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

时间:2019-05-14 13:2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

第一篇:《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我将从教材地位、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地位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是人民版必修—专题四第1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情况。是专题三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延续,也为专题四第二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下面说一下学情,只有了解学情,才能做到“以学定教”、有的放矢。初中对本课知识有一定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叙述,再加上二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但高一学生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助于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对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新中国成立的概况,认识它的意义。

⑵了解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及其制订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认识这三大制度构成的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⑵.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图片等,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四.说重难点:

根据三维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重点: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和学情,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采用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课外作业五个环节。

1.在导入新课时,我首先通过PPT展示《开国大典》的油画。提出问题:这幅油画反映了什么事件?(新中国成立)。学生回答后我做出总结:对,反映了新中国的成立。通过专题三第三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共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那么,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让我们带着疑问,跟随一个虚拟人物张富贵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感受体验那一段逝去的历史。

2.⑴导入新课后,我将展示本课的课标要求,要求学生齐声朗读。(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自己的学习任务)

⑵讲授新课前,我将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本课的知识框架。

(从而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一.一唱雄鸡白天下:新中国的成立 第一步:学习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投影《张富贵回忆录:

(一)》:1949年 3月25日

傅作仪投降了,解放军驻进了北平,不知道新来的军队怎样,大家都闭门不出。但新来的军队确实很好,纪律严明,不骚扰百姓。于是,大家也便渐渐地放松了,原本冷清的茶馆里人又渐渐多起来。这几天消息不断,听说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了一个会议……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猜到这是什么会议了吗?请阅读课文寻找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分别是什么?(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的能力)投影《张富贵回忆录:

(二)》 1949年9月21日

今天一大早,茶馆里的人进进出出,人们脸上洋溢着一种非常兴奋的表情,他们在议论纷纷,说什么朱毛在咱北平城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提出问题:这个重要的会议是什么?请大家以4人为一组,寻找这个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分别是什么? 由各组派代表抢答(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随后,展示有关《共同纲领》内容的材料。

教师提出问题: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共同纲领》的意义是什么?

最后带领学生总结新中国成立的条件: 军事上: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组织上: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第二步:学习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开国大典

投影《张富贵回忆录:

(三)》 1949年 9月22日

一大早我把门打开,就有人兴奋地冲进茶馆,高声嚷道:“昨天的会议内容听说要在10月1号召开国庆大典,还听说天安门广场上有许多人在那里除杂草,本来成堆的垃圾现在不见了,还说我们可以当家作主,不受奴役了。”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从而引出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是1949.10.1的开国大典 讲到这里时,我会播放有关《开国大典》的视频。(诱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三步:学习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由于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课文讲得很清楚。我会请学生齐声朗读相关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热烈的气氛,使个人感觉更深,还可以培养集体感和责任感。)

最后,由学生分组讨论:新中国和中国历史上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区别?(从而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的理解。)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张富贵的生活会因此而改变吗?

二、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制度

第一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投影《张富贵回忆录:

(四)》:1953年 1月28日

共产党搞土改,我分了好几亩地,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今天我还去了选举投票了呢,嘿嘿,我终于知道什么是当家作主了。

老师提出问题:他口中的选举投票与哪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有关?这项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随后展示一段有关宪法内容的材料

PPT投影: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老师提出三个问题:

第一个: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第二个:概括宪法的内容及其体现的原则? 第三个: 1954年宪法的性质?

(从而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最后通过表格填空的形式比较人大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人大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民主的广泛性。)

第二步:学习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投影《张富贵回忆录:

(五)》:1956年 2月25日

今天,隔壁王大爷的儿子——孝武回来了,听说他还是什么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员呢,原来张大爷还担心他儿子会被共产党砍了脑袋,没想到他儿子不仅安然无恙,而且还受到中央的接见。大爷笑得流出了泪花。不明白啊。老师提出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得益于共产党实行什么制度?从而引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协商制度。

然后请同学们联系前后文思考两个问题:这个制度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它的职能在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培养学生联系前后文的能力)

第三步: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投影《张富贵回忆录:

(六)》:1958年 10月1日

今天是国庆的日子,也是我大喜的日子,新娘子长得挺俊的,脾气特温柔。她老家也来了不少亲戚,听说她老家都设立了自治区呢。她的老家就在刘三姐的家乡----广西。

根据回忆录我指出:呵呵,张富贵的小家庭实现了汉、壮族的团结,这也是我国民族大团结的缩影。这得益于我们实行的新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首先请同学们回答在阳春有哪些民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我将全班分为四大组,请四组学生分别思考背景、法律依据、实施情况、意义是什么?

