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二首》2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

时间:2019-05-14 13:0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二首》2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二首》2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

第一篇:小学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二首》2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1.简介作者王之涣。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5.想意境,悟诗情。(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 指名背诵。2. 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2.《同步学习与探究》。3.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沙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课后反思:

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第二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二首第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简介作者。

2.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3.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4.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6、.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四、填写“我的视角”。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作业设计:

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板书设计:

凉州词

孤独 荒凉

同情

浪淘沙

流程长

蜿蜒曲折

激奋

第三篇: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教案第三单元集备

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 《 母亲河》集备

单元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分别是《长江之歌》《三峡之秋》《古诗二首》,还有两篇拓展阅读《黄河之水天上来》《最后的“淇淇”》,一个“综合活动”。《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三峡之秋》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古诗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描写黄河的诗歌,《黄河之水天上来》《最后的“淇淇”》分别反映了黄河、长江存在的问题,号召人们保护母亲河。“综合活动”是朗诵有关母亲河的诗歌、文章,抒发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长江之歌》《古诗二首》和《三峡之秋》的有关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长江、黄河的地理状况、历史演变,以及作为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4.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通过拓展阅读课文的学习以及查阅资料,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学习写《倡议书》,激发学生树立起“保护母亲河”的意识,自觉保护环境。新课程标准解读: 阅读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 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 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写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 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 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单元课时安排

长江之歌 1课时 三峡之秋 2课时 古诗二首 1课时 黄河之水天上来 1课时

最后的“淇淇” 1课时 综合活动 教学实例 长江之歌

教材简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跟唱。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4.进一步查阅资料,全面了解长江。5.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关键处处理:

搜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加强对长江的了解。

用直观的课件、音乐将学生带入情景,增强对母亲河的热爱。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长江的资料等。学生:查阅有关长江的资料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学生翻阅本单元教材,导课。

同学们,中国有两条大河,横贯中国大半个国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两条河吗?

这个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描写介绍“母亲河”的文章。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内容,看看都有哪些课文,分别写得是什么内容。

二、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介绍长江,对长江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多年之前,有一部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其中的主题歌《长江之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播放《长江之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放声朗读几遍课文,结合预习,了解大意。

四、指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分男女生、同位朗读,全班齐读。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给以指导。

六、再读诗歌,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

1.再读诗歌,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两段歌词相互照应的表达方法。

七、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1.引导学生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你的视角呢?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八、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课文。

1.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大声朗诵,试着背诵。2.指名背诵。

九、欣赏并跟唱《长江之歌》。教师放录音,学生欣赏并跟唱。

十、质疑问难。

十一、探究:为什么把“长江”比喻成“母亲”?

十二、课时小结。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雪山走来 东海奔去 乳汁哺育 臂膀挽起 无穷的源泉 远古走来 未来奔去 清流灌溉 力量推动 母亲的胸怀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2.积累优美词句。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三峡之秋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本课中比喻句的理解是学习难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关键处处理:

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学生:查阅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教学过程:

一、录相导课,激发兴趣。

1.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中有关三峡的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有关三峡图片,师生共同介绍长江三峡,对长江三峡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3.作家方纪也到过三峡,并且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三峡之秋》,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领略三峡的秋天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写作顺序。1.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2.全班交流,学习生字词语。3.指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划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描写的是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3.在交流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时小结。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时间 景色

早晨 明丽 露水 橘柚树 中午 热烈 阳光 长江 下午平静 雾 倒影 夜 朦胧 月亮 月光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1.这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给文章增添了色彩。请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清主体喻体。2.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讲清主体喻体,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些语句。

二、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配乐指名背诵,同位互相检查,看看谁背过了一些段落。

四、质疑问难。

五、课时小结。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语句优美 比喻句

作业设计:

1.《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2.预习下一篇课文。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1.简介作者王之涣。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生读诗并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7.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教学过程:

背诵《凉州词》 指名背诵。

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2.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5.练习背诵。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四、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五、填写“我的视角”。

1.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自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六、配乐朗诵诗歌。

七、课时小结。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2.《同步学习与探究》。3.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凉州词 浪淘 孤独 蜿蜒曲折 荒凉 流程长 同情 激奋

黄河之水天上来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关键处处理: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2.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黄河》、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黄河的资料等。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等。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电视风光片《黄河》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板书课题,导课。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四、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黄河除了被称为“母亲河”外,还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带来什么灾难?为什么会带来这些灾难?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质疑问难。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七、课时小结。让学生谈感受体会。板书设计:

