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培训讲座 梁5篇

时间:2019-05-14 13:3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论培训讲座 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论培训讲座 梁》。

第一篇:新课程理论培训讲座 梁

新课程理论培训讲座

————梁岩

在新课程中,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然而在这些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民主教学的方式、方法缺乏理解,运用的不到位,需要正确的引导,而实现民主教学的有效途径是讨论是教学,因此,今天以重要的篇幅向老师们介绍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讨论式教学的目标

讨论的目标是要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即:所有的参与者都表述清楚,论辩有力,并对差异或新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而且还要求每个人的发言,对个人而言都是真实的、清晰有力的表达,并不是外界的要求迫使其表达清楚。当我们明确了讨论的目标后,就能够有效的控制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小组活动,使活动有明确的指向,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本身没有明确讨论的目标,结果造成乱用、误用,其本身都不明确在做什么。

(二)讨论的本质

就是通过大家共同探究来确定那些不可预测的问题,如果讨论的指导者预先已经得出问题的结论,这样的行动就应当看成是不诚实的,这种教学上弄虚作假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故意与民主讨论的精神背道而驰的。当我们明确了讨论的本质属性后,教师们在确定讨论问题时就应该慎重思考,不要提那些无病呻吟的假问题。鼓励、提倡提真问题,或由学生来提的问题,教学问题的设置是一门艺术,所提的问题必须是能够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最好是能引起学生头脑的“风暴”和理智的“挑战”这样的问题,必须是需要努力或整体的合作才能探究出来的问题,不要使讨论的问题廉价化,更要注意不要由“满堂问”的形式代替“满堂灌”。

(三)讨论的意义

讨论式教学是实现民主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途径。杜威认为:发展包括持续不断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他人观点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民主和讨论都隐含这样一些过程:奉献与索取,讲述与倾听,言语描述和亲身经历。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开阔视野,加强相互理解,讨论是最有利于发展的方法,因为只有我们同别人商量之后,才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我们增强民主的天性。有效的讨论,其指导者应针对学生的想法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想法做出另外的解释,提出新的看法,但要注意,教师应该以尊重的口吻讲出这些话。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雄辨力,同时让学生明白师不一定强于弟子的道理,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敢于质疑。曾经看到过几个这样的例子,通过这样的训练,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甘为人梯,为学生成长搭台子、铺路子,真正起到导师的作用。总之,讨论式教学的优点还是很突出的,总的来看可以把其优点归纳成以下几方面:

①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心胸博大,并容易理解他人,因为,讨论所不可替代的优点就是给人们提供了开阔视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机会,讨论可以使我们暂时忘记自我,得到许多新的体验。例如:姬翔的美术课,他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讨论一下,你们准备邀请谁来参加我们的艺术节,用怎样的构思来完成这个请柬,结果,学生大胆的想象就出现了,有的同学说:“我们要请联合国秘书长。”有的说:“我要在请柬上表明让全世界人民热爱水源的愿望。”因为题目的设置得好,于是激起了学生的思想的火花。

②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因为讨论要求参与者思考问题带有灵性,既要变通又能应对突发事件,学生都明白的这一点。这也是其中一些人害怕讨论的原因之一,他们不能应付针对他们的发言所提出的众多质疑,既然自己不可能把自己的想法构想得非常完美,使每个人对自己所讲的各个方面都非常满意,学生自然就会想到自己讲的肯定会遭到别人的挑战,辩驳乃至否定,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尽快想出应对的点子,或用全新的观点来反击对方,正是这样才加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灵活性的思维恰恰是我们非常需要学生应有的学习品质。

③讨论有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因为,在真正的合作中,人们会共同努力来互相帮助学习,并创造出一种比他们个人精力总和还要大的精神力量——竞争。有时讨论小组是力求达到共识的,但这不可能也不应该轻易就能达到,共识并不是只要接受所有人的观点就可以了,它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发言,争论及妥协,在某种程度上讲,达成共识的观点既超越了个人观点又融合了所有人的观点,事实上,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合作的过程。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我想重点强调一下:在我听过的几节课中我感到小组合作的管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一个小组中成员之间应该有明确的分工,Ⅰ、召集人:组织小组讨论,避免“话语霸权”,Ⅱ、记录人:记录群体智慧,Ⅲ、有发言人:汇集本组精华,注重精练、概括等等。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教师不明确如何让学生去合作,小组合作实际上是差异教学的有效途径。它体现的是帮对效应,体现合作的力量,因而教师应因势利导的在组间引入竞争或进行有效的评定。

除了以上谈到的三点以外,讨论式教学还有如下的优点:

④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

⑤有助于学生承认和研究他们的假设。

⑥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⑦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

⑧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力和综合力的能力。

⑨增强了学生对含糊或复杂事情的关心的客观态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失败的讨论,即所谓的流于形式的讨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有下几方面:①教师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认为在“好的”讨论中,教室里一刻都不会冷场,讨论的问题都是适宜的问题,并处于适度复杂的水平,讨论不时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而且都显得才华横溢,天衣无缝。事实上,那样的讨论几乎是不存在的,即使有,也是偶尔为之。②学生的准备不是很多,课堂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老师没有讲明讨论的程序,也没有把要问的问题清楚地交待给学生,而是使学生努力地去自测,这样的结果使讨论受阻。③缺乏基本原则,在讨论过程中,在问题出示之后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很多老师都坚定不移地认为“最好”的讨论是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有人发言,没有一刻沉默,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觉得由于讨论时的压力迫使他们要花费很多经历去思考要讲述的观点,在头脑中不停盘旋呆会儿他们要说什么,该怎么说,然后在考虑充分时一语惊人,当然,这是一种进退维谷的做法,事实上,学生们想讲出他们预言好的发言时,讨论的话题可能已经转移了,所以,在每节课中讨论不能贯穿始终,应加以精心设计。④缺乏激励机制,当我们要求学生投入时间和精力后就要在讨论中或讨论后照他们所做的评定他们的成绩,或用语言,或用实物,例:一定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个关怀的抚摸,或一些实物的发放。(如金钥匙、金苹果或用多媒体制成的表示教师情感的画面或语言)

(四)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技巧

在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其有效的准则是不断变化讨论的节奏,多样性的讨论方式方法是讨论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有效是组织和管理也是必须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的放矢的设置讨论的题目,使形式真正成为内容的载体,所设置的问题必须要有理智的挑战,引起任知上的冲突,带给学生需要努力,需要自己探究才能解决的问题,要提真问题,不要以假问题来混淆视听,更不要无病呻吟地把知识分解、细化,以“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在我们以往的课堂上,比较常见的讨论方法是在讲解时引入自由讨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便于操作,事实上,讨论的方法和形式还有很多,今天向老师们介绍另外的几种方法:

