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5篇)

时间:2019-05-14 13:0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第一篇: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由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透视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1、关注重大题材与关注个人

中国的新闻媒体往往更关注重大题材,很多报道离不开国家领导人和政治人物。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西方媒体则更关注个人,以个体为视角,更多报道普通人的经历和生活。中国新闻奖设立了特别奖,这一奖项可以反映评奖评委对某一类型题材的偏好。中国新闻奖一共设立了14次,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是有关先进人物或重大事件的报道,题材都属于当年的宣传热点或者国家大事。普利策新闻奖则着力于报道个人的生存状态。

2、重宣传与重客观

中国媒体坚持“喉舌论”的政策指导,新闻媒体是党的舆论宣传工具。使用“用事实说话”的报道手法,虽然报道“实事”,但是仍要“说话”,说符合党性的话。西方新闻媒体讲究客观性报道,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报道新闻事实。客观性的兴起与人们普遍厌倦了政党报刊的恶斗有关,所以客观性的首要要求就是彻底排除党派偏见,强调中立和无党派色彩,可以说,这跟中国媒体强调党性几乎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3、重正面报道与重负面报道 根据新闻事实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新闻报道分为三类,即正面报道、中性报道、负面报道等。对2006年的普利策新闻奖科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006年普利策新闻奖14项获奖作品中无一正面,负面作品达到了11件,占总数的79%,负面报道占绝大多数。中国的新闻媒体奉行“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西方新闻价值观则强调“揭黑”。西方新闻界向来有“扒粪运动”的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入“镀金时代”,以“揭丑”为主的负面报道兴起。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异同分析 中西新闻价值差异产生的原因 2.1 文化背景

首先,中西新闻价值产生的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价值体系的不同。中国以“儒学”作为国学,传统文化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提倡“和”、“仁”等观念,实际上是在推崇集体主义观念。而西方社会强调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解放,认为个人权利“神圣而不可侵犯”,是典型的个体主义。2.2 媒介性质

中西方媒介的不同性质也导致了中西新闻价值的不同。西方的媒介处于商品经济极度发达的环境中,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而存在,因此西方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十分注重受众的需求,采取“受众本位”理论。事实上,西方新闻价值表现出的许多特性都是源于其商品属性,如为了满足某些受众的趣味,媒体上出现大量血腥、色情内容等。

而中国的新闻媒介是作为文人论政的阵地而产生的,诞生时就伴随着文人墨客们的政治责任感。新中国成立后,新闻媒介在国家建设发展的背景下除了需要宣 扬党的思想外,还肩负着舆论导向的重任,所以在中国的新闻价值观中社会效益的重要程度远超经济效益。也正因如此,中国新闻报道往往带有指导色彩,相对西方更保守,也更缺乏趣味性。2.3思想指导方针 相比西方国家,中国的新闻传媒更注重自身的政治导向作用,这与我国新闻工作的思想方针是紧密相连的。1948 年,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提出,报纸是加强党群联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将报纸办得引人入胜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1989 年中宣部举办的新闻工作研讨会上,江泽民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要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要准确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决策。2013 年,总书记发表了著名的 8·19 讲话,强调“必须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据此要求,新闻宣传工作应纳入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中西方新闻机制观念比较分析:

一、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念表现的特性分析

1.时新性:在时效性的问题上,西方新闻强调时间是新闻的生命,要争分夺秒,尤其对动态性、事件性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更高。但是有时候为了抢占报道的先机,会出现不择手段挖新闻的现象,而有些仓促抢来的新闻又不够真实,准确。在过去我国关于新闻时效性的问题曾提出过新闻要有抢有压,要从政治上和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考量。但是,应该明确的是新闻是“易碎品”,所以在对待新闻报道的问题上,一定要做到严谨,在抓好质量的同时提高报道的时效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区域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讯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整个社会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重要性

在对自然现象,如重大地质灾难或是气候上的显著变化这些方面的重要性判断上会比较一致,但对其他社会现象等方面的差别较大,而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和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性因素与政治导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3.显著性

西方新闻学者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名人+普通的事=新闻;普通人+不寻常的事=新闻。所以西方的新闻工作者经常对政界要人,各领域的明星在生活和工作上的点点滴滴穷追不舍,甚至将这类新闻看的比重大政治新闻还重要。4.接近性

中西新闻界都一再强调新闻的接近性,追求媒介和报道的地方化 5.趣味性

西方新闻界开始从人的本性来解释兴趣,色情、凶杀、金钱、暴力等内容大量充斥在媒体上。我国媒介强调满足受众健康的、高尚的、正当的兴趣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二、中西新闻价值观念差异的文化层次原因分析

