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是什么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是什么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朱清时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机遇,但是机遇往往是突然地和不知不觉地出现的。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善于抓住机遇并且充分利用它们;具有高度智慧的人更善于创造机遇。”
一所大学是否一流大学,最关键的指标是要看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今后在社会上有多大比例取得成功,取得多大的成功。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取得成功的能力是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当今和今后的世界上,中国要在激烈的高科技竞争中取胜,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一代是否在今后各行各业的工作中能取得成功。国家非常希望你们取得成功,你们的家庭和本人也都希望你们取得成功。
今天,我就通过回顾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过程,根据我自己在国内外从事科研工作的阅历,谈谈一个人怎么做才能取得成功。
在这里,我将放弃确定性的语言,而改用几率描述,从机遇的角度来研究造就一个人成功的原因。这样可以把这个问题讲得更深入、更全面,正如量子论用几率描述微观世界那样,也许这样更接近事物的本原状态。
我的回答是:机遇是造就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机遇是成功的首要因素
市面流行的一些书中也说了这个问题,但都没把它说得很透很清楚。其实,不管是从事哪个行业,我们每个人到了五六十岁1 以后,阅历多了,回首往事,都会发现很多机遇造就一个人成功的例子。
我来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是中国科大1963年4系6342班毕业的,班上有25个同学。1968年毕业时还在文革之中。班上有10来个三代都是工人或贫下中农出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本人表现也好,就分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大家很羡慕他们。我是属于条件居中偏下的,分到了青海。青海在古人眼中是常覆三军、马革裹尸的战场,在近代人心目中是劳改犯人去的地方,而且我是去当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人,所以在大家的心目中,我是分得最差的人之一。
但30年后老同学重逢,聚在一起经常感叹命运和机遇的难测。像我分到青海,其实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机遇。如果不到青海,我就不可能比一般人提前五年真正从事科研,更不可能一从事科研就成为项目的负责人,可能要被资格老的同事压住很长时间。就是因为青海在文革期间闹得并不厉害,还能正常运转,所以能够承担重大项目,并且承担重大项目又需要人。我在1974年底左右开始从事科研,半年以后就成为项目负责人。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1991年评院士的时候,在同时代人中间,像我这样75、76年在学术界就有成绩的不多。改革开放以后,我又成为最早到美国一流学府学习和工作的人。这样,有点成绩在同代人中就显得突出,于是得到了老前辈们的爱护,我也当选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那些在毕业分配时令大家羡慕的分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的同学呢?因为在那些工厂里人才济济,光留苏回来的就一大批,资格老的很多,我们这几届毕业分去的只能长时间当基层工人。而且那些地方产品的型号是定了的,不允许你随便搞技术革新,任何一点小的革新都要经过层层审批。不仅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发挥才能,而且那些地方往往在偏僻的山沟,子女上学很困难,就业也困难。他们就提前退休,让子女顶替。其中有一位当时班上的干部,各方面都很好的,现在不得不开了一个小商店以补生计。我想,当青年朋友们到了我这个年龄时,肯定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在座的同学们都是公认的佼佼者,但大家的成绩只是在学业知识方面比其他同学掌握得更好,很多其它方面的素质还未曾经历过考验。所以,经过二三十年,也许一部分同学会不如那些没考上大学的人。这个差别就是因为成功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各人的机遇不同和抓住机遇并创造机遇的能力不同。
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和李嘉诚,他们抓住了商机,取得了成功。比尔·盖茨大学读了一年就退学了,现在已成为世界首富。李嘉诚只有小学文化,也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那么,学术界的情况怎样呢?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加州理工学院有个曾毕业于台湾大学、与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是同学的教授,在一次晚宴上讲了自己的经历。他大学毕业后到哈佛化学系就读研究生,当时分子光谱学很看好,他就选了这个领域。以后的研究和学问都做得很好,但却无缘诺贝尔奖。相反,因为服兵役比他晚三年3 去哈佛的另外一位同学,正遇上分子束实验。他在导师指导下做得很成功,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位老教授风趣地慨叹自己“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干错误的事情”。
当然,我并不是说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不算成功,反之,科学史上有许多事后确认的重大成就并未获得诺贝尔奖。我国物理学家、中科大核物理系的奠基人和老主任赵忠尧教授早在1929年就在加州理工学院观测到直接由反物质(正电子)湮灭产生的现象。后来由于别人错误质疑这样一个偶然的原因没有获奖。但他的成就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已经确立,有无诺贝尔物理奖已不重要。赵忠尧的成功,究其原因,是“在正确的时间(1929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加州理工),做了正确的事(观察硬g辐射在铅中引起的一种特殊辐射)”。他碰到了机遇,抓住了机遇。
就科学而言,一个学科领域中大的机遇几百年一遇,中等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对于这点要有清醒的认识。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都与这类大机遇有关。如果牛顿早生200年,他不可能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因为伽利略和第谷等人的观察数据还没有出来。他晚生100年,别人可能已经把这个发现做出来了。爱因斯坦能够发现相对论也是如此。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已困扰人们很多年,他生逢其时,非欧几何已经建立,发现光速不变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刚完成,这些使发明相对论成为可能。不过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也很多,他执着地考虑这个问题,有超人的天才,成功地抓住了这个重大机遇。4 如杨振宁先生所言,现在做理论物理,可能只有“铜矿”,也许在应用科学和交叉科学领域可能出“金矿”。要想在科研上有大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为什么呢?就是在我30岁左右、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正逢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社会的大背景造成的。你们这代人的机遇比我们更好了。现在国家对科技教育非常重视,对人才的渴求比我们那个年代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那个时候,大学生下放到工厂和农村当工人和农民去了。而你们只要有真才实学,国家是非常重视、非常需要的。所以你们逢上了大机遇,是个好时候。但有机遇,不一定能成功,关键在于要能够抓住机遇。
如何抓住机遇
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因此,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
从年轻时就要开始尽可能地获取各种各样的广博的知识,按照你的知识结构给自己创造机遇;机遇突然出现时,你要抓住它。而且从学生时代开始就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也就是机遇来到的时候你要有创造性。
我一生经历的两个机遇令我终身难忘。一个例子是在1978年,到浙江大学去学外语准备出国进修。当时我们那一代“老五届”的大学生大都在基层工作,很多人的英语早忘了。为什么呢?他们在当工人、农民的时候,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何必辛辛苦苦地去学它?还不如一有时间就去打扑克、钻桌子、喝酒,然后就开始发牢骚,这是当时最流行的事情。事前谁都没有想到,1978年中国会突然来一次全国英语统考,考及格的人事后全都公派出国了。机遇出现就是这样突然,只有准备好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机遇。
第二个例子,是我1974年在青海西宁当工人,突然听说科学院要搞一些重大项目,有一个是“激光分离同位素”,被青海盐湖所承担了,然后到处找人才。我是学核物理的,激光分离同位素虽然不是本专业,但却与它相通。而且我在工厂这五年,晚上没有事,从来不去打扑克或下棋。当初调到盐湖所搞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有一二十个大学生,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但是干了半年后,就发现我业务没有丢,而且很快就适应了科研。文献看得很快,综述也写得快,方案也提得很清楚,所里就采纳了我提的方案,于是我就成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这个事情说明了什么呢?那次机遇出现时,实际上是很多人都遇到了,但是只有准备得好的,平时坚持学习的人能够抓住机遇。
举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因为机遇出现往往是突然的、不知不觉的,只有随时做好准备,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尽可能地学习广6 博的知识、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抓住机遇。当然,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我一生中间遇到好多同事,非常刻苦,一天到晚都在学习,但是他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过去教育的弊病——只重视传授知识,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几个月前,杨振宁先生在中科大做报告时讲到人才培养,主张要快乐地学习。这很像米卢提出的“快乐足球”。米卢觉得中国的足球过去都是要完成任务,压力太大,那样的足球是打不好的。他们的看法不谋而合。杨振宁先生认为,如果你学习一个东西不快乐,必须硬着头皮,“头悬梁,锥刺股”,那就说明这个学习内容不适应你。所以要选择那种真正感兴趣的、学习起来有趣的东西。这样的学习,你不觉得是负担,不知不觉的你就把你全部精力投入进去。如果你发现你读什么东西都不快乐,你就要好好地衡量一下你所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你。
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这里我要从读过的书中举几个例子,但不一定记得很准确了。
我在很早以前看过鲍威尔的传记。他是一个牙买加黑人,在美国其实是受歧视的。他第一个工作是进一个大公司当清洁工。他做每一件事都很认真,很快找到一种拖地板的姿势,拖得又快又好,又不容易累。老板观察很长时间后断定这人是个人才,然7 后很快就破例把他提升上去了。这就是他人生经历的第一个经验: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据说,希尔顿饭店集团老板原先是一家旅店的服务员,站前台的。有一天,一对老夫妇来住店,刚巧没有房间了,但时间已很晚。怎么办呢?他那天正好值夜班,就把自己的房间腾出来,赶快换床单、换枕头,收拾好后让老夫妇去睡,自己却趴在柜台上睡了一夜。第二天,老夫妇很感动,认为这个青年人很善良。他绝对没有想到这对老夫妇就是希尔顿饭店的老板,而且没有子女,于是他就做了希尔顿家族的接班人。这件事说明,做事、做人要从小事做起,争取把每件小事做好。因为从小事做起,才不会失去悄悄来临的机遇,有些事先你不知道的机遇,也会被你抓住。
我也讲讲我自己的体会。因为我从小就喜欢从事科研,也很崇拜科学家。有5年时间当工人,损失了五年的科研时间,所以一直有一种很强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从我在盐湖所做第一次报告开始,一直保持到现在。每次做学术报告,我私下都要认真准备很长时间,脑子里想很久。我之所以在国内能比较快地被学术界接受,其中一个秘诀就是:我每次把学术报告都准备得很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没有浪费每一次机会。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包括:考好每一场试,学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次报告,跟每个人相处都要认真。
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要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
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说过一句格言:“人生能有几回搏!”他是拼了,所以得到了世界冠军。实际上,我们学术界也一样——人生能够有几回搏?