在讲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后,我将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3.讲完新课后,先由学生汇报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然后我用知识框架的形式进行总结,并将主要知识点归纳为一句顺口溜:一次典礼,两部法律,三大制度,四次会议。帮助学生对本课知识形成系统认知。

4.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我将趁热打铁展示几个练习题,由学生思考回答。

5.最后,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异同。

结束语:各位评委,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二篇:《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校 钟 丹

第一部分: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我校作为四川省高中新课改样板学校,在探索新课程改革道路上已走过两年,我市初中阶段虽早已实施课程改革多年,师生在一些传统教与学的模式上变化不大,学生在初中阶段所掌握的历史学科知识难以迅速支撑他们完成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过渡。这就决定了高一历史在教学方面老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促成学生在这一学科上的转变,因此不论是课前的导学案设计、课中探究问题的安排以及课后及时的巩固检查都要求精心准备。

中国民主政治史对高一学生来说不算陌生,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非很高,要注意设法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本课历史名词概念较多,对部分学生来讲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增加学习难度,要注意解决。

教学思路:本课重点是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的成就以及特色。难点是三大制度所具有的特色。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但与现实结合也比较密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多从现实出发,尤其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政协的内容,可以结合现今的两会内容讲解,通过两会中的个案来解释本课中的一些名词。在课标中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史实是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的,而过程中主要以情境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去突破重难点。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难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导入:

师:猜一猜:她是谁? 生:王小丫。

师:从2000年开始,每年3月王小丫都会做一个专题节目——跑两会 师:两会指的是哪两会?反映了我国的什么制度? 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这三大制度是何时确立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幻灯片显示:标题《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及《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讲授新课: 一、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的成立(约10分完成)

师:在本课开始之前,我们一起来认识:李富贵这个新朋友,今天,将由李富贵这个虚拟的历史人物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回味那一段峥嵘岁月,感受体验那一段逝去的历史。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一)》:1949年 3月25日

傅作仪投降了,解放军驻进了北平,不知道新来的军队怎样,大家都闭门不出。但新来的军队确实很好,纪律严明,不骚扰百姓。于是,大家也便渐渐地放松了,原本冷清的茶馆里人又渐渐多起来。这几天消息不断,听说中共在西柏坡召开了一个会议…… 师:同学们猜到这是什么会议了吗? 生:七届二中全会

(一)七届二中全会(此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不展开)

同学们归纳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工作重心、工作中心、基本政策、总任务。师:工作重心的转移、工作中心的确立和基本政策的确定是根据具体的国情,这也体现了中共实事求是的精神。在民主革命即将胜利时,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这个国家成了当务之急。

过渡:1949年春,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离开西柏坡乘汽车前往北平。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说:我们进京赶考去了!周恩来笑着点头道:我们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着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那么,毛泽东进城后,考试成绩怎样呢?我们且看下文: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二)》 1949年 9月21日

今天一大早,茶馆里的人进进出出,人们脸上洋溢着一种非常兴奋的表情,他们在议论纷纷,说什么朱毛在咱北平城召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

(二)政治协商会议

(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展示:由两个小组派代表向大家介绍政协会议的基本内容。老师则稍作点评,用2011年江苏高考题考查学生落实的情况。)PPT展示(2011年江苏历史,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师:1949年9月,新政协的召开,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

北平都改为北京了,成了首都了,这个消息像长了腿,飞到了茶馆小伙计的耳中。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三)》 1949年 9月22日

一大早我把门打开,就有人兴奋地冲进茶馆,高声嚷道:“昨天的会议内容听说要在10月1号召开国庆大典,还听说天安门广场上有许多人在那里除杂草,本来成堆的垃圾现在不见了,还说我们可以当家作主,不受奴役了。”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师:那一天,很快就到来了。

(三)开国大典 播放视频(开国大典)

师:如果你是李富贵,你也在天安门广场,那么,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兴奋、幸福、自豪……

师:他们为什么会特别的兴奋和自豪?

生:我们终于可以不再受奴役,当家作主了。

师:近代以来,无数先进中国人前赴后继为之奔斗为之牺牲的民族独立终于实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任务我们取得了初步胜利,然而我们常说得天下易,治天下难。如何来建设这个国家才是接下来最艰难的任务,千头万绪的事务中政治保障至关重要。新国家,新政权,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制度来保驾护航。

过渡:我们的朋友李富贵的生活会因此而改变吗?

二、政治建设新阶段:三大制度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四)》:1953年 1月28日

共产党搞土改,我分了好几亩地,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滋味了,今天我还去了选举投票了呢,嘿嘿,我终于知道什么是当家作主了。

师:李富贵的当家作主是有法律和制度作保障的。他口中的选举投票与哪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有关? 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PPT展示:

(一)人民当家做主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小组讨论)生:(阅读后归纳)1949年: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3年: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人代会制度的建立。

PPT投影: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师:根据宪法第一条,我国的国家性质? 生:(略)

师:根据宪法第二条和第四条,归纳宪法中体现的原则? 生: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师:从中我们可以知道,1954年宪法的性质? 生: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师: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

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师:二者有何不同呢?