1、旋转舞台法

这是在一系列连续总结中使报告形式免于流俗的方法,其做法是:让每一个小组选定一个地点进行讨论,小组用10分钟的时间对一个具有煽动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把他们的观点写在稿纸或黑板上,时间一到,小组立即转移教室中的另一个地点,继续进行他们的讨论,前一个小组在这个讨论之上将写在稿纸或黑板上的答案与原来的问题放在一起成为他们继续讨论的主题,每10分钟转换一次位置,继续进行,直到每一个小组都转遍了所有的位置,都有机会考虑其他每一个小组的意见为止。

2、滚雪球法

滚动开始时,学生以个人的身份参与回答问题,然后,每隔几分钟就把小组人数加倍,不断累进,创建更大的小组,直到最后累计组成一个大组为止。这种方法,一方面,保留了小组讨论的大部分优点,使许多人之间相互交流,使整个班级处于良好的氛围之中。

以上就讨论式教学的目的、本质、优点及操作技巧做了一些讲解,希望能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事实上,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和摸索,尤其是要脚踏实地的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尝试,切忌一知半解的理解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我曾经在公共汽车上听到两位教师的对话:他们在议论新课程,其中一位说,课改也不错,不用备课了,把权力教给学生,教师一问,全部解决。这就是对课改理解的偏差,如果是这样,那么就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后果,“误人子弟如杀人父兄”,希望老师们加强责任感,精益求精,把课改做好,把我们的孩子培养好。

第二篇:新课程理论讲座

基础教育新课程与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21世纪的教师在对职业角色的认识时,是要在每一节课得到生命创造的满足,发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欢愉。教师职业不仅是付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也在教育活动中得到体现和延伸。

一、教育观念上的挑战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以学生为本,就要树立基础教育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

(二)树立活动教学观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奉行以姿势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主体活动给予学生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

活动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活动教学过程是以探究为中心,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

2、活动教学过程是注重活动性体验,强调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

3、活动教学过程是以活动为基础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

4、活动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的教育过程。

(三)观念的转变是儿童观的转变

教师不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关照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采用个别化、探究性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

二、从师生关系角度看教师角色

(一)知识传授者角色的转变

1、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

4、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砾;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人海茫茫,我们也找不到完全相似的两个学生。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会找到能适合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说,要让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

(二)教师即促进者

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

①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②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④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⑤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⑥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角色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要实现教学生活角色的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景的课程,教师一般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开发教育资源。

1、注重校外资源的开发。(包括图书馆、工厂、农村等广泛而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

2、注重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班级集体的环境氛围等)

3、注重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

4、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所谓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

(二)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科本位,更多体现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

(三)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过去,教师要会备课,现在,教师则必须会设计活动。设计教学活动和传统的备课有很大差别。传统的备课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局限于单向的传授。传统的备课基本是“照本宣科”,教学活动设计则不同。它要求:①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②教学资源的构件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③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④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四、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角色

(一)要学会学习

在终身学习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教师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工作中,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随着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土匪猛进,教育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一位教育家说过,“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

(二)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

①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不要单兵作战,要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

②与家长的合作。教育是一项与学校与家庭共同的事业,只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高效。③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

在学校中在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之外,应与学校管理者合作,向他们提供各种信息以及自己对学校工作的建议等。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一、关于课程与教学

我们要弄清的一个问题是: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1、什么是课程?

A .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

·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以知识为核心,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

· 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以经验为基础,以儿童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方式。

· 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以“知识建构”为基本理念,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策略。

以上三种课程理论,前两种属传统的课程理论,后一种属新课程的理论。

B .传统的课程理论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 课程被窄化为学科,课程成为一种指定、指令(专制),教材成为圣经;

·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

· 教师与学生外在于课程。

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理解“学科”、“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这是知识主义课程观)。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教学必须严格地执行“课程”的要求,两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

C .新课程理论有什么特点呢?

· 课程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 · 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与课程这两个概念统一起来,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共同创生课程。

上述三种课程理论可以用以下的一个例子形象地加以说明:

【案例】 某幼儿园在一次计算课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分香蕉”的活动:让3 个孩子为一组,每组分4 个香蕉。结果怎样呢?

第1 组:1 人1 个,剩下的1 个每人三分之一。

第2 组:把香蕉都剥开,1 人咬一口,咬完为止。

第3 组:1 人l 个,剩下的一个扔掉。

第4 组:1 人1 个,剩下的一个给老师。

评析:如果把3 个孩子分4 个香蕉作为一个纯数学问题纳入课程,这种观点符合知识主义课程观;如果在把这一问题纳入课程时又考虑孩子的经验(如“一人一口轮流咬”),这就是经验主义课程观;而认为分香蕉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在教学实践中要被孩子们“创造”得五花八门,这种观念则符合建构主义课程观的要求。

2、教材观:教材是“圣经”,还是“跳板”?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这样一句话,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在教学教材中的“例子”时,不能死扣教材,可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关键的是,要把那个“例子”里非常本质的东西挖掘出来,让学生通过一个“例子”,领会比“例子”更为普遍、更为本质的东西。

【案例】曾经在报上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是一位记者去一个部队采访一位解放军部队指挥员,记者问:“部队里天天训练,天天喊‘一二一’、‘立正’、‘向前看’,可是有没有哪个战士喊着‘一二一’的号子向敌人冲锋陷阵的呢?”那意思好象是说,你们训练也太机械了吧?