黄河之水天上来

水利资源丰富 发电 灌溉

母亲河

滋润土地 养育炎黄子孙 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 保护母亲河 保护环境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最后的“淇淇”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写得是人们救护长江频危动物--白鳍豚的事例,发出了保护长江,保护白鳍豚,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感慨。了解长江频危珍稀动物的生存保护情况,了解长江环境的变化对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激发人们树立保护长江、保护环境的意识,是学习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频危珍稀动物的生存保护情况,了解长江环境的变化对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树立保护长江,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有关长江珍稀动、植物的生存情况。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有关长江珍稀动、植物的生存情况。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大熊猫、中华鲟、白鳍豚、扬子鳄等动物是仅存于我国的世界孑遗生物,它们是在长江的庇护下才躲过九死一生的地质灾变,长江流域正是以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世界罕见的孑遗生物避难所。可是,随着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些生活在长江流域的珍稀动物面临着生存的威胁,有的正在以倒计时向我们做最后的诀别。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怎样做么? 板书课题,齐读。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长江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如何?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长江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如何? 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了解长江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

4.结合师生查阅的有关资料,补充介绍长江其它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

四、体会感情,树立环保意识。

1.长江流域珍稀动物的灭绝,有什么影响? 2.为了保护长江珍稀动物,人们是怎样做的?

3.针对长江流域珍稀动物的生存情况,你有什么认识?现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4.你们的家乡有河流流过吗?可以把那条河叫做“母亲河”吗?为什么?讨论交流。

五、质疑问难。

六、课时小结。板书设计: 最后的“淇淇” 珍稀动物 灭绝 环境恶化

保护长江 保护白鳍豚 保护人类自己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据有关报道,“淇淇”已经死去。想一想“淇淇”去世前的生活情景,写写“孤独的淇淇”。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课后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采用了学生自学为主的方式,先让学生自己学习文章出小测试卷,然后自己做,最后结合老师的指导,给自己打分。

综合活动 教材分析:

这次综合活动,主要是朗诵描写、歌颂母亲河的诗歌、文章。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母亲河的诗歌文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2.认真练习、排练,有感情地朗诵诗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写一写参加朗诵会的感想,以“保护母亲河”为题,写一份倡议书,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教学时间: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步:准备资料

一、布置任务 在单元学习初,指导学生阅读本次综合活动的内容,指导学生确定准备哪方面的材料。

二、学生查找、准备材料。第二步:练习、排演

一、认真练习:

1.指导学生阅读活动提示,互相交流,说说怎样才能朗诵好。2.认真练习。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几个人合作,集体朗诵。(可在课下进行练习。)

二、排演

1.个人准备好后,进行排演。指导学生加手势、配乐。

2.师生观看排演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同学们根据提出的意见,进一步 第三步:召开朗诵会

一、提出要求:

表演要认真,要入情入境,要满怀信心,精神饱满,观众要倾听、要细细品味。

二、朗诵描写、歌颂母亲河的诗歌、文章。

三、评议。

第四步:评议、写感想、写倡议书

一、集体评议朗诵会。

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写一份以“保护母亲河”为题的倡议书。写完后,全班交流。

三、写一写参加朗诵会的感想。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写下来。

四、活动总结。

第四篇: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母亲河 电子教案

长江之歌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教学用具: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看长江、说长江 教学目标:

1.调动对长江的积累,激发对长江的进一步探究的欲望。2.引导学生主动地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准备:问题设计、课件、搜集关于长江的示范资料。教学设计:

一、出示问题,激发兴趣。1.出示问题:

(1)长江的源头在哪?(2)长江分别流经哪些省?

(3)我们镇江属于长江的哪个流域?(4)你了解名人写长江的诗词文章吗?(5)你见过长江吗?有何感受?

2.分组讨论,说说对长江的了解。

3.引导学生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4.复习第十册习惯篇“多种渠道学语文。”

5.把没有解决的问题留到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渠道去学语文。

二、展现全貌,同看长江。

1.出示课件,播放相关图片与影像资料。2.看完后,说说你对长江的感受。

三、出示资料,共品长江。1.出示相关诗词。2.听师配乐朗诵。

3.根据你喜欢的诗词,读一读,品一品。4.说说诗词中的长江给你的感受。

四、出示资料、指导处理

1.出示老师在网上搜集的资料,说说面对这样的资料,应该如何处理。2.再出示一段,练习处理。3.交流处理的资料。

五、课后作业。

1.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课堂中没有解决的问题。2.做好资料摘抄或剪贴。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长江、品长江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长江之歌》,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相关诗词。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二、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

三、读完后,说说这首诗歌中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江的情感。

说说为什么这句诗最能体现作者对于长江的情感?