C60足球状分子的发现者和诺贝尔奖得主Curl教授曾经在做报告时很详细地重述了他们的发现过程。实际上在此之前,已有其它实验室也发现了这个奇怪的质谱线,意识到这是个碳原子数为60的聚合物或团簇,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结构。他们那天在实验上观察到这个奇怪的质谱线后,晚上没有睡好觉——他们意识到这是科学发现的重大机遇。正在他那儿做访问学者的英国克洛特教授,突然想起60个原子要形成一个稳定体,很可能跟一种由六边型或五边形组成的什么球体有关。他想起他家里有一个球,马上就要打电话叫他太太赶紧去数这个球的顶点有多少个,是不是60个。但这时正是英国早上两点,Curl教授提醒他说:“你太太不会感谢你在早晨两点打电话的,你要好好考虑。”他只好放下电话。然后他就坐立不安,一直走来走去。另外一位合作者斯默利教授,回到住处后就连夜在纸上画图,琢磨如何把六边形、五边形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体。第二天早上,他们找来了一个数学系的教授,问他有没有这样一个几何图形,由五边形、六边形组成,顶点正好60个。那个教授想了一下说:“哎呀,这就是足球呀!哈,这个问题在数学上早解决了。”他们马上就写出了那篇获诺贝尔奖的文章。这个故事说明,在科学发现的关键时候,科学家往往一分钟都不能等待,就像足球场上射门一样。
我个人也有一次经验。在我一生中,迄今最满意的结果就是硅烷分子的局域模振动。那是在大连做的。全世界有很多人都想得出这种光谱,都没有得到。因为这种光谱极弱,实验要调得恰到好处,每一个环节都要最佳才能做出来。就像交响乐队,要奏出最好的交响乐,每一个人,每一乐器,每一个音都要准,都要在最佳状态演奏。那个局域模振动光谱正是这样。那天,突然调好了,发现做得很漂亮,那时就不能停,停了之后一切都又要从头来。于是我赶快找来一床席子和一床被子,就在实验室里守着那个机器。万一有点什么事情,马上就要把数据存起来。我连着在实验室睡了三个晚上。我觉得那三个晚上最幸福,因为心里明白我正在做激动人心的事!这三天就得到了硅烷的局域模振动光谱。这个光谱发表出去在国际上影响很好。
总之,“人生能有几回搏”,当你意识到出现机遇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它,不要掉以轻心,有好多事情往往就相差一点点就失去这个机遇了。
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
过去二十多年中我认识许多研究生,他们念书时都很好,但后来的成就相差悬殊。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他们是否能发现机遇。
爱因斯坦曾现身说法地解释过:“(学生时代)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10 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下述奇特的经验。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象布里丹的驴子一样,不能决定自己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这显然是由于我在数学领域里的自觉能力不够强,以致不能把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同其它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这里爱因斯坦强调了直觉或洞察力对于寻找科学研究上的机遇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很年轻时就懂得直觉的重要,又选择了他具有最好直觉的领域——物理学。因此他能找到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取得突破的条件又已成熟、可以做大突破的机遇。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直觉和洞察力是创新人才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些素质难以从课堂和书本上得到,需要通过环境和实践经验来培养。目前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都努力营造浓厚的研究气氛,不仅让学生可以与大师交流、潜移默化地受熏陶,而且使学生可以自己参与研究,体会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容易悟出直觉和洞察力。
如何创造机遇
光想抓住机遇还是被动的,真正聪明的人是会创造机遇。
大家如果把《孙子兵法》拿来读一遍,你就会理解怎么才能11 创造机遇。《孙子兵法》中有很多办法教我们在战争中如何创造机遇。过去红军和解放军的运动战,就是军事上创造机遇的好例子。
下棋与足球就更明显了。真正好的棋手,棋逢对手的时候,都是先走稳自己的步子,不冒险起招,看谁先犯错误。一旦对方犯错误了,就给你创造了机遇,你就赶快进攻。足球打得好的人更是这样。大家知道“边路传中”的打法,就是为中路跟进的队友创造机遇。制造越位和制造角球,都是制造机会。在双方实力差不多时,作为优秀的球队,绝不是压着你打就“我肯定赢”。其实是在场上制造机遇,看谁制造的机遇多,机遇抓住得多,谁就赢。会看足球的人,就是看双方是如何制造机遇的,怎么抓住机遇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足球真是魅力无穷。
创造机遇第二点就是,要找到那种适合自己、机遇多的岗位和地方去。
我到现在才意识到,当年的青海是一个机遇多、适合我的地方。现在有很多地方如北京、上海、深圳,不一定就好,因为那个地方机遇虽然多,但人才也多,竞争也激烈,不一定都适合你。到机遇多、适合你的地方去,这也是在创造机遇。
几年前,我曾经访问了美国十所一流大学。他们的校长介绍说,美国人很喜欢换工作岗位,平均一生中要换四次工作岗位。中国人恰好相反,我们的惯性最大,最不愿意换工作岗位,干一件事就想一辈子呆在这儿。换工作岗位有什么好处呢?你不是一12 锤定终身,你可以多次换,找准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和位置,一种机会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重要机遇是他自己创造的。他生于海南岛,9岁就随叔叔到波士顿在一个小商店当学徒。13岁那年,他偷偷上了一艘开往南方的船,想逃离商店学徒生活,去寻找自己也不知道的读书机会。船长很善良,为他的学习热情所感动,就把他介绍给一些热心的教会人士,其中一位将军资助他进了一所教会学校读书。完成学业后,他回到中国,帮助孙中山完成了辛亥革命。
第三点,人要创造机遇,要得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机遇,或者把握住那些属于自己的机遇而不要失去,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做人要诚实守信。
微软公司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李开复,曾从电子邮件里给我发来一封信。那封信里面就讲了他在中国工作几年感到不得不说的、关于中国学生和青年人最需要重视的诚信问题。摘录如下: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13 个出色的管理人才。”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但是在谈话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它公司讨好的‘贡品’呢?”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而最近却有一些变化。原因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目前美国有些教授不愿理会部分中国学生手中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
“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一位来这里实习14 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后来,他的老板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它细节只是一些小事。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中国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很值得记取。”
现在看来,中国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诚信。一个不诚信的人,或一个诚信记录不好的人,社会是不接受的。在国外,只有一个记录清白、很诚实的人,银行才愿意发信用卡给你。而且公司录取一个人,也要看你诚实信用的记录,看这个人是不是靠得住;如果靠不住,没有哪个公司敢用你。大学里也是如此。
第四条就是要学会善于与人相处和交流。
我们学生中许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家长捧着,长大到现在,最不会的就是与人相处,与人交流。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一15 句话:两个人交流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个人同时有两个思想。你们要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这样博采众家之长,是你得到机遇、找到机遇所需的一个非常好的素质。