指挥员怎么回答呢,他说:“一二一”的号子战场上是不需要的,但通过“一二一”的号子训练出来的一切行动听指挥、一丝不苟的作风却是战场上所必需的。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教材是例子,教学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领会“例子”后面更为本质的东西。

按传统教学观的解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法律”,教材是“圣经”,教师要绝对执行,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学、考试如果“超纲”,将被视为“大逆不道”。

【案例】 期末考试阅卷期间有一位初中数学老师打电话问:“试卷中有一道题在修订的课本中删除了,属超纲题,怎么评分?”我问:“学生根据本学期学习的知识要点,通过推理能解答出来吗?”他回答:“能解答,比较难。”我事后和同事聊:这是典型的考什么,教什么,教多少,学多少的教学观。把课本当“圣经”念去了。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为教学活动预留了充分的空间,视教材为案例,开放教材,鼓励教师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版”、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

3、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一是要及时吸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成果进入课程

信息社会的突出特点就是知识数量的迅速增长,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科研成果向技术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教育要紧跟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就要及时吸收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成果进入课程,教师要经常关注本学科的发展情况,把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进课堂,这对学生来说,不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也非常有趣的。

„„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

【案例】 一道政治中考试题

第一幅图:无数的婴儿围绕着一个大碗,上面写着“资源”,而碗中的资源己经空了。图的下方写着“无限吃有限”。在图的下方注有:1996 年末,我国总人口己超过12 亿。

第二幅图,图上有无数被砍伐后的树根,在树根的前方有一条大恐龙,背上写有“沙漠化”。它张着大嘴,要吃正在奔跑的人。这些人中有的扛着斧子,有的扛着锯.他们正在奔向具有现代化标志的高楼大厦。这幅图的下方注有:我国荒漠化面积己达262 万平方干米.

(1)图

一、图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上述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3)我国应怎样解决上述问题?

„„把最新的关于环保思想归纳到我们的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是要善于从课堂上发掘和利用学生的个体经验进入课程

《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数学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里特别强调指出,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也是“重要的数学知识”。可见个体学习时的经验十分重要。

每个学生对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会有不同的体验或学习经验.从课程角度讲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脸、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这些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让不同的观点、观念相互冲撞、相互融合,最终在认识上达成一致或理解,并丰富对事物的认识。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教师在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上应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的空间,关注“案例之后”最普遍、最本质的东西,引导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

二、关于教育目的

关于教育的目的,以前理论界曾有过三种“中心”论:

·以知识为中心(科学)

·以社会为中心(社会)

·以儿童为中心(儿童)

那么,教学到底应该是关注科学的,还是关注社会的,抑或是关注儿童的?这是我们这一节所要讨论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育无视儿童的情感需要,儿童时刻扮演着成人的角色,过着一个对他们来说是虚无飘渺的“成人生活”,儿童被物化为一种工具,一种“知识容器”,他们在教育中难以体验到儿童应有的童年生活和乐趣。教学活动只是停留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上,对于学生作为人的深层次的发展,却被忽视了。

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从这样的角度讲,新课程强调,教学要关注儿童。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才算是关注了儿童?

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作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 案例】一个城市刚美化了一片草坪,为了使草坪不致遭到破坏,管理人员于是在草坪上竖立了一块启示牌,可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启示牌的内容更换了5次,下面是启示牌的内容A .请不要践踏草坪!

B .严禁践踏草坪,违者罚款!

C .小草在静静生长,请不要打搅!

D .草坪下埋有电线,践踏草坪容易发生触电危险!

E .践踏草坪者死全家!

„„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呢?只能说明我们的环保意识淡薄,说明这个城市里人的素质低下,可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起了多大的作用?我们是不是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给了孩子们什么?

【 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统计”,在练习环节老师让学生分小组整理一组统计的调查数据并画出条形图,完成后各小组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然后老师指导学生评价各组的作品。前两组都获得了“智慧星”,第三组的统计图与其他组的不一样,显然是出现了统计错误,老师就没有给“智慧星”。这时,这组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说:“老师,我们没有统计错,是不是他们错了?”老师先是一楞,仔细看了看,心里有底了,微笑着对小男孩说:“是你们小组统计错了。”“不会吧!”小男孩带着怀疑的语气说。老师还是微笑着说:“不信,你们重新统计一遍好吗?”然后接着评价其他组的作品,当评到第七组的作品时,小男孩站起来带着不好意思的口吻说:“老师,是我们算错了。”如果说前面师生的对话充其量反映了这位老师有了新课程的学生意识,那么下面教师的评价是十分精彩、十分到位的。这位老师拿了一颗智慧星往第三组的作品上一贴说:“因为某某同学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知错就改,所以奖给第三组一颗智慧星。”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和教师的行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学生的行为有价值体现在:作为一个人特别是搞科研的人必须具有这样一种品质,即不惟上,不惟权威;教师的行为价值体现在:保护了、爱护了、尊重了学生的这种宝贵品质,也很好地体现了“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新课程的评价理念。三、关于结论与过程

对一门学科而言,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但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风平浪静的、一帆风顺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了教育过程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育的功能就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压抑。

因此,新课程指出:教学既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如何做才是重过程?

1、要让学生经历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分成了两块,一块是知识性目标,另一块是过程性目标。对过程性目标使用了大量的如“经历”、“体验”、“探索”这样的动词来描绘,可见过程性目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不妨举个语文教学的课例,看看这位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去“经历”一个深层次的思维过程,又是怎样“体验”和感悟课文内容的。

【 案例】 教学公开课《 小桔灯》,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小姑娘的外貌描写”的有关内容之后,进入第二个重点:行动描写及其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教师布置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有关词语„„

生:我认为这些行动描写表现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师:你很聪明!不过,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跟大家说说好吗?

生:(沉默不语)

师:为什么这些就能表明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呢?你认为这些动作很特别吗?

生:没有什么特别„„ 我是从课文中找的现成的话:‘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有的说是从课文的预习提示中看出来的,有的说从练习册中也可以找出答案)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够认真预习课文,并充分利用课本和资料,你们的答案确实是正确的。但是,为什么这些并不特别的行动描写,就会表现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呢?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思考„„ 好,老师先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小姑娘打电话是干什么呢?'

生:找大夫为妈妈看病,文章中说:‘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

师:同学们认真读读这句话,一个词一个词分开想一想„„ 妈妈,对于一个小女孩意味着什么?

生:是小女孩最亲近的人。(有的说,从文章中看,还是和小姑娘相依为命的人。)师:那么,‘刚才’这个词呢?

生:时间短,事情刚刚发生。

师:‘吐血’?

生:生了重病,才会吐血。

师:吐了许多血?

生:小姑娘的妈妈生了非常严重的病。

师:整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小姑娘的至亲至爱的妈妈在刚过去的时间里生了非常严重的病。

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说来,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会有怎么样的举动呢?

众生:先是疑惑,继而脸上都显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纷纷举手,相互补充,得出结论:在危急的情况下不慌乱,就是镇定:遇到危险不害怕,就是勇敢;在艰难困苦中不绝望,就是乐观。

„„在教学中呈现的平易、轻松、流畅可能是一种假象。教学不能停留在第一层面上的简单认知,而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从结果到过程,从了解“是什么”到深入知道“为什么”,找出“背后”的东西,则需要一个思维深化的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

2、要创设生活情境

教材是例子,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凭借。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创设一个真实的、复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生活情境”有什么特点?