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其核心是“仁”、“和”,“仁”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5次,表达的是一种群体性的价值观念,和谐也是其中的重要倡导思想。“仁”与“和”具有明显的利他性,强调了一种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崇尚无私奉献的价值观。西方世界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就崇尚人性与竞争,突出表现为个人的利益至高无上和利己价值观。

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差异决定了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表现为 1.中国新闻注重国家形象,西方新闻报道注重本质的揭露。西方文化强调新闻媒体的自身独立性,由普利策拟定的“新闻揭丑”思想逐渐成为了美国新闻思想的主流话语体系。2.中国的新闻报道偏向题材较为严肃,多为具有指导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硬新闻,表现稳健保守。西方新闻报道偏向一些具有视听兴趣、易于引起受众情感波动和刺激、人情味浓重的软新闻,表现轻松活泼。

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及其成因:

甘惜芬教授!在《 关于新闻工作客观规律的问题》一文中提出:“ 让事实说话”是新闻工作的一大规律。让事实说话”代表着中西方新闻报道的共同追求,那就是将“ 事实”这一客观存在与“ 说话”这一主观意图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细细品味这一口号,我们可以发现 它 的 多 义 性,同 样 是“ 用 事 实 说 话 ”,究 竟 是 更 强 调“ 事实”,还是更注重“ 说话”呢?是“ 事实”的真相在前,还是“ 说话”的目的在前?对这一概念的不同解读正是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最根本的分歧。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判断是对立的,在报道中避免记者的主观倾向是西方的报道观念中最为强调的部分。然而,在实际报道中,完全避开判断避开由事实而引发的意见(观点)是 是基本事实,哪些部分是由基本事实引发出的判断、观点、意见,以避免将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判断充作事实误导受众。不可能的,而且,某些人物对新闻事实的主观判断也是可以看作一种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客观性要求传媒把事实本身与对于事实的判断进行严格地区分,让受众明确报道中哪些部分对于记者和编辑个人关于事实的判断,则采用设立意见专版的 方法。

中国使用的“ 事实”、“ 客观”以及其它如“ 真实”、“ 全面” 等概念与西方客观性理论里使用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它们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观念中并不拥有在客观性理论中的那种基础性地位。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观念中,“ 说话”是本质理念,“ 事实”只是实现“ 说话”的手段。我们可以把这个观点称为“ 说话论”。新闻机构发布的新闻,往往表现为对事实的客观报道,实际上,在对事实的选择和事实的报道中,常常渗透着新闻发布者的思想和观点,体现着一定的立场和政治倾向,它能够使受众在获知事实的信息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报道者的观点和意见,因而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因此,在中国的新闻报道观念中,“ 事实”、“ 客观”等都是手段性的东西,其作用只不过是要保证能够形成“ 无形的”意见,“ 寓意见于事实的客观巧妙的报道之中”。这种无形的意见表现出来的“ 说话”(即表 达意见)和通过这种“ 说话”使受众“ 接受报道者的观点和意见”才是真正目的。在这里,意见先于事实,事实被意见选择,为意见而呈现,事实与意见密不可分。事实”与“ 说话”的关系不仅影响到新闻报道业务,也影响着新闻与政治的离与合,它带来了中西方新闻报道社会功能的不同,因为在大多数时候,想“ 说话”的不是记者、编辑本人,而是来自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力量。而在中国新闻业务的“ 说话论”派生了新闻报道功能的“ 喉舌论”。

如何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力:

一是西方新闻价值观,尤其是传统新闻观往往强调反常、冲突、变态,热衷于反映阴暗面,习惯于“多报忧少报喜”;而中国的新闻价值观,特别是社会主义的新闻价值观往往注重正面、健康、和谐,着力于反映光明面,习惯于“多报喜少报忧”。二是在诸多新闻价值要素中,西方新闻价值观更加注重 “趣 味性”; 而中国的新闻价值观更加强调“重要性”。

三是西方新闻价值观注重以受众为本位,强调以受众的兴趣与需要作为新闻价值选择的主要依据;而中国的新闻价值观则习惯于以传者为本位,将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作为新闻价值选择的主要依据。

第二篇:浅谈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中央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姓名:崔岑

学号:1139016

【摘要】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体育价值观更具体的体现了一个民族对于体育这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组成部分的理解和态度。本文主要从社会主流价值观上探讨中西方体育文化具体到价值观上的差异。有了对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的深度的了解和探索,才能深层次的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从而在文化交流上避免冲突和交际失误,也能更好的为我们自己的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导。