最后,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对创造机遇非常重要。最近流行一本书叫《谁动了我的奶酪》,是说一个人由于感情因素把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现实中,有些人没有提上职称,就不满这个、愤怒那个,甚至跟本单位领导吵到底,和同事翻脸。这样的话,就毁了你自己的前途和事业,你成功机会就更少了。所以,一旦工作出现问题,要很快调整自己去做最好的事情,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
最后关于如何创造和抓住机遇,我送给大家三句话,这也是成功的人要具备的三个素质:
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
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
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类事。
第二篇:是什么在造就一个人的成功
主讲人:朱清时校长
地 点 :学校大礼堂 时间:2002年5月18日
谢谢朱灿平部长的介绍。各位同学,两年前我给刚入学的和已在校的其它同学们做过个报告。通过回顾我们这代人成长的过程,根据我自己在国内外从事科研工作的阅历,谈谈怎么做才能取得成功。当时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得到了同学的欢迎。
这两年我继续在想这个问题,我觉得一所大学是否一流,最关键的指标是要看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有多大比例取得成功,取得多大的成功,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取得成功的能力是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中国要在激烈的高科技竞争中取胜,最关键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一代是否在今后各行各业的工作中间取得成功。国家非常希望你们取得成功,你们的家庭和本人也都希望你们今后取得成功。所以,这问题非常重要,很值得经常地同和大家讨论。今天我就再讲这个问题,内容不是上次的重复,而是加入了思考得到的新认识。
我在今年4月18号《参考消息》上同时读到两则消息,很有意思。第一则消息是记者写的,题目就叫《成功学热中国》,讲现代中国“成功学”是最热的话题。其根据是现在中国的各个书店中,甚至连机场和地铁车站的小报摊上都摆满了成功秘诀类的书籍。有的书是外国的译本,比如已经有几十种“卡内基”类书籍,讲如何取得成功;也有中国人写的,比如有一本书叫《哈佛女孩》,讲一个女孩在哈佛如何取得成功。更多的是美国大公司老板和香港一些大富翁的传记和故事,如比尔·盖茨、李嘉诚、李泽楷等等。这说明现代各个阶层的人群都非常关注一个人如何才能取得成功。外国记者把这点作为新闻,说明他们觉得中国人的这种愿望已经不比其它国家差,甚至已经超过许多国家。
第二则参考消息是《坐头等舱留学移民》,讲的是中国有些家长不忍心自己的小孩坐长途飞机受苦,所以给他们买头等舱,带大笔钱和大批行李去英国留学。中国在英国留学的学生已有5万,是英国最大的外国留学生群体,日、澳、新等国也差不多。其实中国留学生到英国等地付的学费比本地学生可能要高很多,在英国要高一个数量级,接近10倍。并不是中国的家庭已比这些国家富裕了。事实上,我们和他们的平均生活水平还差得很远。许多家庭节衣缩食,花高价送子女到英、日、澳、新等国留学,反映了望子成龙的典型中国式的心态。
这两则消息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家庭,希望年青一代取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但是许多人的作法很令人担忧。
留学可以为成才创造机遇,这是不错。但不愿吃苦还想成才就难上难了。这些书我也买了不少,读过一些。我觉得每本书都有道理,如果能按照它做,都会有好处。但这些道理往往把复杂的原因简单化,所以没有丰富阅历的人看这些书,容易把一个人成功的真正原因误解了。因为每本书强调的侧面都不一样,特别是这些书的表述方式往往丢掉、或者表达不出来一些成功背后真正起作用的原因。
这些书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们用的都是些确定性的语言,我想在座的如果有了解量子力学或复杂性科学的人就会明白我的话,还没学过的不要紧,无论你们的专业是什么,希望你们都能在今后学懂。过去的自然科学习惯用确定性的语言,就是说只要这样做,再那样做,就肯定得到什么。这种语言在20世纪后半期发现的复杂系统科学和在20世纪前半期发现的量子力学中,都不实用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找到了一种可以更准确描述自然界本原状态的概率语言。就像天气预报一样,过去的天气预报说,明天是阴天有雷阵雨,现在改成降雨的概率是百分之多少。这个改进就是人类认识上一个革命的反映。造就成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不亚于天气预报。如果用确定性的语言来描述,很难把它的真正原因表达准确。几千年前奠定中国文化基础的一个人----老子,讲的一句话就已隐含了这个道理。《老子》开篇时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任何人用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局限,因为语言是拿你已知的东西来类比你未知的东西,这个类比不可能完全准确。一旦你用语言把一个复杂的事情表达出来了,那么你表达出来的东西就只能是事情的本原状态的一种片面的简化,就如瞎子摸象的典故所讲的那样。老子哲学非常聪明。现在我在讲造就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时,感触最深的就是老子说得这句话。
那么,有没有办法能把成功的复杂因素比较准确地表达出来?有的。这就是刚才说过的自然科学已经确立了的代替确定论的几率描述语言。人类社会是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很多事情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当我们不用确定论的方法,而是从几率或机遇的角度来描述,就很能会更深入、更全面地描述出造就一个人成功的本质的因素。
这两年,我一直在搜集这方面的材料,在思考这些问题。今天的报告就是继上次作的报告之后,搜集材料及思考这个问题的结果,很想有这个机会跟同学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刚才已经说了,我们学校最希望你们取得成功,这是我们学校办好的最大的因素;第二,过去我是直接给学生讲课,现在已没那么多时间,但我觉得我有这个条件从自己的阅历和自己领悟的道理中归纳出一些讲给大家听,以免大家去走弯路,或重犯过去我们犯过的错误。如果大家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工作的时候,能很清楚地明白造就一个人成功的因素是哪些,自觉地培养或具备这些因素,这样就使你们中间更多的人取得成功,或者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们和你们这代人确实有些不同,就是我们具有很丰富的经历。我并不希望你们也去经历,我们是不得已的。我63年考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读了三年书还差一点点,文革就开始了,全部停课了。68年,我被分配到青海西宁当铸造工人,当时看不到任何今后从事科研的希望,所以很多同时分去的人都放弃了学习。我出于一种天性,出于对学习的热爱,还整天看数理化和英语书。74年,中国科学院当时的领导要做一些重大项目,去追赶世界重大科技发展。青海盐湖所虽然条件不好,但因为内地其它研究单位都瘫痪了,所以也承担了项重大项目“激光分离同位素”。我自己争取从工厂调到研究所,开始做这个项目,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为什么呢?后来改革开放了,大家开始重视科研和学习了,我同时代的人才发现,我已早了五年,走在他们前头,这是第一。第二,在那个地方做科研,前面没有权威,没有比我们更了解项目的人,所以我很快就成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成为负责人是个最大的机遇,可以把全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去,把它做得最好,因此早在79年,我就被科学院选拔为早期出国的人,先后到了美国的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布鲁克林实验室,回国到青海盐湖所后转到大连化物所工作十年。这期间我又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英国剑桥、牛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法国格林罗勃大学、第戎大学和巴黎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工作。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4年调到科大。回首这段时光,我才认识到当年我分到青海当工人给了我一生中一个很大的机遇。