一是含而不露。问题要靠学生去发现,道理需要学生去体察、感悟。

二是显而不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同一事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同一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也有不同的体验。事物的这种复杂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生动形象,有趣;符合实际,亲切。学生学得有趣,学后有用。如何创设“生活情境”呢?

·要有真实的、生动的、复杂的生活场景

·生活场景中要蕴含问题

·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 案例】 有一次,我上朱自清先生的名篇《 背影》,发现许多同学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端茶送伞”的层面上,对于“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的背影,对于从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同学们并不能深切体会,有的甚至嘲笑“父亲”那肥胖笨拙的身躯。于是我布置给学生一项特别的家庭作业:观察父亲或母亲的背影半小时,写一篇作文《背影》。

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妈妈终于答应让我观察她的背影,不过有个条件,就是我必须替她捶背„„ 才捶了一会儿,妈妈便心疼了,让我停手„ „ 妈妈不时地回头叫我歇歇手„ „ 妈妈又回头过意不去地对我说:‘谢谢了!好女儿!’„ „ 捶完了,妈妈特意去煮了两个鸡蛋给我吃,还感动地对我连连道谢。我回到自己的屋里,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照顾妈妈,妈妈却对我一谢再谢,而妈妈十四年来每时每刻都在照顾我,我谢过妈妈了吗?我为妈妈做得太少了。”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怎能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呢?

„„学生之所以没有理解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是因为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深切体验过那种“亲情”的爱,所以,老师以布置练习这种形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体验“亲情”机会,借助这么一个活生生的“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回嚼课文里父亲“背影”的伟大,可谓匠心独运!

3、要善于引导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

引导的特点: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别方向;

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案例】 钱梦龙先生在外地执教鲁迅《 故乡》 时,有一小小插曲:

生:老师,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师:什么鱼呵?

生:娃娃鱼。(笑)

师:呵,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有看到过。你们有谁看到过吗?

生(众):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课堂上学生插言插语总是难免的,我们看那位学生,居然在钱先生的一节公开课上问上一个奇怪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告知也好,还是讨论也罢,都不会有结果,而且这纯属学生好奇行为。可钱先生却巧加引导,为我所用,通过这么一个“怪”问题,帮助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绝!妙!四、关于师生关系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新课程论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学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因此,交往意味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仅仅是作为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那么,怎样处理好师生间的这种“伙伴”关系呢?

1、尊重

教育从尊重开始,对学生的尊重是教育的一条铁律。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

· 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

· 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

· 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 尊重有过错的学生;

· 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

· 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我在教学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还有不少不尊重学生,甚至讥讽学生,污辱学生,体罚学生的现象,这真是令人心痛!看看下面这则案例,你能想到什么?

【案例】 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散文《 土地》,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突然,有一位学生问道:“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这一问使毫无思想准备的老师一时张口结舌,支吾半天。最后,显得不耐烦的说:“你如果少钻些牛角尖,成绩会好些吧!”

„„同样的对待学生的课堂插言,钱先生没有丝毫的不快,却巧加引导点拨,为我所用;而这位教师,一幅威不可慑的样子,这样做,不仅没有维护教师的“威信”,无形中只会让学生产生厌恶。又怎能体现

【案例】 刚刚范读完课文,我却发现坐在后排的一个女同学尹洋在偷偷地写什么东西。我不动声色地走过去,原来是一张小纸条!我把它没收了。展开一看,只见上面赫然写着班上一个男生的名字,还有几句稚气的话。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些学生真是人小鬼大!我这笑不打紧,全班同学的好奇心都被激起来了,特别是几个调皮的男生,大声地喊:“老师,念出来!”

“是什么?念呀!”,我瞟了一眼尹洋。这是一个长得很秀丽可人的女孩,平时的学习成绩也不错的。只见她埋着头,脸涨得通红,此刻,她正偷眼看我,大概是正在猜想我会不会把这张纸条的内容公布于众吧?多半她己准备接受即将到来的难堪了。我转过头来望着全班同学,他们都已经安静下来齐刷刷地望着我,渴望得知这张纸条的内容。十四五岁,正是好奇的年龄,尤其是传纸条这样一个敏感话题。我吐了一口气,再追问一句:“你们真的想知道吗?”一致点头。“其实是两句再普通不过的话,”我缓缓打开纸条,大声念道:“听毛主席的话,做一个好学生!”轰的一片笑声!当然也有不怎么相信的,但谁都没有再追问。课堂教学继续有序的进行下去。尹洋呢?虽然我没有看她的表情,但我确信,她肯定大大舒了一口气!

这堂课很顺利地上完了。下课后,尹洋追了出来,塞给我一张小纸条。我很疑惑,展开纸条后,几行端正的字出现在眼前:“老师,你是我所见过的最聪明最美丽的老师,我一定记住你对我的希望:听毛主席的话,做一个好学生!”

„„宽容。试想,如果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当堂念出了小纸条上的内容,会出现什么样的教育结果呢?因为教师的宽容,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因为教师的宽容,挽救了一位迷茫的学生。所以我想,具有宽阔的胸怀,具备一颗宽容的心,应该是每个合格教师的必备修养吧。

2、民主

民主是师生关系的融化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 和学生共同制订计划,做出决定,是民主;

· 容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是民主;

·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向学生道歉,是民主;

· 给学生解释说明的时间和机会,给学生自己改正错误的机会,也是民主。我们的教育活动中,有多少民主?不妨看看一位记者的调查:

【案例】(一位报社的记者通过采访写下了下面的一些话)听过一位数学老师的课,她在课堂上有一句口头禅:“你还有什么意见?好,请讲。”这么一句普通的话为什么会让听课的人们如此激动呢?是老师对学生的民主态度,是她真正把学生当做平等的对话主体,真正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良好意识。

在与许多农村学生的座谈中,我们一再听到的心声是:老师,请耐心地对待我们,请温柔一点对待我们,我们害怕您的粗暴!这是一个多么卑微的要求!