(答:作者把长江当作了母亲,自己是她的孩子。)

还有相同感觉的同学说说吗?(他觉得中华民族从长江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说得好,谁能把作者对于长江的母子情读出来。

指名读。

齐读。

(1)作者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你能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分别找到第一节二节的句子,根据回答加以引导点拨理解

相机指导朗读,再齐读第1节。

(2)这一句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

介绍诗歌的手法之一:回环,并简单介绍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诗歌还有其他特点(相机介绍押韵等简单知识)

四、练习朗读背诵全诗

1.同学们,作者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4.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吟长江、颂长江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所占有的资料,吟诵《长江之歌》等相关课内外诗词、文章。2.学唱歌曲,激发学生对长江母亲的依恋与赞美之情。3.激发学生亲近长江,亲近自然的情感。教学设计:

一、出示相关诗文。

二、师引导鉴赏。

三、选择自已喜欢的诗歌朗诵、吟诵。

四、试着写一写自己对长江的认识与感受。

出示可借鉴句式:

你,是;

你,是。

五、跟着碟片轻哼歌曲。

1.形式:画长江简易图。

2.唱《长江之歌》;介绍长江的地理环境。3.展示长江的图片;介绍与长江有关系的人、事。4.自出小报;长江的环保小报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雪山 东海

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 未来

教后反思

三峡之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两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A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B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C层、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三峡美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体会三峡一天当中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欣赏图片创设情景 分析重点词句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 讨论 教具准备:图片 小黑板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教学重点:体会三峡景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去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2.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3.齐读,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1)教师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读。蟒

眨 驳 曳 朦胧 冽 泻 凌

(2)相机对生字的读音字形作指导。字音:曳 凌字形:驳 曳 冽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三峡一天中那些时候的景色?

2.同桌交流 3.班内交流 4.小结

5.你觉得一天当中什么时候的景色最美?认真品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把你品读到的最美的句子勾出来,在课文旁边试着写出自己的感受。

四、快乐温故 1.抄写生字。2.搜集三峡的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品读课文,总结全文

教学重点:了解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三峡,铺垫美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通过刚才的资料交流,你对长江,对三峡了解多少呢? 3.汇报交流。

4.齐读课题,说说本节课你最想了解什么?

5、今天,我们再次走近三峡,领略三峡之秋的美。

二、自主表达,感知美

1.自由读文,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生自由读文,思考。3.汇报交流。

4.三峡的秋天给你们留下了这么丰富的美的印象,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美有条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5.生交流汇报。

三、批注感悟,欣赏美

1.三峡的秋天,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绝好的画卷。你认为三峡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最美?美美地读一读,然后再把它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并把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部分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好吗?

2.生自由练读,小组交流。3.集中交流,品读赏析。(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确定顺序)中午:(出示段落)

(1)中午的三峡充满热烈的气息。(板书:热烈)

(2)引导学生抓住拟人和比喻的句子,通过写批注体会长江在阳光下奔腾、咆哮的动态美。

(3)如果也站在长江边上,你会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4)指导朗读。早晨:(以读带讲)

(1)三峡的早晨是明丽的。(板书:明丽)(2)从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了三峡的明丽?(3)指导朗读。下午:

(1)(多媒体)创设情景此时,假如你就坐在长江边上,你会有什么感觉?(朦胧)(2)(播放舒缓的音乐)指导学生朗读。夜晚:

(1)三峡的夜晚是怎样的?(板书:静谧)(2)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3)结合句子谈感受。

(4)三峡的夜晚美吗?画出有关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5)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

四、交流感悟,创造美 1.三峡秋天的美,有时如明丽的小诗,有时如奔腾的巨龙,历来多少诗人写诗赞美过它。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被文章如诗的语言再一次感染,于是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小诗,想听听吗?