我以前也讲过这段经历,并不是在宣传自己,而是因为一个人的经历是他自己最清楚、最准确的事实,我能用这些数据剖析出准确的道理来。换种说法,自己的经历就像我亲身做的实验一样,数据最可靠。如果用别人的事例,是不是讲得最准确,我不知道。特别是别人写出来的事,书上的东西往往可能都已经简单化或畸变了,把它作为实验数据来,可能就会得出偏离真理的结论。还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有自信把它描述得准确真实。因此就这点来说,我们很幸运地具有这些丰富的经历,它们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我从当工人到从事科研,然后到世界上许多一流的机构工作,认识了不少在科研事业取得成功的人,也认识了更多从事科研后来没有取得成功的人。这些阅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也许比我个人从事科学研究取得那点成功还重要。我自己在学术上虽然只是“小有成功”,但像我们这样的人,对“如何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这一问题,比一帆风顺获得重大成功的人亲身体验更丰富,理解得可能更深刻些。当然,我也将用语言来表达。不过我将放弃确定性的语言,而改用几率描述,从机遇的角度来研究造就一个人成功的原因。这样可以把这个问题讲得更深入、更全面,正如量子论用几率描述微观世界那样,也许这样更接近事物的本原状态。这就是:机遇是造就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许多机遇,但机遇往往是突然地和不知不觉地出现的。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善于抓住机遇并且充分利用它们;具有高度智慧的人更善于创造机遇。一.机遇是成功的首要因素
下边我来说第一个问题,机遇是成功的首要因素。这点,我想市面流行的书中也都说了,但没说得很透很清楚。其实,每个人五六十岁后,阅历多了,回首往事,不管从事科学、经商还是管理工作,不管哪个行业,都会发现很多机遇在造就一个人成功的例子。
有个笑话叫《连升三级》。故事大意是,明代有个财主独生子张好古,从小娇生惯养,什么都不会,有一天算命的告诉他:“你赶快进京赶考,我担保你拿前三。”他就把玩笑当真了。到北京时,考试已开始,魏忠贤正带人马在外巡夜,一下子撞到魏忠贤的马头边上。魏忠贤是当时的宦官,权力很大,问他干什么,他就说我来赶考,可稳拿前三。魏忠贤一听这小子口气很大,前三名你怎么能稳拿,现在你连考场都进不了。张好古就说,我要没真本事怎么敢千里迢迢跑来!魏忠贤想,这人说大话,我要给他戳穿。就拿了名片叫人把他送到考场。主考官以为魏忠贤半夜三更送来一人,肯定不是亲戚就是心腹,一定要他考上。发榜时,考官商量了,发第一名太显眼,就定为第二。第二名得了后,他就买厚礼送给魏忠贤。魏忠贤心想,这个人真厉害,果然前三,是个有用之人,干脆留下来请他喝酒吃饭,然后把他送出去。文武百官吃了一惊,心想魏忠贤还亲自请吃饭,这种面子是很少,于是朝廷的官就保举他进翰林院。到翰林院,大家都清楚他是个什么都不知的白痴,但也不敢不买帐。后来魏忠贤生日到了,别人送礼,他也想送,送什么呢?最雅就是对联,他就请人帮他写。翰林都不愿意帮。有人故意要看他的好笑,就来帮了,写的是骂魏忠贤要篡权的话。张好古也不识,就高兴地送去,魏忠贤一看是对联,就吩咐挂起来。他很忙也没看,别的官员一看,吓得脸色发白,但都不敢说。结果,魏忠贤把对联收下来后,都放库房里,自己没看。不久,崇祯帝继位,魏忠贤谋权篡位被告,死了,党朋都杀光了。有人说张好古也是党羽。这时好多人给他说好话,说前年魏忠贤过寿,他送对联骂魏忠贤,这种人是很忠的,很正直,皇帝一想,正是用人之时,就把他招来,再连升三级。这个笑话把封建王朝吏治的弊病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它也用无奈和幽默表达出人们对无法予测的机遇在造就一个人成功上的作用的认识。
我来讲正经的,不是笑话,是我亲身经历。我是中国科大63年4系的。班上25个同学68年毕业,文革中由工宣队组织分配。10来个同学按照当时的价值观,条件最好。他们三代清白,工人或贫下中农出身,成绩也好,表现也好,就分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大家都很羡慕。我条件中下,所以先内定分到天津的塘洁盐厂当工人。宣布前,内定分到青海去当工人的同学是南方人,害怕寒冷。工宣部跟我商量,我就从天津换到青海。青海在古人眼中是常覆三军、马革裹尸的战场,在近代人心目中是劳改犯人去的地方。而且我是当与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人。所以在大家心目中,我是分得最差的同学之一。
大学同学是一生中最宝贵的朋友,因为大学时是最纯洁、最富朝气、最有理想的,那时的朋友往往是一生中最珍惜的,所以我们同班同学现在都还是好朋友,无话不说。我们30年后重逢过,大家就常感叹命运和机遇的难测。像分到青海,其实从现在看来,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机遇,我如果不到青海就不可能比一般人提前五年从事科研,不可能一从事科研就成为项目负责人,可能被资格老的同事压住,要很长时间才能主持研究工作,发挥才能。青海文革间闹得并不厉害,还能正常运转,所以能承担重大项目,在74年底75年初,我就开始从事科研,半年后就成为项目负责人,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91年评院士时,在同时代人中,像我这样75年在学术界就有成绩的不多,搞科研的人很少,搞重大项目的更少,科学院只有几个指头数得过来的人;后来又最早到美国一流学府学习和工作,有点成绩就在同代人中显得突出,于是就得到老前辈们的爱护,当选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那些分配时令大家羡慕的到了国防科委和二机部的同学,大多数已退休。因为那些工厂里人才济济,留苏回来的一大批,资格老的很多,我们这几届毕业分去的只能长时间当基层工人。而且那地方产品的型号是定了的,任何一点小革新都要层层审批。不仅他们没有太多的机会发挥才能,而且那些地方往往偏僻,子女上学难、就业难,为子女就业,他们就提前退休让子女顶替。这些同学中有个跟我关系特别好,现在还密切联系,经常通话,他常有些情绪,我都在安慰他。他的一个亲属是革命烈士,出身相当好。初中学习成绩非常好,就进了一所有名的全国重点高中,考上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物理系。这都是当时的年青人羡慕不已的,只有顶尖的人才能做到。毕业后分到二机部的一个工厂。在工厂他没机会发挥才能,爱人又不能调去,那是非常保密的工厂,于是他就只好千方百计地调回老家,现在还在老家的一个县里工作。他感慨什么呢?他中学有些同学,当时各方面条件都不如他,现在却已有很高社会地位和很大的事业成就。我常劝他要以平和心态面对机遇,机遇不是人总能预测的。
我想,同学们到我这个年龄时,肯定也会有类似感受。在座的同学在中学都是公认的佼佼者,但大家只是在学业方面比其他同学好,很多其他方面的素质还未经过考验、锻炼和发展。所以,经过二三十年,也许在座同学中的一部分会不如那些没考上大学的,这个差别就是因为成功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各人的机遇不同和抓住机遇和创造机遇的能力不同。
大家都知道比尔·盖茨和李嘉诚,他们抓住了商机,取得了成功。比尔·盖茨大学读了一年就退学,现已为世界首富。李嘉诚只有小学文化,也在商业上取得很大成功。那么,学术界的情况怎样呢?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加州理工学院有个曾毕业于台湾大学,与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是同学的教授,在一次晚宴上讲了自己的经历。他大学毕业后到哈佛化学系读研究生,当时分子光谱学很看好,他就选了这个领域。以后的研究学习都很成功,但却无缘诺贝尔奖,相反因为服兵役比他晚三年去哈佛的那位同学,正遇上分子束实验,在导师指导下作得很成功,获得诺贝尔奖。这位老教授风趣地慨叹自己“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干错误的事情”。
当然,我并不是说未得诺贝尔奖就不算成功,反之,科学史上有许多事后确认的重大成就并未得诺贝尔奖。我国物理学家、中科大物理系的奠基人和老主任赵忠尧教授早在29年就在加州理工学院观测到直接由反物质(正电子)湮灭产生的现象。两年后他所在实验室的一位研究生安德孙受他的实验启发又观察到了宇宙线中的反物质(正电子)。可是后来诺贝尔物理奖只给了安德孙一人。几年前瑞典皇家学会的Ekspong教授察阅了当时的文件,得知当时瑞典皇家学会曾认真考虑过授于赵忠尧诺贝尔物理奖,不幸有一位在德国工作的物理学家在杂志上报告她的结果与赵忠尧的不同,提出疑问。瑞典皇家学会以慎重为主,就放弃了授于赵忠尧诺贝尔物理奖。现在已定论,赵忠尧是对的,质疑者自己错了。赵忠尧的成就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已确立,有无诺贝尔物理奖已不重要。赵忠尧的成功,究其原因,也是“在正确的时间(1929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加州理工),做了正确的事(观察硬g辐射在铅中引起的一种特殊辐射)”。他得到了机遇,抓住了机遇。
