目也便会在学生脑中浮现:《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蝉》、《孤雁》、《鹧鸪》,《采莲曲》、《莲叶》、《赠荷花》、《白莲》,《沁园春 雪》、《卜算子 咏梅》、《卜算子 咏梅》,《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这么一串串出来记忆,学生很快理清了全册书上的古诗。对于古诗学习,我们又分七步走。即古诗七步:1了解作者作品;2了解时代背景:;3本诗含义;4重点句赏析;5中心思想;6掌握课后习题;7掌握基础训练上的知识。一步步走着,学生每学习一首古诗都会按着这七步进行。我发现,学生这样学习古诗很顺畅,不仅自己掌握得快,后来还学会了给班级的同学讲解。如法炮制,我们又总结出了文言文6篇,文言文八步学法。感觉这样复习特别轻松,学生快快乐乐地学到了知识。
以上仅仅是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思考,能否行得通,是否可以作为一个课题进行还需要大家的建议和指导。如冯卫东老师所言:“规划课题怎样研究,依我看,最关键的一点是,在研究中学会研究。“我愿意且行且实践。
第二篇: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心得体会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读书心得
——綦江职教中心 张桂莎
今天读了《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有点意外,有点开心,有点爽!意外的是:没想到这本书如此引人入胜,让我欲罢不能的一口气的把书都读完了。开心的是:书中的诸多观点竟然和自己所思所想颇有相似,且能更深更上一层楼。有点爽的是:终于能找到一本能清楚指引自己开展教学研究的书籍了。下面,我将摘录一些书中的文段和观点来一起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1、“高效课堂”就是通过创设较为有利的教学环境、问题情境等,在尽量少的教学用时内,通过教师优化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并且有利于教学生态改善,也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一直以来,对于高效课堂的定义,我都不是特别清晰的了解,只是按照自己字面的理解和零碎资料的猜测。看到此书中的这段文字,我发现高效课堂的范围要比自己想到的更全面和宽广,它把我的一些想法用文字很好的整合起来。在启智部,我一直在想,如何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就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其他一起相关的手段和方式、方法只是一种辅助。万不能把手段、方式和方法当作是课堂的主体,而忽略了教学的最终目的。————我这里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教的有效、学有所获的好的课堂。
2、不少人认为,知识容量越大的课堂就越是“高效课堂”。这个观点值得我们警惕。„„学科之间牵强“综合”,常常也使课堂显得臃肿。„„大凡低效课堂,差不多都有一种情形,那就是废话或无关的环节太多,不该讲的,不该做的讲得和做得太多,而该讲该做的却浮于表面,不及精髓。„„于齐老师说:“我追求教学目标的单
一、明确,重点突出,不拖泥带水。以目标为主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详略的处理,舍得割爱。”我所谓“狠心”就是于老师所说的“舍得割爱”,也许有一些内容是你踏破铁鞋而后才觅得的,也许有些环节是你冥思苦想而后才“灵光乍显”的,也许有一些话语是你几经推敲而后才涌上心头的„„但这一切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不符合教学的应有目标或内在追求,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智慧的生成,那么一句话,还是要把它“洗”掉为好。————书中的这几段话让我深有感触。曾经,我也有过那些踏破铁鞋、冥思苦想而来的内容,为了要给它们安排表演时间和空间,往往把教学目标和重点变成了路人甲乙。还记得有不少老师再听完我的课后,都这样含蓄的跟我说,这节课有些地方做的很好,很有趣,很有启发。当时,我还不知这是一节低效课的一个表现,虽然知道上的一般,但仍不知道为何。多年后,我才知道,不要给那些灵光和“精彩”影响了本节课的整体,上课的目的就是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切的东西都应该围绕的这个中心点而转,那些可有可无,效率不高的内容完全可以删除掉,不要怕“浪费”,课上好了才是根本。
3、“着力”在这里的意思是致力、努力、花出心力。你可能要想,慢走是很容易的,有必要“努力”吗?其实,在急功近利、贪多求全、浮躁冒进的教学风气盛行的当下,许多人是很难做到“慢走”的——如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散文中所说的那样,“慢慢走,欣赏啊”。„„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意思是:“谁能使浑浊停止?只要安静下来就会渐渐澄清。”————这两段文字写的实在太好了,引用的经典也太精彩了。在我看来,慢走,不仅是一种教学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态度。这些年,我一直对自己说,走的慢一点,再慢一点,这样才可以好好的欣赏沿途的风景。就这样,我的脚步越来越慢,有时候,我都怀疑自己变成了老太婆了。这里的脚步,指的不仅是真实的脚步,还有工作的脚步和教学的脚步。一步步的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好、更稳、更远。试问,一个走路都走不稳、不踏实、不能安静下来的人,如何能“澄清”?每当我慢慢的走在路上时,我发现头上的蓝天和白云是那么的让人放松,发现花丛中的花朵是多么的鲜艳,发现脚下的小草是多么的憨人,空气是多么的清新。每当我慢慢的备课时,发现原来心情是那么的愉悦;每当我慢慢的走向课室,发现心情是那么的期待;每当我慢慢的停下讲课后,发现同学们的眼睛里有那么多个我„„我想,我是很喜欢慢慢的生活和教学的。能这么慢的备课、教学和生活,是人生之幸。