【关键词】中国,西方,体育价值观,差异。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历史的连续性,现存社会是历史上社会的延续.现存的文化也是历史上文化的发展,人类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文明都是在原有文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体育的发展也是如此.也必然具有长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它是体育文化的源头,体育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历史传统的影响。各民族各国家的体育之所以有很多差异,主要原因就是文化无处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仔细对比中西方体育文化,可以发现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主要在体育形成的源流,体育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对体育的影响,体育的精神实质,人们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体育的功能结构、文化结构,体育遵循的社会道德、思想观念以及体育形成的文化背景上。在我看来,体育价值观对于这些差异的形成起到了主导作用。什么样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什么样的体育文化,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选择。

价值观抑或思想观念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在新的发展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形成了小范围的更新,既而使传统文化保持了其浓郁的传统性,又不失与时俱进的革新性。对于体育文化的形成,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所以,长久以来,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不仅仅是在体育文化逐渐成熟后才有的,而是在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下几点而来。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时刻影响这民族各方面的文化的发展方向,由此可见,体育价值观对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更是间接反应了体育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其始终,融会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化、教育思想中并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中国古代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健身文化,而西方哲学讲天人相对、天人有别,西方人注重冒险创新、放荡不羁。中国古代文化是追求静态美的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体育思想和体育价值观的差异。

体育在中西方所属地位是有差异的。中国体育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它强调文化意境,更多地注重艺术性。同时,中国体育文化注重对身体文化之外的拓展性价值,重视对集体和社会的意义,忽略体育文化的本体;重视的是体育文化中的理性思辨,而忽视实际操作。以此而确定了体育的从属地位而非主体地位。

西方文化中的个人或自我是独立的、扩张的、外化的。在西方的观念中,只有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充分发展。在西方这种以个体人格为主体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文 化中的人性的传统始终未间断。西方体育也是在这场文化变异中被他们内心的炽热的竞技追求轰轰烈烈地推向近代。作为西方体育文化乃至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社会,是以个性发展、个体生命能力弘扬为主体而构建的,于是他们选择了生机勃勃的生活方式;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宰,人可以改造和征服自然世界,向大自然挑战是希腊人永恒的信念。社会竞技活动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自然和谐地得到发展。不管古希腊精神的成因何其深沉,但这种文化精神

与民族性格却在西方社会世代传承,即使是中世纪宗教的淫威也没有使其泯灭,西方人保持了先前富有生气的生活方式,竞技运动始终得到了较好发展。而希腊加上海洋文化的独特影响,使其精神世界,表现出勇于开拓、敢于进取,注重人的智力和身体能力的特征。这一观点起到了鼓励人的创造性,大胆地向自然索取。这与东方人恒定不变,顺从效忠的社会理想大相径庭,这也确定了体育文化在这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中国人的个体竞争需要过早受到压抑,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历代相传,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反映在体育上即是崇尚体育的伦理价值而贬低体育的实用价值,直到今天仍可以在人们的体育观念中找到它的踪迹。中华武术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它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所以,中国体育的伦理化价值取向没有充分体现体育运动的竞争性,但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可以成为继承的宝贵文化遗产。在西方人看来,竞技场上的结果、成绩、名次直接影响到做人的价值以及人本身的尊严,成绩的好坏是他一生成功与否的标志成功与失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我们在世界赛场上看到的比赛项目,如田径、球类、拳击等,都具有竞技、竞争的特征。所以,西方人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相符合。

中国社会曾出现过多元化的价值观,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独尊儒术就成了一统帝国的思想特色,单一性的价值观就成为了中华一统的象征。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独尊儒术,重文轻武,体育一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他们采取谨慎的嬉戏娱乐作为技艺性和表演性的体育项目,目的是培养出“充分服从主子的奴才”,扼制了个性的发展。中国的武术发展到现在还是艺术化套路。西方历史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文化来源的多样性,民族划分的多样性和地域上的分散性。文艺复兴以来,民族、国家林立,文化各显异彩,政治体制五花八门。西方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特征。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体育一经产生,在融人西方体育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排斥。同时在人们选择运用这体育运动时,也体现鲜明的多元文化特色。所以,西方体育的多元化价值取向更富有竞技性、娱乐性和创新性,更能够满足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

这一点,对于如今的中西方体育的发展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中国,可以说官僚体制和传统的封建思想一方面禁锢了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有促进了它的发展。例如,运动员往往都以为国争光为目标而将自己青春年华大本分时间花在所从事的体育项目上,体育运动由此也被扣上沉重的荣誉光环的帽子,难免显得有些变质;在中国,成立体育俱乐部以及其他个人或团体的体育联合体,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查制度,官僚制度的限制同时限制了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政府部门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也是体育事业在全民参与的大环境下有了极大的发展。西方传统的自由观念下,这些相关事事宜就简单的多,自由度,灵活性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也是西方体育能够自由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而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价值观的不同。当体育竞技与国家或者民族荣耀挂钩时,中国人往往选择后者,会全力以赴的争取荣耀,而忽略的体育竞技本身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而西方则更注重本体的价值,即体育运动本身的属性,以运动为生命,同样能获得极好的成绩。我想就是我过在奥运会上屡次斩获好成绩,而难称体育强国的原因。