生:背景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代表阶级利益不同,作用不同……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五)》:1955年 8月28日

前阵子,我当选为人大代表了,这真的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我从来也没有想到这天大的好事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可是,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现在,正忙着写一个提案,千头万绪,不知道从何下手啊。

师: 如果你们是李富贵的邻居,你们会建议他提哪些建议呢?(要求:小组合作,每组推选一个代表陈述建议,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生:(回答得五花八门;略)

(二)民主党派喜笑颜开——多党合作、政协协商制度

师:李富贵的日子越来越顺畅了,他周围的人的生活又有哪些变化呢?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六)》:1956年 2月25日

今天,隔壁王大爷的儿子——孝武回来了,听说他还是什么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成员呢,原来张大爷还担心他儿子会被共产党砍了脑袋,没想到他儿子不仅安然无恙,而且还受到中央的接见。大爷笑得流出了泪花。不明白啊。

师:李富贵想不明白的事情,你们明白么?

生: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多党合作、政协协商制度。

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它的发展历程中有三件大事,同学们能够找出来吗?

(师生一起归纳)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初步发展:1954年一届人大、二届政协召开

新的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

(幻灯片显示)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成员(主席、副主席)中,中共成员4名,民主党派3人。这三人及当时的身份分别是:宋庆龄(民革成员)、李济深(民革成员)、张澜(民盟成员)。材料二 类别 副总理 政务院领导成员 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 总人数 民主人士 4 2 11

49(15个正职)

师: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组成人员特点,并据此指出新中国第一届政府的性质。生:特点:民主的广泛性。性质:民主联合政府。师: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王大爷也放心了,他的儿子是民主党派,也是共产党团结的对象,他儿子的权利是制度和法律所赋予的。

(三)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投影《李富贵回忆录:

(七)》:1958年 10月1日

今天是国庆的日子,也是我大喜的日子,新娘子长得挺俊的,脾气特温柔。她老家也来了不少亲戚,听说她老家都设立了自治区呢。她的老家就在刘三姐的家乡…… 师:大家猜猜,李富贵的新婚妻子来自哪里?

生:广西壮族自治区。(结合地图找一找:她的家乡)

师:呵呵,李富贵的小家庭实现了汉、壮族的团结,我们的祖国大家庭也更加和睦了。这得益于我们实行的新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历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近代以来的革命岁月里各民族建立了休戚相关的亲密关系。(共同维护民族利益:如抗战时期的回民支队、各阶段抗争中涌现的少数民族英雄等)

地理分布:“大杂居、小聚居”

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概 况:五个民族自治区

(结合图片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

(听听音乐唱一唱:《爱我中华》)

课堂小结: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是漫长而艰巨的,其间不乏曲折,下节课我们将学习《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我知道,大家还是比较关心李富贵,那么他以后的命运会如何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我课后一起探讨,或者续写一下李富贵的日记发到我的邮箱,但要注意,小人物的命运总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教学反思

第三篇: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和实践。

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 全会后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

二、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与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案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

②、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选取优秀影片片段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各类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初步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 曾有过的国家政权。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中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社会主义类型宪 法。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政策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难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性质,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回忆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中共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引出问题:中共即将筹建的新中国会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呢?从而导入课题“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对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目内容,有条件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活动的直观性:①可播放《渡江战役》部分片段,让学生回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等史实,以便顺利过渡到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②适当增补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相关内容,就新中 国的性质、各阶级在新政权中的地位、内政外交的基本政策等作简要介绍,并请学生讨论此文的重要意义。亦可把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作为材料发给学 生,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概括、评述,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③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或电影片段,让学生在历史的“再现”体验中,增 进爱国主义情感。

(3)、对于“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一目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适当增补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史料,为讲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做好知识铺垫,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结合课文材料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条款并依据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增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就新 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找出其所体现出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引导学生就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谈谈其颁布的重大 现实意义;引导学生谈谈一届人大的召开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4)、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一目教学,请学生就所学的知识,举出几个典型例子,论证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再播放《冰山上的来客》、《嘎达梅林》、《红河谷》等影片的片段,再结合已学过的中国史的相关内容,得出:伟大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有条件的可以请班上的少数民族学生,具体谈谈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情况,如:我国的民族政策、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视、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状况等,以增强对此制度的现实理解。

请学生走访少数民族地区、或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信息,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介绍,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解放前后的巨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感受。

第四篇: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反思这些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教材分析