就科学而言,一个学科领域中大的机遇几百年一遇,中等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人的一生中小机遇不断。对于这点要有清醒的认识。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都与这类大机遇有关。如果牛顿早生200年,他不可能得出万有引力定律,因为加利略和第谷等人的观察数据还没有出来;他晚生100年,别人可能把这个发现做出来了。爱因斯坦能够发现相对论也是如此。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已困扰人们很多年,他生逢其时,非欧几何已经建立,发现光速不变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刚完成,这些使发明相对论成为可能。不过他那个时代的物理学家也很多,他执着地考虑这个问题,有超人的天才,成功地抓住了这个重大机遇。去年杨振宁先生在我校作报告,讲到现在频繁庆祝理论物理学大师诞生百年,就是因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生的物理学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逢物理学领域发现“金矿”----出现大机遇的时代。到五十年代杨先生开始做理论物理研究时,他认为只剩下“银矿”了。杨先生认为,现在做理论物理,可能只有“铜矿”,也许在应用科学和交叉科学领域可能出“金矿”。我同意这个看法。要想在科研上有大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那里有“金矿”。不能怪父母把你生得不是时候,没有遇到机遇。
还有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觉得我们这代人很幸运,为什么呢?就是在我30岁左右时,精力最充沛时,正逢改革开放。比我们大二十岁的一代,在五六十年代精力充佩,然而当时国内“运动”不断,根本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干。在改革开放时,他们已经老了,不能像我们这样,到全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闯荡,去工作,去增长阅历。这是时代、社会的大背景造成的。你们这代人的机遇比我们更好了。从你们中学时开始,国家对科技教育就非常重视,现在对人才的渴求比我们那个年代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那时,大学生下放到工厂和农村当工人和农民去了。现在你们只要有真才实学,国家是非常重视,非常需要的。所以你们逢上了大机遇了,是个好时候,但是,能不能成功?不一定。有机遇,不一定能成功,关键在于,要能够抓住机遇。
最后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谈机遇对成功的重要性。每年总有一些鱼从海洋回游到江河上游产卵。一只大鱼产的卵可以孵化成数万只小鱼,它们顺流而下,回归大海。刚到海口,大部分小鱼就会被守候在那里的成群大鱼吃掉。剩下的继续不断地为生存奋斗,但一年后还存活并再回到江河上游去产卵的可能只有一、二只。事实上,这正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结果。若存活较多,这种鱼总数就会增多;若存活较少,这种鱼总数就会减少。什么原因使这一、二只鱼能逃过那么多劫难而存活下来?一是它们总侥幸“在正确的时候,出现在正确的地方”,从未成为大鱼扑食的对象;二是每当遇到大鱼扑食时,它们总能逃脱,即“作了正确的事”。前者是不能预见、无法控制的机遇;后者与小鱼的素质有关,体力更强壮、感觉更敏锐、反应更灵活,即“基因”更优良的小鱼,更易存活。但是,如果这种小鱼遇到一条大鱼追扑,它们一般都难逃厄运。能逃脱者,也是三分靠素质,七分靠运气。因此,几万分之一的小鱼能幸运地存活下来的主要原因是机遇。然而,机遇对所有鱼都等几率,因此从长远和大尺度来看,“基因”更优良的鱼更容易存活,即“物竞天择”。
因为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同样的人的命运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为什么有些人能得到机遇,有些人得不到?他们无法解释,就认为有种超自然的能力在支配这一切,所以有很多人信宗教。我们科学工作者是不相信这些超自然神力的。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上,并未出现宗教文化。中华文化的奠基者是孔子、老子、庄子、孙子,他们的学说的聚焦点,就是探索如何去抓住机遇,创造机遇,改变命运。
其实,人的命运与动物相似而又不同。相似的是它们都既取决于机遇,也取决于自身因素,不同的是人类自身因素起的作用大大增加。人类文化的原动力和聚焦点就是力求理解影响命运的因素和寻找机遇、抓住机遇、创造机遇以便改变命运的方法。旧石器时期的人类学会了制作石器工具和掌握了取火技术,提高了生存能力。新石器时期的人类学会了耕种和饲养家畜,发明了制陶技术,提高了生活质量,创造了农业文化。大约五千年前,人类进入了青铜和铁器时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文明开始步入快车道。因此,人类活动的另一面,就像高水平足球赛。两队水平相当时,在比赛的多数时间里双方都在控球和传带,似乎难有建树,双方都在耐心地等待机遇和创造机遇。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在机遇突然出现时,看球员能否抓住机遇进球。足球可以令人疯狂的魅力就在于此。每次看这种高水平的足球赛,我都在想,人生成功之道,正浓缩在此。二.如何抓住机遇
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因此,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第一,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时临时抱佛脚,随时做好准备,包括年青时尽可能获取广搏知识,按知识结构给自己创造机遇;而且从学生时代就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
我一生经历的两个机遇的例子终身难忘。一是在78年,当时我已在盐湖所研究用激光分离同位素,已是负责人,做得不错,科学院就把我送去学外语准备出国进修。因为我已做了几年科研,天天都在看英文。当时我们那一代的大学生大都在基层,很多人的英语早忘了。为什么呢?他(她)在当工人、农民时不知道这东西有什么用,何必辛辛苦苦去学?还不如有时间就去打扑克、钻桌子、喝酒,然后发牢骚,这是当时最流行的事。谁都没想到,78年中国会突然来次全国英语统考,及格的人全都公派出国了。那时临时抱佛脚肯定不行。我记得那次英语考试题目极简单。我当时已在英语训练班学了两个多月,而且几年都这样,所以考得不错。我们大学里同班同学中有个也考得不错。他中学和大学都学英语,也是因为条件不好,被分到西南的一个工厂当工人,不久又派他去附中当教师。多年一直在学英语,也考得好,不久就去欧州读博士。好多人参加考试,考不好,后悔也来不及。机遇出现就是这样突然,只有准备好的人才有可能抓住机遇。
第二个例子,是我74年在西宁当工人,突然听说科学院要搞重大项目,一个是“激光分离同位素”,被青海盐湖所承担了。青海盐湖所人才都是搞无机化学和化工的,没有从事激光分离同位素的专业人才。怎么办?那时候也敢干,他们就敢接重大项目,然后再到处找人才。我是学核物理的,激光分离同位素虽然不是本专业,但却相通。而且我在工厂这五年,晚上没事,我从来不打扑克,迄今还不会打,也不下棋。我业余除了看新闻联播就是看书。当初调到盐湖所搞激光分离同位素有一二十个大学生,我是科大68届的,还有北大66届的,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但是去后干了半年,就发现我业务没丢,而且我很快就适应了科研,文献看得很快,综述也写得快,方案也提得很清楚,就采纳了我的方案,于是我就成了项目负责人。那次机遇出现时,很多人都遇到了,但只有准备得好的,平时坚持学习的人能够抓住。
举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因为机遇出现往往是突然、不知不觉的,只有随时做好准备,从年青时代开始就尽可能学习广搏的知识,锻炼创新能力的人才可能抓住机遇。当然,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创新能力。我们现在的科研,以后要在世界上取得成功,关键要有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我一生中间遇到好多同事,有些同事非常刻苦,很爱学习,一天到晚都在学习,但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过去教育的弊病----就是只重视传授知识,没有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几个月前,杨振宁先生在这里做报告时,主张要快乐地学习。这很像现在的足球,米卢就提出“快乐足球”。米卢觉得中国的足球过去都是要完成任务,压力太大,那样的足球是打不好的。米卢的格言是“态度决定一切!”所以米卢主张快乐足球。我发现他们的看法不谋而合。杨振宁主张的是“快乐地学习”。他觉得如果你学习一个东西不快乐,必须硬着头皮“头悬梁,锥刺股”,那就说明这个学习内容不适应你。所以选择那种真正感兴趣的,学习起来有趣的东西,这样的学习,你不觉得是负担,不知不觉地你就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事实上我就是这样,我不是硬着头皮去读书,当工人的时读书有什么用,读书都是自个儿偷偷摸摸地在家里读,你要是在公开场合读,人家说你白专,想复辟?所以只有快乐的人才能读得好。希望大家今后学习,不仅要学习广搏的知识,还应该快乐地学习。如果你发现你读什么东西都不快乐,你就要好好地衡量一下你所选择的内容是否很适合你。