师诵读小诗: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绿的叶 黄的果

还有那 迷人的清香

成熟的气息飘满整个峡谷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你心中的长江三峡。3.生自由准备。

4.集中交流。

五、课外链接,拓展美

方纪先生的《三峡之秋》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三峡秋天的美丽画卷。把文中你最喜欢的句段积累下来,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读读写三峡的其他文章,如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日》、余秋雨先生的《三峡》等都是非常精彩的。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 朦胧 晚上 静谧

教后反思: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朗读法 教学用具: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诵读《凉州词》,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补充介绍:

A.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B.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C.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D.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王翰的《凉州词》 2.王之涣的诗歌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浪淘沙》。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背诵或默写《凉州词》

评价并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A.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B.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C.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2.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刘禹锡的《陋室铭》

2、刘禹锡的诗歌《西州乐天杨州初逢》《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板书设计:

凉州词

王之涣

远眺黄河、孤城

环境

豁达、开阔的胸怀

近听羌笛声

心理

浪淘沙

刘禹锡

黄河壮阔雄伟的景象

博大的生命力

伟大的精神

达到美好境界 教后反思: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了解黄河的自然情况,感受黄河的美丽景观。

2.过程与方法:搜集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进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以及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以朗读感受黄河的雄伟壮丽,体会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

1.用空间与时间顺序来介绍事物的方法。2.学写解说词。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黄河大合唱》的2、3等片断,借助音乐来感受黄河的强烈的气势,激起心灵的共鸣,导入新课。

二、讲新课: 1.交流资料。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中国古代的《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等书,皆称之为“河”。河水经黄土高原,遂成黄色,故得名“黄河”。

黄河全长5464千米。从源头的涓涓细流,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成千上万条溪川,形成每年平均约480亿立方米水量的滚滚洪流,一泻千里。他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 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由此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其间,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风光绮丽的崇山峻岭,有广阔无垠的肥土沃壤,有雄浑粗犷的黄土高原,有一马平川的关中平原,有历史悠久的三大文明古都,有丰富的物产和地下宝藏。整个黄河流域,生息着1.1亿各族儿女。

2.初读课文,交流字词。

汩汩gǔ 北麓lù 湍急tuān 穿梭suō 塑造sù 枢纽shū 气势磅礴pángbó 沟壑hè 步履lǚ 积淀diàn清澈chè 繁衍yǎn 3.再读课文,交流探究:

(1)你认为本文哪一部分最精彩,为什么?(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黄河的?(3)面对黄河目前的状况,你有什么感想?

(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你能找出并说出它的作用吗?(5)交流学习本文的感受。

三、课外活动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黄河的诗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2.让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和图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布置一次展览。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小导游,为大家解说。

3.随着黄河输入下游的泥沙不断增多,在下游的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地上悬河”现象,如河南省开封市。针对这种日益严重的情况,请你查找有关资料,帮助解决这一问题。板书设计: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水利资源丰富

发电 灌溉

母亲河

滋润土地

养育炎黄子孙

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

保护母亲河

保护环境 教后反思:

故乡的河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浉河泛滥和平静时的不同特点。

2.过程与方法:搜集资料,自学课文,感受浉河的不同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家乡、对浉河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浉河泛滥和平静时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理解写河时,作者的想法。教学方法:情景教学、自主合作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插图,学生观察。

2.学生汇报:从插图中感受到了什么?

3.本图描绘的就是作者家乡的浉河,夏天,孩子在河里嬉戏的情景。

二、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交流资料。

2.初读课文,交流字词。

讴歌 浉 泛滥 迤逦 狼狈 不苟言笑 干涸

三、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意

1.课文写了作者家乡河的哪些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大意。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3.反馈学习情况。

四、走进故乡,了解浉河 1.介绍浉河。2.教师补充。

3.合作学习:课文写了浉河几种情况下的哪些特点? 4.交流。

五、爬山进寺,感受“惊险、快乐”

1.作者除了写浉河的不同景象,还写了哪些地方? 2.写竹林小山,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理? 3.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贤山寺后的泉水?

六、走进我心,体验我情

1.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2.写故乡的河时,作者想到了什么?

七、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对家乡河的描写,抒发自己的难忘之情,表达对家乡的无比热爱。板书设计:

故乡的河

洪水泛滥----惊险、可怕

名不见经传 清澈见底----惬意、愉快 永不干涸

古寺清泉----欢乐、刺激

教后反思:

综合活动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母亲河的诗歌文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2.认真练习、排练,有感情地朗诵诗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写一写参加朗诵会的感想,以“保护母亲河”为题,写一份倡议书,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诗歌朗诵、习作创作 活动过程:

第一步:准备资料

一、布置任务

在单元学习初,指导学生阅读本次综合活动的内容,指导学生确定准备哪方面的材料。

二、学生查找、准备材料。

第二步:练习、排演

一、认真练习:

1.指导学生阅读活动提示,互相交流,说说怎样才能朗诵好。

2.认真练习。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几个人合作,集体朗诵。(可在课下进行练习。)