不同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决定了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差异明显,也决定了两种体育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并深入到哲学思想与价值观的核心层面。西方体育文化的竞争观念已成为现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蕴涵的“天人合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必然要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交融、贯通,才能共同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束景丹.中国体育文化价值取向的演进[J].体育文化导刊,2004,(6).【2】李淑青.传统文化对中国篮球影响之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3).【3】颜绍泸,周西宽.体育运动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4】郑雪荣.从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探究体育的差异.山西师大体育学院研究生论文专刊,2006(6).【5】吴忠义.中国与希腊传统体育的文化比较.中国学校体育,1992.【6】李可兴.中西方体育价值取向比较.体育学刊,2005.

第三篇:中西方建筑差异

一建筑材料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受其自然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文化心态的影响。中国建筑自古以来以土木 为主要建筑材料,而西方主要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由于地理环

境辽阔,而导致各个地域之间存在较大的自然差异,但是无 论民居或者宫殿等建筑,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土木为建筑 材料。中国以农业为主的原始经济,使得人们对土地和植物 有着特殊的眷念,造就了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人与自然和 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所在从上古时期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人 们自然将十分常见的土木作为最为基本的建筑材料。而后 衍生而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更是将人与自然看成一 个整体,可以说,讲求“天人之际,合二为一”的中国古人,将 土木结构作为建筑的最基本的材料,从本质上说是重视生 命亲和关系的体现。

据考证,我国古代的穴居、浅穴居、巢居等建筑,基本上 都是黄土与树木建造而成的。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建 筑材料也在不断进步,然而以黄土树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 传统,却依然被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最基本的特 征。例如,在中国南方,由于气候湿润,植被茂盛,南方民居 除了采用青瓦覆顶,以砖砌墙外,大量的建筑材料都是木 材。以粉墙青瓦、砖木石雕、亭台楼榭、层楼叠院等为主要建 筑基调的徽派,就是一个典型木质结构建筑形态。与此类似 的还有我国云贵高原一带常见的木楼和竹楼。西南地区因 为气候潮湿把民居抬离地面,便有了所谓的吊脚楼,这类民 居所用的材料都是木材。而我国的北方民居却一般多用砖 瓦黄土作为建筑材料,例如西北地区的窑洞,东北地区的土 坯房,都继承了我国古代穴居的传统。

比较之下,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古罗马地势崎

岖,河流短促,缺少平原,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蕴藏有大量 石灰岩和大理石等石材资源。这也成为古代西方人选择以 石材作为建筑材料的自然环境基础。加之,西方以狩猎为主 的原始经济,造就出西方人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心态,而后衍 生成为“体分为二”的哲学传统,都影响着西方人的社会文 化。西方人选择石材作为建筑材料,一方面体现其追求真理 的理性精神,一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的力量能 够战胜一切。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宗教观念的影响,石材隐 喻着宗教的神秘感与神圣美感。这种产生于原始文化中的 “恋石情结”,使得石材建筑成为欧洲自古希腊到西方现代 崛起的20世纪初期,整整2500多年建筑史中的主流建筑 文化。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中世纪欧洲的教堂 等等,都是以石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建筑。直到文艺复兴时 期的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宫殿等官方建筑,都已经以石材为 主要建筑材料。以土木为建筑材料的中国建筑,在质感上偏于朴素、自 然而优美和谐,更富有生命的情调和阴柔之美。而以石材为 主要建筑材料的西方建筑质地坚硬、可塑性很小,给人以力 量感、力度和刚度,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二建筑结构的差异

北宋精于修造木塔的喻皓在营舍之法的著作《木经》中 说:“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 分”。这里的“梁以上”指屋顶,“地以下,梁以上”指屋身,屋 身以下阶梯、台基便是屋基。喻皓的这种描述,明确指出了 中国建筑结构的3个组成部分即:屋顶、屋身和屋基。无论 是以木材构架的叠梁式和穿斗式,还是土木混合结构混合 式建筑,作为中国建筑的个体,都是由这3个部分构成。在 空间造型中,中国建筑最显著的结构特征莫过于屋顶之美。传统的中国建筑多采用梁柱支撑屋顶,同时为了防止以土 木为主要材料的构件损坏或腐烂,而采用了斗拱技术使得 屋檐在斗拱的支撑下向外延长,以便阴雨天气将积水排出 屋顶。