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件事。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这里我要从读过的书中举几个例子(未能核对)。
我在很早以前看过鲍威尔的传记,那是在他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时写的。他是牙买加黑人,在美国其实是受歧视的。他第一个工作是进大公司当清洁工,他做每件事都很认真,很快找到一种拖地板的姿势,拖得又快又好,又不易累。老板看见了,观察很长时间就断定这人是个人才,然后很快就破例把他给升上去了。这就是他的人生经历的第一个经验,要认真做好每件事。
据说,希尔顿饭店集团老板原先是家旅店站前台的。有天一对老夫妇要开房间,一看已没有房间,但已很晚,老夫妇已没有地方去了,怎么办呢?因为他值夜班,他把自己的房间赶快换床单、换枕头收拾好,让老夫妇去睡,他自己趴在柜台上睡了一夜。第二天,老夫妇看到这种情景很感动,认为这个青年人很善良。他绝没想到这对老夫妇就是希尔顿饭店的老板,而且没有子女,于是他做了希尔顿家族的接班人。这件事说明,做事、做人要从小事做起,争取把每件小事做好。因为从小事做起,才不会失去悄悄来临的机遇,有些机遇你不知道,也会被你抓住。
我也讲讲自己的体会,我到盐湖所研究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时候,很努力。因为我从小就喜欢从事科研,也很崇拜科学家。有5年时间当工人,损失了五年的时间,所以有很强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一直保持到现在。每次做学术报告,我私下都要认真准备很长时间,脑子里想很久。我之所以在国内能比较快地被学术界接受,其中一个秘诀就是,我每次把学术报告都准备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没浪费一次机会。因为学术报告,你不一定知道哪一次对你的学术生涯是次重大机遇。要认真做好每件事情,包括:考好每一场试,学好每门课,做好每次报告,跟每个人相处都要认真。
第三,一旦出现机遇时,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
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说过一句格言“人生能有几回搏!”这就是他在打世界冠军的那一场时说的。因为他们的机遇太明显了,就是冠亚军决赛,打赢了就是世界冠军。这种机会并不多,所以人生能有几回搏,他拼了,所以他得到了世界冠军。他的这句话对中国乒乓球队影响很大,实际上,我们学术界也一样,人生能够有几回搏呀?
前几天我们刚请了C60足球状分子的发现者和诺贝尔奖得主Curl教授在水上报告厅做报告。他很详细地把C60分子发现过程重述出来。实际上在他们之前,已有实验室也发现了这个奇怪的质谱线,意识到这是个碳原子数为60的聚合物或团簇,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结构。他们那天在实验上观察到这个奇怪的质谱线后,晚上没睡好觉,意识到这是科学发现的重大机遇。两个跟他合作的人,一个是英国克洛特教授,正在那儿做访问学者,突然想起60个原子要形成一个稳定体,很可能跟一种由六边型或五边形组成的什么球体有关。他想起家里有一个球,马上就要打电话叫他太太赶紧去数这个球的顶点有多少个,是不是60个。这时正是英国早上两点,Curl教授提醒他说:“你太太不会感谢你在早晨两点打电话的,你要好好考虑。”他只好放下电话。然后他就坐立不安。到三点了,又拿起要打,Curl教授又提醒他,说“早上三点,你太太也不会高兴的。”于是他就更坐立不安,在那走来走去。另外合作者是斯默利教授,他回到住处,连夜在纸上画图,就是把六边形、五边形怎么组合起来,成一个封闭体。第二天早上,他们找来了一个数学系的教授,问他有没有这样一个几何图形,由五边形、六边形组成,顶点正好60个,那个几何教授想了一下说:“哎呀,这就是足球呀!哈,这个问题在数学上早解决了。”他们马上就写出了那篇获诺贝尔奖的文章。这个故事说明,在科学发现的关键时候,科学家往往一分钟都不能等待,就像足球场上射门一样。
我个人也有次经验。我一生中,迄今最满意的结果就是硅烷分子的局域模振动。那是在大连做的。全世界有很多人都想得出这种光谱,都没得到。因为这种光谱极弱,实验室都要调得恰到好处,每个环节都要最佳才能做出来,就像交响乐队,要奏出最好的交响乐,每个人每仪器每个音都要准,都要演奏得最佳状态。那个局域模振动光谱正是这样,仪器的每一部分都要调到最佳,才能做出来。那天,突然调好了,发现做得很漂亮,那么就不能停,为什么呢?停了之后第二天再来的话,一切都又要重头来,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做好。于是就赶快找人,找来一床席子和一床被子就在实验室里头守着那个机器,什么都不能动,躺在外边,等它做。为什么要守着它,万一有点什么事情,马上就要把数据存起来,而且那个光谱要扫好,扫一百遍就得存一百个数据,万一有一次扫描出了差错,这个误差,你可以丢掉。要是扫了一千遍你才来存一次数据,你不可能把其中一个数据丢掉,它都加在里头,而且一次扫描要5分钟,扫一百遍要500分钟。晚上,因为所有人都不用电了,电是最稳定的,光谱质量是最高的,连着在实验室睡了三个晚上。我觉得那三个晚上最幸福,因为心里知道那边正在做激动人心的事!但也最艰难,没想到晚上蚊子会那么大,睡觉只能把毯子从头到脚罩住自己才行,这三天就得到硅烷的局域模振动光谱。这个光谱发表出去在国际上影响很好。总之,“人生能有几回搏”,当你意识到出现机遇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它,不要掉以轻心。
我还想起我在美国做的第一件研究,是1979年到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氢氧化钙的光谱。教授就跟我说:“这些数据你要保存好,赶快分析出来。”他说他自己做出的第一个实验结果时,他是压在枕头底下睡觉,生怕丢掉的。这就是搞科学的人的心态,一旦你认为是次重大发现的机遇,马上把它做出来,不要过夜,因为有好多事情往往就相差一点点就失去这个机遇了。
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过去二十多年中我认识许多研究生,他们念书时都很好,但后来的成就相差悬殊。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他们是否能发现机遇。
什麽是科学家的直觉和为何它如此重要?爱因斯坦曾现身说法地解释过:“(学生时代)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数学,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超过对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在于下述奇特的经验。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象布里丹的驴子一样,不能决定自己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这显然是由于我在数学领域里的自觉能力不够强,以致不能把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同其它那些多少是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可靠地区分开来。...诚然,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些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这里爱因斯坦强调了直觉或洞察力对于寻找科学研究上的机遇的重要作用。爱因斯坦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原因之一就是他在很年轻时就懂得直觉的重要,又选择了他具有最好直觉的领域-物理学。因此他能找到一个具有重大意义、取得突破的条件又已成熟,因而可以大突破的机遇。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直觉和洞察力是创新人才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这些素质难以从课堂和书本上得到,需要通过环境和实践经验来培养。目前世界一流的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它们都努力营造浓厚的研究气氛,不仅让学生可以与大师交流,潜移默化地受熏陶,而且使学生可以自己参与研究,体会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容易悟出直觉和洞察力。三.如何创造机遇
抓住机遇还是被动的,真正聪明的人是会创造机遇。下面我来讲讲如何创造机遇。
如果把《孙子兵法》拿来读一遍你就会理解怎么才能创造机遇。《孙子兵法》中有很多办法教我们在战争中如何创造机遇。就拿过去红军和解放军的运动战来说吧。那时红军和解放军处于弱势,装备差,人数少。国民党军优势,装备好,人数多。如何打呢?打运动战。运动战就是靠两条腿跑,没有好机会就不跟你打,跟你转圈跑,跑到你出现漏洞,也是出现战机,我马上就打。运动战就是军事上的创造机遇的好例子。
下棋与足球就更明显了。真正好的棋手,棋逢对手时,都是先走稳自己的步子,不冒险起招,看谁先犯错误。一旦对方犯错误了,就给你创造了机遇,你就赶快进攻。所以下棋下得好的人都很会创造机遇。足球打得好的人更是这样,会创造机遇,大家知道“边路传中”的打法,就是为中路跟进的队友创造机遇。制造越位和制造角球,都是制造机会。足球的魅力就在于,优秀的球队,双方实力差不多的,绝不是压着你打,“我肯定赢”,其实是都在场上制造机遇,看谁制造的机遇多,机遇被抓住的多,谁就赢了。足球好看也好看在这儿。会看足球的人,就是看对方是如何制造机遇、怎么抓住机遇。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足球是魅力无穷的。如果单纯的看谁攻进球了,那都是低级的球迷。