我们也曾听过许多课,看到过老师刻意地让学生发言,但是,我们经常发现,老师并没有尊重学生的意见,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生的发言只是课堂的一种装饰,有的甚至对这些装饰也无意做好,对那些一再举起的小手视而不见。

学生是多么希望看到老师真诚的微笑,尤其是在他们答错的时候;学生是多么渴望老师尊重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在他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的时候。【案例】 在一节教学生“写数字”的课上,一位老师没有按通常的方法让学生机械地描红或一笔一画地照老师演示临写,而是让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她写数字。当教师写完“5 ”这个数字让学生评价时,学生大声地说:“不好!”她没有表现出丝毫不快,随即请教小老师哪里写得不好。学生天真而又直率的提出了各种意见。有的说:“老师将横笔写长了。”有的说:“老师写下面的竖弯时,转弯的地方不圆”„„ 她虚心的接受了学生的意见,认真重写了一次。尽管这次写得比上次好多了,但是,学生仍然挑出了不易察觉的毛病,并再次大声地说“不好”。于是,教师又一次请教学生„„ 当这位教师在黑板上第五次一笔一画、显得有些艰难地写出这个字时,与前几次不同的是,她没有直接问学生写得好不好,而是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五个字中,哪个字写得最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最后一个字写得最好!”,这位教师终于松了一口气,说:“看来,要写好一个字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我们仔细看、认真写,就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在这里,面对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说“不”,教师并没有认为因此而失去面子,反而一次又一次的倾听学生的意见,认真进行修改。教师多次的书写不成功,不但没有减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反倒使教师从昔日高高在上的“神坛”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自然会发生变化。于是,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五、关于评价

1、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的主要问题

评价内容: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考查。

评价标准:强调共性,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评价方法: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重量化的结果,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

评价主体: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2、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 • 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 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就会明白,评价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我最终成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但是我本应该把数学学好的。初三毕业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告诉我:“你为什么学不好数学?上初一的时候,有一道题只有你一个人做对了。”一提醒,我突然想起来,当时她还让我上黑板演示过这道题,但是我不知道只有我一个人会做,她从没有提起过,只是老说:“你的脑子怎么长的?”我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一次我在考试中没有写完作文,心情不好。但是语文老师竟然拿着这篇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读完后说:“可惜文章没有写完,要扣分。”于是我爱上了语文课。

„„评价的差别就在于此。

【案例】 教师要求学生用“发现”一词造句

生1 :我发现大母鸡围在草垛转。

师:(微笑示意学生坐下,轻轻地)一年级的孩子也造得出。(学生感到老师的笑是冷的,晶莹的泪水已盈满眼眶)

生2 :我发现地球围绕太阳转的现象。

师:真聪明,你懂得的东西真多。

„„在评价学生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这种褒了这一个,却贬了另一个。要知道,学生的心灵是幼嫩的,经不起哪怕是轻微的打击或讥讽。在评价学生时,始终把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放在第一位,这才是评价应有的基本态度。

3、赞赏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

好学生是评出来的!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赏识,就没有成功。每一个人都需要被赞赏,赞赏是教育的最好武器。

•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赏识教育的倡导者周弘对“赏识”如是说——

这是一种神奇而又普通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新鲜而又古老的教育方法,是每个家长本来就拥有、却又没有发现,又都本能地使用过、但无意中又忘却了的教育方法。这就是赏识教育。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没有赏识,就没有成功。我们看看运用赏识教育成功的案例„„

【案例】 美国电影《 师生情》 片断:

优秀的白人教师在给一名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地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三个。”“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两个!”

老师的鼓励像久早的土地遇上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

„„“一共就少数两个!”多么精彩的评价!孩子虽然没有回答正确的答案,但却是鼓足了勇气回答的,这和先前的情形比起来,也算是一个飞跃啊。老师的评价改变了这个孩子的一生!

【案例】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生向别人借了一本新书在课堂上偷偷地看,不慎被老师发现,书也被没收了。孩子回家后不敢跟父母讲,只好跟慈爱的外婆讲,并请外婆去向老师把书要回来。外婆去学校了,外甥焦急地在家里等待着,许久许久,才见到外婆手里拿着书回来。外婆把书交给外甥,并说:“老师夸奖你呢,他说你今后一定会当作家!”„„ 好多年过去了,这个孩子真成了作家。有一次,这个作家回到母校看望老师,又说起这件事,老师大吃一惊,说:“我当时并没有把书还给你的外婆,这件事我一直都很内疚的。”原来,外婆没有向老师要回书,就在回家的路上到书店买了一本同样的书。

„„ 听了这个故事,人们都说,孩子的外婆不懂教育,可她却会呼唤,是她呼唤出来一个作家!

【案例】 美国年轻的女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教的初中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感到很吃力,不少学生很灰心,于是,她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分别抄下其他人写的这个学生的优点,再把“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学生看到“优点单”上自己的优点,惊喜万分,很快恢复了自信心,学习成绩很快提高。若干年后,海伦与这个班的学生参加一个在战场中死去的学生的葬礼,死者的父亲从其遗物中拿出一张曾经打开折合过许多次的两张笔记本纸币---海伦一眼就认出这是该学生的“优点单”!其他学生也从自己的贴身口袋里拿出了自己的“优点单”,说:“我们都保留着‘优点单’, 随时随地都带着它。”“优点单”使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其实每个人都有许多优点,而且每个人都喜欢别人夸自己的优点。我们的教育如果能更多的运用这种“人的特点”,一定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4、态度比答案更重要

我们先看看下面的案例,不妨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

【案例】 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幼儿园,一个班如果有50 个小朋友,就会举起100 只小手,因为每个小朋友举了2只啊:在小学一年级,则会举起 50 只小手(老师这样教学生,我们举手只要举一只手就可以啦,这么一教育,就比幼儿园少了50只小手了),三年级可能只有35 只小手,六年级则可能举起25 只手:到初一,可能举起几只手:到初三或高中,就见不到谁举手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说,是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发言的欲望给泯灭了?

【案例】 一位教师在一所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小朋友,你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画的可能是什么?”结果在两分钟之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2 个不同的答案。这位老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同学发言。(中文系的学生说这是考傻瓜的问题)老师没有办法,只好点名请班长带头发言,班长慢吞吞地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

„„难道说,大学生比幼儿的想象更差?智力更低?