梁思成曾有过这样的阐释:“历来被视为极特异、极神

秘的中国屋顶曲线,其实只是结构上直率自然的结果,并没 有什么超出力学原则以外和矫揉造作之处,同时在实用及 美观上皆异常的成功。这种屋顶全部的曲线及轮廓,上部巍 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美丽的冠冕,是别系建筑所没有的特征。”正 如梁思成所说,中国建筑的屋顶多种多样,并且成为中国建 筑空间造型中最为精彩的一个部分。这种如翼轻展的具有 坡度的屋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各具特征,例如在大唐时 期,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屋檐出挑深远,在日照之下投下 美丽的阴影,使人深感其自然生动之美。而清代的建筑屋顶 坡度陡峭,让人深感其庄严肃穆。总体上,由于受儒家“中 和”思想的影响,中国建筑多表现出和谐含蓄之美,重视建 筑各个结构部分的协调共生,统一通顺。因此无论是损坏了 建筑中的哪个部分,小到一木一墙,都会给人以残缺不全的 感觉。

比较而言,西方建筑追求一种与自然对立的结构形式。夸张的尺度和精密的几何比例之下的西方建筑,体现了西

方人改造自然的征服精神,这种“数的结构”建筑,处处强调志Writer Magazine 2010 No.4艺术空间 的是人工伟力而非人与自然的和谐。例如古希腊帕提侬神 庙的立面、平面和剖面,在内外部空间都有着相互适宜的几 何比例,从而建造出一种“数的结构”美。

就如中国建筑的屋顶之于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性,西

方的雕塑艺术之于西方建筑,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经 过了巴洛克文化和洛可可文化以后,西方建筑开始营造一 种雕塑美。其注重建筑立面的雕塑,而不是结构,这种雕塑 与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结构的美是透过雕塑来创 造的,结构是内在的,雕塑是外在的,因此从外表看,西方建 筑雕塑感十分强烈。这种雕塑感是富有重量和力度的顽强 的美感,伟大崇高而又震撼人心。例如柯布西埃充满激情的 建筑作品“朗香教堂”,实际上是一座令人充满想象的雕塑 品,这部经典创世之作不仅体现了西方建筑追求雕塑感的 建筑文化理念,也在现代建筑文化中,体现了西方建筑对于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建筑空间布局上的差异

中国社会自古以血亲关系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这种血亲家族关系对中国建筑的群体布局的影响深远。我 们常见于中国建筑的群体空间布局,多是以“四合院”的形 式出现,讲究以和为贵的中国,建筑上体现了一种家族式集 体的美。王国维曾说:“我们家族之制古矣。一家之中,有父 子,有兄弟,而父子兄弟各有匹偶焉。即就一男子而言,而其 贵者有一妻焉,有若干妾焉。一家之人,断非一室所能容,而 堂与房又非可居之地也„„然欲诸室相接,非四阿之屋不 可。四阿者,四栋也。为四栋之屋,使其堂各各东西南北,于 外则四堂,后之四室,亦自向南北凑于中庭矣„„”王国维 的这段话,说明了中国古代家族制对中国建筑群体布局的 影响,家族结构与建筑布局的相互照应,最常见的庭院是四 合院、三合院、二合院。总的特点是由数座建筑个体与墙、廊 等围合而成,一个院落接着一个院落,构成一个递进式的建 筑群体。多个庭院被组织到一个群体布局之中,表现在出一 种主从分明,轴线齐整。庭院建筑组接的过程中,体现了中 国建筑布局的条理性,也体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秩序 和清醒世俗的理性精神。

与中国建筑不同的是,欧洲建筑不受血亲关系,家族观 念的影响,不再追求中国式的封闭式的建筑文化形式。在西 方,广场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它与城市一起成长,成熟。它 是城市政治、经济与文化交往的中心区域,在广场的四周往 往建有政府大厦、教堂、剧场、商场、神庙等等。广场是一种 富有民族个性的建筑文化,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圣 马可广场,是威尼斯一个中心广场,周围有市政府大厦、圣 西密尼安教堂,总督府与圣马可图书馆等著名建筑。圣马可 广场为市民们提供一个开放的娱乐休闲场所,是一个人们 用于嬉戏玩耍的露天客厅。广场的开放性,是西方人活泼、好动的个性的体现。