今天,我很幸运的读到了这一本《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作者通过通俗的语言和大量的事例和引经据典来给我展示了关于教学论文、随笔、课题和高效课堂一系列的看法、做法和观点。全书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层层渐渐,发人深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确实值得教师们共赏。希望自己以这本书为依托,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
第三篇:今天怎样做教科研体会概要
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 黄美玲
这个学期我有幸拜读了冯卫东的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 , 我感觉这是一本非 常好的书, 对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从事教科研工作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这本书 不仅有理论上的指导,更有许多真实的案例,为我指明了教学科研研究的方向, 使我收益非浅, 深切体会到教科研能大力促进我们教师的成长。教科研曾经离我 们很远,像多数人一样,提到教科研,我就想到论文,就想到搜肠刮肚,就想到 万般艰难,就感到头大,就觉着沉重,就认为教科研是其他人的事情,和自己无 多大关系。在这本书里,冯老师深入简出地道出了教师做教科研的方法。读了, 我有以下两方面的深切感受。
一、教师应该爱上写作
全国著名学者、北师大教授肖川认为:写作会提升阅读的品质, 写作会使你 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 写作会帮你梳理思绪, 写作会帮你深化认识, 写作会提 升你生活的品质。我开始尝试着把平日教学中有价值的点滴感悟写下来, 例如学 生的一次精彩发言, 一节班会课, 或与学生的一些心灵交流„„这些点滴我流水 帐式地写成札记, 开始仅有事件的简单陈述, 坚持下去, 后来发现只要你是用心 在与学生交流, 在内心真诚的召唤下, 记录时文字自然而然就会流泻于你的笔端。那些琐碎又有价值的问题不再烟消云散, 那些不易琢磨、无法把握的东西, 通过 “笔耕” 后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体会到原来写不出好的东西, 除了文笔弱之外, 更主要的是缺乏日常的练笔。正如冯卫东老师写的:“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 况下,写与不写教育随笔,个人的教育境界一定会有较大的差异。”是的,我们 只有养成经常写教育随笔, 有感而发地写一写教学反思, 这样才能慢慢地积累我 们写作的素材。通过写随笔, 我们才能赋予有关教育事件以意义, 这些意义会在 随笔的夹叙夹议中体现出来, 日积月累的沉淀之后, 再加以适当的剪裁、整合与 建构就能成为我们手上不错的论文题材。因为书中告诉我们:写教育随笔是教师 进行“心灵漫步”的一种极好的方式和路径。教师写教育随笔,可以炼眼——锤 炼发现问题的能力, 可以炼笔——锤炼表达思想的能力, 可以炼意——锤炼与提 升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情操、教育抱负等。
二、老师应成为课题研究者
课题专家所言:课题能使每位真正的践行者在隐性中成长,课题会使我们 成为“半个专家”,能给我们指出一条专业成长的路,只有在亲身实践中,经历 了挫折,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微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选题与实施部分内容的学习我恍然大悟, 原来看似遥不可及的 “课题” 它就在我们身边。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深情的文 字:“微型课题是方寸之内可以驰骋的篆刻,是尺锦犹见‘上河图’的苏绣,是 碧水倒映蔚蓝天的清溪„„一个转瞬即逝的细节、一句无意有心的闲谈, 一场别 开生面的对话„„都可以牵出一个韵味无穷的微型课题。”
对于我们很多教师来说, 搞教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 冯 老师在书中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把“问题”当作“课 题”。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了问题不可怕,要善于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再用课题来 解决问题,这有利于教师从根子上认识和解决问题。(二把“教学”当作“研 究”。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在教 学活动要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 不做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 教师应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满激情地进行创造性探索活动。(三选题要做到“三 本”。首先是实本。即要从学校以及个人的实际出发,以实为本,要弄清我现在 在哪里。其次是需本。从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 以需为本, 要弄清我要到哪里去。再次是能本。要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要弄清我能到哪里去。关于课题的选题,冯 老师觉得可以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思考、选择、确定。一是教科研及其管理类课题, 二是教育教学资源开发类课题, 三是教育或学校管理类课题, 四是德育与心育类 课题,五是课堂与教学类课题,六是课外教育指导类课题。选题确定之后,需要 进行文献资料研究, 学习与课题有关的 “问题域” 的文献资料, 让自己站得更高, 看得更远。他特别强调:搞科研一定要开展行动研究,即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 研究中积累经验,这是研究者生成和提升自我教育智慧的逻辑起点。