小孩子因为无知而上学,所以孩子们回答问题回答得不正确或提问提得浅薄与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然而我们却把这种正常现象视为不正常,当孩子回答问题正确时,就会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回答错误时则免不了要受到批评与嘲笑。面对不断的批评和嘲笑,孩子们回答问题和提问的积极性也日益降低。这是重答案轻态度评价的结果。还有一种重答案轻态度的情形,我们也先看看案例吧。

【案例】 一个班里32 位小学生的作文,其中有11 篇的开头都是“叮呤呤,下课铃响了„„”每念及此,我作为一个教师就忍不住要问:我们的教育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案例】 “一条船上有75 头牛,32 只羊,问船长几岁?”在法国,有64 %的学生得出答案:75 -32 = 43 岁;而在中国的小学和初中测试,竟有超过90 %的学生得出这个答案。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而学生之所以这么回答,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

我们的教学过分强求整齐划一了,什么都要讲个“最优化”,总喜欢向学生指出哪种方法“最好”。而且当前的教学中有这么种情形:大多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有标准答案,而且是唯一答案。久而久之,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就猜测结果。他们关心的不是我怎么看问题,我怎么想问题,而是老师怎么看问题,老师期望的答案是什么。在心理上导致学生习惯接受老师的答案,而不是向老师的答案提出挑战。正因为如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缺乏个性,缺乏创造性。

最后,用一位教育家的一首诗作为早上学习的结束吧。

《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第三篇:新课程理论培训心得

新课程理论培训心得

高一数学组

张友玲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一、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二.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第四篇:新课程理论

新课程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用权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组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本次课程改革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这次课程改革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方式,构建分科课程与综合的课程结构。

2、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3、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以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5、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6、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类型主要有: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内涵:

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2、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4、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主要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次教学改革主要任务是:

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具体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的。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 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 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彩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考试的改革重点: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颂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

4、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新课程提出发展性评价,其基本内涵表现: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如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2、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3、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4、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坚持“一个为本”

一、坚持一个为本,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的“发展”是指:

1、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行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示。

2、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发展其特长,同时根据学生基础和程度等不同,使其分层发展。

3、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

二、搞好“四个调整”

1、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

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实现三个重新“定位”:一是师生关系的定位,师生关系定位为交往,即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是共存的主体,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实现共识、共享、共进。二是教师的定位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这个定位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如下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的教学向重学生的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4)由封闭向开放转变。(5)由信息的单向交流向信息的综合交流转变。三是学生的定位,学生的定位也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或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评估,在课堂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

3、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调整好教学方式在运用教学方式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3)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4)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5)要尊重学生的人格(6)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7)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环境(8)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培养学生挖掘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10)要使每个学生都做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调整好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以及上述学习方式的交互使用和整合。

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工具。要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促进各种教学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三、明确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1、要有科学的教学目标

2、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

3、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4、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5、要有充分的思维训练

6、方法最优化,手段现代化

四、课堂教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原则

(一)课堂教学应该树的基本观念

1、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4、优质高效的效益观

(二)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面向全体的原则

4、知情并重原则

5、开放性原则

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在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实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标高,将教学诸葛亮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规定,即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意和行为方面应产生的变化的具体明确的规定。

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生理心理特点、所学内容的心理认同程度以及学校情况和社区课程资源为基础,查阅相关资料,精心设计出既全面具体、又重点突出的单元(或章节)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教学是由组织、认知、情意、评价四项活动组成。这四项活动功能各异,而又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出有利于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教学过程。

(1)组织活动设计(2)认知活动设计(3)情意活动设计(4)评价活动设计

3、课后教学评价的设计

六、课堂教学要求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二)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三)突出思维训练,培养思维能力

1、坚持启发式教学。

2、留给学生思维的时空。

3、教给思维的方法。

(四)着眼学生发展,组织学生活动

1、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2、学生活动的形式要灵活。

3、强调师生交流,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4、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或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是“目标——活动——发展”,即“以发展为中心,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用恰当教学媒体

(六)重视教师的价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2、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3、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

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

三、课程设计思路

高中音乐课程的结构由六模块组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它们是: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

(二)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知识与技能。

(三)内容标准:

1、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3、演奏: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4、创作:高中学生尝试音乐创作是激发想像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过程和手段。

5、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其直观的艺术感染力,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6、音乐与戏剧表演: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与戏剧表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渗透在不同的模块中。教师应坚持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2、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3、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电脑和网络使音乐的传播和复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育的资源,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评价建议

(一)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可操作性原则。

(二)评价内容:

1、学生

2、教师

(三)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2、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一、音乐课程性质与价值:

1、审美体验价值

2、创造性发展价值

3、社会交往价值

4、文化传承价值

二、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3面向全体学生 4注重个性发展 5重视音乐实践 6鼓励音乐创造 7提倡学科综合 8弘扬民族音乐 9理解多元文化 10完善评价机制

三、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包含四个教学领域)

1感受与鉴赏 2表现 3创造

4音乐与相关文化

四、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2、模仿

3、探究

4、合作

5、综合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4、音乐与相关文化

五、内容标准

1、感受与鉴赏: 音乐表现要素 音乐情绪与情感 音乐体裁与形式 音乐风格与流派

2、表现: 演唱 演奏

综合性艺术表演 识读乐谱

3、创造:

探索音响与音乐 即兴创造 创作实践

4、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社会生活 音乐与姊妹艺术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它学科

第五篇:新课程理论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

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

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有通

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②要相信学生确有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

③明确判断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的标准。看学生是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要取决于他是否确定或参与确定有关活动的目的,是否决定或参与有关活动的过程。如果是,则为主体;

如果不是,则为客体

④要帮助学生完善主体结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包括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两部分。操作系统主要由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对客体(教学内容)的感知、概括、记忆、运用等任务;动力系统主要由非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激发和维护主体认识活动的任务。(4)差异观——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二、创新教育与教师

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创新教育”首先是作为一种观念提出的。任何一种新观念的提出,都是时代时展的必然结果。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创新教育是走教育创新的必经之路。同时,新观念都具有超前性。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活动。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情是基础,理是目的。创新教育要注重人的情感投入,创设怀境、培养情感,使课堂充满人情味。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现行教材中蕴藏着大量创新的好题材,如:“通过……,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还有别的解法吗?”等等。但教材具有通用性、共同性,同时又有简约性的特点,加上时代的变化,观念、知识的更新,往往显露出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实际,进行及

时的充实和变通。

(四)创新教育与学生。

1、强调主体的参与。

2、强调知识的应用。

(1)课本知识生活化,培养应用意识。

(2)重视实践,培养应用能力。教师要精心创设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提高应用能力。

三、素质教育

(一)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1、结合教材,自然渗透。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并有意识地去揭示它们,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到感觉,从而自然地受到教育。

2、见缝插针,适时渗透。除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外,其他学科都有它自身的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见缝插针,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适时向学生渗透。

3、持之以恒、不断渗透。一种正确的思想、科学观点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和树立的,它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不断地认识,逐步形成或树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持之以恒、进行