岳麓版处理较为简略,只有一节课的第一子目内容。人教版和人民版内容大同小异,重点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苏建交、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对三个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分为三个子目:迷茫中的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封锁下的突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间的展示——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对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较为熟悉。但是高一学生还缺乏对宏观历史环境的掌握,对分析新中国成立时的国内国外形势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同学们对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精神在处理国际外交方面的意义和作用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标、教材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国际形势有关史料的研习,习得史料探究的方法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周恩来总理处理建国初期的外交史实的学习,形成对周恩来总理外交能力的认同和赞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现实意义;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确立依据:课标规定,教材内容突出,考试说明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 确立依据:学生“整体史”理论薄弱

三、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史料教学法 学法:史料研习法、读书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利用视频导入法

通过播放“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2.新课学习

第一子目:迷茫中的抉择——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提供顺序打乱的七则史料进行探究活动:如图所示,当时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那么请同学们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新中国的外交该选择哪一条道路,又该反对哪些道路呢?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在国际大格局中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国家关系,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当时中国就好似处于十字路口,新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该如何抉择。

探究活动:如图所示,当时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那么请同学们阅读并分析以下材料,新中国该选择哪一条道路,又该反对哪些道路呢?并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材料一: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人教版教材108页 材料二:在蒋介石战败逃亡到台湾后,美国又极力推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在外交上采取不承认新中国的敌对行动,妄图孤立中国。在经济上进行封锁禁运;在军事以武力相威胁。

——周承超,朱超南.周恩来与建国初期的外交工作[J].党史纵览.1998(02)材料三:一个国家不站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站在苏联领导的阵营内,不存在中间道路。在斯大林和乔麦卡锡时代,那种走中间道路的想法是很不明智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王保存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455-456.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五:早在1949年1 月,米高扬到西柏坡时,刘少奇曾对他坦言:“如果没有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帮助,在解放后的中国建立工业基础是不可想象的。这种帮助对我们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59 材料六:“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1949年 材料七: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示意图

——人民版教材94页

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并有效的选择对自已有用的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可以从中学到解读史料的方法和培养筛选有效材料的能力。

第二子目:封锁下的突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国际外交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材料: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唐家璇在2004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讲话

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并让同学们讲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

第三子目:国际间的展示——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通过导入的视频,回忆周恩来带队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场景。通过对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的精彩表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展示万隆会议的相关图片和有关史料,师生共同分析“求同存异”和万隆精神在当今国家外交关系间的意义。

以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对中国外交所做出的贡献作为总结。

五、设计反思

本课以“周总理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线索。通过学习周总理在外交上的睿智和大度,分析建国初期的最大外交方针和活动,同学们能形成一定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由于本课的史料较多,在数量和难度上难以把控。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立采取的方式还有待改进。

第五篇: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分析、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对高一学生的观察与了解,本堂课的知识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课中都曾接触过(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与和睦团结的祖国大家庭)。但经了解,初中学生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在上一个专题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为本课已做了一些铺垫。本课学习要求要在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历史视野,激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五、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新中国的筹备工作(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这个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引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思考: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什么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国家。过渡: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 ①时机业已成熟

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起步。实行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时机业已成熟。

②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 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主要内容 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

①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拓展: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中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

④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2)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3)意义

它的制定和颁布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记录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也记录了建国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上的伟大成就。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道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政治制度都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它是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也是中国人民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思考: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 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的颁行,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为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因素

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三是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华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四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2年8月,在总结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又以法律形式把这种制度确定下来。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到1965年全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拓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图表 基本内容 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时间 地区

1945 内蒙古自治区

195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 西藏自治区

4、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小结: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大基本政治制度。

六、板书设计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意义)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 一届全国人大(时间、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2.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含义、内容、意义)

教学反思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艺术。“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如下重大历史史实: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两大基本政治制度。

我运用了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进行备课,是一次新尝试。但如何放开手脚,如何让学生自主去学、去思、去辩,我们老师一是观念上一时难以突破。二是不仅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且只能摸索前进。此外,在高考指挥棒下,在传统的评价机制之下,新课改何去何从,还需要继续探究。

下载《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精选五篇)

    滨海县八滩中学2009届高一历史教学案 第 1 页 共 4 页 课题: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编写人:吴科 校对人:贾成鹏 时间:2010年10月20日 【江苏高考10考试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黄敏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大全5篇)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

    专题四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学生版)

    阳 江 一 中 历 史 科 学 案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编写人:吕光斌审核人:刘昌远【课程标准】概述新中国成立的基本史实,阐述人民......

    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2010-12-1高一历史学案编写人:陈新慧 张桂萍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重点记忆】1、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哪些内容?或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2、新中国成......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6讲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条件: 2、成立: 3、意义: 二、政治民主建设 1、新中国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标......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推荐五篇)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新中国外交》。本专题特别突出新中国外交,这是为什么?生:因为与旧中国外交不同。什么不同呢?生:解放前是屈辱外交,解放后是独立自......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二十三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难点 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