另外,西方建筑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一种高空垂直、挺 拔向上的形态。同时,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的社会 文化心态,这决定着西方建筑重视个体特性的张扬特点,在 空间布局上多努力突出其个性特征,尽可能建造得高大挺 拔。例如法国莱茵河畔的斯特拉斯堡主教堂,高达142米; 德国乌尔姆市教堂高达161米;古罗马的万神庙,其穹顶直 径和顶端高度均达43.3米,混凝土建造的墙体厚度达6.2 米,实为庞然大物。古罗马城的一个平面呈椭圆形的大角斗 场,规模巨大。长188米,短轴156米,观众席立面48.5米,分为四层,可容纳8万观众。这些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建 筑个体,在体积和高度上的庞大,突出了西方建筑的个性形 象。这样的建筑空间布局,是西方世界开放民主的社会文化 氛围的有利体现,反映了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利用技术 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四精神层次的差异

布鲁诺·塞维在《建筑空间》论一书中,对欧洲建筑文化 的人与神的冲突做了这样的阐释:“埃及=敬畏的时代,那 时的人致力于保存尸体,不然就不能求得复活;希腊=优美 的时代,象征热情激荡中的深思安息;罗马式=武力与豪华 的时代;早起基督教式=虔诚和爱的时代;哥特式=渴慕的 时代;文艺复兴式=雅致的时代;各种复兴式=回忆的时 代。他指出在建筑史上这一主题是不断转换的,从精神层面 上来讲,建筑和其他文化一样,也是以人与神的文化冲突调 和作为文化主题的。

中国建筑文化中提及人与神的关系,当然要从最原始 的天地宇宙观开始说起。上古时代的中国建筑实际上就是 人们心中的宇宙,世人从天地宇宙中划出一个人为的时空 领域,房屋建筑效法人们想象中的天地宇宙的外形。可以说 在古代中国,人与建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宇宙的关系,中国天地宇宙起源于建筑文化的起源,原是合二为一的。“人类之初,仅能取天然之物自养而已。稍进,乃能从事于农 牧。农牧之事,资生之物,咸出于地,而其丰歉,则悬系于田。故天文之智识,此时大形进步;而天象之崇拜,亦随之而盛 焉”。早在殷商之际,地上的王权观念放映到“天”上,便形成 了人们心中关于“天帝”的观念。而后“,天帝”,“天”,在殷末 周初被奉为神灵,人们在行事之前,常常问卜于“天帝”。而 古代的皇帝就是“天帝”的替代,帝号统摄天下,进而使得人 们对天地宇宙的崇拜,演变成对建筑营造活动的崇拜。相比较而言,在体现人与神的冲突调和关系时,西方建 筑有着比中国建筑更为明显的特征。例如其宗教建筑,都在 空间的建构中留下了“神”的痕迹。正如黑格尔所说:“自由 地腾空直上,使得它的目的虽然存在等于消失掉,给人一种 独立自足的印象”。“它具有而且显示出一种确定的目的,但 是在它的雄伟与崇高的静穆之中,它把自己提高到超出单 纯的目的而显示它本身的无限”。西方教堂人与神的冲突,基本上是以神的灵光压倒人性为特征,却不等于人性的彻 底毁灭。在神面前,人一方面变得渺小,一方面又把自己的 理想寄寓到神那里。而在中国,由于儒家传统文化的强大和 顽强,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淡泊宗教的民族,使得中国宗教建 筑,尽可能收敛神的灵光,舒展人的姿态

第四篇:中西方园林差异

中西方园林差异

什么是园林?无论你远渡重洋去过法国的凡尔赛宫,伦敦的丘园,还是纽约的中央公园„„只要你到过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江南苏州,欣赏过那“甲江南”的苏州园林,就一定会被那清丽的典雅的园景所陶醉;如果你到过曾是九朝国都的北京城,看过故宫、北海、颐和园等辉煌的皇家苑囿,也会被那恢宏的气势,壮丽的屋宇和楼堂所倾倒;如果你曾信步“深山藏古刹”的宗教圣地,那金碧辉煌的殿堂,山明水秀的风景,定使你心旷神怡,超凡脱俗。这些风格迥异,令你流连忘返的人间仙境,就是园林。

园林的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知识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适用范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界定也不完全一样。历史上,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亭、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英美各国则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 它们的性质、规模虽不完全一样,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定: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配景和建筑布置,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在中国的园林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和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两大派系,它们各具特色。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北方,规模宏伟,富丽堂皇,不脱严谨庄重的皇家风范;私家园林分为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两个分支,江南园林自由小巧,古朴淡雅,具有尘虑顿消的精神境界;岭南园林布局紧凑,装修壮美,追求赏心悦目的世俗情趣。中国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体系中的一大分支,都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风景园,都富于东方情调。这个造园系统中风貌各异的两大派系,都表现了中国园林参差天趣,丰富多彩的美。

(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追求宏大的气派和“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的意志,形成了“园中园”的格局。所有皇家园林内部几十甚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对整体宏伟大气势的考虑,必需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及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落,这样一来也往往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轴线关系带入到本来就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