不断地渗透。

(二)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教师虽代表不了学生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全部,但却象一面聚光镜一般,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集中起来发挥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现代教学研究认为:“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学生就当然是主体。”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发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目的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现代教学论把教与学的关系看作:“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这就明确指出了,教与学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教学活动中辩证统一的两个侧面的关系。只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并把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

教师要在认真学习《纲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结合认知、技能、情感等要素,分别制定学期、单元和课时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要在不断调控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较为理想的认识、思维条件,有目的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全体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讲效率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这一认识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复习铺垫、引入新课、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总结评价等环节构成。优化教学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这样的意识:能让全体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就不让少

数或个别人代替。

3、优化教师的“教法”,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的方式。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操作法、练习法、讨论法、游戏法、阅读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舍弃一节课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做法,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运用。

(三)突出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不是他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起点。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认识的发展主要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主要表现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程度,概括和抽象水平,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意向的发展,也有称为个性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认识的发展与意向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铺相成的关系。

1、创造良好的气氛效应,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力求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并善于运用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这种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认真的、合作的、追求科学的一种学习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注意、期望、鼓励、关怀和爱护。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做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情感是促使学生积极上进的物质力量。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品尝

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组织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意志,发展能力。

人的意志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在学习活动中的锻炼。

四、注重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注重参与的广度,让全体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参与“量”的飞跃。

1、采取多种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基础。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采取“合作研讨”、“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展示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完成知识的“发现”和“获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准备性参与、尝试性参与、理解性参与和巩固性参与,从而达到全程参与的目的。

3、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读书、计算、操作、推理、判断等任何一项学习都不可能由眼、耳、口、手、脑某一感官独立完成。必须密切合,才能使学习卓有成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听觉通道的学习,效率只有30%,视觉通道的学习,效率为50%,而复合通道的学习效率可达70—80%。为确保学生的全方位参与,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注重参与的深度,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参与“质”的飞跃。

1、培养自主意识,增强独立性。“独立性”指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学好,能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策略能作出适当的评价,并进行调控。

2、调动积极因素,增强主动性。“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特征的总和。表现为对学习有兴趣,能主动确定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

(1)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兴趣,使学生“想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

理的欲望。”

(2)教给学习方法,具有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3、注重思维发展,增强创造性。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对学生创造性品格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人格的培养等。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品质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方面。(1)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2)鼓励学生的直

觉思维。

五、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呆板单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时,也习惯于机械呆板地照本宣科,严格遵循教材,紧扣教材、忠实于教材,不敢越教材半步。在现代的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生活化、趣味性等特点,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打破传统的教材处理方法,既要尊重教材,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

(二)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多年来,教师一直处于知识传授的权威者的地位。老师对学生总有许多不放心,总怕学生的能力有限,总放不下师长尊严的架子,在教学中总喜欢采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说你做的讲授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一定的定势。

实现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系统的知识。

(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课堂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受到限制,教学与现实生活、学生的学习实际脱节,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要接受讲授式的教学内容,进行千篇一律的问题训练,思维过程主要是对课本例题的模仿。在现代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实效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式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学习活动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四)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死记硬背,喜欢套用公式、例题机械模仿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限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欠佳。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学习的机会,要找准让学生探索学习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推理,在探索中学会归纳、整理,在探索中学会求新求异。同时,我们要把探索性学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探索性学习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

(五)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传统的教学活动,在评价时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技能领域里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受、探索性学习的过程重视不够。现代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明显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重视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技能目标,更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方面的体会,更要关注学生

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等。

六、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原则

1、全体参与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创新学习的根本方向。

2、主体主动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学习的前提。

3、启发探索原则。在创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启发探索创新学习的基本方式。

4、求异求优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求“优”。——创新学习的灵魂。

5、民主愉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创新学习的重要保证。

6、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创新学习的客观

要求。

7、实践操作原则。引导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创新学习的重要

途径。

8、评价激励原则。对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实现成功,体验成功,主动地不断地争取新的成功。——创新学习的动力因素。

七、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学习能力

(一)指导“做”,培养操作能力

1、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与目的本末倒置。

2、要指导操作过程,明确程序,不能把操作活动看作是一般的随意的活动,动手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操作过程要有序、明确,学生完成的是一个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

3、操作要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构建良好的认识结构。

(二)启导“思”,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传播和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要从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四点要求着手;要不拘泥于教材,采用“开放式”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拓宽思路、施展才华,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诱导“说”,培养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教学有效调控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留足让学生口述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以体现自主学习精神。

(四)引导“联”,培养迁移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

认识活动之中。

八、学会参与 走向未来

1、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喜欢学习,有较高品质的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因此,除了认知技能领域外,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取向、能力、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

“学会参与”强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使学习成果得到恰当的评价,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将基础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更好地统一起来,注重人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学习者的亲身参与中进行才会有效。没有学习者的参与,学会学习将是

一句空话。

2、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活动。

3、在做人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做人。

在“学会参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

动与静的关系;个体活力与规范约束的关系;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关系;学生的长远发展

与近期发展的关系。

九、学生心理引导技巧

1、步难以上青天——层递效应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层递效应,俗称“进门槛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96年),心理学家查尔

尼(1975年))

2、榜样太高不可攀——差错效应

能力比自己强,总体上各方面优于自己,然而和自己一样不时会出现一些可以原谅的小差错的人更能吸引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差错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

3、术家写评语——巴奴姆效应

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泰勒 巴奴姆)

4、疯狗唾液救人命——接种效应

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态度变化与过去对某个问题体验的关系时证实:处于态度改变情境的个体,若受到某种反向态度的轻微攻击后,就好像是在“接种疫苗”,大大刺激其对这种攻击作出抵抗反应,并不断地增强了抵抗力,以后再受到同一反向态度强大攻击时,不但不会改变其原有态度,反而使个体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态度,并“抵抗”任何不同意见。这就是“接种效

应”。(巴斯德)

5、响鼓要用重锤敲——强刺激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受性与刺激的阈限有关。如果作用于人的刺激阈限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那么感受性会因此而麻木。刺激阈限大大超过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谓之“强刺激效应”。刺激阈限大大低于中等水平,十分微弱,如一条小虫在皮肤上爬行,其感受性也会因此而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弱刺激效应”。

6、难以自禁激扬情——组场效应

众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如同物理学中磁场一样的心理场。当个体进入这个心理场后,在感人场景的渲染下,人的情感、行为就会被磁化而变得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升华为与场景一致的情感与行为。这种能磁化人心理的强大、特殊场景称之为大众心理场,它所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组场效应”。