创造机遇第二点就是,要到适合自己,机遇多的岗位和地方去。我到现在才意识到当年的青海是一个机遇多、适合我的地方。现在有很多地方如北京、上海、深圳,不一定就好,因为那个地方机遇多,但人才也多,竞争也激烈,也不一定都适合你,所以到机遇多、适合你的地方去,这也是在创造机遇。几年前,我曾和科大代表一同访问了美国十所一流大学,他们的校长介绍,美国人很喜欢换工作岗位,平均一生中要换四次。中国人恰好相反,我们的惯性最大,最不愿意换,干件事就想一辈子呆在这儿。换工作岗位有什么好处呢?你不是一锤定终身,可以多次换,找准最适合自己的、机会最大的地方和位置。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重要机遇是他自己创造的。他生于海南岛,9岁就随叔叔到波士顿作小商店学徒。他非常羡慕学校生活,想读书。13岁那年,偷偷上了开往南方的船,去寻找自己也不知道的读书机会。船长很善良,为他的学习热情所感动,就把他介绍给一些热心的教会人士,其中一位将军资助他进了一所教会学校读书。他利用假期作工挣钱以减轻资助人的负担。完成学业后,他回到中国,帮助孙中山完成了辛亥革命。
第三点,怎么才能创造机遇?人要创造机遇,要得到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机遇,或得到原本跟自己无缘的机遇,特别是不要失去那些属于自己的机遇,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做人要诚实守信。这一点,是我们许多学校,包括我们科大学生值得重视的。有好多年青人,为了短期利益就做假,考试作弊,说假话,就是不诚信,这样你最终还是害了自己。微软中国研究院第一任院长李开复,现在回到美国微软总部当副总裁去了。我拜访过他。他离任回国前,从电子邮件里给我发来一封信,里面就讲了他在中国工作几年感到不得不说的中国学生和青年人最需要重视诚信问题。摘录如下。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自己是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但在谈话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作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他公司讨好的“贡品”呢?这说明,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各名校最欢迎的留学生群体,而最近,却有一些变化。原因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得美国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应该指出,有这种行为的中国学生是少数,然而就是这样的“少数”,已经让中国学生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另外,目前美国有些教授不愿理会部分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无参考性可言。这也是诚信受到损害以后的必然结果。我在微软研究院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一位来这里实习的学生,有一次出乎意料地报告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结果。但是,他做的研究结果别人却无法重复。后来,他的老板发现,这个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挑选,只留下了那些合乎最佳结果的数据,而舍弃了那些“不太好”的数据。我认为,这个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学术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
最后想提的是一些喜欢贪小便宜的人。他们用学校或公司的电话打私人长途、多报销出租车票。也许有人认为,学生以成绩、事业为重,其他细节只是一些小事,随心所欲地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就是那些身边的所谓“小事”,往往成为一个人塑造人格和积累诚信的关键。一些贪小便宜、耍小聪明的行为只会把自己定性为一个贪图小利、没有出息的人的形象,最终因小失大。中国有“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很值得记取。”
现在看来,中国社会正在走向现代化,特别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素质就是诚信。一个不诚信的人,社会是不接受的。我是在国外呆了很长时间的,国外办一个信用卡,首先要查你的信用记录,看你是不是有过不守信记录。只有一个记录清白,很诚实的,银行才愿意发信用卡给你。而且公司录取一个人,也要看你诚实信用的记录,如果靠不住,没有哪个公司敢用你。大学里也是如此。现在,我们国内正在发展市场经济初期,最缺乏的就是诚信。我就有这个经验,怕买到注水肉,怕买到残留很多农药的蔬菜,怕买到有毒的大米,所以我们很愿意高价买那种靠得住的食品。那次我请一位院领导吃饭,喝酸奶,他赶快拒绝说现在酸奶里面放了很多滑石粉,用于增加的粘稠度。这些都说明我们市场经济缺乏诚信,有非常大的信用危机,非常大的问题。合肥也是,常听说有商场老板卷款潜逃,他的投资者一筹莫展,不知道该找谁要他的投资钱,这样的话,还怎么去做市场经济。贷款更是这样,很多人贷款就不打算还,哪个银行敢借给你钱?所以,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
第四条就是要学会善于与人相处和交流。我们学生中许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家长捧着,长大到现在,最不会就是与人相处,与人交流。交流对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我经常举的例子,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一句话:两个人交流思想和两个人交换苹果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只有一个苹果,而交流思想,每个人同时有两个思想。如果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你们要学会与人相处和交流,这样博采众家之长,是你得到机遇,找到机遇一个非常好的素质。
最后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创造机遇非常重要。《谁动了我的奶酪》,不知道你们看过没有?我是一次出差时在飞机场买的,翻了一下就觉得不错。就是说一个人由于感情把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现在经常遇到的问题是一旦提到职称,就有很多人来找,说他没有提上,多不平,多不满,多愤怒,怎么怎么样……我总是设法安慰他,说这有好多机遇和原因,不能再给你更改了,你没提上职称,你好好工作,争取下次提上,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你不要因为感情,不满这个,愤怒那个,甚至跟本单位领导吵到底,和同事翻脸,一蹋糊涂,这样的话,就毁了你自己的前途和事业,你成功机会就更少了。所以,一旦工作出现问题,要很快调整自己去做最好的事情,容易取得成功的事情。
最后关于如何创造和抓住机遇,我送给大家三句话,原本是英语,是我从国外看到的,我把翻译成中文,就是成功的人要具备三个素质。
有肚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能改变的事,有智慧去区别上述两类事。谢谢大家!
第三篇:坚强造就成功
坚强造就成功
我曾听妈妈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先天性残疾的男孩身上,他失去了一条腿。他上学后,由于行动不便,班级同学不理他,还嘲笑他的缺陷。他的学习信心便被同学的鄙视所击垮,再加之社会中的个别捣蛋分子引他步入歧途,他的学习成绩自然一落千丈,与他刚上学时的学习热情简直是天壤之别!在学校他是“恐怖分子”,在家里,他更是无法无天,不开心时就摔锅碗,经常他家里搞得一塌糊涂,还经常将邻居家的窗玻璃砸碎,甚至将别人家地里的蔬菜拦腰折断。他的父母也对这个独子没办法。
但到了他踏上了初三学习的道路上,一个可怕的灾难又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那是一个寂静得可怕的夜晚,他和他的“狐朋狗友”们勾肩搭背地在空无一人的马路上闲荡。这时已经是晚上十二点半了,所以这一条路上已经没有多少汽车了。但是,就在这时,一辆开得很快的小轿车将他们撞到了。一声惨叫划破了寂静的夜„„
他昏迷了三天三夜,虽然他没有生命危险,但是他的左手却永远地离开了他。但是当他苏醒后,他并没有显露出他的痛苦,而是反省自己以前做过的错事,现在想来,追悔莫及!于是,他出院后,便发奋图强,十分努力地学习。虽然同学们对他还是那样冷淡,可是他十分明白:只要好好学习,创造出属于他的成就,就不会有人再瞧不起他了。在他的理想发出的力量的驱使下,他的努力很快就得到了收获:他考上了全国重点高中!这个好消息令他欣喜若狂,他的心中的理想更加坚定了:我要开辟出我自己的天地,不让任何人看不起我!