(2)私家园林。

①江南园林:江南园林大多数是宅园一体的园林,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住宅之中,在城市里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它是可居、可赏、可游的城市园林,是人类的理想家园。江南园林的叠山、石料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能够仿真山之脉络气势做出峰峦、丘壑、洞府峭壁、曲岸石矶,或以散置,或倚墙彻壁山等等,更有以假山作为园林主景的叠山技艺手法高超,称盛时,苏州环绣山庄的假山堪称个中佳作。

②岭南园林:岭南园林亦以宅园为主,一般都做成庭园的形式,叠山多因姿态嶙峋、皴折繁密的英石包镶,很有水云流畅的形象,沿海也有用珊瑚石堆叠假山的,建筑物通透开敞,以装饰的细木雕工和套色玻璃画风长。由于气候温暖,观赏植物的品种繁多,园林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阴葱郁。

西方园林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18、19世纪的西方园林可以说是勒诺特风格和英国风格这两大主流并行

(转自“)

第五篇: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商务礼仪(小论文)

课题名称:

完成期限: 2013年10月01日至 2013年10月31日

学院名称 外经贸学院专业班级 工商管理21102 学生姓名 江 津 学 号 1014221075 指导教师 陈晓燕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学院领导小组组长签字

绪论„„„„„„„„„„„„„„„„„„„„„„„„„„„„„„„„„1

一、商务礼仪的内涵„„„„„„„„„„„„„„„„„„„„„„„„„„2

(一)礼貌„„„„„„„„„„„„„„„„„„„„„„„„„„„„2

(二)礼节„„„„„„„„„„„„„„„„„„„„„„„„„„„„2

二、中西语言文化差异„„„„„„„„„„„„„„„„„„„„„„„„„3

(一)中西方礼尚交往的区别„„„„„„„„„„„„„„„„„„„„3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3

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3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4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4

(三)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4 结论„„„„„„„„„„„„„„„„„„„„„„„„„„„„„„„„„5 参考文献„„„„„„„„„„„„„„„„„„„„„„„„„„„„„„„6

绪论

中国一向是礼仪之邦,礼仪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会见亲朋好友或者是在人与人的打交道上,都离不开礼仪。礼仪被认 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表现,一个人若毫无礼仪可言,那么他在学习或工作时都将不会很顺利,因为没有人愿意和这样一个人相处。如今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形成,各国间的联系加强,商务往来增多,如何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除了需要卓越的能力外,还要掌握有效沟通及妥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优雅的企业形象,此时,商务礼仪便起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商务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同时也约束了商务活动中的某些方面。而在商务往来中,任何一个表现都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也许是一块手表,也许是一顿晚餐。学习商务礼仪最主要的是可以提高个人的素养。比尔盖茨曾讲过,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进而到企业,就是企业形象的竞争,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素质。可见一个人的素养高低对企业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啊!其次是为了交际应酬,因为商务活动中毕竟是离不开这个的,在不同的交往活动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人,而面对不同的人怎样进行交往也是一门艺术,如何让人感到舒服,却又没有拍马屁的嫌疑是非常关键的。最后便是有助于维护企业形象。在商务交往中,个人便代表了整体,个人的所作所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是企业的典型活体广告。

东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一、商务礼仪的涵义

商务礼仪是指在商务活动中的礼仪规范和准则。它是一般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在内容上比一般的人际交往礼仪更为丰富。同一般的人际交往礼仪相比,商务礼仪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并且与商务组织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商务礼仪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方面。

(一)礼貌

礼貌是指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得体的风度和风范。礼貌是礼的行为规范,是指人在仪容、仪表、仪态、语言和动作上待人接物的表现。礼貌主要通过言语和动作表现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它是一个人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的体现。良好的教养和道德品质是礼貌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自觉的培养和必要的训练,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习惯的微笑、主动打招呼、善意的问候、得体的举止等都是礼貌的反映。商务交往中有礼貌的人往往热情大方、待人谦恭、行为举止得体,显得很有教养。在商务会面时,他会自觉地向对方问好,行致意礼或握手礼,说话彬彬有礼,一切礼仪的运用看上去自然和谐。

(二)礼节

礼节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颂、问候、哀悼等惯用的形式和规范。礼节是礼的惯用形式,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比如现代商务交往中,初次见面要行握手礼、交换名片等礼节。礼节从形式上看,具有严格规定的仪式;从内容上看,它反映着某种道德原则,反映着对人的尊重和友善。在行握手礼时,长辈、上级、女士先伸手,晚辈、下级、男士才能伸手相握;交换名片时一般是地位低的先向地位高的递名片,对方人员较多时,先 将名片给职务高或年龄大的,分不清职务时,按照座次递送名片,这都是礼节。在国际交往中,由于各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的不同,礼节的具体表达具有明显的差异。例如,握手、点头、拥抱、鞠躬、合十、碰鼻子、折肚皮等,都是礼节的表现形式,而且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表达形式不同。礼节是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约定俗成的“法”,是必须遵守的表示礼仪的一种惯用形式。因此,我们平时应十分注重不同礼节的具体运用,以避免出现“失礼”行为而影响商务活动的进行。