7、滴蜜赢得他人心——认同效应

引导者表达与对象之间在观点或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引导者实际上向对象出示了一张“自己人”的心理名片,这使被引导对象产生一种“同体观”,视引导者为“自己人”,从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或弱化对方的“反引导定势”和防范心理,取得倾向于对方的观点,接受对方引导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认同效应”。

8、先抑后扬见奇效——增减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他们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显得喜欢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人们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人们的人更令人喜欢。心理学家阿伦森把这种心理现象

称为“增减效应”。

9、适得其反在禁令——潘多拉效应(禁果逆反)

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心理学上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

效应”。

10、好戏连演令人厌——超限逆反

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强度过大、过强,刺激时间过长,或者机械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作用于个体,引起个体产生的一种逆向态度。

11、烽火连天戏诸侯——信度逆反 指由于以往经验积累、人格特征等因素,产生对信息源、引导者的不信任,导致消极、反常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12、好意此时被曲解——情境逆反

指在特定的时机、场合,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处于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引导者不顾个体当时所处的情境,会诱发情感障碍,使个体紧闭心扉,对引导逆向、排斥态度。

13、小人之心度君子——自比作用

心理实验证明:如果有一个陌生人,要猜测他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等,最大的可能性是把对方估计得和自己一样,当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年龄、籍贯相仿是尤其如此。心理学上把这种假设他人与自己相同,怀有一样的心情、想法、好恶、品质等心理现象称为“自比作

用”。

14、奖励结果事愿违——德西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其效果反而会降低,外加报酬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这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故称之为“德西效应”。

15、心灵绿洲待开垦——罗森塔尔效应

由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在学生身上产生符合期望的心理现象,罗森塔尔把它叫做“皮格马利

翁效应”。

16、情境变换难注意——斯特鲁效应

所谓“斯特鲁效应”,就是当着人们对某一特定刺激作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顺利地对这些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这一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斯特鲁首先发现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17、大失所望星期一——月曜效应

所谓“月曜效应”,是指点星期一与其他工作日相比,人们的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力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大大影响工作和学习效果的心理现象。

18、新官上任放把火——首因效应 心理学上把人际交往中,由初次见面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其产生的心

理影响被称为首因效应。

19、妩媚一笑遮百丑——晕轮效应

心理学上借用“月晕”这一自然现象,把一个人某种突出品质或特点的清晰、深刻印象,由此作出整体印象的评价,从而掩盖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点的印象,称之为“晕轮效应”(光环

效应)。

20、前功一朝化烟云——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新形成的印象淡化,甚至抹去以往已形成的印象,给人们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并以此指导人们的行为。

21、药铺抽屉密密排——刻板效应

所谓“刻板效应”,是指由社会刻板印象所形成的人际知觉定势。社会刻板印象是社会对一类对象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笼统的看法,而不管这一类对象间的实际差异。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2、锦上何须再添花——马太效应

人们把“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类现象称为

“马太效应”。如“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23、险把巨星当鞋匠——黑票作用

所谓“黑票作用”,是指不管一个人具备其他任何品质,只要有一种极端消极的坏印象,就把

对方的其他好品质都一票否决掉。

24、失之东隅收桑榆——补偿

所谓“补偿”,是指个体在某方面的需要或目标受到挫折后,便用可能成功的活动或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来弥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他人的承认,获得心理的寄托和成功的快

慰,满足新的需要与实现新的目标。

25、小题大做起作用——升华 所谓“升华”,是指引导对象的“动机替代”,即用高尚动机代替低级动机,用社会性动机代替自然性动机,从而使引导对象地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自身动机的社会责任、社会价值,从狭隘的低水平认知和情感中“跳”出来,正确看待个人的得失,产生新的意向,去追求新的目标。

26、文过饰非自解嘲——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它。以“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最为典型。个体在追求某地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

象,被称之为“甜柠檬”机制。

27、有了陪衬始宽慰——觅类求同

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为了减轻其所受到的心理压力,于是寻找一些与他同样遭受挫折的伙伴,以此聊作自慰,并减轻受挫折感,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觅类求同”心理。

28、色若无事实内荏——反向形成

所谓“反向形成”,是指个体的需要和目标受到阻碍后,为防止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欲望表现出来,而在外在行为上采取一种与此相反的行动来表现的现象。

29、混为一谈减重压——融合效应

所谓“融合效应”,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不愿意承担由挫折带来的巨大压力,于是把自己在挫折中应有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或者与同样受到挫折的他人相提并论,证明自己与他人等值,以此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30、责难他人为平衡——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当个体遭遇挫折后,不进行自我检讨,而把挫折引起的内心不安,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某些行为、欲念、态度等排除于自身之外,转移或推向他人和周围事物,以此逃避自己心理上的不安的心理现象,也叫“推诿作用”。

31、羡慕名人自炫耀——自居作用 所谓“自居作用”,是指为了迎合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人们,于是就在思想、行为上模仿他们,或按照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做;或者把他人具有的令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强加到自己身

上,以此求得安慰和满足。

32、往事浮现月明中——回归效应

一个人如果喜欢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之中,认为过去的一切比现在美好,因此迷恋过去,甚至幻想回到过去美好的岁月中去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回归效应”

下载新课程理论培训讲座 梁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论培训讲座 梁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学校新课程理论培训实施方案

    xx 学校新课程理论培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认识课......

    2011zuixin新课程理论

    一、填空。(每空1分,计 20 分) 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 )、( )、( )。 2、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 )、( )。 3、新课改要求教师课堂角色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 )转为比较关心学生的( )、(......

    新课程理论填空题

    1、 我们目前新课标程理论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 2、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 3、 (同化)是个体将外界信......

    新课程理论提要

    一、 填空题。 1、201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2001年9月江苏省小学初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 3、2003年9月全国小学初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 4、......

    新课程理论123(推荐五篇)

    宋氏第二十一氏子孙宋承泽成长日记 宋承泽父母: 受孕日期:2010年2月17日 吾儿生性懒惰,时至2010年4月5日仍未“落户”,令其母是心神不宁啊!所幸于10年4月13日到兰山区妇幼保健院......

    新课程理论2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二) 一、 填空题: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 )的学习态度,使获得与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

    新课程理论测试题 学校:姓名:一、填空 1、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 )和谐发展。 2、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 ),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 )。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

    新课程理论观点

    1、新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物理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在理念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