经过了高中三年的艰苦奋斗后,他如愿以偿地考进了一所名牌大学。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勤奋学习,抓紧课余时间来阅读一些世界文学经典。大学毕业后,他这个“学习狂”还没有满足他所知道的知识,每天都在吮吸着知识。不久,他就职于一所大学,一星期上五节课,由于他知识面非常大,所以他的工资也很高,可他还是过着清贫的日子,他是为了省钱买书。
他的残疾是他与生俱来的一个大挫折,那次车祸也是他的一大挫折,但是,正因为那次车祸,他才明白了什么是“坚强”!
而当代的青少年所缺乏的正是“坚强”!只有不怕挫折,学会坚强,才可以成功!
第四篇:热爱造就成功
热爱造就成功
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份图纸,只有一块块砖头的累积,才能成为高楼大厦;一份计划,只有一步步落实,才能最终达到目标;一个公司,要成为行业第一,必须将各项业务执行到位。
如何才能执行到位呢?我认为是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如果没有对自己事业的热爱的执行,就不能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如果一个热爱事业的人遇到工作上的困难,他会认为这是一个挑战,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困难,并享受克服困难的过程;如果是一个消极怠工的人,对工作敷衍了事,遇到困难便会难如登天。对事业的热爱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一个人的成功,从不少人的创业史上我们都可见一斑。
史蒂夫。乔布斯在IT界的成功有目共睹。每当苹果公司有新的产品上市总能看见苹果专卖店前排起长龙。苹果公司的总市值高得出奇。是他将人们带进电脑的时代,让电脑进入千家万户。还有后来ipod、iphone、ipad也带动了MP3、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流行。
史蒂夫。乔布斯的成功和他对事业的热爱分不开。他为了他的事业退学开公司,一开始连一个像样的办公室和生产车间都没有,只能每天在车库里生产的电脑,每天几乎都在挥汗如雨、顽强拼搏中度过,每周工作66小时。却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生产出了在电脑展会上一鸣惊人,带来大量订单的电脑。以前的电脑沉重粗笨、设计复杂、难以操作,在苹果公司推出苹果二号和IMC电脑后,使得电脑以小巧轻便、操作简便。为了方便输入个电脑加上了键盘和鼠标,为了方便输出加上显示屏、桌面和各种图标,他对电脑每一个细节追求完美,每一个创新,都显示乔布斯对事业的热爱。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从一个个细节做起。工作中也是一样,我们修理的飞机也是由一个个零部件组成的,每个零部件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故障。如果不能认真修理每一个零部件,就不能将质量目标执行到位。因此我们修理的飞机也和乔布斯造的电脑一样,只要充满热爱,一样能绽放光芒。
第五篇:逆境造就成功
逆境造就成功
雨果有句名言:“痛苦能够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乳娘,祸患则是人杰的乳汁。”
人的一生当中,总会有各种各样不幸的遭遇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其实遇到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将困难折叠成梯就能使你登临辉煌的顶峰。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
幼年的凯勒因病丧失了听力和视力,连嘴也不能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在莎莉文老师耐心的帮助下,她以自强不息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完成了她的一系列著作,并成为首位毕业于高等院校的聋盲人。是举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同样身残志坚处于逆境中获得成功的不胜枚举。
贝多芬一生坎坷,由于贫穷被夺去了上学的权利,十七岁时母亲去世,二十六岁时,不幸失聪,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熊熊燃烧,奏出了最华美的乐章。逆境不但没有使他退缩,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成为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难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必然。而在逆境中绽放生命的璀璨是可歌可泣的。逆境,每个人一生中都要跋涉穿越的一片沼泽湿地,历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翻身落马,又有多少平民百姓走出这片泥泞的沼泽,爬上成功的绿地,从此成为英雄豪杰。逆境,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围墙的大学,这里有世上最优秀、最杰出的教授让你感悟人生的真谛;逆境,是一波涛汹涌、风光绮丽的大海,令无数的探险者渴望征服它;逆境,是弱者的地狱,强者的天堂!
痛苦、灾难、祸患并不可怕。它是一次机会;是一次机遇;是一个跳板。只要能勇敢的去面对,以坚强的毅力冲出突围,人生的舞台就会放出最绚丽的光彩。
走过挫折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孩觉得生活中都是困难,他无法找到一条通途。于是他去向他爸爸求助。他的爸爸没有说什么,只是先做了一个试验,他将萝卜,鸡蛋,咖啡豆放入滚烫的热水中。过了片刻他对小孩说:“你看三种不同的物质,面对相同的逆境,却有不同的结果。萝卜在热水中变软,鸡蛋让自己变得坚硬,而咖啡豆却让热水变成了咖啡。你要做哪一种呢?”小孩若有所思,不在抱怨生活,而是勇于奋斗,成为一个杰出的人。
这个故事给人以深思。同时面对逆境,萝卜屈服了,他在困难面前输掉了原来的自己,变得软弱;鸡蛋在逆境面前,没有屈服,而是让逆境将自己变得更加坚强;而咖啡豆最了不起,它面对逆境,不但没有被逆境左右,反而还改变了整个逆境。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既然你不能让这个世界为你改变,那么就请你去改变世界人生的路布满了无数荆棘,对谁都一样,而平凡与不平凡就在于你是被荆棘割伤还是将它们斩落马下。
贝多芬是伟大的,他在双耳失聪的逆境下,他用《命运交响曲》扼住命运的咽喉;司马迁是伟大的,在惨遭腐刑的逆境下,他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告诉我们他不认输;海伦凯勒是伟大的,她在经受聋哑盲的逆境下,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向世人展示了一颗纯洁而美好的心灵;邰丽华是伟大的,在被命运摔进深渊的逆境下,她用无声的舞蹈《千手观音》的高贵给了厄运有力的回击……
他们都是伟大的,上帝都让他们身陷逆境,与痛苦之中,然而他们都不曾屈服,他们用顽强的抗争,告诉人们其实逆境是可以被改变的,命运,真正的主人就是自己,他们是那一颗颗咖啡豆,在逆境面前,打磨自己,改变命运,最终成为一杯杯香浓可口的咖啡,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伟大的人物就是那些饱经苦难,并且在长期受难的逆境中不屈不挠地奋斗的人——逆境造就伟大。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就要从这里——逆境出发,超越自我,成就人生。
苦难纵然使人痛苦,但也催人奋进,让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成就辉煌的人生。古今中外,多少名人都是在险恶的路途中奔向成功的。贝多芬供大家享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这个不幸的人,十七岁,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受挫折。身处逆境,贝多芬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在乐曲创作上,他的生命之火愈燃愈旺。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泰戈尔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
奏出世间的绝唱。”苦难——能赋予人超乎寻常的眼光,铸就伟大的心灵。杜甫,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以饱蘸血泪的笔触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黑暗现实,记录下了广大老百姓的深重灾难。然而,他一生坎坷,命途多舛。仕途不顺,长年居无定所、穷困潦倒;特别是晚年,疾病缠身,孤苦零丁,十分凄凉。历尽人生辛酸的遭际,使他更加同情生民的疾苦,关心国家的兴亡;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在饱含艰辛的生活里不但未曾衰退,反而更加强烈了。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写出那么多优秀的诗篇,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
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体现出来,许多先进人物都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与说明。没有风吹雨打,哪会有秋实的成熟;没有刺骨的寒风,哪会有松柏的坚韧。同样,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大事。所以,当我们面对困难,遭遇挫折,经受磨难,让我们就从这里——逆境出发,不怨叹,不彷徨,不犹豫,汲取先进人物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将逆境作为我们人生不竭动力的源泉,勇敢而坚定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