二、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礼尚交往的区别

近代历史上有两则故事,相信大家会比较熟悉。故事一是: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国民党军官携夫人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双方见面后,美国顾问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军官甚感尴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里,哪里!”在中国,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可是蹩脚的翻译却把这句话译成:where?where?美国顾问听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礼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于是他只好说:“从头到脚都漂亮!”这两个故事都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闹出的礼仪上的笑话。通过以上两则小故事可体现出: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东方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

(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礼仪

跨国商务活动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沟通是极其重要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很容易出现误解。虽然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基本上可以直接而准确传达信息,但是实践中也出现过因语言差异而造成国际商务活动失败的案例。例如,百事可乐公司的“七-UP”(七喜)牌汽水在上海一直销路不畅,经过调查才发现,这个品牌用上海方言来说即为“去死”,上海人当然是不会去买这“去死”牌汽水了。再比如,法国雪佛莱汽车公司对“诺瓦”牌轿车在拉美地区的销售状况很是沮丧,随后才发现该品牌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不

走”。最终,雪佛莱公司只好改变销往拉美国家的汽车品牌。

所以从种种生活中的小例子可体现出:所以说,对商务活动中难以理解事情的分析,从文化背景角度上考虑往往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与其他领域相比,许多国家的商界对跨文化活动 较为敏感。来自《1995国家竞争报告》的研究显示,对跨国文化的理解程度最高的是瑞士,其下依次是新加坡、荷兰、马来西亚和瑞典,中国排在墨西哥之后列第十六位。在跨越文化鸿沟时,要有一双倾听的耳朵,敞开理解的胸怀,这样双方的沟通才不是一件难事。

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三)中西方服饰礼仪的差异

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素质的无言的介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服饰是一门艺术,服饰所能传达的情感与意蕴甚至不是用语言所能替代的。在不同场合,穿着得体、适度的人,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穿着不当,则会降低人的身份,损害自身的形象。在社交场合,得体的服饰是一种礼貌,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影响着装效果的因素,重要的一是要有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审美能力,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要有运动健美的素质。健美的形体是着装美的天然条件。三是要掌握着装的常识、着装原则和服饰礼仪的知识,这是达到内外和谐统一美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变成象征,中国注重韵味。如果说西方服饰文化刻意追求表现人体美,而完全忽视了服饰伦理,那么,中国服饰文化由于受到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的影响还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道德上的体统。而最能代表我们国家的是中山装,西方代表装是西装。

结 论

商务礼仪乃商务人员交往之艺术,只有在商务交往中做到“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才能使商务活动在更轻松更愉快地氛围中顺利进行。可以说,正确运用商务礼仪既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又是企业展示形象,塑造企业文化的一种艺术。因此,只有正确掌握商务礼仪才能有助于提高我们自身素质修养。从而,更好改善人际关系,通过自身良好的礼仪展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 汪洪梅.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3)[2] 吕维霞.现代商务礼仪及其发展的新特点[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报 2004(03)[3] 郭 华.浅谈商务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26)

下载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西方新闻价值观的差异(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方道德观差异

    从英汉谚语看中西方道德观的差异 姓名韩 琨 系别2012级数学(2)班学号124050102021 序号 18号【摘要】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表达着人民群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活动......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第一张:Hello everyone, my name is 范慧建,my name is 潘文杰 Today we will introduce the difference in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to you. 第......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学院:人文社科 专业班级:文秘1班 学号:10871106 姓名:陈雅 摘要: 餐饮礼仪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

    中西方选举制度的差异

    中西方选举制度的差异 1、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我国的各项选举制度要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西方国家是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各党派之间......

    中西方餐饮礼仪差异

    1.出席时间 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在参加宴请时,这一差异显得较为突出,一般说来,时......

    中西方教育制度的差异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而被我们一直称道的儒家文化,无疑是中国文化的最佳代表,不仅如此,它还是中国现在应试教育的前身,我们经常说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是它......

    中西方饮食礼仪差异

    中西方饮食礼仪差异 易中天先生曾经在《餐桌上的文化》里对中西文化进行了精妙阐释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则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即使......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摘 要:中国的餐桌礼仪源远流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了解国外尤其是西方的餐桌礼仪,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比较,差异一、......