书中还阐述了教师论文写作中的问题及成功规律归纳、微型课题应该如何开 展、微课堂研究等中小学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很多内容。本书没有理论研究类书籍 的枯燥乏味, 丰富、典型的实践案例中流露出作者热爱教育的温暖情怀, 让人内 心熨贴的同时萌发出做教科研的冲动, 想到这本书的来历, 也就体会到了江油市 教研室对全市教师的希冀。明白了赠书者的深意, 对我来说, 坚持把教育随笔写
下去,阅读更多的教科研书籍,从中筛选、消化、转换那些好的理论、方法,在 行动中研究,努力找到真正属于并适合自己的教科研课题。
第四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作者:青苹果
推荐言论一:“甘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极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平等意识。人有人的尊严而不是工具。
感受:以后不要把“甘当人梯”这句话奉为师德高尚的名言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人”,这“人本意识”告诉我们,平等不仅仅是个概念。
言论二:是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怎样活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自主权的。千万别摆出一副“纯洁受害者”的样子,说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感受:我最近见过一位优秀教师,朴实又平静,一读报告就看得出对工作驾轻就熟,令人望而生敬意。那领导说:“一年光稿费就3000~5000元,老公的烟、酒钱就有了。”忽然感到这优秀教师当得很悲哀。吃苦耐劳的女性发扬了新社会的“老黄牛精神”,家庭中的无私奉献者,价值的认定让人听了很是泄气。教师有理由“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是应该的。假如生活中你做不好,那么你也当不好“老师”这个新时代的社会角色。
言论三:教师的生活是封闭的、单调的、线性的、片状而缺乏立体感的、灰色的生活方式。看不见窗外的生活,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化,与人谈话插不上嘴。除了学校那点事,几乎没有谈资。在社会一般人的眼里,就是书呆子。可是又没有陈景润那样的成就,于是在呆之外,又加了一层自卑——这是一种低效率、低创造性的生活方式。科技含量不高、不断重复自我,而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觉。这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如此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法培养出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全面发展的充满创新精神的学生的。
感受: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多研究、多探索,避免重复、低效的劳动,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找寻职业生活的幸福感。让自己生活得身体忙碌但内心轻盈。
转自:
第五篇:《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作者:青苹果
推荐言论一:“甘为别人当人梯”和“把别人当人梯”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个极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平等意识。人有人的尊严而不是工具。
感受:以后不要把“甘当人梯”这句话奉为师德高尚的名言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人”,这“人本意识”告诉我们,平等不仅仅是个概念。
言论二:是不是教师只有牺牲了健康、家庭、亲情这些大家视如珍宝的东西之后,才能获得社会和大众的认可?难道我们兢兢业业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只是为了证明教育工作的崇高和伟大吗?……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怎样活着,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自主权的。千万别摆出一副“纯洁受害者”的样子,说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感受:我最近见过一位优秀教师,朴实又平静,一读报告就看得出对工作驾轻就熟,令人望而生敬意。那领导说:“一年光稿费就3000~5000元,老公的烟、酒钱就有了。”忽然感到这优秀教师当得很悲哀。吃苦耐劳的女性发扬了新社会的“老黄牛精神”,家庭中的无私奉献者,价值的认定让人听了很是泄气。教师有理由“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这是应该的。假如生活中你做不好,那么你也当不好“老师”这个新时代的社会角色。
言论三:教师的生活是封闭的、单调的、线性的、片状而缺乏立体感的、灰色的生活方式。看不见窗外的生活,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化,与人谈话插不上嘴。除了学校那点事,几乎没有谈资。在社会一般人的眼里,就是书呆子。可是又没有陈景润那样的成就,于是在呆之外,又加了一层自卑——这是一种低效率、低创造性的生活方式。科技含量不高、不断重复自我,而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觉。这是教师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如此生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是无法培养出开放的、生机勃勃的、全面发展的充满创新精神的学生的。
感受: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要多研究、多探索,避免重复、低效的劳动,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找寻职业生活的幸福感。让自己生活得身体忙碌但内心轻盈。
转自:http://blog.edu.cn/user4/jingjing8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