二、排演 1.个人准备好后,进行排演。指导学生加手势、配乐。

2.师生观看排演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同学们根据提出的意见,进一步

第三步:召开朗诵会

一、提出要求:

表演要认真,要入情入境,要满怀信心,精神饱满,观众要倾听、要细细品味。

二、朗诵描写、歌颂母亲河的诗歌、文章。

三、评议。

第四步:评议、写感想、写倡议书

一、集体评议朗诵会。

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写一份以“保护母亲河”为题的倡议书。写完后,全班交流。

三、写一写参加朗诵会的感想。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写下来。

四、活动总结。

单元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tǎn tè bù ān kuí wú kè gǔ míng xīn()()()()niè shǒu niè jiǎo liú lián wàng fǎn huāng táng()()()

二、形近字组词。

奏()魁()溜()唉()歉()慌()凑()魄()榴()挨()谦()荒()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迅速——()清楚——()诞生——()庄重——()严肃——()荒唐——()

四、选词填空。光彩 光芒

1.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放射出万丈()。2.舞台上,江姐的形象真是()照人。3.火烧云上来了,照得地上的万物也有了()。

4.节日的夜晚,天安门广场华灯齐放,发出耀眼的()。

五、选择正确的词语。1.做错事只能怪自己,不能()别人。2.这是一个烤得()的馒头。3.江面上,波澜()。

4.她是音乐学院最有()的教授。5.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我都()。6.这一带的野兽经常出来()庄稼和村民。

六、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王叔叔()工作很忙,但他()坚持每天晚上去培训班学习。2.他()会驾驶汽车,()会修理汽车。

3.小华()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她从不骄傲自满。4.桑娜()想()敲了敲门。

5.()没有他每天早上这宽厚的一笑,我()不会继续白看他的书。

七、按要求转换句子 1.改成陈述句。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去掉引号,但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1)李涛报名时对老师说:“我叫李涛,家住荷花巷62号。”

(2)爷爷在病危时拉着我的手说:“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

八、按课文填空。

1.地扫得(),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2.桑娜脸色(),神情激动。她()的想:“他会说什么呢?” 3.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起来,同时有了几分()。4.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九、阅读并回答问题。

盲人心目中的明灯

大学实习时,我带过一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那天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提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有的还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这些答案都对,但这些年龄不到10岁的孩子都认为盲人提灯一定是为自己,所以,他们的答案不免单一。他们没有一个人回答:盲人也许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的心中装着一盏亮着的灯,为别人着想正是他心 中的明灯。这些孩子不明白: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眼睛好的在黒夜里往往相撞?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1.有的还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这些答案都对,但这些年龄不到10岁的孩子都认为盲人提灯一定是为自己,所以,他们的答案不免单一。

省略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表示后面还有一些人说的答案。

2.请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意思。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我们自己。

3.这位盲人为什么在晚上出门总是提着一盏灯笼?()③ ① 为他人照亮夜路。② 怕别人撞到自己。

③ 既为他人照路,又不会被别人撞到。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③ ①要学习盲人助人为乐的精神。②我们夜晚出门都应该打灯笼。③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十、作文

生活中一定会有一些事情使你高兴,或使你自豪、痛心、委屈、气愤……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件事写下来,题目自拟。

第五篇:古诗二首(2018北师大语文五年级下)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 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C: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下载小学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二首》2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第三单元《古诗二首》2教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二首教案 北师大版范文大全

    古诗二首 三维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想象诗句描写......

    北师大版四年级古诗二首教案

    第二单元 明月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以“明月”为主题,编排了两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记叙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月亮,介绍月亮。所有的文字都能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力,引领大家向往......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古诗二首-语文A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词典,边读边想象,大体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3.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最终定稿)

    你,浪花的一滴水雷锋,原名雷正兴, (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试卷(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依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狂lán屏障哺育诗意盎然gěng咽qí岖阻yì炽痛háo鸣qìn......

    六年级上 语文第三单元习作

    老师的关爱 老师的爱就像一阵轻柔的微风吹拂我的心田;老师的爱犹如春雨绵绵,滋润着我幼小心灵;老师的爱好似星星,照耀着我的成长之路。老师和我的故事,就像树叶一样数也数不清,但......

    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试卷

    1、看拼音写汉字。(5分)kāngkǎihéxiéwēixiésuǒqǔdànshēng()()()()()2、照样子补充句子。(2分)例:这山真高啊!这山真高啊,快把青天刺破了。这房子太小!()3、山坡上的......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5篇模版]

    教学目标 1、 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2、 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